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峨眉山月歌图片

峨眉山月歌图片

峨眉山月歌图片
峨眉山月歌图片

《峨眉山月歌》图片

峨眉山月歌等四首诗的赏析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__;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_影入平羌江水流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4、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离乡江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追忆的是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出来的是对盛世生活的怀恋。 2. 请写出你对“落花时节”的三种理解。 (1)可以理解为“暮春的落花时节”;(2)也可以理解为“国运衰败之际”;(3)还可以理解为“诗人衰病漂泊之时。 3.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4.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5.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 地点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和江南;时间对比,四十年前于四十年后,荣辱对比,过去是特承顾遇,现在是流落江南;盛衰对比,过去是开元盛世,现在是大历年间,国家已经衰败。 6.请欣赏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时节”的相“逢”,一晃就是几十年,岁月沧桑,人世巨变,令人感慨不已。全诗无一字直写诗人身世之飘零,世事之变迁,但读者的心中却不能不有所触动:安史之乱,国之浩劫。 7.诗歌中点明作者与李龟年密切关系的词语是:寻常几度又逢 8.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峨眉山月歌赏析和常考题

《峨眉山月歌》赏析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

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峨眉山月歌 原文: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之一: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 之二: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1.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2. 平羌(QING ):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 发:出发。 4. 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 下:顺流而下。 6. 渝州:今重庆一带。 7..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8.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N )为峨眉山附近。 9.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10. 夜:今夜 11. 影:月光 赏析: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 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 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一-羌江一溪一州一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幵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 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 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周啸天)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及答案

《峨眉山月歌》李白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上】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 【原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作者】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世称“李杜”。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背景】 李白幼年时随父亲来到蜀地生活,直到25岁离开。《峨眉山月歌》是他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主题思想】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赏析】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

2009年黑龙江大庆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09年黑龙江大庆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09-10-04 07:04:17) 分类:教海拾贝 标签:2009年黑龙江大庆市中考语文试题答 案教育 2009年黑龙江大庆市初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及运用(22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8分) ⑴关关雎鸠,。(《诗经》) ⑵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⑶浊酒一杯家万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⑷,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⑸野芳发而幽香,。(欧阳修《醉翁亭记》) ⑹人生最美的境界是什么?是李白“,”的一往无前,是杜甫“,”的万丈豪情,也是陆游“,”的生则高洁、死亦流芳。(请分别用《行路难》、《望岳》、《卜算子·咏梅》中的诗句填写) 2.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答题。(4分) 信仰,如同一支在黑夜里寂寞燃烧的蜡烛,即使全世界一片黑暗,而且它仍然有继续燃烧下去的理由。信仰,像极了地表下运动的火焰,尽管我们肉眼看不到它内心的期待,但是在地表的重压下它没有停止奔腾。当经过岁月风云的洗礼,地表chóng()山峻岭的锻打,总有一天它会找到突破口,在火焰喷涌而出的一刹那,炽()热的岩浆在天地之间矗立成一座绝美的丰碑,上面写着:信仰因爱而璀灿! ⑴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分) chóng()山峻岭炽()热 ⑵画线句子是病句,可以这样修改:。(2分) 3.下面选项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2分) A.许多大城市的办公楼、饭店和娱乐场所室内空气污染的程度已经不亚于室外,然而大多数市民对此很不了解,甚至莫衷一是。 B.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 C.听到总理这样风趣幽默的回答,一名外国记者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D.站在山顶四处眺望,只见经过退耕还林的山区风景秀丽,草木葱茏,进退维谷。 4.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2分) 2008年,对中国人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必须载入史册的一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中国人以精采绝伦的体育盛宴,让世界了解一个正在崛起的中国。“嫦娥一号”顺利升空,中国人以踌躇满志的矫健身姿,向世界展示一个日益强盛的中国。而面对雪灾、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国人以不屈不饶的顽强意志,向世界表明一个日渐成熟的中国。 5.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我们读过的名著中不少人物的经历都能印证这个观点。请仿照示例,为这个观点在补充一个名著中人物的示例。(句式不需要完全相同)(2分) 示例:《名人传》里提到了音乐巨人贝多芬,他因耳聋一度进入了创作的低谷。但他没有放弃努力,创作了《命运》等著名的音乐作品,甚至在生命的末日还在创作《欢乐颂》。他不屈不饶地与苦难抗争,最终成为了时代的巨人。 答: 6.阅读下面一幅有关“问题奶粉”的漫画,请概述画面内容并说出你对这幅漫画的理解。(4分)

峨眉山月歌

《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古诗两首中的《峨眉山月歌》。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该单元选用了现代诗歌、古典诗词,意在增强学生对我国诗词的领会能力,诗歌体裁的魅力和诗歌独特的表达效果。 古诗两首均描写秋夜景色。《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时所作。影入江流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秋夜行船离乡时对故乡山水的深深依恋。全诗意境明朗清新,语言自然流畅。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凭借图文对照,想象全诗场景,诗人的所见所思与所感;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颔联。 3、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离别赴任时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三)重难点分析: 重点:背诵古诗,有感情地诵读来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下的千里蜀江行旅图。 难点:体会诗人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中的思念之情。 二、说教法学法:多法品读、图画展现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谈话导入,回忆旧知。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大家都很熟悉诗仙李白,谁来介绍一下?谁愿意把你学过的李白的诗歌给同学们背背?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第二板块:激发兴趣,解题引学。 1.出示几幅美丽的峨眉山图片,指名介绍所了解的峨眉山。 (位于四川成都西南峨眉山市境内,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和佛教名山。地势陡峭,风景秀丽:隘谷深幽,飞瀑如帘,云海翻涌,林木葱茏,有“秀甲天下”之美誉。) 2.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 3.配乐朗读,学生边看边听,整体感知美,教学生划准节奏223,指名练读出韵律和节奏。

峨眉山月歌全文注释赏析

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赏析

此诗是作者李白于开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

峨眉山月歌

《古诗两首》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晚上好,我是号,希望我说的《古诗两首》能带领学生领会秋色、秋景有形的意象,品尝秋意、秋思无形的滋味,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策略四个方面来对本课第二课时《峨眉山月歌》进行说明。 第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该单元选用了现代诗歌、古典诗词,意在增强学生对我国诗词的领会能力,诗歌体裁的魅力和诗歌独特的表达效果。 古诗两首均描写秋夜景色。《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时所作。影入江流的迷人景色,表现了诗人秋夜行船离乡时对故乡山水的深深依恋。全诗意境明朗清新,语言自然流畅。 2.重难点分析: 入诗境方能悟诗情,所以我将本课重点定为1. 有感情地诵读来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下的千里蜀江行旅图。2.背诵古诗。 由于悟诗情要抓住一些重点字句谈感受,使学生领略诗歌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所以我将难点定为理解“秋”、“半轮”和“影”、“入”、“流”以及“君”,感悟诗境,体会诗人漫长江行途中江月作伴中的思念之情。 第二、说学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三、四年级学生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四年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逐渐增强,他们已学会从多种渠道搜集学习资料,预习课文,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他们已经积累了一些古诗同时独立阅读能力已经初步建立起来,能利用已掌握的方法,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把握古诗的大体意思,但毕竟是浅近的。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的要求,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多层次、多方式地读,想象画面,叙说古诗大意,体会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鼓励学生动笔将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写成批注和布置多样作业以提高学生品读的深度和广度。另外,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写作能力,随文安插练笔。 第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教材特点和学情,我拟定以下三个目标: 1.认知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②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力目标:①凭借图文对照,想象全诗场景,诗人的所见所思与所感;②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来理解颔联,并能写出本课题《峨眉山月歌》一诗融入的诗人即将远离家乡的那份情怀;③师生合力吟诵《九月九忆山东兄弟》《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梅花》《游园不值》等古诗来领悟写景抒情。 3.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离别赴任时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第四、说教学策略 最先说说教学准备: ①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找出诗中的五个地名。 ②温习已学的李白的诗歌。 下面我说说教法学法分析:

峨眉山月歌 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峨眉山月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三个层次(第一步读准、读通,第二步读懂字词句,第三步思考读、体会读)的朗读,达到理解诗文大意然后背诵的目的。 3.情感与态度:感悟诗的情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过程】 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复习学过的诗歌,引出本诗。 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许多古诗中都会有景色的描写,诗人寄情于景,借景抒情。老师这里有一幅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幻灯片)在这幅画中你都看到了什么(李白、月亮、床······) 师:看到这些景物,可以让我们想到哪一首学习过的唐诗呢(《静夜思》)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李白)大家一起来背一背吧!(集体背诵) 师: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思)为什么呢(“思”字点明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感情,思念故乡)他是借什么来表达的这种感情呢(月亮) 师: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李白的与月亮有关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悟 1.自读诗文,读准,读通。 师:大家齐读诗的题目。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会描写什么景色呢(重点抓住“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这首诗,要看准字音,字型,读通诗句。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该怎么办呢(看课下的注释,问老师,问同桌······),读三遍到五遍。 老师巡视,纠正要求认识的字词。 检查朗读,点人读。(注意纠正,评价)

认识生字,字音,写法 师:大家读得都非常好,老师也想读一读。(范读) 师: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开读一读,比一比,看谁读的声音最响亮,字音最准确。(男生女生比较读) 师:我们分小组再读一读,看哪一组的声音最整齐。 2.再读课文,读懂诗句。 ①整体感悟古诗。 师:诗人小时候随着他的父亲搬家到了四川,直到他二十五岁的时候才离开那里。这首《峨眉山月歌》就是年轻时的李白刚离开四川时的作品。 师: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大家看大屏幕,找一找在哪里(思,月)(板书)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师:这两首诗虽然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不是)这首诗中,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并不是只在一个地方。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 师: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找完的同学举手示意。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②逐句理解古诗,解决难理解的字词。 师:诗人经过了这么多的地方,那他看到了什么景色呢我们来继续欣赏。 师:齐读第一行诗,想一想诗人在这一句中写的是什么(月,峨眉山月)它是什么样的呢(半轮)在这里“秋”是在什么意思呢(秋季)谁能试着解释一下这一句吗师:第一行诗,诗人写出了一副青山吐月的美景,第二行写的什么什么呢齐读第二行诗,看一看诗人在这一句里写的是什么。(影——指月影。流——流动,诗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这里的月亮是有感情的,月影倒映在江水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如果站住不动观察水中的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岿然不动的。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不理解“影”的再读一整句诗)这一句诗人写的是水中的月亮,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呢 师:前两句都在写景,一行写山月,一行写水中的倒影,第三行要告诉我们什么呢齐读

峨眉山月歌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被视为绝唱,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教案 一、导语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迈进诗歌的殿堂。诗歌是文学殿堂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很多的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情不自禁地完成了他们的生命成长。李白和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被称为“诗仙”。杜甫的“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歌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被誉为“诗圣”。但无论哪一种诗歌风格,都离不开抒情。今天,让我们首先走近李白,去感受一下李白诗歌借物抒情的特点。首先让我们走近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解析版)

专题05《峨眉山月歌》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 【知识储备】 一、导入 我们是个特别喜欢月亮的民族。入晚,我们抬头望月,想起住在那里面的嫦娥、吴刚、白兔和蟾蜍,再想起古典诗词中有关月亮的佳篇名句,有一种特别的感受。如果这也算是一种民族心理,那么最善于表现这种心理的诗人就是李白了。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笔下的月光世界! 二、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1.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能展开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原文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四、注释 《峨眉山月歌》: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八。

峨眉山月歌:歌咏峨眉山的月亮。 半轮:半边,半个。 影:月光。 平羌:即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位于峨眉山东北。 发:出发。 清溪:即青溪驿,在今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渝州:今重庆一带。 五、诗意 峨眉山头高悬的那半轮秋月,映在江中,仿佛和水一起流动,陪着诗人远行。 诗人乘船连夜从青溪驿出发向三峡驶去。诗人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顺江前往渝州。 六、赏析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译文、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译文、赏析 峨眉山月歌 原文: 唐.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之一: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 之二: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我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但在从清溪到渝洲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我思念不已。 【注释】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3.发:出发。 4.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5.下:顺流而下。 6.渝州:今重庆一带。 7..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8.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9.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10.夜:今夜 11.影:月光 赏析 [赏析]1 沁人心脾的幽美境界——读李白《峨眉山月歌》 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峨眉山秀丽峻伟,李白二十几岁就游览过,写过一首《登峨眉山》。这次远游途中,再次一过。这是一个天高云淡的秋夜,诗人从东北的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平羌江,因为水色碧绿几乎可以染衣,故又名青衣江。江水清澈见

李白《峨眉山月歌》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峨眉山月歌》阅读答案及赏析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3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参考答案】 1.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抒发了作者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阅读练习二 (1)诗中直接描写峨眉山月特点的一个词是:。(1分) (2)请描绘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3)结合诗句,分析全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 (1)半轮。(1分) (2)半轮秋月,倒映在平羌江水之中,(1分)随着江流,伴我到远方。(1分) (3)从夜发下等词中,可见诗人的意气风发;(1分)从思可见诗人对家乡及友人的依依惜别情怀。(2分) 阅读练习三: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影入平羌江水流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1:峨眉山、平羌、清溪、三峡、渝州。连用五个地名,不着痕迹地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巧妙。 2: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该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阅读练习四 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 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参考答案 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译文 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

峨眉山月歌的解析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1.复习:背诵《望洞庭》 2.板书:《峨眉山月歌》 3.齐读标题如何停顿?进行讨论 4.质疑:看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 (峨眉山?、歌:组词——歌唱、歌颂、月亮?(时间(夜晚)、地点有了)人物? 诗人介绍:关于诗人,你了解多少? 李白(701-762):唐代著名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有《李太白集》传世。李白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为了谋求政治出路,实现政治理想,青年时期的李白告别亲人,离开了家乡。他仰望皎洁迷人的峨眉山月,看着迷人的清江夜景,写下来我们今天要学的《峨眉山月歌》 5.让我们一起进入优美的诗歌意境之中,来解答我们的疑问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2遍,一遍听,一遍跟读 2.学生自由朗读,提问:哪些读音你觉得其他同学会读错? 峨、羌、峡(教师伺机解释地名) 峨眉山:地名四川省四大佛教名山:九华山、峨眉山、普陀山、五台山 平羌:地名峨眉山边上的平羌江 清溪:地名 三峡:长江上三峡峡:两山之间的水门 渝州:沿长江州名 3.学生齐读,指名读 4.看着插图,教师读,学生想象 5.教师画简图,让学生说一说诗句大意 三.细读课文,感受诗意 1.讨论:哪些字词不理解? a“半轮秋”——时令观察插图中的月亮满月是什么样?像不像天空把这个大圆盘给吞掉了一部分? b渲染:半轮月亮,周围云彩缭绕,在其中穿行,若隐若现。在这安谧的夜晚里,令人遐思向往。 c“影入”——什么的影子?入:组词:进入流:流淌如果诗人站着不动,能看到月影子随着江水向前流淌么? d渲染:月亮的影子倒入平羌江里,随着江水向前流淌。在这个孤独的夜晚里陪伴着诗人前行的还有—— e说话训练:如果你是诗人,你能跟大家说说一路顺着江水而下所见到的景色吗? f发——出发向——驶向思君不见(君)为什么要思念?(因为是辞别了自己的朋友啊)下——教师示意(图) e.说话练习:谁能接着说说看诗人所见所闻所想。 2..你觉得最能体现诗人心情的是那一句?(思念) 3..渲染:离开了家乡,离开了朋友,一步步往下走(图示意),过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与家乡越来越远,家乡的亲人越来越看不到了,这时候在充满思念和孤独的旅程中,唯有一样东西他始终看的到?(峨眉山月)

《峨眉山月歌》教案

《峨眉山月歌》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峨眉山月歌》诗句的意思。 3.感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思念故乡、亲友的情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背诵诗文。 难点:理解诗句,整体感悟诗歌情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自主阅读整体把握 1.出示《静夜思》插图幻灯片。 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哪首古诗?在这首诗里你认为哪个字写得最好? 2.过渡引入:今天,我们再一起学习一首寄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诗。(板书:《峨眉山月歌》李白) 3.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初读,要求正确。 4.师范读。 5.正音、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6.检查朗读,指名读;比较读。(注意纠正,评价) 二、重点突破语意兼得

1.解诗题 (1)整体感知古诗。 ○1为何写“峨眉山月”? ○2比较《静夜思》、《峨眉山月歌》的异同之处。 大家刚才背诵了《静夜思》,也多次朗读了《峨眉山月歌》,这两首诗有一些相似之处,找一找在哪里?(板书:思,月)两首诗中都有一个“思”字,而且诗人都是借月亮表达了一种感情。 但是也有不同的地方。例如,在《静夜思》里,诗人借月亮抒发感情,他是在哪里看的月亮?(床前)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那么这首《峨眉山月歌》里,诗人还是在一个地方静静地看月亮吗? 请大家再读这首古诗,找出表示位置变化的字词。 入流发向下(结合诗句,解释这些词的意思)○3诗人的位置是变化的,那么诗中提到了哪些地点呢?自读诗文,结合课文下的注释,用笔圈出你找到的地方。 找出地点的词:峨眉平羌清溪三峡渝州 2.明诗意 (1)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2)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3.悟诗情

古诗峨眉山月歌翻译赏析

古诗峨眉山月歌翻译赏析 《峨眉山月歌》是唐朝文学家李白所著。其全文古诗如下: 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前言】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 【注释】 ⑴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⑵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影:月光的影子。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⑷夜:今夜。发:出发。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⑸君:指峨眉山月。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州:

治所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翻译】 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赏析】 《峨眉山月歌》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称。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园之月。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以前。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课外古诗词--峨眉山月歌练习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影:皎洁的月影,或月光的影子。 向:到。渝州:重庆。夜:今夜。发:出发。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君:指峨眉山月。下:顺流而下。 [译文] 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映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进发。多么思念你呀!相思而不得见,我只好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去,直下渝州。 [简析]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在途中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间吐出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全诗用了五个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思精巧,意境清朗秀美。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练习资料 1.默写: (1)峨嵋山月半轮秋,。(李白《峨眉山月歌》)(1分)(2)夜发清溪向三峡,。(李白《峨眉山月歌》)(1分)2.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2分)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2分) 3.解释下列词语:(3分) 向:。发:。下:。 4.“半轮秋”“影”分别是什么意思?(2分) 5.《峨眉山月歌》作者是(朝代)的(姓名)。(1分) 6.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3分)7.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