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跟踪训练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跟踪训练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跟踪训练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跟踪训练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图标中,表示“禁止烟火”的是( )

2.下列不属于物质燃烧条件的是( )

A.狭小的空间

B.与氧气接触

C.温度达到着火点

D.物质具有可燃性

3.用酒精灯加热装有水的纸船,纸船竟然安然无恙,其主要原因是( )

A.水能分解

B.纸不是可燃物

C.没有和氧气接触

D.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

4.下列气体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是( )

A.甲烷

B.二氧化碳

C.氧气

D.氮气

5.为确保生命安全,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正确的是( )

A.进入深洞,燃着的火把熄灭后继续前进

B.桌面上酒精灯内酒精洒出,着火燃烧,立即用湿抹布扑灭

C.厨房内管道煤气(主要成分是CO)泄漏,马上点火燃尽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刻浇水灭火

6.卡拉OK歌厅的装修材料使用了许多吸音材料,如泡沫、海绵等。它们燃烧后会产生大量的浓烟。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泡沫、海绵是可燃物

B.泡沫、海绵的着火点很高

C.燃烧的浓烟中含大量有毒气体

D.着火时尽快用湿布捂住口鼻,撒向安全处

7某同学在研究物质燃烧的条件时,做了下图所示的实验;把一条粗金属丝绕成线圈罩在一支蜡烛的火焰上,火焰很快就熄灭了。对这一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预先将金属丝加热,蜡烛就不会很快熄灭

B.可燃物的温度降到了着火点以下

C.金属丝有良好的导热性

D.金属线圈内的气体温度升高了

8.王宁同学从资料中查得白磷的着火点是40℃,他将一小块白磷放入80℃的水中。并用导管对着热水中的白磷吹气,结果白磷燃烧了起来。除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一因素外,上述热水中白磷燃烧的可能原因是( )

A.嘴吹出的气体中仍含有可支持燃烧的氧气

B.嘴吹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也可支持燃烧

C.白磷这一可燃物特别容易燃烧

D.吹气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使白磷燃了起来

9.吴宇森主导的电影《赤壁》中有这样的一个场面:吴蜀联军在船上装满枯枝浇足油,借着东南风向曹军驶去,接近曹军时点燃船上枯枝弃船而走。火借风势,火船宛如火龙一样冲向连在一起的曹军木船。一眨眼,曹军水寨已经烧成一片火海。下列关于火海形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东南风为木船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B.相连的曹军木船没有及时隔离

C.东南风降低了木船的着火点

D.枯枝和油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10.下图中图甲和图乙所示实验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小莹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其中能证明燃烧需要氧气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二、填空题

11.森林突发大火时,消防队员常使用一种手持式风力灭火机,它可以喷出类似十二级台风的高速气流将火吹灭。该灭火机的灭火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举一种与上述灭火原理不同的灭火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周末,小晋同学一家三口到风景秀丽的山区踏青,并准备自制烧烤。

(1)烧烤时,为使木炭燃烧更旺,小晋将木炭架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晋将取回的清澈泉水煮沸,发现有少量沉淀产生,该泉水属于________水(填“软”或“硬”)。

(3)离开时,为防止引发火灾,请给出一种熄灭余火的简易方法_________________。

(4)为保护环境,做文明游客,请你对他们的春游提一条建议__________________。

13.冬日里的一天,某学校五楼学生寝室中一名同学违规使用电褥子,因短路引发棉被着火燃烧。就此事件请你回答:

(1)从物质燃烧条件上看,棉被是______________物。

(2)该同学慌忙打开房门大声呼救,导致火势迅速扩大。请解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3)同寝室的同学在睡梦中惊醒,此时他们自救逃生的措施正确的是_________(选填以下序号)。

①用湿毛巾捂住口鼻;②低下身子沿墙壁跑出火灾区;③立即跳楼逃生;④藏在衣柜里或桌子底下等待救援。

(4)消防队员赶到现场,用高压水枪将大火扑灭,不能灭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10分)

14.利用下图所示的装置可以进行可燃物燃烧条件的探究。查阅资料可知,白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实验结束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得出了磷燃烧需要有氧气(或空气)以及温度要达到着火点的结论。请你简要叙述分析过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A

3.D

4.A

5.B

6.B

7.D

8.A

9.C 10.B

二、填空题

11.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或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12.(1)增大木炭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2)硬 (3)用水浇灭 (4)不要乱扔垃圾(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13.(1)可燃 (2)空气进入房间内氧气浓度增大,氧气助火势更旺 (3)①② (4)水蒸发吸热,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其他合理表述均可)

三、简答题

14.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烧杯内的白磷没有燃烧,说明磷燃烧需要氧气(或空气);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说明磷燃烧温度要达到着火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主学习②;③。 3.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灭火的原理 和方法:①;②; ③。 4.常用的灭火器有、、。扑灭图书、档 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失火可用。 5.可燃物在的空间里急剧的燃烧,就 会在短时间内,使气体的体积迅速膨胀而 引起。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 圈划,检查学生预习及自 主完成同步学习学习情 况 探究与交流 知识点1:燃烧的条件 问题1:燃烧需要氧气,除了氧气外 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 能燃烧? 问题2:有了可燃物和氧气,就能发 生燃烧现象? 【实验7-1】探究物质燃烧的条件 问题1: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 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问题2: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 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 条件? 问题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 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 需要什么条件? 【例1】“纸火锅”是用纸张代替金属 材料做容器盛放汤 料,当酒精燃烧时纸 张不会燃烧。对此现 象,下列解释合理的 是() A.纸张不是可燃 演示:将小木条、纸 条、小石块、红砖块分别 放在酒精灯火焰烧。通过 观察到的现象,组织学生 结合已有知识和生活检 验,讨论、交流。认识: 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 烧,可燃物是燃烧的首要 条件。 通过生活周围很多 可燃物不燃烧的现象,引 导分析、讨论,认识:燃 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可燃物的着火点) 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思考 教师提醒注意体会: 控制变量法、对比法在该 实验中的应用 组织学生讨论和交 流,归纳、总结物质燃烧 需要三个条件: ⑴可燃物; ⑵与氧气(或空气) 接触; ⑶温度达到可燃物 同的着火点; (同时具备,缺一不 可) 分析:纸火锅里的汤 汽化吸热,使温度降低到 纸的着火点以下。 答案:C 解题指导:物质燃烧

燃烧和灭火教案

燃烧和灭火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一、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使学生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化学知识,化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化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我在设计这一课时,通过大量的生活信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参与实践活动。为了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我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学生亲手设计实验,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第七单元是上册教材的最后一个知识教学点。它既是对化学变化中具体知识传授模式的继承,又是对其的丰富和完善。本节知识位于第七单元第一节,上承我们身边的物质(第二单元空气—氧气及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第六单元碳及碳的氧化物---C 及CO的可燃性),下接第八单元金属与矿物,对于以前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以后的知识起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会运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

示范教案(第七单元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从容说课 燃烧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教材采用从实验观察现象,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来探讨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为了突破重点和难点,避免单一的授课方式,教师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质疑。通过“欧罗巴”号事件引入新课,设下疑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探究。在“燃烧的条件”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按“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步骤进行学习,防止学生学习的依赖性。 3.游戏。对于灭火器的原理及适用范围,教师采用了学生活动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知识 的理解,加深记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比较、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主动探究的方法,设计实验。 (3)学习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的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兴趣。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1)投影仪,500 mL烧杯,100 mL烧杯,薄铜片,硬纸片; (2)热水、白磷、红磷、酒精(70%)、面粉、酒精灯、镊子、大烧杯、火柴、棉手帕、蜡烛,烧杯、灭火器道具、金属罐、塑料盖、导管。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燃料。 第二课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题1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课题1、燃烧和灭火》说课 全国初中化学优质课(华北区、东北区)大赛说课一等奖:燃烧与灭火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化学教师***。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燃烧和灭火》,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碳、磷、一氧化碳等物质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学习,使学生再次体会,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时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实验事实进行逆向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的形成。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了解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 ●了解常见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 ●通过对易燃易爆物的学习,提高安全隐患意识 ●通过对燃烧和爆炸利弊的分析,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通过对实验的再设计,开阔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

二、教学策略 1、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课的信息量。 2、学法: 1)实验探究 2)分析归纳 3)自主学习 3、设计思路 探究灭火方法比直接探究燃烧条件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我调整了部分教学顺序,改由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熄灭蜡烛入手,进一步探究灭火的原理,在此基础上逆向思考得出燃烧的条件,再利用实验对结论进行验证。这样使新知识建立在对生活的直观感受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欲,同时培养学生对探究的结果进行逆向思考的意识,敢于对实验从正反两方面去评价,培养学生唯物辩证观。 三、实验设计 1、课本演示实验 通过实验改进,避免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实验的安全性。 2、趣味实验。课前由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粉尘爆炸"及"简易灭火器"的实验装置,展示利用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制作出部分实验装置图。通过实验的再设计,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利用中央电视台的娱乐节目"挑战群英会"中的片段--双节棍灭蜡,使课堂进入自由探究的环节。 (二)活动与探究一:熄灭蜡烛的方法 成果交流:吹灭、用书本扇灭、用坩埚钳将烛芯夹灭、用湿布盖灭、用水浇灭、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学习评价

A组 一、填空题: 1.空气是一种物,它是由、、、、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其中占体积最大的是气,占空气总体积的 %,其次是气,占空气总体积的 %。组成空气的各种成分,都保持着各自原来的。 2.稀有气体是、、、、等气体的总称,它们含量较少却有很重要的用途,稀有气体一般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澄清石灰水露置在空气中会逐渐变浑浊,这样说明空气中有少量的;盛有冰水的杯子,放在常温的空气中,外壁会潮湿,说明空气中有。 4.成年人每min大约吸入氧气8 L,大致需要空气 L,8 L氧气的质量是 g,在这些空气中,氮气约为 L。(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密度是1.429 g/L) 二、选择题: 1.下列关于空气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1∶4 B.空气的成分按质量计算,氮气占78%,氧气占21% C.空气中含量最多且性质又不活泼的是稀有气体 D.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是维持自然生命的支柱,防止空气污染是极其重要的 2.下列关于氮气的性质和用途,叙述错误的是 A.氮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在通常状况下,氮气很难跟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C.从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可用于填充白炽灯的灯泡 D.空气中的氮气不能供给呼吸,对人体有害 3.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稀有气体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B.稀有气体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约为0.03% C.稀有气体的性质很不活泼,常用作保护气 D.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4.下列物质中属于混合物的是 A.氮气 B.二氧化碳 C.空气 D.氧气 5.近几年,我国北方地区多次出现“沙尘暴天气”,造成“沙尘暴天气”的主要原因是植物被破坏。沙尘暴天气使空气中增加了大量的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 C.可吸入颗粒物 D.二氧化硫 6.用足量的红磷放在一密闭的、充满空气的容器中燃烧,燃烧后温度恢复到原温度,压强保持不变,则容器中剩余的气体体积约为原气体体积的 A.78% B.79% C.100% D.无法判断 7.下列各项中,成因果关系的是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加②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排入大气中③一氧化碳排入大气中④冰箱制冷剂氟利昂等氟氯代烃排入大气中 a.形成酸雨 b.产生温室效应 c.破坏臭氧层 d.使人中毒 A.①—d B.②—a C.③—c D.④—b 三、简答题: 1、在实验室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实验中,能否用硫代替红磷?为什么? 2.有两个集气瓶,分别充满空气和氮气,试用简单的方法加以鉴别。 A组 答案: 一、填空题 1.混合物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氮 78 氧 21 性质 2.氦、氖、氩、氪、氙、很难 3.氮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4.38.1 11.4 29.7

课题1燃烧和灭火(1)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 1 燃烧和灭火(1) 【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第七单元课题 1 的内容,通过前面六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化学知识,逐步形成了对化学实验的观察、分析能力,因此,本课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说,难度并不算大。而且,燃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已经储 备了一定的关于燃烧的知识,对燃烧现象显示出极大的兴趣。本课比较适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通过恰当的预设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观察、分析来获取本课主要知识点,充分发挥直接经验的作用。 本课以火灾现场的视频及赞美火的图片引入新课,让学生在感受火给人类带来温暖、文明的同时,又深深体会到火使用不当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由此,引发了学生想要进一步了解燃烧的欲望。通过对已学的几个燃烧现象的回顾,让学生自主总结燃烧的定义,这点主要在预习作业的完善环节体现。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组织小组讨论,燃烧现象的发生,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由学习的兴趣转入问题的思考,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汇报方案,然后动手实验验证猜想,做完实验后小组汇报,反思评价原来的猜想,最终得出燃烧的条件。然后提出问题: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否同时具备?演示实验7-1 ,从而归纳出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并且借此顺利过渡到灭火原理上,并且通过实验探究分析生活中常见的灭火方法。整节课以学生小组活动为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分析实验中的燃烧现象,综合认识燃烧的条件,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由燃烧的条件和生活经验,推想出适当的灭火方法,培养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学习对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了解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自然,形成科学自然观。 2.树立防火安全意识,培养关注社会意识。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1 空气 2.1.1 空气课后作业 (新版)新人教版

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课后作业 1.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科学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研究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 A.拉瓦锡 B.侯德榜 C.门捷列夫 D.道尔顿 2.空气中含量较多且能用于食品包装的气体是() A.氮气 B.二氧化碳 C.氧气 D.稀有气体 3.小林从冰箱里拿出冰冻的饮料,用干布擦净瓶外壁的水,放置于桌面片刻,发现瓶外壁又挂满水珠。这说明空气中有() A.氮气 B.水蒸气 C.二氧化碳 D.氧气 4.如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按体积计算),其中“c”代表的是() A.氮气B.二氧化碳C.氧气D.稀有气体 5.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从分离空气的成分中不能得到的气体是() A.用作医疗急救的氧气B.用作霓虹灯中填充气的稀有气体 C.用作食品防腐剂的氮气D.用作清洁燃料的氢气 6.如图是用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下列有关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红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色烟雾B.由此实验可推测氮气难溶于水 C.燃烧匙中的红磷可换成细铁丝D.红磷量不足导致测定结果偏大 7.生活中下列各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王老吉凉茶 B.雕牌洗涤剂 C.娃哈哈纯净水 D.山西老陈醋 8.如图是用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装置图,有关此实验的结论与分析错误的是()

A.此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B.此实验证明,反应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既不易溶于水,也不支持燃烧 C.该实验中的红磷还可以用硫来代替 D.若该实验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可能的原因之一是装置气密性不好造成的 9.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氧气 B.糖水 C.食醋 D.大理石 10.根据空气的成分填空。 (1)蜡烛在空气中可以燃烧,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 (2)绿色植物在空气中可进行光合作用,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__和_______。 (3)空气可作为制氮肥的原料,说明空气中含有______。 (4)测电笔中有一种气体,通电后发红光,这种气体是______。 1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物质分类的方法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结果。根据概念的范围大小,不同类物质间常存在如下三种(如下图): (1)纯净物和混合物属于上述关系的________关系。 (2)有以下物质:①洁净的空气②人呼出的气体③啤酒④液氧⑤二氧化碳⑥医用75%的酒精⑦冰水混合物⑧氯化钾。请用序号填空:属于混合物的有____________,属于纯净物的有____________。 12.如图是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请根据实验回答: (1)先用弹簧夹夹住乳胶管,将燃着的红磷立即伸入盛有少量水的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又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由此可得到的结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 (2)燃烧结束后,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主要是_______(填名称)。由此实验可推测出该气体具有的一条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

人教版初三化学下册课题1、燃烧和灭火

《课题1、燃烧和灭火》 课程名称《课题1、燃烧和灭火》 授课人张小红学校名称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城关镇中心校教学对象九年级科目化学课时安排1课时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通过前面六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化学知识,所以在本单元培养学生逐步形成了对化学实验的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燃烧现象,知道物质燃烧的必须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学会常见的灭火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利用物质燃烧的条件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能利用灭火的原理,处理一些突发的失火状况。 (3)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学会科学探究的思考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初步形成富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2)通过学习辨证地认识燃烧现象,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3)感受化学对改善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 1、物质的燃烧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 1、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二、学情分析

本课题的学习对学生来说,难度并不算大。而且,燃烧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已经储备了一定的关于燃烧的知识,对燃烧现象显示出极大的兴趣。本课比较适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通过恰当的预设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观察、分析来获取本课主要知识点,充分发挥直接经验的作用。 三、教学理念及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及课 件、资源内容 学生、教师活动内容及目标 媒体设备资源应用分 析 引入新课 燃烧的定义 及特征【图片展示】熊熊的烈火。 【教师】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火 的发现和利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 人类的生存条件。 【图片展示】丰盛可口的晚餐 【教师】说明火与我们的生活息息 相关。能给我们带来可口的饭菜。 【图片展示】篝火、火箭发射 【学生】观看图片,从图片中感 受火给我们带来的温暖、欢快。 以及中国科技的发展,增加学 生的自豪感。 【过渡】火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 有“功”也有“过”,我们应当正确的认 识它,使它尽可能地服务于人类。 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你对火会有 新的认识。 【学生】认真听讲。 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熟悉 的对象,从最新的热点 材料出发,培养学生的 辩证思想。激起学习的 兴趣,导入新课。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教案新版人教版

第2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护空气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了解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及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 重点空气组成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难点认识到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有关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作用的图片以及大气污染的图片。 一、导入新课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所离不开的资源,有着非常重要的用途。我们都知道性质决定用途,那么空气中的氮气、氧气及稀有气体等都有哪些性质? 同时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保护空气,也会对人类造成较大的危害,那么哪些不当做法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如何防治大气的污染呢?接下来,我们就空气的用途以及保护进行学习。 二、推进新课 (一)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教师请各小组出示所收集的有关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的资料图片。结合图片,师生共同讨论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的用途。 学生代表交流发言。 1.氧气 [分析]过去,人们曾把氧气叫做“养气”,这充分说明了氧气的重要性。 [主要用途](1)供给呼吸(2)支持燃烧 2.氮气 [提问]同学们知道为什么要在装入零食的食品袋中充入氮气吗? [回答]生甲:为了防止食品被挤碎或压碎。 生乙:为了掩盖袋里食品量比较少的真相。 生丙:为了防止食品变质。 [分析]氮气之所以能用于食品防腐,是因为氮气性质非常稳定;灯泡中充氮气以延长使用寿命;焊接金属用氮气作保护气,都是利用了氮气性质稳定这一性质。除此之外,氮气还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保护气、提供低温环境。 [主要用途](1)重要的化工原料(2)保护气(3)提供低温环境 师:从氮气可作保护气这一事实可知,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你能从下面的讨论中获得氮气的性质吗?在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中,集气瓶内剩下的气体主要是氮气。请同学们结合实验和日常生活经验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

2020册化学专题复习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导学案

2020册化学专题复习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导 学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五四学制)八年级全册化学专题复习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导学案 燃烧和灭火学习目标1、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范围;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主题探究互动课堂设疑定纲1、请回忆哪些物质可以与O2在点燃的条件下发生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事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观察到的现象炭的燃烧硫的燃烧磷的燃烧铁的燃烧2、描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有利和有害两方面); 3、火灾来袭时该如何逃生?解疑探究(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探究主题一燃烧的条件课本128-129页,完成下列空白: 1、燃烧一般是指可燃物。 氢气能在氯气中燃烧,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这说明。 2、合作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步骤:按右图所示连好装置。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3、改进实验:(如图,教师演示)实验现象:试管1 试管2 水底白磷。 要水底白磷燃烧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改进实验的优点:

。 探究主题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4、合作探究:(灭火)课本130页,完成下列空白: 实验步骤:将燃烧的蜡烛熄灭灭火方法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1. 2. 3. 4. 实验结论: ① ; ② ; ③ 。 探究主题三灭火器及其使用方法课本131页,完成下列空白:灭火器适用范围灭火器原理(化学方程式)① ② ③ 探究主题四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课本132-133页,完成下列空白: 5、可燃物在内急剧地燃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除像氢气、________等可燃性气体外,面粉、煤粉等______也能爆炸。 6、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 ①可燃物的性质; ②可燃物与氧气的; ③氧气的。 使燃料充分燃烧的两个条件:(1); (2)自我展示1、什么是燃烧,燃烧需要哪些条件?2、探究燃烧的条件如图: 实验现象: 。 要水底白磷燃烧应该进行的操作是: 。 2、灭火的原理有哪些? 3、试着将灭火的实例与有关的原理用短线连接起来: ①炒菜时油锅着火,可用锅盖盖灭A移去可燃物②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可用水扑灭B隔绝氧气③森林着火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

课题1燃烧与灭火教案

第七章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与灭火 教学设计思路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因此将本节课设计为让学生亲历由录像将学生带入情景,由情景中提出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与假设→根据实验事实作出正确结论→对整个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这些要素所组成科学探究过程,使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在学生经历这一“做科学”过程后,用灭火的实例录像将学生带入应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将灭火器的种类,使用方法等制成动画,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 3.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与讨论,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认识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难点:科学探究过程中提出合理问题,及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仪器药品

白磷、红磷、蜡烛、碳酸钠、盐酸、火柴、烧杯、试管、酒精灯等。

房屋中的防火措施,并设 计一种合理的自救措施。 【小结】完成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作业】调查你的家庭、学校或一些大商场的防火措施完成练习 学生交流 全教育。 生动有趣的图示激 发学生的答题欲望。 利用习题培养学生 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语言表达 能力 通过调查让学生走 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实 际去获得第一手信息,进 一步培养学生的参与意 识。 【板书设计】 课题1 燃烧与灭火(第一课时)

课题1燃烧与灭火1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 燃烧与灭火 第一课时燃烧及其条件教学设计 (楚店中学张学艺) 一.教学内容分析 1、课标中的内容《燃烧与灭火》隶属课标中的第五部分《化学与社会发展》中的化学与能源和资源的利用。 2、教材中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 本课题共包含三大内容:燃烧的概念和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简介。本课题共需两课时,此设计为第一课时。 二.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知识积累,如镁条、铁丝、木炭、红磷等的燃烧,对燃烧的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学习特别是实验探究有较浓厚的兴趣。本课的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学生可以通过探究、分析总结得出。 三.教学设计思想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产、生活实际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通过实验探究得到结论。 2、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灭火的方法等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在实验中发展学习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概念。 ②理解燃烧所需的条件。 ③认识着火点的概念。 ④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和分析总结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九.板书设计: 第1 课时燃烧及其条件 1、燃烧的定义: 通常情况下,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课题1燃烧和灭火教案

课题1 燃烧和灭火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方法 ⑵了解常用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了解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⑵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教学重点】 围绕课题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得出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认识灭火的原理并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方法】探究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1、媒体资源:自制课件 2、实验准备: ⑴把玻璃棒和小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 ⑵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 ⑶把一沾水的棉花和干燥的棉花分别点燃。 ⑷熄灭蜡烛的方法:沙土、剪刀、烧杯、湿布、水、胶头滴管、碳酸钠溶液、稀盐酸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录像]播放有关燃烧的镜头 [引入]燃烧着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但是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燃烧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观看录象 倾听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讲述]燃烧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需要条件吗? [指出]氧气确实是燃烧所需要的条件,但是只有氧气,燃烧能发生吗?大气中也含有氧气,可不见得到处在燃烧,可见氧气并不是燃烧的唯一条件,那么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根据已有的知识,想到燃烧需要氧气 由实际到理论,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一、认识燃烧的条件 1、认识燃烧需要可燃物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和想法谈一谈燃烧除了需要氧气外还需要什么条件?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判断哪些能燃烧,哪些不能? 教师活动 思考回答:不是所有的物体都能燃烧 判断 学生活动 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设计意图 [设问]有了可燃物和氧气,燃烧是不是就能发生?例如空气中有氧气,放在空气中的火柴能燃烧吗?怎样才能使火柴点燃?摩擦起什么作用?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 [讲解]我们把可燃物开始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叫做着火点。 [演示]探究实验 [讨论]: 1、实验中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那些条件? [归纳小结] 1、燃烧的定义 2、燃烧的条件 [思考] 1、如果不往煤炉里添煤,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2、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为什么? 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煤夹出来,煤能继续燃烧吗? 思考、讨论: 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课题1《燃烧和灭火》导学案

课题1《燃烧和灭火》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了解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范围;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前预习】 1.描述燃烧与我们社会和生活的联系(有利和有害两方面); 2. 【 关? 【归纳】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总结什么是燃烧:可燃物与发生一种的、的的氧化反应。 【猜想】燃烧需用的条件是什么?、、 【实验探究】请你根据本小组的猜想,设计实验并实行实验探究,填写下表。 燃烧的条件:①;②;③。 【思考】1.这三个条件是需要同时具备还是只具其一?事例分析证明。 2.燃烧在社会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交流讨论】教材P125 1.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3.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观察 【结论】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②;③。

【思考】1.如果控制不当,燃烧又会给生活带来有哪些灾害呢? 2.发生火灾怎么办,如何灭火? 【实验探究】(P124实验7-2)小组比赛:请各组想出尽可能多的办法,把正在烧杯里燃烧着的蜡烛熄灭。 灭火方法这种方法的理论依据 1. 2. 3. 4. 【结论】灭火的原理和方法:①;②;③。【讨论交流】 1.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 2.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如何处理?为什么? 3.扑森林火灾时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一片树木砍掉,为什么? 4.如何解释“钻木取火”、“水火不容”、“釜底抽薪”和“杯水车薪”这几个成语? 【自学】阅读教材P127表7-2,了解几种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使用范围。 灭火器适用范围灭火器原理(化学方程式)① ② ③ 知识点三: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思考】北宋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诗哪句涉及到化学变化?怎么发生的? 【自学】阅读教材P128~129.思考下列问题: 1.爆炸引起的原因: 可燃物在内急剧地燃烧,短时间内积聚大量的热使迅速膨胀而引起爆炸。 ★除像氢气、________等可燃性气体外,面粉、煤粉等______也能爆炸。 【观察】书P128实验7-3并实行分析,填写下列表格: 现象 分析 2.结合细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的事实及上述实验,总结影响燃烧剧烈水准的因素。 3.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记住一些燃烧与爆炸相关的图标。 【归纳小结】 一、燃烧 1.概念:可燃物与发生的的的氧化反应。 ★燃烧现象:①燃烧一定发光、放热,但不一定产生火焰; ②有些燃烧产生烟、有些燃烧产生雾、有些燃烧产物有刺激性气味。 ★广义的燃烧:指伴有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不一定需要氧气。 例:H2在Cl2中的燃烧生成HCl气体,Mg在CO2中的燃烧生成MgO和C。 2.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1);(2);(3)。 ■着火点(燃点):可燃物燃烧时所需的温度。①纯气体燃料的着火点在常温、常压下是固

燃烧与灭火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燃烧与灭火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第一节燃烧与灭火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作者:青岛五十…文章来源:青岛五十中李洪波点击数:1200 更新时间:2006-10-21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 本课题的教学内容是与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个课题,内容较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为: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以及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本课题的难点不多,主要是根据物质的不同性质而采取不同的灭火方法。这些内容实用性很强,且生动形象,学生兴趣较高,是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产生希望了解化学,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的强烈愿望。 关键信息: 1、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感受、体会、学习,使学习者能更积极主动地进行有意义建构。化学与社会生活实际有着广泛而紧密的联系,从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开始,从生活实际问题中引导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引导学生探索可燃物燃烧的条件,通过自己的生活常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参与的原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它能激发学习热情,并能激发积极而持久的学习动机。 2、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补充磷燃烧的实验作为学生探究实验,并且补充了实验用品,学生通过亲自实验,不仅熟练掌握了有关操作技能、技巧,而且巩固验证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加深和扩大他们所学得的理论知识。并且学生对自己亲自设计方案并实施的实验,操作上更精确,观察更细致,参与的意识更强烈。更能有效地使他们的智力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3、从“燃烧的利用到利用不当”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燃烧对生产、生活的作用,体现了化学与生命、自然、社会的关系。 4、教师对教材要进行加工性地再创造,实际教学中,认真分析并明确教材内容所要实现的课程目标,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选择具体教学内容,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调整教材内容和教材体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5、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学化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使他们逐步养成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认识社会现象的习惯。 二、学习者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 九年级的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以经验型的逻辑思维为主,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结论往往需要借助生动直观的形象和已有生活经验的支持。在本课题中,燃烧的实例,可以借助学生的许多个人知识和生活经验加以理解;燃烧的条件,可以通过多媒体和学生经验型的逻辑思维的结合加以理解。因此,教材内容的这种设置方式,恰好顺应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2、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熟悉生活中燃烧的实例,并能作出简单的燃烧要具备的条件的推断。 3、学习者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已经具备的水平: 2、准备充足的实验仪器,尽可能多地使每位学生都能进行实验。 3、在课前,要求学生认真做好预习,填写相关实验报告。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大体分为五个部分来完成: 一、对于燃烧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展示图片】在远古时人类可利用火来取暧和烧烤食物(投影图片),后来人类利用火来冶炼金属(投影图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课题1燃烧和灭火第1课时燃烧和灭火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新版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本单元分为三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以及燃烧的条件。本单元从生活中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之后介绍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和绘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题1燃烧和灭火 第1课时燃烧和灭火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2.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的一般方法。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探究。 多媒体、镊子、酒精、白磷、红磷、水、蜡烛、玻璃杯、火柴、木条、烧杯、薄铜片等 一、导入新课 师:1.我们对物质的燃烧现象并不陌生(如图1),那么什么叫燃烧?物质的燃烧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 2.同学们见过“火三角”吗(如下图2)?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3.同学们还能设计出其他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吗? 二、推进新课 燃烧的条件 师:1.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 猜想(1):要有可燃物。 猜想(2):要有氧气,氧气越多燃烧越旺。 猜想(3):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师:你能设计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证实你的猜想吗?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7-1) 实验步骤: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一小块用硬纸圈圈住的白磷。在烧杯上盖一个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 现象:热水中的白磷未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未燃烧。 说明:通常状况下,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白磷的着火点是40℃。 师:上述实验中,为什么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为什么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生:薄铜片上的温度达到白磷的着火点而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它没有与氧气接触。 师:水中的白磷怎样才能燃烧? 生: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它没有与氧气接触,只要想办法使它与氧气接触就可以使其燃烧。 实验步骤: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空气(如下图),观察现象。

九年级化学 课题1燃烧和灭火(习题含答案)

课题1燃烧和灭火 答案: (1)氧气(2)发光、放热(3)可燃物(4)氧气(或空气)(5)着火点(6)隔绝氧气(或空气) (7)温度到着火点以下(8)有限(9)急剧燃烧(10)可燃性气体 1.燃烧的条件 (1)燃烧:通常说的燃烧指的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如蜡烛燃烧、木柴燃烧。 (2)着火点:可燃物着火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着火点。如白磷的着火点是40 ℃,红磷的着火点是240 ℃。 (3)燃烧的条件 ①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现象分析 空气中的白磷燃烧温度达到着火点且接触 氧气 空气中的红磷不燃烧温度未达到着火点 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达到着火点,没接触氧气 白磷燃烧达到着火点,接触氧气 ②实验结论 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a.可燃物;b.氧气(或空气);c.温度达到着火点。 【例1】用酒精灯加热装有水的纸船,纸船竟然安然无恙,其主要原因是() A.水能分解 B.纸不是可燃物 C.没有和氧气接触 D.温度未达到纸的着火点 解析:回答燃烧的问题,一定要紧扣燃烧条件。纸船是可燃物,在空气中加热,也接触了氧气,故只能从温度找原因。纸船中装了水,加热时,水的温度最高为100 ℃,达不到纸的着火点,故纸船不燃烧。 答案:D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灭火原理 ①隔绝氧气(或空气);②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③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辨误区灭火原理①降低温度不是降低着火点,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情况下是不变的;②灭火可采取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或清除可燃物三种措施中的任何一种,不需要同时具备。 (2)几种常见的灭火方法 ①移走可燃物,与火源隔离。例如,森林失火时,要迅速在距离火场不远处伐木,形成

第二单元课题1空气-教案

第二单元空气(第一课时)

2、我们的实验:现象: (1)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 放出热量,产生大量白烟。 (2)冷却后打开止水夹,烧杯 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1/5. 结论: 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氧气约占集气瓶总体积的1/5. 实验反思: (1 )集气瓶底为什么放少量水? (2)为什么要等集气瓶冷却后再打开弹簧夹? (3)在实验中如果进入水的体 积小于集气瓶总体积的1/5.会 是什么原因? (4)瓶内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 质? 3、空气成分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4、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举例: 空气,海水,矿泉水,河水;特点:各种成分保持它们各自的性质。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举例: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特点:可以用化学付号表示。 三、知识巩固演示[实验2-1] 教师提问:你们看到了 什么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 就实验,提出思考题 点评学生的回答,综合 展示正确的答案。 展示空气成分 空气中含有多种物质, 像空气这样的物质引出 混合物概念。 PPT展示 回答课本习题 学生回答 学生思考 得出结论 学生思考, 回答问题 阅读教材,说出空 气成分 学生举例

第二单元空气(第二课时)

性质:无色无味,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用途:保护气、电光源、激光技术、氦制造低温环境、氙用于医疗麻醉。 指导学生观看图片,讨论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 [板书] 三、保护空气 讨论: 1. 在你身边发生过那些污染空 气的现象? 2. 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 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 气,你能做些什么? [板书] 1. 污染物:一氧化碳、 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可吸入颗粒物; 2. 来源: ①工业;②生活; ③交通;④农业; 3. 危害: 影响健康,影响农业,酸雨, 温室效应,臭氧空洞。 4. 防治方法: 加强大气监测、使用清洁能源、积极植树造林等。 三、知识巩固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PPT展示图片 教师引导 教师引导评价 回答课本习题 记本节课知识点; 练习册中的相关题 讨论与交流 讨论与交流 举例分析 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及 收获或质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