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历史话说清明上河图

七年级历史话说清明上河图

七年级历史话说清明上河图
七年级历史话说清明上河图

活动课:历史画配文——话说《清明上河图》

南京九中陈荣

活动目标

通过为《清明上河图》配文字说明的活动,在图与文的转换过程中,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培养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发展同学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展示同学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活跃的内心世界。

活动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讨论《清明上河图》画面所反映的历史信息,选定准备配文的画面,进行组内分工。

各组分别查阅有关资料,研究配文的形式,,可以是解说词、朗诵诗词、表演小品、人物对话等,形式不限,各组选定一种。

将《清明上河图》复印或放大,制成图文相配的展品。

选定主持人。

活动过程

教师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学习了北宋的历史,了解了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的情况。今天我们想借古人的一副画再对北宋的历史作一个简单的回顾。让我们先一起来欣赏这副画。

(播放《清明上河图》全图,并配音乐,由学生简单解释)

学生:《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杰作,也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不朽珍品。这副画卷全长5米多,分别展现了北宋都城东京城郊、汴河河道和热闹繁华的街景。全图中共有官吏、农夫、商贩等各色人物550人,人物各异,造型生动。整副画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是一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画面细节的刻画十分真实,描写具体入微,生动丰富,有着文字难以代替的文献史料价值,是了解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

教师:这副《清明上河图》所反映的景象仿佛让我们回到了北宋时期。前面已经请同学们作了准备,现在请四个组的同学试着进入这副图画所创造的景象,为它配上一段文字或者编出一段故事,或者表演一段小品,形式不限,但要能反映出北宋的历史特色。今天我们来展示一下同学们的成果,有请两位主持人。

(两学生作主持人,一扮演舅舅,一扮演外甥)

舅舅:老汉我今年63,家住东京郊外,守着祖上留下来的几亩地过日子。前日,我的外甥进京赶考,住在我家,今日我带他出来逛逛,也见一见大宋京城的热闹。

外甥:学生我乃金陵人士,此番进京赶考,住在舅舅家中。今日与舅舅一同出来,看看东京城的风光。一路走来一路看,河岸两边风光妙。舅舅,这条河就是汴河吗?

舅舅:正是。这是东京城中最重要的一条河,凡是东南地区的各种物产,吃的、穿的、用的都由这汴河运进东京城。这可是一条重要的粮食通道,所以河的两边聚集了很多船,开设了很多店铺,河的两边成为京城里最热闹的地方。你看,我们现在到的这座桥叫虹桥,来往的很多大小船只都要进过这里。你看两岸停了很多船,桥上有很多做买卖的,有卖小吃的、卖刀剪的、卖布匹的、卖粮食的,很热闹。

外甥:舅舅,你看那里有两个做买卖的在争生意呢。

(第一组表演小品,一学生扮演商人甲,一学生扮演商人乙,一学生扮演买东西者。)

商人甲:客官,到我这里来看看货物,我这里的货物齐全,应有尽有。你看有从江浙来的丝绸、四川的蜀锦,你看看这颜色、这成色,都是上好的货,做袄、做裙子都很漂亮!

商人乙:客官您来看看我这里的粮食。您瞧,不但粒粒饱满,品种也很齐全。这是北方的小米,蒸出来的饭香喷喷的;再看这是刚刚从苏州、湖州运来的稻米,煮饭、熬粥真是四处飘香啊!

商人甲:您要是买了这丝绸,还想再买点棉布,我这也有上好的。您看,这是专门从海南岛运来的,这布多软、多结实,又便宜又暖和。

商人乙:客官您要是觉得这些粮食您都看不上,我还有好的呀!您看这是什么?没见过吧,这叫占城稻,是从国外传来的。我这些是货船刚刚从江南运来的,这东西不多见,只有宫里才有。您买点尝尝,保证煮的饭齿颊留香。

买东西者:我家主人是刚从四川举家迁至京城的,一大家子刚刚落下脚,主人吩咐我来多买点粮食。那好吧,你帮我称了这些,多少钱?

商人乙:三十贯铜钱。

买东西者掏出一张纸交给商人乙,拿东西欲走。商人乙喊住他:“哎,客官您这是什么呀?”买东西者:“这是付给你的钱哪!”商人乙:“这是钱?银子、铜钱我都见过,这种钱我还真没见过!”买东西者:“这是交子,在我们四川都可以用呀,银子、铜钱多重呀,带着多不方便,这多方便呀!”商人乙:“客官您还是拿回你们四川用吧,京城可不行,您还是付我铜钱吧!”买东西者付钱走。

(第一组表演者下,两主持人上)

舅舅:走吧,别东张西望的了,再往前走一会儿就到东水门了,等进了城就更热闹了。

外甥:舅舅你看,这路上的行人和车辆都越来越多,这些牛拉的车装满了货物,好象很重的样子。舅舅,前面那就是东水门吗?你看正有一支骆驼队穿过门洞呢,我们也赶快走过去吧。这里就是东京城里最热闹的地方吗?

(第二组展示:一女生为图中一街景配解说词)

解说词:走过了城楼,在这舅甥二人的眼前呈现出一派热闹的街景。大街之上车马行人,南来北往;街道两旁,店铺林立,有茶坊、酒肆、脚店、庙宇、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外还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着“彩楼欢门”,悬挂招牌旗帜,招揽生意。街市上的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坐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弟子、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有。街上的交通运输工具也是形形色色,有轿子、骆驼、牛车、马车、人力车等等,样样具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派繁华的景象,东京汴梁不愧是当时世界一流的商业都市。突然这舅舅和外甥二人被一阵叫好声吸引住了。

(女生下,两主持人上)

外甥:舅舅,你看那边一阵阵的叫好声,真热闹。

舅舅:那是“瓦子”。走,带你去看看。

外甥:这里人真多,还有好多卖东西的摊子,这是小吃,那是卖药材的,还

有卖字画的、算命的,真热闹!

舅舅:再往里走更热闹。里面有各式“勾栏”,有说话的、唱曲的、耍杂技的等各种表演。你看这个勾栏里的说话先生说得很好,我们进去听听。

(第三组学生表演说书先生,说“杨家将的故事”,反映北宋的政治情况。)说书先生:各位,我今天要给大家说的这一回乃是“杨宗保大破天门阵”

且说这辽军在玉皇殿前摆下了天门阵,阻住了宋军的去路,这杨家小将杨宗保率领孟良、焦赞等众位将军决意进兵,与辽军拼死一战。三道鼓响之后,众将披挂整齐,孟良、焦赞领兵直杀敌阵,而杨六使先行射落了敌阵中七七四十九盏号灯,宗保下令:“众位将军乘此破竹之势,攻入敌阵。”一声令下,孟良攻入朱雀阵,焦赞攻入玄武阵,杨六使和呼延赞攻入长蛇阵。军令一下,只见孟良一马当先,正遇辽将耶律休哥挺枪跃马来迎,正所谓“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两骑相交,二人大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忽听阵后一声炮响,又有宋将杀来,耶律休哥无力再战,落荒而逃。那一边,焦赞和辽将也打在了一起,二人大战十数合,只见焦赞一刀将辽将斩于马下,宋军气势大振。杨六使率领众将杀入长蛇阵,辽将耶律沙见阵势已乱,不敢应战,拖刀绕阵而逃。只见杨宗保催马上前,挡住其退路,两马相交,二人战在了一起。未及几个回合,孟良、焦赞等人从后面杀将过来,耶律沙见进退无门,只得长叹一声,拔剑自刎,滚落马下。霎时间只见飞沙走石,日月无光,辽军的天门阵被杨家众将只杀的是七残八落、片甲不留。正所谓:玉皇殿势妙无穷,破识从交克战中。北众凋残风落叶,杨家众将立奇功。

(两主持人上)

外甥:这说话先生讲得真好!

舅舅:这东京汴梁城内有不少这样的瓦子,这座瓦子里就有大大小小五十多个勾栏,大的勾栏可以坐一千多人。表演说话的先生有讲史书的、有讲传奇公案的、还有讲佛经故事的,说得好的还真不少。汴梁城中有不少人茶余饭后就爱到这瓦子中来听听说书、看看各式杂耍,还可逛逛杂货摊子,多悠闲自在!

外甥:舅舅,走了这么久,我也累了,口也渴了,前面正好有一座茶楼,我们进去坐坐吧!舅舅,你看这茶楼的墙上挂了这么多字画,有的还是名人的呢!

舅舅:这是茶楼为了招揽顾客,因为有一些文人墨客会在这儿饮茶聚谈。你看,那边就坐了两个。

(第四组表演宋词朗诵,边朗诵边放映词的内容)

一学生:柳永的《破阵乐》真是写出了京城的繁华。你听:露花倒影,烟芜蘸碧,云沼波暖。金柳摇风树树,系彩舫龙舟遥岸。千步虹桥,参差雁齿,直趋水殿。绕金堤、曼衍鱼龙戏,簇娇春罗绮,喧天丝管。霁色荣光,望中似睹,蓬莱清浅。

一学生:你在听一听裴湘的这首《浪淘沙汴州》。万国仰神京,礼乐纵横,葱葱佳气锁龙城。日御明堂天子圣,朝会簪缨。九陌六街平,万国充盈,青楼弦管酒如皿。别有隋堤烟柳暮,千古含情。你听这首词描写了京城内外的繁华富裕,大街小巷歌舞升平。

(第四组下,两主持人上)

舅舅:今天在汴梁城中逛了一天,感受如何?

外甥:汴梁真热闹,吃的、玩的、用的,应有尽有。这汴河两岸就象我们金陵的秦淮河边一样热闹。我一定要把今天看到的写信回去告诉大家。

教师:同学们,这舅甥二人带着我们沿着汴河走了一走,使我们仿佛进入这画中,感受了北宋人的生活。第一组的同学表演了小品,反映了北宋时经济方面

的情况;第二组的同学写了一段解说词,介绍了东京城热闹的街景;第三组的同学则表演了一段说书“杨家将的故事”,既让我们了解了北宋抗辽的一个侧面,又反映了北宋的娱乐场景;而第四组的同学为我们朗诵了两段宋词,让我们从文学作品中了解了北宋的繁荣。那么在刚刚同学们的所有展示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喜欢?

(学生讨论回答)

从同学们的这些展示中,你能感受到哪些历史信息,了解北宋人生活的哪些方面?

(学生讨论回答,进一步说明北宋的生活)

教师:今天的开封已经按照《清明上河图》的样子建成了一座清明上河园,并展现北宋时的一些民俗,如踩高跷,已将历史遗迹发展为旅游资源。而我们南京也建成了秦淮风光带,这是南京的一大特色。前一段时间南京的秦淮区政府向社会广泛征集“金点子”——如何将秦淮风光带做大做好,同学们我们作为一个南京人就为自己的家乡来出一出金点子,如何去发挥我们秦淮风光带的人文和历史资源,向人们去宣传我们的家乡。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记录下你们所提出的方案,选派一名代表发言,阐明你们的观点。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南京是我们的家乡,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她。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的历史留给了我们后人很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的财富,也是我们的骄傲。可同时它又是不可再生的,一旦遭到破坏,损失将无法弥补。所以我们一方面应为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自豪,而另一方面也不要忘记去爱护它、保护它,将它完好的留给我们的后人。

清明上河图_美术鉴赏.

《清明上河图》赏析 一.《清明上河图》的介绍 《清明上河图》片段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清明上河图》绢本,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画卷以全景式构图、严谨而精细的笔法,展现出汴梁汴河沿岸及东南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社会生活风貌。画面的内容结构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画卷右端起,始为城郊的农村风光,寂静的原野,略显寒意,渐而有村落田畴,嫩柳初绿;有上坟回城的轿马人群,行走于稀疏的树石、潺潺的溪流之间,点出了清明时节的景象。渐而人物增多,房舍逐渐稠密,河道也渐显宽广,画面的气氛随之热烈。中段以“虹桥”为中心,形成了全画最为紧凑、最为热闹的场面。虹桥横跨在汴河之上,桥身全由巨木架成,有梁无柱,结构精巧,规模宏敞,形制优美,宛如长虹。桥两端连接街市,来往行人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与桥下紧张的水运相为呼应。桥下河面狭窄,水深流急。槽船上,船工们正在与河水激烈搏斗,有的撑篙,有的掌舵,有的放桅杆,有的掷缆绳,有的呼喊指挥,十分纷繁紧张。过桥的行人也不由停足观看,情不自禁地指点提醒、呼号助力,一时间,多少人手忙脚乱,鼎沸一片。后段为城门内外的景象,城楼高耸巍峨,街道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茶坊、酒肆、脚店、寺观、公廨等应有尽有。街市中有专营沉檀楝香、罗锦匹帛、香火纸马的,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的,还有沿街叫卖零食及小百货的。街上的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男女老幼、士农工商,无所不备。全卷总计绘制人物达587个、动物l3种、植物9种、牲畜5O余头,船只、车轿各2O余个。

二.对作者的介绍 张择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汉族,琅邪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著名画家。他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是世界名画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攻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他是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为中国古代的艺术珍品。《清明上河图》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署名“张择端”的小幅《西湖争标图》,系委托之作,该作品已经转到天津博物馆。《清明上河图》尚存,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不只继承发展了久已经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尤其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 三.对作品的简要赏析 张择端对每个人物的动作和神情,都刻画得非常逼真生动。这充分说明,张择端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厚,创作的技巧非常娴熟。从整幅画的描述中可以知道,张择端把当时各行各业、三教九流的人物,都惟妙惟肖地绘进了这幅画卷,这不仅体现了其非凡的写实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生活已有了广泛而深入的了解。《清明上河图》是闻名世界的绢本白描淡色长卷风俗画。是我国古代写实主义的杰作(早欧洲七百余年)。 值得庆幸的是,在那一次的灾难中,这幅传世之作没有被烧毁,让它得以保存至今。它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珍宝,是中国美术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更是美术世界中永恒的瑰宝。 管理学院—金明 2013年12月1日

广州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0年广州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语文 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共33分) 一、(6小题,18分) 1.下列词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酝酿yùn 赏赐cì倔强qiáng 恍然大悟huáng 淳朴chún zhān 祈祷dǎo 梦寐以求mèi C.shēxīàn xuàn D.屋檐yán cuàn 征兆shào chōng 2.)(3分) A.渡假蜂拥而至安祥低回婉转 B.松弛变幻多姿藉贯提纲擎领 C.提炼不可明状恬静通宵达旦 D.气概迫不及待和谐融会贯通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发展学校办学特色和提倡创新教育都不应该为了作秀,而应扎扎实实地进行素质教育。 B.专家认为食盐补碘是必要的,但也不能搞一刀切,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无碘盐的供应。 C.“低碳”生活方式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行为习惯,并逐步成为生活新时尚。 D.经过工程队妙笔生花的整饰,广州老城区的许多破旧房屋面貌一新,确实令人赏心悦目。 4.)(3分) A.综合公众投票和专家评审的结果,“千年羊城,南国明珠”被正式定为广州城市形象的表述词。 B.举办上海世界博览会,目的是通过这一国际性的展览平台,让广泛参与的国家得到深入的交流。 C.去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旱灾天气,云南地区甚至达到特大干旱等级。 D.谁都不能否认,汉字书写最终升华为一门艺术,这在世界的各种文字发展史上不是一个奇迹。 5.下面语段的内容,偏离中心意思的一项是(3分) ①“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②只要勤勉不懈,就能弥补个人天赋的不足,到达理想的彼岸。③曹雪芹“十年辛苦不寻常”写出了《红楼梦》。④司马迁忍辱负重十五年,笔耕不辍,完成了《史记》。⑤古希腊德摩梯尼小时口吃,发音不准,每天坚持含着石子练习朗读,五十年如一日,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⑥由此可见,一个天资有缺陷的人,只要勤奋努力,做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就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⑤⑥ 6.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这是怎样亲近、怎样金碧辉煌的明月啊!我陶醉在这金色的梦中了…… ①她的金色的柔光滟滟地泻在广裹的大地上,远近的房屋、树梢、山影、水痕,全都泛出了浅金色的光芒。 ②她又是那么圆,圆得似乎要凸出来、蹦出来了。 ③她低低的淳在澄净如洗的空中,离我那么近,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摘下。 ④我狂喜地望着这神奇的月色,仿佛走进了金色的梦境,一切都是闪闪烁烁、蓬蓬勃勃的。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话说《清明上河图》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话说《清明上河图》活动目标 通过为《清明上河图》配文字说明的活动,在图与文的转换过程中,加深对宋代社会情况的了解,培养从历史绘画作品中寻找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对历史绘画作品的欣赏水平,发展同学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展示同学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活跃的内心世界。通过学生的活动,以文学的想象、艺术的加工、活化的表演,来展现北宋的文化生活风情。 活动提示 作为本单元内容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活动课帮助引导学生梳理组织有关单元知识,围绕主题,适当取舍;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搜寻历史学习资源,把获取的相关信息与活动课主题相结合加以整理,为活动课的开展提供大量丰富的素材。 活动程序 1.分工选题:将全班学生分为四大组,分组讨论《清明上河图》画面所反映的历史信息,引导学生首先从教材中提取北宋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知识的相关信息,选定准备配文的画面、选定自主探究的内容。 2.引导学生从网络、图书中搜寻有关北宋时期文化史的内容,为编辑制作课件、小品提供丰富的素材,各组研究配文的形式,形式不限,各组选定一种。 3.制作《清明上河图》的flash动画,多媒体课件,配合学生活动的内容。 4.选定主持人,每组选定一位记分员,小组成员进行组内分工。 活动过程 (播放古筝曲,烘托气氛) 第一部分:《清明上河图》──名作赏析 主持人: 我国的绘画艺术,历史悠久,它的发源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距今至少有七千余年。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唐朝是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两宋时期,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多以中国画见长。下面请欣赏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杰出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小专家1:《清明上河图》──名作赏析

2017年淮安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年江苏省淮安市初中毕业季暨中等学校招生文化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一、(24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他们是普通的劳动者,更是杰出的创造者。他们毕生艰守岗位(传承传达)记忆,zuān研技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让享誉.全球的“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创造”, 他们是令人敬仰的大国工匠。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zuān:誉.: ?改正文段中的一个错别字。(2分) 改为。 ?结合语境,从文段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横线上。(1分) 2.下面这段文字中画线处有语病,请进行修改。(4分) 为贯彻落实“广阅读”行动计划,某中学开展了一次“我与经典”读书活动。①通过本次活动,使广大师生对阅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②阅读不仅可以提高人的修养,而且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大家热切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持之以恒的开展下去。 修改①修改② 3.下面文字,回答相关问题。(6分) 大家认为这种改革不但对于身体健康有益,同时,对表达思想更加简练也有好处。因为大家都很清楚,我们说出一个词来多多少少都会侵蚀肺部,结果也就缩短了我们的寿命。 …… 这种发明 ....还有一大好处:它可以作为一切文明国家都可以通晓的共同语言,因为各国的货物、器具大体相同或者类似,所以他们的用途就很容易了解。这样,驻外大使尽管完全不懂外国语言也有资格和外国的亲王、大臣打交道。 ?加点词语“这种发明”在这部作品中具体指的是什么?(2分) ?格列佛曾到飞岛国的科学院参观,看到了很多奇特的研究。请简要说说作者写那些研究有何目的。(4分) 4.诗文名句填空(10分) 必答题:?万里赴戎机,。(《木兰诗》) ?大漠孤烟直,。(《使至塞上》王维) ?,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李商隐) ?夜阑卧听风吹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 ?稻花香里说丰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 ?《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优美的句子是:“,。” 选答题:?自古逢秋悲寂寥,。,。(《秋词》刘禹锡) ?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杜甫) 二、(66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5-6题(6分)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试分析首句写“白日斜”的作用。(3分) 6.三、四句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3分) (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7-11题。(20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 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清明上河园导游词(沿途+景点)

清明上河园沿途 游客朋友们,大家好!相聚即是缘分!首先我代表我们河南青年旅行社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是大家此次旅程的导游员,大家可以叫我小何或何导。下面呢,隆重的给大家介绍我们这位后脑勺最帅的司机——王师傅,王师傅拥有十几年的驾龄,驾驶技术精湛,有他为我们保驾护航,我们就可以放下心来轻松游玩了。这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既然我们上了同一辆车也算是一家人了。所以呢,在我们的旅途过程中,大家对我们的服务有什么意见或要求请尽管提出来,我们都会尽心尽力去解决。在此,我预祝大家游得尽兴,玩得开心。 现在我们正行驶在郑开大道上,再有一个小时的路程就到了咱们的目的地----清明上河园了,在这里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开封的的情况吧! 开封位于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东部,北依黄河,南接黄淮平原,东连华东五省,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春暖,夏热秋凉。 开封古称汴梁、汴京、东京,因汴河流经此处,故又简称“汴”,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春秋时期,郑国国君郑庄公选择在此地修筑储粮仓城,便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到了汉景帝时期,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把启封更名为开封,这就是“开封”名字的由来。开封建城历史已有2700多年。自公元前364年至公元1234年,先后有战国时期的魏,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定都于此,素有“七朝都会”之称。特别是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开封为宋朝都城长达168年,历经九代帝王,是当时的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会。清正廉明的包公,满门忠烈的杨家将,图强变法的王安石,民族英雄岳飞等历史名人,都曾在开封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清明上河图赏析》

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5课《<清明上河图>赏析》 单元教学目标解读 一、宏观目标定位 美术课程总目标分别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三个目标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其中知识和技能是基础,过程与方法是手段,情感、态度和价值是目的,三者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分别是底边上的两个端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这个平放的等边三角形的顶点(三维目标图示)。美术课程目标是一座好看质量又过硬的桥,知识和技能是基本的建材,过程与方法目标就是造桥的技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就是桥的造型及装饰。 (三维目标图示) 通过这三个维度的设定,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微观目标解读 1.立足学生,稳抓知识与技能 对于本课的教学目标,首先必须把落脚点确定在学生上面,也就是说教学目标的确立必须于学生为主体。20世纪90 年代以来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并

非是一个有待填满的空樽,而知识也不是在那儿等待而被发掘的。学生的思想中存在着一些已有的概念,知识就是在已有的概念基础上由个人通过建构得来的。教师还要认识到,科学知识虽然是由学生主动建构的,但是如果只让学生自行建立概念,那结果将是比较松散的概念。因此需要协助学生连接新旧概念,并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和培养他们勇于发问的学习精神。建构主义认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应该是由兴趣、知识、记忆、情感、感知、反省、行动、平衡、摄动、重建、迁移等组建而成的循环过程。这表明,学习是由情感发动控制的,是在真实情景中发生的,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具有个性,需要个人的感悟和理解,知识中还包括不假言说、不可言喻、无法客观地编码或表征出来的所谓“默会知识”,这就决定了知识的获取,必须有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例如在《清明上河图》赏析这一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很多具体的数据、具象的细节、有趣的话题、艺术的提问等,逐步的让学生由感观的视觉、听觉到客观理性的思考和研究探索,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的累积和叠加;是一个认知在不断扩展加深的过程,所以对于学生而言,美术教学中美术专业知识的掌握重中之重,在《清明上河图》赏析这一堂课中就表现为对中国古代绘画中透视方法的认识——散点透视法,从这一点上也充分可以看出美术教学中对“双基”的把握是永远不会随着时代的变迁、意识观念的改变、价值取向的跟跌,而失去其应有的地位。 2.关注过程,强调合理的方法。 教学目标设计中的过程与方法是整节课的一个规范性指导,它以提纲挈领的方式引领课堂教学的整个操作过程与方法,它突出了知识与技能这一结果性目标产生、发展和形成的过程,强调的是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与创新。因此在设计美术课堂教学目标时我们一定要注意设计有效的过程与方法,为教师的教学指导进行整体设想,实现学习活动过程的最优化。例如在《清明上河图》赏析这一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了“整体感知”如:“你能用哪些词汇来形容北宋京城汴梁呢;同学们,对张择端而言,我们是外乡人、外空人,我们第一次来到汴梁,所以张择端带领我们从人影稀疏的城外来到了人群稠密、一派繁荣景象的城内。他像是带着我们干嘛呢?”;“分组合作”如:(1)请各组同学可以根据“研究主题”展开研究,当然也可以另辟蹊径。(2)要求每一小组组长做好研究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作者通过对清明节日北宁都城汴梁(今开封)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翰林张择端(公元十二世纪),山东诸城人,是北宋末期职业画家,曾在画院任职,擅长画人物、楼阁、舟车等。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意态而莫可数记,全幅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画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的手法,广泛而细致地描写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形象和民俗风貌。《清明上河图》这一不朽杰作,无论从绘画艺术价值或从历史价值而言,皆堪称国之瑰宝。 《清明上河图》长525厘米,宽25.5厘米,其中计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舍122座,轿子8顶,舟船25只,树木124棵。《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代表作,曾经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叶、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该图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500多,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很巧妙。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话说《清明上河图》

话说《清明上河图》 市郊村野,薄雾轻烟如梦境,疏木稀林似淡画。寂静中蕴含透彻诗意。几个挑夫,骑马,抬轿的人,圆圆地奔向闹市。汴河水道十分热闹,人们吵吵嚷嚷,买卖不绝。一座虹桥跨在河道上,桥上的商贩正大声兜售着;加着牛车的车夫,大声吆喝着挤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越过桥面。水面上,一群船夫正在奋力撑篙,他们喊着号子,吸引了不少贪玩的孩子,他们站在桥上或在水旁,要么静静地看,要么学着船夫的样子学逆水撑篙。 在汴河两岸,就更热闹了。做小生意的,有买糖果,有买玩具的……到处都有。四周楼宇林立,有酒楼,有小饮食店……什么猪呀,羊啊……南北各种小吃应有尽有,十分丰富。人们或喝茶闲谈,或饮酒作诗,或听书看表演……整个街道人头攒动、繁花似锦,仿佛人人都呼吸了令人兴奋的空气,哪里像清明时节雨纷纷? 这真是一个如梦如幻般的城市,繁华的像活在天堂。时间抹去了一切曾出现在北宋的痕迹,只留下瑰宝----《清明上河图》,让后人回忆着宋朝的万千气象。 话说《清明上河图》 “东方足迹”是本次世博会中国馆的第一展区主题。在中国从古至今无数美术中的不朽之作----大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将之化静为动,吸收了无数中外游客赞叹不已、流连忘返。 浓浓雾气中几座座茅舍若隐若现,岸边的柳树林刚刚葱葱绿绿,喧闹的酒楼里几位好友对酒当歌……一个个场景令人目不暇接,却缜密细致,繁而不乱。画面上,走路的,骑马的,坐轿的,坐船的,送货的,不同行业的人穿着不同的服装,他们穿梭在汴河两岸。胡建一只满载而归的大船正缓缓逆流而上,逐渐靠近大桥。船上人头攒动,船夫分工明确,操作娴熟。有点站在船板上吧风帆落下,有的在船两车将竹篙撑入水中以保持平衡,有的站在甲板处若有所思地望着远方。 《清明上河图》将河上繁华、忙碌的景象惟妙惟肖的呈现了出来,将城市浓浓的生活气息朴朴实实的再现了。这一切留下后人的追忆我国古代北宋的一片繁华。我相信,纵然繁华尽失,但她再现过去,不愧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 班级学号:082114214 姓名:张威 指导老师:任静莉

身为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在学过美术之后,就会对美术产生些有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认识,现在又经过美术鉴赏这门课的学习,我对美术的了解又更近了一步。老师在这门课程中讲到很多美术门类,而我唯独对中国绘画情有独钟,因此决定对《清明上河图》这一历史名画进行鉴赏分析。 中国历史进入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连年的征战局面,社会逐步走向稳定,农业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农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空前繁荣,形成了新兴的市民阶层,于是表现市民生活题材的文、艺作品也应运而生,社会生活画也因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展和经济的繁荣持续的发展,一部分画家逐渐走出画室,融入现实生活。随后就出现了一种取材于市民生活的“风俗画”,主要反映当时身处下层人们的社会生活状态,如商人、小手工业者,还有妇女和儿童,这些普通的人物形象不断的出现在画家的笔端,也提高了他们的艺术兴趣,成为他们乐于表现的题材和重点描绘的对象,由于对生活实际体验的增强,所以在表现上得心应手,真实生动,这在以往的人物画作品中是很少见的。尤其是宋徽宗时期建立了翰林图画院,把五代时期散落的各地著名的画家逐渐集中起来,形成了庞大的画家阵容,有一套完整的绘画制度和适合统治者趣味的艺术风格。这更有利促进了宋代绘画的发展,乃至于达到鼎盛时期。 北宋晚期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可谓是“风俗画”的宏篇巨制,它就象一部纪实片,向观者详细真实地讲述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时代风貌,该作品内容复杂,场景开阔,人物众多,是一幅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也是一幅最具传奇色彩的绘画作品,还是历朝历代被临摹最多的一幅作品,如明代画家仇英曾仿画过。该画堪称中国美术史上的稀世神品,是历朝历代皇宫贵族争相收藏的珍品张择端,东武(今山东诸城)人,生卒年月不详,北宋晚期著名画家,主要活动在宋徽宗时代。史书上说,他自幼好学,曾游学于京师,后因画艺出众,才华横溢,被宋徽宗赵佶召进翰林图画院,亲自命题让张择端绘画北宋京都的繁华盛景。张择端请旨到郊外作画,这样可以安心创作。谁能想到,这样一幅北宋京都的繁华盛景,竟是在东京都城郊外的偏僻农舍里创作完成的。当张择端呕心沥血完成此作品,并将画好的长卷呈给宋徽宗御览时,徽宗大喜过望,连连夸赞,爱不释手。从此,《清明上河图》被宋徽宗赵佶收入皇宫内府。历史上确切记载张择端传世作品也只有一件,那就是《清明上河图》,但仅此一件,足可光照 千秋。 《清明上河图》,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表现了北宋宣和年间,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清明时节的繁华景色。这幅作品内容极其丰富,技巧高超。画中人物超过550人,船只20余艘,车、轿20余乘,房屋店铺,嶙次栉比,人马喧闹,充分反映了宋代京城水陆两运繁忙和商业兴盛的景象,是北宋汴京社会风俗的全面反映,众多的人群,丰富的场景,自然逼真,它不是一般的表面热闹场面的记录,而是以各个阶层的人物的活动为中心,深刻地把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动态和人民生活状况展示出来,是一幅有着高度的历史性、真实性的艺术作品,是一部前无古人的宏伟史诗。 1.画作历史背景 《清明上河图》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绘制的长卷风俗画,是我国人物画的杰出代表。中国历史进入宋代,结束了五代十国连年的征战局面,社会逐步走向稳定。随之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空前繁荣,形成了新兴的市民阶层,社会生活画在这时期开始逐步发展,一部分画家逐渐走出画室,融入现实生活。随后

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上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激情导入,出示课题。(出示CAI《清明上河图》全图的画面) 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幅我国古代绘画,想一想这幅画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交流)它是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一颗璀灿的明珠。是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作品《清明上河图》。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介绍这幅绘画作品的。(板书:24 清明上河图) 二、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本文比较详尽地评介了我国古代一幅极其珍贵的绘画作品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价值。 三、自学《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 课文里是分哪几个部分介绍《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的内容呢?(板书:市郊景象、汴河两岸、市井街道)

A.分组自学画面内容。(分成三组学习) B.汇报交流。 1.《清明上河图》的市郊景象(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问题。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枝芽萌动、农田初绿。 (3)这一部分写出了人们的哪些活动?给你总的感觉是什么? 赶集的人们驮着货物从条条道路向城里进发,码头停泊数条大船,人们忙着搬运粮食,这些都准备进行交易。 春意盎然,一派繁忙的景象。 2.《清明上河图》的汴河两岸(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问题。 (2)“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从哪儿看出热闹非凡? 不是一般的热闹,而是非常热闹。这从“行人众多,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可以看出来。 (3)“人声鼎沸”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作者能写出这些声音说明了什么? 3.《清明上河图》的市井街道(出示CAI) (1)观察画面,结合课文内容思考问题。 (2)这一部分给你的总的感觉是什么?(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3)从哪儿看出这“繁荣昌盛的景象”?“百家艺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是什么意思? 各行各业,五行八作的人们各自展示自己的绝活,在明媚的

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阅读附答案

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阅读附答案 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 黎孟德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糊口场景,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不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 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园景色。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商贩赶着驮炭的驴群姗姗而来,一列行旅,有车骑仆从,正匆匆向城里进发,轿顶上插满了杨柳,一看就知是城里富贵人家扫墓归来。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风俗,展开了序幕。 画面渐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沿河有许多粮仓。靠岸的船只,搭着跳板在卸货。满载货物的船只吃水很深,水面几近接近船帮,而卸完货的船只,则吃水较浅。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桨;河对岸,五名纤夫在拉着船艰难前行。 画卷再展,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以拱桥为中心构成了全图的高潮。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它高高的桅杆却被桥头挡住了。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蒿竿撑住桥洞顶端。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桥的另一边又有一只船迎面驶来,船夫们都站在船尾焦急张望,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汗。围绕这一紧急事件,作者远近照应,将这一复杂场面处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弦。 桥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两岸挤满摊贩,店铺林立,百业兴旺。两商贩在街心争夺顾客,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身子朝右,头却向左望,不知所从。桥上一官员骑马过桥与一小轿相

遇,双方奴仆各不相让,旁边有人在看热闹。桥上下来一辆驴车,载满货物的车子惯性下冲,车夫弯腰拱背,奋力抵住;而驴子则松了一把力,摇头晃脑,漫不经心,缆绳也晃悠着,观者注意到此,多会心一笑。临河的茶肆中,茶客们或席间闲谈,或临窗眺望,好不闲适。 画的前头是巍峨的城门横断画面,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支配不当就会使画面呈现割裂。但见城门前后摆布广植树木,使高大的城门不显单调,最妙的是用正在进城的骆驼商队衔接城内外,过渡自然。进城后,画面节奏放缓,城内道路纵横交叉,沿街店铺鳞次栉比,人物举止从容舒缓,或结伴而行,或揖让为礼,有官绅士兵、和尚乞丐、说书卖艺人城里有官府宅第,有酒楼当铺,铺面上的招牌显示出各行各业:香醪、孙羊店等,一派繁荣有序的都市景象! 《清明上河图》运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卷中。远近人物,几笔勾勒就神情兼具,大有城楼房屋,小见铺内刀剪,无不刻画清晰,而又不给人比例失调之感。如斯头绪众多、人物繁杂而无一处败笔,真可让人叹为观止! 这幅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糊口的巨大风俗画,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中国绘画的骄傲。 (选自《读懂中国》,有删改) 1.下面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通过描绘城里富贵人家扫墓归来的情景,巧妙地交代了时间和当地的风俗习惯。 B.画中巍峨的城楼和城门内外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构成了整幅画的最高潮部份。 C.画中景物,大到城楼,小到刀剪,都刻画得精细清晰,比例协调,无一处败笔。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话说《清明上河图》》教案_1

走进历史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城市经济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了解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体验探究文物是感知和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及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献资料,初步学会用文献资料与文物资料相互印证的方法,认识宋朝是我国古代继隋唐之后经济和文化科技继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朝代。 引导学生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欣赏与探究,感受祖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体悟祖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认识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与现实价值,树立保护文物、保护历史遗迹的意识。 教学课时:l课时 教学重点:了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反映出的宋代城市经济发展状况。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从《清明上河图》这类文物中提取、考证历史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同学们,本学期来,我们已经认识了不少历史人物,你还记得他们吗?老师来考考你,猜猜他(她)是谁? (分别出示历史人物图片1:孔子、武则天、成吉思汗、诸葛亮、等,学生说出人物名字)2.同学们真是见多识广,熟悉这么多的历史人物,老师也甘拜下风!我很想知道,你是通过什么方式认识他们的? (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二、走进画境 1.通过阅读,同学们认识了孔子、诸葛亮、文天祥等这么多了不起的历史人物,看来,读书真的让我们受益匪浅呀!你们平时是怎样读这些历史故事的呢?谁来介绍一下你的读书方法? (学生介绍自己平时的读书方法,教师结合学生回答评议。) 2.同学们的读书方法都很不错,但简单的泛读只能让我们对历史有个大致的了解,要想读懂历史就必须走进历史,静下心来细细地品读,才能把书中精华变成知识的营养。遇到好文章更要反复地读。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静心品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看北宋的城市经济(课件演示:本课课题图2)。 师:说到城市经济,我就想起了一个词:“坊市”。“坊”是居民区,“市”是商业区。这在学习唐都长安时大家了解过(课件演示:唐朝的坊市,图3),那我的问题就出来啦:关于唐朝的“坊”和“市”,你们知道的有哪些呢?哪位同学先来说说“坊”? 生:唐朝的居民区分为大小不等的114个“坊”,其中面积最小的坊只开一个坊门,而积居中的坊东、西各有一个坊门,面积最大的坊是在东、南、西、北都开有一个坊门。每个坊两个相对的坊门之间连接有道路,是坊内的主要街道,大坊的坊门间是两条相互交叉的十字街。坊内这条横街和十字街以外的街道,称为“巷”或“曲”。“坊”与“坊”之间,“坊”与“市”之间,都要用高大的“坊墙”或“市墙”隔开。 下面,哪位同学再来说说“市”?

清明上河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简介: 《清明上河图》以精致的工笔记录了北宋末期、徽宗时代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郊区和城内汴河两岸的建筑和民生。 关于“清明”二字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是指入画时间为清明时节,还有人认为是在粉饰太平。 对于北宋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面中,画中人物815人,衣着不同,神情各异,其间穿插各种活动,注重戏剧性,构图疏密有致,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变化,笔墨章法都非常巧妙。 全图分为三个段落。 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草桥、流水、老树和扁舟。两个脚夫赶着五匹驮炭的毛驴,向城市走来。一片柳林,枝头刚刚泛出嫩绿,使人感到虽是春寒料峭,却已大地回春。路上一顶轿子,内坐一位妇人。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为全画展开了序幕。 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 汴河是北宋国家漕运枢纽,商业交通要道,从画面上可以看到人烟稠密,粮船云集,人们有在茶馆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饭铺进餐的。还有“王家纸马店”,是扫墓卖祭品的,河里船只往来,首尾相接,或纤夫牵拉,或船夫摇橹,有的满载货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紧张地卸货。横跨汴河上的是一座规模宏大的木质拱桥,它结构精巧,形式优美。宛如飞虹,故名虹桥。有一只大船正待过桥。船夫们有用竹竿撑的;有用长竿钩住桥梁的;有用麻绳挽住船的;还有几人忙着放下桅杆,以便船只通过。邻船的人也在指指点点地象在大声吆喝着什么。船里船外都在为此船过桥而忙碌着。桥上的人,也伸头探脑地在为过船的紧张情景捏了一把汗。这里是名闻遐迩的虹桥码头区,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名副其实地是一个水陆交通的会合点。 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 以高大的城楼为中心,两边的屋宇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庙宇、公廨等等。商店中有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等的专门经营,此 外尚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各行各业,应有尽有,大的商店门首还扎“彩楼欢门”,悬挂市招旗帜,招揽生意,街市行人,摩肩接踵,川流不息,有做生意的商贾,有看街景的士绅,有骑马的官吏,有叫卖的小贩,有乘座轿子的大家眷属,有身负背篓的行脚僧人,有问路的外乡游客,有听说书的街巷小儿,有酒楼中狂饮的豪门子弟,有城边行乞的残疾老人,男女老幼,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所不备。交通运载工具:有轿子、骆驼、牛马车、人力车,有太平车、平头车,形形色色,样样俱全。绘色绘形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描写北宋汴京城一角的现实主义的风俗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水平。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清明上河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中想象,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内容、特点。 3、了解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 教学重点 感悟古画《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图及整卷的《清明上河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语:在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这幅图到底画了些什么?有些什么特点?《清明上河图》这篇课文作了具体的介绍。课文文笔优美,描写生动。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要求:根据“阅读提示”,带着问题快速阅读,找到问题答案,然后小组交流。 问题是:这幅画到底画了些什么?它有些什么特点? 2、学生阅读课文 3、小组交流并汇报结果 4、教师汇总答案要点:这幅画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描绘市郊景象,第二部分描写繁忙的汴河码头,第三部分描写热闹的街市。绘画的规模宏大,场面繁杂,而且状物画人,笔笔精到,一丝不苟,达到生动明确,惟妙惟肖的境界。

三、赏读,展开想象 1、教师:(出示《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图美,文也美,课文生动地表达了画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课文,一边看图画,并随着课文展开想象,尽情地欣赏《清明上河图》中的美丽风光。 2、学生读文、看图、想象。 四、美读,表达情感 教师:我们要通过朗读,把《清明上河图》的美表达出来,你最喜欢图的哪一部分,就读哪一部分的文字,先自己读,然后读给其他同学听。 (朗读“市郊景象”这部分内容,开始时语调宜舒缓;朗读“汴河两岸”语气渐趋热烈;“繁华街市”更为热烈。) 第二课时 五、尾段导入,了解专题 1、教师:课文最后一段点明了《清明上河图》不仅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请同学们把课文最后一段读一读,想想这幅图画在哪些方面,为研究我国宋代社会各方面情况提供了有价值的形象资料。 2、学生读书、思考。 六、小组合作,探究专题 教师:接下来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自定一个专题,如“风俗人情”,又如“桥梁建筑”“道路交通”“人际关系”等,然后从图画上认真地查找,用心分析图画上的内容,把符合专题的内容一一找出来。 学生看老师播放的图画上查找。 七、班上交流,适时指点

(美术论文)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 鉴定故事的启示 ■赵畅 围绕《清明上河图》的鉴定,曾发生过许多故事。择其一二,读之听之,颇能给玩收藏和搞鉴定的人以有益的启迪。 读清代《识小录》考据,《清明上河图》“画里有四个人掷骰子,其中两颗六点,还有一颗在旋转,掷骰子者大叫:六!汴(开封)人说六用撮口音,画中人却张着嘴叫,应是闽人——此画是闽人伪作!”以“小”见“大”,细节一错,则大错特错。此《清明上河图》,当然也就被排斥在真迹之外了。 据统计,目前世界各地现存的《清明上河图》多达30多本。上述那本《清明上河图》是否在这30多本之列,笔者不得而知,但可以知道的是,这本《清明上河图》既然能够被鉴定,说明此本“清明上河图”其存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要不是因为不经意间的一个细节的露馅,说不定它当年还能继续惑人。 无独有偶,上个世纪末,《清明上河图》的鉴定者、中国古代书画著名鉴定家杨仁恺先生三次来上虞。因为工作关系,我每次得以作陪。有一次,我当面请教其发现《清明上河图》真迹的有关情况,他告诉我:当时共有三件,其中另两件中一本是摹本、一本是“仇英版”。当杨仁恺先生赶到东北博物馆时,比他先行到达的清点人员已经将真迹版的《清明上河图》遴选在外了。而杨仁恺先生恰恰是从选择这一本被排除在外的《清明上河图》开始鉴定的,按他的话说,就是“为了不让真迹漏掉”。

正是这本不被看好的几近出局的《清明上河图》,随着其在杨仁恺先生面前被渐渐打开,杨仁恺先生的心跳已然加快,呼吸也越来越急促,“就是它,它就是已经过去了800多年我们要找的《清明上河图》真迹。”带着喜出望外的心情,杨仁恺兴奋地向在场的人们宣布了自己的鉴定结果。原来,为了鉴定《清明上河图》真迹,杨仁恺先生可谓备足了功课,事先他看了大量的有关《清明上河图》的历史资料和文字记载,特别是对于绘画编年和历史文献的风俗记载等考据的具体了解,可以说,对画中的内容、细节,他早已了然于胸。难怪,当《清明上河图》真迹展现在他面前时,差不多只展开三分之一的画面,那真实的画面场景与资料中提供的事实内容严丝合缝、一拍即合之时,又怎能不让杨仁恺先生像小孩一样欢呼雀跃呢? “那您当时为什么不再看看其他两本《清明上河图》就立马宣布您自己的鉴定结果了呢?”我曾如此冒昧地问过杨仁恺先生,他笑了笑告诉我:“《清明上河图》真迹肯定只有一本,当时因为太兴奋,也就没有顾及到其他两本。当然,事后,我也还是细细地看了。事实也已证明,那两本并非真迹,其中一本为摹本,摹画的痕迹较浓,与真迹相比较画工笔艺不免凝滞呆板;仇英版的《清明上河图》虽画技一流,其结构也与北宋张择端的画作相近似,但因为其描绘的是明朝中期苏州的繁荣景象,所以在明眼人看来,它们孰真孰假,泾渭分明,相互间不可混淆。”听了杨仁恺先生的介绍,我不禁对他投以敬仰和叹服的目光。我时常想,假若没有他那对于古代书画熟稔而犀利的目光,或许那《清明上河图》的真迹至今还依然会被藏于库房一角,观众朋友们至今无缘饱览《清明上河图》真迹的眼福!渡尽劫波成沧海,韧

清明上河图赏析

《清明上河图》赏析《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长画卷,描绘了公元12世纪北宋开封城外东南七里角的一段汴河风光和城内街道的热闹繁华景象。打开《清明上河图》,一个广阔的生活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一个孩子领着几只毛驴,驮着木炭,过一座小桥,五个纤夫拉着一条大船往上游行走;一批搬运工,背着从船上卸下的货物,手里还拿着一根计数的筹码;大船放倒船桅要驶过虹桥,船上人手忙脚乱,四周无数人在观看、呼叫、帮助出主意;桥上挤满了行人、毛驴、轿子,还有两人拉开架在争吵;桥头乱糟糟地摆满了货摊、地摊;脚店楼上几个人在喝酒;木匠师傅在门口制造车轮。大街上一个大人扶着一个小孩在走路,肉铺里一个小孩围着听一个人说书,僧侣们在街上与人交谈,处处透露出市民们满足的散淡的心态,透露出一片安静安乐的和谐,令人心旷神怡。街道上四处是休闲的人流,大群的人在桥上观看,前拥后簇,大呼小叫,就连正在过桥的大船上的一个小孩也在跟着大叫。有的在汴河两岸看着急速的流水,有的人在城楼下的空地里悠然地休憩。他们安详的幸福形态,就像春天里缓缓流淌的河流。 人物美 有学者主张,从三个方面去观照人物美:第一层面是人体美;第二层面是人的风姿和风神;第三层面是出于特定历史场景中的人的美。无论从哪一层面都包含着对人的神态、动作的审美。通过各异的神态,我们可以推知人物的心情,悲伤或喜悦、着急或悠闲;通过不同的人物活动,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在从事怎样的物质活动。从《清明上河图》中,我们看到的是小孩:有的在跑,脸上充满了着急;有的在喊,脸上洋溢着可爱;有的在听书,脸上写着认真;是纤夫、搬运工,他们好似想竭尽全身的力气来努力工作;是木匠师傅,慈祥认真地忙碌着手中的技术活;是休闲的人群,他们有的在街上闲逛,有的在交谈,或聊天、或倾诉,处处透露出幸福、祥和的生活心态。各种各样的人物美归结在二个字“祥”、“乐”,让欣赏着满怀心仪与向往。 场景美 画中街道两侧是瓦子、茶楼、酒馆、作坊、当铺等活动场所。镶嵌在市民活动中的是卖东西的货摊,运输粮食的骆驼,托着人的骑驴,四人抬的花轿,还有各式各样、成双成对驮着驴车的毛驴。这些成为市民社会生活最普通、最大量、最基础的部分。也许在一般人的眼中,它们是单调的、平淡的,缺乏内涵的,毫无意趣的。其实不然,它们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果人们能以审美的眼光去观照,它们就会展示出一个充满情趣的世界。”茶楼、酒楼、瓦子中的人来人往显示了人们休闲活动的怡情与多样;街上买卖摊的摆放、驮着货物的驴车骆驼的来来往往,表明商业活动的繁忙与发达。整个场景构成了一个繁荣、富足的生活意象世界。 环境美 这里主要指自然环境美。马祖道一说:“心不自心,因色固有。”《清明上河图》中还别具清新、明朗、优美的自然环境之美:山美、水美、树美、花美、草美、河美。自然美首先在于自然物本身的属性,如起伏的山、清澈的水、茂绿的树、芬香的花、幽绿的草、明净的河,这是客观事物本身所特有的美。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自然美还在于人和自然相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它是人心灵美的反映。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面对这清明好时节,自然美景色,每个观赏者都会因之投射出一种意象世界。正如宗白华说的,“意象世界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物交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