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方案

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方案

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方案
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胸痹心痛病,乃由于心脉挛急、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膻中穴位处或左胸膺部疼痛不适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常由劳累、情绪波动、饱餐等因素诱发。胸痹心痛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范畴,包括胸痹心痛与胸痹真心痛,其中胸痹心痛相当于稳定性心绞痛,胸痹真心痛相当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缺血性心脏病。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稳定型心绞痛:指稳定型劳力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状态,包括初发型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和变异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是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临床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反映心肌急性缺血、损伤和坏死一系列特征性心电图演变及血清心肌酶和心肌结构蛋白的变化。

一、病名:

1、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

2、西医病名: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做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

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梗诊断和治疗指南》。

三、中医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

1.胸痹心痛(稳定型心绞痛)

(1)气虚血瘀

主症: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人参10g(或党参30g)、黄芪30g、桃仁10g、红花10g、

川芎15g、赤芍15g、当归10g、生地10g、

桂枝6g、甘草5g。

成药:通心络4片 tid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

主症: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药:生脉散合冠心Ⅱ号方加减:

人参10g(或党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黄芪30g、

丹参30g、赤芍15g、川芎15g、红花10g、

降香3g

成药:生脉饮合复方丹参滴丸

(3)痰阻血瘀

主症: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治法:通阳泄浊,活血化瘀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瓜蒌30g、薤白10g、半夏10g、桃仁10g、

红花10g、川芎15g、赤芍15g、当归10g、

丹参15g。

偏痰热互结,心脉瘀阻者,当治以清热化痰,活血通络,主方以黄连温胆汤合血府逐瘀汤或冠心Ⅱ号方加减。

成药:本院制剂丹赤活血胶囊(原冠心通脉胶囊),4粒,Tid

(4)气滞血瘀

主症: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治法:行气活血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2g、赤芍10g、

当归15g、柴胡8g、牛膝10g、枳壳10g、

地龙8g。

成药:血府逐瘀口服液或复方丹参滴丸

(5)热毒血瘀型

主症: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方药:清热活血汤加减:

丹参30g、赤芍15g、川芎15g、红花10g、

降香6g、毛冬青30g、黄芩10g、连翘15g、

大黄6g、瓜蒌30g。

2.胸痹真心痛(不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

气虚血痰瘀热痹阻心脉型

主症:胸痛胸闷,持续不解,汗出,心悸,气短乏力,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益气活血,化痰清热,通脉止痛

方药:通脉健心汤(康广山主任医师经验方)加减:

人参10g、黄芪30g、半夏10g 、瓜蒌20g 、

枳实10g 、丹参15g、赤芍15g、川芎15g、

毛冬青30g、茯苓15g、元胡10g、山楂10g、

黄连6g 连翘15g、砂仁6g。

加减法:无热象者去黄连、连翘、毛冬青;心肾阳虚者见四肢不温,冷汗出,舌淡胖去黄连、连翘、毛冬青,加制附子、桂枝、淫羊藿;心阴虚者见心中烦热,舌红,苔剥,脉细数加麦冬、生地、玉竹;肝气郁结见胸闷善太息,心烦易怒加柴胡、香附、栀子;大便不通加大黄、郁李仁。

本院制剂:通脉健心丸(康广山主任医师经验方),6g,Tid;

痰瘀互结痹阻心脉型

胸痛胸闷持续不解,胸闷如窒,心痛彻背至肩臂,舌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散结,通脉止痛

方药:冠心通脉汤(康广山主任医师经验方)加减:

毛冬青30g 丹参10g 川芎10g 赤芍10g

三七2g、山楂10g、瓜蒌15g、法半夏10g 、

薤白10g、砂仁10g、枳壳10g、檀香3g

心阴虚者加麦冬、生地、玉竹;肝气郁结加柴胡、香附、厚朴;大便不通加

大黄、郁李仁。

成药:本院制剂丹赤活血胶囊(原冠心通脉胶囊)(康广山主任医师经验方),4粒,Tid

(二)辨证使用中成药

根据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中医辨证分型,可酌情选用以下中成药:

1.参麦注射液或生脉注射液20-40ml+5%GS(或0.9%NS)250ml,静滴,QD。适用于中医证属气阴两虚型患者。

2.参附注射液20-40ml+5%GS(或0.9%NS)250ml,静滴,QD。适用于中医证属气阳虚患者。

3.黄芪注射液20-40ml+5%GS(或0.9%NS)250ml,静滴,QD。适用于中医证属气虚患者。

4.丹参注射液20ml+5%GS(或0.9%NS)250ml,静滴,QD。适用于心血瘀阻患者。

5.生脉饮口服液,10ml,tid。适用于气阴虚患者。

6.麝香保心丸,2粒,tid;或复方丹参滴丸,10粒,tid;或速效救心丸,5~10粒,tid;或冠心丹参胶囊,3粒,tid。适用于心血瘀阻患者。

7. 心绞痛急性发作时可立即口服或舌下含化麝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或复方丹参滴丸等。

(三)中医特色疗法

1、针灸治疗:体针、耳针。

2、穴位贴敷:选择膻中、心俞、内关等。

3、其他适宜疗法:如足浴等。

四、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1.疾病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胸痹(冠心病心

绞痛)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心绞痛、心电图疗效评定。疗效评定主要项目为心绞痛发作频率和程度及心电图。

(1)心绞痛症状疗效评定

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有效: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

无效: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

加重: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加重。

(2)心电图疗效评价

显效:静息性缺血性ST段心电图恢复正常或大致正常;

有效:缺血性ST段回升达0.05mv以上,但未恢复到正常,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变浅达25%以上,或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房室或室内传导阻滞改善;

无效:缺血性ST段不变;

加重:心电图表现恶化(缺血性ST段较治疗前降低0.05mv以上,在主要导联倒置T波加深达25%以上,或直立T波变为平坦,或平坦T波变为倒置,以及出现异位心律)。

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积分法判定中医证候疗效:

疗效指数(n)=(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100%

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

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70%;

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

加重: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加重,证候积分减少<0。

(二)评价方法

1.临床症状的评价

发作期采用心绞痛症状计分表进行观察和比较;

缓解期采用心绞痛症状计分表、中医症状计分表、血瘀证侯积分表进行观察和比较。

2.生存质量评价

采用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进行评价。

3.远期疗效评定

远期疗效通过随访方式评定心血管终点事件,如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需要进行血运重建术(包括冠脉搭桥术)、因不稳定心绞痛或TIA住院等。

五、治疗难点分析及解决思路

(一)中医治疗难点分析

1.对未作血运重建的患者,改善症状、降低死亡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基于国情,我国大部分冠心病患者未能进行“血运重建”。中医自古以来没有“血运重建”的概念,因此,对该类患者,如何进一步缓解症状、提高疗效、改善生活质量,是中医努力的方向。

2.对已作“血运重建”患者,如何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及支架内再狭窄。支架内血栓及支架内再狭窄是中医面临的崭新课题,正如古代医家所云:“古方新病不相宜”,如何发挥中医传统医药的优势,在新时代解决新病种的难题,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3.缺乏中医临床循证医学证据。能够改善患者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中医药治疗方案缺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循证医学研究,很难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二)针对难点的中医治疗应对思路

1.目前普遍认为中医治疗最大的优势主要在于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因此,我们认为应从这方面着手。由于上述中医治疗的作用只是经验性的认识,或只有小样本的研究资料。因此,我们觉得应当大力发掘和提高,提高大样本的随访调查研究证实中医的上述作用优势。

2.对于血运重建后出现支架内血栓和支架内再狭窄等新问题,我科一直以来研究热毒血瘀病机致病学说,抓住“瘀、(热)毒”两大基本病机,结合国内研究较多的治疗方法予以清热活血法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

死,以期达到抗炎抗栓、稳定斑块、减少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等效果。临床初步实践证明,在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也成为我科研究冠心病防治方法的主要突破方向。

3.我们拟扩大样本,通过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了解冠心病患者住院期间的疗效、再次住院率,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死亡率等硬指标,进一步中医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实用性。阐明中医治疗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同时通过电话随访,信函随访及生活量表等方式对中医治疗方案的远期疗效进行评价。

优势病种-胸痹

泰安市中医医院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1.病史:对胸痛患者的评估,病史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医生需详细了解胸痛的特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①部位:典型的心绞痛部位是在胸骨后或左前胸,范围常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部、咽部、颌部、上腹部、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侧,也可以放射至其他部位,心绞痛还可以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部、颈部等。每次心绞痛发作部位往往是相似的。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述为胸部不适,主观感觉个体差异较大,但一般不会是针刺样疼痛,有的表现为乏力、气短。 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发作,持续数分钟,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也不会转瞬即逝或持续数小时。④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与劳力或情绪激动有关,如走快路、爬坡时诱发,停下休息即可缓解,多发生在劳力当时而不是之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在2-5分钟内迅速缓解症状。在收集与胸痛相关的病史后,还应了解冠心病相关的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 2.体格检查:稳定性心绞痛体检常无明显异常,心绞痛发作时可有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焦虑、出汗,有时可闻及第四心音、第三心音或奔马律,或出现心尖部收缩期杂音,第二心音逆分裂,偶闻双肺底啰音。体检尚能发现其他相关情况,如心脏瓣膜病、心肌病等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也可发现高血压、脂质代谢障碍所致的黄色瘤等危险因素,颈动脉杂音或周围血管病变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体检尚需注意肥胖(体重指数及腰围),以助了解有无代谢综合征。

2018年版二甲中医院专家评审手册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 专家手册 (2018年版) 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

目录 全省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工作纪律和接待工作有关要求 (1) 评审流程图 (3)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组工作职责和要求 (4) 评审专家组组成及任务分工 (6) 安徽省二级中医医院评审专家承诺书 (7) 评审专家组预备会 (8) 评审工作预备会 (9) 评审工作汇报会 (10) 评审专家组工作会 (11) 评审工作反馈会 (12) 评审工作日程安排 (13)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工作报告提纲 (15) 评审专家组向安徽省中医药管理局提交资料清单 (16)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分数汇总表(中医药服务功能) (17)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分数汇总表(综合服务功能) (22)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分数汇总合计表(综合服务功能) (30)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分数汇总表(党的建设) (31)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分数汇总合计表(党的建设) (32)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分数汇总表(附加条款) (33)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分数汇总合计表(附加条款) (34)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核心指标检查记录表 (35)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检查记录表 (41) 第一部分中医药服务功能(600分) (41)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检查记录表 (146) 第二部分综合服务功能(400分) (146)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检查记录表 (205) 第三部分党的建设(100分) (205)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检查记录表 (213) 第四部分附加条款(100分) (213) 临床类别医师考核参考试题 (217)

全省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工作纪律和接待工作有关要求 为保证全省二级中医医院(含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下同)评审工作的公正公平,现制定全省二级中医医院评审工作纪律和接待工作有关要求,具体如下: 一、专家组要严格按照评审工作有关要求,认真执行评审专家手册有关程序,做到公正公平,实事求是,不走过场,不乱表态。 二、专家未经允许,不得向外界泄露评审情况。 三、接待单位不得在机场、车站、码头和辖区边界组织迎送活动,不得张贴悬挂标语横幅,不得铺设迎宾地毯;地区、部门主要负责人不得参加接送。严格控制陪同人数,不得层层多人陪同。 四、专家住宿应当严格执行差旅、会议管理的有关规定,在定点饭店或者机关内部接待场所安排,执行协议价格。住宿用房以标准间为主,接待单位不得超标准安排接待住房,不得额外配发洗漱用品。 五、接待单位按照规定安排自助餐或工作餐。自助餐或工作餐应当供应家常菜,不得提供鱼翅、燕窝等高档菜肴和野生保护动物制作的菜肴,不得提供香烟和酒水,不得使用私人会所、高消费餐饮场所。 六、接待单位不得超标准接待,不得组织与评审活动无关的参观、旅游等,不得组织到营业性娱乐、健身场所活动,不得安

胸痹中医临床路径及诊疗方案

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优势病种及临床 路径 ( 2012年)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适应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一10编码:工20.805),且心绞痛分级为III 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诊断依据 (一)中医诊断依据:(《中医内科学》第六版教材) 1、左侧胸部或胸骨中段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达30分钟以上,含硝酸甘油片难以缓解,可见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关节处甚至夕发旦死,旦发夕死,常合并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为真心痛表现。 2、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侯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绣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及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依据(《内科学》第六版) 1、临床表现: (1)症状: 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②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③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功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发生,但有时同样的劳力只在早晨而不在下午引起心绞痛,提示与晨间

胸痹心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1)

胸痹心痛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分析报告 长沙市中医医院心病科 一、基本情况 胸痹心痛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自2016年01月至06月,我科应用“胸痹心痛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住院患者共52例,患者平均住院日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1.与《诊疗方案》一致的病例数52例:心血瘀阻证52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体位护理、情志护理、腹部按摩、辨证饮食指导、活动指导、排便指导等。 |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贴压、穴位按摩、中药贴敷、中药涂擦、穴位贴敷。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穴位贴敷和循经拍背,其次是穴位按摩。分析其原因:1.穴位贴敷和循经拍背主要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2.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4.穴位贴敷、穴位按摩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且相对经济实惠,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穴位贴敷、穴位按摩及耳穴压豆。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2.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上述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穴位贴敷和穴位按摩。分析其原因:它能减轻胸痹心痛患者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及乏力等不适症状,配合其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 % 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44人(%);②一般:8人(%);不满意:0人。 分析原因:1.《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加强了护患沟通,观察病情更加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赢得患者信任。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四个层次:①实用性强:15人(%);②实用性较强:18人(%);③实用性一般:15人(%);不适用:4人(%)。 分析其原因:1.《方案》对于每个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使护理人员明确自己在各疾病中医专科护理中应该做什么、如何做,避免了以往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2.《方案》中对各疾病常见症状适用的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对关键环节如:选穴、应用时间、观察要点等做了明确说明,使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更加规范、科学。3.系统规范的中医专科护理标准,对于提高年轻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中医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 加强沟通,观察病情应更加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赢得患者信任。 (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中医饮食调护未落实到位 } 临床中,我院的营养食堂未能提供特色的中医辨证膳食,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调护局限在健康指导层面。 2.部分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应用需要各方面支持。

最新五华中医医院二甲评审检查反馈

五华县中医医院二甲评审检查反馈 (供参考) 一、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1.1 中长期计划应有重在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内容,缺2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1.2.2 缺2013年材料。 1.2.3 缺2项措施的落实情况。 1.2.4 每一年另列成表格式,考核材料应付上。 1.3.2 有措施,无实施材料,注意访谈有关人员。 1.3.3缺2013年材料。 1.4.3 缺3年资料,缺进修登记表。 第二章、队伍建设 缺项: 未按每项准备资料。 2.1.1与2.1.3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及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未体现(未列表,无法体现)。 2.1.6院级领导中中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未提供证明材料。2.1.7未提供院级领导的相关证明材料。 2.1.8未提供医院医务、护理、科研、教育等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中,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 2.1.9及2.1.10均未列表说明,无法体现相关数据,未提供临床科室负责人相关证明材料。

2.2、医院中长期规划、各年度计划、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的机制和措施,无法提供材料证明落实情况。 2.2.3无针对重点专科的带头人机制; 2.2.4无师承教育计划和具体措施。 2.3、医师定期考核工作相关资料粗造,存严重造假嫌疑; 2.3.2未开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2.3.4未提供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中医药继续教育的相关信息; 2.3.5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药基本知识与技能培训,存在非中医类别内容。 2.3.6未提供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档案。 第六章、医院管理 6.1.1、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按照中医药管理部门核定的诊疗科目执业,根据规定按时进行医疗机构年度检验。 6.1.2、在国家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诊疗护理规范的框架内开展诊疗活动。 缺项: 6.1.2无新医疗技术准入及监督管理的相关制度。 6.1.3卫生技术人员执业资格管理资料不完整。 6.2、信息化建设。 缺项: 6.2.1未提供相关措施落实情况材料。

2015年胸痹心痛诊疗方案解析

心内科优势病种诊疗方案 2015年优势病种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 一、诊断: 中医病名:胸痹心痛 西医病名: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 二、诊断依据 (一)中医: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尔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冷肢,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4、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有缺血性改变或运动试验阳性。 辩证分型: 1、寒凝心脉:突然心痛如绞,或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心感寒痛甚,心悸气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脉沉紧或促。多因气候骤冷或感寒而发病或加重。 2、气滞心胸:心胸满闷不适,隐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

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3、痰浊闭阻:胸闷重而心痛轻,形体肥胖,痰多气短,遇阴雨天而易发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粘,恶心,咯吐痰涎,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4、瘀血痹阻: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闷,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质暗红,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脉涩或结、代、促。 5、心气不足: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更甚,心中动悸,倦怠乏力,神疲懒言,面色晄白,四肢欠温或肿胀,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迟。 6、心阴亏损: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闷痛,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颜面潮热,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 7、心阳不振:心悸而痛,胸闷气短,自汗,动则更甚,神倦怯寒,面色晄白,四肢欠温或肿胀,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二)西医 1、发作性胸痛①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②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

二甲中医院复审优势病种胸痹心痛病(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胸痹心痛病,乃由于心脉挛急、狭窄或闭塞而引起膻中穴位处或左胸膺部疼痛不适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常由劳累、情绪波动、饱餐等因素诱发。胸痹心痛病相当于现代医学之冠心病范畴,包括胸痹心痛与胸痹真心痛,其中胸痹心痛相当于稳定性心绞痛,胸痹真心痛相当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或缺血性心脏病。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 稳定型心绞痛:指稳定型劳力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状态,包括初发型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静息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和变异型心绞痛。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是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临床表现为胸痛,急性循环功能障碍,反映心肌急性缺血、损伤和坏死一系列特征性心电图演变及血清心肌酶和心肌结构蛋白的变化。 一、病名: 1、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 2、西医病名: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二、诊断 (一)中医诊断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

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做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二)西医诊断 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和《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梗诊断和治疗指南》。 三、中医治疗方案 (一)辨证论治 1.胸痹心痛(稳定型心绞痛) (1)气虚血瘀 主症: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治法:益气活血 方药:保元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人参10g(或党参30g)、黄芪30g、桃仁10g、红花10g、 川芎15g、赤芍15g、当归10g、生地10g、 桂枝6g、甘草5g。 成药:通心络4片 tid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 主症: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通脉 方药:生脉散合冠心Ⅱ号方加减: 人参10g(或党参30g)、麦冬15g、五味子10g、黄芪30g、

二甲中医院评审注意事项

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 ----概述 一、评审细则总体框架和基本要求 ●评审细则总分1000分 ●分为两大部分: ●(一)中医药服务功能(650分) ●(二)综合服务能力(350分) 第一部分中医药服务功能(650分) ?说明:临床与重点专科总计270分,成为重中之重! 第二部分综合服务能力(350分) 医疗质量为重点 二级中医医院分等标准 ?根据《中医医院评审暂行办法》,二级中医医院评审结论分为:甲等、乙等和不合格。 二级中医医院分等标准---二甲甲等 ?(一)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应满足以下条件: ?1.总分≥900分; ?2.第一部分每章的分值不低于该章总分的85%; ?3.第二部分得分≥300分; ?4.核心指标全部符合要求。 第一部分的总分可以低于600分 二级中医医院分等标准---二级乙等 ?(二)二级乙等中医医院应满足以下条件: ?1.总分≥750分; ?2.第二部分得分≥245分; ?3.中医药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符合要求数≥10; ?综合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符合要求数≥5。 同样第一部分可以低于600分 二级中医医院分等标准---不合格 ?(三)有以下情形之一的,评审结论即定为不合格: ?1.总分<750分; ?2.第二部分得分<245分; ?3.中医药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符合要求数<10或综合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符合要求数<5。 二、《二级中医医院评审标准(2012年版)》核心指标 ?《标准》及细则中将最基本、最重要,若未达到要求势必影响特色优势、中医临床疗效、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的指标,列为“核心指标”,具备否决作用。 ?(一)中医药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12项 ?(二)综合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7项 (一)中医药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 ?核心指标一: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相关指标。 ?核心指标二:能发挥基层中医药工作龙头作用,所在区县基层中医药工作达到《“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国发〔2012〕11号)明确提出的4项中医药工作指标要求。 (一)中医药服务功能部分核心指标 ?核心指标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师总数的比例≥60%;或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占执业医

胸痹心痛病诊疗方案

XXX市中蒙医院常见病及优势病种 ——胸痹心痛病(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 /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 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 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

1. 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2)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2. 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5)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二、中医治疗方案 (一)辨证治疗 1. 心痛发作期治疗 (1)寒凝血瘀证 治法:辛温通阳,开痹散寒 方药:瓜蒌薤白汤加味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多由劳累饱餐、寒冷或情绪激动而诱发;.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本虚可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标实为血瘀、痰浊、气滞、寒凝。急性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二脏关系密切。本病相当西医的冠心病心绞痛。 西医病名: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二.中西医诊断 (一)中医诊断 1.诊断依据及要点 ①左侧胸膺或膻中处突发憋闷而痛,疼痛性质为隐痛,胀痛,刺痛,绞痛,灼痛.疼痛常可窜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脘部等,甚者可沿手少阴,手厥阴经循行部位窜至中指或小指,并兼心悸; ②突然发病,时作时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短暂,一般几秒至数十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迅速缓解 ③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动,气候变化,多饮暴食,劳累过度等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④心电图应列为必备的常规检查,有缺血改变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有助于诊断. 2.鉴别诊断 ①真心痛真心痛是心痛重症,由于心脉闭塞,猝然大痛,以膻中或左胸部剧烈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伴四肢不温,舌青气冷,面白唇紫,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经服芳香温通药物不能缓解,持续数小时或数天不等。厥心痛(心绞痛)是由于心脉挛急则疼痛程度较轻,疼痛时间较短,芳香温通药物可以缓解。 ②胃痛胃院痛的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局部可有压痛,以胀痛、灼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多伴有泛酸唆气、恶心呕吐、纳呆等症状。胸痹心痛之不典型者亦表现为胃皖部疼痛,但多伴有心悸怔忡、短气乏力等症状,休息或服用药物后可缓解。。 (二)西医诊断 1.诊断依据:根据《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相关指南。 ①临床发作特点:由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短暂的胸痛(<10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使之迅速缓解。 ②心电图变化:胸痛发作时心电图ST段压低≥0.1mV或T波改变,胸痛缓解后ST-T恢复。 ③心肌损伤标记物(心脏特异的肌钙蛋白T或I、肌酸激酶CK、CKMB)不升高。 ④临床症状稳定在至少1个月以上 2.相关检查 ①血常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酸、血脂、肝肾功能、、血沉、C反应蛋白、BNP、心肌标志物、乙肝两对半、凝血四项等。 ②X线胸片 ③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肌灌注及缺血范围、存活心肌。 ④必要时到上级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 3.鉴别诊断

中医院二甲评审中医诊疗方案急诊科眩晕

眩晕诊疗方案 一、中西医病名 中医病名:眩晕 西医病名:眩晕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1)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甚则仆倒。 (2)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3)起病较急,常反复发作,或渐进加重。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诊断要点: (1)眩晕为发作性视物或自身旋转感、晃动感,不稳感,多因头位或(和)体位变动而诱发。 (2)眩晕同时或伴有其他脑干等一过性缺血的症状,如眼症(黑蒙、闪光、视物变形、复视等)、内耳疼痛、肢体麻木或无力,猝倒、昏厥等。 (3)有轻微脑干损害体征,如角膜和(或)咽部反射减退或消失,调节和(或)辐辏障碍,自发性或转颈压迫一侧椎动脉后诱发的眼震以及阳性的病理反射等。 (4)测血压,查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颈椎X线摄片、经颅多普勒超声等有助明确诊断。有条件做CT、MRI或MRA检查。 (5)肿瘤、脑外伤、血液病、脑梗死、脑出血等引起的眩晕患者除外。 眩晕程度分级标准 0级:无眩晕发作或发作已停止。 Ⅰ级:眩晕发作中和过后的日常生活均不受影响。 Ⅱ级:发作中的日常生活被迫停止,过后很快完全恢复。 Ⅲ级:发作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能自理。 Ⅳ级:过后大部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Ⅴ级:发作过后全部日常生活不能自理,且需别人帮助。 轻度:0、Ⅰ级;中度:Ⅱ、Ⅲ级;重度:Ⅳ、Ⅴ级。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是指以胸痛憋闷、心悸气短为主症的一种心系疾病。轻者胸闷或胸部隐痛,发作短暂;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不得卧,痛引左肩或左臂内侧。常伴有心悸气短,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等。西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可按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要点 1.以心前区疼痛、憋闷、短气为主症。表现为胸骨后发作性疼痛,常为隐痛、刺痛、绞痛、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时作时止,反复发作,疼痛一般持续数十秒至十余分钟,一般不超过30分钟,经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多伴有心悸怔仲、短气乏力、呼吸不畅、甚则喘促、面色苍白、自汗等。临床以气虚、阳虚、阴虚、血瘀、气滞、痰浊的病机为多,可见相应的舌象、脉象。 2.多见于中老年人,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暴食等而诱发。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 鉴别要点 (1)胃脘痛:胃脘痛的疼痛部位在上腹胃脘部,局部可有压痛,以胀痛、灼痛为主,持续时间较长,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多伴有返酸嗳气、恶心呕吐、纳呆等症状。胸痹心痛之不典型者亦表现为胃脘部疼痛,但多伴有心悸怔仲、短气乏力等症状,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 (2)真心痛:胸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休息或服药后不可缓解,常伴有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欲绝或结代等的一种危重证候。胸痹心痛之胸痛,疼痛较轻,持续时间短暂,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 (3)悬饮:其多表现为胸胁攻撑胀痛,持续不解,且疼痛随呼吸、咳唾、体位变化而加重,常伴有咯痰、喘息等呼吸系统症状,多有呼吸系统疾病病史。胸痹心痛之胸痛,疼痛呈发作性,持续时间短暂,疼痛可放射于左肩背、左臂内侧、颈、咽喉等部位,常因劳累过度、七情过激,气候变化,狂饮暴食等而诱发。部分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休息或服药后可缓解。 辨证论治 本虚宜补,针对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之证而分别给予益气、温阳、滋阴、补血治疗,标实当泻,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之证而分别给予理气、活血、温通、化痰治疗。 实证 (1)痰阻心脉——饮食不节,多食肥甘,或忧思伤脾,运化失司,聚湿成痰,痹阻胸阳。 治法:通阳泄浊,豁痰开结。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 瓜蒌12g法半夏10g薤白12g石菖蒲12g枳实12g桂枝10g陈皮12g 干姜10g 细辛3g。(2)气滞心胸——情志抑郁,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心脉痹阻。 治法:疏肝理气,调畅心脉。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10g 枳壳10g 香附10g 川芎10g 郁金10g 延胡索10g 炙甘草3g (3)心血瘀阻——血瘀内停,心脉瘀阻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用:血府逐瘀汤合失笑散加减 当归12g,生地黄12 g,赤芍12g,川芎12g,牛膝12g,桃仁12g,红花12g,柴胡6g,枳壳6g,甘草3g,桔梗3g 蒲黄(包煎)10g 五灵脂(包煎)12g (4)寒凝心脉——寒邪内侵,胸阳不振,心脉不畅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内容清晰)

胸痹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胸痹的临床表现最早见于《内经》。《灵枢·五邪》篇曾经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亦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脚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论》篇还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这种真心痛讲的就是胸痹的重证。 在汉代张仲景《金匾要略》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并且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如该书《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说:“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篓薤白白酒汤主之”;“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瓜萎薤白半夏汤主之”。 《圣济总录·胸痹门》指出:“胸痛者,胸痹痛之类也……胸膺两乳间刺痛,甚则引背胛,或彻背膂。” 到了明代,对胸痹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例如《症因脉治·胸痛论》指出:“岐骨之上作痛,乃为胸痛。”“内伤胸痛之因,七情六欲,动其心火,刑及肺金;或怫郁气逆,伤其肺道,则痰凝气结;或过饮辛热,伤其上焦,则血积于内,而闷闷胸痛矣”。 在治疗方面,《内经》已经提出了针刺治疗的穴位的方法,虽然未列方药,但《灵枢·五味》篇已有了“心病宜食薤”的记载。《金匮要略》强调以宣痹通阳为主,其所载之方剂,至今在临床上仍有指导意义。《世医得效方·心痛门》提出了用苏合香丸芳香温通的方法“治卒暴心痛”。后世医家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又提出了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如《证治准绳·诸痛门》提出用大剂红花、桃仁、降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时方歌括》用丹参饮治心腹诸痛,《医林

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治疗胸痹心痛等等。所有这些,均为治疗胸痹开辟了广阔的途。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其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阻,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在本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大多先实而后致虚,亦有先虚而后致实者。但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或以实证为主,或以虚证为主,兹就不同的病因病机分述如下: (1)寒邪内侵素体阳衰,胸阳不足,阴寒之邪乘虚侵袭,寒凝气滞,痹阻胸阳,而成胸痹,诚如《医门法律·中寒门》所说:“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类证治裁·胸痹》也说:“胸痹胸中阳微不运,久则阴乘阳位,而为痹结也。” (2)饮食不当饮食不节,如过食肥甘生冷,或嗜酒成癖,以致脾胃损伤,运化失健,聚湿成痰,痰阻脉络,则气滞血瘀,胸阳失展,而成胸痹。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气结则津液不得输布,遂聚而为痰;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气滞,甚则气郁化火,灼津成痰。无论气滞或痰阻,均可使血行失畅,脉络不利,而致气血瘀滞,或痰瘀交阻,胸阳不运,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而发为胸痹。 (4)年迈体虚本病恒见于中、老年之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如肾阳虚衰,则不能鼓舞五脏之阳,可致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可引起心阴内耗。心阴亏虚,心阳不振,又可使气血运行失畅。凡此均可在本虚的基础上形成标实,导致气滞、血瘀,而使胸阳失运,心脉阻滞,发生胸痹。

胸痹心痛病临床路径(住院)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 中医临床路径(住院) (2012年)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住院患者。 一、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应对象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TCD编码:BNX020)。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ICD-10编码:I20.805)或不稳定性心绞痛(ICD-10编码:I20.001)。 (二)诊断依据 1.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年)。 (2)西医诊断:参照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及我科2012年《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诊疗常规》。

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常见证候: (1)气虚血瘀证 (2)气虚血瘀,痰浊阻络证 (3)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4)痰阻血瘀证 (5)气虚气滞、寒热错杂、瘀血阻络证(伏寒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008)。 l.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或不稳定性心绞痛者。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胸痹心痛的患者。 2.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 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等特点。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

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TCD 编码BNX020) 西医病名:冠心病心绞痛(ICD-10 编码I20.902)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病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美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 1、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三)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 (1)胸痹与悬饮的鉴别 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当为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肋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2)胸痹与胃脘痛的鉴别 心在脘上,脘在心下,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以其部位相近;胸痹之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但胸痹以闷痛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脘痛与饮食相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伴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证候。 2、西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等相鉴别。 二、治疗方案 (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1、发作时的治疗 (1)寒凝血瘀证 治法:芳香温通。

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

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是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卫人网整理如下: 1.年老体虚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年过半百,肾气渐衰。肾阳虚衰则不能鼓动五脏之阳,引起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血脉失于阳之温煦、气之鼓动,则气血运行滞涩不畅,发为心痛;若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五脏之阴,阴亏则火旺,灼津为痰,痰热上犯于心,心脉痹阻,则为心痛。 2.饮食不当恣食肥甘厚味或经常饱餐过度,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酿湿生痰,上犯心胸,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痹阻,遂成本病;、或痰郁化火,火热又可炼液为痰,灼血为瘀,痰瘀交阻,痹阻心脉而成心痛。 3.情志失调忧思伤脾,脾虚气结,运化失司,津液不行输布,聚而为痰,痰阻气机,气血运行不畅,心脉痹阻,发为胸痹心痛。或郁怒伤肝,肝郁气滞,郁久化火,灼津成痰,气滞痰浊痹阻心脉,而成胸痹心痛。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认为七情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由于肝气通于心气,肝气滞则心气涩,所以七情太过,是引发本病的常见原因。 4.寒邪内侵素体阳虚,胸阳不振,阴寒之邪乘虚而人,寒凝气滞,胸阳不展,血行不畅,而发本病。飞素问·举痛论》:“寒气人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诸病源候论·心腹痛病诸候》曰:“心腹痛者,由腑脏虚弱,风寒客于其间故也。”《医门法律·中寒门》云:“胸痹心痛,然总因阳虚,故阴得乘之。”阐述了本病由阳虚感寒而发作,故天气变化、骤遇寒凉而诱发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的病机关键在于外感或内伤引起心脉痹阻,其病位在心,但与肝、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因心主血脉的正常功能,有赖于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肾藏精主水等功能正常。其病性有虚实两方面,常常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者多见气虚、阳虚、

2015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2015年版)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至心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根据本证的临床特点,主要与西医学所指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关系密切,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暂时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还包括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 [诊断](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月第二版) 1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后可缓解。 2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者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侯,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情志刺激,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鉴别诊断] 1胸痹与胃脘痛:心在脘上,故有胃脘当心而痛之称,一起不为相近。胸痹不典型者,其疼痛可在胃脘部,极易混淆。但胸痹以胸闷为主,为时极短,虽与饮食有关,但休息,服药常可缓解。胃脘痛与饮食有关,以胀痛为主,局部有压痛,持续时间较长,常有泛酸,嘈杂,嗳气,呃逆等胃部症状。 2胸痹与真心痛:真心痛乃胸痹的进一步发展;症见心痛剧烈,甚则持续不解,伴见汗出,肢冷,面白,唇紫,手足青至节,脉微或结代等危重急症。 [辨证论治] 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2月第二版,《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北医出版设,2002年6月第一版,同时结合本科经验。 (一)心绞痛的中医治疗

胸痹中医诊疗方案

胸痹心痛(不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1.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1.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1.3 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1.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1.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我国2007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 1.心痛发作期 (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沉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涩。 2.心痛缓解期 (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4)热毒血瘀证:胸痛发作频繁、加重,口干口苦,口气浊臭,烦热,大便秘结,舌紫暗或暗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或滑数。 (5)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