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土地综合研究与土地资源工程

土地综合研究与土地资源工程

土地综合研究与土地资源工程
土地综合研究与土地资源工程

第37卷第1期2015年1月

2015,37(1):0001-0008

Resources Science

Vol.37,No.1Jan.,

201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715076845.html,

收稿日期:2014-10-12;修订日期:2014-12-0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重点项目(编号:41130748);“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14BAL01B01)。

作者简介:刘彦随,男,陕西绥德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土地利用和城乡发展研究。E-mail :liuys@https://www.wendangku.net/doc/5715076845.html,

文章编号:1007-7588(2015)01-0001-08

土地综合研究与土地资源工程

刘彦随1,

2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

要: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中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领域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现有的土地资

源学科知识积累、研究取向、技术手段,难以为破解重大现实问题提供有效支撑,加强土地资源工程研究与实践势在必行。论文提出了土地资源工程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开展了典型案例工程的实证分析,探讨了土地资源工程研究的地域模式及其作用。研究认为,土地资源工程是指对可供农林牧业或其他各业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开发整治、保护利用的综合性技术及其集成应用,通常包括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开发、整治、保护、利用等相关工程技术。新时期发展中国土地资源工程学,应注重土地资源工程的理论体系、区域诊断、技术方法、规范标准、运行模式、绩效评估、体制机制的综合研究,尤其针对当前土地资源的地域性、稀缺性、退化性、低效性问题,亟需加强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强调公众参与、充分吸收地方化知识,研制面向区域、对象与问题的土地资源工程关键技术,探索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行动者网络,全面创新有效推进土地资源工程发展的体制机制。

关键词:土地科学;资源科学;土地综合研究;土地整治;土地资源工程

1引言

土地对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管子·水地篇》:“地者,万物之本源”;威廉?配第强调,“土地是财富之母”;卡尔?马克思则认为,“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从系统论的角度,土地是“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生态”多要素复合系统的支撑与核心。土地本身具有资源、资产、资本的三重特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土地的资产、资本属性日益凸显,但土地的资源属性仍是其根基。

土地资源是指目前或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农林牧业或其他各业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1]。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高效利用,涉及到在多宜用途及地域空间上的权衡与优化配置,涉及到要素投入与流通过程中的流转增值及权益保障,而实现上述功能的基础支撑在于土地的产能提升和整治提质[2]。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乡一

体统筹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对深化土地资源的理论体系、战略体系、学科体系的综合研究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

20世纪90年代末期,石玉林先生指出:“用信

息技术与工程技术武装资源科学,促进资源科学信

息化与工程化”[3]

。长期以来,土地资源研究侧重于

任务导向的土地分类、调查、评价、规划等方面,在国际上响应IGBP &IHDP 发起的LUCC 计划,深入开展了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效应研究,但围绕土地资源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技术性的集成研究仍显不足。当前亟需面向发展新形势、破解新难题、推进新技术,在总结梳理土地利用问题、面临困境和工程建设实际基础上,探索建立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科技创新实践、区域发展需要的土地资源综合研究领域、学科建设目标,丰富和发展土地资源科学,推进提升土地资源生产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本文试图梳理土地资源工程研究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问题,提出土地资源工程研究的主要目标与

第37卷第1期

资源科学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715076845.html,

内容,并结合典型工程实践,探讨土地资源工程研究的前沿问题、地域模式及其作用,为深化中国土地资源工程领域的学术研究、学科发展、科学决策及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2背景与问题

2.1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开启了快速工

业化、城镇化进程,土地资源结构与利用格局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引致土地资源安全系列问题。尤其是土地资源开发与粗放利用造成了土地退化、供需矛盾加剧,农村人地关系巨变下人地分离、农业兼业导致土地撂荒与废弃,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土地资源破坏与污损的区域性难题。总体而言,在数量上存在耕地供需紧张、后备资源不足、用地结构失调等问题;在质量上面临耕地自然退化、环境污损、地力下降等问题;在空间上存在分布失衡、耕地南减北增、瓶颈约束等问题;在安全上则暴露出总量不安全、品质不安全、局部地区不安全等问题。根据其动因差异,梳理为四个方面:

(1)城市大幅扩张造成耕地过速占用。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当前全国有灌溉条件的耕地不足47%,主灌区骨干工程完好率不足40%;据全国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高于当地平均单产20%以上的优等地、高等地约4066.7万hm 2,其余8400万hm 2为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0%[4]。然而,城市化扩张侵占大量优质耕地,进一步加剧了人地矛盾。1991-2012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由26.9%增加到52.6%,年均增加1.22个百分点;2001-2012年建设占用耕地总量约270万hm 2,年均占用耕地22.7万hm 2,土地城镇化率高于人口城镇化率1.8倍[5],耕地过度非农化问题突出[6]。与此同时,城镇土地利用率不高,土地粗放利用问题严重,各地空置土地“晒太阳”的现象普遍。

(2)污染乱排造成大量农地减产绝收。由于环保意识淡薄、环境监管不力、污染处理不当,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大量排放,以致土地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水土环境严重污损化,并导致大量农地减产绝收,甚至给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严重损害[7]。更为严峻的是,这类污染有跟随企业搬迁、产业转移,进而向中西部地区扩散的趋势。原国家环保总局2006年发布的资料表明,受污染的耕地约1000万hm 2,污水灌溉污染耕地216.7万hm 2,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13.3万hm 2,合计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2014年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19.4%的耕地土壤点位超

标,以1.2亿hm 2

(18亿亩)耕地计算,约2326.7万

hm 2耕地被污染;另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公布数据,全国有约333.3万hm 2左右耕地因中重度污染已不适宜耕种。

(3)乡村建设无序与农村土地空废化。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但由于城乡人口综合管理、土地统筹配置等相关政策与制度没有及时响应和调整,加之村镇规划缺位,以致对乡村人地系统带来巨大影响,特别是乡村建设无序与村庄空心化、土地空废化问题加剧[8-10]。农村人口快速减少但村庄占地仍在增加的“人减地增”问题突出,在人口外出较多的传统农区尤为明显[10-12]。根据中国科学院测算,我国空心村整治潜力达760万

hm 2[13,14]。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空心村,强

调要“高度重视空心村问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然而,村镇空废土地识别、整治工程技术、运作模式研究仍然滞后,深入探讨亟待加强[15]。

(4)生态建设对土地利用提出新要求。当前,我国沙化土地面积高达174万km 2,占国土面积的18.1%[16];水土流失面积达356.9万km 2,占国土面积的37.6%[17]。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城市扩张规模,过度挤占了城乡生态空间[18]。在贯彻落实“占补平衡”政策时,不少地方“围湖毁林”、“上山下滩”;城市快速扩张和工业园区建设直接占用或破坏优质农田、河湖水面,导致城郊区、开发区周边重要生态空间的迅速萎缩甚至消失;东北林区、西北草原、西南山地等生态脆弱、发展滞后区域,缘于农牧民生计需要,就地开垦林草地、山坡地,造成对脆弱生态空间的直接侵占;滩涂围垦、填海造地、开山造城等一系列大开发活动,剧烈改变湿地、山地生态系统的稳态结构和自调节功能,引发生态环境退化。新时期的“五位一体”建设,需确立“生态为先”的理念,科学推进土地生态工程,为城乡生态

2

2015年1月

刘彦随:土地综合研究与土地资源工程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715076845.html,

用地保护和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深化土地资源综合研究及其工程科学探索。

2.2土地资源研究向工程领域拓展的转型背景

破解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亟待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主动转型:①治理模式转型。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领域,国家治理模式正逐渐从单一化的指标控制、片面强调“占补平衡”向节约集约、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综合要求转型,这为土地资源研究向工程领域拓展提供了全新的认知环境;②用地方式转变。“三生”空间正成为土地利用空间管控的重要理论基础,引发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用地方式变革,逐渐走向“控制总量、优化增量、盘活存量、用好流量、提高质量”的高效、生态、低碳、和谐的供地及用地之路转变,这为土地资源研究向工程领域拓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动力;③消费观念变革。城乡居民对食品品质、环境健康、生态景观的要求日益提高,渴望更加安全、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这为土地资源综合研究向工程领域拓展提供了旺盛的内需市场。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肩负着建设和谐国土(TS )、协调人地关系(ML )、转变增长方式(GP )、优化社会结构(SS )的综合功能(图1)。中国总体上已进入推进城乡协调发展、资源节约集约、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转型关键期。2020年前后中国将面临“三个3亿”(即老年人、农民工、无地者各3亿人)新问题,单纯依靠宏观战略、规划难以满足现实发展需求[19],土地资源科学研究亟需向有助于破解现实难题的方向转型。当前,土地资源研究向工程领域拓展的时机已经成熟,其核心是基于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领域现实问题、战略需

要的整体分析,主动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地区发展需要,着力构建新的科学认知、战略思维和工程实践于一体的创新体系,健全土地资源工程的学科体系,推进土地资源工程设计及技术集成创新。在学科发展上,重点推进地理学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究等多层次的前沿创新,这也是地理学“加强资源环境的监测、保护、规划与整治研究,建立国土工程地理学,以适应我国大规模建设时期大型工程战略研究的需要”的优先行动[20],为顺利实现乡村空间重构、城乡协调发展、土地持续利用奠定扎实的专业理论与学科认知基础。

3目标与内容

3.1土地资源工程研究目标

资源工程学是指将资源科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相结合,使资源直接转变为生产力的一门边缘交叉的应用科学,其基本任务是在资源科学原理的指导下,研究应用最新技术于资源的调查与勘探,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及资源管理,以期达到快速查明资源与高效利用资源的目的[3]。土地资源工程是指对可供农林牧业或其他各业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开发整治、保护利用的综合性技术及其集成应用,通常包括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开发、整治、保护、利用等相关工程技术。

土地资源工程研究的主要目标在于推进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集成。在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重点应围绕低效、退化及未利用土地综合整治,探索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土地工程化实践的工程技术创新方案,协调处理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在多宜用途、地域空间、权益保障、流转增值、产能提升、整治提质等多方面目标,实现土地资源理论、工程与管理的系统化、集约化、工程化、信息化,促进土地资源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利用增效。加强耕地资源保护,亟需以土地资源工程为基础,构建数量、质量、时间、空间、生态相统一的“全要素”耕地保护体系[21]。3.2土地资源工程研究内容

土地资源工程研究的对象是土地综合体,重在基于时间过程性、空间分异性、动态规律性的综合

图1土地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时代功能

Figure 1The basic function of land resources and utilization

in the current period

3

第37卷第1期

资源科学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715076845.html,

研究,探讨工程技术的优化组合方案,服务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具体涉及土地资源的勘探、调查、规划、设计、开发、建设、保护、评估与管理等相关工程技术措施[22],具有多学科、多目标的学科交叉特性(图2)。从土地资源性质来看,资源工程(RE )、系统工程(SE )、地理工程(GE )、管理工程(ME )的相关理论,成为土地资源工程学的重要基础及理论支撑(图3)。

土地资源工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土地资源调查评价(A )、整治技术(B )、利用管理(C )、信息系统(D )。可简要概括为“势、力、能、管”4个方面:①“势”,强调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监测、评价研究,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格局、态势;②“力”,在工程设计层面,基于力学原理、结构设计理论,确保整治工程的平衡性、稳定性;③“能”,通过工程技术应用,推进特定土地资源类型的有效整治,促进产能提升、功能优化;④“管”,通过工程管理、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等相关理论与技术融合,研制土地资源科学规划,实现用途管制、工程管护、功能管控。

土地资源工程研究的前沿领域,主要包括7个

方面:①土地资源工程的理论体系研究,重点探讨土地资源工程的一般性原理,深度解析土地资源工程与城乡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互动机制;②土地资源工程的区域诊断研究,系统评价一定区域土地资源及其相关要素禀赋条件,科学诊断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存在的问题,形成土地资源工程目标导向的区域诊断范式;③土地资源工程的技术体系研究,基于调查、实验、试验、模拟研究,揭示土地资源工程技术系统原理、工程参数与技术集成方法;④土地资源工程的规范标准研究,开展关键技术环节的技术规范、规程研究,研制不同情境下人力、材料、机械组合与协同程序、适宜标准;⑤土地资源工程的运行模式研究,基于典型案例实践,总结、提炼和设计土地资源工程的区域协同、融资模式、公众参与模式,探讨不同类型区域功能导向的生态友好型土地资源工程模式;⑥土地资源工程的绩效评估研究,基于多目标综合评价技术方法,研发土地资源工程的过程评估、绩效评估、满意度评估、成功度评估等方法,构建土地资源工程综合评估模型;⑦土地资源工程的体制机制研究,系统梳理转型期中国不同类型区土地资源工程实施的体制机制障碍,研究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土地资源工程的体制机制创新方案,建立完善土地资源工程的制度体系、法律体系。

土地类型不同、利用方向不同,土地资源工程研究的主导内容不同,主要包括:①强调增加耕地面积和提升耕地产能的资源工程,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②重在增加建设用地的资源工程,包括土地平整工程、道路建设工程、基建配套工程、绿化景观工程;

③重在修复退化土地的资源工程,主要包括探讨污损土地、压占土地的生物改良、生态修复工程;④着力开发未利用土地的资源工程,主要通过工程措施实现对未利用土地整治,为区域生态建设、农业生产、城镇工矿建设需求提供土地支撑。

土地资源工程研究类型,按照区域划分主要包括平原区、丘陵区、沟壑区、工矿区等不同类型区域的土地资源工程研究;根据主导目标,则可划分为结构优化工程、数量增长工程、质量提升工程、管理增效工程;就工程环节而言,主要包括资源信息提

图2土地资源多学科综合研究框架

Figure 2Research frameworks of land resources sciences

图3土地资源工程研究体系

Figure 3Research systems of land resources engineering

4

2015年1月

刘彦随:土地综合研究与土地资源工程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715076845.html,

取、资源现状调查、资源禀赋评价、工程设计施工、工程施工监理、工程效果评价、工程后期管护研究等。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工程并非简单的“工程机械+工程计算”,而是借助工程技术科学的适应性、系统性研发,实现土地要素结构的合理化、区域格局的高效化、利用方式的可持续化。因此,亟需推进土地资源研究工程化、土地工程研究资源化。为此,在资源层面,要广泛吸纳工程科学的相关理论,把资源科学研究以工程化的形式更为有效地组织、组合起来,实践系统诊断、技术组装、优化配置、科学管理的成套技术方法;在工程层面,要把区域、流域、沟域(或宗地)尺度的土地资源工程落到实处,其所涉及的水利、桥梁、道路等工程均应围绕一定区域、特定主题进行合理配置,寻求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效能与效益的最大化。

4案例与思考

4.1工程建设案例

深化土地资源工程研究与实践的基本路径,是立足特定区域、甄别具体问题、研判工程技术、研究实施方案,即通过全面分析区域资源环境本底、综

合地理区位、社会经济结构,系统诊断区域发展阶段性及其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现势性,明确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方向,研发、集成关键性工程技术,规划设计整治工程项目,研究提出实施重大工程的体制机制创新方案。其中,调查研究、系统诊断、优化配置、技术研发、工程施工、综合管理是其主要的环节。本文主要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村庄空废土地整治、沟道土地综合整治、沙化土地综合整治为例,简述不同类型土地资源工程的差异及其技术特色(表1)。

(1)陕西省渭河流域,是陕西省重要的粮食产区,当前面临土地分割细碎、灌溉设施损毁等突出问题,影响着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亟需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途径,切实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笔者主持的陕西省渭河流域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工程项目中,考虑到地域类型差异,将其划分为渭河河谷冲积平原工程模式和渭北黄土台塬工程模式。针对不同地区农田水利设施现状及利用差异性,将子项目划分为5种类型:配套完善型、平整建设型、高效设施型、整治补充型、环境改善型,开展

表1土地资源工程的典型案例

Table 1Typical cases of land resources engineering

资料来源:作者主持完成的重点工程项目规划设计,主要包括:①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陕西省渭河流域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11年;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农村空废及未利用土地整治与优化配置研究报告.2013年;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陕西省延安市治沟造地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2013年;④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西安理工大学.毛乌素沙地砒砂岩固沙造田技术研究应用及其生态改善作用.2014年。

工程类型高标准农田建设①

村庄空废土地整治

沟道土地整治③

沙地综合整治④

工程名称

陕西省渭河流域高标准农田建设重大工程农村空废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

陕西省延安市沟道土地整治重大工程

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造田工程规模/适宜区域

陕西省渭河流域37个县区、178个乡镇,整治规模33.33万hm 2,新增耕地1.33万hm 2

传统农区空心化程度高的行政村或自然村,在山东、陕西等地推广整治2万hm 2

陕西省延安市13个区县,197个子项目,整治规模3.38万hm 2,新增耕地0.31万hm 2

有砒砂岩和沙分布的地区。在榆林毛乌素沙地区试验、推广整治面积0.67万hm 2

工程目标

增加耕地面积,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升耕地综合产能,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目标改善农村住房条件及人居环境,促进城乡土地统筹配置,提高居民点土地利用效率

增加耕地面积,稳定粮食生产,发展现代农业,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新型村镇建设

防风、固沙、节水,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整治增地、建成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保障生态民生

工程技术措施

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

空废土地快速识别技术;废弃房屋拆除工程;农田本底营造工程;基础设施配套工程等

沟道信息提取技术;坝系建设及防洪工程;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生态防护工程

基于理化实验、田间试验,研制不同利用导向的砒砂岩与沙最优配比;进行田、水、路、林综合设计与系统建设

工程特色

强调分区域、分类型、分阶段的“三分”差别化理念,因地制宜、有序推进整治、配套、管理工程

高效集成了遥感地理信息处理技术、城乡规划与设计技术,以及建筑工程、农田水利工程、新能源与新材料工程

探索提出“增强型治沟造地模式”:干支毛分层防控、渠堤坝系统配套、拦蓄排节水减灾、乔灌草科学搭配

将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改造为可植树、种草、种粮的“土壤”,变“两害为一宝”,具有明

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价值5

第37卷第1期

资源科学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715076845.html,

整治规划和典型设计。该项工程集成了农田水利工程技术和地理学分类、分区的理念与方法,更好地体现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2)针对我国农区农村空心化日益加剧的问题,重点开展了100余个典型村庄的入户调查,获得4.6万余宗宅基地基础数据,研发了基于高分影像的空废土地快速识别技术、废弃房屋拆除技术、农田本底营造技术、基础设施配套技术等多项技术,集成了遥感地理信息分析处理、城乡规划与设计、建筑工程及农田水利工程等有关技术,构建了空心村综合整治技术体系,并在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区开展了典型工程示范,梳理提出不同类型区空心村整治技术模式及保障体系[23]。

(3)陕西省延安市沟道土地整治重大工程,重点基于沟道现状设施条件、整治增地潜力的差异性分析,将子项目划分为4种类型:修复整治型、配套完善型、开发补充型、综合治理型,分别开展了典型设计和投资估算。针对黄土类型及其特性,集成了淤地坝修筑工程、排洪渠修筑工程、土地平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工程技术,研究提出干支毛分层防控、渠堤坝系统配套、拦蓄排节水减灾、乔灌草科学搭配的“增强型治沟造地模式”,凸显了沟道土地整治集生态工程、民生工程、示范工程于一体的地域特色。

(4)毛乌素沙地是我国北方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前期研究中发现,这里广布着砒砂岩与沙两种物质,按照一定比例将砒砂岩与沙混合后可形成胶结层和种植作物[24]。经地理、生态、水利、土地等多部门、跨学科研究团队的联合攻关,研发了适宜不同作物生长的砒砂岩与沙最优配比技术、复配成土工程技术和水土气生耦合技术等,并在陕西榆林毛乌素沙地区启动了砒砂岩与沙复配造田的水土耦合技术试验、工程示范与模式推广,变砒砂岩与沙“两害为一宝”,推进了沙地的工程化改造和“公司+基地+农户”的规模化现代农业实践,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4.2工程前景思考

未来5~10年是我国城乡发展转型、深化改革创新、土地综合整治的关键时期。在国家战略层面,《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提出到2020年,需新增0.5亿t 生产能力;《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0-2015年)》明确提出“十

二五”期间全国建设4亿亩(2666.7万hm 2)高标准基本农田;“十三五”期间还将建设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土地资源工程研究将肩负着日益重要的时代重任。因此,如何拓展长期以来土地资源科学领域研究多关注土地调查、评价、规划、变化等具体问题的学术视野,推进形成土地资源工程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工程实践、绩效评估的综合性、系统性研究范式,科学支撑土地整治工程规划与实践,具有重大意义和广阔前景。

(1)在主体层面,土地资源工程的研究和推进需要基层政府、农户、工程设计人员、施工人员、材料及机械供应商等诸多主体的科学认知和精诚合作,亟需推进针对具体区域和问题的协同机制与协作模式创新。

(2)在专业层面,迫切需要创新土地资源工程的多学科知识综合和多专业技术融合,同时注重消化吸收各地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方面所积累的地方化知识与经验,立足基层、问计于民,强化多学科交叉,激励公众广泛参与。

(3)在管理层面,强化和细化土地整治工程规划与设计论证、过程控制、实施保障、工程管护等关键环节,建立规章、明确责任、持续管理,确保工程设计的科学性、整治建设的安全性、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

(4)在战略层面,正确认识科学实施土地资源工程,对于有效整治“问题国土”,有序破解土地难题,实现我国转型期“三保”(保资源、保发展、保民生)战略的地位和作用。依托土地资源工程建设,系统优化“三生”空间,夯实土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基础,稳步提升土地资源质量与产能水平,加快构筑城市、村镇、农业、生态“四位一体”的国土新格局。

5结论与讨论

(1)土地资源工程是指对可供农林牧业或其他各业利用的土地资源进行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开发整治、保护利用的综合性技术及其集成应用,通常包括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规划、设计、开发、整治、保护、利用等相关工程技术。因地制宜、科学推进土地资源工程,既是破解中国土地资源供需矛盾

6

2015年1月

刘彦随:土地综合研究与土地资源工程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715076845.html,

及其可持续利用现实难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夯实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土地资源工程研究成为土地科学与工程技术发展的先导领域,也是地理学理论研究进一步向地理工程领域拓展的重要支点。

(2)当前国内土地资源科学研究多关注土地问题、土地评价、土地经济、土地制度、土地变化等方面,而对土地资源工程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工程实践、绩效评估、持续管护等环节的重视不够,难以支撑土地资源工程的理论创新和学科发展。新时期土地资源工程研究,应注重土地资源工程的理论体系、区域诊断、技术方法、规范标准、运行模式、绩效评估、体制机制的综合研究,尤其针对当前土地资源的地域性、稀缺性、退化性、低效性问题,亟需加强多学科交叉与综合集成,研制面向区域、对象与问题的土地资源工程关键技术,注重培养一批有理论、善规划、能设计、懂施工、会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队伍,扶持一批土地资源工程研究领域的专业机构与创新团队。

(3)探索推进土地资源工程建设势在必行。针对多部门协调不力、公众参与不够、对地方化认知不足,以及前期勘查调研、工程设计、施工建设环节简单化、教条化等现实问题,亟需强化不同区域的系统诊断与分类研究,凸显土地资源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的综合体特征,协调政府、农户、企业、科研人员等主体的利益与权益,着力构建目标明确、技术可行、持续高效的中国土地资源工程体系。转型期中国土地综合整治,关键要朝着农村问题去,对着土地难题整,深入探索有效推进土地资源工程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与长远战略。

致谢:本文根据作者在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14年学术年会上所作大会报告内容整理。成文过程中得到李裕瑞副研究员和乔陆印、王艳飞博士生的协助,借此表示感谢。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左大康.现代地理学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刘彦随.区域土地利用优化配置[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

[3]石玉林,容洞谷.资源科学的发展趋势[R].北京:科技进步与学科发展-“科学技术面向新世纪”学术年会,1998.

[4]王洪波,程锋,张中帆,等.中国耕地等别分异特性及其对耕地

保护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1):1-8.

[5]刘彦随.中国新农村建设地理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6]谭荣,曲福田.中国农地非农化与农地资源保护:从两难到双赢[J].管理世界,2006,(12):50-59.

[7]

Tilt B.The politics of industrial pollution in rural China[J].The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 ,2013,40(6):1147-1164.[8]刘彦随,刘玉,翟荣新.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J].地理学报,2009,64(10):1193-1202.[9]龙花楼,李裕瑞,刘彦随.中国空心化村庄演化特征及其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9,64(10):1203-1213.

[10]Li Yurui ,Liu Yansui ,Long Hualou ,et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715076845.html,munity-based rural

residential land consolidation and allocation can help to revitalize hollowed villages in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areas of China :

Evidence from Dancheng County ,Henan Province[J].Land Use Policy ,2014,39:188-198.

[11]李裕瑞,龙花楼,刘彦随.中国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

时空变化[J].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0):1629-1638.[12]崔卫国,李裕瑞,刘彦随.中国重点农区农村空心化的特征、机

制与调控-以河南省郸城县为例[J].资源科学,2011,33(11):

2014-2021.

[13]刘彦随,龙花楼,陈玉福,等.中国乡村发展研究报告:农村空

心化及其整治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14]Liu Yansui ,Yang Ren ,Li Yuheng.Potential of land consolidation

of hollowed villages under different urbanization scenarios in

China[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3,23(3):503-512.

[15]刘彦随,刘玉.中国农村空心化问题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

理研究,2010,29(1):35-42.

[16]李智广.中国水土流失现状与动态变化[J].中国水利,2009,

(7):8-11.[17]胡培兴.中国沙化土地现状及防治对策[J].林业建设,2009,(6):3-9.

[18]刘彦随.对挤占生态空间说不[N].经济日报,2014-01-04(4).

[19]Liu Yansui ,Fang Fang ,Li Yuheng.Key issues of land use in

China and impli-cations for policy making[J].Land Use Policy ,

2014,40:6-12.

[20]蔡运龙,陆大道,周一星,等.中国地理科学的国家需求与发展

战略[J].地理学报,2004,59(6):811-819.[21]刘彦随,乔陆印.中国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耕地保护制度与政策创新[J].经济地理,2014,34(4):1-6.[22]刘彦随.中国土地资源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中国生态农业

学报,2013,21(1):127-133.

7

第37卷第1期

资源科学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715076845.html,

[23]刘彦随.科学推进中国农村土地整治战略[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4):3-8.

[24]

Han Jichang ,Xie Jiecang ,Zhang Yang.Potential role of

feldspathic sandstone as a natural water retaining agent in Mu Us Sandy land,northwest China[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

2012,22(5):550-555.

Integrated land research and land resources engineering

LIU Yansui 1,

2

(1.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China ;

2.College of Resourc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

Abstract:Land is the solid bases for human life and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land use is very important to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Promoting comprehensive theoretical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 land resources is an important frontier in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eco-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human-land relationship coordination and people ’s livelihood-land protection in China.Because of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land use,exploitation and management in China face serious problems.The current knowledge,study direction and technologies regarding land resources cannot support China ’s key land use problem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intensify the study of land resource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Here,we discuss the main themes and content around land resource engineering,empirically analyze typical engineering cases,and investigate areal modes and the impact of land resource engineering studies.We found that land resource engineering indicates comprehensive engineering and the application of investigation assessment,planning design,exploitation consolidation and protection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usable for agriculture,forestry,husbandry and othe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715076845.html,nd resource engineering normally includes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 for land investigation,assessment,planning,design,exploitation,consolidation,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develop land resource engineering in China.For example,more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oretical systems,regional diagnosis,technological methodology,

standards,

functioning

modes,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nd

mechanisms.

Particularly,the cross-integration of various subjects,public participation,absorbing local knowledge,innovating key engineering technologies,establishing multi-participants networks,and innovating mechanisms of land resources engineering should be intensified when there are problems such as land shortage,degradation and inefficiency.

Key words :land science ;resources science ;integrated land research ;land consolidation ;land resources engineering

8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A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2、试题注:1.请准确、清楚地填各项,涂改及模糊不清者、试卷作废。全部做在答题纸上。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一、填空(20X1=20分)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2、我国主要牧区和主要农区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而在东部,旱作农业和水田农业乂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 3、前苏联土地类型研究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 4、农村土地调查以比例尺为主,高山区、高原等地区可采用比例尺,经济发达地区根据需要可采用或比例尺。 5>最小上图图斑面积耕地、园地为mm,城镇村和工矿用地为mm,林地、草地等其它地类为mm。 6、补测地物点对四周明显地物点位置的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超过图上mm;山地不得超过mm。 7、美国“土地潜力分类”评价系统分为、、三级序列。二、名词解 释:(8X2=16 分) 1、土地类型 2、线状地物 3、土地自然适宜性 4、贴现系数 5、可持续土地利用 6、土地生产潜力 7、基本农田 8、土地退化三、、计算题:(2X5二10分) 1、根据最小上图图斑标准,求出比例尺1:10000的地形图及比例尺1:20000 的航片上最小上图耕地图斑对应的实地面积。(m2)

2、某调查区有一宅基地占地150m2,调查底图比例尺为1:5000,该宅基地能上图吗,如果能上图,图上面积为多大,(mm2)。 2 2 2 四、简答题(5X6分二30分) 1、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 2、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3、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 4、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 5、农业生态区法的工作程序 五、论述题:(24分) 1、某县即将开始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的农村调查工作,他们应该怎样开展这 项工作,谈谈你的看法。(12分) 2、论述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适用专业年级: 一、填空(20X1=20 分) 1、光;温;水。 2、400 mm;800 mm 3、相、限区、地方 4、1:10000 , 1:50000, 1:2000 或1:5000。 5> 6 mm, 4 mm, 15 mnu 6、0? 5 mm; 1? 0 mm。 7、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土地资源学重点zs

1.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4.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 .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 5.光照长度:简称日长,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6.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对比。 7.积温:是指日均温度的累积,大于等于10℃的积温,对农业生产而言,积温大小可以显著的影响作物的适种性及其熟度。 8.无霜期:指每年的终霜期和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9.农耕期:平均气温≥0℃始现期和终现期一般代表田间耕作起始和结束的时间,其持续期即为农耕期。 10.地球化学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集聚导致的化学元素的多或少的存在状态。 11.耕层:土壤表层经耕作熟化的土层。 12.耕作层: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13.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14.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5.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16.土地经济生产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17.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这一现象称为~。 18.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上内具有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特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化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19.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20.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21.土地利用结构:指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22.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点等因素。 23.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内容调查。 24.土地资源质量:是土地资源相对特定用途下表现出的效果优良程度。 2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的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6.农业生态区法(AZE):根据比例尺大小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按生态单元为单位分别采用动态模拟模型计算土地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能力。27.粮食安全:只有在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的粮食,来满足其健康和积极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8.粮食安全的决定因素:耕地数量、耕地质量 29.由于受季节、纬度、海拔高度及云量等的影响,我国的太阳辐射总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一般略高于高纬度地区,高原地区高于平原地区,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考试试卷(A卷)答案.docx

课程号:0107231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 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计 20 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 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 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计 50 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 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 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 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 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 5 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 2 分);稳 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 2 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 2 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 2 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 2 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 3 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 3 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2 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

乌鲁木齐建设用地分析

浅析乌鲁木齐市土地动态变化 摘要:利用2000 - 2009 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现状年度变更调查数据, 采用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和同年各类土地的变化比率,对乌鲁木齐市各类土地的变化进行分析。总结:目前乌鲁木齐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始终呈上升趋势,耕地面积的减少、园地面积的增加、农用地种植结构调整及建设用地的增加。土地利用变化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 关键词: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1 研究区域概况 1.1 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基本地理概况: 乌鲁木齐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且有,“油海上的煤船”和“煤田上的城市”之称。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 位于亚欧大陆腹地, 地处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西南部和东北部均为山地, 两侧山地之间为柴窝堡- 达坂城谷地, 北部为乌鲁木齐河与头屯河冲积平原。乌鲁木齐及其周边的昌吉、米泉、阜康与五家渠市, 在地理空间上分布集中、在经济发展上相互渗透、在交通联系上日益紧密, 已经形成了绿洲型都市圈的雏形。该区域位于天山中段, 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势南高北低, 地形主要为山地和平原。 1.2 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基本发展概况: 2009 年全市总人口208 万人, 城镇人口173 万, 人均GDP位居西北五省区城市前列。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截至2009 年底,乌鲁木齐市土地总面积1378310.23 公顷(土地面积数据含兵团)。近期(2010 年),中央明确了援疆工作的大方针,这是对新疆以及乌鲁木齐市的发展战略进行再定位,这次战略定位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明确。未来的乌鲁木齐市不仅是我国西北部的核心城市,而且也将成为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东北亚地区的区域中心城市。 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工业化、城市化、人口增长、收入增加、技术进步、水 资源短缺等土地利用变化的各种自然和社会驱动力极为活跃, 导致了土地利用状况在短期 内发生了急剧变化。 在研究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以土地的年变化的速度作为研究的方法:土地利用动态度可定量描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 它对比较土地利用变化 的区域差异和预测未来土地利用变化趋势都有重要作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表达的是某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情况, 其表 达式为: K=(U b - U a )/ U a×1/T×100% (1) (1)式中K为研究时段内某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 Ua、Ub分别为研究期初及 研究期末某一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 T为研究时段长, 当T 的时段设定为年时,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 分,共15 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 分,共20 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 、、、、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 分,共10 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 B 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C. 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ft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 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土地资源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4.土地退化: 5.土地分级: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 略地分为、 、 、 、 和 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 、 、 、 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 、 、 、 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 三、简答题(共4分,每小题1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3.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简述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了中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 四、论述题(共20分,每题20分) 1.试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式及其 之间的关系。 答案及其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

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4.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5.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平原、丘陵、 山地、 高原 和 盆地等五大类。 2. 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类型,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方式。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评价指标是评价因子性质的量化表示。评价指标体系则是中选因子的指标分级体系。它反映每个评价因子在数量上的变化与评价对象质量差异的对应关系。由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必须聘请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及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完成。(2分)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 (1)每个因子的指标分级都要力求有科学依据,避免采用等差级数机械处理的方法;(2分) (2)各因子间划分的等级数目不强求一致;(2分) (3)特别注意反映出评价因子的最佳评价条件和临界条件;(2分) (4)某些定性指标如土壤侵蚀程度,自然灾害,排水条件等,要寻找较好的量化方法。(2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由于土地治理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因此,在土地治理中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2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 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一级区--土地利用区:主要分区依据是大的地貌构造与气候差异所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大尺度区位因素和土地利用结构,主要考虑区域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8)

土地资源学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分,共20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 为:、、、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分,共10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B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 C.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土地资源学教案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地科学进展与展望 1.1.1 土地科学概念 土地科学:是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以土地类型、质量、数量、空间分布和供求矛盾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土地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土地利用与保护,土地整治与管理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它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如何持续利用土地。 1.1.2 土地科学的属性与研究内容 属性:土地科学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 研究内容: ①土地资源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的相互联系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②土地功能与作用、土地利用结构、土地用途转化的机理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③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土地法律、土地行政等内容及其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④土地关系。 1.1.3 土地科学学科体系 大多数人把土地科学学科体系分为二级,土地资源学为二级学科。 ? ?? ??? ??? ??其他 土地信息学土地法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学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学土地科学 另外,朱德举认为土地科学为三级分类体系。 1.1.4 土地科学的发展 1、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 (1)早期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 距今约2500年前的《周礼》,是我国最早的具有土地思想萌芽的著作,该著作把全国土地划分为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隔五类。2000年前的《管子·地员篇》把全国土地分为三等十八类九十种,确定了土地等级系统,对土地进行了简要评价。《禹贡》根据土地自然肥力的差别将九州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又分为上、中、下三级共九级,并按土地等级规定田赋标准。 (2)、建国以来,我国土地科学的发展

第一阶段: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吸收前苏联的一些研究成果,发展了土地类型学,从土地类型的角度对我国各自然分区的内部特征进行剖析,并且在1959年完成全国自然区划。 第二阶段: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吸收了欧、美、澳等国的思想,完成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和1:100万土地类型图等的编制工作,进行了城市土地、林地、天然草地等的评价分析,土地综合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形成。 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至今,土地研究结合国土整治与规划、区域规划、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与土地利用规划、开发区建设、土地使用制度研究、城市规划等实际工作进行。 (3)、我国土地科学的近期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土地分类与土地评价研究向前推进一步,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进展: (1)土地评价研究; (2)土地资源调查研究; (3)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研究; (4)土地的合理利用与开发研究; (5)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治理研究; (7)土地规划研究; (8)土地资产评估研究; (9)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 (10)土地管理研究(特别是在土地产权方面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2、国外土地科学的发展 前苏联:20世纪30年代是前苏联土地类型学或景观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景观思想指导下,前苏联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土地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出了一系列土地分类、分级、利用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德国:德国对景观学的研究亦做出了重要贡献。早期景观学研究的代表人物S·帕萨格,提出一个景观单元等级系统。对近现代景观学有重要影响的是Carl Troll。他将生态学思想引进土地研究之中。 英国:英国除进行本国土地研究,还成立国外发展部土地资源处,专门负责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土地资源。英国土地研究工作是以区域研究开始的, 其中,米彻尔编制的10级的土地、土壤和生态单位的分类等级系统表,是关于土地分类最详细的等级系统表。 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对土地资源的调查研究非常重视,明确提出土地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提出土地研究中的土地系统、土地单元、立地三级系统, 把工作范围扩展到了环境生态的调查研究上。 加拿大:加拿大把土地分类定名为生态土地分类,并确立了一个七级生态土地单位系统:生态带—生态省—生态区域—主态区—生态段—生态立地—生态元素。

土地资源学 论文

LUCC研究的现状、进展和趋势 《土地资源学》论文专业:12级土地资源管理1班学号:12101042 姓名:刘刚摘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与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受自然、人文因素在不同时间、空间尺度上的相互作用。LUCC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内LUCC研究在动态信息获取、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与制图、驱动力探讨与模型建立、LUCC环境效应及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等方面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并针对当前国内LUCC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今后LUCC研究应加强RS信息与其他来源信息的结合、完善LUCC模型功能以及构建综合的LUCC理论体系。 关键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中国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涉及到自然与人文领域的诸多问题,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领域计划”(IHDP)于1995年联合提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计划,正是试图通过对人类驱动力-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全球变化-环境反馈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认识,深入理解人为活动对土地覆被的影响,从而更多从人类维度预测LUCC,进而评估生态环境变化,并寻求积极的人为干预。作为LUCC研究计划最早发起者之一,中国学者及时呼应并跟踪国际LUCC研究,开展了许多相关工作,以深化对土地、环境、人口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在整体把握人类驱动力与土地利用之间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提高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与预测水平,从而引导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本文将介绍中国LUCC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情况。 一、LUCC研究进展情况 1. LUCC动态信息的获取: 揭示LUCC变化的过程与机制需要一定精度与深度的土地利用/覆被及其变化数据,否则,难以鉴别促其发生的驱动力,也不可能深入研究LUCC及其影响,而LUCC研究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正是数据问题,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具有多光谱与多时相特征的遥感(RS)是中国当前获取LUCC信息的最有效和最可靠工具。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意识到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比例尺、成像机理、分类方法自身固有的及其他与解译人员绘图技巧、工作经验、地学知识掌握程度等有关的误差,使得对常用资源卫星影像(中、小比例尺)判读结果不尽如人意,如解译土地利用变化范围和土地覆被类型区所得界限在应用于大比例尺图件的绘制时常常仅具示意性;另外,RS无法正确反映因权属划拨所引起的用地类型改变(该地块物理波谱未变)。基于此,人们发展了面向工程目标并借助3S(RS、GPS、GIS)集成技术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法:首先遵循“同物同谱”原理,解译不同时期资源卫星影像或与以前土地利用图等进行比较;在发现变化区域后运用后处理差分GPS技术实地获取该区域空间位置,与此同时人为记录当地土地利用/覆被状况以备属性数据处理之需;然后利用GIS进行空间数据组织、管理、分析与可视化。因而,该集成系统面向多源数据(RS数据、GPS数据、GIS数据)、多结构数据(矢量、栅格、GPS点数据、GIS多边形弧段数据)、

土地资源学重点知识

目录 《土地资源学》平时作业 (2) 问题一 (2) 1.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 (2) 2.土地资源调查的定义 (3) 3.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 (4) 问题二 (6) 1. 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三个的概念 (6) 2. 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三个的区别 (7) 问题三 (8) 1.林地的定义 (8) 2.我国林地资源的利用特点 (8) 3.我国林地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10) 4.我国林地资源利用的对策 (10) 问题四 (10) 1.中国未利用土地的定义 (11) 2.中国未利用土地的种类 (11) 3.中国未利用土地开发利用的策略 (12)

《土地资源学》平时作业 问题一:简述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并以你家乡的土地资源调查为例,论述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 1.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 土地资源对人类是至关重要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的劳动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不能出让的存在条件和再生产条件。 第一,土地,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就像人需要空气、水、阳光一样重要。土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基础性的物质条件,人类从土地中得到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当其他条件一定时,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等决定着土地的人口负载量和人们平均生活的质量。如果人类能正确、科学地开发、利用、改造、保护土地,使人与土地正确结合,保持恰当的配比,就能在利用土地、取得土地产品和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充足的、优质的、合理分布的土地是顺利发展国民经济的必备条件之一。对于非农业行业,土地是当作基地,当作场所,当作空间的操作基础来发生作用的。在工业、建筑业、交通行业中,土地是作为地基使用的。土地数量、质量、位置直接影响着这些行业的生产及效益。另外一些行业,如采矿、水力发电、地热利用、航运等,土地不仅具有地基作用,而且更是被

(打)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土地?土地具有哪些属性?2根据土地特性,谈谈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认识。 3简述土地与土壤、国土的差别?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土地资源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6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 1影响土地资源的气候学因素主要有哪些方面?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的生物生产和城市化建设的? 2地表形态与岩性和矿物质组成如何影响土地资源质量? 3地表水与潜水的数量和质量对土地资源的作用以及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表现再 哪些方面? 4试述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作用、功能?5土壤条件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取决与哪几个方面? 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 1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的关系?2人地关系及其发展? 3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对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4土地资源价值构成? 5地租的分类及对土地资源配置的影响?6土地资源价格计算的方法? 7土地产权的种类及配置效率?8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9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土地资源格局的影响? 第四章土地资源的类型、形成与发展 1怎样理解土地类型是一个一定面积内性质相对的土地单元的概念? 2研究土地类型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是什么?3土地类型结构和演替与人类的活动有什么关系? 4土地资源类型的概念与土地类系型的概念有何异同及关系?5划分土地资源类型的作用和方法是什么?第五章土地资源调查 1一般土地资源调查的工作程序是什么?它与土地资源现状调查有那些异同点?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主要工作成果? 3 “3s”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应用有哪些特点? 第六章土地资源评价 1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及内涵? 2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地利用规划有什么内在联系? 3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4试述评价因素选择与权重确定对土地资源评价成果与应用的影响? 5评价单元有哪些选择?他们的特点和使用场合是什么? 6土地资源评价的归类法和数值法有哪些优缺点? 7试比较美国土地潜力评价和FAO土地适应性评价的特点? 8土地适应性评价中比配的实质是什么? 9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他的拟订对整个土地资源评价是什么意义? 10试例说明回归分析法在土地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11什么是土地经济评价?土地经济评价的内容有哪些? 12如何进行农用土地的经济评价工作? 第七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1如何理解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2研究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意义? 3简述农业生态区法的理论与方法? 4农业生态区法有哪些特点?在应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