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辛弃疾词二首(第3课时)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辛弃疾词二首(第3课时)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辛弃疾词二首(第3课时)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八年级语文上学期辛弃疾词二首(第3课时)教案沪教版五四制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是指年少志高,目光远大。

”暗含了对朝廷的讽刺和不满。

.这首词

“沙场秋点兵”记叙了秋天时节在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的往事。.第一句连用三个富有特征性的动作,塑造了一个壮士的形象。

.连营分炙、沙场点兵、英勇杀敌……词里的英雄正是词人的化身。.全词首尾写梦境,中间写实,抒发壮志难酬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秘密》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秘密》 1、学习课文,认识5个生字,读准字音:悖、恪。 2、知道莱伊恩的秘密,懂得一个人,要始终恪守自己的原则,哪怕遇到最大的阻力,也要设法抵达胜利。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展开合理的想象,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通顺流畅地进行表达。知道固执、弄虚作假在文中的双关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1、出示:英国温泽市政大厅图片 师:这是坐落于英国的温泽市政大厅,它建于1690年。三百多年来,在里面工作的官员换了一批又一批。然而,就在前两年,当人们对大厅的天花板进行维修时,发现了隐藏在其中的一个天大的秘密。 2、出示课题:秘密 问:听到这里,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了解秘密: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大厅的秘密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读懂的?(巧妙地设计了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的大厅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 他在大厅里增加了四根柱子,不过这些柱子并未与天花板接触,只不过是装装样子四根柱子是装样子的) 板书:一根柱子四根柱子 支撑天花板装装样子 2、根据板书,说说大厅的秘密是什么?

师:四根柱子只是装装样子,是虚的,假的,这不是弄虚作假吗?板书:弄虚作假 三、再读课文,走近建筑师: 1、埋下这个秘密的是建筑师莱伊恩,莱伊恩是不是真的弄虚作假呢?对这个人,后人是怎么评价的呢?快速默读课文,用划下来。 2、出示: 作为一名建筑师,莱伊恩并不是最出色的。但作为一个人,他无疑是非常伟大的,他能始终恪守自己的原则,哪怕是遭遇到最大的阻力,也要想办法抵达胜利。在这段话中,说作为一名建筑师,莱伊恩。但作为一个人,他无疑是,因为(同时将他能始终抵达胜利转为红字) 3、为什么这样评价莱伊恩呢?让我们仔细读读课文,走近这位建筑师。这儿有一个词语恪守(出示),什么是恪守?(严格遵守)莱伊恩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始终严格遵守自己的原则呢?文中说他遭遇到了最大的阻力,让我们先来默读第1、2小节,想一想:莱伊恩遇到了哪些阻力?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市政府权威人士进行工程验收时,却说只用一根柱子支撑天花板太危险,要求莱伊恩再多加几根柱子。市政府权威人士他的固执惹恼了市政官员,险些被送上法庭。市政官员的威胁)出示:固执问:固执是什么意思?(坚持己见,不肯改变) 他不肯改变自己的意见,他会怎样对市政官员说呢?市政官员又会怎样回绝他?课文里没有直接写,但我们可以从文中的语句中猜测出他们对话的内容。让我们静心地读一读第1、2小节,并结合有关的语句想象一下他们之间的对话,同桌试着说一说。 ● 我的设计是运用了工程力学的知识,又有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应该是不会有错的。自信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猫是老虎的先生 沪教版-最新学习文档

34.猫是老虎的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谜、趾、搔、授、侥”等 10个生字,积累词语“猜谜、师傅、随声而下、眼睁睁、传授、侥幸”,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先生、芭蕉扇、随声而下、趾爪、侥幸”。 2、默读课文,理解“先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并初步学会解决问题。 3、了解文中讲述的这个故事的内容,并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4、了解猫教老虎学本领,因没教它爬树而保护了自己的故事,知道善良的人对坏人要小心防备。 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了解文中讲述的这个故事的内容,并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34课,齐读课题。 2. 理解先生:先生在字典中有三个意项,在课题中是哪个意象?对呀,师傅。傅字单独读时是第四声,连成词语要读轻声,一起读。是呀,那猫就是老虎的——师傅。再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为什么,怎么教) 点评:我们可以理解你想知道猫教了老虎哪些本领?(随机板书:本领)噢,你想知道猫成为老虎的先生的原因。(随机板书:原因) 4.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近第34课。 二、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 我们这篇课文的作者是——鲁迅。你是从哪里得知的?这个是课后注释。原来注释也是我们了解课文的方式。齐读注释。 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这篇文章就出自鲁迅的《狗鼠猫》,写的是鲁迅小时候的故事,文中的我指的就是——鲁迅。 2.是啊,鲁迅的祖母经常给他猜字谜、讲故事,瞧,今天祖母给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你们自己默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借助填空介绍一下这个故事。 老虎本来,猫教给它。学完本领后,老虎想要,猫赶忙,老虎不会,只能。 4、交流填空。 三、研读课文,把握重点。 过渡:这个故事是祖母告诉鲁迅的。 (一)学习第一节,了解祖母讲故事的原因 1.那是一个夏天的夜晚——我躺在一株大树下的小饭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桌旁,给我猜谜,讲故事。)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辛弃疾词两首优秀教案 【篇一:6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了解辛弃疾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学习词的艺术手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 2、体会景色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3、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三、思想教育目标 根据本诗借景抒情,善用典故的特点,理解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 申的悲愤心情。 2.教学重点/难点 2、体会词人情感,并感受其形象。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名诗对接 师:有些诗句,人们也许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却能将其熟记于心,并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完成以下的名诗对接。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师:你们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辛弃疾的名作《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接触作品之前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 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他原是智勇双 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

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 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 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 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师:谁愿意为大家朗读大屏幕上这段关于辛弃疾的介绍呢?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学生正确注音) 师:那么,你们想不想听听老师为大家准备的示范朗读呢? 2、听读(要求注意停顿、语气和情感的把握) 师:你们认为读得怎么样?那就请一位同学也饱含激情地朗读这首词。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一下呢? 3、抽读(要求学生充满感情的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千里清秋的辽远空阔,读出了落日楼头的 孤寂悲凉,也读出了栏杆拍遍的苦闷悲愤。我们为你精彩的朗读而 喝彩! 4、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 师: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下面就请大 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5、质疑(师生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 师:读过辛弃疾的这首词,相信大家一定读懂了一些东西,那么能 不能告诉老师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呢? (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师:是的,我和同学们一样,读完这首词心里涌动着太多的感动和 感慨。让我们一起深入词人内心最深处,去触摸他的情感脉搏吧。一)分析词的上片 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 你们发现了吗? ——借景抒情 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

沪教版三年级下语文教案-4

4 放风筝 教学目标 1 在阅读过程中认识生字10个“筝、衫、翱、徘、徊、瞬、逝、翼、移、纯”。积累词语9个“风筝、诗情画意、水灵、翱翔、徘徊、瞬间、消逝、小心翼翼、纯洁”。 2 按要求预习课文: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用合适的方法理解4个词语“视野、翱翔、徘徊、小心翼翼”。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 4 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用合适的方法理解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 1、体会“好像”、“似乎”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2、体会男孩爱护公物的好品质。 教学准备: 1、预习作业 (1)读通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查字典理解下列词语。 视野翱翔徘徊小心翼翼 (3)在自己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上做记号 2、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 一媒体引入,激发情感 播放媒体:三月的一天,几朵白云在空中悠悠地飘着。我无意地向天空望了一眼,忽然我的视野中多了一样东西,飘来飘去,忽上忽下。我瞪大了眼睛,看清了——原来是一只粉红色的风筝,拖着长长的尾巴……啊!这风筝给静静的天空带来了几丝生气,使天空变得更加迷人,更有诗情画意了。一个放风筝的小男孩出现了。 出示课题:放风筝 学习“筝”,注意读准后鼻音。换部首,帮助学生复习形近字:睁、挣、净。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 事? 2、学生交流,小结 一位七八岁的小男孩,在放风筝时,不小心踩倒了花坛里的花苗,他搬来了自家栽种的盆花,移植到了花坛里。

辛弃疾词二首

十一辛弃疾词二首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词的含义,体会词人的壮志难酬的无奈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体会词作豪放开阔、含蓄蕴藉的艺术特色。 说明:课文选录的两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表现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无奈和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也体现了稼轩词豪放的独特词风,要引导学生在不断诵读中理解作品内容,品味词的深远意境,体会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运用丰富的想象描绘出词所表现的画面。 2.难点:体会同所蕴含的深远意境,从而感悟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明:中学生正处于各种情感迅速发展的阶段,他们开始关注自然、反思生活、感悟人生,这是学习本课的良好条件,但由于社会历史背景的遥远,使得词中所描述的景与情和学生之间产生一定的距离,尤其是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会更大一些,因此课前掌握与了解词人的生平与写作背景就十分重要了;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则主要利用同学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想象的画面理解词意,有助于学生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思路点拨】 《辛弃疾词二首》中所选的两首词,是辛词中的代表作。除了以难度最大、最具豪放风格的《破阵子》为突破口,也可以概括辛弃痪一生的经历,反映词人爱国情感的《丑奴儿》为突破口。抓住词中“愁”字,理解词人对自己一生的感悟及感慨。初步体会词人“愁”的内容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理解体会词人“愁”的真正内容,感受词人的爱国情感。【练习举隅】 1.比较陆游的《诉衷情》与《破阵子》在表现的场景、抒发的情感、表现的形式、词的结构等方面的异同。 2.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请你找出能体现豪放的词句反复诵读积累,感受词的深远意境。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清平乐》、《西江月》、《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鹏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词二首》(丑奴儿)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2课时) 教学双向细目表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学习单 学习重点: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学习难点: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理解词的主题。 一、学习导航: 1、辛弃疾(1140-1207),字(),号(),山东历城人,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金兵占领的北方地区,二十二岁时曾经参加抗金义军,归南宋后,两次上书朝廷,陈述抗金大计,非但未被采纳重用,反而遭到排挤贬斥。晚年又重新被启用,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又再次被免职,终于忧愤成疾而死。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豪放悲壮见长,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而今识尽 ..愁滋味:() (2)为赋 ..新词强.说愁:()() (3)欲说还休 ....:() 3、朗读词三遍,注意读音和节奏: 4、读词后,你从词中了解到了哪些内容 二、学习检测: 1、《丑奴儿》中词人以为线索,运用和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的报国之仇。 2、整体理解:你能否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3、文中“少年之愁”与“而今之愁”有什么区别? 4、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答: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3、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重点: 1、掌握对比手法和叠句使用 2、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 教学难点:体会构思的巧妙,生动真切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鉴赏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青少年时代生活在金兵占领的北方地区,二十二岁时曾经参加抗金义军,归南宋后,两次上书朝廷,陈述抗金大计,非但未被采纳重用,反而遭到排挤贬斥。免职后,辛弃疾闲居住在今江西上饶农村近二十年。晚年又重新被启用,任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又再次被免职,终于忧愤成疾而死。他的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豪放悲壮见长,代表了南宋词坛的最高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稼轩长短句》,存词六百多首。 他一生坚持抗金,但报国有心,请缨无路,一腔愤发之于词,成为豪放派最杰出的代表,他共写有六百多首词,数量在宋人中首屈一指。而贯穿在他词中的基本思想,就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充满了战斗的激情与浪漫主义色彩。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二.词文评讲: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新解: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

2019-2020年沪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2019-2020年沪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学习目标: 1、听录音,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准“学、校、老、师、一”5个生字的字音,并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练习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认识笔画“横”,认识田字格,并在老师指导下描摹“一、二”。 2、能跟着录音或老师的范读,基本做到字字过目地朗读课文。产生为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而自豪的情感。 3、在识字活动中认一认校名中的字。 重点和难点: 1、学习跟着录音或老师的范读指读课文。 2、了解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能描摹笔画“一、二”。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录音机、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课题。 1、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当你背着书包来到学校,看到老师和哥哥姐姐站在校门口欢迎你,你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要求:态度大方,声音响亮 2、小朋友心里的话儿真不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开学了。 3、板书课题:开学了 4、师读课题,指名读(4人)。 齐读。 指导:你们听过乐队演奏吗?如果演奏者只顾着自己出风头,不顾别人,那样演奏出来的乐曲一定不和谐、不好听。所以在一起读课文时,你们要听听别人的声音,轻轻的,读得像乐曲那样美! 二、听录音识字读文。 (一)感知课文。 1、第一遍听课文:开学了,有一位一年级新同学和你们一样,非常高兴,有许多话想告诉大家,想听吗? 2、交流:你听到他说了什么? (二)学习生字。 1、激发识字兴趣:你们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要在学校里学习很多本领,识字本领可重要了。 2、出示五个生字,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生字: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会的生字,它们很调皮,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仔细看课文,把他们找到。注意不要跳着看,一个一个字挨着看。

辛弃疾词两首 翻译

辛弃疾词两首翻译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1.辽阔的南国秋空千里冷落凄凉,江水随天空流去,秋天更无边无际。极目遥望远处的山岭,只引起我对国土沦落的忧愁和愤恨,还有那群山像女人头上的玉簪和螺髻。西下的太阳斜照着这楼头,在长空远飞离群孤雁的悲鸣声里,还有我这流落江南的思乡游子。我看着这宝刀,狠狠地把楼上的栏杆都拍遍了,也没有人领会我现在登楼的心意。 别说鲈鱼切碎了能烹成佳肴美味,西风吹遍了,不知张季鹰已经回来了没?像只为自己购置田地房产的许汜,应怕惭愧去见才气双全的刘备。可惜时光如流水一般过去,我真担心着风雨飘荡中的国家,真像桓温所说树也已经长得这么大了!叫谁去请那些披红着绿的歌女,来为我擦掉英雄失意的眼泪。 2.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

辛弃疾词两首练习及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练习 出题人:梁之璐做题人:张玉审核人:王碧华时间:40分钟 [基础演练] 1.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稼轩(xuān)仿佛(fú) 涔涔(cén) 鲈鱼堪脍(kuài) B.玉簪(zān) 无觅(mì) 金戈(gé) 封狼居胥(xū) C .嘉许(jiā) 江堤(dī) 菜羹(gěng) 排难解纷(nàn) D.寥落(liáo) 尽管(jìn) 仓皇(huáng) 舞榭(xiè)歌台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揾泪南渡气吞万里遥岑远目 B.愤概断鸿玉簪螺髻脍炙人口C.流年理睬谋取利益胪鱼堪脍 D.频繁祭祀鸠占雀巢栏杆拍遍3.下列句子中不含诗句倒装的一项是() A.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D.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4.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 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明了)休说鲈鱼堪脍(捉鱼网) 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舞榭歌台(楼台)

5.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流风余韵) 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草率出兵) C.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千年) D.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封闭山界,禁止人们上山) 6.下列诗句修辞方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句是()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且共为豪放派 的代表。 B.辛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 长短句》。 C.词要有词牌和题目,词牌是曲调,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题目才与词的内容有关,可见所有词都必须有题目,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京口北固亭怀古”就 是题目。 D.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 固亭怀古》,但其表现多用“比兴”象征手段,旨意朦胧,须读者去体味。 12.辛弃疾填词喜欢用典,不懂得典故及其用意就看不懂辛词。词中张翰、刘备的 典故和桓温的话各表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天下英雄何其多。稼轩为何独钟情于孙仲谋呢?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 谋处”和“生子当如孙仲谋”为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上语文教案全册

本册教材的教学要求 一、教材的教学要求: 1、在阅读和语言实践活动中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汉字,继续学习335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在语言环境里的意思,继续培养独立认字的能力,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继续巩固汉字拼音,能正确熟练地拼读音节,能借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回答问题,进行口语交际。 3、积累本册教材中学习的315个词语,按要求积累其他关键词语,部分词语能学习运用。 4、学过的句子会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学习本册教材中出现的常用句式,继续积累句子,部分句子能学习运用。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5、听人说话能抓住主要内容。能用普通话与人交流。注意使用礼貌语言,在交谈中注意听清别人的意思,对不明白的地方,会提出询问。 6、能清楚明白地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在说话练习中能说连贯的话,能具体地讲述故事,能简要转述别人说话的大意,能讲述自己的经历和见闻。 7、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做到不动唇、不出声,能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复述课文大意,能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熟记教材展示的名句,能背诵全部古诗,能背诵部分课文,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段落。 8、学习在方格中书写各种结构的字。要求认真书写,做到规范、端正、整洁。学习毛笔描红。继续培养正确的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9、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二、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分4个部分:

1、课文 8个单元40篇课文 2、古诗诵读 8次、8首古诗 3、综合练习 8次 4、作文 14次 课文分8个单元,每单元5篇,共40篇课文。本册教材生字为335个,积累词语313个。课后练习分三个部分。第一是“阅读芳草地”,主要是提示阅读要求,指导阅读方法,激发阅读兴趣;第二是“词句活动室”,安排少而精的字词句练习,帮助学生理解、积累和运用课文中所学的语言文字。第三是“语言直播厅“,设计当堂的说话练习,增加口语表达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每个单元前还编写了学习”导语“,主要介绍本单元学习内容和阅读训练的重点。各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为:一、二单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三、四单元,预习课文;五、六单元,理解词语; 七、八单元,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古诗诵读“安排在各单元中间,每单元1首,全册教材共8首。“古诗诵读”的教学,重在朗读和背诵,不要作过多的讲解和分析,只要学生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即可,也不作考查要求。另外在每首古诗中,安排少量的识字任务。 “综合练习”安排在单元末尾。本册“综合练习”的编写,减少了单项训练,增加了训练的综合性,让学生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复习巩固字词句,及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言实践,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为了确保“综合练习”训练的时间和训练的质量,本册教材为每个“综合练习”增加一个课时,教师要保证课文练习时间,力争当堂完成,要改变课内指导课外完成的不正常情况。 作文教材与阅读教材分开编写,编排在阅读教材之后。本册作文教材的命题注意切合小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写自己熟悉的、喜欢写的事,激发写作兴趣,增强作文的自信心。 三、本册教材的课时安排: 课文 60课时 古诗诵读 8课时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沪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学习生字和词,能区分并运用多音字。 2.了解沙滩上发生的事,感受大海沙滩贝壳的美。体会小姑娘天真、善良、诚实的美好品质。 3.学习小姑娘乐于助人、对人对事认真负责的精神。 初步了解寓情于事,寓人于景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大海沙滩上发生的事,体会小姑娘的美好品质,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并在生活中传播美。 教学难点:“金色”的除了指美丽的沙滩外,还代表小姑娘“金子”般的心。 教学准备:美丽大海沙滩的风景录象、课文录音磁带。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去看过大海吗? 师:去年暑假老师也去过海边,看到了美丽的椰树,踩到了柔软的沙滩,同时也感受到了海浪阵阵、海涛汹涌的壮观场面。碧蓝的 海水一望无际,而金色沙滩上发生的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师:听老师这么说,同学们想去看大海吗? 师:你想知道沙滩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吗? 二、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a找出读不准的字词和多音字。 b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讲了那几个片段。? c小姑娘给你留了什么印象? d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指明学生提问,相机板书学生提出的不懂的问题) 三、分析课文 (一)学习第一片段(分角色朗读1-6段)师指导朗读 大意:画家去拾贝壳,小姑娘帮忙看衣服。 朗读:男-老伯伯(苍老慈祥亲切)女-小姑娘(细小甜美认真) (二)学习第二片段 大意:画家送贝壳,可是小姑娘不要贝壳。(找小伙伴合作、讨论) 讨论:为什么小姑娘不要画家送的贝壳呢? “这是沙蜊子,这是大猫眼,这是小螺丝,这是金海螺,你要哪个随你挑。”通过描写贝壳的种类写出贝壳的美。 (三)学习第三片段 大意:画家故意丢贝壳,小姑娘捡还贝壳。 师:在黄昏的沙滩上,他们俩又是你什么样的方式告别这美丽的沙滩和大海的呢? 表演:(学生上台表演师指导动作和神态) 四:总结课文

辛弃疾词二首、诉衷情

辛弃疾词二首、诉衷情 一、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中心:这首词运用对比手法,以少年时懵懂无知缺故作深沉的情态,来对比如今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述的抑郁,显示了诗人精神上的深重的苦闷。 选自《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爱国诗人。 字词解释: 少年:指年轻的时候不识:不懂,不知道什么是 层楼:高楼强:硬要,勉强地 识尽:尝够,深深懂得“却道”句: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二、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中心:全诗运用梦境与现实的巧妙对比,虚实结合,抒发抗金救国的远大理想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字词解释: 八百里:牛名,兼指连营之广,语意双关。 麾下:部下,麾:军旗。 炙:烤肉。 五十弦翻塞外声:谓乐队演奏悲壮的歌曲。五十弦:瑟,泛指军队中乐器。 翻:演奏。塞外声:以边塞为题材的雄壮悲凉的军歌。 沙场:战场 点兵:检阅军队。 作:如,像 的卢:一种性烈的快马。 了却:完成,完结。 天下事:恢复中原之事。 赢得:博得。 身后:死后。 可怜:可惜。 赏析: 词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却一生不得志。 “剑”、“吹角”——念念不忘报国 三、诉衷情 中心:抒发了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慷慨与悲壮,倾诉了对当局的失望,对自己的哀怜及对未来的迷茫。 字词解释: 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借用班超的典故。 关河:关塞河防,指山川险要处。 梦断:梦醒 尘暗旧貂裘:貂皮裘上落满了灰尘,颜色为之暗淡,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胡:本是古代对北方、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此指金兵。 鬓先秋:运用比喻手法,形容鬓发早已斑白,如秋霜。

(完整版)辛弃疾词两首习题(含答案)

辛弃疾词两首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画线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遥岑(céng)赏心亭(tíng)玉枕(zhěn)堪脍(kuài)B.揾泪(wēn)狼居胥(xū)玉簪(zān)寻觅(mì)C.盈袖(xiù)断鸿声(hóng)舞榭(xiè)赢(yíng)得D.供恨(hèng)佛狸祠(cí)把盏(zhǎn)金戈(gē)2.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楚天千里清秋(古人泛指南方的天空) 遥岑远目(小而高的山) 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 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风度,气质) 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舞榭歌台(楼台) 3.下列各句中所用典故与历史人物相对应的一项是 (1)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封狼居胥。 (4)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A.刘裕周瑜张季鹰霍去病 B.周瑜刘裕霍去病张季鹰 C.周瑜刘裕张季鹰霍去病 D.刘裕周瑜霍去病张季鹰 4.下列各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 A.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B.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C.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D.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5.古诗词中常常用典,对下列词句中用典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②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③休说鲈鱼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④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⑤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A.周瑜刘裕张翰辛弃疾刘备 B.诸葛亮刘裕张翰桓温刘备 C.周瑜刘备张翰桓温刘裕 D.周瑜刘裕张翰桓温刘备 6.选出下列划横线之词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风.乎舞雩 B.七十者可以衣.帛食肉 C.饭.疏食饮水 D.约我以礼. 二、现代文阅读 7.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将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有力地收束了上阕。 (2)《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与“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 (3)《琵琶行》中两句“,”是写琵琶女出场时的矜持与腼腆。 三、语言表达 8.请参照下面材料中画线的部分,另选两位我国古代诗人的名句,仿写句子,要求结构一致。 例句:生活是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辛弃疾说:生活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痛苦。

(88页精品)沪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全册)教学设计

2012 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_2011_学年度第一学期 语文学科第五册教学进度表

1、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了解“姹紫嫣红”、“风平浪静”的意思, 照样子积累主谓结构的词语. 2、学习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句子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全文. 4、了解书信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工具.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习边读边思考的读书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句子的意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了解书信. 1、如果要与不在身边的朋友、亲人交流时可以通过哪些途径? (交流:打电话、电子邮件、网上聊天、写信、发短消息等.) 2、板书课题:信 你写过或者看到过信吗?信是用什么写的?自由交流. 3、出示一封信, 简单介绍信并小结:信是人际交往、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学会了写信是一项了不起的本领.学习诗歌第一小节:指名读.读出兴奋的心情. (二)初读诗歌, 学习词语. 1、观察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自读课文, 借助课后音节学习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 2、反馈: (1)字词:指名读词语, 指导“巢、雏”的读音与书写 (2)抽读课文. 3、指导课前预习的习惯. (三)学习2-5节. 1、复习默读要求.板书相关要求. 2、默读课文第二节, 学会写信后, 作者替谁给谁写信, 信的内容是什么? 3、默读并完成填空. 我想替()给()写信, 信中说:(). 4、变换句式练习说话:因为(), 所以我想替()给()写信. 板书:雏鸟妈妈回巢 5、朗读第2节. 6、默读其他小节, 选一节填一填. 7、自学后交流第3、4、5节. 板书:花朵蜜蜂 大海小船 云他的伙伴 树他的朋友 (1)随机理解“风平浪静、姹紫嫣红”. (2)把词语补充完整.(课后练习)再说几个. 8、有感情地朗读2-5节.指导背诵.试背. (四)学习第6节, 体会句子的含义. 1、指名读第6节, 读后质疑.(思考: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的意思?) 2、交流问题.

辛弃疾词两首(公开课)

《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二、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三、情感目标 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难点】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词意 1、自读——范读——正音正字——齐读; 2、生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3、师点拨重点词义,勾画重点注释,师生疏通意思。(熟读) 二、导语: 有些诗句,人们也许并不知道它们出自何人,但却能熟记于心,千古传诵。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诗句。【课件】 青山遮不住,毕竟动流去。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大家能说出以上诗句是出自谁的笔下吗? 三、作者简介【课件】 1、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词集。 2、宋金时期地图【课件】 四、整体感知 1、齐读两首词。 2、填写下表,明确相关内容。【课件】

◆解说1:“水龙吟”与“永遇乐”均为词牌名。 ◆解说2:从“登”就知道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作。孔子曰“登高必赋”,是说古人最喜登上高处,临高抒怀,吟诗作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得高,才望得远,凭高远眺,天地苍茫,视野广阔,常能看到一些触动自己心弦的东西,因而情不自禁地吟咏高歌,写下抒怀之作。建康,即今天的江苏南京市,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城墙上的一座亭台。 ◆解说3:怀古,所写内容。怀古,大多是通过今昔对比,以古讽今。 五、鉴赏形象 1、两首词中,有许多印象深刻的词语,其中各有哪个动词最富表现力? 《水龙吟》:“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一个“拍”,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非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在读者面前。而且不仅拍,而且拍遍,到处拍,足见胸中悲愤之深切、强烈。 《永遇乐》:“觅”。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孙仲谋的崇敬、仰慕与向往,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更有寻觅不到的深深遗憾与苦痛。 2、同是写登临,词人运用了怎样不同的方法? (1)《水龙吟》:借景抒情 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词人由水写到山,由景写到人,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用冰点火

---------------------------------------------------------------范文最新推荐------------------------------------------------------ 沪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用冰点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忖、媚、博、忖、坠、凸;积累词语阳光明媚、博士、控制、下坠、荒芜人烟、思忖、如愿以偿、合适、凸透镜;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失控、失灵、思忖、如愿以偿等词语的意思。 2.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仿佛一道灵光闪过这句话的含义;能常识模仿文中的句子用关联词既也句。 3.了解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4.初步了解用冰点火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用科学知识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 1 / 18

积累好词好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了解比尔博士在困境中,如何如愿以偿地摆脱困境。 教学难点: 理解比尔博士身上所具备的品质:拥有渊博的科学知识;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遇事冷静。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科学知识可以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预习作业 1.词语: 思忖:忖的字音,并为思忖找近义词。 失控:从文中划出相对应的短语 如愿以偿:偿查字典 银装素裹:素查字典

---------------------------------------------------------------范文最新推荐------------------------------------------------------ 2.问题: 谁在什么情况下用冰点火?结果怎样? 你有什么最想问的问题? 3.通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平时我们是用什么工具点火的吗?(火柴、打火机) 2.那么你们有没有看过用冰点火呢? 3.揭示课题,齐读 ●板书:用冰点火 3 / 18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瑞雪3 沪教版

三年级语文瑞雪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纷纷扬扬、笼罩”等词语,理解“凛冽”及“瑞雪”的“瑞”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的。背诵课文第3节。 3、积累文中描写雪景的语句,体会北国壮丽雄伟的风光。 4、4、理解文中农谚,了解人们称这场雪为“瑞雪”的原因,体会人们对瑞雪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描写的。积累文中描写雪景的语句,体会北国壮丽雄伟的风光。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农谚,了解瑞雪的意思,体会人们对瑞雪的喜爱之情。 教学准备 雪景图片、多媒体课件、范读配乐 计划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欣赏雪景图片。把你看到的雪景说一说?出示雪景图片 2、从回答中我也感受到了大家对雪的喜爱,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再次去感受这种乐趣吧。 3、板书课题: 37瑞雪齐读课题。 过渡:到底什么是瑞雪?瑞雪又有哪些特点?就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场雪的。 二、整体感知 三、1、范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完成填空。 ppt播放轻音乐。 四、2、交流,填空。(昨天中午、傍晚、今天清早)这篇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 五、了雪前、雪中、雪后的情景。相机板书:昨天中午傍晚今天早上雪前、雪中、雪后 六、过渡:学习课文内容之前,我们来认读一下本文中的生字词。 5、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

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学习字词。 6、出示词语: 凛冽、笼罩、分外、耀眼、巍巍、馒头、霎时间、掷雪球、白蒙蒙眉开眼笑 7、4、指名读,齐读。正音:?白蒙蒙..(meng);?笼. 8、罩(lǒng)过渡:凛冽是什么意思?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找答案。试着用凛冽词说一句话。 9、三、研读课文(一)学习雪前 10、1、出示句子:昨天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一个下午。 2、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指名读。 3、3、昨天中午,发生了什么事?——刮起了凛冽的大风。板书:寒风凛 冽“凛冽”字形,书空,什么意思?严寒刺骨。 4、4、冰冷的寒风吹在脸上是一种什么感觉?指导朗读,齐读句子。过渡:刺骨的寒风就这样呼呼地刮了一个下午。到了傍晚,下雪了。

一年级语文沪教版112课教案

一、本册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414个,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大致了解在语言环境里的意思。会运 用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分析字形,会用部首和音序两种查字法自学生字,初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 2、巩固汉语拼音,正确掌握拼音方法,能正确地拼读音节,并逐步达到比较教练地借 助汉语拼音识字、正音、阅读。练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回答问题,进行简单的口语交际。 3、学过的词语会读,大致了解在课文中的意思。积累本册教材中学习的329个词语。 部分词语能学习运用。 4、学过的句子会读,积累本册教材中学习的句子,部分句子能学习运用。 5、能听清楚几句话和简单的故事,能听懂教师的提问和同学的回答。听人讲话时态度 认真,注意力集中,养成边听边想、边听边记,并有提出问题的习惯。 6、能清楚明白地回答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在看图说话时学习展开想象,口语交际中能 根据语境说几句连贯的话。会按要求讲一个简短的故事。继续学习礼貌用语。继续学习句号、问号、感叹号,继续认识逗号、冒号、顿号、引号,初步认识分号、省略号和破折号。 7、学习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比较流利、能读出感情。能背诵全部古诗,能背诵 部分课文。 8、学习在田字格里正确书写222个各种结构的字,要求认真书写,比较匀称。 9、能在课外阅读适合自己的各种儿童报刊和书籍。 二、本册教材的课时安排 读课文识字 36课时 读课文趣味识字 12课时 读课文查字典识字(部首) 20课时 读课文查字典识字(音序) 22课时 古诗诵读 8课时 听说活动 6课时 语文快乐宫 8课时 机动 32课时 总计 144课时 三、班级情况分析 我班共有42人,男生数24人,女生数18人,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适应了学校的学习环境,能遵循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也能及时认真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已基本形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总体不错。只是,还有个别学生会经常少做作业,甚至不做作业,学习态度较差。 从语文课堂来讲,我班的学生思维广度不够,思维积极性缺乏,语言组织能力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