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考理综物理基本概念定理定律公式归纳总结

高考理综物理基本概念定理定律公式归纳总结

高考理综物理基本概念定理定律公式归纳总结
高考理综物理基本概念定理定律公式归纳总结

高中物理基本概念、定理、定律、公式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 (定义式)

2.有用推论V t2 -V 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 t/2=V平=(V t+V o)/2

4.末速度V t=V o+at

5.中间位置速度V s/2=[(V o2 +V t2)/2]1/2

6.位移S= V平t=V o t + at2/2=V t/2t

7.加速度a=(V t-V o)/t 以V o为正方向,a与V 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ΔS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V o):m/s 加速度(a):m/s2末速度(V t):m/s

时间(t):秒(s) 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 m/h

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V t-V 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

2) 自由落体

1.初速度V o=0

2.末速度V 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 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 t2=2gh

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

1.位移S=V o t- gt2/2

2.末速度V t= V o- gt (g=9.8≈10m/s2 )

3.有用推论V t2 -V o2=-2g S

4.上升最大高度H m=V o2/2g (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 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万有引力

1)平抛运动

1.水平方向速度V x= V o

2.竖直方向速度V y=gt

3.水平方向位移S x= V o t

4.竖直方向位移(S y)=gt2/2

5.运动时间t=(2S y/g)1/2 (通常又表示为(2h/g)1/2)

6.合速度V t=(V x2+V y2)1/2=[V o2+(g t)2]1/2

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 t gβ=V y/V x=gt/V o

7.合位移S=(S x2+ S 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 t gα=S y/S x=gt/2V o

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2)运动时间由下落高度h(S y)决定与水平抛出速度无关。(3)θ与β的关系为t gβ=2t gα。(4)在平抛运动中时间t是解题关键。(5)曲线运动的物体必有加速度,当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加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2)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V=s/t=2πR/T

2.角速度ω=Φ/t=2π/T=2πf

3.向心加速度a=V2/R=ω2R=(2π/T)2R

4.向心力F心=m V2/R=mω2R=m(2π/T)2R

5.周期与频率T=1/f

6.角速度与线速度的关系V=ωR

7.角速度与转速的关系ω=2πn (此处频率与转速意义相同)

8.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弧长(S):米(m) 角度(Φ):弧度(r ad)频率(f):赫(Hz)

周期(T):秒(s)转速(n):r/s 半径(R):米(m)线速度(V):m/s

角速度(ω):r ad/s 向心加速度:m/s2

注:(1)向心力可以由具体某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合力提供,还可以由分力提供,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2)做匀速度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等于合力,并且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物体的动能保持不变,但动量不断改变。

3)万有引力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 g=GM/R2 R:天体半径(m)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 T=2π(R3/GM)1/2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7.9Km/s V2=11.2Km/s V3=1

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h)2=m4π2(R+h)/T2h≈36000 km 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

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心=F万。(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5)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和最小发射速度均为7.9K m/S。

三、力(常见的力、力矩、力的合成与分解)

1)常见的力

1.重力G=mg方向竖直向下g=9.8m/s2≈10 m/s2 作用点在重心适用于地球表面附近

2.胡克定律F=k X 方向沿恢复形变方向k:劲度系数(N/m) X:形变量(m)

3.滑动摩擦力f=μN 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μ:摩擦因数 N:正压力(N)

4.静摩擦力0≤f静≤f m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f m为最大静摩擦力

5.万有引力F=Gm1m2/r2 G=

6.67×10-11N·m2/kg2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6.静电力F=KQ1Q2/r2K=9.0×109N·m2/C2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7.电场力F=E q E:场强N/C q:电量C 正电荷受的电场力与场强方向相同

8.安培力F=B I Lsinθθ为B与L的夹角当L⊥B时: F=B I L ,B//L时: F=0

9.洛仑兹力f=qVB sinθθ为B与V的夹角当V⊥B时: f=qVB , V//B时: f=0

注:(1)劲度系数K由弹簧自身决定(2)摩擦因数μ与压力大小及接触面积大小无关,由接触面材料特性与表面状况等决定。(3)f m略大于μN 一般视为f m≈μN (4)物理量符号及单位 B:磁感强度(T),L:有效长度(m),I:电流强度(A),V:带电粒子速度(m/S), q:带电粒子(带电体)电量(C),(5)安培力与洛仑兹力方向均用左手定则判定。

2)力矩

1.力矩M=FL L为对应的力的力臂,指力的作用线到转动轴(点)的垂直距离

2.转动平衡条件M顺时针= M逆时针M的单位为N·m 此处N·m≠J

3)力的合成与分解

1.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同向: F=F1+F2反向:F=F1-F2(F1>F2)

2.互成角度力的合成

时: F=(F12+F22)1/2

F=(F12+F22+2F1F2cosα)1/2 F1⊥F

2

3.合力大小范围|F1-F2|≤F≤|F1+F2|

4.力的正交分解F x=FcosβF y=Fsinββ为合力与x轴之间的夹角tgβ=F y/F x

注:(1)力(矢量)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2)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关系,可用合力替代分力的共同作用,反之也成立。(3)除公式法外,也可用作图法求解,此时要选择标度严格作图。(4)F1与F

的值一定时,F1

2与F2的夹角(α角)越大合力越小。(5)同一直线上力的合成,可沿直线取正方向,用正负号表示力的方向,化成代数运算。

四、动力学(运动和力)

1.第一运动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具有惯性,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为止。

2.第二运动定律:F合=ma 或a=F合/m a由合外力决定,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3.第三运动定律F= -F′负号表示方向相反,F、F′各自作用在对方,实际应用:反冲运动

4.共点力的平衡F合=0二力平衡

5.超重:N>G失重:N

注: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静上或匀速度直线状态,或者是匀速转动。

五、振动和波(机械振动与机械振动的传播)

1. 简谐振动F=-KX F:回复力K:比例系数X:位移负号表示F与X始终反向。

2.单摆周期T=2π(L/g)1/2L:摆长(m) g:当地重力加速度值成立条件:摆角θ<50

3.受迫振动频率特点:f=f驱动力

4.发生共振条件:f驱动力=f固共振的防止和应用A140

5.波速公式V=S/t=λf=λ/T 波传播过程中,一个周期向前传播一个波长。

6.声波的波速(在空气中) 0℃:332m/s 20℃:344m/s 30℃:349m/s (声波是纵波)

7.波发生明显衍射条件:障碍物或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者相差不大。

8.波的干涉条件:两列波频率相同 *(相差恒定、振幅相近、振动方向相同)

注:(1)物体的固有频率与振幅、驱动力频率无关。(2)加强区是波峰与波峰或波谷与波谷相遇处,减弱区则是波峰与波谷相遇处。(3)波只是传播了振动,介质本身不随波发生迁移,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4)干涉与衍射是波特有。(5)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

六、冲量与动量(物体的受力与动量的变化)

1.动量P=mV P:动量(Kg/S)m:质量(Kg) V:速度(m/S)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

3.冲量I=Ft I:冲量(N·S)F:恒力(N) t:力的作用时间(S)方向由F决定

4.动量定理I =ΔP或Ft= mVt - mVoΔP: 动量变化ΔP=mVt - mVo 是矢量式

5.动量守恒定律P前总=P后总P=P′m1V1+m2V2= m1V1′+ m2V2′

6.弹性碰撞ΔP=0;ΔE K=0 (即系统的动量和动能均守恒)

7.非弹性碰撞ΔP=0;0<ΔE K<ΔE KmΔE K:损失的动能E Km:损失的最大动能

8.完全非弹性碰撞ΔP=0;ΔE K=ΔE Km(碰后连在一起成一整体)

9.物体m1以V1初速度与静止的物体m2发生弹性正碰(见教材C158):

V1′=(m1-m2)V1/(m1+m2) V2′=2m1V1/(m1+m2)

10.由9得的推论-----等质量弹性正碰时二者交换速度(动能守恒、动量守恒)

11.子弹m水平速度V o射入静止置于水平光滑地面的长木块M,并嵌入其中一起运动时的机械能损失E损E损

=mV o2/2-(M+m)Vt2/2=fL相对V t:共同速度f:阻力

注:(1)正碰又叫对心碰撞,速度方向在它们“中心”的连线上。(2)以上表达式除动能外均为矢量运算,在一维情况下可取正方向化为代数运算(3)系统动量守恒的条件:合外力为零或内力远远大于外力,系统在某方向受的合外力为零,则在该方向系统动量守恒(4)碰撞过程(时间极短,发生碰撞的物体构成的系统)视为动量守恒,原子核衰变时动量守恒。(5)爆炸过程视为动量守恒,这时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动能增加。

七、功和能(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1.功W=FScosα(定义式)W:功(J) F:恒力(N) S:位移(m) α:F、S间的夹角

2.重力做功W ab=mgh ab m:物体的质量g=9.8≈10 h ab:a与b高度差(h ab=h a-h b)

3.电场力做功W ab=qU ab q:电量(C)U ab:a与b之间电势差(V)即U ab=U a-U b

4.电功w=UIt (普适式) U:电压(V) I:电流(A) t:通电时间(S)

6.功率P=W/t (定义式) P:功率[瓦(W)] W:t时间内所做的功(J) t:做功所用时间(S)

8.汽车牵引力的功率 P=FV P平=FV平P:瞬时功率P平:平均功率

9.汽车以恒定功率启动、以恒定加速度启动、汽车最大行驶速度(V max=P额/f)

10.电功率P=UI (普适式) U:电路电压(V) I:电路电流(A)

11.焦耳定律Q=I2Rt Q:电热(J) I:电流强度(A) R:电阻值(Ω) t:通电时间(秒)

12.纯电阻电路中I=U/R P=UI=U2/R=I2R Q=W=UIt=U2t/R=I2Rt

13.动能E k=mv2/2 E k:动能(J) m:物体质量(Kg) v:物体瞬时速度(m/s)

14.重力势能E P=mgh E P :重力势能(J) g:重力加速度h:竖直高度(m) (从零势能点起)

15.电势能εA=qU Aε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 q:电量(C)U A:A点的电势(V)

16.动能定理(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动能增加) W合= mV t 2/2 - mVo2/2 W合=ΔE K

W合: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ΔE K:动能变化ΔE K =( mV t 2/2- mVo2/2)

17.机械能守恒定律ΔE=0 E K1+E P1=E K2+E P2 mV12/2+mgh1=mV22/2+ mgh2

18.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重力做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增量的负值)W G= - ΔE P

注:(1)功率大小表示做功快慢,做功多少表示能量转化多少。(2)O0≤α<90O 做正功; 90O<α≤180O做负功;α=90o 不做功(力方向与位移(速度)方向垂直时该力不做功)。(3)重力(弹力、电场力、分子力)做正功,则重力(弹性、电、分子)势能减少。(4)重力做功和电场力做功均与路径无关(见2、3两式)。(5)机械能守恒成立条件:除重力(弹力)外其它力不做功,只是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 (6)能的其它单位换算:1KWh(度)=3.6×106J 1eV=1.60×10-19J。*(7)弹簧弹性势能E=KX2/2 。

八、分子动理论、能量守恒定律

1.阿伏加德罗常数N A=6.02×1023/mol

2.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米

3.油膜法测分子直径d=V/s V:单分子油膜的体积(m3) S:油膜表面积(m2)

4.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1) r

(2)r=r0f引=f斥F分子力=0 E分子势能=E min(最小值)

(3)r>r0f引>f斥F分子力表现为引力

(4)r>10r0f引=f斥≈0 F分子力≈0E分子势能≈0

5.热力学第一定律W+Q=ΔE (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在效果上是等效的) W:外界对物体做

的正功(J)Q:物体吸收的热量(J) ΔE:增加的内能(J)

注:(1)布朗粒子不是分子,布朗粒子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温度越高越剧烈。(2)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比引力快。(4)分子力做正功分子势能减小,在r0处F引=F斥且分子势能最小。(5)气体膨胀,外界对气体做负功W<0。(6)物体的内能是指物体所有的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对于理想气体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势能为零。(7)能的转化和定恒定律,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见教材A195。(8)r0为分子处于平衡状态时,分子间的距离。

九、气体的性质

1.标准大气压1atm=1.013×105Pa=76cmHg ( 1Pa=1N/m2 )

2.热力学温度与摄氏温度关系T=t+273 T:热力学温度(K)t:摄氏温度(℃)

3.玻意耳定律(等温变化)P1V1=P2V2PV=恒量P:气体压强V:气体体积

4.查理定律(等容变化)P t=P o(1+t/273) P o:该气体0℃时的压强P1/T1=P2/T2

5.盖?吕萨克定律(等压变化)V t=V o(1+t/273) V O:该气体0℃时的体积V1/V2=T1/T2

6.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P1V1/T1=P2V2/T2PV/T=恒量T为热力学温度(K)

7.*克拉珀龙方程PV=MRT/μR=8.31J/mol·K M:气体的质量μ:气体摩尔质量

注:(1)理想气体的内能与理想气体的体积无关,与温度和物质的量有关。(2)公式3、4、5、6成立条件均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使用公式时要注意温度的单位,t为摄氏温度(℃),而T为热力学温度(K)。(3)P--V图、P--T图、V--T 图要求熟练掌握。

十、电场

1.两种电荷、电荷守恒定律、元电荷(e=1.60×10-19C)

2.库仑定律F=KQ1Q2/r2(在真空中)*F=KQ1Q2/εr2(在介质中)F:点电荷间的作用力(N)

K:静电力常量K=9.0×109N·m2/C2Q1、Q2:两点荷的电量(C) ε:介电常数 r:两点荷间的距离(m) 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3.电场强度E=F/q (定义式、计算式) E :电场强度(N/C) q:检验电荷的电量(C) 是矢量

4.真空点电荷形成的电场E=KQ/r2r:点电荷到该位置的距离(m)Q:点电荷的电亘

5.电场力F=qE F:电场力(N)q:受到电场力的电荷的电量(C)E:电场强度(N/C)

6.电势与电势差U A=εA/q U AB=U A- U B U AB =W AB/q=- ΔεAB/q

7.电场力做功W AB= qU AB W AB:带电体由A到B时电场力所做的功(J) q:带电量(C)

U AB:电场中A、B两点间的电势差(V) (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8.电势能εA=qU AεA:带电体在A点的电势能(J) q:电量(C)U A:A点的电势(V)

9.电势能的变化ΔεAB =εB- εA (带电体在电场中从A位置到B位置时电势能的差值)

10.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ΔεAB= -W AB= -qU AB (电势能的增量等于电场力做功的负值)

11.电容C=Q/U (定义式,计算式) C:电容(F) Q:电量(C) U:电压(两极板电势差)(V)

12.匀强电场的场强E=U AB/d U AB:AB两点间的电压(V) d:AB两点在场强方向的距离(m)

13.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加速(Vo=0) W=ΔE K qu=mV t2/2 V t=(2qU/m)1/2

14.带电粒子沿垂直电场方向以速度V o进入匀强电场时的偏转(不考虑重力作用的情况下)

类似于垂直电杨方向:匀速直线运动L=Vo t (在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极板中:E=U/d)

平抛运动平行电场方向: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d=at2/2 a=F/m=qE/m

15.*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C=εS/4πKd S:两极板正对面积d:两极板间的垂直距离

注:(1)两个完全相同的带电金属小球接触时,电量分配规律:原带异种电荷的先中和后平分,原带同种电荷的总量平分。

(2)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终止于负电荷,电场线不相交,切线方向为场强向,电场线密处场强大,顺着电场线电势越

来越低,电场线与等势线垂直。(3)常见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要求熟记,(见图、[教材B7、C178])。(4)电场强度(矢量)与电势(标量)均由电场本身决定,而电场力与电势能还与带电体带的电量多少和电荷正负有关。(5)处于静电平衡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导体外表面附近的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导体内部合场强为零,导体内部没有净电荷,净电荷只分布于导体外表面。(6)电容单位换算1F=106μF=1012P F (7)电子伏(eV)是能量的单位,1eV=1.60×10-19J。(8)静电的产生、静电的防止和应用要掌握。

十一、恒定电流

1.电流强度I=q/t I:电流强度(A) 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 t:时间(S)

2.部分电路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 U:导体两端电压(V) 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 ρ:电阻率(Ω·m) L:导体的长度(m) 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ε/( r + R) ε= I r + I Rε=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 ε:电源电动势(V) R:外电路电阻(Ω) 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 I t P=U I W:电功(J) U:电压(V)I:电流(A) t:时间(S) 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 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 R:导体的电阻值(Ω) 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 P总=IεP出=I U η=P出/P总

I:电路总电流(A) ε:电源电动势(V) U: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R串=R1+R2+R3+ 1/R

=1/R1+1/R2+1/R3+

=I1+I2+I3+ 电流关系I总=I1=I2=I3I

并电压关系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P总=P1+P2+P3+ 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 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 g=ε/(r+R g+R o)

接入被测电阻R 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 x=ε/(r+R g+R o+R x)=ε/(R中+R x)

由于I x与R 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选择量程、短接调零、测量读数、

注意档位(倍率)。

(4)注意:测量电阻要与原电路脱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档要重新短接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流表内接法:电流表外接法:

电压表示数:U=U R+U A电流表示数:I=I R+I V

R的测量值=U/I=(U A+U R)/I R=R A+R>R R的测量值=U/I=U R/(I R+I V)= R V R/(R V+R)

选用电路条件R>>R A [或R>(R A R V)1/2] 选用电路条件R<

12.变阻器在电路中的限流接法与分压接法

电压调节范围小,电路简单,功耗小电压调节范围大,电路复杂,功耗较大

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 p≈R o便于调节电压的选择条件R p

注:(1)单位换算:1A=103mA=106μA ;1KV=103V=106mA ;1MΩ=103KΩ=106Ω

(2)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3)串联总电阻大于任何一个分电阻,

并联总电阻小于任何一个分电阻。(4)当电源有内阻时,外电路电阻增大时,总电流减小,路端电压增大。(5)当外电路电阻等于电源电阻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此时的输出功率为ε2/(2r)。(6)同种电池的串联与并联要求掌握。

十二、磁场

1.磁感强度是用来表示磁场的强弱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单位:(T), 1T=1N/A·m

2.磁通量Φ=BS Φ:磁通量(Wb) B:匀强磁场的磁感强度(T) S:正对面积(m2)

3.安培力F=BIL (L⊥B) B:磁感强度(T) F:安培力(F) I:电流强度(A) L:导线长度(m)

4.洛仑兹力f=qVB (V⊥B) f:洛仑兹力(N) q:带电粒子电量(C) V:带电粒子速度(m/S)

5.在重力忽略不计(不考虑重力)的情况下,带电粒子进入磁场的运动情况(掌握两种)

(1)带电粒子沿平行磁场方向进入磁场:不受洛仑兹力的作用,做匀速直线运动V=Vo

(2)带电粒子沿垂直磁场方向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规律如下:(a) F心= f洛m V2/R=mω2R=m(2π/T)2R=

qVB R=mV/qB T=2πm/qB (b)运动周期与圆周运动的半径和线速度无关,洛仑兹力对带电粒子不做功(任何情况下)。(c)解题关键:画轨迹、找圆心、定半径。

注:(1)安培力和洛仑兹力的方向均可由左手定则判定,只是洛仑兹力要注意带电粒子的正负。(2)常见磁场的磁感线分布要掌握(见图及教材B68、B69、B70)。

十三、电磁感应

1.[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计算公式] [公式中的物理量和单位]

1)ε=nΔΦ/Δt(普适公式)ε:感应电动势(V) n:感应线圈匝数

2)ε=BLV (切割磁感线运动) ΔΦ/Δt:磁通量的变化率 S:面积

3)εm=nBSω(发电机最大的感应电动势)εm:电动势峰值L:有效长度(m)

4)ε=BL2ω/2 (导体一端固定以ω旋转切割)ω:角速度(rad/S) V:速度(m/S)

2.感应电动势的正负极可利用感应电流方向判定(电源内部的电流方向:由负极流向正极)。

3.自感电动势ε自=nΔΦ/Δt=LΔI/Δt L:自感系数(H),(线圈L有铁芯比无铁芯时要大)

ΔI:变化电流?t:所用时间ΔI/Δt:自感电流变化率(变化的快慢)

注:(1)感应电流的方向可用楞次定律或右手定则判定,楞次定律应用要点见教材C254。(2)自感电流总是阻碍引起自感电动势的电流的变化(3)单位换算1H=103mH=106μH。

十四、交变电流(正弦式交变电流)

1.电压瞬时值e=εm sinωt 电流瞬时值?=I m sinωt (ω=2πf)

2.电动势峰值εm =nBS ω 电流峰值(纯电阻电路中)I m =εm /R 总

3.正(余)弦式交变电流有效值 ε=εm /(2)1/2 U=U m /(2)1/2 I=I m /(2)1/2

4.理想变压器原副线圈中的电压与电流及功率关系U 1/U 2=n 1/n 2 I 1/I 2=n 2/n 2 P 入=P 出

5.公式1、2、3、4中物理量及单位 ω:角频率(rad/S) t:时间(S) n:线圈匝数

B:磁感强度(T) S:线圈的面积(m 2) U :(输出)电压(V) I:电流强度(A) P :功率(W)

注:(1)交变电流的变化频率与发电机中线圈的转动的频率相同即: ω电=ω线 f 电=f 线 (2)发电机中,线圈在中性

面位置磁通量最大,感应电动势为零,过中性面电流方向就改变(3)有效值是根据电流热效应定义的,没有特别说明的交流数值都指有效值。(4)理想变压器的匝数比一定时,输出电压由输入电压决定,输入电流由输出电流决定,输入功率等于输出功率,当负载的消耗的功率增大时输入功率也增大,即P 出决定P 入 。(5)在远距离输电中,采用高压输送电能可以减少电能在输电线上的损失:P ′=(P/U)2R P ′:输电线上损失的功率 P:输送电能的总功率 U:输送电压 R :输电线电阻。(6)正弦交流电图象B111

十五、电磁振荡和电磁波

1.LC 振荡电路T=2π(LC)1/2 f=1/T f:频率(Hz) T:周期(S) L:电感量(H) C:电容量(F)

2.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C =

3.00×108m /s λ=C /f λ:电磁波的波长(m ) f:电磁波频率

注:(1)在LC 振荡过程中,电容器电量最大时,振荡电流为零;电容器电量为零时,振荡电流最大。(2)麦克斯韦电磁场

理论:变化的电(磁)场产生磁(电)场。

十六、光的反射和折射(几何光学)

1.反射定律α=i α;反射角 i:入射角

2.绝对折射率(光从真空中到介质)n=C/V=sini/sin γ 光的色散,可见光中红光折射率小。

n:折射率 C:真空中的光速 V :介质中的光速 i:入射角 γ:折射角

3.透镜成像公式1/U+1/V=1/f U :物距 V :像距(虚像取负值) f :焦距(凹透镜取负值)

4.像的放大率m=像长/物长=|V|/U V :像距 U :物距

5.凸透镜成像规律B203)

5.共轭法测凸透镜的焦距f=(L 2-d 2)/4L 成立条件:L>4f

f :凸透镜的焦距 L :物与屏之间的距离 d :移动凸透镜两次成像位置间的距离

6.光从介质中进入真空或空气中时发生全反射的临界角C : sinC=1/n

7.凸透镜中物和像的移动速度比较:成倒立缩小像时,物移动速度大于像移动速度:V 物>V 像。

注:(1)平面镜反射成像规律:成等大正立的虚像,像与物沿平面镜对称。(2)三棱镜折射成像规律:成虚像,出射光线向底

边偏折,像的位置向顶角偏移。(3) 在用共轭法求凸透镜的焦距时成像时,第一次成像的物距就是第二次成像的像

距。(4)凹透镜与凸面镜成都是缩小的虚像。(5)光导纤维是光的全反射的实际应用,放大镜是凸透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6)熟记各种光学仪器的成像规律,利用反射(折射)规律、光路的可逆、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等作出光路图是解题关键。(7)白光通过三棱镜发色散规律:紫光靠近底边出射B198

十七、光的本性(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1.两种学说: 微粒说(牛顿)波动说(惠更斯)

2.双缝干涉:中间为亮条纹, 亮条纹位置:d= nλ暗条纹位置:d=(2n+1)λ/2

n=0,1,2,3,??? d:路程差(光程差)λ:光的波长λ/2:光的半波长

3.光的颜色由光的频率决定,光的频率由光源决定,与介质无关,光的颜色按频率从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红、橙、黄、

绿、蓝、靛、紫。 (助记:紫光的频率大,波长小。)

4.薄膜干涉:增透膜的厚度是绿光在薄膜中波长的1/4,即增透膜厚度d=λ/4

5.电磁波谱(按波长从大到小排列):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伦琴射线、γ射线。

6.光子说,一个光子的能量E=?ν ?:普朗克常量ν:光的频率

7.光电方程mV m2/2=?ν–W mV m2/2:光电子初动能?ν:光子能量W:金属的逸出功

注:(1)要会区分光的干涉和衍射产生原理、条件、图样及应用,如双缝干涉、薄膜干涉、单缝衍射、圆孔衍射、圆屏衍射等(2)理解光的电磁说,知道光的电磁本质以及红外线、紫外、线伦琴射线的发现和特性、产生机理、实际应用。

(3)光的直线传播只是一种近似规律。(4)其它相关内容: 光的本性学说发展史/泊松亮斑/发射光谱/吸收光谱/光

谱分析/原子特征谱线/光电效应的规律B245/光子说/光电管及其应用B248/光的波粒二性/

十八、原子和原子核

1.α粒子散射试验结果:(a)大多数的α粒子不发生偏转。(b)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C)极少数α粒子出

现大角度的偏转(甚至反弹回来)。

2.原子核的大小10-15---10-14m,原子的半径约10-10m (原子的核式结构)

3.玻尔的原子模型: (a)能量状态量子化:E n=E1/n2(b)轨道半径量子化:R rn=n2?R1

(C)原子发生定态跃迁时,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ν=E初-E末(能级跃迁)。

4.天然放射现象:α射线(α粒子是氦原子核)、β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γ射线(波长极短的电磁波)、α

衰变与β衰变、半衰期(有半数以上的原子核发生了衰变所用的时间)。γ射线是伴随α射线和β射线产生的。

5.质子的发现: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质子实际上就是氢原子核。

6.中子的发现:查德威克用α粒子轰击铍时,得到了中子射线。相同质子数和不同中子数的原子互称同位素。放射性同

位素的应用:a利用它的射线;b做为示踪原子。

7.爱因斯坦的质能联系方程:E=mC2 E:能量(J) m:质量(Kg) C: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8.核能的计算ΔE=Δm C2当Δm的单位用Kg时,ΔE的单位为J;当Δm用原子质量单位u时,算出的ΔE单位为uC2;1uC2=931.5MeV 。

注:(1)常见的核反应方程(发现中子、质子、重核裂变、轻核聚变等核反应方程) 要求掌握。(2)熟记常见粒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3)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依据实验事实,是正确书写核反应方程的关键。(4)其它相关内容:重核裂变/链式反应/链式反应的条件/轻核聚变/核能的和平利用/核反应堆/太阳能/

十九、实验:1共点力的合成/2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3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4验证牛顿第二定律/5碰撞中的动量守恒/6平抛物体的运动/7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8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9验证玻意耳-马略特定律/10用描迹法画出电场中平面上的等势线/11测定金属的电阻率/12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13练习使用多用表测电阻/14研究电磁感应现象/15测定玻璃的折射率/16测定凸透镜的焦距/17用卡尺观察光的衍射现象。

二十、高中物理识结构概说:分为五大部分1力学(力学/运动学/动力学/机械能/振动和波动);2热学(分子动理论/气体的性质);3电磁学(静电场/恒定电流/磁场/电磁感应/电磁波(麦氏理论);4光学(几何光学/光的本性);5原子物理(原子的结构/衰变/核反应/质能方程)。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能量观点贯穿于整个物理学的始终。

高中物理公式知识点总结大全资料

高中物理公式知识点 总结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知识点、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F F F 212sin cos θθ+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m m r 12 2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3) .在天体上的应用:(M 一天体质量 R 一天体半径 g 一天体表面重力 加速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1

高级中学数学公式定理汇总

高中数学公式结论大全 1. ,. 2.. 3. 4.集合的子集个数共有个;真子集有个;非空子集有个;非空的真子集有 个. 5.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 (2)顶点式;当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时,设为此式 (3)零点式;当已知抛物线与轴的交点坐标为时,设为此式 4切线式:。当已知抛物线与直线相切且切点的横坐标为时,设为此式 6.解连不等式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 7.方程在内有且只有一个实根,等价于或。 8.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的最值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只能在处及区间的两端点处取得,具体如下:

(1)当a>0时,若,则; ,,. (2)当a<0时,若,则, 若,则,. 9.一元二次方程=0的实根分布 1方程在区间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或; 2方程在区间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 或或; 3方程在区间内有根的充要条件为或 . 10.定区间上含参数的不等式恒成立(或有解)的条件依据 (1)在给定区间的子区间形如,,不同上含参数的不等式(为参数)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2)在给定区间的子区间上含参数的不等式(为参数)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

(3) 在给定区间 的子区间上含参数的不等式(为参数)的有解充要条件是 。 (4) 在给定区间 的子区间上含参数的不等式(为参数)有解的充要条件是 。 对于参数及函数.若恒成立,则;若恒成立,则;若有解,则 ;若 有解,则 ;若 有解,则 . 若函数无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情况,可以仿此推出相应结论 11.真值表 12.常见结论的否定形式 原结论 反设词 原结论 反设词 是 不是 至少有一个 一个也没有 都是 不都是 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两个 大于 不大于 至少有个 至多有个 小于 不小于 至多有个 至少有 个 对所有,成立 存在某,不成立 或 且 对任何,不成立 存在某,成立 且 或 p q 非p p或q p且q 真 真 假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假 假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真 假 假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整理版)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力学 1、胡克定律:f = k 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劲度系数,只与弹簧的长度、粗细和材料有关) 2、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赤极g g >,高伟低纬g >g ) 3、求F 1、F 2的合力的公式: θcos 2212221F F F F F ++= 合,两个分力垂直时: 2 221F F F +=合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定则。分解时喜欢正交分解。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F 1-F 2 F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物体平衡条件: F 合=0 或 F x 合=0 F y 合=0 推论:三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任意一个力与剩余二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解三个共点力平衡的方法: 合成法,分解法,正交分解法,三角形法,相似三角形法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 N (动的时候用,或时最大的静摩擦力) 说明:①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压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 ;也可以小于G 。 ② 为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 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0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 说明:①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②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③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④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 (1)公式:F=G 2 2 1r m m (适用条件: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 G 为万有引力恒量:G = 6.67×10-11 N ·m 2 / kg 2 (2)在天文上的应用:(M :天体质量;R :天体半径;g :天体表面重力加速度;r 表示卫星或行星的轨道半径,h 表示离地面或天体表面的高度)) a 、万有引力=向心力 F 万=F 向 即 '4222 22mg ma r T m r m r v m r Mm G =====πω 由此可得: ①天体的质量: ,注意是被围绕天体(处于圆心处)的质量。 ②行星或卫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 ,轨道半径越大,线速度越小。 2 3 24GT r M π=r GM v =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重要公式、定理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重要公式、定理 1.证明直线与平面的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直线与平面无公共点; (2)转化为线线平行; (3)转化为面面平行. 2.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定共面二直线无交点; (2)转化为二直线同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3)转化为线面平行; (4)转化为线面垂直; (5)转化为面面平行. 3.证明直线与直线的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相交垂直; (2)转化为线面垂直; (3)转化为线与另一线的射影垂直; (4)转化为线与形成射影的斜线垂直. 4.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任一直线垂直; (2)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内相交二直线垂直; (3)转化为该直线与平面的一条垂线平行; (4)转化为该直线垂直于另一个平行平面; (5)转化为该直线与两个垂直平面的交线垂直. 5.证明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定二平面无公共点; (2)转化为线面平行; (3)转化为线面垂直. 6.证明平面与平面的垂直的思考途径 (1)转化为判断二面角是直二面角; (2)转化为线面垂直. 7.空间向量的加法与数乘向量运算的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a +b=b +a . (2)加法结合律:(a +b)+c=a +(b +c). (3)数乘分配律:λ(a +b)=λa +λb . 8.共线向量定理 对空间任意两个向量a 、b(b ≠0 ),a ∥b ?存在实数λ使a=λb . P A B 、、三点共线?||AP AB ?AP t AB =?(1)OP t OA tOB =-+. ||AB CD ?AB 、CD 共线且AB CD 、不共线?AB tCD =且AB CD 、不共线. 9.共面向量定理 向量p 与两个不共线的向量a 、b 共面的?存在实数对,x y ,使p ax by =+. 推论 空间一点P 位于平面MAB 内的?存在有序实数对,x y ,使MP xMA yMB =+, 或对空间任一定点O ,有序实数对,x y ,使OP OM xMA yMB =++. 10.平面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向空间的推广 始点相同且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三个向量之和,等于以这三个向量为棱的平行六面体的以公共始点为始点的对角 线所表示的向量. 11.对空间任一点O 和不共线的三点A 、B 、C ,满足OP xOA yOB zOC =++(x y z k ++=),则当1k =时,对于空间任一点O ,总有P 、A 、B 、C 四点共面;当1 k ≠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 速度:V(m/S)v= S:路程/t:时间 重力G (N)G=mg(m:质量;g:9.8N/kg或者10N/kg ) 密度:ρ(kg/m3)ρ= m/v (m:质量;V:体积) 合力:F合(N)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N) F浮=G物—F拉(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浮力:F浮(N) F浮=G物(此公式只适用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N) F浮=G排=m排g=ρ液gV排(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ρ液:液体的密度;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 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 F2L2 (F1:动力;L1:动力臂;F2:阻力;L2:阻力臂) 定滑轮:F=G物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G物:物体的重力;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F= (G物+G轮)/2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F= (G物+G轮)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 (J)W=Fs (F:力;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G物h 总功:W总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η=W有/W总×100% 功率:P (w)P= w/t (W:功; t:时间) 压强p (Pa)P= F/s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P=ρgh (ρ:液体的密度;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 热量:Q (J)Q=cm△t (c:物质的比热容;m:质量;△t:温度的变化值)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由易到难

乘法与因式分解 a^2-b^2=(a+b)(a-b) a^3+b^3=(a+b)(a^2-ab+b^2) ? a^3-b^3=(a-b(a^2+ab+b^2) 三角不等式|a+b|≤|a|+|b| |a-b|≤|a|+|b| |a|≤b<=>-b≤a≤b |a-b|≥|a|-|b| -|a|≤a≤|a|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b+√(b^2-4ac)/2a -b-√(b^2-4ac)/2a 根与系数的关系X1+X2=-b/a X1*X2=c/a 注:韦达定理 判别式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b^2-4ac<0 注:方程没有实根,有共轭复数根 三角函数公式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A)^2] cos2a=(cosa)^2-(sina)^2=2(cosa)^2 -1=1-2(sina)^2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 sin(A/2)=-√((1-cosA)/2) cos(A/2)=√((1+cosA)/2) 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 tan(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 cot(A/2)=-√((1+cosA)/((1-cosA)) 和差化积 2sinAcosB=sin(A+B)+sin(A-B) 2cosAsinB=sin(A+B)-sin(A-B) ) 2cosAcosB=cos(A+B)-sin(A-B) -2sinAsinB=cos(A+B)-cos(A-B)

初中物理公式大全(详解)

这是我在补习班蹭到的~临近中考了,希望能帮上同学们的忙。 恒定电流 1.电流强度:I=q/t{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电量(C),t:时间(s)} 2.欧姆定律:I=U/R {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端电压(V),R:导体阻值(Ω)} 3.电阻、电阻定律:R=ρL/S{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2)} 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r+R)或E=Ir+IR也可以是E=U内+U外 {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 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时间(s),P:电功率(W)} 6.焦耳定律:Q=I2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 7.纯电阻电路中:由于I=U/R,W=Q,因此W=Q=UIt=I2Rt=U2t/R 8.电源总动率、电源输出功率、电源效率:P总=IE,P出=IU,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 9.电路的串/并联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 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 电阻关系(串同并反) R串=R1+R2+R3+ 1/R并=1/R1+1/R2+1/R3+ 电流关系 I总=I1=I2=I3 I并=I1+I2+I3+ 电压关系 U总=U1+U2+U3+ U总=U1=U2=U3 功率分配 P总=P1+P2+P3+ P总=P1+P2+P3+ 10.欧姆表测电阻 (1)电路组成 (2)测量原理 两表笔短接后,调节Ro使电表指针满偏,得 Ig=E/(r+Rg+Ro) 接入被测电阻Rx后通过电表的电流为 Ix=E/(r+Rg+Ro+Rx)=E/(R中+Rx) 由于Ix与Rx对应,因此可指示被测电阻大小 (3)使用方法:机械调零、选择量程、欧姆调零、测量读数{注意挡位(倍率)}、拨off挡。 (4)注意:测量电阻时,要与原电路断开,选择量程使指针在中央附近,每次换挡要重新短接欧姆调零。 11.伏安法测电阻 电流表内接法: 电压表示数:U=UR+UA 电流表外接法: 电流表示数:I=IR+IV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V平=s/t(定义式) 2.有用推论 Vt2-Vo2=2as 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 4.末速度Vt =Vo+at 5.中间位置速度Vs/2=[(Vo2+Vt2)/2]1/2 6.位移s=V平t=Vot+at2/2=Vt/2t 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 8.实验用推论Δs=aT2 {Δ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 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m/s;加速度(a):m/s2;末速度(Vt):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 注: (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a=(Vt-V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

(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s--t图、v--t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2)自由落体运动 1.初速度Vo=0 2.末速度Vt=gt 3.下落高度h=gt2/2(从Vo位置向下计算) 4.推论Vt2=2gh 注: (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2)a=g=9.8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 1.位移s=Vot-gt2/2 2.末速度Vt= Vo-gt (g=9.8m/s2≈10m/s2) 3.有用推论Vt2-Vo2=-2gs 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 5.往返时间t=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 注: (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高中数学定理公式大全

抛物线:y = ax *+ bx + c 就是y等于ax 的平方加上bx再加上c a > 0时开口向上 a < 0时开口向下 c = 0时抛物线经过原点 b = 0时抛物线对称轴为y轴 还有顶点式y = a(x+h)* + k 就是y等于a乘以(x+h)的平方+k -h是顶点坐标的x k是顶点坐标的y 一般用于求最大值与最小值 抛物线标准方程:y^2=2px 它表示抛物线的焦点在x的正半轴上,焦点坐标为(p/2,0) 准线方程为x=-p/2 由于抛物线的焦点可在任意半轴,故共有标准方程y^2=2px y^2=-2px x^2=2py x^2=-2py 圆:体积=4/3(pi)(r^3) 面积=(pi)(r^2) 周长=2(pi)r 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 注:(a,b)是圆心坐标 圆的一般方程x2+y2+Dx+Ey+F=0 注:D2+E2-4F>0 (一)椭圆周长计算公式 椭圆周长公式:L=2πb+4(a-b) 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差。 (二)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S=π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a)与短半轴长(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T,但这两个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T 推导演变而来。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椭圆形物体体积计算公式椭圆的长半径*短半径*PAI*高 三角函数: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 cot(A+B)=(cotAcotB-1)/(cotB+cotA) cot(A-B)=(cotAcotB+1)/(cotB-cotA)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 cot2A=(cot2A-1)/2cota

初中物理公式定律大全.

初中物理公式定律大全 物理量单位公式 名称符号名称符号 质量m 千克kg m=pv 温度t 摄氏度°C 速度v 米/秒m/s v=s/t 密度p 千克/米3 kg/m3 p=m/v 力(重力) F 牛顿(牛)N G=mg 压强P 帕斯卡(帕)Pa P=F/S 功W 焦耳(焦)J W=Fs 功率P 瓦特(瓦)w P=W/t 电流I 安培(安)A I=U/R 电压U 伏特(伏)V U=IR 电阻R 欧姆(欧)R=U/I 电功W 焦耳(焦)J W=UIt 电功率P 瓦特(瓦)w P=W/t=UI 热量Q 焦耳(焦)J Q=cm(t-t°) 比热 c 焦/(千克°C)J/(kg°C) 真空中光速3×108米/秒 g 9.8牛顿/千克 15°C空气中声速340米/秒

安全电压不高于36伏 初中物理基本概念概要 一、测量 ⒈长度L:主单位:米;测量工具:刻度尺;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光年的单位是长度单位。 ⒉时间t:主单位:秒;测量工具:钟表;实验室中用停表。1时=3600秒,1秒=1000毫秒。 ⒊质量m:物体中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主单位:千克;测量工具:秤;实验室用托盘天平。 二、机械运动 ⒈机械运动: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 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运动必须选取另一个物体作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⒉匀速直线运动: ①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a 比较在相等时间里通过的路程。b 比较通过相等路程所需的时间。 ②公式:1米/秒=3.6千米/时。 三、力 ⒈力F: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牛顿(N)。测量力的仪器:测力器;实验室使用弹簧秤。

初中物理公式汇总大全

1 / 8 初中物理公式汇总 速度公式:t s v = 公式变形:求路程——vt s = 求时间——t=s/v 密度公式: V m = ρ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压强公式: P=F/S 该公式:固体为主,液体也适用 改变压强大小的方法:1、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可以减小压强2、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可以增大压强。 液体压强公式: p =ρgh 规律:1、同一深处各个方向上压强大小相等, 2、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 3、不用液体同一深处,液体密度大的,压强也大, 浮力公式: F 浮= G 物 – F 示 F 浮= G 排=m 排g 物理量 单位 v ——速度 m/s km/h s ——路程 m km t ——时间 s h 单位换算: 1 m=10dm=102cm=103mm 1h=60min=3600 s ; 1min=60s 1 m/s =3.6 km/h 物理量 单位 G ——重力 N m ——质量 kg g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G 物——物体的重力 N F 示——物体浸没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N 物理量 单位 F 浮——浮力 N ρ ——密度 kg/m 3 V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m 3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G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 受到的重力 N m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 的质量 kg 单位换算:1kg=103 g 1g/cm 3=1×103kg/m 3 1m 3=106cm 3 1L=1dm 3=10-3m 3 1mL=1cm 3=10-6m 3 物理量 单位 ρ——密度 kg/m 3 g/cm 3 m ——质量 kg g V ——体积 m 3 cm 3 物理量 单位 p ——压强 Pa 或 N/m 2 ρ——液体密度 kg/m 3 h ——深度 m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g=10N/kg 面积单位换算: 1 cm 2 =10--4m 2 1 mm 2 =10--6m 2 1dm 2=10-2m 2 注意:S 是受力面积,指有受到压力作用的那部分面积 注意:深度是指液体内部 某一点到自由液面的竖直距离; 物理量 单位 p ——压强 Pa 或 N/m 2 F ——压力 N S ——受力面积 m 2

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总结

高中物理公式、规律汇编表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 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22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α F 2 F F 1 θ

高中物理公式汇总一览表(全)

物理公式一览表 一、力学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而变化) 3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4、两个平衡条件: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万有引力F=km 1 m 2 /r 2 7、 牛顿第二定律: F 合 = ma 理解:(1)矢量性 (2)瞬时性 (3)独立性 (4) 同一性 8、匀变速直线运动: 基本规律: V t = V 0 + a t S = v o t +12 a t 2 几个重要推论: (1) V t 2 - V 02 = 2as (匀加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匀减速直线运动:a 为正值) 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s 、2s 、3s ……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 ……n 2; 在第1s 内、第 2s 内、第3s 内……第ns 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n-1); 在第1米内、第2米内、第3米内……第n 米内的时间之比为1: ()21-:32-)……(n n --1) (6)自由落体:h =1/2gt 2 2gh =v t 2

高中数学公式定理定律大全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 (最全面,最详细)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 抛物线: y = ax *+ bx + c 就是 y 等于 ax 的平方加上 bx 再加上 c a > 0 时开口向上 a < 0 时开口向下 c = 0 时抛物线经过原点 b = 0 时抛物线对称轴为 y 轴 还有顶点式 y = a ( x+h) * + k 就是 y 等于 a 乘以( x+h)的平方 +k -h 是顶点坐标的 x k 是顶点坐标的 y 一般用于求最大值与最小值抛物线标准方程 :y^2=2px 它表示抛物线的焦点在 x 的正半轴上 , 焦点坐标为 (p/2,0) 方程为 x=-p/2 由于抛物线的焦点可在任意半轴 , 故共有标准方程 准线y^2=2px y^2=-2px x^2=2py x^2=-2py 圆:体积 =4/3(pi )(r^3) 面积=(pi)(r^2) 周长=2(pi)r

圆的标准方程 (x-a)2+(y-b)2=r2 注:(a,b )是圆心坐标圆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注: D2+E2-4F>0 (一)椭圆周长计算公式 椭圆周长公式: L=2πb+4(a -b) 椭圆周长定理:椭圆的周长等于该椭圆短半轴长为半径的圆周长 (2πb)加上四倍的该椭圆长半轴长( a)与短半轴长( b)的差。 (二)椭圆面积计算公式 椭圆面积公式: S=πab 椭圆面积定理:椭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π)乘该椭圆长半轴长 ( a)与短半轴长( b)的乘积。 以上椭圆周长、面积公式中虽然没有出现椭圆周率 T,但这两个 公式都是通过椭圆周率 T 推导演变而来。常数为体,公式为用。 椭圆形物体体积计算公式椭圆的长半径*短半径*PAI* 高 三角函数: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 cos(A-

初中物理公式总结大全(最新归纳).doc

初中物理公式汇总 s 物理量 单位 v 单位换算 : 速度公式: t v ——速度 m/s km/h s ——路程 m km 1 m=10dm=10 2cm=103mm 公式变形:求路程 —— s vt 求时间 —— t=s/v 1h=60min=3600 s ; 1min=60s t ——时间 s h 物理量 单位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G = mg G ——重力 N m ——质量 kg g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 密度公式: g=9.8N/kg ;粗略计 算 时 取 物理量 单位 单位换算 : 1kg=10 3 g 浮力公式: ρ——密度 kg/m 3 g/cm 3 1g/cm 3 =1×103kg/m 3 m ——质量 kg g F 浮=G 物 –F 示 1m 3=10 6cm 3 V ——体积 m 3 cm 3 1L=1dm 3 =10-3 m 3 F 浮=G 排 =m 排 g 物理量 单位 G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 F 浮——浮力 N F 浮=ρ液 gV 排 受到的重力 N ρ ——密度 kg/m 3 m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 V 排——物体排开的液体的体积 m 3 的质量 kg F 浮= G 物 g=9物理.8N/kg 量 ,粗略单计位算时取 g=10N/kg F 浮——浮力 N 提示: [ 当物体处于 漂浮 或悬浮 时 ] 压强公式: N 面积单位换算 : 物理量 G 物——物体的重力 单位 P=F/S (固体) p ——压强 Pa 或 N/m 2 注意 : S 是受力面积,指 1 cm 2 =10 --4 m 2 F ——压力 N 有受到压力作用的那部 分面积 1 mm 2 =10 --6m 2 物理量 2 单位 S ——受力面积 m 液体压强公式: p ——压强 Pa 或 N/m 2 注意 :深度是指液体内部某一点 p=ρgh ρ——液体密度 kg/m 3 到自由液面的竖直距离; h ——深度 m 杠杆的平衡条件: g=9.8N/kg ,粗略计算时取 g=10N/kg 物理量 单位 F 1L 1=F 2L 2 F 1 L 2 或写成: F 2 L 1 滑轮组: F ——动力 N 1 L 1——动力臂 m F 2——阻力 N L ——阻力臂 m 2 物理量 提示 :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题时, L 1 2 的 、 L 单位只要相同即可,无须国际单位; 单位 1 F = n G 总 ( G 总=G 物+G 动) F ——动力 N G 总 ——总重 N (当不计滑轮重、绳重及摩擦时, G 总 =G 物 ) n ——承担物重、与动滑轮相连的绳子段数 物理量 单位 s =nh s ——动力通过的距离 对于定滑轮而言: ∵ =1 ∴ F = G 物 h ——重物被提升的高度 n n ——承担物重的绳子段1数 m m s = h 对于动滑轮而言: ∵ n =2 ∴F = 2 ( G 物 +G 动) s =2 h

2017人教版高中物理公式详细大全

人教版高考复习——物理公式大全 一、质点的运动------直线运动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平均速度(定义式):t s v = ; 2、有用推论:as v v t 22 02 =-; 3、中间时刻速度:2 02 t t v v v v += =; 4、末速度:at v v t +=0; 5、中间位置速度:22 202 t s v v v +=; 6、位移:20021 2at t v t v v t v s t +=?+= ?=; 7、加速度:t v v a t 0 -={以0v 为正方向,a 与0v 同向(加速)0>a ;反向则0

重点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新版)

重点高中物理公式大全(新版)

————————————————————————————————作者:————————————————————————————————日期: 2

第 3 页 共 14 页 高中物理公式汇编 一、力学公式 1、 胡克定律: F = Kx (x 为伸长量或压缩量,K 为倔强系数,只与弹簧的原长、粗细和材料 有关) 2、 重力: G = mg (g 随高度、纬度、地质结构而变化) 3 、求F 1、F 2两个共点力的合力的公式: F=θCOS F F F F 212 22 12++ 合力的方向与F 1成α角: tg α= F F F 212sin cos θθ + 注意:(1) 力的合成和分解都均遵从平行四边行法则。 (2) 两个力的合力范围: ? F 1-F 2 ? ≤ F ≤ F 1 +F 2 (3) 合力大小可以大于分力、也可以小于分力、也可以等于分力。 4、两个平衡条件: (1)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 为零。 ∑F=0 或∑F x =0 ∑F y =0 推论:[1]非平行的三个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则这三个力一定共点。 [2]几个共点力作用于物体而平衡,其中任意几个力的合力与剩余几个力 (一个力)的合力一定等值反向 ( 2 ) 有固定转动轴物体的平衡条件: 力矩代数和为零. 力矩:M=FL (L 为力臂,是转动轴到力的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摩擦力的公式: (1 ) 滑动摩擦力: f= μN 说明 : a 、N 为接触面间的弹力,可以大于G ;也可以等于G;也可以小于G b 、 μ为滑动摩擦系数,只与接触面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 积大小、接触面相对运动快慢以及正压力N 无关. (2 ) 静摩擦力: 由物体的平衡条件或牛顿第二定律求解,与正压力无关. 大小范围: O ≤ f 静≤ f m (f m 为最大静摩擦力,与正压力有关) 说明: a 、摩擦力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也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反,还可以与运动方向成一 定 夹角。 b 、摩擦力可以作正功,也可以作负功,还可以不作功。 c 、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间相对运动的方向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d 、静止的物体可以受滑动摩擦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可以受静摩擦力的作用。 6、 浮力: F= ρVg (注意单位) 7、 万有引力: F=G m m r 12 2 (1). 适用条件 (2) .G 为万有引力恒量 αF F F θ

高中数学课本中的定理公式结论的证明

数学课本中的定理、公式、结论的证明 数学必修一 第一章 集合(无) 第二章 函数(无) 第三章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 1.对数的运算性质: 如果 a > 0 , a 1, M > 0 ,N > 0, 那么 (1)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 (2)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 (3)log log ()n a a M n M n R =∈. 根据指数幂的运算性质证明对数的运算性质 证明:(性质1)设log a M p =,log a N q =,由对数的定义可得 p M a =,q N a =, ∴p q p q MN a a a +=?=, ∴log ()a MN =p q +, 即证得log log log a a a MN M N =+. 证明:(性质2)设log a M p =,log a N q =, 由对数的定义可得 p M a =,q N a =, ∴ q p q p a a a N M -==, ∴q p N M a -=log , 即证得log log -log a a a M M N N =. 证明(性质3)设log a M p =,由对数的定义可得 p M a =, ∴n np M a =, ∴log n a M np =, 即证得log log n a a M n M =.

第四章函数应用(无) 数学必修二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 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的证明. 1、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若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 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如果一个平面内有两条相交直线都平行于另一个平面,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

初中物理所有公式

初中物理所有公式 分享 首次分享者:山鹰已被分享4次评论(0)复制链接分享转载举报 初中物理所有公式 中学所要掌握的所有物理公式 满意答案: 初中所有物理公式 速度:v=s/t 密度:ρ=m/v 重力: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压强:P=F/s(液体压强公式P=ρ液gh) 浮力:F浮=G排=ρ液gV排 漂浮悬浮时:F浮=G物 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功:W=FS 或W=Gh(克服重力) 功率:P=W/t=Fv 机械效率:η=W有用/W总=Gh/FS绳=G/Fn(n为动滑轮的绳子段数) 热量:Q=cm△t 热值:Q=mq 欧姆定律:I=U/R 焦耳定律:Q=(I^2)Rt=[(U^2)/R]t=UIt=Pt(后三个公式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合力F合(N)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 F浮=G物—F F:测力计的拉力 浮力F浮 F浮=G物此公式只适用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 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力 L1:动力臂F2:阻力 L2:阻力臂 定滑轮 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 F= (G物+G轮)/2 S=2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 F= (G物+G轮)/n S=n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

人教版初中物理公式归纳

人教版初中物理公式、定律和规律总归纳: 物质

沸腾是液体在一定的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上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注意:①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②液体温度达到沸点,要能继续吸到热,才能沸腾。③液体的沸点跟液面上的气压有关,压强增大,沸点升高。如高压锅内压强为两个标准大气压时,水的沸点升为120℃。 ⑵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液化时要放热,如蒸汽熨斗。 液化有两种方法:①所有气体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②气体液化的温度跟压强有关,压强增大,气体能在较高的温度下液化。如液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加压液化成液体。 5、升华和凝华 ⑴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如舞台上喷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升华吸热降温,制造“白雾”。 ⑵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如电灯泡发黑是气态钨遇冷,在灯泡壁直接变成固态钨。 6、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形成一个巨大的循环系统,其中水的位置不断变动着,水的状态不断转变,在这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转移。因此,水循环影响地球各地的气候和生态,我们应有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的意识。记住云、雨、雾、露、霜、雪、雹的形成过程: ①大气中的水蒸气,由于夜间降温,在低空液化成小水珠,悬浮在低空形成雾. 大气中的水蒸气,由于夜间降温,在低空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草木等物体上形成露. ②大气中的水蒸气,由于夜间降温,在地面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草木等物体上形成霜。 ③大气中的水蒸气,由于高空降温,在高空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悬浮在高空形成云。 ④大气中的水蒸气,由于高空降温,在高空液化成小水珠或凝华成小冰晶,从高空降下或降到地面前熔化形成雨。 ⑤大气中的水蒸气,由于高空降温,在高空凝华成小冰晶,从高空降下来形成雪 ⑥大气中的小水滴在空气对流中受冷凝固成小冰雹块。小冰雹块在流动过程中与小冰晶、小水滴合并,形成透明与不透明交替层次的大冰块。当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气流无法支持,降到地面,就形成冰雹。 7、温度和温度计 ⑴温度的概念: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常用单位:摄氏温度(℃)。 知道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如:温水一般为40℃左右;冰箱冷冻室温度可调到-20℃以下。 ⑵温度计: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测温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①使用温度计之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的位置。 ②正确的使用温度计(会拿、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⑶体温计:管内装水银,测量范围在35~42℃,分度值是0.1℃。(人的正常体温为37℃) 体温计玻璃泡的容积大,毛细管内径很细,玻璃泡上部有一“缩口”,故可离开人体进行读数,使用后拿住体温计的上部甩几下,让升入直管中的水银回到玻璃泡里。 8、“温室效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水汽等气体能让太阳发出的热顺利通过,达到地球,但却阻碍地表反射的热散发到大气层外,就像玻璃温室一样起保暖作用,使地球增温,导致气候变暖,造成海平面上升、热带风暴频发等一系列气象灾害。因此,人类应当有效地限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排放、大量植树造林。 9、“热岛效应”:①在城市的生产和生活中,燃烧大量的燃料,排放出大量的热; ②以水泥、沥青为主的路面和建筑物有较强的吸收太阳辐射能的本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