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开展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的几点看法

对开展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的几点看法

对开展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的几点看法
对开展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的几点看法

第19卷第4期2004年8月

地球科学进展

A DVAN CE S I N E AR TH S C I E N C E

V o l.19 N o.4

A ug.,2004

文章编号:1001-8166(2004)04-0495-05

对开展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的几点看法*

陈宜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北京 100085)

关 键 词:全球变化;区域适应;I G B P

中图分类号:X 文献标识码:B

经过1999—2003年的集成研究,I G B P实现了其研究方向的调整与新研究框架的构建,目前,I G B-P I I已开始进入实施阶段。新的I G B P体现了过去10年中国际学术界在全球变化研究上所形成的共识,在许多方面与第一阶段的I G B P存在明显的不同(I G B P,2001,2002;B r a ss e s,2003;G a s h等,20 O3),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把地球应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为此,I G B P与I H D P、W C R P和D I V E R-S I T I E S组成地球系统科学伙伴关系(E a rt h S y s t e m S c i e n c e P a rt n e r s h i p,E SSP)联合进行地球系统研究[1]。

(2)全球问题与区域问题的结合更加明确,全球环境变化的问题应主要通过区域研究来解决,区域性研究必须体现全球性问题。因此,更加重视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的研究。亚洲将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战略重点,因为亚洲人口占世界的60%以上,化肥占50%以上,建的水坝占60%以上,世界上10条最大输沙河流中亚洲占5条,尤其是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亚洲势必成为全球变化研究关注的中心。

(3)强调加强地球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社会经济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研究。社会如何认识、抗御、适应多重相互作用压力的级联影响被作为21世纪所面临的新问题之一,识别出那些能够被人类活动所改变的地球系统的关键要素和过程,确定它们对于在地球系统中的人类来说是能忍受的还是不能忍受的是I G B P的重要任务[1]。

从国际动向看,全球变化的影响与适应研究不仅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内科学研究的重点,而且会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

我国在开展I G B P研究之初就十分重视全球变化的影响问题。1989年C N C-I G B P第二次全会在讨论“中国怎样开展I G B P”这一主题时就明确中国I G B P规划应与中国国情结合,针对中国迫切而切实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利用等问题。1992年在I G B P 第一次科学咨询委员会议上,陈泮勤就明确向国际社会建议,要研究第三世界国家所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并把它作为I G B P的重点。近年来,我国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问题给予高度重视,我国全球变化研究推动与组织者之一叶笃正[2]院士指出:继全球变化基础研究之后,适应性研究将成为一个独立的重大问题。因此,近年来他积极倡导全球变化的适应研究。我国I G B P委员会也已把对全球变化的适应研究作为未来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方向[3]。鉴于全球变化适应问题的重要性,C N C-I G B P第四届第四次常委会决定组织研究队伍,编写国家报告,以推动我国全球变化适应研究,此项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支持。这次年会把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作为主题,可以看做是对我国启动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的一次动员,希望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我国关于全球变化适应研究能够为国家发展战略重大决策提供科学支持,同时使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水平进入国际研究的前列。以下就全球变化区域适应问题谈几点看法。

* 收稿日期:2004-05-20;修回日期:2004-06-14.

 作者简介:陈宜瑜(1944-),男,福建仙游人,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本文是陈宜瑜院士在第四届C N C-I G B P2003年年会上的工作报告讲话稿(编者注)

1 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是人类应对全球

变化策略的明智选择

出于对全球环境变化可能对人类社会生存造成严重影响的忧虑,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气候变化以及对人类社会所可能产生的影响起,国际科学界和各国政府(特别是发达国家和那些近期内将受到威胁的海岛和沿海国家)就开始讨论人类社会如何响应全球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具体研究方向也

从20世纪70年代一开始提出的预防和阻止( p r e- v e n ti o n )到80年代减缓( m iti ga ti o n ),直到目前所普遍认同的适应(

a d a p t a ti o n )。阻止、减缓和适应都是人类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行为,但减缓与适应行为的范畴是不同的。阻止或减缓全球变化的行为,所针对的主体是地球系统,发生在全球变化达到某一临界值之前,目的是通过控制或减缓全球变化的某些关键过程而减轻全球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而适应所针对的主体是人类社会,是在承认全球变化变化不可避免的前提下,通过改变人类社会的脆弱性而规避全球变化带来的风险。

1992 年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 N F CC C )反映了人类通过减排温室气体抑制全球变暖进程,从而避免或推迟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类干扰。尽管全球变化对整个人类社会所可能产生的影响是极为深刻和广泛的,但是,在当前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下,人类社会不可能作为一个整体对全球变化进行回应。即使在一个国家的内部,由于地区社会状况的差异、行业之间的相互竞争,对全球变化也有不同程度上的认识,在具体行为上不但可能出现程度上的差异,甚至形成完全对立。国际社会10多年的减排谈判表明,人类减缓气候变化努力的收效是有限的,特别是作为排放大国的美国和俄罗斯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减排的效果将大打折扣。在以减缓全球变暖为目的温室气体减排谈判久谈不决的情况下,如何去适应包括全球变暖在内的全球变化变化是留给我们的主要途径,这种适应是全球性的,而且对于国家和区域同样极为重要。全球变化的适应性问题已不再是—个遥远的科学问题,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政治经济问题。对适应问题的重视反映了人类响应全球变化策略的明智选择,是目前人类应对环境变化所采取的一种态度积极的行为。

I P C C 第三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4]

中曾指出,应

提高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系统脆弱性及适应能力的评价水平:定量评价自然和人类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脆弱性以及适应能力,尤其要将重点放在气候变异范围的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强度的变化上;评价系统对预测的气候变化可能存在的强烈不连续的反应情况,从而采取其它措施予以避免;理解生态系统对多重压力(包括气候的全球变化,区域变化和更小尺度的变化)的动态反应;发展各种适应变化的方法,评估各种适应方法的有效性,认识不同区域、国家和居住区所用方法效果的差异;评价预测的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各种影响;改进综合评估(包括风险评估)的手段,以研究自然和人类系统各组成部分与不同决策结果之间的相互作用;评价包括关于影响、脆弱性和适应的科学知识在决策过程、风险管理以及可持续发展中的可能应用;改进长期监测气候变化结果的系统和方法,进一步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和自然系统的其它影响。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或是独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或是联合(如欧盟、加勒比海地区国家、非洲联盟)开展本国或本地区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研究。

开展全球变化适应研究是极为必要的,因为:(1

)科学上已经基本确认,全球变化不但已经发生,而且其影响或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如臭氧洞),或已经是不可逆的(如城市化中的土地利用)。而更令科学家担忧的是,全球变化所引发的各类环境变化可能比所预计的发生更快、幅度更大、影响范围更广,其中,更有可能还发生一些我们目前还无法预见的事件,而科学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还无法准确描述全球变化的具体情形。如何去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积极主动地调整人类活动的行为,以逐步适应变化着的地球系统是全球变化变化留给我们的主要途径。

2)由于人类对全球变化的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早期预防行为,可以降低社会、经济适应成本。

(3)有效的适应行为还可以帮助采取行动的利

益集团获得社会、政治和经济利益。这主要表现为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和通过从改变不适应的政策、行为和制度中获得。

2 把全球变化的适应研究提升到可持

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高度

适应( a d a p t a ti o n )一词是指为响应某种压力或

驱动作用而采取或经历的一种偏离原有状态的行

694

地球科学进展 第19卷

为。适应也指与变化了的环境相协调的调整。对环境的适应的概念来自于种群生态学和进化生态学。在自然科学中“适应”是指为使物种在其栖息的环境中得以生存的遗传改变。成功适应并不意味着确保种群中个体的存活,而是可以使物种或生态系统面对环境扰动具有持续生存的能力。

人类社会及其个体能够对变化的环境进行适应,人类具有对适应进行计划和引导适应行为的能力,适应问题的落脚点是适应能力,所谓适应能力是指社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人类和非人类物种)应对异常情况而不至于丧失未来机会的能力。适应性强的系统能够重新自我组织而使初级生产力、水循环、社会关系和经济繁荣等关键功能不发生显著降低[5]。

随着国际全球变化研究战略的调整,全球变化的适应问题已被提升到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高度。I G B P[6]认为:全球变化研究,不仅需要关注它的科学内涵和学术价值,更要考虑如何与生存空间的可持续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背景和依据。而科学地适应未来环境变化是人类社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准则。

近年来,我国学者曾多次在各种场合下提出把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联系起来[2,7~11]。强调可持续发展要考虑对全球变化的适应,认为只有能够适应全球变化的可持续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2001年叶笃正等[12]提出有序人类活动的概念,将人类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提到更高的层次。

由于全球变化的适应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因此,适应问题的提出也得到了政府、企业和公众的积极关注。

3 全球变化适应的基本准则是趋利避害

I P C C将对全球变化的适应定义为:生态、社会或经济系统响应现实或预计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旨在减轻危害或开发有利机会以调整自身的行为。适应过程是指人类主动地通过调整社会结构和人类行为过程、实施科学措施,减轻或抵消与气候变化相联系的潜在危害,并利用气侯变化带来的机会,降低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政治和经济成本[4]。

叶笃正指出,全球变化并不是全球到处一致的变化,因而未来全球变化趋势对世界各地的影响也不相同。对有些地区可能有利,对另外一些地区可能不利。如果是有利的,采取什么措施充分利用;如果是不利的,又应采取什么措施减轻其不利影响,这就是全球变化的适应问题。

就人类的主观目的而言,所有响应行为的出发点都是趋利避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适应研究的关键是对全球变化影响的利弊进行综合分析,区分有利和不利的变化,识别受损和受益的部门,认识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变化影响的发生及其影响程度不仅与全球变化本身有关,而且与人类社会的脆弱性密切相关;评价全球变化影响的利弊不能只看到具体的区域,而应站在全国乃至世界的角度进行分析,关注与一个地区相联系的全球变化给另外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特别应注意由全球变化而可能引发的地区冲突。

4 全球变化适应问题需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研究

适应问题是一个社会—自然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为实现对全球变化的适应,至少需要在以下4个方面开展工作:

(1)要认识所面临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全球环境变化本身是一种自然现象,然而在其背后可能存在人类的驱动作用,特别是当其作为一种问题存在时,已不再仅仅是发生在自然系统中的孤立现象,而是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

(2)要认识全球环境变化可能造成的后果及规避风险的可能途径。这涉及科学、社会、经济的诸多方面。如经济差异,不同地区之间由于经济能力的不同,需求不同,所采取的行动也不同;与影响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其他因素如健康、安全、经济发展等其他要素竞争性,不同部门之间目标不一、需求不同;科学上的不确定性和对影响评价的复杂性。

(3)要有采取行动的愿望。一方面需要对科学研究成果提供有效的转化途径和对科学家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需要对政府决策者和公众进行必要的宣传和服务。

(4)要有处理问题的能力,包括科学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以上4个方面中,前2个方面属于科学问题,但其范畴跨越了自然、经济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解决上述问题,主要是自然和社会科学家的任务,但需要对政府、企业、公众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第3和第4个方面则属于态度和能力问题,与社会和经济发展阶段,文化、文明和道德水平、民主化和法律建设,以及政府职能和管理水平有密切关系。

因此,全球变化的过程涉及自然、经济和社会各

7

9

4

第4期 陈宜瑜:对开展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的几点看法

个领域,全球变化的适应研究也不单单是一个自然科学问题,自然科学、经济学和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均可从各自的角度开展研究。应该动员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力量,形成一支全球变化适应科学研究的队伍,通过全球变化的适应研究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结合提供科学平台,促进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信息科学的融合交叉,带动全面的科学创新。

5 中国开展全球变化适应研究的具体

建议

我国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的大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重大工程(如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等。而长期以来的地区之间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这些问题与以全球变暖为标志的全球性问题相互交织,这将严重影响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同时,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使我国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正在进入一个不同于传统现代化社会的风险社会,社会突发性危机的不确定性、不可预见性和迅速扩散性都日益增强,社会更易受到不可见、不可统计、不可预测的自然和人为风险的威胁。因此,开展全球变化的区域适应研究对于增强我国抵御全球变化所可能造成的风险的能力、降低脆弱性有着积极的作用。

作为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的起步阶段,在“十一五”期间应从提高对全球变化区域适应问题的能力上入手,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研究、评价与预测体系,为政府在全球变化背景的政策制定和行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为了降低科学上的不确定性,应全面开展全球变化区域适应基础科学研究,同时结合全球海洋观测系统和全球气候观测系统的筹建,在我国建立起一套对自然变量和社会变量能够进行系统、综合、长期科学观测的业务体系,并通过与实际业务部门(气象、环保、农业、减灾、经济等)的合作,使研究成果能够尽快地在观测、分析、预报、决策工作中得到使用和检验。

(2)全面开展对与区域尺度生态环境系统变化相关问题的评价(如气候、水资源、土地利用、食品、人体健康等问题),为政府决策者在制定政策和规

划时提供科学依据。必须加强综合分析各子系统(自然和社会)自身演变规律的研究工作,特别是要提高对他们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科学认识。在全球变化适应的框架下,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流,从理论和技术方面加强合作,解决诸如计算机模式在时空上不匹配等方面的问题。

(3

)积极推进决策者与用户参与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一方面能够通过评估工作,加强科研与各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其他决策单位间的相互交流,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企业用户,特别是与环境密切相关行业(如水电利、交通、能源等),真正在其具体工作中实现对全球变化的适应。

(4)应充分利用新技术。积极鼓励发展新的观

测设备,不断提高观测精度。同时,要不断完善计算机模式的模拟和预测能力,建立有相当能力的综合预测、预警系统,并使适应评估工作业务化,以便对政府政策的执行过程进行监测、分析和预警。

(5

)要积极进行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在大中小学开展全球变化的普及教育;对政府和其他决策部门的决策者进行宣传和培训,并通过与企业和相关行业的合作研究,为其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

(6)我们同时还要将全球变化的区域适应工作

与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划紧密结合,从发展战略研究、关键技术开发、试验示范、能力建设、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建立创新体系为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制定服务。

我们在开展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时也还要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努力争取国家提供长期固定经费支持,用以保证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创新研究队伍。

(2)积极搭建能够适合多学科,特别是适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开展相互交叉的综合研究平台。

(3)努力改善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应优先要解决各类自然和社会资料的采集、整理、储存、交流的统一规划和共享问题。

(4)努力解决研究与实际应用脱节严重的问题,缩小在应用方面,特别是人文因素研究领域与国外先进水平的距离。

参考文献( R e f ere n ce s ):

[1] G uy B r asse ur.3 r d I G B P c o n g r es s ove r v i e w [J ].

G l ob al C hange N e w sl e tt e r ,2003 ,(55):

1-3.[2] Y e D u z h e ng (叶笃正).

G l o b l e c h a n g e a nd s u s t a i n a b l e d eve l o p-894

地球科学进展 第19卷

m e nt r esea r c h i n C h i na[J]. A d v an ce s i n E a rt h S c i e n c e(地球科学

进展),1999,14(4):317-318(i n C h i n es e).

[3] C h e n Y i y u(陈宜瑜). T he t r e nds o f g l o b l e c h a n g e r esea r c h i n C hi-na[J]. A d v an ce s i n E a rt h S c i e n c e(地球科学进展),1999,14(4):3-323(i n C h i n es e).

[4] I P C C.T he T h ir d A ssess m e nt P e p o r t-C li m a t e C h a n g e. S um m a r y f o r P o li cy m a k e r s.

[5] W a l k e r,B rl a n H. T he r es ili e n c e A lli a n c e[J]. I HD P U p da t e,2003,(2):12.

[6] W il l S t e ff e n,J o a o M o r a i s,W e ndy B r oa d ga t e.T he c h a ll e n g e o f

A m s t e r d a m2001:

B u il d i ng t o w a r ds a n e w sc i e n c e f o r g l o b a l s us-

t a i n a b ilit y[J]. I GB P N e w sl e tt e r,2001,44:1-3.

[7] Y e D u z h e n(叶笃正),LüJ i a nhua(吕建华). A d a p t a ti o n t o t he i m-p ac t s o f f u t u r e g l o b a l C h a n ge s a nd s u s t a i n a bl e d eve l o pm e nt[J].

B u llti n o f t he

C h i n e s e A c ad e m y o f S c i e n ce s(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2,(3):183-187(i n C h i n es e).

[8] Y e D u z h e ng(叶笃正),F u C o n g b i n(符淙斌),D o ng W e n j i e(董文

杰). P r og r es s a nd f u t u r e tr e nds o f g l o b a l c h a n g e s c i e n ce s[J]. A di-

a i ce s i n E a rt h S c i e n c e(地球科学进展),2002,17(4):317-318(i n

C h i n es e).

[9] L i u D o n gs h e ng(刘东生). G l o b a l c h a n g e a nd s u s t a i n a b ilit y sc i e n c e [J]. E a rt h S c i e n c e F r o n ti e r s(地学前缘),2002,9(1):1-8(i n

C h i n es e).

[10] C h e n Y i y u(陈宜瑜). G l o b a l C h a n g e a nd s oc i a l s u s t a i n a b l e de-v e l o pm e nt[J].A d v an ce s i n E a rt h S c i e n c e(地球科学进展),

2003,18(1):1-3(i n C h i n es e).

[11] F u C o n g b i n(符淙斌),D o ng W e n j i e(董文杰),W e n G a ng(温刚),e t al.R eg i o n a l r es p o n s e a nd a d a p t a ti o n t o g l o b a l c h a n g e

[J]. A c t a M e t eo r o l o g i c a S i n i c a(气象学报),2003,61(2):245-

250(i n C h i n es e).

[12] Y e D u a ng(叶笃正),F u C o n g b i n(符淙斌),J i J i n j un(季劲钧),

e tal.O r d e rl y hum a n a iti v iti e s a nd s ub s i s t e n c e e n v ir o nm e nt[J].

A d v an ce s i n E a rt h S c i e n c e(地球科学进展),2001,16(4):453-

460(i n C h i n es e).

9

9

4

第4期 陈宜瑜:对开展全球变化区域适应研究的几点看法

全球变化与灾害研究剖析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 答卷纸 考试科目地球系统科学 院、所、中心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或专业领域自然地理学 研究方向城市地貌与灾害地貌 级别2014级 学年一年级 学期第一学期 姓名赵志军 学号112014318001287 类别② (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 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 2014年11月 5 日 研究生院(筹)制

全球变化和灾害研究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世界范围的工业生产和对自然的破环引起了一系列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二氧化碳和相关温室气体的排放,使全球变暖,影响大气环流和降水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温度升高,两极地区和高山地区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使沿海地区和河口三角洲受到海水淹没的危险。海水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酸化,海洋生物受到影响等等。而这些,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 关键词;全球变化自然灾害气候变化 1全球变化 一般认为:全球变化是指人类现在和未来的生存与发展有重要的直接或潜在的影响,由自然因素或人类因素驱动在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地球环境的变化,或与全球环境有着重要关联的区域环境的变化。[1]全球变化会对人类社会的生产发展和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产生很大影响,以全球变暖为主导的全球变化产生一系列诱导变化(全球变暖——两极和高山地区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全球大气系统改变——局部气候和天气状况——降水的变化等等)。全球变化已经深刻影响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很多方面对人类生产产生不利影响,甚至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 个人看法;全球变化是指人类生产活动对地质和气象因素等地球因素的影响在天文因素的辅助下引起的地球环境的变化。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进一步加强,这种人类因素的作用逐渐加大,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无规律和极端天气的不断出现,在某些环境脆弱的地区容易引发巨大灾难。 1.2 全球变化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和大气成分的微量改变。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从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全球快速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世纪的升温率是近千年以来最快的,全球气温平均值从1880年到1980年的

全球环境变化考查方法说明及答案

《全球环境变化》课程考查办法 考查说明: 1.考查采用期末作业、出勤情况两者结合的方式进行; 2.考查总分为100分,其中本次考查作业占60分,出勤情况占40分。考查题目: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在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哪些气候突变事件,各对全球环境造成哪些 影响。 (一)气候快速变换事件 1. D-O事件(Dansgaard-Oescheger Oscillations) 格陵兰不同地点的冰芯记录显示,末次冰期(距今最近的冰期)期间存在多次短期变暖事件,温度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增加6℃~7℃,从较现代低12℃~13℃增加到较现代低5℃~6℃,同时降尘减少4倍多,每次变暖持续的时间尺度约0.5ka~2ka,在110~15kaB.P. 期间共有23次。 2. Heinrich事件 哈特穆特·亨里奇发现北大西洋末次冰期的沉积层中普遍 存在6次大的冰漂碎屑沉积事件,反映了6次较大的冰山崩塌 融化过程。 并且,Heinrich事件与D-O事件的关系十分明显,每隔 几次D-O事件,就出现一次Heinrich事件,Heinrich事件正 是发生在D-O旋回的显著寒冷阶段。 (二)末次冰期的气候变化 末次冰期包括两个冰阶和一个间冰阶,但前一个冰阶冰 川所造成的地貌常被后一个冰阶的冰川所改造,目前所能见

到的主要是盛冰期(25~15kaB.P.)的冰川遗迹。 研究表明,盛冰期的气温约比现今低8℃~13 ℃,而中 纬西风带气温比现在低15 ℃。雪线也明显低于现在,降水比 现在少(相当于现在80%),中国季风区可能降水更少,蒸 发量也明显减少。 (三)新仙女木事件(The Younger Dryas Event) 1. 定义:在1 2.9kaB.P.,温度在数百年内突然下降6℃, 使气候回到冰期环境。 2. 得名由来:在欧洲丹麦哥本哈根北部黏土沉积层中,发 现了北极地区的一种草本植物——仙女木 的残骸。更早的地层里也有同样的两次发 现,分别称为老仙女木事件和中仙女木事 件。 (三)新仙女木事件(The Younger Dryas Event,YD) 3. 新仙女木事件发生的过程 冰河世纪(第四纪大冰期)结束后,地球气候大约在1.7万年前开始变暖,气温回升。两极、北美和北欧的冰川开始消融,海平面上升。到了1.3万年前,北美和北欧的冰雪已经融化了相当大一部分,南北半球春暖花开,一片繁荣景象。但是,就在这时,在1.26万年前,气温又骤然下降,世界各地转入严寒,两极和阿尔卑斯、青藏高原等地的冰盖扩张,许多本来迁移到高纬度地区的动植物大批死亡。这一次降温是很突然的,在短短十年内,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答案

《全球变化生态学》期末考试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 分) 1()是生态系统的初级能量,这种能量的积累过程称为第一性生产或初级生产。(1.0分)1.0 分 A、 元素循环积累的能量 B、 太阳辐射积累的能量 C、 光合作用积累的能量 D、 蒸腾作用积累的能量 我的答案:C 2当光合能力超过库对光合产物的利用能力时,碳水化合物会积累在()中。(1.0分)1.0 分A、 枝干 B、 根部 C、 叶片 D、 土壤 我的答案:C 3从理论上来讲,海水蒸发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进而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可能抵消一部分温室效应。(1.0分)1.0 分 A、 湿度 B、 惰性气体 C、 云量 D、 太阳辐射的反射 我的答案:C 4海洋和港湾生境里的生物入侵的形式不包括()。(1.0分)1.0 分 A、 压舱水 B、 水产、渔业和饵料物种及其相伴随的物种的引进 C、 运河的淤积 D、 由观赏性种类养殖业或放养增殖所致的物种释放

我的答案:C 5根据Penman分类系统,理论上最有确定可能蒸散的方法应涉及到的主要因素不包括()。(1.0分)1.0 分 A、 辐射平衡 B、 空气温度 C、 湿度 D、 土壤 我的答案:D 6 区别气候变化与天气变化的主要标准是()。 (1.0分)1.0 分 A、 时间长度 B、 变化强度 C、 影响范围 D、 造成后果 我的答案:A 7农业释放的主要温室气体是()。(1.0分)1.0 分 A、 二氧化硫和臭氧 B、 二氧化硫和氧化亚氮 C、 甲烷和臭氧 D、 甲烷和氧化亚氮 我的答案:D 8 大气圈在化学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包括()。 (1.0分)1.0 分 A、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了地球生命的进化历史 B、 大气化学组成的变化反映和记录着人类活动对大气的影响 C、 大气混合得相当不均匀和缓慢,它的成分变化能被用作指示全球尺度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变化的指标

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之策

2012年第9 期 教辅集锦 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之策 ●林春路/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 (224600)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1.自然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系统所有的能量基本来自太阳,所以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也可以说太阳辐射的变化是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因。 引起太阳辐射变化的另一原因是地球轨道的变化(米兰科维奇理论)。地球绕太阳轨道有三种规律性的变化,一是椭圆形地球轨道的偏心率(长轴与短轴之比)以10万年的周期变化;二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轨道的倾角在21.6°~24.5°间变化,其周期为41000年;三是地球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时间的年变化,即近日点时间在一年的不同月份转变,其周期约为23000年。另一个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是火山爆发。火山爆发之后,向高空喷放出大量硫化物气溶胶和尘埃,可以到达平流层高度,它们可以显著地反射太阳辐射,从而使其下层大气冷却。 2.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系统变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等。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 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 )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 且在大气中的存留期很长,最长可达到200年,并充分混合,因而最受关注。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随着气候变暖,将使大量冰川逐渐融化,自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的山地冰川都几乎发生了大规模的后退。美国NOAA 卫星观察到的雪盖资料表明:1980年以来,全球的雪盖面积减少了9%~13%。英国南极考察队的科学家们通过卫星观测发现,位于拉尔森冰架的一块像牛津郡那么大(约2900平方千米)的冰山已从南极大冰原分离,并逐渐涌向大海。再加上海水受热膨胀等原因,导致全球海平面将呈上升趋势,并且对沿海地带造成严重影响。 2.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气温升高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中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将会增加,而大部分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则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此外, 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增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种自然灾害从未间断:1991年的特大洪水肆虐江淮大地;1992—1993年的持续干旱横扫整个东部;1994年夏季华中出现旷日持久的干旱和高温酷暑天气,而华南与东北则出现严重的水患;199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辽河平原又出现建国以来罕见的暴雨洪水。据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字,仅1994年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受灾面积就达0.5亿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1700亿元。新世纪以来,各种极端天气就没有间断过,特别是2010年更是反常,北方出现冬天暴雪奇冷天气,春季西南5省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受灾耕地面积达到1.11亿亩,2212万人出现饮水困难,持续干旱近五个月,仅云南一省就损失170亿元。 3.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全球气候变暖对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加大,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数量上将有所增加,空间范围也将扩大。 4.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威胁人类,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国家低收入人口的健康。全球气候变暖,使得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从而加快或扰乱人体的新陈代谢。全球气候变暖,还会改变某些疾病传染媒介(如蚊子)的活动范围,改变病原菌的滋生环境,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综上所述,全球气候变暖将对人类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或许有其有利的一面, 但更多的、令人担忧的却是其不利的一面。因此, 如何趋利避害,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克服其不利的一面,并寻求适应或延缓气候变化的对策,是摆在全人类面前一道崭新的课题。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气候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反过来又影响气候变化。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与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反馈的复杂过程。气候异常与环境问题无国界,世界各国只有积极参与,全球采取步调一致的行动,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才能够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全球变暖的形势,目前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减少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在技术上最切实可行的是广泛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停止滥伐森林,用光合作用大量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吸收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 21

地理学科发展前沿专题作业

地理学科发展前沿专题作业 Part1地理学的核心概念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有的观点表述为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一门学科。地理学具有以下的一些核心概念: 1、空间。地球上的一切地理事物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有人说“如果搬走了地理学的空间就等于搬走了地理学大厦的基石”,由此可以看出,空间概念在地理学中的意义。 2、人地关系。地理学注重资源、环境及其变化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研究土地利用、城市化、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等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并重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人类福祉的关系。 3、环境变化。地理学关注全球环境变化,聚焦全球变化的区域响应。研究人类活动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及人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4、时间。时间即地理事物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过程。时间变化的研究涉及变化的状态、变化的驱动力、变化的机制、变化的后果等。特别关注与此有关的“周期”、“发育”、“演化”、“演替”、“平衡”等概念。 5、区域和地方。注重区域和地方特性、地方差异和地方联系,具有实在的认识意义和实践价值。地方是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载体,地方之间有共性亦有差异,地方差异既是空间联系的原因也是空间联系的结果。

6、尺度。不管是空间还是时间,都具有尺度属性,尺度是事物存在的一种形式,也是我们认识、分析地理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地理学研究需要清楚地界定所关心问题的尺度,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不同尺度上的研究结果关联起来,以利于既全面又深入地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 6、系统。地理学本身就隐含系统概念的一些观点,如整体性、相互作用、空间等级,借鉴系统论思想和方法,可以发展出一套地理系统的概念和研究方法。 7、景观。景观是我们看到的地球表层或其某部分的形态,是漫长时空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复杂产物。要了解景观,需要重新塑造景观形态、影响其发展的各种事件。景观多样性构成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地理环境的多样性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8、全球化。世界不同国家、区域和地方的关联日益紧密,各地的环境变化已累计到使全球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全球环境变化又反过来冲击所有国家和不同地方。全球化的过程和空间是不均衡的,对全球环境变化的责任是由区别的,全球化世界仍然是差异性和多样化的。当代地理学特别关注全球化背景下的不同地方。

尔雅通识课全球变化生态学-古松南开大学

全球变化生态学 古松南开大学 1.1课程主要内容概述 1、到目前为止,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浓度约为()。 A、百分之四 B、千分之四 C、万分之四 D、十万分之四 正确答案:C 2、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 A、2 B、3 C、4 D、5 正确答案:D 3、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 A、生物和资源 B、人类和资源 C、生物和环境 D、人类和环境 正确答案:C 4、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 正确答案:× 5、全球变化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 正确答案:√ 1.2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 1、从狭义上来讲,全球变化主要是指()的变化导致全球气候全景的变化。 A、土壤 B、生物 C、水体 D、大气 正确答案:D 2、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 A、法国人 B、英国人 C、美国人 D、德国人 正确答案:D 3、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正确答案:A 4、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正确答案:× 5、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 正确答案:× 1.3地球气体成分的变化 1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二氧化碳 B、一氧化二氮 C、甲烷 D、氩气 正确答案:D 2、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 A、9月13日 B、9月14日 C、9月15日 D、9月16日 正确答案:D 3、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 A、1840年 B、1912年 C、1974年 D、1993年 正确答案:C 4、所谓的臭氧层空洞其实是臭氧层变薄,而非真正的消失。() 正确答案:√ 5、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 正确答案:× 1.4温室效应与土地退化 1、全球每年约有()平方公里耕地变为沙漠。 A、5000-7000 B、7000-9000 C、50000-70000 D、70000-90000 正确答案:C 2、在人类释放的二氧化碳气体中,现阶段只查明了约()二氧化碳的去向。() A、三分之一 B、三分之二 C、六分之一

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之策

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之策

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1.自然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系统所有的能量基本来自太阳,所以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也可以说太阳辐射的变化是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因。引起太阳辐射变化的另一原因是地球轨道的变化(米兰科维奇理论)。地球绕太阳轨道有三种规律性的变化,一是椭圆形地球轨道的偏心率(长轴与短轴之比)以10万年的周期变化;二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轨道的倾角在21.6°~24.5°间变化,其周期为41 000年;三是地球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时间的年变化,即近日点时间在一年的不同月份转变,其周期约为23 000年。另一个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是火山爆发。火山爆发之后,向高空喷放出大量硫化物气溶胶和尘埃,可以到达平流层高度,它们可以显著地反射太阳辐射,从而使其下层大气冷却。 2.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系统变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等。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 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

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且在大气中的存留期很长,最长可达到200年,并充分混合,因而最受关注。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随着气候变暖,将使大量冰川逐渐融化,自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的山地冰川都几乎发生了大规模的后退。美国noaa卫星观察到的雪盖资料表明:1980年以来,全球的雪盖面积减少了9%~13%。英国南极考察队的科学家们通过卫星观测发现,位于拉尔森冰架的一块像牛津郡那么大(约2 900平方千米)的冰山已从南极大冰原分离,并逐渐涌向大海。再加上海水受热膨胀等原因,导致全球海平面将呈上升趋势,并且对沿海地带造成严重影响。 2.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气温升高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中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将会增加,而大部分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则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此外,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增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种自然灾害从未间断:1991年的特大洪水肆虐江淮大地;1992—1993年的持续干旱横扫整个东部;1994年夏季华中出现旷日持久的干旱和高温酷暑天气,而华南与东北则出现严重的水患;199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辽河平原又出现建国以来罕见的暴雨洪水。据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字,仅1994年全

全球变化作业

作业一 1、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包含哪些内容?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现今发生在地球表面的全球变化包括地球环境中所有的自然和以为引起的变化,可以定义为全球环境中的、能改变地球承载生命的能力的变化,其科学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方面: ①全球观: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把地球当作一个整体——地球系统,研究地球系统整体变化的过程和机制,而不是孤立地研究地球不同组分的变化。 ②全球变化关注的尺度: 空间尺度——全球尺度 研究具有全球性影响的过程和事件,空间规模相当于地球半径以上。包括某些发生在区域尺度但具有全球性影响的过程和事件。如局地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的温室效应。 时间尺度——所有时间过程 时间范畴——过去、现在、未来;时间尺度——100a~109a。其中101a~102a 中等时间尺度变化是研究重点。 ③重视人类的作用:把人类视为引起全球变化的重要营力之一。重视人类和地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提高人们对未来气候和环境变化的预测能力,使人类活动符合——起码是不违背地球系统的变化规律,并驱避灾害,利用其有利的方面。 全球变化学现阶段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全球大气化学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主要研究全球大气化学过程是如何调制的?生物过程在产生和消耗微量气体中作用,预报自然和人类活动对大气化学成分变化的影响。 (2)全球海洋通量研究。主要研究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气候的影响,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3)全球水文循环过程的生物学特征。主要研究植被与水循环物理过程的相互作用。 (4)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研究气候、大气成分变化和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其对气候的反馈。 (5)全球变化史的研究。重建2000年来,以及一个完整冰期一间冰期循环的全球环境变化,了解它们与地球内部或外部作用力的关系。 2、温盐环流是如何解释第四纪冰期-间冰期的转换机制的?全球变化驱动力有哪三种类型? 冰期—间冰期之间的转换机制是冰盖与海冰反馈、大气温室气体的反馈与气溶胶反馈、大洋传送带的变化、火山活动的作用。 到约300万年前,北半球的气候变冷导致冰川的显著扩展,此后在北大西洋中发现有冰漂碎屑存在,这一现象标志着作为第四纪特征的冰盖迅速增长与消融的时期的开始。目前尚不清楚为什么北半球冰盖生成的时间晚于南半球,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南北美洲之间的通道在此时期关闭,导致墨西哥湾暖流增强,从而将更多的

全球变化

气候变化: 全球变化研究是以地球系统科学作为指南,从行星地球整体角度出发,将地球的大气圈、水圈(含冰雪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看成是具有有机联系的全球系统,把太阳和地心作为两个主要的自然驱动器,人类活动作为第三促动因素,发生在该系统中的重大全球变化是在上述力的驱动下,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全球变化的概念模型在此模型中,全球变化可以分为两个过程体系:物理气候系统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物理气候系统的子系统主要涉及:大气物理/动力学、海洋动力学、地表的水汽和能量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子系统主要涉及:大气化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和陆地生态系统。每个子系统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其他子系统发生相互作用。驱动全球变化的最终能源是太阳能。能量和水以各种方式贯穿于整个体系。同时,人类活动也受到全球变化的制约。 全球变化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全球变化属近些年来由于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社会的需要情况下,已经形成一门全人类共同关注的世界前沿科学。它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是一门具有很强生命力和新生长点的科学。全球变化研究涉及的内容不仅是各国科学家关心的问题,也是许多国家政府首脑甚至全世界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 政府和科学家对全球变化反映:A.背景:《京都议定书》1997年12月,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日本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B《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2005年2月16日开始正式生效。《京都议定书》生效后,二氧化碳减排额还将成为一种商品在世界流通。C各国对《京都协议》的反映与对策:1表面上是环境问题,实质是经济、能源、政治问题。2负面影响:·钢铁石化电机冲击巨大:其中电机电子产业中,以发电厂影响最大,电子产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不多。大型钢铁企业在加入世界钢铁协会时,被要求要进行二氧化碳的削减计划;·半导体产业重大负面:虽排放量相当低,但对地球温暖化的效应,是二氧化碳的数千倍。3正面影响:·再生能源产业:新的机会·太阳能电池产业:蓬勃发展太阳能作为永续能源、具有环保无污染的特性。中方主张在应对气候变化应坚持原则:一是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基本框架,严格遵循“巴厘路线图”的授权;二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四是坚持减缓、适应、技术转让和资金支持同举并重原则。 第二章从地球科学到全球变化科学 1.全球变化科学:研究作为整体的地球系统的运行机制、变化规律和控制变化的机理(自然和人为),并预测未来变化的科学,称全球变化科学。它研究的是一个行星尺度的问题。 2.地球系统:地球系统是由大气圈、水圈、陆圈(包括冰雪圈有人称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本身组成的整体行星地球。地球系统是具有一系列相互作用过程的耦合(一是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是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基本过程和作用; 三是人与地球的相互作用),由这三大相互作用过程耦合的复杂系统称地球系统。 3.快变化系统:大气、陆面、上层海洋。认为从气候角度看,这是现在最活跃的研究内容,这个系统的变化尺度是从几个月→几年→几百年; 4.慢变化系统:下层海洋、冰川雪盖、内地圈。认为这个系统主要与地球固体气候发展史有关,这个系统变化的尺度比较长。 5.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1) 研究地球系统复杂的多重相互作用过程中运行的机制,是目前最主要的内容(即研究地球系统中各主要组成成分如大气圈、水圈、陆圈的相互作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三大基本过程及其相互作用)。2) 分析地球系统各种尺度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3) 建立地球系统变化的预测理论方法;4) 提出全球资源和环境科学管理的方法。 6.全球变化科学思想的代表: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第一次提出支持生命的物理系统。2G. Garland 1982年IVGG主席,第一次提出地球系统科学的概念。 3 H.Friedman 1983年美国科学院物理、数学、资源委员会主席,他第一次提出“Global Change”的术语。从此,人类开始从交叉科学角度将地球作为全球系统开展研究。4 T.Malone 1984年ICSU副主席,他将全球变化第一个付诸实施研究。 7.十大环境问题:1大气污染2温室效应加剧3球臭氧层减少4土地退化和沙漠化5水资源短缺、污染严重6海洋环境恶化7、“绿色屏障”森林锐减8生物种类不断减少9垃圾成灾10人口增长过快。 8.IPCC有关气候变化的其他结论:1气温和海温(海平面温度的上升速度是陆地表面平均气温上升速度的一半)2对流层气温(1950年代以来,地表以上8km的大气层平均每10年增温0.1oC)3海平面上升,海洋热储增加 9.沙尘暴成因分析(自然人为)高发区: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有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有利的沙、尘源分布和有利的空气不稳定条件是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形成的主要原因。强风是沙尘暴产生的动力,沙、尘源是沙尘暴物质基础,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除此之外,前期干旱少雨,天气变暖,气温回升,是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气候背景;地面冷锋前对流单体发展成云团或飑线是有利于沙尘暴发展并加强的中小尺度系统;有利于风速加大的地形条件即狭管作用,是沙尘暴形成的有利条件之一。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沙尘暴频发的人为原因 第三章从黄土沉积看全球变化 现认为黄土高原的成因是“西来尘暴东来水汽相遇沉积成黄土”,其形成过程是西来尘暴东来水汽在黄土高原上空相遇交锋,以高空泥拦水、水截泥自动附集形成的黄土沉积。 1黄土与古土壤:利用黄土与古土壤序列重建过去的全球变化是我国在世界上独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之一。黄土沉积与寒冷的冰期相对应,古土壤则对应于相对温暖的间冰期。我国的黄土主

全球气候变化论文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由此导致的各类问题正在严重地威胁着人 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文将从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其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提出一些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的策略。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形成原因影响发展对策 一、全球气候变暖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人类生存造成的损害和威胁已为世人公认。气候变暖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气候变暖的明显化,让各种危害逐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气候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而日渐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气候变暖引发的问题也从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从已知向未知发展。它引发的各种新现象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最主要是它所引发的灾害以不同形式出现,让人们不能预知,同时它又是全球范同的,这使得气候变暖成为了全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近一百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一百年前上升了0.48℃(见下图)。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最新观测结果显示,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一年。近三十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 全球气候不断增暖将改变各地的温度场,并影响大气的运行规律,各地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亦随之改变;增温造成的海水、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还会使海平面上升。这一切都必将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包括水资源、能源、土地、森林、海洋、人类健康、物种资源、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等带来巨大冲击,并造成许多目前仍估计不到的重大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暖形成的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可以分为俩大类,一类是人为因素,一类是自然因素1、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6]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遥感技术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_王海花

第34卷第1期2009年1月环境科学与管理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S C I E N C EA N D MA N A G E ME N T V o l .34N o .1 J a n .2009 收稿日期:2008-07-03 作者简介:王海花(1981-),女,山西省朔州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 方向为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 文章编号:1673-1212(2009)01-0156-06 遥感技术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王海花1 ,刘耀龙1 ,阎成赟 2 (1.华东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62;2.海军出版社,天津300450) 摘 要:全球变化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具有快速、多波段、周期性、大面积覆盖等观测能力的空间遥感 技术,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回顾,对遥感技术在全球变化研究当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论述。遥感技术在中国全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土地覆盖、森林与草场、海洋调查与灾害监测等方面。这些研究为遥感技术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的深入应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全球变化;遥感技术;土地覆盖;灾害监测中图分类号:X 87 文献标识码:A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t o 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a n g e W a n g H a i h u a 1 ,L i u Y a o l o n g 1 ,Y a n C h e n g y u n 2 (1.E a s t C h i n a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M i n i s t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o f G e o g r a p h y -I n f o r m a t i o n S c i e n c e ,S h a n g h a i 200062,C h i n a ;2.N a v y P r e s s ,T i a n j i n 300450,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a n g e i s t h e t o p r e s e a r c h o f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w h i c hh a s q u i c k ,m u l t i b a n d ,c y c l i c a n d l a r g e -a r e a o b s e r v a t i o n c a p a b i l i t i e s ,i s t h e i r r e p l a c e a b l e m e t h o di n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a n g e r e s e a r c h .T h i s p a p e r b r i e f l y i n t r o d u c e s t h e m a i n c o n t e n t o n 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a n g e r e s e a r c h a n d e x p l a i n s t h e s t a t u s a n d r o l e o f 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 t o 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a n g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 t o 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a n g e i n c l u d e l a n d c o v e r ,f o r e s t a n d p a s t u r e ,o c e a n o g r a p h i c s u r v e y ,d i s a s t e r c o n t r o l a n d s o o n .T h e s e r e s e a r c h e s l a y t h e f o u n d a t i o n f o r i n -d e p t h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o f 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 t o 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a n g e r e s e a r c h . K e y w o r d s :g l o b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c h a n g e ;r e m o t e s e n s i n g t e c h n o l o g y ;l a n d c o v e r ;d i s a s t e r c o n t r o l 当前,人类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三大危机,而其中环境恶化制约着人类的生存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影响全球环境的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森林锐减、物种灭绝、土地退化和淡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困扰着人类社会。面对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严峻现实,科学家必须在研究全球变化现状的基础上,预测未来环境变化趋势,从而 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 。 遥感具有全球观测的能力,即遥感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观测数据,这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是其它任何方法或技术无可替代的。全球尺度环境问题的出现,诸如土地退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全球性资源危 机等,迫使人类从全球角度、不同层面上去观测地 球,研究地球各圈层、各子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循环及相互作用机理,甚至还要研究地球与星际空间的相互作用,这些促进了空间科学,特别是遥感技术的长足发展。遥感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其平台技术,还是其传感器技术,都以地球观测作为主要目标,不断提高了遥感平台光谱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例如,美国、日本和欧空局等不惜投入巨资,纷纷出台新的地球观测系统(E O S )计划,在航空、航天等空间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从T I R O S 卫星到N O A A ,从L a n d s a t M S S 到L a n d s a t T M ,从S P O T 到新一代A D E O S 以及R a d a r s a t 等无不提高其空间和时间分辨率,从更高、更广、更精确的角度获取全球或大尺度地球资源、环境动态数据。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水、热和土地等农业自然条件的区域差异显著,为了掌握中国资源与环境国情,近30年来开展了遥感环境监测、资源调查,不断积累了土地覆盖动 · 156·

全球变化生态环境学规范标准答案

1.1课程主要内容概述已完成成绩:75.0分1【单选题】对全球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的圈层主要有()个。 A、2 B、3 C、4 D、5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单选题】生态学主要研究()之间的关系。 A、生物和资源 B、人类和资源 C、生物和环境 D、人类和环境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3【判断题】全球生态变化极易导致生态入侵现象的出现。()我的答案:√得分:0.0分4【判断题】全球变化与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2全球变化研究的兴起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海底扩张学说提出于()。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30年代 我的答案:A得分:25.0分2【单选题】最早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人是()魏格纳。

A、法国人 B、英国人 C、美国人 D、德国人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3【判断题】太阳辐射达到地球后,约有47%会被散射或反射到宇宙中。()我的答案:×得分:25.0分4【判断题】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地球系统科学开始将地球作为整体性的内容作为研究。()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3地球气体成分的变化已完成成绩:100.0分1【单选题】 下列气体中不属于温室气体的是()。 A、 二氧化碳 B、 一氧化二氮 C、 甲烷 D、 氩气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单选题】国际保护臭氧层日是()。 A、9月13日 B、9月14日 C、9月15日 D、9月16日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3【单选题】臭氧层的问题最早提出于()。 A、1840年 B、1912年 C、1974年 D、1993年 我的答案:C得分:25.0分4【判断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及海洋的释放。()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4温室效应与土地退化已完成成绩:75.0分1【单选题】中国人工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占森林总固定量的()。 A、20% B、40% C、60% D、80% 我的答案:D得分:25.0分2【单选题】

浅谈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浅谈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 社会和人类发展进程中,人类不断开发自然资源,排放有害物质,导致气候环境出现明显的变化,全球变暖、空气恶化、水土流失等自然破坏情况普遍存在,而且问题愈演愈烈,自然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和重视。自然环境和气候环境的变化,对水文水资源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引发了水文水资源专家、业界的高度关注。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有多方面原因,表现形式多样,是综合因素形成的,文章主要针对气候变化对于水文水资源带来的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研究,提出努力和工作重点方向,仅供同行参考交流。 标签:气候变化;水文水资源;影响研究 全球气候的变化,直接或间接的对各个生产生活领域带来影响,其中气候的变化现象对水文水资源所带来的影响是尤为明显的,对一些海拔较低的国家、地区来说,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提升,对于国土面积较小的国家来说,无疑是生存空间危机,给国家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全球各国已经高度重视气候变暖变化,不断解决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所造成的影响,这个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将会影响到全球,危机生命。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在哪?我们努力的方向是什么?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 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 根据相关权威调查报告显示,地球在过去的50年中,气候每年都在以0.13℃的趋势在不断的升高,可以说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的综合因素,全球气候发生变暖现象,所造成的水文水资源影响会直接表现在海平面高度,就会融化长年和积雪和积冰,南北极冰盖加速融化,大量的海水抬升全球海平面。全球的温度升高现象不仅仅使海平面开始上升,同样也会使海水的面积增大,不断分散扩张,使陆地面积减少,危机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2 我国要高度重视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 地球气候变化对全球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了,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严峻事实,我国近海面积大,内陆湖泊众多,气候直接影响到了我国水文水资源变化,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是紧迫的,是不容忽视的,需要引起我国业界高度重视与关注,全球气候变暖也给其他行业带来诸多问题,是一个综合因素,一定要引起各方的注意,要通过综合调节达到应对目的。 3 对我国水文水资源产生的影响 目前来看,气候的变化对我国水文水资源的影响已经显现。 3.1 气候变化对我国降水量产生了影响。降水量是评定一个地区气候的重要指标,气候变暖对我国不同的地区的影响不同,呈现出差异的情况,通过观察发

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全球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目前,全球环境的变化逐渐加强了对土地利用/土壤植被覆盖方面的研究,而土壤植被的变化又会对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物种的适应能力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2004年,在“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地球经历了冰期与间冰期的演替,对生物圈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第四纪以来,由于人类进化与发展,对自然界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全球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变暖,森林砍伐严重,绿地减少,对地球的生命系统产生了巨大地威胁。Robert K. Dixon[1]等人(1999)指出,森林生态系统已对全球变化产生强烈的反馈作用。这在几个发达国家已经做了成功的研究,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并没有研究到位。目前,已经有55个国家运用通用的方式与模型估算森林中的碳库,并预测未来全球变化对森林的影响。在将来,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与政治条例,那么各个纬度和地方的森林都会减少,温室气体则会增加。要解决这个问题,需从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来控制。 浓度的增加和气候变暖,一方面可以增加植物的光合作用,延长生全球环境的变化,主要是CO 2 长季节,使一些地区更加适宜发展农业;另一方面,全球环境的变化,也可使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无法适应或不能很适应这种变化,造成很大的损失,大范围的森林被破坏,大片农田受 及其他污染物的含量有所增到损害。Pekka E. Kauppi[2]等人(1992)指出:由于环境的变化而使CO 2 加,但是大气中污染物中有很多具有肥力,虽然它们也会对作物产生损害,但其对植物生长的促进能 浓度升高所引起的森林生态系统生态稳定性的力有时可以掩盖其对作物的破坏程度。另外,大气CO 2 浓度升高出现了额外多的C供应,这些额外多的变化会导致森林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动。由于大气CO 2 C经大气一植物-土壤途径流动。赵平,彭少麟[3]等人(2001)研究了大气CO 浓度的升高与森林结构和 2 浓度升高对森林植物生长,冠层结构的影响,并对此引发的生物量功能的相互关系,探讨了大气CO 2 增量的分配,凋落物质量和根质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这些受影响的生物要素和生态过程会引起群落内植物间对资源的竞争关系发生变化,对资源竞争格局的变化最终将会导致森林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气候变暖也是当今全球变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由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及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和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正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一个重要组分,森林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响应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刘国华[4](2001)、王叶[5](2006)等系统地总结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分布、生态系统生产力、森林树种以及森林土壤的影响,论述了未来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树种组成、林分结构、分布和生产力的潜在响应,指出了现阶段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今后需要加强的一些核心问题与研究重点作了展望。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常运作产生了一定的干扰作用,但是干扰是森林循环的驱动力,它导致了森林生态系统时空异质性, 是更新格局和生态学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改变资源的有效性,再者,干扰导致的林隙是森林循环的起点。王纪军[6]等(2004)回顾了目前研究森林演替的几种方法,即马尔科夫模型、林窗模型( GAP) 、陆地生物圈模型(BIOME) 和非线性演替模式等;介绍了气候变化对森林演替的影响;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MARK EMMERSON[7]等人(2005)根据经验数据详细描述历年分布在社区的影响和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食物链的影响,表明气候变化不仅仅取决于物种数量,还涉及到降水、养分循环和温度等属性。 目前,森林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在全球变化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球的森林面积有4.1*109公顷,植被和土壤中含有1146皮克碳,其中37%在低纬,14%在中纬,49%在高纬。2/3以上的碳集中于土壤与泥炭沉积层中。低纬度的碳的总量变动较大,中高纬变动相对较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