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分析解析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分析解析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分析解析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相关性分析解析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用于支架内再狭窄诊断意义分析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用于支架内再狭窄诊断意义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支架内再狭窄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复查的46例(支架数79个)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及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两种支架内再狭窄诊断检查,且以后者为金标准。以两种诊断方法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程度诊断结果比较,及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诊断ISR(免疫状态指数)阳性的准确度、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特异性、敏感性情况作为观察指标。结果经Kappa系数诊断分析,Kappa=0.867(Kappa0.810-1.000,表示两种诊断结果近乎一致),可见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与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类似;以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64排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诊断ISR阳性的阴性预测值96.6%(56/58)、陽性预测值76.9%(10/13)、特异性94.9%(56/59)、敏感性83.3%(10/12)。结论64排螺旋CT 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诊断的阴性预测率、阳性预测率、特异性、敏感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冠心病;支架内再狭窄 目前治疗冠心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然而,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仍然可能出现支架再狭窄的情况。因此,术后做及时复查,对冠状动脉病变情况做准确诊断显得十分有必要。目前,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为验证其临床价值及对临床应用规范,进行相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复查的46例(支架数79个)患者。男26例、女20例,年龄在49~76岁,平均年龄为(63.12±5.23)岁;支架置入时间为6~37个月,平均置入时间(15± 2.31)个月。心率55~78 次/min,平均(66.87±1.56)次/min。79枚支架,均为金属支架,支架长度为17~32 mm,直径为2.5~ 3.4 mm。其中,右冠状动脉20枚、回旋支10枚、第一对角支10枚、前降支39枚。排除患有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室壁瘤、二尖瓣狭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及对造影剂过敏的患者。 1.2方法 1.2.1冠状动脉造影诊断方法采用GE公司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LCV+PLUS)。检查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检查过程中需以Judking冠脉造影法为原则,投照患者常规体位。通常经桡动脉穿刺,然而将6F导管插入,随后依次行使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利用碘海醇作为对比剂,劑量控制在60~70 ml。左冠状动脉取5个标准投照体:头位+左前斜位、头位+右前斜位、足位+左前斜位、足位+右前斜位、头位+后前位;右冠状动脉取2个标准投照体:后前位+头位、左前斜位。同时以患者实际情况为依据,必须时需加照其他体位[1]。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患者在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会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给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带来不利影响。现将临床上对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及研究提供必要参考依据。 标签: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 Research progress of coronary stent restenosis LIANG Cheng-yuan (Hech i People’s Hospital,Guang xi Hechi 547000,China) 临床上通常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显示血管内径再次狭窄在50%以上(包括50%)的现象,称为支架内再狭窄[1]。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约有20%~40%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会出现支架内再狭窄[2]。而且,在应用药物支架后,再狭窄发生率仍有5%~10%[3]。现将临床上对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实践及研究提供必要参考依据。 1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发生机制及类型 当前,临床上尚未具体明确支架内再狭窄发生机制,认为是多因素参与的结果。有研究认为,支架内再狭窄是一个损伤反应后新生内膜增殖与血管重构的过程[4]。而支架内再狭窄的启动因素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炎症反应,中心环节为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殖与迁移、血管新生内膜的过度增生,关键环节为炎症反应[5]。由此可知,支架内再狭窄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参与的复杂病理生理过程。 临床上通常将支架内再狭窄分为四类[6]:第一类是支架内出现的再狭窄,且长度在10 mm以下(包括10 mm),为局灶型。第二类是支架内出现,且长度在10 mm以上的再狭窄,为弥漫型。第三类是延伸到支架外的再狭窄,长度在 10 mm以上,为增值型。第四类是闭塞型,即支架内血管完全闭塞。 2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 2.1 患者自身因素 有研究认为,在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中,患者自身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

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进展

515 中国循环杂志 2016年5月 第31卷 第5期(总第215期)Chinese Circulation Journal,May,2016,Vol. 31 No.5(Serial No.215) 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进展 陆元喜综述, 李浪审校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作为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接受该治疗的患者逐年增多,然而支架内再狭窄(ISR)仍然是严重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对于药物洗脱支架(DES),金属裸支架(BMS)的术后再狭窄率较高,然而临床中BMS 的使用率仍然比较高,尤其是在一些复杂病变中[1]。其原因主要包括DES 价格昂贵且术后长期双抗存在高出血风险。因此,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的导管室临床治疗中BMS-ISR 的治疗仍占有重要地位。 内膜过度增生是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DES 的应用不仅显著抑制了这种现象,还使患者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降低[2]。然而,第一代DES 可能会有较高的晚期支架血栓事件发生率[3]。第二代DES 的应用已被证实比第一代DES 更有效,更安全[4]。但是,ISR 依然存在,也严重影响了PCI 在临床治疗中的发展。随访造影结果显示,第二代DES 术后ISR 狭窄率约为12%。综合考虑,DES-ISR 的治疗非常棘手[5]。1 ISR 定义 ISR 是指PCI 后,随访造影结果显示支架内或支架两端5 mm 范围内的管腔狭窄程度>50%[6]。Mehran 根据狭窄长度及与支架的关系,将其分为4型:Ⅰ型(局灶型),支架内再狭窄长度≤10 mm,也可以呈多灶分布;Ⅱ型(弥漫型),再狭窄局限在支架内,长度>10 mm;Ⅲ型(增殖型),狭窄长度>10 mm,并且累及支架的一端或两端;Ⅳ型(完全闭塞型),支架内完全闭塞,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0级。 2 ISR 发病机制 评估ISR 主要发病机制对指导选择最佳再次血运重建方案至关重要。炎症反应和过度修复导致内膜过度增殖是ISR 发生的主要因素。DES 具有抗炎和抗增殖作用,可以显著抑制这一不良因素。机械因素与ISR 的发生关系密切, 如果可以准确判断,是有可能预防这一因素的。支架膨胀不良也是导致BMS 或DES 置入后ISR 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原因摘要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预后得到显著 改善,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然而,支架内再狭窄(ISR) 仍然是困扰PCI 发展的一大难题。虽然药物洗脱支架、抗血小板与抗凝药物的应用显著降低了再狭窄的发生率,改善了患者的远期预后,但是再狭窄仍具有一定的发生率,而且机制复杂,临床表现形式多样,处理难度大,严重制约着PCI 在临床治疗中的发展。如何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治疗方法才能够进一步改善ISR 临床结局,成为每一位介入医生思考的问题。关键词 综述;冠状动脉疾病;冠状动脉再狭窄 主要包括支架扩张压力较小或者扩张时间过短、支架直径较小、钙化病变等[7]。在另一些患者中,支架未能完全覆盖病变,则易导致局灶型ISR。此外,支架断裂也可以导致局灶型ISR,甚至有支架内血栓形成。对此,介入医生通常会选择再次置入支架。DES 的应用同样存在了一些新问题,包括药物抵抗及超敏反应。3 ISR 的临床表现 大部分ISR 患者会出现临床症状。BMS 再狭窄患者多数以不稳定型心绞痛表现为主,少数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8]。BMS 与DES 对比,前者出现再狭窄,心绞痛及急性心肌梗死的时间更早,主要是由于DES 有抗炎、抗增殖作用延迟了再狭窄的发生。对于造影结果显示ISR 而无症状的患者,避免再次血运重建临床结局可能会更好[9]。冠脉血流储备分数(FFR)可用于无症状ISR 患者的临床决策,特别是对于造影显示临界病变患者,研究发现对FFR >0.75的 ISR 患者延期介入治疗,其临床结局极佳[10]。 4 ISR 临床处理策略4.1 切割球囊 切割球囊是一项治疗ISR 的技术。这种球囊侧面的金属刀片可以将球囊锚定于靶病变,防止球囊滑脱而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切割球囊可以减少血管弹性回缩,减轻局部的炎症反应以及内膜增生反应,最终减少再狭窄的复发。早期的观察性研究及一项小型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切割球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球囊血管成形术[11]。RESCUT 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428例BMS-ISR 患者,随访结果显示切割球囊组与单纯球囊组造影再狭窄率、最小管腔直径以及临床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12]。但是,切割球囊组球囊滑脱发生率显著降低(6.5%比25%)。 4.2 单纯球囊血管成形术 球囊血管成形术是最早的用于治疗ISR 的方式之一,该方法操作简单,可以获得理想的近期影像学疗效,而且并发 综述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0-09-15T15:38:50.7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0期供稿作者:蔡卫东李晓鲁毕延萍 [导读] 对需要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来讲,应用药物支架再狭窄率明显降低,尤其糖尿病患者使用药物支架更安全。 蔡卫东李晓鲁毕延萍(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急诊科山东济南 250014)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0-0062-02 【摘要】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不同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情况。方法本研究共选择186例支架置入术患者,根据支架不同对其临床资料及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1.药物支架的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再狭窄率比裸支架的明显降低。2.术后有可疑心绞痛症状者支架内再狭窄率高于无症状定期随访者。3.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药物支架和裸支架相比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再狭窄率明显降低。结论对需要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来讲,应用药物支架再狭窄率明显降低,尤其糖尿病患者使用药物支架更安全。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术药物支架再狭窄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e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广泛开展,使越来越多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选择支架置入治疗,PCI已成为目前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支架置入后再狭窄限制了冠状动脉支架的广泛应用,尽管药物洗脱支架大大降低了术后再狭窄率,但研究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率仍然在10%左右[1,2],如何进一步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率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降低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率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们选择的186例患者均为2000年6月至2008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6~12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病人,其中男105例,女81例,平均年龄为57.56±10.23岁。有可疑心绞痛症状而性冠脉造影者118例;无症状定期随访行造影者68例;其中合并糖尿病者47例,非糖尿病者139例;置入药物支架者148例,置入裸支架者38例。所有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常规给予阿司匹林75mg 或100mg,1次/天,长期服用;氯吡格雷75mg,1次/天,至少服用12个月。置入药物支架和裸支架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变、冠心病危险因素、随访时间等方面均没有统计学差异。 1.2 材料来源患者置入的支架分为药物支架和裸支架, 药物支架主要采用美国cordis公司生产的Cypher支架、中国乐普公司生产的Partner支架和Microport公司的Firebird支架。药物支架所用药物均为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 1.3 方法以冠状动脉造影目测法判定直径狭窄率≥50%为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病变分别由两位资深影像医师诊断判定。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药物支架的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再狭窄率比裸支架的明显降低。148例置入药物支架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后证实有22发生再狭窄,发生率为14.9%。而38例置入裸支架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后证实有15例发生再狭窄,发生率为39.5%。两组再狭窄率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置入药物支架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裸支架。 2.2 186 例术后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患者中有可疑心绞痛症状复查者11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后证实支架内再狭窄者48例,再狭窄率40.7%。无症状定期随访者68例, 再狭窄者9例,再狭窄率1 3.2%。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术后有可疑心绞痛症状者支架内再狭窄率高于无症状定期随访者。 2.3 在所有被选择的观察患者中,合并糖尿病的患者有47例,其中置入药物性支架的31例患者中有5例支架内发生再狭窄,发生率为16.1%。置入裸支架的16例中出现再狭窄的有7例,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4 3.8%。二者有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对糖尿病患者而言,置入药物支架和裸支架相比,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再狭窄率明显降低。 3 讨论 近年来,PCI术给冠心病患者带来了福音,而支架置入后再狭窄仍是临床面临的难题。目前发现有许多因素影响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如病变血管情况、残余狭窄程度、金属裸支架和直径大小、合并糖尿病、炎症反应等。其中药物洗脱支架的问世以及临床应用,使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率明显降低[1,2]。药物洗脱支架也称为药物释放支架,通过被包覆于金属支架表面的载体(多为聚合物)携带药物,当置入病变部位后,药物自载体通过洗脱方式有效地释放至心血管壁组织而发挥生物学效应。多数学者还认为[3],糖尿病病史是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架内再狭窄是局部血管损伤后的一种修复反应,血栓、炎症和平滑肌细胞增生迁移是血管内再狭窄的三个重要阶段。 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是影响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糖尿病患者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血管闭塞发生率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4,5]。本研究观察合并糖尿病的47例中,有31例置入药物性支架,其中有5例发生再狭窄,再狭窄率为16.1%;而置入裸支架的16例中出现再狭窄的有7例,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43.8%。结果表明:虽然糖尿病患者支架再狭窄率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但对这类人群而言,置入药物支架仍为较好的选择,提示糖尿病依然是支架内再狭窄的重要预测因素。 由于支架内的再狭窄,使冠脉血流在血运重建后再次减少或闭塞,患者术后已改善的心绞痛症状可再次出现或加重。赵彦华等发现,患者置入支架后5个月内所致心绞痛发生率最高,其中80%有症状,有明确或有可疑心绞痛复发的患者中约有56%存在再狭窄,无症状患者中仅有14%有再狭窄的发生[6,7]。本研究中118例有可疑心绞痛症状的复查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后证实支架内再狭窄者48例,再狭窄率40.7%。无症状定期随访者68例,再狭窄者9例,再狭窄率13.2%,和上述研究结果相似,这进一步表明无症状定期随访的患者其支架内再狭窄率低于有可疑心绞痛症状的患者,提示术后再发心绞痛可作为支架内再狭窄的初步判断指标。 由于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致使部分资料不完整,且PCI术后复查造影者相对较少,所观察的时间和数量还需进一步完善,一些导致支架内再狭窄率的其他因素也没有全部包括在内,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观察。 参考文献 [1]Pendyala L,Jabara R,Shinke T,et al.Drug eluting stents:present and future[J].Cardiovasc Hemattol Anents Med Chem,2008,6(2):105-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一)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研究(一) 作者:蔡卫东李晓鲁毕延萍 【摘要】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不同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情况。方法本研究共选择186例支架置入术患者,根据支架不同对其临床资料及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1.药物支架的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再狭窄率比裸支架的明显降低。2.术后有可疑心绞痛症状者支架内再狭窄率高于无症状定期随访者。3.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药物支架和裸支架相比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再狭窄率明显降低。结论对需要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来讲,应用药物支架再狭窄率明显降低,尤其糖尿病患者使用药物支架更安全。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术药物支架再狭窄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escoronaryintervention,PCI)的广泛开展,使越来越多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选择支架置入治疗,PCI已成为目前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支架置入后再狭窄限制了冠状动脉支架的广泛应用,尽管药物洗脱支架大大降低了术后再狭窄率,但研究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率仍然在10%左右1,2],如何进一步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率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行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降低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率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我们选择的186例患者均为2000年6月至2008年6月间在我院接受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6~12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的病人,其中男105例,女81例,平均年龄为57.56±10.23岁。有可疑心绞痛症状而性冠脉造影者118例;无症状定期随访行造影者68例;其中合并糖尿病者47例,非糖尿病者139例;置入药物支架者148例,置入裸支架者38例。所有患者介入治疗术后常规给予阿司匹林75mg 或100mg,1次/天,长期服用;氯吡格雷75mg,1次/天,至少服用12个月。置入药物支架和裸支架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变、冠心病危险因素、随访时间等方面均没有统计学差异。 1.2材料来源患者置入的支架分为药物支架和裸支架,药物支架主要采用美国cordis公司生产的Cypher支架、中国乐普公司生产的Partner 支架和Microport公司的Firebird支架。药物支架所用药物均为雷帕霉素及其衍生物。 1.3方法以冠状动脉造影目测法判定直径狭窄率≥50%为支架内再狭窄,再狭窄病变分别由两位资深影像医师诊断判定。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药物支架的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再狭窄率比裸支架的明显降低。148例置入药物支架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后证实有22发生再狭窄,发生率为14.9%。而38例置入裸支架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后证实有15例发生再狭窄,发生率为39.5%。两组再狭窄率经统计学处理,P0.0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朱苏东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 随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均寿命的延长,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约3500万人。糖尿病可引起白内障、视网膜病变、暂时性屈光不正、眼外肌麻痹等眼部病变,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为常见。 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世界范围内被公认为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国内报道,糖尿病发病5年内眼底视网膜病变不常见,5年后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约为25%,10年后增至50%,20年后可高达80%~9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见于患糖尿病时间较久者,患病时间越长,眼底变化的可能性越大。自从胰岛素(1922)应用以来,由于延长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例也趋于增多。眼底病变一般多见于50岁左右,但在20-30岁患者也可见到。常双侧发病,也可仅见于单侧。其致盲的三大因素是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虹膜新生血管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相关因素 1. 糖尿病的类型和病程 I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比II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更多见。此外,随糖尿病病程加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逐渐升高。 2.血糖的控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尚无明确定论,但是高血糖肯定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原因。已经有多项国际大规模研究证实,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降低。但并不能预防而只能延迟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而且良好的血糖控制对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在于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早期。一旦病变发展到达一个“无逆转点”,一系列体内生物化学、血液动力学、内分泌激素等作用被激活,严格的血糖控制便不再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进展起任何作用。 3.高血压的作用 高血压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作用已基本得到肯定。高血压病人由于血压长期持续性升高,血管管腔内压力增大可增加血液成分外渗进入细胞间隙,加重视网膜水肿;慢性高血压伴随慢性视网膜动脉收缩变细又引起血流减少,促使血栓形成,加重视网膜缺血,进而导致视网膜病变加重。有人认为收缩压高可加快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而舒张压高可加重视网膜病变的病情。 4.生长激素水平 生长激素水平增高也是促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如妊娠期间视网膜病变迅速恶化,血糖控制不良可能与妊娠时体内胎盘催乳素水平增高,具有生长激素类似的升高血糖和抗胰岛素作用的活性有关。 5.其他 此外,肾脏病变、贫血、高血脂、吸烟等也被认为对视网膜病变有一定影响。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支架已成为临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支架内再狭窄仍无法避免,严重影响患者的长期预后。近年来,对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已成为冠状动脉介入与基础医学领域的热点,本文就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自20世纪80年代应用于临床以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已经成为心肌血运重建的主要手段,但支架置入术后仍有10%~50%[1]的患者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以术后3~6个月为高峰期,6个月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这严重影响了支架置入术的疗效和患者的长期预后。因此,解决支架内再狭窄是当今冠心病介入治疗领域的难点与重点之一[2]。 ISR是指支架置入术后6~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其管腔净丢失率≥50%。Mehran等[3]利用血管内超声显像技术(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将ISR 分为4型,Ⅰ型:局限病变型,位于支架内或支架边缘,病变长度10 mm,但不超过支架的边缘;Ⅲ型:增生型,病变长度>10 mm并超过支架的边缘;Ⅳ型:完全闭塞型,造影剂不能通过。 1 ISR的病理学 支架置入所致的急性血管损伤程度决定新生内膜增生的程度。研究表明[4],由于支架置入使病变血管扩张而引起血管内皮的损伤,血管弹性层的破坏进而延伸到动脉外膜,血管的损伤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向损伤部位迁移增殖以及血栓的形成,从而引起ISR。而IVUS研究表明,ISR则完全是新生内膜的结果[5-7],而新生内膜主要是由增殖的VSMC和细胞外基质组成[8]。血管壁重构在时间上分两个阶段,其作用也是双向性的:早期是适应性重构,大约距支架置入1~2个月,此时内膜组织增生并不压迫支架改变其内径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支架置入后管腔横截面积的丢失;晚期主要发生在支架置入6个月以后,血管壁重构的程度与血管损伤轻重相关,会加重血管壁的硬化并引起ISR。 ISR的形成可分为以下几个过程[9]:①支架置入后,血小板在支架表面的聚集和激活导致血栓的形成;②接下来的几天到数周,大量白细胞聚集在血管损伤部位并分泌细胞因子对治愈的组织产生影响;③炎症反应阶段,可能持续几个月,在这个过程中血管壁将重新组织,VSMC发生增殖反应,导致新生内膜大量增生从而引起ISR。 2 ISR的机制 ISR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由多因素参与。目前多数学者认为,

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效果分析

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30T10:47:10.553Z 来源:《健康世界》2018年21期作者:冯杰张凌熊彪 [导读] 分析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疗效。 四川省邻水县人民医院四川广安 638500 摘要:目的:分析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7月—2018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8例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上述患者均使用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支架置入术治疗,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复查显示,仅有1例患者出现冠状动脉支架内闭塞情况,其余患者未再次出现支架内再次狭窄情况,治疗效果良好。结论: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效果良好,能够成功纠正患者支架内再狭窄且术后随访显示再次复发率低,临床应用情况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效果分析 在冠心病患者病情治疗中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是目前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之一,但随着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使用,由于支架的置入患者也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在这其中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是常见并发症之一。支架再狭窄可能由很多因素导致,有研究显示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始动因素为患者内皮功能失调,在治疗中可以使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治疗,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是一种疗效显著的治疗方式[1]。为了详细了解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效果,本文将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8例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治疗情况,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将2017年7月—2018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8例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例,女性例,年龄58—73岁,平均年龄64.87岁,患者均经检查发现其症状均为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符合本次研究标准,患者了解并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冠状动脉造影术在对患者进行支架置入术之前,需要对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分析患者的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具体情况。患者服用造影剂,并行股动脉穿刺,而后对患者的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详细信息,对支架近端、远端、支架内不同节段进行定量分析[2]。 1.2.2 支架置入术支架置入术治疗前患者需要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术前准备,注意在术前纠正患者的异常身体指数,避免增加手术风险,术前3d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进行术前准备。首先使用球囊进行预扩张,而后根据患者的病情需求选择合适型号的支架为患者进行支架置入术,支架置入术过程中需要注意手术使用支架与原支架的直径比例,本次治疗使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支架完全覆盖病变部位,能够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3]。在置入支架时要保证支架充分扩张,并注意观察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期间有无不良事件的发生。术后患者常规服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药物,并根据具体的病情情况使用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对患者进行对症治疗。治疗期间密切留意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进行处理。患者在手术后6月左右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术复查其治疗效果[4]。 1.3 观察指标观察本次支架置入术治疗成功率,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以及复查,了解患者有无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情况,分析其治疗效果。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支架置入术治疗,手术成功率100%,患者出院前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情况。通过患者术后复查显示,仅有1例患者出现冠状动脉支架内闭塞情况,其余患者未再次出现支架内再次狭窄情况,治疗效果良好。 3 讨论 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支架置入术后并发症,支架内再狭窄会使得患者冠心病病情复发,部分患者没有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可能导致死亡。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与患者的自身状况有密切的联系,有研究显示患者有糖尿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吸烟等状态时都很容易导致支架再狭窄,影响患者的正常身体健康。临床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可以选择药物治疗的治疗方式或手术治疗方式进行处理,现阶段治疗中,选用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效果比较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支架狭窄情况并降低复发率,有效保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在研究中可以发现,使用支架置入术对患者的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进行治疗时需要注意分析患者的详细病变情况,治疗中应当根据患者支架内狭窄的状态为本次治疗的支架提供指导依据,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了解患者冠状动脉血管以及支架情况,进一步选择支架手术使用的支架[5]。另外在支架手术治疗中,配合使用药物治疗对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患者的并发症率具有良好的效果。此外,患者支架置入手术完成后患者的恢复情况以及病情复发状态比较容易受到患者的生活习惯或身体状态影响,患者在手术后也应当维持较长一段时间的阿司匹林以及氯吡格雷药物治疗,并注意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改善患者的其他冠心病症状,提高治疗的有效率预防疾病复发。本次研究中对支架植入术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其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好,手术均顺利完成,且患者术后复发情况较少,治疗有效率相当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本次研究中分析研究组使用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效果,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支架置入术治疗,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复查显示,仅有1例患者出现冠状动脉支架内闭塞情况,其余患者未再次出现支架内再次狭窄情况,治疗效果良好。由上可知,支架置入术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治疗效果良好,能够成功纠正患者支架内再狭窄且术后随访显示再次复发率低,临床应用情况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梦琦.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后冠状动脉再狭窄的分析与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2):174. [2]庞阳,于波.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病理生理及治疗策略[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7,38(03):251-254. [3]白中乐,邢军辉,陶海龙,李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7,28(03):31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问题及答案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问题及答案 1、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答:(1)空腹血糖≥L。 (2)OGTT试验2小时血糖≥L。 (3)有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L。 (4)糖化血红蛋白≥%。 2、糖尿病患者眼科筛查时间和内容是什么 答:首次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立即进行眼底检查,未发现眼底病变者每年随访1次。有眼底病变者,应进行眼底照相、FFA、OCT检查。如只有微血管瘤者,每年随访一次。轻、中度NPDR不伴有黄斑水肿者6-12个月复查一次,伴有黄斑水肿症状不明显者4-6个月复查一次;症状明显者3个月复查一次。重度NPDR患者3个月复查一次。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通过什么手段能使9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减少失明的风险 答:提高高危人群和糖尿病患者早期筛查率及并发症危害的知晓率,通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定期复查,控制血糖、血压、血脂达标,定期复查眼底,行眼底检查、眼底照相、FFA、OCT检查,决定DR的治疗方案,采用药物治疗、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玻切术等治疗方法,能使9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减少失明的风险。 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国际分期标准是什么 答:无明显DR:眼底无异常。 轻度NPDR:仅有微血管瘤,属低危病变。

中度NPDR:不仅有微血管瘤,病变轻于重度DPDR。 重度NPDR:具有下列任何一项(421):(1)4个象限有20个以上的视网膜出血点。(2)2个以上象限有明显的静脉串珠样改变。(3)1个以上象限有明确的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无PDR体征,属于高危病变。 PDR: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前出血。 5、重度NPDR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答:具有下列任何一项(421):(1)4个象限有20个以上的视网膜出血点。(2)2个以上象限有明显的静脉串珠样改变。(3)1个以上象限有明确的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 6、何谓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的表现 答:FFA表现为视网膜视网膜内无灌注区周围出现毛细血管迂曲、扩张的节段,或视网膜内早期的新生血管,视网膜动静脉短路等异常血管,分为芽状、发夹样环状、珊瑚树状3类。是视网膜新生血管出现的前期标志,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由非增殖期转向增殖期的重要标志,也是眼底激光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7、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国际临床分期标准是什么 答:DME不明确存在:后极无明显视网膜增厚和硬性渗出。 DME明确存在:后极明显视网膜增厚和硬性渗出。 轻度DME:后极有一定程度的视网膜增厚和硬性渗出,但距黄斑中心较远。 中度DME:后极有一定程度的视网膜增厚和硬性渗出,接近黄斑中心,但未累及黄斑中心。

冠状动脉造影及支架植入术

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一种有效方法。将导管经大腿股动脉或其它周围动脉插入,送至升主动脉,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能较明确地揭示冠状动脉的解剖畸形及其阻塞性病变的位置、程度与范围。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唯一能直接观察冠状动脉形态的论断方法,医学界号称其为“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死亡率约在0.11%-0.14%,心肌梗死率约在0%-0.06%;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患者的心肌梗死与死亡率均约在3.0%。 冠状动脉造影图 1.明确冠心病诊断:对于有不典型心绞痛症状,临床难以确诊,尤其是治疗效果不佳者,以及中、老年患者心脏扩大、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电图异常,怀疑有冠状动脉病变或畸形,但无创检查结果不能确诊者,冠状动脉造影可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 2.用于指导治疗:对临床上确认的冠心病患者,在内科保守治疗不佳而考虑采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或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时,必须先进行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及左心室的功能情况,以正确选择适应症,制定治疗方案。 冠状动脉造影- 适应症 冠状动脉造影图 1.拟行手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 2.拟行瓣膜置换术前了解有无冠状动脉疾病。 3.经冠状动脉溶栓治疗或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4.冠状血管重建术后复查冠状动脉通畅情况。

5.不典型心绞痛或原因不明的胸痛而需确诊者。 6.疑有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或其它病变者如冠状动静脉瘘和冠动脉瘤等。 术前胸片 1.对碘过敏。 2.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 3.合并严重心律失常和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 4.电解质紊乱。 5.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冠状动脉造影减影图 评估啊患者主要脏器功能,主要检查项目如下: 1.血、尿、粪常规。 2.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 3.血胆固醇、甘油三脂、血K+、Na+、cl-、血尿素氮、血肌苷、血谷一丙转氨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4.心电图及X光心脏摄影 5.二阶梯、踏车或平板运动试验。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及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及治疗 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为21%~36%。糖尿病病程>10年者发生眼底病变的几率>50%,特别是在血糖失控的情况下更易导致并发症。患者早期可能全无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缩小、屈光改变、对比敏感度降低等。视网膜病变发展到最后,会出现新生血管性增殖膜、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最终失明。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全世界导致视力缺损和失明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在30~39岁失明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占16%。糖尿病病程>5年,99%的糖尿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尤其是中青年患者,更是“脆弱型”群体,在并发症中最容易受攻击的就是眼睛。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 根据患者眼底视网膜病变程度的不同,临床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背景性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2种类型。背景性视网膜病变又分为3期:①Ⅰ期:眼底出现小米粒大小的微血管瘤。这是糖尿病患者特有的眼底改变,有经验的眼科医生可据此诊断患者有糖尿病。②Ⅱ期:眼底出现边缘清楚、形状不规则的白斑。这种白斑的形成与视网膜神经组织病变引起脂肪组织堆积有关。③Ⅲ期:眼底出现棉絮状白斑。这种白斑的形成与神经组织局灶性缺血、坏死有关。 如果背景性视网膜病变进一步加重,可发展为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眼底可出现纤维组织增生、玻璃体出血、视网

膜剥离等严重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 由于病变损害的不可逆性,预防是最重要的一环,而且早期预防的花费要远远低于晚期治疗的费用,疗效也更佳。 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重要的措施是严格控制血糖。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需要植入胰岛素泵来减少血糖的大幅度波动,但是,多数 1 型糖尿病患者还没有条件植入胰岛素泵;而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无症状未被发现,或自觉症状轻微而治疗不彻底,或只能做间断性治疗,因此,能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的患者<20%,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存在视网膜病变的潜在威胁。 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5年后应每年检查1次,2型糖尿病患者从发病起应每年检查1次。如有眼部异常感觉,则应缩短眼科随诊时间,如每3个月或6个月检查1次。同时要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调节血脂,尽量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出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强化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可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程,对减轻病情是有益的。血糖升高时,血中糖化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强且不易释放,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对缓解视网膜缺氧有一定作用,因此控制血糖能防止和逆转早期视网膜病变。若能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可有效地防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因而控制血糖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重要措施。若患者的视网膜病变发展迅速,应及时改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教学教材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朱苏东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 随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均寿命的延长,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约3500万人。糖尿病可引起白内障、视网膜病变、暂时性屈光不正、眼外肌麻痹等眼部病变,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为常见。 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世界范围内被公认为致盲的重要原因之一,据国内报道,糖尿病发病5年内眼底视网膜病变不常见,5年后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约为25%,10年后增至50%,20年后可高达80%~9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见于患糖尿病时间较久者,患病时间越长,眼底变化的可能性越大。自从胰岛素(1922)应用以来,由于延长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例也趋于增多。眼底病变一般多见于50岁左右,但在20-30岁患者也可见到。常双侧发病,也可仅见于单侧。其致盲的三大因素是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虹膜新生血管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相关因素 1. 糖尿病的类型和病程 I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比II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更多见。此外,随糖尿病病程加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逐渐升高。

2.血糖的控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尚无明确定论,但是高血糖肯定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原因。已经有多项国际大规模研究证实,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降低。但并不能预防而只能延迟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而且良好的血糖控制对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在于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早期。一旦病变发展到达一个“无逆转点”,一系列体内生物化学、血液动力学、内分泌激素等作用被激活,严格的血糖控制便不再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进展起任何作用。 3.高血压的作用 高血压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作用已基本得到肯定。高血压病人由于血压长期持续性升高,血管管腔内压力增大可增加血液成分外渗进入细胞间隙,加重视网膜水肿;慢性高血压伴随慢性视网膜动脉收缩变细又引起血流减少,促使血栓形成,加重视网膜缺血,进而导致视网膜病变加重。有人认为收缩压高可加快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而舒张压高可加重视网膜病变的病情。 4.生长激素水平 生长激素水平增高也是促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如妊娠期间视网膜病变迅速恶化,血糖控制不良可能与妊娠时体内胎盘催乳素水平增高,具有生长激素类似的升高血糖和抗胰岛素作用的活性有关。 5.其他

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一冠脉造影﹙CAG﹚简介 1 1929年,Werner Forssmann完成首例心导管术 2 1959年美国儿科医师Sones为一个有主动脉病变得患者做心脏造影得时候,利用特制得头端呈弧形得造影导管,误经肱动脉逆行送入主动脉根部,并将导管远端分别置于左、右冠状动脉口,将约30ml得造影剂直接注入左、右冠状动脉内而使其清晰显影,令人惊讶得就是,患者并没有像预期得那样发生室颤,因为在这之前医疗界普遍认为向冠状动脉里注射造影剂就是非常危险得(会引起室颤),从而开创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 3 1964年,Sones完成了第一例经肱动脉切开得冠状动脉造影术、 41967年,Judkins采用穿刺股动脉得方法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使这一技术进一步完善并得以广泛推广应用、 二什么就是冠脉造影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就就是利用血管造影机,通过特制定型得心导管经皮穿刺入下肢股动脉或上肢挠动脉,沿降主动脉或上肢动脉逆行至升主动脉根部,然后探寻左或右冠状动脉口插入,注入造影剂,使冠状动脉显影。这样就可清楚地将整个左或右冠状动脉得主干及其分支得血管腔显示出来,可以了解血管有无狭窄病灶存在,对病变部位、范围、严重程度、血管壁得情况等作出明确诊断,决定治疗方案(介入、手术或内科治疗),还可用来判断疗效。这就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得有创诊断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被认为就是诊断冠心病得“金标准”、 IVUS、OCT、FFR等逐步在临床应用,发现部分在冠状动脉造影中显示正常得血管段存在内膜增厚或斑块,但由于IVUS等检查费用较为昂贵,操作较为复杂,现在并不就是常规检查手段。 三曹妃甸区医院如何开展起得CAG 1 呼吁 2 与北京安贞医院合作 四冠状动脉得正常解剖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课稿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上根据是否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为标志,将没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称为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或称单纯型或背景型),而将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称为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 1 流行病学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和控制程度关系密切而与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性别及类型关系不大糖尿病病程越长或控制越差,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越高。一般来说,约25%的糖尿病患者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约5%为增殖性病变。其发病率在糖尿病病程<10年组为7%;10~14年组为26%;15年以上组为63%;而30年组高达95%,约25%为增殖性病变2%~7%因视网膜病变而失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它是工作年龄段的成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青少年中86%的失明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致;在成年中,1/3法定失明的原因是糖尿病视网膜病。糖尿病患者致盲危险性比正常人高25倍根据ADA(2003)的数据,在首诊的2型糖尿病病人中21%有视网膜病变,70%的2型糖尿病最终将出现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致盲率极高。因此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早期筛查、预防及干预治疗是提高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 2 发病现状 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与眼科共同参与1995年全国DM流行病学调查,OGTT检查1566人中,DM患者325人,其中DR 32人(占9.84%);BDR 27人(8.3%);PDR 5人(1.54%)5年后即2000年北京地区的糖尿病患者的流行病调查显示,2型糖尿病其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为 18.78%,其中BDR患病率为13.0%,PDR患病率为5.78%。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与眼科研究所于2002年11月~2003年4月对门诊就诊的103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彩色眼底照相检查发现,有423例患者有背景型视网膜病变(占40.9%),48例患者有增殖型视网膜病变(占4.6%)。1996~1997年,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眼底病门诊先后2次对DR患者136例的视力情况作了调查,260只眼中,<0.05者(盲)66只眼占25.3%,0.05~0.2者(低视力)65只眼占25%,≥0.3者129只眼占49.6%。由上可见患者就诊时间偏晚,故应重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以便早防、早治避免失明。 3 病因 糖尿病患者主要是胰岛素激素及细胞代谢异常,引起眼组织神经及血管微循环改变造成眼的营养和视功能的损坏。微血管是指介于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管腔小于100~150μm 的微小血管及毛细血管网,是组织和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由于糖尿病患者血液成分的改变,而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使血-视网膜屏障受损。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色素上皮细胞间的联合被破坏,造成小血管的渗漏。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主要的发生在视网膜及肾脏是致盲、肾功能衰竭及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