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学 知识点

环境学 知识点

环境学 知识点
环境学 知识点

环境学课后思考题

第一章 环境学基本原理

1.如何理解环境学中环境的概念?P2

答: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体。也就是说环境学中的环境其主体是人类,客体是人类周

边的相关事物。

2.人类环境与自然环境(生态)一样吗?P2

答:

人类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主要差别是在于主体不同,人类环境的主体是具有复

杂精神世界和智力活动的人;自然环境的主体是自然界的事物包括人的生物属性

在内,不存在复杂的精神世界和智力活动。

自然环境中的主体和客体在纯粹自然规律下,自组织的运动变化着,人类环

境则不一样,除了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以外,人类可以“有意识”地规范自身的

行为,“有意识”地改造世界,通过智力活动创造出人工物品,人工环境及其他

自然环境本身不能自发形成的事物,所以人类环境的范围要大得多,除自然环境

外还包括人类通过劳动创造的人工环境,如城市、住房、工厂、社会、文化等。

3.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差别?P3

答:

自然环境是一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现象的总体

是人类出现之前就有的,是人类赖以生存所必需的的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

称。

人工环境是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地社会劳动加工和改

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体系所形成的环境体系。人工环

境出现的时间相对短许多,但发展十分迅速,内容得到了极大的丰富。

两者的差别体现在形成发展、变化、结构、功能等方面。

4、什么是环境多样性?包括哪些方面?P3

答:环境多样性是环境的基本属性之一,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是

具有普遍意义的客观存在。

????????

????????????????????????????作用结果作用过程作用方式面分布在人类活动各个方作用界面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创造精神需求

物质需求人类需求与创造多样性环境功能

环境形态环境过程生命物质和非生命物质自然环境多样性)(

以上各类环境多样性及其内在联系总和叫做环境多样性

5、描述人类和环境相互作用及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P8

答:

???????????

??????????????????????????????????????????????????破促效果作用隐蔽显著效果显示长时间可观察瞬时,急性时间尺度能量物质效应特征作用结果生态生物化学物理作用过程广泛多样性种多样环境对人类作用方式多种多样人类对环境作用方式多作用方式面分布在人类活动各个方作用界面样性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

6、论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问题有哪些?p14

答:?????????人口剧增

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生态破坏题或者第一环境问题)自然灾害(原生环境问

7、简述人与环境和谐程度包括哪些方面?P16

答:适应生存、环境安全、环境健康、环境舒适、环境欣赏(和谐程度逐级递增)

8、什么是五律协同?P19

答:制约人类发展的规律有五类——自然规律、社会规律、经济规律、技术规律

和环境规律。人类要实现的重大战略目标,其行为必须同时遵循五类规律,并且

使五类规律的作用都成为协同者,从而使五类规律都成为实现的目标的动力,这

种状态即为五律协同。

9、什么是环境规律?环境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P19

答:环境规律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环境多样性,人与环

境和谐。

10、环境科学的任务以及学科结构式什么?P26

答:环境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环境规律,即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

学科的结构是“1+4+x ”“1”指的是环境学“4”指的是环境自然科学、环

境社会科学、环境经济科学、环境技术科学“X ”指的是建立在“1+4”基环境

科学础上的环境科学规划学等以及正在发展中的分支学科。

11、环境学的任务是什么?P24

答:环境学的任务是在于揭示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即环境规律的基本规律:环境多样性、人与环境和谐、规则与规律、五律协同。

12、什么是环境问题?人类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存在哪些问题?P13

答:环境问题: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灾害,资源耗竭,人口过量

渔猎文明:物种灭绝,森林火灾

农业文明:水土流失,森林破坏,生态恶化

工业文明: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资源耗竭,社会危机,区域生态平衡失调

后工业文明:拥挤,自然灾害,城市化巨大压力

第二章人口与环境

1、人类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人口变化有哪些特点?有哪些环境问题?人口与环境和谐程度如何?P29

答:(1)渔猎文明阶段:适应生存阶段森林火灾物种灭绝人力资源少

人口没超过一千万

(2)农业文明阶段:人口开始缓慢增长增长起伏较大,人口年增长率为0.06% 局部生态破坏自然灾害等处于环境安全阶段

(3)工业文明阶段:人口开始高速增长,人口增长率为0.76%

人口过度增长给环境带来极大压力处于环境健康状态(4)绿色文明阶段:人口继续增长人口增长速度缓慢

可持续发展和谐程度向舒适、欣赏发展

2、人口爆炸对环境有什么影响?P37

答:对土地资源的压力:水土流失,荒漠化,盐渍化、土壤退化—土地资源紧缺对生物资源的压力:物种灭绝,森林减少,草原退化—生态破坏,气候变化,多样性锐减

对水资源的压力:生产用水,生活用水,水体污染—水资源缺乏

对气候资源的压力:改变店面状况,释放大量气体—改变气温,改变降水,大气环境问题严重

对矿产资源的压力:对矿产资源不合理和过度开采和利用—资源耗竭,环境污染

3、开发矿产资源对环境的影响?P43

答:占用或破坏土地,水污染,大气污染,地表塌陷

4、人口分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P44

答:(一)自然因素

气候(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形(平原[低海拔有利于人类生存]有利于人类生产生活和对外流通);水资源(充沛的地方往往人口密集);土壤矿产资源(二)社会因素

1、生产方式(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生产关系,它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也制约人口分布)

2、生产布局(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制约)

3、其他社会文化因素:历史,移民,政治,战争,宗教等

(三)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往往人口稠密)经济生产方式(工业和集约农业地区人口密度较高)

(四)技术因素

工业区与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富集更多的人口

(五)环境因素

人口迁移受经济因素影响,但随着工业文明向绿色文明过渡,城市环境质量的高低越来越影响人口分布

5、从五律协同看中国人口变化P53

答:(一)看中国人口总量

1、1949年—20世纪50年代中期:人口发展呈现高出生率,较高死亡率和较高增长率的特征

2、20世纪50年代末—20世纪70年代末: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提出之后1953年计划生育政策,故有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的人口特征

3、20世纪80年代初—现在:人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4、中国将来人口总量的主要发展趋势(从五个影响人口发展的因素考虑)

城市将是人口的自然负增长区;农村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也会降低;中国人口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的特征将继续加强

(二)看中国人口分布

1、人口迁移走向: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2、人口迁移方式:民工流,学生流,技术流

3,、人口素质不断提高

第三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成分包括哪些?主要作用是什么?P59

答:成分:氧、氮;水滴;冰晶盒固体微粒(如尘埃和花粉)

氧气:维持生物活力的重要物质氮气:生物体的基本成分

水汽:形成云、雾、雨、雪等多种大气现象

固体微粒:会影响太阳辐射传播,能使能见度变低,有的能起凝结核的作用

2、与环境问题有关的大气成分你能举出哪些?对大气环境有什么影响?P60 答:臭氧,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氨气,二氧化硫,硫化氢,氯气,二氧化氮,甲醛(除了最前面两个,其他都可引起空气污染)

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增长,温室效应加剧

臭氧:臭氧层破坏,危害人类皮肤健康

3、大气层分为几层?各层的特点?P61

对流层:对流层内的温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递减率平均约为每100米降低0.65摄氏度;云,雾,雪等主要天气变化都出现在这一层,对流层内的对流强度因纬度而异,上层称为“对流层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很大;大气污染现象主要发生在这里

平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平流层中臭氧吸收紫外线;空气做水平运动;大气透明度好,飞机飞行的理想场所

中间层:臭氧稀少,中间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递减,年平均温度-83摄氏度,有夜光云

热成层:温度随高度上升而迅速升高;该层大部分空气分子发生电离,故也成为电离层,将电磁波反射回地球,对全球无线通讯具有重大意义

散逸层:大气十分稀薄,气温随高度上升,能克服地球引力逸入宇宙空间

4、什么事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的来源?P64

答:大气污染:如果大气污染物达到一定的浓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达到对公众健康,动植物,材料,大气特性或环境美学产生可以测量的影响

大气污染源:(一)天然源火山喷发,森林火灾,自然尘,海浪飞沫

(二)人为源交通工具,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农业活动排放,农药化肥使用

5、什么事大气污染物?举例说明什么事一次性污染物,什么是二次污染物?

P65

答:大气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类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一次污染物: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硫化氢,一氧化氮等

二次污染物:进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的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污染物,如二氧化氮,三氧化硫,醛类等

6、什么是TSP、飘尘、降尘?P65

答:TSP:总悬浮微粒物,分散在大气中的各种粒子的总称

飘尘:指可在大气中长期漂浮的悬浮物,它分为PM10(粒径小于10um的颗粒物)和PM2.5(粒径小于2.5um的细小颗粒物)

降尘:指用降尘罐采集到的大气颗粒物

7、还原型(煤炭型)与氧化型(汽车尾气型)的大气污染有什么区别?P66 答:煤烟型: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X氧化氮,一氧化碳和颗粒物,低温高温的阴天且风速很小并伴有逆温存在的情况下,扩散受阻,易在低空聚积,生成还原型烟雾。有名的公害事件之一伦敦烟雾事件,马斯河谷事件,多诺拉事件,燃煤为主要污染物

交通型:污染物主要是一氧化碳,X氧化氮,HC(碳氢化合物),相对湿度较低的夏季晴天易发生光化学烟雾,极高的氧化性产生源主要是机动车和机动船

8、什么是酸雨?怎么形成的?有哪些危害?P69

答:酸雨:平均降水低于PH5.6的雨

形成:通过氧化反应生成硫酸或硝酸和亚硫酸,附在凝结核上降到地面,形成酸雨

危害:对水生和陆生生物有影响,对水体,森林和土壤有重要的影响,对建筑材料、名胜古迹等有很强的破坏作用,影响城市的大气质量

9、论述大气污染的危害?P75

答:(一)对人体健康:呼吸道吸入;随食物和饮水摄入;体表接触侵入会引起呼吸道肺部疾病,中毒甚至死亡

大气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X氧化氮,光化学氧化剂,HC,其他镉,氟,氨,及其X代物

(二)对植物:损害植物酶的功能组织;影响植物新陈代谢;破坏原生质的完整性和细胞膜;还会损害根系生长及其功能;减弱输送作用导致生物产量减少

(三)对材料:大气污染物可使建筑物、桥梁、文物古迹和暴露在空气中的金属制品及皮革、纺织等物品发生性质的变化,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四)对大气环境:能见度,降水规律的改变,全球性的影响,包括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温室效应加剧,人们大量生产氟氯烃化合物等导致的臭氧层耗竭10、什么是光化学烟雾?有哪些危害?P69

答:光化学烟雾: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和低湿度等,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发生化学转化形成的高氧化性混合气团

危害:1、人体短期暴露,能引起咳嗽,喉部干燥,胸痛,粘膜分泌增加,疲乏,恶心症状

2、长期暴露,会明显损伤肺功能

3、对植物系统造成损害

4、对材料产生破坏作用,且严重影响大气能见度,造成城市的大气质量恶化

11、什么是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P75

答: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

12、大气污染的控制对策是什么?P81

答:(一)清洁能源: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可再生资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各种节能技术等

(二)绿色交通:合理的交通规则;发展清洁汽车

(三)末端治理:烟尘治理;二氧化硫处理;氟化物治理,X氧化氮治理(四)环境自净: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大气环境本来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尤其是植物

13、什么是温室效应?什么是温室气体?主要温室气体的来源?P99

答:温室效应:地球表面从太阳辐射获得的能量相对多,而散失到大气层以外的热量相对少,从而使地球表面的温度得以维持

温室气体:大气中强烈吸收地面的辐射,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

来源:人类活动(燃料燃烧,生命呼吸过程)人口的剧增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社会消耗的化石燃料急剧增加,燃烧产生大量二氧化碳进入大气;森林毁坏使得植物吸收利用的二氧化碳的量减少,造成二氧化碳的消耗减少

14、全球变暖的影响和对策?P101

答:影响:1、海平面上升,低地被淹,海岸被冲蚀,排洪不畅,土壤盐渍化,海水倒灌等

2、对动植物的影响,将使一些地区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有些物种则从气候变暖中受益,它们的栖息地可能增加,竞争对手和天敌也有可能减少

3、对农业的影响,世界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和分布状况将会有很大的变化,引起农业结构的变化从而使许多农产品贸易模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4、加剧洪涝灾害

5、影响人类健康

对策:1、【排放控制对策】控制化合燃料消耗以抑制二氧化碳的排放

2、【固定化对策】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变为其他物质以防止其向大气中排放

3、【适应对策】并不减少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在已经发生全球变暖的情况下,采取适应的对策以使其影响降到最低

15、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和危害?P103

答:原因: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化学物质,主要是哈龙类物质。氮氧化合物也会造成臭氧的损耗

危害:1、对人体健康,破坏DNA,皮肤病,白内障

2、对陆生植物,降低农作物产量,导致质量下降

3、对材料的影响,加速老化、分解,降低使用寿命

4、对水生生态系统,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鱼类和贝类生物的产量,繁殖力下降,幼体发育不全

16、针对大气圈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的国际公约有哪些?

答:全球变暖《京都议定书》

臭氧层破坏《蒙特利尔国际公约》《保护臭氧层维也纳公约》

第四章水环境

1、水圈的定义P107

答:海洋、陆地、大气中的固态水,液态水构成的一个大体连续、相互作用又相互不断交换的圈层称为水圈

2、简述典型的水的自然的循环过程P109

答: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下,通过蒸发,水汽输送,凝结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相态转换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海洋蒸发——水汽被输送至大陆上空——水汽凝结降水——降至海洋,地面——通过河流,湖泊,地下径流到土壤,岩石空隙

3、水资源的定义?有哪些特征?P113

答:水资源:一般仅指地球表层中可供人类利用并逐年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水量特征:作用上的重要性,社会上的有限性,时空上的多变性,利用上的多用性

4、我国水资源有哪些特征?P113

答:作用上的重要性,社会上的有限性,时空上的多变性,利用上的多用性

水资源总量不少,人均和单位耕地占水量不多

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平衡,年内和年际变化较大

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水污染的蔓延,极大减少了水资源的可用量

5、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三大主要问题?P116

答:农业缺水,城市缺水,生态环境缺水

6、简述水资源开发和利用对策?P117

答:开源节流治污管理

开源:水利工程措施(时间上调节,空间上调节)

提倡开发和利用处理后的污水和雨水和微咸水等非传统水资源

节流:城市节水,农业节水

治污:水污染处理

综合治理: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

7、什么是水灾害?洪灾,旱灾?P122

答:水灾害:指水过多,过少所形成的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不利影响洪灾:由于水体(江、河、湖等)中的水量超过其最大容纳限量而溢出的现象

旱灾:指特定地域长期无雨或严重少雨以致水资源供给不足,而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所发生的严重影响

8、简述洪水的形成原因及防洪减灾战略和措施?P124

答:形成原因:自然因素(暴雨,地质因素)人为因素(都市化,修筑堤坝,毁林荒地)

战略:建堤防工程和水库工程,形成较大规模的河流或地区防洪系统

措施:工程措施(水库工程,堤防工程,河道治理工程,分蓄行洪工程)非工程措施(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分蓄行红的运用和管理完善救灾抢险体系)

9、旱灾的危害及其减灾措施?P128

答:危害:1、由于土壤含水量低。使作物的正常生长受到抑制,造成农业减产后无收

2、由于地表径流减少,造成城市及工业用水短缺,人畜饮水困难,航运中断,水量减少

3、干旱还可能诱发其他灾害的发生,如饥荒,疾病,火灾,虫灾,土地退化及空气质量恶化等

措施:加强长期预报,推广人工降水,发展节水灌溉

10、什么是水污染?P132

答:水污染是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特性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11、天然水的溶质成分是什么?P132

答:溶解性气体,主要离子(钠离子、钾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碳酸氢根,碳酸根)营养物质,微量元素,有机物质

12、工业废水的特点是什么?生活污水的特点?P133

答:工业废水:污染量大,成分复杂,感官不佳,水质水量多变

生活污水:99.9%是水,固形物不到0.1%,也含微量金属,污染物质以悬浮态或溶解态的无机物、有机物等,有机物质大多交易降解

13、什么是点污染?什么是面污染?P133

答:点污染源:排污形式为集中在一点或一个可当作一点的小范围,实际上多由管道收集后进行集中排放,主要点污染源有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面污染源:污染物一般分散在一个较大的区域或范围通常表现在无组织性,主要指雨水的地表径流,含有农药化肥及的农田排水,畜禽养殖废水排放以及水土流失

14、论述水中主要污染物质的来源和特点?P137

答:悬浮物,耗氧有机物,植性营养物,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石油类,酸碱,病原体,热污染,放射性物质

特点、;河流:污染程度随径流量变化,污染扩散快,污染影响大;湖泊:污染源广,途径多,种类复杂,污染稀释和搬运能力弱,生物降解和累积能力强

海洋:污染源多而复杂,污染持续强,污染扩散范围大,

15、什么是水体富营养化?有什么危害?易发生在哪些地方?P137

答:水体富营养化:适量的N、P为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但过多的营养物排入水体,则有可能刺激水中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导致水中溶解氧下降,

水质恶化,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危害:1、大量繁殖的浮游生物的过度繁殖,在湖面形成密集的水华,部分浮游生物还会分泌出毒素

2、死亡的残骸被微生物分解,不断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呈现厌氧状态,在湖泊底层形成硫化氢等有毒气体

3、常导致渔业减产,航道堵塞,并对城镇供水具有严重的不利影响

地方:池塘,湖泊,水库,河口,河湾,内海等水流缓慢,营养物容易累积的封闭或半封闭水域

16、什么是水华、赤潮?简述水污染的特征?P137

答: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时,大量繁殖的浮游生物往往使水面呈现的红色,棕色,蓝色等颜色,这种现象发生在海域称为赤潮,发生在江河湖泊则叫做水华

特征:河流:污染程度随径流量变化,污染扩散快,污染影响大;

湖泊:污染源广,途径多,种类复杂,污染稀释和搬运能力弱,生物降解和累积能力强

海洋:污染源多而复杂,污染持续强,污染扩散范围大

17、水污染基本控制模式——三级控制

答:一级控制——污染源控制(上游段)——接管标准

二级控制——污水集中处理(中游段)——生水标准

三级控制——尾水最终处理(下游段)——环境标准

环境水体或回用,再利用环境水体

第五章土壤环境

1、什么是土壤污染?土壤污染的特点是什么?P165

答:土壤污染: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或者明显高于土壤环境基准或土壤环境标准,并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特点:隐蔽性或潜伏性,不可逆性和持久性,危害的严重性

2、土壤污染来源有哪些?P166

答:人为污染源:人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来源:工业和城市污水以及固体废弃物,农药和化肥,畜禽排泄物,生物残体,大气沉降物

天然污染源:活动的火山

3、如何控制和消除土壤中的重金属污染?P175

答:施用改良剂,排土,客土和水洗法,电化法、热解吸法,生物修复

将重金属形态改变为固定态,使其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降低,用各种方法将重金属从土壤中消除

4、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迁移机理是什么?查阅资料说明重金属汞在土壤

中的转化规律?p171

答:机理:溶解—沉淀作用,离子交换与吸附作用,络合—离解作用,氧化还原作用

土壤处于还原状态—单质汞(甲基化)——甲基汞——汞离子被土壤胶体吸附,汞与土壤中的有机胶体腐殖酸形成络合物固定汞

5、影响农药在土壤环境中迁移的因素有哪些?P169

答: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受到农药本身的性质和各种自然与人工环境条件的影响,对农药而言,其分子结构,电荷特性,水溶性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环境中主要影响因素为降雨量,灌溉条件,土壤初始含水量和土壤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土壤粘土矿物粒组成等

6、什么是土壤自净?P174

答:土壤的自净作用是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的过程

第六章固体废物与环境

1、什么是固体废物?如何理解固体废物的概念?

答:固体废物指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丢弃的固体和混状物质,包括废水、废气中分离出的固体颗粒

2、固体废物来源及特点?

答:(1)矿业废物来源:来自各种矿物开采以及矿物洗涤过程中所排放的剥离物,废石,泥矿,矿石等;特点:危害程度相对较小,其数量和体积较大,既占用土地又污染土壤

(2)工业废物来源:燃烧渣,冶金渣,化工渣等;建筑废弃物,主要是施工排出的泥土,矿石等;特点:不仅数量大,而且成分复杂含有重金属及有毒物质,对环境污染威胁较大

(3)农业废物来源:农业生产产生的秸秆,农业产品加工废料,牲畜的排泄物等;特点:再利用价值较高,含大量N、P物质

(4)放射性废物来源:核工业,放射性医疗,科研部门排出的具有放射性的各种固体废弃物;特点:具有潜在的“三致”效应(致畸、致癌、致突变)

(5)城市垃圾来源:厨房菜渣,果皮,废纸及生活废物,炉灰渣,砖头瓦块,树枝,落叶以及废汽车,废电视机,废罐头盒,废家具等;特点:垃圾数量和种类增长快,成分发生变化,腐烂

3、固体废物有哪些危害?

答:占用土地,污染土地,污染水体,污染大气,传播疾病等其他灾害

4、固体废物的利用和处理原则?

答:基本原则:无害化,最小化,(减量化),资源化

5、什么是资源化?资源化原则是什么?

答:资源化:废物的再循环利用,回收能源和资源

原则:资源化技术可行,固体废物资源化的经济效益较大;废物在排放点就可以就近处理,以节省投资,提高资源化的经济效益;固体废物的资源化产品应具有与相应的原材料制约

6、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的途径有哪些?

答:用作建筑材料;作工业材料和能源;在农业上的利用如化肥或改良土壤

7、常用的固体废物处理技术包括哪几类?目前国内外垃圾处理的主要

方法是哪些?

答:预处理技术:是材料的回收过程,压实,破碎,泼水,分选和固化填埋技术:废物最终处理形式,要求填埋场远离火源

微生物分解技术:利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处理固体废物的技术,典型代表:推肥化技术,气体及时溢出

焚烧技术:对可燃性垃圾进行焚烧,废渣填埋

热解技术:主要是高分子聚合物

第七章 生物环境

1、 什么是生物多样性?P205

答: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复合体以及各种生态过程中的多样性和变异性总和包括难以计数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和它们所拥有的的基因以及它们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环境系统和生态过程,是环境多样性的重要内容之一

2、 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分布情况?P206

答:生物在全球分布是不均匀的,有些生物是大部分地区共有的物种(老鼠、蚂蚁等)而有些物种则是某一地区的特有种(袋鼠)多样性在全球范围内分布也不均匀,南北两极生物多样性最少,全球有12个生物多样性大国,拥有全世界60%—70%物种最丰富的地区在热带雨林,珊瑚礁,热带湖泊以及深海区。其中占地球陆地表面积7%的热带雨林拥有世界一半以上的物种,其种群结构复杂,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生产力最高也是多样性最丰富的类型。物种多样性与地形,气候及局部环境的复杂性有关,海拔升高太阳辐射降低,降雨量减少,物种丰富度也随之降低

3、 论述生物多样性有哪些价值

????????????

?????????????????????????????????????????????????????观赏价值人们生活水平康、提高可以有利于人类身心健良好、多样的自然景观对环境污染有指示意义生物对环境污染物敏感

,一些性,可吸收分解污染物一些生物对污染物有抗调节气候土资源促进土壤发育,保护水

态系统功能有重要意义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量部分物种提供物质和能进入食物链为地球绝大色植物使光能通过光合作用绿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通过力,主要依靠绿色植物地球生态系统初级生产生态价值环境价值间接价值存在价值

供了更多选择机会为人类适应自然变化提备择价值:生物多样性原料和科研素材提供食物、药物、工业

生产使用价值消耗使用价值直接价值生态多样性价值.6.5.4.3.2.1

3、 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因素有哪些?P209

物种以及物种生存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对生物资源的需求增加,加之对生物资源的低效率和不合理利用,使许多生物资源濒临枯竭;另一方面,由于人口增长,人类需求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大,加之农业和城市不合理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使许多生物的生存空间丧失或遭到破坏

4、 论述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有哪些影响?P210

答:(1)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如物种灭绝

(2)生境破坏和破碎

(3)生物资源过度开发

(4)外来物种入侵

(5)环境污染

(6)农业、林业品种单一化

5、 生物安全的含义是什么?P216

答:狭义是指现代生物技术(主要是指转基因技术)在研究、开发,生产到实际应用的整个过程中,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广义生物安全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一指人类的健康安全;

二指人类赖以生存的农业生物安全;

三是指与人类生存有关的环境生物安全

6、 什么是食源性疾病?常见的有哪些?P218

答:食源性疾病是食品污染造成的疾病,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所造成的疾患包括感染性疾病,中毒危害和潜在危害;常见的:事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对人体的慢性毒害及三致等

7、 什么是生物浓缩性?生物累积?生物放大?举例说明?P235

答:生物浓缩性: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和食物链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生物累积:生物在生命周期中从周围环境和食物链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以致生物个体随其生长发育,生物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中同一食物链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因而在体内蓄积某种元素或难降解物质,其浓度随着营养级增大的现象,它使得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体内蓄积的污染浓度大大地超过环境浓度

8、 污染对种群,生态系统有哪些影响?P238

答:

?????????种群进化

种间关系生率下降)

性生殖能力下,男婴出性别比例(雌性化,男)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致密度上升群密度下降:也可能导增加,繁殖率下降,种种群密度(多数死亡率种群水平

?????????营养循环(受到干扰)

初级生产力(下降)营养结构(简单化)

物种结构(简单化)生境(单一化)生态系统水平

第八章 人居环境

1、 什么是人居环境?P241

答: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

2、 什么是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P243

答:郊区城市化:战后若干发达国家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个全新的规模庞大的城市化人口流动的逆过程开始出现,这就是所谓的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一些大城市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外迁移,人口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整个大都市出现了人口负增长

再城市化:面对经济结构老化,人口减少,美国东北部一些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市居住,加上国内外移民的影响,1980—1984年7个城市在市内实现了人口增长

3、 当代世界城市化有哪些特点?P242

答:(1)城市化进程大大加速(2)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大都市带出现(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以乡村向城市移民为主

4、 人居环境的类型和差别有哪些?P250

答:类型:乡村、集镇、城市

差别:人口的差别,经济的差别,社会文化结构的差别,区域地位中心的差别,景观的差别

5、 什么是城市热岛效应?形成原因有哪些?P255

答:城市热岛效应就是城市化的发展导致城市中的气温高于外围郊区的这

种现象,是下垫面和空气成分变化的共同结果

原因:人工建筑物的影响、城市大气污染、人工热源影响、城市绿体

和水体的减少

6、 城市园林和绿地有哪些功能?P268

答:保护城市环境:净化空气、改善城市小气候、降低噪音

文教和休息功能

景观功能:增强城市艺术效果

7、 人居环境舒适度评价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P275

答:从城市生活居住环境的角度进行评价;从人居环境的角度进行评价;

从生态环境和生态学的角度进行评价

第九章 景观环境

1、 景观的含义是什么?P281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的,具有明显的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划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 什么是景观环境?景观环境的分类?P281

景观环境是指各类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组成的具有观赏价值,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空间关系

分类:庭院景观环境,社区景观环境,郊野景观环境,瞬时景观环境

3、 景观的美学四原则?P284

多样性统一原则、调和对比原则,对称均衡原则、韵律节奏原则

4、 自然景观的构成和分类?P284

???

????气象天象生物山水(重要组成部分)构成 ???????瞬时气象景观

动物生态景观

植物生态景观地质地貌景观分类

5.如何欣赏自然景观?城市景观的表现形式?

自然景观欣赏的最大特点在于感受它的无限多样的展现形态:它的形象、色彩、声音、形态、气息。

????????

??????????????????寓意美气息美

声音美朦胧美动静美

色彩美旷奥险奇雄形象美表现形式

6.什么是人文景观,什么是城市景观?

人文景观:

狭义:富有艺术感的建筑景观

广义:涵盖的广泛得多,包括一切人工创造具有社会历史文化内涵的景观

城市景观:城市建成区城市外围环境的各种地物和地貌给人带来的总和视觉感受,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

第十章: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

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满足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表达了两个观点:

1.人类要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发展

2.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发展的能力

内涵:??

???)(目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前持续发展(基础)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可可持续发展包含

?????????决策”和“公众参与”系

为条件,强调“综合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资源的价值服务的价格中体现自然承认并且要求在产品和,同社会进步相适应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要求以自然资源为基础是穷国的经济增长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基本思想 ??

???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基本原则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指标体系

??

???共同性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基本原则

?????响应力指标状态指标驱动力指标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完整版)临床免疫学检验知识点.doc

临床免疫学检验 1、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防御(对外);免疫自稳(防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肿瘤)。 3、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最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4、 B 细胞:通过识别膜免疫球蛋白来结合抗原,介导体液免疫;B细胞受体=BCR=mIg 表面标志:膜免疫球蛋白(SmIg)、 Fc 受体、补体受体、EB 病毒受体和小鼠红细胞受体。 成熟 B 细胞: CD19、CD20、 CD21、 CD22 (成熟 B 细胞的 mIg 主要为 mIgM和 mIgD)同时检测 CD5分子,可分为 B1 细胞和 B2 细胞。 B 细胞功能检测方法:溶血空斑形成试验(体液免疫功能)。 5、T 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共同表面标志是 CD3(多链糖蛋白);辅助 T 细胞的标志是 CD4;杀伤 T 细胞的标志是 CD8; T 细胞受体 =TCR。 T 细胞和 NK细胞的共同表面标志是CD2(绵羊红细胞受体); CD3+ CD4+CD8- =辅助性T细胞(Th) CD3+ CD4-CD8+ =细胞毒性T 细胞( Tc 或 CTL)( T 细胞介导的细胞毒试验) 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或Treg) T 细胞功能检测:植物血凝素( PHA)刀豆素( CONA)刺激 T 细胞增殖。增殖试验有:形态 法、核素法。 T 细胞亚群的分离:亲和板结合分离法,磁性微球分离法,荧光激活细胞分离仪分离法 *E 花环试验是通过检测SRBC受体而对T 细胞进行计数的一种试验; 6、 NK细胞:具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直接杀伤靶细胞(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的细胞) 表面标志: CD16( ADCC)、 CD56。 测定人 NK细胞活性的靶细胞多用K562 细胞株,而测定小鼠胞株。NK细胞活性则常采 用 YAC-1 细 7、吞噬细胞包括:单核 - 吞噬细胞系统(MPS,表面标志外周血中的单核细胞和组织内的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CD14,包括骨髓内的前单核细胞、(表达 MHCⅡ类分子) 8、人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专职抗原呈递功能):表面标志为CD1a、CD11c和CD83。 9、免疫球蛋白可分为分泌型( sIg ,主要存在于体液中,具有抗体功能)及膜型( mIg,作为抗原受体表达于 B 细胞表面,称为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10、免疫球蛋白按含量多少排序:IgG>IgA>IgM>IgD>IgE五类(按重链恒定区抗原性(CH)排序) 免疫球蛋白含量测定:单向环状免疫扩散法、免疫比浊法。 11、免疫球蛋白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位于恒定区(CH、CL) 12、抗体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分子上VH和 VL(高变区)是抗原结合部位。

环境工程学(整理知识点)

一、水质指标 水质:水的品质,指水与其中所含的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综合特性。水质指标的种类:物理性指标,化学性指标,生物学指标 固体、碱度、硬度、COD、BOD、TOC、TOD 固体:在一定温度下(103~105℃),将一定体积的水样蒸发至干时,所残余的固体物质的总量 BOD:表示水中有机物在有氧条件下经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所需氧量。用单位体积污水所耗氧量表示(mg/L) 二、水中的杂质: 按颗粒大小分为:粗大颗粒物质、悬浮物质和胶体物质、溶解性物质 三、污水的类型: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废水 四、沉淀的类型 四种类型: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压缩沉淀 五、浅层理论及其斜板沉淀池 浅层理论:水深为H的沉淀池分隔为n个水深为H/n的沉淀池,则当沉淀区长度为原来长度的1/n时,就可以处理与原来的沉淀池相同的水量,并达到完全相同的处理效果。沉淀池越浅,就越能缩短沉淀时间 斜板沉淀池:在工程实际应用中,采用分层沉淀池,排泥十分困难,所以一般将分层的隔板倾斜一个角度,以便能自行排泥,这种形式即为斜板沉淀池。 六、混凝 1、胶体双电层结构及其稳定性原因 (1)胶体结构:胶体结构很复杂,是由胶核、吸附层及扩散层三部分组成。 (2)胶体颗粒在污水中之所以具有稳定性,其原因有三: 首先,污水中的细小悬浮颗粒和胶体颗粒质量很轻,在污水中受水分子热运动的碰撞而作无规则的布朗运动; 同时,胶体颗粒本身带电,同类胶体颗粒带有同性电荷,彼此之间存在静电排斥力,从而不能相互靠近结成较大颗粒而下沉; 另外,许多水分子被吸引在胶体颗粒周围形成水化膜,阻止胶体与带相反电荷的离子中和,妨碍颗粒之间接触并凝聚下沉。 2、混凝的机理 污水中投入某些混凝剂后,胶体因电动电位ζ降低或消除而脱稳。脱稳的颗粒便相互聚集为较大颗粒而下沉,此过程称为凝聚,此类混凝剂称为凝聚剂。 但有些混凝剂可使未经脱稳的胶体也形成大的絮状物而下沉,这种现象称为絮凝,此类混凝剂称为絮凝剂。 按机理不同,混凝可分为压缩双电层、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沉淀物网捕四种。 3、搅拌的作用 促使混合阶段所形成的细小矾花在一定时间内继续形成大的、具有良好沉淀性能的絮凝体(可见的矾花),以使其在后续的沉淀池内下沉。 七、离子交换 (1)实质:不溶性的离子化合物(离子交换剂)上的可交换离子与溶液中其他同性离子间的交换反应,是一种可逆的化学吸附过程,又称离子交换吸附。 (2) 结构:树脂本体、活性基团(由固定离子和活动离子组成) (3) 离子交换过程的主要特点在于:它主要吸附水中的离子,并与水中的离子进行等量交换(4)物理性能指标:外观、粒度、密度、含水率、溶胀性、机械强度、耐热性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医学免疫学重点知识总结

免疫学复习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二、脾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

免疫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1. 免疫的概念 2.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特点比较。 3.免疫的三大功能防御、自稳、监视,相应的病理反应为超敏及免疫缺陷、自身 免疫病、恶性肿瘤。 4.免疫系统的组成 5.简述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 6.淋巴细胞再循环的意义。 7.主要的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有哪些。 8.克隆选择学说 第二章抗原 1. 抗原的定义 2.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定义及特点 3.抗原表位的分类(线性表位-T细胞和构象表位-B细胞)、抗原结合价 4.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交叉抗原的生物学意义。 5.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理化因素、宿主因素、免疫途径及方法) 6.抗原的种类: 1)抗体产生是否对T细胞依赖:TD抗原、TI抗原 2)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异嗜性抗原、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自身抗原3)抗原提呈细胞内抗原的来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7.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免疫佐剂、超抗原、丝裂原第三章抗体 1.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定义。 2.抗体的基本结构: 重链(H链)和轻链(L链); 可变区(V区):超变区(CD1-3)和骨架区(FR1-4) 恒定区(C区):C H1-4;C L 铰链区:CH1与CH2之间。 结构域和功能区:VH和VL抗原结合位点;CH1和CL为Ig同种异型遗传标志所

在;CH2和CH3为补体C1q结合位点;CH3和CH4能与多种细胞表面的Fc 受体结合,产生免疫效应。 3.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2个Fab(抗原结合片段), 1个Fc (可结晶片段) 胃蛋白酶水解片段:1个Fab'段,多个pFc段 4.抗体的类型:根据重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IgG、IgA、IgM、IgD、Ig巳 型:根据轻链C区氨基酸组成的差别分为,入和K 5.抗体三类不同的抗原决定基: 同种型:同一种属所有个体Ig分子共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同种异型: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Ig 分子具有的不同抗原特异性标志。存在于Ig C区和V区。 独特型:同一个针对不同抗原所产生的Ig分子V区所特有的抗原表位。存在于Ig重链和轻链的V区。 6.抗体的主要功能 V区特异性识别、结合抗原; C区,与具有Fc受体的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发挥溶解细胞的活性; 介导免疫细胞活性(ADCC调理作用、超敏反应、激活巨噬细胞和肥大细胞);7.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IgG: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 血清含量最高,占总量的75-80%,半衰期长,能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主要的抗感染抗体,参与II、III 型超敏反应。 IgM: 五聚体,分子量最大,其激活补体、结合抗原、免疫调理作用比IgG 强,占血清免疫球蛋白总量的5-10%。 IgM 的特点:个体发育中最早产生的抗体;是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是BCR的主要成分;参与II、III型超敏反应。 IgA:分血清型和分泌型两种。是外分泌液中的主要抗体。

环境科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环境科学概论 第一章绪论 概念: 环境:指以人类为主体得外部世界,环境就就是人类生存环境?指得就是环绕于人类周国得客观事物得整体,它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环境。或者为指囤绕着人群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与发展得各种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得总体。 环境法中得环境: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得各种天然得与经过人工改造得自然因索得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与乡村等。 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得研究对象,它就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得发生与发展、调节与控制以及改造与利用得科学。其目得在于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域得影响及其环境质量得变化规律,从而为改善环境与创造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要素:又祢环境基质,就是指构成人类环境整体得^个独立得討生质不同得而又服从整体;^化规律得基本物质组成。 环境问题:指自然过程究变或人类活动引起得环境坏与环境质量变化?以及由此给人类生产、生活与健康带来得不利影响?其原因就是人类认识得局限性与环境得复杂多变性。 原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类环境问题,就是指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得,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得环境问題。 次生环境问题:又称第二类环境问题,就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所進成得环境问題。 第二章大乞环境 概念: 千结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与固体杂质以外得整个混合乞体。主要成分就是氮气(78、09%)与敦%(20、94%)O其次就是氮气(0. 934%体积)与二敦化碳(0、033%体积).空气中水得体积百分含量在0、1-0. 5%之间,其余得大乞成分为稀有气体。 大%污染:指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得浓度,达到了足够得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得舒适、健康与福利或危害了环境得现象。 大气汚染源:指向大气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大气环域产生有害影响得场所,设备与戕置。包括:天然源(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入污染物得污染源。)人为源(指人类得生产活动所形成得汚染源。) 大弋污染物: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并对人与环境产生有毒影响得物质。气溶胶体:就是空气中得固体与液体颗程物质与空气一起结合成得悬浮体,它得粒径在1微米以下,可以悬浮在大气中。 总悬浮穎粒物(TSP):D(粒径)在WOmm以下,其中多数在10mm以下,就是分散在大气中得各种粒子得总称。 可吸入粒子(IP):大于lOpm得颗粒物能被鼻腔得鼻毛吸留住,而小于lOum得飘尘却能长驱直入侵蚀肺泡■叫“可吸入因子” O在可吸入微粒中80$可沉枳于肺泡,且沉枳时间可达数年之久,导致肺心病等一系列病变。 -次污染物:又祢原发性污染物,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得汚染物?进入大气后其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次污染物:又称继发性汚染物,指进入大气得一次汚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线得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得新得汚染 光化学烟雾:就是在一定条件下(如强日光、低风速与低温等),氮氧化物与碳氢化物发生化学转化形成得高氣化性得泯合气团,就是一科带刺激性得淡篮色烟雾。 弋温垂亘递减半;在对流层内,%温垂直变化得总趙势就是,随着高度得增加气温逐渐降低,这就是因为地面就是大%得主要与直接得热源,所以近地面层得温度比上层要高;另一方面,水汽与固体杂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环境地学知识点整理 1、 环境地学概念:环境地学属于环境科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地系统的组成、结构、发展变化规律,并运用地球科学一系列分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调节和控制、改造和利用人—地系统的科学。 2、 环境地学分支学科:环境气象学、环境水文学、环境土壤学、环境海洋学、环境生态学、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物理学 3、 太阳系是由恒星太阳、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矮行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构成的天体系统。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绕其公转。 4、 太阳大气层从内到外可分为光球、色球、日冕3层。 5、 开普勒三大定律:①行星沿椭圆轨道运动,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②在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它的向径(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③行星公转周期T 的平方与行星轨道长半径a 的立方成正比,即: 6、 地球圈层结构表 7、 地球表层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和人类智慧圈所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也是环境科学、环境地学和地理科学重要的研究内容。(补充30页图2-11) 8、 大气要素:①气温:华氏温度(F )与摄氏温度(C )的换算关系为C=5(F-32)/9或F=32+9C/5。大气的温度一般以百叶箱中干球温度为代表。②气压;③湿度:a 、相对湿度(f )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即f=e/E ,相对湿度直接反映空气距离饱和的程度。B 、露点(T d )在气压一定的情况下,并保持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使空气

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

《医学免疫学》知识点总结(文库)

第一章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免疫(immunity):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异物的侵入,识别“自己”和“非己”的抗原,对“自己”的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对“非己”抗原进行排除,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 抗原的概念稍后会介绍,这里通俗的说,就是机体认为不是自己的,外界来的大分子物质。比如输血,如果输的血型与自身的血型不同,机体就认为这种血是外来的“抗原” 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机体的免疫功能概括为:①免疫防御②免疫监视③免疫自身稳定 二、免疫应答的种类及其特点 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 ⒈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也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长期进化中逐步形成的,是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 特点:先天具有,无免疫记忆,无特异性。 ⒉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亦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由T、B淋巴细胞介导,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特异性识别抗原后,T、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并发挥免疫效应、清除抗原;须经历克隆增殖; 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增殖阶段③效应阶段 三个主要特点①特异性②耐受性③记忆性 因需要细胞的活化、增殖等较复杂过程,故所需时间较长

第二章免疫组织与器官 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构成。 第一节中枢免疫器官和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一、骨髓 是各种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及成熟的场所 ㈠骨髓的功能 ⒈各类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⒉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⒊体液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二、胸腺 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㈠胸腺的结构 胸腺分为皮质和髓质。皮质又分为浅皮质区和深皮质区; ㈡胸腺微环境:由胸腺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局部活性物质(如激素、细胞因子等)组成,其在胸腺细胞分化发育过程的不同环节均发挥作用。 ㈢胸腺的功能 ⒈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⒉免疫调节⒊自身耐受的建立与维持 第二节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 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这些淋巴细胞针对外来抗原刺激启动初次免疫应答的主要部位 一、淋巴结 1. T、B细胞定居的场所⒉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⒊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⒋过滤作用(过滤淋巴液)

免疫学知识点归纳-终版

免疫学知识点归纳 一、常用名词 1.中枢免疫器官也称次级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源、发育成熟的地方。骨髓是 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也是血细胞和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 2.外周免疫器官也称初级免疫器官,是成熟T、B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免疫应 答的发生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3.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 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4.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 淋巴组织或器官反复循环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意义1、增加抗原和淋巴细胞接触机会,2、充实淋巴组织 5.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表位 的总数 6.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体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此类抗原在细胞内加工处理为 抗原短肽,与MHC-1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可被CD8+ 细胞的TCR识别 7.外源性抗原指来源于APC之外的抗原……(参考上一个) 8.调理作用是指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从 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9.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由单一B淋巴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只 作用于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均一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 10.Joining chain J链是一条富含半胱氨酸多肽链,由浆细胞合成。可连接Ig 单 体形成二聚体、五聚体或多聚体。稳定多聚体结构,参与体内转运 1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在组织不相溶引起的移植物排斥反应中起主要作用 的基因复合物 12.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 T细胞以其TCR实现对抗原肽和MHC分 子的双重识别…,一类、二类 13.锚定残基与MHC结合成复合物的抗原肽往往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和MHC 分 子凹槽相结合的特定部位,称锚定位,该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 14.补体Complement广泛存在于血清、组织液、细胞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 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免疫调节Immunological regulation免疫调节是机体本身对免疫应答过程中作出的生理性反馈,以保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15.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是机体对抗原刺激表现为“免疫不 应答”的现象,具有抗原特异性,即抗原不能激活特异性T或B细胞完成正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过程 16.高带耐受High-zone immunological tolerance抗原剂量太高引起的 免疫耐受。抗原剂量太高,则诱导应答细胞凋亡,或可能诱导抑制性T细胞活化,抑制免疫应答,呈现为特异负应答状态,致高带耐受 17.低带耐受Low-zone immunological tolerance 抗原剂量太低引起 的免疫耐受。抗原剂量太低,不足以激活T、B细胞,不能诱导免疫应答,致低带耐受

环境科学概论复习重点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及其组成 一、环境 是指与中心事物有关的周围客观事物的总和。 环境科学所研究的环境: 是以人类为主体,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外部世界,即是人类生存、繁衍所必需的、相适应的环境。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是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的活动,使环境质量下降或 生态系统失调,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发展、健康和生命产生有害影响的现象。

环境问题分类: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干扰 (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而有害于人类(8大公害中有几个对人体健康产生了有害影响?)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如水体污染导致农作物死亡)的现象。 (2)生态破坏是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系统破坏,造成了生态系统功能失调,生物的多样性和生产量下降。 (3)环境干扰是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的现象。 环境本底值 是指在不受污染的情况下,处于原有状态时,环境中的水、大气、土壤、生物等环境要素在自然界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其本身具有的基本化学组成和能量分布状况 环境容量 是指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自净能力 是指已被污染的环境,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作用下,能消除污染物,达到自然净化的自我调节机制。 污染源 污染源:凡是产生物理的(声、光、热、振动、辐射、噪声等)、化学的(有机物、无机物)、生物的(霉菌、病菌、病毒、寄生虫卵等)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的设备、装置、场所等,都称为污染源。 第二章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对全球产生直接影响或具有普遍性,并对全球造成危害 的环境问题,也是引起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退化的问题 1)是地球上不同国家和地区普遍存在的 2)虽然是某些国家和地区的环境问题,但其影响和危害具有跨国、跨地区的结果 全球环境问题的共同特点: 人为性 隐蔽性 危害性 移动性 加速性 可变性 全球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区域差异性、区域集中性、全球集中分布、国家内部集中分布、生态环境集中分布、工业污染问题的集中分布、多灾区与国家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得概念 教育就是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得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得发展 正规教育得主要标志就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得教育制度得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得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得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得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得标志就是清朝末年得“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得全国统一得教育宗旨与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得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得《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得《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得理想就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得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得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得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得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得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得基本教材与科举考试得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得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得特征 (1)教育得终身化 (2)教育得全民化 (3)教育得民主化 (4)教育得多元化 (5)教育技术得现代化 5、历史上得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得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得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得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得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得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得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她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得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与“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得掌握与逻辑思维能力得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得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得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就是最好得

免疫学知识点整理

《免疫学》知识点 1.免疫的概念、特性及功能 概念: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排除“非己”,维持机体内外环境平衡的一种生理学反应。 特性: 识别:“自己”与“非己” 特异性:能识别非自身物质间的微小差异如:同分异构体、旋光性等 免疫记忆: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再次应答产生的抗体更多、更快、反应更强烈如:传染病康复后或疫苗免疫后,能获得长期免疫力 功能: 免疫防御:针对外来侵入者—抗原,免疫细胞会释放一种抗体,消灭异物,起免疫保护作用----病原微生物感染 自身稳定:免疫细胞会把体内废物清除出体外。废物包括异物残渣、老死细胞、外来的杂质等----抗衰老 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或畸变的细胞,是一种生理保护功能----抗肿瘤 2.生物体的防卫系统的三道防线、免疫系统的构成,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的方法与 途径 (1)皮肤、粘膜及其分泌物 (2)吞噬细胞、NK细胞、抗菌蛋白、炎症应答-----淋巴系统 (3)免疫系统:淋巴细胞、抗体。 免疫系统: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法氏囊(禽类)胸腺 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淋巴组织 造血干细胞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 免疫细胞单核吞噬细胞 其它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分泌型:抗体、补体、细胞因子。 膜型:TCR、BCR、CD、MHC等 睡眠充足、不要酗酒、保持乐观,多参加运动、补充维生素每天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 3.外周免疫器官如淋巴结、脾脏的免疫作用 淋巴结:1)、T?细胞及?B细胞定居的场所 2)、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 3)、参与淋巴细胞再循环 4)、过滤作用(淋巴液) 脾脏:1)、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 2)、免疫应答的场所 3)、合成生物活性物质 4)、滤过作用(血液) 4.T、B细胞的种类及各自的作用 CD4+T(初始T细胞,Th1细胞,Th2细胞) T细胞:

环境工程学知识点大总结

知识点1 静电除尘:原理是利用静电力从气流中分离悬浮粒子。特点是静电力作用在粒子上,对微小粒子也能有效捕集,除尘效率大于99%,处理气量大,能连续操作,可用于高温高压的场合。设备组成是放电电极和集尘电极。比电阻过高或过低都会大大降低静电除尘器的除尘效率,适宜围为104~5*1010Ω·cm。粒径大于1微米的颗粒,电场荷电占优势;粒径小于0.2微米的微粒,扩散荷电占优势;粒径为0.2~1微米的颗粒,两种荷电都必须考虑。静电除尘器的分类:1按集尘器的形式分:圆管型和平板型。2按荷电和放电空间布置分:一段式和二段式电除尘器。3按气流方向分:卧式和立式。电除尘器的结构:电晕电极、集尘电极、清灰装置、气流分布装置。袋式除尘器:原理是利用棉、冇或人造纤维等加工的滤布捕集尘粒的过程。特点是1、除尘效率高,对细尘也有很高的捕集效率,一般可达99%以上2、适应性强,能处理不同类型的颗粒污染物3、操作弹性大,入口气体含尘浓度变化较大时,对除尘效率影响不大,对气流速度的变化也具有一定稳定性4、结构简单、使用灵活、便于回收干料、不存在污泥处理。吸收是利用气体混合物中不同组分在吸收剂中溶解度的不同,或者与吸收剂发生选择性化学反应,从而将有害组分从气流中分离出来的过程。该法具有净化效率高、设备简单、一次性投资少等特点。吸附指气体混合物与适当的多孔性固体接触时,利用固体表面存在的未平衡的分子引力或化学键力,把混合物中某一组分或某些组分吸留在固体表面上。吸附剂再生:1加热解吸再生:利用吸附剂的吸附容量在等压下随温度升高二降低的特点,在低温下吸附,然后再提高温度,在加热下吹扫脱附。 2降压或真空解吸:利用吸附容量在恒温下随压力降低而降低的特点,在加压下吸附,在降压或真空下解吸,或采用无吸附性的吹洗气可达到解吸的目的。 3置换再生法:对某些热敏性唔知,因其在较高温度下容易聚合,故可2采用亲和力较强的试剂进行置换再生,即用解吸剂置换,使吸附质脱附。催化剂由主活性物质、载体和助催剂组成。催化作用指化学反应速率因加入某种物质而改变,而加入物质的数量和性质在反应终了时却不变的作用。固体废物指人类一切活动过程产生的、对原过程已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废弃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处理原则:(1)无害化,指通过适当的技术对废物进行处理,使其不对环境产生污染,不至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2)减量化指通过实施适当的技术,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容量。(3)资源化指采取各种管理和技术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具有使用价值的物质和能源,作为新的原料或者能源投入使用。城市垃圾处理技术:压实、破碎、分选、脱水和干燥。风力分选技术:原理是利用空气流作为携带介质,以实现轻、重颗粒分离的目的。风力分选机械有两种类型:水平风选与垂向风选机。水平风选机由工料输送带、送风机和带有隔断的分离室组成。垂向风选机有两种,第一种是常规槽型垂向风选机,第二种是锯齿形风选机。脱水与干燥:机械过滤脱水是以过滤介质两边的压力差为推动力,使水分被强制通过过滤介质,固体颗粒被截留,从而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类型有三种:机械过滤设备包括真空抽滤脱水机、压滤机。离心脱水机。污泥自然干化脱水。危险废物的处理方法:中和法、化学还原法。固化处理是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讲危险废物固定或包容于惰性固体基质,使之呈现化学稳定性或密封性的一种无害化处理方法。氧垂曲线:在河流受到大量有机物污染时,由于有机物这种氧化分解作用,水体溶解氧发生变化,随着污染源到河流下游一定距离,溶解氧由高到低,再到原来溶解氧水平,可绘制成一条溶解氧下降曲线,称之为氧垂曲线 水体自净:1、物理过程:包括稀释、扩散、挥发、沉淀、上浮等过程 2、化学和物理化学过程:包括中和、絮凝、吸附、络合、氧化、还原等过程。 3、生物学和生物化学过程:进入水体中的污染物质,被水生生物吸附、吸收、吞食消化等过程,特别是有机物质由于水中微生物的代活动而被氧化分解并转化为无机物的过程。为我国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依据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和保护目标,将我国地表水按功能高低依次划分为五类: I

免疫学重点知识汇总

14.黏膜相关淋巴组织:主要指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器官化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的派氏集合淋巴结及阑尾等。15.淋巴细胞归巢:指成熟淋巴细胞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免疫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其分子基础是淋巴细胞表面的归巢受体与内皮细胞表面相应黏附分子――血管地址素的相互作用。17抗原(antigen, Ag)是指能与T细胞、B淋巴细胞的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18.抗原表位(antigen epitope)或抗原决定基(antigeni c determinant)是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19.抗原分子中常带有多种抗原表位,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称为共同抗原表位, 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和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的反应,称为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24.TCR、BCR或Ig的V区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型,可诱导自体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这些独特的氨基酸序列所组成的抗原表位称为独特型抗原(idiotype, Id)。27抗体(antibody,Ab)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清等体液中,通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地结合,发挥体液免疫功能。31.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指抗体如IgG(特别是IgG1和IgG3)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mediated-7.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 cytotoxicity,ADCC)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FcR)识别包被于靶抗原(如细菌或肿瘤细胞)上抗体的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NK细胞是介导ADCC的主要细胞。32.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K?hler和Milstein将抗原特异性B细胞与恶性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细胞系即杂交瘤(hybridoma),既有骨髓瘤细胞大量扩增和永生的特性,又具有免疫B细胞合成和分泌特异性抗体的能力。每个杂交瘤细胞由一个B 细胞融合而成,而每个B细胞克隆仅识别一种抗原表位,故经筛选和克隆化的杂交瘤细胞仅能合成及分泌抗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是为单克隆抗体。其优点是结构均一、纯度高、特异性强、效价高、少或无血清交叉反应、制备成本低。44细胞因子(CK):细胞因子是由免疫原、丝裂原或其他因子刺激细胞所产生的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为生物信息分子,具有调节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促进造血,以及刺激细胞活化,增殖和分化功能。53白细胞分化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主要是指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的不同阶段,以及成熟细胞活化的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54.分化群(CD):应用以单克隆抗体鉴定为主的方法,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的同一种分化抗原归位同一个分化群,简称CD(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55.黏附分子(CAM):是众多介导细胞间或细胞外基质间互相接触和结合分子的统称。黏附分子以受体-配体结合的形式发挥作用。59.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体内,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其主要功能是以其产物提呈抗原肽进而激活T淋巴细胞,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64.MHC多态性:是一个群体概念,指一个基因座位上存在多个等位基因,即群体中不同个体在等位基因拥有状态上存在差别。HLA基因是迄今为止人体多态性最丰富的基因系统。65.连锁不平衡:指分属两个或两个以上基因座位的等位基因,同时出现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几率高于随机出现的频率。66.HLA单体型:指染色体上MHC不同座位等位基因的特定组合。67.锚定残基:抗原肽往往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和HLA分子凹槽相结合的特定部位,称为锚定位,该位置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73.等位基因排斥:是指B细胞中位于一对染色体上的轻链或重链基因,只有其中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能得到表达,先重排成功的基因抑制了同源染色体上另一等位基因的重排。链基因的表达。λ轻链基因的表达成功即抑制κ轻链基因之间的排斥,λ轻链和κ5.同种型排斥:种型排斥是指74.体细胞高频突变:B细胞受抗原刺激活化增殖过程中,每次细胞分裂,BCR可变区基因大约每1000bp就有一对发生突变,导致BCR的多样性及体液免疫应答中抗体的多样性。78阳性选择:在胸腺深皮质层,同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以适当亲和力发生结合的D P细胞可继续分化为单阳性细胞,而不能与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发生有效结合或结合亲和力过高的DP细胞发生凋亡。此过程称为胸腺的阳性选择,T细胞获得了自身MHC限制性。79.阴性选择:SP细胞在皮髓质交界处及髓质区,与胸腺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表面自身抗原肽-MHCⅠ类或Ⅱ类分子复合物相互识别,发生高亲和力结合者发生凋亡而被删除,以保证进入外周淋巴器官的T细胞不能针对自身抗原发生强的应答,此过程称为胸腺的阴性选择,T细胞获得自身免疫耐受。80.TCR复合物:由识别和结合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TCR和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CD3组成。87.抗原提呈细胞(APC):指能够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与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专职性APC包括DC、巨噬细胞和B细胞三种。90.抗原处理:APC将胞质内自身产生的内源性抗原或摄取入胞内的外源性抗原降解并加工处理成一定大小的多肽片段,使多肽适合与MHC 分子结合,然后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于APC表面,此过程统称为抗原处理。91.抗原提呈:在APC与T细胞接触的过程中,表达于APC表面的抗原肽-MHC复合物被T细胞识别,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细胞,此过程统称为抗原提呈。104.细胞免疫应答:免疫细胞发挥清除和破坏抗原物质(如病毒感染的细胞、肿瘤细胞、移植细胞等)的效应。106.MHC限制性:免疫细胞之间相互作用不仅识别抗原肽,还要识别自身MH C分子,称为MHC限制性。例如,巨噬细胞与Th细胞之间受MHCⅡ类分子限制,靶细胞与Tc之间受MH CI类分子限制。107体液免疫:抗原诱导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最终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和分泌特异性抗体,存在于体液中,发挥重要的免疫效应,称为体液免疫。111 Ig基因的体细胞高频突变:生发中心母细胞的重链和轻链V区基因可发生高频率的点突变,在每次细胞分裂中,IgV区基因大约每1000 bp就有一对发生突变,而一般体细胞自发突变的频率是1/107~1/1010。此称为体细胞高频突变。体细胞高频突变与Ig基因重排导致的多样性,共同构成了BCR和抗体的多样性。109抗体亲和力成熟:随着免疫应答的进行,大量抗原被清除,或再次免疫应答仅有少量抗原时,只有表达高亲和力BCR的B细胞才能优先结合抗原,发生克隆扩增,产生高亲和力的抗体,此为抗体亲和力成熟。113同种型转换:B淋巴细胞完成IgV基因重排后的子代细胞,在抗原的诱导和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调节下,其IgV基因表达不变,而C基因的表达从一种类型转变到另一种类型,进而导致Ig 类型的改变,称为Ig同种型转换,也叫做类别转换,如从IgM到IgG的转变。177固有免疫:亦称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卫机制。非特异性免疫在个体出生时就具备,可对外来病原体迅速应答,产生非特异抗感染免疫作用,同时在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中也起重要作用。178模式识别受体(PRR):是指单核/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表面和胞内器室膜上能够识别病原体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血液中还存在分泌型模式识别受体(sPRR),主要有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MBL)、C反应蛋白等急性期蛋白。125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对抗原特异应答的T与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不能被激活产生特异免疫效应细胞,从而不能执行正免疫应答效应的现象,称为免疫耐受。126中枢耐受:是指在胚胎期及出生后T与B细胞发育过程中,遇自身抗原所形成的耐受。127外周耐受:是指成熟的T及B细胞,遇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不产生正免疫应答。133免疫调节:是指机体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发育完善形成的一系列反馈性上调和下调免疫系统功能,将免疫应答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