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老师没具体划范围,故整理了知识点)

考试题型:

1、选择题

2、名词解释

3、简答题

4、论述题(或应用分析题)

一、名词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心

理基本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控制无关变量,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

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三类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两种

水平:一是实际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儿童经过自己努力和他人帮助,可以从现有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空间叫“最近发展区”。

4.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身体相貌、智力性格、自

己以往状况和现实状况、环境条件、对未来职业期望等等方面统合起来的认识,从而作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为怎么样的人”,“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整合判断。

5.学习: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而导致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

为持久的变化。三个方面:①学习是以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志的;②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时能够持久保持的;

③经验或练习时学习发生的基本途径。

6.学习的分类: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

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②奥苏贝尔学习分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7.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指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接受现成的结

论。接受学习的特征是,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或多或少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不需要他们任何形式的独立发现。

8.发现学习: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探索得出结论。发现学

习的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只呈现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独立地得出结论,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根据学习进行方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9.有意义学习:是指利用原有知识经验理解新学习材料的意

义。即当前的学习任务在一定意义上与学生认知结构的有关观念适当地联系起来了。包括三种形式: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10.机械学习:是指学习者没有理解新学习材料的意义,新

知识不能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联系起来,只能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根据学习材料和原有知识的关系

分机械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11.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反射的基本原理是:个体在某

种环境中作出某种反应,不管有没有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

如果之后伴随着强化物,那么这个反应在类似环境中发生

的概率就会增加。所以,在这种条件反射中,重要的不是

反应之前的刺激,而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强化物)。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他坚持了客观、科学的行为主义传统,继承了桑代克的连

接说,提出了对心理学影响巨大的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射

学说基础上的学习理论,为教育心理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包括动物实验、操作性行为与操作性条件反射、强化原

理)。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正强化)和消极强化(负强化)。

积极强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通过

中止某种(讨厌的、不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强

化还可以划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一级强化物马祖人

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能直接起强化作用,如食物、水、

安全、温暖、性等。二级强化物事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

与以及强化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如考

试分数、好的评语、社会接纳、微笑、奖品等。

12.观察学习:是指观察别人的行为方式及其行为后果(受

奖或受罚),并在某种情境中作出或避免作出与之类似的行

为方式。

(四阶段: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13.动机:是指发动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

目标的内部动力。①动机是一种内在心理历程;②动机是

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③动机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

14.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

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

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它是

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15.耶克斯—多得森定律:耶克斯和多得森的研究表明,动

机不足或动机过分强烈,都会使作业成绩下降;最佳的动

机强度与作业难度有关。对于简单的作业,要取得最佳的

成绩就要求有较强的动机;对于难度适中的作业,取得最

佳成绩要求有中等强度的动机;而对于很难的作业,要取

得最佳的成绩则要求有较低强度的动机。这一研究结果被

称为“耶克斯—多得森定律”。

16.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它是指人

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7.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或称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

的影响。它普遍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也出现在情

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学习中。

(根据迁移影响的性质和效果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根据

作用范围不同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18.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

进作用。它包括一种学习为另一种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心理

准备状态,一种学习提高了另一种学习的活动效率等。负

迁移指的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抑制作用。多

指一种学习降低了另一种学习的效率和准确性,或一种学

习阻碍了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

19.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一般迁移也叫非特殊的迁移,指

的是一般概念、原理或态度的迁移。一种学习中获得的一

般概念、原理和态度会对相关的许多具体知识的学习都产

生重要影响,使后续学习效率更高。特殊迁移也叫特殊成

分的迁移,指的是具体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这种迁移发生

时,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发生变化,

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

种学习之中,是习惯或联想的延伸。

20.相同要素说:相同要素说又叫共同成分说,它是在以实

证研究检验形式训练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相同要素说

后来被伍德沃斯修改为共同成分说,意指只有当学习情境

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另一

种学习,即产生迁移。

21.陈述性知识:这是关于世界的事实性知识。它是个人具

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包括关于事实

是什么的知识,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主要回答“是

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22.程序性知识:这是关于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它是个体

不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不能直接陈述的知识,只能借

助某种作业形式来间接推测其存在与否。它表现在活动中,

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和过程,又称为步骤性知识或操作

性知识,它回答“怎么办”“怎么做”的问题。

23.认知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指个体头脑中全部的观念及

其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个体在某一特定知识领域内的

观念及其组织。认知结构是按抽象概括程度依层次组织的,

处在结构上层的叫上位概念,处在结构下层的叫下位概念,

不同层次的观念形成复杂的网状结构。

24.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

的自我意识。此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弗拉维尔提出,他认

为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对认知过程

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

与控制。元认知分类: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25.创造性: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

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6.创造性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

或程序,并创造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是人类思维的

高级形式,是创造活动的核心过程。

27.发散思维:是指人们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

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它的主要特点是求异,因此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

28.聚合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朝着同一个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主要特点是求同,因此也叫求同思维。

29.算法式策略:算法性策略是一种按逻辑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它是一套解题的规则,它能精确地指明解题的步骤,是一定能使人得正确答案的特定程序。

30.启发式策略:是人根据一定经验,采用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候往往依靠启发式策略。它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它省时省力。

31.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考虑到事物的通常功能,忽视了其可变通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现象。因此,功能固着易使问题的解决受阻。要克服思维定势、功能固着的消极影响,需要我们不断丰富知识,完善知识结构,加强思维灵活性的训练,这样我们在解决问题时候才能灵活机智的变通事物的各种功能,发挥其相关功能的作用。

32.动作技能:又称心因性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按某种规则或程序顺利完成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也就是说动作技能是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的,它是一种表现出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自动化特点的身体活动方式。

33.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又称为德性或品行、操行等等,它是个人的道德面貌,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品德的心理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技能与习惯

34.自我: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与环境中人,事,物发生交互作用,在本我之外增加自我成分。(弗洛伊德认为)35.本我:本我是个性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包括一些生物性或本能性的冲动,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在力比多的冲动之下,个体寻求即时的满足,没有任何自制力。36.超我:个体经过幼儿期,进入了社会化的历程,个体的需求和满足需求的方式,要受周围其他人的批评和纠正,必须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支配个体是非善恶的内在动力就是超我。

37.群体:人们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以一定的方式紧密相连,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38.从众:从众行为是指人们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从众行为的原因:①不愿意被视为不合群者而被加以非议或排斥;②地位低;③不自信

39.社会助长:是指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40.社会惰化: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

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一件事时偏少的现象。

减少社会堕化的最有效的途径:让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工

作或努力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工作成果也可以划分给每个

学生,这样就不会有人袖手旁观只等着其他人做事情了。

41.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把人的健康定义为:“不仅身体没有

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

力。”

42.心理咨询:就是在特定的咨询环境中,通过咨询双方建

立良好信赖的关系,咨询人员运用有关心理学理论和技术

与来访者进行交流、探讨、磋商、帮助来访者认识自己、

了解自己、分析自己,订立目标,以便改善心理状态,主

动适应社会环境,形成健全人格,提高生活质量,开发个

人潜能。

43.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

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

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

“过程”或“程序”,而创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

习。

44.个体心理结构:个体心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它包

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和心理动力四个方面。

45.心理过程:这一概念强调了这一类心理现象的过程性和

动态性,包括认识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46.心理特征:指个人在心理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稳固

的、经常性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7.自变量:是指呈献给被试的刺激变量,一种假定的原因

变量,试验者支配、操纵的变量。

48.因变量:指被试对刺激的反应,是一种假定的结果变量。

49.无关变量:指影响因变量的值,与实验目的无关的变量。

50.测验法:是指测量人的行为样本的一种系统的程序,是

要通过对人的行为样本进行测量进而了解人的心理特质。

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运用测验法,可以帮助我们对被试进

行分组、诊断学生的学习问题和心理问题,检验某种教育

措施的成效,检验某种学习变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51.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可靠性程度。

52.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于它想要测量的东西所能测量的

程度。

53.智商量表:比内量表以智力年龄和实际年龄的比值来反

映智商,公式是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韦氏量

表以个人智商得分在该年龄组中离开平均数的距离来判定

智力的高低,公式是IQ=[(测验分数-100)/15]*100.

54.智力理论: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的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理

论、成功智力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并非一元,而是多元,传

统智力只有书本知识的学习能力,过于狭窄。因此,加德

纳认为,人类有七种不同的智力,即:言语能力、逻辑数

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交智力

和自我认识智力。

56.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与对客体

的意识一样,包括知、情、意三个方面,即自我认识、自

我体验、自我调控。

57.程序教学:源于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积极强化的原

理而设计的教学模式,并以此设计了教学机器。

58.先行组织者:指在学习新材料之前给学生呈现的一种导

引性材料,它在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上高于新学习材料,

并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材料相关

联。它在学生已知的东西与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了一

道认知桥梁,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包括:“陈述性

组织者”,用于较不熟悉的学习材料中和“比较性组织者”,

用于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

59.定势: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它影响或决定着同类后续心

理活动的趋势。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次思维操作程序或方法

去解决同类问题,逐步形成了习惯性思维,遇到类似新问

题,仍旧用这一思路去解决。

60.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记忆过程中受到其他信息材

料的干扰所致。按起干扰作用的材料的位置不同,可以分

为:(心理学家詹金斯的实验证明这点)前摄抑制:指先前

记忆的材料对后继材料的干扰。后摄抑制:指后继材料对

先前材料的干扰。

61.变式:就是用不同的事例或直观材料来说明事物的本质

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本质特征,

也就是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62.习得性无助:由于一系列的失败经验而产生的无能为力

的绝望心境,心理学家通常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63.知识同化可以有三种模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

结合学习。

64.高原曲线:在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出现进步暂

时停顿的现象,常称之为高原期或者高原曲线

二、简答题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答:①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景中教与学的心理基

本规律的科学。它既研究学生学的规律,也研究教师教的

规律,但以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学规律为主。②教育心理

学的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研究、揭示学生学的

心理规律,以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学习理论,使学生能运

用这些规律提高自己的学习成效,包括研究学生学习的性

质、特点以及学生学习结果的性质与结构;研究学生学习

的分类;研究学生学习的过程;研究学生学习的条件;其次是研究、揭示教的心理规律,为确立合理的教学原则和建立完善的教学理论提供心理依据,并帮助教师配合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提供适当的教学事件,提高教学效率。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与概况

答:①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19世纪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为教育心理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做好了准备。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改善教育过程的组织、提高教育工作的成效,同时还因为19世纪心理学本身的长足发展,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对学习心理学问题进行多年研究的基础上,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问世,世人将该事件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诞生的标志。1913-1914年,桑代克又将其扩充为三大卷的《教育心理学大纲》,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和内容体系,至此基本确立。此后,西方教育心理学一百年来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先后经历了几个阶段:1)教育科学取向的教育心理学;2)心理科学取向的教育心理学;

3)教育心理取向的教育心理学。

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发展显示出如下趋势:1)更加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2)人们对学习活动中的复杂的认知过程极其机制的研究日益深入。3)更加关注学校教育及教育改革中的现实问题,以及校外教育中的学习问题。4)作为学习原理在教学中的应用,基于科学心理学的教学设计和课堂管理的研究受到重视,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趋势。5)研究方法呈多元化趋向,强调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的结合,同时注重研究方法的本土化。

3.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答:皮亚杰认为,一个人道德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个方面。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是能按社会规定的准则公平地对待别人的人。其中有几个基本观点:①从单纯的规则到真正意义的准则;②从客观责任到主观责任;③从服从的公正到公平和公道的公正;④从抵罪性惩罚到报应性惩罚;⑤从他律到自律。三个阶段:1)认知发展指个体认识事物的活动与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过程。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学家对个体认知发展进行了许多研究,提出了许多观点和理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维果斯机的心理发展理论。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影响。皮亚杰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0-11、12岁)和形成运算阶段(11、12岁后)。由以上认知发展阶段可见,个体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从最初的反射性活动发展到有高度抽象逻辑能力的个体,从而具备了现实生活各方面的认知能力。

4.教学中如何理解运用维果斯基认知发展观。

答:①前苏联心理学家果维斯基强调社会文化对个体心理

发张的重要作用,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他认为心理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影响

下,由低级心理机能到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个体的

认知能力是在活动中,在于社会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步发展

起来的,社会和教育对个体发展起主导作用。他认为,儿

童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实际发展水平,二是

潜在发展水平。儿童经过自己努力和他人帮助,可以从现

有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空间叫“最近发展

区”。②该理论对教育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教

学工作要根据学生认知发展水平,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来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要设和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这是教育工作取得成效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

其二,加血工作要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而不能只是一味地

被动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5.大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答:①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直觉思

维和逻辑思维的统一、创造性想像与抽象思维的统一。发

散思维的三个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聚合思维

的特征:求同,也称为求同思维。

②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方法:1)发现法(程序:掌握学习课题

→假设→确定假设→验证假设→发展、补充、修改和总结);

2)问题教育法(程序:暗示→问题→假说→推理→验证);

3)大脑风暴法(集思广益,在一定时间内采用极迅速的联想

作用,大量产生多种主意)。③大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及其培

养: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肯定其积极价值。

6.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答:与中小学学生相比,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以下特点:①

学习内容的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②学习具

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1)大学生与更多的自由支

配时间、更多自习时间;2)大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较大的选

择性;3)大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研究和探索性质;③自

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课余学习的比重加大;④学习

途径多样化。

7.如何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①爱护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学习需要:1)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

趣;2)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进行理想注

意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

②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和自我价

值感:1)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

归因,避免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3)适当开展竞赛,培

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③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8.桑代克的学习规律:

答:桑代克是现代心理学之父,他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

出了学习的三大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率。效果律

是指在试误学习过程中,在学习者对刺激情景作出特定的

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强;而得到

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练习律是指任何刺激与

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就会增大。准

备率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当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事前处

于准备状态时,学习就会更有效。桑代克强调在学习过程

中行为的后果是影响学习最关键的因素。桑代克的联结论

事教育心理学上第一个系统的学习理论,它以实验和事实

为依据,揭示了学习的实质、过程和规律,为以后教育心

理学的学习问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他用动物学习

推及到人类学习,而且仅仅研究机械学习,有其局限性。

9.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答: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①注意过程,是指个体注意和知觉榜样情景的各个方面。

它是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②保持过程,榜样行为引起人

们的注意后,虽然榜样行为不再出现,但它仍能影响观察

者,这是由于观察者对注意到得榜样行为保持的结果。③

动作复现过程,是个人对榜样行为的再现过程。④动机过

程,是指个体因表现所学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的过程。包

括直接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

10.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答: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

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他认为学校中学生的

学习就是有意义学习。而有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①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是有逻辑意义的;②学习者认知结构

中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③学习者必须具有有

意义学习的心向。

11.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主要内容和教育意义

答:加德纳认为,人类有七种不同的智力,即言语能力、

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社

交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多元智力理论为学校教育培养人

才拓宽了理论思路。

12.强化与惩罚的比较

①强化:使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增加的过程。②惩罚:使

行为反应发生的概率减少的过程。

③强化的程式:是强化的时间和频率安排,或在什么时候

以何种频率对一种反应施加强化。

刺激呈

刺激消

反应

增加

正强化

(呈现不愉

负强化

(消除不

快刺激) 愉快刺

激)

反应降低

惩罚

(呈现不

愉快)

惩罚

(消除愉

快刺激)

13.加涅的学习结果的分类

答:1985年出版的“学习条件与教学论”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分类:

①言语信息。言语信息是用语言文字表达的信息。这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②智慧技能。指运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这是关于“怎么办”的能力,能运用语言和数字这良种基本的事物符号处理外界的信息。

③认知策略。指运用符号对内调控的能力。即个体用来指导自己的注意、知觉、学习、记忆和思维等内部认知过程的能力。它是学习如何学习。既是学习的条件,自身又是学习的结果。④动作技能。指习得的,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操作动作能力。

⑤态度。指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或倾向性。解决“愿不愿”选择什么样的行为的问题。

14.奥苏伯尔认为学习动机的成分有哪些?

答: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①认知内驱力:即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是后天获得的。它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内驱力。②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对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日益显要,成为成就动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外部动机。③附属内驱力:是一个人为了赢得长者的赞许或认可的一种需要。也是一种外部学习动机。具有三个条件:1)学生与长者在感情上具有依附性;2)学生从长者方面所博得的认可中将获得一种派生的地位;3)享受这种派生地位乐趣的人会有意识的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长者的标准和期望,借以获得并保持长者的赞许,会使一个人的地位更确定更巩固。它是很重要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及其产生

答:动机的产生:动机的产生一般是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基础和根本原因。外在环境中的刺激成为行为的刺激。①动机和需要。个人行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个体有了某种需要时,体内就会产生一种力量,推动人们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当需要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特定目标,需要就成为人们活动的动机了。

②动机的产生出了有机体的某种需要这一内部条件外,还常常需要一定得外部条件,即诱因。即满足有机体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外部刺激。学习动机在学习中的作用:1)发动学习行为;2)确定学

习目标;3)维持和调整学习行为

15.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的主要变量?

答:①可利用性;即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

用的观念可以利用。②可辨别性;即新的潜在的有意义学

习任务与同化它的原有的观念系统的可以辨别的程度。③

稳定性和清晰性;即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是否稳定和

清晰。利用及时纠正,反馈和过度学习等方法来增强原有

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

16.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奥苏伯尔):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认知结构的同化作

用必然导致有意义学习的迁移。原有的认知结构能否有效

地同化新知识,促进新的学习与迁移,取决于:①可利用

性。认知结构中处于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起固定作用的

观念,对于新的学习能提供最佳关系和固定点。②可辨别

性。即新的潜在的有意义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原宥的观念

系统的可以辨别的程度。③稳定性和清晰性。原有知识的

稳定性和清晰性有助于新的学习与保持。

17.产生式迁移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产生式迁移理论是由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安德森提出的,

用于解释基本技能的迁移。它是桑代克共同要素说的发展。

安德森通过三组学习编辑程序的实验对迁移问题得出如下

结论:①迁移量的多寡(大量、中等、少量或负数),取

决于实验情境及两种材料之间的相关。从一种技能到另一

种技能的迁移量主要依赖于两项技能之间产生式的重叠。

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②表征和练习程度是迁移产生

的主要决定因素。不同领域的迁移各不相同,按其共有的

符号成分的数量而不同;③迁移量也依赖于学习或迁移时

注意的指向所在;

18.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条件

答:①内部条件。1)原有的知识储备。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认

知结构要有同化点,以同化新知识。新知识必须是学生已

有的命题网络能够同化的。2)学生要有主动学习加工的心

向。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将新材料同化到原有的认知结构

中,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才能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②外部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联系,新知识和旧知

识有逻辑联系,才能组成新的完整精确的认知结构。2)新知

识要以一定方式呈现。要引起学生注意,激活学生头脑中

原有的命题网络,激活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关命题,就易

于同化新知识。

19.程序性知识学习的条件

答:程序性知识学习除了必须具备相应陈述性知识学习条

件外,还要求更高的条件:①内部条件,学生必须具备相

应的陈述性知识,即相应的规则。②外部条件,大量的变

式练习,正反例联系,多次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应用规则

解决问题。

20.陈述性知识学习过程(此题目包括奥苏伯尔的三种同化

模式、记忆过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前摄抑制与倒摄抑

制)

答:三个阶段。(一)陈述性知识学习习得阶段。(陈述性知

识的习得就是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命题网络(认知结构)的

过程。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用“同化”理论解释了

新知识习得的机制,即认知建立和重组的过程,这一理论

解释了陈述性知识的心理机制。奥苏伯尔的三种同化模式:

①下位学习(类属学习),新知识处于原有的观念的下位,

新知识与旧知识构成类属关系,学习时将新知识归属到认

知结构中远有上位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的意义。

按新观念对原有的观念影响大小,又可以把下位学习的新

知识是原有观念的一个下位例证,同化后上位观念本质属

性不变。相关下位学习指新知识是原有观念下位,但同化

后上位观念的本质得到扩展或修订。②上位学习(包括学

习),新知识是原有的上位概念或命题,具有较高的概括水

平。上位学习是一个去掉下位概念或命题中的非本质特征,

抽出其本质特征的概括过程。③并列结合学习(组合学习),

新知识和原有观念有共同的上位概念,呈现并列关系,但

彼此不能替代。)

(二)陈述性知识保持巩固阶段。①记忆及其加工阶段。陈述

性知识习得以后,即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发生改组与重建、

新的认知结构建立之后,必须巩固下来,保持下来,这一

心理过程就是记忆过程。记忆是对记忆的材料识记,保持,

再认或回忆的过程,是人脑对外界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

提取的过程。根据编码的不同及信息在头脑保持时间长短,

把记忆过程分三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②知识的遗忘及其主要理论。当记忆内容不能回忆或回忆

错误就是遗忘。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以往的进程做了

经典的实验研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结果表明遗忘进程先

快后慢,根据此绘图,呈现出遗忘曲线。关于遗忘的原因,

有不同的理论来解释,其中影响较大的遗忘理论是:A.衰

退论。认为识记时大脑会留下痕迹,痕迹如不加深就会消

退,记忆痕迹随时间推移而消退,表现为遗忘。B.干扰说。

认为遗忘是由于在记忆中受到其他信息材料的干扰所致。

按干扰作用的材料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前摄抑制与倒摄

抑制。前摄抑制指先前记忆的材料对后继材料干扰;倒摄

抑制指后继材料对先前材料的干扰。在记忆一段较长的材

料时,中间部分由于同时受两种抑制的影响,最易遗忘。,

这就是记忆的系列位置效应。C.检索困难说。认为遗忘是

由于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没有组织好,缺乏线索,提

取困难所致。D.同化说。奥苏伯尔的同化论认为,有意义

的学习是新的完整的认知结构建立,认知结构中上位概念

或命题可以替代下位概念,而记忆中经常是记住上位概念

而忘记下位概念,这在认知结构简化过程中是自然产生的,

由于记忆的空间有限,因而这是有利于学习的积极性遗忘;但如果认知结构建立的混乱不完整时,则可能以下位概念代替上位概念,以旧观念代替新观念,造成知识的损失,是应该避免的消极性遗忘。从积极性遗忘的角度看,同化论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三)陈述性知识提取运用阶段。(陈述性知识在获得与保持之后,要测评学习效果,运用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进行新的学习,这就需要把该知识从大脑的中提取出来。在提取信息时候要注意:①根据需要提取信息。②利用线索,提取知识。)

(补充: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是对机械学习,无意义的音节为识记材料进行研究。有意义学习材料的遗忘曲线虽然其进程也是先快后慢,但保持量不同。记忆材料的性质不同,有不同的以往特点,机械的材料因为无法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所以会迅速遗忘;而有意义材料能够有认知同化,组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所以不易遗忘.)

21.程序性知识学习过程

(包括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特点)

答:三阶段。⑴陈述性知识学习,即学习规则法则的阶段,也可理解为认阶段。程序性知识学习的表征是产生式系统,是“如果/则”的形式,“如果”部分是行动的条件,“则”部分是应进行的活动。⑵通过变式练习,促使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规则转化产生式系统,也可理解为转化阶段。变式联系是陈述性知识学习向程序性知识学习转化的关键。变式就是用不同的事例或直观材料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突出本质特征,也就是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⑶经过大量的变式练习,达到规则应用的相对自动化程度,又称自动化阶段。经过变式练习,正反例练习,命题规则转化为产生式系统。由此可见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基本特点是:①以陈述性知识学习为基础。②变式联系是陈述性知识学习向程序性知识学习转化的关键。③能运用规则解决新问题才是程序性知识学习获得的标志,即获得了按规则解决问题的能力。

22.影响问题的解决因素

答:①有关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受知识经验的影响,任何问题的解决是以所掌握的知识为前提的,知识经验不足常常是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的重要原因。)②问题的呈现方式。(每个问题总是以一定的方式呈现出来的,问题的空间位置、距离、时间、顺序以及物体当时表现出的特定功能等不同的方式都会影响到问题解决者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③定势(定势对问题的解决的影响有双重作用。研究表明,在问题情境不变的条件下,如果遇到的问题是同类问题,则定势可以使人驾轻就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地解决问题,这是定势的积极影响。但如果遇到新耳

闻体不是同类问题,仍旧固守习惯思路,就会阻碍新问题

的解决,这是定势的消极的影响。定势消极的影响的明显

边县就是功能固着现象。)④酝酿效应。⑤动机与情绪。(一

方面,动机的性质影响问题解决。另一方面,动机的强度

也与问题解决的效率有关。动机太弱或动机太强都会降低

问题解决的效果,而中等强度的动机则最有利于问题解决。

情绪对问题解决也有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除此之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

认知风格等因素都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23.创造性和人格的关系

答:创造性与人格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高创造性的

人具有些有利于其创造力发展和创造地完成任务的人格特

点。富于创造性的学生的十种人格特征:想象力丰富、审

美观强、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环境感受力强;能观

察别人忽视的事实;思维流畅敏捷;以特异方法解决问题;

坚持不懈,不怕挫折;独立性强;自信心强;兴趣广泛专

一;有强烈的好奇心。

24.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

答:智力和创造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一般认为,智力是

偏于认知方面的综合能力,而创造力是偏重发现和创新的

能力。创新发现离不开正确认知,但正确认知却未必导致

创新发现。创造力和智力有着密切关系。整体上,智力和

创造力呈正相关趋势,高创造力者都有中等以上的智力;

智力较高者,其创造力状态则极为分散。具体说来,创造

力与智力的关系可归纳为四点:①低智力的人不可能有高

的创造性(它说明,中等以上的智力是创造的基础)。②高

智力的人即可能有高的创造性,又可能有低的创造力。③

低创造性的人其智力水平可能高,可能低。④高创造性的

人必须具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力。从这种关系表明,高智

力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同步。一,智力发展的总趋势是先

快后慢,而创造力的发展是波浪型、有起伏,不是直线的;

二,智力的颠峰年龄一般在17-25之间,而创造力的颠峰年

龄虽因学科不同而不同,但一般晚于智力的颠峰年龄,三,

智力和创造力在发展过程中的稳定性不同。

25.动作技能的特征

答:动作特征具有以下四个特征:1、动作技能是后天习得

的。2、动作技能在时空结构上具有不变性。3、动作技能

的运用主要由任务所始动。4、熟练程度越高,动作技能越

自动化、越完善。

26.动作技能的分类和形成阶段

答:动作技能主要有两种分类法:可以划分为封闭式动作

技能和开放式动作技能;连续的动作技能和不连续的动作

技能。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三个阶段,认知阶段,联结

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形成的标志①立即反应代替了笨拙的尝试②利用微弱

的线索③动觉反馈加强④局部动作综合成大的连锁,受内

部程序控制⑤在不利的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

27.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行为

答:培养的途径:①创设道德行为冲突情境;②创设道德

行为信赖情境;③创设道德行为受挫情境;④创设道德行

为实践锻炼情境。

28.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答:柯尔伯格的理论认为:(一)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①道

德的发展是认识发展的一部分;②道德判断能力与逻辑能

力的发展有关,他认为,逻辑判断能力的发展是道德判断

能力发展不可少的条件,但也是不充分条件;③社会环境

对道德发展有巨大的刺激作用。人的道德发展在很大程度

上受社会环境的支配。(二)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模

式中,三个水平为: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六个阶段为:惩罚和服从的取向,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取向,

好男孩-好女孩的取向,法律和次序取向,社会契约的取向,

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取向。

29.品德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答:①区别:第一,品德与道德的源泉不同。第二,品德

与道德反映的内容不同。第三,品德与道德的表现方式不

同。第四,品德与道德属于不同的研究范畴。品德是教育

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而道德则是伦理学和社会研究的

对象。②品德与道德也是相互联系,互动发展的。社会道

德的发展不但受社会需要驱动,而且受个体原有品德基础

制约。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表现,品德的形成与

发展都以一定的社会道德为基础,没有道德作基础,就不

会有实在的品德。

30.高凝聚力的群体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答:大学生群体中,高凝聚力的群体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

面的特征:①成员愿意积极参加群体的活动,群体活动能

够顺利进行;②成员之间有良好的交往,彼此感知他人的

存在,相互支持,彼此之间有强烈影响;③成员对群体的

满意程度高,愿意为群体付出更多的努力;④群体精神面

貌积极向上,人心振奋。

影响大学生群体凝聚力的因素有下列几个:①领导者的领

导方式;②群体的大小;③外界的威胁与竞争。

31.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答: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也称为传统教学设计,我们可

以总结出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的基本组成,主要包括

学习者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目标的分析与确立、教

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

选择与运用及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等诸要素。在行为主义

或信息加工理论的统领下,设计的焦点在教学上,强调教

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循序渐进,按部就班,精细严密的运

用系统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综合。

32.在教学中如何对学习者进行分析?

答:①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将学习结果分为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运动技能五类。②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内容具有三种情况:1)学生在学习前已从不同的途径获得了与教师头脑中和教科书中观念完全不同的观念。2)有些学生还存有着与科学概念不相一致的概念。3)有些概念虽然通过教学有所改变,但并未全部改变,没有达到教师的计划要就。

分析:在认知策略上,学生是否具备了与教师相同水平的认识策略。大学生之间的知识、能力背景有很大差异,教师应结合本专业的知识为学生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充分调动他们的专业兴趣,开发他们创造的潜力,保证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三、论述题(答案要点)

1.结合实际,说明大学生自我意思发展的特点,高校教师如何帮助他们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

答:①特点:1)在自我认识方面,大学生的自我认识更加主动自觉,也开始全力地探索自我,关注自我,确立自我。社会和校园多元文化环境氛围,多种价值观并存,为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在自我体验方面,大学生情感内容日益丰富深刻,社会性情感迅速发展,有高尚的情操,他们爱国爱民,见义勇为,但情感上有两级性与文饰性,表现形式常有波动,时而情绪高涨,自豪、自满、自负,时而情绪低落,自怜、自责、自怨,其中,自尊心是自我体验的核心,当他们遭遇挫折后极易产生自卑感,他们常常处于自尊与自卑交织,亲密与孤独交织中。3)在自我调空方面:大学生自我设计愿望强烈,基本倾向是奋发向上,独立意识和反抗意识上升,但毅力要加强。

②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2)引导大学生不断开发自我;所谓开发就是开阔对自我认识的视野,发现和发觉自己的潜能。3)引导大学生积极接纳自我;4)引导大学生能力完善自我。

2.维纳的归因理论及对教学的意义(三维度,四因素理论)答:①维纳的归因理论内容: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人们在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常常将其归结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和运气好坏,维纳将这四种主要的原因按控制点(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稳定性(在性质上讲稳定还是不稳定)、可控性(是否自己能控制)进行归类,(看表)三维度

内部外部

稳定不稳定稳定不稳定

不可控可控不可控不可控

四因素能力努力任务运气

维纳认为,个体的归因倾向会影响未来活动的选择、坚持

性和动机强度。如果一个人把失败归结为不稳定的和可控

制的原因,那么他就有可能在失败的情况下坚持努力,并

相信将来一定能取得成功,显然这是一种积极的归因,反

之,如果一个人把失败归结为稳定的和不可控制的原因,

那么他就不会相信自己能改变现状,再也不会努力学习了,

显然这是一种消极的归因。由于努力的程度可以受到个人

意志的控制,因此学生把学习的是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时

就会增强进一步学习的动机。研究还发现,习得性无助感

产生后,人的行为积极性降低,消极被动,对什么都不感

兴趣,认知出现障碍,学习困难,情绪失调,冷淡,悲观,

抑郁。

②在教学中的意义:

维纳的归因理论明确的阐述了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成败的认

知和归因对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教

会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正确的认识失败,应对失败,

不屈服于环境的影响并形成自我意识系统,对于培养学生

完整的人格和优良的心理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3.结合实际谈谈在高校教学中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答:①精选教材内容,加强基本概念与原理的教学。②合

理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1)按照从一般到个别、逐渐分化的

原则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2)按照综合贯通的原则组织和呈

现教学内容,以增强知识的横向联系;3)按照程序化的原则

组织和呈现教学内容,确保从已知到未知。适合学生能力

水平的最佳结构的教材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③教

会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可以从根本上

改善迁移能力,提高学习和教案的效率。④引导学生加强

练习。促使学生学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实现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的作用:①迁移是有效学习之保证。由于知识,

技能,态度总是存在着各种联系,因此任何学习都不是孤

立,凡是有学习的地方就会有迁移。②迁移是教学目的之

所在。是检验学校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最可靠指标,是衡

量学习任务完成程度最重要指标。③迁移是培养能力之前

提。迁移是由知识技能掌握过渡到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

对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加以概括,不断整合和类化,能实现

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4.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目标

答:①内容:

1)以教育发展为中心的资讯内容

大学生处于边缘人的状态,既想挣脱父母的管制,又没有

独立的经济实力;随着性发育成熟而希望发生同异性之间

的关系,但与异性交往时又有困难。帮助大学生妥善处理

青春期的各种矛盾,处理与家人、老师、同学、朋友之间

的关系,完成发展任务,使人格日渐走向成熟。2)以适应

学校生活为中心的咨询内容。大学老师教学的风格和方式

与熟悉、适应了中学方式不同,学生感到不适应,帮助学

生适应大学生活是高校心理辅导的重要内容。3)以为卫生

为中心的心理咨询内容。处理学生因经济压力、学习压力、

人际关系困难,特别是与异性交往和恋爱导致的心理问题;

不良性格对心里健康的影响。4)以心里治疗为中心的咨询内

容。涉及大学生心理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方面的问题

②形式:1)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2)根据咨询过程中的

交流方式,可分为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

③目标:1)学生要学会调整和适应,主要包括帮助来访

者调节情绪和适应所处的环境;2)为寻求发展,就是要求学

生树立有价值的生活目标,想担负起生活的责任,扩展生

活方式,充分利用自己的潜能和机遇,发挥主动性、创造

性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良好的社会功能。

5.论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

答:①理论基础: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观以建构注意作

为理论基础,建构筑主意强调人的知识不是纯客观的,不

是他人传授而是自己构建的,不是独自形成的而是在与外

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的。

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

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

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实现由知识的转手这、灌

输者向学生主动构建主意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转变。

该教学理论的研究重点要放在对建构主意学习环境的分析

和构造方面,主要任务是涉及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

②要素:1)教学目标的分析,即基本概念、原理、方法或过

程的基本方法2)情景创设,创设与当前主题有关的、真实

的情景。3)信息资源的设计,确立学习本主题所需要的信息

资源的种类和每种资源在学习主题过程中的作用。4)自主学

习策略设计,协作教学设计策略。5)教学结构设计,根据当

前教学的知识内容设计出既能符合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

为主的教学结构,又能满足对当前教学内容进行意义构建

需要的子结构。

③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原则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发挥首创精神、将知识外化和实

现自我反馈可以说是体现以学为中心的三个要素。2)强调情

景对意义构建的重要作用,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

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

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某种意义。3)强调协

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在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组

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

其中的一员。4)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可

以在其中进行自由的探索和自主的学习。5)强调利用信息资

源来支持学,为了支持学习者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在学习过程中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信息资源。6)强调学习过程中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构建,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过程要围绕意义建构中心展开。

6.

结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论述如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我实现理论)

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 )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

基本观点:①人有五种基本需要: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自我实现。(后来又增加两种:求知的需要和审美的需要。②五种基本需要按一定顺序逐级上升。由低到高。③只有低一级需要基本满足后,高一级需要才能成为行为动力。④高一级需要产生时,低级需要并不消失。同一时期

内,人就有多种需要并存,但有的需要占主导地位。 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①爱护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1)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3)进行理想主义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 ② 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和自我价值感。1)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和与批评。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避免学生产生习得性无助感。3)适当开展竞赛,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③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7.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答:①生理因素;②心理因素(包括自我意识:外界和生活事件,都要通过个人的自我意识的中介和调节才能对个人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认知方式:个体的心理健康与其情

绪状况有关,而个体的情况与取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又有紧密联系;情绪发展;性格特征和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③家庭因素;④学校因素;⑤社会因素。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应该注重哥们学科的基本机构;③提倡发现学习;④简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的观点是学习过程是个人从不同背景,不同角度,以独特的信息加工方式建构个人的认知结构的过程;作为学习的结果,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围绕关键概念而建构起来的网络结构。 ②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简评

自我价值理论: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卡芬顿提出来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试图探讨“为有些学生不肯努力学习”这一问题,即主要讨论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的原因。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学业成功可以使人感到满足感,是人自尊心提高,产生自我价值感。而成功又是以能力为基础,这样,能力,成功和自我价值感三者之间就形成了前因后果的连锁关系:有能力的人容易成功,成功又给人以自我价值感。

成就动机的心理因素构成

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是由两种方向彼此相对的心理因素构成:追求成功的倾向和害怕失败的倾向。追求成功的倾向使人趋近目标以追求成功,害怕失败的倾向使人回避目标以避免失败。

在实际教育中教师在强化时要注意:①遵循普雷马克原理,用高品的活动作为低频的活动的强化物,即用户学生喜爱的活动强化学生去参加不喜爱的活动;②要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不同强化物,强化物的选用要因人而异,因年龄特征而异。③教师在进行新知识教学时,要即时强化,因为后果紧跟行为比后果延缓要有效得多而随着学习的深入,可转为间隔强化。最佳训练组合可能是:最初用连续强化,然后用定时强化,最后用变化强化。

认知理论的前驱是格式塔学习理论,代表人物苛勒提出了学习顿悟说,他认为学习不是S-R 的链接,而是在头脑中对知觉的重组,构成了一种完形,其过程不是试误,而是突然顿悟。这一派理论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奠定就寄出,但是把完形作用归于脑的先验本能,缺乏说服力。

怎样爱护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习兴趣和需要? ①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③进行理想和足以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大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 怎样帮助学生树立恰当的目标

①正确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与批评;②指导学生进行正确

归因,避免学士长生习得性无助感;③适当开展竞赛,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概括说对教学有什么意义?

概括说强调原理,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认为迁移更多的是依赖于对一般原理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在新旧情境的相互关系中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对核心的基本概念进行抽象或概括,实现最大程度的迁移。概括说是加强‘双基’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记忆的三个阶段: ①瞬时记忆:

保持时间0.25-2秒,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②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操作记忆),保持时间只有1分钟,信息容量有限,只有7+/—2个信息单元,信息编码方式:形象编码和语义编码。

③长时记忆:保存时间长,容量无限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心理健康包括自我认知态度和能力;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人格的统合;自律、自立、自我判断和自我确定;正确地把握现状、感知现实的能力;调整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结合我国大学生所处的特定社会环境、所扮演的特定社会角色、所具有的特定心理特征,概括为如下七点评判标准。①能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②具有健全成熟的人格。③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④有适度的情绪反应。⑤学习与工作效率高、热爱生活。⑥具备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⑦可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类

习惯上人们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按其严重程度不同,分别称作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大在学习、生活中自我概念消极、情绪发展不稳定、人生抉择艰难、社会适应不良。心理障碍主要体现为自我意识障碍、情绪障碍、学习心理障碍、人际交往障碍、恋爱心理障碍、性心理障碍等。心理疾病则主要表现为神经症,其主要症状为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精神衰弱症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意义。(重点)

答: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行为指导,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使其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和价值,建立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强烈意识,培养应对生活压力的技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提高预防和抵抗心理疾病的能力。帮助大学生选择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梳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习和生活的质量,增进社会适应能力,改善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方位的健康发展,顺利成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在于:①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指导,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在大学生群体中广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掌握保障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梳理保障心理健康的强烈意识,防患于未然,将危机的发生扼杀在萌芽状态,可以为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提供保障。②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增进其个性的发展与完善,是搞笑素质教育工作不可推卸的责任。3、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必要补充,思想教育工作高屋建瓴,心理咨询以小见大、防微杜渐,二者结合相得益彰。

加涅、安德森、梅耶三位学者的知识分类

知识的分类(见表格)

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把个体的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命题网络、图式为表征形式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产生式系统为表征形式。

知识类型

代表人物 1 2 3 4 5

加涅言语

信息

智慧

技能

认知

策略

运动

技能

态度

安德森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梅耶语义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文化经济学

文化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不定项选择题。(1分*5=5分) 二、名词解释(5分*4=20分) 1、文化经济总量增长 答:文化经济总量增长是指以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为核心内容的文化产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在递升过程中所反映的数量比例关系。这种数量比例关系所反映的是文化经济增长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以及由这种数量的比例关系所揭示的文化经济发展趋势。 2、商品性文化需求 答:商品性文化需求是指人们通过购买手段,支付一定的价格,以货币交换方式实现的需求。根据需求动机的不同和购买结果的不同,又可以分为投资性文化需求和娱乐性文化需求,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 3、文化消费 答:文化消费是人们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享受文化消费品和劳务的过程,简单地讲,即是对以一定物质或服务劳动为载体的精神获取行为。 4、浮动价格 答:浮动价格,也成“国家指导价”。这是指物价管理部门和文化主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某些文化商品的价格可以在基本价格的基础上,在一定的幅度内进行浮动而形成的价格。 5、物态化文化生产 答:物态化文化生产是运用社会化生产工具将原创性文化产品制作、加工、复制、转化为社会产品的生产过程,是整个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化生产的后形态——物化形态。其特征是将具有价值的原创态成果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化成果,是机器复制时期最主要的方式。 6、文化供给 答:文化供给是指文化生产部门为满足社会的文化需求而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和市场提供的文化商品和商品的数量,与文化需求相对应。它作为文化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文化需求共同构成文化经济的基本矛盾运动。 7、产权价格 答:所谓“产权价格”,是现代社会发明和创造的一种用以约定判断文化商品价值标准的特殊货币表现形式。它是通过对作品的著作权,即对精神生产者原创成果的知识财产权的法律认定来实现的。 8、文化投资 答:文化投资是指一定的经济主体为获取社会的、经济的效益而投入货币或其他资源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经济活动。它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 三、简答。(10分*3=30分) 1、简述造成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原因。 答:造成文化与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原因有三个:①一是由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在运动过程中发展到革命性变革时的节奏快慢不同,即经济基础的变革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变革并不总是同步发生的,而是以或快或迟的表现形式出现的。②二是文化的增长不仅受经济的制约,而且受政治、法律、哲学、道德、社会思潮等诸多意识形态的影响。③三是文化作为一种有生命的社会现象,终究还是一种积累,有自己特殊的运动规律。 因此,在一定的经济规律支配下,文化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既有平衡,也有不平衡;既有成比例发展的时候,也有不成比例的时候;既在同一社会水平线的对称点上相应,又在历史的长河中螺旋形的曲线交叉向前推进。 2、简述文化供求的调节手段。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 关理论 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相关理论: 一、教育独立论 蔡元培在《新教育》上发表《教育独立论》一文,提出教育要独立于政党和宗教,应该完全交给教育家去办,保证独立的地位。 教育独立包括: 1?经费独立,要求政府划出某项固定收入,专做教育经费,不能移用。 2?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财政部门之下,要懂得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变动。 3?思想独立,不能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 4?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 5?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二、教育万能论 英国著名的哲学、教育思想家洛克在全面系统地批驳了当时广泛流行的“天赋观念论” 后,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完整的、系统的“教育万能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力生来是平等的,而现实中却存在着人与人之间智力的巨大差别,这主要是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接受教育的不同之故。 三、人力资本论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人力资本论。他主张: 1?劳动者通过教育和训练所获得技能和知识是资本的一种形式,它同物质资本一样是可 以通过投资生产出来的。 2?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 3?人力资本的增长速度快于物质资本增长的速度是现代经济最基本的特征。 4?人力资本投资能提高生产力。 5?人力资本的投资同样受市场供需规律的作用。 四、筛选假设理论 创始人是迈克尔史潘斯和罗伯特索洛, 五、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是美国的布斯和根特斯在《美国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中提出的。 观点:1?批评了早期人力资本论。2?教育的作用反映在经济效益和教育与社会不平等关系两个方面。 六、劳动力市场论 主要代表人物有皮奥利、多林格、哥顿等。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 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 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

文化经济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1.文化经济学:是研究文化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揭示文化经济对于现代社会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丰富人们关于文化和经济的理论系统与政策系统,实行新的社会主义和国民经济发展模式,正日益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型学科成为一个崭新的科学领域。2.实证分析:旨在判明文化经济及其结构、组织、资源、投资等在一定条件下是如何运行、如何重组的,通常运用统计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对对象的运动趋势做出判断和描述,阐明客观对象“是怎样”的命题。3.原创性文化生产:这是文化生产者(作家、艺术家、理论家等)以个体性精神劳动形式,独立地按照个人的意愿,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对社会、人生、宇宙等的看法而进行的精神生产活动,即所谓的创作或写作,是整个文化生产过程的前形态——原创形态。这是文化生产的核心形态,决定了文化经济的存在与发展。4.第三种形态:以原创作品形态直接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可以进行批量生产,但绝不是机械化、社会化的生产,而是以个体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原创态生产。这一类文化产品,唯有它的原创性才使它具有艺术的和商业的价值。文稿拍卖和各种文化艺术作品的手稿拍卖,都属于这一类形态。 5.文化消费:文化商品运动的价值实现方式,是社会文化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标志人类文明存在的一种尺度,也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一种基本动力形态。它是人们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享受文化消费品和劳务的过程,简单地讲,即是对以一定物质或服务劳动为载体的精神获取行为。 6.精神文化资源:包括文化遗产以及教育、科学、文学艺术、道德、法律、宗教、民俗等精神产品中所蕴含、可用于文化生产和活动的诸多重要内容和形式。 7.文化市场调查:是文化企业为了达到特定的经营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通过各种途径、手段去收集、整理、分析有关文化市场营销方面的情报资料。从而掌握文化市场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以便对文化企业经营方面的问题提出方案或建议,供企业决策人员进行科学的决策时作为参考的一种活动。 8.公共文化产品:即所谓文化的公共物品,因无法实现谁消费谁付费的原则,市场机制在公共文化产品运行中基本失灵,非赢利性,即公益性是它的主要品性。进入公共领域的公共文化产品有相当一部分也是以商品形态出现的,排他性和非排他性同时存在,这样公共文化产品就出现两大类型:一类即完全意义上的“公共文化产品”,是非商品性的;另一类是相对意义上的“公共文化产品”,即失去著作权保护进入公共领域的文化产品。 9.产权价格:是现代社会发明和创造的一种用以约定判断文化商品价值标准的特殊货币表现形式。它是通过对作品的著作权,即对精神生产者的原创成果的知识财产权的法律认定来实现的。10.文化投资:是一定的经济主体为获取社会的、经济的效益而投入货币或其他资源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经济活动。在这种经济活动中金融投资的运用具有特殊的意义,因而文化投资也指一种特种资金文化金融投资。作为一种综合性经济实力,文化投资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文化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数量。11.文化环境分析:文化环境是关于文化发展的生态系统。对于不同的战略主体而言,由于所处的文化地位不同,他们的文化环境构成状况也是不一样的,因而也就决定了对文化环境分析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内容。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省、一个地区,文化发展战略目标的选择应当基于对周边环境——各种文化环境的综合分析上。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整理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其研究对象,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发展提供重要理论参考。(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教育学的理论建设⑴批判和继承传统的教育理论,立足现实,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学逻辑体系;⑵学习和消化西方教育学理论,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⑶学习相邻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构建科学的教育学理论体系;⑷总结和升华教育实践经验,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实践基础。 教育学的实践运用⑴教育学要为个体身心的全面发展提供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提供一些具体实施的原则和方法;⑵教育学必须为当代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论证和解释;⑶教育学必须研究如何使教育理论迅速而有效的转化为实践运用的问题。 (四)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西方⑴“教育学”在英语、法语国家被称为“pedagogy”,在德语国家被称为“padagogik”,它们均源于希腊语的“pedagogue”(教仆),意为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 ⑵到了19世纪,在英语国家人们先后用“education”,和“educology”取代了“pedagogy”。 我国⑴“教育学”一词是源自日本的译名:1901年,王国维先生译日本立花铣三郎的《教育学》,并在《教育世界》上发表,至此,中国始有“教育学”; ⑵早期,中国主要是向日本学习,20世纪20年代后又转向美国,但与此同时,国人学者也在努力建构自己的教育学。 2.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三个阶段 阶段标志性著作或成果历史条件与特点 教育学的萌芽 《学记》乐正克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教育著作多属论文形式,停留于经验的描述,缺乏科学的理论分析,没有形成完整的 体系。 《雄辩术原理》昆体良又称《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独立是一个历史过程)《论科学的价值 与发展》 培根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独 立 条 件 ⑴历史上前教育学时期教育知识的丰富积淀; ⑵17~19世纪教育实践,特别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⑶近代以来科学分门别类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的奠定; ⑷近代一些著名学者和科学家的不懈努力。 《大教学论》 夸美纽 斯 1632年 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开创教育学独立探索时 期的标志 《教育漫话》洛克1693年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发 展 特 点 ⑴教育学 已具有独 立的形 态,形成 了一门独 立学科; 研究对象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爱弥尔》卢梭1762年深刻地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概念范畴 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 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哥尼斯堡大学康德1776年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研究方法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方法》 裴斯泰 洛奇 1800年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口号 研究结果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组织机构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信息技术知识汇总

一、专用名词 IT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的缩写,意为"信息技术",包含现代计算机、网络、通讯等信息领域的技术。IT的普遍应用,是进入信息社会的标志。 ?信息技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采集、处理、传输、存储、表达和使用的技术。 ?分类: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 ?信息特征 ?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信息的时效性 ?信息是可以加工和处理的 ?信息是可以传递和共享的。 NII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的缩写。它包括: 1.一系列不断扩展的仪器设备。如摄像机、扫描仪、键盘、电话、传真机、计算机、交换机、高密度磁盘和光盘、声像带、电缆、电线、通信卫星、光纤传输线路、微波通信网、电视、监视器、打印机等。 2.信息本身。这些信息可以通过电视节目、科学或商业数据库、影像、录音、图书馆档案及其它媒体等形式体现。目前大量的这类信息分布在政府的各机构中,而且每天都从实验室、演播室、出版商等处传播有价值的信息。 3.各类应用程序和软件。用户能借助于这些程序和软件去访问、处理、组织和提炼那些由NII设施提供的、随时可用的大量信息。 4.各种网络标准和传输编码。依靠它们实现网络间的互连和互操作,确保个人秘密和网络的安全与可靠。 5.人。这类人的工作是挖掘信息,开发应用程序和服务、组建设备、培训其他人员等。 Internet是采用共同的计算机语言或协议被连接在一起的很多完全不同的网络的集合。这些网络之间的传输路径安排可以确保即使一个或多个路由被阻塞,传输仍然可以畅通无阻。这是ARPANET的早期设计目标的一部分,诣在使网络既有效又强大。 Internet 上的所有传输都被组织成数字包的形式--打碎的信息--每个包都有自己的地址和路由指令。这种被称为包交换的方法使数字通讯可以充分利用全部的网络资源,在特定的时刻找到最快和最经济的可行路径。数字包以共同的格式被传输,传输控制协议/Internet协议(TCP/IP)使得起始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可以与途中和最终目的地的其它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通讯。 IP是Internet Protocol的缩写,意为"网际协议"。它就是应用于Internet中的基础协议"TCP/IP"中的"IP",工作于网络七层模型中的第三层。我们现在常用到的"IP"电话,即泛指应用Internet网络及相关技术,把传统的电话(通过PSTN公用电话网)业务转移到Internet网络上来,以大幅降低通讯费用。 ISDN是Integrated Serviced Digital Network的缩写,一般译为"综合业务数字网",电信局称之为"一线通",就是因为它能实现把语音服务和数据传输服务组合在同一通信介质上,为用户同时提供这两种服务的连接。ISDN的基本速率接口提供两个64Kbps 和一个16Kbps的信道带宽(2B+D),其中一个64Kbps信道用于传输语音,另一个64Kbps信道传输数据(当不需要传输语音时,数据传输可占用两个B信道128Kbps的速率),16Kbps的信道用于传输通讯指令等服务信息。 ISDN与普通模拟电话线有什么不同?对于模拟电话线来说,是在用户到电话局之间的线路上传送的模拟话音信号,因此,它只能提供单一的电话业务。而ISDN实现了用户线的数字化,不管是什么信号(文字、图像、声音),只要变成数字信号,就可

《教育学原理》作业及答案

《教育学》作业 一、填空题 1.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 学校教育内容具体表现为课程。 3. 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或教育自身的职责和能力一般叫教育的本体功能。 4. 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实物、模型或形象化语言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生动形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 掌握知识本质的教学原则是直观性原则。 5. 课的组成部分和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及其时间的分配,一般叫课的结构。 6. 教师遵循教学规律,针对教学对象,灵活运用教法,善于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热情,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一整套教学技巧,一般叫教学艺术。 7. 用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就是____智育____。 8. 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的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这种课程就是______学科课程______。 9.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操作技能等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也叫____素质______教育。 10. 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有所进步。这条教学原则是___因材施教_____原则。 11.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或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流程及其方法体系,就是_____教学模式_____。 12.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评价技术和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分析、比较,并给以价值判断的一种活动,就是___教学评价______。 13.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___卫生____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机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14. 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就是_课程计划______。 15. 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就是__创新____教育。 16. 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就是__班级__教学。 17.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所采用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统称为___教学方法__。 18. 在教育研究中,表示研究方法、资料、结论的可靠程度的指标是__信度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 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的因素是 ( D ) A.一般因素 B.基本因素 C.组成因素 D.构成要素 2. 狭义的课程一般是指学校根据教育目标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 (C ) A.传授方法 B.传授手段 C.传授进程 D.传授技术 3. 中小学为实现教育目标,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就是 ( C ) A.课堂作业 B.课外作业 C课外活动 D.课外参观

文化经济学论文

文化经济学论文 曹士悦 1422212 在期中作业中,我们小组对于黄浦区以及闵行区进行了电影院上座率的调查,得到了客观的数据。由此,我将以这个为基础,结合文化经济学知识,谈一谈对影院利润有着重大影响的几个因素中,究竟什么是核心。 一、上座率的意义及价值 上座率即一部影片获得观众人次的多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优秀的影片上座率就高,反之则低,因而上座率又是衡量一部影片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上座率还直接影响票房价值,上座率高票房价值自然高,所以对一部影片票房价值大小往往用上座率多少来衡量。 很多分析和报道都喜欢拿影片的上座率说事儿,但实际上上座率的权威性并不高,很多时候可能会误导我们对影片实际表现的判断。 从上座率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上座率与每个电影院中的每个影厅的座位数有关,而当影院排片人员把一部电影排在不同影厅时,上座率的计算会更加复杂。在实际工作中,市面上有6种左右的售票系统,每一种的上座率算法是否相同有待调查,全国近4500家影院的数据汇集到专资办,再对所有影院的上座率取算数平均,其误差可想而知。

举一个简单点的例子,一个100座的厅进50人与一个200座的厅进100人,上座率都是50%,但是产出的结果差50人的票款,所以无论用上座率去调整排片还是去判断影片的受欢迎程度,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因此,上座率这个数仅供参考,最好不要以它来做判断或决策。 二、排片率的影响以及排片的几个因素 在我们所作的调查报告中,有一些普遍的因素,如环境,交通,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等,可以比较合理的解释不同地区的相同时段的相同电影的上座率有很大差别的原因。但除此之外,我们发现,除了以上这些外因以外,排片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一般情况下,大片上映首周的排片率都能在25%以上,《疯狂动物园》上映时达到了创纪录的45%。在黄浦区这样的经济水平高的地区,几个比较著名影院,如大上海电影院,和平影都,大光明电影院,有能力引进更多的进口电影,同时也利用场地的优势,在相同时间内可以有多个影厅放片,大大增加了排片率。 然而,跟上座率存在的问题一样,排片率只是简单的反应了场次的占比,并不能反应场次背后影厅座位数不同造成的影响——也就是影片理论总容量的不同。 还是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6个厅的影城,一天总计能排映31场电影。影片A排满了3个厅,共15场,每个厅70个座位,共能卖1050张票,排片率为49%;影片B排满2个厅,共10场,每个厅100个座位,共能卖1000张票,

最新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上岗考试试题《常识性知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育现象) 2、教育现象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3、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4、完备的教师知识结构是(学科基础知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和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 5、孔子对我国教育的贡献有三个方面(创立私学)(创立儒学)(删订六经) 6、孔子流传于事的著作是(论语) 7、启发式教学的渊源是(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是孔子提出的。 8、孔子之后儒豪代表是(孟子、荀子) 9、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 11、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 13、(学记)是根据今人的考证是战国末期(乐正刻)的作品;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经典巨著。 14、乐正真考证是(郭沫若)完成的。 15、(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17、系统总结先秦时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教育学专著是(学记);被认为…… 18、西方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渊源是(苏格拉底的多婆术)。 19、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20、古希腊著名教育家柏拉图的著作是(理想国)。这部著作是后世公共教育思想的源头)。 21、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22、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 23、夸美纽斯是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所著作是(大教学论) 24、洛克是(绅士教育)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画) 25、卢俊是(自然主义)的代表;著作是(爱弥儿) 26、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27、赫儿巴特独立化时期的代表作是(普通教育学);是1860年出版的。 28、福禄贝尔被称为(幼儿园之父) 29、杜威是(进步主义教育学派)的代表。 30、历史研究法的工作是(史料真伪的鉴别);鉴别包括(外部考证)和(内部考证) 31、调查研究法可分为(确定课题)(搜集资料)(做出结论) 32、调查研究法包括(调查、研究、访问)。 33、教育实验可分为(前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 34、教育一词最早可以在《孟子;尽心上》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35、古代教育包括(奴隶制社会教育)(封建制社会教育)

高三复习信息技术知识点总结

一、计算机系统及其组成 1、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应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主板motherboard 主板是整个电脑的基板,是CPU 、内存、显卡及各种扩展卡的载体 主板是否稳定关系着整个脑是否稳定,主板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整机的速度 是计算机各部件的连接工具 ◆中央处理器(CPU)由运算器+控制器组成 ◆运算器计算机中执行各种算术和逻辑运算操作的部件 ◆控制器计算机的指挥中心,负责决定执行程序的顺序,给出执行指令时机器各部件需要的操作控制命令 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 发展:286、386、486、奔腾、 PⅡ、PⅢ、PⅣ等 品牌AMD intel等 ◆存储器分为内存储器( RAM+ROM )和外存储器(软盘1.44MB、光盘650MB、U盘、硬盘等 ◆内存:电脑的核心部件,重要性仅次于CPU,它的容量和处理速度直接决定了电脑数据传输的快慢。通常内存容量为1G、2G、4G是勾通CPU与硬盘之间的桥梁 RAM:随机存储器。可读出写入数据断电信息丢失 ROM:只读存储器。又叫固化存储器,断电信息不丢失 ◆硬盘 程序、各种数据和结果的存放处,里面存储的信息不会由于断电而丢失 存储容量大,硬盘为40、60、80 、160、300GB 等 2、其中硬件系统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 和输出设备由五部分组成。 3、软件系统是指在计算机上运行的各种程序、数据及有关资料。包括系统软件(如Dos、Windows 、 Unix等)和应用软件(如Word、Excel、Wps等)。 二、信息技术及其基础 1、信息是无处不在的,本身并不是实体,必须通过载体才能体现,但不随载体的物理形式而变化。 3、二进制:有0和1两个代码,逢2进一,各位有不同权值。计算机采用二进制存储和处理数据,因其易于电子原件的实现。存储基本单位字节 bit 二进制位简写为 b

(完整版)教育原理-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与教育》复习大纲 题型: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 心理学的性质p10: 心理学既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社会科学,确切地说,是一门文理交叉的学科。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p16: 1879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冯特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从此心理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第二章: 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因素或条件有哪些?p68 1、对活动目的的理解程度。 2、对活动的间接兴趣。(无意注意主要依赖人的直接兴趣,有意注意主要依赖人的间接兴趣) 3、注意活动的组织。 4、内外刺激的干扰。 5、个体的意志力。 第三章: 感觉适应p99-101: 指同一感受器接受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厨师做菜越来越咸,渐渐适应;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刚下泳池觉得冷,后来逐渐适应) 感觉对比: 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样重的铁和棉花感到铁比较重;吃糖之后吃苹果,觉得苹果酸;吃中药后喝白开水会觉得有甜味)感觉相互作用: (通感、连觉)指在一定条件下,各种不同的感觉都可能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暖色调、冷色调) 感觉补偿: 指由于某种感觉缺失或机能不全,会促进其他感觉的感受性提高,以取得弥补作用。(盲人的听觉和触觉、嗅觉特别灵敏) 第四章: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定义p119; 聚合思维: 又称求同思维、辐合思维,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分析、整合,最终得出一

个正确或最好的答案。 发散思维: 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扩展,不受已知或现在方式、规则等的约束,尽可能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多种办法的思维。 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p132-134; 1、情绪状态。高度紧张和焦虑会抑制思维活动,阻碍问题解决,而愉快—兴趣状态则为问 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 2、动机强度。适中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思维定势。 4、功能固着。 5、迁移影响。 正迁移/负迁移: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有促进作用/阻碍或干扰的影响。 6、原型启发。 7、个性特点。 第五章: 影响记忆保持的因素,举例说明如何组织复习p163; 1、识记的程度。 2、记忆任务的长久性。 3、记忆材料的性质。 4、识记后的休息。 5、识记后的复习。 过度学习: 达到一次完全正确再现后仍继续识记叫过度识记,也叫过度学习。 遗忘的规律: 遗忘是先快后慢进行的。 如何复习: 1、复习的及时性。 2、复习的经常性。 3、复习的合理性。 第六章: 举例说明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p214; 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p207: 创造力较高组,其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较高;创造力较低组,其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则较低。智力与知识的关系p204-205:

文化经济学提纲

文化经济学复习提纲 名称解释 1、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也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是人精神得以承托的框架。 2、文化经济学:从经济学的角度考察文化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以及文化产业中文化活动和文化现象的科学。(胡慧琳) 3、文化需求:人们为满足各种精神生活需要而形成的对文化产品和商品的要求,并通过一定的量表现出来. 4、文化供给是指文化生产部门为了满足社会的文化需求而在一定时期内向社会和市场提供的文化产品和商品的数量,与文化需求相对应。 5、文化消费结构:指人们在文化消费过程中享用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品与服务的比例关系。 6、文化消费: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享受文化消费品和劳务的过程。 7‘文化消费水平:一定时期按人口平均实际消费的文化产品与劳务的数量与质量。或全体消费者按人均达到的文化需要获得满足的程度。 8、文化市场:从狭义来看,是进行文化商品交换的场所,从广义来看,文化商品交换过程中所反映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9、文化资源是人们从事文化生产、文化活动所必需的各种文化生产要素。包括物质文化资源、精神文化资源、文化人才资源三类。 10、所谓文化商品是指用于交换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 11、文化商品的价格体系:文化经济领域中存在的各种价格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所形成的有机整体。12、文化投资是指一定的经济主 体为了获取社会的、经济的效益 而投入货币或其他资源于文化 事业、文化产业的经济活动。 13、文化投资结构:文化投资在 文化经济各组成部分中所含要 素的构成及其数量比例关系。它 是文化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方 面。 14、文化战略—两层含义:一是 关于文化的战略——文化本身 的战略,等同于文化发展战略。 二是关于文化应用的战略—— 战略主体把文化用作实现战略 目的的手段和工具。 战略是指一个企业、公司或组织 等传播发展自身的文化软实力 的基本指导思想、目标、方法和 策略。 15、文化发展战略: 16、文化经济管理体制是国家对 文化经济实行管理的一种组织 制度体系,由职能划分制度、组 织制度和调节制度组成,是实现 一个国家主权和政权意志的工 具 简答:1、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 象(胡惠林): 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 文化本身,而是生产文化、供应 文化和使用文化的活动过程中 表现出来的经济现象,是从文化 理论与经济理论的互相结合上 来考察文化商品的运动、变化和 发展的客观规律。 2、具体内容包括 (1)文化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 位和作用; (2)文化作为生产力要素(文化力) 的特征、功能以及结构体系; (3)文化产业化对现代社会经济 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4)文化产业的经济规模及其结 构成长和变动的规律; (5)文化市场的结构运动、功能以 及文化市场价格变动的规律; (6)价值规律和文化规律在文化 艺术产品的生产和流通中的特 殊作用; (7)文化产业同其他国民经济部 门,特别是同社会经济部门发展 之间的相互关系; (8)文化艺术部门作为非物质生 产领域同物质生产领域之间的 相互关系等等。 文化需求的类型 非商品性文化需求、商品性文 化需求、表达的需求 文化需求的影响因素 1消费者的收入2.相关产品的价 格3.文化品位4.闲暇时间5.教育 程度 文化供给的类型 商品性供给:是指文化生产部 门在一定的时期以一定的价格 向文化市场提供的文化商品的 数量。 非商品性供给:非商品性文化供 给是指文化生产部门向社会无 偿提供的文化产品的形式和数 量,主要表现为社会公益性文化 供给和为营造社会文化环境而 提供的文化供给。 影响文化供给的因素: 价格、文化商品的生产能力、文 化产品的生产周期、文化经济政 策。 文化供求矛盾的主要表现 文化供给和需求的层次性矛盾 文化供给和需求的地域性矛盾 文化供给和需求的价值取向背 反性矛盾 文化供给的调节的方法:价格调 控、税收杠杆、财政资助、行政 立法 文化消费的特点 1、文化消费以经济发展为前提, 具有相当的弹性。2、消费内 容的精神性 3、文化消费能力的层次性 4、文化消费时间的延伸性 5、文化消费对人的灵魂的塑造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必背知识点合集

科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育基础知识 1.《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 2. 《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及时而教、不陵节而施、长善救失、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躐( liè)等、藏息相辅等。 3. 苏格拉底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问答法) . 4.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 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 6. 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班级授课制的萌芽。 7. 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来。康德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 { 8.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被称为“教育学之父”,其著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提出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提出“泛智”教育,提出教育应适应自然的思想首次从理论上论述班级授课制。 9. 卢梭是法国教育家,代表作《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儿童本位思想。

10. 裴斯泰洛奇是瑞士教育家,教育史上小学各科奠基人,在其代表作《林哈德与葛笃德》中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倡导自然主义教育,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11. 洛克是英国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绅士教育”和“白板说”。 ! 12. 第斯多惠是德国教育家,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代表作《德国教师教育指南》。 13. 斯宾塞是英国教育家,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代表作《教学论》,提出“教育是为幸福生活做准备”。 14. 乌申斯基是苏联教育家,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对象》,将教育学称作艺术。 15.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其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提出了教育性原则(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和四段教学法(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提倡传统教育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 《 16. 美国教育家杜威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主张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和“在做中学”。 17. 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18. 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信息技术知识点整理

信息技术知识点整理 傅宁121090036 第1章信息技术概述 1.1 信息与信息技术 1.信息是什么?信息是指“事物运动的状态及状态变化的方式”,它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2.客观世界的三大构成要素:信息、物质、能量。 3.信息的性质:普遍性、动态性、时效性、多样性、可传递性、可共享性、快速增长性。 *4.什么是信息处理?信息处理指的是与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递、施用相关的行为和活动。 5.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IT,ICT)指的是用来扩展人们信息器官功能,协助人们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处理的一类技术。 信息技术包括:①扩展感觉器官功能的感测(获取)与识别技术; ②扩展神经系统功能的通信技术; ③扩展大脑功能的计算(处理)与存储技术; ④扩展效应器官功能的控制与显示技术。 6.现代信息技术的三大特征:①以数字技术(计算机)为基础;②以计算机及其软件为核心; ③采用电子技术(包括激光技术)。 核心技术:计算机、集成电路、通信、广播、互联网、自动控制、机器人等。 7.什么是信息产业?信息产业(也称为“电子信息产业”) 是指信息设备生产制造,以及利用这些设备进行信息采集、储存、传递、处理、制作与服务的所有行业与部门的总和。 8.什么是信息化?信息化是指由信息技术驱动的经济和社会的变革。信息化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社会个人和群体有效利用知识和新思想,从而能建成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实现其抱负的信息社会。 1.2 数字技术基础 1.什么是比特?比特(b)是数字技术的处理对象,是组成数字信息的最小单位。它只有两种状态(取值)。 计算机(包括其它数字设备)中所有信息都使用比特(二进位)表示,只有使用比特表示的信息计算机才能进行处理、存储和传输。 2.计算机中表示与存储(比特)二进位的方法:电路的高电平状态或低电平状态(CPU) 电容的充电状态或放电状态(RAM) 两种不同的磁化状态(磁盘) 光盘面上的凹凸状态(光盘) 3.用比特表示信息的优点: ①比特只有0和1两个符号,具有2个状态的器件和装置就能表示和存储比特,而制 造两个稳定状态的电路又很容易 ②比特的运算规则很简单,使用门电路就能高速度地实现二进制数的算术和逻辑运算 ③比特不仅能表示“数”,而且能表示文字、符号、图像、声音,可以毫不费力地相互 组合,开发“多媒体”应用 ④信息使用比特表示以后,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进行“数据压缩”,从而大大降低信息传 输和存储的成本。 ⑤使用比特表示信息后,只要再附加一些额外的比特,就能发现甚至纠正信息传输和 存储过程中的错误,大大提高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区域经济学知识点总结

区域经济学 第一二章 1.基本概念:区域、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 区域: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它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概念,对其进行界定或定义,需要从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出发。 地理学的区域概念:地理学时最早提出区域概念的学科。为了便于考查,地理学把地球空间按照其相互关系进行分类,或者是区分,并用一定的事先设定的法则,将其划分为各种区域,诸如海洋区、陆地区、高原区,平原区、丘陵区等等。由于每一类区域不同的特征以及温度、降雨和生物物种分布等的巨大差异,使每一个区域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更多样化。 地理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一个地域单元。 政治学的区域概念:政治学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不同的地点,根据人口居民点和社会经济活动的位置及分布状况,划分系统的地方单元。政治学中的区域不但表示地理区域的概念,而且还包含地方公民间的文化联结、惯例认同、心理归属、民族历史、社会经济关系等意义。 政治学对区域研究的贡献,是把区域定义为行政管理的一个地方单元。 社会、文化区域:根据人类社会活动的特征,在人口、民族、宗教、语言、

政治等因素交互影响下而产生的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文化景观特定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出来的地域单元,如华人文化圈、东方文化圈、穆斯林文化圈等; 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概念就是区域经济学的区域概念。经济学的区域是在地理学和政治学关于区域概念的基础上,考虑某个地域空间的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公共设施和行政管理的特点,是居民高度认同、地域完整、功能明确、内聚力强大的地域单元。 它一般以两种形式存在:同质区域和极化区域。 区域的特征:内在整体性、空间界线的客观性与模糊性 区域经济:区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 如果我们把全国的国民经济看做是一个整体,那么区域经济就是整体的一部分,是国民经济整体不断分解的结果。 区域经济的特点包括: 区域性——区域经济最根本的特点 非均衡性 阶段性和连续性 开放性

初中信息技术知识点汇总

初中信息技术中考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一、信息的概念:用语言、文字、符号、情景、图像、声音等所表示的内容统称为信息。 二、载体:即媒体, 多种形式的媒体称为多媒体。(包含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形式的媒体) 信息、物质、能量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 人类社会经历了六次信息革命: 1、语言的形成, 2、文字的创造, 3、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 4、电报、电话的发明, 5、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6、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信息网络的普及。其中目前正在经历的信息革命是第六种。 注意:信息与信息载体的区分,上述中声音、文字、语言、图像、动画、气味是信息。 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是人类社会的有价值的资源。信息和信息载体的关系:声波、纸张、电磁波等并不是信息,而是信息的载体,它们负载的内容(如语言、文字、图像等)才是信息。 信息的基本特征:(1)依附性;(2)共享性;(3)时效性;(4)相对性;(5)可伪性; 三、信息处理的过程:包括信息的收集与输入、存储、加工(如计算、统计等)、传输、输出、维护和使用等。 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信息的获取、理解、加工、处理、保存、传播过程中所用的方法、手段、工具的统称。 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 五. 信息技术的特点 ⑴数字化;⑵网络化;⑶高速化;⑷智能化;⑸个人化。 六、信息技术的功能 ⑴人工辅助功能;⑵开发功能;⑶协同功能;⑷增效功能;⑸先导功能。CAI-计算机辅助教学;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管理;CAT-计算机辅助测试 七、多媒体技术:强调交互式综合处理多媒体的技术,交互性是重要的特点之一。现在的计算机、Vcd等机器能同时处理声音、图像、文字等信息,都是利用多媒体技术。 八、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收集→处理与存储→输出 九、信息高速公路:信息高速公路是指由通信技术、电脑技术、声像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构成的多媒体通信网络。(如同一种电子的高速公路,故称“信息高速公路”。) 八、信息技术的影响

(完整版)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2019考研《教育学原理》知识点汇总(下) 1、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2、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遗传、环境和 教育。 3、人的发展变化过程既有量的,又有质的,既有连续性,又有 阶段性,同时又是一种前进的运动。 4、人的发展,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持续的变化过程。简要地说,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 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 5、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两个方面。 6、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的发展。 7、“最近发展区”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 8、“一般发展”的理论是由前苏联又一心理学家赞可夫提出的。 9、“心理发生论可以分为三个学派:个性发生学派、认识发生 学派、活动心理学派即心理动力学派。 10、遗传是指人从先辈那里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 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自然 条件。 11、每个人表现出来的智力水平和个性特征,在一定水准上受遗 传因素的影响 12、遗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作用只限于提供物质的前提,提供发 展的可能性,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3、环境,即围绕在人们周围,对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在人的发展中,社会环境起着 更为指导的作用。 14、环境影响人,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实现的。社会环境包括社 会文明的整体水平,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以 及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道德水准,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发展的水准 和个人拥有的社会关系。 15、环境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不是主动进行的。 16、因为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教育所起的作用是指导性的。 17、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 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 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 18、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 可教育性的前提。 19、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 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 20、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作用,但这种作用于相对的、有条件的,因为教育的影响只不过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外因。 2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是指社会或教育提出的 新要求与他们原有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2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有: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 阶段性、不均衡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差异性。 23、青少年身心发展速度是不均衡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另一方面,在同一时期,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发展也是不均衡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