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兵车行练习题

兵车行练习题

兵车行练习题
兵车行练习题

《兵车行》能力训练1

基础演练

1.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兵车行(x0ng)声啾啾(ji&)边庭(t0ng)

B.车辚辚(l0n)生荆杞(q!)戍边(sh))

C.干云霄(g1n)生男恶(w))村落(lu^)

D.马萧萧(xi1o)急索租(su%)陇亩(l%ng)

2.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B.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洲,千村万落生荆杞

C.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己。

D.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

3.括号中对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冲)云霄。

B.纵有健妇把(介词,将)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C.县官(天子、朝廷)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D.君不闻汉家山东(山东省,古称鲁)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4.解说诗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耶娘妻子走相送——父母和老婆都迈着沉重的步子走来送别他。

B.行人但云点行频——路上经过的人都说是频繁地按户籍册征调壮丁。

C.信知生男恶——确实知道生的男孩很凶狠。

D.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用武力开拓疆土的欲望还没有完结。

5.对诗文中的数量词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准确反映数量。

B.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准确反映数量。

C.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夸张数量。

D.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大致估计

6.对诗句的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对偶

B.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对比

C.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夸张

D.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顶真、设问

课内纵横

阅读《兵车行》,完成7—13题。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7.第一段开头的三句话,怎样诵读它们才能正确表达诗人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联系全诗,“点行频”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分析“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怎样控诉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政策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痛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这一句放在描写战争给中原地区农业生产造成的破坏之后,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第二段“君不闻”之后和第三段“君不见”之前都是写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这是否重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三段“君不见”之后描写战场景象,作者怎样使之具有更广阔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应用实践

阅读《垂老别》,完成14—19题。

垂老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子孙阵亡去,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干。

男儿既介胄,长揖别上官。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忆昔少年时,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14.从开头至“长揖别上官”为第一层,写老翁入伍时的无限感慨,曲折的展示了人物内心复杂的矛盾变化,试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从“老妻卧路啼”至“迟回竟长叹”为第二层,写老翁与老妻的生离死别,这一层又有两层内容,试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从“万国尽征戍”至“安敢尚盘桓”为第三层,这一层的感情基调怎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孰知是死别”和“此去必不归”这两句对它们各自的下一句而言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结尾一节留下了怎样不尽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比较《垂老别》中的送别描写与《兵车行》中的送别描写的异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A 3.A 4.D 5.B 6.D

7.第一句忌读成进行曲式,应该语气沉重地描述;第二句开始升调,以沉重的唱叹语气读出;第三句为本段高潮,以悲怆的语气泣诉。

8.一,写出戍边行役地域之广,或北或西;二是写出服役时间之漫长,从十五直到四十还不能回家。

9.古时男孩十五束发,诗中的孩子刚刚十五,还不会束发,就被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此情此景,令人心酸心碎,连里正也心中不忍,替他束发,更不用说孩子的父母怎样揪心地疼痛了。他被迫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戍边服役,白发归来,又被征到前线。诗人以这一个役夫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黩武政策给人民造成了多么深重的灾难。10.在封建社会,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人们形成了重男轻女的社会习俗和心理;可是,由于繁重的兵役负担和边庭血流成河、白骨蔽野的惨境,使人们反而以生男为恶,生女为好,反映了当时士兵大量死亡,人们丧夫失子而造成的心灵剧创。前一句的自我宽慰更衬托了后一句的哀叹至深。其实,生男既已埋没随百草,生女又何来比邻可嫁?即令嫁得比邻,不也同样要承受失去丈夫和儿子的哀痛?穷兵黩武的开边政策就这样给劳动人民造成了无法避免难以承受的痛苦。

11.由于秦兵耐苦战,朝廷于是如躯鸡驱犬般大量征召,则关西之祸,又烈似山东二百州;役夫以长者(作者)所见而自己所闻的山东景象衬托自己所亲历而长者所不知的关西景象,而关西景象并不实写,只以朝廷在关西所征之兵多于山东诸州自然推想而出,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12.不重复。“君不闻”描写的是山东景象,而后者是役夫家乡关西景象;“君不闻”是从广阔的社会层面描写,而后者是从百姓的生活感受上叙述。

13.结尾描写青海战场,环境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作者又从现实延伸到历史,以历史推证现实,同时增加了批判的深广度。

14.老翁把自己不能安宁与战乱联系起来,悲而不怨。他想到子孙全部阵亡,悲痛得不愿活下去,随即悲愤地扔掉拐杖来到军中。他哀叹自己已被榨于骨髓,但仍自信牙齿尚坚,介胄而行。老人身世遭遇令人心酸,老人的倔强和深明大义又令人起敬。

15.一层是两位老人之间的互相叮咛抚慰。老妻已经哭倒在地,她明知老伴此一去断无生还之理,所以无暇顾及自己饥寒无靠,泣不成声地劝加餐;老翁已经自分必死,看到老妻悲痛欲绝,在寒风中瑟缩,且无依无靠,不知怎样活下去,所以无暇顾及自己之将死,絮叨着宽慰老妻:两位孤苦无助的老人善良凄恻、肝肠寸断、难舍难分的情状,令人不忍卒读。第二层是老翁对老妻的宽慰。他以对形势的乐观估计,对人生的通达理解安慰老妻,也是自慰。16.这一层是老翁对妻子的开导,情绪悲愤而慷慨。他悲愤地描述了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时代悲剧,慷慨地表示,面对凶残的敌人,与其引颈就戮,不如拼死一搏。老人铮铮作响的一番话,表现了我们人民在苦难中的刚强正直和民族气节。

17.这两句给各自下一句设置了一个特定背景“是死别”“必不归”,使“伤其寒”“劝加餐”这些平常话语产生了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18.尽管老人深明大义走上前线,但毕竟他的身世遭遇和现实情况都使他的应征具有极为深重的悲剧性,老人将有怎样的遭遇等着他?扔在家中的孤苦伶仃的老妻还能活下去吗?战局会如老人宽慰妻子时估计的那样发展吗?这一切留待人们思考。

19.都写的是因战争带来的生离死别和战争给广大群众带来的痛苦。

《垂老别》写的是一个典型形象,《兵车行》写的是广泛的社会场景;《垂老别》重在描写人物复杂细腻的心理情感,《兵车行》从现象到本质进行因果分析;《垂老别》中的人物深明大义参加正义的战争,《兵车行》中的役夫反对不义的开边战争。作者在《兵车行》中反对统治者的开边战争,在《垂老别》中既同情人民在战争中的苦难,又对他们的参战行动予以赞赏。

《兵车行》能力训练2

一、作品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资治通鉴》记载:“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二、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车辚辚,马萧萧()哭声直上干云霄()

归来头白戍边()千村万落生荆杞()

2、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

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哭声直上干云霄:

行人但云点行频:去时里正与裹头:武皇开边意未已:

山东二百州:禾生陇亩无东西:役夫敢申恨:

县官急索租:信知生男恶:生女犹得嫁比邻:

3、翻译下面句子。

(1)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2)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三、课文导学。

诗歌分为三个自然段,即三个层次。

(一)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

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

1、第一段开头的三句话,怎样诵读它们才能正确表达诗人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4句诗是从两个角度描写送别场面的。这两个角度是

和。

(二)役人直诉从军后妇女代耕,农村萧条零落的境况。

“道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

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

1、“行人但云点行频”的意思是频繁地征兵,许多唐诗研究专家认为,这“点行频”是全篇的“诗眼”。请分析其理由。

2、诗中从“边庭流血成海水”写到“汉家山东二百州”。这里的写法与上面叙写的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方法有什么不同,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

(三)征夫久不得息,连年征兵,百姓唯恐生男和青海战场尸骨遍野,令人不寒而栗的情况。1、“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诗回答。

2、“租税从何出?”与哪一诗句照应?

3、诗中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其作用是什么?

4、诗人在诗中说: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这里反映出来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诗人描写这种不正常的社会心态的目的是什么?请简析。

5、第三段“君不见”之后描写战场景象,作者怎样使之具有更广阔的内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二、1língānshùqǐ2行人:指出征战士耶娘妻子送:父、母、

妻子、儿女。耶,同“爷”,父亲。干:冲点行频: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与裹头:给他们束发。古代男子十五岁用头巾束发。这里指出征者年龄很小,提前束发。开边:用武力扩张领土。山东:指函谷关以东。陇:陇,同“垄”。申:诉说。县官:官府。信:确实。比邻:同乡3(1)古时男孩十五束发,诗中的孩子刚刚十五,还不会束发,就被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此情此景,令人心酸心碎,连里正也心中不忍,替他束发,更不用说孩子的父母怎样揪心地疼痛了。他被迫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戍边服役,白发归来,又被征到前线。诗人以这一个役夫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黩武政策给人民造成了多么深重的灾难。

2、去时里长给有的壮丁裹头巾束发,表示成年。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2)生下女孩还能够嫁在同乡,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三、(一)1.第一句忌读成进行曲式,应该语气沉重地描述;第二句开始升调,以沉重的唱叹语气读出;第三句为本段高潮,以悲怆的语气泣诉。

2、视觉和听觉。

(二)

1理由: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从一个征夫出征的场面,推及到过去已经发生“多次”;而“点行频”的原因则是“武皇开边意未已”,其结果是田园荒废,民不聊生。2由点到面;或时间和空间从一个征人的人生遭遇可以看出“点行频”内涵本质,反映可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诗人对人民的不幸遭遇的同情,。从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来揭露“开边未已”给劳动人民所造成的苦难。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三)1“武皇开边意未已”2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照应。3深刻批判封建统治者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4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多么严重的摧残啊!5结尾描写青海战场,环境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作者又从现实延伸到历史,以历史推证现实,同时增加了批判的深广度。

唐诗三百首-《兵车行》赏析

---------------------------------------------------------------最新资料推荐------------------------------------------------------ 唐诗三百首-《兵车行》赏析 唐代杜甫《兵车行》赏析--唐诗三百首赏析精品篇《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丌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亍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亍点行频。 戒仍十亏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不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巫。 君丌闻汉家山东事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戓,被驱丌异犬不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甲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仍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丌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词句注释 1. 行: 本是乐府歌曲丨癿一种体裁。 兵车行: 是杜甫自创癿乐府新题。 1 / 12

2. 辚(ln)辚: 车行走时癿声音。 3. 萧萧: 马蹄声。 4. 行人: 仍军出征癿人。 5. 耶娘妻子: 父亲、母亲、妻子、儿女癿幵称。 仍军癿人既有十几岁癿少年,也有四十多岁癿成年人,所以送行癿人有出征者癿父母,也有妻子呾孩子。 耶,同爷,父亲。 6. 咸阳桥: 又叨便桥,汉武帝时建,唐代称咸阳桥,后来称渭桥,在咸阳城西渭水上,是长安西行必经癿大桥。 7. 干(gān): 冲。 8. 过者: 路过癿人。 这里指诗人自巪。 9. 点行频: 点名征兵频繁。 点行,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

兵车行(教案)

《兵车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写作背景,赏析并积累名句。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人在诗中控诉战争的情感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3.品味语言,熟读成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品味鉴赏诗歌。 三、教学课时:第一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韩愈说:“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是盛唐诗坛两位重量级的诗人,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了李白的一些诗歌,今天我们将走进杜甫的诗歌。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关口,他的诗歌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动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因而被世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歌集前代诗歌艺术之大成,形成了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为后世的诗歌艺术树立了博大精深的光辉典范。 本单元的学习,主要是了解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杜甫诗歌的“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再具体就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所谓沉,主要是就情感的深沉而言;所谓郁,主要是就情感的浓郁而言。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再具体就是说,从字面上看,就是指语意的停顿挫折(间歇、转折);从结构上看,顿挫往往表现在起承转合处,交互为用,按理循脉,或起或伏,有情有景,相间相融。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跌宕有致、徐疾相间的顿挫中,把沉郁顿挫昭然揭示在人们的面前。 今天,我们就走进他的《兵车行》中,亲身感受一下这首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作者背景及相关介绍 文体:“行”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文体。乐府诗中诗题称“歌”或“行”的很多。这种诗体,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如我们学习过的:《燕歌行》《琵琶行》《走马川行》等。杜甫自拟乐府新题创作《兵车行》,继承并革新了乐府民歌体。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杜甫不采用绝句、律诗那种格律严整的形式,而选用了灵活多变的句式,或三言,或五言,或七言,节奏疾徐顿挫,极富表现力。 作者: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青年时代是在盛唐社会中度过的,过了一段南北漫游、裘马轻狂的生活,33岁在洛阳遇到了刚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建立了千古传颂的友谊,两人一路同游。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杜甫也有远大的抱负,自谓能立登要路,致君尧舜。但这幻想在到长安后彻底破灭了。当时他曾参加了由李林甫操纵的一次考试,落入骗局。李林甫因惧怕有识之士揭发他的奸邪行径,没有让一个人及第,且上表称“野无遗贤”。后来赠诗给皇上,并希望得到权贵的引荐,都落空了。十年长安,使杜甫历尽人生辛酸,他看到了民生疾苦,关心着国家安危,忠君爱国,仁民爱物的情怀愈加强烈。这段时间他创作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九首》等反映天宝后期动乱行将到来的社会风貌

《兵车行》学案

30兵车行 杜甫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杜甫的相关知识及其诗风。 2 ?联系背景知识,了解诗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3?学习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领会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难点】联系背景知识,了解诗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预习】 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并理解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搜集整理杜甫的资料和诗词,增加知识积累提高文化素养。 合作探究,擦出智慧火花

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背景介绍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 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 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 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 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 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 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这件事,在《资 治通鉴?唐纪三 十二》里有生动的记载: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 莫肯应募。杨国忠(时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 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如此摧肝裂肺的图景在 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兵车行》这首诗,很可能就是诗人见到这样图 景的当时或其后不久写的。 关于“行”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耶娘妻子走相送( ) (2) 哭声直上干云霄( ) (3) 或从十五北防河( ) (4) 况复秦兵耐苦战( ) (5) 信知生男恶 ( ) 四、激情诵读,理解文意 4. 听录音朗读(注意正音、停顿以及朗读的语气和情感) 5. 自由大声朗读,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6. 开展诗词朗读竞赛,男女同学各一组,选代表参赛。 五、整体感知 三、直击预 7?《兵车行》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 ,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它可 习,定向检 分为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测 部分,揭露了唐统治者发动长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战争造成的恶果,教师出示 反映了人民的深重苦难,描写了他们怨恨的心情。 投影片。 课 衔接展示 环节,由作 者 导入。 学生板书 课题、作 者。 课件出示 作者简介 和背景资 料,指一名 A 类生朗 读。 学生速记 加 粗部分 的内 容 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三、直击预习,定向检测 1 ?给加粗字注音。 车辚辚() 云霄() 戍边()荆杞() 2 ?《兵车行》作者是 朝诗人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 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 他是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 ,他被称为“

兵车行导学案答案

兵车行导学案答案 一、【前置作业*我的自主学习】 (一)1、《杜少陵集》杜甫唐朝子美《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新婚别》 《垂老别》《无家别》 2、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干.(gān )戍.(shù)荆杞.(qǐ)辚.(lín )啾.(jīu 陇.(lǒng)点行.(háng) (三)解释下列文中加线的字 1、车辚辚(象声词,形容车行走时的声音) 2、马啸啸(拟声词,马叫声) 3、耶娘妻子(父、母、妻子、儿女。耶,后来写作“爷”,父亲) 4、干(冲) 5、但云(只说) 6、或从十五北防河(有人) 7、纵有健妇把锄犁(纵然,即使。用手握住) 8、未休关西卒(罢遣)9、况复秦兵耐苦寒(能够) 10、信知生男恶(确实。坏、不好) 11 、生女犹得嫁比邻(靠近) 12、啾啾(这里指呜咽的声音) (五)略 二、【探究交流*我们相互提高】 (三)课文重点问题探究 1、第1段“惨别”撼人心魄“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探究学习:诗一开头,一个“走”字写出了“行人”被驱赶着上路,更写出了家人老小不忍亲人离去,而又不得不让亲人离去,又惟恐这一离去竟成永别的心情。多少人被征发,多少人追赶送别,诗人只写了一句“尘埃不见咸阳桥”,多么具体而又形象。这个“不见”,更“见”得“行人”之众多,送行者之众多了。更妙的是,接下去诗人从视觉转而写到听觉,巧妙地运用了动词:牵(衣)、顿(足)、拦(道)、哭,勾勒了一幅撕心裂肺的画面。艺术地概括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形成了一个强烈的悬念,抓住了读者的心理,自然地引出下文。 2、诗中几个数词有何作用? 探究学习:诗是形象思维的产物,数词却是事物量的抽象,二者好像很难结合。可是 《兵车行》中的几个数字用得非常自然贴切,融入了诗的意境。例如:“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十五”“四十”这里准确地反映了当兵的年龄,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又如:“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句话里的数词并非实指,是略数,写出了“点行频”对生产所造成的破坏以及田园荒芜的景象,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联想到全国,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这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而且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3、“行人”直接倾诉,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答:主要包括三方面:从时间方面,不义战争消耗了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从人员伤亡方面,不义战争造成死伤惨重的后果;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方面,不义战争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4、中国人传统观念是重男轻女的,“行人”为什么发出了“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的感叹? 答:在封建社会里,重男轻女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然而无休无止的战争却使男子成了兵役制度的牺牲品,男子迟早要葬身战场,而女子还能保全性命,还能嫁给近邻有个依靠。所以“行人”发出了“信知生男恶,还是生女好”的感叹,这就更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兵役的繁重及其罪恶。 5、“君不见”之后描写战场景象,作者怎样使之具有更广阔的内涵? 答:结尾描写青海战场,环境阴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作者又从现实延伸到历史,以历史推证现实,同

《兵车行》原文及翻译

《兵车行》原文及翻译 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筛选整理了:唐诗三百中《兵车行》原文,《兵车行》原文翻译,《兵车行》作者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一、《兵车行》原文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耶娘一作:“爷”)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二、《兵车行》原文翻译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三、《兵车行》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兵车行》学案

《兵车行》学案 【学习目标】 1、培养诵读兴趣,能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能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3、体会并学习诗人关注民生,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 【学习重点难点】 1、朗读背诵。 2、能理解诗歌内容反映的悲惨现实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渲染铺垫的写作手法。 【学习课时】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后世又称他杜少陵、杜工部。(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其诗被称为“”。安史之乱期间,杜甫辗转流离,最后抵达成都,在亲友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筑草堂栖居。后来出川东下,贫病交加,病逝于湘江的破船上,终年59岁,文集有《杜工部集》。 2、识记体裁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行”的意思是。 《兵车行》属于歌行体。这种诗歌,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多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古代有“从军行”的乐府旧题,本诗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 3、熟识背景 《兵车行》是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八载(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青海省境内),久攻不下,后虽侥幸取胜,但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这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在青海湖中)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主要辖境在今云南省),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二、自主学习 1、熟读诗歌。 2、杜甫的“三吏”是指什么? 3、杜甫的“三别”是指什么? 4、韩愈称赞杜甫:“,光焰万丈长。”杜甫自己说:“为人性僻耽佳句, 。”杜甫诗歌风格是。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2、你能叙述诗歌内容吗? 3、从结构上看,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 4、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 5、这首诗歌展现出许多触目惊心的画面,例如咸阳桥头悲惨送别图、血流成海图,你还能找出其它的画面吗? 6、造成这一切苦难的根源是什么? 7、“车辚辚,……哭声直上干云霄。”开头的场面描写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辚辚萧萧的听觉形象给人什么感觉? 四、课堂测评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⑴耶娘妻子走相送⑵哭声直上干云霄 ⑶或从十五北防河⑷役夫敢申恨 ⑸信信知生男恶 ①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②低眉信首续续弹 ③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④言必信,行必果。 ⑤美言不信,信言不美。⑥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⑦烟涛微茫信难求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2、“行人但云点行频”有何作用? 3、这首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杜甫导学案

课题:《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课时:第一课时编写人:马丽 审核:高二备课组上课时间: 一.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了解这篇传记文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以及此传记中人、诗、史三者有机结合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体会杜甫 的人格追求。 2、难点:体会文学真实性的特点。 三.情境导入: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文体——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这是杜甫逝世前一年对自己的写照。后人从这孤独的形象中看到了他包容乾坤的博大胸怀以及回旋天地,与元气同在的精神力量。 这篇冯至所写的传记,展现了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杜甫传》原有13节,大约3万字,限于篇幅,本文只选了其中的“长安十年”“流亡”“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三节,部分段落有删节。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再次回到那个时代,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 四.学习过程 1.“自学”提示: 知识链接 本文写于1946年,历时三年。冯至从青年时代就非常热爱杜甫。抗战期间,无论是在颠沛流离的途中,还是在相对沉静的昆明山中,冯至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开始了写作《杜甫传》的准备,并在1945年发表了《杜甫和我们的时代》和《我想怎样写一部传记》两篇相关文章。 冯至(1905-1993),出生于河北涿州,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德文系和德国海德堡大学。回家后先后在同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等校任教。作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其诗歌创作主要有诗集《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作为学者,他的杜甫研究和歌德研究都十分优秀。此外,他的散文作品《山水》和小说《伍子胥》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唐代著名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杜甫出生于一个有着文学传统的家庭中,他的爷爷杜审言也是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的诗人,所以他7岁开始学诗,15岁时就已扬名。杜甫的诗歌现存1400多首,它们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情况,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同时,这些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个人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后代称为“诗史”。 课前预习 阅读文本,思考问题: ①从时代背景入手,分析杜甫生活的时代有什么样的特点? ②从杜诗入手,分析诗人、感情、社会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③从杜甫其人入手,分析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2.“研学”探究:写出自学过程中呈现的疑问并探究 3.“导学”引领: 阅读第一部分“长安十年”内容,填写下 表1:长安十年 时间: 社会状况: 杜甫经历: 诗歌特点: 代表作品: 4.“检验”部分: ①解读《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和《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二诗: ②解读《兵车行》: ③解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争诗: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

战争诗:杜甫《兵车行》原文翻译及赏析兵车行 唐代: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译文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仅仅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 即使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注释 兵车行:选自《杜诗详注》。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中后期。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持续用兵。天宝八年(749),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在今西安北部)一役,死数万人。十年(751),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进攻南诏(辖境主要在今云南),军大败,死六万人。为补充兵力,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往军所,送行者哭声震野。这首诗就是据上述情况写的。这是一首乐府诗。题目是诗人自拟的。 辚(I i n)辚:车轮声。《诗经?秦风?车辚》:“有车辚辚”。 萧萧:马嘶叫声。《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 行(x i ng)人:指被征出发的士兵耶:通假字,同“爷”,父亲。 走:奔跑。咸阳桥:指便桥,汉武帝所建,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唐代称

河大版语文七下兵车行教案 (2)

兵车行 主备人:陈玉良复备人:王其英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①理解诗中叙事、描写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②把握诗歌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理解这首诗的特色和技巧 教学难点:理解杜诗的叙事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情感揣摩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甫七岁,始作诗文。年十四,出入东都翰墨场。开元十九年,漫游吴越。二十三年,举进士落第,游齐赵。天宝三四载间,与李白、高适等同游宋、齐鲁间。五载至长安。十载,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侍制集贤院。安史乱起,陷于贼中。至德二载,脱身赴凤翔,为右拾遗。因上书救人,触怒肃宗,放还省亲。上元元年至成都,于浣花溪营草堂,世称“杜甫草堂”。时故人严武为成都尹,时有馈赠,互有唱和。后被严武聘为校检工部员外郎,后世称“杜工部”。严武死后,携家至云安,后居夔州,三年,自夔出峡,飘泊于岳阳、潭州、衡州一带,五年,病卒于湘水扁舟中。后人以之与李白并称,谓之“李杜”。杜甫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长安十年,辛苦备尝,对下层人民的苦难及朝廷政治的腐败,有相当深刻的认识,所作如《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不朽名篇。自安史乱起至入蜀之前,为创作高峰期,《悲陈陶》《悲青坂》《月夜》《春望》《哀江头》《北征》《洗兵马》以及“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入蜀以后至去世之前,《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秋兴》《咏怀古迹》《登高》《登岳阳楼》等,成为典范之作。韩愈赞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二、评讲: (一)诗歌背景: 据《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史鲜于仲通讨南诏,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者震野。”杜甫诗歌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二)解题: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三)朗读训练(运有各种方法) (四)整体把握 1.1-3行,诗人杜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给以留下深刻印象的描写有哪些? 2.4-7行,你对征夫们有命运有何感受?造成他们悲惨命运的根源是什么? 3.8-10行,这几句在内容上与控诉“武皇开边意未已”有何联系? 4.11-13行,这三行的内容与上文联系是怎样的? 5.14-15行,你怎样理解这几句所寄寓的情感? 6.16-17行,这样的结尾在内容、结构和情感上有何作用? (五)赏析诗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1.释“辚辚(车轮声)”“萧萧(马鸣声)”“耶(爷)”“干gān(冲)”“走(跑)”“妻

杜甫《兵车行》学案设计

杜甫《兵车行》学案设计 杜甫《兵车行》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了解杜甫的生平事迹、时代背景以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通过阅读,理清本诗思路,了解本诗所写内容;通过诵读,体会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分析,把握本诗的艺术特色,初步体会杜甫诗歌“韵律完美、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4、背诵诗歌。 【学习重点】 目标2、3 【学习难点】 目标3 【学习时数】 2课时 【相关资料】 1、杜甫生平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生于巩县,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

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风格沉郁顿挫,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他的生平可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游历时期(712-746)。35岁以前,读书和壮游时期,代表作《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35-44岁,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等,十年困守的结果,使他变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文风走向现实主义。 杜甫称做官为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都是与这一点相联系的。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开始,他满怀信心,“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并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滞留十年却一再碰壁。 杜甫到长安的第二年,恰值唐玄宗下诏,命有一艺之长的人到京参加考试,而实际主持这次考试的李林甫却玩弄手段,下令不录一人,而后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杜甫参加了这次欺骗性的考试,结果大失所望。天宝十载(751)正月,唐玄宗接连举行三个盛典,杜甫借机写了三篇《大礼赋》献给玄宗,玄宗十分赞赏,让他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但由于李林甫从中作梗,考后却永无下文。此后他又以诗干谒一些权要,如京兆尹鲜于仲通、来京朝谒的哥舒翰、左丞相韦见素等人,希望他们援引,然而并不见效。大约在杜甫到长安不久,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生活因此变得艰困起来,为了生存,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专题四 沉郁顿挫的杜甫诗 专题整合

专题整合 杜甫与律诗 一、律诗简介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七言句,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超过8句,即10句或10句以上的,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的二、三两联(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偶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二、杜甫与律诗 杜甫与李白,都是伟大的诗人,但又都是个性迥然不同的伟大诗人。表现在诗体上,李白喜欢自由、少束缚的歌行体,而杜甫则喜欢格律严谨、章法严密的律诗,尤其是七律。可以说,杜甫在这方面的成就,是古代诗人所难以企及的,对中国的诗歌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杜甫以前,七律多用于宫廷应制唱和,这类诗内容贫乏,其语言也平缓无力,佳作也不多。到了杜甫,不但在声律上把七律推向成熟,更主要的是充分发展了这一诗歌形式所蕴涵的可能性。七律同五律一样,是固定的诗型。但杜甫将它用于比五律稍大的篇幅,使之能包含相当大的容量;在语言节奏方面,虽然七律每句只比五律多二字,但经过杜甫的精心调节,却可以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于是,七律成为一种既工丽严整,又开阖动荡,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的诗型。 三、如何鉴赏律诗 近年来,高考所选择的诗体有以绝句为主转向律诗的倾向。如果对律诗的结构、修辞、音律等方面的特点进行把握,形成较为理性的认识,对应付高考大有禆益。那么如何去鉴赏

杜甫《兵车行》诗词赏析

杜甫《兵车行》诗词赏析 《兵车行》 年代:唐 作者: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阑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是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作品赏析 【注解】: 1、妻子:妻和子女。 2、干:犯,冲。 3、点行频:一再按丁口册上的行次点名征发。 4、里正:即里长。唐制:百户为一里,里有里正,管户口、赋役等事。 5、与裹头:古以皂罗三尺裹头作头巾。因应征才年龄还小,故由里正替他 裹头。

6、武皇:汉武帝,他在历史上以开疆拓土著称。这里暗喻唐玄宗。 7、山东:指华山以东,义同“关东”。 8、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设七道,共二百十一州。这里举其成数。 9、县官:指官府。 【简析】: 全诗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 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它所带来的痛苦。 地 方官吏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横征暴敛, 百姓更加痛苦不堪。 这是诗人深切地了解 民间疾苦和寄予深刻同情的名篇之一。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 大规模战争, 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 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 样的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 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 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 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这段历史 记载,可当作这首诗的说明来读。而这首诗则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社会现实。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 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 活。 诗歌 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在读者 眼前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 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 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 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 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 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 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怎么不扶老携幼,奔走相送呢?一个普通“走”字,寄寓 了诗人多么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 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是何等仓促,何等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 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 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灰尘弥漫,车马人流,令人目眩;哭声遍野,直冲 云天,震耳欲聋!这样的描写,给读者以听觉视觉上的强烈感受,集中展现了成 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令人触目惊心! 接着,从“道旁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

江苏省扬州市安宜高级中学高二语文A部《兵车行》教案

总课题沉郁顿挫的杜甫诗课时2课题兵车行 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中语句的含义,背诵诗歌。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写作风格 教学日期教学班级 教学过程个人复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的诗句至今还依然索绕在我们的脑 海中,这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三吏》中的一篇。杜甫一生写过 不少以战争为题材的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在天宝年间目睹统治者 穷兵黩武,大肆征兵,造成“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 野”的凄惨景象而写的为人民呼喊的杰作《兵车行》。 二、简介背景 (一)出示杜甫在长安十年所写的反映人民疾苦的有关诗句,使学生 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 1.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2.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3.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总结:(统治者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苦难。) (二)资料链接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 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 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时 任宰相)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 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 这就是《兵车行》的写作背景,下面我们先来听一下《兵车行》 的朗读,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三、课文诵读: 1.听录音。(严羽《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 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从朗诵我们可以明显体会出杜甫诗歌的沉郁 顿挫风格。) 2.这是一首歌行体诗,长于叙事,寓情于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那么这篇课文叙了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大家带着问题 自由朗诵课文。 3.齐读课文。 四、文意理解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出生 活的本质,那么这首诗为我们描写了什么内容?又由此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 1、场面描写。(齐读)

兵车行学案

《兵车行》学案 学习目标: 1、在诵读中感悟理解作品内容。 2、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一、知人论世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7岁即开始学诗,15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他的生活从20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35岁以前):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长安时期(35~44):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44~48):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漂泊西南时期(48~59):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鲁人版选修课《唐诗宋词》第一单元学案

鲁人版选修课《唐诗宋词》第一单元 总第期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时间: 【单元导读】 【学有目标】

【学有计划】

理解诗歌复杂的思想情感,体会李白豪迈奔放的浪漫主义诗风。 一、文学常识 1、知识卡片一——关于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属甘肃)。先世罪迁中亚碎叶,后随父迁居四川绵州隆昌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因号“青莲居士”。李白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 二十五岁以前,是蜀中读书、习剑、隐居、学道和游历时期。这些特殊的生活经历,对其思想性格和浪漫诗风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 二十五岁至四十二岁,是以安陆为中心的第一次漫游而兼求仕时期。青年李白雄心勃勃,十几年间游踪几遍大半中国,创作力亦非常旺盛,作品大都描写自然山水与漫游生活。《望庐山瀑布》《赠孟浩然之广陵》等诗皆作于此时。 四十二岁至四十四岁,是礼拜供奉翰林时期。但李白眼见朝廷的腐败与黑暗,自己的理想破灭,沉痛地离开长安,这成为李白思想和创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开始写出像《行路难》那样具有深刻政治内容和思想性的作品。 四十四岁至五十五岁,是以东鲁、梁园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时期。这期间他与杜甫结为挚友。人生的坎坷、世态的炎凉,虽使他更热衷于求仙访道,但他的反抗精神愈加强烈,诗歌带有更深广的忧愤,代表作有《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五十五岁至六十一岁,正值安史之乱,是李白晚年从璘、流放和遇赦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古风》十九(西岳莲花山)等。 2、知识卡片二——浪漫主义诗风 浪漫主义诗风传统为屈原所开创,并为李白、李贺、苏轼、辛弃疾、陆游、龚自珍等优秀诗人继承并发扬光大。主张创作自由,描写自然,注重民间文学艺术上尊创新反模仿,重奇特而轻平凡,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描写奇特的情节,塑造非凡的,独特的性格等特点,用热情奔放的语言,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浪漫主义诗歌形式新颖,格律自由,辞藻富丽,比喻动人。 二、文字知识 3、你能读准这些字音吗?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

《兵车行》杜甫唐诗原文及鉴赏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 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 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 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 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 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 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 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 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 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 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 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 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诗鉴赏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十年(751)杜甫旅居长安时。《资治通鉴》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长安、洛阳)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诗人的这篇长歌就是表现唐玄宗好战喜功,穷兵黩武敌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一开始,就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一幅震人心魄的送别画面。在这幅画面上,兵车轧地,响声隆隆,战马奔腾,昂首嘶鸣。披挂着弓箭的士卒,夹杂在车马中,一列列地开赴边地战场。漫长的队伍旁,是众多的亲人,男女老少,在纷乱地哭喊、拽拉、捶胸、顿足,跑着为士卒悲恸地送行。车马行人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淹没了横跨渭水的咸阳大桥。“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不仅写出送别人扶老携幼的情景,同时从爷、娘、妻、子不同身分的送行人中,也表明征夫中长幼年龄的参差不齐。“走相送”的“走”(跑的意思)字,用得出神入化,它将亲人难舍难分的感情写得细致入微。同时,在“车辚辚,马萧萧”、队伍快速行进的时候,一个“走”字,又准确地反衬出了送行者的衰弱不堪。“牵衣、顿足、拦道、哭”四个动作,更将送行者的留恋、悲怆、绝望的感情与神态完整地展现出来。 第二段从“道傍过者问行人”直至结尾,叙述行人的答话。诗人让行人自己申述一生悲惨的经历,以突出诗的“非战”思想,而不加诗人的一语一评,颇似客观描述的“春秋”笔法。 这一段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自“道傍过者问行人”至“被驱不异犬与鸡”,写征夫在边庭冒着流血死亡的危险去参战,家中只有妇女耕作,以致田园荒芜、民生凋蔽。这层开始,诗人以“道傍过者”的身分向征夫中的一个“行人”询问,探究造成这凄惨送别场面的原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