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颜元的教育思想

颜元的教育思想

颜元的教育思想
颜元的教育思想

颜元的教育思想

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河北博野县杨村人。明末清初杰出的实学思想家、教育家。一生研习儒家经典,从事教育活动,提出了系统的经世致用、重实学、重习行的教育理论。他的与教育有关的主要著作有《存学编》、《存性编》、《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等。

一、对理学教育的批判

颜元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战斗性。他从其唯物主义世界观出发,对传统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批评。他认为几百年以至两千年来,教育就已走入“文墨世界”,汉儒讲章句训诂之学,晋人竟尚清谈,隋唐又流为佛老,到宋儒变本加厉,讲的是主静主敬之学。总之都只是在文字书本上下工夫,为害甚大。他说:“训估、清谈、禅宗、乡愿,有一足以惑世诬民,而宋人兼而有之,乌得不晦圣道误苍生至此也。”

颜元对传统教育的批判,概括起来说,认为有三大祸害,即毁坏人才、灭绝圣学和败坏社会风气。

所谓“毁坏人才”,足指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多不学无术,宋儒成天讲学,教人读书、静坐,这样得来的闻见议论,“如望梅画饼,靠之饥食渴饮不得”。受了这种教育的人,自以为知识很丰富,其实是“读书愈多愈愚,审事愈无识,办经济愈无力”。他直接批评朱熹说:“千余年来,率天下人人故纸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者,皆晦庵为之也。”

所谓“灭绝圣学”,是指训说禅宗教育日盛,则孔门实事实理的学问便日见衰竭。他哀叹说:“嗟呼!学校之废久矣!……逮于魏晋学政不修,唐宋诗文是尚,其流毒至今日,国家之取士者,文字而已;贤宰师之劝课者,文字而已;父兄之提示,朋友之切磋,亦文字而已。……求天下之治,乌可得哉?”正由于教育只是流于文字工夫,静坐语录上,学校也就没有学术可言。尤其倡行八股取士,为害更大。他说:“八段行而天下无学术,无学术则无政事,无政事则无治功,无治功则无升平矣!故八股之害,甚于焚坑。”他还指出:“后人为汉儒所诬,从章句上用功,为释氏所惑,从念头上课性。其结果,‘道亡学丧’通二千年成一欺局矣!哀哉!”

所谓“败坏社会风气”,是说传统教育,主静、读书,造成社会道德、经济和人才的衰败。他说:“天下皆读作、著述、静坐,则使人减弃土农工商之业,天下之德不惟不正,且将无德;天下之用不惟不利,且将无用;天下之生不惟不厚,且将无生……渐至今日,旷代不见一帝臣王佐之才,千里不见一礼乐和好之家,数乡不见一孝弟忠信之人。徒闯家家程注朱注,人人套文钞策,子午科也,酉卯科也,乾坤全坏于无用老学究。”

颜元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可谓一针见血,相当深刻,这也反映了颜元关于教育和政治关系的观点。

二、关于教育的作用

颜元对于教育的作用是非常重视的。他从社会政治和人性两方面论述了教育的作用。

颜元认为,教育和经济的关系非常密切,提出了养教并重,养先于教的观点。他为了使国家富强。主张“复井田”,目的是使耕者有其田,而这项重要的经济措施,即有教育的涵义。他在勾画实行井田制后的美好远景时指出:“意斯日也,孟子所谓百姓亲睦,成于此征焉,游玩有归,而土爱心臧,不安本分者无之,为盗贼者无之,为乞丐者无之,以富凌贫者无之,学校未兴已养而兼教矣。……故吾谓教以济养,养以行教,教者养也,养者教也。”意思是说,井田制本身就含有深刻的教育作用。因为农民在共同劳动中,可以和睦相处,互相帮助,使得游民、盗贼、乞丐、恶霸都将绝迹,即使学校未得建立,亦可受到教育,所以

教育足以推动生产;生产又足以推动教育,这是教养合一,教养并重的思想。当然,其中包含着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在教养并重中,他又认为养先于教。他在《存治编·治赋》的“治赋之要有九”中,首先提到“预养”,认为在上者必须“菲供膳,薄税敛,汰冗员以足衣食”。然后才是“预教”,即“简师儒,申孝弟,崇忠义以保民情”。显然这种观点,是孔子“先富后教”思想的发展,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颜元认为教育与政治有重大关系。他以为教育培养人才是治国的基础。他说:“有人才则有政事,有政事则有太平。”主张“一风俗而成治功,莫善于取人以德,其本莫重于谨库序之教”。因此,他把“兴学校”作为他的三大政纲之一,认为“学校人才之本也”,“昔人言本原之地在朝廷,吾以为本原之地在学校”。

颜元还认为,教育作用在于预防和去掉“引蔽习染”。在人性论上,他不同意理学家把性分为义理之性和气质之性两极,以及气质之性是恶的说法。他认为,人性善,“恶者,引蔽习染也”。去掉引蔽习染,恢复人的善性,正是教育所应起的作用。他曾以衣服被污染为例,说明通过教育去掉引蔽习染,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即使习染很深,也是可以教好的。然而更重要的是教育要发挥“习善”的作用,预防引蔽习染。他说:“使天下相习于善,而预远其引蔽习染。”颜元这种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强调教育可设改造引蔽习染的观点,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其性善之说,却反映了他的唯物主义思想的不彻底性。

三、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

颜元要求培养实用的人才。他明确指出:“学所以明伦耳。”而其内容则依借《大学》中“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提法。他所讲的“‘明明德”是指道德教育,要求所培养的人要具有仁、义、礼、智等德性;而“亲民”则为“学为圣人”,他所说的圣人和理学家所说的圣人不同,他认为圣贤是能利济苍生的人,有实才实德的人,而且应该是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人。他说:“人于六艺但能究心一二端,深之以讨论,重之以体验,使可见之施行,则如禹终身司空,弃终身教稼,皋终身专刑,契终身专教而已,皆成其圣矣。”他又说:“学须做成一件便有用,便是圣贤一流。试观虞廷五臣,只各专一事,终身不改,便是圣;孔门诸贤各专一事,不必多长,便是贤;……”

颜元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虽然衍用《大学》和儒家的传统观点,但赋予了新的内容,尤其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思想,反映了当时新兴市民阶级富国强兵的要求和他的初步民主思想。

颜元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是和他的教育目的主张紧密相连的。颜元强调培养实用人才,因而其内容亦强调“实学”。他在《删补三字序》中说:“三事、六府,尧舜之道也;六德,六行,六艺周孔之学也;古者师以是教,弟子以是学,居以养德,出以辅政,朝廷以取士,百官以奉职。”三事指正德、利用、厚生说;六府指金。木、水、火、土、谷说;六德、六行、六艺是三物。六德指智。仁、圣、义、中、和,六行指孝、友、睦、姻、任、邱;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所以三事、六府、三物就是颜元所讲的“实学”,便是他所主张的教育内容。

其实,颜元在谈教育内容时,多指“三物”而言。而在“三物”中又以“六艺”为最基本。他说:-“先之以六艺。则所以为六行之材具,六德之妙用,艺精则行实,行实则德成。”所以六艺是他主张的最基本的教育内容,这也就是他屡次提及的“礼、乐、兵、农”。

颜元晚年曾主讲于漳南书院,并为书院草拟了一个“教育计划”,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内容的主张。他把书院分设六斋,各习不同课程。“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武备斋”课黄帝、太公以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请战法,射御技击等科。“经史科”课十三经、历代史、法制章奏、诗文等科。“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理学斋”课静坐,编著程朱陆王之学。“帖括斋”课八股举业。其中“理学”和“帖括”二斋,只是“暂收之以示吾道之广,且以应时制”。其余四斋充分反映了颜元培养

专门人才,学习“实学”的主张,以及“实学的具体内容。在他看来,只有学习这些内容,才能培养实用人才,以实现他以七字富天下,即“垦荒、均田、兴水利”;以六字强天下,即“人皆兵,兵皆将”;以九字安天下,即“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的富国强兵、安定社会的政治目的。

四、关于教学方法

颜元极为重视教学方法。其特点是,以唯物主义认识论为基础,强调“主动”、“习行”,从而和“主静”与偏重文字的传统教育方法根本对立。

颜元“反静主动”是很强烈的,他认为,此二者势不两立,不可调和,并关系到人才的培养和国家的强弱。他说:“三皇、五帝、三王、周、孔皆教天下以动之圣人也,皆以动造成世道之圣人也。……晋宋之苟安,佛之空,老之无,周程朱邵之静坐,徒事口笔,总之皆不动也。而人才尽矣,圣道亡矣,乾坤降矣。吾尝言一身动则一身强,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盖自信其考前圣而不谬,俟后圣而不惑矣。”

所谓主动的教学方法,就是要通过实际活动,通过具体的事去学去教。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使人身体强健,筋骨强固,增强身体和精神的健康,而且可以有道德涵养的功用和经世致用的价值。

教人为学既然生动,就必须注重习行。“习”是颜元教学方法的中心原则。他认为只有习行才能取得真正知识,也才能实际应用所教所学的知识。

“格物致知”是颜元习行原则的主要方法。他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解释“格物致知”,认为“物”就是客观实际存在的具体事和物。“格物”就是亲自去接触这个事,去做这件事,就像用手去格杀野兽,身实习之,实行之。只有通过“格物”,才能达到“致知”,获得真正知识。他说:“譬如欲知礼,任读几百遍礼书,讲问几十次,思辨几十层,总不算知。直接跪拜周旋,捧玉爵,执币帛,亲下手一番,方知礼是如此……是谓格物而后致知矣。”从此出发,颜元反对理学家“读书穷理”的方法,认为读书只是“学中之一事”,只是习行经济之“谱”,但只有谱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所以他说:“盖读书乃致知中之一事,专为之则浮学台”从而强调读书目的在于运用,强调读了书本,必须照书上所说的去习行。就是读书少,只要习行了,亦自受用不尽。

颜元的“主动”和“习行”的教育方法,其本质是一致的,但他的含义,略有区别,为的是分别针对传统教育方法的两种形式,即用主动教学法反对主静之说;以习行教学法反对或代替书本的教学法。

颜元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全面、系统。虽然由于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他的基本立场仍以维护封建统治为目的,唯物主义观点也有其某些不彻底性,但从其主导思想来看,毕竟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新的市民阶级的利益,敢于冲破封建专制思想的束缚,向统治思想的理学宣战,提出了与之相对立的唯物主义教育理论和主张,在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并产生过深远影响。

颜元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迪

颜元教育思想对今天的启迪 【摘要】颜元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教育家,他深刻批判了程朱理学脱离实际的书本教育,竭力提倡并践行“实学”和“实用”的教育,对我国近代乃至于现代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颜元教育思想中的片段加以述评,以此来与大家共同思考、探寻当前教育的症结和发展路径。 【关键词】颜元教育思想因行得知学而为用苦学 颜元,清初著名教育家、思想家,“颜李学派”始创人。章炳麟云:“叔世有大儒两人,一曰颜元,再曰戴震。”颜氏以其特立独行,敢“下二千年不敢下之笔,开二千年不敢开之口”之气概,不仅在中国哲学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其质朴而诚实的学术思想对中国教育而言也有其值得郑重借鉴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特别是相较于今日之唯书、唯师、务虚不务实、急功好利的教育现状,更显其清新之风气和久远之筹计。 一、因行得知,彻底的知行合一观 颜元三十五岁学有成就时自号“习斋”,一个“习”字,便是他的学术思想全部精神所在。他说:“心上想过,口上讲过,书上见过,都不得力;临事依旧是所习者出来”。王阳明高唱“知行合一”,曰:“不行只是不知”,殊不知,这在习斋看来,竟是浅陋了。习斋认为,王阳明还是偏于主知,或还是分知行为二,因此不是彻底的知行合一。习斋主张,不知只是不行,因行得知才算真正的知行合一。 习斋反对死读书,反对“朱子式”的静坐空想,极力推崇王安石的力行之学。习斋同道虽寡,但却抱宏愿要改变这种“空谈误国”的学风,成就新的气象。他说:“但抱书入学,便是作转世人,不是作世转人。”又说:“学者勿以转移之权委诸气数。一人行之为学术,众人从之为风俗。民之瘼矣,忍度外置之乎?”一席话将学者应担负的社会义务和历史责任说得再明白不过。但学人们仍还只是一味地唱高调,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读书何用?这真是读书人的悲哀! 关于人的认识问题,唯心主义哲学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物质世界看作是主观或“客观精神”的产物,把认识看作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奉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如王阳明“一念发动处便是行”,“生而知之”的认识论思想,近代西方的“天赋观念”说等。旧唯物主义持直观反映论,它把认识主体看成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物,把人产生认识的过程看作是认识者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毛泽东对此评价道:“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唯物主义哲学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基本前提出发,认为客观事物存在于人的头脑之外,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从而把认识和对象,主观和客观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

[试论,颜元,体育]试论颜元的体育思想和实践

试论颜元的体育思想和实践 " 【内容提要】颜元由其切身感悟及对宋明理学的研究批判,提出了较为完备的体育思想,归结起来主要有“文武相济”、全面发展;“习行、习动”,强国强身两个方面, 他还注意体育实践,他的体育思想及实践在我国教育思想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号习斋,清代直隶博野(今属河北省)人,是我国十七世纪伟大的思想家和爱国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特别是他的体育思想 和实践,在我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的光辉先例,对我国近代乃 至于现代的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拟就颜元教育思想体系中的体育思想 和实践,做一粗浅探讨,并以此就教于学界前辈。 一、颜元体育思想的形成 颜元体育思想的形成,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其自身对生活经历的体验;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是他对宋、明理学的研究与批判后的感悟。艰苦的生活实践,虽然使颜元意识到了读书静坐的危害性,但他却未从此而远离宋明理学,相反,在一段时期内,他竟被理学所迷惑,倾倒在理学家的脚下。 在颜元24岁的时候,偶读陆九渊、王守仁的语录,“始知世有道学一派,深悦之,以为孔、孟后身也”[2 ]。可在他26岁时,又得《性理大全》一书,“见周、程、张、朱语录, 幡然改志,以为较陆、王二子尤纯粹切实,又谓是孔、孟后身也。”[3]从此以后,颜 元“进退起居,吉区宾嘉,必奉《文公家礼》为矩yuē@①;奉《小学》、《近思录》等书如孔子经文”[4],甚至当听到别人对诸子存有疑义时,便“忿然力辨,如骂父母”[5]简直到了顶礼膜拜的程度了。直到颜元34岁时,他的思想才发生了彻底的转变。在颜元34岁时,他的养祖母病逝,颜元不胜哀痛,他一丝不苟地按照《文公家礼》为其守丧,结果使得颜元连病带饿,几乎致死。 颜元根据切身的体验,“颇觉有违于性情,已而读周公礼,始知其删修失当也。及哀杀,检性理,乃知静坐读讲非孔子学宗,气质之性非性善本旨也”[6],认为理学家们论学参 杂佛学,支离破碎,“空言无用”。颜元深“痛尧舜周孔三事三物之道亡,而生民之涂炭至此极也”[7],愤然作《存性编》、《存学编》,后又作《朱子语类评》,除系统地阐发其思想外,更对理学展开了尖锐而深刻的批判。 颜元的体育思想,也正是在他的切身经历和感悟中,在他对宋、明理学进行研究、批判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完善的。 二、颜元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概括起来,颜元体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为“文武相济”,全面发展;“习行”、“习动”,强国强身。

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是民国时期非常著名的教育大家,面对当时诡谲变幻的的社会现状,他不仅从理论上对教育与国家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提出自己的教育理念;而且立足实践,对当时的北大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作为中国教育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之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经常也作为教师招聘考试的常考点。在此,特将其主要观点汇总,以供大家学习之用。 一、五育并举 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完全人格。追求的是人员客观世界的和谐融通。围绕这一观点,蔡元培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其中,前三者偏向于现象世界之观念,属于政治教育;后二者以追求实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在这个知识点中,考察方式主要有三种。 1.蔡元培的五育并举包括哪些,多选题备考。 2.五育中的核心是哪个?公民道德教育 3.以美育代宗教是谁提出的-蔡元培 二、北大改革 (一)改革校风 学生观:抱定宗旨,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砥砺德行;敬爱师长。 教师观:热心积学,学旨第一。 发展科研所,广积图书 培养学生正当兴趣 (二)办学原则: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三)教授治校,民主管理 (四)教学体制改革;扩充文理;废科设系;设选科制 这个知识点经常会以多选题或者表述正确或错误的选项出现。经常考到的知识点有 1.蔡元培北大改革中提出的办学原则 2.蔡元培北大改革中学科和教学体制改革的内容 3.蔡元培北大改革对校风的改革内容 三、教育独立 1922年,蔡元培发表《教育独立议》,提出教育一是要独立于政党,二是要独立于宗教,应当完全交给教育家去办,保有独立的地位。 教育独立应该包括:第一,经费独立,要求政府活出某项固定收入,专作教育经费,不能移用;第二,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由懂得教育的人

蔡元培德育思想初探

蔡元培德育思想初探 罗承舜 (1989年7月)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改革家。他曾办爱国女学,培养反清革命人才;改革封建教育,首倡德、智、体、美四育;整顿北大,创学术明主新风;改革学校领导制度,实行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提倡科学精神,创办中央研究院,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学家,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泽东同志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周恩来同志高度评价了他光辉的一生:?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蔡元培先生在伦理学研究上颇有造诣,曾编著《中学修身教科书》、《中伦理学史》;翻译了鲍尔生的《伦理学原理》;发表了大量教育论著。他生平重视道德修养、砥砺德行,品德高尚。他的伦理学思想以道德教育最为突出,形成了以道德教育为中坚、造就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兴旺为宗旨;以自由、平等、博爱为内容,以求远效、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德育、德行相结合为方法的德育思想体系,具有时代特色。 本文着重从蔡元培先生的德育思想体系中,初步探索德

育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从蔡元培先生的德育思想中,我们可以汲取更多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益的养料,为我们进行人才培养、智力开发、青少年思想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服务。 一、德育的地位 蔡元培先生从康德的二元论思想出发,把世界划分为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现象和实体。在现象世界中,有人我之差别和幸福之营求,以追求现世幸福为目的;实体世界则泯营求而忘人我,以摆脱现世幸福而纯任自然的作用。后者就是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他认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是对于现象世界无厌弃亦无执着;对于实体世界非常渴慕而渐近于领悟。为此,他提出了以道德为中坚,?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兴旺的德育宗旨。他主张,要造成完全的人格,就要以?自由、平等、友爱?为德育大纲,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他说:?对公民道德的纲领,揭法国革命所标举的自由、平等、友爱三项,由古义证明说:自由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也,盖古者谓之义;平等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也,古者盖谓之恕;友爱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也,古者盖谓之仁。?(《蔡元培教育文选》第241页)?三者诚一切道德之根源,而公民道德教育之所有事者也。?(《蔡元培选集》第9页)他强调,要造成完全

论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论蔡元培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刘静 摘要:自由主义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基础,对自由的追求贯穿了其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养成完全的人格,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而这种教育本身也须是自由的,因此他提倡学术自由,争取教育独立,目的在于为教育争自由。 关键词:自由;教育;蔡元培 一、自由的理想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两方面理解自由的涵义:一是向外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以理性为基础和根据的,强调在理性面前个体都是平等、自由的,反对任何人为的压制。这种自由观比较重视权利的观念,把自由视为一种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如强调政治自由、学术自由、言论自由是人的基本权利。人要争得外在的自由,必须寻求建立种种制度来保护每个人的自由不受外部的侵犯。西方古典传统的自由强调的就是这种向外的自由。二是向内的自由,主要是指一种意志的自由或伦理的自由。此类自由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多是指向一种精神状态或精神境界,像中国古人所描写的理想境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帝力于我何有哉?”,“从心所欲不逾矩”,“上下与天地同流”,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就是一个不受干扰的自由境界。在人类思想史上,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其主张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个人主义是其哲学基础;在文化上,它拥护思想自由,反对思想专制;在经济上,主张市场经济;在政治上,强调“有限政府”和立宪制。可见,西方的自由主义强调的正是社会的自由或者说向外的自由。中国近代西学东渐以来,西方自由主义思想传入中国。 二十世纪初,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在风云变幻的情势下登上历史舞台。刘军宁先生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对自由主义的学习和引进是从自由主义半途开始的,而不是从自由主义的根本处──以洛克、孟德斯鸠、休谟、斯密、柏克、洪堡、贡斯当、托克维尔、阿克顿等人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开始的,“即使是严复也是怀着‘先天下后个人、先强国后富民’的中式士大夫的使命感,而且对自由主义抱持着工具主义的态度。”[1]因此,这就使得中国的自由主义更加带有自己的特色。李慎之先生在《自由主义传统在中国的发轫与复兴》中认为:自由主义意味着人必须自尊、自强、自律、自省,并对他人要尊重、宽容;自由主义者不但乐于听取各种各样的反对意见,而且保护反对意见。他指出,在中国“自由主义可以是一种政治学说,可以是一种经济思想,也可以是一种社会哲学。它可以是一种社会政治制度,更是一种生活态度”。[2]而且,他认为,虽然中国传统中有许多是阻碍自由主义的,但是在像儒家和道家这样的主流文化中也可以找到与自由主义相互促成的资源,“蔡鹤卿先生就是一个极好的榜样”。[2]蔡元培自由主义的思想正是他追求中西古今文化融通的结果。 蔡元培认为,不同的文化应该互相接触,取长补短,从而产生一种更具“生命力”的文化。 [3](p.50)就中国文化而言,学习西方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吸收而消化之,尽为‘为我’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及答案(3)

2015年教师招聘考试小学教育理论模拟试题及 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 1.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是( )。 A.班主任 B.班委会 C.共青团 D.少先队 【答案】A 。中公专家解析: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 2.下列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答案】B。中公专家解析: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有教无类是孔子的主张;《学记》认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复归人的自然本性是老子的主张。 3.“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答案】A 。中公专家解析:“建国君民”主要是指政治方面的内容,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4.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答案】A。中公专家解析:苏格拉底是最主要的代表。 5.终身教育思潮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保罗·朗格郎 B.罗杰斯 C.索尔蒂斯 D.布鲁纳 【答案】A 。中公专家解析:“终身教育”这一专门术语,最早是由法国职业教育理论家保罗·朗格郎于1 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二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会议上首次提出的。 6. 个人的价值高于社会的价值,应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这( )的观点。 A.宗教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本位论 D.文化本位论 【答案】C。中公专家解析: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令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7. 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教育。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论蔡元培的健全人格教育 摘要: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为它决定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去培养。在这一问题上,蔡元培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主张五育并举,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人。 关键词:蔡元培;完全人格;教育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的著名教育家,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提出了“五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 一、蔡元培完全人格的理论基础 倡导教育、注重培养以救国是我国近代知识分子在战火洗礼而得的教训,志在救国的蔡元培认为应当走出国门,学习西方,在辛亥革命前后三次出国留学,系统而广泛地接触了西方的哲学、美学、人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对不少学科都有研究。这为其完全人格教育思想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蔡元培在留学过程中,对西方教育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其中,对蔡元培的健全人格教育理论影响最大的是全面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这一思想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随后夸美纽斯、洛克、卢梭等人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主张通过教育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蔡元培从这些思想中,认识到中国旧教育的不足,并从中得到有价值的理念: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个性和完美人的形式;通过德、智、体、美促进个性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和谐发展;视儿童为教育主体,教育要依据儿童的自身发展要求和规律促进其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完全人格教育思想的内涵 蔡元培在留学过程中,一方面接受了中国传统的固有文化遗产,一方面又吸收了西方19世纪的民主主义、自由主义的新思想,从而提出了“完全人格教育”的理论。“完全人格”是他要培养的自由、民主、平等社会新人的目标。蔡元培为实现对国民进行完全人格教育,提出了“五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一方面是适应民主共和政体对教育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由于他留学西欧,受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影响,接受现代文明的结果。

_主动习行_与_从做中学_颜元与杜威教育思想比较研究_杨静

习斋研究 主动习行 与 从做中学 颜元与杜威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杨 静,段作章 (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摘 要:中国颜元和美国杜威都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家,他们批判旧教育的空虚无用,主张教育要切合生活实际,并分别提出了 主动习行 与 从做中学 教育思想。在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教育目的观、教育内容观、教学方法论等方面,他们既有许多相通之处,也有许多分歧的地方。比较他们教育思想的异同,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两位教育家的思想精髓,从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服务。 关键词:颜元;杜威;主动习行;从做中学 中图分类号:G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413X(2007)05 0043 04 颜元(1635年-1704年),字浑然,河北博野县人,是清初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所说的 主动习行 教育思想,就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认为惟有如此,学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用的。强调 习行 是颜元在学术思想转变后关于教学方法的一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主张。约翰 杜威(John Dew ey 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从做中学 主张从经验中积累知识、从实际操作中学习,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手脑耳口等感觉器官亲自接触具体的事物,通过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最后亲自解决问题。虽然两位教育家的生活年代、思想形成的继承关系和背景各异,但二者的观点可谓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同。通过对他们作一番分析和对比,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把握他们教育思想的本质,另一方面,可以借鉴他们的思想,为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服务。 一、颜元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及理论的比较 颜元之所以重视 习行 教学法,同他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有密切关系。他肯定宇宙是物质的、 变动的,是有种种内部联系的一个整体;肯定理气一元,认为精神与物质不可分离;肯定宇宙万物与社会关系的客观存在。因而认识要通过感官和实践,并接受实践的考验。他甚至把 格物致知 中的 格物 两字,解释为亲自去接触事物,亲自做事,如同用手去格杀猛兽, 身实习之,身实行之 [1](P48)。因此, 习行 教学法正是他的这一思想在教学上的反映。另一方面,颜元重视 习行 教学法的直接原因,是为了反对理学家静坐读书、空谈心性的现实状况。为了改变理学家 将道全看在书上,将学全看在读上 和讲上的教学方法,颜元强调 吾辈只向习行上做功夫,不可向语言、文字上著力 [1](P663) 。在他看来, 从静坐讲书中讨来识见议论 [1](P66),一是由于脱离实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望梅画饼,靠之饥食渴饮不得 [1](P66);二是终日兀坐书房中,影响健康, 萎惰人精神,使筋骨皆疲软,天下无不弱之书生,无不病之书生 [1](P272)。 要理解杜威 从做中学 、 从经验中学 的理论内涵,必须对杜威的经验一词有所了解。经验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杜威理论中的经验的含义与前人不同,它对传统的经验进行了改造。首先,它克服了经验与理性的对立。在西方哲学史上,经 收稿日期:2007 05 06 作者简介:杨 静(1982 ),女,江苏连云港人,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段作章(1954 ),男,江苏沛县人,徐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2007年9月第9卷/第5期/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J OU RNAL OF HEB EI NO RMAL UNIV ER SITY /E ducation al Scien ce E dition / Sep.2007 Vol.9N o.5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阅读精选(1):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自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为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1。提出背景 辛亥革命胜利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刚刚成立时提出来的。当时,中国的教育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在中国实行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但是教育领域中封建教育的改革,然而,改革刚刚起步,只是颁布了一些具体的暂行规定,还缺乏明确的教育指导思想,缺乏新的教育宗旨。 要使资产阶级对封建教育的改革能够深入、健康地开展,迫切需要在统一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尽快地确定一个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教育宗旨,来规定资产阶级对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只是在这样的形势下,1912年2月间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教育论文《对于新教育之意见》比较系统地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 2。军国民教育 清末由国外传出,蔡元培认为,他并不是一种理想社会的教育,然而在中国,却是今日所不能不采者,主要原因: (一)从国外环境看来,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

(二)就国内状况而言,要打破军人成为全国中个性之阶级的局面,就非行举国皆兵之制,否则无以平均其势力。可见,蔡元培主张军国民教育,是为了对外实行自卫,对内反对军人的强权统治,这在当时是进步的。 3。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被蔡元培认为是富国的手段,他认为世界的竞争不仅仅仅是在武力,尤其是在财力。因此加强科学技术教育,提高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国家富强才能够在世界竞争中生存下来。 4。公民道德教育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固然重要,但是仅有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还不够,务必教之以公民道德。何谓公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平等、博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 由此可见,蔡元培所提倡的是西方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主张用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道德,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资料。 蔡元培在提倡西方资产阶级道德观念时,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的道德思想,他把西方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道德观念,分别比做中国古代儒家所提倡的义、恕、仁。毋庸讳言,这种比附是牵强的,然而,他这样做,又是有其深刻用意的。他主张广泛吸收国外文化,同时,他又强调,吸收国外文化时必择其能够消化者而吸收之,并且务必以我食而化之,而毋为彼此所同化,他批评有些志行薄弱者,一到国外留学,即弃捐其我而同化于外人。 5。世界观的教育 世界观的教育为蔡元培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所首创的,受到康德哲学的影响,它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进行世界观教育就在于培养人对现象世界持超然态度,对实体世界则抱用心进取态度,蔡元培的世界观教育,是建立在把世界划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这个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下,然而,他要求人们遵循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原则,不要被束缚于某一学说的思想,在当时具有打破几千年思想专制统治的解放作用。 6.美育教育

教育史简答题和论述题

1、简述西周“六艺”教育的内容和特征。 (1)“六艺”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按其学科性质分成三大方面: ①礼乐。礼是指周礼,范围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领域。乐教也是西周官学中的主要科目。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②射御。射,指射箭的技术;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③书数。“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2)“六艺”教育的特征 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 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2、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1)立志: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5)内省: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

道德规范。 (6)改过: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3、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 颜之推是南北朝梁朝人,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颜氏家训》一书中。主要观点有:(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 (2)、要爱与教相结合; (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4)、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 (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4.简述明代八股取士的创立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明王朝为了进一步以程朱理学统制思想,以八股制义为科举考试定式。"八股"特点有三: (1)八股文之试题取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 (2)八股文章只能依据朱熹《四书集注》"代圣人立言",不能丝毫阐发己意; (3)八股文章必须采用固定格式的排偶文体,否则不能入仕。 明代科举这一变化,使得科举考试更加形式化,也使得各级学校以教习八股范文为主,教育内容更加空疏无用,教学方法更加僵化、教条,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 5、明末清初进步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和特点有哪些? 黄宗羲、王夫之、颜元等启蒙思想家的进步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一

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教育思想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省绍兴市山阴县人。蔡元培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作为中国近代最重要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和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驱,他积极领导和具体参与了辛亥革命时期的各种教育改革活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教育新体制的创建者,为发展我国教育和科学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毛泽东称赞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五育并举,健全人格 蔡元培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一文中,系统全面地阐明了他对于新教育方针的主张。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种教育和谐发展的方针。 对这五方面的教育,他都做了具体的解释。 一、军国民教育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蔡元培是从对外抵御外来侵略,对内反对军阀专制两个角度来论述了军国民教育的必要性的。其目标是强兵自卫。他曾再三强调体育在教育方针中的重要地位,认为它不但可以强兵,以对付“强邻交逼”和军阀专制的局面,而且可以培养健全的人格。蔡元培认为,“先有健全的身体,然后有健全的思想和事业”,“所以学生体力的增进实在是办教育的生死关键”,因为对学生进行军事体育训练,学生才有“狮子样的体力”,“才能使今日的学生成为明日社会的中坚、国家的柱石”。他还注意了体育要合于生理的要求和学生道德品质的训练。 二、实利主义教育 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其目的在于富国强民。蔡元培阐述了智育对于培养人的能力,发展人的智慧的作用,他说:“智育则属精神方面,精神愈用愈发达。”所于他认为通过智育过程,学生在研究各种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就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学科学所必须,而且不管处理什么事务,都能使之善于分析比较,得出正确的结论。蔡元培把科学知识引入学校的教学内容,强调对学生的生产技能训练,在普通教育中,他将物理、化学、博物学、算学、历史、地理、金工、木工等都列为智育的范围,这是对封建教育的重大改革。 三、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是健全人格教育的核心。蔡元培认为,只有体育与智育而无道德教育,是有害无益的,因为“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所以“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道德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人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他反对道德教育只是去简单地背诵信条,而必须身体力行。

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摘要: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不开的。它包括天道观和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等,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里面也包含糟粕,因此在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上,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科学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目录: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三次打变化:汉代玄学、魏晋理学、近代西学东渐、 主要特点:天人合一、政教合一、问道结合、知行一致 二、天道观和人性论历史观与社会观伦理观与道德观 三、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的态度 正文: 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 不开的。其大的阶段而言,大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的儒家独尊,魏晋的玄学,唐代的儒、道、释三教并举,宋明的理学,明清之际的实学和近代的西学东渐。有三个打的变化时期,即魏晋玄学的兴起,缓道入儒;宋明理学的形成,缓释入儒;近代西学东渐,资产阶级以至无产阶级的哲学和文化教育思想对儒学的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次冲击。 二、1.天道观与人性论 (1) 教育哲学中的根本问题:天道观和人性论(教育的根本在人性,人性的根本在天命) 天道观人性论历史观社会观教育观的关系论述 a、天道观和天命观在古代,不仅是人性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历史观和社会观等的基础,不同的天道观和天命观就会引伸出不同的历史观和伦理观,并影响着教育观。 b、天道观影响到人性论、历史观、伦理观以至教育观等多方面的问题,因而天道观的问题,也就成为哲学(包括教育哲学在内)中的本体论的问题,也就是宇宙观和世界观的问题。受其影响最大而且最为直接的是人性论的问题,有不同的天道观,对人性问题也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如人性从何而来,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什么关系,人性能否改变等问题,这些又与教育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c、天道观:由主宰之人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 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属自然转变 认识论与逻辑:名家及墨家《墨经》的形式逻辑思想,已经触及到逻辑学同一律、矛盾论、排中律等 教育原则与方法:原则涉及到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方法有博学、慎思、审问、笃行等。 (2)对天人合一的正负面评价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当前哲学界不少学者企图从中导驿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是人与天合,人与天地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口号。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他认为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并且不拘一家一言,所谓“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另外,他还提出教育独立思想,为实现教育真正独立,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关于教育行政独立的方案。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西方现代文明对于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追求,在蔡元培那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或者说,蔡元培给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内涵,这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提倡完全人格教育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为它决定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去培养。在这一问题上,蔡元培先生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人。 完全人格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人格”是他要培养的自由、民主、平等社会新人的目标。蔡元培为实现对国民进行完全人格教育,提出了“五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一方面是适应民主共和政体对教育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由于他留学西欧,受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影响,接受现代文明的结果。 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了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他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顺应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变革,以及世界发展的潮流。 为了切实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他之所以要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理由是:美育是自由的、进步的、普及的,而宗教是强制的、保守的、有界的。毕竟,宗教是有局限的,它与自由、民主、博爱、平等、人权等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冲突的。因此,在他的教育独立思想中提到教育应脱离宗教而独立。 (二)力倡“尚自然、展个性”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姓名:王言秀学号:065100060 班级:2006级初等教育 摘要: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明,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和杰出的教育家,于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浙江绍兴。 蔡元培少年时尊崇宋明儒学,学作八股文,为奇古博雅,17岁即中秀才,次年中举人,进士,28岁官至翰林院编修。但是他无意做官。 以下是我对蔡元培先生教育思想的认识: (一)蔡元培的美育教育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史上提倡美育的“唯一的中坚任务”。他认为美育教育是进行世界观教育最重要的途径,使人们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所必经的桥梁。美育教育的重要性源于其特点,从他看来,人从现象世界通向实体世界存在的障碍不外两种意识,一是人我之差别、二是幸福之营求。“有人我,则于现象中有种种之界画,而与实体违。有营求则当其未遂,为无己之痛苦。及其既隧,为过量之要索,循于现象之中,而与实体隔。”因此,仕人我之见,泯营求之念便是从现象世界走向实体世界的关键,而美感教育的特性恰恰就在于此,他说在现象世界,人人都有爱恶、惊惧、喜怒、悲乐之情,不过这种情感随着人的离合、生死、祸福,利害等现象而改变,但美感教育,使人“自美感以外,一无杂念”,人进入这种境界则“已接触于实体世界观念矣”,后来在《以美育代替宗教说》一文中,他把美感教育这种特性说得更加明确:“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之我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正因为美育具有陶冶人的感情,使人的道德品质高尚纯洁的特性。因此蔡元培认为:“故教育家欲由现象世界而引以到达于实体世界之观念,不可不用美感之教育”。蔡元培的美感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唯心主义的,受到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较深,他反复宣传美感的普遍性和超越性,也显然是超阶级的、超现实的,过分夸大了美感教育的作用,主张在教育人对美感教育“应特别注重”,这些都是正确的。以上的五种教育,蔡元培认为尽管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的整体所缺一不可的,同时他又指出,这五种教育并不是平分秋色,没有重点的,而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 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诸者和谐发展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的。但是,他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两部分,又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于超轶于政治两类,认为军国民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于隶属于政治,而其他的超轶于政治,这种划分不科学。其次,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现世的幸福,而是为了达到那个“不可名言”,如果“不得不强为之名”则“或谓之道,或谓之太极,或谓之黑暗之意识,或谓之无识之意志”的实体世界。此外,他在阐述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问题时,也存在超阶级、超现实、牵强附会等弊病。 (二)大学教育思想

蔡元培德育思想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_任福全

DOI:10.13600/j.cnki.jpsslof.issn.1009-4326.2015.02.028 蔡元培德育思想对当前道德教育的启示 任福全,李 娟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401) 【摘 要】 蔡元培德育思想作为我国道德思想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当代中国德育现状、寻求解决对策的重要参考。蔡元培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兼容并包”等公民道德教育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德育思想理论,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蔡元培德育思想对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蔡元培;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326(2015)02-0115-03 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革命民主主义者,他一生致力于近现代中国的教育事业。在从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他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其中公民道德教育位于首要地位。正如蔡元培所言:“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以道德为根本。”[1]134蔡元培推崇孟子的“良心说”,在他看来人性本善,道德是需要后期培养的,不能任其自由发展,只有将道德的正能量充分发挥,整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风气,其他各方面也才会有一个质的发展。蔡元培正是看到了道德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才能在从事教育事业的过程中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兼容并包”等公民道德教育思想。这对我们的社会、家庭、学校、个人等在德育教育方面有重要的启示。 一、启示之一:社会层面 “盖尝思人类事业,最普遍最悠久者,莫过于教育。”[2]380在他看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东西方文化的冲击、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的情况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凸显。蔡元培具有深厚的儒学文化基础,加之后来留学欧洲,多次受到西学熏陶,“中西融合,兼容并包”,孕育了蔡元培独特的道德教育思想。蔡元培提出了“崇尚自然的理念,彰显个性”的道德教育思想,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特点,个性的自由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我成长价值,为社会做出杰出的贡献,这一观点对当今社会产生了重要启示。 1.美化社会环境,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社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人们的道德品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环境条件的好坏。蔡元培德育思想倡导“自由、平等、博爱”,要想把这些内容内化为人们的思想再外化为人们的行为,社会就应该努力为公民营造这样一种有利于思想道德良性发展的社会环境。这就要求国家或者社会团体能用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手段肃清违法犯罪现象,营造轻松和谐的舆论氛围,创造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人文环境。 2.尊重主体个性,实现社会的终极目标。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未来社会的终极目标,它也可以被看作是道德教育的目的之一。社会必须着重培养具有主体意识和个性的人,因为我们不是培养“填鸭式”遵守社会规则的人,抑或被模式化了的社会人,而是培养那些能够将社会主义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内化为理念、外化为行动,根据自己的主体意识与个性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人。所以,当前社会在道德教育方面需要而且必须谨记:时刻关注受教育者内心的需要和个性的发展,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人们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 3.继承优良传统,促进世界的文化交流。“万物并肩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蔡元培认为中西文化各有其优缺点,应当择善而从之,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学习西方学术的精华。蔡元培主张学习西方的文化,但也要让西方了解中 5 1 1 2015年3月 第28卷第2期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Shengli Oilfield Mar.2015 Vol.28No.2 【收稿日期】 2015-01-08 【作者简介】 任福全(1953-),男,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颜元教育哲学思想评析

颜元(公元1635-1704年),字易直,又字浑然,自号习斋,河北博野人。颜元一生倡导教育哲学,他通过自身的习行体悟,敏锐地认识到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还得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才行,否则只读书,不实行,不仅无用,甚至有害,因此他的教育哲学思想之核心就是以实学实行代替静坐诵读,是对传统书院教育的继承与突破。颜元的主要代表作有《存性编》、《存学编》、《存治编》、《存人编》,即著名的“颜氏四存”。其中《存学编》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颜元的教育哲学思想,最具特色。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就曾赞誉颜元的教育哲学思想为“以实学代虚学,以动学代静学,以活学代死学,与最近教育新思潮最相合”。 一、颜元教育哲学思想的精髓 颜元教育哲学思想体系中有许多精辟独到的思想,他秉持经世致用的观点,认识到人才的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主张教育要培养德才兼备、能为生民办实事的各级官吏和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教育的最终结果还是要落实于行动与实践,进一步言之,教育的成败好坏也就关乎着国家的治乱兴衰。 (一)教育哲学之目的:经世致用 颜元对于教育目的的主张仍然沿袭传统儒家的观点,认为“学者,学为圣人也。后世二千年无圣,有二弊:一在轻视圣人之粗迹细行,而不肯为,曰所以为圣人不在此;一在重视圣人之精微大德,而不敢为,曰圣人极诣,非我等常人所可及”。(《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学须第十三》)但他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颜元从经世致用的角度出发,言道:“圣人亦人也,其口鼻耳目与人同,惟能立志用功,则与人异耳。故圣人是肯做工夫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圣人。试观孔子是何等用功,今人孰肯如此做?”(《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齐家第三》) 颜元不仅强调教育要培养圣贤大德,更强调专业人才,即具有专业技术才干的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他甚至认为人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能对国家有益,就是圣贤,或退一步言之,至少对于个人的修身齐家也应该是大有裨益的,所以颜元说道:“学须一件做成,便有用,便是圣贤一流。试观虞廷王臣,只各专一事终身不改,便是圣;孔门诸贤,各专一事,不必多长,便是贤;汉室三杰,各专一事,未尝兼摄,亦便是豪杰。”(《颜习斋先 生言行录卷下?学须第十三》)当然,对于一般平民百姓而言,各行各业,无论农耕商贾,只要各尽其能,在本行业内做出一番成绩来,也算是学有所成,入得圣贤之道了。 (二)教育哲学之方法:躬行实践 颜元的哲学思想,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重实反虚、重实行而反空谈。与这种重实的哲学观相对应,颜元指出获得真知的方法只能靠实践,如他从实践的角度解释“格物”,认为“格物”即是“实做其事”。颜元反对当时理学家们静坐讲书的教学方法,力倡学者都应亲身投入到实际的、具体的社会活动中,学以致用,把知与行紧密结合起来。他说道:“但凡从静坐读书中讨来识见议论,便如望梅画饼,靠之饥食渴饮不得。”(《存学编》卷二)“使为学为教,用力于讲读者一二,加功于习行者八九,则生民幸甚,吾道幸甚”!(《存学编卷一?总论诸儒讲学》)颜元主张实学实行、实体实用,他教导学生不只在文字书本上下功夫,还必须在实行上予以历练,他说:“读书无他道,只须在‘行’字着力。如读‘学而时习’便要勉力时习,读‘其为人孝弟’便要勉力孝弟,如此而已。”(《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理欲第二》)又指出:“心中醒,口中说,纸上作,不从身上习过,皆无用也。”(《存学编》卷二)同时,颜元又认为躬行实践是检验所学知识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他言道:“学问有诸己与否,须临事方信,人每好以所志认作所能,此大误事,正是后世泡影学问也。”(《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上?言卜第四》)(三)教育哲学之内容:六府、六德、六艺、六行 颜元所倡导的教育哲学内容为:“六府”(金、木、水、火、土、谷),“六德”(知、仁、圣、义、中、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其中“六艺”最为重要,他说道:“先之以六艺,则所以为六行之材具、六德之妙用。艺精则行实,行实则德成矣。”(《四书正误卷三?述而》)。颜元把“六府”,“六德”,“六行”都寓于“六艺”之中,使得“六艺”的内容十分宽泛,几乎囊括了当时所有的实用学科,他说道:“凡为吾徒者,当立志学礼、乐、射、御、书、数及兵、农、钱、谷、水、火、工、虞,予虽未能,愿共学焉。”(《颜习斋先生年谱》卷上)颜元六十二岁时,应肥乡郝文灿之请,主教漳南书院,在这里切实践行了他的教育哲学思想。颜元在规划设计漳南书院时,将书院分为六个斋,并规定了各斋的具体教育内容,《习斋记余卷二?漳南书院记》清楚地记载道: 颜元教育哲学思想评析 [摘要]颜元在从事社会教育实践的过程中,于批判宋明理学空谈误国的同时,构筑起实习实行、实体实用的教育哲学体系。他疾呼教育要培养实才实德之士。他所提倡的实学教学法,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实践,理论贯彻于实际。此举挣脱了传统书院教育静坐空想式的牢笼,一改当时重习轻行、空谈性理之学风,掀起了一股经世致用的教育改革之潮。 此股浪潮不仅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于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操作均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颜元;教育哲学;经世致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B249.5[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张焱兵(1985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