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木兰诗

木兰诗

有人说班主任是世界上“最小的主任”,可这“最小的主任”管的事却是琐碎而复杂的,大至教育教学工作,小至扫把、粉笔之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积多年来班主任工作之体验与理论探讨,我认为要做好班级工作,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持抓德育,着重抓智育,重视抓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融于“三育”,有机结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之目的。

一、坚持抓德育

十年树木,育苗为本,百年树人,德育为先。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 ”。因此,只有用高尚的思想启发学生的政治觉悟,用健康的感情陶冶学生的情操,用真善美塑造学生的灵魂。才能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绝不是抽象的说教,而有它丰富的内涵和科学规律。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知识水平等因素,从实际出发,科学施教。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纵观古今中外,一切成功者,固然具有其极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宇航员航天、出仓,除身体、知识、技能等因素外,心里素质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如何抓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呢?一要结合教学与生活,培养学生的健康情绪,使之喜怒有常、有度,始终保持正常的心态。二要培养坚强的意志。“有志者事竟成”。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无不具有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因为人,特别是青少年之成材道路不会一帆风顺的。坚强的意志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影响着人们远大志向的树立,知识的积累,才干的增长和才能的发挥。让学生明白:成功和胜利只属于那些不怕困难,积极进取,有勇气,有毅力,意志坚强的人们。三要营造班级、学校和谐的人际关系。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而是在多彩的生活之中。一个人无论学习、工作,都要和别人打交道,形成人际关系。要教育学生会尊重自己,又会尊重别人,关心、理解别人。“敬人者人恒敬之”。自觉克服自卑或骄傲的心理,敢于、善于与人交往。让学生明白: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就舒畅,身心就会处于健康状态之中,有利于学习、工作和生活。其次,中学生有不少共同心理特征,但由于生活在不同地区,不同家庭,在思想、心理等方面有一些差异,这是正常的。在施教中,应抓两头带中间,分层次做“

好、中、差”的思想工作,使人人有进步,各有所得。如对好生要高标准,严要求,像“米里淘沙”似的找出其不足之处,使之防骄破满,知不足,长进步,全面发展。对差生要热情关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多褒少贬,象“沙里淘金”似的发掘其优点、长处,以此为触发点,复燃其自强自信的的火花,扬长避短,逐步提高。对于性格刚烈的学生,教育要有极大的耐心,不急于求成,“以柔制刚”,事缓则圆,直到其思想转变为止。

二、着重抓智育

智育是班级工作的中心环节。班主任必须花大力气着重抓。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的普及与运用,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发明与讯息业务的发展,使人类生活的空间大大“缩小”。在信息时代的“未来之路”上,仅仅靠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积极上进的思想,而没有高深的文化科学知识,要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中学阶段就必须着重抓智育,打好文化科学的知识基础。如何抓?首先,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树立为祖国勤奋学习的思想;抓典型,激发学生的学习上进心。其次是因材施教,即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分层教学,让学生各取所长、学有所得。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传授知识时难易度、深度的把握有所不同,对于布置作业和练习的要求同样如此。这样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利于知识的获得和提高,感受成功的喜悦,树立起学习的信心。真正做到:课堂抓质量,课后抓辅导,抓补缺补差,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班主任要面向所开学科,抓均衡发展,要求学生对各学科,思想上同样重视,精力和时间上统筹兼顾,科学支配。强项要发挥优势,缺弱学科要加强。这不仅能提高应试的总成绩,更重要的是全面打好基础,以利今后的深造和就业。可谓迎为升学,远打基础,终生受益。二要经常深入学生、访问授课教师,和定时召开各种座谈会,及时了解教与学的情况,做沟通科与科之间,教与学的“桥梁”和“纽带”,使师生融洽,教学合拍。三要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推广好的学习方法。四要重视第二课堂的开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创造的志向,而且要有创新的能力。而要培养出这样的人才,仅靠第一课堂的教学显然不够的。因此,在抓好第一课堂教学,扎扎实实的教好书本知识的同时,必须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有选择的多学些课外知识,开展一

些有创意性的活动,开阔视野,发展思维

三、重视抓体育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是啊!“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学校体育工作取得很大成绩,青少年营养水平和形态发育水平不断提高,极大地提升了全民健康素质。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一方面因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和学校重智育、轻体育,学生课业任务重,缺少休息和锻炼时间;另一方面体育设施和条件不足,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近期体质健康监测表明,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持续下降,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显增加,部分农村青少年营养状况亟待改善。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将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乃至影响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班主任在抓德育、智育的同时,一定要重视体育,配合体育教师,抓早操、抓课间操,组织指导课外活动,积极参与校内校际的运动会,等等。炼意志,学技能,增体质。


班主任工作可用四个字概括:严、亲、师、友。严,即对学生严格要求,“严师出高徒”;亲,即对学生有感情,特别是后进生,更要亲近,有真诚的爱,才有真正的教育;师,即做学生的表率,言传身带;友,即做学生信得过的挚友,平等对待,教学相长。

班主任工作是艰苦的,但也是崇高的,光荣的,正如一位大学生在给他中学班主任的贺年片中写的那样:“一别吾师情万重,新春恭贺小诗中。书山辟径芳肺腑,墨海行舟醉浴风。静洁潜心兴祖国,清廉苦口育贤忠。淳淳教导东风起,遍地花开万紫红。”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4个方面提出要求外,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综合其他学科、学习生活及现代社会的内容,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使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得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综合性学习”的提出无疑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创新点。然而容易使人困惑的是:综合性学习在突出学生“自主活动”的同时,是否会弱化教师的作用呢?
笔者认为,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语文综合性学习即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也重视教师的作用,只是教师的教学方式需要有相应的改革,主要体现在4个方

面:更低控制度、更具参与性、更重个别化、更具协同力。
一、更低控制度
控制度是指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控制程度。控制度有高低之分,高控制度即指教师完全控制教学,所用材料、步骤、方式等都由教师决定,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与教师的控制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学生的自由度,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的自主程度。显然,教师的高控制度就意味着学生的低自由度。
语文综合性学习面向生活,不局限于课堂,不拘泥于教材,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一种“教师低控制度”的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以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为学习内容,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选取研究主题;凭自己的见解提出假设并搜寻相关资料;自己制定学习进度;自由组合学习小组;自己设计并组织各种语文活动;共同商定评价指标。这里,学生的“学”是外显的、自主的,教师的“教”是隐性的、辅助的。也就是说,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教学是“表面上的、有形的无为,隐含着实质上的无形的有为”。
为了充分体现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低控制度,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自由氛围中放飞思绪,教师应做到“三不”:
1不以传统的学科界限框住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和重组
在一项“征集班歌”的活动中,音乐于语文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很难明确区分这是音乐活动还是语文活动。问题是:这种区分是必要的吗?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之一是“固守学科阵地”,稍有越轨便会招来“这不是语文课”之类的指责。不错,语文的确有自己的学科性质,但语文又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把语文教学引入生活大课堂,打破学科界限,发掘学生自由选题中的语文教学因素,是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师提出的一项新的专业要求。
2“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进程”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对话”是意义的交流,情感的流动,思维的碰撞。在对话中,意义不是被机械的复制,而是真正的建构。意义的丰富与思维的无限使“对话”具有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特征,“愚公移山”可能并不是唯一的好办法,“相对论”也并非不可超越。在这个意义上,“对话”的过程也可视为一种“探索”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结论总是暂时的,探索无止境,并意识到观点的交流能丰富我们自己的思维,促进认识的发展。
3不以统一的评价标准“整合”多样化的学习个体

综合性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因此评价的目的与方式都是多元的。然而由于教师在学校中的特殊地位,学生会非常关注教师的评价,在教师出现某种比较明显的好恶倾向时,可能会使一些学生放弃自己的想法而去附和教师的要求,比较频繁的展示某种体裁的文章,就容易使学生在写作中集体“趋向”,从而丧生写作个性。
二更具参与性
参与性是指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一方面要参与学生的学习,在平等沟通与合作中实施教学;另一方面自身也要以更积极的姿态走进生活,去实践、去学习,真正参与到综合性学习中来。
就前一方面而言,教师参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合的身份与学生共同设计学习活动,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教学很大程度上要通过示范来进行。示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1言语示范
“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语言技能的形成尤其如此。因此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语文教师应处处重视自身的示范性,在自然的交流状态中向学生提供规范的语言样本,并在言语中传递祖国语言的丰富与美好。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示范良好的交往技能,如倾听的技巧,以什么语言方式参与集体讨论,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如何面对批评意见等。学生在这样的交往中不仅可以提高语言能力,而且可以直接获得社会经验。
2范本示例
简单地说,范本就是“样子”。当学生选定了学习课题,产生了学习、探究的需求时,合适的范本便是极好的“学习导言”,学生们可以在模仿操作中实现方法、策略的迁移。除了文本之外,语言交流也能构成范本。比如,在“民俗”的学习主题中,学生们有的从服饰切入,有的从小吃入手,也有的对礼节感兴趣,等等,尽管选题不一,但在定期的交流会上大家都能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资料准备、思考方式、结构安排、活动组织、成果形式等方面的有益启示。在综合性学习中,内容其实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找到一条自己的学习之路。
就后一方面而言,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本身的生活经验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应试教育把教师的躯体禁锢在教室内,把教师的思想束缚在课本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贤书”。失去生活这个“源头活水”,教师便会“江郎才尽”,语文也就越教越死。教师只有深入生活,开拓视野,才能在学习指导中内引外联,挥洒自如。
正是从“生活”这个基点出发,语文综合性学习倡导教师“下水”,独立选择、承担自己的学习课题,全过

程地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并接受他们的评价。这样,在学生眼中,教师就不再是一个综合性学习的“局外人”。这是教师的“学习者”角色获得认同的基本前提。作为教师,也在切身的学习中加深了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解,从而增强教学的真对性。
三更重个性化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语文知识”不再是教师关注的唯一焦点,教师更要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如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教师的教学不再是统一的“灌输”,而是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体验,承认学生在学习内容、途径和方法上的自主性,进行个别化的教学。
1学生学习活动的个别化处理
由于学生以自己的兴趣选取学习内容,因而他们的学习目标呈现出多侧面、多层次、多水平的状况。如“关注伊拉克战争”这一主题,学生们选期的关注点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关注“武器性能”,有的关注“战争的危害性”,有的关注“战争背后的政治”,等等。即便是同一关注点,是侧重知识的学习,还是侧重态度、情感的养成,也都需因人因境而定。况且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还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比如对学科选择的偏好,对学习组织内容的偏好等。教师的关注变得更加复杂和细微。
2教学重心的转移
在综合性学习中,面对高自由度、多样化的学习个体,面对不同类型的选题,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充当“万能的上帝”,作面面俱到的指导。传统教学中那种“学生一有问题,教师便倾囊相授”的做法应当改变,变为“相机诱导”,启发,引导学生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因此,教师应把教学重心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方法、思路的引导和情感、态度的养成上,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观察、判断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上,在技术、资料以及信心等方面为他们提供有力的支持。教学重心的这一转变给教师的工作增添了难度,但就像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倾筐倒箧容易,画龙点睛艰难,确实事实,可是为了学生的长远利益,似乎不应该怕艰难而去走容易的途径。”
3教师的敏感与智慧
如前所述,在综合性学习中,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观察、判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际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反映要相当敏感,或及时抓住契机以点拨,或主动创设情景以引导,机智和艺术地帮助学生跨过学习道路上的一道道“坎”。这种观察、判断与应对的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智慧。
总之,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

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因此教师要适应个别差异,实施个别化的教学;帮助每个学生自主的选择,并运用其个性化的方式进行创造性学习,这是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教学的主旨所在。
四更需协同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要“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扩大知识面,增加知识量,但仅以个人的力量去完成综合性学习的教学任务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多方协作,充分开发教师、学生、家长、社区、科研部门的教育资源,进行协同教学。
1教师间的合作
不同学科教师的协同教学形成专业互补,构成更大的知识背景,能够向学生提供多学科的视野和多样化的思考框架;同时教师通过自己的示范行为显示良好的合作心态,表明合作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提供合作的方式、技巧;有效的教学策略也在协作中得到交流,经验的分享使得合作集体更富活力。
2与学生合作
语文综合性学习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的线性关系,教师与学生在学习中都不是单一的“传授者”和“学习者”,而是互相把对方视为学习的合,合作中的每给人都可能充当指导者的角色。正如阿莫纳什指出的那样,只有在这种合作的、协同一致的生活深处,儿童才可能理解教师,积极参加师生共同的教学活动,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3与家长合作
家长是综合性学习中的重要的学习资源。教师要把家长引入到综合性学习中来,利用家长的职业特点,发挥家长的各种特长,丰富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内容,拓展综合性学习的领域。
4与社区合作
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特点,但它们都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学习资源。教师要积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5与专家合作
事实上,在家长和社区中都可能会有一些在某一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之所以把他们单列出来,不仅因为通过这些专家的指导可以提升综合性学习的层次;更重要的是,师生在与这些专家的直接接触中,会受到思维方式、科学态度乃至人格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对师生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
综上所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性质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变革自己的教学方式,而新的教学方式对教师的学科知识、行为态度、教学技能及研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综合性学习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同时,也变革着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的专业水平在这种变革中得到扩展和提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