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幼儿心理学考试内容

幼儿心理学考试内容

幼儿心理学考试内容
幼儿心理学考试内容

幼儿心理学考试内容

一.绪论

【识记】1.基础心理学:又叫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心理学。是所有心理学分支的最基础和最一般的学科,是心理学专业学生入门的第一门专业课程。

2.幼儿心理学:是研究3~6、7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的科学。幼儿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细小分支。【理解】1.学习心理学的意义:认识教育对象,形成科学儿童观;探索婴幼儿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2.心理现象的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具有主观能动性;心理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应用】

1.主要的心理学研究方法:(1)实证研究法(采用规范的方法收集实际材料、数据、事实,再从这些材料、数据、事实

中归纳出普遍性的结论),实证研究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作品分析法)、实验法(2)理论研究法(对儿童心理发展趋势、发展阶段、发展模式、发展因素等的概括和总结)

2. 幼儿心理学的学习方法:抓住幼儿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掌握基本知识,掌握基本概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观察、

实验和理论学习结合起来。

二.幼儿认知的发展

【识记】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反映现实世界最基础、最简单的心理过程。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记忆:记忆是人脑保持信息和提取信息的心理过程。

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直观动作思维:是依赖于感知觉和动作的一种概括水平低的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所进行的思维。

逻辑思维: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进行的思维。

【理解】感觉的特性及其应用:感觉的适应现象(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感觉的相互作用(人在唱歌时唱到低音部时常常会弯下双膝挤出低音);感觉的代行现象(聋哑人的视觉等特点敏感);感觉的对比(天上的星星在明月下看起来比在黑夜里看起来少);实践锻炼可以促进感受性的提高(调琴师可以辨别琴键发出的声音是否正确)。

1.知觉的特性及其应用:选择性(万绿丛中一点红);整体性(走进一个教室首先是对整个教室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理

解性(一个有经验的医生在X光片上能够看到一般人无法察觉的病变);恒常性(人们并没有由于视网膜上成像大小的变化而对从远处走近的人看成多个不同的人)

2.错觉:是指人们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现象。

3.常见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4.肤觉:肤觉是一组复合的感觉,包括触觉、温觉、痛觉。(触觉是皮肤受到机械刺激而引起的感觉。温觉是皮肤对外界

温度的感觉。痛觉是皮肤对伤害性刺激的感觉)婴儿吮吸手指不是一个偶然的、无组织的盲目动作,而是一个有组织、有指向的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用嘴试探物体逐渐转变为用手触摸。

前庭觉:人内耳里的半规管中的淋巴液的晃动引起身体平衡和运动的感觉。新生儿的前庭觉能使他形成最早的条件反射。儿童的前庭觉使得自己动作越来越平衡、准确和协调。

嗅觉是鼻腔里的嗅细胞对散发在空气中的气体刺激引起的反应。

味觉是口腔里的味蕾对溶解于水的物质刺激的反应。

幼儿视觉发展:①可见光对眼睛视网膜的刺激产生视觉。人所获得的信息中有70%~75%是通过视觉得到的。新生儿的视觉并不发达。②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指从一定距离处感知两个临近点的能力。我们通常所测的视力就是医学上的视敏度。③颜色视觉,婴儿比较喜欢波长较长的暖色,如红色等。不能正确辨别色彩的现象叫色盲,不能辨别红绿蓝三原色者为全色盲。④3~5岁时视力提高最快的阶段。6岁幼儿视力接近成人水平。

5.幼儿听觉发展:听觉是特定范围内的声波刺激耳膜后产生的反应。①儿童听觉发展关键期是1~3岁。②听觉是特定范

围内的声波刺激耳膜后产生的反映。③6个月左右的婴儿到3岁左右期间的儿童容易患上中耳炎,中耳炎会严重影响儿童听力和注意力。④环境中长期的高强度和高频率的噪音也是儿童听力的一大杀手,应当加以避免。

6.常见的知觉有:空间知觉(方位知觉、形状知觉、深度知觉)和时间知觉。

7.方位知觉:是对上下、左右和前后位置的感知。3岁辨别上下,4岁辨别前后,5岁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

8.形状知觉:是以视觉为主的,包括动觉、触觉在内的复合感知。辨认图形的顺序,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半圆形,梯形,菱形。

9.深度知觉:是对自身与物体间距离的感知。视觉悬崖

10.时间知觉:人们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小班幼儿只能分清天亮天黑等概念,中班幼儿能对昨天、

今天、明天分辨清楚,大班幼儿对于概念更广的时间辨别能力提高。

11.记忆分类:按内容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按大脑的加工方式与保持时间的长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

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一般在7±2个组块之间。按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按识记的方式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12.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回忆。

13.记忆保持过程中有遗忘规律,艾宾浩斯曲线说明遗忘的过程先快后慢,经过6天以后基本就不再遗忘了。

14.回忆的两种水平:再认和再现。

15.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以无意识记为主导,机械识记与意义记忆均有发展,记忆的恢复现象,回忆的发展(杰出的再

认能力,回忆水平的提高,长时记忆的发展)。

16.影响幼儿记忆的因素:年龄,知识经验,情绪状态,外加动机。

17.幼儿的记忆策略:视觉复述策略、特征定位策略、复述策略、组织性策略、提取策略。

18.思维的特征:概括性,间接性,对经验的重组

19.婴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

20.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以表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幼儿的表象思维具有象征性,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

刻板性。

【应用】

1.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观察力是一个人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感知能力。培养观察能力要做到以下几点:重视对幼

儿进行感官训练;给幼儿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给幼儿以具体的观察指导;观察过程中,尽可能引导幼儿眼、耳、鼻、口、舌、手等感官都参与认识活动。

2.培养幼儿记忆能力:①激发兴趣与主动性②丰富生活经验③培养有意记忆④教授记忆策略

3.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①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的机会②教学活动中突出具体性、形象性③创设问题情景,

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④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⑤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三.幼儿情感

【识记】情感: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1.激情:激情是一种猛烈、迅速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感状态,如狂喜、愤怒、恐惧、绝望。

2.心境: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引起心境的原因有师生关系、学习成绩、环境条件的变化、工

作的顺逆、身体的健康状况。

3.应激:应激是在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感状态。

4.高级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属于道德感。

5.道德感: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6.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发生的情感体验,是人的求知欲、认识兴趣、解决问题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

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7.美感:美感是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的美学价值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理解】

1.情绪情感的关系:①情绪和情感都是人的心理体验。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经验的概括。情

绪受情感的制约和调节,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又通过情绪表现出来。②二者区别:从发生过程来看,情绪发生较早;情绪带有情境性和暂时性的特点,它往往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是人对事物稳定态度的反映;情绪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

2.情绪和情感的作用:①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情绪直接驱动、促使着儿童去做出某种行为或抑制某种行为。②情绪

和情感对认知发展的作用。情绪是随着认知的发展而分化和发展的,情绪对儿童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作用或抑制、延缓作用。③情绪和情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体现在人的面部表情、体势表情、言语表情。④情绪

和情感对儿童个性形成的作用。

3.情绪的发生:儿童在出生时就有原始的不分化的情绪反应。1岁半左右开始分化。有一派心理学家认为,新生儿有怕、

怒、爱三种原始的情绪反应。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认为人类婴儿从种族进化进程中通过遗传获得大约8~10中基本情绪,如愉快、兴趣、惊奇、厌恶、痛苦、愤怒、惧怕、悲伤等.

4.情绪的表现:①哭,饥饿的啼哭;发怒的啼哭;疼痛性啼哭;恐惧和惊吓的啼哭;不称心的啼哭;吸引别人注意的啼哭。

②笑,婴儿的笑比哭发生的晚。③恐惧,婴儿最初的恐惧由巨大的响声或身体失重状态引起。恐惧虽然是消极情感,

但其作用并不完全是消极的。④焦虑,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是婴幼儿经常出现的焦虑类型。

5.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①从情绪情感进行过程来看,幼儿情绪情感有三个特点,不稳定、比较外露、易冲动。②

从情绪和情感所指向的事物看,幼儿情绪和情感发展有两个特点,情感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情感不断丰富;情感所指向事物的性质逐渐变化,情感日益深刻。③从幼儿的情感发展水平来看,幼儿的高级情感开始形成。

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社会化、丰富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应用】

1.幼儿情绪的调控①情绪调控是个体对情绪反应的监控、评估和改变。情绪调控的发展是幼儿情绪发展的核心,也是个

体情绪发展的高级阶段。②幼儿情绪调控的发展趋势:情绪的冲动型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情绪和情感从外显到内隐。③幼儿情绪调控的手段有建构性策略、回避策略、破坏策略等。④情绪掩蔽,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定、利益冲突,人们会采取某种策略,使外表的情绪表现与内心的情绪体验并不一致的现象叫情绪掩蔽。适当的情绪掩蔽是儿童对具体情境做出恰当的情绪反应的能力。情绪掩蔽受两种因素的驱动:规则驱动和情境驱动。2.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①父母的影响(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映;父母与儿童讨论情绪;具体情境的作用);②同伴

的影响;③教师的影响。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帮助幼儿学会认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A认知策略,改变认知和学会合理认知,是情绪调控的重要方法;B行为策略,利用强化原则,增进良好行为发生的次数,减少不良行为发生的次数,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C情感策略,必须营造一个安全、宽容、接纳、温馨的心理环境,使幼儿能自由地、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3.幼儿情感的培养方法: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培养幼儿良好的情感;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培养幼儿的情感;重视对幼儿

进行爱心教育;重视培养幼儿的移情能力(向孩子倾诉情感;引导孩子欣赏别人的情感;多让孩子换位思考;让孩子学会表达情感);正确疏导幼儿的不良情绪。

四.幼儿的社会化

【识记】语言应用能力:又称语用能力,是指儿童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

1.幼儿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学习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

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幼儿的社会化主要涉及语言的发展、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亲社会行为等方面。

2.依恋:人与人建立起来的、双方互有的亲密感受以及相互给予温暖和支持的关系叫依恋。依恋是儿童对养育者最持久、

最稳定的情感关系。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毕是“依恋理论”的创始人。

3.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儿童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同龄人间的人际关系。

4.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理解】

1.婴儿从不会讲话到能够用语言表情达意,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这个阶段称之为“前语言时期”。主

要经过以下两个阶段①婴儿对语言的知觉,即婴儿对语言的知觉起始于对语音的反应,当周围的成人发出声音的时候他们觉察到了。②婴儿对语言的表达,这是一种特殊的表达,在他们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借用叽里咕噜的声音形式来表情达意的。

2.幼儿语言构成要素的发展①语音的发展:婴儿在说话以前先是会发音。9个月至1岁左右,婴儿能模仿成人的发音。1

岁到1岁半,婴儿听到词就能引起相应的反应。1岁半到3岁儿童的语言处于积极发展的阶段。4岁左右的儿童,发音的正确率有了明显提高,一般能够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言。②词汇的发展:词汇的数量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此类范围逐渐扩大,词义逐渐丰富和加深。积极词汇(理解并用对的词汇)、消极词汇(理解但不能正确使用)③语法的发展: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从简单句到复合句,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1岁到1岁半时儿童多用单词句,1岁半到2岁时出现了意思上相互关联的双词句。总的发展趋势是单词句、双词句、简单句、复合句。

3.幼儿语用能力的发展:语用能力是指儿童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这是反映儿童语言水平的重要标志。儿

童语用能力的发展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合适的表达方式,幼儿根据所处的情境以及听者的特点决定说话的内容

和方式②连贯的复述能力,从5岁开始幼儿已经能够连贯地复述故事内容③行动的调节能力。儿童开始的语言是自我中心语言(重复,独白,集体独白),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出现了社会化语言(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威胁、问题与回答)。大约到六七岁,儿童的自我中心语言逐渐向社会化语言过渡。④语言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儿童习得语言的总趋势是一致的,但每个具体的儿童在语言发生的时间、习得的策略上是不同的,具有明显的个别差异。

女孩比男孩发展快。

4.依恋关系的类型:①安全型依恋。与妈妈分离时会哭泣或表现出不安,但能较快安静下来;哭闹或受惊吓时,在妈妈

的安慰下也能很快安静下来;妈妈回家时会表现出高兴,喜欢与妈妈一起玩。大约70%的儿童属于这种依恋类型。这类儿童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友好地在一起玩耍,很少有反常的行为问题。②回避型依恋。妈妈回家时,仍专注于自己的活动,很少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对妈妈离开漠不关心,很少表现出哭泣、不安情绪。此类依恋在正常儿童中约占10%。这类儿童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如攻击性比较强,经常抢夺别的小朋友的玩具、欺负别的小朋友等。③矛盾型依恋。在妈妈离开之前就开始表现出焦虑,他们紧张地关注妈妈的行为,生怕妈妈离开,当离开回来后一方面想接近妈妈,一方面又以尖叫、踢打来拒绝。此类儿童大约占20%。这类儿童容易出现内隐的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胆小、退缩、缺乏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等。回避型依恋和矛盾型依恋统称不安全依恋。

5.依恋关系的类型形成的原因:①首先,婴儿对亲人的依恋方式,主要取决于父母对孩子采取的不同的养育方式。安全

型依恋的孩子的母亲,从孩子一出生就知道自己应该做一个负责任的养育者。矛盾型依恋的孩子的母亲,看上去愿意与孩子进行亲密的身体接触,谈她们常常错误地理解孩子发出的信号,不与孩子形成同步习惯。回避型依恋的孩子的母亲有的对孩子缺乏耐心,对孩子的信号反应迟钝,有的对孩子经常表现出消极情感,不爱紧紧抱住孩子。②婴儿的气质,是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生物学基础。婴儿早期的气质特征很可能影响了父母对他们的印象和态度。

6.依恋的作用:依恋现象的存在,为弱小的婴儿提供了一个探索环境的安全基础。在婴儿时期是否形成了亲子之间的依

恋关系,对孩子以后的心理发展有长远的影响。一般来说,安全型婴儿会成长为心理健康的儿童;而矛盾型依恋的儿童比较容易成为攻击的受害者,这些孩子面对挑战任务时容易受挫伤;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很难与同龄人相处,她们不大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不时还会爆发攻击性的行为。

7.同伴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同伴关系对儿童来说是一种新型的关系,它对儿童发展的意义十分重要。①发展

社会认知。在于同伴的相处中,建立平等互惠的同伴关系,幼儿学会合作,获得积极的、富有成效的社会交往机能,进一步发展其社会认知的能力②满足情感需要。儿童除了在亲子关系中能够获得爱与归属的需要外,更多地可以从一般的同伴集体中获得。③培养积极个性。儿童在同伴关系中可以平等地、自由地发表各自的见解,平等的交往能够让幼儿体验到内在尊重感,有利于他们自信心、责任感等良好个性特征的发展。

8.同伴交往的特点:①婴儿期,2个月大的孩子会注意在周围的同伴,并与同伴相互注视;1岁左右儿童获得了一些重要

的社会技能和行为;2岁时婴儿在社会性发展领域中的成就更为显著,获得与玩伴协调行为的能力,模仿同伴行为和意识,遵守秩序等能力。②幼儿期,进入幼儿园后,练习社交技能(支配、协商、坚持、放弃、接受或退让、顺从或反抗),强化交往行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积极投入游戏(游戏中的交往),逐渐出现性别分离的现象(偏好跟同性小朋友玩)。

9.幼儿交往能力的策略:幼儿交往策略出现顺序为:给予、顺从、支配、逆反、协调。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往策略行为

呈现出增长的趋势,幼儿与成人交往的水平要低于与同伴交往的水平。

10.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①行为特征。能够和同伴商量、愿意分享的儿童更受欢迎。同时具有外向的、友好的人格特征,

擅长双向交往,在活动中没有明显的攻击性行为者较受欢迎。②认知能力。在同伴交往中遇到问题能够独立处理,碰到有争执时尝试去协调,见到同伴有求助时可成为他人的支持者,这类儿童在交往中更受欢迎。③身体吸引力,即外表和言行。出现“视觉偏好”的现象和“以貌取人”。对于外表漂亮的儿童,会产生满意感和积极的交往行为,反之则降低满意感而产生消极的交往行为。④成人的鼓励。家长和教师对儿童的影响。成人的鼓励就是去教孩子玩,去教孩子怎么和他们的同伴玩。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儿童可能带来的影响。

11.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①教会儿童合作,增强儿童的自信感②教会儿童游戏,提高儿童的参与度③教会儿童接纳,融

洽儿童的同伴关系④教会儿童表达,培养儿童的积极情感。

12.幼儿道德发展的理论①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第一阶段(3~6岁)前道德判断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判断

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第二阶段(6~9岁)他律道德阶段,就是按照外在的标准,主要是成人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第三阶段(9~11岁以后)自律道德阶段。按照自己内在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②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

前习俗道德水平(服从于惩罚定向,快乐的相对主义);习俗道德水平(好孩子定向,社会秩序与权威的支持);后习

俗道德水平(民主地承认法律,普遍的原则)。

13.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具体性、他律性、模仿性、情绪性。

14.幼儿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①家庭及其父母②游戏及其活动③同伴及其交往④社会榜样⑤教师及其环境

15.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①社会认知水平。儿童开始是十分自我中心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交往活动的增加,他们与社会

互动过程中逐渐发现已有的认知模式不再能够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因此新的认知模式开始形成。②情感移情作用。亲社会行为的形成是以某种程度的认识能力的发展和与他人情绪共鸣反应的发展为前提的。③家庭引导方式。家庭的奖励或示范在儿童亲社会行为中起着作用。④传播媒体影响。研究表明,儿童在电视中接受的是正面的抑或是负面的刺激,与他们随后形成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应用】幼儿语用能力的发展;依恋关系的类型;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五.幼儿个性因素的发展

【识记】气质: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动力特征。(所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指向性)

性格:一个人对现实事物稳定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就叫性格。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所作所为的看法和态度就叫自我意识。

【理解】

1.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①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②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

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③黏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④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注:胆汁质孩子心理活动的明显特点是兴奋性高,不均衡,带有迅速而突发的色彩。多血质孩子心理活动的显著特点是有很高的灵活性,容易适应变化的生活环境。黏液质孩子心理活动的显著特点是安静、均衡。抑郁质孩子心理活动的明显特点是迟缓、内倾。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总结出气质的九个维度:活动水平、节律性、注意的转移、趋向与退缩、注意的广度和持久性、适应性、反应强度、反应阈限、心境质量。托马斯将气质分为:容易抚养型、难以抚养型、缓慢发动型。

凯根分为行为抑制型和非抑制型。

2.幼儿气质的发展特点①气质的稳定性②气质的可变性。

3. 影响幼儿气质的因素:气质发展具有可变性,因此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注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个体生理

机制。即神经系统以及大脑皮层的不断发展与成熟。②家庭教育环境。即父母的抚育方式、所提供的环境物质条件、父母的关心和责任感以及教养方法。③学校教育环境。学校教师的教养方式对幼儿气质发展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4. 性格的结构:性格的态度特征(集体主义,同情心,诚实,正直);性格的意志特征(勤劳,有责任心,认真,创新性);

性格的情绪特征(情绪是否易受感染,情绪是否易波动,情绪持续时间长短,心境是否主动);性格的理智特征(观察的主动性,目的性,快速性;想象的主动性和大胆性;记忆的主动性和自信程度;思维的独立型、分析型还是综合型)。

5.婴儿期性格的萌芽①合群性②独立性③自制力④活动性;

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①活泼好动②喜欢交往③好奇好问④模仿性强⑤好冲动。

6.影响幼儿性格发展的社会因素:性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气质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前提,在此基础

上,社会因素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家庭,包括亲子关系、家庭结构、家庭氛围和父母榜样。②幼儿园。幼儿在集体活动中所处的地位,教师和伙伴对幼儿的态度,这些都影响着幼儿性格的形成。还有包括游戏、早期学习、早期劳动和日常生活等在内的活动。

7.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①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开始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分,认识自己的整体形象,意识到身体内部状态,名字与身体联系。②对自己行动的认识,主要经历以下几个水平:区分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出现最初的独立性,支配自己的动作。③对自己心理活动的意识。3岁开始意识“愿意”和“应该”的区别,4岁开始出现对自己的认识活动和语言的意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从知道自己的名字发展到知道“我”,意味着从行动中实际地成为主体,由此导致了儿童认识、情感和社会性的发展。

8.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①自我评价的发展。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和多方面进行评价。从对自己外部行为

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从主观情绪性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②自我体验的发展。幼儿自我体验呈现出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从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的特点。如愉快和愤怒体验发展较早,委屈、自尊和羞愧感发生较晚。

③自我调节的发展。3~4岁的儿童坚持性和自制力很差,到5~6岁,儿童才有一定的坚持性和自制力。

9.性格与气质:①性格与气质有密切联系。首先,先天的气质是性格形成的生理学基础。其次,某一气质会比另一种气

质更容易促使个体形成某种性格特征。再次,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②性格和气质的主要区别,气质主要是先天获得的,是生理性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也无好坏之分;而性格主要是后天养成的,是社会性的,具有可塑性。性格特征可以按照一定的社会评价标准分为好的性格或坏的性格。

【应用】

1.幼儿性格的培养:①加强思想品德教育②引导幼儿参加集体生活和实践活动③树立良好榜样④巩固幼儿良好的性格特

征,克服性格方面的缺点。

2.幼儿气质和教育:①设计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②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③平等地关注不同气质的幼儿④有差别地进行

气质补偿教育。对于胆汁质幼儿,可以加强有关细致性和深刻性方面的教育活动,鼓励他们对外界环境作深刻、细致的观察思考,并且加强对自身行为的调控;对于多血质的幼儿,可以加强自信心和自主决策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坚信自己的认识、坚定自己的行为,不要过于善变或轻易地听信他人;对于黏液质的幼儿,可以加强对他们的行为效率的培养,使他们学会做事不拖拉等;对于抑郁质的幼儿,可有意地安排一些活泼的集体活动,让他们更多地锻炼和表现自己,在集体活动中让他们逐渐消除内向或善感等负面的特征。

六.儿童心理健康及教育

【理解】健康:指一个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三者处于完好状态的情况。

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一智力发展正常;二情绪稳定、情绪反应适度;三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融洽;四行为统一和谐;五性格特征良好。

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生物因素。遗传;个体神经系统类型的特点;各种导致中暑神经系统、内分泌、运动系统等失调和伤害的疾病都会引起心理健康的失衡。②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家庭环境、家庭教养方式、家庭变故等)、幼儿园(幼儿园的环境、幼儿与教师的关系等)、社会因素(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自然环境③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生理(饮食、睡眠、运动、衣着)和心理的需要(自尊、安全、归属、爱抚等)。

【应用】

1.婴幼儿心理健康维护:幼儿需要在一个充满真诚、温暖、关爱的氛围中成长,需要得到家长、老师和同伴的欣赏、尊

重和帮助,只有这样,他们的心理才能健康地发展。维护婴幼儿心理健康要做到以下几点①注意儿童情绪发展的任务要与年龄阶段相适应。②形成新的依恋。帮助幼儿与教师形成新的依恋关系,教师与幼儿之间形成新的依恋,有助于鼓励儿童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行为,有利于他们探索新环境,并与其他小朋友进行交往。③帮助儿童集中注意力。教师应该敏锐地觉察出儿童所处的状态以及可能的原因,给予适时的帮助,让他们从情绪的困扰中解脱出来,鼓励他们安静下来参加集体活动。游戏是维护儿童注意力的最有效手段,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游戏,可以培养儿童注意力的发展。④多与家长沟通。幼儿教师必须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了解孩子的情绪问题,也让家长理解和支持教育方案。

2.幼儿情绪危机的克服:引起幼儿情绪危机的事件,有大有小。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幼儿克服情绪危机。①妥善处理分离

焦虑。分离焦虑是儿童在于养育者分离时产生的强烈负面情绪,具体表现为害怕、退缩、哭泣、胡思乱想等。②敏锐觉察幼儿情绪。教师要以职业的敏锐,及时觉察幼儿的情绪并给予适当的关注和调适。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的活动中观察幼儿的情绪反应。教师要对幼儿的特殊行为表现多加观察和分析。③关心单亲家庭的幼儿。教师应该增强文化意识,正确认识现代家庭的多元性,对任何孩子都要一视同仁,既不歧视单亲家庭的儿童,也不过度关注。幼儿园组织家长活动时,教师要考虑到单亲家庭儿童的特殊性,尽可能邀请双方家长前来参加活动。④帮助儿童了解死亡。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死亡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生命教师。

3.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技巧:在社会交往中,社会性技巧是不可缺少的。幼儿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幼儿掌握社会性

技巧。①培养幼儿的移情。培养幼儿移情的有效手段之一是鼓励角色扮演,让幼儿扮演各种角色增加幼儿体会别人感受的机会。②帮助儿童积累分享的经验。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正确处理儿童之间因资源问题引发的冲突,最根本的出路是帮助幼儿积累分享的经验。③帮助边缘儿童提高社交技巧。虽有交往的愿望但由于缺乏社交技巧的儿童称为边缘儿童。

4.幼儿自尊的维护:自尊是对自我评价的接受程度。维护幼儿自尊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接纳和关心所有的儿童。教师要关

注和欣赏每一个幼儿。树立尊重儿童发展水平的观念和承认儿童发展水平的工作方法,公开地承认每个儿童之间是有差异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二肯定和认可幼儿。在实际中,常用真诚的、具体的、有事实支持的表扬和赞美的方法。

不热衷于各类竞赛和评比。三尊重幼儿的各项权利。包括游戏权、选择权、体验权、知情权。

七.幼儿心理发展的集中主要理论

【理解】

1.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一遗传。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遗传差异为儿童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

最初的可能性。二生理成熟。生理成熟是每个时期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每个幼儿生理成熟的水平或状态,是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生理基础。三环境和教育。环境和教育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环境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四实践活动。幼儿自身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主观因素也影响幼儿心理发展。

2.成熟势力说:成熟势力说强调基因顺序规定着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代表人物是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塞尔。格塞尔通

过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成熟时推进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变化。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同时还揭示了发展的方向性: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由粗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3.行为主义学说:又称环境学习理论。该学说强调儿童的行为是由环境中的刺激引起的,学习的决定因素是外部刺激。

代表人物是华生(否认遗传的作用;片面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重视对儿童情绪的研究)、斯金纳(他发展了以操作性条件反射为主的学习实验程序,强调在心理发展中对行为的强化)。

4.认知发展学说:该学说代表人物是瑞士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感知运动阶段

(0~2岁)婴儿靠感觉体验与肌肉来建构对世界的理解。二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开始用表象进行思维活动。思维出现符号性和自我中心性。三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能在具体事物或具体形象的帮助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逻辑思维。四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儿童能以具体的词语和抽象的词语进行思维。皮亚杰认为这四个阶段之间是密切联系的,每个儿童的发展都必须经历这四个阶段,教育可以影响发展的速度但不能超越某一阶段。皮亚杰认为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5.陈鹤琴的儿童发展观:一热爱儿童,了解儿童,才能教育儿童。二儿童不同于成人。儿童有以下几个方面表明不同于

成人。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合群心、情绪性、环境要求。陈鹤琴不仅是一位儿童心理学家,还是一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幼儿教育家,他边研究边教育,边教育边研究,同时还发展了儿童教育事业中的其他方面。

6.朱智贤的儿童发展观:朱智贤是中国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他的儿童发展观主要如下:一发展理论观。朱智贤运用

唯物辩证法探讨了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朱智贤认为先天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这种生物前提,为儿童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必须通过环境和教育的作用才能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性。他还指出儿童朝哪个方向发展主要是教育决定的。儿童心理发展经历着一系列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二重视儿童的整体发展。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三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儿童心理学。他认为坚持在实践中尤其是在教育实践中研究儿童心理学是我国儿童心理学前进道路上的主要方向。

幼儿教育学考试内容

一.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的是在人们专门设置的教育机构中实施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

幼儿教育的意义:一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二帮助幼儿适应学校生活,为入小学学习做好准备;三减轻父母教养幼儿的负担并改善处境不利幼儿的状况。

怎样学习幼儿教育学:一认真读书,勤于思考,钻研幼儿教育学理论;二联系幼儿教育实际,联系相邻学科和相关知识、信息,联系有关社会现象和问题。

2.教育的产生: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教育。教育伴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在不同的社会教育有着

不同的性质。关于教育是如何产生的,众说纷纭,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神话起源论。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它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二)生物学起源论。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C.Letourneau,1831-1902)与英国的教育

学家沛西.能(T.P.Nunn,1870-1944)。根据对动物生活的观察,利托尔诺认为在动物界中也有“教师”教“学生”这样的教育现象,如大鸟教小鸟学飞翔,从而断言:生存竞争的本能就是教育的基础。在《动物界的教育》一书中他指出:“动物尤其是略为高等的动物,完全同人一样,生来就有一种由遗传而得到的潜在教育。”他甚至说:“在脊椎动物中,人们已经可以确认存在着有意识的教育。”最后坚定地得出结论:“从观察到的,互相有联系的许多事实已无可争辩地向我证实:兽类教育与人类教育在根本上有同样的基础;由人强加的人为的教育,可以动摇甚至改变动物的、被称为本能的倾向,并反复教他们举一些新的倾向;为取得这一结果,通常只要让年幼动物反复练习并恰当地利用奖励也就够了。

由此不难看出,人类教育的进行与动物的教育差别不大,在低等人种中进行的教育,与许多动物对其孩子进行的教育甚至相差无几。”英国学者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一书中说:“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并认为教育“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教育的生物学起源学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他们的解释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的,该学说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但是,其根本错误在于把教育这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理解为无意识的本能的个体活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三)心理学起源论。美国教育史家孟禄(P.Monroe,1869-1947),从心理学立场出发,批判了“生物起源论”,揭示了人的心理和动物心理的区别。他在所著的《教育是教科书》一书中,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应起源于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他在书中写道:原始社会的教育“普遍采用的方法是简单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模仿就是最初级、最原型的教育。这种观点的进步之处在于把教育限定在人类活动范围,表面上来看,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说,但是仔细考虑,却也与之相差无几。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的模仿”的话,那么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而不是后天的,也就是说,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这两种理论都把模仿的本能看作教育的基础,否定了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因而是不科学的。(四)劳动起源论。对于教育起源问题进一步深入的解释是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的,这就是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其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在该文中,他提出劳动“是一切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大脑、意识、经验、语言;劳动中也产生了教育的需要——人类积累的经验世代相传。具体而言,首先,推动教育起源的直接动因是生产过程中人们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需要。这是因为:第一,当原始祖先开始尝试制造工具,尽管这种工具及其简陋,也需要把简陋的制造经验传递给后代。否则,后代又得重复祖先的错误而回复到动物状态。第二,劳动一开始就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做什么、怎么做、用什么工具、在什么时间做、在什么地点做、做到什么程度等等,这些都要求参与劳动的成员通晓才能进行。所以,通过教育掌握必要的知识是劳动的前提。

第三,劳动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活动,需要参与者相互帮助、共同协作,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达到共同的目的。而这些相互之间协作的意识和能力需要教育来培养。所以,有了劳动就有了教育。第四,劳动一开始就是有意识、有计划、有创造性的活动,是对经验的改组,而不是盲目地发现和适应。这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与此同时,伴随劳动产生的语言,有助于经验的积累和传递。这些为教育运作提供了条件。

3.幼儿社会教育的产生发展:幼儿教育与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和发展。在原始社会时期,幼儿教育使完全融合在生产和生

活中的,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幼儿的生活。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教育出现了等级性和阶级性,入学前的幼儿教育在家中分散进行。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使社会具备创办幼儿教育机构所必需的物质基础,在这种需求下幼儿教育机构首先在欧洲诞生。被世界誉为“幼儿园之父”的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倍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幼儿园。在他的幼儿园里,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他特别设计的玩具——“恩物”来学习,并得到体力、语言、认识、想象力、创造力等多方面的发展。自此,幼儿教育的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开始为全社会所认识,从而幼儿教育机构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4.我国幼儿社会教育的产生发展: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在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在旧中

国民族危机深重,一些先进人物积极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当时的幼儿教育显示出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特点。政府不重视幼儿教育,导致幼儿教育发展极为缓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抨击幼儿园害了“外国病、花钱病、富贵病”。

同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出现了一批适应战争环境的幼托组织,为以后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幼儿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幼儿教育得到了整顿、改造和发展。幼儿园数量和大增,幼儿教师队伍成长起来。幼儿党的十一届三种全会以后,幼儿教育在改革开放中腾飞,逐渐走上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5.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在幼儿教育发展的漫长历程中,人类关于幼儿教育的思考和认识不断地深化,形成了丰富的幼

儿教育思想。有代表性的幼儿教育家有以下几位①福禄倍尔。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提出幼儿自我发展的原

理、游戏理论、协调原理、亲子教育等。②蒙台梭利。她于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一所“幼儿之家”,她提出了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教师的作用、幼儿的自由和作业的组织相结合的原则、重视感觉教育等观点。③卢梭。他著有《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及自然主义儿童观,提倡按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教育。④杜威。

他提出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⑤陶行知。他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教育实践中创立了生活教育理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他开拓农村幼儿教育事业,重视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⑥陈鹤琴。他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他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

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二.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1.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民族通过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它是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

体要求。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提出了特殊的具体的要求,即各级各类教育的目标。

2.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这一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幼儿园提出的培养人的规格和要求,是全国各

类型幼儿教育机构统一的指导思想。

3.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4.我国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双重任务:一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二幼儿园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5.新时期幼儿园双重任务的特点:对幼儿身心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家长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家长对幼儿

教育认识不断提高,要求幼儿园具有更高的教育质量。

6.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原则:幼儿园教育的原则是教师在向幼儿进行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一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

和合法权益的原则;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三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四充分利用儿童、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的原则、五保教结合的原则;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七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原则;八发挥一日活动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

三.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

1.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含义: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

美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素质的教育。

2.幼儿体育:幼儿体育是指在幼儿园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增强幼儿体质、保证

幼儿健康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3.幼儿智育:幼儿智育就是按照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增进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获得粗浅的知识

与技能,发展智力,并培养其认识活动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

4.幼儿德育:幼儿德育是指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按照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身心发展

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按照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教育影响,发展幼儿社会性,培养幼儿道德品质的教育活动。

5.幼儿美育:幼儿美育就是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利用美的事物,通过组织幼儿的审美活动来培育幼儿感受美、欣赏美、

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活动。

6.幼儿体育的目标:一保证幼儿的生命和健康,促进幼儿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

活、卫生习惯;三锻炼幼儿身体、发展基本动作,增强体质,培养幼儿对身体活动的兴趣。

7.幼儿智育的目标:一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二引导幼儿学习周围生活中的粗浅知识,形成对一些事物的初

步概念;三发展幼儿的智力;四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8.幼儿德育的目标: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有爱、勇敢、

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9.幼儿美育的目标: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得情趣和能力。

10.幼儿体育的内容:一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包括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制订、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和卫生保健制度;培

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培养自我保护意识;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二积极开展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游戏、基本动作练习、基本体操等。

11.幼儿智育的内容:一保护和促进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学习主动性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

和动手操作能力;三引导幼儿学习周围生活中初步的知识和概念;四发展幼儿的语言运动能力。

12.幼儿德育的内容:一萌发爱的情感;二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学习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三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13.幼儿美育的内容:一培养幼儿对美得事物和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二发展幼儿对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感知和欣赏

能力;三培养幼儿艺术活动的想象力和初步的表现能力。

14.幼儿体育的实施:一锻炼与保护并重,注重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二重视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态度,为

养成幼儿终身锻炼的习惯打基础;三专门的体育活动与日常活动相结合。

15.幼儿智育的实施:一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材料以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二组织多种多样的具体

操作和实践活动以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三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种生活情景引导幼儿学习和思考;四引导幼儿应用语言来表述和归纳自己所获得的经验。

16.幼儿德育的实施:一热爱与尊重幼儿;二遵循德育的规律实施德育。主要规律有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直观、形

象、切忌说教;注意个别差异等。

17.幼儿美育的实施:一创设和利用美的生活环境;二大自然是幼儿美育的丰富源泉;三社会生活是向幼儿进行美育的广

阔天地;四艺术教育时美育的有力手段。

四.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素

1.幼儿教师的劳动特点:一幼儿教师的劳动复杂而富有创造性;二具有示范性;三具有长期性。

2.幼儿教师的角色特点:一教师是幼儿生活的照料者;二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三教师是幼儿与社会沟通的中介者

3.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一具有热爱幼儿教育事业和热爱幼儿的事业心;二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三具有较为扎实

的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四具有观察和了解幼儿、组织管理班级沟通、教育监控、教育研究等多方面的能力素质。

4.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一幼儿是教育的客体;二幼儿是自身学习的主体;三幼儿是自身权利的主体。

5.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一环境与教育目标相一致的原则。环境创设要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依据幼儿园教育目标,

对环境设置作系统规划;二适宜性原则。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发展需要相适宜;三幼儿参与的原则。环境创设的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参与与合作的过程;四开放性原则。幼儿园、家庭、社区共同参与环境创设;

五经济性原则。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幼儿园自身经济条件,勤俭办园,因地制宜办园。

五.幼儿园课程

1.课程的含义:课程是指在学校教师的直接和间接指导之下出现的学习者与教育环境相互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总体。

2.课程的基本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和实施、课程评价。

3.幼儿园课程的性质:幼儿园课程是终生教育的根基课程;幼儿园课程是基础素质教育课程;幼儿园课程是基础教育课

程的基础部分;幼儿园课程是非义务教育课程。

4.幼儿园课程的特点:一幼儿园课程融合于幼儿在园内的一日活动之中,具有生活化的特点,并以游戏为基本形式;二

幼儿园课程以促使幼儿获得对生活环境的直接经验为主要目的。

5.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一国家关于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三幼儿园的环境条件。

6.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方式的选择:一依据教师的指导方式,幼儿园教育活动分为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活动。

直接教学包含教师的直接教和幼儿的接受学习,间接教学包含老师的间接教和幼儿的发现学习;二依据组织形式,幼儿园教育活动分为集体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集体活动是指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以统一要求、统一步骤和方法进行同一内容的活动。集体活动是一种最为经济的组织形式。小组活动是指由少数幼儿组成小组进行活动。小组活动可以是教师有计划安排的,可以是教师组织引导的,也可以是幼儿自发形成的。个别活动是指幼儿单独或一两个幼儿在一起进行活动。个别活动可以是教师安排和组织指导的,也可以是幼儿自我自主的。个别活动是幼儿的个别化程度最高的活动。

7.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原则:一评价应有利于改进与发展课程;二评价中药发挥教师的主体性;三评价要有利于幼儿的发

展;四评价要具有客观性。总之,评价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和完善课程,为幼儿提高更适宜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所以评价要有利于发挥教师、园长不断改进课程、提高教育质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倡以研究的精神看待评价。

六.幼儿园教学活动

1.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含义:教师从幼儿的兴趣和实际水平出发,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指导幼

儿主动学习,以增进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幼儿获取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经验的活动。

2.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一生活性与启蒙性;二活动性与参与性;三游戏性与情境性。

3.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原则: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①教师加强学习,以保障教给幼儿科学的知识,引导幼儿获

得正确的经验②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科学地回答幼儿的提问,帮助幼儿形成对待科学的正确态度③注重情感渗透,

切忌说教。二积极性原则①科学选材、精心设计、灵活调整教学活动计划②加强交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鼓励幼儿多方面的参与和创造③关注幼儿与众不同的行为,允许幼儿出错,促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积极的情感体验。三发展性原则①树立终身可持续发展观念②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科学选材。四直观性原则①根据教育目标、内容及幼儿实际恰当选择和运用直观手段②直观手段要与训练幼儿感官和动作相结合。五活动性原则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充分的活动时间,以及较多的同伴交往机会,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②教师组织的活动要全面多样。

4.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方法:一活动法,包括游戏法、实验法和操作练习法;二直观法,包括观察法、演示法、示范法和

口授法。

5.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一教学目标的设计。幼儿园的教育活动目标要符合本班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认识规律;幼

儿园教学活动目标制定既要面向全体,又要适应个别需要;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要建立在深入分析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要具体、明确,有较强的针对性;幼儿园活动目标的制定要因地制宜;二教学内容的设计。了解幼儿、关注价值、抓住疑问、分析难点;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设计。应根据教学目标、内容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要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差异;要综合运动多种方法,提高整体教学效果;四教学过程的设计。活动导入的巧妙性(教具导入,演示导入,悬念导入,作品导入,游戏导入,歌曲导入,经验导入,直接导入)活动进展的层次性、活动结束方式的多样性。

6.幼儿园教学组织与指导:一科学运用直接教学和间接教学方式;二指导幼儿自主学习;三组织形式多样化;四注意教

育内容的综合;五将教育任务有机地渗透在游戏和日常生活环节中。六重视家园合作,取得家长对教学活动的支持;

七研究教学行为。

七.幼儿园游戏

1.幼儿园游戏的含义: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游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游戏是幼儿

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

2.幼儿园游戏的特点:一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二游戏是有趣味的活动;三游戏是虚构的活动。

3.幼儿园游戏的种类:一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二有规则游戏。包括体育游戏、智力游戏

和音乐游戏等。创造性游戏是幼儿从兴趣爱好出发、自主选择、自由玩耍的。在这类游戏中幼儿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操作、摆弄材料,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实现自己的愿望,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有规则游戏是成人在幼儿自发游戏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教育任务而设计编定的,一般都有游戏的目的、玩法、规则和结果四个部分。

4.幼儿园创造性游戏的指导要求:一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满足幼儿游戏的多种需要;二创造良好的能引发幼儿创造

性游戏的环境,保证幼儿创造性游戏的时间;三通过观察确定指导幼儿游戏的方法和途径,引导游戏进程,提高游戏水平;四按照幼儿游戏发展的规律指导游戏;五探索多样化的指导方式。

5.角色游戏的特点及指导:特点(一幼儿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印象是角色游戏的源泉;二想象活动是角色游戏的支柱)指

导(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加强对游戏过程的具体指导)。

6.结构游戏的特点及指导:特点(材料选择性;结构技能简易;建构的目的性,建构主题是否有计划)指导(丰富和加

深幼儿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引导幼儿掌握结构造型的基本技能,培养幼儿结构造型的能力;针对不同年龄的特点,具体地指导)。

7.表演游戏的特点及指导:特点(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文艺作品的内容进行表演的游戏;表演游戏是幼儿进行创造性表

演的一种游戏)指导(选择内容健康,符合幼儿生活经验,幼儿能理解而又适合表演的作品;帮助幼儿熟悉文艺作品,充分理解作品内容;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表演作品内容;针对不同年龄的特点,具体地指导)。

8.规则游戏的指导:一做好游戏的准备;二教会幼儿正确地玩游戏;三组织幼儿积极参加各种游戏,有针对性的指导每

个幼儿掌握正确的玩法;四做好游戏结束工作。

八.幼儿园日常生活、劳动和节日娱乐活动

1.幼儿园日常生活、节日娱乐活动的含义:一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是指幼儿一日活动中的生活环节和一些每天进行的日

常活动。包括进餐、饮水、睡眠、盥洗、如厕、入园和离园等。二幼儿园的节日活动,是为庆祝纪念性节日、传统的民俗节日和幼儿自己的节日而组织的活动。

2.幼儿日常生活的教育作用:日常生活活动是促进幼儿身心正常发育、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必不可少的手段;日常

生活活动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日常生活活动对幼儿的品德形成也有重要影响;日常生活活动也孕育着美育因素。

3.节日娱乐活动教育作用:节日活动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民族性。从迎接节日活动的到来到庆祝活动的举行,使幼儿沉

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发自内心的愉快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在有着浓郁民族传统的民俗节日中,幼儿初步了解一些我国的民间习俗和风土人情,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了民族的自尊心。节日来临之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亲子参加室内外环境的装饰和布置,排练表演节目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这些活动能引起幼儿对节日的兴趣和向往,增进了对集体的情感,带给幼儿表现美、感受美的乐趣。

4.幼儿园日常生活内容、要求:一入园和离园。入园和离园是幼儿一天集体生活的开始和结束,也是向幼儿进行个别教

育和开展家长工作的好时机。教师应注意稳定幼儿的情绪,重视与家长的联系工作。二进餐。教师要创设安静整洁、轻松愉快的进餐环境,禁止在就餐时,批评训斥或变相体罚幼儿,或用比赛的方式催促幼儿进餐。三饮水。教师要保证幼儿每天喝足够和清洁的开水,建立饮水时的常规要求,让幼儿学会自己使用饮水器皿取水的正确方法。四盥洗。

要求幼儿在掌握盥洗技能的基础上,养成科学卫生而又便捷合理的盥洗习惯。五如厕。教师要悉心照料幼儿的如厕活动,对年龄小的幼儿给予具体帮助,建立常规,教幼儿学会使用便器、侧坑和手纸的方法,并培养保持厕所卫生的习惯。六睡眠。教师要与家长配合保证幼儿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建立寝室常规,培养幼儿按照实用便捷的程序穿脱衣服等。七过渡活动。教师要安排视上下两次活动的内容形式及活动而定,室内室外或动或静不拘。可以创新也可以运用一些传统的活动形式。八自由活动。教师要充分认识开展自由活动对促进幼儿发展的积极作用,让幼儿在愉快、有益的自由活动中得到童年的快乐。九散步。组织散步活动要事前了解散步地点和沿途的安全卫生状况,建立行为规则,散步前的准备事项有幼儿如厕、饮水及个人服装的整理等。

5.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指导日常生活应注意的问题:一保育教育相结合;二建立合理的常规;三生活技能的练习。

6.幼儿劳动的内容、形式和指导:一自我服务劳动。主要包括独立进餐、睡眠、盥洗、如厕、穿脱衣服、清洁整理生活

用品等。教师要创设自我服务劳动的环境条件,安排自我服务劳动需要的时间,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充分发挥自我服务劳动的教育作用;二为集体服务的劳动。包括集体劳动(清洁卫生劳动和公益性质的劳动等。要加强组织指导工作的计划性)、值日生劳动(教师讲解具体的劳动任务和进行的程序,教会幼儿担任值日生的方法和技能,鼓励幼儿独立地、有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并在检查督促中予以具体的帮助)、个别委托劳动(教师要立足于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委托劳动的内容,向幼儿提出明确的要求,讲清注意事项,鼓励幼儿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和家务劳动(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年龄的大小和能力的高低,适时地引导幼儿学习生活自理的各种技能动作,参加室内的清扫和环境的整理,让幼儿动手清洗小型的物件,帮助做餐前准备和餐后整理的事务,完成长辈交付的委托劳动任务和参加清扫楼道或庭院等);三种植、饲养(教师可将集体劳动的指导方法和种植饲养劳动的特殊要求结合起来,并侧重于引导幼儿掌握观察动植物生长变化的方法等);四手工劳动(包括自制玩具和其他手工制作。教师指导幼儿设计和自制的玩具,应是幼儿感兴趣而自己还不能独立制作的玩具。要重视幼儿制作玩具的过程,把实践的机会留给幼儿,让幼儿得到自制玩具的快乐,而不是追求制作的成果)。

7.组织幼儿园节日活动基本要求及幼儿园节日活动的形式和组织:一基本要求。节日活动应有计划、有准备地进行;突

出不同节日应有的特色;活动的内容和时间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的开展要面向全体幼儿,使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二形式和组织。主要有全园庆祝会;联欢游艺活动;班级庆祝活动;慰问活动。

九.幼儿园与小学衔接

1.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别:一教育教学任务,儿童的主导活动及学习方式不同;二作息制度与生活管理方式不同;

三师生关系不同;四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置方式不同;五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不同。

2.幼小衔接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一使儿童能够尽快地适应新生活。幼儿园与小学生活的差异过大,一些儿童出现了非常

严重的入学适应性问题,甚至厌学和逃学。孩子、家长、教师都苦恼不已。这些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不仅会严重影响初入学儿童的学习生活,而且还会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幼儿园与小学教师,都要认真研究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及相应的教育方法,正确认识两种学习阶段在教育上的不同特点,在教育中既要照顾到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也要考虑到连续性,对儿童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减少因教育环境的差异而给儿童入学后的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帮助孩子顺利地由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过渡。二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幼儿园阶段是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奠基阶段,也是形成其各种特点、态度、习惯的关键时期。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明确幼儿园教育在人的终身教育中所处的地位,把幼小衔接工作放到一个人接受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努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主动性和自制能力,提高幼儿的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力,使幼儿在终身的发展中有一个较好的开端。

3.幼儿衔接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培养幼儿向往入小学的情感,激发良好的入学动机和学习态度;向大班幼儿提出要求,

逐步养成小学生应有的生活、学习、作息等习惯;不断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特别重视培养听、说、写、看的能力;

锻炼意志,培养自制力和任务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规则意识;提高孩子的交际能力。

《学前心理学》期末试卷A卷

《学前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 姓名:专业:学前教育 学号:学习中心: 成绩: 一、简答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 1、简述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答:儿童动作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从上至下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儿童的动作总是沿着抬头一翻身一坐一爬一站一行走的顺序发展的。?由近及远儿童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如上肢动作的发展顺序是:肩头和上臂一肘、腕、手一手指。?由粗到细?即由大肌肉大幅度的粗动作发展到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如儿童手的动作发展由无目的地乱“抓”,发展到有目的地“抓”,进一步又发展到由拇指、食指合作的“拿”。这是一个徐徐渐进的过程,一下完成不了那么多的神经协调,虽然细节上有差别,但是总是上就是这个情况,一般越早的能够玩成上面的那些步骤的孩子生长发育是比较快得,智力也一般比较高。 2、简述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 答:(1)、儿童无意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想象主题不稳定。(2)、想象的内容零散,缺乏系统性。(3)、想象活动只需过程,不在意结果。(4)、想象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3、简述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答(1)往往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到了幼儿晚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评价(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的自我评价会逐渐客观,自我评价具有笼统性,片面性和表面性,这与幼儿的认识水平低有关

二、论述题(共25分) 。 试论述学前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 答:1.从简单到复杂?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1)从不齐全到齐全。头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认人,1岁半之后才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2)从笼统到分化。?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2.从具体到抽象?他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呢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新生儿会紧紧抓住放在他手心的物体,这种抓握动作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如,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 4.从零乱到成体系?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

幼儿心理学期末考试

《幼儿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总分100分,时间为60分钟)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分数: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0小题,共40分) 答题卡 1、在同学聚会上,大家讨论起一个老同学,你在头脑中呈现出这个同学的样子,这种心理现象叫做()。 A、再认 B、回忆 C、记忆恢复 D、识记 2、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是()。 A、发散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直觉行动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3、看小说时产生的心理活动是()。 A、无意想象 B、表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4、向幼儿提供具体的、形象的、明确的提示,有助于幼儿利用线索,这是幼儿在运用()记忆策略。 A、提取策略 B、视觉复述策略 C、特征定位策略 D、组织性策略 5、自己喜欢,就以为别人也喜欢;自己不喜欢,就以为别人也不喜欢。这就是()。 A、自我中心 B、自私自利 C、自说自话 D、自以为是 6、幼儿常有脸上挂着泪水又笑起来的情况,即破涕为笑,主要是因为()。 A、幼儿的情绪易冲动 B、幼儿的情绪不稳定 C、幼儿的情绪易外露 D、幼儿的情绪还是由生理需要控制着 7、儿童思维发生在()。 A、0~1岁 B、1~1、5岁 C、1、5~2岁 D、2~3岁 8、引起无意注意的客观条件不包括()。A、运动的刺激物 B、情绪状态 C、有对比的刺激物 D、新异的刺激 9、以下关于幼儿再造想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幼儿的想象中,再造想象是非常少的。 B、幼儿的再造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或图形符号的描绘。 C、幼儿的再造想象中的形象是生活中没有见过的。 D、幼儿的创造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景的变化而变化。 10、3岁前儿童的记忆一般不能永久保持,这种现象称为()。 A、短时记忆 B、感觉记忆 C、婴儿期记忆缺失 D、记忆容量不足 11、幼儿看见图画里的人穿着棉袄,带着手套,就知道“这是冬天,天气很冷”。这种认知属于()。 A、直觉 B、感觉 C、思维 D、记忆 12、幼儿园里最常用、最实用的研究方法是()。 A、问卷法 B、作品分析法 C、调查法 D、观察法 13、梦是()的一种极端形式。 A、有意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再造想象 14、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具体形象思维,其借助的思维工具是()。 A、表情 B、动作 C、表象 D、语词 1、15、新生儿的原始情绪是()。 A、怕怒爱 B、喜怕爱 C、怕笑爱 D、怒怕笑 16、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 A、主观被动的 B、能动主动的 C、能动主动的 D、消极客观的 17、一系列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过程被称为()。 A、问题解决 B、发散性性思维 C、抽象思维 D、思考 18、幼儿利用掰手指来数数,动作停止,他们的思维也就停止了。幼儿这种依赖实际动作的思维被称为()。

最新幼儿心理学试题

幼儿心理学期末考试试卷 (总分100分,时间:60分钟) 班级:__ 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总分60分)。 1、人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是()。 A、感觉和视觉 B、感觉和记忆 C、知觉和记忆 D、记忆和想象2、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具有重要的()价值。 A、报到 B、社会 C、心理 D、生理 3、“视崖实验”可以测查婴儿的()。 A、方位知觉 B、深度知觉 C、大小知觉 D、形状知觉4、看小说时产生的心理活动是()。 A、表象 B、创造想象 C、再造想象 D、无意想象 5、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 A、个性心理 B、心理现象 C、心理过程 D、个性倾向性 6、3岁儿童已经能正确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能正确辨别前后,部分5岁儿童开始能以()为中心辨别左右。 A、他人 B、同伴 C、自身 D、父母 7、思维的基本特点是概括性、间接性和()。 A、涵括性 B、组织性 C、集中性 D、指向性 8、幼儿常有脸上挂着泪水又笑起来的情况,即破涕为笑,主要是因为()。 A、幼儿的情绪还是由生理需要控制着 B、幼儿的情绪易冲动

C、幼儿的情绪不稳定 D、幼儿的情绪易外露 9、引起无意注意的客观条件不包括()。 A、新异的刺激 B、运动的刺激物 C、有对比的刺激物 D、情绪状态10、向幼儿提供具体的、形象的、明确的提示,有助于幼儿利用线索,这是幼儿在运用()记忆策略。 A、特征定位策略 B、组织性策略 C、提取策略 D、视觉复述策略 11、当刺激多次重复出现时,婴儿好像已经认识了它,对它的反应强度减弱,这种现象称作()。 A、记忆的潜伏期 B、客体永久性 C、回忆 D、习惯化 12、人在头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基本材料是()。 A、想象 B、表象 C、感知 D、记忆 13、幼儿的主要思维方式是()。 A、具体形象思维 B、抽象逻辑思维 C、自我中心性思维 D、直觉行动思维 14、在方位知觉的发展中,儿童在()能够正确辨别前后。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15、幼儿看见图画里的人穿着棉袄,戴着手套,就知道“这是冬天,天气很冷”。 这种认识属于()。 A、感知 B、记忆 C、想象 D、思维 16、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 A概念B思维C动作D语言 17、人脑中所保持的有关事物的形象是指()。

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试卷

秘密★启用前 月考考试试题 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 本试卷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总成绩___________ 温馨提示: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专业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左密封内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请将每小题四个选项中 唯一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1.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和体验的过程。 A:讲授知识 B:创造 C:布置作业 D:认识幼儿 2.在教学活动中,幼儿是以学习直接的知识和()为主。A:经验 B:学习内容 C:游戏特点 D:语言教学 3.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注重在认识简单的食物和现象时,帮助幼儿获得粗浅的认识,主要体现了幼儿园教学活动的()。 A:生活性 B:启蒙性 C:游戏性 D:情境性 4.教师这样来解释雨的形成:云彩在天上挤呀挤呀,挤在一起遇到冷空气,就变成雨降落下来了,教师遵循了()。 A.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B.积极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 5.幼儿园教学活动是通过幼儿在具体的活动中的()来学习的过程。 A.练习 B.感知和体验 C.认知 D.操作 6.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让每个幼儿都有()的机会。 A.观察 B.合作 C.操作 D.练习 7.某教师在实验操作中将水蒸气说成“白烟”,违背了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原则。 A.科学性原则 B.思想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直观性原则8.()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 A.结构游戏 B.角色游戏 C.“娃娃家” D.“白雪公主” 9.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必须以()为前提。 A.发挥幼儿的自主性 B.保证幼儿游戏的特点 C.保证游戏的目的性 D.实现游戏的多样化 10.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是()。 A.有规则游戏 B.表演游戏 C.个人游戏 D.创造性游戏 11.世界上第一个系统研究了儿童游戏,并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基础的教育家 是( )。 A.福禄培尔 B.柏拉图 C.夸美纽斯 D.蒙台梭利 12.有两个月不让一个小女孩吃鸡蛋后,她在梦里吃了好几个鸡蛋。这是()。 A.反映愿望的梦。 B.回忆痛苦的事情,但有好的结果的梦。 C.恶梦 D.受罚或自我惩罚的梦。 1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从小班开始,幼儿的想象就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B.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 C.在创造想象发展的基础上,再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D.幼儿的想象不需要依赖于成人的言语描述。 14.幼儿抱着娃娃的时候,看到小碗小勺,就想象喂娃娃吃饭。看见小汽车, 就要玩开汽车;看见书包,又想象去当小学生,如果没有玩具,幼儿往往呆呆地坐着或站着,难以进行想象活动。这表明幼儿的想象()。 A.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B.主题不稳定C.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D.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15.读《西游记》时我们头脑中出现的孙悟空形象是属于()。 A. 幻想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无意想象 16.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阿Q”的形象,这种想象属于()。 A.无意想象 B.幻想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17.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 像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18 .幼儿想象的主要形式是( )。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第1页(共4页)第2页(共4页)

中职幼儿心理学期末试卷

第1页(共4页) 第2页(共4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 生 答 题 不 得 过 此 线 …………………………………装……………………………订…………………………………线……………………………院系: 专业: 级 班 姓 名: 学 号: 座位号: …………………………………装……………………………订…………………………………线……………………………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制冷技术学院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 人文艺术系18级音美班 《 幼儿心理学》期末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读《红楼梦》脑中浮现出林黛玉的形象,属于 ( )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幻想 2、记忆的基本过程不包括( ) A .保持 B 、识记 C .再现 D .强化 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进程在学习后( )进展最快 A.31天 B.6天 C.20分钟 D.1天 4、中班幼儿一般能集中注意( ) A.3-5分钟 B.10分钟左右 C.15-20分钟 D.20分钟以上 5、幼儿最初不能辨认的颜色是( ) A.绿色 B.蓝色 C.红色 D.紫色 6、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人的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是( )。 A .意识 B .心理 C .动机 D .意志 7、看同一部电影,人们的感受和看法却不一样,这说明( ) A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B .心理是历史性的 C .心理是脑的机能 D .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8、下列各项中,不是用来描述个性的词是( )。 A .自私自利 B .心胸狭窄 C .宽容大度 D .相貌出众 9、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认为幼儿基本情绪表现不包括( )。 A .爱 B .怒 C .哭 D .怕 10、测的一名儿童的智商为60,他属于( ) A.正常儿童 B.智力超常儿童 C.弱智儿童 D.聋哑盲儿童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 )1、婴儿刚出生就有生理需要。 ( )2、心理现象是人类和一些高级动物所独有的。 ( ) 3、对新生儿和婴儿来说,感知觉是他们心理的主导活动。 ( ) 4、幼儿不适用意义记忆。 ( )5、大班幼儿情绪具有内隐性。 ( )6、动物也有情感。 ( ) 7、爬行对婴儿的中枢神经系统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 ( ) 8、3岁左右的幼儿认识特点是先想再做。 ( ) 9、幼儿画画时,突然又玩起了手中的彩笔这是幼儿注意的转移。 ( ) 10、影响幼儿心理发展的因素不包含遗传因素。

幼儿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2016—2017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幼儿心理学)班级姓名座位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儿童心理学中的“儿童”是广义的,其年龄阶段一般是指() A、0-3岁 B、3-6岁 C、6-12岁 D、0-18岁 2、心理是人脑对() A、客观现实像镜子一样的反映 B、客观现实被动的反映 C、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 D、客观现实原原本本的反映 3、反映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是() A、方位知觉 B、大小知觉 C、时间知觉 D、距离知觉 4、注意使儿童对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反应不一,总是舍弃一些信息、这是注意的( )功能 A、调节 B、整合 C、维持 D、选择 5、儿童在绘画时常常顾此失彼,说明儿童注意的( )较差 A、广度 B、稳定性 C、分配能力 D、范围 6、识记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感知过或经历过的,这种现象属于( ) A、再认 B、再现 C、习惯化 D、条件反射 7、小朋友听老师讲《西游记》的故事,仿佛看见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景,这是()。 A、逻辑思维 B、创造想象 C、综合想象 D、再造想象

8、心理学家布鲁姆通过研究发现,生后头4年儿童的智力发展最快,已经发展了()。 A、70% B、60% C、65% D、50% 9、自尊心、自信心和羞愧感等是()的成分。 A、自我评价 B、自我体验 C、自我控制 D、自我觉醒 10、一般不会影响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是() A、社会生活环境 B、儿童日常的生活环境 C、移情 D、遗传基因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依恋的类型()()() 2.儿童社会化的前提() 3.儿童攻击性的两种表现()() 4.个性的特征()()()() 三、名词解释(每个2分,一共10分) 1.社会化 2.亲社会行为 3.个性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A卷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期末考试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班级:------------- 学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新生儿出生时身高约为()。 A.30cm 2、()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A.想象 B.思维 C.记忆 D.语言 3、下列属于儿童两种信号系统活动的发展第三阶段的是()。 A.直接刺激词的反应 B.词的刺激直接反应 C.直接刺激直接反应 D.词的刺激词的反应 4、下列关与婴儿动作发展规律不正确的是()。 A.从整体动作到分化动作 B.从小肌肉动作到大肌肉 动作 C.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 D.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 作 5、下列哪一时期是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A.婴儿期 B.学前期 C.少年期 D.先学前期 6、在儿童大脑皮质各区域中,最早成熟的是()。

A.顶叶 B.颞叶 C.枕叶 D.额叶 7、中班幼儿有意注意的时间可达()分钟左右。 分钟左右分钟左右 分钟左右分钟左右 8、下列属于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特点的是()。 A.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B.初步的间接性、概括性 C.自我中心性 D.具体形象性 9、传统的气质类型不包括()。 A.活泼型 B.抑郁质 C.粘液质 D.胆汁质 10、学前儿童口吃现象常常出现在()。 A. 1岁半—2岁—5岁—6岁—4岁 11、关于幼儿记忆的年龄特征不正确的是()。 A.记得快忘得也快 B.容易混淆 C.语词记忆占优势 D.较多运用机械记忆 12、学前儿童观察力发展的的特点不包括()。 A.观察的系统性较差 B.观察持续时间较长 C.观察的目的性不强 D.概括性较低 13、()是指遗传的生物特征,即天生的解剖生理特点,如身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A.遗传 B.遗传素质 C.生理成熟 D.生理特征

2017年秋季《学前儿童心理学》期末考核学前儿童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 《学前儿童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镜像自我 指:从外界(可观、他人)得到的关于自己的印象为社会自我。镜像自我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是他人关于自己外表、形象的印象;第二是他人对自己外表评判的印象;第三是某些自我感觉。 2.空间知觉指:对客体的空间位置,空间特性及空间关系的知觉。 3.记忆的精确性指:记忆的品质之一,是对事物的正确无偏差的记忆。 4.抽象逻辑思维指:用所见蝗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5.最近发展区指: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6.个性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幼儿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 答:(1)激发幼儿的求知欲。(2)保护幼儿的好奇心。(3)开展多种形似的活动。(4)锻炼幼儿的发散思维。 2.简述多动症儿童的主要特征? 答:(1)注意障碍难(2)活动过多(3)冲动任性(4)心理改变 3.幼儿注意范围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答:影响孩子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⑴生理方面由于孩子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故而自制能力差。这是正常的,只要教养得法,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大多数孩子能做到注意力集中。⑵病理方面⑶饮食与环境方面糖果、含咖啡因的饮料或掺有人工色素、添加剂、防腐剂的食物,会刺激孩子的情绪,影响专心度。此外,环境污染造成血液中铅含量过高也有影响。⑷家庭方面教养态度与家中生活习惯对孩子的行为影响极大,也常是影响孩子最主要的因素,但“当局者迷”,往往无法客观地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

幼儿心理学(陈帼眉)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幼儿心理学期中考试试卷 1.用蓝、黑色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2.答卷前将装订线内的班级、名字写清楚。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25分) 1.“侧耳倾听”体现的是注意的()的外部表现。 A.呼吸运动的变化 B.无关运动的停止 C.适应性运动 D.以上都不是 2.“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指的是注意的() A.稳定性 B.分配 C.广度 D.选择性 3.“鹤立鸡群”中的鹤最易引人注目。这体现的是() A.刺激物的对比关系 B.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C.刺激物的强度 D.刺激物的新异性 4.“视而不见"或“听而不闻”说明人的心理过程离不开()。 A.感觉 B.记忆 C.想象 D.注意 5.开卷考试时的记忆活动是()。 A识记 B.再现 C.保持 D.再认 6.遗忘曲线是()提出的。 A.格赛尔 B.卢梭 C.艾宾浩斯 D.华生 7.注意的两个显著特点是() A.选择性与集中性 B. 指向性与集中性 C.指向性与灵活性 D.选择性与灵活性 8.有自觉目的,并和意志努力相联系的注意是()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外部注意 D.内部注意 9. 多动症的主要特征不包括() A.活动过多 B.攻击行为 C.冲动行为 D.注意力不集中 10.张老师穿了一件鲜艳的新衣服走进教室,引起大多数学生的注意,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A. 刺激物的强度 B.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C.刺激物的运动变 D.刺激物的新异性 11.为了考核、升学的需要而对知识感兴趣,这是() A.直接兴趣 B.间接兴趣 C.有效兴趣 D.无效兴趣 12.()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A.心理素质 B.身体素质 C.遗传素质 D.环境素质 13.“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体现了感觉 的( )。 A.对比 B.相互作用 C.适应 D.以上都不是 14.对物体所处空间位置的知觉是() A.形状知觉 B.方位知觉 C.距离知觉 D.深度知觉 15.人冬时乍一穿上棉衣感到笨重,过一段时间后这种感觉就不明显了,这种现象是()。 A.感觉的适应 B.感觉的相互作用 C.感觉的补偿 D.感觉的对比 16.在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发现,牙疼可以因强烈的声音刺激而加剧,也可压迫皮肤而减轻。 这属于感觉的()。 A.适应 B.相互作用 C.对比 D.都不是 17.下列哪项不属于5-6岁幼儿心理发展特点()A.活泼好动 B.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C.个性初具雏形 D.好学好问 18.一个有经验的医生在X光片上能够看到不为一般人所能看到的病变,操作工人在机器运转的声响中能辨别出是否有故障,而一个门外汉,则除了响声什么也听不出来,这是() 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19.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感知觉的是( )。 A.视觉 B.温度觉 C.平衡觉 D.幻觉 20.由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是() A.想象 B.表象 C.记忆 D.注意 21.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 )。 A.左、右、上、下、前、后 B.上.下、左、右、前、后 C.前、后、上、下、左、右 D.上、下、前、后、左、右 22.幼儿常常将“b”"和“d”,"p”和"q"相混淆。这是因为其()发展不够完善。 A.大小知觉 B.形状知觉 C.方位知觉 D.深度知觉 23. 学习中有的人能“过目成诵”说明他具备良好的() A.记忆敏捷性 B. 记忆正确性 C. 记忆持久性 D. 记忆准备性 24.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 )。 A.知觉 B.感觉 C.想象 D.思维 25.吃了糖之后,接着吃苹果,觉得苹果很酸这属于感觉的( )。 A.同时对比 B.相继对比 C.感觉的适应 D.都不是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 1. 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 2.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的科学。 3.在各种心理过程中,存在一种普遍性的心理特征是,是心理活动的方向性和集中性。 4. 指有意识地调动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5. 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6. 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 7.幼儿期,大多数能认识基本色、近似色,并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8.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开始。 9. 是肤觉与运动觉的联合 10.遗忘发展的规律是。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 1.多动症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儿童发展心理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 (3)1、(2)乳儿期,1)新生儿期,参照国内外现行的年龄阶段划分方式,我们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7)青年早期。(5)童年中期,(6)童年晚期或少年期,婴儿期,(4)童年早期或幼儿期,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信息加工经历这几个阶段:感觉登录、注意、知觉、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

帮助儿童克服害怕的心理治疗方法有:对抗性条件作用、系统脱敏法、模特塑造法、认知疗法。3、在有关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阐释中,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自我是伊底和超我的奴仆;埃里克森4、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4)(3)创造性游戏,(2)教学游戏,5、按照进行的目的性分类,幼儿的游戏分为:(1)建筑性游戏,活动性游戏等几类。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通过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观察与模仿范性获得6、 的。儿童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摆脱自我中心和实在论,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7、 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概念。 二、选择: 1、我国最早讲授儿童心理学的是儿童心理学家(2)。 (1)肖孝嵘(2)陈鹤琴(3)黄翼 2、(3)是具有特定遗传功能最小单位,是储存特定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 (1)染色体(2)DNA (3)基因 3、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中,3—7岁儿童处于(3)阶段。

(1)口唇期(2)肛门期(3)性器期(4)潜伏期(5)生殖器 4、(1)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场所。 (1)家庭(2)幼儿园(3)儿童游乐场所 5、(3)可以帮助儿童克服冲动与攻击性行为,还有助利他行为的实践。 (1)观点或角色的采择(2)交往技能的训练(3)角色扮演 三、判断: (√)1、儿童的先天素质不是单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儿童的先天素质是遗传基因和胎儿发育的环境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大脑各区的成熟程序是由前往后分别进行的,其程序是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3、后天环境的优劣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水平和特点。 (√)4、情绪作为一种适应能力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 (√)5、儿童的个性,从一开始就带着自身已有的特点在于周围的人、周围的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 (×)6、男女两性认知差异的年龄倾向反映了男女儿童在认知差异上的不平衡性。 (√)7、儿童与同伴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 (√)8、游戏是一种现实与想象相结合的,为了满足认识和身体需要的轻松自由的学习活动。 (×)9、儿童社会化的内容就是使儿童了解社会,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 (√)10、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移的、不断内化的过程,有了良心和羞愧感,就有可能使儿童自觉地克制不良行为。 四、概念解释: 1、元认知:儿童对自己认知功能的认识和控制力。 2、智力:是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学习的能力;是抽象思维能力,是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 3、性别角色:是被社会认可的男性和女性在社会上的一种地位,也是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方式和态度上期望的总称。 4、移情:指儿童在觉察他人情绪反映时所体验到的与他人共有的情绪反映,是理解和共享其他人的感情的能力。

儿童发展心理学2017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许昌学院 2017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批次专业:2017年春季-初等教育(高起专)课程:儿童发展心理学(高起 专) 1. ( 单选题) 下列特征中,( )不是前运算思维的特征。(本题4.0分) A、思维不可逆性 B、思维缺乏同一性 C、思维缺乏互补性 D、思维的可逆性 学生答案:D 标准答案:D 解析: 得分:4 2. ( 单选题) ()认为儿童是“高尚的野蛮人”,因为他们有许多与生俱来的高尚的观念和品性。(本题4.0分) A、霍尔 B、格塞尔 C、卢梭 D、洛克 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解析: 得分:4 3. ( 单选题) 皮亚杰主要从儿童的( )中来研究道德认知发展。(本题 4.0分)

A、道德判断 B、道德体验 C、法律观念 D、道德行为 学生答案:A 标准答案:A 解析: 得分:4 4. ( 单选题) 在_(1)_,儿童的再现记忆开始发展起来(本题4.0分) A、新生儿期 B、婴儿期 C、前幼儿期 D、幼儿期 学生答案:D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0 5. ( 单选题) 在产前发展过程中,对各种危险因素的影响最敏感的阶段是_(1)_。(本题4.0分) A、合子阶段 B、胎儿阶段 C、胚胎阶段 D、围产期 学生答案:C 标准答案:C 解析: 得分:4

6. ( 单选题) 在( )期间,婴儿对陌生人的出现表露出不安、怯生。(本题4.0分) A、1-2岁 B、2-4月 C、7-9月 D、5岁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4 7. ( 单选题) 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的潜伏阶段的儿童的年龄为( )。(本题4.0分) A、1-3岁 B、6-12岁 C、3-6岁 D、2-12岁 学生答案:B 标准答案:B 解析: 得分:4 8. ( 单选题) 在()期间,婴儿对陌生人的出现表露出不安——怯生。(本题4.0分) A、1—2岁 B、2—4月

幼儿心理学月考(二)

幼儿心理学月考(二)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8分) 1.“潜移默化”属于( )。 A机械记忆B意义记忆C有意记忆D无意记忆 2.从记忆发生的顺序来看.儿童最晚出现的是()。 A情绪记忆B形象记忆C语词记忆D运动记忆 3.幼儿记忆的特点之一是( )。 A形象记忆占优势B语词记忆占优势C意义记忆用得多D机械记忆效果好 4.视后象属于( )。 A短时记忆B长时记忆C瞬时记忆D运动记忆 5.我们脑海中保持的万里长城的形象,说起酸梅时的回味,这些都属于( )。 A情绪记忆B运动记忆C形象记忆D语词记忆 6.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是将人与猴两种形象的特征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新想象,这种想象的构成方式是() A黏合C拟人化B夸张D典型化 7.读过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头脑中浮现出过着悲惨生活的小女孩形象,这种想象属于() A幻想B再造想象C创造想象D无意想象 8.看着说明书上的介绍,幼儿能独立组装玩具汽车,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采用的想象的主要类型是()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C幻想D理想 9.鲁迅笔下的阿Q、祥林嫂等的想象采用了想象的( )构成方式。 A黏合B典型化C夸张与强调D拟人化 10.梦是一种奇怪的心理现象,属于想象的一种,是( )。 A创造想象B再造想象C有意想象D无意想象 11.动儿看到天上的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象它是一匹飞奔的“马”;一会儿想象它是一座会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 A创造想象B再造想象C有意想象D无意想象 12.“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是感觉的() A 适应B对比C背景D选择13.看到一个物体,我们知道它是苹果这属于() A感知觉B注意C思维D想象 14.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应的知觉叫() A空间知觉B深度知觉C方位知觉D时间知觉 15. ( )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A感知觉B注意C思维D想象 16.下面关于幼儿方位发展的先后次序,排列正确的是( ) A前与后→上与下左与右B上与下一前与后一左与右 C 上与下一左与右→前与后D前与后一左与右→上与下 17.从高楼顶上看街道上的行人,尽管看上去很小,但人们不会把他们看作是小孩。这种现象体现的是知觉特性的( )。 A 大小恒常性B形状恒常性C方向恒常性D明度恒常性 18.万绿丛中一一点红,鹤立鸡群等情境中的“一-点红”和“鹤”之所以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这是()。 A感觉适应B感觉对比C感觉经验D感受性 19.下面符合幼儿记忆发展特点的是( )。 A以有意记忆为主B以词语逻辑记忆为主 C以无意记忆为主D以意义记忆为主 20.在欢度“六一”儿童节时,小朋友们一听到《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就知道自己曾经唱过。这种记忆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 A再认B识记C回忆D保持 21.儿童最早出现的记忆是( )。 A有意记忆B无意记忆C机械记忆D运动记忆 22.儿童喜爱什么、依恋什么、害怕什么都是( ) 的结果。 A形象记忆B情绪记忆C机械记忆D运动记忆 23.婴儿的“认生”现象,是( )的结果。 A形象记忆B情绪记忆C词语逻辑记忆D运动记忆 24.我们对公式、定理等的记忆,就是( )。 A形象记忆B词语逻辑记忆C情绪记忆D运动记忆

2011年7月国开学前教育本科《儿童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试卷号:1311 2011年7月中央电大学前教育本科《儿童心理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资料整理于2017年6月2日; 2017年春期考试时间:2017年6月24日08:30至10:00。 一、选择题 1.在()的情况下,儿童更有可能表现出跨性别玩具选择行为。 D.单独选择玩具 2.大脑左半球包括言语中枢、听觉中枢、动作记忆中枢、语言加工中枢和()中枢。 B.积极情感表达 3.属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的是()。 B.强制性颈反射 4.儿童早期动作发展遵循()原则和远近原则。 D.头尾 5.幼儿阶段指的是( )岁。 C.3~6 6.( )是维持幼儿认知操作的重要手段。 A.想象 7.()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基础。 C感知觉 8.不属于玩物游戏的是()。 D.趣味竞赛 9.2岁的幼儿会对哀伤的同伴表现出一定的利他行为,这种反应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他们可能会要去打那个让同伴哀伤的人,这种反应方式是( )。 B.激烈式 10.分娩过程共分为()个阶段。 B.3 二、概念题 1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以学前的儿童为研究对象,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形成到入学前这一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12.图式 描述儿童表征、组织和解释经验的模式或心理结构,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 13.脚本 对熟悉环境中重复发生事件的特定顺序和因果关系的概要性表征,这是为了保持特定经历而采用的一种图式。 14.移情 意识到他人具有与自己不同的感情或观点,运用言语等方式互相交流感情,与他人产生情感共鸣。 三、简答题 15.请简述艾里克森的八个社会心理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 参考答案: 艾里克森的八个社会心理阶段中的前三个阶段分别为: (1)o~1岁,处于基本信任对不信任阶段,基本任务为学习信任别人,克服不信任。此阶段的儿童需要其自身需要得到及时的满足,作为社会化代理人的母亲需要能积极、敏感的回应孩子的需要。 (2)1~3岁,处于自主对羞愧阶段,基本任务为获得自主感,克服自我怀疑、羞耻感,作为社会化代理人的父母亲需要给予孩子自我负责的机会,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3~6岁,处于主动对内疚阶段,基本任务为获得主动感,避免内疚感,作为社会化代理人的家人需要让儿童承担责任和义务,对孩子的失败给予保护性态度。 16.请就“习惯化与去习惯化”进行解释和举例。 1

幼儿心理学期中考试试题

幼儿心理学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2×40=80分) 1、1882年,德国心理学家写成《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儿童心理学的诞 生 ( ) A、冯特 B、皮亚杰 C、卢梭 D、普莱尔 2、幼儿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的儿童。() A、0~3岁 B、0~6岁 C、3~6岁 D、3~9岁 3、心理现象分为两大类 ( ) A、认知过程和个性心理 B、情感过程和个性心理 C、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 D、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4、心理过程中起调控作用的是 ( )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心理 5、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是 ( ) A、社会生活 B、人脑 C、心脏 D、人际关系 6、人脑中负责高级神经活动的是 ( ) A、小脑 B、间脑 C、大脑 D、脑干 7、人的大脑皮层控制着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行为的是 ( ) A、枕叶 B、颞叶 C、顶叶 D、额叶 8、根据婴儿对注视时间不同的特点,心理学家还进一步创设了 的研究方法。 ( ) A、行动研究法 B、作品分析法 C、实验法 D、习惯化、去习惯化 9、心理的源泉是 ( ) A、客观现实 B、物质环境 C、社会生活 D、社会实践 10、人们对婴儿的知觉研究中,最有效的行为测量是() A、语言 B、注视行为 C、行为表现 D、情绪情感 11、在托儿所、幼儿园里最常用、最实用的研究儿童心理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谈话法 C、问卷法 D、实验法 12、婴儿期在心理学上是指 ( ) A、出生至1周岁 B、出生后第一个月到一周岁 C、出生至1个月 D、1岁至3岁 13、所谓心理学研究主要是寻求之间的关系 ( ) A、刺激――反应 B、条件反射 C、非条件反射 D、原因――结果 14、最严密、最客观的研究儿童心理的方法是() A、观察法 B、谈话法 C、问卷法 D、实验法 15、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心理发展过程是 ( ) A、军事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普通心理学 D、司法心理学 16、人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是 ( ) A、感觉和知觉 B、感觉和记忆 C、知觉和记忆 D、记忆和想象 17、认知过程的核心是() A、感觉 B、知觉 C、想象 D、思维 18、是心理过程的基础。()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心理 19、人的大脑皮层可以划分为4个机能分工的叶,其中与听觉有关。 () A、枕叶 B、颞叶 C、额叶 D、顶叶 20、生命中最初两三年的事情是没有人能记得,这种现象是 ( ) A、艾比浩斯遗忘曲线 B、自传体记忆 C、婴儿期记忆缺失 D、首因效应 21、儿童解决问题的水平,与他们在头脑中有直接的关系。 ( ) A、记忆 B、想象 C、对信息的编码水平 D、表象的多少 22、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就是 ( ) A、想象 B、知觉 C、感觉 D、视觉 23、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的内外刺激的整体反映是 ( ) A、感觉 B、知觉 C、幻想 D、听觉 24、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是的典型表现 ( )

学前教育心理学 期末试卷(A)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说法符合奥苏伯尔观点的是( D ) A.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B.接受学习必然导致意义学习,发现学习必然导致机械学习 C.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必然导致意义学习 D.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都可能是有意义的,也可能是机械的 2“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由哪位心理学家提出来的?( D ) A.华生 B.弗洛伊德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3下列哪位心理学家提出学习的准备律、练习律以及效果律?(C) A.巴普洛夫 B.苛勒 C.桑代克 D.斯金纳 4当处于电击状态下的白鼠按动机关时停止电击,那么电击属于(B) A.正强化物 B.负强化物 C.正强化 D.负强化 5“学生看到别人成功的行为得到肯定,就加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上述情况属于(B) A.直接强化 B.代替性强化 C.自我强化 D.惩罚 6()学派认为,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过程。 A.格式塔学派 B.认知学派 C.精神分析学派 D.行为主义学派 7下位学习包括哪两种学习模式( A ) A.派生下位学习与相关下位学习 B.连锁下位学习与归属下位学习 C.联结下位学习与分化下位学习 D.经典下位学习与操作下位学习 8维特罗克提出了学生学习的( B ) A.同化模式 B.生成模式 C.顺应模式 D.启发模式 9幼小的生物如小鸡、小鸭子等在出生后不久,会出现对它所遇到的第一种刺激物(可以是母鸡、母鸭,也可以是人等)偏好或追随,这一现象是(C) A.期望效应 B.首因效应 C刻板印象 D光环效应 10(B)个月是孩子与父母和照看者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

幼儿心理学考试试题

1..5-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1)好问、好学 (2)抽象思维能力开始萌芽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4)个性初具雏形 2.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使什么? (1)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 (3)感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 (4)幼儿情绪和意志行为也常常受感知觉的影响。 3.在学前儿童思维工具的发展过程中,动作和语言对思维吼道的作用的变化分为哪三个阶段? (1)思维活动主要依靠感知和动作进行,语言只是行动的总结。 (2)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边做边说,语言和动作不分离。 (3)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计划动作的作用。 4..3-6岁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5..怎样培养学前儿童的情绪? (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2)成人的情绪自控 (3)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 (4)帮助孩子控制情绪 (5)较会孩子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 6.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思维直观行动性的发展 (2)思维的具体形象性逐渐发展 (3)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7情绪对学前儿童交往发展具有哪些作用? ①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以表情作为交往的工具。 ②幼儿仍常常用表情代替语言回答成人的问题或用表情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述。 ③在婴幼儿期,情绪的感染作用尤为突出。 8学前儿童情绪发展的社会化一般的趋势? (1)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 (2)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3)情绪表达的社会化。 9.幼儿攻击性行为有哪些特点? (1)攻击性行为频繁,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3)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 (4)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10.简述幼儿有意想象发展的表现? ①在活动中出现了有目的、有主题的想象。 ②想象的主题逐渐稳定。 ③为了实现主题,能够克服一定的困难 1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进程有哪些基本特点? (1)发展的高速度 (2)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整体性 (3)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12.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应注意哪些问题? 1.制定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观察儿童的影响,要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的状态 2.观察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 3.对学前儿童的观察是在一定的活动中实现的,在游戏中幼儿更好维持有意注意 13..幼儿活动动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 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 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发展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