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和展望_邓洪新

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和展望_邓洪新

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和展望_邓洪新
肿瘤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和展望_邓洪新

肿瘤侵袭转移研究百年回顾与思考

作者单位:100005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基础医学研究所病理教研室?癌症论坛? 肿瘤侵袭转移研究百年回顾与思考 高进 刘玉琴 【主题词】 肿瘤侵袭; 肿瘤转移 【Subject w ords】 Neoplasm invasion; Neoplasm metastasis 病理学的发展经过了漫长的不同历史阶段。Virchow在19世纪中叶发表“细胞病理学”,才使病理学建立了以细胞的改变和细胞生理机能障碍为一切疾病基础的概念。这是对病理解剖学的巨大贡献,也是病理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随着病理学的发展,肿瘤问题列为病理学的重要一章。肿瘤侵袭与转移是肿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见于肿瘤发展的中后阶段,是经过长期研究及探讨提出的两个重要专题。肿瘤侵袭也称为肿瘤直接扩散(direct spread),现称为侵袭。瘤细胞不连续性播散,并在远隔部位生长的过程为转移(metastasis),肿瘤转移在病理学中列为肿瘤播散(dissemination)的范围。现将几个重要问题简介如下: 一、肿瘤转移发生机制学说 对肿瘤转移机制,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如“过滤”学说、“机械和解剖”学说等,但均没有很强的说服力。目前认为具有相当说服力的是1889年英国学者Paget提出的“种子和土壤”学说(seed and s oil hypothesis)。Paget对700多例乳腺癌的转移进行分析后,发现了明显的器官亲和性,并提出了“种子和土壤”学说。学说的主要论点为:肿瘤细胞(“种子”)生长在某种特定靶器官(“土壤”)提供的局部环境及亲和性条件中,一定的“种子”只在一定的“土壤”中才能生长。这就是器官特异性转移(organ specific metastasis)的原因。1973年Willis 通过大量肿瘤尸检资料为该学说提供了依据。20世纪70年代后,基础医学的迅速发展,极大丰富了这一学说。实验证明,B162F10黑色素瘤细胞只转移到肺,而B162F1黑色素瘤却不转移到肺;我们实验室自建的小鼠前胃癌(FC)只转移到肺,等等。1989年3月在美国休斯顿召开的“癌的演进和转移中的决定因素”国际专题研讨会,对这一学说做了重点讨论。现已证明,原发瘤并不是单一类型的细胞构成,而是含有多个不同的肿瘤细胞亚群,在肿瘤发展过程中,这些亚群的侵袭能力、转移能力并不一致,并非所有瘤细胞都具有侵袭和转移潜能。这也是20世纪70年代肿瘤侵袭与转移的异质性提出的依据。侵袭性、转移性瘤细胞是瘤细胞与宿主组织或细胞相互作用,不断消长和选择过程中最具有侵袭和转移性瘤细胞竞争存活与发展的结果。转移的形成,并不仅是由于肿瘤细胞对某器官环境的适应性,还包括原发瘤中具有不同转移潜能的瘤细胞亚群存在。因此,转移的形成应指具有高转移潜能的细胞亚群与相应的微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对转移瘤细胞与局部和器官微环境的关系已列为专题讨论之列。 二、肿瘤细胞侵袭实验研究 肿瘤细胞侵袭多发生在转移之前,是肿瘤从非恶性变为恶性的关键特征。侵袭的含义有以下特点:(1)侵袭性肿瘤细胞侵占其他组织;(2)其侵占的组织发生变性及坏死;(3)占位及变性的改变在空间、时间上均为进行性的。19世纪末,侵袭的研究基本处于临床和病理解剖学水平。1899年S tiles在乳腺癌广泛外科治疗的论文中提出侵袭的临床重要性。20世纪中叶前期肿瘤的侵袭研究进展缓慢,有人称之为冰河时期(glacial period)。到20世纪中叶后期,研究进展迅速,特别对原发瘤,如基底细胞肿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在宿主中的侵袭行为进行过较详细的显微镜下的描述。 有关肿瘤细胞侵袭性的实验研究包括体外和体内侵袭两个方面。 1.体外肿瘤细胞侵袭研究:早在20世纪初期就开始利用鸡胚的卵黄囊、体腔及尿囊膜等进行瘤细胞的培养。有人用肉瘤180(S2180)和肉瘤37(S237)的瘤细胞接种于鸡胚体腔内,发现瘤细胞向周围组织侵袭,可侵袭到肾、肝、肺、性腺、甲状腺和胰腺等器官,特别是中肾最易受累及。1950年M organ等研制出完善的“199”人工培养基,促使瘤细胞培养有了长足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器官培养方法研究肿瘤侵袭的机制。有人将人宫颈癌细胞(Hela)、人口腔上皮癌细胞(K B)、新生儿羊膜上皮细胞(F L)与鸡胚中肾组织接触培养,发现中肾组织,包括其腺管壁和小管间的间质,可完全被瘤细胞侵袭。Barski等(1965年)利用鸡胚中肾作为基质(substrate)与不同瘤细胞系共培养,以卵黄膜为生物渗透膜,将中肾和瘤细胞包裹起来,观察了不同瘤细胞的侵袭能力,测量瘤细胞侵入的状态及分裂细胞数等。为了在器官中测量出瘤细胞的侵袭能力,Easty等(1974年)把单层培养的瘤细胞系,用胰蛋白酶或乙二胺四乙酸消化成单个细胞,以正常小鼠腹腔细胞作为对照,被培养的细胞用火棉胶碳(colloidal carbon)或3H2胸腺嘧啶核苷标记,与器官块共培养后进行常规切片,在显微镜下测量细胞向器官深层侵入的距离。先测其最近的一点,共测500个细胞,综合求出平均侵入的距离,或计算存在器官表面的细胞和侵入组织内的细胞

中国癌症流行病学与防治研究现状_曾红梅

V ol. 25 No.9Sep., 2013 化 学 进 展 PROGRESS IN CHEMISTRY 第25卷 第9期2013年9月 Contents 1 Introduction 2 Cancer statistics 3 The current status of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3.1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for cancer control and 中国癌症流行病学与防治研究现状 曾红梅 陈万青*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 北京 100021) 摘 要 癌症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列城市死因的第一位,农村死因的第二位。本文对我国近几十年来癌症的流行状况、发病负担进行了概述。结果显示由于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消化道癌症发病负担依然严重,而与环境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癌症如肺癌、乳腺癌等近年来显著增加。预计在未来几十年内,我国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将整体继续呈上升趋势。沉重的癌症负担需要采用综合化的防治策略来解决。本文阐述了我国的癌症防治政策、体系建设和癌症数据监测情况,介绍了近几十年来在我国癌症高发现场开展病因学预防及早诊早治工作的历史经验,概述了全国范围内癌症防控现状,为今后癌症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癌症 趋势分析 预防控制 癌症筛查 中图分类号: R730.1; R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81X(2013)09-1415-06 Cancer Epidemiology and Control in China: State of the Art Zeng Hongmei Chen Wanqing * (National Office for Canc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Cancer Hospital & Institute, Beijing 100021, China) Abstract Cancer has been a major challenge for public health in China. It ranks first among all causes of death in urban areas, and second in rural areas. This paper present the latest cancer statistics of China. The incident number of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is still high and the burden of lung cancer and breast cancer are increasing. The trend indicates that the overall cancer burden would still be sever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aging population. Addressing this challenge requires comprehensive and 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cancer control polices, structures, and cancer registration in China are described. National cancer control plans has been carried out by Ministry of Health since 1986. National program of cancer registry has been set up. In 2012, the number of population-based cancer registries has expanded to 222, covering populations with 200 millions. In areas with high risk of cancer, they have held systematic programs of cancer control. Many places such as Linzhou and Cixian have shown a down-trend of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 areas of high risk of cancer also promote the nationwide cancer campaign. The prevention programs include tobacco control, immunization against hepatitis B for infants and children, and cancer early detection and diagnosis. This paper provides considerable scope and motivation for future work on cancer control and prevention. Key words cancer; trend analy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ancer screening 收稿:2012年12月,收修改稿:2013年6月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chenwq@https://www.wendangku.net/doc/5816355675.html,

EGFL7与肿瘤研究新进展

EGFL7 与肿瘤研究新进展 来源: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816355675.html, 摘要:EGFL7 蛋白为一种内皮细胞特异性分泌因子,它是血管管腔形成所必需的因子,它的缺乏将导致管腔形成受阻,从而影响血管功能的完善。其在早期胚胎的血管中有较强的表达,而在成年人仅在少数器官(如:心脏、肺脏、肾脏)和肿瘤、炎症组织中有高水平表达。在肿瘤的生长转移过程中新生血管的作用十分重大,阻断肿瘤新生血管EGFL7 的表达将有助于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为肿瘤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关键词:EGFL7;肿瘤;血管新生;浸润;转移 0 前言 肿瘤的侵袭转移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1,2]。研究表明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的步骤基本相似,包括原发性肿瘤的生长,新生血管的形成,肿瘤细胞的脱落及血管内渗或通过淋巴系统间接进入血液循环,逃避免疫攻击到达新的器官,随后肿瘤细胞通过血管外渗进入新组织,首先增殖形成无血管微小转移灶直至新生血管形成并进一步发展成肉眼可见的肿瘤转移灶[1]。其中血管内皮细胞及其分泌因子在肿瘤从原发灶进入血液以及通过血流进入特定转移部位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3,4,5]。由此可见抑制肿瘤血管的新生将对肿瘤的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众多学者报导了一种新的基因——表皮生长因子样结构域7(EGFL7),又称为VE-statin,Neul,Notch4-lik 等,研究显示它在生理性和病理性血管的管腔形成、功能完善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它的表达改变将影响血管的新生,因此EGFL7 已成为目前肿瘤治疗研究的一大热点。 1 EGFL7 基因和EGFL7 蛋白的结构 Park 以及Soncin 的实验室分别于2003 年和2004 年发现了一个在血管内皮特异性表达的基因[6,7],分别将其命名为VE-statin 和EGFL7。哺乳动物的EGFL7 基因属于一个小基因家族,Soncin 等人[7]用EGFL7 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染色体定位显示人类和小鼠的EGFL7 基因分别定位于9 号和2 号染色体上,RH 绘图证实人类9 号染色体上的EGFL7基因与WI-17482 相邻,位于9 号染色体长臂的末端。小鼠的EGFL7 基因跨度大约为10Kbp,有11 个外显子和内含子,其中包括可选择性的外显子1a 和1b,分别对应EGFL7 编码基因a 和b 两种不同的转录产物,外显子9 的可选择性表达导致了不同克隆的产生。人类和小鼠的EGFL7 蛋白翻译起始点分别位于密码子AUG281-283 和AUG309-311,翻译终止点两者基本相似。EGFL7 基因编码一个相对分子量为30KDa 的蛋白,该蛋白的结构中包含了一个信号肽序列,该序列的出现说明EGFL7 是一个分泌蛋白,在其氨基端有一个EMI 结构,具有调节细胞间粘附的作用[8,9],另外有两个EGF 样结构和富含赖氨酸、缬氨酸的羧基端。EGF样结构是蛋白间识别的关键结构,它可出现在一系列的膜蛋白和分泌蛋白中,如血液凝固蛋白因子Ⅸ、Ⅶ、Ⅹ、蛋白C 的酶、尿激酶等[10]。EGF 结构也与细胞表面蛋白间的识别有关,如Drosophila Notch 和其Delta 受体的识别[11]。一般来说,含有EGF 样结构的蛋白是分泌蛋白或跨膜蛋白或细胞外基质的组成成分(前列腺素G/H 合成酶例外[12])。Fitch 等人[13]的研究显示在EGFL7 的第一个EGF 样结构中发现了与DSL 结构相似的结构,DSL 结构在Notch的受体中存在。第二个EGF 样结构有Ca2+位点,EGF 样结构

抗肿瘤中药研究现状

抗肿瘤中药研究现状 【摘要】中药因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扶正固本等功效而发挥抗肿瘤作用,可作用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的特点。主要从中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肿瘤细胞增殖、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抑制肿瘤细胞侵袭转移等方面对中药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中药;抗肿瘤作用;作用机制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中药可作用于肿瘤发生、发展的多个环节,具有多靶点、多环节、多效应的特点,其在抑制、杀伤肿瘤细胞、改善症状与体征,以及减轻放化疗不良反应、延长患者生存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其具有不良反应低,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不易产生耐药性等特点;其抗肿瘤活性已得到国际公认,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就中药抗肿瘤作用及其主要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1 肿瘤病因、病机 肿瘤在中医中属“积聚”范畴,历代诸家均有论述。《难经·五十五难》中“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病不离其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 祖国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产生都离不开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指人体正气虚衰,脏腑失调,气血失和以及七情内伤;外因指六淫之邪和疫戾之气,当人体正气虚衰,邪气乘虚而入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阴阳失衡、气血不调、五脏之气紊乱,致使外来邪气乘机而入,破坏了五脏正常的生理功能,损耗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基础,引起气滞、血瘀、痰凝、湿停、毒聚等病理变化,即气血虚衰、气滞血瘀、痰凝湿聚、热毒内蕴、脏腑失调、经络瘀阻。 2 抗肿瘤中药功效与药理研究 根据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中药治疗在辨证论治基础上,分别施以扶正固本、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理气行滞、清热解毒等不同方法。 2.1 扶正培本与增强免疫《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汗法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医宗必读》中提出“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灵枢·五变》曰:“余闻百疾之始期也,必生于风雨寒暑,循毫毛而人腠理?或为留痹,或为积聚。”《外证医寨》则明确提出“正气虚则成岩”。因此,扶正培本治疗法则“补之、调之、和之、益之”是防

肿瘤的最新研究及数据统计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2014年最新研究 2013年全国肿瘤登记中心收集了2010年219个登记处恶性肿瘤的登记资料,按照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制定的审核方法和评价标准对上报的登记数据进行评估,对确定符合要求的登记数据收录后进行整理和分析。将入选的145个登记处上报数据按城乡、地区(东、中、西)、性别分层,计算各层年龄别肿瘤别发病率和死亡率,然后根据全国实际人口,估计全国主要恶性肿瘤以及合计的发病、死亡相关数据,并对其情况进行描述。人口标准化率按照全国2000年人口普查的人口结构(中标率)和世界人口结构为标准计算。 我国目前肿瘤负担严重,应继续加强肿瘤防治工作。建立肿瘤监测体系可获取关于恶性肿瘤新发和死亡病例的高质量资料,既能够描述干预和治疗效果的信息,也能够确定具有肿瘤高危因素和不同转归的人群。在面临更加严峻挑战的将来,如果没有这些监测工作的帮助,减轻肿瘤负担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国肿瘤登记覆盖范围较前明显增加,可以反映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恶性肿瘤负担情况。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覆盖面将逐年增加,在我国肿瘤防治工作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国癌症防控专栏》特约主任编委、全国肿瘤登记中心主任陈万青

全国男、女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率 我国城市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构成TOP10 我国农村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构成TOP20

2014年肿瘤登记年报:人一生中患恶性肿瘤的几率是22%?2010年入选的登记处共覆盖人群1亿5840余万人,其中城市人口占58.35%,农村人口占41.45%。 ?2010年,全国估计新发恶性肿瘤病例约309万,死亡病例196万。 ?全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35.23/10万(男性268.65/10万,女性200.21/10万),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率)184.58/10万。城市中标发病率187.53/10万;农村地区中标发病率181.10/10万。 ?全国恶性肿瘤死亡率为148.81/10万(男性186.37/10万,女性109.42/10万),中标率113.92/10万。城市中标死亡率109.21/10万。农村中标死亡率119.00/10万。 ?肺癌、女性乳腺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宫颈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女性甲状腺癌呈上升趋势。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女性乳腺癌、胰腺癌是主要的肿瘤死因。

中国肿瘤现状调查

中国肿瘤现状调查 ■发病人数约占全球五分之一■死亡人数约占全球四分之一 我国目前每年新增350万癌症患者,每年癌症死亡人数达250万人,在部分城市,癌症超过了心血管疾病,成了致人于死地的“第一杀手”,癌症正越来越多地侵入人们的生活。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癌症患者被确诊时,绝大多数已处于中晚期。癌症高发,增加的不仅仅是患者的伤痛,还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面对如此来势汹汹的癌症病魔,人们不禁开始思考,为何我国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癌症发病与什么因素有关?肿瘤治疗情况究竟如何?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去年以来深入医院、病房、研究院所、企业和有关部门采访,就肿瘤现状进行调研,试图一探究竟。 健康梦是小康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亟须向肿瘤宣战。 这是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丽蓉、罗京、晓旭、贝娜…… 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世界癌症报告估计,2012年中国癌症发病人数为3 06.5万,约占全球发病的五分之一;癌症死亡人数为220.5万,约占全球癌症死亡人数的四分之一。 健康梦是小康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华社记者去年以来在北京、上海、、等地走

访大量肿瘤防治专家和临床医生了解到,伴随着老龄化加剧、生态环境遭受破坏、不健康生活方式及食品安全问题凸现,我国肿瘤发病率多年持续上升,已成为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乃至社会问题。 发病率、死亡率双升 在农村人眼里,癌症就是绝症。 记者走进、等在网络上被称为“癌症村”的几个村庄,村民熟悉而又害怕听到“癌症”二字。其中一个村的医务人员表示,村民患癌有年轻化趋势,四五十岁年龄段的人数在增多。 病人增多,知名肿瘤医院一床难求。北京、上海、、、这些地区的肿瘤医院“专家号一号难求”,病人往往需要排队等手术。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因为床位原因,每周有700人等待入院…… 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葛明华从事甲状腺癌治疗,他明显感到甲状腺癌上升幅度太快了,“原先甲状腺外科医生地位不高,一年就几个病人,现在很多医院都开设了甲状腺科室”。 从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及东、中、西部医疗专家了解到的情况和部分临床统计看,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当前我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呈持续增长趋势。 更为严峻的是,这种势头并未得到有效遏制。国家癌症中心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员代敏介绍,今后20年,我国癌症的发病数和死亡数还将持续上升:根据国际癌症研

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动态与展望_图文(精)

空堡匿堂苤壹!垒塑笙!旦堑旦筮竖鲞筮!塑塑!!!堕型』生!i塑:&垒型!翌堑:垫塑:y堕:!!:型!:! 肿瘤微环境的研究动态与展望樊嘉邱双健 恶性肿瘤(肿瘤微环境由肿瘤细胞和其周围 纤维母细胞、上皮细胞、固有及特异性免疫细胞、肿 瘤血管和淋巴管结构的组成细胞、组织特异性的间 叶细胞及它们的表达产物、代谢物质等成分构成,是 肿瘤发生、生长的局部环境,除肿瘤细胞以外的所有 成分统称为肿瘤间质。 肿瘤是以基因表达调控异常和细胞恶性增生为 基本特征的“多基因病”,是一个多因素、多阶段、多 环节的逐渐发展过程,涉及细胞本身变化及外界因 素两个根本方面。微环境中癌细胞与间质问存在不 同层面、不同环节的相互作用。就癌细胞而言,间质 可影响其从发生到转移的全过程,对肿瘤起增强或 抑制作用。就间质而言,肿瘤可导致其理化性质、成 分、细胞因子构成等发生改变,形成一个尽可能有利 于、甚至促进肿瘤生长的微环境。这种相互作用贯 穿肿瘤生长的始终,发生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

不同环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肿瘤与间质相互适 应、相互作用,甚至相互利用,表现出“亦敌亦友”的 关系、呈现高度的动态平衡Hj。因此不能孤立地离 开肿瘤局部环境来看肿瘤,也不能忽视肿瘤而片面 地看微环境。从某种角度看,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并 不是生来就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变甚至是 可逆转的。微环境也同样如此。正确认识肿瘤微环 境,把握肿瘤与间质相互作用的实质和关键,对于准 确认识肿瘤起始、演进和转移的全过程,了解肿瘤发 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好肿瘤的诊断、预防、干预治 疗等都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口…。 一、微环境研究溯源 人们对肿瘤的认识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但建 立在现代科学基础上的肿瘤学却只有百余年历史。 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特别是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以及最近十余年来基因组 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各种“组学”的发展,肿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科学技术研究基金资助项目(107039 作者单位:20003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

对肿瘤患者临床研究认识的调查与思考

·论著·对肿瘤患者临床研究认识的调查与思考 魏艳,彭晋,柳麒,周福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湖北省肿瘤医学临床研究中心,肿瘤生物学行为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71) 基金项目:院内创新基金(cxpy2016089)通讯作者:周福祥,电子邮箱:happyzhoufx@https://www.wendangku.net/doc/5816355675.html, 摘要:目的 了解肿瘤患者对临床研究及相关伦理知识的认识程度,为提高患者对临床研究认识采取相应的对策奠定基础。方法 对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放化疗科住院治疗的肿瘤患者随机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结果 发放调查问卷90份,有效问卷为81份,回收率为95.6%。96.30%(78/81)的患者表示想要知晓自身病情,且在知晓病情的情况下,仍有75.31%的患者认为自己有治愈的希望。目前,仍有70.37%(57/81)的患者对临床研究是否有益持怀疑态度。在调查的所有肿瘤患者中,对临床研究的参与意愿仅为40.7%。82.72%(67/81)的患者对签署知情同意书持没必要、无所谓或不知道态度。多因素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是影响患者对临床试验了解程度的重要因素(P <0.05,OR=2.559,95%CI=1.037~6.3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年龄因素影响患者对知情权的要求程度(P <0.05,OR=3.450,95%CI=1.684~7.067)。结论 目前住院肿瘤患者有强烈的病情知晓需求,对临床研究及相关伦理知识认识欠缺。应在肿瘤患者治疗群体中扩大对临床研究及其伦理内容的宣传与讲解,强调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的意义及对受试者的保护作用,提高肿瘤患者参与临床研究的意愿与参与度。 关键词:肿瘤;临床试验;伦理审查;知情同意 Investig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cancer patients ’ understanding of clinical research WEI Yan, PENG Jin, LIU Qi, ZHOU Fu-xiang Department of Radiochemotherapy, Zhongna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Hubei Cancer Clinical Study Center, Hubei Key Laboratory of Tumor Biological Behaviors, Wuhan 43007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level of awareness of cancer patients on clinical research and related ethical knowledge, so as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improving patients’ understanding of clinical research. Methods A random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among cancer pati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oncology and radiotherapy in Zhongna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and make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Results A total of 90 questionnaires were issued, of which 81 were valid questionnaires, with a recovery rate of 95.6%. 96.30% (78/81) of the patients indicated that they wanted to know their condition, and 75.31% of them believed that they had the hope of cure when they were aware of the disease. At present, 70.37% (57/81) of patients were still sceptical about whether the clinical research is beneficial or not. Among all the cancer patients surveyed, the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clinical research was only 40.7%. 82.72% (67/81) of the patients believed that signing the informed consent was unnecessary or indifferent. Multifacto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degree of education was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patients’ understanding of clinical trials (P <0.05, OR=2.559, 95%CI=1.037~6.314),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ge factor affected patients ’ demand for the right of informed consent (P <0.05, OR=3.450, 95%CI=1.684~7.067). Conclusions At present, hospitalized cancer patients have strong demands o know their conditions, but they lack the knowledge of clinical research and related ethical knowledge. The publicity and explanation of clinical research and its ethical conten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of cancer patients should be expand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thical review of clinical research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subjects should be emphasized to improve the willingness of the cancer pati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linical study. Key words: Cancer; Clinic trial; Ethical review; Informed consent DOI:10.16689/https://www.wendangku.net/doc/5816355675.html,11-9349/r.2018.02.014·179·引言 据中国肿瘤统计数据显示,中国2015年肿瘤 新发病例为429.2万例,肿瘤死亡病例高达281.4 万例。肿瘤已成为国民健康的巨大威胁,且治疗效 果十分有限 [1, 2]。临床试验是评估肿瘤新疗法疗效 和安全性的一个关键步骤,肿瘤临床试验有助于提 高现有诊疗水平,为肿瘤患者提供最佳的诊治方案,为难治疾病寻找新的治疗方法[3-5]。积极参与肿瘤临床试验对于降低肿瘤患者死亡率及提高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多项研究提示对于罕见、生存率较低的癌种患者,参加临床研究将会得到更好的生存结局 [6]。既往有调查研究显示,在符合临床研究入组条件的患者中,仅有一小部分愿意参加临床试验,对临床研究的接受度较差,患者排斥的原因主要是担心药物副作用、疗效以及担心自己的安全无 法得到有效保障[7, 8]。且也有研究显示,即使是临肿瘤代谢与营养电子杂志 2018年6月9日?第5卷第2期 Electron?J?Metab?Nutr?Cancer,Jun.?9,2018,Vol.?5,No.?2

肿瘤的系统生物学思考

对肿瘤的系统生物学认识 杨小洁病原生物学研究所S2012035005 摘要本文简单介绍对系统生物学认识,明确系统生物学的概念和技术方法。同时,介绍肿瘤系统生物学,引发对肿瘤与系统生物学有机结合的认识及未来肿瘤诊断和治疗的应用认识。 关键词系统生物学肿瘤肿瘤系统生物学 通过此次课程,我是第一次听到系统生物学概念,作为一个生物技术专业出生的我感到十分的惭愧但又高兴。通过上课老师的讲解,我对系统生物学的大致概念和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可是这远不能满足我的好奇心。课下,我查了许多这方面的文献才逐步对系统生物的内容有所感觉。十分感谢老师您向我们展示了系统生物学。以下仅我个人在查一些文献之后的浅显认识,还望老师海涵。 1 系统生物学 1.1 系统生物学概念和意义 系统生物学是研究一个生物体系中所有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物组等的构成,以及在特定条件下这些组分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系统生物学是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将生物过程不是作为孤立的很多部分而是作为整个系统来定量研究,它借助和发展多学科交叉的新技术方法、研究功能生命系统中所有组成成分的系统行为、相互联系以及动力学特性、进而揭示生命系统控制与设计的基本规律。同时,可以说系统生物学是研究基因和蛋白质的一种新的方法。这种方法是由于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最近才成为可能的。和传统生物科学研究单个基因或者蛋白质不同,系统生物学研究的是生物信息(DNA、mRNA、蛋白质、功能蛋白、生物信息途径、生物信息网络)在所有水平上复杂的相互作用,重点考察这些生物信息是如何一起工作的,复杂系统产生的涌现属性(emergent properly)或者系统属性(1)。 系统生物学的现在提出还得益于多学科交叉。以工程和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学科在生物学领域的融合大大推进了对基因产物(特别是蛋白质)特性和功能进行研究的高通量实验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对生物学数据的积累速度成数量级地增长。如何从大量的数据中形成理论和生物分子在系统水平的行为是系统生物学研究的目标(2)。因此,从狭义上讲,系统生物学是基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为核心的实验技术,通过多学科交叉从整体水平分析和计算模拟复杂生命现象并最终通过设计和改造来控制生命系统的一个研究领域.由于各个学科在生物学领域的渗透和各种新型先进的生物学研究手段和分析思路在传统生物实验室中的应用,系统生物学的概念和思路已经在逐渐地改变我们传统的研究思维.就目前而言,系统生物学主要是作为一种思路和概念存在,当这概念成为现实,就会不断影响未来生物学的研究、教育和生物学技术,最终会导致这个新研究领域的成熟和具体化。 1.2 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向和主要技术 从查询系统生物学研究院和几次国际学术会议相关内容,我们知道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向主要有: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遗传网络;代谢网络、发育;空间、结构系统生物学;硅细胞;超细胞系统生物学;计算生物学;软件构架,系统生物学研究的软件平台;系统分析,模式识别,动力系统理论和代谢控制分析.采用的模式生物和模式细胞有:嗜盐菌、酵母、海胆、果蝇、鼠干细胞等;生物体系有:过氧化酶、半乳糖利用、发育、免疫、核一质转移等;联系的疾病

肿瘤发生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

肿瘤发生机制研究现状与展望 发表时间:2011-06-24T16:54:23.750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学术版)》2011年第5期供稿作者:潘小兵史良俊 [导读]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潘小兵史良俊 【摘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恶性肿瘤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由83.065/10万上升至108.26/10万 [1]。有研究预测到2050年亚太一些地区的恶性肿瘤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将达到730万和550万,是2000年的2倍以上[2]。而与此同时,对于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的局限性已经充分暴露出来:(1)高复发率;(2)严重的副作用。因此恶性肿瘤的完全治愈仍有待于对肿瘤发生机制的彻底阐明。 【关键词】肿瘤;研究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R9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5-0221-02 本文将有关肿瘤发生机制的几种学说的主要观点、理论依据、及其局限性做一系统的总结与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对肿瘤研究的前景提出思考与建议。 1目前关于肿瘤发生机制的几种学说 1.1癌基因学说(基因突变学说) 1.1.1癌基因学说的主要观点:一直以来,肿瘤发生的基因突变学说始终占据肿瘤发生机制学说的主流。而癌基因学说在本质上与基因突变学说大同小异,都强调了基因的改变导致了细胞的恶性增殖,因此可以归为同一学说。该学说主要观点是:在正常生物的基因组内存在众多的与肿瘤发生有关的基因,促进细胞分裂增殖的称为原癌基因,抑制细胞分裂增殖的称为抑癌基因。在正常情况下,它们的生理功能对调节细胞的分裂和分化的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一些异常情况下,如细胞受到病毒感染,多种致癌和促癌因素的长期作用等,导致多个原癌基因或抑癌基因或其调控制序列的损伤,使其表达蛋白的量或结构发生改变,或者蛋白表达的空间和时间发生紊乱,在多种癌基因或抑癌基因表达产物协同的作用下使细胞不受控制的持续分裂增殖,形成肿瘤[3]。 1.1.2癌基因学说的主要证据:1969-1972年美国George J.Todaro 和Robert J.Huebner在反转录病毒致癌的研究中发现,许多脊椎动物的基因组中含有内源性的反转录病毒,这些动物的细胞在一些诱导剂的作用下可产生出反转录病毒粒子。因此,肿瘤病毒引起细胞癌变是由病毒的某一基因造成的,这些基因是在早期进化过程中由于人类感染病毒获得的。此既癌基因。如果癌基因受到抑制,则细胞可以保持正常状态。1989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J. Michael Bishop和Harold E. Varmus分离出鸡禽类RNA逆转录病毒的癌基因,同时证明这些病毒的癌基因也存在于人类正常细胞中,并且在正常细胞中承担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Nowell及Hungerford于1960年发现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血中有一个小于g组的染色体,后经显带证明是9号和22号染色体长臂易位的结果。易位使9号染色体长臂(9q34)上的原癌基因abl和22号染色体(22q11)上的bcr(break point cluster region)基因重新组合成融合基因。后者具有增高了的酪氨酸激酶活性,这是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发病原因。因为此染色体在美国费城发现,故命名为费城(ph)染色体。大约95%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病例都是ph阳性。 某些遗传性肿瘤中染色体的某些位点可发生专一的丢失。如视网膜母细胞瘤的40%属先天性。这些遗传性病例中(大多为双侧性)的患儿,在出生后约5%可见染色体13q14的一个等位基因位点的缺失,尚可能有形态学上不能分辨的其他缺失。但肿瘤发生时,肿瘤细胞中另一个等位基因也发生了缺失,成为纯合体。这提示,第一次的缺陷属先天性,第二次属体细胞突变。因为只是两个等位基因同时缺失时才发生视网膜母细胞瘤,因此这种抗视网膜母细胞瘤形成的基因(Rb)具有显性的意义,这种基因既我们所说的抑癌基因。A.Kmudson从这一事实,提出了“两次突变”学说。 上述资料都明确提示我们在正常细胞中确实存在着一类基因,正常情况下它们在细胞中承担着重要的生理功能。但当各种致癌因素使其功能或结构受到破坏时,它表达的蛋白产物随之发生改变,从而使细胞转入不受控制的恶性增殖,这类基因我们称之为癌基因或抑癌基因。 1.1.3癌基因学说及基因治疗的局限:癌基因(oncogene)及抑癌基因的发现让很多人看到了肿瘤治疗的曙光,似乎只要抑制癌基因表达,促进抑癌基因表达肿瘤的生长就会得到抑制,因此对于恶性肿瘤的基因治疗一度成为研究热点。但是在恶性肿瘤基因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上并没有取得我们所预期的效果。同时肿瘤的基因突变学说在理论上仍有许多无法解释的问题而有待完善。如:①Brinster曾将2-4个骨髓瘤细胞和畸胎瘤细胞注射入另一Swiss小鼠来源的囊胚腔后,观察到被注射入骨髓瘤细胞和畸胎瘤细胞的胚胎都产生了正常的嵌合体子代[4]。Mckinnell 将疱疹病毒诱发的豹蛙肾癌(Lucke 氏肾癌)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受精卵后,得到了发育成正常的蝌蚪[5]。在临床,也报道过不少肿瘤细胞逆转为正常细胞的病例。如果恶性肿瘤的发生是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的,那么这种DNA结构性的改变是无法逆转的,也就是说肿瘤细胞是无法完全恢复为正常细胞的。因此用癌基因学说显然无法解释以上现象;②许多有明确致癌作用的理化因素都不是通过作用于基因而发挥作用的,细胞间质是它们作用的靶点,这也难以用基因突变理论解释[6-7];③基因型正常的胚胎干细胞向同系小鼠腹腔移植可产生极度恶性的肿瘤。 1.2肿瘤发生的逆分化学说: 1.2.1逆分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正常组织是由分化发育成熟的细胞组成,这些成熟细胞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细胞由成熟阶段向幼稚阶段逆向分化,细胞分裂增殖能力增强且失控,从而形成肿瘤。 1.2.2逆分化学说的主要依据:胚胎相关抗原是特定细胞在胚胎发育的特定阶段,即组织形成过程中的不成熟阶段表达的抗原。成熟体细胞不表达胚胎相关抗原,而一些组织在恶变后即可检测到胚胎相关抗原。这被认为与癌变的发生有关,是细胞去分化的结果。 从组织结构和生化特点上,由于肿瘤组织与其原发组织的相似性,并且具有幼稚细胞的特点,加上基因突变理论认为肿瘤的本质是体细胞基因突变的结果,因此部分学者认为,肿瘤细胞就是成熟体细胞在恶变过程中去分化所致。 1.2.3逆分化学说所不能解释的问题:人体各组织肿瘤的发生率相差很大,肿瘤发生率较高的组织都是细胞更新较快的组织,如上皮组织,造血组织,肝组织等。而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的肿瘤发生率极低,对此逆分化学说无法解释。 1.3肿瘤发生的免疫监视学说: 1.3.1免疫监视学说的主要内容:免疫学说是建立在基因突变学说基础上的,但在免疫学说中基因突变却不是导致肿瘤发生的直接原因。该

关于肿瘤研究终点的真相

关于肿瘤研究终点的真相 理想的临床终点要为患者带来有形的获益,而理想的肿瘤治疗应该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让他们活的更长更好。在肿瘤临床研究中,研究终点的选择可以参考《抗肿瘤药物临床试验终点的技术指导原则》,其指标越来越多,并且还需要不断寻求更有临床意义的终点。今天,小编先给大家理清这些常见的OS、DFS、PFS、TTP、TTF等终点。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肿瘤临床研究终点评价标准: ●1979年WHO标准:作为实体瘤疗效评价统一标准; ●1999年James单径测量法:以肿瘤最长径的长度代替面积来代表肿瘤大小 的一维测量法; ●RECIST v1.0(2000年)和v1.1(2009年):目前,常用2009年的RECIST v 1.1,是大部分实体瘤的重要评价标准。与2000版相比,2009版中减少每例患者和每个器官靶病灶数目的测量、增加了淋巴结的评价、对骨病灶评价等细节。但是,这一标准不适合恶性胸膜间皮瘤等非外周生长型肿瘤和食管癌等空腔脏器肿瘤。 对于肿瘤临床研究终点,你真的搞清他们之间的区别了么? 1.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 OS是从患者随机化到任何原因引起死亡的时间,需要在ITT(intent-to-treat)人群中测量。 -是肿瘤研究的金标准,也是最常见的终点指标,作为硬终点。 -定义明确,易于测量,不会产生因终点事件的偏倚。 2.无疾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 DFS是从随机化到肿瘤复发或者死亡的时间。 -通常在根治性手术或放疗结束后的辅助性治疗的研究终点。

3.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 PFS是从随机化开始到研究进展或者患者死亡之间的时间。 在替代终点中,DFS和PFS是最常用的,可用于大部分实体瘤研究。PFS作为终点,实际上肿瘤确切进展日期,并不真正的明确。进展时间一般以首次观察到可测量新病灶出现为进展标准。如果在不同时间多次评价靶病灶,那么,以最后一次观察或影像学检查日期为准,当然,也有情况是以所有影像学检查完成后进行综合确定是否进展的时间为随访日期。 但PFS能否代替OS,还有争议。因为:PFS可能会引起删除偏倚;还可能夸大疗效,忽略不良事件。如果药物用于癌症,可以增加PFS,但不良反应增加,这种情况下,PFS的改善不能显示患者真正获益。 4.客观有效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 ORR是肿瘤大小减少达到预定界限且持续一段时间的患者比例,为PR(partial responses)和CR(complete responses)的总和。 - ORR可以直接测量药物的抗肿瘤活性,可以在单臂研究(即没有对照组的研究,后期我们会做详细介绍)中进行评价; -有些实体瘤若能获得较高ORR,也能被接受; -对于血液肿瘤,采用Blade标准,包括CR、PR等。 5.疾病进展时间(time to progression,TTP) 是从随机化开始到肿瘤进展之间的时间,不包括死亡。 -在肝癌临床研究中,更倾向于采用OS或TTP作为终点。 6.治疗失败时间(time to treatment failure,TTF) TTF是一个复合终点指标,即从随机化到无论何种原因导致治疗终止的时间,包括疾病进展、治疗中毒和死亡。TTF不能区分有效性和安全性,临床上,一般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