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理念的学科教学“四 动”策略研究与实践

基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理念的学科教学“四 动”策略研究与实践

基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理念的学科教学“四 动”策略研究与实践
基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理念的学科教学“四 动”策略研究与实践

基于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

的学科教学“四动”策略研究与实践

上海市行知中学赵锡麟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指导下的学科教学‘四动’策略研究与实践”,即“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教师引动、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的提出与开始尝试,是行知中学在学习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推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学科教学模式的实验项目。

一.研究的缘起与目标

行知中学学科教学的“四动”策略最早提出于2002年11月。当时在《“教学做合一”,具有行知特色的网络多媒体学科教学模式的构建》课题中期汇报中,有这样一段表述:以行知中学既有的总的学陶的目标“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真人教育新理念,多元智能的人才培养新目标,‘教学做合一’与时俱进的新内涵”为前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教师引动,多元互动,”的以研究性学习方式贯串全过程的教学模式。

2004年1月份,行知中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的“四动”策略研究》课题组,这一具有校本化和可操作性的课题开始了全校性的研究与实践。

其研究目标是:

1.以“做”为核心,从观念到实际将学科教学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

2.以“动”为突破口,从理念到实践将学科教学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

二.“四动”策略的界定

1.问题驱动------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不仅是以问题引出教学内容和目标,更在于以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的意识。这里涉及几个方面:(1)问题的产生。A.教师预设; B. 学生提出; C.课堂生成

我们主张教学中的问题应更多让学生自己提出,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应更关注课堂生成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关系到课堂教学目

标的调整,需要教师的知识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等,也更能体现出现代教学的学生主体性、教学民主性,课堂开放性的特点。当然,我们并不因此一概否定教师预设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只要是从教学角度看是合理的。这里教师如何预设有利于学生生成问题的空间是很重要的。

(2)问题的质量。

问题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及效果的好坏。有质量的问题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A.有利于学生撞击出思想的火花;

B.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C.有利于驱动学生学习的需求;

D.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意识。

2.学生主动-------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参与性;让学

生做学习的主人。

学科教学中的“学生主动”首先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构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介入的学习、活动空间。这里包括活动形式、问题生成等。

调动学生主动的学习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提问质疑、争议辩论、随机应变的能力。

调动学生探究的学习精神,有利于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

在一节课中,各种活动往往相互交叠,共同作用以产生综合效力,但往往以其中两到三种活动为重点,共同促进学生全方面多种能力的发展。

3.教师引动------对学生学习的引领作用、主导作用。

作为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当然离不开基本教育目标的制定。这种“引动”,是教师通过教学策略的运用,引领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积累经验、丰富学习经历,鼓励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过程中生成问题、内容、目标的处理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动。我校的做法是“三引”: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引发兴趣

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引活思维

课堂讨论的组织者,引导合作

4.多元互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彼此影响,相互作用。

所谓“多元”互动,它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互动等。

整个“四动”策略中,学生是主体,“动”是核心,而“互动”是关键。只有“互动”了,才有两方面乃至多方面的积极性。而无论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改革,没有这多方面的积极性,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样,和谐民主的教学的原则,也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得以真正体现。也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将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移。

“教学做合一”,是行知特色的德育教育、学科教学模式,它是在总的行知特点“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真人教育新理念、多元智能的人才培养新目标、‘教学做合一’与时俱进的新内涵”前提下的“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教师引动,多元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以研究性学习方式贯串全过程的教育、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建立师生间的朋友关系,推行学习上的研究方法,培养实践中的创造能力。

这项研究旨在培养具有完整的科学精神、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科学知识、科学行为与科学能力;同时又具有文化修养、审美能力、会思想、有人格的人。

三.“四动”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一)“四动”策略推行是从“问题驱动”的突破开始的。

自提出“四动”策略后,我们首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问题驱动”的突破上,因为,我们认为,这是带动后面几个“动”的关键。

数学组在教学中的“问题化组织”的研究走在各教研组的前列。他们认为,所谓的问题,指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或疑难。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则是把陈述性呈现的教材内容,按着课程标准的要求,变成适应自己当前学生认知水平,适合对话、有利思考、便于讲解的问--叙系列(问、答、想、讲相结合)。它以问题为手段,以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为目标,以

课程的内在结构为基础,以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依据,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做、想、讲”有机统一为特征。

同样,课堂教学中问题驱动的有效性,也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保证。其中“问题驱动”情景的创设、问题驱动的要求与策略的确定是值得关注的几个方面。我校外语教研组做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有了不小的收获。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在以问题驱动开展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要有趣味性,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提出的问题难易要适度等,较好地解决了如何“激起学生探究的动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刺激学生自己生成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

化学教研组的老师们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驱动“生成教学过程”,在教师引动、学生主动中“生成教学内容”,面对学生提出的有效问题,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知识。让学生在多元互动中生成多样化的学业成就,如对实验的描述、分析,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等,学会合作和对别人的关爱,积极规划学习的能力,体验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等。他们特别注重呵护学生好奇心,使学生敢问、善问、重视问,引导学生注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情境,诱发问题,以涉及化学的社会热点创设情境寻找问题等做法。

处于青少年时代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会使他们去主动地发现问题,追根求源,引起探索欲,开始创新活动。在做硫酸的稀释实验时,有的学生偏偏好奇地提出“老师,把水慢慢向浓硫酸中倾倒,看会不会像您说的,试试好吗?”。对这样的好奇心,他们不是一味地指责学生,而是充分认识他们提出问题的可贵性,鼓励他们设计实验、尝试解决问题,寻找个性化的“答案”,引导他们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哪怕是没能统一的说法,都是可贵的。

语文老师在教授《红楼梦》“宝玉挨打”选段时,尝试使用了“四动”策略中的“问题驱动”法,通过几个关键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透过文本看《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和境遇。老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发宝玉挨打的因素有哪些?答后,接着再问,为什么交结优伶、被贾环诬告这两件事情能够引发贾政如此大的怒气,不惜毒打宝玉?学生陷入深层次的思考。通过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老师顺利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又自然流畅,不着痕迹。

地理学科在教学中通常以问题形式体现学习情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智力上的“困窘”状态,激发其求知欲,提高主动学习地理的兴趣。历史学科一次公开课上,设置了几个看起来简单,而回答起来需要动脑筋的题目,结果学生在兴奋之余,变得深沉起来,在思考后,竟然有几位同学产生了不同看法,在课堂上辩论起来,顿时,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无论教学深度,还是广度,都有加深和提高。

“问题驱动”策略在教学中探索与实践的成功,很好地推动了整个“四动”策略的在全校所有学科的教学中的实验与实践。

(二)“学生主动”与“教师引动”是不可分离的相辅相成的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在具体推行“四动”策略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认识到学生是主体,“动”是核心,而“互动”是关键。只有“互动”了,才有两方面乃至多方面的积极性。而无论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改革,没有这多方面的积极性,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样,和谐民主的教学的原则,也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得以真正体现。也只有

在“互动”中才能将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移。多元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彼此影响,相互作用。

课堂间的互动应该是师生、生生、知识、文本、人机等的一种和谐交融,情感撞击,心灵滋养。

政治老师在教师引动方面有自己独到的体会,他们认识到“教师引动”的目的旨在激起学生主动,所以,教师引动更多的是教师通过设计真实的任务、适切的教学目标,引领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一系列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主建构知识意义,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驱动学生不断探索新知,从而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

他们还认识到,在问题提出之后,更需要教师及时有效的引导,把学生的答案归纳总结,并做简单的提升,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后,能够对大家的看法做到一个概括性的总结,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又能增强他们回答问题的自信心。

语文老师在教授《边城》时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讨沈从文所说的“爱”的内涵;接着让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发挥“学生主动”的教学原则,各自探讨三个不同的话题,同时也互相倾听,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达到教学相长。在课堂上努力发挥“教师引动”的作用,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在对《蒹葭》一课的传授时集多媒体、音乐、朗诵、词句分析、课内课外于一体,“多元互动”师生相协,既妙趣横生,又能深入挖掘。

外语组老师认为,多元互动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创新。在新教材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结合教材内容,多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新教材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果教师能真正让学生活动起来,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取长补短,相信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四动”策略的实行必须以学科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主阵地,在实践中探索。

师生互动包括师生情感互动,氛围互动,思维互动,教学过程的互动等。互动要求师生、生生、人机等双向沟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反应和创造;师生根据观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和交流等,创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来进行学习。

政治组老师在课堂上,注意设置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对较近且他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来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如“你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有哪些?”、“你将通过什么方式把你和你家庭所关注社会问题反映到有关职能部门”……等,提出诸如:假如你当**,你将更好地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或者说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和能力被推选为**?学生进行了互相交流和讨论,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辩论等,也体现了多元互动中教室的主导引动作用。

物理老师在上《多用表的使用》这节课时以“四动策略”和实验为主的方法,学生主动,师生共同探讨,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这节课上,教师对于多用表结构与原理,以及一些使用方法只是作了简要的讲解,然后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与实践,进一步加深对多用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的理解,从而高效率地掌握了对于不同的测量对象的灵活运用。在这个

过程中教师的引动作用在于对实验中一些注意事项和操作过程的步骤的提醒;是学生在相互合作中,自己学会了利用多用表查找一些简单的电路故障的方法,这正是达到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目的。

数学组在立体几何课教学中,通过对几个典型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力图使学生学会从平面图形到空间图形的变化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用“问题驱动”的策略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对比,体验探索问题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题的设计方面,则通过折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学习过程中,老师则通过提示和诱导,使问题的提出有梯度和层次,符合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以便获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四动”策略已经成为我校“实验”与“示范”的重要项目。

“四动”策略是一项校本的实践性的研究,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纸上谈兵。我们非常清楚,从一开始就让校教育科研室与教务处联合起来开展课题研究。自首次提出“四动”出来策略以来的六年多时间内,学校每次组织的亮相课、实验课、研究课、公开课、竞赛课、示范课等,都请教育科研室一起参加,每次都根据“四动”策略确定具体的开课主题布置下去。至今,全校开出的这类课已有数百节之多。从2002年开始,每年10月份面向全市,乃至全国的教学展示活动,都以“四动”策略为主题,或者全面体现,或者就其中的“一动”开展研究与实践。这项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2006年10月31日,我校以“基于二期课改理念下的学生主动学习方式探讨”为专题的面向全市,并有来自全国出席中国陶研会中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的近百名代表参加的教学展示课。与会者反响热烈,对此加以充分的肯定和赞叹。

这些年来,我校各科教师在“四动”策略研究方面产生了一大批成果,其中赵传义老师的《基于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组织研究方案》2007年被批准立项为上海教科研市级规划课题。

教科室牵头下,以《基于“教学做合一”理念的学科教学“四动”策略》这一课题为龙头,在全校开展广泛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实验课改,示范特色,所有教研组都结合本学科的不同性质与特色,确立了各自的研究重心,围绕这一课题我校各个教研组、各位教师形成的研究课题有好几十个,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或教学策略,如:

①让我们“做”得更好——语文教学的“教学做合一”的整合原则与策略;

②“教学做合一”指导下的物理教学模式;

③中学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

④高中思想政治课“研导教学模式”研究;

⑤历史教学中“五步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实践和思考;

⑥探索创新学习的体育教学模式;

⑦在信息科技学科中探索基于Web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⑧落实二期课改精神,建构“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

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民主互动”教学策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做合一”转化为“四动”策略的教学模式。研究成果获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科研成果多项一等奖等。

学校专门编印出版了《学陶与创造----基于“教学做合一”理念的学科教学“四动”策略研究与实践专辑》。

在初步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了“四动”策略的几条基本原则,即民主性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性原则。

我校“四动”策略是在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开展的;又是自始至终立足课堂,在包括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在内的所有学科中铺开,并且是在以人为本,以落实二期课改为精神为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条不紊地开展的。所以,整个研究过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没有虚浮,没有大话,实实在在推进了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提高,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

我们认为,以陶行知的精神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实践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民主教育,就应该以一种发展的、创造的头脑来对待陶先生的思想与理论,来对待我们今天的实际。在二期课改的具体实践中,“四动”策略的提出,正是在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意识这方面的有益尝试。我们认为,只有这样,陶先生的民主教育思想才能开出新的更加艳丽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来。

2008-10-23

上海市行知中学赵锡麟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念指导下的学科教学‘四动’策略研究与实践”,即“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教师引动、多元互动”的教学策略的提出与开始尝试,是行知中学在学习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推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学科教学模式的实验项目。

一.研究的缘起与目标

行知中学学科教学的“四动”策略最早提出于2002年11月。当时在《“教学做合一”,具有行知特色的网络多媒体学科教学模式的构建》课题中期汇报中,有这样一段表述:以行知中学既有的总的学陶的目标“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真人教育新理念,多元智能的人才培养新目标,‘教学做合一’与时俱进的新内涵”为前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教师引动,多元互动,”的以研究性学习方式贯串全过程的教学模式。

2004年1月份,行知中学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指导下的“四动”策略研究》课题组,这一具有校本化和可操作性的课题开始了全校性的研究与实践。

其研究目标是:

1.以“做”为核心,从观念到实际将学科教学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

2.以“动”为突破口,从理念到实践将学科教学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以能力培养为主。

二.“四动”策略的界定

1.问题驱动------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不仅是以问题引出教学内容和目标,更在于以问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的意识。这里涉及几个方面:(1)问题的产生。 A.教师预设; B. 学生提出; C.课堂生成

我们主张教学中的问题应更多让学生自己提出,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应更关注课堂生成的问题,这类问题往往关系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调整,需要教师的知识积累、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等,也更能体现出现代教学的学生主体性、教学民主性,课堂开放性的特点。当然,我们并不因此一概否定教师预设问题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只要是从教学角度看是合理的。这里教师如何预设有利于学生生成问题的空间是很重要的。

(2)问题的质量。

问题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及效果的好坏。有质量的问题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A.有利于学生撞击出思想的火花;

B.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C.有利于驱动学生学习的需求;

D.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意识。

2.学生主动-------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参与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学科教学中的“学生主动”首先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构设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介入的学习、活动空间。这里包括活动形式、问题生成等。

调动学生主动的学习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提问质疑、争议辩论、随机应变的能力。

调动学生探究的学习精神,有利于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

在一节课中,各种活动往往相互交叠,共同作用以产生综合效力,但往往以其中两到三种活动为重点,共同促进学生全方面多种能力的发展。

3.教师引动------对学生学习的引领作用、主导作用。

作为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当然离不开基本教育目标的制定。这种“引动”,是教师通过教学策略的运用,引领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积累经验、丰富学习经历,鼓励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过程中生成问题、内容、目标的处理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动。我校的做法是“三引”: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引发兴趣

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引活思维

课堂讨论的组织者,引导合作

4.多元互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彼此影响,相互作用。

所谓“多元”互动,它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互动等。

整个“四动”策略中,学生是主体,“动”是核心,而“互动”是关键。只有“互动”了,才有两方面乃至多方面的积极性。而无论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改革,没有这多方面的积极性,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样,和谐民主的教学的原则,也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得以真正体现。也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将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移。

“教学做合一”,是行知特色的德育教育、学科教学模式,它是在总的行知特点“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的真人教育新理念、多元智能的人才培养新目标、‘教学做合一’与时俱进的新内涵”前提下的“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教师引动,多元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的以研究性学习方式贯串全过程的教育、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有利于建立师生间的朋友关系,推行学习上的研究方法,培养实践中的创造能力。

这项研究旨在培养具有完整的科学精神、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习惯、科学知识、科学行为与科学能力;同时又具有文化修养、审美能力、会思想、有人格的人。

三.“四动”策略的探索与实践

(一)“四动”策略推行是从“问题驱动”的突破开始的。

自提出“四动”策略后,我们首先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问题驱动”的突破上,因为,我们认为,这是带动后面几个“动”的关键。

数学组在教学中的“问题化组织”的研究走在各教研组的前列。他们认为,所谓的问题,指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或疑难。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则是把陈述性呈现的教材内容,按着课程标准的要求,变成适应自己当前学生认知水平,适合对话、有利思考、便于讲解的问--叙系列(问、答、想、讲相结合)。它以问题为手段,以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为目标,以课程的内在结构为基础,以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依据,以促进学生学习的“做、想、讲”有机统一为特征。

同样,课堂教学中问题驱动的有效性,也是有效开展教学的保证。其中“问题驱动”情景的创设、问题驱动的要求与策略的确定是值得关注的几个方面。我校外语教研组做了大量有意义的探索,有了不小的收获。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在以问题驱动开展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要有趣味性,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提出的问题难易要适度等,较好地解决了如何“激起学生探究的动机”,“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刺激学生自己生成新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途径”等一系列的实际问题。

化学教研组的老师们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问题驱动“生成教学过程”,在教师引动、学生主动中“生成教学内容”,面对学生提出的有效问题,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知识。让学生在多元互动中生成多样化的学业成就,如对实验的描述、分析,方案的设计和评价等,学会合作和对别人的关爱,积极规划学习的能力,体验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等。他们特别注重呵护学生好奇心,使学生敢问、善问、重视问,引导学生注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情境,诱发问题,以涉及化学的社会热点创设情境寻找问题等做法。

处于青少年时代的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会使他们去主动地发现问题,追根求源,引起探索欲,开始创新活动。在做硫酸的稀释实验时,有的学生偏偏好奇地提出“老师,把水慢慢向浓硫酸中倾倒,看会不会像您说的,试试好吗?”。对这样的好奇心,他们不是一味地指责学生,而是充分认识他们提出问题的可贵性,鼓励他们设计实验、尝试解决问题,寻找个性化的“答案”,引导他们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哪怕是没能统一的说法,都是可贵的。

语文老师在教授《红楼梦》“宝玉挨打”选段时,尝试使用了“四动”策略中的“问题驱动”法,通过几个关键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透过文本看《红楼梦》中人物的性格和境遇。老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引发宝玉挨打的因素有哪些?答后,接着再问,为什么交结优伶、被贾环诬告这两件事情能够引发贾政如此大的怒气,不惜毒打宝玉?学生陷入深层次的思考。通过这些环环相扣的问题,老师顺利地实现了教学目标,同时又自然流畅,不着痕迹。

地理学科在教学中通常以问题形式体现学习情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一种智力上的“困窘”状态,激发其求知欲,提高主动学习地理的兴趣。历史学科一次公开课上,设置了几个看起来简单,而回答起来需要动脑筋的题目,结果学生在兴奋之余,变得深沉起来,在思考后,竟然有几位同学产生了不同看法,在课堂上辩论起来,顿时,课堂气氛变得热烈起来,无论教学深度,还是广度,都有加深和提高。

“问题驱动”策略在教学中探索与实践的成功,很好地推动了整个“四动”策略的在全校所有学科的教学中的实验与实践。

(二)“学生主动”与“教师引动”是不可分离的相辅相成的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在具体推行“四动”策略的过程中,我们始终认识到学生是主体,“动”是核心,而“互动”是关键。只有“互动”了,才有两方面乃至多方面的积极性。而无论教学过程,还是教学改革,没有这多方面的积极性,都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样,和谐民主的教学的原则,也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得以真正体现。也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将教学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移。多元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彼此影响,相互作用。

课堂间的互动应该是师生、生生、知识、文本、人机等的一种和谐交融,情感撞击,心灵滋养。

政治老师在教师引动方面有自己独到的体会,他们认识到“教师引动”的目的旨在激起学生主动,所以,教师引动更多的是教师通过设计真实的任务、适切的教学目标,引领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一系列任务或问题相结合,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自主建构知识意义,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驱动学生不断探索新知,从而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源动力。

他们还认识到,在问题提出之后,更需要教师及时有效的引导,把学生的答案归纳总结,并做简单的提升,让学生在回答问题之后,能够对大家的看法做到一个概括性的总结,这样既能培养学生思辨的能力,又能增强他们回答问题的自信心。

语文老师在教授《边城》时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讨沈从文所说的“爱”的内涵;接着让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发挥“学生主动”的教学原则,各自探讨三个不同的话题,同时也互相倾听,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达到教学相长。在课堂上努力发挥“教师引动”的作用,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活动。在对《蒹葭》一课的传授时集多媒体、音乐、朗诵、词句分析、课内课外于一体,“多元互动”师生相协,既妙趣横生,又能深入挖掘。

外语组老师认为,多元互动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创新。在新教材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结合教材内容,多设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创新能力。新教材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果教师能真正让学生活动起来,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取长补短,相信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三)“四动”策略的实行必须以学科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主阵地,在实践中探索。

师生互动包括师生情感互动,氛围互动,思维互动,教学过程的互动等。互动要求师生、生生、人机等双向沟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反应和创造;师生根据观察进行独立思考,让学生通过质疑、讨论和交流等,创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环境来进行学习。

政治组老师在课堂上,注意设置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对较近且他们比较关心的问题,来激发他们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如“你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有哪些?”、“你将通过什么方式把你和你家庭所关注社会问题反映到有关职能部门”……等,

提出诸如:假如你当**,你将更好地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或者说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和能力被推选为**?学生进行了互相交流和讨论,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之间进行辩论等,也体现了多元互动中教室的主导引动作用。

物理老师在上《多用表的使用》这节课时以“四动策略”和实验为主的方法,学生主动,师生共同探讨,将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这节课上,教师对于多用表结构与原理,以及一些使用方法只是作了简要的讲解,然后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与实践,进一步加深对多用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的理解,从而高效率地掌握了对于不同的测量对象的灵活运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动作用在于对实验中一些注意事项和操作过程的步骤的提醒;是学生在相互合作中,自己学会了利用多用表查找一些简单的电路故障的方法,这正是达到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目的。

数学组在立体几何课教学中,通过对几个典型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力图使学生学会从平面图形到空间图形的变化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用“问题驱动”的策略促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对比,体验探索问题的乐趣,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题的设计方面,则通过折叠,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这学习过程中,老师则通过提示和诱导,使问题的提出有梯度和层次,符合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以便获取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四、“四动”策略已经成为我校“实验”与“示范”的重要项目。

“四动”策略是一项校本的实践性的研究,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纸上谈兵。我们非常清楚,从一开始就让校教育科研室与教务处联合起来开展课题研究。自首次提出“四动”出来策略以来的六年多时间内,学校每次组织的亮相课、实验课、研究课、公开课、竞赛课、示范课等,都请教育科研室一起参加,每次都根据“四动”策略确定具体的开课主题布置下去。至今,全校开出的这类课已有数百节之多。从2002年开始,每年10月份面向全市,乃至全国的教学展示活动,都以“四动”策略为主题,或者全面体现,或者就其中的“一动”开展研究与实践。这项活动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2006年10月31日,我校以“基于二期课改理念下的学生主动学习方式探讨”为专题的面向全市,并有来自全国出席中国陶研会中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年会的近百名代表参加的教学展示课。与会者反响热烈,对此加以充分的肯定和赞叹。

这些年来,我校各科教师在“四动”策略研究方面产生了一大批成果,其中赵传义老师的《基于高中数学新课标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组织研究方案》2007年被批准立项为上海教科研市级规划课题。

教科室牵头下,以《基于“教学做合一”理念的学科教学“四动”策略》这一课题为龙头,在全校开展广泛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实验课改,示范特色,所有教研组都结合本学科的不同性质与特色,确立了各自的研究重心,围绕这一课题我校各个教研组、各位教师形成的研究课题有好几十个,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或教学策略,如:

①让我们“做”得更好——语文教学的“教学做合一”的整合原则与策略;

②“教学做合一”指导下的物理教学模式;

③中学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

④高中思想政治课“研导教学模式”研究;

⑤历史教学中“五步法”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实践和思考;

⑥探索创新学习的体育教学模式;

⑦在信息科技学科中探索基于Web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

⑧落实二期课改精神,建构“学导式”课堂教学模式;

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民主互动”教学策略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做合一”转化为“四动”策略的教学模式。研究成果获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中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科研成果多项一等奖等。

学校专门编印出版了《学陶与创造----基于“教学做合一”理念的学科教学“四动”策略研究与实践专辑》。

在初步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总结了“四动”策略的几条基本原则,即民主性原则、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创造性原则。

我校“四动”策略是在理论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开展的;又是自始至终立足课堂,在包括音、体、美、信息技术等在内的所有学科中铺开,并且是在以人为本,以落实二期课改为精神为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有条不紊地开展的。所以,整个研究过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没有虚浮,没有大话,实实在在推进了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提高,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

我们认为,以陶行知的精神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实践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民主教育,就应该以一种发展的、创造的头脑来对待陶先生的思想与理论,来对待我们今天的实际。在二期课改的具体实践中,“四动”策略的提出,正是在激发学生创新、创造的意识这方面的有益尝试。我们认为,只有这样,陶先生的民主教育思想才能开出新的更加艳丽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来。

陶行知教育思想解读

陶行知教育思想解读 一、陶行知生平简介 陶行知(1891---1946)他出生在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他自幼聪明好学,免费入塾读书。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曾经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便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最初攻读市政,后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师从杜威,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二、陶行知教育理论内容与意义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五四”以后中国最有影响的著名的进步教育家。他的一系列进步教育理论包括生活教育、平民教育、普及教育等思想,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尤其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对中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至今仍颇具现实性和启发性。而他的成人教育思想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宣传,至少没有得以深入的研究。 三、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简述 成人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关于成人教育的意义、宗旨、内容、方法等问题的论解,旨意明确、精要深邃,非常切合成人的实际和特点,也很贴近现代成人教育的理念,值得人们很好地发掘、整理并加以合理的吸收、利用。他的成人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成人教育也具有很强的现实启发性和参考价值。下面就从这些方面一一详细地论述。 (一)、对成人教育的意义和宗旨的精要阐释 陶行知不仅对以青少年儿童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学校教育进行了精辟的理论阐释,提出了颇有深度的见解,而且对以各类成人为主要教育对象的成人教育,也进行了不懈探索,从而提出了其独到的成人教育的见解和主张。他对成人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对社会发展意义的论述,反映了其基本的成人教育观,是我们认识并把握其成人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1、关于成人教育之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理性把握 陶行知很早就认识到了成人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把成人教育与学校教育、普及教育视为整个教育的有机整体。过去,一提到教育,人们就联想到学校,认为只有学校教育才是正规的、正统的教育。陶行知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要挽救中国的危亡,要培养“健全之公民”,要发挥教育的成效,既要依靠普通教育、学校教育,又要发挥成人教育的作用,把各类成人都纳入到教育对象的范围中来。他说:“无论老少,也应该受教育。生活教育很早就提出活到老学到老。”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各类在职工人、干部和农民,他们直接担负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任,从事着实际的工作,他们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的提高,是更为现实、更为有效的问题,将其排斥到教育之外,是万万不可的、错误的。尤为难能可贵的是,陶行知把成人教育提高到终身教育的高度并将其视为终身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1935年他在论及“中国普及教育方案”问题时指出:“普及教育之要义:甲、整个民族现代化。不仅

“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流程

“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 “五环节”生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包括“五环节”:即目标导学、自主学习、分组展示、合作探究、当堂达标五个教学环节。 一、目标导学环节 【操作】1.巡视检查预习作业; 2.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3.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看或读投影或导学案。 【时间】2分钟左右。 【目的】学生在自学前,让他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主动围绕目标探索性学习。 【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看投影或导学案,明确了学习目标。 【教师的主导地位】准确揭示目标,引导学生追求目标。 【注意点】 ①学习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目标要具有可测量性,不能模糊不清。知识能力和方法目标容易测量,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则不容易测量,教师每堂课只需出示知识能力和方法目标,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一般不作为向学生揭示学习目标的内容。 ②要准确地设定学习目标,在广度和深度上与教材、课程标准的要求保持一致。既不能降低,也不拔高,该“会运用”的,就要能当堂运用,不能人为地降低到“知道”的要求上。 ③学习目标要具体,不要抽象,要简明扼要,不宜内容太多,要通俗易懂,让学生一目了然。 ④出示学习目标的时间要适当,应让学生读完后还有点思考余地。目标出示之后,教师一般还要用激励的话语鼓励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⑤要始终围绕学习目标实施教学,不能偏离学习目标。一节课,在有限的45分钟时间内,师生要做最有效最有价值的事。每节课教师都要不断问问自己,本节课的主要目标任务是什么?我有没有偏离学习目标? 二、自主学习环节 【操作】1、教师进行自学指导; 2、学生自学、操作,教师巡视; 3、学生完成自学检测。 【时间】8-10分钟。 【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学什么,怎么自学,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如何检测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动脑,认真自学,完成自学检测。 【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究知识。 【教师的主导地位】指导学生自学方法,端正学生自学态度,确保人人自学高效。 学生在自学时,教师在课堂上全过程精心地组织、指导。学生自学,教师用眼睛巡视。教师巡视的目的和任务有两个:一是要组织教学,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认真读书,及时表扬自学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激励他们更加认真地自学。尤其要盯住班内的后进生,对个别精力不够集中,没有按教师自学指导要求做的,要给以个别提示。可以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使他们变得认真起来。一个班级无论有多少学生,教师始终要把后进生装在心里,看在眼里。二是全面了解学情。教师全面了解学情就是为下一步的检测和点拨讲解做准备。 【注意点】 ①明确自学内容。即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有的教材内容单一,一般一次性自学;有的教材内容多,可视情况分几次自学,但每次自学前都必须写清楚自学的内容。教师的功夫要下在课前,要精心设计自学指导和检测。

陶行知教育法

《陶行知教育法》读后感 陶行知是一位为世人敬仰、怀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以蕴含丰富的教育思想宝库,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他的教学论。其含义极其丰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是生活的说明。”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学生拿做来教,乃是真理;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和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区别。……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 其次,它又是方法的说明的。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因此,教学做是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改变了教师只管叫,学生只管学的分割状况;改变了学生从属于书本,是读书的现象;改变了学习与实践的学用脱节现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性的紧密结合,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为了解决生活中提出的问题而去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创造新的生活。陶先生这种以生活为中心,实行教学做高度统一的思想,在教育的目的上,保证了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培养首脑并用,体力劳动

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新一代人才。他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值得我们深刻体会和认真学习。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专为中小学教师而写的,再根据我国的国情和需要,译者选择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的精华部分,另外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着作里,选择了有益于教师开阔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条目作为补充,全书有一百条,统称《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书中众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它让我明白了原来学生这样教。会存在那些不足,那样教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读后我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大师给我指引教学方向心中激动万分,同时,为自己过去的想法而惭愧。 第一个感受:爱学生 我曾经为自己选择了教师行业迷茫过,也为我第一次当班主任泄气过,还为丢了学生想放弃教师这一职业。并面对几十个有着不同思想的孩子时,烦心的事就接踵而至。今儿张三和李四打架,明儿王五不写作业,后天家长说某某学生打了他的孩子……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没有一天消停过。渐渐地刚毕业时的雄心壮志渐渐隐退,我甚至也怀疑自己是否能胜任教师这个职业。当我阅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霍姆林斯基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他的文章中使我懂得了: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精神世界。世界上没有不可救药的儿童、少年。我们教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教案讲课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教案

课题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主备人李莉 参备人解天江、肖爱华、张小莉备课日期2014年11月23日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2、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等立体图形;能举出类似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的物体实体。 过程与方法:1、过程:在探索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对具体图形进行概括,发展几何直觉,2、方法: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把握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常见几何体的识别。 难点:从实物中抽象几何图形。 教学手段运用及分 析(教具的准备及使用的意义)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采用“有效课堂”模式教学,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意识,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 运用及分 析 启发式教学 重点教学 环节设计 导 入 设 计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奥运会奥运村模型图.(出示章前图) 展示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新课教学设计直观感知,识别图形: (1)对于各种各样的物体,关注是它们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2)展示一个长方体,让学生分别从整体和局部抽象出几何 图形.观察长方体教具的外形,从整体上看,它的 形状是长方体,看不同的侧面,得到的是正方形 或长方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得到的是线段、点. (3)观察其他的实物教具(或图片)让学生从中抽象出圆柱,球,圆等图形. (4)引导学生得出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概念. 我们把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比如长方体,长方形,圆柱,线段,点,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图形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有些几何体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如长方体,立方体等. 有些几何图形和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如线段,角,长方形,圆等. 重点教学环节设计师 生 互 动 设 计 实践探究. 引导学生观察帐篷,,金字塔的图片,从面抽象出棱柱,棱锥.

让课堂动起来

让课堂“动”起来 恩施市沙地乡麦淌小学李福孝 本学期,我校掀起了“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热潮。本星期以来,我校组织了“课内比教学”活动,我作为这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很荣幸地参与了整过的听课、讲课、评课活动,收获颇多,感触颇深。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优化教学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 每一节课都有知识的重点与关键,因此,无论是复习、新授、巩固练习、课后作业都应紧紧围绕重点展开教学。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应精选教学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繁琐。教师要选择系统性强、层次清楚、深浅适度,具有新鲜感的知识结构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教学内容时,教师要分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一教学内容所处的地位与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尽量使知识结构整体出现。例如:覃老师在教“圆柱体的体积”一课时,他首先出示课件: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圆柱体的体积与长方形的体积有何关系,圆柱体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感到十分迷惘。这时学生遇到了问题,从而有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这时的教师,必须抓住这一良好的教学时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去思考,再用课件展示两个图形的情况,并说明若将一个圆柱体沿着它的底面直径和它的高分成若干小块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底面就是原圆柱体的底面,长方形的高就是原圆柱体的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要稍作点拨,在引导学生复习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也就水到渠成。这时,教师可以让成绩优秀的学生总结,以达成师生的共识。学生在总结中是这样叙述的: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教师强调,如果用字母V表示圆柱体的体积,S表示圆柱体的底面积,H表示圆柱体的高,那么,V﹦SH。通过课件展示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抓住了学生学习的有利时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顺利实现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从而扩大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二、优化教学方法,实施了先学后教 新知识一般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伸和补充,只有以已知概念为基础,才能理解新的概念。所以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生长点,抓住生长点启发引导学生。优化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指导学生合作,让学生在学习中探讨,在探讨中提高,这样,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因此,高效课堂要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大胆尝试并为学生的合作探讨指明方向。例如:覃老师在教学“圆柱体与圆锥体的特征”时,他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搜集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物体。教学时,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学具,相互交流、欣赏,并让学生自己分辨,找出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物体作为自己的学具。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相互讨论,终于达成了共识:圆柱体有三个面,两个底面是两个大小相同的圆,有一个曲面是侧面,上下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就是这个圆柱体的高,这样的高有无数条;圆锥体有两个面,有一个底面是圆,有一个曲面是侧面,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就是这个圆锥体的高,这样的高只有唯一的一条。通过学生的合作探讨,认真观察和操作,获得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接经验。因此,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要求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通过比较,能对同类物体或相似的物体进行归类,从而使学生知道这些物体,形成良好的感性认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概念,也扩大了学生主动参与和亲身实践的空间,激发了学生合作探讨的兴趣。 三、优化学习过程,突破了教学难点 《新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构建高效课堂,充分体现了这一新的教学理念。一节课,无论教师的教学环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四环节”教学法

“四环节”教学法 “四环节”是一种教学模式,是一种课堂教学结构,也是一种教学法。它包括四个主要环节: 1.导入环节。导入环节就像高速公路旁的“引桥”,主要环节好像高速公路。导入环节包括:板书课题、出示目标、自学指导。 2.先学环节。即学生看书(读书)、检测; 3.后教环节。即学生更正、学生讨论、最后教师点拨; 4.训练环节。即完成作业、互改作业、公布结果。 “四环节”教学法给了老师们具体的操作方法,让中、小学生各学科老师灵活运用,很快通过“引桥”,奔驰在自学的快车道上,有效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四环节”课堂结构的实质是:全过程学生自学。 四环节课堂教学方法重点提示 教师提前3—5分钟到教室门前候课。 师生互致问候后、进入教学环节。(特殊班级特殊学段还要进行必要的组织教学) 第一环节——导入环节(共3点)控制在2分钟以内 1. 板书课题(要求) 引入一句话: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板书课题字迹要工整。 时间要求20秒完成。 2. 出示目标要求: 目标必须用课件或小黑板出示。 目标必须明确、实在、单一,忌模糊、空泛、复繁。 目标必须谈由点学生读、全班默读老师范读均可。 这节课没结束,目标不能撤下。 3. 自学指导(要求) 围绕目标设置2—4个问题 每个问题都必须具体、有针对性、有明确的答案,不能假、大、空。 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 所有问题都必须集中精力读一遍。 自学指导提示也不能随便撤下。 第二个环节——先学环节,控制在15分钟左右(两个步骤) 1. 读书看书(要求) △先看自学提示,后读书看书。带着问题读书看书。 △一般只能带一个问题读书,多了无效。 △独立在书上做些批注找出答案 2. 检测练习或提问 △点学生演牌几道习题,其他学生在座位上做同样的检测题。

第四章图形的相似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2020年XX市初中教师职务培训 教学设计

(1)如图,已知 2 1 ==AE CE AD BD ,你能求出AE AE CE AD AD BD += +的值吗?如果CE AB BC AB = ,那么CE CE AC BD BD AB -= -有怎么样的关系?在求解过 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已知,a ,b ,c ,d ,e ,f 六个数。

,a d c b =如果 成立吗?和那么d d c b b a d d c b b -=-+=+a 为什么? (3)如图,HG AD FG CD EF BC HE AB , ,,的值相等吗? HG FG EF HE AD CD BC AB ++++++ 的值又是多少?在求解过程中,你有 什么发现? (4)已知,a ,b ,c ,d ,e ,f 六个数。 ),0(a ≠++==f d b f e d c b 如果 成立吗?为什么?那么 b a f d b e c =++++a 活动内容: 例题: ; 与求、已知b b -a b b a ,32)1(+=b a 中, 与、在DEF ABC ??)2( ,4 3===FD CA EF BC DE AB 若 ,的周长为且cm 18ABC ? 的周长。 求DEF ?

反思: 优点方面: (1)本节课学生活动充分,积极探究,合作意识强,格式书写基本规范,提高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交流时同学们准备充分,表达清楚,思路清晰,能够积极思考和提问。老师对学生能够及时指导,进行激 (七)作业 的值)的值()求(c a c b b c b +-+++32a 2a 1 4、如图,已知每个小方格的边长均为1,求AB,DE,BC,DC,AC,EC 的长,并计算△ABC 与△EDC 的周长比。 1.习题4.2第1-3题。 2、《导学全程练》中《图形的相似》的第2课时。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学生活动充分,积极探究,合作意识强,格式书写基本规范,提高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交流时同学们准备充分,表达清楚,思路清晰,能够积极思考和提问。老师对学生能够及时指导,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观得到提升。很多学生表现出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八、板书设计 §4.1.2成比例线段(二) 1、合比性质 2、等比性质

让课堂动起来

让课堂动起来 新课改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课堂提问多了,师生互动多了,小组合作教学得到有效推广,但有形无神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堂要生动形象,提高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形成师生的良性互动,其中课堂生动是前提,学生主动、师生互动是重要途径,课堂灵动飞扬是目标。做到这“四动”,才能切实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 标签:有效主动生动灵动互动探究 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思想品德课堂变得充满生机和活力,学生的参与度等到了提高,师生关系也更和谐,教师的教学方法也灵活多样,但由于学科特点和各方面原因,当下思想品德课堂也出现了一些假象,有些课堂片面追求热闹,看似热闹,实则低效,如低效的课堂互动,低效的问题探究,低效的课堂激励,低效或无效的课堂学习并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课堂没有真正的体验,就不会有真正的参与、真正的思考、真正的体验,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要改变上述现状,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做到四动,即“生动、主动、互动、灵动”。才能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线,打造一个高效、智慧、灵动的课堂。 一、巧设情境,方法多样,让教学内容更生动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人文性是思想品德的课程性质之一,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体现青少年文化特点,用初中生喜闻乐见的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4]可见,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程生动形象,是课程性质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创设有利于教学的情境,并且在创设教学情境要真实,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丰富多彩。 1.情境设置生活化 设置情境要贴近生活。本课程是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教师在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况达成这一要求,把教材知识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努力结合学生的生活现实来创设教学情境,这样既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又能够通过一定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把知识和生活体验很好地融为一体,生活情境的设置,使思想品德课堂变得生动感人,能很快就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思想品德课程的有效性。 多媒体创设模拟直观情境[张传岭.政治课堂“大戏法”——信息技术和思想政治课课程整合的实践[J].信息技术教育. 2003(08)]。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封闭性

陶行知思想“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的应用

陶行知思想“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3-08-29T08:33:40.340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3年7月供稿作者:黎惠方 [导读] 通过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的剖析,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会学。 黎惠方(广西防城港市实验小学) 【摘要】通过对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的剖析,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会学。学生“会学”是指学生懂得学习的方法,能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只是重结果,还要注重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为主导,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老师在做中教。陶行知的教育理念“行动生困惑;困惑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行动”,引导我们广大教师在课堂上大胆放手,让学生有思考、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奉行陶行知的理念“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对学生采取因材施教,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因材施教 陶行知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诚之心,为人民教育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教育思想飘洋过海,影响全世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是针对旧教育中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提出的教育教学理念。其实在当今教育中还存在着老师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现象,如何把陶知的思想“教学做合一”应用到教学中来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探讨的话题。 1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 陶行知的第一个观点:“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会学。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陶行知又提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 “先生固然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所能教学生的也是有限的,“其余的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是呀,知识是无限的,只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让学生终生受益。因此学法指导在教学中犹为重要,在当今的应试教育中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采取的是题海战术,学生在题海中埋头作战,在短期内决实发挥了作用,学生的分数提高了。但是这种机械重复的,没有创造性的教育扼杀了孩子们创造的天性,培养出来的是一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在科技时代,如果我们只懂得复制别人的东西,那么我们永远也无法走到世界的前列。陶行知提出:“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因此在素质教育的今天,能否真正落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解放学生的手脚,放飞他们的思想,让学生有自己活动的空间。而我们作为老师的更多的应该把时间放在备课上,除了备教法,还要注重备学法。学生会了的不教,注重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学生学得轻松,教师也教得开心。 2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在实践中总结出:“行动生困惑;困惑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行动”。教师的教在课堂上应扮演什么角色,教师的主导是什么是时候导,课堂上教师一人全堂唱,而学生只是当个配角,对于一个问题,教师不应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注重让学生懂得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尽管可能花费的时间要多一些。在课程改革的今天,往往只注重课堂轰轰烈烈,如不知课后还得拿学生补课。因此课前老师的备课犹为重要,如果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过浅,或几本没有,生怕学生不会,以至于该让学生去探讨的,却直接把现成的答案告诉了学生,课堂上学生是被动地去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至于为什么这样,学生以经习惯于听取老师的,老师是这么的教,我就这么的学,“拿来主义”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创造的源泉。陶行知的“行动行困惑,困惑生疑问”是我们教育者在教学上值得借鉴教育理念。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从而发现真理”。在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大胆尝试,在尝试中遇到困难,在困难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的学生有着较强烈的求知欲望,苦于寻求解决的方法,此时教师适时点拨体现了教师的导,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学生将会茅塞顿开,感受了成功的喜悦,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教学案例一:在美术课上,美术老师在教“扎染”这一内容,老师先告诉学生什么叫“扎染”,通过欣赏“扎染”图片,说一说它的特点,并学做扎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来回答这一些比较专业的一些问题,学生花了半节课学生也没搞明白“扎染”是怎么一回事,老师做的是一种“闭门造车”事,学生当然不感兴趣,同样也学不到什么知识。而另一位老师对这一节课却采用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教学做合一”。这位老师一上课就让学生欣赏扎染在生活中出现的物品,感受扎染的魅力,唤起学生学习扎染的热情,接下来老师出示扎染的示范图让两位学生到讲台前合作扎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不恰当的手法老师给予及时的纠正,学生是在迫切需求这一技术的时候教师给予及时地指导,其他学生在观看两名学生的演示的过程也领悟了扎染的要领,然后全体学生动手做扎染,真正做到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教,做到教学做合一。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因此老师应让学生让学生去尝试探讨。 教学案例二: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课———幻灯片的制作。教师播放用幻灯制作的作品———动物世界。在整个影片中有图片、文字,可以称得上是图文并茂,在啧啧的赞叹声中,教师话题一转“同学们,要做刚才我们看到的影片,采用的是新的软件Microsoft Office,请同学们从程序中找出来并打开。”学生打开软件后,教师让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Word 文档的知识迁移到现学的软件中,学生尝试制作幻灯片,教师监控学生的制作过程,适时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学生在尝试过程中遇到困难,老师对学生集中性的问题进行讲解,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教师在做中教———在学生需要的情况下教,学生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处于主动性,因此教学效率高,学生想学、乐学、爱学。 通过两个案例也进一步验证了陶行知的理念“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地做”。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成为学生“自得”的引路人。 3 因材施教 陶行知指出“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莱布尼茨所说的“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事物是荐在差异性的,如果我们都用同一种方法去对待不同的学生,那么收的效果将不尽人意,后进生将是这样产生的。其实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古代就有,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在教学上老师如充分了解学生之 “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在教学上缺乏了这个必备的前提,根本谈不上“因材施教”。但在实践中很多老师都误以为备课就是备教材、备教案,甚

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实施方案

固墙小学基于教学“五环节”创建高效课堂开展教研行动实施方案 一、课堂改革的宗旨 为适应新课程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我校决定进行“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教学改革。此次改革,以“人本教育、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革课堂课堂教学模式为切入点,以课堂教学过程为载体,以学生合作、交流、探究为主要学习方法,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创设教师乐教,学生爱学的育人环境,确保我校教育教学稳步发展。 二、五环节学案型教学模式说明 “备课、上课一体化、教与学一体化”的五环节学案型教学模式,用学案和预案代替了教案。以“学习周期”为基本单位,将一个周期切分为五个时段,明确了每个时间短属性,成为备课、上课的五个环节。具体这五个环节是:“预习----展示—反馈---巩固---达标”。教师通过集体备课,确定教学的“目标”、转化成“问题”形成学案;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实施学案。学习周期因人、因内容而宜,可以是一个课时,也可以十几个课时。这个教学模式是比较固定、相对闭合的程序,一个周期内几个环节必须要有,顺序固定,周而复始。一般情况下,程序的几个环节在学习一个知识单元的整个过程中应有一个完整的体现,但不一定在每节课中都体现出来。一个环节可以是一节课,可以是几节课,也可以是几分钟。每个环节有特定的任务和学习方法,不能随意改变。单位时间内,紧扣任务,周密安排。 三、“五环节”教学模式具体操作要求及说明 (一)备课阶段 目标引领 即确定一个学习周期的学习目标。 确定目标要求: (1)、在备课之前,要求所有教师要熟悉或基本熟悉教材知识体系。 (2)、通过各种途径,或调查,或座谈,熟悉学生的现有基础,包括知识基础和接受水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95190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陶行知 陶行知 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1]。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 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 育。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 今天仍在广泛推行。这种理想化的教学观念,对于今天的科学教育的 教学内容、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却有着极其深刻的指导意义。 在目前的科学新课程改革中正得到充分的实现。现在的社会生活丰富 多彩,学生的家长大多上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大众传媒的容量空前 影响又是空前强大。科学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所了 解,所以我们从事科学教育的教师,更加应该遵循陶行知先生所提倡 的“社会即教学,生活即教学”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 生在“社会”、“生活”中学到的知识与教材的知识点为内容,老师的 任务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和分析,怎样理论联系实际。并在整个教 学过程中,渗透一些成为合格公民的道德规范,如何做人、如何区分 善恶和认识真善美等,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新科学教材中,绝大数是探究式实验,它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来获得结论,至于结论是否正确并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学生自 身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艰难曲折,并培养学生动手 实验和探究科学的能力。 “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 1/3页 要条件。 记得以前上课时曾提出过:“蜗牛喜欢吃什么呢?”过去,孩子们要问爸爸妈妈、问老师,现在他们说:“喂喂就知道。”经过一段 时间的观察喂养,孩子们发现蜗牛喜欢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 等,而不喜欢吃芹菜、黄瓜等。孩子们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出来贴 在墙上,告诉全班同学。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发现蜗牛吃了草莓排出 红色的粪便,吃了橘子排出黄色的粪便。经过反复的实验观察,孩子 们得出结论,蜗牛粪便的颜色与吃的食物有关。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被称为“做中学”,受到孩子们的空前欢迎。这项教育改革实验有着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特点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特点 建堂小学陶春海摘要:陶行知先生在吸收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有益成果和抨击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思想的三大基石.生活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当代的中国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主题词:改革生活创新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笔者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特点作一肤浅的分析和研究,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具有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 1、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 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我们未尽到责任。 2、要改革教学方法

1919年,陶行知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我以为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于七十多年前的上述论述,与当今新课程强调的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是多么的一致啊! 3、要改革考试制度 陶行知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他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现在中学校有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赶考首先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因此,他大声疾呼:“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这是六十多年前陶行知的呼喊,真好像是针对我们今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说的。 4、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 陶行知较早地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早在1935年,他指出普及教育之要义有三:“甲、整个民族现代化,不仅是学龄儿童及失

对六个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些思考

对“六个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些思考 海口十中黄小红 在12月22日这天,听了我校三位优秀数学教师的课,我深受启发,同时也对“六个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有所收获的同时,也在思考这个模式在什么条件下实施更有效。 首先是吴锐老师的这节课,《角的大小比较》它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非常恰当合理。再对比六个环节教学模式,第一环节:引入新课,采用先复习旧知后创设问题引入新课的方法,是很有效的,因为角的大小比较方法:(1)度量法;(2)叠合法,与上一节: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是类似的,因此有必要复习。体现知识的迁移。第二环节:提出问题,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的问题突出了重点,说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把握很准。第三环节:自习与合作。学生在很认真的看书和思考问题。第四环节:解决问题。学生的回答多数正确,不对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都能及时更正,不足之处在于用尺规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是由学生口述,教师作图完成。学生口述不完整,老师虽作纠正,但由思路可知,学生的作图也不会完整,因此这里应改为让学生上黑板画图,其余同学也动手练习,老师再作讲评更好,并且老师应把作角的步骤写出来,让学生清楚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步骤。第五环节:课堂练习,学生都独立完成,并且答案正确。第六环节:课堂小结,学生回答很清楚明白。 第二节课是梁勇老师上的《菱形》,它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同学们

很积极很踊跃的回答问题,说明老师引导的很好。在六个环节的处理上,一环紧扣一环,由平行四边形引入菱形,由生活中的菱形图片欣赏到研究菱形的性质,再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层次分明。如果在时间充足的情况下,让学生书写解题过程,老师再投影作讲评就更好了。 第三节课是由阎建海老师上的《求二次函数的关系式》,我觉得所提出的问题很有针对性,很有深度,不但让学生掌握了书本的知识,还将知识扩充,进行拓展与延伸,很值得我学习。 在听这三节课之前,我听说过洋思课堂教学模式,人们常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八个字概括。其6个主要环节如下:(1)提示课堂教学目标。 (2)指导学生自学。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4)检查学生自学效果。 (5)引导学生更正,指导学生运用。 (6)当堂训练。 三位老师的教学法与洋思的课堂教学模式是类似的。从效果看也取得较好的成效。 陶行知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就不同了。”正是基于解决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一种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

分类号: 学校代码:11460 学号:00908126 南京晓庄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在高校数学教育中的应用 ——以《高等代数》学科为例 Tao's theory of the unity of "Integrity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practi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the " higher algebra " course as an example 所在院(系):教师教育学院 学生姓名:童蕾 指导教师:刘晓波 研究起止日期:二○一二年十一月至二○一三年五月 二○一三年五月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3.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 意. 作者签名: 2013年5月6日

摘要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其教学论。它体现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视及实践,对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肯定与培养,和现今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素质教育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而《高等代数》这门课程是大学数学专业最基础的专业课程之一,以抽象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著称。对于这种课程,经常听到同学反映“上课听得懂,但课下就是不会做题。”这种现象确实影响了《高等代数》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本文试图从“教学做合一”理论探讨这个问题的形成以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高等代数;形成原因;解决对策 Abstract "Integrity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practice " is the methodology of tao's life education theory, as well as the teaching theory.It embodi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value and practice, the affirmation and training to the students of subjectivity, creativity, and today the world’s education development tendency and the quality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And the course "higher algebra" is one of the most basic professional course of mathematics in university, which is famous for its abstract and rigorous logical reasoning .For this course, we often hear students reflect "understand in class, but couldn’t do after class."This phenomenon does influenc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advanced algebra" teaching quality and the subsequent course’s learning,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formation and the solution to the question from the theory of the unity of teaching. Keywords:integrity of teaching,learning and practice; higher algebra;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countermeasures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