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微观粒子波粒二象的发现与玻尔模型建立的关系

微观粒子波粒二象的发现与玻尔模型建立的关系

微观粒子波粒二象的发现与玻尔模型建立的关系
微观粒子波粒二象的发现与玻尔模型建立的关系

微观粒子波粒二象的发现与玻尔模型建立的关系

黄杜坚 冷鑫 骆开阳 唐兴礼 杨苑生 徐立谦

(西北大学化学系05级材料化学专业 西安 710069)

摘要:从微粒的波粒二象性的发现的历史过程和波尔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来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光的波粒二象性黑体辐射理论“有核模型” 玻尔量子论德布罗意公式

微粒的波粒二象性的提出要从对光的本质的讨论。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粒子还是波? 粒子军团和波动军团围绕着这快领地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斗争。其实,粒子说由来已久,而波动说则是后起之秀。

早在17世纪末,牛顿于1680年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就是做直线运动的微粒流。而惠更斯则于1690年提出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但是到了19世纪末,莫斯科大学的斯托列托夫又在实验中发现了波动说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直到1905年,爱因斯坦引进光量子(光子)的概念,并给出了光子的能量、动量与辐射的频率和波长的关系,才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这样就说明了光不仅有波动性还有粒子性,在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而康普顿从1918年起从事X射线散射实验,令人信服地证明光子不仅有能量而且有动量,并且光子与微观粒子的作用服从能量守恒和动量定律。

其实,早在18世纪末,对于有关黑体辐射理论。实验物理学家就研究了作为温度函数的“黑体”辐射的光谱分布。而理论物理学家则寻求给观察到的分布定律以一个理论公式。经过许多努力,终于得出瑞利-金斯定律,给出了物体在平衡温度T时辐射场中频率范围dv中的能量密度dvψνdν,公式为:

其中第一个因子为给出的单位体积中(横向电磁振动)自由度的数目,第二个因子kT即每一(横向运动)自由度的平均能量,这是经典统计力学中均分定理的必然结果。这一公式在长波长一端与观察到的光谱相符,但由于其对所有频率的积分值发散而显然没有意义。而于1900年10月,马克斯·普朗克基于熵的观点,并通过在上述瑞利-金斯定律和由维恩得到的仅适用于光谱的短波端的定律之间尝试经验插入法,“猜”出了一个公式

其中a、b是常数。这一公式与经验光谱相比,(在v的大小两端)都有很好的渐近表现。经过一段紧张的工作,普朗克于1900年12月得出公式

当时他通过与“猜得的”公式比较,假设“振子”(辐射与它们处于热平衡)以比例于频率v的单元ε吸收和发射能量。尽管这一假设按经典物理学(电磁学、热力学和统计力学)基本上是无法理解的,但普朗克公式却与对ψν的最精确的测量完全相符。并且于同年,他提出了辐射能的放射或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放射或吸收的辐射量子假说,假定电磁场和物质交换能量是以间断的形式(能量子)实现的,能量子的大小同辐射频率成正比,比例常数称为普朗克常数,从而得出黑体辐射能量分布公式,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现象。

而卢瑟福于1911年,根据α粒子对原子散射中出现的大角度偏转现象,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原子的正电荷以及几乎全部的质量集中在原子中心很小的区域中(半径<10-12cm),形成原子核,而电子则围绕原子核旋转(类似行星绕太阳旋转)。此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α粒子地大角度偏转,但却又遇到了两大难题:(1)原子的大小问题。即:在经典物理的框架中来考虑卢瑟福模型,找不到一个合理的特征长度。(2)原子的稳定性问题。即: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的运动是加速运动,按经典电动力学,电子将不断辐射能量而减速,轨道半径不断缩小,最后将掉到原子核上去。此外,卢瑟福模型中,原子受到外界粒子的碰撞也是很不稳定的。

但是现实世界表明,原子稳定地存在于自然界中,矛盾尖锐地摆在人们面前。丹麦年轻的物理学家玻尔于1912年,来到了卢瑟福的实验室,深深为此矛盾所吸引。从上述矛盾中,他深刻认识到,在原子世界中,必须背离经典电动力学,必须采用新的观念。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在1913年,建立起原子的量子理论。波尔为了解释氢原子光谱的规律以及克服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存在的问题而综合了普朗克的量子理论,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提出了他的原子结构理论。他认为在氢原子光谱中的光辐射是由原子中电子的跃迁产生的。由氢的线状光谱表明光辐射是以不连续的光量子发射出来的,可以假定氢原子中的电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当电子从一种高能量状态向低能量状态跃迁时,能量差将以光量子的形式发射出来。他的原子结构理论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概念(假定):

(1)原子能够,而且只能够稳定地存在与分立的能量(E 1,E 2,……)相应地一系列状态中。这些状态称为定态。

(2)原子能量的任何变化,包括吸收或发射电磁辐射,都只能在两个定态之间以跃迁(transition)的方式进行。原子在两个定态(分别属于E n 和E m ,设E n >E m )跃迁时,发射或吸收的电磁波辐射的频率υ由下式给出:

m n E E h ?=υ (频率条件) (6)

简言之,玻尔量子论的核心思想有两条:一是原子的具有分立能量的定态概念,一是两个定态之间的量子跃迁概念和频率条件。尽管玻尔理论能够方便地说明原子物理学、光谱学和化学中的一些实验事实,因而很快地受到学术界的欢迎。 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是普朗克的能量量子化思想、爱因斯坦的辐射量子理论和卢瑟福的有核原子模型的混合体,电子的轨道概念还纯粹是一种经典概念。因此,玻尔的理论是半量子化的,它虽然能有效地用于单电子原子,并对碱金属原子也近似适用,但是毕竟不能应付中性氦原子的实验事实,更不必说比较复杂的原子了。它尤其对下述问题无法作出回答:为什么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为

什么电子会有稳定的运动态?为什么电子在定态时不辐射能量?尽管如此,玻尔的原子结构理论对量子伦的发展来说还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但也是因为玻尔理论本身的缺陷,遭到了人们的怀疑和反对。同时人们认识到光具有波动和微粒的二象性,为了解释一些经典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于法国年青科学家德布罗意(L.V.Debroglie)。在他20岁那年,恰好是玻尔的量子论遭到责难的那年。在爱因斯坦和玻尔量子论的启示下,他毅然选择了荆棘丛生、壁垒顽固的辐射现象这一研究领域。后经十余年的不懈研究,在分析光学理论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然界是对称的思想。他还根据实物粒子和光都具有质量和能量的共同特征,采用了类比方法,大胆假定实物粒子与光子具有同样属性,并进而由粒子的波动性和波动的粒子性,确定了波粒二象性。这样,就把表面上分离的实物和光的粒子性与波动性统一起来,提出了物质波假说,即假定一个运动的粒子的能量必然与它相应波的频率之间有普朗克方程式可以表示,然后他借用了爱因斯坦相对论中的能量公式再把普朗克方程式代入爱因斯坦的这一关联式中,于是得到了德布罗意关系式。从而建立了体现波粒二象性的公式即德布罗意公式。并且于1923年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说。德布罗意认为:正如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一样,实体的微粒(如电子、原子等)也具有这种性质,即既具有粒子性也具有波动性。他提出了物质波理论,预言电子波的衍射。这一假说不久就为实验所证实。获192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27年戴维孙和汤姆逊发现了晶体对电子的衍射和电子照射晶体的干涉现象,证实了德布罗意的预言,他们因此获193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结论:其实,玻尔理论其实是一种半量子化的理论,这是玻尔在经典物理面前的低头。他向往着量子化世界的美丽,但都惧怕这经典物理还很坚固的基石,所以他选择了折中。这好比是站在经典物理的大厦上遥望着奇幻美丽的量子世界,也必然造成了玻尔理论的缺陷。上面也说到了,德布罗意在玻尔量子论的启示下提出了著名的德布罗意公式,从而形成了完整的波粒二象性的理论。我们认为这也是一种经典物理与新兴的量子论的一种结合,是因为经典的物理学和新兴的量子论都会遇到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对方却能完美的解决,这也成了双方互相攻击和能够存在的法宝。在这种情况下波粒二象性的理论应运而生,德布罗意继承了玻尔在其玻尔理论中的折中思想,并在经典与量子之间架起了一座和谐之桥。总之,微观粒子波粒二象的发现是在玻尔模型建立的前提下的。而是玻尔模型建立又是在微观粒子波粒二象性的发现的前期的基础上进行的。两者是相互依赖的,也是在同一时期共同出现的。

参考文献

1. 陈耀亭,《化学史教育的基础化学》,科学出版社,199

2.

2. 史启祯,《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凌永乐,《化学概念和理论的发现》,科学教教育出版社,2001.

4. 马树人,《结构化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5. 朱裕贞,《化学原理史实》,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浙教2011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2章 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第2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_5

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要点详解 知识点1 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1.分子的构成 (1)水的电解模型如图所示。 水电解的实质是水分子分解成原子和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成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 (2)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的最小粒子。 (3)原子的定义:原子是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4)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2. 不同的分子 (1)不同种类、不同数目的原子能构成不同的分子。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如1个氧分子由2个氧原子构成,1个臭氧分子由3个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2)不同的分子能构成不同的物质。如水由水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构成,氢气由氢分子构成。 (3)同种原子在直接构成物质时,如果原子的不同,所形成的物质结构就不同。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但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所以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也就不同。 例1 (上海市闵行区模拟)对于如图,理解错误的是() A.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B.氢分子的形成过程可表示为: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D.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分解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知识点2 粒子的大小与质量 1.分子和原子的大小 (1)原子的半径:一般在m数量级。 (2)直观感受分子、原子的大小: ①1mL水约有20滴水,一滴水约含有1021个水分子。 ②如果把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那么大,乒乓球就要放大到地球那么大。 ③铅笔留下的黑色笔迹是碳原子的堆积,一个句号竟有1018个碳原子。 结论:原子很小,分子也很小。单个的分子和原子无法用肉眼看到,也无法用放大镜和光学显微镜看到,只有用现代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一些较大的分子。 2.分子和原子的质量 (1)1个氢原子的质量:1.674×10-27kg;1个氧原子的质量:2.657×10-26kg;1个碳原子的质量:1.993×10-26kg。 (2)1个氢分子的质量:3.348×10-27kg;1个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7.307×10-26kg。结论:分子和原子的质量都很小。 说明不同种类的分子和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分子与构成该分子的原子相比,分子的质量(体积)比原子大。但不是所有分子的质量(体积)都比原子大。 例2 (丹东中考)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分子的质量一定比原子的质量大 D.分子、原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易错点拨 易错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例3 (毕节中考)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正确的是() A.缉毒犬能根据气味发现毒品,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 B.变瘪的乒乓球放入热水中能鼓起来,是由于分子受热变大 C.水降温会结冰,是因为结冰时水分子静止不动 D.将石块研磨成粉状,说明分子变小了 综合应用 例4 下图是电解水(水→氢气+氧气)模型图,据图填空。 (1)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最终变成了和,这说明发生了(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在这一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水分子已经变成了其他分子,水分子已经不能再保持水的(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3)在这个模型图中,可以看到一种比分子更小的微粒,这种微粒在这一变化中保持不变,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教案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一、本节课重难点 重点:理解分子性质有关内容。 难点:关于分子间隙的有关内容。 二、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点、例题、练习、小结等内容)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实验一:在水通电实验中,我们发现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保持水 的化学性质 该实验充分说明了:水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的――氢原子和氧原子;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分子可以由更小的粒子原子构成。 实验二:水沸腾变成水蒸气 比较实验一和实验二的区别实验一:化学变化实验二:物理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区别: (1)定义 物理变化: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后有新的物质产生 (2)微观角度 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只是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分子与原子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再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反应里是否可“分” 分子原子 不同点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 在化学反应中分裂,重新组成新 物质的分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不可再分,没有变成 其他原子。 相似点质甚微,体甚小,有间隙,永恒运动,同种性相同,异种性各异。相关关系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 注意分子比构成分子本身的原子大,但不能说原子一定比分子小。

2、构成物质的微粒:如右图 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稀有气体、少数非金属的固体如碳、硅。 3、不同的分子 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也可以是不同原子。 不同种类、不同数量的原子构成不同的分子。 例1.下列关于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C.分子是不能再分的微粒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例2.水电解的过程可以用如图1—2模型表示,试根据模型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解属于化学变化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2)从微观粒子角度而言,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裂出和,分裂出来的原子重新组合成分子,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由水电解实验可知:分子是由构成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参加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例3.如图1—3是表示宇宙飞船发动机内氢气和氧气燃烧生成水的模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氢气、氧气和水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案

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1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2、知道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3、认识分子微粒的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2学情分析 学生学完模型与符号之后,有进一步了解微观世界的兴趣。同时本班学生基础较差,打算从复习入手,从感性到理性,从宏观到微观。 3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物质的不同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 知道物质构成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认识微粒的数量级的大小。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2、知道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3、认识分子微粒的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知道物质的不同构成:分子、原子和离子。

知道物质构成与性质的关系。 难点:认识微粒的数量级的大小。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用橡皮泥和牙签让学生制作分子模型 实验:称量米的质量 教学预设调控对策 【复习】你对分子的了解有多少? --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隙; 【引入】分子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 【分析】水电解实验:说明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 水分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原子构成。 由这个实验还可以知道: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是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是原来的分子,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是物理变化。 【介绍】人类对原子的认识历程。(资料打印) 我们用模型来认识分子、原子,表示化学反应过程。 【结论】 一、物质--分子--原子 宏观--微观----物质组成的层次性 【了解】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

八年级科学下册2_1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教案新版浙教版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一)教材分析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位于浙教版八年级下第一章第二节,本课题可以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研究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和原子以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金瓯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基础理论。对本课题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角度得到更深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和物质的结构等内容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也有重要作用。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好胜心强,善于表现自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创设情景让学生来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八年级的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而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接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结构特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抽象事物形象化,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我为本节课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②通过探究实验和学生活动,让学生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在与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以再分;同 时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②通过探究实验和学生活动,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或图片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道尔顿的原子论对化学科学的贡献,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为本节课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五)教法学法 在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本堂课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的形式,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教法 ①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动画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②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充 分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活动能力。 ③分组讨论法:针对有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我们常说:“现代文盲不是不懂文字,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学法指导 ①小组合作法:上课之前先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浙教版2020八年级科学下册练习题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文库独家】 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1.下列表述错误.. 的是(C ) A. 原子和分子都能直接构成物质 B. 氮分子是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C. 分子之间有间隔,而原子之间没有 D.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物质的构成与原子和分子的关系正确的是(D ) A .分子――→构成 物质――→构成 原子 B .分子――→构成 原子――→构成 物质 C .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 物质 D .原子――→构成 分子――→构成 物质 构成 3.下表中所列分子的性质和实验现象无关..的是(A ) 选项 实验现象 分子的性质 A 一块蔗糖溶于一杯水中形成糖水 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B 固体碘、碘蒸气都能使淀粉溶液变蓝色,而碘化钾不能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C 快速推压针筒,密闭在针筒中的乙醚气体液化 分子之间有间隔 D 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4.若用“”表示碳原子,用“”表示氧原子,则保持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粒子可表示为(B ) A. B. C. D. 5.下列关于分子和原子的叙述正确的是(B ) A. 物质只能由分子构成 B. 相同原子可能构成不同的分子 C. 分子质量一定大于原子质量 D. 化学变化中分子数目一定发生变化 6.如图所示是电解水的过程中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第6题)

(1)从微观粒子角度而言,水通电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分裂出来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有水的化学性质。可见,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由该实验可知,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7.用“”和“”分别表示氮原子和氧原子,如图所示是氮气与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微观模拟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第7题) (1)在B图中将相关粒子图形补充完整。 (2)此过程中发生变化的粒子是氧气分子和氮气分子。 (3)结合该图,从微观角度解释由A到B变化的实质是在放电的条件下氮分子分解成氮原子,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 8.下列各图是气体微粒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同种分子的是(D) 9.原子的质量非常小,用科学方法能测得某个原子的质量,其数量级一般是(D) A. 10-10千克 B. 10-20千克 C. 10-8千克 D. 10-26千克 10.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和碳原子,但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完全不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C) A. 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同 B. 构成分子的原子大小不同 C. 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但数目不同 D. 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不同 11.如图为氧化汞受热分解的示意图(图中大圆圈表示汞原子,小圆圈表示氧原子): (第11题) 根据图示你得出的结论有:①从物质构成角度看,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②从物质变化角度看,氧化汞分解生成汞和氧气。(各写出一条即可) 12.固态碘受热后变成了紫红色的碘蒸气,无论是固态碘还是碘蒸气都能使切开的土豆变成蓝色,这说明(D) A.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B.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C.分子有一定的大小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案

《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 2?知道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3?原子组成分子时,结构和种类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4?认识分子微粒大小、质量的数量级。 二、教学重点 1?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2?分子可分解成原子,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三、教学难点 1?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2?相同的原子可以构成不同的分子。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仰望星空,我们难免会浮想联翩:地球比月亮大,木星比地球大,太阳又比木星大, 那么宇宙中最大的星球究竟是什么?有时候我们也会这样沉思:大的对立面就是小,那么这 世界上最小的微粒又是什么? 很多人像你一样,对这个问题感到迷惘。事实上,哲学家和科学家对这些问题已整整思考了 两千多年。直到今天,科学家还在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原子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着。 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不但用肉眼和放大镜看不见,即使用光学显微镜也看不见,只有用现代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一些较大的物质分子。知道了分子之间有空隙,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等特性。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分子及其他一些微观粒子板书:第二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课件显示:水的汽化和水的电解实验装置

讲述:水的汽化只是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大?水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没有变成新的分子,是物理变化 而水的电解实验中,当直流电通过液态水时,水变成两种不同的气体:氢气和氧气,它们的体积比是2: 1。实验说明水分子由两种不同的、更小的粒子构成。 这种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就是原子。早在1803年,英国科学家道尔顿就提出了原子概念。扫描隧道显微镜已经能够“看到”原子的图象。 提问:你能用直观的方法表示上面两种变化的区别吗? 课件显示:水分子电解模型 提问:从上述水分解过程的模型你能说出多少相关的信息? 讲述: 1、分子由原子构成。 2、水电解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3、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4、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分成更小的原子。 5、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提问:从上述水的两种变化的模型中你能归纳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吗?还能说 出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吗? 讲述:物理变化一一分子本身不变,可以是分子间地距离变化。 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更小的微粒——原子。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读图:下面图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讲述:一杯水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构成的。 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二个氢原子构成的。 读图:各种各样的物质 填图:水由____________ 构成 金刚石由一一构成 铜由_____________ 成

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导学案)(解析版)

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 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的构成; 2.知道构成物质的微粒也具有质量和体积; 3.掌握分子的性质; 4.了解原子与分子的异同。 【学习重点】掌握分子的性质 【学习难点】构成物质的微粒也具有质量和体积 【自主预习】 1.一般常用模型来表示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分子模型里一般用蓝球表示氧原子,黄球表示氢原子,灰球表示碳原子,棕球表示氮原子,深蓝色表示硫原子 2.构成分子的原子可以是同种原子(单质),也可以是不同种原子(化合物) 3.在电解水时,我们发现水分子变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它们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可见,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物质通常是由分子构成的,但也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构成的,那么保持它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就是原子,同样的有些物质是直接由离子构成的,那么保持它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就是离子 5.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原子的体积很小,原子半径一在10-10m数量级。如碳原子的半径为0.6×10-10m。分子和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科学方法测得1个碳原子的质量约为1.993×10-26千克。氢分子是质量和体积都最小的分子,其分子质量的数量级是10-27千克,不同种类的分子和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相同 6.组成某个分子的原子的质量与体积,肯定比这个分子的小,如氢分子由2个氢原子构成,氢原子的质量与体积比氢分子小。但并不能说原子的质量与体积一定比分子小,某些原子的质量与体积比某些分子大,如铁原子的质量和体积比氢分子大 7.分子的性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很小;分子在不断的运动,且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分子间具有一定的间隙;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 【合作探究】 ★学生活动一:制作甲烷分子模型(课本图2—13) 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八年级】八年级科学下册21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教案新版浙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一)教材分析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位于浙教版八年级下第一章第二节,本课题可以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研究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和原子以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金瓯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根底理论。对本课题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角度得到更深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和物质的结构等内容奠定了根底。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也有重要作用。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好胜心强,善于表现自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创设情景让学生来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八年级的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而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接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结构特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抽象事物形象化,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我为本节课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通过探究实验和学生活动,让学生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在与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以再分;同时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和学生活动,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或图片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道尔顿的原子论对化学科学的贡献,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认真研读教材的根底上,我为本节课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五)教法学法 在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根底上,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本堂课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的形式,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教法 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动画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活动能力。 分组讨论法:针对有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我们常说:“现代文盲不是不懂文字,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学法指导

微观粒子模型建立试题

(2014北京高考)1、导体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来认识.如图所示,固定于水平面的U形导线框处于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金属直导线MN在与其垂直的水平恒力F作用下,在导线框上以速度v做匀速运动,速度v与恒力F方向相同;导线MN始终与导线框形成闭合电路.已知导线MN电阻为R,其长度L恰好等于平行轨道间距,磁场的磁感应强度为B.忽略摩擦阻力和导线框的电阻. (1) 通过公式推导验证:在Δt时间内,F对导线MN所做的功W等于电路获得的电能W电,也等于导线MN中产生的热量Q; (2)若导线MN的质量m=8.0 g、长度L=0.10 m,感应电流I=1.0 A,假设一个原子贡献一个自由电子,计算导线MN中电子沿导线长度方向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v e(下表中列出 (3)(即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后的剩余部分)的碰撞.展开你想象的翅膀,给出一个合理的自由电子的运动模型;在此基础上,求出导线MN中金属离子对一个自由电子沿导线长度方向的平均作用力f的表达式. 例2、一段横截面积为S的直金属导线,单位体积内有n个自由电子,电子的质量为m,电子的电荷量为e。该导线通有电流时,电子定向运动的平均速度用v表示。 (1)求导线中的电流I。 (2)按照经典理论,电子在金属中运动的情形是这样的:在外加电场(可通过加电压实现)的作用下,自由电子发生定向运动,便产生了电流。电子在运动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与金属离子发生碰撞,将动能交给金属离子(微观上使其热运动更加剧烈,宏观上产生了焦耳热),而自己的动能降为零,然后在电场的作用下重新开始加速运动(为简化问题,我们假定:电子沿电流方向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加速运动一段距离后,再与金属离子发生碰撞。电子在两次碰撞之间走的平均距离叫自由程,用L表示。请从宏观和微观相联系的角度,结合能量转化的相关规律,求金属导体的电阻率。

浙教版-科学-八下-《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教学设计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位于浙教版八年级下第一章第二节,本课题可以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研究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和原子以及分子与原子的区别。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了解,也是金瓯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基础理论。对本课题的学习不仅可以把前面的教学内容从微观角度得到更深的认识,同时也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和物质的结构等内容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课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也有重要作用。 (二)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八年级学生。八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强,好胜心强,善于表现自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创设情景让学生来表现自己,发挥自己的长处。同时,八年级的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而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微观世界的首次接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结构特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抽象事物形象化,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和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我为本节课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②通过探究实验和学生活动,让学生知道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在与在化学变化中是否可以再分;同 时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②通过探究实验和学生活动,让学生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或图片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介绍道尔顿的原子论对化学科学的贡献,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为本节课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活动让学生知道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也可直接构成物质。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知道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 (五)教法学法 在分析教材和学生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本堂课主要采用分组合作,师生互动的形式,本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如下: 教法 ①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动画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②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充 分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活动能力。 ③分组讨论法:针对有关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集体交流,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我们常说:“现代文盲不是不懂文字,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微粒的模型和符号》知识点归纳

第二章微粒的模型与符号知识点归纳 第1节模型、符号的建立与作用 1、符号: 用符号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可避免由于事物外形不同和表达地文字语言不同而引起地混乱。(常见的符号有电路元件符号,交通符号,物理量符号,天气现象符号等) 2、水在三态变化中,分子没有发生变化;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3、建立模型的意义: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一些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模型可以是一幅图、一张表格、一个公式、一个复杂对象或过程的示意。 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中,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则是原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 2、化学变化的实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化学反应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种类(物质种类),一定不发生改变的是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可能发生改变的是分子的数目。 3、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化学变化: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 物理变化:只改变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 4、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 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和固态非金属(硫、碳、磷、硅)及稀有气体 6、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不同是由于原子排列不同。 7、粒子的大小与质量(1)分子和原子都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原子的体积很小,半径的数量级在10-10米。原子的质量也非常小,数量级在10-26千克。(2)不同质量的原子质量不同,体积也不同。 第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与修正 1、道尔顿--实心球原子结构--发现原子 2、汤姆森--“西瓜(葡萄干面包)模型”:原子是一个平均分布着正电荷的球体,带负电荷的电子嵌在中间。--发现电子 3、卢瑟福--“核式(行星绕太阳)模型”:电子绕原子核运行——发现原子核 4、波尔--“分层模型”:电子在固定的轨道上运动 5、“电子云模型 质子(带正电) 夸克 二、原子的结构:1、原子: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 (不显电性)核外电子:(带负电) (1)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2)中子数不一定等于质子数。 (3)原子内可以没有中子。(4)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5)电子质量很小,在整个原子的质量中所占的比例极小,可忽略不计。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6)原子不显电性: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总数=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 三、1、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为元素。 2、原子中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统称为同位素原子。 3、元素是同位素原子的总称,同位素原子是一种元素中的不同种原子。 4、元素表示物质的宏观组成,只讲种类,不讲个数 四、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实验现象:剧烈燃烧,产生黄色火焰,生成大量白烟。

浙教版初中科学《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教学设计

第2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物质也可由原子直接构成; 2、了解原子和分子的主要区别在于化学反应里是否可“分”; 3、知道原子组成分子时数目、种类或结构不同,物质的性质也不同; 4、在水分子模型的建构中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 5、渗透建模思想,体会模型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6、用好插图,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橡皮泥,吸铁石,月球模型,金刚石、石墨模型 四、教学过程: 引入:12月10日月食图片展示 教师:在12月10日晚上8:00至12:00出现了10年难得一见的月全食,班上哪位同学有幸观赏过?(哦,没有也没关系,这张图片记录了本次月食的全过程,我们欣赏欣赏。) 教师:我把这个月亮拿出来看看。(展示月球模型) 学生:这只是一个月球的模型 教师:很好,像太阳、地球、月球等巨大的天体我们可以用模型来表征它,那么很小的、我们无法观测的粒子,我们可否也用模型来表征它呢? 学生:可以吧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水是由很多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极其微小,同学们可否做一个水分子模型呢?试试看 学生:活动、尝试 教师:很好,同学们都做出了各自想象中的水分子,展示 媒体:投影水汽化图片 教师:从宏观上看,水汽化是液态水变成了气态水,那么从微观上看,水分子又是怎样变化的呢?我们能否建构模型进行微观解释? 学生:思考。。。 教师:水分子以为模型投影解说。 (水分子还是水分子,仅是水分子间的距离变大了,属于物理变化。) 追问:水分子是最小的微粒吗?水分子可否发生变化呢?你为什么这么认为?学生:也许可以,因为水可以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教师:有道理,我们来回顾一下水的电解 媒体:水电解视频播放 板书:水→氢气+氧气

第1章-粒子模型与符号

第一章粒子模型与符号 第二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一.分子的定义与性质: 1.分子的定义: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如水分子保持水的化学性质。保持化学性质的粒子除了分子外,还有其他的粒子,如钠原子保持钠的化学性质等。)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显微设备来观察。 (2)分子不断运动: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率加快。如远处可闻到花香,樟脑球在衣柜中时间久了就不见了。 (3)分子间有空隙:一般来说气体分子间间隔很大,固体、液体分子间间隔较小,因此气体容易压缩(如可向轮胎中打气),固体、液体不易被压缩。不同液体混合总体积小于两者的原体积和等现象。 (4)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此处的性质是指化学性质。 二、用分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不变,只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发生变化,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如:水变成水蒸气时,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只是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水通直流电时,水分子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结合成新物质的分子; 三、原子的定义与性质 1、原子的定义: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说明: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再分。) 2、原子的性质 (1)原子很小:肉眼看不见,需通过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显微设备来观察。 (2)原子是不断运动的。 (3)原子间有空隙:如由原子构成的金属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原子性质不同,此处性质是指化学性质。 3、物质的构成

微观粒子模型

微观粒子模型 1.氧化汞受热时的变化可用如图表示(图中大圆圈表示汞原子,小圆圈表示氧原子),据图得出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氧化汞受热时能分解成汞和氧气 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D.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2.纽约大学的科学家最近研制出有“双腿”、能在盘子里“散步”的分子机器人.它是由26个氨基酸结合而成的有机高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我们已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这种分子“散步” B.这种分子之间没有间隔 C.分子本身是不会运动的,其“散步”一定是在人的推动下进行的 D.这种分子机器人是一种新型分子 3.“催化转换器”能将汽车尾气中的有害气体转化为无害气体,其反应微观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不变 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D.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1:1 4.如图所示水的三态变化的粒子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状态甲时,其体积和形状不随容器改变而改变 B.状态乙是水蒸气 C.蒸发是由状态丙转变成状态乙的现象 D.由状态乙转变成状态甲时,需要吸收热量 5.对下列实验现象进行的解释错误的是 6.下列对分子、原子和离子的认识正确的是( ) A.都是带电荷的粒子B.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C.都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D.都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7.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②分子大、原子小③分子之间有间隔,原子之间没有 ④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原子不能⑤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同步练习及答案

2.2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同步练习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是生活中接触到的现象,能用分子运动论解释的是 A. 马路上尘土飞扬 B. 公园里落叶随风飘荡 C. 烟囱上浓烟滚滚 D. 餐桌上饭菜飘香 2.夏天,人们常在开空调的室内放一盆清水以增加空气的湿度。这个现象可以说明()。 A. 水分子的体积变小了 B. 水分子的体积变大了 C. 水分子的运动变快了 D. 水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3.下列现象中,说明分子在运动的是() A. 春天,柳絮飞扬 B. 夏天,雷电交加 C. 秋天,桂花飘香 D. 冬天,雪花飘飘 4.如图所示,将两个底面平整、干净的铅柱紧压后,两个铅柱就会结合在一起,即使在下面吊一个较重 的物体也不会将它们拉开。这个实验表明()。 A. 分子间存在引力 B. 分子间存在斥力 C. 分子间有空隙 D. 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5.蔗糖放在热水中比放在冷水中更容易变成糖水,这是因为() A. 在温度高时,分子运动得较慢 B. 在温度低时,分子运动得较快 C. 在温度高时,分子运动得较快 D. 在不同温度时,分子运动得一样快 6.如图所示,a是一个铁丝圈,中间松松地系一根棉线;b是浸过肥皂水的铁丝圈;c表示用手碰一下棉线的一边;d 表示这边的肥皂膜破了,棉线被拉向另一边。这个实验说明() A. 物体是由大量的分子构成的 B. 构成物体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 分子间存在引力 D. 分子间有空隙 7.下列图示中能表示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表示氢原子,表示氧原子) A. B. C. D. 8.下列因素中,影响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是()。 A. 组成物质的分子数目的多少 B. 物体温度的高低 C. 组成物质的分子体积大小 D. 分子之间的空隙 9.通常把萝卜腌成咸萝卜需要较长时间,而把萝卜炒成熟菜,使之具有大致相同的咸味仅需几分钟。烧菜容易变咸 的原因是()。 A. 盐分子减少了,很容易进入萝卜中 B. 盐分子变小了,很容易进入萝卜中 C. 萝卜分子间有空隙,易于扩散 D. 炒菜时温度高,分子运动加快

第2节 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姓名学号 一、我学会了 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等。水由构成,铝由 构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不同和不同的原子就能构成各种不同的分子。1个水分子是由1个 和2个构成的。1个氧分子是由个构成的。 3、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变化中分裂成,重新组合成新的; 物理变化只是分子间的发生了改变,没有生成新的。 4、分子、原子等粒子有共同特点:具有小、微、彼此之间有、 不断等特点。原子半径一般在数量级;原子质量在的数量级。不同种类的分子和原子,质量。 5、是构成物质并且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在于 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而不能再分。 二、我理解了 6、下列各组物质中,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是---------------------------------------------() A、水、氢气 B、铁、氧气 C、氯化钠、铜 D、氯化钠、水 7、下列关于分子的说法正确的-------------------------------------------------------------() A、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B、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C、分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8、构成冰的分子和构成水蒸气的分子具有---------------------------------------------() A.相同的性质 B.相同的物理性质 C.相同的化学性质 D.不同的化学性质 9、当你在复印机旁复印材料时,经常能闻到一股特殊的气味,这可能是臭氧(O3)的 气味。氧气在放电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臭氧。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B. 该变化是化学变化 C. 臭氧与氧气是同一种物质 D. 臭氧与氧气性质完全相同 10.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分子中都含有氧原子和碳原子,但是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完全不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同 B. 构成分子的原子大小不同 C. 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相同但数目不同 D. 构成分子的原子种类不同 11、将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总体积小于200毫升,这说明() A.分子由原子构成B.分子质量很小C.分子间有间隙D.分子可分解成原子

2016春浙教版科学八下22《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练习题

第2节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就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粒子。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 分子就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水由水分子构成, 水分子就是保持水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就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有些物质如金属、稀有气体直接由原子构成。 3、分子与原子的根本区别就是: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一种分子能构成多少种物质?一种 水分子构成_水_ 二氧化碳分子构成二氧化碳_ 甲烷分子构成_甲烷_ 5、一种原子就是否也只能构成一种物质? 粒子的大小 原子半径一般在10-10米数量级, 如碳原子的半径为0、6×10-10米。 6、【数字的启示】 (1)1ml水约由20滴水组成,一滴水约由1021个水分子构成。 (2)如果把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那么大,那么乒乓球就要放大到地球那么大。 (3)铅笔留下的黑色的笔迹就是碳原子的堆积,一个句号竟有1018个碳原子。

【启示】 分子很小,原子更小 7、读课本图1-14可知,1个一氧化碳分子与1个二氧化碳分子含有相同( B ) A、氧原子个数 B、碳原子个数 C、原子总数 D、以上都不对 8、您能画出一个氮原子与二个氧原子构成的二氧化氮分子模型不? 9、从课本图1-14可知,水与过氧化氢不属于同一种物质 氧原氮原二氧化氮 就是因为( A ) A、水分子与过氧化氢分子中所含氧原子个数不同 B、水分子与过氧化氢构成时原子种类不同 C、水分子与过氧化氢分子所含氢原子个数不同 D、以上都不对 10、下列物质就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就是( D ) A 氧气 B水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11、分子与原子的主要区别就是( C ) A 分子比原子大 B 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而原子不能 C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 D 分子总就是在不断地运动,而原子不会运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