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合法性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

政治合法性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

政治合法性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
政治合法性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5, 4(3), 180-184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5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315259437.html,/journal/as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315259437.html,/10.12677/ass.2015.43026

The Study of Marxism Popular under Politics Legal Angle of View

Chengfang Wu

School of Law, Wuhan University, Wuhan Hubei

Email: fxywcf@https://www.wendangku.net/doc/5315259437.html,

Received: Aug. 30th, 2015; accepted: Sept. 11th, 2015; published: Sept. 21st,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315259437.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ed economy and popularized network, the ideology of western countries has made itself be new challenge for China’ main current ideology. Foy this reason, un-der politics legal angle of view, we must strengthen the study of Marxism popular to protect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Marxism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in China.

Keywords

Politics Legal, Marxism, Popular, Study

政治合法性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

吴承芳

武汉大学法学院,湖北武汉

Email: fxywcf@https://www.wendangku.net/doc/5315259437.html,

收稿日期:2015年8月30日;录用日期:2015年9月11日;发布日期:2015年9月21日

摘要

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普及化的大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新的挑战。为此,必须在政治合法性的角度下,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以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中的

吴承芳统领地位。

关键词

政治合法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1. 引言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就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这就告诉我们:必须使人民群众心悦诚服的认同、接受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内化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信仰,从而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思想基础。

2. 马克思主义是中共政治合法性的思想理论基础

2.1. 政治合法性的涵义

政治统治是将国家的政治权力转化政治权威,构建政治统治主体与其他社会政治力量和社会之间的权威和服从关系。而社会成员对政治权威服从的关键在于社会成员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对于政治统治及其方式、方法的认可和同意,这种认可和同意,就是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和来源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一是政治制度基础,来源于对国家制定的制度、法律规范的认可和遵循;二是政绩基础,来源于统治的有效性,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三是理念基础,来源于意识形态,人民对统治阶级治国理念、指导思想、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政治权力只有有效的转化为政治权威、培植稳定的政治认同和合法性,才能持久有效的建立和维护特定的政治统治秩序。同时,政治统治的要求和规则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有效实施,往往也取决于政治认同和政治合法性能在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建立。在政治权力转化为这政治权威的过程中,意识形态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政治权主体需要将自己的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从政治权力主体的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转变为全社会普遍形式的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使统治者的理性成为公共理性;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和思想理论必须以理性逻辑力量,把自己的政治价值主张,内化为社会成员的基本价值信仰和信念,形成持久有效的政治统治的精神支柱,从而构建理性思维意义上的政治统治和合法性。

2.2. 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认可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指出人类社会是从无阶级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有阶级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再向阶级消灭、国家消亡的共产主义社会前进,资本主义的灭亡与社会主义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而消灭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都要由工人阶级在其政党——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完成。马克思主义对不合理的、非人道的旧制度进行了深刻尖锐的揭露和批判,提出建立以社会财富公有、社会平等、消灭剥削、消灭压迫的共产主义才是人类的共同最高理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在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道路的合法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启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吴承芳

总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胜利的精神动力,在这个进程中,马克思主义逐渐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价值需求,由此,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思想理论基础。

3. 新形势下中共执政合法性的思想理论基础面临的挑战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中指出:“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1]。这就是说,任何政党的政治合法性都不是永恒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全面转型,我国昔日意识形态所积聚起来的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以及给政权以广泛政治合法性支持的能力逐渐削弱,从而使对党的意识形态认同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3.1. 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冲击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利用对外援助、文化交流、媒体宣传等手段大力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和平演变”政策,不断进行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渗透。尤其以“华盛顿共识”为标志的新自由主义正在慢慢消解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的实质是以全球化与市场化为借口,意在促使发展中国家实行对西方国家的“门户开放”政策,从而建立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新秩序和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

它一方面是西方国家诱导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理论武器,另一方面是西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的理论武器。社会上有些人对新自由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浪漫主义“幻想”,对新自由义失去意识形态上应有的“警觉”,这种现象如果不加以制止,社会主义的主流思想——马克思主义将在与新自由主义的的博弈中处于不理地位。

3.2. 个人利益的觉醒使文化和意识形态世俗化和理性化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共的政治合法性主要建立在对社会主义的忠诚信仰与追求上。可以说是意形态构筑起了我国政权体系的合法性基础的根基。长期以来,党主要是通过学校和新闻媒体等政治社会化手段来宣传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不一致的言论和思想很难找到宣传的阵地,党利用对意识形态的有效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合法性基础。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健全与发展,人们的利益意识普遍觉醒,意识形态开始世俗化和理性化,价值取向日益个性化、现实化和多样化。人们不再看重政治系统的“神圣”、“正统”,而是根据自身的常性利益来评价政治生活。这种即时利益回报所得的特定支持,没有意识形态社会化培养起来的持久的心理基础的配合,其支撑合法性的作用是非常脆弱的。与此同时,由于人们的利益实现快慢程度不同,从而使特定支持作用十分短暂,使得昔日意识形态所积聚起来的强大社会凝聚力和给执政党以广泛合法性能力已经逐渐削弱。由此,社会不满情绪极易滋长和蔓延,形成潜在的政治危机,进一步引起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

3.3. 社会群体意识多元化对中共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挑战

随着社会转型的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同一阶层内部的不同群体,由于社会、利益追求、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别,导致了思想信仰、文化欣赏、道德、生活方式和情操格调的多元化格局,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和差异性也将进一步增强。这种变化趋势总体上是积极的,但在这个过程中,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甚至出现了一些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虚无主义等这些与传统意识形态相去甚远的思想观念,也逐渐成为部分社会成员的新人生哲学,从而使其产生拜物质利益、追求金钱的人生目标的转向,这在一定

吴承芳

程度上淡化和消解了主流识形态。党既要承认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存在、又要防止多元化所导致的脱离和危害主导意识形态的现实可能,从而引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健康发展;既要改进抽象的、空洞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又要除去异质文化的负面影响,以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支持作用和精神动力功能。这就、对我国我党的文化战略目标形成了严峻的挑战。

3.4. 中共执政的有效性影响了民众的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信仰

虽然从总体上来看,党的主流是好的。但也要看到:确实有一些党员、干部忽视理论学习、学用脱节,理想信念动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党组织贯彻民主集中制不力,有的对中央决策部署执行不认真,有的对党员民主权利保障落实不到位,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一些领导班子整体作用发挥不够,推动科学发展、处理复杂问题能力不够,一些地方和部门选人用人公信度不高,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一些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有的软弱涣散,有的领域党组织覆盖面不广,部分党员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这些问题不但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使得党的公信力降低,而且使得人民群众对党所推崇的主流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的认同和信仰的产生了动摇。

4. 巩固中共执政合法性思想理论基础的若干思考

面对着中共执政合法性的危机,必须从思想理论基础着手,不断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巩固党执政合法性的思想理论基础。

4.1. 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时代中,其所蕴含的意义是不同的,因此,要稳固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合法性的思想基础,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一方面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最大程度的反映不同时代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所以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消除马克思主义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之间的距离感。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2]。即这一思想理论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了解所掌握,也是不起作用的。这就要求全党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工作,特别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加强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高起马克思主义素养,在人民民众中起到模范带头在作用,提高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掌握能力,使人民大众向马克思主义靠拢。

4.2.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马克思主义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中产生发展起来的,因此,要使马克思主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方人接受,就必须使马克思主义表达方式适合东方人的接受习惯。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要“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3]表现出来。以儒家文

吴承芳

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曾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和主流文化,儒家文化对我国人民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如何利用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义重大。因为儒家文化根源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经济基础至上,儒家的所有思想都是反映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是符合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的,因此,在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宣传时,要经过合理科学的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实践中也要避免传统思想中不合理方面对其产生负面的影响,杜绝侵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官僚文化与专制集权思想的影响。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相联系,使其不再拘泥于高高在上的统治思想地位,兼容并蓄,与其他非主流思想的合理成分相联系,使马克思主义取得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时候,必须认真学习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语言,特别是中国老百姓习惯的口头语言的形式,用朴实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原理和原则,“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从而易于让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营造一个良好的语境和思想氛围。

4.3. 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统领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坚持了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中包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理论、制度紧密结合的,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5]。

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然而其还不是尽善尽美、定型成熟的,仍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健全与完善。“恐怕再有30年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6]。但是,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统导地位,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合理性与先进性,努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化为人民群众中的基本信仰,为中共执政的理论合法性提供新的现实支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中共中央(2009)《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

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

[2]毛泽东(1993)《毛泽东文集》第2卷. 1993年版, 人民出版社, 北京, 374, 408.

[3]毛泽东(1991)《毛泽东选集》第2卷. 1991年版, 人民出版社, 北京, 707.

[4]胡锦涛(2012)《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出版社, 北京, 12.

[5]中共中央宣传部(2014)《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北京, 11.

[6]邓小平(1993)《邓小平文选》第3卷. 人民出版社, 北京, 372.

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315259437.html, 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作者:郑正真朱文雁 来源:《知与行》2015年第05期 [摘要]分析马克思主义将分析的方法运用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试图运用精确的语言和严谨的论证来重建马克思主义。当前,国内对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了新成果,对分析马克思主义国内研究的现状而展开具体的分析与思考,辩证地审视分析马克思主义具体思想的当代意义,肯定其积极方面,扬弃其不足之处。一方面,对柯亨的发展命题和生产力首要性命题、罗默的剥削理论、赖特的阶级理论和埃尔斯特的思想展开深入的专题研究,促使我们更好地全面理解、分析和把握他们的思想;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当注重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实践维度,在批判和吸取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境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从而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域。 [关键词]分析马克思主义;柯亨;罗默;赖特;埃尔斯特 [中图分类号]D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5-0005-05 分析马克思主义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马克思主义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柯亨、罗默、赖特和埃尔斯特等。随着1978年柯亨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的出版,引发了一股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分析思潮,对我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国内学者开始对分析马克思主义展开具体的探讨,由余文烈教授撰写的《分析学派的马克思主义》,比较系统地介绍了这一思潮基本观点的著作,为读者进一步全面了解这一思潮的本质和发展趋向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本文通过国内学者对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研究思想的现状分析进行理论反思,认为我们应当注重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实践维度,在批判和吸取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立足当代中国的现实境况为出发点,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想内容,把握其深刻内涵。 一、分析马克思主义产生与发展概述 1.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概念。美国当代哲学家M·怀特在评述当代哲学倾向时指出,20世纪是“分析的时代”,分析将会成为“最强有力的趋向”。当然,形成这种“趋向”并不是偶然的。它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第一,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条件相应地得到了改善,但资本主义暴露出尖锐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第二,英美国家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视角分析当前社会现象;第三,运用分析哲学的方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从学术背景上来分析,首先,分析哲学为分析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研究方法;其次,分析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重构的内在要求,一些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试图运用精确的语言和严谨的论证来重建马克思主义。具体而言,在20世纪30年代起,由于马克思主义呈现出不同的派别,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研究认识程度不同。分析马克思主义以重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为己任,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分析哲学的研究方法,试图寻找出另外一种研究理论,运用更为精确的言语和严谨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思想来源 问题2、从社会流派中获取的启发是怎样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体现的?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曾批判了当时社会上从在的种种冒牌的社会主义,包括反动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一、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们的政治学说 在政治学说方面,主要吸收了以卢梭为代表的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学者的“天赋人权”说和民主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吸收了十八世纪启蒙学者上述思想中的人民主权说、自由和平等说、民主共和制主张等合理因素,吸收了他们的理论和精神,摒弃、克服了他们无法超越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从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彻底的发展了他们提出的各种原则。 二、英国古典哲学和法国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 在阶级斗争学说放面,主要批判的吸收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对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所作的经济分析的方法和观点,以及法国历史学家梯也尔、米涅、基佐等人的阶级斗争学说。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吸收了上述有关阶级斗争的历史知识、经济分析观点,和有关国家机关、暴力的作用等大体上正确的思想,而摒弃、批判了他们对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恐惧、厌恶的阶级局限性,把阶级斗争的理论、国家与暴力的作用的理论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国家学说。 三、空想社会主义着的一系列政治观点 圣西门认为但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阶级斗争绝不仅仅只在于贵族与资产阶级两者之间,而是一场无产者也已踏进的历史舞台,是贵族、资产阶级和无财者之间的阶级斗争。由此,圣西门认识发哦经济对于政治的作用,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实际建立在经济及经济关系之上,故而提出“政治将完全潜化在经济中”。此后,傅立叶又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所蕴藏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他预言资产阶级社会也有上升期,有它的下降时期,最后将走向灭亡。欧文在科学社会主义萌芽时期对社会主义的切身实践是一种大胆的尝试,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实现有着特殊的历史贡献。恩格斯在文中充分肯定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肯定其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否定的态度,但同时又提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缺点和致命弱点。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吸收、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揭露和批判,对未来社会制度的构想,对暴力革命和转政的分析,对和谐社会的渴望等等。 问题1、马克思从空想到空想社会主义得到什么样的启发? 1516年莫尔发表《乌托邦》,标志着空想社会主义的诞生,也是确切意义上社会主义思潮的开始。空想社会主义前后经历三百年的历史,提出了许多闪光的思想。但是,他们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以莫尔、闵采尔、康帕内拉、温斯坦来喝维拉斯坦维代表,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产身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之现实路径

第37卷 第12期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Vol .37No .12 2014年12月 Journal of Yan g tze Universit y (Social Sciences ) Dec.2014 收稿日期:2014 10 08 作者简介:林炜(1989 ) ,女,福建莆田人,助教,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研究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之现实路径 林炜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管理系,福建厦门361021)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选择,是在理论态度上走进人民大众的心灵世界,在理论表述上适应人民大众的理解模式,在理论宣传形式上迎合人民大众的欣赏方式,在理论本质上回应人民大众的现实诉求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现实路径 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4)12-0091-03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三 [1](P57)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应该从改变世界的方法论层面来理解和把握,在理念上增强理论与实践的自觉性三 理论可以通过给行为指明方向来影响历史活动的联系 理论一方面研究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作为社会的综合,使认识有了可能);另一方面,又研究政治实践三 [2](P2) 马克思主义哲学要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由少数人的哲学变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三 [3](P41) 一二 态度:亲和大众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诉求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在 用 中才表明它是 有用 的三割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群众的联系,把它从实际活动和科研活动中排挤出去,就是把它变为无用之物,最多是一种 偶像 三 [3](P41) 将马克思 主义哲学与人民群众的现实诉求联系在一起,不仅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诉求,也是检验我们的工作是否走进人民群众的关键所在三它要求我们将高深的理论通俗化,在态度上做到亲和大众,使其成为与民众血肉相连的精神共同体三毛泽东同志很早就强调指出, 大众化 就是我们的 思想感情 要和 大众的 思想感情打成一片 ,[4](P851) 并使其真正成为与人民 大众的心灵世界毫无隔阂的精神存在三 从理论层面来说,哲学的大众化,需要在理论工 作中扬弃狭隘的主体性,追求公共性的复归三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不是依靠 头脑的激情, 而是激情的头脑 [5](P11)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人民大众一样,只有作为 世界历史性的存在 [6](P4) ,才能 成为现实的力量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够在理论内容和概念形态上为大众所接受,关键在于它能够抛弃狭隘的主观性,追求用典型检验道理,用事实诠证道理,用数字确证道理的方式,努力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的群众路线模式,自我完善三因此,为了使大众能听得进去这些道理,并理解明白这些理论,就需要从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 人 [5](P46) 的角度出发,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国化的理论深度三毛泽东同志强调指出: 共产党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吃饭,靠 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三 [4](P836) 邓小平同志也 说道: 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 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三 [7](P382) 我党两代领导人都从 革命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出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意义三要将其上升为理论总结,就需要我们在当前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理论大众化的过程中,彻底摒弃以往的学院气,要求理论教育者必须与受教育者保持心理上的平等,努力开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学风上平易近人,理论宣传上通俗易懂的良好局面三

2018年高考政治复习:高中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分析—合理性论证(归因论证)

试题汇编·主观题篇(经典回放)·合理性论证(归因论证)(1) 身材不好就去锻炼,没钱就努力去赚。别把窘境迁怒于别人,唯一可以抱怨的,知识不够努力的自己。勿忘初心。——致桂晓及全体小伙伴 备课组李洁雄 【试题分析】:该小题分为两小问,第1小问,要求分析“合理性”,属于归因论证(为什么)类的设问,原因题。“原因题”一般都是两个逻辑点:一是“必要性”,二是“可行性”,分析“合理性”亦如此,需要分析“必要性”和“可行性”,这是答好本题这1小问所要遵循的“大逻辑(完整)”; 然后,对“现阶段(当前)我国增加财政赤字”(具体话题)的合理性分析,且设问限定为“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而非泛泛而谈,这又是答好这1小问所要遵循的“小逻辑(缜密)”。综上, 【问题逻辑决定答题逻辑】: 结合材料二必然性 和(或)分析→现阶段我国增加财政赤字的重要性 经济知识可能性

【具体思维过程】: 从必然性方面, 首先结合材料二可以明确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即——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这就是现阶段我国增加财政赤字的“”必然性,亦即是当前客观状况使然,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 从重要性方面,结合所学经济知识: 【整合分析过程,确立答题逻辑】(大逻辑完整、小逻辑缜密):

关键词:党和政府·生态文明建设 答题大逻辑:“为什么要”·必然性+重要性+可行性(看材料有没有)【根据前题所学,自主尝试作答】: 【国标答案及其评分细则展示对比】 【狂奔怒吼嘶号·本王试题分析】:

本题以生态文明建设为话题(联系时代热点,反映时代特征),考查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归因论证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要求考生调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党和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遵循归因论证的答题逻辑(必然性·理论必然与现实必然+重要性,有时还要+可行性)。 故,一方面,此题要调用和运用党和政府的知识分析“这么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必然性,如答案要点①和②,前者从“党和政府的宗旨、原则层面”分析,后者从“党的执政理念、政府职能层面”分析(注意知识更新:现在应该改是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职能”); 另一方面,要分析“这么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必然性和重要性,如要点③就属于现实必然性(联系“生活”实际所得),④属于做好这件事的现实意义(对“国家”、对“人民”两个小角度)。 【题组反思·归因论证】 1.掌握归因类试题的答题形式(大逻辑完整),从多个维度、多个方面(必然性·理论必然+现实必然、重要性·多个角度、可能性·各种条件)去思考问题,只有这样,构建的答案才能逻辑严谨、层次分明,才能从逻辑上全面覆盖设问要求(才具有完整性),且有利于以点带面,提高分数,避免集中对“某一逻辑要点”反复论证,但“要点不全,得分缺失”,阅卷者不能因为你某一个要点答得非常完美就把另外一个要点的分数给你,当然并不是每道“归因论证题”都要将每一个逻辑要点答全,每道题都是特殊的、具体的,视具体的题有所侧重、异同。 如今天“两道题”,前者的“必然性”分析侧重“”必然性,而后者既有“现实”必然性,也有“”必然性,前者有“可行性”分析,后者无“可行性”分析 2.丰富归因类试题的答题内容(小逻辑缜密),一定要立足且“全面深刻”地从试题设问指向的具体话题、和材料中提供的“有效信息”中去分析问题,运用“归纳、概括”思维,提炼“信息”在学科理论中对应的知识点,形成“理论”必然性或“重要性”的缜密、具体的分析;当然,也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时代背景、世情国情、客观现况),从生活中提炼出“现实”必要性或“重要性”的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构建的答案才能具体特殊、缜密充实(才具有针对性)。 【今天两题你的实际得分】:分与分; 收获and提惑 【学习所得】: 【Any question?】

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意义及研究方法

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意义及研究方法 摘要:本文从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知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内容进行了简单阐述,在此基础上列举了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自我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以及对于其他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本文还对如何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提出了特定时空研究法、辩证研究法等几种研究方法。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基本认知重要意义研究方法 内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85年,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85年,这句话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建设的重大意义。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然要求,对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先进性、指导性意义重大。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知 (一)马克思主义的概念 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概念是区分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是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前提。学术界普遍认为,狭义的马克思的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1。本文讲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人们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理解和论述,与马克思主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割裂的,它们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由于它的科学性和革命性,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始终与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在指导实践、研究实践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即使在它的创始者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后,它也始终没有停滞,而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继承者的努力下一直创新、丰富着。列宁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丰富了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历史、社会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建设发展现状,结合市场经济运行情况, 1https://www.wendangku.net/doc/5315259437.html,/link?url=X2QkaJGAEqm_j5D2KfVlaDVZhRRjnB7jSbP0neCaQdCYKmmEBrBZwAXK8pEPmZPK 2[1] 陶德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J].中国社会科学, 2009(1).

马克思主义异化观政治范文

马克思主义异化观政治范文Political model of Marxist alienation view 编订:JinTai College

马克思主义异化观政治范文 前言:毕业论文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高 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及研究生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一个环节,为 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总结性独立 作业、撰写的论文。本文档根据毕业论文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 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 改及打印。 自从卢梭提出异化概念以来,这一概念一直是人本主义 者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非人性的有力武器。马克思在 1844 年前后,曾一再地使用异化概念来痛责资本主义制度,详细内容请看下文马克思主义异化观。 马克思在《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超出了一般的 人本主义立场,从无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劳动异化理论。 对于 20 世纪的哲学思潮来说,理解“人”似乎只有一 个出发点,那就是异化。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抨击了资本主义条件下 的物化现象,寄希望于历史的总体运动来克服这种物化。卢卡奇无疑是从“人”的角度来谈论物化的,但在卢卡奇那里,这个“人”不是个体的人。虽然卢卡奇没有对“人”的范畴作较

为详尽的阐发,但从卢卡奇从私有制度这一特定环境下来分析物化这一点可以看出,他是把物化与私有制度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因此,物化应当被合理地理解为私有制条件下人与对象、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形式。 在卢卡奇之后,由于海德格尔对异化问题作出了颇有成就的研究,以及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现,使异化问题成了 20 世纪极具诱惑力的热门话题。海德格尔作为一代存在主义大师,他致力于发展起来的异化范畴,不象在以往的人本主义者那里那样,是为了用来批判资本主义,而是为了用来理解人的存在状态和把握人与人的关系。 在当代,异化问题派生出许许多多学术见解,但概括起来,诸多学术见解可以归为两类:一类是源于海德格尔的人的普遍异化,即从个体的人出发,把异化理解成人的生存的普遍形式;另一类是源于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的异化观,把异化与私有制度联系起来考察。萨特的的异化观却介乎于这两类思想之间,或者说他把这两种相互抵牾的异化观合为一体了。因为,就他从物的匮乏去追寻异化的根源,和要求通过人的实践的总体化来克服异化而言,他是比较接近于后一类异化观的。但由于他不是把匮乏看作私有制度的特有现象,而是看作普遍存在于人类始终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在我国社会主义迅猛发展的全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了时代的命题,全社会对此赋予了高度的关注,社会发展相关的哲学理论与思想也逐渐被赋予了更高的关注。在哲学理论当中,马克思主义实为重要的哲学之一,以创新思维总结了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想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落到实处,则有必要通过各种手段推动其实现大众化传播,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举措。本文即以此为出发点,浅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大众化传播的原则和方略。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基本原则推进路径 近些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社会发展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各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进程更在不断深入。有别于其他的传统哲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重点强调着文化的“大众性”,倡导要将文化的价值定位在“民主”层面,并切实服务于“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1]。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广大人民群众定位为践行者,只有还原人民的主体地位并给予人民群众以应有的重视,才能有效借助民众力量在大众群体中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切实体现与价值回归。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路径实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举措,其积极意义也鲜明地体现在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的提升层面。 一、现实意义 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全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推动自身定位在了一个国际新高度。对于很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过于抽象且距离遥远,该哲学理论的生成始于特定的年代,因此应当属于执政党统治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工具。从定义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一种将核心定位在自然、社会与思维发展的哲学理论,本质上看就是关乎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概括性科学,并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理论思想。从内容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思想引导,具有着极强的现实性[2]。鉴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误读率较高,因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大众化传播已经成为了必要的举措,不仅有利于深化人们对其的理解,同时更有利于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设良好的环境,以此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回归。 二、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并非是一项能够一蹴而就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性的长期工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推进路径亦需要遵循相应的基本原则,这样一来,大众化的现实意义才能够有所体现。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着深刻的内涵,对此的相关研究有必要不断深入,这种研究应当兼顾理论与实践研究,唯有经过社会的检验,才能验证“真

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分析

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分析 摘要 合法性理论是政治学的关键性命题之一。把合法性等同于社会公众对政治系统的认同和忠诚的观念,代表当代社会对合法性概念的最一般、最普遍的认识。合法性就是对治权的认可。合法性形成了治权的基础,是法治体制中开展政治活动的基础。合法性作为政治利益的表述,它标志着它所证明的政治体制是尽可能正义的。这意味着,政治权力要想持久并被人们自愿服从,就必须具有合法性基础。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保持政治稳定,必须克服目前已经萌芽并且有可能扩大的合法性危机。 关键词:合法性;合法性危机;政治稳定

目录 1 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3) 1.1 合法性的含义 (3) 1.2.1 意识形态 (3) 1.2.2结构和规则 (3) 1.2.3 治理绩效 (3) 1.2 政治合法性基础分析 (3) 2 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危机分析 (4) 2.1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不适应 (5) 2.2 腐败问题对党和政府形象的侵蚀 (5) 2.3 阶级和阶层的新分化 (5) 2.4 社会公正问题与贫富两极分化 (6) 2.5 意识形态和信仰危机 (6) 3 构建当代中国政治合法性基础的途径 (6) 3.1 大力推进民主宪政建设 (6) 3.2 树立共同的政治价值和理念原则....................................63.3 保持经济持续稳步增长 (7) 3.4 建设包容性的意识形态 (7) 3.5 构建合法性的评价体系................................................7参考文献 (8)

引言 合法性是一个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现代民主国家都高度重视自身合法性建设,把合法性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权力是政治的核心,而合法性,则是政治的价值判断。“合法性形成了治权的基础,是法治体制中开展政治活动的基础。合法性作为政治利益的表述。它标志着它所证明的政治体制是尽可能正义的。”[1]这意味着,政治权力要想持久并被人们自愿服从,就必须具有合法性基础,否则,政权就会出现危机。正如美国政治社会学家利普塞特所说:“任何一个民主国家的稳定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也取决于它的政治制度的合法性与有效性。”[2]当代中国的改革和建设过程中必须客观审视其所潜伏的合法性危机,要充分借鉴现代西方政党政治的成功经验,探索合法性建设的途径。

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趋势评述

袁银传:近年来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趋势述评 一、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趋势 自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立以来,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第一,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三分法和分门别类的孤立研究,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也不利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理解。倡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普遍共识。 第二,突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研究和文本比较研究。近几年来,学界日益打破"以苏解马"、"以西解马"等传统模式,反对"以儒解马",强调以"以马解马",即以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为根据,对他们的思想进行解读,更加重视回归原文本。 第三,突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主要呈现两大发展趋势:一个是进一步深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或专题化研究,特别是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专题研究;二是加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研究。今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趋势将进一步从十七大政治报告精神的政策解读向学理层面研究的深化。 第四,注重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交流与对话。全球问题的日益凸现、美国次贷危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以及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新变化迫切要求各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加强交流与对话,而国内学术研究环境的日益民主化与开放化,国外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公开化、深入化,并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为我们与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交流与对话起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第五,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特别是注重本学科如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全面而坚实的学科支撑。目前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系,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重合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完全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完全等同于、或者完全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二是"主从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个方面,甚至只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六个二级学科之一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的局部任务。三是"渗透论",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建设及各二级学科建设,应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体建设及各门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整体建设及各门课程建设,应该渗透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整体及各二级学科具体建设和发展中,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任务。大多数学者认为,"渗透论"较为正确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科支撑的基本内容。 二、国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趋势 目前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正在形成新的热潮,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英国的佩里?安德森、埃里克?霍布斯鲍姆、伊格尔顿、吉登斯、拉克劳、墨菲,法国的德里达、列菲伏尔、波德里亚、高兹,德国的哈贝马斯,美国的罗蒂、柯亨、普特南、诺曼?莱文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尤其值得我们重视和注意。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一般与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社群主义、生态主义、消费主义以及正在兴起的"美国次贷危机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的研究结合在一起。 就研究领域而言,国外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近年来积极开展对新自由主义、新帝国现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论文 浅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文如下: 摘要:党的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也是我们党风雨百年的经验总结,即不断推 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曾指出:“批判的武器当 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 变成物质力量。 党的报告强调,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也是我们党风雨百年的经验总结,即不断推进马克 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以这是势在必行的,也是新时代对我们的要求,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毛泽东曾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什么叫做大众化呢?就是我们 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 质并非仅使群众掌握理论,而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与大众相结合、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大 众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 “化”大众,即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有效宣传、普及,使马克思主义由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所理解、掌握,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另一方面是指用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即围绕大众需要,根据大众实践过程中所获 得的理论去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建国60多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是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社 会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国内各种矛盾层出不穷。为了更好的度过转型期,保持社会的平稳 发展,必须把当代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群众认同的思想信念,转变为群众改造世界的理 论武器;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与创新精神,用社会实践的经验教训丰 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挥指导作用的必要前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掌握科学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 方法,自觉成为科学理论的实践主体。因此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中起到应有 的作用,就必须实现大众化。因为理论不能直接进行实践活动,必须借助于群众这一载体。让群众对科学理论有充分的理解和认识,这是运用理论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是对客观世界本质的正确认识,群众的实践活动要想取 得预期的效果,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作指导,即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需要借助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合法性理论

合法性理论 the theory of legality 合法性的含义: 人们对于统治地位的确认和服从。 一、哈贝马斯关于合法性的观点 主要观点: (1)对于政治制度的正确性以及合理性要借助哲学、宗教、伦理学作出论证。需要论证的内容包括:国家机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政治活动方式(如选举);政治决策;政治领导人的素质。 (2)合法性的根本标准:政治领域是否反映了社会共同性标准。 (3)政治合法性危机(信任危机):危机的产生即失去了群众对政治的忠诚与信任而如何重获合法性,关键在于建立社会国家,实行福利制度,缓和社会冲突,获得人们对政治权威的信任。 (4)卡尔马克思曾对资本主义政权的合法性进行过批判,哈贝马斯不同于马克思,是对后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认为先进资本主义社会问题主要存在于社会、政治、文化领域,并且,对政治制度无信心,即政权的信任危机是最重要的问题。政权的信任危机主要表现是:人们对政治生活冷漠,对政治人物的不崇敬等。因此,解决现今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方式也不再是马克思所 (5)政权信任危机/合法性危机产生的原因(民众失去对于权威的信心之原因): A.国家进行过度干预,造成民众对政治生活不满。 B.公民认为自己在政治、文化各方面愿望普遍没有得到满足。 C.行政当权者无能力履行预定计划,也会导致公众的不满。 D.社会文化系统产生对政治的不信任的因素。(社会文化系统若产生对于政权不信任的元素,将会导致民众更大的不满,引发政权信任危机的进一步爆发) (6)如何解决政权合法性危机/信任危机: A.政府要约束自己的行为; B.要遵守与群众的约定,使得公民相信政治家; C.注重公民的私人领域; D.尽量保证民众合法要求的满足。 二、让·马克·夸克的观点 主要观点 1、合法性与统治权利之间的关系 (1)统治权则是许多人都想获得的东西,是处于一种竞争状态之下的,通过竞争获得统治权的人就相当于获得“产权证”,可以十分安全地行使这种权利,即是有了合法性。 (2)公民是决定统治权归属的主体 (3)统治权与被统治权的关系 如果是统治与屈从的关系,即不存在合法性,会引发各种问题;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教学大纲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教学大纲 (Aboard Marxism Monographic Study) 一、编写说明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必修的学位课程,共2个学分,总课时数为32个课时。课程的主要内容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讨论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拓展学生的学术视域,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从而增强学生自身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批判意识。 本课程主要采取课堂讲授、师生共同讨论、学生自学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是: 1.认真听课,遵守课堂纪律; 2.认真研读指定的参考文献及阅读书目,并进行独立思考; 3.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国外马克思主义各种思潮的是非得失,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思维能力。 (二)大纲的教学体系 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界说 2. 简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3. 简析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4. 简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 二、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界说 1.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 2.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流派 4.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 5.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6.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义 第二章简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 一、卢卡奇 1.生平介绍 2.《历史与阶级意识》的主要思想 3.对卢卡奇及其主要思想的评价 二、柯尔施 1.生平介绍 2.《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的主要思想 3.对柯尔施及其思想的评价 三、葛兰西 1.生平介绍 2.《狱中札记》的主要思想介绍 3.对葛兰西及其思想的评价 第三章简析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霍克海默 1.生平介绍 2.主要思想介绍 3.对霍克海默及其思想的评价 二、阿多诺 1.生平介绍 2.主要思想介绍 3.对阿多诺及其思想的评价 三、哈贝马斯 1.生平介绍 2.主要思想介绍 3.对哈贝马斯及其思想的评价 第四章简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一、马尔库塞

行测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

行测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

第一部分政治常识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组成部分及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来源: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 来源:英、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二)体系 1. 唯物论 2. 辩证法 3. 认识论 4. 历史唯物论 (三)根本特征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四)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的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2.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五)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唯心主义

①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③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二)意识 1.意识的产生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在意识的产生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2、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3、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1)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指意识依赖物质,没有被反映者也就没有反映。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指意识具有主观特征。 4、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2)意识能动性表现为: ①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点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治观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关于社会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以及各个阶级和各个集团的政治地位,以及相互间政治关系等问题的观点、理论和态度。它是人们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基本出发点。自有阶级和国家以来,政治观就成为政治上层建筑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政治观作为人们社会政治生活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它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其基本内容包括阶级观、国家观、政府观、权力观、政党观、民族观、领袖观、公民观、契约观、公平观、法制观、民主观、自由观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伟人基于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和优化而建立起来的科学的政治观,它的核心内容包括: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政治是一门科学的艺术。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作为上层建筑,政治的本质、内容、形态和方式从根本上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政治以其特定的社会作用,体现着社会经济关系,因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所以,政治集中体现着各种经济利益和要求。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政治决定经济”的谬论时说:“政治的暴力仅仅是手段,相反的,经济才是利益的目的,目的比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更为基础”由此可以看出政治的根源是经济,政治只不过是经济的体现,政治集中体现着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在社会主义时期,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中最根本的政治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更明确的指出“经济建设就是当前的政治”。二政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而政治则是这种社会关系的一个方面,人们的政治关系同人们在其中相处的一切关系一样自然也是社会的公共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中,政治主要是相互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关系,因此列宁说:“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这也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阶级性。与此同时,政治还包括非对抗阶级之间的关系如无产阶级对本阶级群众的、对农民的关系,包括其他的社会关系如民族关系。在消灭了剥削阶级以后,政治则主要成为人民内部的关系。三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现象都是与政治权力有着密切联系的,而一切社会经济利益要求,通过政治权力就能够得到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和实现。许崇德在《政治对象和体系议论》中说:“政治就是特定的集团和个人为了自身利益,围绕着‘政治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从中也说明了“政治权力”才是政治的核心,才是活动的中心,才是政治的任务,由此可看出,政治的核心是政治权力。四政治是一门科学的艺术。虽然政治在现实社会中表现得错综复杂,但其中却是有规律可寻的。因为政治是和世上的万物一致的,也是矛盾运动,也有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所以人们只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它,认识它,就会体现其生动活泼的艺术性,从而推进人类的发展和进步。马克思说过“政治是一种活动”这正体现了政治是一门科学的艺术!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以辨证的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基础的科学的政治观,是阶级性、实践性、权力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我们认识政治、理解政治、和把握政治的前提。

关于合法性理论辨析

关于合法性理论辨析 成为杰 (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摘 要:在当前英美话语霸权之下,学术界关于合法性理论存在大量误读误用现象,只有对合法性与合法性资源、合法性资源流失及对策等问题加以辨正,尤其是对于暴力、政绩、信仰、对比、法理合法性资源及其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才能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合法性理论。 关键词:统治;权威;合法性;合理性;正当性;合法性资源中图分类号:D0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681(2010)06-0024-04 作者简介:成为杰(1983-),男,山东泰安人,广西民族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08级政治学理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合法性,执政文化,政治信仰。 收稿日期:2010-09-08 ① 合法性的历史形成论容易造成执政者的异化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反对中国共产党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提出要“发扬革 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德国学者马克斯·韦伯认为 ,“经验显示,从来没有任何支配(即统治,引者注,下同)关系自动将其延续的基础,限制于物质、情感和理想的动机上。每一个支配系统都企图培养及开发其合法性,而由于合法性基础的不同,连带地也导致了不同的服从形态、不同的行政系统,以及不 同的支配方式。 ”[1]可见,合法性问题是整个政治系统的基础和核心问题,在理论和现实上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政治学的重建与对西方(更确切的说是英美)打开国门几乎同时,所以在政治学界西方的观点尤其是英美的观点影响甚大。而合法性理论实际上一直是以德语作家(影响力最大的是马克斯·韦伯和哈贝马斯)为主流观点的理论,所以造成了当代学术界对于合法性理论普遍存在误读误用现象,也就不能对当前现实中国政治进行有效的解释和有力的指导。本文针对这一现象,结合德语、英语作家的观点和关于历史现实的综合考察,对于合法性理论,尤其是合法性资源理论进行辨析,以求教于学术前辈及同仁。 一、合法性是什么:合法性与合法性资源辨正 合法性是“legitimacy ”(英语 )、“legitimit t ”(德语)的意译,又被译为正当性、妥当性、合理 性,以区别于“legality ”(英语 )、“legalit t ”(德语),即合法律性 。“合法性的最初含义是指合法的国王或女王有权即位是由于他们的‘合法’出身。中世纪以来,该术语的意思增加了,它不再 只是指‘统治的合法权利’ ,而且指‘统治的心理权利’ 。”[2]启蒙时期,尤其是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被使用后,成为被广泛使用的政治学概念。真正把合法性作为一个中心概念进行阐释的 是马克斯·韦伯。他认为 ,“合法性就是人们对享有权威的人的地位的承认和对其命令的服从”[ 3]他提倡“价值中立”并运用经验主义研究方法探 讨了“统治者有没有合法性”以及“统治者如何获得合法性”的问题,成为现代主义政治学研究合法性问题不可跨越的理论高峰。在后现代主义政治学中,哈贝马斯对于纯粹经验主义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反思,深化了学术界对于后现代社会合法性问题的认识。他认为“合法性就是承认一个 政治制度的尊严性”[ 4],实际上就是强调这种制度和人们对于制度的认可必须与真理相联系,否 则仍然是一种“非法统治” 。我们认为,合法性就是统治者获得被统治者的支持和认可的问题。政治合法性资源是研究统治者为什么和怎样能够获得被统治者尽可能多的认同和支持的问题。 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存在一种把合法性与合法性资源问题相混淆的误区,最典型的表现是把韦伯划分合法性的三种类型直接等同于合法性资源的三种类型。即认为卡理斯玛类型的合法性来源于领袖人物个人魅力,传统类型的合法性来源于历史,法制类型的合法性来源于法律制度。但是这种观点不能回答为什么领袖的魅力、历史、法律制度能够带来合法性,导致了对于怎样获得合法性这一问题的错误认识,比如历史决定论①。而实际上,韦伯所谓的三种“纯粹”合法性类型只是描述了历史上存在过的合法性的典型现象,却没有探究这种合法性现象的来源,也不能取代对合法性资源问题的研究。在下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合法性来源的问题。 二、政治合法性来源有哪些:各种合法性资源辨正 (一)暴力合法性 “枪杆子里出政权”是毛泽东在革命时期做出的重要论断,并通过新中国的成立证明了这句话 · 4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