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家教、补习、复习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家教、补习、复习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手工业的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发达的古代农业

1、生产工具的改进与耕作技术的发展

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土地所有制:私有。

(2)基本生产单位:家庭。

(3)生产目的:满足自家生活需要。

(4)特点:____⑤____。

(5)优点:具有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精耕细作。

(6)缺点:规模小,脆弱,孤立。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概况

发展历程:夏、商、周时期:官府垄断;春秋战国:继续发展;西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收归官办。

经营特点:政府____①____;集中生产;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

(2)重要成就

Ⅰ冶金业

铜、青铜: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治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钢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西汉时期采用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了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___②___。中国的冶铁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Ⅱ制瓷业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商朝时已有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至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明清时期瓷器种类丰富,___③___、珐琅瓷等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Ⅲ丝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有丝织品。商朝时已有织机。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政府官营丝织业规模较大。唐朝丝织技术高,还吸收了波

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宋朝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政府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2、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中国民间手工业的地位:自然经济的补充。

(2)民间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曾有发展;魏晋时期遭受摧残,隋唐得以恢复。唐朝户调的布、绢、锦等多出于农夫织妇之手。两宋后,民间手工业艰难发展。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棉纺织品产量增多。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地区开始出现___④___。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3、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西汉时期,中国丝绸通过“丝绸之路”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欧洲、非洲。明清时期销量加大,为中国获得“____⑤____”的誉称。

参考答案:

发达的古代农业

①刀耕火种②都江堰③铁犁牛耕④曲辕犁⑤自给自足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①直接经营②灌钢法③青花瓷④资本主义萌芽⑤瓷器之国

要点精析

要点一:归纳记忆中国古代农业的变化

1、生产工具的变化

原始社会:石器;商周时期:青铜农具;春秋战国:铁制工具。

2、耕作方式的变化

原始社会:刀耕火种;春秋战国:铁犁牛耕。

3、铁犁牛耕的变化

春秋战国:开始使用和推广;西汉:耦犁、犁壁;隋唐:曲辕犁。

4、耕作方法的变化

春秋战国:垄作法;西汉:代田法。

5、耕作技术的变化

商周时期: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和南方水田的耕耙技术。

6、耕作制度的变化

西汉:一年一熟;宋朝以后:(江南)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7、灌溉工具的变化

曹魏:改制的翻车;唐朝:筒车;宋朝:高转筒车;明清:风力水车。

【典型例题】

1、(2015 浙江台州期末考)下列图片反映了古代中国文明的发展。其中利用自然力提高效能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水排是利用水力的鼓风设备,翻车是利用人力的灌溉工具,高转筒车是利用水力的提水工具,耦犁是利用蓄力的耕作工具,故利用自然力提高效能的发明是①③。故选B。

答案:B

2、古代中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下图中生产工具的演变对于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们反映了古代中国

石器耜铁农具曲辕犁

A.播种方式的变革

B.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C.铁犁牛耕发展的全过程

D.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主要耕作方式及生产工具演变历程的认识与判断。图片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由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答案:D

要点二: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典型例题】

1、(2016 江苏徐州高期末)明代时期关于苏南太湖地区生产生活的《便民图纂》载:“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须分管讲相当。”这反映了

A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B .农民生活悠闲且富足

C .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

D .家庭生产的经营形式

解析:农产品的商品化表现在农产品出现在市场上并进行流通,题目中并未体现,排除A 项;根据题目中“女子喂蚕忙”,故生活悠闲无从谈起,排除B 项;采桑喂蚕不属于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排除C 项;根据题意,一个家庭中男采桑女喂蚕,分工明确,是小农经济的男耕女织的表现。故选D 。

答案:D

2、下图出自《天工开物》。这一组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

(注:耙:碎土.平地;耔:培土。)

①农业精耕细作 ②农业技术先进 ③农民辛勤劳作 ④水利设施的完善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从图中可反映出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生产力水平下,通过精耕细作来提高产量,从注解中可知,耙是碎土工具,而耔是培土工具,都是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农业技术先进的反映;题干问题是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③与题意不符,而④无从体现。故选A 。

答案:A

要点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形态的比较

【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 369807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典型例题】 1、(2016 山东潍坊期末)“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 .分工过细

B .利益内耗

C .管理僵化

D .外部竞争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官营手工业如果分工过细导致利益降低,最终结果就是分工发展被迫终止,分工过细只是导致效益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是主要因素,A 项错误;利益内耗指的官营手工业下,分工过细,导致代理链拉长,管理成本增加,最终导致利益内耗增加,成为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B 项正确;材料仅仅提到管理成本增加,并未涉及管理僵化,C 项错误;外部竞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 项错误。故选B 。

答案:B

2、下图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对其图文解读正确的

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

B.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状况和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图片信息可以判断出,这是一家私营手工业作坊,A项错误;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是在明代中叶以后,而《水浒传》是反映宋代历史的小说,B项错误;“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出现于明朝中后期,C项错误;只有D项没有错误,故选D项。

答案:D

要点四: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2、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奴隶社会就有了冶铜工业即青铜工业,封建社会增加了冶铁、丝织、制瓷业、造纸、印刷等工业部门。这些手工业部门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的则是某个行业演变分化而成的。

3、手工业技术不断进步。其动力主要来自手工业者的经验积累以及对手工业的充分投入,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4、经营方式不断进步。从经营方式来看,在手工业发展的早期,官营手工业的比重大于民营手工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营手工业的比重日益加大;明朝中后期,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工场手工业。

5、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

6、经济重心的转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相应变化。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起初在北方,以后逐步移至南方。大约在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转移。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许多手工业生产部门和产品主要产地也随之南移。

7、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远销亚、非、欧洲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

【典型例题】

1、《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考查知识的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材料“攻木”“攻金”“攻皮”“设色”“刮摩”“抟埴”说明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答案:C

2、(2015 湖北八市月联考)天宝二年(713)韦坚为唐玄宗从南方采办的货物中大多是来自民间作坊的杰作:“若广陵君(杨州市)船,即于栿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晋陵郡(江苏常州)船……;会计郡(浙江绍兴)船……;南海郡(广州)船,……”(《旧唐书·韦坚传》)材料表明唐代A.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C.形成专业性生产区域D.家庭手工业得到较大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A项是在南宋时期, B项是在明中叶以后,均与材料的唐代不符;家庭手工业基本不入市场,与材料大多货物来自民间这一现象无关,排除D项。从材料“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丹阳郡(江苏镇江)船,即京口绫衫缎”等信息表明,不同区域生产不同的手工产品。故选C。

答案:C

思维拓展: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2、经济构成: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3、生产力发展: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

4、生产方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小农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5、土地所有制: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典型例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孟子·梁惠王上》

(1)材料一中的图1揭示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2)材料二描绘了中国古代农民怎样的一种理想生活?

(3)中国传统文化巧妙地运用动植物、器物等,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这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用四字词组分别为图2、图3两幅图画命名。

(4)上述文献与图片资料反映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绵远厚重的历史底蕴。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第(1)(3)问结合图片可明显得出答案。第(2)问关键是读懂材料,材料体现了农民的最低需求:自给自足,满足温饱。第(4)问侧重回答对中国古代农业的理解,从古代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目的等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1)基本特点: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2)理想生活:自给自足,维持温饱。

(3)图2:五谷丰登;图3:连年有余。

(4)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自然经济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此背景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企盼主要体现在自给自足、农业丰收等方面。

课外拓展

中国古代农业的犁耕与灌溉工具

西汉的“二牛抬杆”东汉的“一牛挽犁”唐代的曲辕犁

注:隋唐时期出现的曲辕犁和前代的犁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其一,变长辕为短辕,重量减轻,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相妨:互相妨碍】”的缺点,也节省了畜力。其二,增加了犁箭、犁评和犁建,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其三,变直辕为曲辕,增加了犁壁,便于翻土和清除杂草。曲辕犁特别适合于田块较小的坡地和江南土质黏重的水田,明清时期的耕

犁基本上仍采用曲辕犁的形制。欧洲直到18世纪晚期才出现了类似结构的犁。

曹魏翻车(龙骨车)唐朝筒车王祯《农书》所绘的高转筒车

神农氏

神农氏是中国远古传说中的“三皇”之一。关于“三皇”,不少古书记述为燧人氏(发明用火和熟食)、伏羲氏(发明渔猎畜牧)和神农氏。神农氏又称炎帝,传说神农氏最早教民制作耒、耜,从事农业生产,并尝百草为医药以治疗百病,是最初发明农业和医药的人。元代青花瓷

古代把蓝色称为青,故称蓝花瓷为青花瓷。青花瓷以其幽青翠丽的青花和莹润如玉的釉面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给人以宁静舒美又深沉宽广的视觉享受。

元朝时期,官办的浮梁瓷局将唐宋时期各地方窑口积累下来的制瓷经验得以交流和升华,为青花瓷的成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当西方文化的融入和元代因外贸的扩大而带来新的商业契机时,用钴料绘画的青花瓷便在景德镇奇迹般地出现,并从原始走向成熟。

元青花瓷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全景。它描写气势宏大的山石波涛,描绘当时的宗教、戏曲、人物、自然、神话等内容,是元代文化的结晶。从此,青花和青花变种的物品渐渐成为中国瓷业的主流,为中国和世界陶瓷艺术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全世界共有400~500件元代青花瓷,大致分布在四个地区。一是作为外贸产品在伊朗巴斯坦国家博物馆、德黑兰阿尔德比尔神庙、土耳其、印度和东南亚各国都有收藏和出土。二是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和收买的藏品。三是日本从中国掠夺和收买的藏品。四是中国国内出土和民间流传的藏品。

──摘编自《中国文物报》(2004年7月28日)

资料研读

纺织业无疑是明代生产事业之中,最为发达者。官方的织造业分布全国各处,而以江南为最多,也最为重要。民间的纺织业,不论丝织、棉织,也以长江三角洲为生产中心,密集于一地,业者尤有从竞争中切磋的机会。以苏州盛泽一镇言之,大家小户,人为杼轴,“以其工巧”、“衣被天下”。山东、山西、四川、福建、广东,也各有其特产,以丝织品的种类分,有丝、绢、绫、罗、绸、缎-、锦、绮、绒、纱……但在“罗”一类,更可有五六十种专项产品:例如花罗、素罗、乃罗、秋罗、硬罗、软罗……之类。在丝织品之外,还有大量棉、毛、麻织品,各以地宜,成为专业的产品。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解读:许倬云是中国现代著名史学家。根据许先生这段总结性的评述,我们能够获取以下信息:明代最发达的手工业生产部门是纺织业;纺织业以江南为最;丝织品种类繁多;并且纺织业出现了专门化的生产中心。专门化手工业生产中心的出现,大大促进了商品经济的

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2016 江苏宿迁期末)《诗经·小雅·大田》中记载: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下列对此则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反映土地所有制发生变化 B.表明私田己占据主导地位

C.体现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体现时人对农业丰收的向往

2.下图中三幅图反映的是

石犁曲辕犁高转筒车A.农业动力的变化B.灌溉工具的变化

C.耕种工具的变化D.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3.(2015 浙江湖州期末考)司马迁《史记·河渠书》记载:“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下列关于材料中“渠”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郑国主持开凿B.主要起军事作用

C.促成该地成为“天府之国”D.体现汉代水利工程的发达

4.(2015 山东烟台期末考)《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A.“重农”的思想B.“靠天吃饭”的观念

C.“不误农时”的思想D.“精耕细作”的特点

5.以下是与中国古代经济发展水平相关的图片,其反映的技术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③④②① B.③④①② C.③①④② D.①③④②

6.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它们所包含的信息是

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③人类进入铁器时代④金属制品已应用于农业生产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D.②③④

7.《三辅黄图·未央宫》:“织室,在未央宫,又有东西织室,织作文绣郊庙之服。”《汉书·百官公卿表》:“少府属官有东织、西织令丞,河平元年省东织,更名西织为织室。”这两段文献资料中涉及的都是

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D.私营手工业

8.(2016 山东潍坊期末)明朝在景德镇设置御器厂,专烧宫廷用瓷,制品有极高成就。同时民窑生产发展很快,产品质量提高,嘉靖万历期间形成官民竞市、官搭民烧的局面。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瓷等品种都取得卓越的成就,景德镇发展为“天下窑器所聚”的中心。据材料可知

A.制瓷业在明代进入彩瓷时期 B.官营手工业以明代开始日益衰落

C.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D.明代制瓷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9.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

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B.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

C.“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

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10.在西方人眼中,两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

①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②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

③古代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④古代中国对外贸易一直居出超地位

A.①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图2 图3

材料二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春夏夫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不困。

——《尉缭子·治本》

(1)分别写出材料一中图1、图2工具的出现时间以及名称。图3在什么时候出现在什么地方?

(2)从材料一中的三幅图片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它们体现了农业生产上的什么特点?(3)概括材料反映的主要经济特点。

12.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1)以上图片涉及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哪些行业?分别列举该行业中,中国曾取得过的

领先世界的发明或技术。(列一项即可)

2007年12月22日,打捞出水的“南海Ⅰ号”为南宋时期商船,长30.4米,宽9.8米,船舱内保存文物总数为6万~8万件。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

(2)“南海I号”的发现和整体打捞,可以用于哪些具体的手工业领域的历史研究?

(3)结合以上资料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点和经营特征。

答案与解析:

1.B

解析:“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表明井田制开始瓦解,A项不符合题意;井田制开始瓦解,但公田仍然占据主导地位,B项符合题意;私田的出现体现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C项不符合题意;“有苗萋萋,兴雨祁祁”体现了人们对农业丰收的向往,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2.A

解析:石犁主要是原始社会时期的耕作工具,农业动力以人力为主;曲辕犁是唐朝时期的耕作工具,农业动力以畜力为主;高转筒车是宋朝开始出现的灌溉工具,农业动力以水力为主。由此排除B、C两项,D项主要体现在原始社会时期。故选A。

3.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材料中已经交代了修建该渠的主持者是“蜀守(李)冰”,A 项错误;按材料“可行舟”“溉浸”可知它的功能主要是交通和灌溉,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修建于成都附近的都江堰,而都江堰的修建促使了周边平原地区成为“天府之国”,C 项正确;战国时期修建的都江堰并不能体现汉代水利工程的发达,D项错误。故选C。4.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据材料“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和“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可知古代中国的农业体现“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D。

5.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①反映的是东汉初杜诗发明的冶铁工具水排;②反映的是东汉耕作技术一牛挽犁;③反映的是西周时期青铜制造;④反映的是西汉耕作技术耦犁。按照时间排序,故B项符合题意。

6.A

解析:商代出土的青铜器样式多样,用途多样,②④表述正确;商周时代,青铜器制造进入繁荣时期,①表述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人类进入铁器时代。故选A。

7.B

解析:本题主要通过材料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由材料中的“织作文绣郊庙之服”,“少府属官”可以看出涉及的是官营手工业。故选B。

8.C

解析:制瓷业进入彩瓷时期是在元代,A项错误;官营手工业以明代开始日益衰落与材料“嘉靖万历期间形成官民竞市、官搭民烧的局面”不符,B项错误;明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与材料“景德镇发展为‘天下窑器所聚’的中心”相符,C项正确;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主要标志是雇佣关系出现,材料中看不出当时明代制瓷业中有雇佣关系的存在,D项错误。故选C。

9.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萌芽。题干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应该指的与传统的自然经济不一样的经济模式,结合“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分析可知是资本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故选C。

10.C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经济的理解。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材料的主要信息:“丝绸”“瓷器”“茶叶”,这些都是自然经济下手工业高度发达的表现;而②④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反映出来。

11.【答案要点】

(1)图1:汉代的“二牛抬杠”;图2:汉代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图3:隋唐时期的江东地区。

(2)采用先进的技术,进行精细的土地耕作;提高播种功效;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3)小农经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12.【答案要点】

(1)行业:冶炼业、制瓷业、丝织业。

发明:南北朝时期的灌钢法,使冶炼技术和产量大大提高;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技术和瓷器的国家。

(2)中国古代金属冶铸业之制瓷业、货币铸造业、造船业等。

(3)特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工艺先进;行销海外,影响深远。

经营特征: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官营、民营和家庭),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曲折发展,家庭手工业一直占较大的比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

知识点梳理

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商业的发展

土地制度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1、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

土地属于国家,国王将土地层层封授,受封者只可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和自由买卖。

(3)春秋战国时期:初税亩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前594年,鲁国规定无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承认土地私有。战国时商鞅变法正式以法律形式确立_①_。自此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

(4)秦汉到明清

基本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

社会问题:土地兼并严重,社会两极分化。

政府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北魏到唐朝前期,实行__②__,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2、“重农抑商”

(1)背景:商周时期,国家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发展。后来,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推行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 ___③___”,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

西汉:汉初,富商大贾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汉武帝时期,规定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加重税收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明清时期:封建政府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茶、盐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___④___的发展。3、“海禁”与“闭关锁国”

明初东南沿海倭患猖獗,明太祖实行“海禁”,禁止人民出海与外国互市。清初为镇压东南沿海抗清斗争,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又将沿海居民内迁。

清朝长期实行“___⑤___”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只开广州一口对外通商,并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而日益落后。

参考答案:

古代商业的发展

①经商②丝绸之路③扬州④市和坊⑤商帮

古代的经济政策

①土地私有制②均田制③重农抑商④资本主义萌芽⑤闭关锁国

要点精析

要点一:从商业发展的历程归纳其特点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 369898 古代商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商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特点,但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和封建政府“闭关锁国”,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中国的行业没能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

1、商业兴起早,并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2、对外贸易、边境贸易发达。以海陆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明清时期,因为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3、商业交通发达。水陆商运兴盛,长途贩运发达。

4、商业市场形式多样。有市、“草市”、夜市、晓市等。

5、城镇商业经济发达。自汉代以来,各朝代都出现不同数量规模的商业大都市。到明清时期,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大市镇。

6、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北宋时“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代时形成以白银为主,以铜钱为辅,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白银的广泛使用促进了商业资本的积聚。

7、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业受官府控制色彩较浓,但汉代以后官府对商业控制逐步减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

8、商人群体活跃。明清时期商帮会馆兴起。

9、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只是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而存在。

10、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以朝贡贸易为主,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典型例题】

1、(2015 江苏盐城期末考)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下列史实不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A.交子的出现 B.坊市界限的突破

C.商帮的形成 D.官营手工业的发达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宋朝商业的发展。交子的出现和坊市界限的打破都是宋代经济的重要标志,A、B两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商帮在明清出现,C项错误,但符合题意;官营手工业在明清前都处于发达的状态,能够印证宋代的经济发达, 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答案:C

2、1824年,晋商在山西平遥创办了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日升昌”票号;三年之后,“日升昌”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建立了分支机构。这一现象反映了

①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②区域贩运商业开始兴起

③社会经济出现全面高涨④商业资本呈现集中的趋势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商帮。中国古代区域贩运商业在汉代就已经出现,故②的表述不符合题干材料的情景;商业仅仅属于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体现社会经

济的全面高涨,③表述有误。故选C。

答案:C

要点二: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性认识

1、从是城市的功能看,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是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规模不大;唐代以后,因手工业或商业发达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

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的限制逐渐放松,如坊市制度在北宋时打破,商人的地位也日渐提高;在坊市制度被打破的基础上,夜市、晓市等出现。

3、从城市的数量和规模看,到明清时期,不仅规模巨大的繁华城市的数量增多,而且还兴起了大量的工业商业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

4、从地区分布上看,城市的地区分布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出现相应变化的趋势,即随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城市的重点分布区域发生了由北向南转移的变化,特别是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兴起了大批的工商业市镇。

【典型例题】

1、《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A.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

C.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城市的功能和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从材料的两层信息“坊有墉,墉有门”“奸伪无所容足”和“朝廷宫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分析,其共同目的就是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故选C项。隋代都城设计的这些特点,是严格实行市坊制的表现,反而不利于居民的出行和商业的发展,A、B、D三项排除。

答案:C

2、(2016 河北张家口期末)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乾隆时丝织巨镇盛泽镇“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这说明明清时期的城市

A.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B.经济功能得到加强

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商业活动不受监管

解析: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与材料中“明清时期”不符,A项错误;材料中“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乾隆时丝织巨镇盛泽镇”凸显了经济功能,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雇佣关系,C项错误;明清时期,工商业空前兴盛,但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与“商业活动不受监管”不符,D项错误。故选B。

答案:B

要点三: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现象

1、原因

土地兼并是我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买卖合法化,占有土地的数量不受限制,地主阶级利用自身的政治、经济优势大量夺取农民土地,因此出现了土地兼并现象。

2、影响

(1)土地高度集中,造成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激化了社会矛盾,往往会导致农民起义的发生。

(2)土地高度集中,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激化了封建国家与大地主的矛盾,严重威胁了中央集权统治。

(3)土地高度集中,促使地主的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土地,从而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3、解决措施

实行新的土地制度,如北魏均田制;规定官民可以占田的最高限额;清查大地主土地的实际数目,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如明朝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编制“鱼鳞图册”。

4、结果

封建王朝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一段时期内奏效,但是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封建土地私有,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以失败而告终。

【典型例题】

1、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考查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的原因是“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田宅逾制”,这说明汉武帝抑制豪强的目的是缓解土地兼并,故C项正确;A项“经济支柱”说法错误;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监察属于政治手段,D 项排除。

答案:C

2、(2016 安徽宣城期末)两宋时期兼并盛行,贫富分化,土地占有不均的现象十分突出,有识之士把这种社会问题归结为“田制不立”。井田论、均田论和限田论几乎连绵不绝,但土地兼并现象始终无法根治,这是因为

A.封建地主阶级抵制作用 B.宋朝国家始终没有统一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D.政府禁止农民私自垦荒

解析:地主阶级对“均田”和“限田”的消极态度和阻挠抵制,虽然能使这些政策执行效果大打折扣,但这并不是我国古代土地兼并无法根治的根本原因,A项错误;两宋虽然始终没有完成国家统一,但这与封建国家的土地兼并没有多大关系,B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一直是我国古代土地兼并无法根治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中国古代社会,封建政府对于农民私人垦荒一般是持支持和鼓励的态度和政策,从来不会去“禁止”,因为自耕农是封建国家徭役赋税等的主要承担者,D项错误。故选C。

答案:C

要点四:比较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与经济政策 369898 古代的经济政策】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4. 宋加强中央集权 (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 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 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附答案)

必修二综合测试 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图3是南宋李嵩绘制的《市担婴戏图》,作品以细腻的笔法描绘了一副生动的场景:货郎挑着货担走村串巷,货担上商品琳琅满目,货郎正在招揽生意,一位哺乳的妇女在一群孩童的簇拥下涌向货担。从这幅图景中可以得出的认识是 图3《市担婴戏图》 ①宋代商业环境较为宽松②民俗开始成为绘画题材 ③货郎群体深受百姓喜爱④体现理学的家庭人伦观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愿望。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 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 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3.《明律集解附例》载:“凡民间织造违禁龙凤文纻丝纱罗货卖者,杖一百,段

匹入官。机户及挑花、挽花工匠同罪。”这样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抑制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B.维护封建等级制度 C.宣扬封建王朝法律权威 D.规范丝织行业秩序 4.一个历史小组在讨论对于李鸿章的评价时,发生了分歧: 甲:没有李鸿章就没有中国的近代化 乙:李鸿章不但双手沾满了人民的鲜血,而且是一个大卖国贼 丙: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改变了传统的“夷夏”观,开明的士大夫和官僚们认识到中国再不是“天朝之国”,而是世界各国的一员,并且是远不 如西方各国富强的一员 丁:李鸿章领导的洋务运动促进西方科学技术和其他社会事物的逐步传入,在通商口岸、沿海地区,社会风气也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以上几位同学的评价可能运用的历史史观的顺序是 A.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 B.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 C.全球史观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D.社会史观革命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 5.有人说:“中国如无一九三五年之币制改革,决不能有一九三七年之抗战。” 以下与法币政策制定的背景相关的是 ①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②实行通货膨胀政策的需要 ③日本侵略中国的威胁④实行金融银本位制的需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二基础知识点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漕渠、白渠、龙首渠(汉)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以家庭为生产单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唐朝—南青北白;宋朝—五大名窑明朝—青花瓷、彩瓷;景德镇成为瓷都(明代有些瓷器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 清朝—珐琅彩 商朝—出现丝织品;西周—斜花提纹织物;唐代—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写实风格,图案生动;明清—丝织业鼎盛时期(苏州和杭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三、资本主义萌芽 时间:明朝中后期地区:江南 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含义:一些手工业部分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雇佣与被雇佣) 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这种带有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的出现。 发展缓慢的原因:封建制度的束缚(根本原因)、重农抑商、闭关锁国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古代国内商业的发展 “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隋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元代:大都成为国家性的城市明清:商帮的出现(徽商和晋商) 二、对外贸易 繁荣唐朝:对外贸易重要港口——广州;外贸易机构——市舶使 两宋:海上丝绸之路异常繁荣,海外贸易税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财源。 元朝: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泉州(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特点:朝贡贸易(目的是为了宣扬国威,而不是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衰落:明清的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打击,仅允许广州十三行与外国通商。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二、重农抑商 1、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2、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3、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同外国的往来,而非完全禁绝。清朝在广州设立十三行统一管理对外贸易。 冶金 瓷器丝织业演变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知识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世袭制:夏朝王位世袭制确立,家天下形成,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宗法制:宗法制的特点和作用 目的: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族的地位。 (1)特点 ①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和小宗有相对性。 ②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国”与“家”结合。 ③大宗与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2)作用 ①对西周: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是西周政治的建制原则和指导思想。 ②对后世: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观念。如修族谱、认祖归宗、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甚至过分强调家庭本位和重视人情关系等。 商朝时期实行宗法制。 3、分封制 目的:巩固周王朝统治 基本内容:①分封对象和主要国家:A、王族(姬姓贵族);B、功臣;C、先代贵族等;齐、鲁、燕、卫、宋、晋 权利和义务:受封者获得世袭的统治权,但承担一定的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政治与血缘关系紧密结合。 影响:A、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疆域。B 弊端: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形成割据混战局面。 4、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A、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B、“分”是“宗”在政治上的表现(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等级秩序严格进行的) C、“宗”是“分”的主要依据和血缘纽带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1、六王毕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韩赵魏楚燕齐),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王朝。 2、四海一 北击匈奴 蒙恬收回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北部边防,设九原郡 统一岭南地区 修灵渠(最初服务于军事)沟通湘水和漓水,岭南设郡(南海郡),归入中央王朝管理的开始 “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部分地区任命官吏,该地区进入中原统一政权版图开始 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它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它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加强了中原和边疆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促进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秦统一后,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一途。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三单元测试题

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测试题 一、选择题(20小题每小题3分) 1.张謇评论某人时说:“以四朝之元老,筹三省之海防,统胜兵精卒五十营,设机厂、学堂六七处,历时二十年之久,用财数千万之多……曾无一端立于可战之地,以善可和之局。”张謇评论的是( ) A.曾国藩 B.李鸿章 C.张之洞 D.袁世凯 2.19世纪70年代末,一位英国人写道:“一个重庆商人如果要在上海采办洋货,他可以到一个钱庄……押借一笔款项……(然后)将订货单子寄予他在上海的代理人;钱庄经理也通知与他有关系的上海钱庄或其分庄,由后者向洋行或其中国的代理人处付予这笔款项。”可见此时的钱庄( ) A.已经完全变成了洋行的附庸 B.在中外贸易中居于关键地位 C.一般不愿支持土货出口业务 D.在洋货内销中具有重要作用 3.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此判断,同文馆( )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变科举”“改官制”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德先生”“赛先生” 4.“中国内江外流之利,几被洋人占尽,且海防有轮船不能逐渐布置,必须劝民自置,无事可以运官粮客货,有事可以载援兵军火,解商民之困,而作自强之气。”以上言论应出自:A.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民族资本家 D.资产阶级革命派 5.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这次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对中国近代化的推动主要表现在 A.实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B.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C.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D.促使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传播 6.阅读下表,从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1920—1936年中国工业发展水平估算单位:亿元 年份工农业 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 产值中的% 占工农业总 产值中的%近代工 业产值 手工业 产值 工业总 产值 近代 工业 手工 业 近代 工业 手工 业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耦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1)先有陶后有瓷 (2)陶器:a、产生——原始时代彩陶b、发展:山东龙山文化——蛋壳黑陶c、独特技术——唐三彩d、陶瓷过渡时期: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 (3)瓷器:a、唐代青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b、唐晚期长沙铜官窑首创彩绘工艺。c、清朝:粉彩瓷器的工艺技术发明——康熙时期、顶峰——雍正时期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1、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2、汉代在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结构图75586

精品文档考试教学资料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朝:“家天下”制度的形成 商朝:实行宗法制、神权与王权的密切结合 诸侯的权利:1、在封疆内可对卿大夫再分封 2、职位世袭 3、设置官员 4、建立武装 (1)分封制 5、正派赋役 早期政治制度诸侯的义务:1、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2、镇守疆土 3、随从作战 4、缴纳贡赋 5、召见述职 (夏商周时期) (宗法制和分封制关系:互为表里) 西周政治制度 ①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宗法制②特点:a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 b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 制 c大宗和小宗是相对的,且有双重关系 (嫡长子与其他之后再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③影响: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 稳定和团结。 御史大夫 建立:秦朝: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郡(守)→县(令)→乡(里) 太尉 古郡国、郡县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与朝廷对抗)代①汉朝 推恩令(是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中②唐朝:节度使制和藩镇(削弱中央集权) 国(1)中央集权军事:兵权收归中央;各地调派精兵,充当中央禁军 ③宋朝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置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管理 ④元朝: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的 政①汉朝:内外朝制度(加强军权) 治②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拟)门下(审)尚书(执) 制演进与强化(2)君主专制③宋朝:分割相权:军事、行政、财政→(加强军权) 度中央集权制度(汉至清)④元朝:中书省(削弱军权) (秦朝至清朝) 汉:察举制

2018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全)

第一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分封制: 目的:拱卫王室 对象:亲族(主体)、功臣、先代帝王后代 内容:人口、土地 义务:驻守王畿,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等 作用:1、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 2、西周成为疆域广大的国家 3、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二、宗法制: 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②大宗与小宗(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特点:把血缘关系和政治纽带结合在一起 作用:1、保障了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家国一体。 三、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 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和纽带。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2、分封制下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 3、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 4、尚未实现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 第二课:大一统与秦朝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 一、内容: 1、皇帝制度 表现:①皇帝独尊②皇权至上③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制): 三公职责: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协助管理军务3、郡县制(地方官制) 特点:中央集权,分工明确 作用: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纳入到国家政治体制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积极影响:①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③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综合测试题及答案2套 模块测试卷一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赵过发明耦犁法(见图)?用耦犁,二牛,三人?。此耕作方法( ) A.回转方便,耕作较为方便 B.便于普及,利于山地开垦 C.灵活自如,控制耕土深浅 D.显示人力、牛力协作扩大 解析:两牛牵引的耦犁通过人力和牛力的合作,解放了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为精耕细作奠定了人力基础,故D项正确。 答案:D 2.?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这得益于水利工程( ) A.都江堰B.郑国渠 C.漕渠D.灵渠 解析: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蜀郡李冰所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现今四川省成都市,根据题目中?天府?,成都被称为?天府之国?,故A项正确。 答案:A 3.古罗马学者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记载,?中国产丝,织成锦绣文绮、运至罗马……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人工巧妙达到极点。?下列叙述与材料不匹配的是( ) A.中国古代丝织业技术十分发达 B.古罗马人非常青睐中国的丝织品 C.中国丝绸经由丝绸之路转运至欧洲 D.私营作坊的兴起使丝织技术更加精湛 解析:题目中并未提到?私营作坊?,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4.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写一位葡萄牙航海家的航海发现时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下列有关此次航海叙述正确的是( ) A.这位航海家是迪亚士

B.此次航海路线是由西向东横渡太平洋 C.此次航海抵达了印度 D.此次航海促使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解析:题目中的信息?葡萄牙航海家?和?突兀的海角?说明是迪亚士;B 项错误,此次航行是在大西洋中;C项是达伽马;D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而非原因,故本题应选A项。 答案:A 5.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入迷地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但18世纪末以来,西方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造成西方人对中国喜好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鸦片战争B.工业革命 C.殖民扩张D.启蒙运动 解析:18世纪末主要国家进行工业革命,需要大量廉价原料,与材料中?18世纪末以来,西方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相符,故B项正确。 答案:B 6.?欧风美雨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细雨。与前者相比,后者没有留下那么多的伤痛和敌意,但风吹雨打之下,却浸泡了千家万户。?材料强调的是( ) A.中国走向近代化得益于西方扩张 B.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 C.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D.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解析:根据题干中?腥风血雨??和风细雨?等关键词可知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地区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根据题干中?与前者相比,后者没有留下那么多的伤痛和敌意?可知作者重点关注的是其积极方面的影响,故B项正确。 答案:B 7.在?奥登巴恩维尔特的主导下,荷兰联合大商人成立东印度公司,并聚集了650万的资金,差不多相当于300万的欧元……而且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也在这时诞生在阿姆斯特丹。?这段话反映的?这时?是在( ) A.14世纪B.15世纪 C.16世纪D.17世纪 解析:本题考查了荷兰的崛起。荷兰在17世纪建立了商业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故本题应选D项。 答案:D 8.下列史料描述的是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在经济领域中出现的一些新气象。据此判断这一朝代应该是( ) 解析:材料信息?不再有先前的那种坊、市之间的严格区分??不禁夜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分单元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古代农业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①时间: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民营手工业中; ②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取值” ④本质特征: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①时间:明清时期 ②原因:a、明初为防患倭寇;b、清初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c、清政府认为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③评价 a、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b、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复习大全

必修一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北师大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 (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土地制度的演变 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氏族公社所有) 奴隶社会(夏商西周) :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秦汉——明清):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封建社会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土地兼并(根本原因:封建土地私有制) 第2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一、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时间:春秋战国 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普及,提高了生产力。(根本原因)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单位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 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 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 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耦犁、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郑国渠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 第3课 享誉世界的手工业 一、手工业的发展形态 古代手工业经营模式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二、手工业的发展 青铜:商周—鼎盛(青铜时代) 代表: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 冶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炼钢:南北朝—灌钢法(水排和灌钢法使中国的冶炼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领先于世界) 商朝—原始瓷器;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南青北白; 元朝—青花瓷; 明朝—彩瓷 第4课 商业的发展 一、先秦商业产生 商朝时期:“商人”(商朝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人把善于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商业由官府控制; 二、唐宋元商业品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唐—柜坊(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和飞钱(汇票)相继问世 北宋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益州)原因: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宋代城市中市和坊的界限被打破,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 演变 冶金 瓷 器

最新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教版)知识点归纳

一.1、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1、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 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统一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三.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

高中历史必修二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单元测试题学校:海南南方民族艺术学校分)100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 分数:班级:姓名: ) 分小题,每小题2分,共50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处,12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 (2007·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①我国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④ D.①②④ C.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这首《悯农》是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艰难生活的真实写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2.下面图片能反映当时社会耕作方式的是 A.牛耕砖画 B.废井田开阡陌 C.古代渔猎生产 D.古代畜牧业生产 3.(2008·北京高考)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4. 2011年10月5日,香港苏富比举行“玫茵堂珍宝——重要中国御瓷选萃之二”专场拍卖会,其中青花如意垂肩折枝

花果纹梅瓶以1.68亿港元高价成交。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最有可能是一哪列下 朝代的御瓶 A.东汉 B.唐朝 C.北宋 D.明朝《庄子·让王》2009·临沂模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句话 5.(③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①反映了小农经济下人们的理想和追求②展现了自给自足,生活富裕的画面 D.①③④.②③④处④表达了人们对社会安定的期盼 A.①②③ B C.①②④ 对下图的解读,最准确的是:6. 右图描绘了明清商帮的状况。 A.明清商帮是明清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明清商帮是由政府官员子弟组成的商人群体 B .明清商帮是颠覆专制统治的重要力量 C D.明清商帮依附官府垄断市场聚敛大量财富“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三国志·韩暨传》中写道:7. 前。”材料中的马排、人排和水排均指.交通工具.农耕工具 D CA.灌溉工具 B.冶金工具 《水浒传》第七十四回中有“你既然装做肩挑货担走乡串户,摇鼓叫卖。右图8. 古代有货郎()货郎担儿,你且唱个山东《货郎转调歌》与我众人听”。货郎走街串巷较为普遍应从哪个时) 期开始( C. B. 汉代A. 唐代宋代 D. 明代 9. (2008·山东文综)图3为北宋东京(今开封)示意图,其中设置了两处错误,它们是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 (2010·四川卷) “重农抑商”的观念与政策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列理解错误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并不禁止商人追求利润 B.重农抑商观念是中国农耕社会的产物 C.重农抑商政策提升了战国时秦国国力 D.重农抑商观念在明清时期已基本瓦解 11.2006年2月22日国家邮政局发行《全面取消农业税》纪念邮票一枚(下图),以纪念在中国存在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一条基本线索:我国早期的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商周时期,经过了从内外服联盟到天下共主的转变;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同时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也长期延续,但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突出四个重点:一是商代的内服外服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二是秦的“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三是汉朝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唐朝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四是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宋元时期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清朝达到了顶峰。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知识结构: 1.夏:出现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2.商:政治制度是内服与外服制度,具有浓厚的神权色彩。 3.西周: 分封制定义: 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 主体:同姓亲族 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 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 工具:礼乐制度 第2课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知识结构: 1.统一 (1)群雄割据 A.春秋争霸 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人物:赢政。 2、中央集权的确立 (1)确立: A. “皇帝制”: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 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 C. 郡县制(地方) (2)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3)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第3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知识结构: 1. 汉初郡国并行,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2.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3.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知识讲解

专题一.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 一、春秋 (一)孔子(儒)--创立 1.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3.影响:形成完整儒家思想体系,成为时代主流 (二)老子(道)《道德经》 1.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B(精华)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2.影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商业繁荣为其提供物质条件 政治:周王室衰危,士大夫崛起,社会大变革时期新统治者没有绝对权威 (二)孟子和荀子(儒)===发展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人性本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 ②影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教育思想:治国应以礼教为先,礼法并施 ②影响: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墨) 1.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 2.影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②思想曾被其他学派广泛吸收 (四)道家 1、庄子 ①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的人生态度,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 (五)法家《韩非子》 1.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③变法革新 2.影响:①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②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六)兵家《孙子兵法》 (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意义 1、儒家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2、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思想 3、法家学说:其中的变革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三、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导读:本文是关于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完整word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二、三单元练习题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2分,共80分) 1.中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B.铁农具、牛耕的出现 C.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D.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2.为了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我国政府取消了长期实行的农业税。历史上我国农业税的起征时间是( ) A.春秋时期B.战国时期 C.两汉时期 D.隋唐时期3.“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唐代诗人徐来军的这首《调笑令》描写的是() A A 4.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杼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从该诗中你能得到关于唐代的正确认识不包括 .. ...( ) A.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和耕畜B.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和生活 C.生产产品主要用于市场交换D.男耕女织,手工业与农业结合5.与“农为天下之本,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 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皆莫如被服” 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 6.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和民众衣食结构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A.南稻北粟的农业格局开始形成B.商品经济繁荣,社会上广泛使用纸币 C.经济作物广泛种植,麻布成为民众主要服装和被褥原料 D.玉米、甘薯逐渐成为米、面之外新的主食品种7.近几年,广东海洋考古队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B、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8.有一关于西汉历史的电视剧,一些剧情发生在都城长安的“市”里。下列关于该剧有关西汉“市”的场 景,哪项不符合 ...当时的历史实况( ) A.“市”的四周建有高大围墙B.“市”门内外店铺林立 C.“市”里有专职管理的官员D.“市”门白天定时开关 9.“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这段史料反映了明代苏州( ) A.早期雇佣工人的情况B.机户的情况 C.小商贩的情况 D.机房的情况 10.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描写的苏州盛泽镇上的施复夫妇,靠养蚕织绸生活,本是小户人家……几年后他们增买了三四张织机雇人织绸……后来他们又买了两所大房子和三四十张织机,雇人织绸。由小说所描写的情景推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施复夫妇是机户②当时江南一些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③ 明代手工业还较落后④ 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A、①③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②③④ 11.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 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材料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 ) A.长安城商业发展范围扩大B.长安城内的夜市非常繁华 C.住宅区内出现了商业活动D.唐政府设立了新商业特区 12.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很大的发展变化,其商业活动已不限制在市内。有一本专门介绍这种商业活动变化的书籍,请你从下列各项中选出一个比较合适的书名 ( ) A.《东京城的辉煌》B.《西京城的衰落》C.《汴河两岸好风光》D.《坊墙去除利工商》 13.在2007年央视的开篇大剧《贞观长歌》选取了唐初贞观年间的历史画面,艺术地再现了“贞观之治”的历史。假如你生活在贞观年间的长安,可能经历的事情是() A、可以在逛夜市时品尝各种小吃 B、邻居的一个远房亲戚在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担任长官 C、在私家店铺中边喝酒边呤咏白居易的《琵琶行》 D、去东市和西市逛街时碰到了波斯、大食的商人 14.下列各项反映上层建筑阻碍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 ) ①政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规模② 政府屡申重农抑商政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