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

教学内容

静女

教学班级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锻炼学生的口译能力。

2.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针、双关的修辞方法。教学重点

理解《静女》蕴含的感情,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教学难点

学习《诗经》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1

一、导入新课

爱情名句背诵接力赛(5分钟)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爱情名句背诵接力赛,每组每次派一位同学轮流背出一句描写爱情的名句,限时3分钟(预留30秒的准备时间,每组思考时间不得超过10秒,可以有一次的提示机会)。

参考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活动结束,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的接力赛很精彩)我们刚刚所举的耳熟能详的例子中,有的就出自《诗经》,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诗经》这一部著作(同学们一起回答):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谁编定(孔子)?共多少篇(305)?最初称(《诗》、《诗三百》、《三百篇》)?分为三个部分,是哪三个部分(风、雅、颂)?(备注: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直接的铺叙陈述,如实地把事情说出来。

比,就是比喻,有明喻,如“首如飞蓬”(××像××),有隐喻,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以硕鼠喻贪官污吏(××是××)。

兴,又叫起兴,从别的事物写起,引到所要表达的意思上来,带有引起联想的意味。)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静女》,也是《诗经》中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它给我们展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怎样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二、介绍《诗经》

三、讲授新课

(一)通过检测个别字词发音,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提问学生)。

姝(shū) 俟(sì) 见(xiàn) 蜘蹰(chíchú)娈(luán)贻(yí)

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二)全班朗读

(三)课文讲解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1.、疏通字词

俟(si):等待

爱:通“薆”,隐藏、遮掩;

见:通“现”,出现;

踟蹰(chíchú):亦作“踟躇”心理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

2、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哪些字词交待地点人物?

男女恋人约会的场景

“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城墙上的角楼)

3、“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刻画出男女主人公怎样的形象?

爱,通“薆”,扬雄《方言》:“薆,谓薆蔽也。”

少女天真活泼、调皮可爱的情态、“我”的憨厚、真诚以及未见恋人的焦灼、忧虑的心情第二章: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顶真),说怿女美。

1、疏通字词

娈(luán):美好;贻:赠送;

说怿(yuayì):喜爱,说通“悦”,和“怿”一样,都是“喜爱”的意思。

女(rǔ):通“汝”,你,指代“彤管”;

2、这一章主要描写什么?(提示学生:是见面前还是见面后的情景?)

这一章描写男女恋人见面后的情景。

3、“彤管”作用如何?这一章表达“我”对少女怎样的感情?

“我”表面上是赞叹管箫之美,实际上是赞叹“静女”之美。这表现了“我”对“静女”的爱恋。

第三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顶真)。

1、疏通字词

牧:野外放牧的地方。

归荑(kuìtí):赠送荑草。归,通“馈”,赠送。荑,初生的茅草。

洵:的确、确实;

匪:通“非”,不是

2、这一章继续描写两人见面后的情景。

“荑”只是一根野外茅草,为何“我”觉得它“美且异”?

爱屋及乌,凸现单纯的爱恋之情。

板书:“彤管”“荑”的双关作用

(备注: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就是双关。双关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顶真:用前文的末尾作下文的开头,首尾相连两次以上,使邻近接的语句或片断或章节传下接,首尾蝉联,这种修辞手法,叫做顶真,又叫顶针或联珠。运用顶真修辞手法,不但能使句子结构整齐,语气贯通,而且能突出事物之间环环相扣的有机联系。)

总结:

1、这首诗描写了热恋中的男女青年约会时极富生活情趣的情景,极富写实性;

2、只言片语,却细腻、传神地描绘了人物的感情变化:“我”从“搔首踟蹰”,焦虑异常到“说怿女美”,爱不释手;

3、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可爱的少女和一个憨厚、痴情的少年的形象。

翻译全文:

我们先来看课文。大家昨天在家里翻译的时候有哪些地方翻译不出来的?

解答翻译不出来的句子。然后请3位同学分别对每一章进行翻译。

参考翻译:

文雅的姑娘长得很美丽,约我相会在城楼。但她却躲着不出现,弄得我抓挠头发想走又不走。文雅的姑娘多么美好,送我一支红管箫。红色的管箫颜色亮丽,我非常喜欢它。

你赠送给我从郊外采来的茅草,它确实美得出奇。不是茅草长得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赠送的礼物。

四、深入探讨,体会情感美

提问:你如何看待小伙子对姑娘所赠的两件礼物的赞美?在小伙子心中,彤管与荑草哪个更重要?

明确:

①这是借物咏人,因人赞物。小伙子对礼物的赞美,实际上是赞美姑娘,表达的是小伙子对姑娘的真挚恋情。

②照常理,彤管应比荑草贵重,但在小伙子心中夷草更贵重,这从小伙子的赞美可以看出来。小伙子对彤管只称赞它外表色泽鲜艳,对荑草则大加赞叹“洵美且异”。“洵”即诚然、实在,“异”即特别、异常。显然他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是另有所感。荑草虽极其普通,但因它是

姑娘亲自从野外采来作为信物给小伙子的,寄托了姑娘的一颗真挚的心,物微而情深,因而,它已不再是一般的荑草,而成为小伙子眼中“洵美且异”的珍品。姑娘借荑草以传情,小伙子接受赠物,也就是接受了姑娘的一片深情。可见他们彼此真诚相爱,心心相映,并且他们的爱情是建立在重情轻利的基础上的。所以他们的爱情也会像那初生的荑草一样,在爱的雨露滋润下繁茂起来,可以想见他们的爱情将会永远甜蜜幸福。

五、小结

由静女而彤管,由荑而静女之情,把人物情融合在一起,表现男青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六、学生自由发言,谈最能打动自己的情节细节,进而总结人物性格,体会美好情感。

明确:

(1)情感:纯朴、真挚、热烈

性格:静女:文静、美丽、活泼、聪慧真挚。

男子:直率、憨厚、真诚

七、《氓》与《静女》比较

1、思想感情

两首诗都表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静》大胆热烈的爱情表白是自然健康的人性之歌。《氓》的主人公感情更为复杂,初始她怀着爱情的忠诚决心“及尔偕老”建立了家庭,因此丈夫的负心就给她造成了巨大的感情伤害,但她并没有现在“静言思之,躬自悼矣”的痛苦中不能自拔,而是在总结出“无与士耽”的教训后,决心“反是不思,亦已焉哉”,义无反顾地离开丈夫,开始新的生活,更表现了人格的尊严。

2、艺术特点

两首诗也写得十分动人形象。如,同时盼望着约会中迟到的恋人,《静》中的男子是“搔首踟蹰”,焦急和烦躁全然没有掩饰,而《氓》中的姑娘却“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抑制不住的眼泪泄露了深埋心底的爱情。再入,写女子给男子的馈赠,《静》写恋爱时节赠的是浪漫的茅草,《氓》写结婚,带上的是整车的嫁妆,准确的写出了民间习俗和人物在不同情境中的表现。

朱熹观点:

《氓》,此淫妇为人所弃。

《静》,此淫奔期会之诗也。

3、从内容上看

相同点:

1、都描写爱情和婚姻

2、都是四言诗

不同点:

《卫风?氓》描写的是女主人公由恋爱、婚变到决绝的生活经历,《邶风?静女》则描写了青年男子和心爱姑娘的一次约会。

4、从表现手法上看

相同点:

都采用了赋

不同点:

①、《卫风?氓》在1、2、5章采用了赋,3、4章采用了比兴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邶风?静女》则主要采用了赋这一手法。

②《卫风?氓》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形象,

1)人物自身婚前婚后的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纯真、热情“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婚后辛苦、受辱“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氓婚前情深“信誓旦旦”,婚后负心“二三其德”。

2)女主人公婚前婚后对感情的态度的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憧憬幸福的婚姻,婚后对婚姻灰心意冷“无与士耽”

3)女主人公婚前婚后性格对比

女主人公婚前热情、善良“将字无怒,秋以为期”,婚后坚强、刚烈“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而《邶风?静女》则采用了重章复唱的形式。

课堂总结:今天我们了解《诗经》的一些文学常识;体会、感受《静女》中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并通过《静女》的学习,体会了《诗经》赋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针、双关的修辞方法。

八、布置作业

1、归纳文中通假字

2、回答课后问题

3、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静女》

期望约会形象分析

恋人赠物美好的爱情静女:美丽、活泼、俏皮、热情

赞美恋人男子:憨厚、真诚、朴实

补充修改

教学

反思

(完整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文学常识。 2.掌握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 3.体味诗中主人公热烈而纯朴的恋情。 4.了解诗歌新颖的表现手法:人、物、情巧妙融合;寄情于物。体会诗歌重章叠唱的艺术效果。 一、导入(以诗经知识复习导入) 学生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成。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大家对这些诗句都比较熟悉,那么,你们知道这些诗句的出处吗? 明确:《诗经》。 《诗经》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提醒学生做好笔记) 明确:《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传说是由孔子编订的。《诗经》还被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160篇),是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的核心内容。 “雅”分为大雅、小雅(105篇),是朝廷的正乐。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里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风、雅、颂、赋、比、兴”被称为“诗经六义”(前三者是诗的分类和内容题材,后三者是诗的表现手法)。 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经作品。 二、熟读课文,把握文意 1.借助注释,掌握下列生字的读音。(穿插解释“爱”“见”“说”、“女”“归”“匪”、“女”的通假情况,勾画一下) 姝.(shū)俟.(sì)城隅.(yú)爱而不见.(xiàn) 踟蹰 ..(chí chú)娈.(luán)贻.(yí)我彤管炜.(wěi) 说怿.(yuè yì)女.(rǔ)美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 匪.(fēi)女.(rǔ)之为美 2.这首诗歌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初读诗歌,自由发言,不求完整,但求发表观点) 参考答案:描述了一对恋人的约会经过。男子按照约定赶到城墙下,却没有看见心爱的女子,焦急万分之时,女子出现了,并且赠送给男子两件礼物。 3.学生齐读,争取堂上背诵。(学生堂上多诵读,堂上背诵,可指名同学背诵)

静女教案

诗经·静女 授课课题:诗经·静女 教学手段:板书+PPT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培养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中的作用的能力。 2.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诵读,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文化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1.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2.分析诗中的重章叠句手法。 难点: 通过分析《静女》中赋、比、兴的用法,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课前准备 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以上三个预习作业,让学生在个人查询、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全班进行交流。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流行歌当中现在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

要爱”等等。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 二.《诗经》介绍 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 (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 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三.课文解读 1.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字音: 踟蹰.(chí chú)姝. (shū) 俟. (sì) 彤.(tóng)管.炜.(wěi)洵.(xún) 归.(kuì)荑.(tí)说怿.(yì)娈.(luán) (播放PPT) 2.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 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例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初中语文 古文赏析《诗经 邶风 静女》原文、译文与赏析(通用)

静女 静女 《诗经》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译文】 娴静姑娘真可爱,约我城角楼上来。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抓耳又挠腮。 娴静姑娘好容颜,送我一枝红彤管。鲜红彤管有光彩,爱它颜色真鲜艳。 郊野采荑送给我,荑草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注释】 ⑴静女:贞静娴雅之女。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静当读靖,谓善女,犹云淑女、硕女也。”姝(shū):美好。 ⑵俟(sì):等待,此处指约好地方等待。城隅:城角隐蔽处。一说城上角楼。

⑶爱:“薆”的假借字。隐蔽,躲藏。 ⑷踟(chí)躇(chú):徘徊不定。 ⑸娈(luán):面目姣好。 ⑹贻(yí):赠。彤管:不详何物。一说红管的笔,一说和荑应是一物。有的植物初生时或者才发芽不久时呈红色,不仅颜色鲜亮,有的还可吃。如是此意,就与下文的“荑”同类。但是也可能是指涂了红颜色的管状乐器等。 ⑺有:形容词词头。炜(wěi):盛明貌。 ⑻说(yuè)怿(yì):喜悦。女(rǔ):汝,你,指彤管。 ⑼牧:野外。归:借作“馈”,赠。荑(tí):白茅,茅之始生也。象征婚媾。 ⑽洵美且异:确实美得特别。洵:实在,诚然。异:特殊。 ⑾匪:非。 ⑿贻:赠与。 【创作背景】 《邶风·静女》是一首爱情诗。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有多解。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

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表明此诗写的是男女的爱情活动。 【鉴赏】 《静女》一诗,向来为选家所注目。现代学者一般都认为此诗写的是男女青年的幽期密约,也就是说,它是一首爱情诗。而旧时的各家之说,则多有曲解,未得其真旨。最早《毛诗序》云:“《静女》,刺时也。卫君无道,夫人无德。”郑笺释云:“以君及夫人无道德,故陈静女遗我以彤管之法。德如是,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而《易林》有“季姬踟蹰,结衿待时;终日至暮,百两不来”、“季姬踟蹰,望我城隅;终日至暮,不见齐侯,居室无忧”、“踯躅踟蹰,抚心搔首;五昼四夜,睹我齐侯”之句,则反映齐诗之说,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遂谓“此媵俟迎而嫡作诗也”。所说拘牵于礼教,皆不免附会。宋人解诗,能破除旧说,欧阳修《诗本义》以为“此乃述卫风俗男女淫奔之诗”,朱熹《诗集传》也以为“此淫奔期会之诗”,他们的说法已经接近本义,但指男女正常的爱情活动为“淫奔”,仍是头巾气十足,与汉儒解诗言及妇女便标榜“后妃之德”同一弊端。 诗是从男子一方来写的,但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对她待自己情义之深的宣扬,也可见出未直接在诗中出现的那位女子的人物形象,甚至不妨说她的形象在男子的第一人称叙述中显得更为鲜明。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 诗的第一章是即时的场景:有一位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

中职语文基础上册《《诗经》二首:静女采薇》教案

《诗经》二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二、能力目标 诵读本课两首诗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一、诵读两首诗歌 二、了解《静女》和《采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静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二、能力目标 诵读《静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静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一、诵读《静女》 二、了解《静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想必大家都应该听过,那么大家知道它的诗名吗?(《关雎》)这首诗的作者又是谁呢?引出《诗经》 一、介绍《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诗经》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而《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即借“雎鸠”来引出心仪的“窈窕淑女”。

《诗经_邶风_静女》赏析

《诗经邶风静女》赏析 资料来源:网络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子衿》) ——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本教案首次尝试构建网络与古诗文教学有机结合的平台,探索语文传统课堂教学和语文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古诗文教学新模式。 本教案演示文稿请参见本页面“我的网站”,中“研究成员”页面。 三幕话剧参加前一篇文章。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如实地展示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劳动人民的悲欢离合与喜怒哀乐,在《诗经》中表现男女青年相思、相慕、相爱、相恋的情歌占了很大的比重。从 《诗经》开始,民间情歌成为爱情重要的载体。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诗经》中民间情歌的风格奠定了后世我国民间情歌的基本基调。 教学目的: 在第一单元《诗经》学习的基础上,本课通过对《诗经静女》、《诗经蒹葭》、《诗经关雎》、《诗经逃夭》、《诗经子衿》等情诗的赏析,引导学生以分析民间情歌常用修辞手法,如双关、象征、顶真、比兴等的表达效果为切入点,预期达到以下教学效果: 1 、使学生了解民间情歌思想内容、风格特色、艺术技巧等方面的一般特色。 2 、培养学生从以上三个角度任选一个角度鉴赏民间情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民间情歌中双关、象征、顶真、比兴等修辞手法的辨别及其各自的表达效果。 教学模式: 构 建语文研究性学习与网络资源交流的平台,以学生自主研究、发现为主,以教师指导、点拨为辅,在本课结束后形成师生的共同研究性成果:民间情歌的一般特色和鉴赏民间情歌的角度。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教师以高雅的图画,用幽雅的音乐,用优美的语言营造诗情画意的诗意氛围。学生以“话剧”形式,再现情诗含蓄、朦胧、蕴藉的意境,引起同学情感共鸣。 以小组自主研究和讨论为辅。 教学过程: 准备活动: 开课前一周,教师组织学生在图书馆和多媒体阅览室查找和本课相关的资料: 《诗经》中民间情歌名诗名句的收集。 双关、象征、顶真、比兴等修辞手法的概念,例句,思考其表达效果。 学生自主组成研究小组,课下从研究《诗经》常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入手,分成以下几组展开自主研究。《民间情歌的思想内容》、《民间情歌的艺术技巧》、《民间情歌的结构和韵律》、《民间情歌的风格特色》。各组设立小组长,负责汇总研究成果,最后每组形成研究性小论文《民间情歌的特色》。 课堂教学: 一、《诗经》中“爱情三部曲”导入《诗经邶风静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以雌雄二鸟和鸣起兴,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诗经子衿》) ——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以致度日如年,精神恍惚。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的愁情恰似苍茫的秋水,萧瑟的芦苇。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 二、《诗经邶风静女》朗读、疏通字词,以及翻译。 三、讨论一:各小组同学就《诗经邶风静女》这首民间情歌的修辞手法展开讨论。 四、各小组课堂发言,展开交流,交流中教师适当点拨,最终形成师生共同的研究性成果。 五、讨论二:民间情歌在思想内容、艺术技巧、风格特色、结构韵律等方面的一般特征。 六、各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得出研究性成果二。 七、作业: 请同学运用本课研究得出的民间情歌的常识,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南朝民歌《西洲曲》,200 字左右。 八、拓展研究:民间情歌修辞手法辨析。(请学有余力和感兴趣的同学自主研究) 1 、双关和反语的联系和区别。 2 、顶真和回环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3 、象征和借喻如何区分,各用在什么语境中。

《静女》教案

静女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 品味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妙处。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诗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诗中所表现的男女青年纯真美好的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民歌《敖包相会》,这首来自草原的情歌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歌曲讲述了一个小伙子在十五月圆之时,翘首盼望美丽善良的心上人以及和心上人相会

的情景。类似的场景在《诗经》中也曾经出现过,那么诗中的那个小伙子盼来了自己的心上人了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到《邶风·静女》去寻找答案吧。 二、知——了解《诗经》 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诗经》的相关知识。 1.《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2.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 3.《诗经》共收录诗歌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4.相传《诗经》是由孔子收集编撰而成。原本只称《诗》,是儒家“五经”之首,因此又称《诗经》。 5.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为民歌,共160篇,“风”绝大多数是十五国民间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风”本来是什么意思呢?学术界有多种解释,有一种解释就是说瓦罐子,农民没事干的时候就敲呀敲的,一边敲一边唱歌。后来把“风”作为民歌的代表。《诗经》产生的时代人们认为“风”是最低级别的一种歌谣,但是从文学史上看,“风”的成就是最大的,文学地位是最高的。)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6.《诗经》主要表现手法可分为赋、比、兴三类。 赋,即平铺直叙(直接铺叙陈述); 比,即比喻,“以彼物喻此物”; 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托物起兴。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7.《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 8.《诗经》大多数是抒情诗,运用了现实主义的风格,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

《静女》教案

《静女》教案 【活动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 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课前预习单】 一、了解诗经的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约公元前6世纪编定成书。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作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①“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②“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③“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赋:“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指铺陈排比,使诗歌显得整齐匀称,有气势。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是《诗经》开创的修辞方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由此物引起他物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二、课文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静女其姝.()俟.( )我于城隅爱而不见.()踟蹰 ..()()静女其娈.( ) 贻.我彤.管( )( )彤管有炜.() 说.()怿.()女.()美自牧归.()荑.() 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 2.加点词语解释: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静女其娈.:彤管有炜.:说怿女 ...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三、写出下列加点字的通假字并解释其在句中的含义 1、爱.而不见.:. 2、说.怿女.美: 3、自牧归.荑: 4、匪女 ..之为美 四、通过预习完成书后练习题3。 五、理解全文并翻译全诗(参照书下注解及书后练习题2)。 【课堂活动单】

《静女》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静女》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必修上册】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静女》/《诗经·邶风》备课习题资料 【原文】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翻译】 姑娘温柔又静雅,约我城角去幽会。有意隐藏不露面,徘徊不前急挠头。 姑娘漂亮又静雅,送我一束红管草。红管草色光灿灿,更爱姑娘比草美。 送我野外香勺药,勺药美丽又奇异。不是勺药本身美,宝贵只因美人赠。【作者】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主题思想】 《静女》是写青年男女幽会的诗歌,表现了男子对恋人温柔娴静的称赞以及对她的深深情意,体现出年轻男女之间纯美爱情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歌颂与追求。 【精品习题及答案】 一、文言现象积累: 1、找出下列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爱而不见: ②爱而不见:

③说怿女美: ④匪女之为美: ⑤自牧归荑: ⑥匪女之为美: 2、判断文言句式: ①俟我于城隅。: ②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③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3、解释加点文言虚词: ①静女其.姝: ②俟我于.城隅: ③爱而.不见: ④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二、翻译: 1、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2、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3、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三、理解性默写: 1、《静女》中,描写静女送我第一个礼物的句子是:,。 2、《静女》中,描写静女送我第二个礼物的句子是:,。 3、《静女》中,描写约会时男主人憨厚痴情的句子是:,。 4、《静女》中,描写男主人爱屋及乌,表达对女子的喜爱的句子是,。 5、《静女》中,描写男主人对女主人所赠的管箫的喜爱的句子是:,。

《诗经 邶风 静女》赏析

《诗经·邶风·静女》赏析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静女》大概是整部《诗经》里最生动活泼的一篇,分明就是一幕小儿女约会情景的表演剧。可是历史上的学者并不这样认为,封建时代对这一篇作品的权威性解释是:卫国的国君和夫人道德大有问题,于是诗人写了这篇作品,歌颂静女贞洁守礼的美德,用来讽刺和鞭策卫国的国君和夫人。他们将“静女”的“静”字解释成“贞静”,把这“静女”塑造成一个深沉文静、做事情很有法度的淑女形象。“五四”新文化运动之际,胡适、周作人、俞平伯等大文学家对这篇作品有过热烈的讨论,一致的意见是这个“静女”一点儿也不静,所谓“贞静”之说根本就是瞎掰。 我们今天该如何阅读和欣赏这篇作品呢?关于《诗经》该如何读,闻一多曾经提出两个原则:一是带读者走进《诗经》时代,二是把《诗经》带到读者的时代。前一个原则是提醒大家注意《诗经》作品的民俗文化背景;后一个原则是要求大家介入作品,把《诗经》作品当成是自己参与或者目睹的事件。或许有些读者认为《诗经》离我们的时代过于久远,理解起来太难。其实不然。我们觉得《诗经》难,往往是因为存在文字上的障碍。但只要突破这一障碍,理解《诗经》便不难了。非但不难,反而要比唐宋的文人诗歌还要好懂。因为《诗经》作品更接近于生活的原生态,读懂之后,我们往往要惊讶于《诗经》作品何以如此接近我们自己的生活。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介入作品。 实际上,《邶风·静女》是顶好介入的一篇作品,它的故事再简单不过,我们很可以把它当作“郭靖黄蓉初相识”的一幕场景。郭靖、黄蓉是大家顶熟悉的人物,郭靖憨厚实诚,黄蓉机灵刁钻,本篇的男女主人公恰是这样的性格。所以,大家很可以把作品的主人公置换成郭靖和黄蓉。这样来理解,会容易和有趣许多。 这篇无非是写“郭靖”(我)和“黄蓉”(“静女”)相约在城墙根儿见面以及见面的情形。叙述是从“郭靖”的角度。他们应该是第一次约会。约会之前,他们曾经邂逅,彼此有美好的印象。想那黄蓉是何等聪明之人,自然对人生有个很好的判断,郭靖那样憨厚老实,将来断不会欺负、背叛自己,而郭而郭靖的笨拙也未尝不在某一方面激起黄蓉内心潜藏的母爱关怀。这两个人真可以说是天作之合。黄蓉是心知肚明,早已做好终生相托的打算,郭靖未必有这样的智商,可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如此聪明、可爱的女子,又如何能无动于衷呢!这一次的约会应该是由“黄蓉”发起,他们两个人的世界,总是黄蓉掌握着主动权,郭靖的性格习惯于回应,然而这回应无比深沉。

1、《诗经·静女》

诗经·静女 【原文】 静女① 《诗经·邶(bèi)风》② 静女其姝(shū)③,俟(sì)④我于城隅(yú)⑤。爱⑥而不见⑦,搔首踟(chí)蹰(chú)⑧。 静女其娈(luán)⑨,贻(yí)⑩我彤(tóng)管?。彤管有炜(wěi)?,说(yuè)怿(yì)?女(rǔ)?美。 自牧?归(kuì)荑(tí)?,洵(xún)?美且异。匪(fēi)女(rǔ)?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①静:闲雅文静。姝(shu殊):美好的样子。②俟(si似):等候。城隅:城角。③爱:通“薆”,隐蔽。④踟蹰(chi chu迟厨):徘徊。⑤娈(luan峦):美好的样子。⑥贻(yi移):赠给。彤(tong同)管:朱红色管茎的茅。⑦炜(wei伟):光亮的样子。⑧说怿(yi意):喜爱。说:通“悦”。女:通“汝”,你。⑨牧:郊野放牧之地。归:通“馈”,赠给。荑(ti提):初生的茅。⑩洵(xun旬):实在。 (11)匪:通“非”,不是。女:通“汝”。 【参考译文】 美丽文静的姑娘,约我在城角相会。她却偷偷地隐藏起来,急得我搔着头皮转来转去。 美丽文静的姑娘,赠给我一株红茅。红茅鲜泽有光,真喜爱它的漂亮。 从郊野那里赠给我的红茅,实在美丽而又不同寻常;哪里是它有什么漂亮,只不过因为它是美人的赠物。

【参考赏析】 【赏析】这是一首优美的恋歌,一位青年男子抒写他心中火一般的恋情。 全诗共分三章,层层推转,画面联翩。第一章写赴约。美丽文静的姑娘向小伙子约会,说在城角的地方等他。小伙子高高兴兴地跑去,却不见人。原来姑娘有意在跟他开玩笑,藏到隐蔽处去了。害得小伙子焦灼地搔着头皮踱来踱去地张望。这一章共四句。前两句叙事,交代背景,点明约会。其中首句对女既称“静女”,又别夸其“姝”,可谓赞不胜赞,显露出小伙子无限倾倒的心态。后两句描写践约时的情景,一句写恋人,一句写自己。“爱而不见”,写女孩子顽皮活泼的情景,“搔首踟蹰”,写小伙子期而不得的焦急神情,由于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细节,虽各只一句,却传神尽致。 第二章写受赠。漂亮的恋人不仅来了,而且情意深长地赠给他一支“彤管”。彤管究系何物,历来众说纷纭。从字面上看,应是红色管状物;从诗意推勘,当与下章的“荑”为一物。“荑”是初生的茅,那么彤管应是红色管茎的茅。荑确有红色的,晋代郭璞《游仙诗》说:“陵冈掇丹荑”,即是一证。由于彤管是心爱的恋人所赠,小伙子觉得它分外美好可爱,不禁对着它讴歌起来了:彤管多么鲜泽光亮呵!真喜爱你的漂亮。把对赠者的一片深情通过对其赠物的赞颂表现出来,爱屋及乌,曲折含蓄,隽永有味。 第三章写把物思人。小伙子思念自己的恋人,不禁又抚玩起那株赠草,并热情讴歌以寄相思之情:从郊野处赠给我的这株红茅,实在美丽又不寻常。二人约会处在城角,正连郊野,从“爱而不见”还可以约略窥见其处草木丛生之状,故可称其地为“牧”。读到这里我们才发现,第一、二两章所写的全是追忆,这章才是写面前的实景。小伙子是在把玩那株赠草以寄缠绵的相思,想起了当初约会与赠物的甜蜜情

诗经 静女教案

《诗经·邶风·静女》教案 (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锻炼学生的口译能力。 2.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针、双关的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1.《静女》蕴含的感情,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2.《诗经》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常规手段和现代手段(多媒体PPT展示与黑板板书,因条件制宜)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爱情名句背诵接力赛(5分钟)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爱情名句背诵接力赛,每组每次派一位同学轮流背出一句描写爱情的名句,限时3分钟(预留30秒的准备时间,每组思考时间不得超过10秒,可以有一次的提示机会)。 参考名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活动结束,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的接力赛很精彩)我们刚刚所举的耳熟能详的例子中,有的就出自《诗经》,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诗经》这一部著作(同学们一起回答):《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为谁编定(孔子)?共多少篇(305)? 最初称(《诗》、《诗三百》、《三百篇》)? 分为三个部分,是哪三个部分(风、雅、颂)? (备注: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直接的铺叙陈述,如实地把事情说出来。 比,就是比喻,有明喻,如“首如飞蓬”(××像××),有隐喻,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以硕鼠喻贪官污吏(××是××)。 兴,又叫起兴,从别的事物写起,引到所要表达的意思上来,带有引起联想的意味。)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静女》,也是《诗经》中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它给我们展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怎样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76页。 第二环节:[讲授新课] (分钟) 一、通过检测个别字词发音,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提问学生)。 姝(shū) 俟(sì) 见(xiàn) 蜘蹰(chíchú)娈(lu án)贻(yí) 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 ún) 二、全班朗读 三、课文讲解 第一章: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

《静女》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锻炼学生的口译能力。 2.体会、感受《静女》的感情基调:男女主人公纯真、热烈的爱情,初步学会鉴赏古体诗,领悟古体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 3.通过《静女》的学习,掌握《诗经》比兴、重章叠句的艺术特色和顶针、双关的修辞方法。 教学难点: 1.《静女》蕴含的感情,所表达的爱情共性。 2.《诗经》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常规手段和现代手段(多媒体PPT展示与黑板板书,因条件制宜)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环节: [导入新课] 爱情名句背诵接力赛(5分钟)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爱情名句背诵接力赛,每组每次派一位同学轮流背出一句描写爱情的名句,限时3分钟(预留30秒的准备时间,每组思考时间不得超过10秒,可以有一次的提示机会)。 参考名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活动结束,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的接力赛很精彩)我们刚刚所举的耳熟能详的例子中,有的就出自《诗经》,下面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诗经》这一部著作(同学们一起回答):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谁编定(孔子)?共多少篇(305)?最初称(《诗》、《诗三百》、《三百篇》)?分为三个部分,是哪三个部分(风、雅、颂)? (备注:赋、比、兴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直接的铺叙陈述,如实地把事情说出来。 比,就是比喻,有明喻,如“首如飞蓬”(××像××),有隐喻,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以硕鼠喻贪官污吏(××是××)。 兴,又叫起兴,从别的事物写起,引到所要表达的意思上来,带有引起联想的意味。)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源头,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静女》,也是《诗经》中一首描写爱情的诗篇,它给我们展现了男女主人公之间怎样的爱情故事?请同学们翻开课本90页。 第二环节: [讲授新课] (分钟) 一、通过检测个别字词发音,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提问学生)。 姝 (shū) 俟 (sì) 见 (xiàn) 蜘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

诗经--静女教案

《诗经·邶风·静女》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结合高考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重点难点: 1.通过吟唱诵读,理清线索,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的妙处。 3.诗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常规手段和现代手段(多媒体PPT展示与黑板板书,因条件制宜)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爱情名句背诵接力赛(5分钟) 参考名句: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活动结束,教师总结,导入新课:请你们在回忆初中所学的基础上说说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学生各抒已知,教师总结归纳) 1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它成书于春秋时期,共305篇。先秦时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汉代尊崇儒家被奉为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2)《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绝大多数是十五国民间歌谣; “雅”是宫廷乐歌。 “颂”是宗庙祭祀的颂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六艺”(板书)“赋”者,即直接铺叙陈述 “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 (4)《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四言诗节奏为每句二拍, (5)《诗经》大多数是抒情诗,运用了现实主义的风格,从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构成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故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现实主义的《诗经》和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一起学习《静女》。 第二环节: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一读:教师范读课文。正音、标注通假,完成课后练习1 字音: 静女其姝(shū),俟(sì)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chíchú)。 静女其娈(luán),贻(yí)我彤(tòng)管。彤管有炜(wěi),说怿(yì)女美。 自牧归荑(tí),洵(xún)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通假字: 爱(薆ài隐藏)而不见(现xiàn现身)说(悦yuè喜悦)怿女(汝rǔ你)美 自牧归(馈kuì赠送)荑匪(非fēi不是)女(汝rǔ你)之为美 2、二读:学生齐读。研讨重点文言词语,尝试翻译,完成课后练习2 文言词语: 静:文静,娴静姝、娈:美俟:等待踟蹰:由于心急而来回走动 贻:赠送炜:光彩鲜明,有光泽牧:牧场,郊外野地洵:实在 特殊句式: 俟我于城隅 ...(状语后置句) 课后练习2(以诗译诗): (附教师译文,仅供参考) 静女 娴静女孩真俊俏,独自等我在城角。 故意躲藏不现身,(急得我啊)抓耳捞腮来回跑 文静女孩真秀丽,送我一支彤管笛。 彤管笛啊有光泽,你的美丽让我喜。 郊外采荑送给我,真是美啊真特别。 2

《静女》教案

《诗经》二首 《静女》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大家的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很多的诗歌,而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实,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了《诗经》,大家还记得哪些诗歌是出自《诗经》的吗?(《采薇》、《关雎》、《蒹葭》,课件出示重点诗句)今天我们也将学习《诗经》中另外两首

诗歌,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经》。 二、介绍《诗经》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为“四书” 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三、导入《静女》

《诗经·静女》优秀教案

《诗经?静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掌握重章迭句的形式特点。 2.体会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能力目标: 1.继续培养学生结合注释,能初步读懂诗作的能力。 2.背诵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3.结合高考对诗歌的表现手法等的要求,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2.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传承文化精神。 教学重点 1.通过准确、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领会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妙处。 2.引导学生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诗中女主人公形象的把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谈话法、讨论法、比较法、训练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进《诗经》,简介《诗经》 同学们,中国古诗中有无数的名句,是经过了几千年时间的洗礼而沉淀下来的,如美酒般香醇。其中有许多爱情名句值得我们咀嚼,下面老师起头,同学们来接吧!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击鼓》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子衿》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诗经·木瓜》 同学们这些爱情名句出自于哪里吗?(学生回答)《诗经》。 请你们在回忆初中所学的基础上说说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学生各抒已知,教师总结归纳播放课件)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00年间的古代

静女教学设计

《静女》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所谓“诗歌长于抒情”,读诗的目的之一是感受、体会、积累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静女》一文,节选自《诗经·邶风》,这是东周时期产生于邶地的民歌。诗中以男子的口吻生动而深情地描写了青年男女在城郊幽会的快乐情景,表现了男女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和纯朴健康的情爱,至今读来仍不失为一首优秀的爱情诗篇。重章叠句的结构样式以及顶针的运用是本诗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整体感知诗文内容,对理解并评价主人公内心情感有较大的辅助作用,特别是在帮助高中学生建立正确的爱情观方面。 二、学情分析 《静女》这篇古体诗文的文字整体上并不艰涩,高一学生结合注释以及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工具书理解字义的表层意思应该不成问题。但由于高一学生的诗词诵读量较少,特别是是中国古典诗词积累较少,想象联想能力和感悟能力较差,在阅读中充分展开联想想象、真切感受形象、鉴赏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等方面存在一定障碍,不能在联想比照中领悟意蕴,获得更为丰富深刻的启示。 再者,《静女》是《诗经·邶风》中一篇脍炙人口的纯美到没有任何杂质的爱情诗。几千年来,不知羡煞了多少痴男怨女。而高一的学生,已开始对爱情充满了向往和憧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借助《静女》中的纯美爱情,引导学生树立纯朴、健康的爱情观。 三、教学目标 (一)在诵读过程中把握《诗经》中重章叠唱的表达特色; (二)运用想象联想的方式体会《静女》中青年劳动男女城郊幽会的欢乐情景,帮助学生理解青年男女的形象; (三)通过体会诗中纯朴真挚、意趣天然的爱情场景以及热烈而纯朴的恋情,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诗经《静女》》教案

14.《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诗经》及其相关内容;2,学习《静女》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大家的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了很多的诗歌,而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其实,我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了《诗经》,大家还记得哪些诗歌是出自《诗经》的吗?(《采薇》、《关雎》、《蒹葭》,课件出示重点诗句)今天我们也将学习《诗经》中另外两首诗歌,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经》。 二、介绍《诗经》 1、《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编定,现存诗305篇。它最初称为《诗》、《诗三百》、《三百篇》,到西汉被尊为儒家经典之后,才有《诗经》之称。《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 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为“四书” 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五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