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家里的农具

家里的农具

家里的农具
家里的农具

【编者按】我不是一个善于煽情的人,但打我从小就与这些农具打交道,还是很有感情的。我的纯朴的性格里有这些农具的影子,我感觉自己像它们一样朴实,实在。难忘的农具啊,让我更亲近土地,了解土地,让我的身上和心灵都充满土地的芳香。

生活在农村,对日常的农具也很了解,家家户户都有干活的家伙,比较齐全,什么铁锹、铁锨、镐头、四齿、三齿、耙子、大锄、河汊、薅锄子、尖花铲、韭菜帘子等。光是铁锹就有一般现在我们常用的铁锹,还有平板锹,干什么活用什么家伙,这有讲头。否则干起来不顺手,容易出差错。铁锨有大板锨和平底锨,用来装车用的,挖地一般用我们现在常见的铁锹,打畦种菜一般用平板锹。镐头是用来笊地的,特别是比较硬实的地,或者冬天冰冻的农家肥,冰冻的土地,没有镐头是干不来的。当然打畦,开沟也需要用镐头。这是一般的镐头。还有手把高,就是小一些的镐头,镐头把儿也不长,大概二尺长,主要用来刨玉米秧或者上山刨药材用它,携带方便,很轻便。三齿、四齿,就是有三个或四个齿头,用来镂东西用的,像镂粪、镂地。耙子,一种是铁制的平耙,翻松的地再用平耙耙平整,特别是菜园,种菜的田畦尤其要平整,必须使用平耙。耙子还有一种竹制的耙子,主要是用来镂树叶的,到了冬天上山镂干树叶喂兔子喂羊,镂干草和树叶垫猪圈,都要使用这种竹耙子。大锄是用来锄青纱帐里的草的,那是生产队头等劳力干的活。河插是用来起猪圈的,也是三四个齿,猪圈粪很不好起,必须用河插,插下去才能把猪粪起出来,因为猪圈垫了很多的草压制农家肥,没有完全腐烂的草没有河插是不行的,以上这些农具都是干活的大家伙,家家户户都少不了,生产队的活需要这些家什,家里的活计也需要这些家什,这是干活的家什,也是吃饭的家伙,谁也离不了它们。

除了这些大家什,还有一些小家什,像薅锄子、尖花铲、韭菜帘子等。薅锄子就是小锄头,一般用来耪地用,由于是比较短小的农具,干活的时候是蹲在地上的,比如锄庄稼地里的小草,谷子玉米等还是幼苗的时候,就必须用薅锄子锄草,主要是草和苗都很小,甚至不容易分辨,所以必须蹲下来锄草。还有干菜园子里的活也要用这种薅锄子。尖花铲就是尖头的,一般用来移栽秧苗用,特别是菜园子的活是少不了用它的。韭菜帘子就是用来割韭菜专用的,当然割芹菜、割香菜、割茴香、割菠菜也可以用。小农具也很多,就介绍这些了。

二十多年前,村里家家户户都有这些农具,现在种地的少了,还拥有这些农具的家庭已经不多了。在我们村四十五岁以下的基本没有什么会种地的,对这些农具大概都不是那么了解,大概也就知道铁锹和镐头了,其他的东西不知道,甚至没见过,更不会使用了,说来也并不奇怪。生产队一解散,村子里的土地很多都被外地人包种了,当地人种地的很少,那些干活的家伙很多也不知道哪里去了。

我们家二十多年前的时候这些家什都有,现在只有一把铁锹了,那把大锄也只是剩了个锄头,锄柄也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人一不做庄稼活就一时用不上这些家什,所以也就忽略了它们,时间久了,放在哪儿也不知道了。再加上无心去寻找它们,它们自然不会自己走出来站在你的前面,现在再想找到它们确是很难的,当然还得看你有心还是无心去寻找它们,这才是关键。

我不是一个善于煽情的人,但打我从小就与这些农具打交道,还是很有感情的。我的纯

朴的性格里有这些农具的影子,我感觉自己像它们一样朴实,实在。上小学的时候使用这些小家什,大了的时候使用这些大家什,特别是青春最初的几年作为一个一等劳动力,炎热的夏天在青纱帐里挥舞大锄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好像就是昨天发生的事情。那时候我和生产队与我上下差不了多少的年轻社员们光着屁股挥汗如雨的场面,现在想起来还是那样充满青春浪漫的诗意,这是人生的一种难得的经历,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这些难忘的农具啊,让我更亲近土地,了解土地,让我的身上和心灵都充满土地的芳香,我感谢农具给予我的一切。

[史前农业革命的主要农具是木石复合器] 木石

【内容摘要】农业的起源是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史前“农业革命”与“新石器”两个不同的事件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史料记载,华夏农业起源时期的主要农具是耒和耜。“农业革命”时期,农具的种类分为农耕用具、收割用具和加工用具三类。农耕类有耒、耜、锄、铲等;收割类有刀、至、镰、柌等;加工类有杵、臼、柫等,有些是木制,有些是石制,而大多演化为木石复合工具。在石器时代遗址中已发现了一批留存在远古土层中的木制农具的痕迹,而且,近年来出土了远古农具耒耜等考古实物。民族学调查也为研究远古农具耒耜等提供了许多旁证资料。考古发掘出的磨制石器刀、斧和斤(斫、斨),大多装有木柄,是古代狩猎、格斗、切割的武器,又是伐木、砍柴、斨材的工具;到“农业革命”时期,加工木石复合农具是磨制石器最基本的功能类型。此外,先民还发明了木石复合的汲水灌溉农具——桔槔等。因此,过去所谓“石器时代”(Stone Age)应该修正为“木石器时代”(Wood- Stone Age)。 【关键词】农业革命;木石复合农具;耒耜;臿;杵臼;桔槔;斧;斤;犁。 【作者简介】陈明远,人文学者,现居北京。 金岷彬,旅美学者,主要从事文化史比较研究,现居美国普林斯顿。 在人类历史上,农业的起源是漫长的、渐进的过程。原始农业的出现,起初仅作为采集、渔猎活动的补充而已,在先民生活中,并不占有非常突出的经济地位。后来木石复合农具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柴尔德和布雷伍德把史前农业的发明称为“农业革命”,首先指出农业在史前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1],然而这个“农业革命”不是一下子产生的突发事件,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积累。后人在考古与历史研究中才把“农业革命”与“新石器”两个不同的事件加以联系。由此产生一个重要问题最初的农具究竟跟石器有多大关联?远古农业常用的专门的“农具”究竟是怎样的? 农业革命常用的农具是木石复合器。史前农具的基本形式,通常主体部分是木制、以木柄装上轻便的石质或骨质刃口(后代定型时主要是铁片头),不可能整体都由石质构成。 按照王国维先生提倡的二重证据法,可将古文献记载(纸上之材料)与考古发掘的文物(地下之新材料)两相印证。先看古文献关于农业起源所使用农具的记载。 一、古文献记载最初农具是木制 耒和耜(吕) 据史料记载,华夏农业起源时期,主要的农具,是耒(lěi)和耜(sì,原文“吕”),并非别的;只有耒耜的发明,才开创了我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化。 耒,象形字,是远古的一种翻土农具,形状像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尖头,用以松土。 甲骨文中“耒”字作“方”形,像一具直立的叉子,上端是直杆,下端分为两叉,旁边还有一只“手”。甲骨文里还有一个“耤(ji)”字,左边是一把“耒”,右边一个人形,上部有“手”,下部表现“足”的符号,刻画出商代木耒的大致形象双齿之上有一横木,表明使用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农具大全

中国古代农具大全 (耒耜)传说最古老的工具,大约在炎帝时期。(翻土农具) (钁)最早出现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似镐的刨土工具) (铜铲)商代(青铜器。铲土除草用的农具) (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脚踏耕具) (犁耕)汉代。(翻土农具) (都匀犁)春秋战国。(翻土农具) (镪犁)又写作“枪犁”或“戗犁”,时间不详,产自山西。(翻土农具) (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翻土农具) (耦犁)西汉。(二牛三人一组耕地) (鐴土铁铧)秦汉时期。(铁铧为耕犁破土的锋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 (犁錧) 战国时期。(翻土农具) (犁鑱) 周朝。(翻土农具) (竹莜)也叫“竹爬”出现于西汉。(翻土农具) (銍)战国。(翻土农具) (镰)周朝。(除草工具) (疀)没有出土文物,大约时间在春秋战国。() (劐子)战国。(翻土农具) (耨)秦代。(锄草的农具) (锄)西周时代。(翻土农具) (耰)先秦。(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用) (耰钼)先秦。(用来平田松土的农具,锄把) (镫锄)元代有记载,具体出现时间不详。(翻土农具) (桔槔)春秋时期。(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 (渠疏)汉代。(灌溉) (椟栌)秦,汉代较为普遍。(翻土农具) (翻车)东汉。(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 (水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水转筒车)隋朝兴盛于唐。(农业灌溉工具) (浙碓)大约元代。(翻土农具) (代耕架)源于唐代,改进于明。(人力牵引的耕地机械) (孔明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龙骨水车)始于东汉,三国改进。(排水灌溉的机械) (锸)汉朝。(掘土的工具) (铁锹)战国出现铁,锨于西汉。(耕地,铲土的农具) (三脚耧)战国时期就已有一脚耧车,西汉出现三脚耧。(播种机的一种) (六爪犁)汉朝文献有记载,隋朝把“六爪犁”注释成“楎”。() (耙)北魏。(翻地农具) (连枷)战国、秦汉时代。(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 (簸飏)最早大约于战国,最晚大约于汉朝。(簸萁) (杵臼)西周。(臼舂捣粮食或药物等的工具) (石磨)汉代以后才称为磨,汉前称“硙”。(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

农业机械的种类

农业机械的种类 广泛意义的农业机械,其范围较大,种类较多,可以说凡是农、林、牧、副、渔业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各种机械,统称为农业机械。农业机械概括地可分为动力机械和工作机具两大类。 一、农业动力机械 农业动力机械主要有:拖拉机、内燃机、电动机三大类。此外,在西北边远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山区还有风力和水轮机等。 (一)拖拉机 拖拉机是农业生产中具有多方面作业功能的主要行走动力。它与牵引式或悬挂式农机具配套,可以进行耕整地、种植、施肥、田间管理、植物保护、收获、农田基本建设、运输等一系列移动作业;也可以利用拖拉机动力输出轴和皮带轮工作装置驱动脱粒、清洗、农副产品加工、排灌等机械进行固定作业;还可同用于园林、山地、沤田等具有特殊用途的机具配套作业。 拖拉机种类很多,主要有手扶拖拉机、轮式拖拉机、履带式拖拉机、船形拖拉机等。其中船形拖拉机销往南方水田地区较多,其它类型拖拉机和轮式拖拉机在全国各地销售量较大,特别是手扶拖拉机和轮式拖拉机需求量最大。

(二)内燃机 内燃机也是农业生产中具有多方面用途的配套动力源。它可以作为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插秧机、植物保护机械、水陆运输机械的动力,也可以与脱粒机、农副产品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机械等配套进行固定作业。农用内燃机主要有柴油机和汽油机两种,在全国各地都有销售,尤以中小型柴油机为最多。 (三)电动机 电动机在农业生产中也是应用比较广泛的农用动力之一。它主要与排灌、脱粒、农副产品加工等机械配套进行固定作业。电动机的种类很多,最常用的是小容量(100千瓦以下)的三相鼠笼式异步电动机。电动机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在我国各地的销售量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四)风力机和水轮机 风力机是我国新疆、内蒙古等西北边远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农用和生活用动力的来源之一,多为小型,利用风力发电、提水或完成其它固定作业。 水轮机是中小型水力发电站的主要动力,也可作为水泵、水磨、铡草等农业机械的动力。它较广泛应用于中南、西南山区等小水电资源蕴藏量丰富的地区。

中国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中国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概述: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农具是指农业生产使用的工具,多指非机械化的,也称农用工具、农业生产工具。农具是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用来改变劳动对象的器具。 《管子·禁藏》记载到:“缮农具,当器械。” 宋敖陶孙《改周晋仙赠丁相士之什》诗:“何如吴淞江上住,门横钓车屋农具。”《明史·太祖纪三》:“八月癸丑,徙泽潞民无业者垦河南、北田,赐钞备农具,复三年。”传统农具是历史上发明创制,承袭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的泛称。传统农具具有就地取材,轻巧灵便,一具多用,适用性广等特点。古代传说最先出现的农具是耒耜。有明确文献记载的播种用农具是西汉的耧犁,耧犁由牲畜牵引,后面有人扶着,可以同时完成开沟和下种两项工作中国农业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农具丰富多彩。就各个地域而言、不同的环境而言、相应不同的农业生产而言,使用的农具又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与局限性。历朝历代农具都不断得到创新、改造,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 图一:纺纱机图二:铁锹 一.农具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的理论研究:从2005年浙江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开始,国内外学者对于农业文化遗产保

护研究的数量逐年递增,经过近些年国内学者的共同努力,中国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无论实际保护工作,还是理论研究,都走在了世界前列,体现出多学科合作、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重、保护与发展协调的趋势。与会专家学者分别从学科建设、研究方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文化基因传承、保护和开发方法等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理论进行了热烈的探讨。 (一).学术界就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开展了各种会议: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二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论坛会议,对多学科视角下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本次会议专家学者的发言对农具类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强调农具是为提高农业生产力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而修建的古代农用工具,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设施和能源,以求创造最适于农业生产的环境,具有深厚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二).农具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其理论研究热点侧重于“保护”上。对于2010年在湖南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法律问题研讨会”,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等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深入探讨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为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夯实了基础。 (三).专家学者对农具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理论研究,著作了各种文献书籍。如周昕——《中国农具发展史》、《农业:文化与遗产保护》、张力军,胡泽学——《国说中国传统农具》、《中国农具80余年的变迁研究_基于1923年卜凯盐山县150农家调查》、《铁农具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分析》、《中国农具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等。 二.保护及利用的实践活动: (一)、国家与农业部相继建立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华农业文明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系统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主要藏品有古代农业生产工具1000余件,其中包括6000多年前的石器、石刀、石斧,这些农业劳动工具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1983年7月,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国农业博物馆,隶属国家农业部,1986年9月正式向社会开馆。中国农业博物馆内有中国传统农具陈列是从馆藏数千件农具藏品中精选出的350件,按照耕地整地、播种移栽、中耕、灌溉、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模式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课标要求】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知识构图】 【知识梳理】 一、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 1、生产工具的变化: (1)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时代——铁制农具和牛耕 (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 说明:从春秋战国起,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牛耕的发展 春秋后期出现——汉代广泛推广——唐代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2、生产方式的变化:千耦其耘(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小农经济出现) (1)条件: (2)特点: (3)评价: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1、部门及成就: 2、经营方式: (1)家庭手工业:工商食官: (2)官营手工业:特点: 地位及评价: 生产关系的变化: 产生: (3)私营手工业:地位: 经营方式的变化:

三、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 1、商业发展的概况: (1)工商食官: (2)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原因:统一、大运河)(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六个新特点) 2、城市的变化 (1)唐以前:坊市界限明确;政府严格控制;城市功能以政治、军事为主。 (2)宋以后:坊市界限分开;政府放松控制;城市功能以经济为主;出现夜市、草市、晓市等。 (3)唐宋时期的沿海港口城市 (4)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市镇 3、古代商业的政府政策——重农抑商 (1)产生的原因: (2)发展情况:汉代——中唐——明清(评价: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四、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与中国的落后 1、社会条件: 2、特征:自由雇佣劳动关系 3、表现:在江南部分地区的手工业工场里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4、发展缓慢的原因: (1)农耕经济的束缚——根本原因 (2)专制统治的束缚 (3)重农抑商,海禁政策的束缚 5、中西国力兴衰易位: 【针对训练】 1.综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发展特点的正确叙述是。 ①农用动力发生改变②自耕农经济出现⑨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④私商成为商人主体 A.①②④ 8.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以下对材料中“商人”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可以到浮梁草市收购茶叶 B.他到浮梁买茶时住在“会馆”中 C.经商使他的社会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他将茶叶贩卖到海外,受到“海禁政策”的限制 3.《全球通史》中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下列属于这场“商业革命”的史实是 A.流通领域出现纸币B.大量商业市镇兴起 C.生产领域出现私人作坊D.出现东市、西市商业区 4.在古代的中西方交往中,两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的“名片”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的“名片”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②③④ 5.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其主要观点是 A. 重农抑商 B. 重商抑农 C. 农商互补 D.农商皆本 6.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宋

《农具》教案之一

《农具》教案之一 导读: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 2能主动发现汉字的特征,并归纳总结汉字的构字规律,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3了解常见农具的基本特征和作用,培养热爱劳动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发现汉字特点,归纳总结汉字的构字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生字、词语卡片,实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向家人或亲戚了解一些常用农具的名称和用途;收集农具图片。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播放农民播种、插秧、割稻的录像。最后出现拖拉机、播种机、插秧机、收割机图。 2指图谈话:小朋友,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农具) 板书课文题目:农具。 3课文里给我们介绍了很多农具,我们一块儿去认识吧! 二、学习课文,自主识字

1请大家自己读课文,叫一叫这些农具的名字。遇到戴红色拼音小帽的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 教师:你觉得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教教大家。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抢读。 4开火车检查读。 5发现探究,归纳学法: (1)自读生字,你发现哪些字有共同之处? (2)把你的发现说给小组内的伙伴听听。 (3)全班交流,相机贴出词语卡片。 镰刀 铁铲 锄头(钅) 箩筐 簸箕 背篓(竹) 扁担 拖拉机 插秧机(扌) (4)想一想,为什么第一组都是金字旁、第二组都是竹字头、第三组都是提手旁呢?你还知道哪些带有“钅”“竹”“扌”的字? (5)说一说:我们按偏旁归类的方法记忆生字,有什么好处?

教师小结:汉字的意思和它的偏旁有紧密联系,我们按以偏旁归类的方法学习生字,识记生字的字形,字义就更容易记了。 6齐读词语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7出示课文农具图。 教师:我们来给这些图片加上名片,谁愿意把名片(词语卡片)贴在相应的图下? 指导学生上台贴,台上台下互动,一起找名片、读词语,老师及时评价,给予鼓励。 三、拓展知识,自主实践 将学生收集的课文以外的农具图片(农村小学可带实物)集中在一起,形成“农具园”,让学生自己去认一认、读一读或摸一摸、问一问、说一说。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要写的字,让学生读一读,找规律:“割”左宽右窄,“担”等6个字左窄右宽。 2看看谁能把这些字写得既正确又漂亮。 重点指导:插、割、器。 3引导学生展示、评价。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农具介绍

农具介绍

垂直榫铆套装于犁胫,称为翅膀,用以绞系逼斗;拐把为长约三寸的木条,垂直榫铆套装于犁尾部。 犁柱为长约六寸的圆木条,一端套戴铁嘴,前顶于犁辕拐弯处的凹窝,柱尾后顶于犁身中部的凹槽,柱后槽内可以增减木楔,以决定耕地的深浅。 图1犁与牛犋示意图 犁辕为熟铁质,分为直、弯、弧三段,直部长约八寸、宽约二寸、厚约五分的扁铁。下端垂直穿套于犁身中下部;弧部为长约一尺七八寸、边长各约一寸的方形条铁,后粗前细,前尖部有径约三分的垂直圆透孔,穿套一长约寸七八的铁轴。 全副子为长约一尺七八寸、宽约二寸、厚约八分的硬木条,两端穿套扁铁环,用以挂系牛犋;中部有圆透孔,穿套于犁辕尖部的铁轴,可以前后转动。

犁铧为生铁浇铸,前有长约二寸的铧尖,尖后为空腔铧腹,套戴于犁头,尖后腹的两侧各有一宽约八分、长约三寸、内厚外薄的边檐,檐后连接有长约寸七八、稍外倾斜的耳,用以分开翻动的虚土。整个铧的外形略似斜倒的塔式。 逼土器,俗称逼斗,熟铁质,厚约半公分,略似边长各约六七寸的方形,前有短方柄,面光稍下凹,底部有三个透孔钮,用细绳细棍绞绑于犁头后的木翅上(图1)。 裙犁用于平原耕地,一般多为双牛拉犁,右牛蹄踩犁沟,用力稍多,左牛蹄踩平地,用力稍少。骡、马、驴均可拉犁。两头好牲畜拉一犋犁,一天两晌可耕地五至六亩。 操作时,耕地者在犁后左侧用右手紧握犁拐把,眼盯犁沿子稍离地表,左手执鞭赶牛前行,犁铧入地破土,深约五六寸左右。俗语:“要挖草根,耕地要深。”但必须根据牲畜的体力决定翻地的深浅,只要畜力强壮,翻地越深越好。俗称:“地翻深,能蓄水,根扎深,长得稳,肥上大,草锄尽,庄稼才能长得美。” 逼土器可以使耕动的大部分土层朝天翻转,把原禾茬与杂草压埋入土内沤成肥,把底土朝太阳暴晒提温,利于禾苗生长。种麦的前一次耕地不用逼土器,只是为了松土。 秋田一般翻地两次,第二次随耕随下种再磨平。麦田一般翻地三次,第一、二次耕后暂不磨平,得暴晒一段时问后遇雨土块疏松再磨平,第三次随翻、随耙磨、随下种。俗语:“地虚土绵,禾长好田。”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参要求积极进行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进步,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加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难点突破】 重点: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 2、影响农业经济的因素。 3、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 导入1: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问题历来是中国经济问题之核心,目前,我们还经常提及三农问题。那么,古代中国是如何解决农业问题的呢?古代中国农业有何特点呢?本文将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变化?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导入2:打出十二生肖的图片,(设问):十二生肖中有哪些与农业有关的动物?(马、羊、鸡、狗、猪、牛);(设问):为什么有如此多与农业相关的生肖?(农业在古代的重要性地位),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专题一第一节:古代农业经济。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一、农业的起源 1.“神农”的传说 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lěi sì),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黄河流域—种植粟(北方通称“谷子”,去皮后称“小米”)、麦 2.农耕格局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思考1: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和谐发展。 思考2: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条件、技术、水力、土地制度、政策、劳动者等。 [过渡]阅读课本,找一找: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生产工具的革新;水利工程的兴修。 二、生产技术的进步 1、表现: (1)耕作方法: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从原始农业的产生到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在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

传统农具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具,农具一直贯穿着整个农业发展的过程。自古代种植起源以来,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一件件传统农具慢慢地被创造出来,形成辉煌灿烂的农耕农具文化。从远古农业的发掘研究看,我国传统农具的产生不是凭空想象的,创造任何一种新农具都是一个漫长的实践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太科学到符合科学,无不倾注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今天展示给大家看的是在江海大地上耕耘劳作了成百上千的南通农具模型,有的是你们爷爷奶奶们用过的,有的是你们爸爸妈妈们看过的,有的是你们既没有用过,也没有看过的。为了展示南通前辈们创造的农耕文明,让大家领略江海大地的农家风情,我们特别举办南通科技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整个参观过程中,为了保证所有同学都能看得见,记的清,懂方法,学原理,我们特别聘请这套模型的制作师张师傅进行操作表演,请大家按照我们的讲解,依次进行参观学习。 1.风车。吹去稻谷麦类粮食的草屑瘪粒等杂质的工具。上方朝一边的出口的出杂质,下方的朝下的出口的出粮食。 2.石磨。石制的磨干粉、水糊的工具。下盘固定,上盘旋转,上盘的圆洞添原料,下盘的周围出干粉、水糊。 3.木犁。耕地的农具。用畜力、人力或机器等牵引。因主部件为木材,故称木犁或土犁,以别于后来铁制的双铧犁等。犁是由中国最古老的木制耕地工具——耒耜演变而来的。《易经〃系辞》中有文字介绍:“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褥之利,以教天下”,说明耒耜创始于传说中的神农氏时期。南通地处长江中下游,滨江临海,自古人们就十分重视农业。在海安青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出土了穿孔石斧、石锛、石凿等农具,成为远古人类从事渔猎和农业的重要工具。虽然在青墩出土文物中未发现犁,但从地域和种植的植物来看,我们南通使用的就是曲辕犁。 4.耙。有钉齿耙和圆盘耙等。用于碎土、平地和消灭杂草的整地农具。 5.连枷。脱粒工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使子粒掉下来。也作梿枷。 6.纺车。手摇的有轮子的纺纱或纺线工具。 7.草鞋耙。用稻秆或草茎等编制的鞋草用的工具。 8. 轧籽机。轧出棉花籽的工具。

农业公司概况介绍范文

农业公司概况介绍范文 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1]是首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 企业、北京市第一家农业类上市公司,先后获得“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北京最具影响力企业”、“北京企业100强”、“北 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公司现拥有“牛栏山”、“鹏程”、“顺鑫”、“宁诚”、“小店”五件中国驰名商标;“顺 鑫农业”、“鹏程”、“小店”等七件省市级著名商标。公司始终 围绕大农业概念,深耕农产品加工和新农村建设两个领域,坚持资 本经营与生产经营协调发展,在中国现代农业产业化道路上积极探索、追求共赢。 北京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耘丰种业分公司以“兴农强民”为已任,坚持以“承诺、诚信、奉献”的态度,通过高端的科研技术与 现代管理理念、专业化的市场运作,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产品和优质 服务体系。 深圳大生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深圳大生集团”),英文:Shenzhendashengagriculturegroup,成立于2005年,前身为福建 华信控股有限公司,2012年经由中国华信董事局会议对其农业、化工、工程和机械板块进行重组脱钩而来。集团是集资产管理、资本 运作、生产经营于一体的民营股份制企业,总部位于深圳,其农化 与工程板块在香港上市(股票代码:HK1103)。 集团主营现代化农业基地、农药化肥加工、路桥工程建设、农业技术研发和金融服务等。深圳大生集团有员工近2000人。2013年 销售收入超380亿,管理总资产超过110亿元,注册资本金20亿元 人民币。 旗下企业福建华信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获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民 营500强企业 中国农业生产资料集团公司(简称“中国农资集团”)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直属的全国性集生产、流通、服务为一体的专业经营

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

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 农具的产生和发展是与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步进行并相互促进的。在原始农业时期,农业生产粗放,农具的材料以石、骨、蚌、木为主;种类可分为农耕用、收割用和加工用3类。农耕类大体有铲、耒、锄等;收割类包括刀、镰等;加工类最普遍的是石磨盘和石磨棒。此外,还有用鹿角制成的农具。陶器的发明和应用很早,主要用以汲水、贮物和烧煮食物。此后,各个时期农具的发展大致如下。 夏、商、西周时期 这一时期的农具有所改进,但所用材料还是以木、石、骨等为主。当时已有青铜生产,但多用于武器、食器和礼器。到西周末年,用青铜制作的仅有一些中耕农具和收割农具等。此外还有一种用于碎土和砸实田埂的装有长木柄的木质榔头。在农业上很重要的汲水、灌溉器具,商代已有桔槔;西周的戽桶和吊桶,是用于从池塘和井中取水灌溉的。这个时期农具的种类虽增加不多,效率也还不高,但为后来铁制农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 冶铁业的兴起,使中国农具史上出现了一大变革时期:铁制农具代替了木、石材料农具,从而使农业生产力开始了质的飞跃。战国时期的农具绝大多数都是木心铁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个铁制的锋刃,这就比过去的木、石质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考古出土的实物看,当时使用呈V字形的铁犁头,有利于减少耕地时的阻力;铁锸可增加翻土深度;铁耨则可有效地用于除草、松土、复土和培土。此外,这一时期推广的一种有效的脱粒农具,为后世所长期沿用。 宋、元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农具的发展无论在动力的利用、机具的改进、种类的增加、使用的范围等方面,都超过了前代。北魏《齐民要术》记载的农具只有30多种;而元代《王祯农书》的“农器图谱”所载农具达105种之多,几乎包括了所有的农具,且附以精致插图。这时还出现了绳套和挂钩。绳套是把“一条杠”分解为两条绳索,可使牛耕的牵引力加大;挂钩是将动力机和工作机分开。这样,利用绳套服牛,犁身可大大缩短,回转方便,因而牛耕不但可用于水田、平地,且可用于丘陵山区。这时期还出现了犁床或犁辕上附有改进犁,可以清除芦苇杂草,便于垦耕。在水田

农具介绍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明所体现的哲学精髓是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资源。农耕文明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优秀的,例如培养和孕育出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集体至上、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邻里相帮等文化传统和核心价值理念,值得充分肯定和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家庭模式是"耕读传家",即既要有"耕"来维持家庭生活,又要有"读"来提高家庭的文化水平。这种培养式的农耕文明推崇自然和谐,契合汉族文化对于人生最高修养的乐天知命原则,乐天是知晓宇宙的法则和规律,知命则是懂得生命的价值和真谛。崇尚耕读生涯,提倡合作包容,而不是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这符合今天的和谐发展理念。农耕历程恰如一部厚重磅礴的歌诀从远古吟咏而来。 农家的生活用具实在太多了,五花八门,样样皆有。正如一首歌谣唱道:犁杖耙耱镢锄镰,叉刮镢锤斧夯铲。 绳索套项驴安眼,驮笼驮架马骑鞍。 桶笼箱筐加水担,升斗口袋和褡裢。 刃镰麦耙芟麦秆,杈杖扫帚推刮板。 扬场晒籽用木锨,石槽铡刀硙(wei)子碾。 锅碗瓢盆瓮坛罐,壶杯钵匙筷碟盘。 刀擦杖刷与风函,尺镜针锥钳镊剪。 桌椅板凳床柜案,簸箕面渠箩笸篮。 麦耧秋耩播希望,板锄露锄抡得欢。 手头家具样样全,人勤春早仓囤满。 这些生产、生活用具过去有、现在使、将来还会继续用。

为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或作为工具发展进化的研究资料,或作为历史发展的记录,现将延安农家生产、生活常用的旧式主要工具图录并略述于后。 一、农耕生产用具 1.犁(犁分为裙犁与耩犁两种) 裙犁是用木、铁质制作配套而成,其部件有:犁身(包括头、翅、身与拐把)、犁柱、犁辕、犁沿子、生铁铧与逼土器(俗称逼斗)等。 犁身为木质,略呈斜s形,直长约四尺;头部为前小后大,光面的木疙瘩,用以套戴生铁铧;头后右侧有一长约四寸、宽约一寸、厚约八分的木条,一端垂直榫铆套装于犁胫,称为翅膀,用以绞系逼斗;拐把为长约三寸的木条,垂直榫铆套装于犁尾部。 犁柱为长约六寸的圆木条,一端套戴铁嘴,前顶于犁辕拐弯处的凹窝,柱尾后顶于犁身中部的凹槽,柱后槽内可以增减木楔,以决定耕地的深浅。 图1犁与牛犋示意图

农具的认识一

种植工具知多少 活动背景: 久居城市的很多同学对农作物缺乏最基本的认知,缺乏动手实践的机会和能力,而且对周围事物的观察、研究能力也相对较弱。为给孩子们创设更多实践锻炼的机会,引导孩子们细心观察生活之美,培养他们良好的探究、创新习惯,我校确立了绿色种植校本课程,本课是种植活动的准备工作,对种植工具的认识及学会简单种植工具的使用。同时,让孩子们在不断的成功中逐步提升自信心。开展这一门课程,我们还需要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培训,包括“如何观察、如何搜集处理信息、如何整理资料”等各个方面的训练,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活动目标: 1、认识简单种植工具,初步了解种植工具的一些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3、走进基地进行实践,亲自动手,体验劳动乐趣。 活动重难点: 了解种植工具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活动准备: 教师层面:多媒体课件、种植工具实物。 学生层面:初步搜集资料,了解种植工具的基本知识。 活动组织形式: 教师课堂教学;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铁锹没有见过的人应该不多,主要用来剜地和铲土。方锨没有尖儿,剜地自然不行,主要用来铲石子、沙子之类,或在堆积小麦、花生、玉米时使用。 铁锹和方锹 活动成果形式: 1、有关种植工具知识的资料搜集和整理成册。 2、“最佳合作小组”、“最会合作成员”评选。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确定主题 1、师出示图片:你认识这件农具吗? 生说一说对铁锨认识。 2、师:这是铁锨。它是传统的种植工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种植工具。 教师板书课题: 种植工具知多少 (二)、集体交流收集的种植工具资料。 1、小组内交流收集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收集资料情况。 3、投影出示组内整理的种植工具资料,由汇报员向全班做介绍汇报。 种植工具资料: (1) 铁锨和方锨

中国古代农具大全

精心整理 中国古代农具大全 (耒耜)传说最古老的工具,大约在炎帝时期。(翻土农具) (钁)最早出现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似镐的刨土工具) (铜铲)商代(青铜器。铲土除草用的农具) (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脚踏耕具) (犁耕)汉代。(翻土农具) (都匀犁)春秋战国。(翻土农具) (镪犁)又写作“枪犁”或“戗犁”,时间不详,产自山西。(翻土农具) (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翻土农具) (耦犁)西汉。(二牛三人一组耕地) (鐴土铁铧)秦汉时期。(铁铧为耕犁破土的锋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 (犁錧)战国时期。(翻土农具) (犁鑱)周朝。(翻土农具) (竹莜)也叫“竹爬”出现于西汉。(翻土农具) (銍)战国。(翻土农具) (镰)周朝。(除草工具) (疀)没有出土文物,大约时间在春秋战国。() (劐子)战国。(翻土农具) (耨)秦代。(锄草的农具) (锄)西周时代。(翻土农具) (耰)先秦。(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用) (耰钼)先秦。(用来平田松土的农具,锄把) (镫锄)元代有记载,具体出现时间不详。(翻土农具) (桔槔)春秋时期。(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 (渠疏)汉代。(灌溉) (椟栌)秦,汉代较为普遍。(翻土农具) (翻车)东汉。(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 (水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水转筒车)隋朝兴盛于唐。(农业灌溉工具) (浙碓)大约元代。(翻土农具) (代耕架)源于唐代,改进于明。(人力牵引的耕地机械) (孔明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龙骨水车)始于东汉,三国改进。(排水灌溉的机械) (锸)汉朝。(掘土的工具) (铁锹)战国出现铁,锨于西汉。(耕地,铲土的农具) (三脚耧)战国时期就已有一脚耧车,西汉出现三脚耧。(播种机的一种) (六爪犁)汉朝文献有记载,隋朝把“六爪犁”注释成“楎”。() (耙)北魏。(翻地农具) (连枷)战国、秦汉时代。(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簸飏)最早大约于战国,最晚大约于汉朝。(簸萁) (杵臼)西周。(臼舂捣粮食或药物等的工具) (石磨)汉代以后才称为磨,汉前称“硙”。(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

犁的介绍

犁的介绍 犁是一种耕地的农具。由在一根横梁端部的厚重的刃构成,通常系在一组牵引它的牲畜或机动车上,也有用人力来驱动的,用来破碎土块并耕出槽沟从而为播种做好准备。 基本简介 在55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的农民就开始尝试使用犁。早期的犁是用Y形的木段制作的,下面的枝段雕刻成一个尖头,上面的两个分枝则做成两个把手。将犁系上绳子由一头牛拉动,尖头就在泥土里扒出一道狭小的浅沟,农民可以用把手来驾驶犁。到公元前3000年,犁进行了改进,把尖头制成一个能更有力地辟开泥土的“犁铧”,增加了一个能把泥土推向旁边的倾斜的底板。中国的犁是由耒耜发展演变而成。最初可能仍名“耒耜”。用牛牵拉耒耜以后,才渐渐使犁与耒耜分开,有了“犁”的专名。犁约出现于商朝,见于甲骨文的记载。早期的犁,形制简陋。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出现铁犁,开始用牛拉犁耕田。西汉出现了直辕犁,只有犁头和扶手。而缺少耕牛的地区,则普遍使用“踏犁”。在四川、贵州等省的少数民族地区均有踏犁的实物。踏犁也称“镵”、“脚犁”。使用时以足踏之,达到翻土的效果。宋周去非《岭外·代答风土》: 踏犁形如匙,长六尺许。末施横木一尺余,此两手所捉处也。犁柄之中,于其左边施短柄焉,此左县所踏处也。犁柄之中,于其左边施短柄焉,此左脚所踏处也,踏犁五日,可当牛犁一日,又不若犁之深于土。 至隋唐时代,犁的构造有较大的改进,出现了曲辕犁。除犁头扶手外,还多了犁壁、犁箭、犁评等。陆龟蒙《耒耜经》记载,共有十一个用木和金属制作的零件组成,可以控制与调节犁耕的深度。长达2.3丈,十分庞大,必须双牛才能牵挽。中国历史博物馆有唐代犁的复制模型。其原理为今天的机引铧式犁采用。唐朝的曲辕犁与西汉的直辕犁相比,增加了犁评,可适应深耕和浅耕的不同需要;改进了犁壁,唐朝犁壁呈圆形,可将翻起的土推到一旁,减少前进的阻力,而且能翻覆土块,以断绝杂草的生长。 在古代欧洲使用的犁从青铜时代起,基本上就没有怎样改变过。只有犁嘴从公元前十世纪起一般用铁代替了木头。这时的犁在耕田时由犁田人提到一定的高度,需要相当大的气力。犁出来的沟垄既不怎么直,也不怎么深,因此要犁过两遍。在犁第二遍时要和第一遍的方向形成直角。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成就

中国古代物理学的成就 中国是一个具有上下5000年历史的古国,古代的科技技术曾经一度领先于世界水平,在物理学上也取得了让人称赞不已的成就. 1. 力学 力学起源于古代人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生产劳动中的实践经验,并逐步发展为生产技术和初步的自然哲理。 我们小时候都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冲少聪察,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尝致大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这个故事里,6岁的曹冲通过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的重力等于水对物体的浮力这一物理原理,解决了一个连许多有学问的成年人都一筹莫展的大难题。虽然那个时代,阿基米德已经发现这个原理500多年,但这一原理直到1627年才传入中国。同时这个故事也用到了等量替换法是一种常用到的科学思维方法。 当然中国古代还有很多力学方面的成就,(1)《考工记》中记录这我国古代农具、兵器、炊具、酒具、水利、建筑等古代手工艺规范的专著,反映了我国当时的生产技术和经验知识水平。(2)王充的《论衡》,著作中对于运动的疾缓(快慢),力与运动、物与运动、内力与外力的关系等做了叙述,其次还有对运动相对性的研究,东汉时代的《尚书纬考灵》就是这方面极有价值的成书,这种对运动相对论的观点,《考灵》比伽利略的《对话》至少早1500年。(3)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是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在卷十五《体兵篇》中记述测试弓弦弹力大小的方法。 2.光学 我国古代光学成就也很显著。(1)《墨经》中写道了八条对集合光学的专门论述,这八条主要论述:光的直进性和小孔成像,平面镜反射及成像、球面镜成像都是现在我们所熟知的。(2)汉代王充的《论衡》更是在其基础上,对光学方面做出了更加完善的阐述:光的强度,光的直线传播及球面镜聚焦成像。(3)

中国古代农具大全精品资料

中国古代农具大全

中国古代农具大全 (耒耜)传说最古老的工具,大约在炎帝时期。(翻土农具) (钁)最早出现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似镐的刨土工具) (铜铲)商代(青铜器。铲土除草用的农具) (牛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脚踏耕具) (犁耕)汉代。(翻土农具) (都匀犁)春秋战国。(翻土农具) (镪犁)又写作“枪犁”或“戗犁”,时间不详,产自山西。(翻土农具) (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代后期的东江地区。(翻土农具) (耦犁)西汉。(二牛三人一组耕地) (鐴土铁铧)秦汉时期。(铁铧为耕犁破土的锋刃,鐴土是耕犁的翻土器) (犁錧) 战国时期。(翻土农具) (犁鑱) 周朝。(翻土农具) (竹莜)也叫“竹爬”出现于西汉。(翻土农具) (銍)战国。(翻土农具) (镰)周朝。(除草工具) (疀)没有出土文物,大约时间在春秋战国。() (劐子)战国。(翻土农具) (耨)秦代。(锄草的农具) (锄)西周时代。(翻土农具) (耰)先秦。(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用) (耰钼)先秦。(用来平田松土的农具,锄把) (镫锄)元代有记载,具体出现时间不详。(翻土农具) (桔槔)春秋时期。(原始的井上汲水工具) (渠疏)汉代。(灌溉) (椟栌)秦,汉代较为普遍。(翻土农具) (翻车)东汉。(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 (水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水转筒车)隋朝兴盛于唐。(农业灌溉工具) (浙碓)大约元代。(翻土农具) (代耕架)源于唐代,改进于明。(人力牵引的耕地机械) (孔明车)东汉造出雏形,完善于三国。(农业灌溉工具) (龙骨水车)始于东汉,三国改进。(排水灌溉的机械) (锸)汉朝。(掘土的工具) (铁锹)战国出现铁,锨于西汉。(耕地,铲土的农具) (三脚耧)战国时期就已有一脚耧车,西汉出现三脚耧。(播种机的一种) (六爪犁)汉朝文献有记载,隋朝把“六爪犁”注释成“楎”。() (耙)北魏。(翻地农具) (连枷)战国、秦汉时代。(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用来拍打谷物、小麦、豆子、芝麻等,使子粒掉下来) (簸飏)最早大约于战国,最晚大约于汉朝。(簸萁) (杵臼)西周。(臼舂捣粮食或药物等的工具) (石磨)汉代以后才称为磨,汉前称“硙”。(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

农具的变迁

农具的变迁 活动的由来: 社会生产的变化和发展,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上,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发展上开始的。地处农村的学校,有丰富的“农博”资源。张家港虽然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但传统农具和农村生活用品还存在一些,是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教育的好教材。其中上世纪爷爷奶奶辈至现在生产劳动工具经历很大的变迁。这些工具,有的在学生的家里还能看到他们的影子,许多的在家里已经不存在了。通过调查了解欣赏上世纪爷爷奶奶使用过的劳动工具,认识着他们的勤劳和智慧,想像着他们如何用简易的手动工具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体验着现代祖国的飞速发展,从社会大课堂中受到教育。 活动开展的目标: 1.让学生关注并了解有关农村劳动工具的知识,调查访问时要掌握谈话技巧,做到有礼貌,注意做好记录。 2. 通过对农村劳动工具的历史与变迁的认识,受到勤劳品质教育,增强自豪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拓展知识。 活动的成果的可能形式: 了解农具的历史和变迁,了解特定的时代背景。 活动实施的准备工作: 1.利用课余时间,搜集和农具有关的知识。 2.举行班内农具变迁情况知识比赛。 活动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随记栏 一、我们的活动方案 【活动1】我家的农具调查 附:我家的农具调查表

【活动2】农具连一连 钉耙 板锄 连枷 扁担 粪勺子 谷推子

漏刷 粪桶锄头挖沟锹平头铲 粪箕尖头铲

小锹 锯子 镰刀 匾子 耙子 你认识这些从前的农具吗? ( ) ( ) ( )

( ) ( ) 你认识以下的现代化农具吗? ( ) ( ) ( ) ( ) ( ) ( ) ( ) ( ) ( ) 【活动3】了解家乡的农具变迁 名称 传统手工农具新式机械化农具 作用 耕作、播种 灌溉 田间管理 收获、脱粒 农产品加工 运输

汉代农具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

汉代农具的发展程度及其历史意义 汉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是标志着我们民族成熟的里程牌,无论是从疆域国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还是从农业生产各个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为后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农业来说,汉代的精耕细作技术和农业工具都已经相当成熟,很多一直延续使用到了近现代。而农具对农业生产的效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精耕细作等技术的出现和推广离不开农具的飞速发展。本文拟对汉代农具的发展程度及其历史意义进行简要的介绍,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中国农具起源概述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农业的国家之一。大约在距今一万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自己栽培作物、饲养家禽,从此进入了原始农业时代。他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创造和改进了多种多样的农具,农具的发展和演进也反映了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的进步。 原始农业时代,农业生产的产量很低,采集、狩猎仍占据着重要地位,先民们最初是沿用采集、狩猎的工具,后来渐渐用木棒、石块、兽骨和蚌壳等材质陆续创造出了一些最原始的农具:他们用石斧或砍斫器砍倒树木,放火烧掉;再用尖木棒松土,播种;收获时,用石刀、蚌镰来掐穗。这样的石斧、石刀、砍斫器、尖木棒、石镰等就是最早的农具。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原始的农具已初具形态,他们先是在最简单的劳动工具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制成了复合工具。如:在松土用的尖木棒下部绑上短横木,以便足踏,用于翻地,称为“耒”,耒可以说是原始农业生产中较原始的成形的耕地工具;之后他们又将耒齿由单齿变成双齿,最后又变成板状刀,即为古书中所提到的耜,板状刀称为耜冠,安装其上的木棒或木柄称为耜柄,类似今天的锨。耒耜的出现,为以耜耕为主的原始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 到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耜耕农业进一步发展,当时的人们用大型的磨光石斧,劈荆斩棘,垦荒辟地;又把磨得扁平的石耜加宽延长,钻孔加上木柄,用作主要的翻地工具;此外还改进了双齿木耒和骨耜。有的地方出现了人拉的三角形石犁,它的出现更有利于深翻土地。在中耕和收获工具方面,这个时期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石锄、蚌锄、镰刀最早都是这个时期出现的。拿镰刀来说,它是在已有的半月形石刀或蚌刀的基础上,将石刃不断加长,穿孔不断加多,并装上横柄。 夏商周一直到春秋前期的奴隶社会,这一阶段农具的发展十分缓慢。虽然商代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相当的发达,但由于青铜在当时是贵重金属,人们主要用它来铸造兵器和礼器,且由于青铜本身的质地问题,很少用作农具,主要用于农具制造的还是原先的木、石、骨、贝等材质。但纵观整个奴隶社会可以发现农具构造上还是有了缓慢的改进,如: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耕地工具,原来只有由人操作的耒耜,到商代开始出现了犁,犁正是在耒耜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而成,它解决了牵引力的问题,改人力为牛拉,比耒耜进步的多。但是商周时期正是奴隶制高度发展的阶段,奴隶被看作是能说话的牲口,使用奴隶相对来说更方便、便宜一些,所以牛耕并不普遍,耒耜仍是人们使用的主要工具。到春秋中叶,牛耕才渐渐多起来,用牛耕田是耕作技术上的一大进步,由耒耜发展到犁也是农具上的一大进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