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两种温度下模拟氮沉降对陆稻与稗草竞争的影响

两种温度下模拟氮沉降对陆稻与稗草竞争的影响

两种温度下模拟氮沉降对陆稻与稗草竞争的影响
两种温度下模拟氮沉降对陆稻与稗草竞争的影响

地面沉降监测

地面沉降监测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Technical code for land subsidence monitor and control (征求意见稿) 2008 上海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 Technical code for land subsidence monitor and control 主编单位: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批准单位: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施行日期:2008年月日

2008 上海 35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沪建交[2008] 号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关于批准 《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为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等单位主编的《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技术规程》,经有关专家审查和我委审核,现批准为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该规范统一编号为,其中1.0.4为强制性条文。自2008年月日起实施。本规范由市建设交通委负责管理,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解释。 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 二○○八年月日

前言 本规程是根据上海市建设和交通委员会沪建交[2007]184号文的要求,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依据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2003年第384号)以及上海市政府《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办法》(上海市人民政府令2006年第62号),密切结合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与控制的工程实践,在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和广泛征求本市有关单位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编制完成的。 本规程对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工作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规定,适用于上海市行政区域内地面沉降的监测与防治工作。 本规程共分五章,内容包括:1.总则;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4.地面沉降监测;5.建设工程地面沉降监测;6.地面沉降防治;7.成果编制和归档及其条文说明。 本规程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程具体由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负责

国内外地面沉降现状与研究

---------------------------------------------------------------最新资料推荐------------------------------------------------------ 国内外地面沉降现状与研究 国内外地面沉降现状与研究摘要: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地面沉降的现状、引起沉降的原因、地面沉降的机理和地面沉降灾害预测与监测。 特别针对上海地区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产生的由工程环境效应引起的地面沉降及其监测与研究做了阐述。 关键词: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工程环境效应 0 、引言地面沉降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由于地壳表层土体压缩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一种环境地质现象,是一种不可补偿的永久性环境和资源损失。 地面沉降具有生成缓慢、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成因机制复杂和防治难度大等特点,是一种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 地面沉降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较为普遍的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 1 、地面沉降现状 1.1、国外地面沉降现状现有文献资料表明,1891 年墨西哥城最早记录地面沉降现象,但当时由于地面沉降量不大,危害也不明显[1],所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目前平均沉降量达到 0.3cm/a,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 7.5m,有的地区甚至超过 15m。 日本于 1898 年在新泻最早发生地面沉降,至 1958 年地面沉 1 / 9

降速率达530mm/a,1952-1956 年新泻是日本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 日本产生严重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区还有东京、大阪和佐贺县平原,其它地区还有名古屋、川崎、山口、尼崎及西宫等[2]。 上个世纪意大利的 Ravenna 地区发生了大面积的地面沉降[324]。 起初沉降不大,每年数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以每年110mm的沉降量剧增。 美国于 1922 年最早在加州萨克拉门托 SanJoaquin 流域发现沉降,1920-1969年地下水位下降达 137m,累积地面沉降达 2.6m,影响范围 9100km2。 至 20世纪 70 年代初期,美国已有 37 个州因开采地下流体而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现象;至 1995 年,美国 50 个州均有地面沉降发生[5]。 据统计[6],目前世界上已有 6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地面沉降,包括美国、中国、日本、墨西哥、意大利、泰国、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荷兰、越南、匈牙利、德国、印度尼西亚、新西兰、比利时、南非等。 1.2、国内地面沉降现状 20 世纪 20 年代初,中国最早在上海和天津市区发现地面沉降灾害,至 20 世纪 60 年代两地地面沉降灾害已十分严重[7]。 20 世纪70 年代,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及平原区、天津市平原区、华北平原东部地区相继产生地面沉降;80 年代以来,中小城市和农村

地面沉降研究及其防治

地面沉降研究及其防治 摘要:地面沉降是城市主要地质灾害之一,主要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由于地壳表层土体压缩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区域性的缓变地质灾害,成灾慢,但损失大,不易治理。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地面沉降规模扩大, 危害加剧。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地面沉降的现状、引起沉降的原因、地面沉降的机理和地面沉降灾害防治措施。 关键字:地质灾害;地面沉降;地裂缝;地下水 Abstract: the ground subsidence is one of the city’s main geo logical hazards, mainly in the natural and artificial factors effect, because the surface soil crust and lead to regional ground elevation compression reduced a regional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slowly, with slow, but the loss of large, is not easy to control.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ground subsidence scale expanding and harm the wors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and subsidence, cause, the cause of subsidence land subsidence mechanism and ground subsidence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Key word: geological disasters; The ground settlement; To crack; groundwater 1 地面沉降概述 地面沉降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由于地壳表层土体压缩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一种环境地质现象,是一种不可补偿的永久性环境和资源损失。地面沉降具有生成缓慢、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成因机制复杂和防治难度大等特点,是一种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地面沉降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较为普遍的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我国的地面沉降主要出现在上海、天津、江苏、河北等17个省市的东、中部地区,沉降总面积超过7×104 km2 ,最大累计沉降量已达3 m,主要分布于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松嫩平原和下辽河平原、汾渭河谷平原和一些山间盆地。由于地面沉降,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频频发生,有城市甚至被预言会在几十年后消失,防治地面沉降已经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迫切任务。 2 地面沉降的类型和特征 地面沉降按其成因可划分为五种类型:压实压密型、塌陷型、升降运动

国内外地面沉降现状与研究

国内外地面沉降现状与研究 摘要: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地面沉降的现状、引起沉降的原因、地面沉降的机理和地面沉降灾害预测与监测。特别针对上海地区随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产生的由工程环境效应引起的地面沉降及其监测与研究做了阐述。 关键词:地面沉降;地质灾害;工程环境效应 0、引言 地面沉降是在自然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由于地壳表层土体压缩而导致区域性地面标高降低的一种环境地质现象,是一种不可补偿的永久性环境和资源损失。地面沉降具有生成缓慢、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成因机制复杂和防治难度大等特点,是一种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构成威胁的地质灾害。地面沉降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较为普遍的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巨大。 1、地面沉降现状 1.1、国外地面沉降现状 现有文献资料表明,1891年墨西哥城最早记录地面沉降现象,但当时由于地面沉降量不大,危害也不明显[1],所以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平均沉降量达到0.3cm/a,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7.5m,有的地区甚至超过15m。 日本于1898年在新泻最早发生地面沉降,至1958年地面沉降速率达

530mm/a,1952-1956年新泻是日本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日本产生严重地面沉降的城市或地区还有东京、大阪和佐贺县平原,其它地区还有名古屋、川崎、山口、尼崎及西宫等[2]。 上个世纪意大利的Ravenna地区发生了大面积的地面沉降[324]。起初沉降不大,每年数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过度抽取地下水,以每年110mm的沉降量剧增。 美国于1922年最早在加州萨克拉门托SanJoaquin流域发现沉降,1920-1969年地下水位下降达137m,累积地面沉降达2.6m,影响范围9100km2。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已有37个州因开采地下流体而产生的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现象;至1995年,美国50个州均有地面沉降发生[5]。据统计[6],目前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地面沉降,包括美国、中国、日本、墨西哥、意大利、泰国、英国、俄罗斯、委内瑞拉、荷兰、越南、匈牙利、德国、印度尼西亚、新西兰、比利时、南非等。 1.2、国内地面沉降现状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最早在上海和天津市区发现地面沉降灾害,至20世纪60年代两地地面沉降灾害已十分严重[7]。20世纪70年代,长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及平原区、天津市平原区、华北平原东部地区相继产生地面沉降;80年代以来,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地下水开采利用量大

位错理论在西安地面沉降模拟中的应用

第30卷第1期2008年3月 西北地震学报 NORT H WEST ERN SEISM OLOGICAL JOURN AL V ol.30N o.1 M ar ch,2008 位错理论在西安地面沉降模拟中的应用1 张永志,罗凌燕,王卫东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介绍了用位错理论研究地面变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根据西安地面变形的地质模型,利用位错理论对西安市11条地裂缝活动与地面垂直变形的综合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精密水准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位错理论模型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的水准结果在空间分布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从理论上分析了西安地区的地面地面沉降除与抽取地下水,地面负荷等有关外,还与西安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有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西安;位错理论;数值模拟;地面沉降;地裂缝 中图分类号:P642.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844(2008)01-0017-04 Computed Subsidence by Dislocation Model in Xi c an City ZH AN G Yong-zhi,LUO Ling-yan,WANG We-i dong (I nstitu te of Ge ological E ngineer ing and Ge omatic s,Chang c an Univ e rsity,X i c an710054,China) Abstract:The theo ry and method of dislocation model to com pute g round surface defo rmation is introduced.Based on the geolo gical model for g round defor matio n in Xi c an city,the relatio nship betw een subsidence and11underg round fissures is discussed and co mputed w ith dislo catio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5617251146.html,paring the r esults of the calculation w ith the result obtained by lev eling,it is show ed that the result com puted by dislocation m odel has the same characteristics as that obtained by leveling in space distr ibutio n.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subsidence have relation no t only w ith gr oundw ater pumping and sur face loading,but also w ith tectonics of Xi c an region. Key words:Xi c an;Dislocation model;Digital simulation;Subsidence;Ground fissure 0引言 自从Steketee第一次将位错理论[1]引入地学问题研究以来,位错理论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过程,无数描述均匀半无限空间中变形的位错表示公式随着/源0的类型的增加和完全而被导出。如Steke-tee[1]导出了Poisson体中垂直走滑点源位错引起的地面位移场表示公式;Iw asaki[2]导出了在具有任意弹性模量的介质中倾斜断层引起的地面应变场表示公式。在后续的发展中,更多的努力放在发展更真实的地球模型,如在位错模型中包含地球曲率的影响[3-5]、包含地形的影响[6-8]及地壳分层结构的影响等[9-10]。Okada综合了弹性半无限空间介质中所有的弹性位错理论模型与地面的变形表示关系[11]和位错理论模型与地壳内部变形场的表示关系[12]。在20世纪90年代前,由于缺乏有效的大区域变形水平监测手段,位错理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同震变形的模拟,如陈运泰等[13-14]采用位错理论模型模拟了我国邢台地震的同震变形和利用大地测量数据对唐山地震进行了反演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GPS等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发展,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水平形变监测成为可能,断层活动与地面形变场的关系有了实验观测依据,位错理论在模拟断层活动与地面形变场的关系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与应用。如H eki[15]采用位错理论模拟了板内地震后断层的无震滑动;申重阳[16]等采用位错理论模型 1收稿日期:2007-07-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674001);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121201064140) 作者简介:张永志(1961-),男(汉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壳形变、重力测量、INS AR、GPS测量等的教学与研究.

地面沉降的灾情评估及防治措施

吉林大学精品课>>专门水文地质学>>教材>>专门水文地质学 §13.3地面沉降的灾情评估及防治措施 一、地面沉降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地面沉降(Land Subsidence)是指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影响下发生的幅度较大、速率较大的地表高程垂直下降的现象。地面沉降,又称地面下沉或地陷,是指某一区域内由于开采地下水或其它地下流体所导致的地表浅部松散沉积物压实或压密引起的地面标高下降的现象。意大利威尼斯城最早发现地面沉降。之后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和地下水(油气)开采量增大,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墨西哥、欧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均发生了严重的地面沉降。 地面沉降的特征是主要发生于大型沉积盆地和沿海平原地区的工业发达城市及油气田开采区。其特点是涉及范围广,下沉速率缓慢,往往不易被察觉;在城市内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其波及的面积大;地面沉降具有不可逆特性,就是用人工回灌办法,也难使地面沉降的地面回复到原来的标高。因此地面沉降对于建筑物、城市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危害极大。 经过对地面沉降的长期观测和研究,对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已取得比较一致的看法。地面沉降的原因颇多,有地质构造、气候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原因。人类工程活动是主要原因之一,人类工程活动既可导致地面沉降,又可加剧地面沉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大量抽取液体资源(地下水、石油等)、地下气体(天然气、沼气等)活动是造成大幅度、急剧地面沉降的最主要原因; 2. 采掘地下团体矿藏(如沉积型煤矿、铁矿等)形成的大范围采空区,及地下工程(隧道、防空洞、地下铁道等)是导致地面下沉变形的原因之一。 3. 地面上的人为振动作用(大型机械、机动车辆等及爆破等引起的地面振动)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引起土体的压密变形。 4. 重大建筑物、蓄水工程(如水库)对地基施加的静荷载,使地基土体发生压密下沉变形。 5. 由于在建筑工程中对地基处理不当,即地基勘探不周。 从地层结构而言,透水性差的隔水层(粘土层)与透水性好的含水层(砂质土层、砂层、砂砾层)互层结构易于发生地面沉降,即在含水性较好的砂层、砂砾层内抽排地下水时,隔水层中的孔隙水向含水层流动就会引起地面沉降。根据土的固结理论可知,含水层上覆荷载的总应力P应由含水层中水体和土体颗粒共同承受。其中由水体所承受的孔隙压力P w并不能引起土层压密,称之为中性压力。由土体承受的部分压力直接作用于含水层固体骨架之上。可直接造成土层压密,称之为有效压力Ps。水压力P w和有效压力P s共同承担上覆荷载,即P=P w+P s。从孔隙承压含水层中抽汲地下水,引起含水层中地下水位下降,水压降低,但不会引起外部荷载的变化,这将导致有效应力的增加。

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草案)

上海市地面沉降防治管理条例(草案) 第一章总则 I 第一条(目的和依据) 为了加强和规范地面沉降防治工作,避免和减轻地面沉降造成的损失,维护人民生命和 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地面沉降的监测、防治及其相关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定义) 本条例所称地面沉降,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地壳表层松散土层压缩并导致地面标高降低的地质现象。 第四条(管理部门) 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是本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的综合监督管理部门,并具体负 责区域性地面沉降防治的监督管理。 市水务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地面沉降防治工作中的地下水开采与回灌的监督管理;其所属的市供水管理处具体负责日常监督管理。

市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市建设工程涉及的周边地面沉降防治的监督管理。 区(县)人民政府和本市发展改革、财政、交通港口、民防、房屋等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实施本条例。 第二章地面沉降防治规划 第五条(地面沉降调查和数据发布) 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结合本市地质环境状况,组织开展地面沉降调查, 发布本市区域性地面沉降的相关数据。 第六条(监测网络) 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水务、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地面沉降监 测网络,对土层形变以及地下水水位、水质等实施动态监测。 第七条(防治规划) 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水务、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地面沉降防 治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地面沉降防治规划在报批前,应当组 织专家论证。 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市水务、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编制地面沉降防治规 划时,应当根据地面沉降调查与监测成果,划定地面沉降易发区,并根据地面沉降的发育和 危害程度、城市建设现状和发展等因素,在地面沉降易发区中划定重点防治区。 第八条(防治年度工作计划) 市规划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市水务、建设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地面沉降防 治规划,编制地面沉降防治年度工作计划。 地面沉降防治年度工作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地面沉降年度控制目标;

探讨区域地面沉降国内外研究现状

探讨区域地面沉降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引言 地面沉降是由于地下土层发生压缩变形而使区域性地面标高缓慢下降的一 种环境地质现象,是一种不可补偿的永久性资源与环境损失[1]。地面沉降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其发育生长常导致地下管线断裂、建筑物塌陷或倾斜、基础设施损坏,特别在是一些沿海沉降区,地面下沉加剧风暴潮灾害和海水入侵的风险,减弱城市防汛功能,造成耕地盐渍化、地下水受咸潮污染。导致区域性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大体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地质构造活动、欠固结土层在自重作用下的压缩固结以及海平面上升引起的相对地面沉降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地下流体资源(地下水、石油、天然气)和固体矿物开采、地面动静荷载、地下空间开发等。其中,人为因素在地面沉降生长中作用尤其突出,特别是过量开采地下水资源引起地下水流场变化,是引起区域性地面沉降的最主要因素。 由于成因机制复杂,地面沉降治理难度大,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重要地质灾害,给世界各沉降区域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据文献资料记载,中美洲墨西哥城于1891 年最早发现地面沉降现象,但当时沉降量微小,危害性未显现,且将其归因于地壳板块运动等自然因素,没能引起足够重视。但现在该城市已经形成大面积区域性沉降区,平均沉降量达到0.3cm/a,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7.5m。之后,日本于1898 年在新泻发生因人为因素引起的地面沉降,至1958 年地面沉降速率已达到530mm/a[2]。上世纪50 年代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面沉降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发生,到1995 年美国50 个州均发生地面沉降,年均控制成本达4 亿美元[3]。我国自1921 年在上海首次发现抽水地面沉降以来,目前已有96 个城市和地区发生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且80%分布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4],其中最为严重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含上海、苏锡常、杭嘉湖),总沉降面积达26830km2,跨省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已使该区形成一个巨大的地下水 降落漏斗,地面沉降也相应地呈现大面积区域性扩展[5]。此外,泰国曼谷、意大利拉文纳、伊朗伊斯法罕、印尼雅加达等全球60 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在饱受地面沉降带来的危害和困扰。 地面沉降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并引发一系列资源、环境、经济以及社会问题。迫于地面沉降问题的严重性,各个国家的政府和学者都积极开展包括成因机理、沉降量监测、沉降发展过程模拟预测等地面沉降科学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还专门成立了地面沉降工作组,并联合国际水文科学协会(IAHS)以及其它一些组织机构分别于l969 年、l976 年、l984 年、l99l

[天目山,大气,特征]浅析天目山地区大气酸沉降的动态特征

浅析天目山地区大气酸沉降的动态特征 大气的酸沉降是指大气中不同来源的酸性物质沉降到森林、湖泊、地表等作用而的过程。根据沉降物的物理性质可分为干沉降(如气溶胶等)和湿沉降(如降水等过程)。大气酸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等各类生态系统都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而且,这种危害可以随着大气环流作用可以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区域。因此,它不仅是大气的环境问题,同时也包括了全部的水域、土壤,甚至整个生物圈。关于大气酸沉降的研究最早起始于19世纪40年代英国化学家Robert-Smith对英格兰地区酸沉降现象的科学调查。但直到20世纪中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酸化问题给湖泊鱼类带来毁灭J哇的灾害,酸沉降现象才引起各国学者的普遍关注。此后的研究发现:北美西北部、中国、俄罗斯和南美等均出现了严重的酸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才开始对大气酸沉降开展相关的研究。为进一步掌握酸雨的地区分布,国家环保部门于1982年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189个观测站、523个降水采样点的酸雨监测网。研究监测发现,20世纪末期酸雨已覆盖了中国大部分经济较发达地区,酸沉降地区的总而积已超过270万km,占国土陆域而积的30%以上。全国酸雨监测网2005-2011年的监测数据显示,中国的酸雨发生频率及酸雨覆盖而积总体均呈降低趋势,但形势依然严峻,酸雨类型仍以硫酸型为主,硝酸盐对降水酸度的贡献逐年增加。中国现已是继西欧和北美之后的世界第三大酸沉降区,并且随着工业的发展,环境恶化仍有加剧的趋势,因此寻求科学有效的污染控制对策和治理措施是当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天目山地区,是中国酸雨多发区和水体严重污染区域之一,因此积极在该地区开展大气酸沉降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实验设计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天目山地处浙江省西北部临安市境内。天目山由东西2座峰组成,东峰的大仙顶海拔为1 480 m ,西峰的仙人顶海拔1 506 m。天目山于1956年被国家林业部划为森林禁伐区,作为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西天目山,所辖地域总而积为4 284 hmZ,地理位置为3030~3055 N, 1194711927 E,距离杭州94 km。本试验研究区即在保护区内。 天目山地处亚热带地区,因受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春秋季较短,冬夏季偏长。年平均气温为14.88.8 ℃,最冷月平均气温为3.42.6 0C,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8.119.9 0C。雨水充沛,年雨日为159.2183.1 d,年降水量为1 390~1 870 mm,积雪期较长,比区外多10~30 d,形成浙江西北部的多雨中心。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黄壤和黄红壤。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毛竹Phyllostuchys edulas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且目前正处于向针阔混交林演替的阶段。 1.2研究方法 1.2.1大气降水样品的采集在研究区的一开阔处(无建筑物、林冠等遮挡),安装了1台ZJG系列智能降水采样器(工型),自动收集降水并记录。收集到的降水样品先测定其体积,然后保存350 mL的样品以作分析。采样频率为1次/周。此外,在研究区域设有1个小型气象自动监测站,主要测量并记录该地区的湿度、温度、风速、风向和降水量等气象因子。

2021届全国名校学术联盟新高考模拟试卷(二十)地理试题

2021届全国名校学术联盟新高考模拟试卷(二十) 地理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8、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9、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黎族传统棉纺织染绣技艺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海南省黎族妇女创造的一种纺织技艺,它集纺、染、织、绣于一体,用棉线、麻线和其他纤维等材料做衣服和其他日常用品。黎锦四大工艺,都是母亲们通过口传心授,其中使用多种植物进行染色的工艺更是少为人知,现在仍掌握染色工艺的黎族妇女已所剩无几。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黎族传统棉纺织染绣技艺目前面临濒临灭绝的局面,主要原因是 A. 劳动强度大 B. 传承方式单一 C. 市场需求少 D. 产品价格低 2. 保护和传承黎族传统棉纺织染绣技艺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加大科技投入②扩大生产规模③保护和培养技艺传承人④建立技艺所需原材料生产基地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 B 2. C

城市地面沉降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城市地面沉降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摘要:针对国内外城市地面沉降的现状及造成的严重危害,从影响因素方面出发,阐明地面沉降的原因,并相应采取防治措施,从而控制城市地面沉降的深度发展。 关键词:地面沉降,成因分析,影响因素,防治措施 Abstract: aiming at the city ground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present condition of the subsidence caused serious harm, from the aspect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expounds the cause of ground subsidence, and take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so as to control the city ground settlement depth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ground settlement, cause analysis, influence factor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地面沉降又称为地陷。在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中,它被定义为“缓变性地质灾害”。它的影响因素可分为自然地质因素和人为因素,在城市中,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城市地面沉降是一种受城市经济活动影响的人为地质灾害。它是在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地层固结压缩,导致地壳表面标高降低的一种局部的下降运动(或工程地质现象),只要人们找准原因,采用合理的控制手段,城市地面沉降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1、国内外城市地面沉降的现状与危害 1.1、现状 据资料记载,1891年墨西哥最早发生地面沉降,首都墨西哥城座落在高山谷地冲击平原上,现在该城市已形成世界上罕见的大面积沉降区,城市地面大约下陷9米。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自1978年以来,地面下沉4.5米,是全美下降速度最快的地方,被称为“下陷之城”。 日本的地表沉降面积约8450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总面积2.23%。其中,年下降2厘米以上的为624平方公里,在海平面以下的为1125平方公里。1898 年,在新泻发生地面沉降,是日本最早的地面沉降,至1958年地面沉降速率达530 mm/a ,1952-1956年新泻是日本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

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技术

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技术 陈华文 (上海市地质调查研究院,上海 200072) [摘 要] 近年来,通过引进自动化监测、GPS 、GIS 等技术,上海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有了显 著的提高。在分析基岩标、分层标的长期运行资料基础上,优化了其设计与施工技术;通过多期的GPS 复测研究,总结了《地面沉降GPS 测量技术规程》。针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优化地面沉降监测方案,加强了地铁、防汛、桥梁、高架道路等重要城市基础设施的沉降监测,积极参与城市建设与管理,为城市建设与管理解决具体问题。 [关键词] 上海市 地面沉降 基岩标 分层标 1 上海地面沉降监测工作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上海市区大规模集中开采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1961年上海市地质勘察局工程地质大队利用已有的深水井建立了初期的地下水动态观测网,1962年开始埋设基岩标、分层标组,开展市区范围的面积水准测量,监测市区地面沉降及其时、空变形规律。在20世纪70、80年代分别对地面沉降监测设施进行完善与补充。截止1985年在市区及近郊区已先后埋设了基岩标21座、深式分层标17组、地面水准点752座及孔隙水压力测头20组,全市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共布设了地下水位监测井650口,形成上海市地面沉降动态监测网。 1985年后由于受大规模城市建设影响,地面沉降监测网络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上海市政府、市建委非常关注地面沉降监测网面临的问题,在专家论证基础上批准了原上海市地质矿产局上报的《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络修建规划(1995~2000)》的工作方案,199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设施管理办法》。目前,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范围从原来的市区和近郊区扩大到了全市,形成了由地面沉降监测站(基岩标分层标组)、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精密水准监测网、GPS 地面沉降监测网组成的地面沉降监测网络(表1)。 表1 上海市地面沉降监测网络情况表 数 量 设 施 名 称 单位 1995年 2000年 备注 基岩标 座 8 32 分层标组 组 17 25 水准监测网 Km 2300 650 地面沉降动 态监测网 自动化监测系统 / 8 地面沉降监测站共25座 地下水动态 地下水动态观测孔 口 492 588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活动等人类工程活动的力度也普遍增大,给我国本就十分脆弱的地质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地质灾害的频度和规模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为此,本文就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以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术标准及防治措施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滑坡,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所谓地质灾害防治是指对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因素诱发的对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现象,通过有效的地质工程手段,改变这些地质灾害产生的过程,以达到减轻或防止灾害发生的目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原则进行。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复杂,地球生态环境多变,加之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落后,承灾能力弱,所有这些叠加在一起,形成灾害类型多、分布广、频度高、强度大、影响面宽、损失严重的格局。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地质灾害可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

环境问题,又称,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历史的发展为转移。第二类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常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全国50%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类行为,尤其是人类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滑坡的诱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 (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 (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 (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 (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滑坡防治措施:滑坡的防治要贯彻“及早发现,预防为主;查明情况,综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则结合边坡失稳的因素和滑坡形成的内外部条件,治理滑坡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中国地面沉降概况研究

中国地面沉降情况研究 摘要 中国有很多区域发生了地面沉降,主要都是地下水的不合理开采导致的,还有一些次要原因包括:石油的开采、温泉开发以及大陆板块的新构造运动。在中国地面沉降的共同特点是进程缓慢、长年积累、不可逆转以及其他特殊的特点。尽管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沉降面积仍在不断扩大,沉降量也在不断积累。补充含水层的地下水是控制地面沉降的一种辅助方式,但这并不能完全解决地面沉降的问题。地下水位变化到不同的位置,该位置土层的对总沉降的贡献值取决于它的可压缩性和厚度。我们观察到,当地下水位以某种特定方式波动时,除了弹性土层,粘性土层与含水层会发生塑性蠕变,使得地面沉降会相对地下水位变化延迟一个时段。 关键词:地面沉降;板块缝隙;地下水过量开采;中国

简介 地面导致地面不断下沉,产生沉降的原因是有许多。严重时会演变成地质灾害,地下水过量开采与地质运动是产生地面沉降的两个主因。在东京、曼谷、威尼斯和休斯敦州的加尔维斯顿区,开采地下水已经成为地面沉降的第一诱因。德克萨斯、墨西哥和中国都属于沉降区。中国的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大中型城市,已经发展成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本文将对中国地面沉降的特点进行介绍。 1基本情况 中国地面沉降主要发生在包括上海、天津、江苏和河北等17个中东部省市。总面积超过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如图1所示):(1)长江三角洲,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和嘉兴。(2)黄河-淮河-海河一带,包括:天津、沧州、衡水和安阳。(3)松花江平原与辽河下游地区,包括:大秦、哈尔滨、沈阳与营口。(4)河谷和山间盆地,如西安、太原、临汾、汾渭河谷以及位于山间盆地的大同。(5)东南沿海平原,如宁波、泰州、海口、台北等。这些沉降区域不仅有三角洲、沿海平原、洪冲击平原,也有内陆盆地,其中最严重的就是黄淮平原与长江三角洲。 地面沉降发生在沿海大城市,如上海和天津,在20世纪80年逐渐向发达的内陆扩张,已经形成了长江三角洲和黄淮平原两大沉降区。它们在地质背景方面

论地面沉降的危害性及其防治

论地面沉降的危害性及其防治 摘要地面沉降是一种慢性的具有严重危害性的地质灾害,地下水的长期过量开采导致我国地面沉降灾害不断加剧,给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本文系统的分析和论述了地面沉降的分危害表现,提出了较为科学的控沉措施。 关键词地面沉降;危害;控沉措施 地面沉降是在自然或人类工程的影响下,由于地下松散土层固结收缩压密作用,导致地表发生的下降运动。地面沉降的变形形式以整连体、连续性为特点,具体表现为向下运动的弯曲、凹洼地、破裂等。当地面沉降一旦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可观的破坏,以人类现有的能力和技术,治理和恢复是极其困难的,地面沉降若任其发展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它将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灾种。我国地面沉降绝大多数是地下水超量开采所致,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平原地区,尤其以沿海城市和华北平原等地区最为严重。发生沉降的城市或地区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或断续相连,形成大面积的地面沉降区。 1地面沉降灾害的危害 地面沉降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经济、生活造成的危害,使城市环境明显恶化,对农村农田的影响也较大,具体环境灾害表现如下: 1)地面沉降造成房屋桥梁开裂、倾斜、倒塌,道路凹凸不平或开裂,尤其使铁路交通安全受到威胁。苏锡常地区因地面沉降造成1343栋房屋损坏,不仅造成了3.89亿元的经济损失,房屋建筑开裂还加剧了本区的地震灾害。天津市塘沽海门大桥两端更是因地面沉降相差135mm,引发桥错裂。 2)地面沉降使桥梁下沉,河道桥下净空减少,通航能力降低。苏州平门大桥和上海苏州河上的一些桥梁的通航能力受到影响。 3)地面沉降引起的地裂缝加剧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同时往往可成为地面污染源渗入地下水源的通道,造成水质污染,而且常常可成为深部有害气体逸出地面的通道,对人体健康危害极为严重。 4)城市地下管网受到破坏。不均匀地面沉降会使埋藏于地下的煤气管、给排水管、电线光缆等管线弯曲变形,甚至破裂。轻者“滴、漏、冒”引起停水停电通信中断等事件,重者将造成所输送能源的浪费和地下水的污染。2002年沧州市给水管道破裂776次,总长度26km。 5)地面沉降使水准点失准,地面高程资料失真。城市建设所需要的水准资料需从新的水准点引测,增大了水准测量的工作量。大范围的高程损失及其不均衡动态变化,将导致城市规划失真,给城市埋下了不可预见的隐患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

城市地面沉降及其防治措施综述

□张莉萍曹建军冯寿兆殷琦唐波城市地面沉降及其防治措施综述 摘要:地面沉降是世界性的难题,也是环境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经济发展对地下水的需求量的不 断加大和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制约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本文在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的 基础上,对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提出了几点意见。 关键词:环境地质;地面沉降;防治 一、引言 地面沉降是城市地质中常见的地质灾害,尤其是在沿海一些经济发达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急剧上升,导致地面发生大幅度的沉降,高程的损失造成了诸多问题。比如,城市下沉导致地面建筑物开裂、城市防汛难度加大、地下管道发生变形甚至爆裂等等。沿海城市的海水入侵以及海平面相对高程的下降,使得城市高程有低于海平面的危险,一旦发生海啸等自然灾害,后果不堪设想。地面沉降是个世界性的难题。一方面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无法回避;二来治理地面沉降目前还没有太好的方法。目前开展的地下水回灌,也只能是地面沉降的速度减缓,使得地下水水面缓慢上升,使地面沉降趋于缓慢。而由于土的塑性,使得这种高程损失无法恢复。地面沉降已经严重制约城市经济的发展。 二、地面沉降的机理 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使得承压含水层水头降低,上部高压缩软土层中孔隙水压力下降,土体内有效应力增加,从而产生压密固结作用。是水和土相互作用的、内部应力发生变化的外在表现。它与土的变形特性和水的渗流情况密切相关。 三、地面沉降的影响因素 (一)地质原因(内因) 在主要开采层之上普遍发育软土层,它们具有含水率高、孔隙比大、压缩性高、渗透性差等共同特点。 (二)人为原因(外因) 超量开采地下水是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长期无节制的超量采水,使得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再加上一些水井的布置严重不合理,也即无序的开采地下水更加重了地面沉降的范围与深度。 由此可见,地面沉降量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开采量的大小,同时还受软土层的性质、结构特征、厚度大小以及空间分布等因素的制约。 四、地面沉降防治措施 (1)从地质专业角度去进行防治主要措施有a.削减地下水开采量,从源头上控制地面沉降;b.调整开采层次,根据含水层的分布,调整开采的含水层;c.优化开采井的分布,在城市内部,严格控制采水井的选址,从中心城市地区逐渐向郊区扩散,缓解城市中心地区的开采压力;d.在原开采层内调整各水井的开采量;e.开展地下水人工回灌,虽然不能有效恢复地下水开采对高程的损失,不过在重要地区,这种措施能够起到减缓地面沉降的速率的作用;f.研究新的开采地下水技术,比如采水井井形的选择,目前许多专家提出来浅层取水,但是由于浅层水的渗透系数小,含水层厚度薄,所以采水量受到限制。中国地质大学陈崇希、裴顺平在《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数值模拟机防治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一书中,论及浅层取水时,建议采用水平井、辐射井等井型。这类井的施工技术在我国已有成熟的经验。另外考虑一种新的井型“子母井”—— —中心打一母井供抽水用,周围打一群子井,它们以虹吸管与母井联系,地下水流入子井群后通过虹吸管向母井集中再从母井中用水泵抽取,子母井的功能是增大过水断面的面积,提高地下水进入井孔的过水能力。g.调查区内软土层的分布情况及性质,从而优化井位的选择和高层建筑的选址。高程建筑荷载大,对地下分布的软土会产生压密作用,也是地面沉降的一个原因。查明软土层的分布和厚度,从而规划高程建筑的选址,可以控制工程性沉降。 (2)行政手段 除了上述从地质专业的角度进行防治外,主观部门还应该用行政手段来控制地面沉降,工作内容有:a.健全法制,加强管理。规范地下水的开采活动;b.与周边城市联动,从大区域的范围来系统宏观管理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的研究方法。因为一个地区的含水层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与周边地区的含水层是连续的,所以控制地面沉降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封闭的小地区,而应该从大区域的角度来把握全局。 五、目前地面沉降主要研究方法 目前对地面沉降的研究主要根据含水层水位变化与土体变形特征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研究,一般的方法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实现开采井的优化以及对地面沉降的预测预报。 (1)地面沉降计算中采用的渗流模型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 a.二维模型 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在水平面内作二维平面流动,含水层之间的粘土、亚粘土则视作不透水。 b.改进的二维模型 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作水平方向流动,并将粘土、亚粘土层中的压密释水概化为水流模型的源汇项。 c.准三维模型 含水层中的地下水作水平渗流,粘土、亚粘土层中的水流作一维垂向渗流处理。 4.全三维模型 含水层和弱透水层中的地下水流均作三维渗流处理。 (2)土体变形模型 地质、勘察、测绘专栏 296 广东科技2009.6.总第214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