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音史

中音史

中音史

贾湖骨笛 1986、1987、2001年三次出土,分早、中、晚三期:早期距今9000多—8600年;中期距今8600—8200年;晚期距今8200—7800年。骨笛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的乐器。

曾侯乙编钟 1978年发掘出土于湖北随县擂鼓墩的曾侯乙编钟代表了我国编钟

音乐的最高成就,也代表了我国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整套编钟共64件(不包括一件镈钟),分三面和上、中、下三层排列。整套钟上共刻有3755(其中钟体上有2828字)个字的错金铭文,这些铭文记载了当时的曾国和几个国家的乐

律学名称对照情况,为研究当时的乐律学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曾钟的总音域达5个八度,其中部音区十二律齐备,转调十分方便。这也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在先秦时期就有十分完备的乐律学体系,驳斥了此前中国先秦时期没有乐律理论体

系和中国的七声音阶外来说的谬论。

乐学理论西周以来,调性(调高、调式)观念已经形成。当时已经有五声音阶和两种七声音阶即:1、宫、商、角、徵、羽 2、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3、宫、商、角、和、徵、羽、变宫。

这时期在《礼记·礼运》中还记载有旋宫转调的理论:“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

夏代乐器目前出土的夏代乐器实物不很多。主要有陶埙、铃、石磬等。

1、陶埙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的20余件陶埙可能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或夏代遗物。这些陶埙都是三音空,多为彩陶制品,时代距今约3500年左右。

2、陶铃和铜铃目前出土的陶铃和铜铃尚无法确定其是否为夏代遗物。但学者一般都认为二里头文化属夏文化,所以可以把二里头出土的陶铃和铜铃看成夏代遗物。但此时的铃是否是乐器目前也不能定论。

3、石磬目前出土的可能是夏代遗物的石磬有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石磬和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石磬等。

商代乐器商代乐器的研究目前只能以甲骨文的记载和出土的乐器实物为主要依据。后世的文献或传说只能作为参考。当前对甲骨文的研究成果尚不能满足音乐学界对商代乐器研究的需要。因此,现在介绍的商代乐器基本上是依据出土实物。

1、鼓目前出土的商代鼓主要是大鼓,如鼍鼓和铜鼓等。

2、铜铃虽然有很多学者不认为商铃属于乐器,但由于它和后来出现的铙等乐器联系紧密,我们在这里也简单作一介绍。商代铜铃出土很多,仅殷墟就出土有二十多件,它们多为车马铃和狗铃等动物铃,但有学者认为后来的乐器铙就是在夏商铜铃的形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3、特磬和编磬商代的石磬比此前的磬在很多方面都有进步。商代还出现了三个成编的编磬。有很多种磬器工艺水平极高。商代石磬为后世的石磬形制奠定了基础。商代石磬有两个击点可以产生音高。

4、埙商代的陶埙出土数量较多,形制较为统一,多为平底卵形,五个音孔。制作材料以陶制最多,也有骨制、石制埙。其中,辉县琉璃阁150号殷墓出土的埙能吹出11个半音关系的音高。

5、铙商代出现的钟类乐器,合瓦体略扁,青铜制作。铙的正鼓部和测鼓部能发出两个音高。商铙有成编的编铙和单件的大铙两种类型,编铙多出于北方,大铙多出于南方。

6、其它乐器商代除有以上出土乐器外,应该还有其它乐器,但目前据甲骨文的记载进行研究的结果尚不够统一,只能等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考古新发现。

八音西周的时候,已经有70多种乐器。周代按乐器的制作材料将乐器分成八类,分别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这种乐器分类方法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科学的乐器分类方法。

古琴古琴的形制在汉代基本趋于成熟。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汉初七弦琴的形制和唐琴大体一致,只是长和宽都稍小一些,琴面上还没有十三个徽位。据南京西善桥古墓出土的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像中,嵇康和荣启期所弹的琴有徽位可以推断:古琴发展至魏晋时期已经有了十三个徽位,其形制大体已经定型。

东汉蔡邕的《琴赋》和嵇康的《琴赋》都对当时的古琴演奏艺术有极为生动地描

写而且提到了不少古琴作品。西汉杨雄的《琴清英》和桓谭的《新论》都对琴学有许多论述。相传为蔡邕所撰的《琴操》也记录了许多汉代的古琴作品。

此时期的古琴作品中,有很多都是值得重视的,比如:《广陵散》、《碣石调·幽兰》、《梅花三弄》、《酒狂》等。

雅乐是我国古代在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等典礼中所用的音乐,它用于郊社、宗庙、宫廷仪礼、乡射和军事大典等。

周代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雅乐体系。周代雅

乐主要包括“六代乐舞“等。六代乐舞:

简称六舞,是周代以前和周代著名的六部

代表性乐舞。包括:黄帝时的《云门大卷》、

尧时的《大咸》、舜时的《大韶》、夏代

的《大夏》、商代的《大濩》、及周初的

《大武》。六代乐舞的主要内容是歌颂各

个时期统治者的文德武功。

雅乐的特点:关于雅乐的特点,以往学者

认为是“严肃、冗长、呆板”。刘再生认

为这是一种误解,他把雅乐的主要特点总

结为四点:1、它是一种有队形变化的群

舞形式,表演者多为男性;2、音乐演奏

有一定的程式和规范;3、有特定的内容

和历史内涵;4、具有修身养性、和睦家

庭、安定社会的教育意义和作用。

郑卫之音狭义的讲,郑卫之音是指先秦

时期郑国和卫国的地方音乐。广义的郑卫

之音即民间音乐。历史上儒家曾把郑卫之

音贬为“靡靡之音”、“淫声”、“亡国

之音”等,原因主要是郑国和卫国在周代

是商代后裔的聚居地,郑卫之音是“商之

遗音”。

郑卫之音的音乐特点音乐的娱乐性和

观赏性大大增强,教育功能很弱。为后世

的歌舞伎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分损益法这是我国最早的生律方法,

即确定乐音的绝对准确高度及其相互关

系的方法。它记录在距今2600年前左右的

《管子·地员篇》中,是一种在弦上按振

动体长度来进行计算的生律方法。《管

子·地员篇》记载的三分损益法只生出宫、

徵、商、羽、角五个音。后来在《吕氏春

秋·音律篇》中,又记载了在“三分损益

法”生五律的基础上继续往下推算求出十

二律及其顺序的方法。

由三分损益法生出的十二律,是一

种不平均律。它所形成的古代大全音(204

音分)比平均律的全音(200音分)大;

古代小半音(90音分)比平均律的半音

(100音分)小。所以,三分损益法相生

到第十二律时就出现了“仲吕极不生”,

即“黄钟不能还原”的现象。这是中国律

学史上的千古难题。

十二律的出现我国最早记载十二

律律名的文献是《国语·周语下》的“周

景王问律于伶州鸠”篇。公元前522年,

伶州鸠列出了十二律的全部律名,即:黄

钟、大吕、太簇、夹钟、姑冼、仲吕、蕤

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

二律分阳律和阴律,奇数六律为阳律叫

“六律”,偶数六律为阴律叫“六吕”。

合称律吕。

京房六十律京房是我国第一个从理论

上发现“仲吕不能还生黄钟”的律学家。

他发现三分损益十二律中的仲吕所生的

律与黄钟律之间相差24音分,我们称之为

“古代最大音差”。京房发明的六十律就

是用“三分损益法”从第十三律继续往

下推算,直到第六十律,就产生五组不同

律高的“十二律”。其中第五十四律和第

一律之间只相差三点六音分,即“京房音

差”。这就已经十分接近平均律了。六十

律一是为了解决旋宫音律均等问题,一是

用来算卦占卜。

相和歌汉代汉族民间歌曲的总称。他经

历了由最早民间没有伴奏的“徒歌”形式

发展到“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形

式,最后发展到“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的“相和歌”。相和歌的主要伴奏乐器有

节、笙、笛、瑟、琴、琵琶(阮)等。它

有深厚的民间基础,是后来魏晋时期的清

商乐的前身。相和歌使用的宫调叫相和三

调,即清调、平调和瑟调。

相和大曲是相和歌的最高发展形式,是

含有多段体的大型歌舞作品形式。其结构

包括“艳”、“曲”、“解”、“趋”、

“乱”等。其中,除“解”基本上每曲必

用外,“艳”和“趋”、“曲”可能属于

引子或尾声性质,“乱”在大曲中很少见

使用。完备的大曲结构一般可分成三个部

分,具有三段体的结构特征。文献参见杨

荫浏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

百戏是在周代散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多种民间艺术的总称。它包括角觝、杂

技、魔术、歌舞等。汉代百戏发展程度很

高,有“东海黄公”(歌舞)、“鱼龙曼

延”等剧目。很多百戏剧目中都有音乐伴

奏或表演。百戏的表演中也具备了以后戏

曲的化妆等因素。图片见四川天回山东汉

墓出土的说唱俑。

歌舞戏歌舞戏是指南北朝末年兴起的

一种由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

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

雏形。其渊源可追溯到汉代百戏中的情节

性歌舞和角觝.重要节目有《大面》、《钵

头》、《踏谣娘》等。

清商乐是魏晋时期我国北方和南方汉

族民间音乐的总称。是在相和歌的基础

上,吸收当时南方吴歌、西曲等地方民间

音乐的因素而发展起来的音乐形式。

学堂乐歌:1.概念:狭义的学堂乐歌是指

清末民初新式学堂开设的“乐歌”课,及

其所教唱的歌曲。广义的指清末民初时期

具有时代性的歌唱形式。2.代表人物:1.

沈心工,一生编创了大量的乐歌作品,代

表作品有《体操-兵操》、《革命军》、《黄

河》、《竹马》等;出版的歌集有《学校唱

歌集》3集、《重编学校唱歌集》6集、《民

国唱歌集》4集和《心工唱歌集》。2.李叔

同,其作品主要可以分成三类题材:一是

反映爱国思想理念的作品,如《祖国歌》、

《大中华》等;二是借景抒情、陶冶情操

的作品,如《春游》、《忆儿时》、《送别》

等;三十出家后的出世之音,即《清凉歌

集》中的五首歌曲。3.曾志忞。3.反映的

主要内容:以抵御外侮富国强兵为主要内

容,反映了20世纪初中国人民的民主革

命思想和要求。4.曲调来源:1)选用日

本或欧美学校歌曲、流行歌调或军歌旋律

填词;2)用中国传统乐曲填词;3)自创

曲调。5.历史意义:1)由于学堂乐歌的

影响,中国出现了最早的一批音乐教育

家,为后来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师资基

础,也为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奠定了基

础;2)引起了社会各界对音乐的社会功

能的重视,也为后来在各时期发挥很大社

会作用的各种题材的歌曲形式的发展做

了准备;3)是我国近代音乐的开端,从

学堂乐歌以后,西方音乐全面传入中国,

中国音乐的发展就出现了中西音乐并存

发展的情况。

萧友梅(1884-1940)

1.简介:萧是我国近代著名音乐教育家。

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他不但是我国近代

专业音乐教育的先驱,还是我国专业音乐

创作的开拓者。(他在1916年以《中国

古代乐器考》一文获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

博士学位。1920年与杨仲子一起创办了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修科,

1922年任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教务主任,

1925年兼任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

系主任,1927年11月1日被聘为上海“国

立音乐院”教授兼教务主任,同年12月

任该院代理院长,1929年“国立音乐院”

改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任校长,

直至1940年底去世。)

2.主要作品:其代表作品有钢琴独奏曲

《哀悼引》、钢琴与大提琴《秋思》、管

弦乐《新霓裳羽衣舞》、声乐曲《问》、

《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

等。另外,他还有《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

《中国历代音乐沿革概略》等论著和《和

声学》、《普通乐学》等教材。

萧的学校歌曲同学堂乐歌有着显著的

不同,她所有的歌曲去掉都是自己创作

的,均配以钢琴伴奏,并广泛运用了各种

演唱形式,从而改变了学堂乐歌那种“选

曲填词”的方式,这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

文化的发展已向前跨进了一大步。

赵元任(1892-1982)

1.简介:中国著名语言学家、作曲家,

1918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先后在国内和国外著名大学教授过数学、

物理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等学科,

担任过清华大学音乐委员会主任,参与发

起“琴韵歌声研究会”,也是我国近代最

早有计划深入民间采集民歌和采用民间

音乐素材创作的作曲家。1938年以后定

居美国。

2.创作和特征:赵的音乐创作以歌曲为

主,其歌曲旋律与歌词的声韵、语调结合

得十分出色,在曲调写作与和声配置方面

作了中国化的有益实践。他的歌曲写作代

表了20年代中国歌曲创作的最高水平,

他在三、四十年代也创作了一些优秀作品

如《西洋镜歌》、《老天爷》等。他的代

表作品有《教我如何不想他》、《卖布谣》、

大型合唱曲《海韵》等。

黎锦晖(1891-1967)

1.简介: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广泛接触

民间音乐。1912年毕业于长沙高等师范,

先后在北京、长沙、上海任过文秘、教员

等职。1916年参加“北京大学音乐研究

会”并任“潇湘乐组”组长,广泛深入地

学习中国戏曲。受“五四”精神的影响,

他较早开始致力于推广国语和普及音乐

教育活动,致力于儿童歌舞音乐的创作和

实践活动。从1920年以后,先后创办《小

朋友》杂志和“明月歌剧社”等很多团体。

2.创作及作品:20年代是黎创作儿童歌

舞音乐的黄金时代,其创作主要有“儿童

歌舞表演曲”和“儿童歌舞剧”两类,其

中“儿童歌舞表演曲”的代表曲目有《可

怜的秋香》、《蝴蝶姑娘》等;“儿童歌

舞剧”的代表作品有《麻雀与小孩》、《葡

萄仙子》等。黎的创作经历了从用现成曲

调进行填词到根据剧情要求全新音乐创

作的过程,从而达到创作不拘一格、形式

多样。

刘天华(1895-1932)

1.简介中学时参加军乐队,1912年参加

上海开明剧社,学习铜管乐器和钢琴,后

来从周少梅学习二胡,从沈肇州学习琵

琶,赴河南学习古琴。在家乡时还向和尚

学习佛曲和民间音乐,在传统音乐领域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1922年4月到北京大

学音乐研究会(同年10月改为音乐传习

所)任教。1926年起兼职于北京艺术专

门学校和国立北京女子大学音乐系。他长

期向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认真学

习和声、作曲等西方音乐理论。他还学习

了昆曲等戏曲音乐。

2.创作及作品刘天华的主要创作领域在

二胡和琵琶等民族器乐方面。他的十首二

胡曲是《良宵》、《月夜》、《悲歌》、

《光明行》、《病中吟》、《闲居吟》、

《独弦操》、《苦闷之讴》、《空山鸟语》、

《烛影摇红》。另外,他还创作了《歌舞

引》、《改进操》、《虚籁》等三首琵琶

曲和丝竹乐合奏《变体新水令》。

3.主要贡献1)在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和中

国传统乐器技巧的基础上进行创作2)改

进二胡的性能,改革二胡的技巧,将其带

入高等学府的教学中,而且编写了大量的

二胡练习曲和琵琶练习曲,改变了此前民

族乐器的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3)培养了

蒋风之、储师竹、陈振铎等一批二胡名家,

形成了中国第一个二胡学派和第一批主

要师资力量4)改进中国传统的工尺谱,

用无线普及、和简谱记录了《梅兰芳歌曲

谱》,收集整理了《安次县哨子合乐谱》

和《佛曲谱》(未完成)。

黄自(1904-1938)

1.简介1929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音乐

系,回国后最初在上海沪江大学音乐系任

教。1930年被萧友梅聘为国立音专任教

员兼教务主任。他不但创作了很多代表当

时最高水平的作品,还为我国培养出了很

多著名的音乐家,如贺绿汀、刘雪庵、陈

田鹤、江定仙等。

2.创作及作品黄自创作的音乐形式主要

有合唱曲、清唱剧、艺术歌曲、交响音乐、

电影音乐、群众歌曲和儿童歌曲等。其作

品《抗敌歌》、《旗正飘飘》是我国最早

的抗日救亡歌曲;清唱剧《长恨歌》是我

国第一部大型声乐作品;其艺术歌曲《思

乡》、《春思》、《玫瑰三愿》等也是经

典之作;其管弦乐作品《怀旧》、《都市

风光幻想曲》也显示出黄自驾驭大型作品

的创作与配器能力。

马思聪(1912-1987)

1.简介出生于广东海丰,六岁开始接触音

乐。1922年开始接触小提琴,1924年

-1929年第一次去法国学习小提琴、钢琴

等,1930年,由广东省政府资送再次到

法国留学,从毕能蓬学习作曲,1932年

回国。回国后曾两次举办过产生重大影响

的巡回独奏音乐会。解放前曾在多地任

职,解放后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和中国音

协副主席等职,1967年因迫害离开祖国

到美国,1987年5月20日因心脏病在美

国去世。

2.创作与作品马思聪一生创作了大量的

各类体裁作品,以《第一回旋曲》、《内

蒙组曲》(即《绥远组曲》)、《西藏音

诗》、《牧歌》等。

其小提琴音乐创作的主要特点是:1.采用

民间音调做素材2.借鉴西方作曲技巧并

进行创新和发展3.把钢琴伴奏作为音乐

整体中的重要部分进行整体构思和创作。

另外,马思聪还创作了64部体裁不同的

大、型音乐作品。

黄河大合唱:大合唱,光未然作词,冼星

海作曲。作品以黄河为背景,展现了一幅

波澜壮阔的抗日斗争历史图卷,歌颂了人

民的斗争精神,控诉了侵略者的罪恶行

经,塑造了坚定不屈的中华民族英雄形

象,是一部反映中华民族解放运动的音乐

史诗。在音乐创作中,冼星海采用了独唱、

齐唱、轮唱、对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

还创造性地运用了卡农等西方作曲技法。

各个乐章之间,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

在表现内容、演唱形式和音乐形象等方面

构成鲜明的对比。全曲规模宏伟、雄伟浑

厚,音调吸收了劳动号子等民间音乐素

材,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中

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重要的成果之

一。

白毛女:新歌剧。贺敬之、丁毅编剧,马

可、张鲁、瞿维、李焕之等人作曲。作品

通过“旧社会使人变成鬼,新社会使鬼变

成人”的传奇故事情节,深刻反映了处于

地主阶级残酷压迫下的农民的苦难生活,

表现了他们紧跟共产党、推翻旧世界的决

心。该剧在音乐创作上创造性地吸取了民

间音乐,并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经验,

使该作既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又有强烈的

戏剧性,成为我国新歌剧的标志性作品。

中音史复习题及答案

中国音乐简史 1.新法密率: 明代朱载堉的“新法密率”。所谓新法,是有别于三分损益法而言;所谓密率,即采用数学方法求得十二平均律每律的等比数后再产生十二平均律,记载于《乐律全书》。 2.神奇秘谱: 由明代朱权所编辑的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琴曲谱集,共分上、中、下三卷; 上卷“太古神品”:《广陵散》、《高山》、《流水》、《酒狂》等唐宋以前古曲15首; 下、中卷“霞外神品”:《梅花三弄》、《大胡笳》、《离骚》等48首古代名曲。 3.梆子腔: ○1梆子腔是一种戏曲声腔剧种,原于陕西、山西一带的民间曲调,又有秦腔、乱弹、西秦腔之称。○2梆子腔运用整齐句势和板式变化为主的音乐结构,其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文辞通俗易懂。○3梆子腔开创了戏曲音乐板腔体,即以一个基本的曲调为基础,作各种节奏,板式速度的变化来表现剧情的矛盾冲突。这种结构方式有别于之前出现在戏曲、说唱音乐中曲牌体结构。 4.兴隆笙: 是元中统年间由中亚地区传入元朝宫廷的早期管风琴,也是最早传入我国的键盘乐器。初该乐器音律与元朝宫廷不和,后经乐官郑秀改后,长期使用于宫廷宴乐。 5.俗讲 ○1俗讲是唐代说唱艺术的一种,是取佛经中的故事编成诗文合体的通俗作品,用说唱相间的表演方式讲唱,脚本叫做变文。 ○2变文是将深奥的佛教哲理通俗化利用讲故事和唱经的方式进行宣传又叫做俗讲、讲经文。(讲经文是唐代一种说唱艺术形式) ○3变文内容:a.讲述佛经故事,是佛教通俗化的结果;b.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事。 ○4变文是散文和韵文相间的叙事体,韵文部分通常是七言四句一段,也有五言、六言的。音乐性、故事性都很强,借以吸引听众、传播佛经。变文有三类形式:a.只唱不说;b.只说不唱;c.有唱有说(占多数)。 6.六代乐舞: 简称“六乐”都是从黄帝时期开始历代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包括: ○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是黄帝时的图腾; ○2唐尧时的《咸池》,咸池是天上星宿命; ○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被孔子评为“尽善尽美”的音乐; ○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 ○5商汤时的《大濩》,内容描写商汤伐桀; ○6周朝当代的《大武》,孔子评“尽美矣,未尽善也”。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一般规模宏大,歌舞相间。 7.曾侯乙墓: 出土主要乐器:○1编钟:每钟都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正鼓音与侧鼓音构成大小三度的音程关系;○2编磬;○3建鼓、扁鼓、有柄鼓;○4笙、篪、25弦漆瑟、十弦琴、五弦琴。

中音史复习资料

一.远古时期 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音乐源于对自然音响的模仿。《吕氏春秋》 感情说:音乐源于人对于思想感情的表达。《礼记·乐记》 劳动说:音乐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淮南子》 对于中国音乐的起源,在基于一定事实根据的基础上,各种说法都仅仅是一种推测,应从多元的角度去理解,不应简单归结为一种因素。 二.周秦时期 ~ 礼乐制度 为维护和巩固统治,周代统治阶级制定出符合本朝的礼乐制度,从思想上巩固等级名分,以维护天子的权威。礼乐的“礼”就是宗法制度和等级制度相互结合的礼仪,“乐”就是音乐,包括乐队、乐舞的编制、乐曲、乐舞的使用等等。各级奴隶主必须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按不同场合举行礼乐,以体现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相互间的关系,不得随意僭越。 六代之乐 简称“六乐”,据说是从黄帝开始历代流传下来的六部代表性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其特点是规模宏大,有歌有舞,而声调平淡,节奏缓慢。黄帝时的《云门大卷》尧时的《咸池》舜时的《大韶》禹时的《大夏》商汤时的《大濩》周初的《大武》 郑卫之音 自春秋起,周代的礼乐逐步走向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将欣赏趣味转向以“郑卫之音”为代表的民间俗乐。“郑卫之音“是郑国与卫国一带的地方音乐,它保留了浓郁的商代音乐特色,节奏奔放活泼,音乐优美抒情,深受一些诸侯国\ 君的喜爱。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十五国风,共160篇,包括了黄河流域绝大多数的民歌,涉及的题材广泛,内容包括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楚辞》 是继《诗经》以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屈原的作品构成了它的主体,主要有《离骚》、《九歌》、《天问》。这些作品想象丰富、辞藻瑰丽、感情强烈,句式参差,语句间常插入虚词“兮”,节奏感、表现力很强,与《诗经》形式迥异。 @ 十二律理论 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十二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

1中音史简答题

1.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对近代京剧音乐的贡献? 梅兰芳创造了雍容华贵的新腔,其演唱凝重而流畅,对旦角音乐艺术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对京剧伴奏音乐也有改革,在京剧伴奏中加用可二胡、月琴,在一些新戏中采用了新的配乐手法。 程砚秋,他对声腔和演唱有许多钻研和独到的见解,如“以腔就字”的创腔原则和“声、情、美、永”的演唱要求等。他广泛地向其他戏曲、说唱学习,也向西洋音乐学习,创造了委婉幽咽而又慷慨刚劲的“程派”唱腔。 周信芳,其发扬“海派京剧”锐意改革的精神,不守成规,他的唱腔接近口语,酣畅朴直;念白饱满有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以“化短为长”形成了麒派唱腔的独特风格;注重做功,表演从人物内心出发调动唱、念、做、打全部予以充分展示,因内外和谐而真实生动。善用髯口、服饰及道具等来塑造人物;在音乐作曲、锣鼓、服装、化妆等方面作了革新和创作。 2.萧友梅,赵元任歌曲创作的艺术特色和历史贡献? 萧友梅,艺术特色:他的音乐创作在多种音乐体裁(尤其是西洋乐器音乐)的运用上富于开创性,室内乐作品完全仿作了西洋古典音乐的创作手法;管弦乐曲进行了民族风格的尝试与探索。 历史贡献:①推广音乐;②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 赵元任,艺术特色:他的歌曲创作鲜明地反映了“五四”时期科学、民主精神;在音乐写作方面有重要的创新。在曲调写作与和声配置方面作了“中国派”的实验,其歌曲旋律与歌词声韵、语调的结合,尤为出色。 历史贡献:他能结合中国语言的独特规律进行创作,是探索中国民族化创作道路的重要先驱之一。 3.冼星海对近代合唱音乐创作的贡献? 冼星海的《黄河》、《生产》、《九一八》、《牺盟》、四部大合唱之外还有《黄河大合唱》是近代大型合唱音乐取得较高艺术成就,享誉中外里程碑式的杰作,他在《黄河大合唱》中创造的具有民族风格,中国气派和时代特征的新的合唱形式,对其后中国大型歌唱音乐创作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不仅是中国人最喜爱的大合唱,也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大合唱作品。 4.聂耳歌曲创作的艺术特色及其历史意义? 艺术特色:抗日救国与民族解放,他的歌曲音乐在表现内容与艺术形式方面都体现了时代精神与革命倾向。(1)非方正性的曲体结构。(2)丰富多变的句式(3)突出的使用短句,使音乐具有短促有力的质地,造成急促的气势,富于青春活力和战斗精神。(4)巧用休止 历史意义:(1)聂耳是我国近代音乐发展史中,准确而深刻的反映我国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形象的第一人;(2)在艺术想象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是一个大胆的革新者;(3)体现了我国革命音乐的正确方向,初步解决了音乐如何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如何与广大群众相结合,如何创造各被压迫阶级的典型形象,如何创造性的继承民族音乐传统、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来发展新的民族音乐等问题;(4)为我国“左翼音乐运动的开展”和我国人民大众革命音乐的成长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中音史复习资料

变态女教师的中音史复习资料,大眼姐姐呕心吐血忙了5个小时总结的 废话一下,在你们狂喜之下盗走我的革命果实之前,你们除了要请我吃饭以及请我吃饭以及默念大眼姐姐最靠谱之外,还是自己再看看书和别的资料,这是我自己一个人翻阅了书,查了网页以及别的系的不靠谱资料之后一个字一个字打起来的,历时5个小时,除了口歪眼斜手脚抽搐就差口吐白沫以外,我还非常的非常的饿。。。。。大家凑合看看吧,有不全或者不对的地方请你们自己纠正,因为我真的太累太累了。。。。。 人名篇: 肖友梅,音乐教育家、作曲家。字雪朋,号思鹤。原籍广东香山(今中山县),童年随父亲寓居澳门。1901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音乐学校学习钢琴与声乐,并在帝国大学学 习教育。1913年又到德国莱比音乐学院和莱比大学学习,取得博士学位后于1920年回国。前后达十八年。在日本时,曾参加同盟会,掩护过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动。1920年 回国后,先后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体育专科、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系任教,并担任领导工作。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在上海创办了国立 音乐院,这是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院,为音乐教育事业与培养专业音乐人才涤讪了基础。萧友梅还致力于编写音乐教材,计有1924年的“风琴教科书”、1925年“钢琴教 科书”、1927年的“ 小提琴教科书”等,著有“ 中西音乐的比较研究”、“古今中西音乐概说”和“ 中国历代音乐概略” 等学术论著,先在北京主持北京女子高等师范 学校音乐科和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同时组织了我国第一上管弦乐队,自任指挥。 赵元任(1892—1982 2.25) 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江苏武进(今常州)人,生于天津。1 929年6月底被中央研究院聘为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言组主任,同时兼任清华中国文 学系讲师,授“音韵学”等课程。1938年起在美国任教。他是中国现代语言和现代音乐学先驱。著有《新诗歌集>.在谱曲方面按照他择定的“中国化”的目标,进行了多方面的探 索。采用和创作具有中国风味的歌调。首先是吸收和融化他所熟稔的中国传统曲调,例如《听雨》.依声调谱曲,即处理歌词“字音跟越调”的关系。他又按艺术歌曲的旋律与伴奏 ,有与一般歌曲不同的更高要求。借鉴了欧洲艺术歌曲的创作经验,例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刘半农词,《卖布谣》刘大白词。他还未当时的爱国民主斗争和社会教育等,写过不 少与艺术歌曲不同的更为通俗的作品。 青主:廖尚果(1893--1959),即青主,中国音乐理论家,广东惠阳县府城人(今惠城区桥西),曾用笔名黎青主,别署黎青、廖尚果L.T.等。1893年6月10日生于广东惠州,1 959 年逝世于上海。辛亥革命前为广东黄埔陆军小学堂学生。武昌起义时他曾参加进攻潮州府的武装行动。民国成立后,于1912年,以功臣资格受广东政府派遣留学德国,遭袁世凯北

过与不过

“过”与“不过” 在本人的记忆中,中央音乐学院曾牵头举办过两次有关音乐学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会议:第一次,1996年召开的音乐学研究生教学研讨会,会议就音乐学研究生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法、教学的体制及问题三个专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与交流;第二次,2005年召开的全国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会议,会议就关于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之经验、困惑、考试与培养,关于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之体系、目标与思考,关于音乐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会议之宗旨、实施与展望等三大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究。 众所周知,音乐学研究生的培养不外乎:进口(招生考试)、培养(教学培养)、出口(论文答辩)三大环节。孟子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处可改日:导吾导以及人之导,学吾学以及人之学。借以表达本文寓意及初衷。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给艺术院校招生、培养、毕业等各个环节均带来一系列的压力,也产生了各种问题。本文只讨论音乐学研究生培养的第三环节(即论文答辩)遇到的一些案例。需要强调的是,迄今为止,绝大部分院校教师遵守职业操守、认真教书育人,为学生尽心尽力、亲力亲

为、为人师表;但是也有个别现象使人产生纠结,值得思考与探讨。 你见,或者不见, 我就在那里, 不悲不喜。 你念,或者不念, 情就在那里, 不来不去。 …… 这是时下网络、坊间盛传的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之变体,有学生在论文答辩后改为: 你过,或者不过, 论文在那里, 不来不去。 你怜,或者不怜, 我就在那里, 不卑不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举事例,有的源于本人亲历,有的则为圈内同事闲聊时所获知。希望读者切忌对号入座,因为此文本意不想“请君入瓮”,更不希冀“瓮中捉鳖”。 一、关于“两张皮”提法或诟病 所引发的纠结与思考

中音史资料

中音史资料 1、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已有8000年可考历史的文物是什么?骨笛 2、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何时?周朝 3、我国音乐历史上最早的乐器科学分类法是哪种分类方法?八音分类法金土石革丝木夸包竹 4、我国最早论说音乐本质为“他律论”的文献是哪几部?《乐论篇》、《富国篇》、《乐记》。 5、“减字谱”是哪种乐器的记谱法?古琴 6、宋代词人中,著有附曲谱的词集并流传至今者是哪位?姜夔 7、“新法密率”的发明者是?朱载土育 8、1927年中国创建的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是那所?国立音乐院 9、儿童歌舞剧(可怜的秋香)的创作者是中国儿童歌舞剧题材的首创者是哪位?黎锦辉 10、最早在国外演出的中国管弦乐曲是哪位?黄自怀旧 11、乐府的设置可以上溯到哪个朝代?秦朝 12、旬况《城乡片》属于什么形式的音乐?说唱形式 13、先秦时期,“非乐”观点的提出者是谁?墨子 14、隋朝公迁七部乐中,属于汉族传统民间音乐是那部?《神奇秘谱》 15、我国最早刊印的古琴曲集是那部?《神奇秘谱》 16、在昆山腔的发展过程中,将昆山土戏改为广水唐腔的人是哪位?魏良辅 17、音谱《台湾歌曲》的作者是谁?江文也 18、中国第一部清唱剧是哪部?长恨歌 19、在中西音乐比较研究中,首次把世界音乐划分三大乐系”“中国乐系》《希腊乐系》《波斯亚刺伯乐系》的人是谁?王光祈 20、唐代的音乐理论著述有哪些?《北堂书钞》《教坊记》《乐府杂录》《通史》《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 21、宋元时期流行流行的说唱形式主要有哪些?鼓子词,诸宫调,陶真,货郎儿 22、姜夔自度曲的代表作有哪些?《扬州慢》《杏花天影》 23、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有哪些?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王实甫乔吉甫 24、元代散曲的体制形式有哪些?小令带过曲散套 25、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古琴曲有哪些?平沙落雁渔樵问答 26、京剧发展史上涌现的著名旦角有哪些?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旬慧生 27、刘天华创作的二胡曲有哪些?病中吟》、《月夜》、《苦闷之讴》、《悲歌》、《空山鸟语》、《闲居吟》、《良宵》、《光明行》、《独弦操》、《烛影摇红》 28、萧友梅的作品有哪些? 《小夜曲》《新霓裳舞曲》《问》《南飞之雁曲》《五四纪念爱国歌》 29、冼星海的作品有哪些?《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到敌人后方去》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

happpiness

1月-3月:搜集考研信息,听免费讲座。 2月-3月:定考研目标,听考研形势的讲座。选择专业,全了解所报专业的信息。 4月-5月:第一轮复习,自己好好看看书,做些书后的题。这一轮只看教材和做课后题(较弱的公共课和专业课),同时英语背单词,看看阅读。 6月-7月:全面关注考研公共课的考试大纲,购买最新的辅导用书,准备暑期复习。 7月-8月:制定一个全面复习计划,开始第二轮复习。参加一个有权威性的辅导班,上课回来,当天讲过的东西一定要认真看,不可往后推。 9月-10月:关注各招生单位的招生简章和专业计划,联系学长学姐收集专业课信息。此时政治大纲出台,开始复习政治。(忠告:再忙也不要放弃英语,坚持每天拿出至少一个小时学英语)。 10月-11月:确定十一黄金周复习计划,对前两个阶段的复习进行总结。同时在11月之前,各科开始做真题(政治除外)。 11月:研究生考试报名工作开始,报名、填报专愿。第三轮复习阶段开始,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的冲刺复习,购买辅导冲刺的内部资料。冲刺班报名。 12-1月:反复做真题,侧重较弱的公共课和专业课,对专业课书上的例题也要反复做。报一个点题,做考前整理。 4-11月份的时候每天要保证至少12小时的复习时间。这个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而定,比如7点30—晚上10点30,除去吃饭和休息时间有13—14小时的学习时间。其中可以拿出一两个小时的午休时间和活动时间。 11月下旬到12月中旬,每天复习10个小时就可以,复习时间可以调整为早8点—晚10点,中午的午休要按考研时间调整。上午11点30结束,下午14点开始考试。所以从中午12:15左右到1:20左右午休。 作息时间表 考研复习时,由于学习内容较多,难度较大,学习压力过大,所以很多考生长时间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中。使自己的大脑过于疲劳,轻易出现头晕目眩、身弱乏力、身体免疫力下降等情况,这样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反而影响学习。所以考生有必要为自己设定一个作息时间表。严格按照作息时间表作息,会使你学习时精神饱满、大脑清楚,提高学习效率。

中音史复习

中音史 一.名词解释 新音乐运动:是将其作为倡导学堂乐歌的终极目标1919年“五四”运动后,萧友梅曾将新音乐(他谓之“新乐”或“今乐”)用作“旧乐”(指中国传统音乐)的对称。 学堂乐歌:1概念:是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而兴起的歌唱文化,一般指学堂开设的音乐(当时称唱歌或乐歌)课或为学堂唱歌而编创的歌曲,它是 一种选曲填词的歌曲,起初多是归国的留学生用日本和欧美的曲调 填词,后来用民间小曲或新创曲调的。学堂乐歌的倡导、推广者以 沈心工、李叔同、曾志忞等启蒙音乐教育家为代表。 2意义:是我国新音乐文化发展的最初阶段的萌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 20世纪我国群众歌曲的基本定位。 3 内容:宣扬富国强兵、抵制外辱的爱国精神 歌颂推翻帝制,建立共和新政 对象为中小学生的军歌 呼吁妇女解放,主张男女平等 宣传新文化,去除旧习俗 陆华柏:现代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在过华中师范大学担任过教员和音乐系主任。作有歌曲、管弦乐、歌剧等作品。特别是歌曲《故乡》和管弦乐康藏组曲》最为出名。 大同乐会:这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颇有影响的一个国乐社团。由古琴家郑觐文创办、主持,聘请汪昱庭、苏少卿、陈道安、程午加、柳尧章等为教师, 向入会的会员传授中西音乐的知识和技艺,并进行有关中国古乐的仿制和 民乐的改革。以中国乐器进行乐队合奏的试验也是他们作了最初的试探, 并创编了著名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等。郑觐文逝世后该社的工作由卫仲 乐等继任,至1937年抗战爆发后,其活动实际告终。 和平进行曲:赵元任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杂志上发表。是公认的中国人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该曲表达了热爱和平的心声,是赵元任先生在美国留学期 间完成的。 延安颂:莫耶词,郑律成曲。1938年夏作于延安。1940年曾易名《古城颂》登在国民党统治区《新音乐》第二卷第3期。歌曲热情地歌颂了抗日 战争中的延安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具有抒情性,又富战斗气息。 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原名“国立音乐学院”成立于1927年11月27日。院长蔡元 培教授兼教务主任萧友梅。1929年7月停办,后改组为“国 立音乐专科学校”两所学校尤其前后的连续性,但在体制, 组织结构,师生情况上有显著变化。国立音专在办学10年左 右期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具有高修养的音乐人才,如贺绿汀、 周小燕等对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音史 第一讲

教学内容:绪论、远古、夏、商音乐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中国音乐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应该如何学好这门课; 2、通过讲述,让学生对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教学重点: 1、中国音乐的大致发展脉络 2、传说时代的乐舞与乐器,夏、商乐舞和出土乐器 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讲解、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中国音乐史发展脉络 (从教材的目录来看,将中国音乐的发展历程大致讲述一下。) 二、远古、夏、商的音乐概貌 1、远古时期的音乐 1)特点: 歌、舞、乐合而为一的原始乐舞是远古时期的主要音乐形式,节奏是原始音乐的基本因素。由于当时生产力极为低下,因此原始音乐往往与现实生活、巫术、宗教相结合。 原始乐舞亦可称之为氏族乐舞,是全体氏族成员的共同精神财富。在原始艺术中,原始氏族乐舞受到人们格外的尊重和最广泛的参与。这是因为在当时生产力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他们不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更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因此,原始人敬畏神灵鬼怪。他们认为这种承载歌、舞、乐三位一体形式的乐舞具有通天达地的魔力,能与天宫神仙、地府鬼怪交谈说话,能搭起人与鬼神之间的桥梁。“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当人们装扮成各种各样的野兽竞相起舞的时候,才拥有了与神灵交流的神力,也只有在这个时刻,天地人鬼神才能融会一体。是“舞”给原始人提供了一种契机,让原始人在神人交会的乐舞中得到心灵的安慰

与满足。 2)具体情况 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始乐舞,其资料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古文献中记述的原始乐舞,主要是神话和传说。对于这类资料我们不能完全相信,因为在一代代的流传过程中难免会掺杂进后人的想象成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把这些神话和传说视为无稽之谈,因为它们在相当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面貌和音乐的表现形式,能够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依稀可辨的历史轮廓。二是考古发掘所得资料,主要是原始岩画和部分出土实物中的乐舞图像;三是近现代民族学和民俗学中有大量生动的例子。中国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疆域的辽阔、地理环境的差异及其他因素都使得各个区域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表演形式。日常生活中诸如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婴儿出生、医治疾病、农耕收割、祭祖典礼等场合都有歌舞相伴。相对来说,在不断的文化交流与传承过程中,某些乐舞的形态在中原地区已经消失,只在古代典籍中有所记载的礼乐歌舞、古规礼俗,反而在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社会中保存完好。 先秦典籍中关于原始乐舞的记述相当丰富,这些乐舞主要反映了远古时期人们的劳动生活、同自然界的斗争,也有宗教、祭祀、战争、图腾等其他内容。 下面我们就看看古籍记述中提到的几部乐舞: 1)、朱襄氏之乐 大意是说:在远古氏族朱襄氏的时候,分很大,天气干旱,植物枯萎散落,结不成果实。有个叫士达的人造了一个五弦的瑟,用以求雨,来安定人民的生活。音乐在这里似乎有着巫术般的功能。 2)、葛天氏之乐 传说中有个叫葛天氏的部落。这个部落的乐舞形式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八阕。”这是原始社会极为著名的一部乐舞作品。八支歌的内容是《载民》——歌颂载负人民的大地;《玄鸟》——是表示崇拜氏族的图腾(一种黑色的鸟,有人认为是燕子);《遂草木》是祝愿草木生长旺盛;《奋五谷》——是祈求五谷丰收;《敬天常》——是向上天表达敬意;《达帝功》——是歌颂天帝功德,希望天

西音中音史古代部分考试范围(现场版)

一、填空 1.证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距今约有九千年可考历史的乐器是河南舞阳贾湖骨笛 2.夏、商两代的代表性乐舞分别是《大夏》、《大濩》 3.商代出土有三枚为一组的编磬,其铭文分别为永启、夭余、永余 4.周代的六代乐舞是《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 5.我国有明确记载的音乐制度始于周代,其名称是大司乐6.五声音阶名是宫、商、角、徽、羽 7.西周时期根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将其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是我国最早的乐器分类法,被称作八音分类法 8.春秋时期产生的计算乐律的理论被记载在《管子地员篇》一书中,这种计算方法是三分损益法 9.曾侯乙墓编钟是湖北随县出土的,它是战国时期的乐器10.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11.孔子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12.《九歌》的作者为战国时期的屈原所创作 13.我国最早的一部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儒家音乐理论著作是《乐记》 14.汉乐府中著名的音乐家李延年,曾任协律都尉 15.汉代相合大曲的结构是艳、曲、趋或乱 16.相合三调为平调、清调和瑟调 17.产生于东汉末年,描写了“聂政刺韩王”这一故事的琴曲是《广陵散》 18.汉代京房在三分损益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六十律理论19.魏晋名士嵇康有《声无哀乐论》 20.阮籍创作的代表性琴曲是《酒狂》 21.《碣石调,幽兰》是至今仅存的唐人手抄的文字谱琴曲22.律学家何承天创立了“新律” 23.荀勖的贡献在于他发现了笛律中的管口校正数 24.歌舞戏是南北朝末期兴起的一种有故事情节、角色化装、歌舞兼具、并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曲雏形 25.隋代的万宝常、郑译提出里八十四调理论 26.唐代音乐机构是为了适应燕乐的高度发展而确立的,隶属于太常寺的有太乐署、鼓吹署两机构,隶属于宫廷的有教坊、梨园 27.二十八调是唐时期所用的宫调体系 28.唐代燕乐歌舞大曲的结构式散序、中序、破 29.隋唐时期的一种填入各种歌词的民间歌舞形式是曲子30.唐代佛教寺院用于宗教宣传的一种说唱形式是变文31.唐代古琴减字谱是由曹柔创立的 32.以极具细腻的手法来刻画梅花高贵品格的琴曲作品是“梅花三弄” 33.唐代陈康士根据屈原的同名诗改编而创作的琴曲《离骚》34.宋代著名词家、音乐家姜夔的《白石道人集》留存至今35.姜夔较具代表性的自度曲是《扬州慢》《杏花天影》36.宋代郭沔写下的较有影响的琴曲作品是《潇湘水云》37.宋元时期出现的一种说唱形式是货郎儿,它的高级形式是转调货郎儿 38.宋杂剧的结构是散段、正杂剧、艳段 39.宋杂剧中主要角色为副净、副末、孤、旦 40.唐代出现了一种用十二平均表示音高的谱式,其名称是律吕谱 41.宋代蔡元定提出了十八律乐律理论 42.元杂剧的结构式一本四折(幕),有时加一个楔子43.元杂剧的表演由曲、宾白、科三方面组成 44.元代著名的五大剧作家是关汉卿、马致远、郑祖光、白朴、王实甫 45.元代关汉卿的代表剧目有《窦娥冤》《望江亭》《单刀会》《救风尘》等 46.王实甫的代表剧目有《西厢记》等 47.元代流行的琵琶独奏曲是《海青拿天鹅》 48.元代从西域传进来了一件乐器叫火不思。它四弦、长柄、无品、梨型音箱。 49.《教坊记》的作者是崔令钦 50.《羯鼓录》的作者是南卓 51.《乐府杂谈》的作者是段安节 52.宋代市民音乐活动的中心是瓦子、勾栏。民间艺人的行会组织是书会、社会 53.诸宫调是由宋代勾栏艺人孔三传创立的 54.金元时期诸宫调的代表作品是《刘智远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天宝遗事诸宫调》 55.宋代陈旸著有《乐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规模较大的音乐百科全书 56.元代的燕南芝庵著有《唱论》,是我国古代关于歌唱艺术的一部较为全面的理论著作 57.对昆山腔进行改革的人是魏良辅 58.最终奠定昆曲地位的作品是梁辰鱼的《浣纱记》 59.明代四大声腔为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60.明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汤显祖著有《临川四梦》,是现存乐谱最多的戏曲古本 61.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一剧最为著名 62.明清时期著名琴家徐上瀛著有古琴演奏的美学专著《溪山琴况》 63.在世界上首先提出十二平均律理论的是明代律、算学家朱载堉 64.神奇秘谱》是明代朱权所编琴曲集 65.《琵琶谱》的作者是华秋苹 66.《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的作者是允禄 67.《弦索备考》的作者是容斋 68. 清代四大徽班进京是在1790年 69. 京剧音乐主要由西皮、二黄两腔组成二、名词解释: 贾湖骨笛:1986年至1987年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了25 支骨笛。这些骨笛多为用鹤骨制成。其形制分五孔、六控、七孔、八孔、 四种类型。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距今9000年的历 史,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反映了原始先民对音高观念和音阶规 律的认识。 六代乐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祀大典和重大宴飨活动最重要的典礼音 乐,简称“六舞”或“六乐”,大多是先代沿袭下来的史诗性的古乐舞。 包括黄帝时代的《云门大卷》,用以祭天神;尧时的《大咸》,用以祭地神; 舜时的《大韶》,用以祭四望;夏代的《大夏》,用以祭山川;商时的《大 濩》,用以祭祀先妣;周代的《大武》,用以祭祖先。 八音分类法: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科学的乐器分类法,即依乐器制作材 料的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等八类。诸类乐器 中以打击乐居多。周代出现的八音分类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标 志着我国古代器乐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三分损益法:三分损益法“是一种生律的方法,是把一个振动体(即弦长) 的长度均分为三段,去掉它的三分之一,得三分之二,称”三分损一“。 如加上它的三分之一,就得三分之四,称”三分益一“这种取律的方法成” 三分损益法”是我国最早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它所生的各律的方 法。 《成相》:我国说唱音乐最早的萌芽形态,保存在《荀子》中。是我过出 现最早的说唱文本。“成相”就是手持“相”这种乐器作为伴奏的说唱。 伴奏乐器“相“是用几尺长的粗竹筒制成,用两手捧着夯击地面,打出节 奏,说明这种说唱音乐形式是从劳动中间发展而来的。《成相》篇的内容 主要宣扬为君治国之道。 相和歌:汉代汉族北方民间歌曲的总称。它最初的表演形式是清唱·无伴 奏的“徒歌”;后加入众人帮腔,发展为一人唱·三人和的“但歌”,只是 仍“无弦节”伴奏;再经乐府整理,才最终形成唱者自击节鼓,以管弦乐 队相和伴奏的歌唱形式,可见此时的相和歌已经发展成唱奏并重的形式。 相和歌常用的乐器有节·笙·笛·琴·瑟·琵琶等,主要的三种调式为 清·平·瑟三调。相和歌大部分来自民间,是乐府歌曲中的精华部分。 《广陵散》:古琴曲。至晚在汉末已经出现,根据蔡邕《琴操》的记载, 琴曲表现了聂政刺韩王的悲壮故事。现存《广陵散》曲谱,最早见于明代 朱权编印的《神奇秘谱》,谱中有“刺韩·冲冠·发怒·投剑”等分段小 标题。该曲又名《广陵止息》,琴曲共有45个乐段,分开指·小序·大序·正 声·乱声·后序六个部分,。总体上,仍保留了相和大曲“序·正声·乱 声”的基本结构原则。该曲尽情宣泄出悲凉愤慨的情绪,是存见历代琴曲 中运用“慢商调”定弦的唯一例证。《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气贯长 虹,声势夺人。该曲因富有斗争精神,而受到历代进步文人的推崇,其中 魏末的嵇康便以擅弹此曲著称。 《乐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仅有较完整体系的音乐理论著作。旧转 23篇,现存11篇,其中8篇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核心 内容是系统的论述了儒家的礼乐思想,这是自西周建立礼乐制度以来,第 一次从理论上对礼乐的本源,即“礼”和“乐”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及其相 互关系进行的全面而系统的总结。以其丰富的内容·系统的理论,被奉为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经典。 五旦七调:古龟兹乐宫调理论体系。由龟兹音乐家苏祗婆传入。“旦”相 当于中原音乐学名次“均”,“五旦七调”即五种不同调高(旦)上,各按 七声音阶构成七种调式,每旦七调,五旦共得三十五调,但其音乐机构和 我国雅乐宫调不尽相同。 管口校正法:东晋荀勖。所谓“管口校正”是在管内气柱长度之外,补充 以各种溢出关口外的气柱长度,以矫正误差。荀勖得出的“管口校正数” 是黄钟律长度与姑洗律长度的差数。 《碣石调,幽兰》: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是我国唯一用文字谱保存下来 的古曲,现存谱式原件是唐人手写的卷子谱,现存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碣石调”是指乐曲的曲调形式。“幽兰”即指乐曲所表现的内容,抒发 了抑郁沉思的情怀,音调古色古香,富有文人气质。 文字谱: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记谱法实例。用文字记述弹琴的指法与 和弦位的一种记谱法,即用文字详细描述演奏古琴的手法。间接记录了音 高,也保留了一部分节拍、节奏的信息。属于“音位谱”系统的记谱法, 也称“手法谱”。 《梅花三弄》:明代朱权编辑的《神奇秘谱》记载此曲,最早是东晋时桓 伊所奏的笛曲。后由笛曲改编为古琴曲,全曲表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 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咏怀,通过表现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 来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 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故称为“三弄”。 曲子:是音乐家和诗人在南北朝时期清商乐基础上结合民间小曲 和新诗体的发展而形成的。隋唐时期民歌已明显分为山歌和小曲 两种不同的体裁。隋唐时期的山歌概指山野田间劳动或休息时唱 的歌曲,他们大多“调同词不同”,采用分节歌的形式。小曲是 城市里的流行歌曲,多用长短句型,是经过艺人、文人和演唱者 加工的民歌,它已不同于一般的民歌,艺术性得到了提升,它叫 “曲子”。 变文:是唐代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讲述 佛经故事,是佛教通俗化的结果。一类是讲述历史传说或民间故 事。这些作品特点语言生动纯朴,有韵有白,又说又唱。变文是 散文和韵文相间的叙事体裁。音乐性故事性强,借以吸引听众, 传播佛经。有三类形式:只唱不说,只说不唱,又说又唱。以散 文引起,以唱文叙述内容。 减字谱:由文字谱发展为减字谱,是古琴记谱法的一个划时代的变革,这 一变革是唐代曹柔完成的。他用减字笔画拼成某种符号作为左、右手在古 琴上弹奏手法的标记,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方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它的出现,是古琴发展史上的质的飞跃。晚唐琴家陈康士、陈拙即用减字 谱整理了大量琴谱,是指流传于后世。这种记谱法一直沿用至今而未被取 代,它为我国琴曲的保存与琴艺的传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具有举足轻重 的历史地位。 半字谱:唐代流行的一种记谱法,按照简单的符号记录乐器演奏的音高、 音位、指法,这是一种固定掉记谱法,分为弦索谱和管色谱两种,弦索谱 主要为琵琶、笛、筚篥、笙的演奏记谱,目前弦索谱主要是20世纪初在 敦煌藏经洞发现的,管色谱目前国内没有发现谱例,是宋代俗字谱的前身。 姜燮:南宋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世称姜白石。江 西鄱阳人。自幼精通诗文音律,年轻时即在文坛显露头角,惜时 运不济,终生与仕途无缘。曾与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诗人 词家交往密切,在四处漂泊中写下了大量诗词和音乐作品。其著 述今存《白石道人诗集》和《白石道人歌曲》,存诗180余首, 词80多篇。姜夔作品的内容主要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个人身 世的悲吟,他的词调歌曲声韵优美、格调高雅,是保存至今仍可 延长的宝贵音乐遗产。 宋杂剧:是宋代源出北方的一种戏曲形式。结构通常为两段:一 称艳段,表演日常生活熟事的开场小段;二称正杂剧,是表演故 事的杂剧主体;后面有时加上表演滑稽的尾段,称为散段活杂扮。 杂剧的音乐来源于唐宋的大曲法曲、词调和市民音乐中的各种曲 调。 兴隆笙:是元中统年间由中亚地区传入元朝宫廷的早期管风琴,也是最早 传入我国的键盘乐器。初该乐器音律与元朝宫廷不和,后经乐官郑秀改后, 长期使用于宫廷宴乐。 浙派琴乐:宋元时期最能代表宋元整体性器乐独奏艺术的是古琴 音乐。以器乐独奏形式出现的器乐已形成多个风格不同的流派。 其中被公认为成就最高的是浙派琴乐。是自南宋起以浙人郭沔为 师继承渊源的琴乐流传派别。 《潇湘水云》:是浙派琴乐奠基人郭沔,于南宋末年定居湖南衡 山附近时创作的琴曲,为浙派代表作之一。乐曲表现了云水摇曳 奔腾和烟波浩渺的景象,以及对元兵南侵,民族危亡的忧思之情。 该区最早刊印于明代《神奇秘谱》,现存琴谱版本50种,遂成为 以后我国传统音乐遗传中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经典佳作。 十八律:南宋乐律学家、理论家蔡元定用三分损益法在球的十二律之后, 继续相生,再找六律而成十八律,制作十八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旋宫时各 宫的音调均等。 工尺谱和俗字谱:工尺谱和俗字谱是自宋代起开始流行并传承至 今的传统记谱法。俗字谱是工尺谱的一种早起形式。宋代流行的 俗字谱,采用十个基本谱字按固定唱名记谱。最早记录工尺谱的 文献是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最早使用工尺谱记录乐谱是元 代熊朋来的《瑟谱》;最早记录俗字谱字的文献是南宋朱熹的《琴 律说》;最早使用俗字谱的乐谱是南宋姜夔的《白石道人歌曲》 的17首自度曲 《琴史》:是现存最早的琴史专著,北宋朱长文撰。全书六卷, 前五卷汇集记述了自先秦至宋初162位琴家的事迹,并有所辩。 末卷为古琴艺术的专题论述。同时该书也常被看做是我过第一部 音乐家的传记著作。 《唱论》:南宋张炎撰。书中关于八十四调、管色应指字谱、拍 眼、曲式以及词曲唱法等论述具有重要价值。是研究古代乐律与 宋词音乐必不可少的参考是。 《词源》:南宋张炎撰。书中关于八十四调、管色应指字谱、拍 眼、曲式以及词曲唱法等论述具有重要价值。是研究古代乐律与 宋词音乐必不可少的参考是。 自度曲:通晓音律的词人,由当时流行曲子的体裁和风格特点自 创新曲,成为自度曲,代表人有南宋词人,音乐家姜燮。 南戏:是宋元时期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戏曲艺术,因起源于北宋宣和年 间的浙江温州,后为区别北方的杂剧而称“南戏”,当地称之为戏文。南 戏形成晚于宋杂剧,但因有留存的剧本可证明其已是成熟的戏曲形式,故 称认为是我国戏曲艺术正式确立的标志,曲牌唱腔上以五声音阶的南戏为 主,在宫调使用上自由灵活,在演唱形式上没有主唱约束,有多种演唱形 式,在曲调运用上出现了戏剧性手法,在创腔方法上,创造了“南北合套” 的形式。 弦索备考:又名“弦索十三套”,清代蒙古族文人荣斋编。这是 一部一弦乐器为主的器乐合奏曲集。嘉庆十九年(1814)编成,全 书六卷,未经刊刻,今存抄本。收有以弦索乐器为主的合奏曲十三套。俗 称《弦索十三套》。用工尺谱记写。 明代四大声腔:海盐腔:是元代的南戏声腔和浙江海盐当地的戏曲、民间 音乐相结合形成的,并且很快盛极一时。其音乐优雅抒情,伴奏用锣鼓、 拍板等打击乐器。余姚腔:产生于浙江余姚,流行于江苏、安徽一带。采 用联体结构,念白兼用,伴奏仅用鼓板,无管弦,在曲调前后常穿插杂白 混唱。弋阳腔:是元末江西一带的南戏声腔在明代的再发展,流行范围极 广。属曲牌体结构,与民间音乐结合紧密,演唱仍保持古老的“唱”、 “和”特点,音调高亢、热情奔放,并用打击乐来衬托。昆山腔:昆山腔 又叫“昆腔”、“昆曲”,流行于江苏昆山。魏良辅、梁辰鱼对戏曲进行 改革,使昆山腔脱颖而出。改革后的昆山腔吸收了海盐腔和弋阳腔的长 处,曲调清丽婉转、精致纤巧,人们把它称为“水磨腔”。 新法密律:明代朱载堉所创律制,即十二平均律。朱载堉创用等 比数列作为平均律的计算原理,并将此生律法的数理原则命名为 新法密律。在公元1581年完成。朱载堉的数据于今天十二平均 律完全相同。新法密律的提出,不仅在我国律学史上具有划时代 意义,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的十二平均律学说。 乱弹:泛指昆山腔以外的各种戏曲声腔统谓之“乱弹”。古代曲式术语, 在琴曲中称为乱声、奏声,春秋战国以来的歌曲、乐舞。一般出现在较大 篇章的末尾或篇幅较短但段落颇多的歌曲结尾,往往是歌词的主题所在, 即全曲的最高潮。

中音史复习资料

1.《声无哀乐论》三国魏嵇康的音乐美学论著。认为音乐只有形式美,他否认音乐是人的精神产物和音乐对人的思想影响,重视音乐的形式美和美感作用,重视表现人的自然性情,反对儒家礼乐对人的束缚和把音乐作为名教的工具,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部音乐美学论著。 2.变文:是唐代佛教寺院用与宗教宣传的一种散文和韵文交替出现的说唱形式,其名称源于佛教语汇。 3.《成相篇》: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时期荀子的成相篇,是一篇至今流传下来的兼用韵文和散文的作品,是说唱音乐的远祖,其内容是揭露统治者的愚蠢。在形式上,它是用一种叫做“相”的打击乐器打着节奏而同时歌唱的一种诗篇。 4.歌舞戏:受到汉代百戏情节性歌舞和角觝影响,南北朝末年兴起有故事情节、有角色化妆表演、载歌载舞,或同时兼有伴唱和管弦伴奏的戏剧雏形,唐人称“歌舞戏”。5.亲王破阵乐:是唐代宫廷燕乐中的一部著名歌舞,创作于初唐时期。 6.法曲:是隋唐宫廷燕乐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其风格特点是较为清淡,其曲调和乐器的运用承袭了汉民族的清乐体系的精华,又吸收了佛教、道教和外族音乐。 7.《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产生于东汉末年广陵地区。反映了汉以来人民不满封建迫害,赞扬英雄人物,追求光明幸福的精神境界。与儒家倡导的“中和”之旨相悖,具有进步性。 8.《碣石调·幽兰》:著名古琴曲,传自南朝梁代的丘明。现存的曲谱是唐人的手抄本,是我国目前所见到的最古老的文字谱。此曲抒发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幽愤心情。9.嵇康:字叔夜。魏末琴家、音乐理论家、思想家。在魏任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竹林七贤之一。 10.燕乐半字谱:唐代的一种乐谱。活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亦称半字谱。 11.乐记:儒家学派的音乐哲学、美学著作,成文于战国。 12.李延年:西汉武帝时期乐府重要音乐家,能吸收西域音乐进行创作歌曲 13.乐府:是汉代兴盛起来的,以改变民间音乐为主的音乐机构。西汉武帝时期兴旺发达。后来可大为三种: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及后人拟作的,类似民间诗歌;和音乐有关的各种题材的音乐文学作品。 14.相和歌:汉代北方兴起的歌曲形式。民间无伴奏的民谣(徒歌)→“一人唱,三人和”的唱和形式(但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复杂形式(相和歌)15.鼓吹乐:秦汉时的名并发展起来,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兼有歌唱的器乐合奏形式。鼓吹作为礼仪音乐在汉以后得以延续。 16.清商乐:东晋南北朝间,承袭汉魏相和诸曲,吸收当时民间音乐发展而成的俗乐总称。三国,设立清商署,专门管理清商乐。清商乐形式结构与相和诸曲略同,宫调系统与相和诸曲相同,并称“三调” 17.百戏:汉代的百戏,上承周代散乐,是多种民间艺术的汇合。包括杂技、魔术、歌舞等多种艺术形式。有丝竹、钟鼓伴奏。包括多种民间艺术形式。 18.京房六十律:汉代京房提出六十律理论。在三分损益法基础上,利用第一律与第十二律间的音差,继续损益推算,将一个八度分成六十律。 19.减字谱:古代音乐记谱法的一种。有唐代曹柔创立,由文字谱发展而来。它是一种只记弹奏音位与指法而不记音名的记谱法。

中音史 第三章

教学内容:秦、汉时期的音乐 教学目的: 1、通过讲述,让学生对中国秦汉时期的音乐发展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认识。教学重点: 1、乐府的设立与变迁 2、俗乐的发展 3、乐器的发展 4、音乐理论 授课方式:多媒体教学、讲解、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过程: 秦立国很短,只有14年时间,但它却并不是过渡性质,而是开创性质,汉只是承袭秦的制度而已。在音乐上,汉就承袭了秦创立的乐府机构。秦代管理音乐有两大机构。其一是“太乐”,从属于“奉常”,“奉常”是掌礼的,所以“太乐”是管的礼仪音乐。另一就是“乐府”,从属于“少府”,“少府”的职能是搜罗全国各地的物品供皇帝挥霍,所以“乐府”也就是搜罗各地有特色的歌舞供皇帝精神享受的机构了。 一、乐府 1、乐府的设立与变迁 乐府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音乐机构,创建于秦朝,大概在汉武帝时进行了扩建。汉代的乐府是主管俗乐的音乐机构,在汉武帝时最为兴盛,其规模最大时乐工人数曾达数千人,象汉代乐府这样大规模的音乐机构,在我国历史上还是很少见的。乐府的任务是大规模、大范围地采集民间歌谣,此外,乐府中的乐工对民歌进行加工、改编、创作和填写歌词,还研究理论、演奏和演唱。 汉代乐府的设立使民间音乐蓬勃发展,在汉武帝时达到空前的繁荣地步。民间音乐的盛行对于统治阶级提倡的雅乐无疑构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在汉哀帝时期撤消了乐府,西汉乐府存在了106年的时间,至此宣告结束。乐府机构虽然取

消了,但是重视民间音乐的社会风气在当时仍然有很大的市场,无论是富豪,还是百姓,依然沉湎于世俗音乐当中,说明了民间音乐的传播不是统治者能够限制得了的。 乐府的设立,虽然主观上是为了适应统治阶级宫廷享乐的需要,但客观上却起到了保存民间音乐的作用,乐府促成了汉代民间音乐的繁荣,对其后千百年间中国音乐的发展,仍然有着深刻的影响。 汉代以后,各朝虽仍有乐府机构,却不再大规模地进行民间歌谣的采集工作,比起汉代乐府取得的成就,已经大为逊色了。 乐府一词的词义后来扩展为三种:其一是作为音乐机构的乐府;其二是乐府机构采用过的诗歌,以及后人拟作的、类似于民间诗歌或文人诗作;其三是曾和音乐相关的各种体裁的音乐、文学作品也有乐府之称。 2、李延年 李延年是汉武帝时代的乐府领导人,是一位具有杰出音乐才能的人物。 李延年是中山人(今河北唐县、定县一带),这个地方是具有音乐传统的歌舞之乡,他的父母兄弟也都是以音乐为职业的人。他自己由于犯法受到刑罚,当了太监,在宫中管理猎犬,由于他懂音乐,能歌善舞,终于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被封为协律都尉。 李延年的妹妹,长得非常漂亮,而且舞跳得很好,得宠于汉武帝,立为李夫人,他的长兄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后征战立功,被封为西海侯。在封建社会,一荣俱荣,李延年的地位是十分显赫的。但他后来的命运却是悲惨的。李夫人死后,他渐渐失宠,长兄李广利投降于匈奴,其弟李季“奸乱后宫”而受到株连,以至全家都被汉武帝处死。 李延年擅长作曲,而且善于吸收外来音乐的白归养料而进行音乐创作,据《晋书?乐志》记载,他曾根据一支胡曲为素材,改编出二十八首新颖的乐曲,充分显示出他高度的作曲技巧和敏捷的艺术才思。值得注意的是,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明确记载的善于运用外来音乐进行加工的人才,为民族音乐的交流作出了贡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