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中国文学与启蒙理念之逻辑关联反思

现代中国文学与启蒙理念之逻辑关联反思

现代中国文学与启蒙理念之逻辑关联反思
现代中国文学与启蒙理念之逻辑关联反思

2009年第6期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62009 (总第196期) 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Social Sciences) General Serial No.196现代中国文学与启蒙理念之逻辑关联反思

贺昌盛

(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

摘 要:中西方关于 启蒙的内涵,具有较大的差异性。西文语境中的 启蒙,其原初涵义为康德所说的 对于自身的反思,是一种 自身/自身的对话结构;汉语语境中的 启蒙,沿袭儒家

的 教化理路,由 圣人向 不知者传达其 所知,是一种 自身/他者的对话结构。现代中国文

学的启蒙运动表现为 逆向双轨的模式,但却缺乏鲁迅那种 自审式的觉醒。文学的新启蒙主义

注重带有原创特征的 内发性资源,呼唤真正具有精神追问的、有思想深度的、风格独特的、不可

归类的 创造型作家与作品。

关键词:现代中国文学;启蒙理念;新启蒙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9)06-0005-06

作为现代中国文学核心范畴的 启蒙,在汉语语境中其实一直都未能得到真正的彰显。现代中国文学所呈现出来的状况,并非意味着 启蒙的 过时或者 无效,而恰恰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的 启蒙本身的缺失。这也正是需要重新倡导 启蒙主义的意义之所在。

一、从 Enlightenment到 启蒙

Enlightenment即通译的 启蒙,本意是指 启迪、教化、启发、引导等等,其中, Enlighten保留了古语中 光亮、照耀之意,作为核心词根的 light本身就是指 光。这里分析 Enlightenment一词的基本涵义,并不是为了追溯这个词的词源演进谱系,而是为了重新明确这一特定语汇背后所一直蕴涵着的某种向度(矢量)。依照康德的基本定义,所谓 Enlightenment主要是指 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他进一步指出,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于自己的了。换言之,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 Enlightenment。[1]康德的定义里至少包含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 蒙昧或 不成熟常常并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恰恰是来自于 自身;其次,由于这种 蒙昧或 不成熟是建立在完全依赖于

收稿日期:2009-07-09

作者简介:贺昌盛,男,湖北十堰人,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博士。

他者的引导的基础上的,所以,处于 随遇而安(服从)状态之中的 自身事实上是主动地完全放弃了其所本有的一切思想和行动的权利(听凭 他者的处置);最后, Enlightenment的目的其实主要就是为了重新索回 自身已经放弃了的那个权利,也即重新唤起对 自身所处的那种 蒙昧或 不成熟状态的真正 自觉???正是这个意义上, Enlightenment才显示出了它的根本涵义???即 对于自身的反思。

这里需要特别明确的就是: Enlightenment的真正向度是 指向自身的。这个特定的语词实际上传达的是与苏格拉底式的 诘难(对话)或者笛卡儿式的 我思(怀疑)基本类似的一般信息。作为一个核心的范畴, Enlightenment已衍生出了一个自成系统的 话语链,其中包括了理性、人文、自由、平等、民主、科学、主体、客体、经验、想象、感觉、知识以及自由主义、整体主义、专制主义、民族主义等等一系列的重要理念,但这些理念都需要借助于 对个体自身的反思去加以获得。这是讨论 Enlightenment问题的必要前提。

Enlightenment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备受争议,而在后现代思潮兴起以后,来自诸多方面的对于 Enlightenment的责难更是几成共识。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要么认为正是 Enlightenment所造成的 理性的狂妄,才导致了现时代科学主义的日益蔓延;要么就认为由 Enlightenment所确立的 人类中心主义,最终形成了人类与自然的重新对立,并由此才招来了自然对人类的惩罚(譬如生态问题等)。事实上,如果我们能够重新回到某种本源的意义上去理解 Enlightenment的话,此类责难其实恰恰是 Enlightenment所迫切需要的,因为此一范畴中所包含的 批判意识并不单纯只是指向外在的 他者,而是在根本上一直在指向着 自身的,这是 Enlightenment所特有的 自反性特征的内在规定;也正是在 Enlightenment对于 自身的不断批判与审视中, Enlightenment才会获得其无可动摇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 Enlightenment最终所追求的并不是某种确定的静态的 效果,而只能是一种处于不断 自反式批判之中的动态循环的 自否定过程。

这里之所以一直未把 Enlightenment表述为 启蒙,主要是为了从这两个语词各自不同的语境出发,辨析出其间所存在的差异。一般认为,近代意义上的 启蒙在中国当始于晚清时代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但无论是李鸿章、张之洞,还是康有为、梁启超,他们都是在希望保存传统中国的基本体制构架的基础上主张 输入新知的。这其中,梁启超的 新民理论及其对 国民性问题的初步思考,最富有中国近代 启蒙的特征。但在汉语语境中, 启蒙一词所特有的动宾结构本身,已规定了其所要 启迪、开化的对象主要是指向 他者,而非 自身。即是说,汉语语境中的 启蒙活动,只能在 师/生、 医/患、 先觉者/蒙昧者等这样一种二元式上下等级结构中依次展开。

如果说 Enlightenment所延续的是古希腊苏格拉底式的传统的话,那么,它首先承认的是,每个人都需要经过一个从 无知到 有知的具体过程,而且这个过程的获得不是依赖于 他者,而只能依赖于 自身???因为每个人都具有 自思的权利和能力,所以其所显示的是一种明确的 自身/自身的对话结构。相比之下,汉语语境中的 启蒙则沿袭了儒家思想中孔子式的 教化理路,由 生而知之、 学而知之的 圣人向 不知者传达其 所知。此种 自身/他者的对话结构形式,事实上已经先在地取消了 不知者自身 自思的权利;用康德所举出的实例来说,就是服从于 有知者之 所知,而 无需争辩。这也正是 Enlightenment与 启蒙两个语词并不能完全等同的核心之所在。

近代中国以梁启超为代表的 启蒙,实际上恰恰走向了康德所说的 Enlightenment的反面。但作为某种既有的根基,此种 启蒙形式,几乎完整地贯穿了现代中国 启蒙活动的始终。何干之在写于1947年的#中国启蒙运动史?一书的开篇即强调说: 启蒙二字,从它的字义来说,是开明的意思;也即是%打破欺蒙,扫除蒙蔽,廓清蒙昧&。更浅显一点说,就是解放人们头脑的束缚,教他们目聪耳明,教他们了解为什么,了解怎样做。[2] 教他们的话语结构背后,正隐含着 启蒙者对于 被

启蒙者之 自思权利的剥夺,这其实也正是典型的 中国式启蒙的一般模式。

二、 中国式启蒙的逆向双轨模式

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也理解为现代中国启蒙运动的成果之一的话,那么,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启蒙运动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晚清时期,以 强国去侮为主旨的启蒙; 五四时期,以根除封建专制文化为基本指向的启蒙; 延安时期,以建立新的民族国家为主要取向的启蒙;以及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消除极左思潮为核心的启蒙。

中国的启蒙运动一直都有一个先在的前提,即每个 个体都不得不与整体的 民族国家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既然我们承认 Enlightenment主要的是针对 个体自身的,那么,在现代中国, 启蒙实际已经经历过了某种由 私人领域向 公共领域的转换,或者说,私人的精神空间里的一切都必须首先以民族国家的公共需要作为最根本的主导。如果一个个体完全无视于民族国家的具体境况,而仅仅只愿意生活在独立的个人精神形态之中,则其生存的形态就将遭遇到普遍的质疑。当然, Enlightenment也并不刻意地强调其只能针对个我的私人精神空间, Enlightenment的批判同样也有指向 公共领域的一面。康德认为,作为某一特定共同体的成员之一,在涉及到因人为的一致性所导致的公共目的时,的确是不容争辩、必须服从的, 但是就该机器的这一部分同时也作为整个共同体的、乃至于作为世界公民的成员而论,从而也就是以一个学者的资格通过写作面向严格意义上的公众时,则他是绝对可以争辩的,而不致因此有损于他作为一个消极的成员所从事的那种事业。[3]康德举例说,作为士兵必须服从命令,作为公民必须纳税,这确实是无需争辩的,但作为有能力独立思考者却可以对命令或税额的合法与否提出批评和责难,而这一切又都是建立在 自思的基础之上的。 自思不是回避或取消 个我在 公共领域的责任与义务,而是在担负起责任与义务的同时不放弃 自思的权利。

中国的启蒙运动一直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取向,其直接的表达式即为:

A.单独个体的解放?整体社会的解放;

B.整体社会的解放?单独个体的解放

这种情形可以称之为 逆向双轨模式,前者强调的是每个 个体的觉醒应当成为整体社会普遍觉醒的前提,而后者则主要突出借助于整体社会的革命性变化来达到解放每个 个体的一般效果。中国式启蒙的 逆向双轨模式在晚清时代即已有萌芽,比如严复对于 群、 己关系的辨析,梁启超在共和制与君主立宪之间所作的取舍等。不过,由于此一时期的启蒙主要是在保留既有体制框架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 个体与 群体孰为先导的问题尚未显露出其本质性的分歧。但到 五四时代,不同启蒙取向的选择已成为了所有参与启蒙活动的人都必须认真加以对待的首要问题,其代表性的分化就是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划界。而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分化的双方在舍弃另一取向的同时,都将其所秉持的启蒙的一个方面逐步推向了某种极端。随着历史进程的持续演进, 独立个体的声音日渐被整齐划一的群体的声音所淹没,以个体本位为前提的启蒙,从屡遭质疑而最终趋向于为人们所彻底淡忘。事实证明,由于 独立个体的退位,整体的社会革命除了为新的民族国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之外,其并没有达到使每个 个体都能够得以 精神自觉的实际效果。

从康德所定义的 Enlightenment的根本涵义来看, 个体的 自觉(自我对其所处之 蒙昧状态的觉醒),应当是一切 启蒙活动的最初的根基。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社会革命,也同样是以 个体的 自觉作为最基本的前提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

发展的条件。[4]如果放弃了 个体这一先在的条件,则社会革命可能造成 盲从与 蒙昧。康德也曾认为: 公众只能是很缓慢地获得启蒙。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很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所以康德才进一步强调说, 启蒙运动除了自由之外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之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 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并且惟有它才能带来人类的启蒙。[5]以此返观中国式启蒙,在相当的程度上却是忽略了 个体自觉这一基本原则的。

就 启蒙的本真意义而言,一个永远也不能被忘却的人物就是鲁迅。鲁迅的可贵也正在于此,惟有他真正始终坚持了 Enlightenment的既有立场。早在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出现分界之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就已经明确意识到了:在所有的 吃人者之中, 我也未必不是其中的一员;他还尖锐地揭示: 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6]正因为有了这种 自审式的觉醒,鲁迅才率先从 奴隶的群体中站立了起来,成为了天地间虽然孤独却足资骄傲的 人;也正是因为鲁迅从未放弃过这种独立的 自思的权利,他才会即使在必须服从于某种特定的 共同体(比如 文学研究会或 左联)的既有利益之时,也绝不放弃其 自身独立的 批判立场。他终其一生都在以一种 Enlightenment的真正实践者的姿态,来避免自己重新堕回到奴隶的生存状态。惟其对于 他者的批判和解剖是建立在更多地解剖(反思) 自身的基础之上的,他才会在持续不断的 反思过程中一边使 自身真正登上思想的高峰,一边对 他者作出更为有力也更为深刻的 批判。鲁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反思与批判也许才正是康德意义上真正的 启蒙。

三、新启蒙主义及其与文学的关联

从一般意义上讲, 启蒙活动主要还是一种 精神活动,它甚至可以被直接理解为 精神与精神自身的对抗,而所谓 成熟的精神形态也正是在这种对抗性的活动中逐步生成出来的。 启蒙的要义,主要在于使人在摆脱那种以被动为前提的 蒙昧或 不成熟状态之后,真正进入到探询和体察人的精神蕴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的层面上去。 启蒙在 理性的维度上规定了思想本身的自由,同时也规定了对思想自身加以审察和批判的责任之所在。在 人文的维度上, 启蒙则要求从根本上完成由对于 神性的无条件臣服向 人性本身的批判性审视的转换。换言之, 启蒙的实际效果应当是,使人在 思想与 人性层面上的 精神蕴涵变得越来越丰厚,而不是越来越单薄。惟其如此,它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为文学提供可资开掘的丰厚的表现资源。

从实际的境况来看,中国的启蒙运动已经形成了一种相对较为牢固的以 民族国家为根本内核的精神结构,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每一个 个体都可能成为 整体的代表,因为所有个体的精神结构基本趋于一致(这当然与传统文化的所谓 赤子之心的沉积,及不断反复的 思想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即使在某些局部会存在些微的差异,却也并不会影响到此一个体与其他个体的 共性。表现在文学之中往往就是,人物尽管面貌各异、性情有别,但在精神的 内核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而且自始至终都可能不发生任何变化,依照福斯特的定义则均可称之为 扁平形象。而作家、流派的精神形态也趋近于此,我们看到的多是一群又一群从风格到气质都大体一致的 扁平型作家群体(所以有利于文学批评的分类划派),而真正风格独特、不可归类的 创造型作家却屈指可数。甚至一个作家从开始写作起,其精神内核就未曾有过变化。从根本上说,此种现象就是 精神蕴涵贫乏与单薄的表现,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重新回到 启蒙轨道的必要性。

这里所论及的文学上的 新启蒙主义,不在于其内涵及外延上是否有所创新,而主要在于必须同既有的自由主义式的或 左翼式的单向度的启蒙主义区别开来。 新启蒙主义不是以实际的效

果来考量 启蒙的成败与取舍,而是重新回到 启蒙最根本的 自我反思的功能上来,并以之为起点去重新获得思想的深度。从这个意义上讲, 新启蒙主义首先将 启蒙定位为一种 分界,它是居于 蒙昧与 去蒙昧之间的一个界线。这里的 蒙昧与 去蒙昧也同样不能被看作是能够一蹴而就,或者试图根本解决的某种一劳永逸的静态的结果,而只能被看作是一种 蒙昧/去蒙昧与 新蒙昧/去新蒙昧的不断对抗的动态的过程,由此才能真正保证 思想本身的 可持续性。反言之,那种认为 祛除了某种特定意义上的或某种阶段性的 蒙昧(比如奴隶式思维)即意味着 启蒙已经完成的想法,实际上恰恰是对 启蒙精神的背叛。

新启蒙主义也并不是为了造就某种新的文学流派,而恰恰是在呼唤真正具有 独特风格与思想的作家个体与批评家个体的出现。 新启蒙主义并不拒绝为着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目的或特定的群体需要而写作,但在其具体的写作中将必然地包含着作家自身独特的思考与批判的权利。同样, 新启蒙主义不只是为了把那些外在于自身的诸多观念,当作是文学表现的主题去加以形象地演绎,而是要在持续不断的思想追问中,去增进对于 人的全部精神蕴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和阐释。它不是停留在 赤子式的精神空洞里做着婴儿式的幼稚的梦,而是在摆脱了 婴儿式的无知状态以后,真正以 思想本身作为起点,走向成熟,以便在使自身的精神内涵日益丰厚的同时,为世界和人类创造出更为崭新的精神形态。

自 五四以降,现代中国文学一直带有明显的 外源性特征。除了少数作家的创作显示出了某种 内发性的因素之外,多数作家热衷于探入域外的实际境遇而展开其写作。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由于海外新儒家的积极努力,加以政治意识形态的推崇,文化守成主义又重新获得了某种主导性的地位,它促使作家们将目光从域外收回,开始转向了对于传统中国文化的重新审视。事实上,现代中国的汉语文学写作一直都是在 域外资源和 传统资源这两端间不断滑行的。由于相当一部分当代中国作家对于传统中国文化是 隔膜的,所以,对他们来说,作为 传统资源的中国古典文化实质上也同样是 外源。

但问题的根本不在于此。这里所说的 外源性不只是指作家创作的资源主要是来自于 域外世界(空间联系)或 传统世界(时间联系),更重要的是指,这些资源其实都是 外在于作家 自身的???它们大多并不是作家 自身切实的 内发性的精神生产物。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正是因为作家 自身的精神结构中存留着太多的甚至极为彻底的 精神空洞,那些 外在于 自身的资源才会合理合法地去填补其精神空白。而当 外源性的精神因素完全占据并且开始主导作家的精神取向时, 内发性的精神元素就会被挤压到某个角落而无法得到真正的培育和生长。其结果也就必然会形成作家精神结构中的某种倒置逻辑序列,即 外源成为了主导, 内核反而成了辅助性旁支。作家的创作很可能一直在随着外在世界的风潮或倾向而改变,但其内在精神涵量却始终显得贫乏而单薄。以 外源性为主导的文学创作,所显示的就是一种 启蒙的本真精神的隐退,从这个意义上讲,以鲁迅为代表的 启蒙取向所试图开掘的,其实正是那种带有原创特征的 内发性资源,它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显得比较粗糙,但它却是真正出自于自身对于自身精神的审视及对自身生命的深切体察的结果。惟其如此,它才在不断增进自身精神蕴涵的丰厚程度的同时,既为自己的创作提供着充足的养分,也使其创作成为了开启 他者精神活动的取之不尽的思想资源。

文学创作的 内发性正源自于 启蒙所本有的 可持续性,它所显示的是一个作家在经过了深刻的甚至痛苦的自我诘难之后, 想说或 必须说出来的内在的心理冲动,而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了某种外在的同一性原则,比如域外创作潮流的导引等,之后 照着说或 接着说的产物。创作的 内发性与 启蒙的 可持续性,在丰富和提升自身精神蕴涵的路向上呈现的是彼此一致的变化曲线,且彼此之间同时也有着一种对象化式的良性的循环关系;它不只是依据外在的动机(经济的或者社会的需求)去支配自身创作活动的展开,而更多是依据精神自身的合理欲求,如精神追问的

需要或对审美性的精神超越的渴望等,而诉之于语言表达的。

文学创作的 内发性应当成为 新启蒙主义所追求的首要目标。事实上,在历经了种种尝试之后,当代汉语文学已经显示出了重新回到鲁迅所开创的真正意义上的 启蒙主义之路的迹象。当文学不再被动地从属于任何阶层的实际需要,当文学真正成为了批判和审视人性的复杂特性及展现人与世界的丰富形态的平台,我们可以说,其所张扬的就是一种真正的 启蒙精神。 新启蒙主义与一切 过时论无关,相反,由于 新启蒙主义所坚持的 启蒙以其所本有的 精神追问作为根本的内核,它才会持续地保持其永不枯竭的生命活力。 新启蒙主义所要试图冲击的是那种完全依赖于 外源性的文学创作惰性及其所逐步积累起来的惯性,因此,一切沾沾自喜于既有成果的享乐主义及功利主义等,都将成为 新启蒙主义所必须拒绝和批判的对象。 新启蒙主义在增进自身精神厚度的同时,绝不放弃对于一切 精神弱化及 精神异化现象的警惕和批判。 新启蒙主义同样反对一切盲目的激进与冲动,它既坚持持续的自我反思,同时也以尊重 他者的思想为基本原则。因此,平等的开放性的 对话???与自身的对话和与 他者的对话???应当成为 新启蒙主义的最为基本的表现形态。

文学作为展示人类精神蕴涵的方式之一,其始终有着其他形式(比如影像媒体等)所无可取代的独有特性,从这个积极的意义上讲,文学不可能最终消亡。单就汉语文学而言,当国人的精神蕴涵仍旧显示着某种程度的幼稚、单纯与贫乏时,汉语文学自身所承担的精神建设功能,恰恰需要得到更进一步的彰显,这是当代汉语文学所不容推卸的职责所在。

注释:

[1][3][5]康德:#答复这个问题: 什么是启蒙运动??,何兆武译,江怡主编:#理性与启蒙:后现代经典文选?,北

京:东方出版社,2004年,第1、4、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73页。

[2]何干之:#中国启蒙运动史?,上海:上海生活书店,1947年,第1页。

[6]鲁迅:# 穷人小引?,#集外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第92页。

[责任编辑:廖哲平]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he Idea of Enlightenment

HE Chang sheng

(Department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Xiamen University,Xiamen361005,Fujian)

Abstract:The meaning of enlightenment is di fferent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In the West,the original meaning of en li ghtenment is self reflection,i.e.a structure of dialogue betweem self and self.In Chi na,according to the Confucian theory,the Sage communicates knowledge to ignoramus,i.e.a s tructure of dialogue between self and others.The enlightenment movement in modern China exhibits a converse double orbit form but lacks Lu Xun&s self examination.T he new enlightenmen t recognizes origi nal spontaneousness and calls for inimi table creationary writers and works.

Key Words: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the idea of enlightenment;the new enligh ten ment

中国文学欣赏论文

)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中国文学欣赏》课程论文 题目:《且说说李白》 课程《中国文学欣赏》 班级市政1002 学号1013300201 学生姓名杨海峰 任课教师潘水根 二○一二年四月

且说说李白 实话说来,李白,苏东坡,李清照等人,总是频繁在各类作文中出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被引用了不下千次,而苏东坡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又似乎最能触动人心底最柔软的一面,绿肥红瘦的李清照要是泉下有知,也必定被这般光景感动得涕泗横流,满心的喜悦连双溪舴艋舟都载不动了吧。这般来掘古人的墓实在过于残忍,然而他们留给我们的一大批精神财富却又永远享受不完,不求甚解,也得观其大略,抽出时间来细品些许,也倒图个自在,拨弄点趣味。 此三人中,最欣赏便是苏东坡,真性情,满腹才气,余秋雨先生《山居笔记》中所述东坡突围一章我几乎可以背的下来,浩荡人生,起起伏伏,殷勤昨夜三更雨,不过浮生一日凉,惊起回头的苦楚,枫栖沙洲的落寞,最后倒不如徜徉在西子湖畔,暮山好处,空翠烟霏。 作为苏东坡的前辈,李白可比东坡洒脱的多,他多数的唠叨也就是酒饮千杯不醉的乐趣,至于仕途,能顺则顺,不能顺就置身其外。一首洋洋洒洒的《蜀道难》只为换取个官做似乎太过于浪费,得个“谪仙人”的称号也算名满天下。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磨墨,这种被人说烂了的桥段才是我们的太白仙人追求的生活,你们这些权贵达人,在我看来也就是些市井之徒,我为你杨玉环写了那么多违心的赞美的诗词,却都不及高力士这宦官几句挑拨,罢了罢了,你们也只配与我脱靴磨墨的份,什么仗剑去国,什么去国怀乡,不及我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长安城小,壶中日长,不如就做个侠士,管他什么政治! 苏东坡写多了,自然也有些审美疲劳了。看看李白,倒也显得休闲自在,那么,且说说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中国现代文学的简答题..

1、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答:(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学;“现代”作为性质的标志,则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与中国传统文学有着本质区别的一种新型的文学。 2、中国现代文学的分段 P25 答:从1917年开始,到1949年为止,大体上每十年为一个发展阶段 (1)1917-1927年期间的文学,叫五四文学,也叫20年代文学。其主要特点是文学革命和文化启蒙。从整体上看,五四文学具有一种活跃、开放的青春气息。 (2)1928——1937年左翼革命文学、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30年代文学是20年代文学的发展和变化。其整体特点是走向成熟。具体标志有两点:第一点,文学多元化。第二点,出现了一批优秀作家和作品。 (3)1937——1949年以全民族的抗战文学为开端以及继承、发展的多地域、多元化、大众化的40年代文学。 3、第一个十年中重大事件发生的背景 答:①1915年五四新文化运动,②1917年五四文学革命运动(二者者互为因果),③1919年的五四运动(爱国的政治运动)。由于前两项而形成了文化统一战线: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敌人——封建文化。后来随着五四文化运动的深入,这个统一战线逐渐分化。④出现了新文学的代表作——鲁迅的《狂人日记》和郭沫若的诗歌《女神》。⑤出现了许多文学社团,主要的有文学研究会、创作社。 ⑥在1926年北伐大革命前后出现了革命文学。 4、现代文学的主要特征 答:(1)白话代替文言。古典文学中占主流的文学是诗歌、散文,是用文言进行写作,小说、戏剧不被视为正宗文学;而现代文学则提倡白话,提倡小说、戏剧的创作。 (2)人性意识的觉醒。古典文学是非人的文学,现代文学是人的文学。周作人提出“人的文学”。 (3)世界性。指现代文学由于时代的原因而纳入世界文学的范畴中。它不是孤立的,是在吸收其他国家文学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5、五四新文化运动 P25-26 答:(1)开始的标志: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 (2)口号:民主与科学 (3)思想启蒙工作:一是重新评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二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 (4)本质: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6、五四文学革命的历程及发展 答:(1)1915——1918年是五四文学革命的“首倡期”。发端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这篇文章为文学革命发难之作。同年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随后钱玄同、刘半农等人也相继响应,文学革命形成了一定的声势。

浅谈中国文学创作思维方式

浅谈中国文学创作思维方式 摘要:文学创作思维方式历来是文学创作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文学创作思维作为一种存在方式,直接影响文学作品的行文内容和行文方向。不同的作者因其兴趣爱好、生活阅历、审美情趣、政治倾向的不同,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其采用的思维方式必然各有差异。近几年,中国文学作品数量急剧增长,然而鲜有精品,莫言诺贝尔获奖也掩盖不了中国文学停滞不前的现状。当前情况下,如何突破固步自封的写作过程,很有必要。 关键词:创作思维;精神斗争;源动力;固步自封 一、文学作品整体水平停滞不前的原因 根据中国现代文学馆发布的《中国文学发展状况》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每年出版和发表的长篇小说有2000余部,而每年诞生的长篇小说大约在8000至10000部。这也就意味着每年大约有6000至8000部长篇小说无法出版,被束之高阁。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作品在创作出来之后无法出现在读者的面前。出版商基于商业利润的考量对作品进行取舍是一个方面的原因,而作为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的作者本身存在的主观原因,是我们应该着重分析的。 1、缺乏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反思。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成功的文学作品的创作灵感大都来源于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现实生活,并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从而提炼升华其中蕴含的哲理。莫言在《白狗秋千架》中以自己在高密东北乡的生活经历,加以提炼,并加入合理的想象、糅合,成功塑造了个眼暖这一人物形象。而现今在文学创作中,相当部分创作者缺乏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反思更无从谈起。仅仅凭自己“天马行空”想象,去构建自己虚幻的精神世界,显然是无法打动读者的。 2、知识文化功底不足,“江郎才尽”。 创作文学作品,要有深厚的的知识文化功底,文化功底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作品水平的优劣。朱自清和冰心作品的清新自然,林语堂和梁实秋作品的幽默闲适,鲁迅作品的尖锐犀利。用词用句,语言风格各具特色,无不体现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字词错误,借用成语典故张冠李戴,语言逻辑混乱等诸多低级弊端在当今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 3、固步自封、缺乏创新意识。 文化的的繁荣催生出了诸多的文学流派,不同的文学流派在创作文学作品,表达情感,对社会现实的态度都有各自流派的特定的规律。文化繁荣的高峰期过去之后,各自流派的追随者往往把本流派的创作规律和技巧奉若神明,并一直沿

小学语文_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配乐读、引读、赏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3. 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品味,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通过反复诵读,引领学生体会歌谣、童谣的内蕴美,感悟民歌童谣的语言特色。 5.通过赏析有关月夜、母亲的文字以及阅读补充材料,理解作者以“月光启蒙”为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通过赏析有关月夜、母亲的文字以及阅读补充材料,理解课题为什么是“月光启蒙”而不是“母亲的启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理解“启蒙”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启”的撇要舒展。这个“蒙”字,草字头,有“覆盖”的意思,宝盖下要有几横?对。记住了,里边有两横,是一层盖在一层上面。 师:通过预习,谁能告诉老师,“启蒙”是什么意思?学生答。 月光启蒙,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老师要听写生字词,检查大家预习情况,认真听。 柔和的月光下,静谧的篱笆小院,母亲搂着我,深情地吟唱民歌童谣,在我眼里,这是最美的时辰。听写:篱笆、搂、时辰。 继续听写:割荆草长歌谣坐花轿莲花落教师相机介绍:“莲花落”又叫“数来宝”,以前叫花子要饭的时候常唱,后来发展成了一种民间曲艺。 2.出示:课件,对着大屏幕同位互相检查写的对不对。把错的自己再写一遍。 3.师:相机指导篱笆、时辰(你的朗读和生字表中的注音有什么不同?)是的,在“篱笆”“时辰”的词语里,要念轻声。(生齐读。) 谁来读读第二行,读了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感受押韵朗朗上口的语感)师评价:你能发现这一点真了不起,最后一个字的韵母一样,这就叫押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莲花落的落是多音字,它还可以谁能用其他的两个读音组词?

2013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业4 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4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在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曾获得广泛赞誉,他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备受推崇,只有一篇小说除外。这篇小说是( A )。 A.《邪不压正》 B.《小二黑结婚》C.《田寡妇看瓜》D.《李有才板话》 2.李云龙的形象出自长篇小说( B )。 A.《英雄无语》 B.《亮剑》C.《历史的天空》D.《激情燃烧的岁月》 3. 描写了文革刚刚过去,黑子、蜜蜂、小号三个各具经历的年轻人、老车长与车匪在一节夜间行驶的列车守车上发生的一段遭遇的实验话剧是(C)等。 A.《正红旗下》B.《车站》C.《绝对信号》D.《野人》 4. 1978年12月由芒克、北岛等在北京创办的“民间刊物”是(A)。 A.《今天》B.《星星》C.《诗刊》D.《萌芽》 5.延续了孙犁优美清新的荷花淀派风情的作家是沉浸于“运河文学”的创作的(D)。 A.浩然 B.汪曾祺 C.李凖 D.刘绍棠 6.女性文学中也有诗歌作品,比较优秀的有( A )等。 A.舒婷的《致橡树》B.铁凝的《哦,香雪》C.张洁的《祖母绿》D.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7.残雪先锋创作的起点是( B )。 A.《突围表演》B.《山上的小屋》C.《思想汇报》D.《黄泥街》 8.刘震云“生活流”小说的代表作是( D )。 A.《太阳出世》 B.《烦恼人生》C.《不谈爱情》D.《一地鸡毛》 9.奠定金庸武侠小说大宗师地位的小说是( D )。 A.《倚天屠龙记》B.《天龙八部》C.《书剑恩仇录》D.《射雕英雄传》 10.潦倒的钱夫人去台北参加窦夫人的盛宴华筵。宴终席散,昔日的风云人物只能站在窦夫人的院子中可怜兮兮地等着窦夫人的小轿车折返回来送自己。这个内容出自小说( A ) A.《游园惊梦》B.《永远的尹雪艳》C.《思旧赋》D.《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孙犁以描绘青年妇女的优美形象而著称,其中,主要有( ABD )等。 A.小满儿 B.双眉C.范灵芝 D.妞儿 2.《三家巷》围绕着周炳的成长,作家再现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有(ABD )等。A.沙基惨案B.省港大罢工C.南昌起义D.广州起义 3.《茶馆》所描写的“三个时代”是(ABD)。 A.从戊戌政变失败后清政府的腐朽黑暗B.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

浅谈中国文学中的女性

浅谈中国文学中的女性 引言 文学中的女性形区别于法律等强制性硬秩序的软性社会秩序。这种文化建构是基于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意识反映,有怎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女性观。女性观随着生产关系的更替而处于一种与时俱进的动态演变过程,不同的社会给女性不同的标识。于是作为女性观直接反映的女性形象出处于一种同步的动态的演变过程之中。 人类早期有与女阴崇拜、图腾崇拜相对应的庞大女神家族;随着女卑论、女祸论的诞生,有与之相对应的精媚妖孽群体;从此女性的角色就在女神与女妖这两极之中摇摆。时而被戴以贤慧、柔顺、善良的神冠,成为贞淑少女与忠孝烈妇;时而被罩上镇妖塔,成为淫荡惑人的妖精与泼辣不守妇道的悍妇。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 中国是一个封建伦理色彩极为浓厚的国家,儒家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性别观念根深蒂固,但在很早的文学作品中对女性意识的塑造上已经有所体现。南北朝汉乐府诗歌乐府双璧无论在叙事情节与人物性格上都在一定程度上把女性坚韧、忠贞的特质进行描写。如,《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殉情而死的家庭悲剧,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木兰诗》

中花木兰替父从军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 这两部作品通过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探求来实现对女性意识的表现。《红楼梦》这部文学作品在凝聚起封建家族、封建社会悲剧中赋予了男女情爱的美丽与清新。体现了女性形象复杂、性格突出产生的矛盾性格也可显易见。《红楼梦》中正册的小姐与副册的大丫鬟就把整部作品中个性鲜明的女性意识有一个淋漓尽致的体现,如,林黛玉如同清泉捧出一个身处封建社会的女子所能献出的全部爱情,犹如黑暗王国里的一缕晨曦,在当时的社会中真正实现着男女平等的自由恋爱,而曹雪芹用大量笔墨描写黛玉无与伦比的诗词才华直面鞭笞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红楼梦》中又一女性薛宝钗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性格特点使其在当时纷繁变化的社会中,要想得心应手地周旋其中深隐心机会做人的狡诘女性意识描写得恰到好处。不过有得必有失,或许会推动我们的真本性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只学习好的一面,或许对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 中国现代女性觉醒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对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道德、伦理进行了彻底否定,动摇了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传统根基,也拉开了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序幕。 1、自由尊严的女性意识揭开现代女性意识的革命与女权的作家丁玲塑造了一系列个性极其鲜明的年轻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总体概括都是一种现代女性,她们都具有独立、开放、自由,无论从莎菲到

月光启蒙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联系课文或生活体验理解词语,品味词语内涵。 3、联系课文理解文章用“月光启蒙”做课题的深刻含义,品味作者用词的巧妙。 4、通过朗读,感受民谣及孙友田语言的美,受到情感的陶冶。 2. 教学重点/难点 1、亲近语言,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和怀念。 2、品味语言,体会夏夜美妙的内涵,感受民谣的魅力,体会母亲启蒙的巧妙 3. 教学用具 ppt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引出“启蒙” 1、认读词语 (1)生字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读——上课之前我们检查一下词语的预习情况,谁来当今天的词语“小勇士”?) 【ppt出示】:篱笆时辰洗澡搂着凤凰割荆 草筛大米花轿红帐子 (2)多音字 师:这两个词语能读准吗? 【ppt出示】:莲花落混沌

2、品析词语 师:学习词语也像品茶一样,要细细品味,联系你的预习和生活体验,用心品味这四个词语,你品出了什么? 预设: 生1:说“月光”——读着月光觉得夜晚特别美丽……【师点评】 生2:说“搂着”——读搂着心里觉得暖暖的/ 很幸福/被搂的感觉很温馨……师:那你就暖暖地读它/那你就幸福的读它。 生2:说“混沌”——读混沌心里很慌、很害怕,觉得没有知识很可怕的……带着你的这种体会读。 生3:说“豁然开朗”——读豁然开朗我心情很舒畅,很高兴。因为我一下子全明白了……把你的这份喜悦读出来。 3、同学们,由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其实就是题目中的——启蒙。课文中是谁给予谁启蒙呢?(母亲给予儿子)母亲又给予儿子哪些启蒙呢?孙友田在文中用了一段话说了出来,有信心找到它们吗?(有——)那就赶快打开课本第100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到它们,轻轻地把它画下来。 4、看到你们端正的坐姿,信心满满的神情,老师知道你们已经找到了。谁说? 生汇报最后一段【ppt出示】 5、不识字的母亲又是用哪些方法来完成对我的启蒙呢?【相机板书:吟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二、研读文本,感悟“启蒙” (一)学习民谣,体味“启蒙” 1、母亲为我吟唱了哪些歌谣?赶紧找出来领略一番吧!【生找出自由读一遍】 【ppt出示两首歌谣】找一生读,另一生评价【如果读得好,可引导另一生挑战】 师:读得真好!读歌谣就应该这样读!自己再慢慢地读一下,边读边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

中国文学欣赏教案

中国文学欣赏 绪论(讲6个问题) 一、什么是名着 二、为什么要读名着 三、欣赏名着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培养和提高鉴赏能力 五、中国文学的特点 六、课程的内容 一、什么是名着 (选定名着的标准(6条)名着与通俗读物的区别 1.名着是经久不衰的畅销书; 2.名着通俗易懂, 面向大众; 3.名着永远不会落后于时代的, 不会因政治风云的改变而失去其价值; 4.名着丰富耐读 , 一页之内容往往会多于许多书籍的整个内容; 5.名着最有影响力 , 最有启发效益 , 含有独特的见解 , 是言前人所未言,道人所未道; 6.名着探讨的是人生长期未解决的问题 , 在某个领域有突破性的进展。 名着与通俗艺术的区别 从美学的角度讲, 名着是真正的艺术, 它与通俗的艺术是有区别的。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 名着作用于人们的审美的艺术感觉;而通俗艺术作用于人的多是生理感觉。从艺术

消费的角度看, 名着具有“永久的魅力”,可以满足人们多次消费;而通俗艺术是一次性消费, 用过就扔。 二、为什么要读名着 名着可以培育鉴赏能力。歌德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完成的。”这是深刻的经验之谈。19 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也讲过类似的话:“每个人判断力无论如何薄弱,他们对与艺术的理解和对美的事物的感觉始终有必要反复地同荷马进行交流, 因为他所取得的最纯洁的乐趣要归功于荷马”。所谓“取法于上,仅得其中;取法于中, 不免为下”就是这个意思。 三、欣赏名着必须树立的正确的审美观 正确的审美观能指导审美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取得具有积极意义的成效。错误的审美观、庸俗的艺术情趣, 会导致美丑不分, 甚至以丑为美 , 使欣赏活动走入歧途。 1.欣赏者和欣赏对象之间必须有某些相通之处,才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作品的感染。 2.正确的审美观能接受作品的进步思想, 抵制一些消极或错误的东西。 四、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1.需不断地进行欣赏实践。 2.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3.掌握科学的文学理论。 4.掌握与文学名着有关的背景。 五、课程的内容 巧记中国文学名着28字 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

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2010秋

电大《中国现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一及答案 1.发表于1917年1月《新青年》的《文学改良刍议》,其作者是(C)。 A.鲁迅B.陈独秀C.胡适D.李大钊 2.体力劳动和人生磨难没有摧垮她,关于地狱之有无,是否会在死后被两个男人用大锯锯开,以及作为再嫁的寡妇是否有资格参加祭祖祝福,才是她的精神支柱。这个人物是(D)。 A.阿Q B.孔乙己C.闰土D.祥林嫂 3.1919年初,北京大学傅斯年?罗家伦等学生创立了(B)。 A.青年杂志社B.新潮社C.文学研究会D.创造社 4.诗界第一位发难者就是被称为“中国新诗的第一人”的(B)。 A.郭沫若B.胡适C.刘半农D.鲁迅 5.在众多小诗的作者中,最重要的诗人是深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的(D)。 A.汪静之B.胡适C.朱自清D.冰心 6.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散文诗集,并开“独语体”散文之先河的是(C)。 A.《呐喊》B.《朝花夕拾》C.《野草》D.《坟》 7.与冰心同为“小诗运动”重要诗人的是(B)。 A.汪静之B.宗白华C.徐志摩D.郭沫若 8.1929年11月,率先提出无产阶级戏剧口号的是沈端先、郑伯奇等人发起成立的(A)。 A.上海戏剧协社B.民众戏剧社C.上海艺术剧社D.南国社 9.1923年,丁西林因独幕剧《一只马蜂》而一举成名,而他早期话剧的代表作则是创作于1925年的(C)。 A.《酒后》B.《亲爱的丈夫》C.《压迫》D.《北京的空气》 10.标志着夏衍的话剧创作成熟的代表作是(D)。 A.《赛金花》B.《法西斯细菌》C.《秋瑾传》D.《上海屋檐下》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1.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孽海花》和(ABC)。 A.《官场现形记》B.《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C.《老残游记》D.《新中国未来记》 12.《新潮》的小说作者主要有汪敬熙、罗家伦、欧阳予倩和(BCD)等。 A.郁达夫B.俞平伯C.杨振声D.叶绍钧 13.以鲁迅为领路人的乡土文学作家群,主要有王鲁彦、许钦文(ABC)等。 A.彭家煌B.许杰C.蹇先艾D.茅盾

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浅谈道教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道教是在中国本土生长起来的传统宗教,它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它以道和德为教义的核心,吸收了道家哲学的部分内容,以神仙思想为其中心思想,精、气、神的理论是其思想的最高理论。道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塑造,对中国古代的文艺思潮都有深远影响,更有甚者,道教的很多题材直接进入文学作品,成为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格塑造所产生的影响 道家与道教的精神做基础,道家与道教的戒条,也就是中国文化教人为善去恶的教育范本,它以天道好还,福善祸淫的因果律做根据,列举许多做人做事、待人接物的条规,由做人做事而直达上天成仙的成果,都以此为标准。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在潜移默化中已经接受了这样的道德观念,于是也相信有一种超越自然力量的“道”存在于世间,而这个“道”在一般人那里就是“良心”,就是一种敬畏观念,而在知识分子那里,便成为一种道德行为规范。在这样的基础上,一些文人进行文学创作也多半遵循这样一个观念,就是人在世应多行善事,行善事会有好的报应。 在道教观念的影响和塑造下,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的处世哲学也有较强的适应性,他们不仅能入世,也能出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但他们都能安然处之,道教主张轻功名,重生命,道教的主要经典《道德经》大抵以虚静无为、冲退自守为事,这种不与世争的观念使得中国古代文人在失意之时能够得到一种自我解脱,儒教使中国人处于工作状态,道教使中国人处于游戏状态,道教的自然主义,正是用来慰藉中国人受伤的心灵的止痛药膏。在这种处世哲学下,中国文人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在不同的心境下写出不同的作品,李白是这样,苏轼是这样,还有很多的文人都是这样,在一种淡泊的心态下也让他们的文学作品有了更多的风采。 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潮的影响 道教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大。《庄子》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寓言哲理著作,寓言故事并非人世间所真正有的事情,一般都是作者通过现实生活中所残留的现象来想象而构成的虚拟世界,庄周在其幻想的国度里构建了自己“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的理想世界,其丰富瑰丽的想象开启了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的大门。屈原的《离骚》现实叙述与幻想驰骋相交织,同时蕴含着哲学、宗教、文学等多重因素,是远古神话传说的直接的和完全的继承者,这种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也在后世薪火相传,汉代的辞赋家贾谊、建安时代的曹植、正始时期的阮籍、两晋六朝时的左思、郭璞、鲍照、陶渊明、盛唐的李白、中唐的李贺以至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以及明代李贽的“童心说”,公安派的“性灵说”,汤显祖的“意趣神色说”等浪漫主义的美学理论,明清的小说家吴承恩、蒲松龄,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发展了这一优良传统,甚至清代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的开端部分也极具浪漫主义色彩,“游幻境”的片断实际上是对人物形象的一次总结,具有强烈的神奇魔幻的色彩。 总而言之,道教的思想观念中崇尚自然“无为”,反对“有为”妄动,反对人为物役,欣赏率性“逍遥”,老庄重视自然,反对人之妄为对自然本性的束缚;孔孟则强调礼教,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老庄的思想影响文艺,使之以追求自然美为最高境界;而受儒家影响的文艺则推崇雕琢美,在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中这样两种观念也明显并存,只是在不同的时代各有侧重罢了。 道教题材直接进入古典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受到了道教的影响,甚至还有很多作品直接以道教神话故事为题材,使得中国古典文学表现了丰富多彩的特色,其中魏晋游仙诗、玄言诗、山水诗,唐代山水诗、田园诗、吟咏道教的诗、宋元的话本、元明的戏曲以及明清的小说很多都带有一定的道教色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1)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歌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一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巧设妙问激活学生思维,诱导学生一步步质疑-——析疑——释课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够说,语文课的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它驾驭着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也是对教师知识和水平的展示。提问不但要把握好“量”和“度”,更重要的是要找准切入点,问题的抛出要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在教学《月光启蒙》第二课时伊始,围绕课文的第一句话“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回忆起童年的夏夜会是“美妙”的呢?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这个问题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了!思维的火花在空气里碰撞!于是很快就出现了让人意想不到的理解和感受: 1、童年的夏夜有美妙的景。孩子们迅速找到文中写景的句子,大声朗读起来:“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这是孩子眼里最美妙的时辰! 2、童年的夏夜有美妙的人。在柔和的月光下,在温馨的农家小

院里,有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人——我的母亲。“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母亲勤劳朴素的美,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3、童年的夏夜有美妙的事。我和母亲坐在篱笆小院的干草堆旁,母亲搂着我,给我唱动听的歌谣、童谣,讲嫦娥奔月的故事,猜富有童真童趣的谜语。这是作者童年印象中最美妙的事。 4、童年的夏夜有美妙的歌。“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这首歌谣写劳动场面,也在赞美勤劳的劳动人民。“月亮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栋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古语说“凤凰非梧桐不栖”,而今还有“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之说,凤凰来了意思是家中有好运,好兆头。而瓦屋和竹楼是云南的典型建筑。短短一首歌谣不但介绍了云南的建筑特点,而且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母亲用美妙的歌谣把故乡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难忘童年的夏夜,难忘美妙的歌谣。 5、童年的夏夜有美妙的情。“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用歌谣开启了“我”的智慧之门,使“我”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作者再次回忆起童年往事的时候,充满了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 看来,精心设计一堂语文课的提问,孩子们的生命潜能将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将会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人文的魅

中国文学欣赏课后感想

中国文学欣赏感想 上了大学之后,就没有再上过语文课。对于文学方面的知识,已经很陌生,偶尔提起一些诗词,只是觉得很熟悉。上过潘水根老师的中国文学欣赏,暂时离开繁琐的数理统计经济现象,再一次接触了很多中国古代文学,感到很亲切。同时也通过听课知道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事情。 潘老师上的课,初听觉的很不可思议,讲的外星人和古代文学的千丝万缕的练习,一开始对我来说实在有些不能接受,不敢相信,好像天方夜谭。不过慢慢地仔细想想。那些推理的确很有道理也很有说服力,也许外星人真的曾经来过我们地球,甚至统治过一段时间,现在到其他星球去了,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先进的思想技术,还有很多难解之谜。 听到很多古代的传奇,觉得很是奇妙。早在那么多年前,就已经都那么先进的技术的思想,不得不感慨大自然和人类的神奇。 在经过无数次的冥思苦想后,我若有所悟。以下都是我的一些想象。我认为在很久以前,我们居住的地球在经历了若干纪,无论从温度、土壤、水啊等刚刚具备了生物生存的环境,抑或说是外星高科技生命改造了我们的地球,让地球变得适合于生命的生存。那时期的地球还处于蒙昧时代,尚未开发。是外星高科技生命人类把最初生命带入了地球,在此之前,地球上也许有了一些初级生命现象。至于外星人到地球来的原因,是为了实验、占有、开发还是为了流放犯罪,不好一概而论,因为在此先后来到地球的并不是一个外星球的外星人,而是由很多家,就像清末侵华的八国联军,对于这些来自不同科技水平,不同星球的外星人到地球来的目的也是不尽相同的。那时的地球,就这样被这些外星人所瓜分占有。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地球上有黄种、白种、黑种等不同的人种,有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汉族、蒙古、不同民族的真实起因吧。 另外,听老师讲了很多李白的故事,从身世到官场经历,从友谊到身边的女人。似乎古代诗人的感情生活都很复杂,李白前前后后有四个女人,而且一些是门第比较好的,让人想到倒插门女婿。对那些女人似乎也没有什么感情,很奇怪。他竟然还会丢下自己的儿女不顾,执意一个人是寻找他的人生理想,这让我感到很不理解。不过文人思想跟一般人肯定不一样,古人的思想和现代人的思想也不一样,不能拿自己的想法主观臆断。不管怎样这不能改变他就是中国文明千古的一大文豪的事实。 一直以为李白是个豪放派。描绘祖国的大好河山,体现出他的潇洒俊逸;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体现出他的浪漫豪迈;表达对亲友的关心思念,体现出他的重情重义。李白无愧于“诗仙”的美誉。李白的诗作能够千古流传,不仅因为这些诗作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更是因为其中蕴含的作者动人心魄的人格魅力。 其实他也是个落魄的失意的政客。二十五岁时,他离开了家,千里迢迢地去了万里之遥的长安城,找寻他的政治理想。李白毫不掩饰他对功名事业的向往,同时又因为自己绝对无法接受的那些取得富贵利禄的附加条件而弃之如敝屣;他热爱现实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对其中不合理的现象毫无顾忌地投之以轻蔑。所以李白虽然曾在天宝初年供奉翰林,但因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后来还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险些丧命。“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中悲愁失意之情显而易见。在其他诗句中李白也时时流露出报国无门的愁绪,却也始终能坚信有“直持云帆济沧海”的一天。而终究没有等到这一天的他也实在是个可怜的政客。

2013中国当代文学专题作业1形成性考核册答案_图文

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 在描写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的小说中,赵树理的作品是(C A.《村歌》 B.《禾场上》 C.《登记》 D.《耕耘机》 2.《创业史》中“中间人物”的代表是( B 。 A.“糊涂涂” B.梁三老汉 C.“亭面糊” D.陈先晋 3.“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周立波的( D等。 A.《三里湾》 B.《铁木前传》 C.《艳阳天》 D.《山乡巨变》 4.《三里湾》中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代表是( C 。 A.刘雨生

B.梁生宝 C.王金生 D.李月辉 5.“奇袭奶头山”、“智取威虎山”等情节出自作品(A。 A.《林海雪原》 B.《红旗谱》 C.《皖南事变》 D.《三家巷》 6.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故事为线索的小说是(D。 A.《林海雪原》 B.《三家巷》 C.《皖南事变》 D.《红旗谱》 7.90年代以后,重写革命历史的作品主要有邓一光的( A 等。 A.《我是太阳》 B.《激情燃烧的岁月》 C.《历史的天空》 D.《亮剑》

8老舍以其对旧时代底层市民的人文关怀、创新的戏剧结构和精湛的舞台语言取得巨大成功的作品是(C等。 A.《考验》 B.《关汉卿》 C.《茶馆》 D.《龙须沟》 9.第一批八个“革命样板戏”中的交响音乐是( C 。 A.《白毛女》 B.《红色娘子军》 C.《沙家浜》 D.《智取威虎山》 10. 《暗恋桃花源》的作者是(B。 A.孟京辉 B.赖声川 C.高行健 D.何冀平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以当时农村合作化运动为题材的长篇小说,除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外,还有周立波、柳青、浩然的(ABD 等。

中国文学发展史作业

科技发展史论文作业 ——浅谈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国文学发展史 一、摘要 文学史是文学发展的?历史?,是对文学的动观而非静视。把文学现象、文学流变和文学作品放在文学发展的长流中作通观审视,在宏观的视角下确定其价值和意义,这是文学史研究与写作基本的学理要求。 (一)先秦两汉时期,文学尚未取得独立地位,往往与政治、思想、哲学、历史融为一体,较为纯粹意义上的作家还不多见,文体以诗歌、散文为主,风格上主要表现出典重淳厚、磅礴大气的特征。 (二)魏晋至两宋时期,中国古代文学进入自觉期和鼎盛期。此一时期文人有着较高的地位和一定的独立发展的空间,文学的地位也大大提高,诗、词的兴盛并发展到臻于极致的美的境界标志着文人主体精神的充分张扬,审美上论结构的恢张、气势的博大虽已无法与先秦两汉文学相提并论,但词采之美、体式之纯、性情之真、韵味之厚却是它独具的魅力。(三)元明清时期,为中国文学的转型期和新变期。受专制政治和程朱理学的严重束缚和世俗文化的极大冲击,文人地位一落千丈,思想缺乏自由,精神惶恐落魄,而整个民族精神既失去了先秦两汉时期的雄大之势,又没有了魏晋以来直到宋代的灵动之气,作为士人雅文学标志的诗词和散文开始走向衰落,而受俗文化滋养的散曲、戏剧、小说却大放异彩。 由此看来,文学史的编著虽不可避免要涉及文学的分期,但绝不是分期文学的罗列,而必然要将时期之变与作家之变、文体之变、文风之变、审美之变等等种种因素作真切的把握和深刻的揭示,进而深入探求整个文学系统深层结构的演变和文学发展的根本走向。 文学史的发展观往往体现出对文学认识的联系观和系统观。对文学现象的认识通常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是?孤立?的看待,另一是?联系?的看待。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问题如果采用前一种态度,就不免就事论事,从而得出流于狭隘、片面和简单化的结论;相反,后一种态度则注重将每一文学环节纳入文学发展的系统中去审视,由此确定它应有的位臵,认识它产生的因由和存在的意义。文学史研究和写作的总体趋向是抛弃前一种认识观,自觉地接纳后一种认识观。 二、正文 1、古代文学的发展 (1)早期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虽然文字还没有产生,但在人民中间已经流传着神话传说和民间歌谣等口头文学。保留在古代典籍中的文献资料表明,《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神话故事,闪耀着中华民族文明智慧的光辉。 甲骨文字的发现,使中国古典散文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殷商时期的《尚书》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相当成熟,理所当然成为中国古典散文之祖。 西周时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是古代文学史上头一件大事。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 (2)春秋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游说之士蜂起。在百家争鸣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产生了一批政治家和思想家,写作了大量以说理透辟、逻辑严密、言辞锋利、善用比喻为特点的论说散文,又称诸子散文。在诸子散文中,文学性最强当数《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

月光启蒙教学案例

月光启蒙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猜谜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特别是课文中的童谣、民谣、谜语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的精典浓缩。 [设计理念]:本文作者孙友田是我国著名诗人,他写本文想要表达出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可是通篇没有出现一个这样的字眼,作者把对母亲的情感放在字里行间,放在母亲唱的民谣、童谣,讲的故事,猜的谜语里。正是母亲在夏天的月光下唱民谣,唱童谣,讲故事,猜谜语,使得作者觉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也是文章开头的一句话。也正是这质朴的中国民间艺术给了作者以启蒙,使作者走入了文学的殿堂。为了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这里的“永远”“美妙”,我设计了“一唱三叹”的教学方法,读母亲唱的民谣、童谣,讲的故事,猜的谜语,层层深入,感受“美妙”,感受“永远”,最终体味出作者对母亲的那份感激、怀念。在本课的教学中,孩子们也将和作者一起,没有那直白的感激、怀念,而将那份深深地感激、怀念置于那“唱”“叹”之间。 [教学目标]:能通过对民间艺术:民谣、童谣、故事、谜语

的理解,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昨天我们学习了第十七课《月光启蒙》,知道了在夏天的夜晚,母亲会和我做些什么呢?(出示填空)在童年的夏夜,母亲会给我( )、( )、( )、( )。(唱民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2、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民谣,故事,童谣,谜语,喜欢的多读几遍。 学生自读,边读边做注释。 二、新授课文 (一唱)师:你喜欢母亲讲的童谣、故事、民谣还是谜语?请你来读一读。 生:我喜欢母亲讲的谜语。(生读谜语) 师:你猜出了这个谜语了吗? 生:是花生。 师:你怎么猜出是花生的? 生:花生的壳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像麻袋,所以是麻屋子。花生仁表面有一层红色的皮,所以是红帐子。花生肉是白白胖胖的,所以是里面睡个白胖子。 师:解释得真好。作者猜出来了吗?妈妈为什么要说他笨呢?

中国现代文学试题

系别: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1-----------------------装--订--线-------------------------━━━━━━━━━━━━━━━━━━━━━━━━━━━━━━━━━━━━━━━━━━━━━━━━━━━━━━━━━━━ 中国现代文学(第一学期)试题(五) 一、填空(20分) 1.1917年《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________和陈独秀的________掀起了文学革命运动2.《彷徨》收集作品从________到1925年12月,共收小说________篇 3.冰心的小说________中的人物是颖石 4.《惨雾》的作者是________ 5.许地山早期出版的小说集是________充满着宗教色彩 6.《海滨故人》是________的代表作 7.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包括《沉沦》________和________三个短篇 8.闻一多出版的诗集________和________分别出版于1923年和1928年 9.我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1907年由留日学生组成的________社 10.周作人在继承明代公安派及其以后的名士派性灵小品的基础上又借鉴了外国散文,“漂亮”和“缜密”的写法,形成了作品的________风格,________的特色11.《子夜》中的地主阶级形象有吴老太爷,________和________等人 12.“如残叶溅血在我们脚下,生命便是死神唇边上的笑”是李金发的________ 一诗中的名句 13.《风波》是鲁迅小说集________中的一篇,《孤独者》中主人公________ 二、单选(10分) 1.《太上政府》的作者________ A.陈独秀B.李大钊C.周作人D.鲁迅2.《冲击期化石》的作者________ A.郑伯奇B.成仿吾C.张资平D.张恨水3.“自由人”是指________ A.胡秋原B.苏汶C.陈西滢D.梁实秋4.下列成员中,属于湖畔诗社的成员有________ A.冯至B.潘漠华C.徐志摩D.刘大白5.黄大傻是哪部剧作的主人公________ A.《咖啡店的一夜》B.《泼妇》C.《获虎之夜》D.《压迫》6.“颖铭,颖石”是哪部小说的主人公________ A.《超人》B.《去国》C.《斯人独憔悴》D.《悟》 7.王统照的作品有________ A.《湖畔儿语》B.《海滨故人》C.《斯人独憔悴》D.《缀网劳蛛》 系别: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人民版-专制下的启蒙(教学设计正稿)演示教学

人民版-专制下的启蒙(教学设计正稿)

专题六第三课专制下的启蒙(教学设计) ——人民版必修第三册设计者: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2013级学科教学(历史)林黄敏 【课程标准】 1、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 2、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目标:“启蒙运动”、“理性”两个概念;启蒙运动发生的背景;英、法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张以及康德的观点;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启蒙运动的影响。 (2)能力目标:在自主探究中,巩固和形成对历史学科分析、归纳、概括问题的基本技能。在合作探究活动中形成处理、整合信息以及与人合作的社会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和教材内容有紧密联系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通过老师讲述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启蒙运动的核心:理性主义的了解和阐释,培养学生人文意识,强化民主法治观念。 (2)通过对启蒙运动的过程探索,影响和作用更好的培养学生关注社会进步,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科学精神,敢于怀疑,勇于创新,不断追求民主和真理。 【重点与难点】 1、重点: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主张。 2、难点:掌握法国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和他们的思想主张。 【课前准备】 1、教师教学准备:认真备课,制作多媒体课件、编写教案,布置学生预习。 2、学生学习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资料,思考课本的探究问题。 【教学线索】 导入---启蒙之惑(背景与概况)---理性之光(英法启蒙思想家及其思想)---思想之剑(影响)---课堂总结---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布置

浅谈中国文学中的数学

浅谈中国文学中的数学 08汉语言文学(1)班080501110019 欢 摘要 数学与文学息息相关。有一句名言说数学比科学大得多,因为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数学不仅可以表示科学,还可以用来描写人生事物。纵观中国的文学,不论是在诗歌还是在其他文体上,都会出现与数学相关的语句。作家们用简单的“数字”(数字、符号、数学概念等)来表达他们的心感受,不仅深刻绝妙,而且趣味无穷。 关键词诗歌数字散文 提到数学,人们都会想到数学表达的是科学的语言,是客观的事物,怎么会把它和文学联系起来呢?众所周知,文学是很有主观性的学科,把它和数学联系起来,会不会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呢?然而,自古以来,文学就与数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论是诗歌还是其他文体,都会出现用与数学相关的语句来表达所写的容。下面就从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和散文来简单阐述文学中的数学。 一、从诗歌来看 诗歌是中国古老文学的代表,早在先就有《诗三百》(即《诗经》)。那么,诗歌与数学到底有哪些联系呢? 在诗歌中运用数字来表达所描写的事物、感情,可以使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生

动形象,富于韵律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如: 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千山”与“万径”相对,读来琅琅上口,节律优美。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诗中“两”与“一”相对,显示了诗的整齐美,也可以使诗歌的艺术特征发挥的淋漓尽致,又如: 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千尺”肯定非实指,而通过它,我们领略到了庐山山势险峻,高大雄伟,瀑布水流飞驰,一泻千里的壮观场面,也体会到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风格。又如他写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也运用了夸,它为“缘愁似个长”一句打下一个很好的铺垫,使人读后,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愁思如一江春水绵绵不绝。 在诗歌中巧妙地运用数字,不仅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具体,富于韵律,还可以使诗歌更加有趣,富于魅力。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是一首妇孺皆知的五言诗,诗人巧妙地运用数字,把数字巧妙地嵌进诗歌中,生动有趣的描绘出一幅恬静的乡村图。再如: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万般无赖把郎怨。万语千言道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