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综合物探方法在青海铜峪沟铜矿区的应用研究

综合物探方法在青海铜峪沟铜矿区的应用研究

综合物探方法在青海铜峪沟铜矿区的应用研究
综合物探方法在青海铜峪沟铜矿区的应用研究

铜矿峪矿二期采矿工程的初步方案_张占国

铜矿峪矿二期采矿工程的初步方案 张占国 (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 山西垣曲县 043706) 摘 要:根据铜矿峪矿的生产现状及衔接要求,通过对二期采矿工程(690m主平硐以下的深部开采)主要问题的讨论,提出了铜矿峪二期采矿工程的方案:年矿石生产能力扩大到600万t,采用铲运机出矿方式的自然崩落法采矿,坑内粗碎矿石,皮带斜井提运矿石,斜坡道加辅助竖井开拓,以及相应的其它辅助配套系统。 关键词:自然崩落法;铲运机出矿;采矿工程;铜矿峪矿 铜矿峪矿经过近40年的建设开发和技术改造,确定了自然崩落采矿法这一最适应铜矿峪矿矿体开采的采矿方法。根据现有开拓范围内的保有储量和400万t/a生产能力计算,2007年690m以上中段的储量将全部采完。根据二期开采方案,考虑到中段衔接的要求,2005年690m以下中段的新中段必须投产。二期开拓系统与690m以上的相比,系统复杂,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特别是斜井施工周期长的矛盾显得非常突出。为保证铜矿峪矿生产衔接,二期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及设计工作必需尽早实施。经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技术人员和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的共同合作,对铜矿峪矿二期工程提出了初步方案。 1 二期工程的主要目标 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是采选冶特大型联合企业,是我国主要产铜基地之一,铜矿峪矿是本公司的骨干矿山。经过40年来的建设发展,内外部条件已经完善,辅助生产设施配套、管理人员、技术力量、劳动力状况齐备。矿石储量资源在国内铜行业内占有优势,截止1996年未保有矿量为3.75亿t,品位0.67%,铜金属250万t,远景储量仅次于江西铜业公司,可以说铜矿峪矿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 1.1 生产能力达600万t/a 根据矿山生产勘探工程揭露,以及国内外综合信息专家系统研究结果,铜矿峪矿深部矿体具有储量增加的趋势,矿床在一定深度上有一个矿化中心,目前的4#和5#矿体为这个中心的同源同根异体产物,矿床深部有扩展的可能。根据现有资料,450m 以下有亿吨以上的矿石量增加,远景储量可观。 根据矿床的赋存条件及几十年来的生产实践,对于自然崩落采矿法120m的中段高度是合适的。按此阶段高度划分,690m以下的2个中段分别为570m标高及450m标高,两个中段的储量各为8000万t左右。结合810中段和690中段储量和生产之间的关系,10m/a左右的下降速度是可能的,中段工程衔接施工是能够满足的,再通过其它方面的分析对比,690m以下中段600万t/a的生产能力是最优的。 从经营盈亏上看,当前生产能力400万t/a是在强制崩落采矿占产量的15%的情况下实现的。主平硐以下的开采增加了矿石提升、排水、通风深度,费用增高。这几项费用经粗略计算每年将增加1300万元的成本。这1300万元的成本,在采矿工艺上只有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量来解决。分析认为,600万t/a的产量是有可能赢利的。 1.2 采用铲运机出矿 地下开采矿山生产能力和劳动生产率的增加,主要是以提高效率来实现,原有系统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回采出矿作业的出矿结构和机械化程度。地下矿山回采出矿形式主要有铲运机出矿、装运机出矿、电耙出矿、振动放矿机出矿等多种。铲运机机动灵活,简化井下作业环节,作业适应范围广,劳动生产率高,生产能力大,是当前国内外出矿方式的发展方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铲运机出矿得到了迅速发展,国内现已有600台铲运机在使用,出矿效率在逐步提高,工人熟练程度、维修技术、备件国产化水平也不断提高。 铜矿峪矿采用自然崩落法生产以来,电耙台班 第3卷第2期Vol.3 N o.2 采矿技术 Mining T echnolog y 2003年6月 Jun. 2003 DOI:10.13828/https://www.wendangku.net/doc/5813316408.html, ki.ckjs.2003.02.015

甘肃白银厂黄铁矿型铜矿床

位于甘肃省泉兰县镜内白银厂市附近。矿床规模很大,开采历史悠久。矿区及其外国广泛分布下古生代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和海相碎屑沉积岩。 (一)矿产地质概况 1.地后 (1)前寒武系:海相碎屑岩建造,普遍经区域变质,达到中级变质程度。 (2)中下寒武统,海相复理石建造、主要为变质砂岩、千枚岩夹石英岩及大理岩等。 (3)中寒武统:中酸性大山岩夹大理岩,结品灰岩及变砂岩。 (4)中下类陶统;自下而上为千枚岩、变砂岩、硅质岩和火山岩系。火山岩系包括下部基性

一中基性火山岩组;中露酸性火山岩组;上部中基性火山岩、千枚岩组。 (5)下志留统:主要为变砂岩、千枚岩等复理石建遗。 矿区位于帮连山加里东增皱带内、寒武一志留系经加里东运动已帮管变质,呈一复式带编 带。矿区位于绿草地一北湾复向斜上,构造基本为一单斜层。 2.火山岩 矿床产于火山岩中,根据岩性岩相特点,火山碎屑沉积韵律及大山喷发间歇标志,将火山 岩系分为三个岩相(旋回),六大层(亚旋回): (1)下部岩组。 第一组,折膜山北基性、中基性亚旋回(OP);细碧岩、细碧纷岩及凝灰岩。第二组:铜厂沟北,中酸性亚旋回(OF);初期形成火山集块岩,含角砾的角斑岩层,而后 沉积角斑凝灰岩、凝灰千枚岩。 第三层:小铁山酸性亚旋回(OP);主要为石英角斑凝灰熔岩、石英角斑凝灰岩及石英角斑岩。 第四层:折腰山、火焰山酸性亚旋回(OP4);含砾醒灰熔岩,石英角班岩,钠长班岩和石英 角斑凝灰岩 (2)上部岩组。 第五层:火焰山、南中基性亚旋回(OP):含角砾细碧珍岩及凝灰岩层)

第六层:车路沟至牌楼沟中基性亚旋回(OP);变安山岩及凝灰岩。 此外,矿区附近有花岗闪长岩岩株和岩校出露 (二)矿床特征 本区已知有5个矿床:折腰山、火焰山、小铁山、铜厂沟及吗 可划分为下、中、上3个矿带(图6-10、图6-11): 下含矿带:铜厂沟一拉牌沟。 中含矿带:小铁山一火焰山 折腰山一火焰山含矿带: 由于要F1断层影响,被分成折腰山、火焰山两个平行矿带,整个矿带长2000m,500m,矿带内有多条近于平行的矿层。 矿层产状与含矿带岩石片理产状基本一致,其走向由西向东大致呈SE110-~1407,倾SW,倾角50°~80°。主矿体呈扁豆状、凸镜状、似层状。层状矿体最长可达1000m,斜深300一500m,凸镜状及启豆状矿体最长可达400~300m,斜深200~300m,厚几十米。在主矿体旁边有与之平行的小矿体,脉状矿体产出情杂,较规则的大脉走向延长数十米至数百米。1~5m.此外还有网脉状、细脉状等不规则矿体。 围岩蚀变: (1)硅化、销云母化:主要交代凝灰岩中的胶结物和晶屑长石,与成矿关系密切。 (2)绿泥石化;近矿蚀变,主要为含铁低的浅色绿泥石。 (3)黄铁矿化:发育在矿体上部及两侧。

铜矿山开采的四种方法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铜矿山开采的四种方法 目前开采深度一般在300~800m,个别的达到1000m 以上。其开拓方法,根据矿床的地形和矿体产状、规模和埋藏深度等,通常采用竖井开拓、平窿开拓、联合开拓和斜井等四种方法。主要矿山开拓方法:中条山铜矿的胡家峪矿山南河沟坑口和桐木沟坑口均采用平窿、竖井联合开拓;篦子沟矿山669m 标高以上为平窿溜井开拓,669m 以下为平窿盲竖井开拓;铜矿峪矿山采用平窿、溜井、副竖井联合开拓。 铜陵地区铜矿的凤凰山采用单一混合竖井开拓;铜官山采用竖井、斜井、盲竖井和平窿开拓。大冶地区铜矿的铜录山Ⅲ、Ⅴ号矿体采用下盘中心竖井开拓;赤马山为平窿-竖井联合开拓;龙角山采用平窿与盲竖井开拓;丰岩穴采用下盘竖井和斜坡道开拓。 滇中地区铜矿,东川因民矿山采用平窿-竖井联合开拓,落雪矿山为平窿、溜井、辅助竖井开拓,滥泥坪矿山平窿、溜井、辅助斜井开拓。易门铜矿的狮山、凤山采用平窿-竖井联合开拓。牟定铜矿郝家河上部矿段用平窿盲斜井开拓,中部用箕斗斜井开拓。大姚铜矿的上部氧化带用平窿、溜井、辅助盲斜井联合开拓,下部硫化矿用箕斗竖井、溜井、石门、辅助盲斜井联合开拓。 江西东乡铜矿采用主副井和斜井联合开拓;武山铜矿中心式竖井开拓。辽宁红透山铜矿坑口+250m 标高以上用平硐开拓,+253m 主平硐以下,采用上盘侧翼混合竖井开拓;华铜铜矿中心式竖井开拓;桓仁铜锌矿用平窿竖井开拓。河北寿 王坟铜矿,上部,即零米中段(绝对标高500m)以上采用平窿溜井开拓,下部,即零米中段以下用平窿-竖井联合开拓。 露天开采比地下开采具有开采效率高、本钱低的优胜性,但矿床必需具备露 天开采前提。目前,我国适合露天开采的铜矿床数目虽未几,但都是大型、特

铜矿床类型

铜矿床类型 一、铜矿床分类 矿床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聚集体。地质矿业工作者为了研究矿床的成因和开发利用则进行矿床分类。中国铜矿床分类有文献记载的最早是丁文江(1917)将我国铜矿床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将斑岩铜矿归入浸染型铜矿,并提出山西中条山铜矿产于“前寒武纪结晶岩中”,属“低品位浸染状矿石”。其后,朱熙人(1935)也讨论过我国铜矿类型和分布,并提出长江中下游和云南为我国铜矿有希望的产地。新中国成立后,对铜矿床的分类做了进一步地研究。1953年,孟宪民、宋叔和等研究了我国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分布情况,提出普查勘探方向,并按工业类型将我国铜矿床分成斑岩铜矿型、黄铁矿型、层状交代矿床、接触交代矿床、多金属含铜矿床、石英含铜矿脉、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自然铜矿型、钛钒矿脉、铜钴矿层等类型。1957年,谢家荣对中国铜矿床进行成因分类,划分为岩浆矿床、表生矿床、变质矿床等三大类,进而又分6类22式。1959年,郭文魁对我国铜矿工业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按各类型占有储量排列,提出中国铜矿工业类型划分为八大类:层状铜矿(东川式)、细脉浸染型铜矿、接触交代夕卡岩型铜矿、黄铁矿型铜矿、脉状及复脉带铜矿、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安山玄武岩中之铜矿等,八大类中又按矿石建造、金属组合、矿体形状及产状和矿化时代等又进一步划分若干亚类。 70年代以来,铜矿床的分类从单纯以产状、成因及工业类型划分,

转向结合矿石商品价值、成岩成矿作用等综合研究进行铜矿床分类。其中有代表性的,郭文魁于1976年将我国铜矿床分为六大类:①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铜矿床,进一步分为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含铜黄铁矿型铜矿)及条带状浸染状铜矿两个亚类;②与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③与中酸性火山-深成杂岩或浅成侵入岩有关的斑岩铜矿;④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夕卡岩型铜矿;⑤陆相沉积作用为主的铜矿床;⑥与海相沉积作用有关的铜矿(层状铜矿)。 1989年,《中国矿床》(宋叔和主编,1989)推出的中国铜矿床分类,在前人分类基础上,着重考虑两个基本因素:一是矿床形成的地质因素,即产出的地质环境、控矿因素及其成因;二是商品矿石的经济意义,即矿床必须在现阶段能够被开发利用,而且要有一定规模。以这两个原则将中国铜矿床划分为六类:①铜镍硫化物型矿床;②斑岩型铜矿床;③夕卡岩型铜矿床,④火山岩型铜矿床,⑤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⑥陆相砂岩型铜矿床。至于石英脉型铜矿、自然铜矿床等,目前我国尚未发现大中型矿床,不是开采的主要对象,故未归入本分类。 表1 中国已知大型铜矿床类型及地质时代占有储量百分比① 近年来,国内外对铜矿床分类趋于以容矿岩石为基础,并考虑到

中国铜矿床的主要类型及分布(最新)

中国铜矿床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一)中国铜矿床分类 矿床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聚集体。地质矿业工作者为了研究矿床的成因和开发利用则进行矿床分类。中国铜矿床分类有文献记载的最早是丁文江(1917)将我国铜矿床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将斑岩铜矿归入浸染型铜矿,并提出山西中条山铜矿产于“前寒武纪结晶岩中”,属“低品位浸染状矿石”。其后,朱熙人(1935)也讨论过我国铜矿类型和分布,并提出长江中下游和云南为我国铜矿有希望的产地。新中国成立后,对铜矿床的分类做了进一步地研究。1953年,孟宪民、宋叔和等研究了我国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分布情况,提出普查勘探方向,并按工业类型将我国铜矿床分成斑岩铜矿型、黄铁矿型、层状交代矿床、接触交代矿床、多金属含铜矿床、石英含铜矿脉、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自然铜矿型、钛钒矿脉、铜钴矿层等类型。1957年,谢家荣对中国铜矿床进行成因分类,划分为岩浆矿床、表生矿床、变质矿床等三大类,进而又分6类22式。1959年,郭文魁对我国铜矿工业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按各类型占有储量排列,提出中国铜矿工业类型划分为八大类:层状铜矿(东川式)、细脉浸染型铜矿、接触交代夕卡岩型铜矿、黄铁矿型铜矿、脉状及复脉带铜矿、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安山玄武岩中之铜矿等,八大类中又按矿石建造、金属组合、矿体形状及产状和矿化时代等又进一步划分若干亚类。 70年代以来,铜矿床的分类从单纯以产状、成因及工业类型划分,转向结合矿石商品价值、成岩成矿作用等综合研究进行铜矿床分类。其中有代表性的,郭文魁于1976年将我国铜矿床分为六大类:①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铜矿床,进一步分为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含铜黄铁矿型铜矿)及条带状浸染状铜矿两个亚类;②与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③与中酸性火山-深成杂岩或浅成侵入岩有关的斑岩铜矿;④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夕卡岩型铜矿;⑤陆相沉积作用为主的铜矿床;⑥与海相沉积作用有关的铜矿(层状铜矿)。 1989年,《中国矿床》(宋叔和主编,1989)推出的中国铜矿床分类,在前人分类基础上,着重考虑两个基本因素:一是矿床形成的地质因素,即产出的地质环境、控矿因素及其成因;二是商品矿石的经济意义,即矿床必须在现阶段能够被开发利用,而且要有一定规模。以这两个原则将中国铜矿床划分为六类:①铜镍硫化物型矿床;②斑岩型铜矿床;③夕卡岩型铜矿床,④火山岩型铜矿床,⑤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⑥陆相砂岩型铜矿床。至于石英脉型铜矿、自然铜矿床等,目前我国尚未发现大中型矿床,不是开采的主要对象,故未归入本分类。 近年来,国内外对铜矿床分类趋于以容矿岩石为基础,并考虑到矿床产出地质环境和经济开采价值进行分类。如王之田等(1994)将中国铜矿床类型划分为七类,并对已知的大型铜矿床类型及地质时代占有储量进行了统计,反映矿床类型经济意义(表3.7.4)。芮宗瑶等(1993)也以容矿岩石为主线,兼顾成矿环境、矿床成因等将中国铜矿床分成五大类10小类(表3.7.5),并列举每个类型的容矿岩石、矿石建造、矿体形态、成矿作用、矿质来源、成矿环境以及矿床实例等。 (二)中国铜矿矿床类型简述 中国铜矿具有重要经济意义、有开采价值的主要是铜镍硫化物型矿床、斑岩型铜矿床、夕卡岩型铜矿床、火山岩型铜矿床、沉积岩中层状铜矿床、陆相砂岩型铜矿床。其中,前4

青海索拉沟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第5卷第6期 有色金属矿产与勘查 V o l.5,N o.6 1996年12月 GEOLO G I CAL EXPLO RATI O N FO R NON2FERROUS M ETALS D ec.,1996 青海索拉沟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史长义 沈夏初 (地矿部物化探研究所 廊坊 102849) 余正华 (青海省地球化学勘查院 西宁 810008) 摘 要 本文论述了青海省索拉沟铜多金属矿床地表岩石地球化学和钻孔原生晕的特征。采用新的方法计算并制作了多元素综合异常图和比值异常图用于评价原生异 常。经过综合研究对比,建立了索拉沟铜多金属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找矿模 型,并对矿床的外围进行了找矿预测。 关键词 多金属矿带 矿床找矿模型 地球化学 青海① 青海省鄂拉山成矿带已有著名的赛什塘22铜峪沟铜多金属矿、日多龙多金属矿、日龙沟锡多金属矿,素拉沟铜多金属矿是最近找到的一中型矿床,其普查阶段的钻探工作基本上集中在已知矿区,外围的找矿远景尚待评价和查证。因此,以索拉沟已知矿区及其外围地表和钻孔岩石地球化学测量①为基础,建立该矿床的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对于指导矿区内找矿和矿区外围的找矿远景评价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鄂拉山多金属成矿带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鄂拉山地区位于东昆仑华力西地槽褶皱带东端,东侧与西秦岭印支地槽褶皱带毗邻。出露地层除第四系外以三叠系为主,其次为下元古界和下二叠统。下二叠统为一套浅变质海相碎屑岩。这套地层与区内成矿作用关系密切,赛什塘、铜峪沟、日龙沟三个矿床均赋存于下二叠统中。中三叠统主要为砂板岩夹灰岩、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上三叠统以陆相中酸性火山岩为主。中上三叠统是索拉沟矿区的主要地层。断裂构造以北北西向的鄂拉山断裂带为主体。该断裂带具有长期活动的特征。侵入岩沿鄂拉山断裂带大量出露,总体上构成一条NNW向的构造-岩浆岩带,控制着本区的成矿作用。侵入岩从加里东期到燕山期都有,但以印支期为主。在岩性上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占绝对优势。 鄂拉山成矿带地球物理场比较复杂,重力场东部高、西部低。航磁特征东部平静、西部复杂。本区处在重力梯度变化带和航磁平静区与复杂区的过渡带上。布格重力等值线沿北北西向延伸,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据1∶20万区化扫面资料,鄂拉山成矿带位于一个与热液活动关系密切的A g、Cd、Cu、Pb、Zn、B i、W、Sn、M o等多元素高背景带内,有5个大、中型矿床。上述高背景带与鄂拉山断裂带和区内中-酸性侵入岩的分布规律一致,说明断裂构造和中-酸性侵入岩是成矿的有利条件。 863① ①史长义等1青海省东昆仑山和鄂拉山成矿带已知矿床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研究及重点地段盲矿预测,1993 1996-03-03收稿,1996-07-18改回。

铜矿

铜矿(a copper mine) 铜黄色的铜矿与黄铁矿(硫化铁)有时凭直观很难区别,只要拿矿物在粗瓷上划条痕可立见分晓:绿黑色的是黄铜矿;黑色的便是黄铁矿。铜的工业矿物有:自然铜﹑黄铜矿﹑辉铜矿﹑黝铜矿﹑蓝铜矿﹑孔雀石等。已发现的含铜矿物有280多种,主要的只有16种。除自然铜和孔雀石之外,还有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铜蓝和黝铜矿等。中国开采的主要是黄铜矿(铜与硫、铁的化合物),其次是辉铜矿和斑铜矿。 目录 1、基本概述 2、开发历史 3、分类分布 4、班铜矿 5、黝铜矿 6、黑铜矿 7、提炼流程 8、资源评估 9、铜矿的分布

一、基本概述 铜矿石一般是铜的氧或硫化物,与硫酸反应生成蓝绿色的硫酸铜。自然铜铜矿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斑铜矿呈暗铜红色,氧化后变为蓝紫斑状;辉铜矿(硫化二铜)铅灰色;铜蓝(硫化铜)靛蓝色;黝铜矿是钢灰色;蓝铜矿(古称曾青或石青)呈鲜艳的蓝色。在古代文献中,青色即指深蓝色,“青出于蓝胜于蓝”就是这个意思。 全世界探明的铜矿储量约6亿多吨,储量最多的国家是智利,约占世界储量的三分之一。我国有不少著名的铜矿,如江西德兴、安徽铜陵、山西中条山、甘肃白银厂、云南东川、西藏玉龙等。在金属王国里,铜的导电性仅次于银。铜矿比银矿多且价格便宜。当今世界,一半以上的铜用于电力和电讯工业。 二、开发历史 自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以后,青铜被广泛地用于铸造钟鼎礼乐之器,如中国的稀世之宝--商代晚期的司母戊鼎就是用青铜制成

的。所以,铜矿石被称为“人类文明的使者”。铜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十万分之七,可是在四千多年前的先人就使用了,这是因为铜矿床所在的地表往往存在一些纯度达99%以上的紫红色自然铜(又叫红铜)。它质软,富有延展性,稍加敲打即可加工成工具和生活用品。商代铜器--龙虎石尊铜矿上部的氧化带中,还常见一种绿得惹人喜爱的孔雀石。孔雀石因其色彩像孔雀的羽毛而得名。它多呈块状、钟乳状、皮壳状及同心条带状。用孔雀石制成的绿色颜料称为石绿,又叫石录。孔雀石别号叫“铜绿”,它还是找矿的标志。1957年,地质队员来到湖北省大冶铜绿山普查找矿,通过勘探,发现铜绿山是一个大型铜、铁、金、银、钴综合矿床。 铜矿 南美洲的智利,号称“铜矿之国”。那里有个大铜矿,也是外国人根据孔雀石发现的,那是18世纪末叶的一个趣闻。当时,智利还在西班牙殖民者的统治下。一次,有个西班牙的中尉军官,因负债累累而逃往阿根廷去躲债。他取道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以南50英里的卡佳波尔山谷,登上1600米高的安第斯山时,无意中发现山石上有许多翠绿色的铜绿。他的文化素养使他认识到这是找铜的“矿苗”,于是带着矿石标本去报矿。后经勘查证实,这是一个大型富铜矿。这座铜矿特命名为“特尼恩特”(西班牙文意为“中尉”)。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

铜矿床的主要工业类型

一、斑岩铜矿 1、成矿地质特征:产生在各种斑岩(花岗闪长斑岩、闪长斑岩、斜长花岗斑岩等)岩体及其周围岩层中 2、常见金属矿物:以黄铜矿为主,少量辉铜矿、斑铜矿、黄铁矿、辉钼矿等 3、矿体形状:层状、似层状、空心筒状、巨大透镜体等 4、规模及品位(质量分数):中、大型至巨大型,品位一般偏低 5、伴生组分:钼、硫、金、银、铼、铅、锌、钴等 6、矿床实例:江西德兴富家坞铜厂,西藏玉龙,黑龙江多宝山,山西铜矿峪,内蒙古乌努格吐等 二、矽卡岩型铜矿 1、成矿地质特征:沿中酸性侵入岩和碳酸盐类岩石接触带的内外或离开岩体沿围岩的岩层产出 2、常见金属矿物:以黄铜矿、黄铁矿、磁铁矿、磁黄铁矿为主,少量辉钼矿、辉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白钨矿、锡石等 3、矿体形状:以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为主,还有囊状、筒状、脉状等 4、规模及品位(质量分数):大、中、小型均有,品位一般〉1% 5、伴生组分:铁、硫、钨、钼、铅、锌、锡、铍、镓、铟、锗、镉、金、银、硒、碲、铊、铼、钒、铂族 6、矿床实例:安徽铜官山,湖北铜录山,江西永平、城门山,辽宁华铜,黑龙江弓棚子,河北寿王坟 三、变质岩层状铜矿 1、成矿地质特征:在变质岩(白云岩、大理岩、片岩、片麻岩等)中沿层产出 2、常见金属矿物:以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为主,少量辉铜矿、辉砷钴矿、方铅矿、闪锌矿、辉钼矿、磁铁矿等 3、矿体形状:层状、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 4、规模及品位(质量分数):大、中型为主,品位一般大于1% 5、伴生组分:硫、铅、锌、砷、钼、镍、钴、金、银、硒、铋、铂族 6、矿床实例:云南东川汤丹、易门狮山、三家厂,山西中条胡家峪 四、超基性岩铜镍矿 1、成矿地质特征:产于超基性岩(纯橄榄岩、辉橄岩、橄辉岩等)岩体的中、下部或分布在脉状岩体中 2、常见金属矿物:黄铜矿、方黄铜矿、磁黄铜矿、镍黄铁矿、紫硫镍铁矿等 3、矿体形状:似层状,不连续大透镜状、大脉状 4、规模及品位(质量分数):大、中、小型均有,品位一般小于1% 5、伴生组分:铂族、钴、金、银、硒、碲等 6、矿床实例:甘肃金川,吉林磐石红旗岭,四川力马河,云南金平,新疆克拉通克、黄山 五、砂岩铜矿 1、成矿地质特征:在红色砂岩中的灰至灰绿色砂岩(浅色砂岩)中沿层产出 2、常见金属矿物:以辉铜矿为主,少量斑铜矿、黄铜矿、自然铜、黄铁矿、方铅矿等 3、矿体形状:似层状、扁豆状、透镜状 4、规模及品位(质量分数):中、小型为主,品位大部分大于1% 5、伴生组分:硫、铅、银、钼、钨等

甘肃白银长铜矿床矿区特征概述

甘肃白银长铜矿床矿区特征概述

目录 甘肃白银长铜矿床矿区特征概述 (2) 一、区域地质概况 (2) 二、矿床地质特征 (3) 1.矿体的形态、产状及规模 (3) 2. 围岩蚀变 (4) 3.床具有特征的分带 (4) 三、特征矿石 (5) 参考文献 (6)

甘肃白银长铜矿床矿区特征概述 摘要本文概括的描述了甘肃白银长铜矿床矿区的区域地质概况和矿区特征,同时展示了一些特征矿石的标本。 甘肃省白银厂铜矿床曾经是我国最大的铜-多金属的有色金属矿床,该矿床位于甘肃省白银市北约15km处,矿床规模很大,开采历史悠久。(图1) 1枚岩(phyllite); 2.流纹岩(rhyolite); 3.流纹质凝灰岩(rhyolitic tuff); 4.钠长斑岩(albitophyre); 5.安山 (andesite); 6.安山质凝灰岩(andesitic tuff); 7.玄武岩(basalt); 8.玄武质凝灰岩(basaltic tuff); 9.辉绿岩(dbase); 10.矿体(orebody); 11.中一下寒武统(Lower- Middle Cambrian) ; 12.采样位置(sample location) 图1白银矿区地质略图(据彭礼贵等改编,1995) 一、区域地质概况 白银矿田矿床位于北祁连加里东地槽褶皱带东段,祁、秦、贺三联裂谷系三联点上,是闻名国内外的铜多金属矿产地。矿田地层以古生代的地层为主,岩性主要为海底火山喷发沉积和海相碎 屑沉积岩,赋矿层为一套由基性到酸性分异明显的寒武纪火山岩系。 北祁连东段地区的地层主要受海相沉积建造影响。矿区出露地层为中寒武世的一套分异完善的从基性到酸性包括火山熔岩、凝灰岩的海底火山杂岩系和沉积碎屑岩系。赋矿层岩性主要为石英角斑凝灰岩、石英钠长斑岩、细碧玢岩等。(图2)

中条山区前寒武纪铜矿床地质历史演化及成矿年代_李树屏

中条山区前寒武纪铜矿床 地质历史演化及成矿年代 X 李树屏1 陈文明 (山西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地质矿产部矿床地质研究所) 摘 要 中条山区铜矿床是在中条古裂谷地质构造环境中演化形成的。本文从涑水杂岩期-绛县 期-中条期-西阳河期等不同时代地质历史演化,分别探讨了中条山区不同类型铜矿床时空分布和 成因上的内在联系。它们早期形成的矿源层受不同时代的层位和岩性控制,但在后期的2000~ 2100M a 和1800~1900M a 较大规模的构造-热事件,对不同类型铜矿床进行了叠加和改造,使铜 质进一步富集,最终形成工业矿床。 关键词 中条山区,中条古裂谷,矿床类型,成矿期,成矿时代 中条山地区为我国铜矿集中区之一。铜矿床类型主要有横岭关型、铜矿峪型和胡-篦型。这些不同类型的铜矿床是在中条古裂谷地质构造环境中演化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内在成生联系。现对该区前寒武纪铜矿床地质历史演化和成矿年代探讨如下。 1 涑水杂岩古陆期 太古代涑水杂岩古陆为中条山区最古老的结晶基底,组成岩石复杂,是由各种片麻岩、磁铁石英岩、大理岩、变粒岩和不同时期的喷发岩和侵入岩组成的杂岩体。经过后期多期次变形变质作用和岩浆侵入活动,混合岩化强烈,变质程度达铁铝角闪岩相,构造变形十分复杂。 涑水运动(2800M a?)使涑水杂岩古陆抬升露出地表,经受长期的风化剥蚀,并经历了不同时期的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的叠加和改造,使古老的杂岩体更加复杂化。如冷口变基性火山岩内单颗粒锆石(蒸发法207Pb/206Pb)获得年龄值为2521±3Ma (西德M axplank 化学研究所),与全岩Sm-Nd 法等时线年龄为2497±51M a 相一致(林源贤,1991),代表了冷口火山岩喷发年龄。云英闪长片麻岩侵入于冷口火山岩之中,呈片麻状,眼球状结构,遭受强烈的变形变质作用改造。用单颗粒锆石U -Pb 法获得的年龄值为2321±3M a,2349M a 。横岭关花岗岩变形较弱,具块状构造的中-粗粒花岗结构,并见绛县群横岭关亚群底部的平头岭组石英岩呈包体存在于该岩体中(赵风清,1992)可见该岩体侵入时间是在平头岭石英岩形成之后,对该花岗岩中的锆石用U -Pb 法获得年龄值为2231±86M a (孙大中,1993)。烟庄花第11卷第3期 1996年 9月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Jour Geo l &M in Res N or th China V ol.11N o.3Sept.1996 X 1作者简介:李树屏,男,58岁,1958年毕业于太原采矿学校,高级工程师,矿床地质.030006 太原市学府街20号T el :(0351)7073096 收稿日期:1995—05—08 本文为“八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专题研究成果,编号85-901-01-06-02

铜矿-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矿

铜矿利用加工 胡斌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徐州学号:06082436 内容提要:铜矿是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矿,从古代青铜器的使用到现在铜矿的综合利用,与人类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从古代铜矿的利用,铜矿加工,利用现状进行了探讨。 关键字:铜矿加工利用铜矿利用现状 一:古代铜矿的利用 自人类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以后,青铜被广泛地用于铸造钟鼎礼乐之器,如中国的稀世之宝--商代晚期的司母戊鼎就是用青铜制成的。所以,铜矿石被称为“人类文明的使者”。铜在地壳中的含量只有十万分之七,可是在四千多年前的先人就使用了,这是因为铜矿床所在的地表往往存在一些纯度达99%以上的紫红色自然铜(又叫红铜)。它质软,富有延展性,稍加敲打即可加工成工具和生活用品。商代铜器--龙虎石尊铜矿上部的氧化带中,还常见一种绿得惹人喜爱的孔雀石。孔雀石因其色彩像孔雀的羽毛而得名。它多呈块状、钟乳状、皮壳状及同心条带状。用孔雀石制成的绿色颜料称为石绿,又叫石录。孔雀石别号叫“铜绿”,它还是找矿的标志。1957年,地质队员来到湖北省大冶铜绿山普查找矿,通过勘探,发现铜绿山是一个大型铜、铁、金、银钴综合矿床。南美洲的智利,号称“铜矿之国”。那里有个大铜矿,也是外国人根据孔雀石发现的,那是18世纪末叶的一个趣闻。当时,智利还在西班牙殖民者的统治下。一次,有个西班牙的中尉军官,因负债累累而逃往阿根廷去躲债。他取道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以南50英里的卡佳波尔山谷,登上1600米高的安第斯山时,无意中发现山石上有许多翠绿色的铜绿。他的文化素养使他认识到这是找铜的“矿苗”,于是带着矿石标本去报矿。后经勘查证实,这是一个大型富铜矿。这座铜矿特命名为“特尼恩特”(西班牙文意为“中尉”)。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开采铜矿,年产铜锭30万吨。 自然界中获得的最大的天然铜重420吨.在古代,人们便发现了天然铜,用石斧将其砍下来,用锤打的方法把它加工成物件。于是铜器挤进了石器的行列,并且逐渐取代了石器,结束了人类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在我国,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已经开始使用红铜,即天然铜。它的特点是锻锤出来的。1957年和1959年两次在甘肃武威皇娘娘台的遗址发掘出铜器近20件,经分析,铜器中铜含量高达99.63%~99.87%,属于纯铜。当然,天然铜的产量毕竟是稀少的。生产的发展促进人们找到从铜矿中取得铜的方法。铜在地壳中总含量并不大,不超过0.01%,但是含铜的矿物是比较多见的,它们大多具有各种鲜艳而引人注目的颜色,招至人们的注意。例如鲜绿色的孔雀石CuCO3.Cu(OH)2,深蓝色的石青2CuCO3.Cu(OH)2等。这些矿石在空气中燃烧后得到铜的氧化物,再用碳还原,就得到金属铜。1933年,河南省安阳县殷虚发掘中,发现重达18.8千克的孔雀石,直径在1寸以上的木炭块、陶制炼铜用的将军盔以及重21.8千克的煤渣,说明3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从铜矿取得铜的过程。但是,炼铜制成的物件太软,容易弯曲,并且很快就钝。接着人们发现把锡掺到铜里去制成铜锡合金——青铜。青铜器件的熔炼和制作比纯铜容易的多,比纯铜坚硬(假如把锡的硬度值定为5,那么铜的硬度就是30,而青铜的硬度则是100~150),历史上称这

山西中条山胡_篦型铜矿区地层与构造研究_谭少华

第13卷 第1期西南工学院学报Vol.13No.1 1998年3月JOU RNA L OF SOU T HWEST INST IT U T E OF T ECHNO LOGY M ar.1998 山西中条山胡—篦型 铜矿区地层与构造研究 谭少华 (资源工程系 绵阳 621002) 摘要 本文采用构造解析法,查明中条群地层经历了五期构造变形的叠加改造。重建 了篦子沟组的层序。认为胡—篦型铜矿床为构造控制的热液矿床。 关键词:山西中条山 篦子沟组 地层 构造 铜矿床 中图法分类号:P548a 中条山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是华北地台内部经过裂陷作用而形成的多期活动带[1],为我国主要铜矿区之一。胡家峪——篦子沟铜矿区位于中条山北段,两矿区相隔15公里,在两矿区之间分布有小东沟、老宝滩、店头、桐木沟矿区,所有这些矿床特征一致[2],其中以胡家峪、篦子沟两矿床规模最大,简称为胡—篦型铜矿床,主要产于中条群地层中。 1 历史沿革 中条山铜矿区以其大型的铜矿床及很有特色的地质条件吸引了众多的学者陆续前来进行研究。 自1952年以来,在王植的带领下,以华北地质研究所及山西省地质局为主体对中条山地区进行了普查勘探,探明了一定数量的铜矿储量,基本确定了胡—篦型铜矿主要产于中条群沉积变质地层中。自此,人们在地层岩石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王植等(1956)、马杏垣(1957)、张伯声(1958)、白瑾(1959)、孙大中(1959)等先后提出了中条群地层不同的划分方案。1959年的全国地层会议总结中,在前人的地层划分意见基础上,确定了中条群地层序列。此方案较全面地反映了中条群地层特征,但对于含矿地段的篦子沟组地层认识不全面,未建立篦子沟组地层的正常序列,只反映了其中所包括的各种岩石类型,并且其中部分岩层并不是篦子沟组本身的沉积层,而是构造所造成的地层不正常接触,从而导致了认识问题的片面性。 70年代初,中条山铜矿资源开采出现危机。华北地质研究所、山西地质局214队及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联合对胡—篦型铜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岩石、矿床学方面的工作。认为胡—篦型铜矿的矿质来源于中条群篦子沟组沉积地层中,在相变剧烈的地方成矿,提出了层控的沉积变质再造型成矿模式[2]。 纵观前人工作,人们把中条群地层由下至上划分为界牌梁组石英岩;龙峪组片岩;余元下组大理岩;篦子沟组片岩;余家山组大理岩。认为篦子沟组为中条群地层中上、下大理岩间 a收稿日期:1997-04-11

城市交通智能红绿灯控制系统

2011年第01期 存部位,其中缓倾斜的南西翼为主矿体赋存部位。矿体随背斜沿走向呈波状起伏。该背斜在北西段被F 84断层切割,背斜南东段因岩体侵入干扰不甚清楚。 断裂构造发育,按方位分北西向、北北东向、东西向和南北向四组数十条。总体看规模不大,性质多为张性断裂,次有扭性,压性断裂不发育。该套构造在矿区地层中非常发育,多产于不同岩性的换层部位,并多为岩浆贯入形成的岩枝或岩脉。 3 矿床地质特征3.1矿体赋存的部位 含矿地层为下二叠统,为一套沉积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其中a岩组的第六、七岩性段为主矿体的赋存部位。为灰白色大理岩,局部可见变质白云岩,灰质白云石大理岩,灰色条带状黑云母千枚岩,条纹状大理岩及变质粉砂岩。 3.2矿体的特征 本矿床查明和大致查明的矿体共计176个,主矿体为M 2和M 1。矿体均产于赛什塘背斜南西翼上,多呈似层状、透镜状沿一定地层层位分布。整个矿化段内,构成了以M 2矿体为主体的矿体群,其余矿体围绕M 2参差展现。而直接底板多为条带状黑云母千枚岩。矿体赋存于P 1a7-2中下部大理岩或变质粉砂岩中,顶、底部多为条带状大理岩,局部为矽卡岩、变质粉砂岩,偶尔黑云母千枚岩。矿体一般呈透镜状,少部分为似层状,局部有分枝现象。矿体赋存于P 1a7-1上部的变质粉砂岩或黑云母千枚岩中。 3.3矿石、矿物特征 本矿床矿体组成矿物成分较复杂。金属矿物主要为硫化物,次为氧化物及少量自然金属,脉石矿物为硅酸盐类及碳酸盐类矿物。本矿区铜矿石结构、构造种类较多。 3.4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 矿区变质作用类型为:区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砂岩、变质粉(细)砂岩、千枚岩类、大理岩类等。此外还有晚期热液蚀变如硅化、阳起石—透闪石化、绿帘石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等。 4 找矿标志 (1)地层标志。本矿区矿体严格受地层层位控制,以下二叠统a岩性组第七岩性段成矿条件最好,因此该地层出露地区是找矿的重要靶区。 (2)岩性标志。矿体受岩性控制明显,本区矿体一般产于黑(绢)云母千枚岩或变质粉(细)砂岩与大理岩的换层部位。相应的,层矽卡岩是寻找铜矿体的直接标志。 (3)构造标志。本区由于地层褶皱产生的层间(滑动)剥离构造控制着矿体的形成与就位。在矿区的P 1a7-1和P 1a7-2地层中层间滑动及层间剥离构造最为发育,是寻找矿体的最有利部位。 (4)围岩蚀变标志。矿区内晚期围岩蚀变强烈,其中透闪~阳起石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与矿化关系密切,是找矿的有利蚀变标志。 5 结论 赛什塘铜矿区处于柴达木准地台南缘与西秦岭构造带的交接部位,且自晚古生代地槽褶皱回返后,又经历了华力西构造运动和印支构造运动等构造变动的多期改造与影响,因此构造格局复杂,成矿条件优越。又通过对该矿区各种地质特征、成矿规律的分析,认为矿区深部和外围找矿前景非常好,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参考文献: 1.潘彤,罗才让等.青海省金属矿产成矿规律及成矿预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2.宋冶杰,张汉文,李文明等.青海鄂拉山地区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条件及成矿模式.西北地质科学[J].1995.16(1) 3.张汉文.青海铜峪沟铜矿床的矿化特征、形成环境和矿床类型.西北地质[J].2001.34(4) 城市交通智能红绿灯控制系统 于光华1 郭晓霞2 1.辽宁金洋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2.辽宁金洋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摘 要:红绿灯控制是智能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介绍的城市交通智能红绿灯控制系统依靠车辆计数仪,利用神经网络等技术对交通系统进行全局优化调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调度指令,利用模糊控制的方法实现交叉口的红绿灯控制,本系统利用系统仿真的方法来训练神经网络。 关键词:城市交通 模糊控制 控制系统 周期 1.前言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城市交通系统已成为城市交通管理者的共识。针对我国中等城市交通的现状,我们开发和研究了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该系统由交通基础信息采集、优化调度、信号控制、信息发布等四个子系统组成。该系统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创新之处表现在: 1)将模糊控制技术引入交通信号控制,实现信号灯的自适应控制。 2)通过Internet网以及可变信息板等实现交通信息的实时动态发布。 3)利用专家系统对整个区域的信号系统进行全局优化调度。该系统运用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等先进的手段进行优化调度与智能控制。它将有利于交通管理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2.系统结构 整个系统可以分为三层。基础数据采集主要采集各车道计数仪的实时数据,通过通信网将数据传输到交通管控中心。各交叉口在调度指令和该交叉口的实时交通流信息,利用模糊控制的策略对该交叉口的信号进行控制。管理层为最高指挥层,它能在比如交通管制等紧急情况下进行宏观调度。 管理层优化调度层 基础数据采集底层控制 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网络比较复杂,包括:有线网和无线网,远程网和局域网,主干网和区域网,以及工控网。尽管如此,我们仍可把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网络总体结构分为三层:第一层为管控中心的主干网络,是全市交通的网络数据库服务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