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国共十年对峙

国共十年对峙

国共十年对峙
国共十年对峙

第一章国共十年对峙

[单元介绍]

1、阶段特征:

从社会主要矛盾看,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国内的阶级矛盾和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交替发展,相互作用,由以阶级矛盾为主向以民族矛盾为主发展。从政治局面看,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国共对峙并由对峙走向联合。从政治力量发展看,这一时期里,一是国民党建立一党专政并“统一”全国,进行经济改革并确立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垄断地位;二是中国共产党探索新的革命道路的曲折历程。

2、基本线索:

3、重大历史事件:

(1)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2)“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3)“九·一八”事变

(4)红军长征

(5)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6)“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

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教学提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以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中国经济为重点知识,让学生相对全面了解中国当时的经济

面貌,从而对国民政府的统治有新的了解。

2、培养学生检索材料信息,并以此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习基本的历史理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二、重点剖析:

(一)重点举要:

1、知识点:分析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经济状况,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评价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经济措施。

2、学科能力:(1)根据问题处理材料信息的能力(2)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3、历史理论:(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2)依据社会环境辩证认识历史

(二)重点剖析:

站在国民政府统治这一角度观察历史,国民政府在1927—1936年间的统治令人注目的是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斗争,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状况和国民政府与日本的关系。而在这一节中,对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经济状况的介绍是相对完整的。当今学术界对这一时期

经济的研究逐步深入而且从中国现代化角度来解析更对现实有关照意义(尤其是国民政府对农村经济的改革及其失败),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段历史应有所交代。

1927—1936年,中国经济的成分复杂,大致有:帝国主义在华的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农村经济等。其中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是国民政府利用政权的力量,借助英美国家的势力,通过各种措施确立起官僚资本对全国经济的统治地位,从而建立起国民政府统治的经济基础。

三、导入和小结设计:

1、导入:明确国民政府统治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的时间概念,指出从国民政府统治的

角度考察历史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前者指认识中国现代化之路的客观需要;后者指尊重历史的客观需要。

2、小结:

(1)识国民政府的性质。

(2)评价国民政府前期统治的经济状况。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

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

1、建立:(时、地、人)

2、“宁汉合流”:(合流的条件和结果)

3、蒋介石政权的建立:

4、性质:

二、内外政策及统治状况:

(一)政治:

1、形式上统一全国:

(1)过程:

(2)统一标志:

1、新旧军阀混战:

(1)主要战役:

(2)后果:

3、“围剿”红军

(二)经济:

1、困境:

2、措施:

3、结果及影响:

(三)外交:

1、改订新约运动:

(1)目的:

(2)内容:

(3)结果和影响:

2、日本的政策

五、材料设计:

第一组

1、日军侵占东北,威胁华北后,华北走私活动更为猖獗,远超香港。……估计毒品、军火

及一般商品走私进口值1936年时高达2.3亿关两。日货走私活动的猖獗,损坏了中国的海关主权,造成中国政府巨额关税损失,也严重影响了中国正常的进口贸易,并沉重地打击了中国民族工商业。

2、蒋介石等刚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在国际上并没有得到普遍承认,列强各国承认中国新

政府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看它能不能偿还历届政府积欠的巨额外债。……在1937年7月前,南京政府已偿还外债共约2.75亿美元,约合国币8.25亿元,平均每年偿还外债1亿元左右。当时积欠西方国家的债务已经剩下不多了。

3、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因发动对共产党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围剿”等,军费开支很大,财

政上十分困难。……不久,中美签订了《美棉麦借款合同》。……国民党政府在美棉麦借款所得款项中,用于统制全国金融的约占40%,用于反共军事的约占36%,而直接用于国内经济建设的则很少。

第二组

4、中央银行于1928年11月在上海正式开业,宋子文兼该行首任总裁。中央银行开办资本2000万元,全部以国民党政府发行金融公债抵充,并无一元现金。……为了增加中央银行实力,国民党政府又于1935年用增发金融公债及银行垫支等办法将中央银行资本扩充到一亿元,使它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银行。

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在国民党政府刚建立时都已具有了相当大的规模,实力居华资银行前几位。……1935年3月蒋介石与孔祥熙、宋子文密谋后,操纵国民党政府的立法院通过1亿元公债发行案,用几纸公债券强行将中、交两行的官股分别增加到50%和55%,并逼迫不大听话的中国银行总经理张嘉敖辞职,派宋子文任中国银行董事长,……从此中、交两行成为国民党政府垄断全国金融和经济的重要工具。

5、杂乱的通货给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的障碍,直到30年代初,中国仍然实行银两、银元并用制度。……1933年12月美国政府颁布《银购入法》和《白银法案》后,世界市场银价猛涨,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引发“白银风潮”。……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财政首席顾问来中国考察,建议国民党政府采用纸币流通的“法币政策”。

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之一,是国民党政府一下子集中了3亿多元的白银。……实现了自清末以来历届政府为克服币制紊乱屡经拟议而未能实现的币制改革,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它使得国民党政府加强了对国内金融的控制。

法币的价值基础已不再是银本位,它也没有规定含金量,而是规定法币1元等于英镑1先令2便士半,以对英镑的汇率来表示法币的价值。这样,使得法币与英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成为英镑集团的成员之一。国民党政府把集中来的大量白银运至伦敦抛售,换成英镑存放在英国作准备,以维持法币的稳定。

美国对中国法币改革以好评,但同时又对中英金融联系加强感到非常嫉妒。美国政府于12月初决定暂停在伦敦收购白银。此时中国已将大量白银运至伦敦,而美国这一购银的大主顾一停止购银就使银价猛跌,……国民党政府因而遭受了更大损失。……经过谈判,在英国退让的情况下,中美两国政府于1936年5月签定了《白银协定》,美国同意继续购买中国白银,但中国出售白银所得外汇和黄金必须存放在纽约,中国将法币原与英镑挂钩的做法改为同时与美元挂钩,1元法币等于0.2957美元,使法币成为英镑和美元的共同附庸。

法币政策使日本不法分子在中国走私出口白银的活动受阻碍,而使日本帝国主义者更为恼火的是国民党政府进一步投靠了英美势力。……日本军部则气势汹汹地表示中国的法币改革是对日本的“公开挑战”。

第三组:

6、在1928年11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通过的《建设大纲草案》中规定:“凡关系全国

之交通事业,如铁路、国道、电报、电话、无线电等;有独占性质之公用事业,如水电、商港、市街、城市公用事业等;关系国家前途之基本工业及矿业,如钢铁业、基本化学工业、大煤矿等,悉由国家经营之。”……建设委员会靠行政力量接管地方企业和吞并私人企业,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首都电厂等少数企业;……中国建设银公司吞并和控制了广东银行、中国保险公司、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等一批官营或民营企业。

国民党政府在着重发展国营企业的同时,也颁布了一些有关民营工矿交通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如《特种工业奖励法》鼓励民间投资创办新兴工业;……国民党政府还先后颁布《小工业及手工业奖励规则》、〈〈工业奖励法〉〉等,奖励和扶持民营工业企业,提倡企业改良和采用先进工艺,增强竞争能力。

六、问题设计:

1、阅读课文和第一组材料,回答:造成1927—1936年中国经济处于困境的因素有哪些?

2、阅读课文和第二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国民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2)国民政府通过什么方式建立起四大银行对全国金融的控制?

(3)法币政策的实施背景是什么?法币政策的实施对国民政府有什么影响?从法币政策的影响中,你能说明英国、美国、日本与国民政府之间的关系吗?

3、阅读第三组材料,回答:国民政府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态度如何?对民族资本主义经

济造成什么影响?

4、阅读课文和第二、三组材料,概括官僚资本确立对全国经济统治地位的过程。能否说出

它和四大家族、国民政府的统治之间是什么关系?

5、综上所述,试概括出1927—1936年中国经济的特点。

6、请你尝试评价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的经济状况。

七、课堂流程:

1、导入。

2、示范小组说写知识结构。

3、老师学生点评。

4、老师指导阅读课文和材料,思考问题。

5、学生回答,老师学生补充完善。

6、老师学生小结。

国共十年对峙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学习目标】 掌握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实践、意义和影响;了解国共十年对峙结束的原因和发展; 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和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精神【基础自查】 1.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土地革命的基本概况;“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内容和意义 2.红军长征的背景、经过(可结合图适当补充)、结果、意义(重点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长征精神”的内涵 【概念解读】 1、土地革命:在革命根据地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领导武装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的基础上, 在广大农村进行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并以此来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种斗争形式,也是中国式革命道路必经的重要手段。 3、井冈山道路:通俗地说是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4、中央红军长征胜利与长征的最后胜利:中央红军的长征胜利是指1935年10月,毛泽东 领导的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长征的最后胜利是指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与红一方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5、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其主题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6、苏维埃政权:(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苏维埃制度是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俄国 劳动人民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 7、左倾与右倾:“左”倾:是激进冒险主义、机会主义,往往以革命的面目出现,表现为 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如王明的“左”倾错误,文革中的“左”倾错误等。“右”倾:是保守主义、投降主义,主要表现为保守、妥协、退让,如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二者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思想基础都是主观主义。两者都有危害性,尤其是“左”倾错误的危害性更大。因此,既要反“左”,也要反“右”。【知识结构】 一、“工农武装割据”形成 1、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 (2)秋收起义 (3)八七会议 2、“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1)土地革命 (2)根据地建设 (3)武装斗争 二、红军长征 1、背景 2、开始

国共十年对峙与抗日战争时间表文档

国共十年对峙时间表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 1927年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 1927年8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1927年底广州起义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 1928年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 1931年九一八事变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 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 1935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 1935年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 1935年一二.九运动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抗日战争时间表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1年10月12日黑龙江沦陷 1932年1月28日淞沪事变 1935年5月29日梅津美治郎就华北问题提出备忘录,7月6日,何应钦复函全部承认日方要求,《何梅协定》 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 1935年11月24日冀东内蒙脱离中央 1936年5月5日国共初步议和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月2月15日中共接受国民政府改编 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事变后,国军最高统帅蒋介石即宣示求战必应战战略原则,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7月26日平津沦陷 1937年8月7日国民政府决议抗战 1937年8月13淞沪会战 "八一三"事变,又称"八一三"淞沪抗战,是抗日战争初期继"七·七" 事变以后,1937 年8 月13 日上海军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壮烈战斗,日本帝国主义为扩大侵华战争在中国上海制造的事变,1937年8月13日爆发,即第二次上海事变 1937年10月30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 1937年11月5日上海沦陷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南京大屠杀 1937年9月11日-11月8日太原会战包括有:天镇战役[1]、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国共的十年对峙

国共的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 (1).含义: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起来。 (2).三者之间的关系: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是发动群众支持革命战争、巩固根据地的法宝,根据地建设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阵地,是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依托,根据地是战略基地。 (3).意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红军的发展。 2、中国共产党开创正确革命道路的过程: (1)南昌起义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新局面。 (2)“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3)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到达井冈山地区。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4)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武装达到10万人。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发展成为燎原之势。 (5)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粉碎敌人三次反革命“围剿”,1931

年11月,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3.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的异同。 (1)异: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但又滋长了“左”倾错误,给后来的中国革命带来了极大危害;遵义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到成熟的标志。 (2)同:都是在革命的危急关头召开;都纠正了党内的错误路线,使革命转危为安;都撤换了错误的领导人。 4.“井冈山精神”和“长征精神” 井冈山精神的内涵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 (1)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2)坚持党的绝对领导;(3)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思想作风; (4)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5)艰苦奋斗的作风、坚定的信念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付诸行动。 从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到1936年10月长征结束,形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

第十一单元国共政权的十年对峙 [复习目标] 1.分析说明国民政府只是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比较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与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的异同,正确分析国民政府政权性质的变化,全面分析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 2.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概括归纳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内外政策及其特点,并揭示其政策的实质,进而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深入理解毛泽东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实践和“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4.结合世界历史背景,联系二、三十年代国内形势,理清日本侵华逐步深入的线索,分析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原因和影响,认识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实质。 5.对比“八七”会议与遵义会议的异同,分析说明中共是怎样从幼稚走向成熟的。 6.分析对比张学良东北易帜和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特点、实质和影响,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正确全面地评价历史人物。 7.掌握抗日民主运动的主要史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抗日活动。 [要点梳理] 本单元包括1927年-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历史。涉及的主要内容是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日本大举侵华,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1.主要线索和阶段特征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政治上加强专制统治,围剿“红军”;同时,采取一系列整理财政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形成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在外交方面,发起改订新约运动。 大革命失败后,经过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中共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发展道路。由于“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实现战略转移。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民族危机加重,抗日民主运动不断高涨,中国共产党制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序幕。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从国民大革命失败到“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

6 第十五课 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3 一、课程标准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 二、学情调查 我所任教的是北京四中高一年级的7班和9班,在第一次上《鸦片战争》的时候,我感觉这两个班的基础都很好,7班的同学要比9班的更活跃一些,两个班的同学不需要在基础知识上过多的去强调,他们更需要提升能力,提升认识,评价,解读历史的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学的时候,需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看问题的视角,补充相对鲜活和新鲜的史料。 我这次讲的国共十年对峙,又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相对简单,也比较容易理解,但又有些枯燥乏味。政治性比较强,可供探究的余地不大,只要能接受既成的,公认的结论即可,所以在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讲述的生动性,不要照本宣科式的死板讲述。除了对既成结论的强调之外,可以补充一些相对新鲜的史料故事,同时在讲授中共土地革命的同时,可以安排和以往的农民革命的土地政策的比较,例如:天朝田亩制度,突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进性以及其成功的必然性,进而为解放战争以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解,做一些铺垫。

四、教学重点难点 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解与评价 五、教学流程 【导入新课】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是怎样走出低谷,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今天的新课“国共十年对峙” 【讲授新课】 提问:我们在上节课,讲到了国民革命的失败,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呢?提问:中共应该得到的教训是什么呢? 一、南昌起义 意义点一下即可。十大开国元帅中,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共有7人,除彭德怀,罗荣桓,徐向前外,都参与过。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在党的革命事业危急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请大家看教材71页第一段,划“清算陈独秀右倾错误,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意义:为党指明了方向。 尽管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但实际的行动却仍然是以夺取中心城市为主要目标,进而掀起全国的革命浪潮,最后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的道路。根据这一精神,中共又领导和发动了100多次的旨在夺取大城市的武装起义,其中著名的有湘赣边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让我们看一下秋收起义。 2.秋收起义 讲述:秋收起义原定分三路进攻长沙,结果均遭失败,5000余人的部队,起义几天后锐减为1500人,不得不停止进攻,而1927年12月的广州起义,尽管起义军在一开始顺利占领大部分广州市区,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这种占领也仅仅维持了一天,随后便被武装反扑的军阀部队赶出了广州,起义军除了少数突围之外,其余大部牺牲。 【提问】:中共组织的以攻占大城市为目的的武装起义,为什么都失败了?补充材料:1928年国民党军队,272个师又21个独立师18个独立旅,总数约200余万人。且多盘踞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中共则不到1万。中共党员的人数此时也仅仅是一万余人。 【总结】(1)城市敌人力量过于强大 补充材料:由于中国工业化程度很低,中心城市产业工人的数量和组织远不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和经过;理解南昌起义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地位。 了解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三次“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等基本史实,探究“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的必然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长征的历程;理解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学会深入分析和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课本图片和相关文字材料的分析,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分组讨论,探究“长征精神”,初步掌握从不同角度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分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产生的背景及探索和形成过程,得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是一条惟一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认识到这一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通过长征历程的学习和“长征精神”问题的讨论,培养不畏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增强直面困难、挫折的信心和勇气;通过遵义会议和长征胜利的学习,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自我完善、不断发展、具有创造力的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中国革命胜利的坚强保证。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在长征途中革命危急关头召开的,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她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成熟是通过自身的不断斗争实现的,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井冈山斗争及其它根据地的经验教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它基本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这样一条道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丰富、充实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国革命走向高涨。“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既有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又被正反的经验所证明,涉及历史事件较多,又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三、教学内容安排 教学要点 第一目“南昌起义” ①南昌起义的背景。②南昌起义的经过。③南昌起义的意义。 第二目“土地革命” ①“八七会议”。②湘赣边秋收起义。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巩固。④“工农武装割据”思想。⑤三次反“围剿”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国共十年对峙教案

库车二中教师集体备课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一、本课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情况,即南昌起义、土地革命以及红军的长征。这些内容全方位介绍了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继续引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曲折发展历程。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认识“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三次反“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等的基本史实,归纳总结中共在1927至1936年工作重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探索出了怎样的新的革命道路,分析中共成功探索的原因。 (3)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的召开,分析长征的原因和胜利意义,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结合现实分析南昌起义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学习方法,将前后发生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 (2)引导学生疏理由八七会议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联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分析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联系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分析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意义,培养学生联系历 史,对比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使革命转危为安,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国共的十年对峙测试题

基础训练11 国共的十年对峙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最重要的意义是 A.打响了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B.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政权 C.中共开始有了独立武装力量 D.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2.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得出的深刻教训是 A.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必须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必须建立新型的人民军队 D.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3.“九一八”后,蒋介石不抵抗的最主要原因是 A.期待国联“公理解决” B.认为中国实力不如日本 C.幻想日本会“担保中国本部十八行省完整” D.“宁可亡于日,不可亡于共”的反动立场 4.毛泽东指出:“红色政权能够在白色政权包围中发生和坚持下来,并且日益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是 A.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在人民群众中留下深刻的影响 B.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C.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 D.中国各地区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5.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主要原因在于 A.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与教育 B.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权力 C.认识到民族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D.国民党中亲英美派的奔走劝说联共 6.毛泽东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主要依据是 A.“八七会议”精神 B.共产国际指示 C.中国的国情 D.人民群众的支持 7.毛泽东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体现了唯物主义的原理是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走群众路线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8.造成1933年革命根据地重大损失,红军被迫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A.蒋介石连续五次“围剿” B.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统治中央 C.国共两党力量悬殊 D.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侵略中国 9.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 A.中共党内“左”倾错误带来的危害 B.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国共十年对峙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 国民大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1927 含义:是指中国人民在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国内革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和政治运动。 国共的十年对峙(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 一.南昌起义 1.背景:①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②中共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和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 ③敌人在南昌地区的兵力薄弱。 南昌起义军的部队来源:国民革命军 2.时间:1927.8.1 3.领导人:周恩来、贺龙 4.经过:起义成功后南下受挫,部分转战湘南,部分进入海陆丰。 5.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⑴八七会议(枪杆子里出政权) 1.时间:1927.8.7 2.地点:汉口 3.内容:①清算了陈独秀的左倾错误; ②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③决定在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4.意义:给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方向。 (2)秋收起义 1.时间:1927.9 2.领导人:毛泽东 3.目标:长沙 4.结果:进攻长沙失败,转向农村发展 注:三湾改编:1927年秋,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3)井冈山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1.含义:在中共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 起来,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2.关系:党的领导是前提,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武装斗争是基本形式, 根据地建设是物质基础,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 3.原因:①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 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②中外反动势力强大,并大多集中在城市,力量相对集中,农村 是其统治薄弱的地方,利于突破。 4.意义: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 ②推动了当时根据地的建设和革命的发展。 注:左倾: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危害性更大) 右倾:保守妥协退让 三.工农武装割据 (1)革命根据地的建设1927.10 1.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①俄国:城市中心论,城市包围农村 ②中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为什么要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1.这里群众基础好,国民革命时期湘赣边界地区曾建立过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 2.井冈山位于罗霄山脉的中段,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3.井冈山四周各县都是产粮区,便于筹粮筹款; 4.井冈山位于湘赣两省之间,距离大城市较远,反动统治力量较为薄弱,便于利用敌人的 矛盾,而革命影响也较容易传播出去。 2.其他根据地的建立(1930.夏) (2)土地革命 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 2.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3)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与项目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执行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路线。建国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期间为了更好地孤立地主,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将过去征收富农多余土地、财产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当时中共尚未建立,但是五四运动中的爱国之士遵循的思想路线是由苏联传入的马克思主义,而这些爱国之士实际上为日后中共的建立奠定了组织基础。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共成立,思想路线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1922年,中共二大召开,确立现阶段思想路线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1924年,国共开始合作北伐,当时的思想路线依然是反帝反封反军阀。1927年,中共召开“八七会议”,思想路线是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同年十月,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井冈山革命道路。1935年,长征途中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纠正了左倾错误思想。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其思想路线是与国民党合作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但是1939年,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确立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中共的思路随即调整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在斗争中求团结”“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1945年,抗战结束,思路是寻求合作,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联合执政,但是随着谈判的破裂,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思路即为解放全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第一,没收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第二,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实行"耕者有其田",发展各种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社经济; 第三,保护民族工商业。 总路线: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的,是改变买办的封建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 总政策: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 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国共十年对峙 练习题

国共十年对峙练习题 1、彭真同志将井冈山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这主要是因为井冈山 A.创建了中国人民军队 B. 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C.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 D. 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 2、朱德同志曾写过一首纪念遵义会议的诗:“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诗中赞扬的历史人物是 A.王明 B.周恩来 C.李德 D.毛泽东 3、美国记者斯诺说:“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A.秋收起义B.二万五千里长征 C.千里跃进大别山D.开辟敌后战场 4、红色旅游的宣传词中有“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的说法。这里的“历史红”指的是 A.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B.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C.人民军队的诞生 D.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5、遵义会议被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力挽狂澜”的一次重要会议。其依据是 ①纠正右倾机会主义错误②提出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③从军事、组织、思想上彻底清算左倾错误④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④ 6、1930年6月,李立三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最后的死命。”这表明 A.中共还没有找到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B.他认清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C.他认识到农民阶级力量的伟大 D.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7、我党从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失败中得到的最突出的教训是 A 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B 中国革命的重心应由城市转向农村 C 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 D 必须尽快解决农民问题 8、刘大为、苗再新创作的巨幅绘画《井冈山会师》,图中部队高举的红旗上,五角星内有镰刀与锤头(一说斧头)的徽标设计。这一设计的寓意是 A.部队官兵的主要成份是工人和农民 B.这支部队是中共领导下的工农武装 C.革命正确道路是开展工农武装割据 D.中共进入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时期 9、某学生在网上搜到一段歌词:“锣鼓响,秧歌起,黄河唱,长城喜。腊子口上降神兵,百丈悬崖当云梯。大盘山上红旗展,势如破竹扫敌骑。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南北兄弟手携手,扩大前进根据地。”此歌词反映了 A.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战争B.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取得长征的胜利 C.八路军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 D.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西北地区的进攻 10、上海《申报》的一则新闻报道中写道:“赣匪因石城兴国失守,知残局不能再支,朱毛彭等股约八万放弃云都、瑞金老巢西窜。”这份报道应该发布于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11、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右表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四个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其中1927~1937年处应该填写()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知识点一 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 (一)背景 1.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败。 2.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 握革命领导权和军队的重要性,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二)过程 1.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军队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在汉口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错误;确定 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总方针;举行秋收起义。 3.秋收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1928年朱、毛井冈山会师,创建工农红军第四军。此后共产党人创建了十几块农村根据地,红军发展到10多万。 4.建立政权: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建立。毛泽东当选政府主席。 5.五次反围剿:1930—1934年,根据地军民进行了五次反国民党围剿的斗争。前四次取得 胜利,第五次失败。 6.红军长征(1934—1936)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在博古等左倾错误领导人指挥下失败。 (2)过程 ①中央红军及中央机关:1934年10月,从赣南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1935年1月,中共 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确立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后,历尽艰险,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②二、四方面军: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与前去接应的红一方 面军会师。三大主力红军长征完全胜利结束。 (3)长征胜利的意义: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为中国 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力量,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三)国共十年对峙的影响 1.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最全版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湘潭市江南中学王冬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本课分三个子目:南昌起义、土地革命和红军长征。向学生介绍了国共10年对峙的有关历史情况。可整合为两个方面内容:“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和红军战略转移。 2、教材地位: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失败。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 主要矛盾,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 在逆境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在这一道路指引下,最终取得了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以,本节课内容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 地位。 3、教学重点:土地革命、红军长征 4、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及实践、遵义会议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把握“工农武装割据”形成的基本史实,概括中共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了解红军长征中的主要史实,探讨所产生的“长征精神”的重要影响。 (3)领会遵义会议内容及意义,认识我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所作出的努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创设情境,设置问题,运用比较、分析 归纳、概括等方法,促使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 点和方法,解决问题,不断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习惯。 (2)通过历史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 生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历史事件的发展与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所作出的巨大努力, 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与毅力以及团结协作的革命精神。 (2)通过了解长征的系列情况,教育学生弘扬“长征精神”,从而形成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对“工农武装割据”及遵义会议的把握,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爱国爱民情怀。 三、教法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史料,包括文字和视频资料,了解中共在国共十年 对峙时期为中国革命所做的探索与努力; 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导、分析、归纳、概括、讨论、探究等,引导学生 积极探讨“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等重大事件的深刻意义。 四、教学过程——“自主学习,问题探究”模式 1、情境引入: 听电视剧《长征》主题曲《十送红军》片段,用情景再现的方式导入,激活学 生思维,激发本节课学习兴趣。----学生回答歌名,教师点出本节课学习内容 2、自主学习: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同步试题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1937年以前)。 一、南昌起义 1.原因 中共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中共掌握了部分武装力量,南昌附近的敌人力量比较薄弱。 2.经过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领导革命军占领南昌城。 3.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2.秋收起义 (1)概况: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进攻长沙受挫,改向山区进军。 (2)结果: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土地革命 (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2)意义:广大贫苦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4.根据地建设 (1)经济建设:毛泽东领导军民进行经济建设,粉碎了国民政府的经济封锁。 (2)武装斗争: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3)政权建设: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博古、李德等人犯了“左”倾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经过 (1)开始:1934年10月。

(2)遵义会议: ①时间:1935年1月。 ②内容: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③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胜利: ①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师。 ②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3.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 (3)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1.“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什么?“工农武装割据”的内容是什么? 依据: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2.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各内容之间的关系 ………主题一中共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史料探究] 材料一秋收起义原计划要去打长沙,大家也都想进长沙……可是长沙打不下来,目前长沙那样的城市,还不是我们蹲的地方,那就不要去了。我们要到敌人管不着或难得管的地方去,到乡下去,在乡下站住脚,养精蓄锐,发展我们的武装力量。 ——《秋收起义》 材料二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 ——《井冈山的斗争》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认识“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三次反“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等的基本史实,归纳总结中共在1927至1936年工作重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探索出了怎样的新的革命道路,分析中共成功探索的原因。 (3)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的召开,分析长征的原因和胜利意义,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结合现实分析南昌起义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学习方法,将前后发生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 (2)引导学生疏理由八七会议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联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分析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联系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分析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意义,培养学生联系历 史,对比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 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使革命转危为安,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 难点 南昌起义的背景、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遵义会议的意义,理清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反抗和探索斗争的线索及成功之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坐落在南昌市中心的人民广场南端,它是1977年为纪念八一南昌起义50周年而建立的。塔的正北面是夜间也元帅题写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堂”九个大字。下嵌“八一南昌起义简介”的花岗岩石碑。塔顶由直立的石雕步枪和用红色花岗岩拼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组成。那么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呢? 新课讲授 (一)南昌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为挽救革命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这场起义势在必然,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南昌起义。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结合练习册,理清南昌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意义, 1.原因:大革命失败使中共认识到必须掌握武装力量 2.经过:时间、地点、结果、起义后部队的去向 3.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这些重要成就正是在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基础上获得的。 【问题探究】:南昌起义夺取了南昌这个城市,最终南昌起义的余部去了什么地方?这说明了什么?

高三二轮复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高三二轮复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 一、阶段特征: 1.日本加紧侵华:(1)原因:日本大举侵华有深刻国际国内原因-根本是因为这是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既定国策,其次大危机也加速了其通过战争转嫁危机的步伐,中国国内的混战给其侵华提供了机会,国际列强忙于应付国内经济危机难于干预。(2)过程:侵华过程不断加深:九一八事变后吞并了中国东北,扶植建立了伪满洲国;制造华北事变,意欲吞并华北,企图灭亡全中国。(3)影响:随着日本侵华不断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不断上升,华北事变后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2.国民党的统治:(1)对日妥协退让,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不断对红军根据地进行围剿;随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在西安事变后被迫转向与中共合作抗日。(2)采取措施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 3.中共探索走向成熟:(1)开创工农割据革命道路;(2)被迫进行长征;(3)遵义会议中共走向成熟,也使革命再次转危为安。(4)中共领导抗日:具体史实参考上面表格。 4、近代化十分曲折:(1)经济发展:随着国民党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但受到官僚资本排挤,仍然困难重重;(2)政治上:中华大地出现了红色政权-工农苏维埃政权,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现代化道路在壮大;(3)思想结合:马列主义原理和中国国情结合,诞生的工农割据理论。 检测训练: 1.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位外国来访同志说:“……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 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B.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 C.遵义会议的召开D.长征的胜利完成 2.《剑桥中华民国史》写到:“当共产党出发长征时,亚朋德和A.J.比林汉(外国传教士)考察了共产党原先统治过的地区。在那里他们发现农民们喜欢的是共产党,而不是国民党。”当时农民们喜欢共产党的主要原因是 () A.红军打败了国民党“围剿”B.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 C.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利益D.国民党对日妥协投降 3.近代《良友》画报第62期刊登一幅大大的地毯,说明性文字写道:蒋主席公邸地毯图案,色彩庄严而华丽,象征全面统一,表现国体尊荣,然而际此10月国庆节期,内忧外患频仍,东北一角,崩缺糜烂,即使毯毁损,已堪惋惜,况国土失陷,可哀孰堪!这期画报出版的时间应该是() A.1915年 B.1927年 C.1931年 D.1949年 4.下表为1894~1936年中国和外国产业资本的比重变化表,该表不能反映出中外产业资本比重() A.外国资本的增速约为本国资本增速的一倍 B.中国经济现代化主要是由外国资本促成的 C.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具有依附外资的性质 D.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工业增长速度 5.右图为上海滩最早刊登的抗日宣传广告:把绘有铁路干线 的东北三省地图作为主图案,其上部印有“请国人注意东北形 势”字样,右侧绘有一个巨大的叹号;叹号两侧是“外侮日亟”四 个美术字。广告的中右部印有“国人爱国,请用国货”字样,最下 面才是“美丽牌”“有美皆备,无丽不臻”的广告语, 并绘有三包 “美丽牌”卷烟。通过该广告,可以判断() A.日本侵略日益加剧中日民族矛盾 B.抗战时期国人民族危亡意识的增强 C.国共已就合作抗日达成共识 D.中华民族已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6.(2013?北京东城区统检)下面为“1927~ 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折线图”。图中显 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增加,导 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开展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 C.抗日战争的爆发

国共的十年对峙课堂笔记(强烈推荐!!)

国共的十年对峙课堂笔记 发布:佚名时间:2009-7-27 13:15:00 来源:京翰教育中心录入:malajia 人气:105 【文字:大小】 国共的十年对峙课堂笔记 [阶段特征概括] 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由对立斗争逐渐走向合作;中共不断探索革命道路,并由幼稚走向成熟;日本侵略加剧,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重难点分析] 1、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①、从国民大革命失败到“九?一八”事变前,中国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即国内阶级矛盾居于主导地位。 ②、1931年,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此后,日本不断扩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 ③、1935年,日本制造华北事变,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 2、中国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 (1)、中共领导的抗日救亡斗争: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发表宣言,提出“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主张;②、中共在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后来发展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又发展为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③、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④、领导著名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⑤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促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2)、东北人民自发的抗日斗争: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组成抗日义勇军,沉重打击了日伪军。 (3)、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的抗日活动:①、冯玉祥在北方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②、蔡廷锴等爱国将领在南方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领导抗日斗争;③、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是这一时期抗日民主运动的最高潮。 3、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及其原因 (1)、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 ①、1922年,中共二大在中国人民面前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②、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及时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八七”会议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出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道路。 ③、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在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纠正了王明的“左”倾错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