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际经济学复习整理

国际经济学复习整理

国际经济学复习整理
国际经济学复习整理

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1、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形状、递增原因、含义)

1)含义: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产生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有产量组合。

2)模型:两种产品——X、Y;

两种生产要素——资本K、劳动L

3)递增原因:

2、机会成本:

1)含义: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2)表达式:-△dY/△dX

3)解释:

A)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凸:生产点由a向b运动时,对应切线斜率绝对值不断上升,即随着X的生产量的增加,其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B)生产可能性边界是一条直线:机会成本不变。生产X和Y的两个部门采用的生产要素组合比例完全相同,一个部门所释放出的自焚和劳动,正好可以被另个部门完全吸收,在规模收益不变的条

件下,两个部门的生产减少或增加都是固定不变的。

3、社会无差异曲线

1)含义: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

2)性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离原点越远,效用水平越大、不相交、凸向原点、负斜率

3)用途:

a)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均衡消费点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的切点

b)从规范分析的角度看,社会无差异曲线可以衡量整个社会的福利。曲线越高,福利越高。

4、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1)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市场出清

2)消费均衡点唯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无差异曲线相切。切点处生产者利润达到最大化,机会成本等于相对价格;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边际替代率等于相对价格;生产点与消费点重合,生产等于消费,市

场出清。

3)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

A)含义:分别为一国某一商品对应于其相对价格的供给与需求

B)推导:P21

C)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产量、消费水平以及相对价格

5、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1)条件:生产均衡、消费均衡、贸易平衡

2)国际均衡价格为过剩供给曲线与过剩需求曲线的交点。

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

1、起因:

1)生产技术差异

2)要素禀赋差异

3)要素禀赋差异

4)要素禀赋差异

5)要素禀赋差异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

第二节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李嘉图模型

1、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A、绝对优势

含义: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

B、比较优势

含义:(1)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

(2)该国可以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地位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商品。

(3)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利。

2、贸易形态与贸易利益p30

第三章要素禀赋理论

第三节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H-O-S定理)

第四节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

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

第二节特定要素模型

一、基本假设

1、X、Y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资本和劳动;

2、规模收益不变;

3、劳动是同质的,可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

4、劳动总量是固定的,并且充分就业;

5、资本是特定生产要素,即两个部门的资本不能互相使用;

6、每个部门的资本投入都是固定不变的;

7、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由以上假设可得到:生产函数

充分就业

分析:1)由于资本特定不变,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两个部门的劳动边际产出、进而劳动报酬,与劳动投入量成反比。2)劳动边际生产价值线反映了对劳动的需求与劳动价格之间的关系,亦即劳动需求曲线。3)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性质,位置取决于商品价格。4)在E点,两个部门的劳动报酬相同,劳动在两个部门的分配达到均衡。5)劳动的分配一旦确定,两个部门的生产也随之确定。

第三节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

一、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

假设Px上升至PX′,X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上移至VMPLX′。

X部门的劳动报酬超过了Y部门,劳动由Y向X部门转移

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X部门的劳动边际产出下降,而Y部门的

劳动边际产出上升。

X部门的劳动报酬回落,Y部门的劳动报酬回升。

新的均衡点E′

第五章需求、技术变化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重叠需求理论

重叠需求理论核心细想: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有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一、消费者行为假设

假设(1)在一国之内,不同收入阶层的消费者偏好不同,收入越高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就越偏好必需品

(2)世界不同地方的消费者如果收入水平相同,则其偏好也相同

结论:两国的消费结构与收入水平之间是一致的,即两国收入水平越接近,消费结构也就越相似

二、重叠需求与国际贸易

1、两国之间的需求结构越接近,则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也就越雄厚

2、收入水平越接近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两国之间

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甚至不存在,因此贸易的密切程度也就很小。

3、依据重叠需求理论,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心的重复需要的商品变不断

的出现,贸易也相应的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的出现。

4、适用性:

5、(1)初级产品的贸易是有自然资源的禀赋不同而引起的,所以初级产品的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

(2)工业品贸易应主要在收入水平比较接近的发达国家之间。

6、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不同的适用范围: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

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发达与发展中之间);重叠需求理论使用解释发生在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

第六章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

第一节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含义

1、含义: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2、两种表现形式:

(1)内在: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

(2)对厂商外在,对行业内在: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

3、规模收益

(1)含义:指生产过程中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要素投入增加的比例。

(2)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递增关系:

当生产过程遵循规模报酬递增规律时,自然存在规模经济,但反过来,规模经济并不要求规模报

酬递增一定存在。在外部规模经济情况下,企业的生产过程仍是规模收益不变的,规模收益递增

只发生在产业层次上。

外部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是有别于比较优势的另一种独立的国际贸易起因)

1、以2×2模型为基础,做如下假设:

a)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

b)Y部门规模收益不变;

c)市场结构完全竞争;

d)两国相同部门的生产函数、要素禀赋、消费者偏好以及市场规模均相同。

e)两个国家完全相同

f)在封闭条件下达到均衡时,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一致,即不存在比较优势

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产生一种使生产可能性边界

向外凸的“张力”;

规模经济则生产一种使生产可能边界向内凹(机会成

本递减)的“吸力”;

假设规模经济的影响超过了要素密集度的影响,生产

可能性边界的形状是一条凹向原点的曲线TT′。

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在均衡点E ,相对价格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相交;

相对价格高于社会机会成本; 外部经济导致资源配置扭曲,X 部门的产出低于社会最优水平;

社会福利水平由通过E 点与相对价格线相切的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 由于两国完全相同,两国的相对价格完全相同,两国都同时生产两种产品,社会福利水平也相同。 开放条件下的均衡:

此时,点E 对两国来说都不再稳定,两国通过国际分工与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

如果A 国专门生产X ,B 国专门生产Y ,A 、B 两国都愿意将各自所生产出的产品一半与对方进行交换,那么两国的消费点都会超过生产可能性边界,位于上图直线TT ’的中点C ,两国都会获益。 既使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不存在比较优势,外部规模经济也可导致国际贸易的产生。

第二节 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

1、 垄断竞争市场特征

(1) 允许差异产品存在,原来的完全竞争市场就转变为垄断竞争市场;

(2) 假设消费者偏爱消费多样化,即消费者认为供选择的商品种类越多越好;

(3) 产品差异性使同类厂商的产品之间不具有完全替代性,每个厂商都面对一条向右下倾斜的需求

曲线;

(4) 每个厂商都倾向于选择不同于其他厂商的产品; (5) 规模经济存在的条件下,厂商在扩大规模和产品多样化之间做出平衡;(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产

品)

(6) 市场可自由进入,当市场平均利润为零时,厂商数目达到均衡,差异产品的种类也随之确定 2、 市场规模与厂商产量、厂商数目

(1) 基本假设:

(2)国与国之间市场的差别:

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大的国家将完全专业化生产具有外部规模经济的产品,而国内市场规模较小的国家只能完全专业化生产规模收益不变的产品。 (3)进口保护或出口促进等政策措施的采用。

a)同一行业内,所有厂商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所面对需求条件都相同;

b)每个厂商只生产一种品种的产品,厂商的数目与差异产品的数目等同;

c)该行业的要素投入总量固定不变,市场总需求完全无弹性,即与价格无关。

(2)

书p89

3、开放条件下垄断竞争市场的均衡

开放后的情形:

国际分工格局:同一行业里,一国只生产某些种类的产品,另一国则生产其他类型的产品,但我们不能确定每个国家生产产品的种类。

贸易形态:产业内贸易。

市场扩大产生的积极效应:

(1)通过厂商产量的提高实现规模经济利益;

(2)增加产品的品种数量。

贸易的福利效果:

(1)生产成本降低,消费者可以更低的价格购买消费品;

(2)产品品种增加,消费者可有更多的选择。

4、规模经济、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

分析框架:垄断竞争贸易模型

除规模经济外,再引入要素禀赋差异这一因素

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针对两个部门)

基本假设:

(1)两个部门——X与Y,X是资本密集型部门,属垄断竞争市场结构,Y是劳动密集型部门,属完全竞争市场结构;要素市场仍为完全竞争结构。

(2)A、B两国除了要素禀赋存在差异外,其他一切条件都相同,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为劳动丰富的国家。

开放后的均衡:

A国消费者从B国购买Y产品;

但在X部门,两国的厂商各自生产不同的差异产品,两国消费者所消费的X部门产品既有本国的,

也有外国的;

即在X部门,每个国家都既有出口,又有进口。

由于整个贸易最终达到平衡,所以A国在X部门属于净出口国,B国在X部门属于净进口国。

贸易格局:产业间贸易与产业内贸易同时存在;

贸易起因:产业间贸易的发生取决于两国的要素禀赋差异,而产业内贸易则完全由规模经济引起。

两种贸易形式在整个贸易中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要素禀赋差异与规模经济的对比,两国

间的差异越小,贸易主要由规模经济引起,贸易形式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反之,两国的要

素禀赋差异越大,产业间贸易越显著。

第七章关税与非关税壁垒

第一节关税

1、关税的种类

(1)课税种类分:进口税、进口附加税、出口税和过境税等

(2)无差别关税和差别关税(特惠关税、普通关税、和普通优惠关税)→进口关税

(3)征收方法分:从量税、从价税、选择税和混合税

征收关税会影响资源配置,即引起资源的重新配置,从而引起各种经济活动和一国的福利水平的变化。

2、关税的效应:局部均衡分析p98~100

(1)价格效应

(2)生产效应

(3)消费效应

(4)税收效应

(5)贸易条件

(6)净福利效应

关税的效应:一般均衡分析

(1)小国分析:征税后,国内价格上升,世界价格不变。X产出减少,Y产出增加;

①国际贸易仍按Pw进行;②国内消费者按Pt来决定其消费选择。

征税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3、有效保护率与关税结构

(1)有效保护:某一行业生产或加工中增加的那部分价值(即附加值)受保护的情况,所以保护的程度须以国内生产的附加值的提高来衡量

(2)有效保护率: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所引起的国内生产附加值得变动率

公式:ERP=(V’j—Vj)/Vj *100% V:附加值

第二节配额

1、配额及其实施的原因

(1)含义: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产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进口金额加以限制。

(2)种类:全球配额、国别配额

(3)实施原因:

a)关税是通过价格变动影响国内对进口品的需求,而配额是限制商品的进口量或进口金额,更直接、

更易于控制

b)配额比关税更加严厉

c)对于国内进口替代品的生产者来说,配额要比关税更瘦欢迎

2、配额的效应

自由贸易时,国内外价格均为Pw;

加入进口限额Q3Q4后,国内价格上涨为Pq。

生产者剩余增加a,消费者剩余减少(a+b+c+d),净福利效应

=-(b+c+d);

b、d分别为生产扭曲、消费扭曲,b+d为配额净损失,

c为配额收益或配额租金,是一种垄断利润,去向视政府配额

分配方式而定。

现实中,分配进口配额常与进口许可证相结合。

进口许可证分配方法:

1.竞争性拍卖。

2.固定的受惠。

3.资源使用申请程序。

公开拍卖可能是最好的进口配额分配方法。

第三节出口补贴

1、出口补贴的效应

单位出口品补贴金额s;

本国出口商可以高于市场价格的成本进行生产,生产由

Q2扩大到Q4。

销往国内产品不享受政府补贴,国内销售价格由Pw涨至

Ps,国内消费减少至Q3;

国外销售价格由Pw降至P'w;

Ps-P'w=s。

出口补贴有利于本国出口商和国外消费者;但损害了国内消

费者利益。

出口补贴的福利净效果=生产者剩余增加-消费者剩余损失-政府补贴=(a+b+c)-(a+b)-(b+c+d+e)=-(b+d+e)<0,社会福利水平下降。

第八章贸易保护的依据

第一节最佳关税论

1、含义:指使本国富丽达到最大的关税水平。

2、确定最佳关税条件:进口国由征收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边际损失)与额外收益(边际收益)相等

3、进口国的福利水平达到最高,对应于这一点的关税税率为t*,该税率即为最佳关税

4、最佳关税与抽取垄断租金p114 图8-2

第二节幼稚产业论

1、幼稚产业含义: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2、幼稚产业的判定标准:

(1)穆勒标准

强调将来成本上的优势,即与其他国家同类产业相比,本国面对一条更为陡峭的向下倾斜的平均

成本曲线。

(2)巴斯塔布尔标准

判断一种产业是否属于幼稚产业,不光要看将来是否具有成本优势,还要将保护成本与该产业未

来所能获得的预期利润的贴现值加以比较。

(3)坎普标准

强调外部规模经济与幼稚产业保护的关系。

在内部规模经济下,即使某一产业符合穆勒和巴斯塔布尔标准,政府的保护也不见得是必要的。如果未来预期收益的贴现值能够抵消现在的损失,即便没有保护,厂商或投资者也会继续生

产或投资。

而外部规模经济存在时,情况有所不同:即使该产业不符合巴斯塔布尔标准,但只要其在保护之

后,能够产生显著的外部经济效应,仍有保护的必要。

第三节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

1、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

(1)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有其合理之处;

(2)国际贸易顺差可从净出口和国内私人投资两方面增加有效需求:

(3)但这种贸易收支顺差不可以无限量增加,因为随国内货币供应量过多,商品价格会过高,影响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本国利息率过低会引起资本外流,造成本国投资减少。

(4)政府干预、保持贸易收支顺差不是一个长期目标,只是在一国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才偶尔使用以扩大有效需求的手段。

2、后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观点

(1)保持贸易收支顺差不仅能够在理论上扩大本国有效需求,而且能够以乘数的形式增加总收入。

(2)结论:

a)凯恩斯主义的贸易保护理论反映了西方经济由单纯重视企业的经济运行向重视宏观经济稳定和

增长方向的转变。

b)不仅强调政府干预国内经济的重要性,还提出政府干预对外贸易的观点,主张实行贸易保护政策

来配合国内宏观经济政策。

第九章经济一体化与关税同盟理论

第一节经济一体化的形式

1、自由贸易区

2、关税同盟

3、共同市场

4、经济联盟

5、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第二节关税同盟理论

1、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1)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

贸易创造: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

贸易转移:建立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

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

(2)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

A)对A国的净福利效应=消费者剩余增加-生产者剩余减少-关税收入丧失

=(a+b+c+d)-a-(c+e)=(b+d)-e。

(b+d)为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e为贸易转移的负的福利效应,原因是进口来源由低成本的C国转向高成本的成员国B国。

对B国的影响:B国出口增加,生产扩张,对B国有利;

对C国的影响:因贸易转移,C国对A国出口降至零,C国福利因其贸易规模缩减而下降。

B)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的影响因素:

A国的供需弹性越大,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越明显。

组成关税同盟前,A国的关税水平越高,组成同盟后贸易创造的福利效应越大,贸易转移的

福利效应越小;

B、C两国的成本越接近,贸易转移的福利损失越小。

(3)关税同盟的扩大出口效应

组成关税同盟

前,B国对来自所有

国家的进口商品一

律征收关税,征税后

的价格Pt,

A国出口fg,B

国进口ab,

A、B两国组成

关税同盟后,B国对

A国进口免税,而对

C国进口仍征收关税,

故B国市场上A国商

品价格低于C国,B

转而只从A国进口。

A、B两国间关

税撤除之初,B国对进口的需求大于A国的出口供给(对应于Pw),A国出口商品价格上升,出口扩大。

当价格升至Pu,A、B两国间贸易达到平衡,A国出口hi=B国进口de。

第十章贸易政策的历史实践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

1、发展中国家贸易与经济发展战略

(1)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

含义: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实现用本国生产的产品逐步代替进口满足国内需求,以期节约外汇,积

累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战略。

a)理论依据:

i.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

ii.二元经济

1.特点:

A、比较先进的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比其他部门高

B、工业部门的高产出率使该部门的工资率明显的高于其他部门

C、尽管工资率较高,但工业部门的资本报酬率相对较低

D、工业部门的资本密集度高于其他部门,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工业部门有相近的生产设备

E、城市中的高工资与大量失业并存

b)实施阶段

阶段一:用国内生产的非耐用消费品代替进口的同类产品;

阶段二:用国内生产的耐用消费品、重工业产品和化工产品代替进口品。

c)实施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的特点

国内市场比较大

国内拥有一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劳动力供应

存在“二元经济”

d)配合进口替代战略实施的政策措施

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外汇管制;

本币汇率高估

e)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效果

成效:实施国家的轻纺、钢铁和化学工业逐步发展起来,还出现了一些新兴工业化或准工业化国家,

如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等。

局限性:

对国内产业的高保护导致国内企业竞争意识不强,保护代价越来越高;

加重外汇短缺,出现严重的债务危机;

存在着自给自足的倾向,不利于借助外部的资源和技术发展自身的经济。

核心问题:违背了比较利益原则,通过人为的干预将资源转向自己比较劣势的产业,经济发展速度不但不会加快,反而会减缓。

(2)出口导向战略

含义: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发展经济的战略

a)理论基础

比较优势原理,注重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出口

b)积极作用

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产业间关联效应,带动整个经济发展。

有助于发展中国家逐步实现工业化。

有利于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刺激消费,使某些工业部门实现适度的经济规模

c)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国家的特点

内部市场相对较小;

劳动力比较便宜;

自然资源比较稀缺

d)配合出口导向战略实施政策措施

较低的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出口补贴或其他出口鼓励措施;

通过货币贬值促进出口;

放松外汇管制

e)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效果

从总的情况看,成功实现了国内经济发展。如“亚洲四小龙”:韩国、香港、新加坡和中国台湾

局限性:

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恶化;

经济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需求波动给发展中国家制成品和原材料的出口造成冲击;

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政策的实施,可切断发展中国家借助国外市场或需求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渠道;

如果发展中国家选择相同的商品出口,势必造成恶性竞争。

第十一章国际要素流动

第一节国际资本流动

投资者的对外投资行为造成了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

国际投资,按照投资者对所投资项目的实际控制程度,分为:

直接投资,指投资者对所投入的资金的实际运行过程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和控制权的投资。

间接投资,指投资者不直接操纵或影响资金的实际运行过程的投资。

本章的讨论对象是间接投资。

1、资本流动纯理论

研究方法:把国际投资看作是一种国际交换,用现在的商品去换取未来的商品。这样,可用相对价格

原理来分析资本流动的发生机制。

(1)相对价格与资本流动

模型假定

两个生产者(同时也是消费者)甲和乙;

生产一种商品X;

他们在两个时期(今年或明年)中选择生产和消费“现在商品”或“将来商品”;

每个人都拥有一定规模的有形资本。

甲、乙无交换条件下,各自在A、B点达到效用最大化均衡。

A、B两点的斜率表示现在商品和将来商品的“相对价格”,常用“利率”表示。

A点斜率大于B ,甲乙两人拥有不同的相对优势。

甲面临的以将来商品表示的现在商品的价格高于乙,甲在将来商品上拥有比较优势,即,甲每

放弃一单位现在商品,可享有较多的将来商品;

乙则在现在商品上拥有相对优势。

存在的“贸易”机会:甲“出口”将来商品,“进口”现在商品;乙则相反。

(2)储蓄与投资p165

2、资本流动的效果

(1)总效用水平的提高

(2)资本流动与资本的边际

MN与mn分别是投资国与受资国的资本边际产出线,或资本需求曲线。

无资本流动时,投资国用O1Q量的资本生产O1MTQ单位产量;受资国则生产O2mUQ 单位产量。

投资国的资本边际产出QT<受资国的资本边际产出QU,

资本从投资国流向受资国,直到两国的资本边际产出相等(P点,SP=O1E=O2e),资本流动停止;

共有SQ资本从投资国流向受资国。

资本流动的福利效应:

资本流动之后,投资国产量O1MPS;受资国产量O2mPS;

两国总产量比资本流动前增加了PUT。

投资国的国内产量虽减少,但其国民收入的增加SPWQ大于其产值损失

SPTQ;

受资国的收入也净增加PWU。

投资国和受资国分享世界总产量增加带来的净福利增量。

资本流动对其他要素的影响:

随资本流动,投资国的劳动边际产出下降,受资国的劳动边际产出上升,

与各自资本边际产出的变化方向相反。

尽管投资国的资本收益增加会增加其国民收入,但这部分资本收益是汇回

国内还是用于国外追加投资,对本国福利水平的影响不同。

第二节国际劳动力流动

在商品、资本和劳动力三者的国际流动中,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是最困难的。

劳动力的国际流动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主要还是经济因素。

劳动力的流动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一国经济的发展。

1、国际劳动力流动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封闭的劳动力市场下,甲国工资水平高于乙国,乙国劳动力流向甲国。

甲国劳动力供大于求,价格降至Fm;甲国原有劳动力供给减少到M1,需求增加到M2,供求差别M1M2由移入的劳动力补充;

乙国市场上,劳动力移出使劳动力供给曲线从S′移到S〞,劳动力的国内供应量减少到M1′;

在新价格Fm′下,如果没有劳动力移出,乙国国内劳动力的供应量可由原来的M0′增加到M2′,但国内只需要M1′,供求差别M1′M2′移居甲国。

M1M2 = M1′M2′

2、劳动力移动的损失和利益

这里不按移民从甲国实际所得工资计算,而是按移出国现有工资水平计算其利得,原因是移民的移出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心理上都要付出代价,使其实际所得低于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工资所得;所以(d+e)包括两部分:一是移出的工人M1′M0′按新的工资水平Fm′得到的收入增加;二是新增劳动力供给M0′M2′获得的生产者剩余。

在乙国:劳动力需求方受损,供给方获利,净利益e;

在甲国:劳动力原供应方──甲国本土工人受损,雇主获利,净利益b。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发现移居美国的移民在获得工资收益上的几个特点:

移民在某一移民比较集中的地区工资水平要高于移民比较稀少的地区;

移民时间比较长者工资水平高于较短者;

移民受教育程度高的比受教育程度低的工资水平要高;

白种人移民比其他肤色移民收入水平高;

一般而言,移民的工资水平低于原居民的工资水平,即比较而言,在美国这样的移民国家,移民

的第二代人比第一代的工资水平要高。

因此在移入国家,移民的工资水平远不是完全统一的

3、小结

从改善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与商品流动的功能相同,最终都有利于

实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这一资源配置最优化标准。

在定义较宽的三种基本要素中,土地不存在跨地域流动的可能性。 流动性最强的要素是资本。本章讨论的资本流动限于间接投资,其基本运行机制可以从边际生产力的差异进行解释,这与商品流动的发生机制一致,只不过它更直接。除了由边际生产力所决定的报酬差异外,分散风险的考虑也是理解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因素。资本流动的结果可以在提高资本边际产出的同时提高和改善世界的产出和福利水平,并在严格的理论假设下,起到替代商品流动的作用。 劳动力的跨国移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从纯经济意义上讲,它与资本的流动在改变要素边际生产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它会更直接地影响到收入分配,并与众多社会问题密切相关。

第十二章国际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

第一节 企业优势、交易成本及内部化

1、 市场交易内部化

拥有某种垄断优势的企业,希望在国外市场实现其价值,可选途径 (1) 途径:

a) 在国内生产,将这种优势凝结在商品中并以出口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使企业的优势通过商品竞争力表现出来并实现其价值 b) 通过向国外独立企业发放许可证的方式将其技术优势有偿转让出去

c) 通过直接投资到国外设分支企业,在当地生产并就地销售,把企业优势就地市场化

第二节 国际生产的方式选择

1、 出口、投资与许可证

(1) 不同方式进入国外市场的企业利润净现值

a) 出口:

b) 直接投资:

c) 许可证

(2) 三种方式利润变化曲线

2、 国际生产综合论(如何决定自己经济结合)

(1) 一个企业从事国际生产的水平和结构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下列四个条件: a ) 企业必须具有其他国家的企业所不具备的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特殊优势

b) 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所有权优势必须比通过外部市场转移这种优势更有利可图,这叫企业的内部化优势。 c ) 只有当国外的区位优势同企业的所有权优势相结合才能够同时提高这两类优势的生产力。 d ) 当一个企业所面临的所有权、区位及内部化优势给定时,国际生产只有当与企业的长期管理战

略相一致时才会发生。

(2) 基本原理概括起来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的有机结合

第十三章国际收支

在S 1

对应的时点以前,出口是

最佳选择;在S 1

和S 2

之间直接

投资更为合理;在S 2

之后,可

以向国外企业发放许可证。 企业的海外扩张过程也正是按

照出口、直接投资和对外发放

许可证的顺序实现的。

第一节国际收支的概念和统计

1、国际收支的概念

(1)概念: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2)国际收支统计目的:使政府当局了解本国的对外经济交往状况,从而为制定相应的经济管理政策提供信息和依据。

(3)居民:包括自然人、法人、政府机构。

(1)个人居民:

长期居住本国的自然人;

移民属于其工作所在国居民;

逗留时间超过一年的留学生、旅游者属于所在国居民;

官方外交使节、驻外军事人员属于所在国的非居民。

(2)企业居民

(3)非盈利私人团体

(4)政府居民

(5)国际性机构:不属于任何国家居民。

(4)经济交易:指经济价值在不同经济活动者之间的转移,包括实质转移和金融转移。

2、国际收支平衡表

1)含义:是以复式记账法系统记录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所从事的全部国际

经济交易的统计表格

2)主要项目:

经常项目(商品和服务;主要收益;次要收益)

资本项目(非生产性、非金融性资产的获取和放弃;资本转移)

金融项目(直接投资;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品和员工股票期权;其他投资;储备资产)

净误差与遗漏

3)复式记账原理:

贷方项目(“+”号表示):涉及外国居民向本国居民支付的交易:

商品和服务的出口;

获取收益;

资产的减少及负债的增加。

借方项目(“-”号表示):涉及本国居民支付的交易:

商品和服务的进口;

支付收益;

资产的增加及负债的减少

贷方项目总和=借方项目总和

3、国际投资头寸表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对一国国际收支流量的记录。

国际投资头寸表:一国对外资产与负债的存量统计表,它反映一国在某一时点上对外资产与负债

的价值及其构成。

根据流量与存量的转化关系,国际收支变化必然导致国际投资头寸的变化,而国际投资头寸的变

化也会对将来的国际收支产生影响

第三节国际收支平衡与失衡

1、国际收支差额

商品贸易差额

商品和服务贸易差额

经常项目差额

基本收支差额(经常项目差额+长期资本金融项目差额)

总差额/官方结算差额(基本差额+私人和官方短期资本金融项目差额+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差额

第十四章外汇与外汇市场

第一节外汇与汇率

1、外汇

(1)外汇的概念

a)动态概念:是指一个国家的货币借助于各种国际结算工具,通过特定的金融机构,兑换成另

一个国家的货币,以清偿国际债权债务关系的一个交易过程。

b)广义静态概念:是指一切用外币表示的资产。(我国:外汇是指以外币表示的可以用作国际清

偿的支付手段和资产,包括①外币现钞,包括纸币、铸币;②外币支付凭证或支付工具,包

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银行卡等;③外币有价证券,包括债券、股票等;④特别提款权;

⑤其他外汇资产。)

c)狭义静态概念:以外币表示、可用于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狭义外汇主要包括:以外币表示的银行汇票、支票、银行存款等。

(2)外汇的特点

a)国际性

b)可偿性

c)可兑换性

并非所有外国货币都是外汇。

广义外汇包括外币及其所表示的资产。

外汇现钞、国库券不作为直接支付手段,不能视为狭义外汇

(3)外汇的种类

a)根据是否可自由兑换:自有外汇和记账外汇

b)根据外汇的来源和用途:贸易外汇和非贸易外汇

c)根据外汇管理的对象:居民外汇和非居民外汇

2、汇率

(1)概念:以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相对价格,或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折算比价

(2)汇率的标价方法

a)直接标价法:以本币表示的单位外币价格。如上海:1美元=6.82人民币

b)间接标价法:以外币表示的单位本币价格。如上海:1人民币=0.15美元

世界上采用间接标价法的国家:英国、美国、欧元区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

美元对英镑仍采用直接标价法

c)美元标价法:以其他货币表示单位美元的价格

外汇市场通用的标价法,非美元货币之间的汇率可通过各自对美元的汇率套算得出(3)汇率的种类

a)从银行买卖外汇的角度:

买入汇率:又称买入价,银行买进外汇时使用的汇率。

卖出汇率:又称卖出价,银行卖出外汇时使用的汇率。

银行实行双向报价,前小后大,买卖价之差为银行利润。

例:直接标价法下,(东京)USD/JPY=116.40/50

间接标价法下,(伦敦)GBP/USD=1.6775/85

中间汇率:又称中间价,是买入价与卖出价的平均值

b)从制定汇率的角度:

基本汇率:本币与关键货币的汇率。

关键货币:在国际经济交往中最常使用、在外汇储备中占比重最大、可自由兑换、被国际社

会普便接受的货币。

例:USD1=RMB8,USD1=JPY120,GBP1=USD2

套算汇率:本币与非关键货币之间通过基本汇率套算出来的汇率。

例:JPY1=8/120=RMB0.0667,GBP1=2×8=RMB16

c)从外汇买卖交割期限的角度:

即期汇率:现汇价格,买卖双方在成交后的两个营业日内完成交割所使用的汇率。

远期汇率:期汇价格,现在成交、将来交割,但事先由买卖双方达成协议的汇率。

远期汇率不同于未来交割时的市场现汇汇率。

升水、贴水、平价

d)从经济研究的角度:

名义汇率

实际汇率:对名义汇率进行物价等因素调整之后的汇率

上式汇率为间接标价法,P和P*为本国和外国的物价指数

有效汇率:各种双边汇率的加权平均

实际有效汇率

若实际有效汇率上升,本国的出口竞争力下降,因为在考虑了名义有效汇率的变化后,

本国物价上涨比贸易伙伴高,导致本国出口困难而进口增加。

e)根据汇率决定方式:官方汇率、市场汇率

f)按汇率是否统一划分:单一汇率、复汇率

g)从银行营业时间角度:开盘汇率、收盘汇率

第十五章汇率决定理论

第一节铸币平价理论

1、金铸币本位制度下的汇率决定

(1)含金量:各国规定的每一单位金铸币的重量和黄金的成色。

例:英国规定1英镑金币的重量为123.27447格令,成色为0.91667,即1英镑的纯金含量为113.0016格令(123.27447×0.91667);

美国规定1美元的重量为25.8格令,成色为0.9000,则含金量为纯金23.22格令(25.8×

0.9000)

(2)铸币平价:两国货币(金属铸币)的含金量之比。

例:1英镑=1英镑含金量/1美元含金量=4.8666美元

金铸币本位制度下两国货币汇率决定的基础:铸币平价。

(3)实际中,汇率因供求关系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波幅受制于黄金输送点。

2、金块本位、金汇兑本位制度下的汇率决定

(1)法定平价:货币汇率由纸币(银行券)所代表的含金量之比决定

实际汇率受供求影响围绕法定平价上下波动,波幅不受制于黄金输送点,政府通过设立外汇平

准基金维持汇率的稳定。

铸币平价、法定平价统称金平价

3、纸币本位制度下的汇率决定

汇率决定基础: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由货币购买力决定)

第二节购买力平价理论

1、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内容

(1)分析角度:汇率与价格水平的联系

(2)购买力平价的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相对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等于两个国家的价格比率,说明某一时点上汇率决定的基础。

相对购买力平价:汇率的变动等于两国价格指数的变动差,说明了某一时间段里汇率变动的原因。 观点:

长期均衡汇率由购买力平价决定;

自由浮动汇率条件下的短期均衡汇率趋于长期均衡汇率水平。

a) 绝对购买力平价

1、前提:一价定律成立,即以同一货币衡量的不同国家的同种商品价格应一致。 “一价定律”的表示:

其中,e 为直接标价法下的汇率

“PPP ”是一价定律在整体物价水平上的体现: 其中,P 和P*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的一般价格水平

2、绝对购买力平价用两国物价水平表示的形式:

3、含义:汇率是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家里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亦即两国的相对物价水平。

4、进一步的解释:

任何国家的货币都按其各自能代表的价值相交换,而货币的价值由其购买力决定。 一国货币购买力的大小由该国物价水平的高低体现,是某一时期物价水平的倒数(即单位货币所能购得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

4、卡塞尔对绝对购买力平价的解释:

购买力平价是长期均衡汇率运动的趋势,在自由贸易下,这一理论更有效; 如果一国对进口和出口的管制程度基本相同,绝对购买力平价仍然适用; 在计算货币的购买力时,应以反映所有产品和劳务的总体价格水平为基础。 只要一价定律在某一种物品上的偏差能与另一种物品上的偏差相抵消,就可放宽所有商品在一般价格水平中的权重都相同这一限制。 b) 相对购买力平价 1、公式:

其中,和表示本国和外国在时间t 的价格指数,下标“0”表示基期相关指标 2、将上面公式取对数后求导,得:

其中,符号“·”表示变量的变动率

3、上面两公式说明:汇率的变化取决于两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异,若本国的相对价格水平上升,本国货币购买力下降,本国货币贬值。 c) 购买力平价的意义

把一国货币的对内价值(物价水平)与对外价值(汇率)联系起来,较合理地体现了汇率所代表的两国货币价值的对比关系。

d)购买力平价两种形式的比较

1、相同点:都强调现实汇率的变化最终趋于两国价格所决定的均衡水平。

2、不同点:

绝对购买力平价是购买力平价理论最直接的表述形式,而相对购买力平价则阐述了汇率随价格变动的趋势。

绝对购买力平价多用于理论模型的分析,付诸实施和统计验证的多为相对购买力平价。

第三节利率平价理论

1、 利率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

(1)抛补的利率平价

含义:套利者把资金从低利率国调往高利率国的同时,在外汇市场上卖出高利率货币远期,以

*i i

P eP

=*P e P =

*t t

P e P

=

*

*0//t t t P P

e e P P =*

t t t

e

P P =- *

f e

i i -=-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

国际贸易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 1.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一种( ) A.国际金融的“乘数理论” B.国际贸易的“零和理论” C.国际金融的“杠杆原理” D.国际贸易的“绝对优势理论” 2.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驱动力是( ) A.劳动生产率的差异 B.技术水平的差异 C.产品品质的差异 D.价格的差异 3.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有( ) A.重叠需求理论 B.要素比例理论 C.规模经济理论 D.垄断竞争理论 4.能反映规模经济理论本意的是( ) A.规模报酬递减 B.规模报酬递增 C.规模报酬不变 D.规模成本递增 5.一种产品的竞争优势并非长期固定在某一个特定的国家,而是从技术发明国转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描述这一现象的理论是() A.雁形模式理论 B.产品周期理论 C.示范效应理论 D.大宗产品理论 6.下列不属于保护贸易学说的理论有( ) A.幼稚工业理论 B.贸易条件恶化论 C.国内市场失灵论 D.资源禀赋论 7.最佳关税水平应等于( ) A.零进口关税 B.零进口关税与禁止性关税之间的水平 C.禁止性关税 D.禁止性关税以上 8.最佳关税的长期目标是() A.从外国垄断厂商那里抽取部分垄断租 B.保护和发展本国工业 C.阻止国外商品进口 D.增加本国财政收入 9.从历史发展看,最为成功的国际卡特尔是( ) A.烟草贸易公司 B.铁路运输公司 C.橡胶生产国组织 D.石油输出国组织 10.从国际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最容易流动的要素是( ) A.商品 B.资本 C.人员 D.技术 11.国际经济学理论体系发展阶段不包括() A.重商主义 B.古典的自由贸易论及其自由贸易的政策 C.现代国际经济理论 D.重农主义 12.从国际贸易对生产要素分配的影响来看,国际贸易有利于() A.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B.生产进口竞争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C.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共同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D.生产出口品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收入的增加 13.一国利用原材料或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增加本国收入,进而提高本国的储蓄和投资水平,带动经济发展。该理论被称为() A.剩余物质出口理论 B.大宗产品贸易理论 C.比较优势理论 D.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全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 一、绝对优势理论【名词解释】 亚当·斯密在批驳重商主义基本观点的同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容可以概括为: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况下,其中一国在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另一国在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具有较高效率,则两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分别拥有绝对优势,此时如果两国根据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并相互进行交换,双方均能从中获益。 二、简述比较优势理论【名词解释】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两国生产两种商品的情形下,其中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占据绝对优势,另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均处于绝对劣势,则优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其优势较大的那种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劣势国可以专门生产其劣势较小的那种商品(这是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通过专业化分工和国际交换,双方仍能从中获益。三、利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社会无差异曲线分析一般均衡条件下的国际贸易【论述分析题】 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用来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它反映了一国的供给水平。 社会无差异曲线:表示在既定收入与消费偏好下。消费者所选择不同商品组合可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情况。它是消费者个体无差异曲线的加总,其特征与消费者无差异曲线相同。 (一)两国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国均衡 两国均衡时,甲国均衡点为A,乙国均 衡点为A’,国价格线分别为PA和PA’。 甲国在X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乙国 在Y商品生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二)两国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均衡 引入国际贸易,国际比价为PB=PB’=1。①甲国专业化生产X产品,国均衡点由A移 至B点,B点为甲国生产均衡点。经过商 品交换,甲国最终在E点消费,E为消费 均衡点。BC为出口,EC为进口,BCE称 为“贸易三角”;②乙国专业化生产Y产 品,国均衡点由A’移至B’点,B’点 为乙国生产均衡点。经过商品交换,乙国 最终在E’点消费,E’为消费均衡点。B’C’为出口,E’C’为进口,B’C’E’称为“贸 易三角”。 四、分析不同机会成本情况下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分析题】 所谓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既定条件下,额外生产1单位一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生产另一

国际经济学复习

简答 1、经济增长偏向对本国贸易的影响(P102,见RS曲线的移动) 答:○1使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出口产品的经济增长称为出口偏向型增长。会使本国的贸易条 件恶化,但对世界其他国家有利。 ○2使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偏向于进口产品的经济增长称为进口偏向型增长。有利于改善本国的贸易 条件,但世界其他国家会为此付出代价。 2、经济增长的国际性影响(P103) 答:○1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出口偏向型增长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而世界其他国家的进口偏向型增长会使本 国的贸易条件恶化。 ○2本国出口偏向型的贸易增长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恶化,减少增长带来的直接收益,本国的进口偏向型增长 会使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并带来额外收益。 3、行业间贸易与行业内贸易的主要区别(P138,见137图) 答:○1行业间贸易反映出比较优势,而行业内贸易不反映比较优势。行业间贸易:比较优势仍是贸易的主要 动因;行业内贸易:规模经济本身可以成为国际贸易的独立动因。 ○2行业内贸易的模式是不可预测的,而行业间贸易却是由国家之间的内在差别所决定的。 ○3行业内贸易和行业间贸易的相对重要性取决于两国之间的相似性。 4、简述行业内贸易的重要性和其发生的条件(P139) 答:重要性:○1行业间贸易可以使各国从更大的市场规模中获益,因此从国际贸易中可以获取额外的收益, 且比从比较优势中获取的要多。 ○2一国通过从事行业内贸易,能够在减少自产商品花色的同时却增加国内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种类。由于自 身商品种类的减少,一国能在更大规模上从事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行业内贸易发生的条件:(1)各国相对要素供给较相似以至没有很多的行业间贸易; (2)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异非常重要,以至从规模经济和增加商品选择中得到的收益非常大。 5、关税对小国的影响(P189) 理解: 在没有关税时,本国和外国的小麦价格均为世界价格Pw。当征收关税时,本国的小麦价格升至PT ,而外国的小麦格降至P*T (= PT – t) ,直至价格差距为t美元为止。在本国,由于价格上升,生产者供给更多的小麦,而消费消费数量下降,所以进口需求也减少。在外国,由于价格下降,生产者供给的小麦数量下降,而需求数量上升,出供给下滑。因而,由于关税的征收,小麦的贸易数量下降。本国价格的增幅小于关税,其原因在于部分关税体体现外国出口价格的下跌上,因此这部分关税并没有转价给本国消费者,这是关税和任何限制进口的贸易政策的正常结但是在现实中,这种对出口价格的影响幅度是微小的。 关税对小国的影响 答:当一国较小时,该国无法影响外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其征收关税的影响可见下图:关税会使得进口商品的价格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K135班 一、名词解释 1、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资源或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2、倾销:海外的货物以低于同样货物的销售价格在同一时候在国内市场类似条件下的出售。 3、国际收支(广义):在特定的时期(一般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 4、提供曲线:就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的交换比率。 5、关税同盟: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签订条约或协定取消区域内关税或其他进口限制,并对非同盟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率而缔结的同盟。 6、贸易条件:即商品的国际交换比率。也就是单位出口能够换回的进口,用出口价格指数比进口价格指数。 7、外汇管制:一国政府通过法令对本国对外的国际结算和外汇买卖实行管制,用以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本国货币汇率稳定的一种制度。 8、汇率:又称为汇价。是不同货币在外汇买卖过程中形成的交换比率。 9、开放经济:一个经济与其外部存在着经济往来关系,如对外贸易、资金流动、劳动力流动等对外经济关系。 10、资本国际流动:指资本从一个国家、地区或经济体,转移到另一个国家、地区和经济体的过程。 二、判断题 1、如果小国对进口商征收关税,那么关税造成的消费者损失小于国内生产商收益与政府关税收入之和。× 如果小国对进口商征收关税,那么关税造成的消费者损失大于国内生产商收益与政府关税收入之和。 2、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即使其中一个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郡具有绝对成本优势,各国也可以根据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通过贸易获益。√ 3、贫穷化增长适用于长期以来人口增长快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国家。× 贫穷化增长适用于经济是典型的单一经济,离开单一产品的的生产和出口,该国就会陷入困境的发展中国家。 4、社会无差异曲线用来表示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相同满意感的商品消费组合。√ 5、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若任何国家首先成功推广了一种新产品,则这种新产品将在该国经历整个生命周期。×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若任何国家首先成功推广了一种新产品,则这种新产品不会在该国经历整个生命周期。 6、幼稚产业是指那些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7、跨国企业是指向六个以上不同国家出口的企业。× 跨国企业是指在数个国家设有生产工厂的企业。 8、在实施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美元是关键货币。√ 9、区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最常用但并不完善的指标是人均GDP。√ 10、若美国经济增长速度高于英国,美元相对于英磅升值。× 若美国的通货膨胀速度低于英国,则美元相对于英磅升值。 11、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指出在贸易中两个国家均能通过出口其比另一国劳动生产率更高的产品获益。√ 12、共同市场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 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是经济一体化的最高阶段。 13、战略性贸易政策常常用来支持处于竞争激烈产业中的企业。× 战略性贸易政策常常包括对高技术企业的补贴和其他支持。 14、布雷顿森林体系要求成员国采取浮动汇率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要求成员国采取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 15、货币分析法认为,国际收支赤字的根本原因是国内货币供给大于国内货币需求。√ 16、在金本位制下,一国的高利率和资本流入将有助于该国自动调整国际收支赤字。√ 17、一价定律认为关税不能影响进口产品价格。× 一价定律认为关税能影响进口产品价格。 18、如果德国的利率高于美国,则马克将在远期市场上贴水卖出。√ 19、从日本进口汽车应记入美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贷方。× 从日本进口汽车应记入美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的借方。 20、若美国通货膨胀高于英国,美元相对于英磅贬值。√ 三、选择题 1、设一年前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是1美元等于8.2345元人民币,假设美国的物价比前一年上升8%,而中国的物价水平上升10%,则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理论上的汇率为( A ) A.8.3870 B.8.085 C.10.2931 D.6.5876 2、列昂惕夫反论包括以下解释,除了( B )。 A美国对劳动密集型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 B美国实际上比其贸易伙伴拥有更多的劳动力 C美国的出口产品密集使用了熟练劳动力 D美国倾向于出口需要大量科学和工程技术投入的高技术产品 3.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如果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0%,美国为4%,那么( C ) A 美元相对于英镑升值4% B美元相对于英镑贬值4% C美元相对于英镑升值6% D美元相对于英镑贬值6% 4、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有( C ) A. 垄断竞争理论 B. 规模经济理论

国际经济学复习题

比较利益:由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提出、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出口的贫困增长:是指一国生产要素增加使产品出口增加时,该国的出口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就是国际比价贸易条件的恶化。出口的贫困化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根源在于出口量随着生产能力提高而增加,引起国际市场价格下跌,进而造成贸易条件恶化。 要素禀赋:是指一国所拥有的可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总量。它既包括自然存在的资源(如土地和矿产),也包括“获得性”资源(如技术和资本)。这是一个绝对量的概念。 要素禀赋理论:即赫克歇尔—俄林定理,简称H-O模型。在国际贸易中,一国的比较优势是由其要素丰裕度决定的。一国应生产和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丰裕的生产要素的产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其较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即使生产要素不具备国际流动的条件,只要商品自由贸易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各国同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会趋于相等。同时,绝对价格也会趋于相等。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生产的某种商品,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但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中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 产业贸易理论:一国即出口又进口某种产业产品的贸易现象。具体主要指的是同一产业部门部的差异化产品的交换和中间产品的交流。按国际贸易标准分类至少前三位数相同的产品既出现在一国的进口项目中、又出现在该国的出口项目中。规模收益:当所有投入要素的使用量都按同样的比例增加时,这种增加会对总产量的影响。 规模收益是指涉及到厂商生产规模变化与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如果生产规模的变化是由所有生产要素以相同比例扩大或减少而引起的,那么对应的产量变动就有三种情况:(1)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大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2)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等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3)如果产量增加的比率小于生产要素增加的比率,则生产处于规模收益递减阶段。 出口补贴:出口补贴又称出口津贴,是一国政府为了降低出口商品的价格,增加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在出口某商品时给予出口商的现金补贴或财政上的优惠待遇。 进口配额:一国政府对一定时期进口的某些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直接控制。在规定的期限,配额以的货物可以进口,超过配额不准进口,或征收较高关税后才能进口。简单而言,配额是对进口商品设置一定的限额,其目的与征收关税一样,为了限制进口,保护国工业。但与关税不同的是,进口配额是直接的数量控制而不是通过提高进口商品价格间接地减少进 口。 生产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是指生产者愿意接受的价格和实际接受的价格之间的差额。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数量和实际支付的总数量之间的差额 幼稚产业: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第一、二章 一、国际经济学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以各国间的经济活动及国际关系为其研究对象,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国际经济关系对资源分配的影响。微观部分:世界范围内如何合理配置资源。宏观部分:2.国际格局下如何充分利用稀缺资源 国际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国际贸易:分为理论和政策两部分,国际贸易理论主要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结构和贸易利益分配以及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国际贸易政策主要说明各种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贸易政策的经济效应以及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和经济一体化问题。 国际金融:说明国际经济活动在各国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以及各种国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 二、国际贸易的基本经济分析工具社会无差异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均衡条件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狭义: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广义: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 国际间资源配置问题的研究贸易障碍对经济和福利的影响 基本经济分析工具: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 1.生产可能性边界线:斜率等于边际机会成本:表明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优产量的组合。 2.机会成本(简称OC):指为生产一单位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3.商品市场均衡:均衡条件:相对价格等于机会成本。 (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能为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满足的不同商品组合的连线 用途:(1)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 (2)衡量整个社会福利。 (三)均衡条件: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

1.生产均衡:即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的均衡 2.消费均衡: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的均衡 3.市场出清:即总供给=总需求 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 生产均衡: 消费均衡: 贸易平衡:即一国进口总支出=出口总收入 三、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生产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需求方面的差异规模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 四、国际交换价格确定 将两国的过剩需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中,决定国际均衡价格:

《国际经济学》期末试卷5套

《国际经济学》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20 分) 1.要素禀赋:亦即要素的丰裕程度,是指在不同国家之间,由于要素的稀缺程度不同所导致的可利用生产要素价格相对低廉的状况。赫克歇尔-俄林定理认为,要素禀赋构成一个国家比较优势的基础。 2.倾销: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3.黄金输送点:黄金输送点包括黄金输入点和黄金输出点,是黄金输入、输出的价格上限和下限,它限制着一个国家货币对外汇率的波动幅度。 4.三元悖论:也称为三元冲突理论,即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的自由流动三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各国只能选择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两个目标。 二、单项选择题 2.根据相互需求原理,两国均衡的交换比例取决于(C) A 两国的绝对优势 B 两国的比较优势 C 两国的相对需求强度 D 两国的要素禀赋 3.在当今的国际贸易格局中,产业内贸易更容易发生于(B) A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B 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 C 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D 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 4.课征关税会增加生产者剩余,减少消费者剩余,社会总福利的变化将(B) A 上升 B 降低 C 不变 D 不确定 5.以下选项中,哪个选项不属于国际收支统计中居民的概念?(C) A 外国企业 B 非盈利机构 C 国际经济组织 D 政府 7.布雷顿森林体系创立了(B) A 以英镑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 B 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度 C 以英镑为中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D 以美元为中心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8.在下列投资方式中,属于国际间接投资的是(D) A 在国外设立分公司 B 在国外设立独资企业 C 在国外设立合资企业 D 购买国外企业债券 9.经济非均衡的无形传导方式不包括(C)

国际经济学重点整理

第二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一、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内容 1.绝对优势是指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 各国间的贸易基于绝对优势,各国应该将其资源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利益是“非零和”。因此,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反对国家对外贸的干预。 2.绝对利益学说的基本含义: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3.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意义: 1)它揭示了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 2)它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即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游戏”, 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从而部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4.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局限性: 1)绝对优势说存在这一个必要的假设:一国要参加国际贸易,就必然要有至少一种产品在生产上与交易伙 伴相比处于劳动生产率绝对高,否则该国便不具有实际参加国际分工的条件,或者在国际贸易中没有任何的利益而只有伤害,这在理论上过于绝对,在实践中也不符合实际的情况; 2)在劳动价值论坚持方面,无法说明X、Y两种商品进行国际交换的内在等价要求是什么、在国际间进行 交换的价值基础是什么。 5.绝对优势学说的图形说明 结论: 在加入国际贸易后,A国和B国的生产点和消费点都出现了分离,且消费点明显提升。说明国际贸易扩大了A国和B国的消费选择范围,提高了各国居民的福利水平。 二、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观点 1.比较优势是指即使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则具有比较优势。 2.每个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 3.李嘉图比较优势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4.比较利益就是相对优势,是本身各种优势之间的比较,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应该遵循从事优势生产、放弃劣势生产的原则。 5.机会成本:经济决策过程中,因选取某一方案而放弃另一方案所付出的代价或丧失的潜在利益。 6.比较优势学说的理论模型 前提条件: 1)采用2*2*1的模式,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个要素; 2)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型的,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无任何贸易限制; 3)劳动在一国国内完全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完全不能流动; 4)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劳动充分就业,劳动的报酬是一样的; 5)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不考虑运输、保险等因素; 6)收入分配不受贸易的影响,也不影响贸易的进行; 比较优势学说的图形说明

国际经济学重点归纳及解析(四)

2014年新阳光教育同等学力备考 国际经济学重要点归纳及解析(四) 一、名词解释 1.费雪效应 2.要素密集度逆转 3.最优货币区 4.马歇尔·勒纳条件 二、简答 1.试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的经济含义 2.试述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 3.试述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及政策意义。 4.试用分析一国宏观经济内外均衡的过程及其政策搭配。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费雪效应: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费雪揭示通货膨胀率预期与利率之间关系的一个发现,它指出当通货膨胀率预期上升时,利率也将上升。名义利率、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 2.要素密集度逆转:指某种商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小麦在非洲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在美国则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是大机器和高效化肥生产的产品。所以,同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在国外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有可能在国内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 3.最优货币区:是指采用单一货币,或几种货币之间汇率永久固定、对外统一浮动的经济区域。最优货币区的条件为:价格与工资弹性、要素市场融合、金融市场融合、商品市场高度融合和宏观经济协调和政治融合。

2014年新阳光教育同等学力备考 4.马歇尔·勒纳条件:本国出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需求弹性之和的绝对值大于1,即进出口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较大。 二、简答 1. 试分析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的经济含义。 要点提示:国际收支状况与一个经济体的总体经济状况密不可分,国际收支表的状况也反映着一个经济体的基本经济状况。 (1)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了一国经济实力和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国际可以从经济总体规模和顺差、逆差的角度来反映一个国家的实力地位。一个经济体如果经济规模巨大,与外界经济交易、交流的数量巨大,它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就较高。因为较大的国际收支规模说明,该经济体具有较大的经济资源的吸纳能力和输出能力,经济运行和发展会比较顺利;同时也说明该经济体具有较大的经济产出和吸纳能力,可以消费世界上有益的产品并在国际市场上实现自己的产品;从两个方面使得该经济体融入世界经济,使得该经济体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与竞争的推动力。一般认为,如果一个经济体国际收支处于较大顺差的情况,一般认为该经济体的经济状况较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较强。 (2)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货币与汇率的变化方向。一般来说,当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表现为逆差时,经济交易进大于出,对于外汇的需求大于供给,表现为供不应求,于是便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出现本币对外币汇率的下浮趋势。反之,如果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表现为顺差时,经济交易出大于进,在国家金融市场上,会出现对于本币的追求,造成本币的供不应求,本币的外汇价会因此而出现上升的趋势。 (3)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决定着一国的融资能力和资信地位。在国际资金与资本市场上,一个经济体的偿还能力越强,则它的借款能力也就越强,能够借款的渠道也就越多,该经济体在国际资金与资本市场上的资信也就越强。从国际收支的角度来看,一个经济体的偿还能力往往取决于该经济体的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与金融帐户收支,以及官方储备的状况。如果一个经济体在这两个项目上有较大的盈余,该经济体在国际资本与资金市场上就能够比较容易地借入更多的资金。 (4)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反映着一国经济结构的情况和变化。一般来说,随着经济发展的趋势,经济无形产出在整个国际经济交易中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这反映着国际经济结构的变化。随着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和对外经济往来关系的深化,经济结构中初级产品的地位在不断下降,制成品和无形产出所占比重会有较大的提高,该经济体的对外经济交易的内容也就会出现从以初级产品为主,过渡到以制成品为主,最终过渡到以有形、无形两种产出双向交流并重的局面,这表明经济的发展与成熟。 (5)一个经济体的国际收支状况影响着一国国内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在世界经济中,一个经济体产出的输出,往往会造成本国资源的流出,国内市场的供给也会因此而相应下降,经济产出输出收回来的外汇,往往又会增加国内的货币供给,有可能加大一个经济体内部的物价上涨的压力,经济体内部货币供给增加、物价上升,一般会

国际经济学考试试题

国际经济学考试试题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考试试卷( A )卷 课程名称:国际经济学考试形式:闭卷 考核对象(专业或班级):贸易经济、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 学、保险学 学号:姓名: 说明:所有答案请答在规定的答题纸或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册上的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总计20分,每小题1分) 1.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指出,()。 A、贸易导致不完全专业化 B、即使一个国家不具有绝对成本优势,也可以从出口绝对成本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中获益 C、与不具备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相比,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利更多 D、只有具备比较优势的国家才能获得贸易余额 2.如果一个劳动力丰富的国家与另一资本丰富的国家进行自由贸易,则() A、两国工资水平都会相对资本成本上升 B、两国工资水平都会相对资本成本下降 C、前一国家的工资会相对后一国家上升 D、前一国家的工资会相对后一国家下降 3.如果机会成本是递增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国际贸易将导致()。 A、每个国家完全专业化,且生产成本下降 B、每个国家不完全专业化,且出口产品生产成本不变 C、每个国家不完全专业化,且生产出口产品的机会成本上升 D、每个国家不完全专业化,且生产出口产品的机会成本下降 4.()可用于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制成品贸易。 A、比较优势学说 B、要素禀赋理论 C、需求重叠理论 D、绝对优势学说 5.可以解释产业内贸易现象的理论是()。 A、比较优势学说 B、要素禀赋理论 C、绝对优势学说 D、规模经济理论

国际经济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 1. 国际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2. 简述国际经济学的特点。2015.10简 (1)研究以独立的国家或行政区域为单位的跨国界的资源分配。(2)不同于区域经济学。(3)理论实施的选择带有明显的民族性。(4)国际经济交易是经过不同货币媒介的折算后进行的。(5)国际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科学,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上的。(6)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世界经济概论。 3. 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直观差别之一,就是国际经济交易存在着汇率的风险。在宏观经济层次上,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等仍然是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前提。国际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的自由贸易论及其自由贸易的政策→现代国际经济理论三个阶段2011.10单。是随着国际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增加而逐渐完善起来的。 4. 15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理论方面占主导地位的是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在一国范围内不会增加2010.4名。贵金属的流入标志着一国财富的增加。基本观点:是一种国际贸易的“零和”理论,主张贸易保护201 5.10单。重商主义作用:将政策的制订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并反映了当时对国际贸易的认识水平。 5. 斯密、李嘉图:国际贸易对所有的参加国都是有利的。一直作为自由贸易论的基本出发点。 6. 战略性贸易政策:新贸易理论认为,政府干预,或一国政府对外国垄断和政府的支持采取某种对策,是一国贸易政策的最佳选择2016.4单。新贸易理论经典之作《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的作者是保罗·克鲁格曼2010.4单2015.10单对规模经济条件下的差异产品贸易进行论证。 从国际间经济资源流动的难度看,商品流动最容易,主要是因为其利益结果直观上就是“非零和”的,其次是资本的流动,劳动力的流动最难。稳定的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是保证国际间资源顺利流动的条件。 7. 不断开拓和占领新的市场是保持资本主义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国际价值:各国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平均数。列宁指出,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成为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2014.10单。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学习国际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市场经济制度是将经济引向高效率的制度,资源的有效分配通过价格机制加以实现。 第二章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 1. 属于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的有绝对技术差异论、生产要素禀赋论、相对技术差异论2015.10多。 18世纪中叶指出重商主义理论存在两大重要缺陷的经济学家是大卫·休谟与亚当·斯密2015.10单。亚当·斯密2016.4单在《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2010.4单中指出重商主义的重大缺陷,一国的财富不是贵金属的存量,真正的财富是该国国民所能消费的本国和外国的商品数量和种类。 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就是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产生于18世纪中叶,完成于20世纪30年代。 比较利益理论从技术差异、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两个方面说明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和利益的分配。 2. 比较利益理论——绝对技术差异论 绝对技术差异论认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技术水平的绝对差别;贸易是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之上的;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技术的绝对差异会导致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 国与国进行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两国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寻求较高的卖价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力。 技术优势:指各国在特定部门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国际分工以及由此带来的各国技术优势的发挥,是国际贸易利益的根本来源。 由于两国的技术优势部门直观上表现为技术水平绝对高于另外一国,因此称其为“绝对技术差异论”。 英国亚当·斯密2014.10单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年)中提出了绝对技术差异论,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并且批驳了重商主义的基本观点。

国际经济学考试试题完美版,含答案.

全国200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国际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40 一、单项选择题25小题1分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从十五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A A.重商主义 B.重农主义 C.重金主义 D.货币主义 2.采取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不倾向使用的政策是D A.对进口关税设置壁垒 B.对非关税设置障碍 C.对外汇实行管制 D.对本国货币低估对外价值 3.相对技术差异论的提出者是B A.斯密 B.李嘉图 C.奥林 D.赫克歇尔 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进行了多轮多边贸易谈判C A.日内瓦回合 B.东京回合 C.乌拉圭回合 D.安纳西回合 5.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C A.1993年 B.1994年 C.1995年 D.1996年 6.一般而言不属于外汇市场主要参与者的是D A.商业银行 B.中央银行 C.外贸公司 D.居民个人 7.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重要的收支差额是D A.官方结算差额 B.商品贸易差额 C.基本收支差额 D.经常项目差额 8.国际收支调整的重要基础理论是C A.调整论 B.货币论 C.弹性论 D.平衡论 9.从总体上看 产品的需求弹性的绝对值将A A.大于1 B.小于1 C.等于1 D.不确定 10.在开放经济条件下c=0.6s=0.3 考虑政府的财政收入部分C A.10/9 B.5/3 C.5/2 D.10/3 11.下列属于非关税壁垒的措施是D A.反倾销税 B.反补贴税 C.进口附加税 D.国内最低限价 12.最佳关税来源于B A.进口国厂商 B.出口国厂商 C.第三国出口厂商 D.第三国进口厂商

国际经济学复习参考

1.当开放贸易时,所有消费者的境况都会得到改善。 2.根据简单贸易模型,在贸易发生之前,如果各国的某种商品价格相同,这些国家之间就 不会有交换该种商品的动机。 3.如果一国中某生产者通过贸易能使自己的境况得到改善,那么,该国中所有的生产者都 会通过贸易来改善自己的境况。 4.大卫?李嘉图的绝对成本说是在亚当?斯密的相对成本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5.贸易差额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间的差额,既有顺差又有逆差。 6.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值与进口值之差额称为贸易差额,出口值大于进口值为净出口, 进口值小于出口值为净进口。 7.一国即便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劣势,它也可以在该商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优 势。 8.根据H—O理论,一国如果比他国拥有更多英亩的土地,该国便是“土地丰富”的国家。 9.在成本递增的条件下,各国并不一定要完全专业化于一种商品的生产。 10.H—O理论假设各国拥有相同的商品偏好。 11.根据罗布津斯基定理,一国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将导致该国劳动力密集产品产量的增长, 而其他产品的产量不变。 12.小国的经济增长不会导致其贸易条件发生变化。 13.由于要素价格的均等化,迫使厂商重新考虑生产要素的密集度,以考虑最低成本,结果 是要素密集度均等化。 14.产业内贸易在充分竞争性产业中更为盛行。 15.根据H—0理论,各国应进行大量的产业内贸易。 16.规模经济是指资源的平衡增长导致平均成本上升。 17.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包括产品差异化、规模经济以及收入分配效应。 18.关税措施比非关税壁垒更具有直接性、针对性、灵活性、隐蔽性和歧视性。 19.最佳关税或最佳关税率是由关税征收引起的额外损失与额外收益彼此相等的那种关税 率,核心问题是通过选择最佳关税使外国的利益转变成本国的利益,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分配。 20.厂商采取倾销的条件是该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具备影响价格的市场势力,而且它所面 临的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曲线的弹性是相同的。 21.最优关税不会减少消费者剩余。 22.进口配额是一种通过对进口数量的限制达到保护本国产品市场的贸易保护措施。 23.最佳关税的征收不能使外国出口商的收益转到进口国。 24.现实中,对国内不生产的进口商品征税,一般是为了保护国内生产。 25.对国内可生产的进口商品征税,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为了获得财政收入。 26.征收关税后,国内进口替代部门的生产厂商能补偿因产出增加而提高的边际成本,于是 国内生产减少。 27.如果关税征收国是一个大国,那么贸易条件的改善对该国有利。 28.与征收关税相比,进口配额不利于限制一国进口商品的数量。 29.出口补贴是非关税壁垒最常用的一个手段。 30.倾销是在同一国家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 31.根据比较优势进行贸易可以使所有贸易国的消费超出其生产可能性边界。 32.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比较优势理论仍然有效,参加贸易的国家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 中获益,国际分工也能达到完全专业化的程度。 33.技术的绝对差异会导致各国之间的相互贸易。

10套-《国际经济学》期末试卷及答案

《国际经济学》模拟试卷(1) 一、单项选择(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适合的答案。 1.关于一般均衡分析的新古典模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国际贸易理论的标准模型 B.采用2 2 1模型进行阐述 C.将技术、要素禀赋、需求偏好集于一体 D.由哈伯勒、勒纳、里昂惕夫和米德等人提出 2.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一直是围绕着()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而展开的。 A.外部平衡 B.内部平衡 C.外部平衡与内部平衡 D.规模经济 3.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假设条件有()。 A.两种生产要素的总供给都是可变的 B.生产要素可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 C.两种生产要素没有充分利用 D.两种商品的生产技术条件是可变的 4.要素密集度可借助于()来说明。 A.社会无差异曲线 B.需求曲线 C.等产量曲线 D.供给曲线 5.国际贸易会()贸易国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 A.提高 B.降低 C.不影响 D.可能影响 6.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产品成熟阶段,产品属于()。 A.研究与开发密集型 B.资本密集型 C.劳动密集型 D.土地密集型

7.属于国际收支账户中服务项目的有()。 A.证券投资 B.商品修理 C.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D.非货币黄金 8.购买力平价论(the 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理论,是()在其1922年出版的《1914年以后的货币与外汇》(money and foreign exchange after 1914)中第一次系统阐述的。 A.勒纳 B.卡塞尔 C.凯恩斯 D.多恩布什 9.假设某国的边际消费倾向为0.80,边际进口倾向为0.30,试问该国的对外贸易乘数是()。 A.1 B.2 C.3 D.4 10.假设即期汇率l英镑=2美元,在欧洲市场美元一年期的利率为15%,英镑为10%,求一年后的远期汇率1英镑等于()美元。 A.2.091 B.2 C.1.913 D.3 二、判断题(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若判断正确,在小题后的括号内填上“√”号;若判断不正确,则在小题后的括号内填上“×”号。 1.相对国内经济而言,在国际经济中市场机制不容易得到贯彻。() 2.在机会成本不变条件下,两国生产中存在着不完全分工(incomplete specialization)。 () 3.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比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更具有普遍的意义。() 4.要素禀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一国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5.劳动在短期内是属于一种特定要素。() 6.产业内贸易反映比较优势。() 7.费雪模型证明,资本是从利率较低的国家流向利率较高的国家,即资本的流动是单向的,结果是各国的利率差消失。这种分析是以不存在风险为前提的。() 8.汇率超调模型在长期强调商品市场的价格粘性。() 9.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法是一种一般均衡分析。() 10.在浮动汇率制度下,如果资本具有完全的流动性,通过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不会实现影响均衡产量或均衡收入的目的。()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机会成本:某一经济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将该活动的所有要素投入用于其他经济活动所能带来的最大收益 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它产品来衡量)低于在其他国家生产该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的话,则这个国家在生产该种产品上就拥有比较优势。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其他商品衡量)低于其他国家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 则该国在这一产品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斯托尔帕-萨缪尔森定理(S-S定理):贸易提高出口商品密集使用要素的收益率,降低进口商品密集作用要素的收益率。贸易提高出口商品密集使用要素的收益率,降低进口商品密集使用要素的收益率。 赫克歇尔-俄林(H-O)理论:各国出口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相对丰饶要素的产品,进口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雷布津斯基定理:在要素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一种要素禀赋的增加将引起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产量以更大的比例增加,同时引起其他商品的产量减少。 跨时比较优势:一个生产未来消费品的国家,在没有国际借贷时,如果一国未来消费的相对价格低于其他国家,称该国在未来消费品上具有跨时比较优势。 贫困化增长:尽管偏向出口的经济增长可以带来财富,但如果贸易条件出现严重恶化,经济增长的利益会被完全抵消,使该国总体福利水平下降。 国际收支平衡表:一国居民与其它国家居民在一段时间内(通常一年)发生交易的记录。 麦之勒悖论:由于关税一方面使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升,一方面又导致进口产品的世界价格下降,在一些情况下, 关税最终可能会使进口品的国内价格下降,产生与预期相反的价格变动。 外国直接投资(FDI):以成立子公司或收购兼并的方式对外国的工厂、资本货物(设备)、土地进行的投资。投资者保留对投入资本的控制权。 国际收支平衡表:纪录一国所有的对外经济交易,包括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净误差和遗漏四大项内容。经常项目余额:出口商品和服务与进口商品和服务之差。 汇率超调:汇率对于货币波动的即刻反应超过长期反应的现象。 套利在一个货币中心低价购买外汇,然后在另一个货币中心高价卖出,谋取利润的手段 套汇汇率:在基础汇率的基础上套算出的本国货币与非关键货币(如日元)之间的汇率(如根据基础汇率1美元=8.27人民币, 结合1美元=110日元,可算出套汇汇率1日元=0.075人民币) 费雪效应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一国的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最终会导致该国货币存款利率的同比例上升。同样,预期通货膨胀率降低会最终导致利率水平下降。通货膨胀率与利率之间的这种长期关系被称为费雪效应。 J曲线指如果进出口对实际汇率变动的调整是逐步进行的,那么实际本币贬值后,经常项目的变化可能是J曲线型的,即先恶化后好转 规模经济产品生产的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减少。 直接标价法用本国货币来衡量外国货币的价格(如1美元=8人民币),在该标价法下, 汇率数额的增加表示外国货币升值, 本国货币贬值。 一价定律在没有运输费用和官方贸易壁垒的自由竞争市场上,同样货物在不同国家出售,按同一货币计量的价格应该是一样的。如当前汇率为1美元=8人民币,那么,在美国卖50美元的一件衬衫,在中国市场上的价格应为400人民币,即相当于50美元。如果价格不等,国际贸易会导致最终两者均等。 实际利率一国以国内典型商品篮子来衡量国外典型篮子的价格,反映了两国衡量物价水平所采用商品篮子的交换比例。 外汇干预:中央银行通过购入或售出国外资产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为了抑制本币的升值,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购买国外资产;为了抑制本币的贬值,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抛出国外资产。 冲销政策中央银行有时进行数量相等但方向相反的国外和国内资产交易,以抵消外汇交易对国内货币供给的影响。 高技术产业保持生产或生产过程迅速创新能力成为企业成败关键的产业。对高技术产业的统计分类主要依赖研究开发占销售额的比例,或者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劳动力的份额等。 自愿出口限制进口国的政府或一个工业同出口国的政府或相竞争的工业安排的、对后者所出口的一种或一种以上产品的数量加以限制的措施 OLI理论OLI理论为英国经济学家邓宁提出的关于国外直接投资理论,也称为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该理论认为所有权优势、东道国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共同作用决定外国直接投资。 阐述外部规模经济产生的原因?答:(1)专业设备和服务供应商队伍在本国或本地区形成,关键设备和服务变得便宜和易于获得;(2)同行业企业间的劳动力流动容易,便利企业利用专业人才和专业人才获得新的工作机会;(3)企业间专业人才的接触机会增加,产生知识外溢效应;(4)同行业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使企业间竞争更加激烈,迫使企业进一步改进技术,提高管理效率。 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模型的主要假设有哪些?答:包括如下方面:①两国、两种商品、一种生产要素(2*2*1);②各国资源禀赋水平不变;③生产要素均质,在国内不同生产部门流动,不能跨国流动;④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固定,与生产规模无关;⑤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⑥两国技术水平存在差异;⑦没有运输成本、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劳动力如何在两个产品的生产部门中进行配置?答:只要两个生产部门之间存在工资差距,劳动力就会从低工资部门流向高工资部门。在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下,劳动力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收益。由于生产中存在劳动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高工资部门因劳动力流入导致工资下降,而低工资部门因劳动力流出导致工资上升。在两个生产部门的工资完全相等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