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王国维:《国学丛刊序》

王国维:《国学丛刊序》

王国维:《国学丛刊序》
王国维:《国学丛刊序》

国学丛刊序

王国维

学之义不明于天下久矣。今之言学者,有

新旧之争,有中西之争,有有用之学与无用

之学之争。余正告天下曰: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

学之义广矣。古人所谓学,兼知行言之,

今专以知言。则学有三大类:曰科学也,史

学也,文学也。凡记述事物,而求其原因,

定其理法者,谓之科学;求事物变迁之迹,而明其因果者,谓之史学;至出入二者间,而兼有玩物适情之效者,谓之文学。然各科

学有各科学之沿革。而史学又有史学之科学,如刘知几《史通》之类。若夫文学,则有文学之学,如《文心雕龙》之类焉。有文学之史,如各史《文苑传》焉。而科学、史学之杰作,亦即文学之杰作。故三者非斠然有疆界,而学术之蕃变,书籍之浩瀚,得以此三者括之焉。凡事物必尽其真,而道理必求其是,此科学之所有事也。而欲求知识之

真,与道理之是者,不可不知事物道理之所

以存在之由与其变迁之故,此史学之所有事也。若夫知识、道理之不能表以议论,而但可表以情感者,与夫不能求诸实地,而但可求诸想像者,此则文学之所有事。古今东西之为学,均不能出此三者。惟一国之民,性质有所毗,境遇有所限,故或长于此学而短于彼学。承学之子,资力有偏颇,岁月有涯涘,故不能不主此学而从彼学,且于一学之中,又择其一部而从事焉。此不独治一学当如是,自学问之性质言之,亦固宜然。然为一学,无不有待于一切他学,亦无不有造于一切他学。故是丹而非素,主入而奴出,昔之学者或有之,今日之真知学、真为学者,

可信其无是也。

夫然,故吾所谓学无新旧,无中西,无

有用、无用之说,可得而详焉。何以言学无

新旧也<夫天下之事物,自科学上观之与自史学上观之,其立论各不同。自科学上观之,

则事物必尽其真,而道理必求其是。凡吾智

之不能通而吾心之所不能安者,虽圣贤言之有所不信焉。虽圣贤行之有所不慊焉。何

则<圣贤所以别真伪也,真伪非由圣贤出

也。所以明是非也,是非非由圣贤立也。自史学上观之,则不独事理之真与是者,足资研究而已,即今日所视为不真之学说,不是之制度风俗,必有所以成立之由,与其所以适于一时之故。其因存于邃古,而其果及于方来,故材料之足资参考者,虽至纤悉不敢弃焉。故物理学之历史,谬说居其半焉。哲学之历史,空想居其半焉。制度、风俗之历史,弁髦居其半焉。而史学家弗弃也。此二学之异也。然治科学者,必有待于史学上之材料。而治史学者,亦不可无科学上之知识。

今之君子,非一切蔑古,即一切尚古。蔑古

者,出于科学上之见地,而不知有史学。尚古者,出于史学上之见地,而不知有科学。

即为调停之说者,亦未能知取舍之所以然,此所以有古今新旧之说也。

何以言学无中西也<世界学问,不出科

学、史学、文学。故中国之学,西国类皆有

之。西国之学,我国亦类皆有之。所异者,

广狭、疏密耳。即从俗说而姑存中学、西学

之名,则夫虑西学之盛之妨中学,与虑中学

之盛之妨西学者,均不根之说也。中国今日,

实无学之患,而非中学、西学偏重之患。京

师号学问渊薮,而通达诚笃之旧学家,屈十指以计之,不能满也。其治西学者,不过为羔雁禽犊之资,其能贯串精博,终身以之如旧学家者,更难举其一二。风会否塞,习尚荒落,非一日矣。余谓中、西二学,盛则俱盛,衰则俱衰。风气既开,互相推助。且居今日之世,讲今日之学,未有西学不兴,而中学能兴者;亦未有中学不兴,而西学能兴者。特余所谓中学,非世之君子所谓中学;

所谓西学,非今日学校所授之西学而已。治

《毛诗》《尔雅》者,不能不通天文、博物诸学;而治博物学者,苟质以《诗》、《骚》

草木之名状而不知焉,则于此学固未为善。必如西人之推算日食,证梁虞剫、唐一行之

说,以明《竹书纪年》之非伪,由《大唐西域记》以发见释迦之支墓,斯为得矣。故一学既兴,他学自从之,此由学问之事,本无中、西,彼鳃鳃焉虑二者之不能并立者,真不知世间有学问事者矣。

顾新旧、中西之争,世之通人,率知其

不然,惟有用、无用之论,则比前二说为有

力。余谓凡学皆无用也,皆有用也。欧洲近世农、工、商业之进步,固由于物理、化学之兴。然物理、化学高深普偏之部,与蒸气、

电信有何关系乎<动植物之学,所关于树

艺、畜牧者几何<天文之学所关于航海、授时者几何<心理社会之学,其得应用于政治、教育者亦尠。以科学而犹若是,而况于史学、文学乎< 然自他面言之,则一切艺术,悉由一切学问出。古人所谓不学无术,

非虚语也。夫天下之事物,非由全,不足以

知曲;非致曲,不足以知全。虽一物之解释,

一事之决断,非深知宇宙人生之真相者,不

能为也。而欲知宇宙、人生者,虽宇宙中之一现象,历史上之一事实,亦未始无所贡献。

故深湛幽渺之思,学者有所不避焉;迂远繁

琐之讥,学者有所不辞焉。事物无大小,无远近,苟思之得其真,纪之得其实,极其会归,皆有裨于人类之生存福祉。己不竟其绪,

他人当能竟之;今不获其用,后世当能用之。此非苟且玩愒之徒所与知也。学问之所以为

古今、中西所崇敬者,实由于此。凡生民之

先觉,政

治教育之指导,利用厚生之渊源,胥由此出,非徒一国之名誉与光辉而已。世之君子,可谓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者矣。

以上三

在他国所不必言,而世之君子犹或疑之,不意

至今日而犹使余为此哓哓也。适同人将刊行《国学杂志》,敢以此言序其端。此志之刊,

虽以中学为主,然不敢蹈世人之争论,此则

同人所自信,而亦不能不自白于天下者也。

翻译理论

07本《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理论部分复习提纲 一、翻译定义: 1. 张培基——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10. “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 language,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s.” --- Dubois 12.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 Peter Newmark 13. 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 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 二、翻译标准 1. 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忠实指的是忠实于原文。通顺指的是译文的语言必须合乎规范、通俗易懂。 2. 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faithfulness)、达(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的标准 3. “泰特勒三原则”:(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 (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 5. 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他对翻译所下的定义: 所谓翻译, 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 首先是意义, 其次是文体。这一定义明确指出翻译的本质和任务是用译语再现源语信息, 翻译的方法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 7. Vermeer的“目的论”: 通常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的交际目的。目的论认为,翻译过程的发起者(initiator)

叔本华和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的差异

一位在西方哲学史上鼎鼎大名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其形成可以说主要是受了东方的思想。这种说法好象是不可思议的事情,但确是 事实。随着东方哲学在西方传播的历史史料的不断挖掘,对叔本华本人思想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东学西渐的苗头在其后的一些哲学家那里表现的愈来愈充分,这使得人们有可能突破过去狭窄的视野和抛弃固执的学术偏见,承认这些东西方文化史上的重要历史事实及其价值。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有三个重要的来源:柏拉图、康德和称作"远古印度智慧" 的印度宗教哲学。这三者虽然都是叔本华哲学的生长点,但他们在叔本华哲学形成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能够从根本上规定叔本华哲学特质,使其具有区别和超出前人并对后世具有开拓性、决定性影响的东西,不是西方哲学提供的,主要是受到了东方思想的影响。这里所说的"东方思想",不限于印度宗教,还包

括中国哲学和西亚的伊斯兰文明,但以印度宗教为主。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1819)中提到了"《易经》中的中国哲学" ,并且在《自然的意志》(1836)中,竟专辟一章讲"中国学",介绍了中国的道、孔、佛三教。他的文章还时常触及"波斯人"的文化。本文只探讨东方思想中对叔本华起着重要影响的印度宗教与叔本华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 叔本华是早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就融汇、打通东西文化的人物。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理应予以积极而适当的评价。当海德格尔在台湾学者箫师毅帮助下研译东方圣书――老子的《道德经》并向东方寻找智慧之路而引起世人关注的时候,叔本华这位现代人本主义的大宗师早已默默无闻地开始了援东入西的工作。所以,在东西方文化交流领域里,叔本华同样是一位具有开拓影响的伟大人物。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录,名段名句,作文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录,名段名 句,作文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经典语录,名段名句 1、任何人都不要抱怨卑鄙和下流,因为在这世上只有卑鄙和下流才是威力无比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2、我们无论要做或者不做什么事情,我们首要考虑的几乎就是别人的看法。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出,我们所经历过的担忧和害怕,半数以上自这方面的忧虑。它是我们那容易受伤的自尊心——因为它有着病态般的敏感——和所有虚荣、自负、炫耀、排场的基础。——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3、社交聚会要求人们做出牺牲,而一个人越具备独特的个性,那他就越难做出这样的牺牲。因此,一个人逃避、忍受抑或喜爱独处是和这一个人自身具备的价值恰成比例。因为在独处的时候,一个可怜虫就会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怜之处,而一个具有丰富思想的人只会感觉到自己丰富的思想。——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4、“理性的人寻求的不是快乐,而只是没有痛苦。” ?缺乏痛苦的程度是衡量一个人生活是否幸福的标准。 ?“如果你失去一个世界,不要为此悲伤,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如果得到一个世界,不要为此高兴,因为这是微不足道的;

苦乐得失都会过去都会离开这个世界,因为这都是微不足道的。——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5、尽管在人的一生中,外在变化不断发生,但人的性格却始终如一,这好比虽然有一连串的变奏,但主旋律却维持不变。无人能够脱离自身个性。——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6、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对于许多人, 我们最聪明的想法就是:“我不准备改变他们,我要利用他们。”——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7、别人的看法对于我们的确并不直接存在,而只是间接地存在——只要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并没有受到这些看法的影响和支配。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从而使我们自身也因此受到影响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值得我们考虑。除此之外,在别人的头脑意识里面所发生的事情,对于我们并不重要。——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8、一个精神富有的人会首先寻求没有痛苦、没有烦恼的状态,追求宁静和闲暇,亦即争取得到一种安静、简朴和尽量不受骚扰的生活。一个人自身拥有越丰富,他对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别人对他说就越不重要。——叔本华《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哲学思想述评

叔本华哲学思想述评 王铁,孙潇 (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西安710054) 摘要: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内容包括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生存意志的本体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以及独特的宗教观。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包含有很多合理的因素,其对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关键词:叔本华;哲学思想;人生观;宗教观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958(2008)01-0007-02 作者简介:王铁(1983———),男,回族,河北涿州人,长安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收稿日期:2007—04—14 2008年第1期(总第101期) No.1,2008General.No.101 JournalofQiqiharJuniorTeachers’College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叔本华对整个20世纪的现代西方哲学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作为非学院派哲学家,引起了西方哲学的巨大变革;开拓了正统哲学以外的新的思想话语,是一个具有跨世纪意义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于当时的西方哲学乃至现当代的西方哲学思想,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一 阿瑟?叔本华(ArthurSchopenhauer)是西方近代哲学史 上第一个以唯意志论著称的大思想家,唯心主义哲学家。他 1788年出生于一个世代经商的德国人家庭,后进入柏林大 学学习哲学,此后一生研究哲学,其在世时声名寥落,直到 1860年他在德国逝世时才迎来了哲学名誉的登峰造极。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的产生,是同当时德国的社会环境所分不开的,也正因为如此,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在19世纪 40年代后开始深受欢迎。在此之前,德国资产阶级向往革 命,崇尚理性和进步,当时流行的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包含辩证法的理性派哲学,而叔本华却敌视理性和进取,他的哲 学批判理性主义,宣扬悲观主义,显然与时代格格不入。《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出版后甚至无人问津,他只好自我解嘲说自己的著作是为后人而写并相信它们很快会受欢迎。后来,德国的社会历史条件急剧变化,叔本华所预言的时代来临了。1848年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仅一年的时间便遭遇了失败,德国资产阶级灰心失望,工人运动高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更使他们的革命软弱性进一步暴露,于是对理性的不信任,对现实的逃避成了资产阶级特别是知识分子中流行的思想风尚,他们抛弃了理性向上的黑格尔哲学,转向了与 其心境相适应的反理性的、悲观的叔本华哲学。 叔本华哲学的历史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西方许多哲学史、科学史和艺术史的著作中,他的名字经常被人们提到,他的思想经常被人们引用。代表着现代西方科学与文化思潮的一些大学者如尼采、克尔凯郭尔、柏格森、詹姆士、萨特、弗洛伊德以及爱因斯坦、托尔斯泰等人,都曾经把叔本华奉为自己的启蒙先师或思想同道;在中国文化界,王国维、鲁迅等许多学界巨擘,也曾经受到他的思想的启发或引导。叔本华之所以受到这样的关注,就在于他是近代西方文化精神的第一个批判者,也是现代西方文化精神的第一个引导者。 二 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以宣扬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生存意志的本体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以及独特的宗教观著称于世。 第一,相对主义。叔本华为现代西方哲学打通的第一个突破口,就是颠覆了在传统哲学中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绝对观念。他认为,世界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本源,事物根本就没有绝对的真理,人也根本就没有绝对的本性。一切都处在相对的关系之中,而这种相对的关系是无法用绝对来解释的。叔本华把世界的本源、人的本性归结为盲目的、任意的意志,其目的就是针对传统哲学的绝对观念而发的。 第二,非理性主义的认识论。“世界是我的表象”是叔本华哲学的出发点,他不同以往哲学将主体与客体分离,而是把主客体联系起来的表象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故作为表象的世界有着本质的、必然的、不可分的两个半面,一个半面是 7——

最著名的十五位西方哲学家

最著名的十五位西方哲学家 著名的西方哲学家有: 西方古代: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西方中世纪:奥古斯汀、阿奎那 西方近现代: 英国:培根、霍布斯、洛克、贝克莱、休谟、斯宾塞;罗素、维特根斯坦; 法国:笛卡尔、莱布尼兹、帕斯卡、斯宾洛莎、伏尔泰、狄德罗、卢梭、孔德、帕格森、萨特、福柯--; 德国: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叔本华、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弗洛姆、马尔库塞、阿尔都塞-- 美国:詹姆士、杜威、波普尔--; 最著名的十五大哲学家: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培根、笛卡尔、洛克、休谟、康德、黑格尔、马克思、尼采、罗素、维特根斯坦、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 1. 柏拉图:古希腊最杰出的哲学家。 2. 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及科学的集大成者。 3. 培根:第一个提出了实验法、归纳法,进入近代的第一人。 4. 笛卡尔:大陆唯理论的创始人,确定了理性的价值。 5. 洛克:对于经验论哲学进行了最系统的阐述。 6. 休谟:将近代哲学中的根本矛盾揭示出来。

8. 黑格尔:辩证法大师,全面总结了近代哲学。 9. 马克思:提出辩证唯物主义与实践哲学,极大的影响了历史。 10. 尼采:他的唯意志超人哲学让人深受震憾, 11. 罗素:逻辑实证主义权威,学富五车的人物。 12. 维特根斯坦:哲学天才,也属逻辑实证主义 13. 胡塞尔:现象学宗师。 14. 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大师。 15. 萨特:存在主义大师,对时代风气有重要影响。 但这并非我所喜爱的哲学家,我喜欢的十大哲学家是: 柏拉图、霍布斯、拉美特利、霍尔巴赫、斯宾洛 莎;孔德、斯宾塞、马克思、尼采、罗素。

浅谈尼采主要的哲学思想

浅谈尼采主要的哲学思想 反传统主义者尼采,其学说的影响无论是在世界各国还是在中国都很强烈的。从近代起到20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形成了三次“尼采热”(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抗日战争时期,1985一1989年间)。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尼采的思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尼采的思想深受哲学家叔本华的影响。他先是追随叔本华,后是扬弃了叔本华,以自己的“强力意志说”来代替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强调发挥人的创造性活力和生命本能。他高呼“上帝死了”主张“用铁锤从事哲学”。他提出“打倒偶像”,反对以苏格拉底和基督教为代表的欧洲理性派哲学传统,及其孕育的“强力意志”相悖的“奴隶道德”(全增瑕主编《西方哲学史》第417页)。他大胆提倡“重估一切价值”,以使人的生命充盈的“主道德”代替以往的使人堕落、屠弱的“畜群道德”或“奴隶道德”,以现实世界的“超人”代替彼岸世界的“上帝”或“救世主”以及个性被泯灭的“末人”。 一、强力意志 尼采强力意志论一直可以追溯到叔本华的生命意志论,但是尼采扬弃了叔本华全面否定生命的悲观主义思想,强力意志实现的是对人性的肯定,对人生存价值的认可,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强力意志,强力意志是人的本质特性。生命意志的目标不是求生存,而是求强力具有强力意志的人是自由之人、智慧之人、自主之人。人在创造中成其为人,只有具有强力意志的主体才是自由的艺术创造的主体,才是生存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命是一种自我扩张、自我延伸、不断上升的过程,强力意志是一种自我肯定的意愿,一种自我超越的意愿,人要成为自己的主人、命运的主宰,就必须有强力意志。人出生就是走向死亡,这是人的宿命的悲剧,而通过艺术创造可以实现对这种宿命苦难的升华,可以避免这种痛苦,从而拯救人类悲剧性的命运,这是一种古希腊式的逃避痛苦、消极对待的方式,而尼采认为,强健的生命渴求痛苦,从生命本体的高度和不可知的悲剧命运力量的抗争,本身就是一种快乐。人生充满了痛苦,最重要的是理解痛苦的意义,痛苦提升了生命的状态,显现了生命意志本身坚不可摧的力量以及生存的乐趣,在悲剧现象背后是生命永恒的欢乐,生命的最高状态是包括了痛苦在内的。尼采承认人生的悲剧性的同时,却勇敢直面生命的整体,连同它的苦难和悲剧,尼采对生命的肯定,即无论现实多么残酷,生存多么艰辛,人都应该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生活的怀抱中,就像酒神一样迷醉似地执着于它,这无疑是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观。 二、关于“超人”的观点 关于“超人”的观点尼采以“权力意志”为其理论基础提出了“超人”学说,主要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超人”是衡量一个民族优劣的价值尺度,也是人类的远大目标。他指出,对于一个民族的生存,不能不首先评定其价值,凡是能统治、征服他人的,并使他们的邻人畏惧和嫉妒的,便被看作是高超的人,是“第一的、标准的,是一切事物之精义”。但是,有谁能成为统治者和征服者,即谁是“标准”和“精义”呢 尼采认为,只有“超人”。 第二,“超人是大地的意义”。在尼采看来, 历史上一切存在物都创造了某种超越自身的东西人也是一种被超越的东西,所以他一再指出,目标不是

100句文艺又高大上的名言

100句文艺又高大上的名言 1.思考时,要像一个智者;但讲话时,要像一位普通人。——戴尔·卡耐基《人性的智慧》 2.奇怪得很,人们在倒霉的时候,总会清晰地回忆已经逝去的快乐时光,但是在得意的时候,对厄运时光只保有一种淡漠而不完全的记忆。——叔本华 3.在自己身上,克服这个时代。——尼采 4.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古兰经》 5.一棵橡树的生长并不是茫无方向的,而是橡树本性的实现。——亚里士多德 6.我将归来,万马千军。——斯巴达克斯 7.茅草屋顶下住着自由的人,大理石和黄金下栖息着奴隶。——塞涅卡 8.叶芝想起他的茵佛岛:“每夜每日,我总是听见湖水轻舐湖岸的微音,伫立在马路上,或灰色的人行道上时,我都在内心深处听见那悠悠的水声。” 9.我游荡如一片孤云。——华尔华兹 10.虚荣是一件无聊的骗人的东西;得到它的人,未必有什么功德,失去它的人,也未必有什么过失。——莎士比亚 11.我们每个人都有别人不知道的创伤,我们战斗,就是为了摆脱这个创伤。——卡尔维诺 12.在权力的游戏中,你不当赢家,就只有死路一线,没有中间地带。——乔治·马丁《冰与火之歌》 13.贪婪会让人类拥有最好的嗅觉,嗅到金钱的醉人气息,哪怕是一枚铜板。——宗教裁判所 14.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 15.要把地面上的人看清楚,就要和地面保持距离。——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 16.令她反感的,远不是世界的丑陋,而是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17.一个人有两个我,一个在黑暗中醒着,一个在光明中睡着。——纪伯伦 18.爱自己是终生浪漫的开始。——王尔德 19.我是个百依百顺的孩子,至死不变,但只顺从我自己。——萨特 20.他们用勇于献身的大无畏精神,书写人类历史上的篇章的同时,又让我们看到无耻下流、尔虞我诈的另一面,其中又包含着真正值得敬佩的荣誉感、历史使命感。——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之时》,评巴尔沃亚 21.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22.人的伟大在于他扛起命运,就像用肩膀顶住天穹的巨神阿特拉斯一样。贝多芬的英雄,是托起形而上之重担的健将。——米兰·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23.这世上所有的伟大壮举,都是悄无声息地完成的,世上所有智者无一不是深谋远虑。——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之时》 24.假装谦虚是最虚伪的表现,因为这可能是信口雌黄的开始,又或者是拐弯抹角的自我夸奖。——《傲慢与偏见》 25.力量能征服一切,却是短暂的。——林肯《演说》 26.没有口误这回事,所有的口误都是潜意识的真情实感。——弗洛伊德 27.不幸的人往往如此。他珍惜生命,却看见,地狱就在他的背后。——《巴黎圣母院》 28.时间的维度被打破了,我们只能在时间的碎片中爱和思考,每一个时间的碎片沿着自己的轨迹运行,在瞬间消失。——卡尔维诺 29.能自称为人所爱,能感受为人所爱。——雷蒙德·卡佛《迟到的断想》 30.美国最高法院的大门上刻着圣经的一句话:“世人啊,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

王国维简介-作文

王国维简介 王国维(年—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 年赴日本留学。 王国维从事文史哲学数十载,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美学家、考古学家、词学家、金石学家和翻译理论家,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最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 梁启超赞其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郭沫若先生则评价他留给我们的是他知识的产物,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楼阁,在几千年的旧学城垒上,灿然放出了一段异样的光辉。 靠不住的王国维的外表也总是严肃冷峻的。 他与人交往,除了谈学问或正事,很少闲聊,更不会对人讲应酬话。 如果有人请他看一件古铜器,他看了是假的,就会说靠不住的,而请他看的人无论怎么说这个古器色泽如何古雅,清绿的如何莹彻,文字如何精致,什么书上有类似的着录,并将这些提供给他做参考,再请他仔细看一下,他看了以后依然会说:靠不住的。 他不附和,也不驳难。 严肃、认真、谦逊、务实的治学态度王国维性格淡泊,不喜欢与人交游,在清华除了讲书授课以外,一般不主动跟学生谈话。 从来都是上完课就走,回到自己的西院住所,钻进自己的书房研究学术。

但是如果有学生登门拜访或致函,不管是求教或是辩论,从来都是一律接待,不分老幼尊卑,而且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甚至有当时东南大学的学生特意赴京求教,就住在王先生家里。 在他看来,学术为天下之公器,不应有门户之见,所以不管是不是自己的门下弟子,他都有问必答。 在他执教清华的两年中,不知道有多少学子领受了他的恩泽。 在讲课之时,王国维遇到某些问题常以这个问题我不懂一语带过。 语言学家王力当年曾师从王国维,起初不理解为什么先生常说我不懂,后来悟出,这正是先生治学严谨的表现。 王力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上的第一堂课,是听王国维讲《诗经》。 王国维的这节《诗经》课,讲得很朴实,见解又很精辟新颖,为王力闻所未闻,他深感受益。 但是,当碰到某些问题时,王国维却常以这个我不懂一句就带了过去,有时一节课下来,竟说了几个我不懂。 起初王力感到不满足,他想,老师是传道解惑的,怎么常说我不懂呢?后来才慢慢体会到,其实,王国维先生说的不懂并非真的不懂,课后有学生问及他说不懂的地方,他都能说出自己的见解。 他之所以在课堂说不懂,一是出于立言的谨慎,他认为他的见解尚未十分成熟,不宜做结论;二是出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鼓励学生去探索和研究尚未定论的问题。 王力对王国维这种严肃、认真、谦逊、务实的治学态度十分敬佩。

叔本华思想随笔

叔本华思想随笔 译者序:据叔本华认为,意欲是构成这个世界一切事物内在的、真正的核心是“自在之物”,属于形而上;我们所看见的自然界中的物质都是基本生命力、自然力,亦即意欲的载体;丰富多彩的现 象世界是意欲在各个级别客体化的结果。我们人类则是意欲最高级别的现象。智力则是派生的,是为盲目的意欲配备的、帮助其生存和发展的工具,在本质上与动物的爪牙、翼没有区别。 意欲是这一世界的主人,是君王;而智力永远只是为这个君王服务的仆人,是为意欲的奋斗找到目标和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的向导、顾问。 既然我们机体内部的各个器官、神经、细胞为着我们机体的生存而相互密切合作,其精妙,默契之 处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那么把我们只是构成其中一部分的世事人生看作是一个更大的整体;在这一更大的整体之中,我们在不明最终目的的情况下通力合作,达成一个超乎我们智力所能理解的 目的——在这两种相似的情形里,难道后一种情形比前一种情形更加让人难以置信吗?我们既然可 以把前一种情形视为理所当然,那么,后一种情形就是根本不可能的吗?之所以这一问题存在认识 上的困难,仍然是我们习惯于过分强调人的谁知作用的缘故;不知天高地厚达到了可笑的地步。 不仅《意欲》一文的确像叔本华所说的包含比许多系统的心理还要多的心理学知识,就是篇幅最小 的《论教育》,他对教育的目的、方法短短几十字的阐述难道是某些洋洋洒洒、不得要领的大部头 教育学着作可以相比的吗?真正的思想天才与只是博闻强记的学者之间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教师不是培养和发展孩子观察、思考、判断的能力,而是致力于把别人的现成的思想、观点填塞进 小孩的脑袋。在以后的日子里纠正这种由于运用概念不得法所导致的对事物的错误判断,需要相当长时间的亲身历练才行。这种纠正很少能够完全成功。因此,很少有学究具备健康的理解力和判断力,而这些东西通常连一个文盲都会有的。 伟大就是表明这些人违反人的本性,并没有追逐自己个人的利益;他们不是为了自己,而来了所有人而活着。不过,虽然绝大多数人明显地始终是渺小不堪,永远无法成为伟大,但反过来的说法却 是不可以的,亦即一个人是彻底的伟大,也就是说,在每一刻都是那样伟大; 、为人是用泥土做成,习惯是他的乳娘。——席勒:《华伦斯坦之死》 无人在自己的贴身仆人面前是一个英雄。——歌德 价值并不在于名声,而在于获取名声之物。 天才从根本上就是孤独存在的。天才人物太过稀有了,他很难碰上自己的同类,而太过与众不同又 使他无法成为大众的伙伴。 “没有哪一样罪恶太过伟大的品质那样成功地阻挠一个人拥有朋友。”——尚福尔 天才出现在他的时代就像彗星闯进了行星的轨道——彗星古怪的运转轨迹对于行星那、井然有序的轨道而言是奇怪和陌生的,天才很难与他同时代的文化步伐协调一致。相反,他把自己的作品远远地抛在前路。而时间只有在随后才赶上他的步子。 “我的时候还没到来;你们的时候常是方便的。”——《圣经·新约》《约翰福音》 能人能够取得其他人无法取得的成就,但他们的成就不会超越常人的理解。这样,这些成就马上就能找到常识者。相比之下,天才所取得的成就不仅超过其他人的能力所为,而且还超乎他们的理解。其他人也不会直接意识到这种成就。能人就像一个击中了无人能及的目标的弓箭手;天才也击中了他的目标,但这目标距离之远是其他人甚至无法看见的。 “仿效别人是我们与生俱来的特性,但我们并不容易找到要仿效的对象。优秀的东西甚少被发现, 它们得到别人的赏识则更是少有的事情。”——歌德 “人的价值就跟钻石的价值一样:钻石达到一定的体积,纯度和完美度以后会有一个确定的价格; 但超出这一范围以后,它就是没有价格的了,也再不会找到买家。”

浅析叔本华的人生哲学的教育意义

浅析叔本华的人生哲学的教育意义 浅析叔本华得人一辈子哲学得教育意义 一、叔本华得人一辈子哲学 叔本华(1788-1860)生于波兰但泽(今格但斯克).父亲海因里希·弗洛里斯·叔本华是特别成功得商人,后自杀.母亲约翰娜·叔本华是当时颇有名气得作家,与歌德等文豪有交往.他和母亲得关系一直不行,隔阂特别深,最后关系破裂.但由于他继承了他父亲得财产,结果使他一生过着富裕得生活.叔本华死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叔本华是德国闻名得哲学家,开创了唯意志主义哲学及生命哲学流派.论文联盟 二、叔本华人一辈子哲学得重要内容 人一辈子哲学中凝聚了叔本华为人处世所应有得道德准则.在现实世界中,由于地位和财宝等得不同,展示得生命内容也不尽相同.然而不管人们得环境如何地不同,每个人得生命终其一生基本上具有相同得性质.“集忧患困厄于一身,悲伤兮兮地活到死而已”.尽管如此,人也应该拥有健全得人格,人格所具备得一切特质是人得幸福与欢乐最全然得和直截了当得妨碍因素.这些人格包括“高贵得天性、精明得头脑、乐观得气质、爽朗得精神、健康完美得体魄”,这是人自身得福祉,是幸福得第一要素,因此人们应该尽心尽力地促进和保存这类使人幸福得特质,而不是外界得财宝与地位. 关于财宝,叔本华认为它既不是自然得又不是必要得需求.关于财宝,不能用理性定义它得范围,然而要真正地认识到是否拥有财宝跟幸福与否是没有关系得.假如人们有钞票了,他应该把这笔钞票当做他可能遭遇得祸害和不幸得保障,商人拥有了非常多得钞票之后.他只能把钞票当做工具,当做资本,灵活运用这些钞票以增加更多得财宝.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叔本华接下来又论述了了解自己与了解他人.叔本华论述了人如何做到认识自己.人们应该必须熟稔自身得技艺,他必须明白,生活中最要紧得、最真实得目标是什么,也确实是讲,为了得到幸福,他最需要得是什么以及在他得思想中依次占第一、第二位得目标是什么.他必须发觉,总体上,他得天职是什么,他应尽得责任是什么,以及他与世界得一般关系是什么. 关于爱得话题非常多学者都论述过,叔本华认为,恋爱是一件特别严肃得情况.人人都关怀这件大事,却总要避开人家得耳目、偷偷摸摸进行,显得有点可笑,这全然是徒劳得.叔本华认为性爱驾驭着恋爱,“性爱才是那个世界上得真正得世袭君主”,性欲是生存意志得核心,是一切欲望得焦点,因此他把生殖器官命名为“意志得焦点”.性欲是求生意志最完全得表现和最明确得形态.性欲是最激烈得情欲,是欲望中得欲望,是一切欲求得汇合.关于恋爱,叔本华认为两性之间强烈得吸引力和紧密得连接,确实是各种生物得种族求生意志得表现.“恋爱得本钞票是青春”,吸引异性得首要条件是健康、力和美. 在论女得中,叔本华借用朱伊(法国)写得诗“假如没有女得,在我们生命得起点将失去扶持得力量;中年失去欢乐;老年失去安慰.”女得非常少表现强烈得悲伤、欢喜等情绪,她们只是祈求恬静、平稳地度过一生.“女得本身就像个小孩”,因此最适合担任养育婴儿及教育孩童得工作.女得比男人更具有怜悯之心,但是女得更善于虚伪和佯装,这是她们得天性.女得只是为种族得生殖而生存,她们得天职也在于此,她们情愿为了种族生命得连续而牺牲个体. 三、叔本华人一辈子哲学得教育意义 1忍受孤独 有人讲:“孤独是一个人得狂欢,狂欢是一群人得孤单.”正如叔本华列举得伟人,非常多伟人基本上在孤独中成才得,“在成功得道路上,只有孤独得人”.孤独并非是在自己心情压抑,或是失恋得时候出现得,那种感受只是空虚和寂寞,称不上是孤独. 2不汲汲于名利 忙于名利、疲于钞票财、争取地位,是现实中得非常多人得写照.但他们忽视了自己得生

王国维《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原文、译文及赏析

王国维《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原文、译文及赏析蝶恋花百尺朱楼临大道 王国维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 行人小。 一霎车尘生树杪。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薄晚西风吹雨到。明朝又是 伤流潦。 那百尺高的红楼,正临着宽阔的大路。不管黄昏还是清晨,楼外总传来轻雷似的车声。窈窕的佳人啊,孤独地凭倚着楼畔的阑干,无聊中把路上的行人一个个细数。 霎时间车子驶过,卷起飞尘,扑向树梢。唉,路上的行人和楼中的女子, 都在这红尘中不知不觉地老去了。傍晚时候,西风吹来了冷雨。到了明朝,当更为路上积满潦水而忧伤。 ①朱楼:华丽的红色楼房。 ②轻雷,喻车声。司马相如《长门赋》:雷殷殷而响起兮,声像君之车 ③不间:不间断的。 ④窈窕:形容女子的美好。 ⑤一霎:一阵。树杪:树梢。 ⑥陌上:指游子。楼头:指思妇 ⑦薄晚:临近傍晚 ⑧流潦:指雨后路上流水或沟中积水

王国维致力于填词,主要在光绪三十年(1904 )至三十三年(1907 )间这期间,他曾饱尝生离死别的滋味。如在光绪三十二年(1906 ),他为谋生两度北上,一次归来奔父丧,一次归来赋悼亡,都是生离之继以死别。因此他的《人间词》甲、乙两稿中有不少写离恨别苦的篇什,而由于有切身感受,往往写得极其凄惋悱侧。 词人看透了世间疾苦,生离死别,于是词人作此词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这首词是词人也以居者之相思、行者之旅愁为抒写内容,。是词人努力跳出“人间“进行观察、思索,最终仍无法摆脱得出“悲剧”结论的体现。也是作者厌世世界观的艺术表达。 这是王国维最有名的一首词,其隐喻多义的文学意象、自然流露的哲理 思致和悲天悯人的意识形态,在《人间词》中最具代表性。 判断一首词有无言外之意,要看作者的身世经历和思想状态,还要看他所处的时代大环境,更要看作品本身的口吻和姿态。为什么说这首词不是一首传统性质的思妇之作,而是包含了哲理与意识形态之隐喻的作品?因为,当我们读到“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这一句的时候,会强烈感觉到:那“陌上楼头”之辽阔广泛,那“尘中”的痛苦,“老”的悲哀,都已超越了思妇的狭窄范围;那种悲天悯人的感情和对世界透彻的了解,已不属于作品中的思妇而属于作者本人了。当有了这种感受,再品味整首词就会发现,这首词几乎每一句都包含隐喻之义。 “百尺朱楼临大道。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这是写思妇居住的环境。古人常以居处之高来象征楼内人的高洁与脱俗,所以这是在烘托人物形象。“临大道”,是为引出下一句“楼外轻雷,不间昏和晓”。“轻雷”是指大道上的车马声。杜甫《乐游园歌》云“白日雷霆夹城仗”,李商隐《无题》诗云“车走雷声语未通都以雷声形容大道上的车马声。“独倚阑干人窈窕,闲中数尽行人小”的是思妇,那是一个孤独寂寞的美丽女子,站在高楼上盼望爱人归来,颇有温庭筠《望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公式洲”的意味。如果我们单从 这个角度看,则这上半阕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思妇词。 但下半阕中“陌上楼头,都向尘中老”的口吻却提醒我们:作者在上半阕之所以这样写,是有隐喻含义的。首先,“楼外轻雷”似可代表世俗的尘嚣,而“百尺高楼”则象征一种精神境界和智慧高度,二者本来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可 以互不相干,但那闲中数尽行人小”的行为却把二者联系起来了。这种居高临下又与红尘难舍难分的意境,在《人间词》中不止一次出现过,如夜起倚危楼。 楼角玉绳低亚。惟有月明霜冷,浸万家鸳瓦”(《好事近》);如人间曙,疏林平楚,历历来时路”(《点绛唇》);最具象征意义的则无过于《浣溪沙》的试上高峰窥皓月,偶幵天眼觑红尘。可怜身是眼中人”了。其次,那思妇似乎也象 征着一种关怀着人间的精神与理念。盖因旧时养家糊口、争名逐利都是男子之事,所以往往是男子在红尘中陷溺较深。相比之下,女子对名利之事看得比较淡一些,所以古代有许多故事和神

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叔本华的悲观哲学 今天我讲的是叔本华,叔本华呢,我们都知道他的哲学是悲观主义,那么他的悲观主义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人生就是痛苦”,那么为什么会“人生就是痛苦”呢?这我们就得从最初讲起了。叔本华认为,人这种生命现象就是求生意志的客体化,通俗点来讲就是人这一生其实就是对欲望的不断追求,所有的生物中人的需求最多。叔本华把意志追求目的时受到的阻碍称为痛苦,把意志达到目的的状况称为幸福,而我们都知道,我们在追求目的是总是会受到挫折的,追求这个没遇追求那个也会遇,所以在追求目的时是痛苦的,而就算某个目的达成了,又会有新的欲望席卷而来,因为人的追求永无止境,所以痛苦是经常的,幸福是短暂的,所以,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 以上可以算是叔本华哲学最基本的理解了吧,不过上边的这种说法也算是稍稍有点欠缺的,在上面的说法中,幸福虽然短暂但终归还是有的,可事实上在叔本华的哲学中,幸福被他给消除了,幸福是不可体验以及不可被检验的。叔本华哲学中有个特有的问题——苦闷,在他看来,是由苦闷中产生了世界以及人类生活(上帝的苦闷产生了人类,封建主义的苦闷产生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基督教的苦闷产生了异教徒),尤其是人类生活的各种各样的“安排”;也是苦闷启发了思想本身,从而决定了一种哲学,对我们而言,那就是叔本华的哲学理念。在这里,我们我们不纠结于前者外部世界的问题,我们挽留于此的是一种“主观性”的传承。 叔本华的哲学来自于对苦闷的体验,所以我们需要首先理解苦闷体验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不过事实上也给不出什么定义来,如果我们愿意,

苦闷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但它是一种完全特殊的体验,一种人们希望能够有所体验却什么也体验不到的体验。苦闷因此是一种缺失的体验,一种人们希冀、甚至从某一固定时刻起开始等待,却始终未曾来临,也永远不会到来的东西。每当人们获得一次满足,苦闷就会随之而来。叔本华认为,苦闷揭示了不同于痛苦的、无法证明的满足的表现。终于与我们一开始的痛苦说到一块去了,这儿的苦闷体验说的有点玄乎了,其实它也没那么玄乎的。 有个叫保罗·瓦莱的诗人在《海滨墓园》中写道,“如同果子被吃完,变成饱胀的快感,如同它将消失化为快乐……”这个诗人其实是个幸福的诗人,他认为欲望之终和厌倦之初是体验幸福之时,在这短暂的时段中,果实化为快感。这欲望之终即是我们达到目的之时,很简单,在四级成绩刚出来知道我们不仅没挂还过考不错时,我们的欲望达到了,当初可能有过一丝淡淡的喜悦,可是再过了没两天后这种快感就消失了,这就开始厌倦了,所以说在这个欲望之终与厌倦之初中间的这点小小空隙就是我们体验幸福之时。但这也仅仅是这位诗人这样认为,所以说他还是幸福的,到了叔本华这儿,他把本来就是这么一点点的幸福的权力也给剥夺了,他看待问题的角度更为灰暗。在他看来,不仅变为“快乐”的果实消失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快感在作为快感被感受到之前已经“变化消失”了。换句话说,在世界的秩序中,也就是意志和时间的秩序中,幸福从未得以预见。他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四级过了的时候好像有过的那点幸福事实上是虚假的,是没有被存在过的。 是不是有些难以理解,确实,好像是进入了一个悖论,但这个悖论其

叔本华经典语录

叔本华经典语录 叔本华经典语录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或是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语录吧,语录是对某些事理进行高度概括和总结的言论的实录或摘录。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语录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叔本华经典语录,欢迎大家分享。 叔本华经典语录1 1、只要条件许可,机会成熟,人人都是想作恶的。 2、礼貌是一枚假币,舍不得花它表明智力的贫乏。 3、青年与老年之间的基本差别在于:前者前途无量,后者濒临死亡。 4、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 5、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 6、我们可将财富比做海水,喝的愈多,愈是口渴,名声亦复如此。 7、挫折可增长经验,经验能丰富智慧。

8、所谓辉煌的人生,不过是欲望的囚徒。 9、名誉是表现在外的良心;良心是隐藏在内的名誉。 10、即使最无足轻重的今天和最无足轻重的昨天相比,也具有现实性这一优势。 11、疲劳象疼痛一样,它的位置在大脑;与大脑不联结的肌肉(如心脏)决不会疲劳。 12、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 13、人生最初的四十年会给我们教科书,而后的三十年是对教科书给予注解。 14、生命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转达了某种真理;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它,我们将不能生存。 15、人就像寒冬里的刺猬,互相靠得太近,会觉得刺痛;彼此离得太远,却又会感觉寒冷;人是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过活。 16、友谊就好像传说中的海怪,大家绘声绘影,可是却仍有待证实。想要拥有一位如圣经所言比亲兄弟更亲的朋友,可能比一睹尼斯海怪的身影还难呢! 17、天才不受意志的支配,只面向美的欣赏,一切美所给予的欢悦,艺术所提供的安慰,使他完全忘却生活的烦恼。天才乐于孤独寂寞,一个人热衷于社交的程度恰正相当于他在理智上贫乏和庸俗的程度。

王国维 殷周制度论 译文.

中国政治和文化的变革,在殷周交替时代最为剧烈。都邑,是政治与文化的标志。 自上古以来,帝王的都城都在东方。太昊的墟(?)在东方,大庭氏的库(?)在山东境内,黄帝的都邑在涿鹿的山阿。少昊和颛顼的墟(?)都在鲁地和卫地(应为山东河南之间),帝喾的都城在亳(安徽亳州)。只有史官称尧的都城在平阳(山西临汾),舜的都城在蒲坂(山西永济)大禹的都城在安邑(山西夏县),都在西北偏僻之地,和先古帝王定都之处不同。但尧的号是陶唐氏,其坟墓在定陶的成阳(山东定陶)。舜的号是有虞氏,但他的子孙被封于梁国的虞县(河南虞城县),孟子说舜的生卒之地都在东夷方。可能因为洪水之灾,兖州在黄河下游,一时之间可能会有迁都的事情,不是一直定居在西方(山西)。禹时的都邑虽然无法查考,但夏朝从太康以后直到桀,都邑和其他地名从经典上能够查到的都在东部,和商部落的人杂处黄河、济河流域,大致有数百年。商朝取得天下以后,其都邑没有固定过,前后迁都五次,但都没超过邦畿千里的范围之内。所以自从五帝以来,作为政治文化中心的都邑都在东方,只有周独自在西部崛起。武王伐纣胜利以后,将武庚立为商人的统领,设管叔、蔡叔、霍叔为三监监视之,而未能完全统治东部,等到武庚叛乱,才以兵力平定了东方,,克服武庚之商部落,指讨平协助叛乱的东夷奄国之君,灭掉五十国。这才封康叔在卫(河南淇县),伯禽在鲁(山东曲阜),太公望在齐(山东营丘),召公之子在燕(北京)。其他蔡、郕、郜、雍、曹、滕、凡、蒋、邢、茅等国,都安置于殷京都所辖的范围内以及殷的侯服与甸服(古代王畿外围千里以内的区域)。而齐、鲁、卫三国因是周王室至亲,且有征伐功勋,故分封在蒲姑、商、奄的旧地,作为诸侯的领袖;周又将洛阳作为东都,来管制东部诸侯;而周天子仍居住在丰、镐二京(陕西长安),共达十一世。自五帝以来,都城从东方转移到西方,应该从周朝开始。所以拿宗族来说,则舜和夏都是颛顼的后代,殷、周都是帝喾的后代,殷、周之间较为亲近是很自然的,以地理位置来说,则舜、夏和商都在东部,只有周崛起与西方,所以夏商两代的文化基本一样。《洪范》“九畴”(武王克殷,访于箕子,箕子向武王陈述了“洪范九畴”。洪者,大也;范者,法也,“洪范九畴”即治理国家的九种大法。)是尧舜赐给大禹的,而箕子将其流传了下来;到夏朝的晚期,像胤甲、孔甲、履癸,开始以时间(的天支地干)为名,这种习惯被商人继承了下来。文化是这样,政治也是这样。周攻灭商,灭掉小诸侯国五十。将其遗民,或迁移到洛阳,或分到鲁卫等国。而殷人所征伐的诸侯国,不过只有韦、顾、昆吾等,而且豕韦被讨伐之后仍然是商的伯爵,(已姓)昆吾虽被讨伐亡国,而已姓之国仍存在于商、周之世。《书?多士》所:“夏迪简在王庭,有服在百僚”(当年夏的官员被选在殷的王庭,在百官之中都有职事)应该是事实。所以夏、商更替之间政治文化变革,不像殷周之间的剧烈。殷周之间的大变革,从表面上看,不过是一姓一家的兴亡和都城的转移;但从深处来说,则是旧制度的废弃和新制度的兴起,旧文化的废弃和新文化的兴起。又从表面上看,则古代的圣人之所以能取得古代的圣人之所以能取得天下并守住他的方法,好像和后代的帝王没什么两样;而从深处来说则他的制度、文化和他订立制度的本意,乃是出于为了使万代太平的大的计划,他的心术和规划,远非后代帝王所能够梦见。

浅析叔本华伦理学思想

叔本华的世界 --------浅析叔本华伦理学思想摘要:叔本华认为伦理学是很简单的一门学科,他从人类行为的动机出发探讨人类道德的基础。叔本华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可以分成三种:希望自己快乐,希望他人痛苦,希望别人快乐。他将这三种动机分别概括为利己主义、邪恶、同情,其中利己主义和邪恶是非道德的推动力,只有基于同情是真正的道德行为。[1] 然而这门简单的学科,却可以清晰透彻的概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冲突。解释人与人之间发生的一切行为。 关键字:叔本华伦理学利己主义邪恶同情 叔本华的伦理学理论,在思想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它一反西方伦理学的学 术传统一为“人之应当如何”制定准则,而把主要兴趣集中在为道德奠定基础之上;它用经验的方法追溯人的行为动机的终极来源,提出了“道德的基础是同情” 这一核心论旨。直至去世前不久,叔本华还以断然的口气说道:“读过我的伦理 学的人都知道:对我来说,道德是以这一真理为基础叔本华伦理学的宗旨不是为 人的行为制定道德原则,而是为道德奠定基础。他认为“为了公认的道德需要提 供一个能证明的基础”。 叔本华很重视自己伦理学体系的构建,伦理学问题是他哲学的中心部分, 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它一开始就可宣称为最严肃的一部分,因为伦理学所涉及的 是人的行为,是和每个人直接有关的题材,没有人能够对之漠不关心。叔本华认 为人类的所有行为,都是以物自体(意志)为前提,都是意志的表象。人类永远 会被意志做趋势,所以人的任何行为如果没有一个充分的动机便不能发生;而人 类行为可归结三个基本源头:利己主义、邪恶和同情;一切可能的动机都是产生 于三个基本源头之一,其中只有同情才是唯一真正的道德动机。 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三个动机。

叔本华名言名句大全

叔本华名言名句大全 导读:本文是关于叔本华名言名句大全,希望能帮助到您! 1、人们为一个人的死亡感到恐惧和悲伤,因为死亡意味着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将无法再去经历感受,将会对一切失去感知,活着的时候发生的一切将会归化为零!——叔本华 2、老年时最大的安慰莫过于意识到,已把全部青春的力量都献给了永不衰老的事业。——叔本华 3、某种程度的艰难和困扰,这对每个人来说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这好像船要直行而必须有压舱物一样。——叔本华 4、当一个人绝对粗鲁时,就好像他脱光了衣服赤裸裸地站在我们面前——叔本华 5、理智有时似乎可以引导意志,但是仅仅象一个想到引导他的主人而已;意志是一个勇猛强壮的瞎子,他背负着一个能给他指路的亮眼的瘸子。——叔本华 6、好心善意,仁爱和慷慨等等替别人做的事永远只是减轻那些人的痛苦而已,从而可知能够推动这些好心善意去行善布施,永远只是对于别人的痛苦的认识。——叔本华 7、贪欲之产生,基于—个原则,就是认为一切快乐在效用上只是消极性,而包含一连串快乐的幸福则是幻想;相反的,痛苦却是积极性的,也是极端真实的。——叔本华 8、谦虚对才华无奇的人来说只是一种诚实,对才华绝顶的人来说,是一种虚伪。——叔本华

9、人受意志的支配与奴役,他无时无刻地忙忙碌碌地试图寻找些什么,每一次寻找的结果,无不发现自己原是与空无同在,最后终不能不承认这个世界的存在原是一大悲局,而世界的内容却全是痛苦。——叔本华 10、时间对善用者亲切。——叔本华 11、我们自己不先去思考某个对象就来阅读有关它的文字,会是危险的……当我们阅读的时候,别人在替我们思考;我们只是在重复别人的心理历程。……因此如果一个人几乎整天都在读书……他就会渐渐丧失思考的能力。——叔本华 12、凡夫俗子只关心如何去打发时间,而略具才华的人却考虑如何应用时间。——叔本华 13、欲望过于剧烈和强烈,就不再仅仅是对自己存在的肯定,相反会进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叔本华 14、做学问是目的不是手段。——叔本华 15、时间是无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为了用有限的时间去抗衡无限的时间而采取了繁殖这一手段,让自己的生命时间得以延续。这是人类繁殖的本能。——叔本华 16、我们看到最大的痛苦,都是在本质上我们自己的命运也难免的复杂关系和我们自己也可能干出来的行为带来的,所以我们也无须为不公平而抱怨。——叔本华 17、如果有一巨大的不幸,平日我们只要一想到它就会战栗,现在果然真的发生了,我们这时的情绪,整个说起来,只要忍过了第一阵创痛,以后也就没有什么很大的变化了。——叔本华 18、一切欲求作为欲求说,都是从缺陷,也即是从痛苦中产生的。——叔本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