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汉语

古汉语

古汉语
古汉语

古汉语语音和音韵学知识本讲主要内容: 一、概述二、古代音韵学的基础知识

三、古代汉语的声母四、古代汉语的韵母五、古代汉语的声调六、古书的

读音第一节概述一、研究音韵的材料汉字(形声字、谐声字):声符和字音关系

韵文:如诗歌、辞赋等。代表为《诗经》注音材料:如直音、读若、反切等。韵书/

韵图:如《切韵》《广韵》《中原音韵》等异文;声训;对音、方言、通假、亲属语言等。二、学习音韵的意义和作用笫一、了解古今音变,掌握语音演变规律,使语音更加规范;异读词审音:缔(dì、tì) 二音,第一节概述《广韵》属霁韵,与‘弟’同,故读(dì);械(xìe 、gài )二音,《广韵》胡介切,属匣母,齐齿呼,应读细音;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正是根据古今音变规律进行审读的。第二、进行方言调查、推广普通话。笫三、

用音韵知识查阅古代的工具书。。第四、解读古代文献;如通假字、破读、同源词等。

第五、欣赏诗词韵律。第一节概述三、古代音韵的历史分期: (1)上古时期?a先秦两汉,称古音学。(2)中古时期?a魏晋南北朝至唐宋,以陆发言《切韵》为代表,宋?¤陈彭年《广韵》保存了原貌,称今音学。(3) 近古时期?a元明清,元?¤周德清《中原音韵》为代表。另外,宋元时期,有些音韵学者以图表形式分析韵书反切,展示汉语语音系统,形成一门学科,称为等韵学。如《韵镜》、《七音略》等。第一节概述四、古今语音的不同陈弟明古今音变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然。-----(《毛诗古音考》) 第一节概述古韵文今天不押韵,如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广韵》都属“灰韵”。又李白《越女词》: “长干吴儿女,眉目厌新月;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古代都属入声韵第一节概述四、古今语音研究的异同: 共同点:都以语音为研究对象,都要从结构构成入手分析语音。不同点: (1)目的不同。现代为审音、正音、规范语音等;古音研究为解决阅读古书,如古音通假、古书读音、假借、诗词格律等。(2)研究材料不同。现代有口语材料,古代只有间接材料,如韵书、韵文、注音等。(3)研究方法不同。现代以平面描写为主,古代更注重纵向表述,古今对比等。第二节音韵学基础知识一、音韵和音韵学 1. 音韵(声韵):指汉字( 汉语单音节) 的语音。“音”“声”指声母,“韵”是对“音”或“声”而言,指汉字音节中除了声母之外的部分。 2. 音韵学:又叫声韵学,是研究汉语各个历史时期的声、韵、调系统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第二节音韵学基础知识汉语的音节结构 1. 汉字字音三要素: 声韵调韵头韵腹韵尾(介音)(主要元音)(收音) 2. 汉语字音结构的特点: 由声、韵、调三部分组成; 韵腹(主要元音)和声调是必不可少的。声母、韵头(i ,u)、韵尾(i,u,n,? )并不是非有不可的成分。

☆第三节古代汉语的声母基本概念: 1. 声母方面的概念(1 )声母的名称

声母:在传统音韵学上,声母简称“声”、“纽”,或“声纽”。(有时小韵也称“纽”) 字母:从同声母的字中,选择一个常用字作标目字,用以代表该声母,这个标目字就叫字母,也简称“母”。宋人三十六字母三十六字母双唇:帮滂并明唇齿:非敷奉微舌尖中:端透定泥来舌尖后:知彻澄娘舌尖前:精清从心邪舌面前:照

穿床审禅日舌根:见溪群疑晓匣喉音/半元音:影喻第三节古代汉语的声母(2)五音、七音(发音部位): 五音: 唇:双唇、唇齿舌:舌尖中、舌尖后齿:舌尖前、舌面前牙:舌根喉:喉音、半元音j 第三节古代汉语的声母(3)清、浊(发音方法) 清:发音时声带不颤动。全清:不送气、清音次清:送气、清音第四节古汉语的韵母1、韵--以声调为纲,以韵腹和韵尾为依据对汉字读音进行的分类。或者说是韵腹、韵尾、声调都相同的字所形成的类。唐代格律诗四声不能通押。平、上、去、入四声各自为韵。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秋流舟留”,

《广韵》同属“尤韵”。韵部、韵类、韵目、小韵韵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归类。它不管声调和介音。在上古和近代语音分析中常用此概念。韵类--本指韵书中反切下字的分类。即带声调的韵母。它包括韵头。韵目--韵书中韵部代表字。如《广韵》平声“先”韵,现代读“-an、-uan、-ian、-yan”等韵母的字,如“先、天、千、年、烟、贤、玄、渊”等。同韵字中领头字就是韵目。《广韵》有206个韵目。小韵--按照声母韵母的不同分开排列,完全同音字形成一组,用小圈分隔。这种同音字组称为“小韵”,也有称为“纽”。韵摄韵摄--宋元等韵图把《广韵》韵部中韵腹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的再归并,称为“摄”。《广韵》206韵并为:“通、江、止、遇、蟹、臻、山、效、果、假、宕、梗、流、深、咸、曾”十六摄。比如“效”摄,就包括了平声“豪、肴、宵、萧”,上声“皓、巧、小、筱”,去声“号、效、笑、啸”十二韵。其共同点都收(-u)尾。呼、等与韵头相关的概念两呼:开口呼/ 合口呼四等: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四等尤细。古代音韵学家根据不同韵头对韵母进行的分类。“呼”--宋元等韵图分开口呼和合口呼;凡韵头是[u]或主要元音有[u]的是合口呼,反之是开口呼。江永《音学辨微》说:“音呼有开口合口,合口者吻聚,开口者吻不聚也。”后来语音演变,韵头出现[i-]、[u-]、[y-],于是就成了现在的四呼。等--是音韵学家根据[i]介音的有无,把两呼各分为一、二、三、四等。清2江永说:“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例如: 开口呼一二三四韵目寒删仙先例字干奸犍坚合口呼一二三四

韵目桓删仙先例字观关劝涓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与韵尾相关的概念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无韵尾阳声韵:以鼻音[m][n][?]收尾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对转、旁转对转--指古音中阴、阳、入声韵之间相互转变。如:阳声韵失去鼻音韵尾-ng、-n、-m,入声韵失去塞音韵尾[-k]、[-t]、[-p]就变成了阴声韵[a]。反之,阴声韵增加鼻音韵尾或塞音韵尾,就变为阳声韵或入声韵……。旁转--指古音中阴声和阴声、阳声和阳声、入声和入声之间的相互转变。如阳声韵中ang与ong,主要元音a与o可以转变。古人用此术语说明语音变化现象。如“等”、“待”、“特”皆从“寺”得声,而古音分别在“蒸”(阳声韵)“之”(阴声韵)“职”(入声韵)韵,就是对转。第五节古汉语的声调声调方面的概念调类:有声调的语言或方言声调的分类。如平上去入。调值:语言里各种声调的实际读音,指声音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型式。平仄:平指平声,仄指上去入声。舒促:舒指平上去声,促指入声。古声调与诗词平仄、舒声促声关系古代的注音方法古代的注音方法1、反切:也称反语、反言、反音、反纽,或单称反、翻、切、纽。反切是我国传统的注音方法,用两个汉字拼合成另一个汉字读音,前一个字(反切上字)取其声母;后一个字(反切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例如:夸:苦瓜切注意:由于反切出于不同人之手,同一个声母可以有若干个比较常用的反切上字,如?°都、丁、多、当?±作反切上字切出来的是同一个音。反切下字也是同样情况。根据反切原理,读出被切字的读音。

笼:卢红切同:徒红切东:德红切公:古红切隆:力融切崇:锄弓切融:以戎切弓:居戎切 2 、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例如《康熙字典》:“屯,音肫。”“尨,音茫。”中古音一、《广韵》 1.由《切韵》到《广韵》《切韵》: (隋)陆法言《广韵》(《大宋重修广韵》):(宋)陈彭年、丘雍 2.《广韵》的体例(1 )编排体例(见下页) (2 )注释体例(见下页) ☆《广韵》的编排体例分卷:以四声为纲平声字多,分为上下两卷;上、去、入各为一卷,总共五卷,共206韵分韵:以韵目为纬同韵:同属一韵的字,聚在一起,称为一韵。韵目:每一韵有一个名称,如“东冬钟江”,可称“一东二冬三钟四江”。小韵:每韵里一个音节为一个小韵,小韵把一个音节里的同音字聚在一起。☆《广韵》的注释体例先释义,后注音注音:一般用反切,少数用直音。小韵首字必须注音;反切后的数字表示这一音的字数。又音:多音字的另外读音。用直音或反切。☆中古音二、《广韵》的声母系统 1.反切系联法根据同一种资料中成系统的反

切来系联反切上字下字以归纳声类和韵类的方法。陈澧《切韵考》☆中古音(1)基本条例(直接系联法): 因为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 前提),所以凡同用、互用、递用的反切上字,其声母必属同一声类(推论)。同用:冬,都宗切。当,都郎切。--冬、当同用互用:当,都郎切。都,当孤切。--当、都互用递用:冬,都宗切。都,当孤切。--冬、都、当递用分析: (例) 边布玄切布博故切博补各切补博古切北博墨切百博陌切☆中古音(2)分析条例《广韵》中的3875个小韵(同音字组)各用一个反切,各个反切的读音都不相同。两个反切的下字如属同类,则其上字必不同类。例如: 红:户公切烘:呼东切已知:“公”、“东”二字同属东韵一等推断:“户”、“呼”二字的声母一定不同“户”属“胡”类(匣母),“呼”属“呼”类(晓母) ☆中古音(3)补充条例根据“又音”将两类反切上字系联起来多,得何切。得,多则切。--多、得同类都,当孤切。当,都郎切。--都、当同类再看“又切”: (平声东韵)冻,德红切。又都贡切。(去声送韵)冻,多贡切。--多、都声同类--系联“多”组和“都”组☆中古音 2.研究结果: 声类: 陈澧:四十声类唐作藩等:五十一声类声类≠声母(例) 声母: (《广韵》声母与声类比较) 王力:三十五声母李方桂:三十七声母同三十六字母比较☆中古声母特点唇音: 三十六字母分重唇、轻唇,《广韵》的唇音只有一套,没有轻唇音。齿音: 三十六字母有“照穿床审禅”一套,《广韵》分两套:照二(庄初崇生)和照三(章昌船书)及禅母。喻母: 《广韵》分喻三(用“于”“云”为代表字)和喻四(用“以”“余”为代表字)。泥母和娘母☆声类与声

母落:卢各切。卢:落胡切。龙:卢红切。利:力至切。李:良止切。吝:良刃切。

声类:卢类(一、二、四等) 力类(三等) 声母:来[l]☆中古音三、中古的韵母系统

1.问题的提出: 已知:《广韵》的206韵问题:能否研究出《广韵》的韵母系统? 其他途径:反切材料步骤:先系联韵类,再合并出韵母方法:反切系联法中古的韵母系统

2.反切系联法(反切下字) (1)基本条例:因为反切下字与被切字韵母相同(前提),所以,凡同用、互用、递用的切下字, 其韵母必属同一韵类(推论)。同用:东:德红切。公:古红切。互用:公:古红切。红:户公切。递用:东:德红切。红:户公切。☆中古的韵母系统(2)分析条例在《广韵》中各个小韵反切读音不相同。如果两个反切的上字属于同类,则其下字必不同类。公:古红切。弓:居戎切。已知:古、居声母同(属见纽) 推断:红、戎的韵母必不同类红属红类(东韵一等),戎属弓类(东韵三等) 一东韵含两个韵类:(43个小韵,十个反切下字) 红12 东2 公2 [u?] 弓5 戎5 中5 融宫终、隆[iu?] ☆中古的韵母系统(3)补充条例四韵相承:同一韵部中平上去入四声中各韵承接在一起,且每韵所含韵类相等。(p350) 根据这一规律,某一调类的反切下字如果系联不起来, 便可根据相承调类中韵类的分合情况确定其韵类数目。如: 朱:章俱切。俱:举朱切?a?a朱、俱同类无:武夫切。夫:甫无切。?a?a无、夫同类问:朱、俱与无、夫是否为一类? 又查: ?°麌?±、?°遇?±、“虞”相承。上声?°麌?±韵中的反切下字矩、庾、主、雨、武、甫、禹、羽等八字系联的结果为只有一类。又查:去声?°遇?±韵中的切下字遇、句、戍、注、具等五字系联的结果也为一类; 推断:平声“虞”韵中朱、俱与无、夫的韵母肯定也属一类。中古的韵母系统

3.韵母的研究结果: 陈

澧:311 韵类(P276 ) 平声90 上声80 去声88 入声53 韵母: 141 韵母(P279 )

舒声92+ 入声49=141 韵母 4. 中古韵母的特点有入声韵系统复杂中古的韵

母系统 5.关于平水韵由来:并韵《广韵》同用独用四声配合表(参见) 名称:

金2平水书籍(官名)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平水韵略》)归为106韵南宋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归为107韵延续: 元代阴时夫《韵府群玉》106韵:迥并入拯等。元代熊忠《古今韵会举要》107韵:迥独用,拯等同用中古的韵母系统性质: 属于《切韵》音系的韵书;反映了唐宋时期诗人作诗用韵的部类后来泛指近

体诗习用的106韵(诗韵) 影响:元明以后直到现代律诗:根据“平水韵”选字用韵(《红楼梦》) 工具书编纂:《佩文韵府》《经籍纂诂》《助字辨略》☆《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蘅芜院夜拟菊花题探春道:“明日不如今日,就是此刻好。你就出题,菱洲限韵,藕榭监场。”迎春道:“依我说,也不必随一人出题限韵,竟是拈阄儿公道。”李纨道:“方才我来时,看见他们抬进两盆白海棠来,倒很好,你们何不就咏起他来呢?”迎春道:“都还未赏,先倒做诗?”宝钗道:“不过是白海棠,又何必定要见了才做。古人的诗赋也不过都是寄兴寓情,要等见了做,如今也没这些诗了。”迎春道:“这么著,我就限韵了。”说著,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诗来随手一揭。这首诗竟是一首七言律,递与众人看了,都该做七言律。迎春掩了诗,又向一个小丫头道:“你随口说个字来。”那丫头正倚门站著,便说了个“门”字,迎春笑道:“就是‘门’字韵,‘十三元’了。起头一个韵定要‘门’字。”说著又要了韵牌匣子过来,抽出“十三元”一屉,又命那丫头随手拿四块。那丫头便拿了“盆”“魂”“痕”“昏”四块来。宝玉道:“这‘盆’‘门’两个字不大好做呢!”探春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芳心一点娇无力,情影三更月有痕。莫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宝玉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出浴太真冰作影,棒心西子玉为魂。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独倚画栏如有意,情沾怨笛送黄昏。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闰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中古音四、中古的声调系统 1.四声的认识: 唐代《元和韵谱》:平声哀而安,上声厉而举,去声清而远,入声直而促。入声是个独立的调类;且它有[p][t][k]韵尾,也是独立的韵部。 2.四声的假定与构拟:邵荣芬《切韵研究》平声是个平调,中;上声是个升调,高;去声是个降调,或降升调;入声是个促调。对声调的调值的构拟仍需进一步研究☆ 3.中古声调与现代汉语声调的比较平分阴阳古音里的清声母(全清、次清)的平声字,今音读阴平;古音里的浊声母(全浊,次浊)的平声字,今音读阳平。浊上变去全浊上声变去声(并母、奉母、定母、澄母、从母等) 古去声今仍为去声入派三声: 全浊入声变阳平;次浊入声变去声。清音没有规律。《中古常用入声字今读阴平阳平字表》(《汉字形音学》,普通话中读平声的部分古入声字一屋屋竹福熟族菊轴伏读渎牍粥哭叔独啄秃扑幅竺蝠舳孰倏二沃俗足烛局鹄督赎三觉觉捉卓驳四质出实疾一壹吉漆七卒佶尼蒺失悉五物佛拂屈掘吃绂弗厥六月阙伐罚竭歇发忽勃蹶掘阀碣羯咄滑核饽七曷曷达活钵夺拔拨割豁掇喝泼撮跋八黠黠杀察猾瞎刷滑九屑节绝结说舌别缺折切拙辙诀噎哲碣捏颉竭十药薄爵约郭博酌诧削铎泊搏嚼膜礴摸芍十一陌白石泽宅席籍格额积夕革翮核责舶摘择谪蝈昔惜十二锡锡击笛敌滴镝激檄狄荻涤十三职职国德食蚀极直值黑赋刻则殖植棘织逼息熄媳十五合合答杂匝阖蛤鸽搭十六叶帖贴蝶叠捷颊楫协侠荚睫摺辄十七洽狭峡匣压鸭乏劫胁插押狎掐夹呷思考与练习 1.熟悉

《广韵》206韵 2.熟悉平水韵韵目 3.结合《切韵考2条例》,理解“反切系联法”

4.了解中古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参考文献《宋本广韵》或《广韵校本》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黄群建:《音韵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教学目的】 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掌握解题步骤、翻译方法,学以致用。 3、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设计】 1、本课以学法指导和能力训练为重点,帮助学生归纳系统的文言句子的翻译方法(直译),并指导其应用。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翻译六字诀”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本设计重在让学生易于掌握,便于利用,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1、提问: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是什么? 第一: 忠于原文,力求做到_____、_____、_____ 。(信达雅) 第二: 字字落实,以_____为主,以_____为辅(直译意译) (①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述文言文翻译“信、达、雅”三字原则的理解 ②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愿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2、提问: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决”? ①对:一般指把原名中的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的双音或多音词。 ②换: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③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④删:一些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如表敬副词、发语词、部分结构助词等,同义复用的实词或虚词中的一个和偏义复词中陪衬的词应删去。 ⑤补:省略的部分;词语活用相应的部分;代词所指的内容;使上下文衔接连贯的内容等。

古代汉语(郭赐良版本)考研复习资料

郭锡良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古代汉语复习要点 一、文选部分复习要点: 1.重点篇目: 第一册:《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蝜蝂传》、《巫山、巫峡》《王子坊》、《庐山草堂记》、《传是楼记》、《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触龙说赵太后》、《孙膑》 第二册:《谏逐客书》、《报任安书》、《答李翊书》、《逍遥游》、《秋水》、《许行》、《天论》 第三册:《登大雷岸与妹书》、《哀郢》、《风赋》、《氓》、《七月》 2.复习办法: A.熟悉课文,每一句话都要会翻译,每一个字都要会解释; B.注意特殊句型,如宾语前置、被动句等; C.注意字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等; D.注意关键词语的古义、本义、特殊意义,尤其是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意义。 二、常用词部分复习要点: 1.复习范围: 第一册: (一)古今词义不同辨析例 (二)词的本义探求例 第二册 (三)引申义分析例(上) (四)引申义分析例(下) 第三册

(五)同义词辨析例 2.复习办法: A.注意每个词的本义、古义; B.注意古今意义的不同; C.注意同义、近义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三、通论部分复习要点: 复习通论部分的基本原则是,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在记住知识的要点的同时,一定要掌握书上举出的例子,回答问题的时候,尽量结合例子。 上册 (一)怎样查字典辞书: 1.字典排列方法:A.按音序排列;B.按部首和笔画排列;C.按号码排列。 2.《康熙字典》作者,成书年代,214个部首,先注音,后释义。 3.《康熙字典》的注音方法:反切法、直音法、叶(xié)音法;掌握每种注音方法的概念。认识到“叶音法”是一种不科学的注音方法,应当批判和否定。 4.《助字辨略》的作者是(),收字()个,按()分卷,依()排列。 5.《经传释词》的作者是(),收字()个,全书分()卷,按()排列。 6.《词诠》作者是(),其他虚词著作有裴学海的《》,对唐以后汉语词汇进行研究的著作有张相的《》。 (二)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1.什么是“六书”?实际上汉字的结构只有()四种,假借是用字方法,至于转注,很难作出定论。 2.记住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六书”的解释,即:“一曰指事,……;二曰……。” 3.记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概念和书上的古字形。

古代汉语-文化常识

古代的历法 1、年和岁 2、月 3、晦、朔、望、胐、弦 4、日、时、刻、分、秒 5、四时、节、候 6、盈缩、定朔定气、闰月、岁差 干支纪历 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依次相配,以六十为一周期。干支纪历分纪年和纪日。 古代的官职 1、官吏的选拔制度 夏、商到西周:世卿世禄制。 到春秋战国时期:荐举、养士、对策或献策、军功入仕(“任人惟贤,因功受禄”)察举又叫荐举,是自下而上考察和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是汉代选官的一种主要做法。 任子制度是指勋臣子弟依靠父兄的官秩和功劳而被保任为官。 东汉后期:察举 曹魏初期:“九品中正制”(“唯才是举”) 隋代到清末:科举制 2、中央官制 秦代: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宗正、少府;廷尉、典客、治粟内史;中尉将做少府,大夫,郎。 汉代:三公: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 九卿:太常、光禄勋、中大夫令、太仆、宗正、少府;大理、大行令(大鸿胪)、大农令(大司农);执金吾,大匠,大夫,郎;侍中、左右曹、诸史、散骑、常侍、给事中。 3、地方官制 秦代:郡(郡守、尉、监御史)县(县令或县长)制 汉代:郡(太守、督邮)、国(相);州或部(刺史/牧、司隶校尉) 隋代:废郡,只存州县两级 唐代:州(刺史)/郡(太守)、县;道(黜陟使)、镇(节度使) 宋代:州(知州)县(知县);路(转运使) 元代:行中书省;县(县尹) 明: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县(知县);巡抚、总督 清:省、道、府(知府)、州(知州)、县(知县) 4、品阶勋爵 品:古代把职事官分为若干等级,称为“品” 阶:古代给只有虚职的官员分的等级 勋:古代酬赏军攻的称号,亦分等级 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古汉语常见实词解析

古汉语常见实词(4) 1.讳 ①讳莫如深隐瞒 ②世皆誉之,人皆讳之,惑也。《吕氏春秋·当务》回避,顾忌。 ③敬恒,讳宏任,别字思诚《姚敬恒先生事略》对君主、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 2.过 ①过秦论过失,指出过失 ②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责备 ③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过错;犯错误 ④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看望,拜访 ⑤每日朗诵《大学》一过《姚敬恒先生事略》遍 3.雅 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张衡传》平素,一向 ②潜斋(人名)雅爱之《姚敬恒先生事略》很,非常 ③雅有相如子云之风骨《陈子昂别传》很,非常 4.延 ①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曹操《苦寒行》伸长,延长 ②闽督姚公盛延之,访以海上事《姚敬恒先生事略》邀请 ③秦人开关延敌《过秦论》迎击 5.摭 复摭拾其事以传之《姚敬恒先生事略》拾取 6.距、禽 慧度乃率文武六千人距循,禽循长史孙建之《杜慧度传》距:通“拒”,抗拒,抵御。禽:捕捉,捉住。后作“擒”。 7.淫 ①禁断淫祀《杜慧度传》过度、多分 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惑乱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长久 ④耳不乐逸声,目不淫于色。《国语·楚语》沉溺 8.沾 ①愿以潺湲水,沾君缨上尘。沈约《新安江水》洗 ②由是威惠沾洽,奸盗不起《杜慧度传》恩惠施与,德泽所及。沾洽:雨水遍及;恩德普施;学识广博 9.被 ①丰名乃被于吴越邪?“李丰”遍及 ②被八创。《荆轲刺秦王》受,遭受 ③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京口北顾亭怀古》介词,表被动

④被坚执锐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⑤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屈原贾生列传》披散,散开 10.尚 ①丰子韬以选尚公主“李丰”匹配,多指高攀婚姻 ②尚武崇尚 11.比 ①丰为中书二岁,帝比每独召与语“李丰”近来 ②比长,益自策励。《金履祥传》到,等到 ③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勾结 ④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战国策》比照 ⑤天涯若比邻并排、并列 12.委 ①委命下吏《过秦论》交付,托付 ②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舍弃,丢弃 ③丰怖,遽气索,足委地不能起。“李丰”放置 ④帝怒曰:“司马欲委罪于孤邪?遂引出斩之。《王裒传》推卸 ⑤乐天委命,以至百年。陶渊明《自祭文》安 ⑥委实确实 13.双音节词 ①乃受业 ..于应先生潜斋《姚敬恒先生事略》从师学习;另有:传授学业 ②一言一行,服膺 ..师说《姚敬恒先生事略》牢记在心中 ③晚年以非罪陷缧绁 ..《姚敬恒先生事略》监狱;另有:捆绑犯人的绳索 ④分遣二子断遏水陆津要 ..《杜慧度传》水陆要冲;另有:比喻重要职位;关键,要点 ⑤始为白衣 ..时,年十八“李丰”平民,老百姓;另有:白色的衣服;替官府办事的小官吏。 ⑥海内翕然 ..“李丰”安定的样子;另有:一样的样子;鸟飞起的样子 ⑦初,明帝在东宫 ..“李丰”太子所居之宫,借指太子;另有:汉代长乐宫称东宫,太后所居,借指太后 ⑧江东闻中国 ..名士为谁?“李丰”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另有:京城,国都。 ⑨平居独处,终日俨然 ..《金履祥传》庄重的样子;另有:整齐的样子;仿佛、好象。

“是”在古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

“是”在古汉语中的用法及意义[转载] 古汉语中,“是”很少作判断动词用,大部分情况下作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当然它也可以是形容词,可以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它还可以是助词。作判断动词用,是后来才有的东西。例释如下: 一、作代词和兼有判断意味的代词,相当于英语中的this 和thisis 1.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2.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3.是非贿得之。《记王忠肃公翱事》 4.必死是间。《崤之战》 5.晋于是始墨。《崤之战》 6.是何可否之谓也?《柳毅传》 7.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8.是吾剑之从坠。《吕氏春秋?察今》 9.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治平篇》 10、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在以上十个句子中,前面的七个句子中的“是”都是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这”,与英语的this相当;后三句的“是”是兼有判断意味的代词,相当于英语中的thisis。 二、助词,用来标志宾语前置,不能翻译成“是”,也不能翻译成“这”,应不译。 11.孜孜焉唯进修是急。《问说》 12.唯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 13.鬼神无亲,唯德是依。《左传》 三、作为判断动词,是后来才有的用法,意义与英语的be动词相当。 14.巨是凡人。《赤壁之站》 15.皆是水凿之穴。《雁荡山》 16.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雁荡山》 17.汝是大家子。《孔雀东南飞》 四、作为形容词及在形容词上活用的动词,意义是“正确的”或“以……为正确的 ”。

18.虽不谓吾言为是《与妻书》 19.是己而非人。《问说》 五、名词,意义为“国家大事”,但不能等同于“事”。 19.定国是之诏既下。《谭嗣同》 20、共商国是 总之,古汉语中“是”的用法和意义极其丰富复杂,词性也以代词和形容词及名词为主,切不可简单地以现代汉语的判断动词来翻译它。

古代汉语课文注释

古代汉语课文注释 《山鬼》 若有人:指山鬼。 阿,山的弯曲处。 被:披。 薜荔:蔓生香草。 带:动词,系带。 女罗:即兔丝。 睇:dì斜视。 宜:合适,合宜。 子:山鬼自称。 窈窕:美好的样子。 从:z?ng,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随。 文貍:有花纹的野猫。 辛夷:香木名。 结:编结。 桂旗:用桂树的树枝做旗帜。 石兰、杜衡(马蹄草):香草名。 芳馨(香):代指芳香的花草。 遗:wai:赠。 所思:指山鬼所思念的人。 篁:大的竹林。 表:特出地。 容容:云飘动的样子。 杳:yǎo,昏暗。 羌:语气词,为《楚辞》所特有。 雨:yǜ,下雨。 庄子送葬 [1] 莊子:莊周(公元前369年-前286年),戰國時期宋國蒙人,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2] 惠子:惠施,戰國時期宋國人,曾做過梁惠王的相。 [3] 顧:回頭看。《說文·頁部》:“顧,還視也。從頁,雇聲。” [4] 郢:地名,戰國時期楚國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堊:白堊,一種白色的土,古代用來作塗料。《說文·土部》:“堊,白涂也。從土,亞聲。”慢:通“漫”,“漫”的本義是淹沒,引申表示遮蓋。這裏用的是其引申義。 [9] 雖然:盡管如此。 [10] 質:這裏指砍斫的對象,這種意義是從“箭靶”義引申出來的。“質”表示箭靶義如“質的張而弓矢至焉。”(《荀子·勸學》)。 [11] 夫子:指惠子。

[12] 無以爲質矣:沒有誰可以作(辯論的)對象了。 [13] 無與言之:沒有誰可一起談論(了)。 北溟有魚 [1] 北冥:這裏指北方的大海。按:《說文·冥部》:“冥,幽也。從日,從六,冖聲。”本義是幽闇,引申表示幽深、深遠。海水浩瀚而幽深,故亦稱冥。舊說“冥”通“溟”,非。《說文·水部》:“溟,小雨溟溟也。”本義是細雨濛濛,並不表示海的意思。 [2] 鯤:音kūn。 [3] 其:代詞。指代“鯤之大”。 [4] 化:變化。《說文·匕部》:“化,教行也。從匕(huà),從人,匕亦聲。”又:“匕,變也。從到(倒)人。”段玉裁注:“凡變匕,當作匕;教化當作化……。今變匕字盡作化,化行而匕廢矣。”按:據《說文》及段注,變

粤语中的古汉语文化

浅谈粤语中的古汉语现象 曾不止一次听人说起,粤语与古汉语有颇多相似之处,更有人说,粤语就是古代通用语言,虽然这个说法略为荒诞,却也道出了粤语比现时的现代汉语更为接近古汉语的事实。 一、平仄 古代诗词、对联写作讲究平仄,但部分诗词、对联用今日的普通话读来,却并不符合平仄规律,例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平平仄仄平平仄),学海无涯苦作舟(平仄平平仄仄平)。按照对仗规则,学字本应为仄声,若是用普通话朗读,学字却是阳平。但是,如果我们用粤语朗读,这副对联就符合对仗的规则,因为“学”在粤语中为入声。又如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孤城。用普通话朗读,应为: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并不整齐。但用粤语朗读,则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对仗严格工整。这样的例子还能在对平仄格式规定更为细致、多样的词中找到,如:《渔歌子》: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以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为例: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用普通话朗读时,“西”字应为平,但在粤语中,“西”字为仄;“流”在现代汉语中为平,在粤语中为仄。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粤方言的声调的确更接近古代声调。现代汉语共有四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粤语共有九声六调:阴平、阴上、阴去、阳平、阳上、阳去、阴入、中入、阳入。不难发现,粤语比现代汉语多了入声,而中古四声包括: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其中平声为平,上、去、入三声为仄。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语言由繁到简的演变,入声韵逐渐消失。下面一首小诗,反映的就是方言中塞音韵尾、合口鼻音韵尾的消失: 戏妻族语不正 唐·胡曾 呼十却为石, 呼针将作真, 忽然云雨至, 总道是天因。 另据明代《中原音韵》揭示,当时已发生的声调变化是:平分阴阳,浊上变去,入派三声。所以现代汉语是缺少入声的,而南方方言,包括粤语、客家话、潮汕话却大多完整保留了入声的塞音韵尾和合口韵尾,因而用南方方言朗读古诗,能更容易发现和体会韵律。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的是,粤语更为多样丰富的声调与古汉语中的四声更为接近,利用粤语可以更为直接地研究古音韵,粤语对于我们研究古代韵律,能够提供极大的帮助,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

古代汉语郭锡良句子翻译重点

古代汉语下册翻译三十题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 2、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万物兴起不去干预,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有所作为但不靠它达到什么目的,功成而不自己居功。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失去功。) 3、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对井里的蛙不可与它谈论关于海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狭小居处的局限;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是由于它的眼界受着时令的制约;对见识浅陋的人不可与他谈论大道理,是由于他的眼界受着所受教育的束缚。) 4、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伯夷以辞让君王之位而博得名声,孔子以谈论天下而显示渊博,这是他们的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刚才自以为河水广大一样吗?) 5、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学生中没有称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一定要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6、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所以君子远离厨房。) 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称一称,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 8、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 9、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

(完整word版)最全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

最全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表 初中1-6册文言文古今异义字 (1)默而识之(《论语》十则) 识:(古义:记今义:知道,认识) (2)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居:古:停留、过了.今:居住、住所. (3)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益:古:更、更加.今:多用于名词,利益、益处. (4)臣是以无请也(《扁鹊见蔡桓公》)请:古:“问”的意思.今:邀、聘、求之意. (5)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走:古:“跑”的意思.今:行走. (6)故使人问这(《扁鹊见蔡桓公》)故:古:副词,特意.今:事故、所以. (7)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汤:古:热水.今: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8)我以日始出去人近(《两小儿辩日》)去:(古义:离.今义:到.(用于从所在地到另一个地方.)) (9)春社近(《游山西村》)社:(古义:土地神.今义:社会的一个团体,指共同工作或一种集体组织.) (10)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郭:(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于姓氏.) (11)蜀之鄙有二僧(《为学》)鄙:(古义:边境.今义:品质低下.) (12)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顾:古:反而,难道.今:看;照管、注意. (13)卷卷有爷名(《木兰诗》)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 (14)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木兰诗》)但:(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15)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安:古:疑问代词“怎么”.今:常用于“安静”、“安全”等 (16)如是再三《宋定伯促鬼》再:古:专指第二次.今:常用于重复,表“又一次”的意思. (17)阡陌交通《桃花源记》交通:古:交错相通.今:泛指交通运输或邮电事业. (18)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儿女.今义:是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是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是没有办法,没有出路的境地.) (19)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无论:(古义:更不必说.今义: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20)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就是“这

古汉语

句子成分分析法在倒装句句式教学中的作用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程标准语文科考试大纲》中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一项要求,虽然现在高考试题一般很少直接考查句式,但掌握一些基本的句式知识,在做文言文试题时,有益于学生对于文段的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而句式又属于教学中的难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仅从概念出发讲解有关句式知识,学生只知皮毛,难有深入的理解,我想,句式教式教学应追本溯源,它属于语法的范畴,我们应从语法角度入手,让学生深刻理解其内在联系,这样便会在教学上事半功倍,产生良好的效果。 但目前初中教学淡化语法,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汉语语法知识,学会运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分析一些简单的现代汉语常式句是先期要做的工作,了解这些知识,不仅对掌握文言句式有帮助,对于文言文翻译,辨析词类活用,辨析病句,仿用、改写句子,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等都大有裨益。 所谓句子成分分析法(也叫中心词分析法)就是从句法结构的关系意义出发,对句子作成分功能或作用分析的方法,可以用句子成分划分符号在句子中标示出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成分,同时可以让学生懂得中心语和修饰语的概念。所谓中心语包括定语中心语、状语中心语和补语中心语。修饰语是中心语前面或后面的修饰成分。修饰语包括定语、状语、补语三种。定语是名词性短语里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状语是谓语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补语是谓语中心语后面的补足语。 句子成分的划分符号: 句子成分说明符号举例 主语部分定语 修饰限制名词所做的主语的中心语。()(刚下课)的同学们涌出教室。 主语表示句子陈述的对象。回答“谁”或“什么”。 1. 刚下课的同学们涌出教室。 2.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 谓语成分状语在动词性谓语或形容词性谓语之中,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作用。[ ] 1.他[昨天]没来上学。 2.这束花[的确][很]美。 谓语表示句子陈述的内容。回答“怎样”“什么样”的。 1.他教这个班语文。 2. 这个人很好。 补语在动词性谓语或形容词性谓语之中,对动词或形容词起补充作用。< > 1.我要学<好>语法知识。 2.他饿<极> 了。 宾语定语限制修饰名词所做的宾语的中心语。()这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 宾语动词性谓语中被动词支配的对象。这是(一个)(团结)(奋进)的集体。 主谓之间用“‖”隔开。 例如: (年轻)的我们‖[一定][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昨天],(全班) 同学‖〔都〕做〈完〉了(语文)作业。 由上所述,我们把汉语常式句的语序简单归纳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状语有时可以放在主语前,也可以放在主谓之间。如“他昨天没来。”和“昨天,他没来。”除了强调内容不同外,意思变化不太大。 划分句子的口诀:

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

古汉语通论(十九)古代文化常识(一) 天文,历法,乐律(一)天文在上古时代,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古人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把它们人格化了,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荓翳(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义和,月御谓之望舒(注:这里是举例性质,见《广雅·释天》。),等等,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名字,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诗歌辞赋中的辞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根据现有可信的史料来看,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於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我们可以说远在汉代我国的天文知识就已经相当丰富了。 古人的天文知识也相当普及。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於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注:见《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七月流火”见《诗经·豳风·七月》,“三星在户”见《诗经·唐风·绸缪》,“月离於毕”见《诗经·小雅·渐渐之石》,“龙尾伏辰”见《左传僖公五年》。)。 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当然不是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但是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於提高阅读古书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现在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别加以叙述。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诗经》“子兴视夜,明星有烂”(注:见《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注:见《诗经·陈风·东门之杨》。),都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於东方叫启明,黄昏见於西方叫长庚,所以《诗经》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注:见《诗经·小雅·大东》。)。木星古名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注:下文谈到十二次和纪年法时还要回到这一点上来。)。水星一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注:即室宿,主要是飞马坐的αβ两星。),《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就是一个例子。所说的火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注:即心宿,特指心宿二,即天蝎座的α星。《史记·天官书》所说的火,才是指火星(荧惑)。),《诗经》“七月流火”,就是一个例子。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知识分享

古代汉语(重点句子翻译,段落翻译)

句子翻译: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 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 ————《郑伯克段于鄢》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为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您(指齐国诸侯之师)比邻渤海,我们居住在南海,本来两国相距甚远,一向互不相干。不料您进入了我们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呢? ————《齐桓公伐楚》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你们应当进贡的包茅没有交纳,周王室的祭祀供不上,没有用来渗滤酒渣的东西,我特来征收贡物。 ————《齐桓公伐楚》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没有向您进贡,是我们国君的过错,我们怎么敢不供给呢?周昭王南巡没有返回,那还是请您到水边上去问问吧。 —————《齐桓公伐楚》 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如果您使用武力的话,那么楚国就把方城山当作城墙,把汉水当作护城河,您的兵马虽然很多,恐怕也没有什么用处了吧。 ————《齐桓公伐楚》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晋侯又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 —————《宫之奇谏假道》 晋不可启,寇不可翫。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晋国的这种贪心不能让它开个头。这支侵略别人的军队不可轻视。一次借路已经过分了,怎么可以有第二次呢? ————《宫之奇谏假道》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 现在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爱什么呢?再说晋献公爱虞,能比桓庄之族更亲密吗? ——-——《宫之奇谏假道》 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维德是依。 我听说,鬼神不是随便亲近某人的,而是依从有德行的人。 —————《宫之奇谏假道》

2010届高考语文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高三语文考点复习指导与练习: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 考点复习指导与练习:古汉语常用句式和用法 二. 教学重、难点 文言句式和用法 (一)判断句(明确表示“是”或“非”的句子) 1.“者也”表判断 (1)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刘备,天下枭雄。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 副词“乃”“亦”“即”“皆”“本”“必”等表判断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3)梁父即楚将项燕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环村居者皆猎户 3. 动词“为”“是”表判断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4. 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予非文人画士 (3)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二)被动句(受动者作主语的句子) 要素:受动者、动作、被动词、施动者 1.“为所”表被动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2)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为”表被动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于”表被动 (1)李氏子蟠……不拘于时 (2)而君幸于赵王 (3)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 4.“见”表被动 (1)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2)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5.“见、于”表被动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被”表被动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7. 意念被动 (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功臣亡。 倒装(变式)句 (和现代汉语语法相对而言) (三)宾语前置句(置宾语于谓语前) 1.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古汉语中常见否定词(否定副词)] 不、毋、未、莫、弗、非、匪、靡、罔、无、勿 [古汉语中常见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吾、我、余、予、朕、自、己 第二人称:尔、汝、若、而、乃 第三人称:彼、其、之、焉、他、渠、伊 注意: ①“之”和“其”在某些语境中可以灵活地用作第一、二人称的代词。 ②“相”和“见”经常用在宾语前置句中。 2. 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1)大王来何操? (2)沛公安在? (3)微斯人,吾谁与归? [古汉语中常见疑问代词] 何、谁、孰、曷、安、胡、奚、焉、恶 3. 介词(多为“以”)宾语前置句 (1)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 (2)一言以蔽之 (3)夜以继日静以修身一以贯之 (4)是以(因此)何以(凭什么) 4.“之”、“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唯余马首是瞻 (3)无乃尔是过与? (4)唯弈秋之为听。 (唯利是图、唯才是举、唯你是问、唯命是从) (四)定语后置句(置定语于中心语后) 模式:名词+(之+)……(者) [中心语] [定语]

在古代汉语中

在古代汉语中,一些宾语经常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这种现象语法上称之为“宾语前置”。宾语前置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例如: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二、疑问句中如果宾语是疑问代词,宾语一般要前置。例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三、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例如:①夫晋,何罪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何罪之有”应理解为“有何罪”。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全句应理解为“不解句读,不解惑” 。四、陈述句中为了强调宾语,通常介词(以、与等)宾语前置。例如:①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一以当十”应理解为“以一当十”。②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五、陈述句中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宾语有时也需要前置。例如: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南向”应理解为“面向南”。②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东面而视”应理解为“视东面”。六、“相”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杂然相许。(《愚公移山》)“相”代“他”(愚公),作“许”的宾语。②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相”代“婆婆”,作“扶将”的宾语。七、“见” 偏指动作行为的一方时通常要前置,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见”代“刘兰芝”作“丁宁” 的宾语。 ②慈父见背。(《陈情表》)“见”代“李密”作“背”的宾语。八、“自”字解释为“自己”时,通常要放在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举贤以佐。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九、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例如:①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②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中原北望”应理解为“北望中原”。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师说》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离骚》屈原东望愁泣,若不自胜。《柳毅传》李朝威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柳毅传》李朝威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

古汉语通论古代文化常识

天文,历法,乐律(一)天文在上古时代,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就是帝或上帝。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古人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人们把它们人格化了,并赋予一定的名字,例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荓翳(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义和,月御谓之望舒(注:这里是举例性质,见《广雅·释天》。),等等,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名字,为古代作家所沿用,成了古典诗歌辞赋中的辞藻。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根据现有可信的史料来看,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於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我们可以说远在汉代我国的天文知识就已经相当丰富了。 古人的天文知识也相当普及。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於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注:见《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七月流火”见《诗经·豳风·七月》,“三星在户”见《诗经·唐风·绸缪》,“月离於毕”见《诗经·小雅·渐渐之石》,“龙尾伏辰”见《左传僖公五年》。)。 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当然不是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但是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於提高阅读古书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现在就七政、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分别加以叙述。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来称为七政或七曜。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个行星,它们又合起来称为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诗经》“子兴视夜,明星有烂”(注:见《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昏以为期,明星煌煌”(注:见《诗经·陈风·东门之杨》。),都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於东方叫启明,黄昏见於西方叫长庚,所以《诗经》说“东有启明,西有长庚”(注:见《诗经·小雅·大东》。)。木星古名岁星,迳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注:下文谈到十二次和纪年法时还要回到这一点上来。)。水星一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值得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注:即室宿,主要是飞马坐的αβ两星。),《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水昏正而栽”,就是一个例子。所说的火也并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大火(注:即心宿,特指心宿二,即天蝎座的α星。《史记·天官书》所说的火,才是指火星(荧惑)。),《诗经》“七月流火”,就是一个例子。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这是因为古人觉得恒星相互间的位置恒久不变,可以利用它们做标志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经过长期的观测,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注:黄道是古人想像的太阳周年运

古文之句子翻译

201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句子翻译训练 《小石潭记》(八上) 5.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似的。 6.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7.佁然不动,俶而远逝。 ——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 8.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溪水)像蛇那样蜿蜒曲折,时隐时现。 9.其岸势犬牙差互。 ——溪岸的形状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 10.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 《马说》(八下)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千里马吧! 《送东阳马生序》(八下) 1.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有时)天气非常寒冷,砚池里的水结成很硬的冰,手指(冻僵)不能弯曲、伸直,也不敢放松抄书。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越。 ——抄完,跑者送还书,不敢稍微超过约定的期限。 3.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已经成年,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 4.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驱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名人和他们交游,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5.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高,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古代常用词语大全

古代词语汇编 鏖战áozhàn指激烈的战斗,苦战。 败北bàiběi战败,败逃。后引申为竞赛中失利。 班师bānshī 调回出征军队。后引申为军队凯旋,参赛胜利归来。 鼻祖bí zǔ 始祖。后引申为创始人。 睥睨pì nì 也作“俾倪”,斜着眼睛看。有从容、不理不睬之态。 彪炳biāobǐnɡ 光辉闪烁。后引申为功绩卓着。 不齿bù chǐ 不准收录,不与同列。后引申为瞧 不起,鄙视。 不啻bù chì 不止,不仅,不但。后引申为如同,无异于。 不佞bù nìnɡ 无口才,不善言谈。后引申为不才(表自谦)。 不虞bù yú 意料不到,没有想到。后引申为不忧虑。

城府chénɡ fǔ 城市和官府。引申为心机隐深难测。 赤子chì zǐ 婴儿。后引申为百姓,喻真诚、纯洁。 丹青dānqīnɡ 绘画用的颜料,后引申指绘画。丹,丹砂;青,青色土。 饿莩è piǎo也作“饿殍”,指饿死的人。 粉黛fěndài泛指妇女的化妆用品。后引申为专指美女。 冯妇fénɡ fù 古代搏虎名士。后引申为重操旧业者。 斧钺fǔyuè 古代两种形状相似的兵器。后引申为刑罚、杀戮。 腹诽fù fěi也作“腹非”,在心里诽谤。 付梓fù zǐ 稿件交付印刷。 高堂ɡāotánɡ 高大的厅堂。后引申指父母。 高足ɡāozú 良马。后引申为品德、学识最优秀的弟子。

乖戾ɡuāilì 抵触,相背。后引申为怪僻,言行不合情理,粗暴,急躁。 挂冠ɡuà ɡuān将帽子挂在城门上。后引申为辞职、弃官。 管窥ɡuǎnkuī 也作“管”,从管中看物。后引申为所见片面,见识狭小。 圭臬ɡuī niè 古代天文仪器。后引申为标准、法度。 国殇ɡuó shānɡ 《楚辞》篇名,屈原所作《九歌》之一。 归省ɡuī xǐnɡ 回家探亲。今沿用此义。 翰墨hànmò 笔墨。后引申为诗文,也指书画。 沆瀣hànɡ xiè 夜间的露水。屈原:“餐六气而饮沆瀣兮,漱正阴而含朝霞。”意为:吞食天地之气,渴饮夜间淆露,沐浴朝霞,吸收正气。唐以后因崔沆主考,崔瀣应考之事,就有了“座主门生,沆瀣一气”之传言。后引申指臭味相投,相互勾结。

古汉语100个字

古汉语100个字 读史最让人头疼的莫过于生僻字和地名以及官衔,故下定决心将上述三者归纳。 (1)纛(音“道“)两种解释:一、古代用毛羽做的舞具或帝王车舆上的饰物。二、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2)恚(音“会”)意思为怨恨、愤怒。 (3)彖(音“团”、四声)《易经》中解释卦义的文字:彖辞。 (4)掾(音“院”)原为佐助的意思,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 (5)旒(音“留”)两种解释:一、古代旌旗下边或边缘上悬垂的装饰品:“旌旗垂旒”。二、古代帝王礼帽前后悬垂的玉串:“冕而前旒”。 (6)旱魃(音“拔”)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 (7)杨思勖(音“序”)唐玄宗时期宦官。罗州石城人,本性苏,从小进宫,被杨姓宦官收养后改姓。他跟随唐玄宗平定了宫廷政变,升左监门卫将军。开元年间,先后平定了安南梅叔鸾、五溪覃行章、邕州粱大海、泷州陈行范的叛乱,屡立战功,是玄宗得力帮手。专管征伐的事,所受到的宠信与高力士相似。他虽然非常勇猛,不过性情也比较凶狠,对待俘虏十分残忍。杨思勖虽然是太监,但生性刚毅果决,有军事才能,只是性情凶暴,每次俘虏敌人,大多生剥其面,甚至剥去头皮,手下士卒,无不畏惧,也因此惟命是从,所向立功。内给事牛仙童出使幽州,被密报接受刺史张守珪的贿赂,唐玄宗大怒,命杨思勖杀之。杨思勖将牛仙童绑起来,生挖其心,砍去手足,割其肉而生吞,残酷无比。 (8)妫(音“归”)姓氏。 (9)姒(音“四”)姓氏。 (10)敕(音“赤”)帝王的诏书、命令。 (11)薨(音“轰”)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 (12)虿(音“拆”四声)古书上说的蝎子一类的毒虫。 (13)貔貅(音“皮休”)古书上说的一种凶猛的野兽。 (14)彘(音“至”)猪的意思。 (15)豸(音“至”)本指长脊兽,如猫、虎之类。引申为无脚的虫,体多长,如蚯蚓之类,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尔雅》 (16)铉(音“眩”)古代举鼎器具,状如钩,铜制,用以提鼎两耳。也用来比喻三公等重臣。 (17)毓(音“玉”)生育、孕育。 (18)彧(音“玉”)意思为:趣味高雅的,谈吐文雅的,有文采,有教养,或用于人名,如荀彧。 (19)昱(音“玉”)意思为:明天、照耀。 (20)矟(音“硕”)长矛的意思,同“槊”。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