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的使1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的使1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材的使用

郑营小学周旭云

【摘要】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即课程,教师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大胆探索,理解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实际,更有效地挖掘教材内涵,轻松自如地驾驭教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新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国现当代伟大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在《国文科之目的》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目的是“整个的对于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养”。作为学生学习重要的课程资源──教材,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本材料,具有典型性,是语文学科知识极好的载体。

但“教材无非是例子”。现代课程论认为,教师即课程,教师不应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应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决策者。我们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通过创造性使用教材,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新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

学会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也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移花接木,培养语文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育专家们也曾一再强调“不要机械地去教教材,而要灵活地用教材来教”。教师要学会根据教学的需要和文本的不同特点,作一些灵活处理,以便更有效地利用,让学生举一反三。

锦上添花,丰富语言积累。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教材编排时遵循一定的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每个单元都有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点,对这些训练点的研究和分析,在整册文本的基础上适当增加一些篇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言材料,以达到巩固、补充语文知识和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以人教版语文第十二册为例,教师可在教学时增补一些相关内容。如①古诗文诵读,可选内容有《沁园春·雪》《凉州词》《从军行》《塞下曲》《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论语》《诗经》等;

②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③现当代诗文,《繁星春水》《荷塘月色》《背影》等;④童话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⑤民间传说、神话小说;⑥外国小说,《鲁滨孙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

二、顺水推舟,激发阅读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教学时以某一篇目为基点,激发孩子的“阅读期待”,推荐拓展阅读,从而得到各方面修养的提升。学完课文《小抄写员》,学生们为叙利奥小小年纪就懂得体贴、关心父母、勇于承担家庭责任的行象感动不已时,不妨将《爱的教育》推荐给了学生,课内延伸到课外。课外的世界更精彩,教《草船借箭》,便把学生带向三国;教《石猴出世》便把学生带向《西游记》;教《井阳冈》,便把学生带向《水浒传》。我们的课堂阅读教学就应该这样把学生带向古代文化,带向现代文化,带向中华文化,带向世界文化。

沟通课堂内外,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如李吉林老师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就巧妙拓展,将自己选编的相关内容与课文有机组合,形成具有聚合功能、集团优势的教学“块”。让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认识海洋之大、海洋之深,激发了学生探索海底奥秘的热情。精读课文时,除了纵向联系以前学过的《富饶的西沙群岛》,又自然插入《海底的冷灯》一文。这样,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专业知识的支撑,强化了学生“为了研究一个问题,要去查找资料”的意识,更让学生学习了阅读这类知识性的文章的方法。

三、点面结合,构建知识网络。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需要自由活动的时间,就像健康

需要空气一样。”学生是有生命、有思想、有情感的健全的人,他需要学习,需要发展,需要机会和空间,作为教师,理应为学生的成长创设一个施展才能的大舞台,让他们主动地探索,积极地进取,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得到创造性的发展。特别是语文教育"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才于课外"。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教材,把同类的文本有效结合,组合成一个大知识块,以便学生触类旁通。如教学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一文时,把本册的选读课《21世纪社会集锦》并入一块学习,还可结合《我家跨上神奇的高速公路》等有关电子计算机文章,组合成一个关于计算机大单元,让学生充分阅读,充分体验到科技的神奇,引发探索与创造的热情。

再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是写景类的,《鸟的天堂》《第一场雪》等课文的学习,可将本册《桂林山水》《林海》并入其中学习,让学生充分感知不同写景的表达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写一写。当然,这种归类遵循的原则也不是单一的,可以是内容同类,也可以是写作方法同类,亦可以是表达的情感同类,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可以更深层次、更广范地理解文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取舍得当,走进文本世界。

心理学告诉我们,感知是认识的基础,丰富的感性认识会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理性认识。将文本的相关资料(如一些背景材

料)等引入课本,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为了更好地体会李大钊先生“临危不惧、对革命高度负责”的伟大品格,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搜集有关李大钊先生的资料(图片、生平故事等)。当这些不同信息汇到一处时,学生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伟大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如《詹天佑》《宋庆龄和她的保姆》等课文都适合这样的人物信息搜集。此外,有些课文还可围绕事件进行课前搜集,如《飞夺泸定桥》《草船借箭》等课文课前搜集,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走进心理学上认为的“心理近区”,接近事件、人物,由此更轻松地走进文本。

如王崧舟老师教学《一夜的工作》为例。面对这篇距离学生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都十分遥远的课文,王老师没有从头到尾一段一段地分析,而是别出心裁地抓住作者在文末抒情式的议论“他是多么劳苦,多么俭朴”这一关键点,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领悟语言文字的内涵,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感受语言文字中蕴藏的巨大情感张力。激情导入后,他引导学生反复默读,对比阅读,大胆猜想,激情诵读,将周总理生活的“极其简朴”与工作的“极其辛劳”之间的巨大反差凸显出来,让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震撼,激发了学生对总理的无比崇敬之情。然后,引领学生走

进总理的内心世界,通过想象写作,深化体验总理在这极其“简朴”与“辛劳”中饱含的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感情,强化学生对总理的崇敬之情,让学生在感悟、积累、运用语言的同时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感染。如此使用教材,确实起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令人拍案叫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