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班级当中的不良行为和不良行为习惯

班级当中的不良行为和不良行为习惯

班级当中的不良行为和不良行为习惯
班级当中的不良行为和不良行为习惯

高一(23)班班级当中的不良行为和不良行为习惯整改计划和整改措施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养成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因此,我根据教育工作计划,针对我班学生特点,以养成教育为主线,以开展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活动为突破口,以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积极开展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文明行为习惯、礼仪习惯、卫生意识与安全意识等系列教育活动。在班会上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逐条向学生讲解说明。其次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和班级里所存在的许多不良行为,大家是议论纷纷啊最后我逐条总结:

一、不良行为:

1、打人、骂人、说脏话,行为举动不文明;2、不尊重他人,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3、不遵守纪律,随便;4 自制力不强,不能受委屈;5、虚伪,不诚信;6、无爱心,对任何人都很冷漠;7、不团结集体;8、欺负比自己弱的人;9 、不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10、喜欢背后说人坏话;11、经不起挫折,不够勇敢;12、不爱护公物,不讲公德;13 、自以为是;1

4、无集体荣誉感,什么家务事也不会做;15、随地吐痰,乱仍杂物;16、偏食、挑食、喜欢买零食;17、自理能力差,有严重的依赖心理,作息无计划,无规律;18、在家里乱扔东西;19、不吃早餐(把钱省下买东西);20、自己会做的事偏要别人做。太迷电视;20、上课精力不集中,做小动作;21、讨厌学习,作业马虎、应付、拖拉;22、上课不发言,被动学习,积极性差,不会抓紧时间,学习不努力,不刻苦;23、不完成口头作业(如,背诵);24、不喜欢读正规的课外书。

二、讨论重点

文明礼仪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教育程度的标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

增强在校学生基本做人的态度和习惯方面的教育,就是教人学会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具有现代文明内涵的社会生活规范。它包括文明行为、文明习惯、文明语言、文明衣着、礼貌修养,乃至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简言之,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的教育。

很多同学有骂人的习惯。其实,这类的不良习惯通常都是跟家长、电视节目、不良图书等的语言学的,家长骂人,孩子在学校里也会骂人,这样会恶性循环就导致孩子有了骂人的不良习惯,打架也是如此,通常有动武习惯的家长,孩子就爱打架,真正要改必须得从源头做起。所以教育必须是家庭、学校、社会相互协调的结果。

在众多不良习惯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算是乱扔垃圾了,我们在操场上出去玩的时候,最好是把垃圾放到垃圾箱里去,久而久之,垃圾没了,坏毛病也改了。在这里我们没提到的不良习惯还有很多很多,不过,只要大家努力,有克服坏习惯的决心,那么多少不良习惯都可以改掉。

现在的学生身上存在的最严重的不良习惯:喜欢依赖别人;任性,做事经常以自我为中心;害怕承担责任;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不爱劳动;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学习不爱刻苦钻研,常常被动学习。要改正这些不良习惯需要家庭、社会、学校和我们自己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中学阶段是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而今天的学生身处社会转型时期,又面临信息时代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的包围,以往的教育规律变得模糊起来,“养成”一下子成了十分敏感和重要的问题。我们认为学生养成教育亟待加强。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如果我们的基本道德素养都没有形成,那祖国的未来也让人担心。

三、对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措施

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我们建立了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的教育体系三者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从各自分担的任务看,我们认为学校是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主渠道,它既承担着首先认识上的教化,又肩负着行为上的规范训练,同时还能直接对学生进行评价。

1、自觉性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金钥匙

习惯是一种重复性的,通常为无意识的日常行为规律,它往往通过对某种行为认知认得形成一种长久而持续的行为。因此,养成好习惯需要不断地重复好的行为。学校要通过讲事实摆道理,反复强调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还可通过成功人士现身说法或学生自我体验等方式说明其重要性,改变其行为,进而养成良好习惯。我们要不厌其烦,反复强调好习惯的重要性,最终使多数学生会接受这一观点的,于是就具备了养成良好习惯的自觉性。

2、榜样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指路灯

首先,作为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职责--学高人师,身正为范,在思想上,要明白自己的作用,因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其次,学问上要明白、要通达,要立于不败之地,给学生讲养成良好习惯的道理。否则,以己之昏昏,欲使人之昭昭,肯定做不到。再次,要求学生做到自己首先做到。否则说一套,做一套,缺乏价格魅力和权威性,学生是不会听从的。最后,不断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不断给予精神或物质上表彰。为了形成良好习惯,班主任要了解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可以指导学生把自己的不良习惯认识后,要求学生用好习惯取代自己清单中的每一项“恶习”,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3、制度是养成良好习惯的保障

制度约束分两个方面:一是提倡积极的行为,二是抑制不良的行为。在制度约束方面,加强执行文化建设,增强日常检查的自觉性,经常检查,及时公布情况,奖优罚劣这一方面,德育处承担主要的责任,值周队负责日常检查和督促。

4、活动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石

好习惯的养成在于不断的反复实践。有些习惯必须在群体性的活动中才有可能养人合作共事,与他人和谐相处。而且通过举办活动可以让学生明白学校提倡什么,去塑造自己。一般有哪些活动呢?校会、班会、有关文娱体育活动、各种比赛性活动、调查活动等都可以。不在乎具体形式,关键是活动者要贯彻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理念,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培养学生不同的良好习惯。

5、强制性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必要手段

面对农村教育,再好的说教方式,有时也难以转化问题严重的学生,为此,我班组织学习《中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学生一日常规》等条文,参加必要的劳动,观看预防未成年片,撰写学习心得体会等。直到认识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并有所醒悟为止。

对于家庭中的习惯养成教育,我们着重强调环境熏陶,重视父母用自身的行为去影响学生,以达到“近朱者赤”的目的,学校办好家长学校,为家庭教育做指导。社会强调为学生创造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有意义的实践中秩序渐进地养成良好习惯。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尽最大努力优化社会环境,激励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形成一条龙教育模式,为学生健康成长铺设一条七彩的路。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

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个案 一、背景 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人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处于形成各种习惯的关键时期。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少成若天性,习惯为之常。”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是什么?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美国教育家赫尔认为:“若缺乏内趋力,则习惯不巩固,习惯不巩固,则学习等于零。”他把一切学习都归于习惯的形成和巩固,这与叶圣陶先生的观点一致。国内外教学研究的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的位置。养成良好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以及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人具有较大的潜在能量。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习惯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切。 二、案例介绍 陈某,男,今年14岁,读初一,父母亲常年外出打工,半年才回来看他一次。平时,陈某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学校观察到陈某易冲动,有暴力倾向,在学校和同学十天一大架,三天一小架,且非常凶猛,打的同学平时连看都不敢看他一眼。上课要么睡觉,要么找前后左右的同学说话,老师若有批评,他就在课堂上找老师胡闹,让同学看老师笑话。整个班级的正常学习活动不得不经常地受到他的干扰。不完成家庭作业,说谎话是他的“家常便饭”,作业没做完却说做完了,没带忘放在家了。平时经常请假,理由不是头疼就是拉肚子,要去看医生。 三、初步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陷:由于许多心理或行为有问题的少年都可能与他缺乏温情、缺乏教育的家庭有关。陈某的父母因生计问题远离他外出打工。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自小缺乏温情和父母之爱的陈某性格比较暴躁,以顶撞老人,攻击同学来引起家长和老师同学的重视,养成只知玩,不愿做作业,在学校和家里说谎话哄骗教师和家长的不良习惯。 2、自我认识的偏差: 3、同学的排斥:在不受重视的家庭环境中,渐渐地,陈某的心里滋生了一种妒忌和愤恨。这种情绪在家得不到缓解,便向身边的同学泄愤,造成同学间的矛盾,老师批评他,同学疏远他,他也觉得学习没有多大乐趣,认为没有人再喜欢自己,干脆不做作业,为了争面子,经常说谎,有时故意找同学的碴……这些行为遭到同学的厌恶和鄙视,也更使他变得偏激、反叛。 四、主要纠正过程 1、校园文化和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文明发展 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学生的三分之一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一个人习惯的培养最重要的因素是老师的教育和学校浓厚文化氛围的熏染。校园文化应成为全面育人的辐射源,素质教育的能量库,师生共同快乐生活、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我们学校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空间,着力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如教室、走廊、操场、绿化区及墙壁,进行了科学的规划,为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奠定基础。同时,学校注重生成动态的校园文化,通过

小学生不良行为个案研究

小学生不良行为个案研究 无棣县西小王镇中心小学杜志村 张晓鹏,男,今年12岁,小学六年级,在学校观察易冲动,有暴力倾向;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听讲,爱讲小话;做跟课堂上无关的事、写字条、传字条、吃东西等;跟同桌或周围同学嬉戏玩耍、不做练习、不做笔记、不积极发言;更有甚者对学习漠不关心,一直睡觉,完全放弃学习等问题行为。同学很怕他平时连看都不敢看他一眼。老师若有批评,他就在课堂上找老师胡闹,让同学看老师笑话。整个班级的正常学习活动不得不经常地受到他的干扰。不完成家庭作业,出风头、唱反调,说谎话是他的“家常便饭”。 一、初步分析 1、家庭教育的缺陷:张晓鹏的父母因生计问题远离她外出打工。父母在生活上、学习上很难给予他应有的关爱和指导,家庭缺乏亲情感。当他遇到问题时,没有好的、能指引他的倾诉对象。从小与他一起的只有照顾其起居饮食的八十多岁的奶奶和两个大不了他多少的姐姐。奶奶疼爱孙子,无法关注他的学习。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了自小缺乏温情和父母之爱的刘某性格比较暴躁,以攻击同学来引起家长和老师同学的重视,以及说谎话哄骗教师的不良习惯。 2、同学的排斥:在不受重视的家庭环境中,渐渐地,刘某的心里滋生了一种妒忌和愤恨。这种情绪在家得不到缓解,便向身边的同学泄愤,造成同学间的矛盾,老师批评他,同学疏远他,他也觉得学习没有多大乐趣,为了争面子,经常说谎,有时故意找同学的碴……这些行为遭到同学的厌恶和鄙视,也更使他变得偏激、反叛。 二、主要纠正过程 第一,净化外界环境,帮助学生塑造良好习惯。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变化时期,在外界环境的负面影响下,小学生各种不良习惯虽有表现但还未“定型”,家庭、学校、社会都应各负其责,形成教育合力,将培养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有计划、有目的地科学引导,强化训练。通过观察研究,我召开任课老师、班委会会议成立“师生组”、“同伴组”对刘某进行接对帮助,从生活到学习,让他感觉到虽然他以前犯了很多过错,但老师、同学依然爱他,让他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此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活跃他思想,使其自由地、有选择地去探索新知识。我组织开展诗歌朗诵会、故事会、美文选读等课外活动,使他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为他营造了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从规范他的行为习惯入手,把他在发展过程中所犯的错误看成是教育的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 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4)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教学心理 第一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目标: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名词解释)。教学活动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且始终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教学目标对是教学活动提出的具体要求,不仅规范着教师教的活动,且规范着学生学的活动。其主要作用有三:1.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2.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3.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分类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布鲁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①识记: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②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 ③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

浅谈如何纠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浅谈如何纠正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只要深入了解学生,探明学生产生不 良行为的内在因素,根据儿童心理活动规律和个性、年龄特点采取相应措施, 做到对症下药,他们身上的不良行为完全可以得到矫正和改善,具体措施和方 法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 一、深入了解学生,及时对症下药 深入了解学生,这是班主任管理好班级的前提条件,对小学生的不良行为的纠正,更需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班主任只有探明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内部和 外部病因,掌握发病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及时对症下药,开具药方, 依据综合病因按不同情况制定出不同的综合纠正方案,找到凡是与病情相关的 原因,都要考虑有效的纠正措施,才有可能治病救人。比如在我现在所任的班 级里就有几个学生的不良习惯需要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才有可能慢慢改掉。 因为上允的天气非常炎热,所以有几位同学在上课时会无意识地把鞋子拖掉放 在一边,而光着脚丫继续上课;还有的同学习惯把整个身子趴在课桌上读书或 写子。我认为要想让学生改掉这些不良习惯,教师要做到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 言行举止,做到及早发现,技术纠正,就可以收到防微杜渐的功效,把不良行 为消灭在萌芽阶段。 二、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里 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经常会受到成人、教师的斥责、惩罚和其他同学的耻笑 或歧视,一般都比较心虚、敏感,对老师和同学存有戒心和敌意;但他们又很 需要教师的谅解和同学的信任。为了使他们能更好的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首先必须使他们解除疑虑,克服对立情绪,摆脱消极的心理我认为最有效的办 法是调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为此,应着重进行两方面的工作:第一,坚持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的原则,教师自己带头,真心实意地尊重、关心和 爱护学生;第二,班级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这些学生,只有当学生体察到 教师的善心和善意,体验到集体的温暖,他们才会消除对立情绪,增强对人的 信任感,乐于接近教师并且接受教师和同学的帮助。 三、把握教育时机,激起内心火花 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往往听惯了训斥,学会了检讨或其他应付的办法,所以教师 的一般劝说、批评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如果教师能抓住某些学生赶兴趣的 事件激起他们的情绪波动,而后给予启发诱导,帮助他们决机解决存在的问题,这种经历往往会在他们的心灵上留下深刻印象,成为不良行为习惯变化的转折点。例如,在今年我所任的二(3)班里,一个曾在一年级刚入学时有过爱拿别人东西的学生受到同学们的猜疑和嘲笑,,他感到非常不安,因为这一次有个 同学的字典一下子找不到确实不是他拿的。当我看到这种情形时,没有立即下 断语,而是告诉丢字典的同学放学回家后再好好找找。第二天早上,我刚踏进 教师门口,那位丢字典的同学低着头,轻声对我说,老师,我的字典在家里找

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及矫正对策(党占海)

小学生常见不良行为及矫正对策 高台县解放街小学党占海 引言:研究和矫治小学生的不良行为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大量的研究表明,小学生不良行为是产生刑事犯罪的重要先兆,大量的刑事犯罪是由轻微的不良行为演变、转化而来的,及早矫治不良行为就能避免大量刑事犯罪的产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遇到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但是缺乏有效的处臵方法,因而造成了很多悲剧性事件。小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特殊时期,很容易发生各种不良行为,研究不良行为的矫正规律,可以让小学生自己或有关的人员(父母、教师、社会工作者等)了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表现、运用正确的原理与方法及时发现和矫正不良行为,从而健康成长。最终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表现及原因分析 小学生的不良行为:有攻击行为,如打架、说脏话、说闲话、恶作剧等;有欺骗行为,如说谎、抄袭别人作业、偷窃、作弊等;有破坏行为,如乱扔垃圾、乱图乱画、故意损坏公物等;怠惰性行为,如迟到、早退、丢三拉四、不按时完成作业、劳动不认真等。有不良嗜好,如赌博、玩电子游戏等等。 小学生产生常见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的不利。在家庭,有些家长溺爱、孩子,使得他们养成蛮横无理、任性的习惯;有的家长采取粗暴、专制的手段教育子女,致使孩子为了逃避处罚而说谎,或以反抗报复的形式对待成人;还有的家长用歧视、虐待、忽视、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待孩子,使他们得不到温暖,因而四处浪荡。在学校,有些教师缺乏耐心,方法简单,对出现行为问题的儿童不能因材施教,或工作时松时紧,失去教育信心,甚至歧视学生,使他们厌恶学习,甚至是逃学。在社会,由于儿童模仿能力强,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因而社会上的一些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容易感染他们,把他们引入歧途,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相关教育论文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相关教育论文 《小学教育中对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摘要: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直都是世界各国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由于社会、家庭和学校等原因,许多小学生身上 或多或少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培 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从小学生不良行为 习惯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及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措施三个方 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小学教育;行为习惯;矫正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我国少年儿童的身体发育水平已明显提高;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丰富的社会信息,也 大大促进了少年儿童的智力发育。与此同时,在少年儿童中也普遍 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 孤僻胆小”等不良心理倾向。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要根 据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表现找到其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 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 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偿还不完它的债务。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小学生 的可塑性很强,我们要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采取相应的 矫正措施。 1.基本做人的态度和习惯 从对小学生的观察中发现,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小学生自制力较差,不遵守纪律,很随便;二、三年级的学生逐渐表 现出撒谎的问题,有的孩子不爱护公物,无公德;有些四五年级的学 生打人、骂人、欺负比自己弱的学生,并向低年级的学生索要财物。还有些共性问题:无爱心,对他人冷漠,无集体荣誉感;经不起挫折,

不够勇敢,怕吃苦等等。如果这些不良行为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将 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发展。 2.生活方面 小学生在生活方面同样存在不少问题,不愿做、也不太会做家务事,自理能力差,有严重的依赖心理;将父母给的早点钱省下来买零食、买玩具;放学后不回家,到处玩,作息无计划、无规律,迷恋电视。 3.交往方面 小学生是家庭的中心,是爸爸妈妈生活的主宰,他们已经习惯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做任何事情都要顺着自己的性子,很少为他人 着想,不会关心、宽容、体谅他人。 4.学习方面 学习被动,不喜欢做作业,心里总想着玩这玩那,因此作业马虎、应付、拖拉,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还有的学生做作业不动脑筋,不会抓紧时间,不会审题,总是依赖老师或家长,不愿意花时间钻研,学习缺乏吃苦的精神;课堂上有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发呆,说 小话,做小动作,对于老师的提问,不积极思考,不求甚解,得过 且过。 二、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很多,有个体自身的原因,有家庭的原因,有学校教育的不当,还有校外不良环境及社会不良风气 的影响等。 1.家庭原因 (1)问题家庭给子女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问题家庭”是相 对于“和谐家庭”而言的,指的是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存在着这样 或那样不和谐因素或是某些单亲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 的孩子往往没有安全感,容易产生压抑、自卑、孤僻、冷漠、仇视 等不健康心理。

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学生不良行为矫正文章来源:政通教育 | 日期:2012-12-24 15:26 | 人气:108 【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一) 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 过错行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作业和考试舞弊等。 不良品德行为: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 (二) 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客观: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不当、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 主观: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等。 (三) 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 是个复杂的工作,效果取决于教育时机的选择和对众多教育因素的控制。一般认为矫正主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 矫正的心理学策略: (1) 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 (2) 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 (3) 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认识; (4)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 (5) 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 2013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 文章来源:政通教育 | 日期:2012-12-24 15:25 | 人气:89 【导读】陕西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方便各位学员下载学习,祝各位学员在招教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政通教育为各位参加陕西招教考试的学员,整理了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望各位学员下载学习,考试顺利。 态度与品德的含义及结构 (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1) 实质: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分析报告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分析 报告 一、调查情况概述 l、调查对象 本次被调查的对象主要为二年级、四年级、五年级的部分学生 2、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问卷以分类抽样方式进行。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绝大部分小学生的习惯良好,在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品德行为、心理素质等方面呈现出正常的、积极向上的发展状况。同时,调查数据及访谈还显示,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下述几方面存在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 (一)、做人的基本态度缺失。 从对农村小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低年级的学生自制力较差,不遵守纪律,行为很随意。中年级的学生逐渐表现出撒谎的问题,有的孩子不爱护公物,无公德。有些中、高年级的学生出现打人、骂人、欺负比自己弱的学生的倾向。还有些共性问题,如:无爱心,对他人冷漠,无集体荣誉感,不够勇敢,怕吃苦等等。做人的基本态度你都没有,哪里还能进行好习惯的鉴别和养成?小学生在生活中的看似无关痛痒的不良行为习惯,如果长期得不到纠正,就会

导致做人的基本态度的缺失,而做人的基本态度缺失了,直接影响的是孩子的健康正常的发展。 (二)、生活方面依赖性强,行为随意,不合规范。 调查发现,小学生在生活方面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不愿做、也不太会做家务事,自理能力差,有严重的依赖心理。有的学生每天上学都要向父母要钱买零食、买玩具。放学后不回家,到处玩。作息无计划,生活无规律,迷恋电视、网络。 (三)、学习态度不端正,被动学习,能力较差。 从以上的调查表中得知:接收调查的很多小学生,学习被动:对于老师的提问,有的学生不积极思考,不求甚解,总是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做作业不动脑筋,不会抓紧时间,不会审题,总是依赖老师或家长,不愿意花时间钻研。 还有些小学生,在学习方面态度不端正。这部分学生有的不喜欢做作业,实在要做,要么心不在焉,心里总想着玩这玩那,作业马虎、潦草;要么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有的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吃苦的精神。有些学生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发呆,说话,做小动作……因而,这部分学生大多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学习能力很低。 (四)、情商较低,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冷淡。 农村小学生中,虽然独生子女比较城市来说少得多,可是他们的父母亲仍然很珍视。很多时候就把他们作为家庭的中心,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呵护、娇宠,使不少孩子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任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案例

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案例 一年前我新接手二年级二班的班主任兼数学教学工作。我班有一位女生叫苏友玲,当时8岁。她长期不交作业或不按时交作业,有时甚至不做作业,对老师谎称作业做了放在家里忘带来了;课堂作业拖拉,十次中约有八九次不能及时完成;书本杂乱无章;常常蓬头垢面来上学;总是向爷爷奶奶(她的父母在外地打工)撒谎“作业做起了,交给老师了”。 这个女孩主要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和自控力较差两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她的学业失败,我不能对她失去信心,我要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去帮助她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我知道培养学生任何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都需要做长期、细致的工作,但我作为班主任责无旁贷。 我指定家住在街上(学校就在街上)的优生李柳莹作她的“小老师”,跟她同桌,一起做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规定她们师徒俩每天的数学家庭作业都在学校做完才回家去。李柳莹负责提醒她快快做作业并检查她写完没有,在她需要时还要帮助她、教教她怎么写作业。老师在班上经常公布她的作业进步情况,及时表扬她按时完成作业和正确率提高的状况。根据她的进步程度,在期末时对她师徒俩同时进行奖励。 我在讲桌里准备了一把梳子,一张毛巾,教室卫生角准备了一个水桶。又指定生活委员每天检查全班同学的手脸和女生的头发,发现脏手、花脸、乱头发的同学就责令他或她在教室外处理好了才准进教室读书。 在家里由家长给她规定一个位置看书或写作业(主要是语文家庭作业),并把学习用品摆放好或及时放进书包,家长要督促检查。 通过老师、家长、学优生和她本人一年来的共同努力,该生在学习、行为习惯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作业可以较好的按时完成,上课能认真听课,个人卫生、行为习惯也有了可喜的转变。总之,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良性变化。

[整理]《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研究计划 根据《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办法》的要求,为了推进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观察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分析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探索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策略,有效地矫正和转变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快乐的成长。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在学校管理和课题实施中采取具体措施,制定相关制度,开展有效活动,从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效地转变校风,形成学校特色。 3、加强教育科研的规范管理,促使教育科研向深层次发展。 4、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指导,确保课题研究的预期性目标的实现。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针对小学生在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进行调查,并对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2、归纳总结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矫正的方法和途径。寻求具有较强操作性和广泛实用性的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 3、完善研究工作的档案管理。认真按照《第四届基础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办法》的要求,坚持做到“完成一件工作,留下一个足迹”的原则。通过各种有效媒体,积累研究工作的第一手资料,为下一阶段研究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三、课题研究具体安排 时间内容负责 三月1.召开立项课题小组会议,布置课题研究工作,根据课 题分工明确任务。 2.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学习、培训、指导工作。 3.拟定年度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4.针对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总结交流、研讨。 教务处 教科室 各教研组 四月5.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校级小课题,布置小课题研究工作。 6.组织开展《中小学生守则》,黑板报评比活动。 7.通过主题班会组织学规范,礼仪相关知识。 教务处 少先队 各教研组 五月8.组织开展理论学习与课题研究情况交流。 9.确定3位教师上主题班队会课,每年段1节,收集过 程性材料。 教务处 教科室 各教研组 六月10.召开课题成果交流会。 11. 12.邀请专家来校对课题积极指导. 13.征集教育案例、论文,撰写阶段总结。 14.及时做好立项课题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教务处 教科室 七月至八月15.结合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安排布置学生假期生 活。 16.征集家长教育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优秀经验总结。 少先队 教科室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成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817198760.html,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表现及成因 作者:许兴黔 来源:《神州·上旬刊》2017年第09期 摘要:幼儿时期是幼儿良好行为养成的关键时期,纠正幼儿不良习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能让幼儿一生受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幼儿教育;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培养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的确,良好的习惯是孩子进步的阶梯,而不良的习惯一旦形成,等长大了,再想纠正已十分不易。俗话说:“三岁看大,八岁看老。”正是这个道理。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一生中受用。因此,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当前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幼儿品德教育的重点。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幼儿存在着不同的不良行为习惯,严重地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综合幼儿平常表现,常见的不良行为习惯有如下几种: 1.调皮捣蛋。幼儿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认知以及自我认识,家长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没有注意去教育引导,幼儿是非观念不强,往往会出现调皮捣蛋的状况。在面对老师和同学的时候,往往会搞一些恶作剧或者小破坏。比如小朋友在玩玩具时,他将别人的玩具抢走,或者扔在地上。别人在画画时,在别人纸上乱画一通,让别人活动无法进行。或者在墙壁上乱涂乱画等。 2.自制能力较弱。幼儿时期的孩子自制能力较弱,表现为情绪波动较大,遇到一点不开心的事情就会去报告老师、汇报家长,甚至是大哭一场。而在进行一些集体活动的时候他们则又往往会显得极度兴奋,比如遇到一些状况的时候就不服从教师的引导,造成教师教学难以进行。比如引导学生看某部动画片的时候,某些看过的同学就会跟其他同学讲后面的剧情,影响其他孩子观看。 3.以自我为中心,无规则意识。很多幼儿在家是家里的小太阳,家长无限制的满足,导致幼儿想得到什么,就得到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上课时想出就出,想进就进,想听就听,想玩就玩,不听老师的话,不受纪律约束。上学期我们班就有这样一位幼儿,小朋友们都午睡了,他就不睡,不管老师怎么劝、怎么哄他都不听,一个人跑到操场上去去玩,园长知道后,走过去对他说: “王栋,怎么不睡觉呀?” “我不想睡。”

浅析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

浅析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及对策 2009年01月15日星期四上午 11:55 部分学生是非观念淡薄,缺乏学习兴趣,没有生活规划,无所事事,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学无术现象突出。言谈举止、穿着打扮不符合其学生身份。粗语脏话连篇,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养成了抽烟、喝酒、撒谎、迟到、早退、旷课、逃学、离家出走、打架斗殴、偷窃等不良行为习惯。冰冻三天,非一日之寒,学生养成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社会心理因素。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青少年品行、犯罪行为与后天学习因素有关。社会生活中各种宣传媒介的不良刺激,如电视、电影、网络游戏中的暴力及黄色镜头的夸张性渲染;报纸、书刊、杂志、广告、手机短信上的黄色文化的影响;暴力解决矛盾的行为模式。对儿童及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有明显的塑造作用。另外研究认为居住高层住宅、邻居不和、移民或难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及各种社会性刺激都与青少年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关。 二、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是父亲的王国,母亲的世界,儿童的乐园”。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少年儿童生活的摇篮,是少年儿童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它对孩子的个性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和谐、民主、积极向上的家庭会给青少年以良好的影响,有利于其个性社会化的进程,而问题家庭则易引起品行障碍,甚至会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常见的问题家庭有以下几种: 1、缺陷型家庭。即父母双亡或单亲家庭。这种家庭多数孩子内心痛苦,情感脆弱,常常留恋父母的温暖和关心,十分需要精神方面的支持。

2、不道德和犯罪型家庭。家庭成员中有不道德或犯罪行为,使少年儿童耳濡目染,对其产生极坏的影响。 3、冷暴力型家庭。家长对孩子缺乏感情,对孩子冷漠、粗鲁或使用暴力。 4、溺爱型家庭。家长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至高无上,只重视提供物质条件,不重视品德修养,易使孩子养成放纵、懒惰、自私的个性。 5、管教不严型。家长对子女的行为漠不关心,不管不问,放任自流。 6、苛求型。家长常用强制、命令、禁止及过激言行等手段对待孩子。 7、教育观点不一致。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方法,观点及态度上存在分歧,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发生矛盾、冲突,甚至打架、闹离婚。 8、奢望型。家长不顾孩子的素质、兴趣、能力、爱好,寄予过高的要求或设置不切实际的目标。 9、不和睦家庭。家庭成员关系不和易造成隔阂与偏见。 10、离婚家庭。尤其在父母离婚过程中,孩子被夹在父母之间,内心极度矛盾,心情痛苦,难以自制。 11、留守儿童和空巢型家庭。 12、其他类型的孩子。如私生子,被遗弃的孩子,被拐卖的孩子等。 总之,家庭气氛紧张,父母关系不良,亲子关系疏远,家庭成员缺失,家庭破裂,性别歧视及私生子等均可造成青少年严重的精神创伤,影响孩子的心理行为发育,易发生品行问题。 三、教育因素。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预防与矫治 摘要小学如何正视自身生源实际,减少学生不良行为,已成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分析了小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从而提出了预防与矫治的对策。 关键词小学生不良行为控制 学生不良品行是指学生中那些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言行。由于学校、社会、家庭等诸方面的原因,使部分学生品行不端,行为不良。表现为有的自卑、脆弱、消极、待人接物态度冷漠,不喜欢与同学交往;有的过分活跃,自我克制力差,不把周围的人放在眼里,易冲动,偏激,常常违反纪律,惹是生非;有的缺乏理想,对学习不感兴趣,自我意识淡薄,随意缺课逃学;有的举止不文明,打架骂人,出口成脏,随扔垃圾;更有甚者上学不到校,放学不归家,与社会上的游手好闲之徒混在一起……学生这些不良品行是在某种客观条件的影响下,通过学生自己一定的心理活动形成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认真分析研究小学生不良品行的成因及对策,是学校德育工作和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不良品行的成因 1.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原来条件相对落后,消息相对闭塞的农村来说,也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三室两厅的房屋遍布乡镇,农民急于脱贫,金钱观念愈来愈重,认为只要有钱,其余的什么也不在乎,于是,置国家法律不顾,投机取巧。再有相当部分的青年人因为急于求成,加之本来就有些游手好闲,爱吃喝玩乐,就不择手段的在背地里干起赌、骗、偷、抢等事。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当今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较大的负面影响。 2.家庭环境的影响目前,农村生活水平大多也在温饱线上,许多父母盼望着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过上“幸福”的日子,因此他们早早地为孩子准备钱而四处奔波。或外出打工,或经商赚钱,把孩子寄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戚朋友家,认为孩子有饭吃,有衣穿,每天到学校,没病没痛,身体健康,在一天天长高就算家长尽到了义务,完全忽视对孩子品行的培养。部分农村学生家长文化素质差,说话粗鲁,满口脏话,言行不一,认为教育学生是学校的事,对孩子不问不管,使家庭教育留有缺口。有部分学生家长教育方法欠妥,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是打,就是骂,简单粗暴,一切都怪孩子,长期下来,孩子失去信心,并且产生逆反心理,结果破罐子破摔,不思进取,恶性循环。还有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教师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学生品行好坏与关紧要,只要学生分数考得高,领导就认为我这个老师教得好,就是合格的老师;有的教师教育学生简单粗暴,动不动就是批评训斥,让学生写检讨、保证,甚至以处罚代替教育,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 3.不良人际交往的影响 学生具有强烈的交友心理,而经常出现行为不良的学生,容易受教师和班内大部分同学的排斥,因而往往出现“落后群体”积聚交友的现象,各自的不良习气相互感染,不良行为恶性膨胀,同时由于青少年人格的不健全,心理的不成熟,情绪的不稳定,加上自控能力差、“哥们义气”重,相互牵连,总有“一人胆小,二人胆大,三人什么都不怕”的心理。遇事不冷静,先“动手”后“动脑”,具有很大的盲动性,对社会的腐蚀性和危害性极大。并且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纠正,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分析及预防与矫正

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及治疗 闾井中心小学康玉龙 内容摘要:本文从生物、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学生自身等方面分析了小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依据人本主义的观点、维果茨基的概念——最近发展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斯金纳等人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提出了治疗的对策。以期对小学生的教育提供一些帮助,让小学生能在小学阶段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不良行为成因治疗 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标准或犯有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有的甚至处在犯罪的边缘或已有轻微的犯罪行为(或称准犯罪水平)。”[1]这种现象在学校中,虽然只是发生在极少数学生身上,但是,矫正不良品德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而且对全体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有重大影响。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小学阶段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基础时期,良好的养成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必须高度重视。 一、正确区分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 学生的不良行为可以分为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两种,在学校生活中,区分学生的过错行为和不良品德行为是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将学生的过错行为视为不良品德行为,就会将问题看的过于严重。反之,如果将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混同于过错行为,也会将问题看的过于轻率。 1、“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严重违反道德规范的、损害他人或集体利益的行为。” [2]在学校生活中,品德不良学生的人数虽然极少,但其消极作用很大,经常干扰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2、“学生的过错行为是指学生个体或群体所发生的违反学校中校纪校规的行为。” [3]由于缺乏明确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不强,道德知识经验不足和认知水平较低,在不良的需要或情绪、好奇心、好动、试探和模仿等心理的驱使下,学生

向不良行为习惯告别主题班会(借鉴材料)

向不良行为习惯告别主题班会 活动简介:以学生学习行为规范为中心,通过“认识不良行为习惯”、“整形医院”、“快板表演”、“评选班级文明之星” 等多种形式,陶冶学生的文明品格,是非常有益的活动。 活动目的:通过这次班会,让《小学生行为规范》能够在学生中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真正用规范来指导学生平时的言行。 活动要求:注重人人参与,讲究活动有序,突出有声有色。 活动程序: 一、认识不良行为习惯 甲: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地培养。” 乙:良好的习惯能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还能提高修养,完善人格,使人上进。 甲:是的,良好的习惯是一个美好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 乙:但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们班中就有那么一些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不信,请看发生在我们当中的事情。 小品《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 甲旁白:早晨,同学们早早的来到教室,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自习。

同学二气喘吁吁的跑进教室,一边吃东西,一边随手把一团废纸丢向墙角。 甲旁白: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都在专心听课,积极思考,认真记笔记,而他又在干什么呢? 同学一专心听讲,不时地记着笔记。 同学二一会儿和同桌讲话,一会儿东张西望,一会儿前俯后仰,然后趴在桌子上睡着了。 甲旁白:体育课上,他在做什么呢? 同学二跑去其他班的教室外面踢其他班的门,还和同学打架。 乙:看了刚才的小品,大家说说看,在他身上有哪些不良习惯?同学们自由发言:1乱丢垃圾2上课不能专心听讲3上课讲话4上课打瞌睡5破坏公物6影响其他同学上课7打架 甲:这些不良习惯都是我们班一些同学表现出来的。下面分小组讨论一下,除上面这些不良习惯外,我们班中还有哪些?并说说还有什么害处? 小组讨论,每组指定一学生做好记录,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1说话不文明2上课时故意引人发笑3老师讲课时随意插嘴4上课时吃东西5做错题没有及时改正6做了错事不虚心接受批评,强词夺理7对不文明行为不及时制止8不热爱劳动 二、小品《整形医院》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纠正措施

农村初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纠正措施 发表时间:2009-02-13T10:47:11.937Z 来源:《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年9月下供稿作者:周雪贤[导读]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摘要: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这也是学校“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办学理念的体现。了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造成原因;要注意方式,以理服人,引导发展;跟踪 观察,防止“旧病复发”;持之以恒,养成学生良好习惯。 关键词:不良习惯;纠正;原因;方式;跟踪;坚持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在日常教学中,尤其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但也不能漠视一些学生的不良行为,任其发展。“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 一个班集体中总会有一些行为习惯不良的学生,而像我校是农村中学,升学状况很严峻,这类学生也明显增多。为了进一步规范学生的行为规范,去年十月我校组织了各班评选 “十大不良行为习惯学生”,使每位学生都深刻地反省了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也深刻地审视了其他同学的不良行为习惯。同时学校和老师也及时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进一步规范了学生的行为习惯,这也是我校“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办学理念的体现。 通过本次活动,感受颇深,在教育中认真分析调查了原因,也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1 了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造成原因 不同的学生其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也是不同的,在纠正他们这些不良行为前,我们要先了解这些行为的造成原因。是因为家庭教育中父母的宠爱或是不正当的教育方法造成的,还是在校学习期间造成的;是外在因素造成的,还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是长期以来就有的还是最近才养成的。只有明确这些不良行为的形成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因此我们要保持与家长的联系,“家校互通,取长补短”嘛!通过沟通,老师也进一步了解了学生在家里的具体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家长也能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不足,明白了如何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配合学校督促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要注意方式,以理服人,引导发展 首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学生的不良行为养成并非一朝一夕,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要持有宽容的态度,不要看见学生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就不能容忍,视这些学生为另类人物,动不动就发脾气,指责他,而应该理性分析。有些学生的自尊心较强,有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有些学生的性格比较怪异或孤僻,我们在纠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时,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而采取合理的教育方式。最起码的要能以宽容的心与学生个别接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心平气和地指出其利弊是非,让学生自己认识错误。其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亲其师方能信其道,所以在纠正学生不良行为时,即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讽刺挖苦学生,不损伤学生的身心健康,不给学生留下阴影,又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打开学生的心扉,打动学生的心,让学生真正接受我们的建议,改过自新。最后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其实有不良行为的学生可能只是在学习上或行为习惯等方面差一点而己,而在智力、交际能力、文体比赛等方面可能远远胜过所谓的优生。作为老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这些闪光点,找准入手的角度,以便拿到开启他们心灵、矫正他们行为的金钥匙,引导他们追求真善美,正确对待假丑恶。不良行为的学生一旦从教师的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真诚的微笑、一句由衷的赞语、一下轻柔的抚摸中意识到被重视、被赏识,便会感到无限的温暖,如同焦渴的小苗吮吸甘甜的晨露,进而点燃希望之火。 3 跟踪观察,防止“旧病复发” 认识到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在其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曲折性、长期性。从心理机制上说,习惯是经过长期多次强化和积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动力定型和自动化了的条件反射系统。有些学生,尤其对于不良行为习惯顽固的学生来说,他们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经教育之后可能暂时改过,但又很容易反复,这就需要教师跟踪观察,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做到奖惩分明,可建立监督举报制度,对彻底改过自新的同学适时给予表扬,对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要有耐心,切忌不可一味地批评指责,应该从心理上说服他、战胜他,让他明晓是非,真正从内心有改过的决心和毅力,只要有一点闪光之处就及时鼓励表扬,也就是说,学生向哪个方向发展,主要取决于老师的教育导向,所以我们要持之以恒,跟踪观察使其彻底改正。 4 持之以恒,养成学生良好习惯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为此,我和学生们商量,列出了“学期坚持”、“每月坚持”、“每周坚持”、“每日坚持”,后又在广泛征求家长们建议的基础上,形成文字推行,效果不错。比如在“每周坚持”中,鼓励做到以下几点:4.1人人有岗位,每天负责好自己的岗位。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服务意识及细心品质等。 4.2值日班长轮流负责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思想、服务意识、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等。 4.3在家里的每一天必须做家务。目的在于养成劳动习惯及培养感恩之心。 4.4每天坚持把掌声或赞美送给取得成绩或获得进步的同学。目的在于学会赏识他人,开阔自己的胸怀。 4.5每天坚持练字五分钟。目的在于提高写字水平,同时培养意志力。 4.6每天坚持读一点课外书。目的在于拓展视野,激活思维,培养读课外书的兴趣和习惯。 4.7每天坚持写几句日记。目的在于学会反思,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培养意志力。 4.8每天睡觉前对照目标手册自查。目的在于养成反思习惯。每一个“坚持”的背后,都隐含着某个教育目的,没有良好教育目的的“坚持”和没有多少教育效果的“坚持”,不值得坚持。教育家斯宾塞指出:“正确地进行教育,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而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任务。”要做到正确有效地教育不良行为的学生,那是一个更为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因此我们老师还要进一步研究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方法,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参考文献 [1]母婴世界,2007(8). [2]姚蕾.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J].中学教育,2006(4).

当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与对策思考

当代小学生不良行为的成因与对策思考

摘要:本文从文献分析得出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已有研究 的进行总结,得到目前我国小学生行为习惯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小学生不良行 为习惯的成因进行多角度分析,最后探讨矫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和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一些有效对策。至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持续的影响,反复训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对策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可见,小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个阶段是儿童行为习惯、行为方式成长定型时期,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很多的行为习惯是在模仿学习中形成的,且小学生由于受 年龄的影响,自制力差,个人行为很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如果这一阶段不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引导,则可能会出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结果。因而,在基础教育阶段,积极帮助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教育的重中 之重。 一、我国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现状 (一)核心概念界定 1、习惯 习惯最早之前也被写成"习贯",有两种解释:一,习于旧惯,习于故常;二,是指长 时间养成的,不易被改变的生活方式。所以说习惯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自动化的行为。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中看,美国心理学家阿瑟﹒雷伯在他的著作《心理学词典》这本书中说到:习惯是一种习得的过程和活动模式。它的形成需要一个人不断重复某种活动,当其熟练水平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那么人们就可以毫 不费力地做出某种言行。从这方面来看,习惯体现为一种相对稳定、自动化和外显化的反应倾向。 2、行为习惯 一般来说,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合称。行为指人的举止行动,它是一种在自我的主观意识下表达内心活动的具体作为。行为习惯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性的、毫不费力就能做出的行为方式。它不仅是自动化了的动作或行为,还包括思维及情感方面的内容,并且和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有密切关系。 3、不良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可分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不良行为习惯。而一般认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指能够促进人们往正确的、积极地方向发展的行为方式。相反,不良行为习惯是指能够促使人们往错误的、消极地方向发展的行为方式。而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因为在人们本身存在着不良行为,由于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而逐渐形成的。(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内涵理解 在本文中,不良行为习惯表现为不良学习习惯和不良生活习惯两个方面。通过阅读研究者的相关研究,将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界定为小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在自我主观意识下对《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及社会公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