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1. 关于脑梗塞的描述下面哪项是错误的:

A.常见病因为动脉硬化及血栓形成

B.动脉狭窄及闭塞为其主要原因

C.最早出现血管源性水肿

D.脑回增强是亚急性期的表现之一

E.慢性期可出现坏死及液化

2. 椎管内硬膜外肿瘤最常见的是:

A.神经鞘瘤

B.神经纤维瘤

C.转移瘤

D.成神经细胞瘤

E.错构瘤

3. 患者,男性,6岁,近两个月出现进行性颅内压增高的症状。CT于三脑室后部出现边缘清楚,密度不均的略高密度病灶,其内可见较大钙斑,幕上出现严重的脑积水。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应首先建议患者进行那种方法的治疗:

A.化疗

B.放疗

C.手术治疗

D.激素治疗

E.以上都不是

4. 正常蝶鞍MR冠状位SE序列T1加权图像能显示:

A.颈内动脉2-4段位于海绵窦外

B.三叉神经上颌支位于海绵窦前下部

C.外展神经位于颈内动脉2-4段内上方

D.三叉神经咽支位于动眼神经上方

E.动眼神经位于颈内动脉2-4段内侧

5. 关于脑膜膨出和脑膜脑膨出下面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临床表现为囊性肿物与头皮相连,出生时即可发现

B.一般为单发性病变,不伴有颅内其他畸形的发生

C.脑膜膨出其内容物可含有脑脊液、脑膜残余组织及部分脑组织

D.脑膨出及脑膜膨出CT上均表现为囊性低密度肿物通过颅骨缺损向外膨出

E.闭合型脑膜膨出为颅骨无缺损而只有脑脊液等成分疝出脑外

6. III-IV级星形细胞瘤的影像特点是:

A.病理上为纤维星形细胞瘤

B.MRI信号均匀

C.病灶周围无水肿

D.不累及深部脑组织

E.血脑屏障可出现破坏

7. 侵袭性垂体瘤的特征是:

A.起源于垂体后叶

B.推移包绕颈内动脉的2-4段

C.一般不侵及鞍旁

D.MRI多显示平直的鞍隔

E.CT肿瘤常为低密度,代表其内出血

8. 位于桥小脑角部位的脑膜瘤的特点或表现是:

A.不向中颅凹延伸

B.可起源于小脑天幕

C.可显示伸入内听道的蒂

D.T1加权像为明显的低信号

E.中等度以下的异常对比增强

9. 患者女,6岁,头痛,近一个月加重。CT平扫于小脑蚓部出现高密度病灶,大小为3X3厘米,四脑室受压前移,增强扫描出现强化。请给出最可能的诊断:

A.髓母细胞瘤

B.血管母细胞瘤

C.星形细胞瘤

D.脑膜瘤

E.结核肉芽肿

10. 脊髓血管母细胞瘤容易漏诊的主要原因是:

A.肿瘤的部位

B.肿瘤的大小

C.肿瘤的内部组成

D.肿瘤与邻近组织的关系

E.肿瘤的病理类型

11. 亚急性血肿初期:

A.血肿内氧合血红蛋白形成

B.红细胞破裂、溶解

C.红细胞内已形成正铁血红蛋白

D.含铁血红蛋白形成

E.含铁血黄素沉积

12. 患者,50岁,女性,右顶叶区可见4X6厘米大小的病灶,CT密度稍高,MRI上呈等T1等T2信号,近颅骨处基底部较宽。最可能的诊断是:

A.脑膜瘤

B.硬膜外血肿

C.转移瘤

D.星形细胞瘤

E.以上都不是

13. 下面哪一种脊髓内病变一般不伴有脊髓空洞:

A.室管膜瘤

B.转移瘤

C.星形细胞瘤

D.脊髓脊膜膨出

E.以上都不是

14. 关于脑内转移瘤下面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

A.多见于幕下

B.多见于脑皮质

C.多见于脑白质

D.多见于皮髓质交界处

E.多为单发

15. 关于脑脓肿的叙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脓肿壁包括内外两层,内层胶质成分多,外层血管成分多

B.脑室面薄弱

C.成熟时脓肿周围水肿最重

D.脓肿壁常有结节

E.CT与MRI平扫不能显示者,增强扫描也不能显示

16. 下列椎管内肿瘤在平片上的X线征象均正确,但除外:

A. 椎弓根内缘变平、凹陷

B. 椎弓根变窄或消失

C. 椎弓根间距增大

D. 椎体后缘凹陷

E. 椎间孔变小

17. 女性,24岁,渐进性视力障碍和颞侧偏盲一年,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是:

A.平片

B.CT

C.MRI

D.脑池造影CT

E.血管造影

18. 一患者,9岁,发烧10天入院,头颅CT示右侧颞叶内片状低密度,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壁薄均匀一致,水肿明显,最可能的诊断为:

A.脑膜瘤

B.脑血肿

C.脑脓肿

D.脑转移瘤

E.其他

19. 一男性,36岁,头痛、发热一周。脑脊液检查提示蛋白含量高。平扫CT可见顶叶边界模糊的低密度区,其内有不规则环形等密度影,伴有轻度的占位效应。增强扫描病变呈薄壁环形强化。请给出可能性诊断及建议。

A.脑脓肿,抗炎治疗

B.脑结核,抗结核治疗

C.脑囊虫,酶标试验

D.脑肿瘤,手术治疗

E.脑包虫病,皮内试验

20. 一男性,8岁,呈患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近2周出现头痛。CT平扫可见额叶皮层下大面积低密度水肿区,其内可见具有薄壁的囊性病变。增强扫描,囊壁均匀强化,呈类圆形。请给出可能性诊断:

A.淋巴瘤囊性变

B.囊性星形细胞瘤

C.囊性转移瘤

D.脑结核瘤

E.以上都不是

答案:1 .C 2. C 3.B 4.B 5.A 6.E 7.B 8.B 9.A 10.B

11.C 12.A 13.E 14.D 15.B 16.E 17.C 18.C 19.A 20.E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常见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1.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神经肌肉接头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 部位在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该膜上的AchR受到损害后,受体数目减少。主要临床表现为骨骼肌极易疲劳,活动后症状加重,休息和应用胆碱酯酶抑制治疗后明显减轻。 发病机制:神经肌肉接头的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被自身抗体攻击而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表现: a.发病年龄:两个高峰:20-40、40-60 b.无明显诱因,隐袭起病,呈进展性或缓解与复发交替性发展,部分严重者呈 持续性。发病后2-3年可自行缓解,仅表现为眼外肌麻痹者可持续3年左右,多数不发展至全身肌肉。 c.全身骨骼肌均可受累,但在发病早期可单独出现眼外肌、喉部肌肉无力或肢 体肌无力,颅神经支配的肌肉较脊神经支配的肌肉更容易受累,常从一组肌群无力开始,逐步累及到其他肌群。 d.骨骼肌易疲劳或肌无力呈波动性,肌肉持续收缩后出现肌无力甚至瘫痪,休 息后症状减轻或缓解,晨轻暮重现象。 一侧或双侧眼外肌麻痹:上睑下垂、斜视、复视、眼球固定 面部肌肉或口咽肌麻痹:表情淡漠、苦笑面容;连续咀嚼无力、进食时间长、说话带鼻音、饮水呛咳、吞咽困难。 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麻痹:颈软、抬头困难、转颈耸肩无力。 四肢肌受累以近端为重,表现为抬臂、梳头、上楼梯困难。 注意: 1.腱反射通常不受影响,感觉正常。 2.呼吸肌受累出现呼吸困难者为重症肌无力危象,是本病致死的直接原因。 3.首次采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都有明显的效果,这是本病的特点。 e.肌无力危象:早期迅速恶化或进展过程中突然加重,出现呼吸困难,以致不能维持正常的换气功能时,称重症肌无力危象。 1.肌无力危象:疾病发展严重的表现,注射新斯的明明显好转。 2.胆碱能危象:抗胆碱酯酶药物过量引起的呼吸困难,之外常伴有瞳孔缩小、汗多、唾液分泌增多等药物副作用现象。注射新斯的明后无效,症状反而更加重。 3.反拗性危象:在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期间,因感染、分泌、手术等因素导致患者突然对抗胆碱酯酶药物治疗无效,而出现呼吸困难;注射新斯的明后无效,也不加重症状. f辅助检查: 疲劳试验:适用于病情不严重者,尤其是症状不明显者,眨眼30次;两臂持续平举;持续起蹲10-20次。 新斯的明实验:1.5mg新斯的明,0.5mg阿托品; 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查; 重复神经电刺激(RNES):典型改变为低频(2-5HZ)和高频(>10HZ)重复刺激运动神经时,若出现动作电位波幅的递减,且低频刺激递减在10%-15%以上,高频刺激递减在30%以上则为阳性,(检查前停服康胆碱酯酶药物12-18小时)否则可出现假阴性。

生理学-神经系统

第二章神经系统 [ A型题] 1.突触前抑制的特点是: A. 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 B.突触前膜超极化 C. 突触前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D.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 E.通过轴突-树突型突触的活动来实现 2.当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结合后,引起突触后膜: A. 钠、钾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B.钠、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 C. 钾、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超极化 D.钾、钙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E. 钠、氯离子通透性增加,出现去极化 3.GABA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其结果是: A. 直接引起一个动作电位 B.先引起EPSP,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C.先引起IPSP,经总和达到阈电位,产生一个动作电位 D.引起IPSP,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E.引起一个较大的EPSP 4.突触前抑制产生的机制是: A.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B.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增多 C. 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减少 D.突触后膜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降低 E.突触间隙加宽 5.神经递质的释放过程是: A.入泡作用 B.出泡作用 C.易化扩散 D.主动运输 E.单纯扩散 6.下列关于兴奋性突触传递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Ca2+由膜外进入突触前膜内 B.突触前轴突末梢去极化 C.突触后膜对Na+、K+,尤其是对K+的通透性升高 D.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并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E. 突触后膜电位去极化达阈电位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 7.关于突触传递的下述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 总和 E.易疲劳 8.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元细胞体主要集中于脑内哪一部位: A.脊髓前角 B.中缝核 C.纹状体

十大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

十大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标准 一、脑梗死 1. 急性起病或进行性加重,症状持续24小时以上未缓解。 2. 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 CT或MRI检查发现责任缺血性病灶。 二、脑出血 1. 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 2. 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3. 常合并头痛、呕吐等高颅压的症状。 4. 头颅CT证实脑出血。 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 1. 短暂的、可逆的、局部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可反复发作,少者1-2次,多至数十次,多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以是脑梗死的前驱症状。 2. 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3.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数分钟至1小时左右,症状和体征应在24小时以内完全消失。 4. 有条件的医院,尽可能采用核磁共振DWI检查,以区分脑梗死。 四、肌萎缩侧索硬化(ALS) 参照世界神经病学联盟1998年诊断标准和《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和治疗指南2012》: 1. ALS诊断的基本条件: ①病情进行性发展:通过病史、体检或电生理检查,证实临床症状或体征在一个区域内进行性发展,或从一个区域发展到其他区域。 ②临床、神经电生理或病理检查证实有下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证据。 ③临床体检证实有上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证据。 ④排除其他疾病。 2. ALS的诊断分级: ①临床确诊ALS:通过临床或神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在延髓、颈髓、胸髓、腰骶髓4个区域中至少有3个区域存在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的证据。 ②临床拟诊ALS:通过临床或神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在4个区域中至少有2个区域存在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的证据。 ③临床可能ALS:通过临床或神经电生理检查,证实仅有1个区域存在上、下运动神经元同时受累的证据,或者在2或以上Ⅸ域仅有上运动神经元受累的证据。已经行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排除了其他疾病。 3. 排除:在ALS的诊断过程中,根据症状和体征的不同,需要与多种疾病进行鉴别,常见的有颈椎病、腰椎病、多灶性运动神经病、平山病、脊髓性肌萎缩、肯尼迪病、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副肿瘤综合征等。 五、病毒性脑膜炎 1. 急性起病,病前可有上呼吸道感染史。 2. 发热,头痛,可伴有恶心、呕吐。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知识点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下列现象是反射的是() A.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 B.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 C.被针刺感到了疼痛 D.手碰到火焰立即缩手 2.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 B.反射弧中的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 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3.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A.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完全相同 4.下列关于感受器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感受器能将特定的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 B.感受器直接将感受到的刺激传入大脑皮层 C.各种感受器都有各自的适宜刺激 D.感受器可产生适应现象 知识点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5.静息时,大多数神经细胞的细胞膜() A.对阴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氯离子大量流出膜外 B.对阳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钠离子大量流出膜外 C.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 D.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小 6.下图表示蛙坐骨神经的膜电位变化与对应的膜内外离子变化。据图分析,离子Ⅰ、Ⅱ分别是()

A.K+、Na+B.H+、K+ C.Na+、K+D.Na+、H+ 7. 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细胞不 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图所示。 如果在电极a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膜内外会产生相应的 电流,则膜外与膜内电流方向为() A.膜外b→a;膜内a→b B.膜外b→a;膜内b→a C.膜外a→b;膜内a→b D.膜外a→b;膜内b→a 8.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A、B、C、D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是() 能力提升 9.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又有效应器 B.参与反射弧的神经元的细胞体不都在b中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10. 图1的神经纤维上有A、B、C三个点,现将一个灵敏电流计连接到神经纤维细胞膜的 表面A、B两点,若在C处给一强刺激,则电流变化情况为图2中的() 11.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给予细胞一个适宜的刺激,膜两侧出现一个暂时性的电位变化,这种膜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适当降低溶液S中的Na+浓度,测量该细胞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可观察到() A.静息电位值减小B.静息电位值增大 C.动作电位峰值升高D.动作电位峰值降低

生理学各章练习题--《第十章神经系统》

精品文档第十章神经系统 【习题】 四、各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1.有髓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 ( ) A.不受温度的影响 B.与直径成正比 C.与刺激强度有关 D.与髓鞘的厚度无关 2.神经细胞兴奋阈值最低,最易产生动作电位的部位是 ( ) A.胞体 B.树突 C.轴丘 D.轴突末梢 3.哺乳动物神经细胞间信息传递主要靠 ( ) A.单纯扩散 B.化学突触 C.电突触 D.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4.中枢神经系统内,化学传递的特征不包括 ( ) A.单向传递 B.中枢延搁 C.兴奋节律不变 D.易受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5.E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提高了对下列哪种离子的通透性 ( ) A.Na+、K+、Cl-,尤其是Na+ B.Ca2+和K+ C.Na+、K+、Cl-,尤其是K+ D.Na+、K+、Cl-,尤其是Cl- 6.IPSP的产生,是由于突触后膜对下列哪种离子通透性的增加 ( ) A.Na+ B.Ca2+ C.K+和Cl-,尤其是Cl- D.Na+ 、K+和Cl-,尤其是K+ 7.EPSP是 ( ) A.动作电位 B.阈电位 C.静息电位 D.局部去极化电位 8.缝隙连接是神经元间电突触传递的结构基础,它普遍存在于 ( ) A.外周神经内 B.交感神经内 C.中枢神经内 D.副交感神经内 9.兴奋性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相同点是 ( ) A.突触后膜膜电位去极化 B.是递质使后膜对某些离子通透性改变的结果 C.都可向远端不衰减传导 D.都与后膜对Na+通透性降低有关 10.为保证神经冲动传递的灵敏性,递质释放后 ( ) A.不必移除或灭活 B.保持较高浓度 C.必须迅速移除或灭活 D.保持递质恒定 11.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递质是 ( ) A.乙酰胆碱 B.去甲肾上腺素 C.5-羟色胺 D.多巴胺

生理学——神经系统

72.人类小脑受损后可出现一些症状,下列哪一项是不会见到的 a.运动共济失调 b.肌张力减弱 c.平衡失调 d .安静时出现震颤,做精细运动时震颤消失 e.以上症状可由大脑皮质代偿而缓解 73.下列哪项是人类新小脑受损时所特有的症状 a.肌张力降低 b.偏瘫 c.静止性震颤 d.意向性震颤 e.位置性眼震颤 74.下列关于小脑前叶功能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接受大脑皮质发出的冲动 b.接受躯体传入冲动 c.影响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d.不影响γ运动神经元的活动 e.调节肌紧张 75.震颤麻痹的主要症状有 a.感觉迟钝 b.肌张力降低 c.意向性震颤 d.运动共济失调 e.静止性震颤 76.震颤麻痹主要是下列哪个通路受累的结果 a.纹状体-黑质γ-氨基丁酸易化通路 b.纹状体-黑质γ-氨基丁酸抑制通路 c.黑质-纹状体胆碱易化通路 d.黑质-纹状体胆碱抑制通路 e.黑质中的多巴胺神经元 77.治疗震颤麻痹的最佳药物是 a.左旋多巴 b.依色林 c.利血平 d.乙酰胆碱 e.5-羟色胺 78.舞蹈病主要是因下列哪条通路受累引起的 a.黑质,纹状体多巴胺易化通路 b.黑质-纹状体多巴胺抑制通路 c.黑质-坟状体胆碱能易化通路 d.黑质-纹状体胆碱抑制通路

e.纹状体内胆碱能和γ-氨基丁酸神经元病变 79.支配远端肢体运动的大脑皮质代表区在 a,中央后回3-1-2区 b.中央前回6区 c.中央前回4区 d.运动辅助区 e.第2运动区 80.下列对皮质运动区功能特征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对躯体运动的支配有交又的性质,但对头面部肌肉的支配多数是双侧性的 b.功能定位总的分布是倒置的,头面部代表区内部的分布为正的 c.肌肉的运动越精细、越复杂,其代表区愈大 d.人工刺激所引起的肌肉运动反应为协同性收缩 e.运动区的基本功能单位呈柱状结构 81.下列哪条通路不属于锥体外系 a.网状脊髓束 b.顶盖脊髓束 c.红核脊髓束 d.皮质脊髓束 e.前庭脊髓束 82.边缘系统不包括 a.大脑皮质边缘叶 b.苍白球 c.隔区 d.杏仁核 e.下丘脑 83.下列哪种神经元联系方式是产生反馈性调节作用的结构基础 a.单线式联系 b.辐散式联系 c.聚合式联系 d.环状联系 e.链锁状联系 84.运动单位是指 a.一个运动神经元 b.一组具有相同功能的运动神经元群 c.一组可产生某一动作的肌肉群 d.一束肌纤维 e.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 85.根据神经元在反射弧中的地位,可分类为 a.胆碱神经元,肾上腺素神经元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13513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两个部分。中枢神经主管分析、综合、归纳由体内外环境传来的信息,周围神经主管传递神经冲动。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疾病与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症状、诊断、治疗、预后的一门学科。 神经系统损害的主要表现:感觉、运动、反射障碍,精神、语言、意识障碍,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等。 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 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 定位诊断:(根据神经系统检查的结果)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总论症状学的主要内容。) 定性诊断:(根据病史资料)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即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诊断)。(各论各个疾病单元中学习的内容。) 辅助检查:影像学有CT、MR、SPECT、PET、DSA等;电生理有EEG、EMG、EP等;脑脊液检查。 感觉系统 一.感觉分类 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 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 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感觉的解剖生理 1. 感觉的传导径路: 一般感觉的传导径路有两条:①痛温觉传导路,②深感觉传导路。 它们都是由三个向心的感觉神经元连接组成,但它们在脊髓中的传导各有不同。 第一神经元:均在后根神经节 第二神经元:(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 ⑴痛觉、温度觉:后角细胞 ⑵深感觉:薄束核、楔束核 ⑶触觉:一般性同⑴,识别性同⑵ 第三神经元:均在丘脑外侧核。 感觉的皮质中枢:在顶叶中央后回(感觉中枢与外周的关系呈对侧支配) 2.节段性感觉支配: (头颈)耳顶联线后C2、颈部C3、肩部C4; (上肢)桡侧C5-7、尺侧C8-T2; (躯干)胸骨角T2、乳头线T4、剑突T6、肋下缘T7-8、脐T10、腹股沟T12-L1; (下肢)大腿前L2-3、小腿前L4-5、下肢后侧S1-3、肛门周围S4-5。 3.周围性感觉支配:了解周围性支配的特点。 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有助于判断脊髓(髓内、外)病变的诊断。 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 ㈠破坏性症状: 1.感觉缺失:对刺激的感知能力丧失。 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刺激阈升高):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反射与反射弧的关系是() A.反射活动可以不完成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定会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是完全相同的 2.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则受损伤的部分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感受器④神经中枢⑤效应器 A.②④ B.①④ C.①② D.②⑤ 3.手偶然碰到针尖后,会发生缩手反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先感到疼痛后缩手 B.先缩手后感到疼痛 C.缩手和疼痛同时发生 D.此反射属于条件发射 4.兴奋在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之间的传导方向是 ( ) A.细胞体→轴突→树突 B.轴突→细胞体→树突 C.树突→细胞体→轴突 D.树突→轴突→细胞体 5.下图所示为反射弧示意简图,兴奋在反射弧中按单一方向传导,这是 因为( ) A.在②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B.在③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 C.在④中兴奋传导是单一方向的D.以上说法都对 6.下列哪一项不是突触的结构 ( ) A.轴突末梢膜 B.树突末梢膜 C.胞体细胞膜 D.神经胶质细胞膜 7.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的最高级中枢在() A.大脑两半球 B.大脑皮层 C.小脑 D.中枢神经系统 8.下列关于膝跳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反射活动由一定的刺激引起 B.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突触出双向传递 C.反射活动的发生需要反射弧结构完整 D.反射活动中血药神经递质参与兴奋的传递 9.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分解,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10、某人脊髓从胸部折断后,一般情况下( ) A.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B.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有感觉 C.膝跳反射不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D.膝跳反射存在,针刺足部无感觉 11、给某人踝关节处注入局部麻醉药,此处暂时失去了痛觉,但还能运动,该局部麻醉药作用的结构是() A. 神经中 B. 突触 C. 感受器和传入神经 D. 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12.分别刺激下图中的Ⅰ、Ⅱ、Ⅲ、Ⅳ四处,不能引起肌肉收缩的是()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大脑半球: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边缘系统(边缘叶、杏仁核、丘脑前核、下丘脑) (一)额叶:精神、语言、随意运动 ①皮质运动区:中央前回、对侧半身随意运动 ②运动前区:皮质运动区前方;联合运动、姿势调节、共济运动、肌张力抑制区 ③皮质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双眼同向侧视 ④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书写 ⑤运动性语言中枢:管理语言运动 ⑥额叶前部:记忆、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冲动行为。 损害: 1.外侧面: ①额级:精神障碍 ②中央前回:刺激性——对侧上下肢、面部抽搐,继发全身性癫痫破坏性——单瘫

③额上回后部:对侧上肢强握(物体触及患者病变对侧手掌,引起手指和手掌屈曲反应,出现紧握该物不放的现象)、摸索反射(病变对侧手掌触碰到物体时,该肢体向各方向摸索,直至抓住该物紧握不放的现象)。 ④额中回后部:刺激性——双眼病灶对侧凝视 破坏性——双眼病灶侧凝视 更后部:书写不能 ⑤额下回后部(优势侧):运动性失语(听得懂说不出) 2.内侧面: ①旁中央小叶:对侧膝以下瘫痪 ②矢状窦旁脑膜瘤压迫两侧下肢运动区:瘫痪、尿便障碍 3.底面: ①额叶眶面:饮食过度、胃肠蠕动过度、多尿、高热、出汗、皮肤血管扩张 ②额叶底面肿瘤出现:福斯特-肯尼迪综合征(同侧嗅觉缺失、同侧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 (二)顶叶:

①皮质感觉区:对侧肢体深浅感觉 ②运用中枢:复杂动作和劳动技巧 ③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 损害 ①中央后回、顶上小叶:破坏性——对侧肢体复合性感觉障碍(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皮肤定位) 刺激性——对侧肢体部分性感觉性癫痫;扩张至中央前回运动区——部分性运动性发作 ②顶下小叶: A体象障碍 B古茨曼综合症(失算、手指失认、左右失认、书写不能、失读)C失用症 (三)颞叶: ①感觉性言语中枢 ②听觉中枢 ③嗅觉中枢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复习知识点

课题: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复习知识点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大脑、脊髓 周围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 二、神经系统的架构单位:神经元(神经细胞) 三、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者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的类型: ①非条件反射:动物生来就有的,通过遗传而获得的先天性反射。 ②条件反射: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借助于一定的条件(自然的或人为的),经过一定过程形成的。 例:下列分别属于哪类反射? 婴儿的吮吸;狗熊飞车;尝梅止渴;望梅止渴 3、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感受器是动物体表、体腔 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成神经冲动过程的结构。 传入神经:向周围的组织传递冲动的 ………………………….……………….……….……….……….……….………………..…………………………..……………………………………

一项相应的生理活动,这些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就叫做神经中枢(nerve centre )。神经中枢又称反射中枢。 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环节在结构和功能上受损,反射就不能进行。 例如 1.没有感觉产生,一定是传入神经受损 伤吗?不是.感受器和神经中枢损伤也不能产生感觉2.没有运动产生,一定是传出神经受损伤吗?不是.反射弧的任一环节受损伤,均无运动功能. 四、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做神经冲动。 A .未受到刺激时(静息状态)的膜电位:___________ B .兴奋区域的膜电位: ____________ C .未兴奋区域的膜电位:_______________ D .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______________ 这样就形成了_____________ E .电流方向在膜外由____________流向__________在膜内由_______________流向_____________ F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_____________ (()兴奋状态:动作电位:膜内正电位、膜外负电位

神经系统生理试题

神经系统生理试题 名词解释: 反馈:为中枢常见的一种反射协调方式,中枢内某些中间神经元形成环状的突触联系即为反馈作用的结构基础。 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 阈刺激:达到阈强度的临界强度的刺激才是有效刺激。称为阈刺激。 极化:对于机体中的大多数细胞来说,只要处于静息状态,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其膜电位总是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这一现象称为极化。 平衡电位:当k+的扩散造成膜两侧的电势剃度足以对抗由于浓度剃度所引起的k+的进一步扩散时,离子的移动就达到了平衡,这时,k+的净内流量,k+跨膜流动到达平衡,膜对k+的跨膜净通量为零,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稳定于某一相对恒定水平。 去极化:随着离子的跨膜流动,膜两侧的极化状态将被破坏,一般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称为去极化。 突触:是使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肌细胞的相互接触的部位。 受体:是指能与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子,是镶嵌在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复合体。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事故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它引起细胞膜电位朝着去极化方向发展。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同样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但他却是引起细胞膜电位向着超极化方向发展的局部电位。 量子释放:对每一个囊泡来说,Ach的释放是整个囊泡内容物的一次性释放,这种方式称为量子释放。 条件反射:是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生活的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反射通路不是固定的,因此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总和:如果由同一传入纤维先后连续传入多个冲动(时间总和),或许多条传入纤维同时传入冲动(空间总和)至同一神经中枢,则阈下兴奋可以总和起来,达到一定水平就能发放冲动,这一过程称为兴奋总和。 交互抑制:当一刺激所引起的传入冲动到达中枢,引起屈肌中枢发生兴奋时,另一方面却使伸肌中枢发生抑制。结果屈肌收缩,与其伸肌舒张,这种现象成为交互抑制。 诱发电位:人为地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使其产生冲动,传至大脑皮质,能激发大脑发质某一特定区域产生较局限的电位变化。这个电位称为诱发电位。 牵张反射:与脊髓保持正常联系的肌肉,如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该被牵拉肌肉的收缩。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发生的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是牵张反射的一种类型——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的意义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 第二信号系统:人类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产生了语言、文字,它们是具体信号的抽象,对这些抽象信号刺激发生反映的大脑皮层称第二信号系统。 去同步化:当传入信息增多时,将引起大脑皮质中个神经元的电活动不一致,则出现高频率、低幅度的波形,称为去同步化。 问答题: 1. 举例说明机体生理活动中的反馈调节机制。 兴奋通过神经元的环状联系,则由于这些神经元的性质不同,而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效应。如果环式结构内各个突触的生理性质大体一致,则冲动经过环式传递后,在时间上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这是一种正反馈作用;如果环式结构内存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并同其返回联系的胞体形成抑制性突触,则冲动经过环式传递后,信号被减弱或停止,这是一种负反馈作用。 2. 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案)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一、教学目标 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2)人脑的高级功能。 2.教学难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三、教学课时 2 四、教学过程

级功能 〔思考与讨论3〕〔旁栏思考题〕 大脑皮层第一运动区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有关。 2.言语区 (1)运动性失语症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 (2)听觉性失语症听不懂——听觉性失语症 3.大脑皮层与内脏活动的联系 4.神经系统各部分的协调统一 神经系统是人和高等动物的主要的功能调节系统,各项生命活动一般都是在大脑皮层、下丘脑、植物性神经等共同调节作用下才得以协调进行。 (四)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与联系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在动物体内是同时存在的,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二者这两种调节作用共同协调相辅相成,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 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如性激素的分泌就是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的;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激素就是大脑的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在上述这两种调节作用中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 〔提示〕可能是H区出现了问题。 提示:记忆必须加以巩固才能持久,巩固的方法是复习。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进入人脑的信息量非常大,据估计仅有1%的信息能被较长期地记忆,大部分都将被遗忘。能被长期贮存的信息是反复被运用的。通过反复运用,信息在短期记忆中循环,从而延长信息在其中的停留时间,这样就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转入长期记忆。 〔小结〕总结总结能力 〔作业〕一二题。 〔提示〕一、1.B。2.大脑、小脑和脑干。 二、拓展题 1.b、c、d、e。 2.提示:都表现为电位差,但电流在导线中的传导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而神经冲动的传导主要是靠细胞膜两侧带电粒子的跨膜运动形成的。 典型例题 例1.电在生物学研究中用途广泛。右图是突触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现在E处施加电剌激,使其兴奋。受到剌激后,E处膜内外电位变 化及其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是() A.内负外正,向下B.内负外正,向上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分析诊断 一、分析诊断步骤 1.定向诊断:确定是否为神经系统疾病,有无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 2.定位诊断:病变部位何在,即解剖诊断。是从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推断其受损的部位。 3.定性诊断:决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因,即病因诊断。(血管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变性、外伤性、遗传性、占位性、发育异常等) A.血管性:急性起病,速达高峰。 B.感染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数日至数周发展至高峰。少数暴发性起病,数小时至1天达高峰。伴有感染症状。 C.脱髓鞘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缓解~复发。 D.变性: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但主要侵犯某一系统,如ALS、AD、PD等。 E.外伤性:明确外伤史。 F.肿瘤性: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 G.遗传性:儿童或青春期起病,部分成年期发病。 H.发育异常。 二、分析诊断原则 1.意义:定位诊断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核心和基础,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最具有特色之处。 2.原则: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临床诊断多从此二大障碍着手分析。 三、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特征 1.缺损症状:如感觉丧失、肌肉瘫痪等。 2.释放症状:如锥体束损害后瘫痪时肢体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巴彬斯基征阳性;基底节病变所产生的手足徐动症等。 3.刺激症状:如癫痫、灼性神经痛等。 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丧失。如脑休克、脊髓休克等。 四、定位诊断的步骤 1.归纳:根据病史以及查体所见,归纳提取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2.分析:损伤哪些结构可导致出现这些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3.定位:什么部位损伤最能满足临床所见的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结构基础(即在有限区域内能造成相关结构的同时损伤)。根据中枢神经各部分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特点,推测最为可能的损伤部位;并根据在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损伤后临床表现的特点不同,推断损伤部位的高低(阐述做出定位诊断的理论基础)。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测试题含答案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测试题 一、选择题 1.(2011·山东潍坊一模)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时,以下生理活动不会发生的是() A.生物膜的融合和转化B.离子通道的开放和关闭 C.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转变D.信息分子与突触前膜上受体结合 2.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C.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 3.(2012·河南开封一模)右图为反射弧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a点 后,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检测到c、d点有神经冲动,说明神经冲动在同一神经元上是 双向传导的 B.神经冲动由d传导到e时,需要组织液为传导媒介 C.如果de距离等于cd,在刺激d点时,c处先测到电位变化,这与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要经过突触有关 D.b处检测不到神经冲动是由于受刺激a的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使b处于抑制状态4.甲图表示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乙图表示神经纤维局部放大后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在甲图中,兴奋在②处以电信号形式传导,兴奋在③处以化学信号形式传递 B.在乙图中,表示兴奋部位的是b,其膜电位特点是外负内正 C.如果刺激点到①和d处距离相等,那么刺激后兴奋传到①和传递到d的时间相同D.在甲图中,给予②处一个强刺激,电流计指针不发生偏转 5.某种止痛药不影响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却能在一段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最可能是() A.突触前膜B.细胞体 C.突触间隙D.树突 6.如图为人体某反射弧的部分模式图,虚线框中代表神经中枢,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刺激a点不能引起c处电位变化 B.b处的液体中可能含氧气、神经递质等 C.c的末端可膨大形成突触小体 D.a、b、c任何一处的细胞膜外测得负电位,则表明其处于兴奋状态 7.如图甲表示神经元的部分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的局部模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完整版)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2-1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练习题(附详细答案) 知识点一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 1 .下列现象是反射的是( ) A .草履虫能够趋利避害 B .含羞草叶被触碰后会下垂 C.被针刺感到了疼痛 D.手碰到火焰立即缩手 2.下列关于反射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刺激某一反射弧的感受器或传入神经,可使效应器产生相同的反应B.反射弧中的 感受器和效应器均分布于机体同一组织或器官C.神经中枢的兴奋可以引起感受器敏感性减弱 D.任何反射弧中的神经中枢都位于脊髓 3.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 A .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反射活动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 .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完全相同 4.下列关于感受器特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感受器能将特定的刺激转变成神经冲动 B.感受器直接将感受到的刺激传入大脑皮层 C.各种感受器都有各自的适宜刺激 D.感受器可产生适应现象 知识点二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5.静息时,大多数神经细胞的细胞膜( ) A .对阴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氯离子大量流出膜外 B.对阳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钠离子大量流出膜外C.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小,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 D .对钠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大,对钾离子的通透性比较小 6.下图表示蛙坐骨神经的膜电位变化与对应的膜内外离子变化。 是据图分析,离子Ⅰ、Ⅱ分别 ()

A .K 、Na C.Na+、K+ B .H 、K D.Na+、H+ 7. 已知神经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是一种常态现象, 受刺激时,膜外有较多的正电荷,而膜内则相反,如图所示。细胞不 如果在电极 a 的左侧给一适当刺激,此时膜内外会产生相应的 电流,则膜外与膜内电流方向 为 A .膜外b→ a;膜内a→ b B .膜外b→a;膜 内 b→a C.膜外a→ b;膜内a→ b D .膜外a→b;膜 内 b→a 8.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导的动作电 位, 这两种 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A、B、C、D 均为测量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示意图,正确的 是 ()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_教学设计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教学设计 永德一中普艳存 一、教学内容及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关于兴奋的传导,包括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两部分内容。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这一部分,教材结合插图讲述了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产生电位变化、电位差和局部电流的形成,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在细胞间的传递这一部分,介绍了突触的结构,然后讲述了兴奋怎样从一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最后讲述了神经元之间兴奋只能单向传递的原因。 2.学情分析 有关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等相关的基础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所以教师可以给出少量时间由学生快速阅读进行回忆,并通过提问及时深化。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上的传递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学生没有接触过,不容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而这些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特别是兴奋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和突触释放递质的过程。教师在这方面要多做指导、启发。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描述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结构基础及其完整性的必要。 (2)概述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3)概述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过程。 (4)应用兴奋传导原理,辨别传导方向,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兴奋传导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等逻辑推理能力。(2)通过介绍研究兴奋传导的材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通过利用电学原理分析膜电位变化,提高学生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的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科学发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2)透过纷繁复杂的生命现象揭示事物普遍联系,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生理学—神经系统知识点

神经系统 1.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点:生理完整性(局麻)、绝缘性、双向传导性、不衰减性和相对不疲劳性。 2.突触是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接触点。 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前膜的兴奋一突触前膜Ca2+通道开放一Ca2+由突触间隙进入突触小体——促进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和胞裂——引起突触小泡内递质释放——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 与后膜上的特殊受体结合,形成突触后电位。如果突触后膜对Na+, K+ , CI 一尤其是对Na+的通透性升高,Na+内流,使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叫做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若是对Cl一的通透性升高,K+外流和Cl—内流,使后膜两侧的极化加深,即呈现超极化,叫做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3神经递质是由神经元合成,神经末梢释放,经突触间隙扩散,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使信息从突触前传递至突触后的特殊化学物质。 自主神经末梢释放的外周递质主要有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两种,释放递质的纤维也相应分为胆碱能纤维和肾上腺素能纤维两类。 受体是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激素、递质等代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蛋白质分子。包括胆碱能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 胆碱能受体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毒革碱型受体(M受体),阿托品是M受体的阻 断剂。另一种叫烟碱型受体(N受体),N受体又可分为神经肌肉接头(N2受体)和 神经节(N1受体)两种亚型,箭毒是NZ受体的阻断剂,六烃季胺是N,受体的阻断剂。 肾上腺素能受体又可分为a和B两种。酚妥拉明是a受体的阻断剂。心得安是a受体的阻断剂 4.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递、总和作用、突触延搁、兴奋节律的改变和对内外环瑰变化的敏感性和易疲劳性。 5.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放传出冲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功能,一是激动大脑皮质的兴奋活动,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二是调节皮质各感觉区的兴奋性,使各种特异性感觉的教感度提高或降低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体表感觉的主要投射区在中央后回,视觉投射区在枕叶矩状沟的上、下缘,听觉区位于双侧皮质颞叶的颞横回与颞上回。 内脏痛是内脏器官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产生的疼痛感觉。特点有:①缓慢、持续、定位不精准,对刺激的分辨能力差;②对烧灼、切割等利激不敏感,而对机械性牵拉、痉李、炎症、缺血的刺激敏感;③常伴有牵扯痛等。当某些内脏患病时.常在皮肤一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做牵涉痛。 6.牵张反射有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牵张反射的特点是感受器和效应器都在同一块肌肉中。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射的基础。临床上常检查某些腱反射来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的弃位将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髓休克。脊休克的产生是由于突然失去了高位中枢的易化作用,使脊髓神经元的兴奋性极度降低而致。

神经系统诊断

神经系统诊断 [多项选择题] 1、下列哪些结构属于视觉通路的组成成分() A.视锥细胞 B.视交叉 C.上丘 D.外侧膝状体 E.顶盖前区 参考答案:A,B,D [多项选择题] 2、有关眼动神经损害的临床表现,下列哪些对应关系是正确的() A.滑车神经麻痹-一患侧眼球向下向外运动减弱 B.外展神经麻痹--内斜视,眼球不能向外侧转动,有复视 C.外展神经核受损--产生同侧的外展神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麻痹,对侧肢体偏瘫 D.额中回后部病变--破坏性病灶,两眼向病灶的同侧偏斜 E.后核间型眼肌麻痹--做侧视运动时,病灶侧眼球不能外展,而两侧内直肌正常,在侧视和会聚运动时功能正常 参考答案:A,B,C,D,E [多项选择题] 3、脑干中哪些核团的纤维加入到面神经内() A.疑核 B.孤束核 C.面神经核 D.三叉神经脊束核 E.上涎核 参考答案:B,C,E [多项选择题] 4、患者出现神经性耳聋,可出现哪些临床表现() A.气导大于骨导,气导及骨导均变差 B.Weber试验:音叉声音偏向病耳 C.骨导大于气导 D.Weber试验:音叉声音偏向正常耳

E.提高声音刺激强度后,不能提高听力 参考答案:A,D,E [多项选择题] 5、下列哪些脑干核团的神经纤维加入到迷走神经内() A.三叉神经脊束核 B.孤束核 C.下涎核 D.迷走神经背核 E.疑核 参考答案:A,B,D,E [多项选择题] 6、患者突发言语不清,右侧肢体活动无力,头CT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梗死。查体:两眼向左侧同向凝视,运动性失语,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提示哪些结构受损() A.左侧角回皮质 B.中央前回 C.额中回后部 D.额叶前部 E.左侧额下回后部Broca区 参考答案:B,C,D,E [多项选择题] 7、患儿,7岁,出现手部连续而缓慢,似虫或蛇之扭动,可波及颜面、舌、喉。前臂直伸旋前或屈曲旋后、腕部过度直伸或屈曲,手指时而直伸时而屈曲,足部则以内翻及足跖屈曲为主,趾则做足背屈曲,小腿常直伸,唇可有噘起及内缩动作。症状在兴奋时可加重,睡眠中则消失。可能的症状诊断为() A.舞蹈症 B.手足徐动症 C.肌张力不全 D.抽动症 E.GillesdelaTourette综合征 参考答案:B,C [多项选择题] 8、关于小脑解剖结构的描述,哪些是正确的() A.小脑上脚包含小脑的主要传出纤维,为齿状丘脑柬 B.小脑下脚内包含顶核与前庭核的往返纤维、脊髓小脑后束、橄榄小脑束和楔

神经系统生理

第九章神经系统 动物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器官、各系统之间的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同时,动物体生活在经常变化的环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种功能。这就需要对体内各种生理功能不断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就是神经系统。 1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1.1 神经细胞 1.1.1 神经元 1.1.1.1 基本结构 1)胞体 2)树突 3)轴突始段 4)N纤维 5)末稍 1.1.1.2 基本功能 1)感受刺激→兴奋或抑制 2)整合、分析、贮存信息 3)传导信息或分泌激素 1.2 神经纤维 1.2.1 神经纤维传导的一般特征 1)生理完整性(录象):结构完整性和功能完整性 2)绝缘性:∵兴奋传导是局部电流在一条纤维上构成回路+各纤维间存在着结缔组织。3)不衰减性:∵是以不断产生新的AP的方式进行的,而AP的产生是“全或无”的。 4)双向传导性:(录象)∵局部电流可沿N纤维向二个方向构成回路。

5)相对不疲劳性:∵比突触传递耗能少。 1.2.2神经纤维的分类 1)根据结构分类 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2)根据电生理学的特征分类 分为:A、B、C三类 A类:Aα 、Aβ 、Aγ 、Aδ四种亚型 3)根据纤维直径的大小和来源分类 分为I、II、III、IV 1.2.3 神经纤维传导的机理 1)有髓神经纤维 跳跃式传递 2)无髓神经纤维的冲动传导 局部电流学说 1.3 神经胶质细胞 1.3.1 分类 1)周围神经系统:施旺细胞、卫星细胞。 2)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

1.3.2 基本功能 1)支持作用 2)修复和再生作用 3)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4)绝缘和屏障作用 5)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 6)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 1.4 突触 突触的概念:一个神经元与其它神经元之间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 突触传递:突触前神经元的冲动,通过突触而传向突触后神经元的全过程。 1.4.1 突触的分类 1.4.1.1 突触性质 化学性突触 电传性突触 1.4. 2.2 突触功能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1.4. 2.3 接触部位 轴突-树突突触 轴突-胞体突触 轴突-轴突突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