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Ki-67、CK34βE12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Ki-67、CK34βE12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Ki-67、CK34βE12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Ki-67、CK34βE12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特征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诊断特征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旨在加强对该病超声诊断的认识,以提高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6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各项声像图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乳腺癌患者中发现肿块69个,发生在外上象限者占60%,内上象限占27%,其余为乳腺内外下象限,96%的肿块回声强度为低回声,82%的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呈蟹足样生长。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se son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breast infiltrative ductal carcinoma(IDC) and increas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MethodsSon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65 patients with histologically proven IDC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Of the 65 patients, 39 cases were found in the upper outer quadrant(60%), 17 cases in the upper inner quadrant(27%). The inner echoes were hypoheterogeneus in 62 cases(96%), 53 cases were irregular shape with unclear boundary. ConclusionUltrasonography has a highly value of diagnosis of IDC based on son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Breast;Ductal carcinoma;Ultrasonographic diagnosis 目前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各国都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不仅是导致妇女死亡的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男性也有发生,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占乳腺癌中的绝大多数,本文就对我院近三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超声二维及彩色多普勒声像图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率,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收集我院2008年4月至2011年5月之间最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资料,年龄28岁~75岁,平均45岁,病例中临床触及肿块者60例,肿块单发者占95.3%,其余5例无临床症状及体征。 1.2仪器设备与检查方法使用仪器为Acuson Sequoia 512彩色超声诊断仪,线阵探头,频率12 MHz,嘱患者仰卧位,双臂上举,充分暴露双侧乳房及腋下区,必要时采取向一侧倾斜体位,然后以乳头为中心,以乳腺导管走行方向为基准,纵横切交叉扫查,首先发现肿块,确定位置,逐步观察肿块形态、大小、内部回声、边界、与周围Cooper韧带的关系及肿块的血运情况,除此之外,肿块纵横比、是否有微小钙化灶等特征表现亦需详细观察。 2结果 2.1二维超声表现65例患者中,共发现肿块69个,其中肿块单发患者约占

什么是浸润性乳腺癌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什么是浸润性乳腺癌 导语:对于乳腺癌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但是也只是皮毛,深入一点的,比如,什么是浸润性乳腺癌,这个问题我们就没有探讨过。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对于乳腺癌我们已经了解了很多,但是也只是皮毛,深入一点的,比如,什么是浸润性乳腺癌,这个问题我们就没有探讨过。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什么是浸润性乳腺癌。浸润性乳腺癌属于乳腺癌中的一个分支,根据浸润程度乳腺癌可以分为浸润性乳腺癌和非浸润性乳腺癌。而浸润性乳腺癌要远远危险于非浸润性乳腺癌。 浸润性乳腺癌是指癌细胞已穿破乳腺导管或小叶腺泡的基底膜并侵入间质的一种恶性肿瘤。浸润性乳腺癌绝大多数为腺癌,起源于乳腺实质上皮细胞,特别是乳腺末梢导管小叶单位。浸润性乳腺癌有许多形态学表型,并根据各自特有的预后或临床特征,明确分为不同的组织病理学类型。一些研究指出,高组织学分级的肿瘤对某些化疗方案的反应要比低组织学分级的肿瘤好。有时候会在浸润性乳腺癌中发现癌组织侵犯周围神经,但它并不是一个独立的预后指导因素。 浸润性乳腺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大汗腺样癌:癌细胞细胞浆丰富,嗜酸,有时可见顶浆突起,胞核轻度到中度异型,形成腺管、腺泡或小乳头结构。 2、粘液腺癌: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粘液腺化生的基础上,多见于近绝经期或绝经后的妇女,尤以60 岁以上妇女多见。癌本质中,上皮粘液成份占半量以上。粘液绝大多数在细胞外,形成粘液湖;偶见在细胞内,呈印戒样细胞。 3、鳞状细胞癌:来源于鳞状上皮化生的乳腺导管上皮。癌本质全部为典型的鳞状细胞癌,即可见细胞间桥和角化。若其他型癌发生部 生活中的小知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基因学新进展

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中最多见的一组肿瘤,在乳腺癌中占 绝大多数,其流行病学特征与乳腺癌总体一致。浸润性导管癌在40岁以下妇女中少见,但年轻妇女与老年妇女的肿瘤分类比例 是相同的。1大体病理学 浸润性导管癌肉眼观察无明显特征,肿瘤外形不规则,呈星状或结节状,边缘尚清楚或边界不清,与周围组织缺乏明显界限。触之感觉质实或硬,切之有沙砾感。切面通常呈灰白带有黄色条纹。2组织病理学肿瘤形态不一,肿瘤细胞排列呈索状、簇状或小梁状,一些肿瘤表现为实性或伴有合体细胞浸润,且间质少。部分病例腺样分化明显,在肿瘤细胞团中可见伴有中央腔隙的小管结构。80%以上的病例可见相关导管癌原位病灶(DCIS ),通常为粉刺型,组织 学分级为高级,其他形式也可见。3组织学分级 目前多采用经Elston 和Ellis 改良的Bloom -Richardson 半定量组织学分级法,其计量参数包括:(1)腺管数量;(2)核多形性、 异型程度;(3)核分裂象数目。还有以下几种变型:(1)多形性癌; (2)伴有破骨细胞样巨细胞的癌;(3)伴有绒毛膜癌特征的癌;(4) 伴有黑色素特征的癌;(5)隐匿性乳腺癌,文献报道较少,有研究 得出报道发病率占乳腺癌的0.7%[1]。辅助检查可采用钼靶X 射 线,钼靶X 射线发现非肿块型病灶的钙化大多为早期乳腺癌[2-3], 所谓临床隐性乳腺癌有50%~60%可根据钙化而作出诊断。因此, 对非肿块型病灶的乳腺钙化灶进行准确活检,能显著提高早期乳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基因学研究新进展 马立平综述,杨成波审校(广河县买家巷中心卫生院,甘肃广河731300) 【关键词】癌,导管,乳腺;基因表达;乳腺肿瘤/病理学;综述 文章编号:1009-5519(2012)18-2801-03中图法分类号:R737.902.2 文献标识码: A

浸润性导管癌

浸润性导管癌 浸润性导管癌,非特殊型(导管NST),这类乳腺癌曾有许多命名,包括硬癌、单纯癌和球形细胞癌。浸润性导管癌由美国军事病理研究所(AFIP)提出,被以前WHO分类所采用。这一名称延续了传统的观念,认为浸润性导管癌来源于乳腺导管上皮,可以此来与来源于乳腺小叶的小叶癌相区分(认为小叶癌来源于乳腺小叶尚无证据)。另外研究表明大多数乳腺癌起源于末梢导管-小叶单位(TDLU)。一些分类方法保留了“导管”一词,但增加了“非特殊性(NOS)”,而其它分类则倾向于采用“非特殊型(NST)”,以强调与特殊类型肿瘤区分。后者的观点在国际上日益被接受。由于“导管”一词被广泛采用,因此“浸润性导管癌,导管NOS或NST”是较好的命名选择。 非特殊性导管癌(导管NOS)在乳腺癌中占绝大多数,其流行病学特征与乳腺癌总体一致。非特殊性导管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一类,在公开发表的文献统计病例中占40-75%,可能是由于缺乏与特殊性癌相区分的严格标准,以及某些研究未非特殊性导管癌伴特殊性癌的混合型癌单独分组,而是它们并入非特殊性导管癌一组中。 非特殊性导管癌和所有乳腺癌一样在40岁以下妇女中少见,但年轻妇女与老年妇女的肿瘤分类比例是相同的。与已知的风险因素如地理、文化/生活方式、生育情况等相关的非特殊性导管癌的各型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在癌症发生过程中某些疾病如不典型导管增生和小

叶内肿瘤与大多数高发病风险的特殊性乳腺癌,特别是小管癌和典型性小叶癌相关。与BRCA1基因突变相关的家族性乳腺癌通常为非特殊性导管癌,但具有髓样癌的特征,核分裂数高,大多数具有连续的向周围压排性边缘,与散发性乳腺癌相比淋巴细胞浸润明显。与BRCA2基因突变相关的家族性乳腺癌也常为非特殊性导管癌,但在其组织学分级中小管结构评分高(小管极少数),大部分肿瘤有一连续的向周围压排性边缘,与散发性乳腺癌相比核分裂数较低。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乳腺癌的病理是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基本条件,乳癌的病理变化十分复杂,类型较多,大致上分为非浸润性乳腺癌、早期浸润性乳腺癌、浸润性乳腺癌及罕见乳腺癌。 1.非浸润性癌乳腺癌:又称原位癌,是乳腺癌的早期阶段,当癌瘤局限在乳腺导 管或腺泡内,未见突破其基底膜包括小叶原位癌、导管内癌。常伴发各种乳腺病,有时也可在浸润癌的旁边见到。原位癌发展缓慢,变成浸润癌需要几年时间。 1)导管内原位癌是指发生于乳腺小叶的终末导管,导管明显扩张,癌细胞局 限于扩张的导管内,导管基底膜完整的乳腺癌。根据组织学改变分为粉刺癌和非粉刺型导管内原位癌。 2)小叶原位癌:发生于小叶导管及末梢导管上皮细胞的癌,多见于绝经前妇女,发病年龄较一般乳腺癌早5-10年。小叶增大,管、泡增多,明显变粗,充满无极性的癌细胞。小叶原位癌发展缓慢,预后良好。 2.早期浸润乳腺癌:是从原位癌发展到浸润癌的早期阶段,癌细胞突破上皮的基 底膜,但浸润程度尚浅,较少发生癌灶转移。包括小叶原位癌早期浸润、导管内癌早期浸润。 1)小叶癌早期浸润:癌组织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向小叶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 小叶范围内。 2)导管癌早期浸润:导管内癌的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生芽、向间质浸润。 3.浸润性乳腺癌:是癌细胞已穿破乳腺导管或小叶腺泡的基底膜并侵入间质。 依据癌的原发部位是来源于乳腺上皮组织,还是其他组织,又分为浸润性特殊乳腺癌、浸润性非特殊乳腺癌。 1)浸润性非特殊乳腺癌:有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单纯癌、髓样癌、 硬癌、腺癌。 (1)浸润性小叶乳腺癌:小叶癌明显向小叶外浸润,包括小细胞型浸润癌。(2)浸润性导管癌:导管癌明显浸润间质,但浸润部分不超过癌实质一半。若超

乳腺癌的综合治疗

乳腺癌的综合治疗 肿瘤二科顾金生乳腺癌为妇女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世界各地虽有明显差异,但都有上升趋势。在多数发达国家,乳腺癌的发病率居女性常见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或首位。我国上海市乳腺癌的发病率1972年为20.1/10万,1988年为28/10万;天津市1981年的发病率18.2/10万,均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二位。据最近完成的居民死因抽样调查乳腺癌死亡率从70年代到90年代在城市增加18%,但在农村无变化。 乳腺癌的发生和月经初潮、绝经年龄、初次生育年龄、哺乳及家族史有关;长期服用雌激素、高脂肪膳食、绝经后妇女体重增加、电离辐射等都会增加发病的危险。 一.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原则 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已经逐渐在世界各地比较统一,以下程序可供参考: 10期(Tis N0 M0) 1.1导管内原位癌治疗原则: ①乳房切除术 ②乳腺保留术(BCS)加术后乳房切线照射: ?术前应拍钼靶片排除多发病灶,术后排除浸润癌。 ?区域淋巴结不照射(因为原位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几率约1%); ?排除妊娠 ?不建议行化疗; ?内分泌治疗有争议,但大多数学者仍建议术后行内分泌治疗。 1.2小叶原位癌的治疗原则:大致同导管内原位癌,但更要注意对侧重复癌的可 能性。 2Ⅰ期(T1 N0 M0) 2.1根据情况选用保守手术 2.2术后内科处理: 可使复发率降低30%,仅有10%的病人受益,90%的无益。所以T≤2cm、

低SPF、核分裂好、DNA整倍体、无Her-2癌基因过度表达、PS2基因蛋白阳性等低危因素的可不化疗,否则有一项则为高危病人应化疗。 一般可以简单的从下表评价。 表乳腺癌患者预后及风险估计: 2.3根据手术方式对待放疗:改良根治术或乳腺切除术后原则上不术后放疗。乳 腺保留术应加术后乳房切线照射。 3Ⅱ期( T0N1M0、T1N1M0、T2N0M0、T2N1M0、T3N0M0 ) 3.1手术:乳腺癌根治术、改良根治术、乳房保留术(肿瘤直径≤40mm)。 3.2术后内科处理: 即使没有淋巴结转移的T1-2患者,如有播散倾向(如:年轻、发展快、分化差、淋巴结/血管有癌栓、癌周细胞反应不佳等)也予术后化疗。 3.3术后放疗根据术式及淋巴结情况、局部肿块酌情放疗。 4ⅢA、B期(T0N2M0、T1N2M0、T2N2M0、T3N1M0、T3N2M0、T4NaM0、TaN3M0) 4.1术前化疗或放疗 4.2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

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类

乳腺癌的组织学分类 一、非浸润性癌 (一)导管原位癌(DCIS) 肿瘤细胞仅限于导管内,没有间质浸润。导管内的癌细胞可排列成实性、筛状、乳头状、低乳头状、匍匐状等。依据核异型程度,结合管腔内坏死、核分裂及钙化等,通常将DCIS分为三级。当见到不同级别的DCIS混合存在或在同一活检组织或同一管腔中存在不同的DCIS结构,尽可能提示各种级别的DCIS所占的比例。 (二)小叶原位癌(LCIS) 病变位于末梢导管小叶单位,75%的病例可见伴有末梢导管的paget扩展。低倍镜下见小叶结构存在,一个或多个小叶的腺泡由于细胞的增殖导致不同程度扩张。常见类型(经典型)的增殖细胞单一、体积小,核圆形、大小均匀,核仁不清楚,染色质均匀分布,胞质稀少,细胞轮廓不清,排列松散,坏死、钙化及核分裂均少见。变异型是指大腺泡、多形细胞、印戒细胞、大汗腺细胞、粉刺型等。 (三)乳头派杰病(Paget’s disease)。 在乳头、乳晕鳞状上皮内出现恶性腺上皮细胞,其下方常伴有导管内癌。当伴有显著的浸润性癌,则按浸润性癌的组织学类型进行分类,并注明伴发乳头派杰氏病。

二、原位癌早期浸润 (一)导管原位癌早期浸润。 导管内癌局部少量癌细胞突破基底膜,向间质生芽浸润,浸润的癌细胞没有脱离导管壁。 (二)小叶原位癌早期浸润。 小叶原位癌的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的基底膜,浸润到小叶内间质,但仍局限于小叶内,没有小叶间间质的浸润。 (三)微浸润性癌(Microinvasive carcinoma)。 指在原位癌的背景上,在小叶间间质内出现一个或几个镜下明确分离的微小浸润灶。当不能确定是浸润时,应诊断为原位癌。 (四)浸润性癌。 1.浸润性导管癌。 (1)非特殊型。 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大的一组浸润性乳腺癌,由于缺乏典型特征,不能像小叶癌或小管癌那样被单分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学类型。当浸润性导管癌伴广泛的导管原位癌成分时(指导管内癌成分占整个癌组织的4/5以上),提倡在诊断为非特殊型浸润性导管癌同时,应注明导管内癌所占比例。 (2)混合型。

三阴性浸润性乳腺癌该如何治疗

三阴性浸润性乳腺癌该如何治疗 病情描述:患者45岁,今年7月日施行乳腺根治手术,诊断为(左)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伴淋巴细胞浸润Ⅱ级,腋窝5/6个淋巴结内查见转移癌,乳头、深切线、后组一个淋巴结及内侧组软组织均未查见癌。免疫组化为:ER(-)、PR(-)、CerBb2(-)。 治疗经过及疑问:采取乳腺及腋窝根治术,术后已经完成化疗和放疗,化疗用药主要有表柔比星和紫杉醇。内分泌治疗中吃芳香化酶抑制剂是不是比吃三苯氧胺效果好?对内分泌治疗的药物有什么建议?可以采取生物治疗吗? 重庆新桥医院肿瘤科生物治疗中心专家分析建议: 1、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判断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的一个因素。腋窝淋巴结转移以4个为界,无论腋窝里找到多少淋巴结,只要有4个以上有转移就表示预后不太好。患者目前已经出现5个淋巴结转移,病情已经较为严重,除非肿瘤大小<2cm。 2、疑问中提到的芳香化酶抑制剂是可以用于该病例的临床治疗的。患者属于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采取三苯氧胺作用不大。 3、与其他类型乳腺癌相比,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对放疗、化疗敏感性较高,但如果只是常规的标准治疗,其预后依然很差,无复发生存和总生存率较低。且常规化疗药物对人体亦会造成极大的毒副反应,不能有效提高肿瘤完全缓解率,因此寻求新的化疗药物或联合肿瘤生物治疗成为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治疗新的热点。 4、肿瘤生物治疗三阴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效果显著,肿瘤生物治疗以肿瘤DC-CIK细胞为主导,在抑制受体活性及随后的信号传导通路,降低肿瘤细胞向正常组织的浸润和扩散有积极的作用。另外肿瘤生物治疗亦能够抑制肿瘤对化疗和放疗所导致损伤免疫功能进行修复和重建,并抑制肿瘤内新血管生成,表现出了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全面抑制。

乳腺癌诊疗常规

乳腺癌诊疗常规 一.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⒈症状 ⑴无痛性肿块:常是促使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 ⑵乳头溢液:乳腺癌以乳头溢液为唯一症状者少见,多数伴有乳腺 肿块。 ⑶乳头和乳晕异常:表现为表皮脱屑、糜烂、回缩、固定。 ⒉体征 ⑴乳腺检查 ①肿块:部位、大小、数目、活动度、硬度、形态及边界。 ②乳房皮肤:有无皮肤水肿、皮肤粘连、浅表静脉曲张、类炎症表 现、皮肤溃疡、卫星结节。 ③乳头乳晕:有无表皮脱屑、糜烂、回缩、固定、乳头溢液。 ⑵区域淋巴结检查:部位、大小、数目、硬度、活动度、是否融合、 是否疼痛。 (二)实验室诊断 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CA125、CA15-3、CEA。 (三)影像学诊断 ⒈乳腺X线照相 ⒉超声显象检查

⒊热图象检查 ⒋近红外线扫描 ⒌CT与MRI检查 ⒍PET检查 (四)病理学诊断 ⒈脱落细胞学检查 ⒉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 ⒊活组织检查(包括ER/PR及HER-2检测)+ (五)其他检查 胸片、腹部B超、骨ECT、骨髓检查、心电图。 二、诊断 (一)TNM分期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乳腺癌TNM分期系统(2005年) T Tx To (原发肿瘤) 原发肿瘤无法评估无原发肿瘤证据 Tis仅指原位癌,或非侵袭性乳腺癌,如导管原位癌(DCIS)、

小叶原位癌(LCIS)、乳头Paget病无肿瘤者

T1肿瘤最大直径≤2cm T2 2 cm<肿瘤最大直径≤5cm T3肿瘤最大直径>5cm T4任何肿瘤大小侵及胸壁或皮肤(桔皮征、乳腺皮肤溃疡、局限于患侧乳腺的皮肤卫星结节)和炎性乳癌 N N X (区域淋巴结)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如已先期切除)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N1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可活动 N2同侧腋下淋巴结转移,相互融合或固定;或者,肿瘤已转移至内乳淋巴结,但无腋下淋巴结转移 N3同侧锁骨上下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下淋巴结转移;或者,肿瘤已转移至同侧内乳淋巴结及同侧腋下淋巴结 M M X (远处转移) 远处转移无法评估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二)临床分期 0期Tis N0M0 Ⅰ期T1N0M0

2015 NCCN乳腺癌诊疗指南(3期浸润性导管癌)

2015 NCCN 更新了关于 III 期浸润性乳腺癌的最新版本,本篇指南对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手术及术后随访要点进行了阐述。 分期和检查 大多数III 期浸润性乳腺癌的分期评估与T3N1M0 期的相似。双侧乳房X 光检查和乳腺超声检查是必检项目。对于高风险遗传性乳腺癌患者,建议进行遗传学方面的咨询。 除非有直接症状或其它异常,其它检查为可选项目,如乳腺MRI、骨扫描(2B 类)、腹部诊断性CT 或MRI(2A 类)。PET/CT 扫描也是可选的额外项目(2B 类)。当CT 或MRI 不能进行时,可选择超声检查替代。 专家组认为,对于可疑影像学结果,FDG PET/CT 最有帮助。但FDG PET/CT 对于淋巴结和远处转移灶的作用只有少数研究支持。 回顾性研究显示,骨扫描和FDG PET/CT 对于I~III 期乳腺癌疑是骨转移的诊断一致性高(81%)。专家组认为,如果FDG PET/CT 的骨转移结果阳性,可不进行骨扫描。 PET/CT 扫描的可疑部位,如果对治疗有影响,应尽可能采用活检确认。 CT 扫描是指充分优化的诊断性CT 扫描,而PET 或PET/CT 扫描主要针对于PET 成像,而不一定使用具有诊断质量的CT。了解PET/CT 和充分优化的CT 之间的区别十分重要;PET/CT 侧重于PET 成像,而充分优化的CT 是作为独立的诊断性CT 检查。了解这点有助于PET/CT 和诊断性CT 的开展。 可手术的局部晚期乳腺癌(临床分期T3N1M0) 局部晚期乳腺癌是浸润性乳腺癌的一个亚型,临床和影像学评估显示疾病进展仅限于乳腺和区域淋巴结内。推荐使用AJCC 临床分期系统来确定是否手术,该系统将局部晚期乳腺癌归为III 期。 对于未接受新辅助化疗的IIIA 期乳腺癌患者,术后全身辅助治疗方案与II 期乳腺癌患者的相似。 不可手术的局部晚期乳腺癌(临床分期IIIA(T3N1M0 除外)、IIIB 或IIIC) 对于不可手术的非炎性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标准治疗是初始采用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术前全身治疗(有或无紫杉烷类药物)。HER-2 阳性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初始化疗应包括含有曲妥珠单抗的术前化疗。术前化疗有临床反应后的局部治疗包括:全乳切除加I/II 级腋窝淋巴结清扫,联合或不联合二期乳房重建;或肿瘤切除加I/II 级腋窝淋巴结清扫。 2 种局部治疗都存在较高的局部复发风险,有必要采用胸壁(或乳腺)和锁骨上淋巴结放疗。如果内乳淋巴结受累,也应对其放疗。如果没有发现内乳淋巴结转移,可考虑将内乳区包括在照射范围内(2B 类)。辅助治疗包括完成原计划化疗疗程(如果术前未能完成),激素受体阳性患者还应给予内分泌治疗。如果为HER-2 阳性,应完成最多1 年的曲妥珠单抗治疗(1 类)。若有指征,内分泌治疗和曲妥珠单抗治疗可与放疗同时采用。 不可手术的III 期乳腺癌,在术前化疗期间出现病情进展,可采用姑息性乳腺放疗加强局部控制。对于这类患者的所有亚组,标准治疗方案应为局部治疗后全身辅助化疗。激素受体阳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5版)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5版) 一 乳腺癌筛查指南 二 常规乳腺X线检查和报告规范三 乳腺超声检查和报告规范四 常规乳腺MRI检查和报告规范五 影像引导下的乳腺组织学活检指南六 乳腺癌术后病理诊断报告规范七 浸润性乳腺癌保乳治疗临床指南八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临床指南九 乳腺癌全乳切除术后放射治疗临床指南十 乳腺癌全身治疗指南十一 乳腺癌患者康复治疗共识十二 乳房重建与整形临床指南十三 乳腺原位癌治疗指南 十四 HER-2阳性乳腺癌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十五 乳腺癌局部和区域淋巴结复发诊治指南十六 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诊疗指南附 录 《中国癌症杂志》2015年第25卷第9期 CHINA ONCOLOGY 2015 Vol.25 No.9 一 乳腺癌筛查指南 1 乳腺癌筛查的定义、目的以及分类 ⑴肿瘤筛查,或称作普查,是针对无症状人群的一种防癌措施,而针对有症状人群的医学检查称作诊断。 ⑵乳腺癌筛查是通过有效、简便、经济的乳腺检查措施,对无症状妇女开展筛查,以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以及早期治疗。其最终目的是要降低人群乳腺癌的死亡率。 ⑶筛查分为机会性筛查(o p p o r t u n i s t i c screening)和群体筛查(mass screening)。机会性筛查是妇女个体主动或自愿到提供乳腺筛查的医疗机构进行相关检查;群体筛查是社区或单位实体有组织地为适龄妇女提供乳腺检查。2 妇女参加乳腺癌筛查的起始年龄 ⑴机会性筛查一般建议40岁开始,但对于一 些乳腺癌高危人群(参见附录I)可将筛查起始年龄提前到20岁。 ⑵群体筛查国内暂无推荐年龄,国际上推荐40~50岁开始,目前国内开展的群体筛查采用的年龄均属于研究或探索性质,缺乏严格随机对照研究的不同年龄成本效益分析数据。3 用于乳腺癌筛查的措施3.1 乳腺X线检查 ⑴乳腺X 线检查对降低40岁以上妇女乳腺癌死亡率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大多数学者的?认可。 ⑵建议每侧乳房常规应摄2个体位,即头足轴(CC)位和侧斜(MLO)位。 ⑶乳腺X 线影像应经过2位以上专业放射科医师独立阅片。 ⑷乳腺X 线筛查对40岁以上亚洲妇女准确性高。但乳腺X 线对年轻致密乳腺组织穿透力差, 641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1.非浸润性癌包括导管内癌(癌细胞未突破导管壁基底膜)、小叶原位癌(癌细胞未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及乳头湿疹样乳腺癌。此型属早期,预后较好。 2.早期浸润性癌包括早期浸润性导管癌(癌细胞突破管壁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早期浸润性小叶癌(癌细胞突破末梢乳管或腺泡基底膜,开始向间质浸润,但仍局限于小叶内)。此型仍属早期,预后较好。(早期浸润是指癌的浸润成分小于l0%) 3.浸润性特殊癌包括乳头状癌、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管癌(高分化腺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等。此型分化一般较高,预后尚好。 4.浸润性非特殊癌包括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硬癌、髓样癌(无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单纯癌、腺癌等。此型一般分化低,预后较上述类型差,且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80%,但判断预后尚需结合疾病分期等因素。 乳腺癌的危险度分级 1.低度危险的定义患者术后淋巴结阴性,并同时具有以下特征:pT≤2cm、病理分级1级、未侵犯肿瘤周边血管、HER-2(-)、年龄≥35岁。化疗方案可以选择CMF×6或AC/EC×4-6个周期。 2.中度危险的定义①腋窝淋巴结阴性,并至少具备以下特征的一项:pT>2cm、病理分级为2-3级、有肿瘤周边血管侵犯、HER-2基因过表达或扩增、年龄<3 5岁。②腋窝淋巴结转移1-3和HER-2(-)。可选用的方案有FAC/FEC×6。 3.高度危险的定义:①腋窝淋巴结转移1-3和HER-2(+);②腋窝淋巴结转移>3。可选用的方案有:AC→T,FEC×3→T×3,TAC×6,也可用密集化疗。 如何评估一个乳腺癌病人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 乳腺癌病人都担心自己的病是否会复发?是否会转移?那么如何评估一个具体的乳腺癌病人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下面作一些介绍。 首先要了解病人的年龄、肿瘤最大直径(T)、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癌细胞组织学分级、有无广泛的肿瘤周围血脉及淋巴管浸润、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ER)、原癌基因HER-2三者表达状况。 专家们根据上述情况,将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度分三级,分别是低危、中危和高危。 1.低危 腋窝淋巴结阴性,且具备所有下列特征:肿瘤最大直径≦2cm,且癌细胞组织学分级I级(分化良好)、且没有广泛的肿瘤周围脉管浸润,且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ER)阳性,且无原癌基因Her-2过分表达,且年龄≥35岁。 2.中危:分两种情况 (1)腋窝淋巴结阴性,且至少具备一项下列特征:肿瘤最大直径>2cm,或癌细胞组织学分级II级(分化中等)~III级(分化差),或有广泛的肿瘤周围脉管浸润,或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ER)阴性,或HER2过表达,或年 龄<35岁

浸润性乳腺癌分为几期

乳腺癌大体可分浸润性乳腺癌与非浸润性乳腺癌。近年来,乳腺癌患者持续增多,很多患者便想知道,浸润性乳腺癌分为几期。下面来看看专家是您怎么介绍的。 浸润性乳腺癌分为几期呢? 浸润性乳腺癌分为以下几个时期:第Ⅰ期:这个时期的浸润性乳腺癌表现为T1N0M0.通常这个时期被成为乳腺癌的早期。而早期肿瘤的大小是T1是小于或是等于2cm的。而没有出现淋巴结或是转移的。故而这个时期的乳腺癌最容易治疗好了。治愈后五年存活期也是非常高的。 第Ⅱ期:此时的乳腺癌或有ⅡA、ⅡB两个子时期。而在ⅡA中乳腺癌患者只要不是出现转移,之后淋巴结不超过同腋可动的范围,肿瘤的大小在小于5cm 以内的;乳腺癌也是在未发生转移的情况下,肿块出现大于5cm的情况下就被称为ⅡB期。 第Ⅲ期:Ⅲ期的特点就是在肿瘤未转移的情况下,淋巴结出现了转移或是个数增加的情况下,无论肿瘤的大小。此时期的治疗方法常用的就是联合治疗方法,这样乳腺癌的治愈率会比较高。 第Ⅳ期:随着Ⅳ期的出现,无论是肿块的大小还是淋巴结的个数,唯一的判断标准就是是否转移。当出现转移后,就一定是乳腺癌Ⅳ期的出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乳腺癌晚期的出现了。 浸润性乳腺癌患者,要积极治疗,仍有较长的生存期。目前治疗浸润性乳腺癌的方法主要是中西医联合治疗。 西医治疗可以切除患者体内大部分癌细胞,减少癌细胞对患者身体造成的影响。然而术后容易复发和转移,且术后患者身体虚弱。此时,配合中医治疗可以有效增强体质,杀死体内残余的癌细胞,防止复发和转移,巩固疗效。 由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专家、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袁希福提出的中医抗癌的“三联平衡疗法”治疗效果好,花费少成为目前国内中医治疗癌症常用的方法,并被《河南科技报》、《河南日报》、《魅力中国》、《大河健康报》等国内多家知名媒体报道。 袁希福教授认为,癌症的病因病机非常复杂,但关键病机可用“虚、淤、毒”三字来概括,在治疗上,应采取“扶正、疏通、攻毒”三大对策,统筹兼顾,有的放矢,重点用药,扶正培元,理气化淤,化痰通络,攻毒散结,辩症施治,对症下药,最终使人体阴阳气血平衡,使脏腑机能恢复到自然健康状态。 三联平衡疗法具备中医药”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固本、软坚散结、以毒攻毒”等优势,并通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应运而生。且治疗费用低,适合治疗各个时期的癌症患者,能有效抑制病情的恶化,增强患者的身体机能、减轻痛苦延长患者的寿命。 乳腺癌三联平衡疗法治疗效果显著,下面我们来看一下真实的患者病例。 陈某某,乳腺癌,女,55岁,洛阳市涧西区广文路85号院。2008年7月14日在洛阳乳腺病医院确诊为乳腺癌,并于7月18日在该医院做手术切除,随后化疗一个疗程,因效果不理想8月21日又在院方的建议下进行第二次手术,后又进行化疗6个疗程。不久因髋部疼痛在洛阳中心医院做CT检查发现右髋关节骨转移。医院专家束手无策,后经康复患者介绍于2009年1月5日在其女儿的搀扶下来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专家根据其情况为其制定详细的中医治理方案,坚持服用中药百十付,患者病情已得到完全控制,2011年3月3日前来复诊,面色红润,活动有力、话语洪亮、精神饱满,随身带来的近期检查单显

浅谈乳腺癌的预防(一)

浅谈乳腺癌的预防(一) 【论文关键词】乳腺癌;预防 【论文摘要】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增高,一级预防是重点,主要复习乳腺癌的预防措施,包括基因检测、饮食调控、改变生活方式及化学药物预防,如三苯氧胺、雷洛昔芬、芳香化酶抑制剂和灭活剂等。 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肿瘤,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在女性一生中患乳腺癌的可能性约为10%,是女性目前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从发展趋势来看,20世纪以来乳腺癌的发病率在全世界各国均是上升趋势。流行病学调查发现,中国妇女发病的高峰年龄较美国提前10年,发病年龄提前这一特点无疑将对社会生产力及家庭造成更大的危害1]。根据流行病病因学的特点乳腺癌最合理最有希望的应是预防。一级预防是去除已经确定的危险因素,二级预防是及早诊治乳腺癌,重点应放在一级预防。 1基因检测 检测易感基因可以增加对乳腺癌发病机理的认识,并提供更多的预防措施。BRCA1或2是乳腺癌的易感基因,其具有肿瘤抑制基因的许多特点,当突变型等位基因伴有野生型同类等位基因丢失或者灭活时,肿瘤就产生了。在亲属中有乳腺癌病史者,将增加患乳腺癌的相对危险度,特别是在一级直系亲属中(母亲、女儿、妹妹)有1人或者1人以上患乳腺癌者,乳腺癌的发生率可增加1~3倍。因此对具有BCRA1或2阳性的家族史患者要进一步随访检查,必要时实与手术可能会减少乳腺癌的发生2]。 2合理饮食及良好的生活方式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乳腺癌的死亡率与地区人群的人均年脂肪含量关系密切,高脂饮食可使乳腺癌的发病率增加。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将绝经期前摄入蔬菜和纤维最多的妇女与那些摄入最少的妇女作比较,结果发现前者患乳腺癌的可能性仅为后者的一半。研究还发现,饮食红色肉如牛、羊肉等对乳腺癌的发病有促进作用,水果、蔬菜类等低脂肪高纤维食品,由于能降低血中雌激素的水平,所以具有预防乳腺癌的作用。因此要使饮食结构合理化,如减少热量的摄入,降低脂肪的摄入,多食蔬菜、水果等高纤维素的食物及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均 有利于预防乳腺癌的发生。 超重、肥胖及成年期体重变化对乳腺癌尤其是绝经后乳腺癌的发生有显著影响,目前认为这种联系机制与游离雌激素水平有关。据研究上身肥胖者以脂肪细胞肥大为主,下身肥胖则以脂肪细胞数目的增多为主,前者易于减重而后者相对较难。超重和肥胖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加以控制的,因此通过控制体质量及体育活动,可有效地减少腹部脂肪而控制上身肥胖,控制成年期过度增重,从而有效地预防乳腺癌的发生3]。 有调查显示,年轻时爱运动的女性中年以后较少患乳腺癌,与不运动的女性相比,适当有规律的运动可使乳腺癌的患病减少一半。此外饮酒也是危险因素之一,饮酒的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性很高,而这种危险性同饮酒量直接有关。还有许多研究显示吸烟妇女患乳腺癌的危险明显高于不吸烟的妇女,有报道在吸烟妇女非哺乳期的乳液中存在诱发乳腺癌辅助物质。因此戒烟、戒酒、适当运动等均有利于降低乳腺癌的发病。同时乳腺癌还与内分泌紊乱、月经失调相关,而哺乳是保护因素,所以要积极倡导母乳喂养4]。 3化学药物预防 化学药物预防是指应用天然的或合成的化学制剂以抑制癌前病变转化成浸润性癌。其基本概念是根据肿瘤侵袭前期可逆性的理论,如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控剂(SERM)三苯氧胺。雷洛昔芬(raloxifene)是第二个SERM。芳香化酶抑制剂和灭活剂,环氧合酶(COX)2抑制剂和黄体素激素同类物的应用尚未成熟。视黄醇的作用有限,但不良反应可耐受5]。 3.1三苯氧胺三苯氧胺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非甾类抗雌激素制剂,竞争性抑制雌激素结合而阻断雌激素受体,已普遍用于浸润性和非浸润性乳腺癌的辅助治疗,也用于晚期乳腺癌的治疗。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