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萧红小说思想及创作艺术

论萧红小说思想及创作艺术

独具魅力的萧红小说创作艺术

——李岱蔚

内容提要

本文重点论述了萧红小说的写作特点。分析了萧红小说具有诗歌和散文韵味的真谛。文章从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两部长篇小说为例,深刻剖析了萧红小说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

萧红是一位出色的女作家,她打破常规,吸收其它文体的写作长处,溶入到小说写作中去。成功地把小说散文化,诗歌化,为艺术之间共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她的小说充分体现写实风格。暗合西方小说创作手法,小说本身不太注重故事的结构,而把小说中人物的真实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描写放在主要位置。力求达到人物心理与外界环境、活动与静止、感情与景物的有机结合。

她开创了有各样的生活,有各样的作家,就应该有各样的小说的先河。为小说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发展方向。

萧红小说的魅力,还体现在用词造句上。在这方面,她匠心独具,很见功底。她擅于断句,所用的句子一般都很短,让人读起来毫不吃力。用词也很普通,很易懂。真正实现了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深刻道理的目的。萧红的小说,不大注重文章结构,而把描写人物情感和内心世界放在重要位置。创造了小说的一种新派美。

萧红的一生是不幸的,但她并没有屈服于自己的不幸,而是生活中的苦与痛转化成艺术的美和乐,描绘出一幅幅壮丽的画卷。在短暂的10年创作生涯中,写下100洋洋多万字的文学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增添了一道亮丽的光彩。

萧红的小说是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在她有限的创作生涯中,创作出大量且富有内涵的经典作品。

萧红所生活的年代,正是军阀混战和日本帝国主义铁蹄对中国践踏时期。她的小说,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外敌入侵的仇恨。她的小说多取材于她生活所在地东北。由于家乡的沦陷和个人三次婚恋的挫折,她的小说隐含着一种人生凄凉气氛。

萧红的作品很多,较著名的有短篇小说《小城三月》、长篇小说《生死场》和《呼兰河传》。

萧红是一位有着深刻思想内涵的作家。她出生时正赶上辛亥革命,童年时期就受到五四运动影响,在其灵魂深处,注入了向封建礼教抗争的叛逆基因。中学时期,她接受当时学校左翼教师的思想,积极参加当时的爱国运动,广泛阅读国内外进步文学作品。从阅读的作品中吸取营养,得到启发。奠定了她后期的写作基调。在萧红看来,作家是无阶级性的,作家是人类的作家,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作家写作的出发点是对着人类的愚昧。

在小说《小城三月》里,萧红把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融入到小说创作中。她细腻地描写了翠姨婚姻的悲剧,实则是自己对美妙爱情的向往。翠姨被父母许配给一个有钱人家,可她心里却装着堂哥。她对堂哥的爱一直深藏不露。由于情志难伸,最后落得英年早逝。其实,翠姨的婚姻悲剧是封建制度造成的。由于这篇作品是在其自身深有感触的状态下写成的,所以小说人物鲜活,读来令人倍感亲切。在翠姨这个人物描写上,作者采用了细节、侧面、对比等多种写作手法,把一个高傲、伤

感、忧郁的少女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在长篇小说《生死场》中,作者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对下层劳动人民寄予同情。小说《生死场》,真实地反映出东北人民在外敌统治下的苦难生活。

首先,作者似画家一样,画出了一幅北方人民热爱生活,顽强抗争图画。农民和自己养着牲畜一起不停地生,不停地死,循环往复,不断地轮回。

农民忍痛割爱,把不能耕田的老马卖给屠户,仅换来两张薄薄的票子。但就是这一点点钱,也还是被狠心的地主夺去。农民想要抗争,却遭到蹲监坐狱的结果。广大农民在死亡线上挣扎,贫穷、饥饿、疾病、地主阶级的盘剥,天天都在威胁着苦难的人们。

第二、这部作品以中国东北为背景,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东北农民悲惨生活。《生死场》中的人物,不是大英雄,而是饱受艰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下层农民。小说以女性独到的洞察力,着力描写了许多女性形象,如外号猫头鹰的王婆、未婚先孕的金枝、能忍受丈夫骂的麻面婆、爱编麻鞋的五姑姑、悲惨而死的月英等,对她们寄予了深刻的悲悯和同情。

第三、小说还反映了农村阶级压迫、贫苦人民的反抗。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统治下,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纷纷起来抗争。小说中描绘了东北人民崇高的民族气节,至死不当亡国奴。在抗争受到挫折后,他们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只有组织团结起来,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于是有更多的人参加了革命军。小说在结尾精巧地安排了二里半离开了自己天天眷恋的老山羊,参加了抗日联军的情节。意在向人们发出号召,只有顽强地抗争,中华民族就会崛起,就不会灭亡。正是小说贯穿着这样一条思想主线,才使得小说始终保持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给人以奋斗不息,勇往直前的力量。

说到这里,我想有必要提出一点,那就是萧红的小说《生死场》当年曾被有些人认为并不完美。具体有这样几方面:一是小说的题材过于松散;二是典型人物刻画方面,显得性格不够鲜明;三是语言平淡无奇 ,给人的印象有不象小说感觉;四是人物单薄苍白,全无生动可言,斗争的故事也流于简单的概念化的想象。这些都被当年称为小说中的不足和弱点,不过,在我今天看来,萧红的这些弱点正是她的写作长处。因为这种别出心裁的写法正印证了小说应有多种写法这一写作真理。这同时也与西方小说创作手法相吻合。这就像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写的小说一样,小说本身不太注重故事的结构,而把小说中人物的真实情感和内心世界的描写放在主要位置。力求达到人物心理与外界环境、活动与静止、感情与景物的有机结合。

我们知道,川端康成是一位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家,他在继承日本传统文学的同时,早年就开始学习欧洲达达派和未来派,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他的小说追求新感觉和新的表现手法。他以自身直觉为起点,从颓废、哀愁、虚幻三种感情要素出发,追求一种新派美。也正因为如此,川端康成的小说才大受欢迎,荣登诺贝尔文学奖的宝座。而我国的女作家萧红,并没有师承欧洲的达达派和未来派,她的小说创作手法却暗合西方先进文化,且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这不能不说萧红的天赋要比其他国家作家更胜一筹。

说到这里,使我想起古人说的话。那就是把人分四种:第一种是生而知之;第二种是学而知之;第三种是感而知之;第四种人是感而不学,斯下民也。如果以这种认识为基准,那么,仅有初中文化,没读过多少书萧红则应该算第一种人了。

萧红确实是一位很有天赋的作家。别看年纪轻轻,她的小说诗蕴品位和散文品位都很高 ,对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类文体之间互相渗透、借鉴、创新 ,做出了一种新的有益的大胆的尝试。为文体的健康变革提供了有力理论依据,也为后来的文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谈论女作家萧红时, 有些中国现代文学史学家,第一提到的,往往是她的早期作品《生死场》,认为这部作品是萧红创作的一个高峰,具有里程碑意义。并把这部作品当成她的代表作,给予高度评价。但我个人觉得,就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而言,萧红后期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则更能真正代表她小说创作的水平和独特风格。《呼兰河传》在后来20世纪小说一百强评选中,进入了前十名,而《生死场》却没有入围,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呼兰河传》是女作家萧红1940年去香港后创作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长期以来,文学史对其评价往往低于其成名作《生死场》,并往往将《生死场》视为她的代表作。对此,我觉得,《呼兰河传》是萧红小说创作的高峰。

小说《呼兰河传》,采用自传体第一人称写法,通过自己对家乡生活的回忆,以宁静、凄美、清新的笔法,向人们展示了旧中国的人民,在封建意识和习俗的压制下,生活困苦,愚昧落后,饱受毒害的一幅幅场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家乡人民苦难生活的哀叹。对旧中国沿袭下来的陈规陋习进行有力的控诉,对封建制度给人民造成的精神和肉体伤害进行无情的鞭挞。小说字里行间充满对自己的家乡以及家乡人民的无限关爱。

小说虽然是以萧红所在的呼兰故乡为描写对象,但小说更表现出旧中国封建农村社会一个缩影。小说在前二章里,着力描写了呼兰这个名不见经传小城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同时,还描写了作者的出生地,居住地点和生活环境。叙述了自己的童年。在随后的五、六、七三章里,笔锋一转,把重点转向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写他们的愚昧落后,写他们的喜怒哀乐。

《呼兰河传》,小说于1939年动笔,1940年12月20日完稿。这期间,萧红生活在香港。萧红这部小说在没有全部杀青之前,曾在香港的《星岛日报》发表了一些篇章。这部小说叙述的并不是一个完整故事,而是一些零散的篇章,时而顺叙、时而倒叙,似散文的笔法,又不失小说的规范。文字不拘一格,行文流畅自如。尤如一篇篇优美的叙事诗;一幅幅乡土山水画;一曲曲动听的民间歌谣。这部小说,虽然好像是对作者自己童年的回忆,但作者的着力点更突出表现故乡人民生活,揭示了封建专制下农村社会的种种弊病。

纵观萧红一生,命运多舛,不幸童年,烦恼的少年,凄楚的成年。如果说萧红的一生有值得令人欣慰的东西,那就是她惊人的文学创作。她以生花妙笔,为人们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的画卷。也许她本人当时也知道,这完全是她本人对美好的一种憧憬。而在现实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正因为她本人生活在一种不幸的社会中,她的理想境界无法实现。所以她才会把她心里所想的,用笔把美好画出来。

萧红是一位有着深刻思想认识的杰出作家。她由稚嫩到纯青,由加入左翼联盟到独辟蹊径,直至形成个人独立风格。萧红的创作生涯先后经历了五四运动前后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即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时期。这两个时期,出现过军阀、伪满、民国、外国殖民统治四种政府,正是中国风云聚会,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动荡年代。严酷的现实使作家深刻认识到,要推翻旧中国,争取民族解放,就必须唤醒民众,打破陈规陋俗,把民众从数千年封建落后桎梏中解脱出来。通过研读萧红的作品,大多数作家一致认定,她的作品全面反映了当时人民的觉醒、反抗和斗争,吹响了抗日救亡的时代号角。

以萧红作品《生死场》和《呼兰河传》为例,我们可以发现,萧红小说蕴含着一种与众不同的美。她的小说有一种追求,那就是把小说散文化。在艺术结构方面,萧红打破了传统的现实主义的写法,把传统小说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生死场》改变时空的束缚,以一幕幕场景作为小说的结构安排。而《呼兰河传》的结构是作者精心打造,小说结构又具有串珠式的特点。两部小说的叙事笔调也各不相同,《生死场》具有叙事散文的特点,《呼兰河传》则又富含抒情散文的风

格。

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熟读萧红的小说,就可以感受到她把小说散文化,形成独到的艺术风格。读萧红的小说,就像北国的天气一样,有一种寒凉之美,她的笔法不拘一格,任意挥洒,天衣无缝,浑然一体。

读萧红的小说 ,我们还能有一种读诗的感觉。这是因为作家吸收借鉴了诗歌的创作技法 ,把诗歌的手法活学活用,有机地应用到小说中来。所以她的作品,无不蕴含着清新明快诗意。这也使她的小说似梅花傲雪,别具魅力,从而提高了作品的含金量。增强了其文化品位和欣赏价值。其具体体现是:小说具有天然脱俗 ,诗的语言,错落有致 ,诗的韵律,水乳交融 ,诗的情景,意境深远。为此 ,茅盾先生、胡风先生都对萧红小说这种独特的追求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茅盾先生还亲自为《呼兰河传》作序。

在萧红小说创作思想中,她始终坚持这样一条思想主线:有各式各样的生活,有各式各样的作家,也就应该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读萧红的小说 ,可能让人感到形式上有些特别。因为她的小说既少有引人入胜的动人情节 ,也缺乏对典型人物的精雕细刻 ,前后结构也不紧凑 ,有不象小说

之嫌。然而 ,它却有一种内在的足以使人超然脱俗美的魅力 ,叫人越读越爱读 ,越读越觉得新鲜别致 ,韵味无穷。究其所以 ,小说蕴含着情感美、趣味美、意境美。

萧红小说的魅力,还体现在用词造句上。在这方面,她匠心独具,很见功底。她擅于断句,所用的句子一般都很短,让人读起来毫不吃力。这一点很像语言大师老舍的风格。用词也很普通,很易懂。真正实现了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深刻道理的目的。其实,所谓人类最美的语言,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普通话,大家都这么说,我也这么说,而不是说了一大堆别人听不懂的话。古人在这方面也同样的见解:凡文章,文采绚丽的,往往是初级的作品;而看似平淡无奇的,却又能说明高深道理的,才是真正的上乘之作。这就像佛说过的话,后人称之为经。可是佛说的话,都通俗明了,浅显易懂。如佛说,一粒沙子里也有三千大千世界。至今,佛离开我们两千多年了,这句话我们也听得懂。而我们今天要表达同样的意思,却要说,物质是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如此等等,还要说许多话。而且还不好懂。比较一下,那一个更好呢?作家萧红擅于使用普通文字,来表达深刻的思想认识。读者只要有初中文化程度,就可以不必借助字典,就能读懂她的小说。这不正是用朴素表达高深的一种妙法吗!这不正是她的小说之所以动人的所在之处吗!

萧红是一位极具天赋的女作家,她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女作家。别看只有初中文化,一生读过的书也很有限,可她的成就是令人惊叹的,她在短短的10年创作生涯里,不仅写下了洋洋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她还开创了一个把散文诗歌的精华融入到小说中的新天地。很多读者和评论家认为 ,萧红的小说有些别出心裁 ,这是她的小说真实写照。这些特别,主要体现在小说艺术构成和艺术表现等各个方面。通过阅读萧红作品,我认为 ,萧红的小说是一种创新、一种开拓、一种发展 ,是对小说创作模式的一种新的有价值的探索。

萧红是不幸的。不幸的童年,曾给她的内心留下了深深的创伤。这可从她的散文《永久的憧憬和追求》了解她的身世、每当她从父亲身边经过,她身上就像生了刺一样,他斜视着她,他那高傲的眼光从鼻梁经过嘴角而往下流着。

《初冬》一文中叙述了她在初冬遇见了弟弟,姐弟俩共同喝咖啡。弟弟劝她回家生活,她说那样的家我是不想回去的。她不愿意受和她站在两极端的父亲的豢养。弟弟问她要钱吗?她说不要的。她穿过街头,继续无目的地走。

萧红又是幸运的,她从祖父那里,从鲁迅等那些好心人那里,知道了人生除掉了冰冷和憎恶而外,还有温暖和慈爱。她把满腔悲痛,当成一种无价的财富,演化

成创作灵感和力量,写下了大量可歌可泣的不朽名作。我觉得,文似看山不喜平。萧红的作品之所以大受人们欢迎,除了文章水平高之外,还与她一生的苦难遭遇有关。如果她一生没有那么多磨难,那么,她的生平传记是平淡的,也就没有故事性。假如她没有了对这个世界的爱和恨,也许就写不出那么好的文字来。更没有什么令人感叹的地方。因为这正印证了这样的真理——要得就要有失。

萧红确实是幸运的。1999年,由来自全球各地的作家学者,评选出“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被评为第9位。而有港台四大才女之称的琼瑶,她的小说《窗外》被排在第85位。就是广受读者喜爱的大作家金庸,他的小说《射雕英雄传》、《鹿鼎记》也只分别排到了29位和31位。由此可见,萧红小说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她的成名不是她坎坷的遭遇才引起人们的重视。她的作品即使在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仍被后人们奉为经典之作。

李岱蔚,笔名司徒秀彗,生于1963年3月18日,大学文化,高级政工师,长期从事应用文写作,现供职于吉林省双辽市粮食局。系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当代优秀专家学者论文集》编委。

早年热衷于诗词、诗歌、散文、小小说创作,作品散见于《东坡赤壁诗词》、《长白山诗词》、《老年报》、《香港行业文化参考报》、菲律宾《世界日报》、日本《烨坤瀛思》等数十家报刊诗刊|杂志。著有个人诗集《春之草》(未出版)。2002年开始中长篇小说创作,曾在《北京文学》、《绿野》、《警坛风云》、《中国文学》(香港版)、《夕阳红》、等杂志及起点、烟雨红尘、红袖添香等大型文学网站、以及移动梦网的书城,发表小小说、中短篇小说和VIP长篇小说。现发表文学作品60多万字,县志8万字,起草领导讲话材料150万字。

邮编:136400

电话:0434-*******

地址:吉林省双辽市粮食局

QQ:1002045000

E-mail—stxh1963@https://www.wendangku.net/doc/5b14922404.html,

七律·自况

把笔诗书善写真,生来雅好素如银。

常羞铜板无多少,却喜扶贫未自珍。

爱敬前贤不敬利,愿亏自己勿亏人。

一心描绘清纯美,祈盼人间万物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