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融情入景话离愁

融情入景话离愁

融情入景话离愁
融情入景话离愁

融情入景话离愁

一剪梅?唱到阳关第四声

刘仙伦

唱到阳关第四声。香带轻分。罗带轻分。杏花时节雨纷纷。山绕孤村。水绕孤村。

更没心情共酒尊。春衫香满,空有啼痕。一般离思两销魂。马上黄昏。楼上黄昏。

刘仙伦,江西庐陵人,其词与同时期的词作家刘过齐名,时称“庐陵二士”。这首《一剪梅》内容上是一首送别词,可以说在众多咏离愁别恨的词中它别具一格。词的上片写别时之依依不舍,下片写别后之寂寂难耐、上、下两片以时间为序,情景交织,把一段离情别绪抒写得淋漓尽致。

起笔“唱到阳关第四声”,直接从送别的最高潮切入,把送别前以及送别初的情景全部省略,显得非常突兀,所谓“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有片言居要,警策全篇的效果。原来古人别离时,多饮酒唱曲,《渭城曲》是其中的经典曲目。所谓“第四声”,指的是歌词里面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作为送行与辞别的双方,听到或唱到这一句时,真的要柔肠寸断了。一般来讲,“第四声”犹言送别的最后阶段,整个送行该有的步骤都差不多做完了。苏东坡《东

坡志林》有记载:“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叠。”白居易《对偶》诗:“相逢切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唱完第四声,整个送别仪式就要?Y束了,已到了“兰舟催发”的时候。“香带”表明送别的是一位女子,“罗带”则表明要离去的人是一位男子。可见这首词写的是一对恋人的离别。“轻分”一词重复出现,把送别双方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活动刻画得极为细腻传神。轻轻地松开手,你松开了我的香带,我松开了你的罗带;你我心中有多么依依不舍,都包含在这“轻分”的一个“轻”字里。徐志摩的一首现代诗《再别康桥》开头一段:“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应该说两首诗中的“轻”有一样的表达效果,感人至深。

接下来词人没有去写一对情人的依依话别,而是着力描写离别时的时令环境:清明时节,细雨纷纷,山环水绕,村舍孤寂。从而营造出一种冷清孤单凄凉的氛围,词人将离别之情融入清明雨景中:在离别的情绪中,山、水、村庄都变得特别孤寂了。

下片写别后的孤寂难耐。一个人独处空房,饮酒可以忘掉思念之苦,可是一点饮酒的心绪都没有,只能一任双泪滴湿春衫。遥想对方,正和自己一样,也在离愁别绪里品尝孤独寂寞的滋味。结句再次融情入景:黄昏时,佳人在楼上思念远去的亲人,而亲人则在远去的马上想念家中的亲人,正

是一种相思两处同。“黄昏”可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经典意象。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陆游的“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不借“黄昏”这一意象营造情境氛围。本词以“马上黄昏,楼上黄昏”作结,更有如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去回味、体会,真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就是融情入景,上下两片结尾处都是以景作结。一对情人相别之苦和相思之痛都融入眼前的雨水、孤村和黄昏等景物之中,情景交织,此情此景读来如在眼前。

入情入境,入理至深

入情入境,入理至深 初中语文教材中,童话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童话由于其本身的通俗易懂,之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反而在课堂重点难点的确定上增加了难度,由此导致教师对教学环节与课堂时间难以掌控,学生在课堂上收获也微乎其微。本文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童话课文《七颗钻石》为例,从可行性、必要性和具体要求三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童话教学中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的问题。本文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童话课文《七颗钻石》为例,探讨初中语文童话教学中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的问题。 一、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童话文本的可行性 其一,就童话的特点而言,童话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童话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通过幻想,采用拟人等方法,写出的新奇有趣的故事。”这一特点使其对于学生的初步阅读不会构成任何障碍,《七颗钻石》一文,学生可以在初讀文本后就概括出故事的经过,并能把握爱这一主题。这为深入解读文本提供了思考基础,同时也可以节约课堂时间以用于深入解读。同时,童话还有反映生活、具有教育意义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它具有深入解读的意义。 其二,就初一学生的思维变化特点而言,初一是学生从儿童向青少年转变的时期,学生的思维广度快速拓宽、思维深度逐步加深。他们已具备了基本的文本阅读能力:对于文本的内容,可以准确概括;对于文本的教育意义,可以有自己的价值判断。除此之外,他们在阅读中开始追求提升,强调个人感受,绝不盲目从众。这样的思考阅读,使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童话文本具备了可行性。 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童话文本的必要性 以《七颗钻石》为例,这篇童话被选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语文书,同时也选入了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语文书,但编者的用意绝不相同。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识字、概括故事经过、了解爱这一主题,是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而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把握文体特征、深入解读文本,才是他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正如萨特所言,“文学对象是一个只存在于运动中的特殊尖峰,要使它显现出来,就需要一个叫做解读的具体行为”,童话的学习需要每个学生自己的解读。 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解读童话文本的具体要求 (一)老师自己要先“吃透”文本,深入解读。 让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并非言之即可为之,这首先要求老师自己要先“吃透”文本,不能只按照阅读的初步印象或只参照教学参考书来指导学生。

诗歌之景和情的关系

诗歌鉴赏中的景和情的关系 1、大家好!本周分享下午又要开始啦!具体时间是今天下午3:00——4:00!本次分享的内容稍有些难度,主要针对“诗歌鉴赏”这一专题中的一点。诗歌鉴赏对于高中各个年段的学生都是非常大的难点,因此,下午时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希望大家都来关注! 1、大家好!我们本次的分享开始啦!上午已经说过了,这一次应一些家长朋友的要求,我们来讲一次“诗歌鉴赏”。 2、诗歌鉴赏是各个年级学生的学习难点,而进入到高中,学生又必然会在考试中遭遇这一题。那么,同学们就应该趁早地勇敢地去“啃下这个硬骨头”。 3、逐一地将诗歌鉴赏中的每一个知识点弄明白,将难点化为自己的优势,那样岂不是非常有成就感?同时也会让自己的语文功底有一个明显的加深。 4、这一节课,肖老师就来为大家解决一个看似很小,但实则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诗歌鉴赏中的景和情的关系”。 5、在考试中,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有很多种,在这里不一一赘述,而“景与情”是其中重要的一种,也是考试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类题型。 6、其实,无论古今,不分文体,只要有意识地去写景,目的就是抒情。 7、诗歌鉴赏本来篇幅就很短,如果作者还花费很多笔墨去描写景色的话,那一定是用心良苦,要抒发自己的一番情感的。 8、因此,如果考生在读一首陌生的诗词时,如果发现诗词中有写景物的词语出现,那么就要将自己的答题思路调整到肖老师即将要讲的这方面上来了。 9、在景与情的关系中,要分出三个类别,分别是“以乐景写乐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哀情”。 10、我们分别举例说明—— 11、首先说第一种——以乐景写乐情,这个类型可能是因为太过完美,而文人们大多数是因为悲慨而抒发情怀,因此在古诗词中,“乐景乐情”很少出现,因此我们不做学习要求。12、再说第三种——“哀景写哀情”,同样是表达上比较单一,很容易被辨别出来,因此出题者也不会经常运用。 12、那么我们就集中说第二种——以乐景写哀情。解释开来,意思很简单,就是诗人将美好的景物写入到文字中,但是却因此而伤怀,表达了一种悲伤的情绪。 13、这种写法在诗词中很是常见,如果掌握得好的话,会解决诗歌鉴赏中的一类题型。 14、我们来举例解释一下,大家看下面一首词 15、《菩萨蛮》(魏夫人) 溪山掩映斜阳里,楼台影动鸳鸯起。隔岸两三家,出墙红杏花。 绿杨堤下路,早晚西边去。三见柳绵飞,离人犹未归。 16、怎么样,可以试着翻译一下它 17、在这首词里,大家都能找到什么景物呢? 18、没错,我们可以看到“溪”“山”“斜阳”“绿杨”“楼台”“鸳鸯”“红杏”“柳棉”等景物。 19、是这样吗? 20、好,我们继续看,这些景物看起来有什么特点呢? 21、让我来带大家赏析一下吧,先看词的上片 22、夕阳西下的时候,小溪、青山掩映在斜阳里。鸳鸯鸟悠闲地在水面上休息,微风吹拂之

借景抒情和融情于景

“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与“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指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 “触景生情”是指诗人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种情感的抒发。 “寓情于景”是指诗人带着由自己的遭遇或处境而产生的强烈感情(如欢乐、悲哀、苦闷、彷徨等),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以客观之景来寄托感情。 (1)“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选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颜色。“触景生情”是先见景,自然景物的变化触发了作者的联想,引起和触动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的区别: “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例如:1、2006年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福建卷) 端居①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②。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叙)。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析)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现色彩,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评) 2、滁洲西涧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抒写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答: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叙)诗人独爱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析)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评) 3、题菊花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注)青帝:司春之神。 问:这首诗在情与景的表现上有何特色? 答:这首诗运用了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的手法,(叙)因见到菊花在秋天开放时冷寂,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发挥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变菊花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析)抒发了对菊花开不逢时的惋惜和不平之情。(评) 借景抒情或者寓情于景与情景交融不属于一个术语层面。前两者是修辞,后一种指意境。 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借景抒情的落脚点在情上,景是为抒情服务的,所以借景抒情不一定能够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比如: 窗外的柳枝轻拂着,是我对你温柔的爱。 这句话的重心是抒情。但绝对不是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则重在景,写景中含有情感。 比如: 我们相互依偎在柳树下,柳枝们在温柔地相互缠绕。 这句话的第二句不是抒情,只是讲了柳枝在风中缠绕的事实,但是含有情在其中。情与景交融在了一起。 “借景抒情”重点在情,景物或意象是抒情的媒介;“寓情于景”重点在景,“情”包含在景物或意象之中。二者如果“表现出色”,就称作“情景交融”。

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领

在入情入境的朗读中领悟字、词、句、篇 邓丽云 在转变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自悟出文中的字、词、句的美妙,领会作者要传达的主题思想,做了以下三个尝试: 一、给课文打朗读节奏线。 比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打记朗读 的停顿、语气语调。用“——”表示要连读,“===”表示要读的快些,“`”表示重音,“↘,↗,→”表示语调的升降,“~ ”表示声音的延长。如第一、二自然段可以这样打记: 小壁虎在墙角捉蚊子,↘一条蛇`咬住了它的`尾`巴。↗小壁虎一`挣,↗挣断`尾`巴逃走了。↘ `没`有尾巴多~难看啊!↘小壁虎想,→向`谁~ 去`借一条`尾` 巴呢?↗ 我发现自从学生学会打记节奏线以后,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更到位了;对句 的领悟也有了提高;读起文章来语意正确了,不再有结结巴巴,甚至出现错位读的现象。 二、根据朗读指导,分小组理解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我还给每篇文章设计了朗读指导品味。引导同学们朗读指导理解课文,在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交流。我则巡视指导。时间久了,我发现学生在通过领会朗读指导,能更好地理解课文作者要传达的思想,从而把自己的体会用声音表达 出来,达到理解课文,表达课文,享受美文的目的。 比如,我在指导学生朗读《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一自然时作了以下朗读指导: 第一自然段朗读探讨: 1.小壁虎在墙角捉蚊子,它太()了,连蛇来了,它都没有发现。所以我认为读第一句话时要读出小壁虎捉蚊子时的()。蛇咬小壁虎的时候,速度一定会很(),我认为读第二句话的时候,要读出蛇突然咬住了小壁虎的尾巴时的速度之()。

2.小壁虎发现蛇咬住了它的尾巴,再不逃跑就没命了,小壁虎想也没想,本能地用力一(),挣断尾巴逃跑了。当时的起情景真是太()了。我认为读第三句时要读出小壁虎挣断尾巴逃跑时的危险的情景。要突出“()”的动作。 通过以上思考,我发现学生对文章的第一自然段中小壁虎遭遇危险、逃脱险境的境况理解得更深刻了,对“挣”的理解也是水到渠成,他们在自我品味中,就自悟出了字词句段的意思。这对于他们无论是品文章还是写文章都大有益处。 三、学生自由上台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朗读。 在这一环节,我引领学生分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排演朗读。尽量做到 每个自然段都有人展示,我则巡视指导。排演完毕,学生自我上台展示朗读课文。要求如下: 1.展示的同学分工要明确。尽量展示最好的自己。 2.倾听的同学要尊重展示的同学,安静倾听,边听边发现同学展示时的优缺点。 3.当同学展示完毕,倾听的同学要自由评论,要求先说优点,再提出建议。双 方同学态度要诚恳、虚心。目的是提高大家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学生谈收获。 5.教师发表评论。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认为设计“朗读指导提纲”,引导学生自我思考,自我讨论,自主悟出课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意图;让学生通过品词、品句、品段、品篇,理解了字、词、句、篇;让在朗读感悟、感悟朗读中体味文章、理解文章是学生学会欣赏美文,学会写作的一个有效途径。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诗歌鉴赏中景与情关系 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 1、触景生情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是触景生情式。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

描写中如何突出景物特征

《描写中如何突出景物特征》教学设计 设计说明: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是以单元主题构建模式组合课例篇目的。每册教材按专题分组编写,每个专题从导语到课后思考题,各个部分都从内容和形式上凸显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联系、应用,后面有总结、拓展,整组教材交织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在课程研发开发中心编写的高中《教师教学用书》中,明确规范教师进行单元教学时“首先理清专题脉络,弄清楚课文在专题中的地位、作用,注意结合专题重点来组织教学内容。” 而我们的现状往往是按部就班地进行孤立教学,按顺序就“一篇”教“一篇”。很少揣摩编者的意图,以及文本间的内在联系和前后链接,难于发挥教材单元主题建构的优势。孤篇教学另一个弊端是教学效率低,教学时数不够,一线教师都出现了中“阅读鉴赏”,轻“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的教学去向。 课题《写出景物的特征》在必修二的“表达与交流”部分,内容的安排与“阅读鉴赏”板块散文单元的几个篇目有好的对应关系。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容易忽视这种对应关系而孤立地进行作文教学,本教学设计试图用整合的方式,实现“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的有效融和,更好地体现教材编写的意图,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模式预设:确定整合主题——整合课内范文——探究范文特点——模仿范文写作——交流展示评价——修改完善升格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明白突出景物特征的技巧与方法。 2.能运用这些技巧和方法指导写作。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自主探究得出景物特征的方法。 2. 通过合作交流自主修改升格习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描写景物感受大自然之美,学会发现没,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难点: 1.探讨总结突出景物特征的方法。 2.运用总结出的方法和技巧指导修改升格自己的习作。 教学媒体: CAI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描写校园一角的初冬图 2.收集几张学校初冬的照片也可以自己绘画 教学过程活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3分钟) 展示学校的秋景图和优美的秋景描写文字。 (师:如何让我们描写的景物充满生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二、整合阅读名篇(10分钟) 师: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的写景名篇,这些作品带着荷的清香、雨的气息、山的雄姿、水的光彩,像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下面我就来欣赏这些优美的画卷。 链接范文《荷塘月色》里的“月下荷塘”与《故都的秋》“小院秋晨图”。 比较这两段在写景上有何相同点? 活动:先自主完成再小组交流,展示小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 教师预设:

入情入境入门入格

入情入境入门入格 对于大多数刚入学的学生而言,写字基本还是一片空 白。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写出一手漂亮的字,对于每一位语文教师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笔者在多年的写字教学中不 断思索,不断实践,逐步摸索出了“入情?入境?入门?入格”的小学低年级写字教学四步教学法。 、入情――激发兴趣 在写字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喜欢写字、写好字,并养成 良好的写字习惯,首先就应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智慧地教学,有效地引领。 1.歌谣浸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在对第一学段 的要求中明确提出:“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有利于把字写端正,而且有利于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保护学生的视力。那么怎样杜绝学生在写字过程中出现歪头、驼背、胸口抵住桌边等不良姿势呢?这就要求教师做到科学指导、严格训练,让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 教师在写字教学中,可以通过编写一些简短而富有童趣 的歌谣来提醒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写姿势。如《写字姿势口

诀》:头正、身直、肩平、足安。再如《握笔歌》:老大老二对对齐,老三一定要托住,老四老五往里收,笔尖朝着左上方。学生每次开始写字握笔的时候,就随口唱唱这些歌谣,良好的读写姿势就在天长日久的训练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2.美感熏陶 手漂亮规范的字能给人愉悦之感。《语文课程标准》 中也要求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低年级段所要求写的汉字大部分都是象形字、会意字,而它们与画密切相关。所以,在写字教学中,教师可以经常给学生欣赏一些名家名帖,也可以酌情渗透一些有关汉字发展历史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认同感。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水的学问》这节写字课时,重点指 导学生写好“水” 字和带有三点水、两点水的字。教学伊始,教师先告诉学生中国历史悠久,在很久很久以前,聪明的祖先就创造了汉字,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在不断发生变化。 比如今天要学习的“水”字就在发生着慢慢的变化。教师相 机出示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中的“水”字, 学生一下就被汉字的神奇变化吸引住了,在感叹汉字魅力的同时,写好“水”字的愿望也就变得异常强烈了。 3.故事引导 书法史上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人学书故事。教师可以时 常在写字教学中讲一些这样的故事,如王羲之“临池学书” 清水池变“墨池” 的故事,三国时钟繇抱犊入山学书的故事,岳飞在沙上练字的故事……这些故事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是激励学生勤奋练字的生动教材。它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也能在潜移默化中督促学生养成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水的学问》这节写字课时,就给学 生讲到了《孔子游春》的故事,让学生们了解到,原来司空见惯的水

“景”与“情”之间的几种关系

古典诗歌中“景”与“情” 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诗人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隔”与“不隔”)的角度来说,景与情的关系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从景与情的感情色彩角度来说,景又有乐景与哀景,情也有乐情与哀情,这又有了以下四种关系: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这里同时也涉及到衬托(反衬与正衬)的表现手法。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作一比较分析。 一、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的角度 1、触景生情 春思 李白 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李白有很多描写思妇心理的诗篇,《春思》是其中之一。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春”字通常语意双关:既指春天,又可以用来比喻男女之爱。本诗《春思》中的“春”就包含有这两方面的意思。本诗以相隔遥远的燕秦两地春天景物起兴,别具一格。思妇触景生情,想起了远方的丈夫,颇为伤怀。她申斥春风,正是明志自警,恰到好处。全诗深刻地表达了各种复杂的感情,描写了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又表现了她忠于所爱,坚贞不二的高尚情操。是触景生情式。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了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春天的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2、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

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3、因情造景 苏东坡说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因情造景;“画中有诗”是景中寓情。前者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后者是借生动的画面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形和神统一,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景交融。柳宗元的名诗《江雪》是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寒江独钓图,把寒江飞雪、孤舟独钓的画面官得十分生动,使人感到大雪覆地、朔风逼人,而钓翁于严酷孤独的环境中,甘于披蓑独钓;这正蕴寓着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绪。作者因参加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远谪,这个画面正表明他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不屈的志节。这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初读时也许觉得这只是一幅平淡的山水画,但是愈仔细体味,愈觉得意味隽永,意境深远。

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 一、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记叙类:倒叙、插叙、补叙、先叙后议、夹叙夹议 描写类:写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写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动为静、化静为动 说明类:说明方法: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画图表 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一般到特殊)论证类: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 力。 引用论证: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对比论证: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比喻论证:可把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 论证结构:总分、层层递进、并列 抒情类:借景抒情、直抒胸臆、融情入景、寓情于理、缘事抒情 记叙文主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其中兼有说明、抒情和议论; 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也有叙述、议论甚至描写; 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说明或是抒情 二、表现手法:悬念,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托物言志、白描、细节描写、铺垫、正侧面结合、象征、借古讽今、渲染、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 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的××特征。 3、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入情入境 提升人生境界

入情入境提升人生境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文字,体会人民解放军抗洪处境的艰难,感悟他们心系人民、英勇无畏、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1.渲染气氛,激情导入 师:我这里有一组图片,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1:我觉得这三个地方的景色非常美。岸边树木葱茏,水面如镜,人民生活悠然自得! 生2:简直就是人间天堂! 生3:景色太美了,我真想亲眼看一看,亲身体验一下! 师:这么美的地方在1998年夏季却面临着长江洪水的巨大考验。持续不断的大雨以逼人的气势铺天盖地压向长江。洪水一泻千里,几乎全流域泛滥,严重威胁着长江两岸4亿黎民百姓的生活,请看视频。(播放视频。)

师:有什么想说的? 生1:洪水到来就像猛虎下山一样。 生2:洪水太可怕了!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回到1998年,那个令人难忘的夏天,和人民子弟兵一起深入抗洪第一线,打响一场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师:齐读课题,可以读得有气势、有力量一点。 设计意图:先播放荆江、武汉、九江三地洪水来临之前的精美图片,再播放洪水到来之时的视频。洪水如千万条巨龙,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所到之处摧枯拉朽,无一幸免。精美的图片、极具震撼力的视频,加上简单明了的叙述,既揭示了文章的课题,又渲染了课文的气氛,让学生一下子进入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场面。 2.保大堤,彰显英雄本色 师: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是怎样保大堤的呢?我们一起看“活动一:保大堤”。 (1)按要求自主学习。 ①读课文2~4自然段,画出特别能表现解放军战士们精神的词句。 ②再读所画内容,选择体会最深的词句,读一读,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 ③想想第2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情景交融与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与融情入景 ——《归园田居》与《山居秋暝》抒情手法之比较 我们平时在诗歌评论与鉴赏中,常常将“情景交融”与“融情入景”、“借景抒情”等用语涵义混合起来,但在诗歌创作中,“情景交融”与“融情入景”作为抒情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还是有区别的。 “情景交融”,即情语与景语融为一体,或随景赋情,情随景生;或移情于景,景中见情;或物我情融,主客一体。唐代近体诗诞生之前,情景交融是诗歌抒情手法发展的极致,历代情景交融的诗篇举不胜举。如: 归园田居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 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诗至唐代,唐人在继承和发掘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了“融情入景”的特殊表现手法,使抒情诗创作达到前无古人的境界。所谓“融情入景”,乃指将诗人的主观情感(包括情绪或意念)完全融化在景物描写之中,或隐藏在景物描写的背后,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上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融情入景”是唐代近体诗创作使用最普遍的手法之一,采用此手法的诗作俯拾即是。如: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唐以前历代情景交融的诗篇,都是运用情景互动的方式抒发情感。诗中固然有“景语”为情感的抒发作铺垫或烘托,可以起到强化或深化情感的作用,但诗歌情感的表达仍离不开“情语”,是靠“景语”与“情语”的交互配合来实现的。而且,随着文人创作的兴盛,诗中“情语”、“景语”均趋于生活、细腻,往往

小学一年级语文入情入境 多元体验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入情入境多元体验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目标预设 1.认识荷、珠”等12个生字,会写是、朵”等6个生字。 2.学生通过自主朗读、表演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乐于创造美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小动物头饰。 2.生字词卡片(躺、眨、立、展开、蹲、唱、游、捧)。 3.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猜猜说说,互动游戏 1.猜一猜,说一说。(出示一个圆圈) (1)请你看图猜一个字。谁能猜两个字?还能猜一个三个字的词吗? (2)(点击出示圆圆的”)那种特别圆的感觉是怎样的呢?(指名读,评议)(3)你知道哪些东西是圆圆的”? 2.把圆圈改成绿色的。 (1)评议,出示绿绿的”一词,指导朗读。 (2)哪些东西既是圆圆的”又是绿绿的”? 3.板书课题,指导朗读课题。 二、画画背背,快乐感受 圆圆的、绿绿的荷叶是什么样的呢?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画一画吧! 1.看到这么美丽的荷叶,你想到哪个词,想到了哪首诗? 2.一起背古诗《小池》。 3.小结:美丽的荷叶不但小朋友们喜欢,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朋友也喜欢。下面请小朋友们打开书,读读课文,看看他们的感受吧! 【点评: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是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教学中通过游戏猜猜、说说、画画”,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并将其融入了教学情境中,学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者,这是有效阅读的开始。】 三、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和词语。 2.自主合作,识记生宇。 3.互动交流,识字大检测。(学生把记住的字用顺口溜、动作、谜语、加一加、减一减等形式表达出来,让其他小组同学猜,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扬或鼓励对方)【点评:如何让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生动而有实效呢?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突破。鼓励学生在自主识字的前提下,互动交流,启发、丰富学习伙伴间的识字方法,检测识字效果,让孩子们学会相互欣赏,相互激励,培养学生识字的信心,发展识字能力。】 四、再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想一想:谁喜欢荷叶?

融情入景的诗句

融情入景的诗句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2、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 3、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林杰《乞巧》 4、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5、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6、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7、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杜甫《阁夜》 8、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9、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1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11、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 12、为赋新词强说愁。——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13、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刘方平《夜月》 14、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15、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渭城曲》 16、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李贺《致酒行》

17、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杨载《到京师》 18、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19、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李商隐《嫦娥》 20、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21、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22、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二》 23、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十四》 24、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5、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26、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27、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28、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29、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30、风柔日薄春犹早。——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31、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 3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33、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適《别董大二首》 34、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入情入境”谈朗读

“入情入境”谈朗读 摘要:朗读,对于语文教学至关重要。“入情入境”的朗读可以把学生吸引到作品中去,使学生身临其境,达到美的享受和熏陶。 关键词:体神兼备、配音解说、调动情感、乐曲齐奏 朗读,对于整个语文教学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再现作品的艺术形式,再现作家的写作风格,再现作家的内心世界。 朗读,它可以把学生吸引到作品中去,使其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见其物,如见其景,唤起学生的共鸣,达到美的享受和熏陶。因而,教师在语文朗读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那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牢记朗读方法呢?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经过观察和尝试,认为可采用如下方法: 一、体神兼备演情境。 学生在朗读课文时,老师如果能够调动起学生的身体语言,让他们把形体动作,面部神态与课文内容融为一体的话,那么则较容易的能够使学生达到入情入境地朗读。比如辅导二年级《骄傲的孔雀》一课朗读时,老师就可以要求学生用面部表情和动作神态来表现。学生通过一边模仿孔雀的动作、神情,一边朗读,来体验孔雀的骄傲,最终落入水中的遭遇,使学生达到入情入境地朗读。 二、配音解说入情境。 如果我们能够把抽象的文字用表演的形式来表现的话,那么,再用画外配音、解说的方式朗读课文,则更容易把学生引入情境,读出真情实感。如教学二年级《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朗读时,老师可以利用不同的道具,让有表演才能的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几个角色进行表演,其余的学生用配音的方式参与朗读。在活动的过程中,他们欣赏着景,体会着情,兴趣盎然,入情入境地进行朗读。 三、调动情感入情境。 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如果人的感情在适当的情境中进行冲破,也是可以调动和发展情感的。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把学生引入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情,带着感情去读。如在教学《王二小放牛郎》一课朗读时,教师首先应把故事发生的背景给学生交代清楚,使之一目了然,接着,用讲故事的形式详细地向学生讲述一篇课文内容,尽可能做到绘声绘色,引人入胜,然后,借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生情。在调动其学生的激愤之情时,再播放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样,在悲伤激越的歌声中,孩子们进入了情境,接着,老师趁热打铁,进行朗读训练,使

入景,入情,入境

入景,入情,入境 —浅谈古诗文解读的深度与广度 李群山三洲镇中心小学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光彩夺目。几千年来,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以至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无数杰出的诗人和他们留下的无数千古佳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诗文亦是如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该如何使学生从古典诗文中感受到是的魅力呢?我认为解读古诗文的深度和广度也是教学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个人见解。 例文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一、走进作者,了解时代背景 李白一生七次游历宣城,而这首诗作于761年秋。这是李白最后一次游宣城,那时李白已经60岁了。离开长安后,他经历了十多年的漫游。长期漂泊的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心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更是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倔强、豪放的李白通过大量的游历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文。《独坐敬亭山》正是诗人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是作者想

大自然寻求安慰的真实写照。 更多的了解李白,还看他的另外一首七言绝句。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豪迈,一个意气风发的李白,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正当壮年,风华正茂,赴江东途中行至天门山时写下了这首名篇。 我们从这首诗中感受到的是一幅气势宏阔,极富动态美的壮丽画面。尤其是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两首诗中“孤”字给人的感受并不孤独。《独坐敬亭山》中的“孤”表现的是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他的内心是消极的。而《望天门山》中的“孤”表现的是一种高大的形象,“帆”不是远去的,而是“日边来”。日出东升,与太阳同光辉,好一幅气派的画面,好一个雄心壮志的李白。 时过境迁,同一个李白,却创作出了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内心世界的作品。只有跨时间的了解李白,了解时代背景,才能更好地了解诗意。 二、抓住意象,进入意境 “众鸟”“孤云”看似写景,却融情于景。“众鸟”不是“鸟”,乃世间名利之辈,而如今都得意高飞离去,“孤云”不是“云”,乃世间隐逸之流。我李白倘若与世俗不容,亦可以有隐逸的世外高人与我交谈。然而,高人亦是“独去闲”。名利之辈离我而去,隐逸之流也

融情于景诗句

融情于景诗句 1、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2、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 3、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陆凯《赠范晔诗》 4、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5、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王维《汉江临泛》 6、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7、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8、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毛泽东《沁园春·雪》 9、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祖咏《终南望馀雪》 10、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程颢《秋日》 11、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 12、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13、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14、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15、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16、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17、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夜月》 18、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张旭《桃花溪》 19、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王昌龄《闺怨》 2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23、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王昌龄《长信怨》 24、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25、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题乌江亭》 26、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7、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8、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29、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襄邑道中》 30、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二首》 31、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32、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33、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34、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全版)教案资料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全版)

诗歌鉴赏之情与景的关系 学了不少诗词,也做了不少诗词鉴赏题,请认真思考,自己阅读诗词的习惯性步骤是怎样的?常常想到的表达技巧有哪些? 五看:1看标题明确所写的对象,推想大致题材 2看作者知人论世熟悉的作者,想其一贯的主旨与风格(当然也有特殊的时候) 3看题注(背景)特别是要注意朝代的开始与末尾,中间转折的也要留意 4看情词概括人物情感心态的词是最佳提示 5看意象(物象或人象)一般以情景居多,要注意描写对象有什么特点(一两 个词概括),寓含了什么情感(情意) 三想:题材——山水田园(南朝谢灵运、晋代陶渊明、唐代王孟);惜别送别(酒、杨柳、长短亭、南浦);思乡怀远(山高水阔、战乱频仍、久戍边关、宦 游难归); 边塞诗;咏史怀古;咏物言志 主旨——归隐田园钟情山水厌弃官场闲适淡泊情怀;感伤离愁(也有旷达之别);羁旅思亲闺怨;主战反战;怀古伤今,昔盛今衰,壮志难 酬,忧国伤时; 技巧——借景抒情,白描,动静声色多角度; --------触景伤情、托物传情、因梦寄情(从己方、从对方等角度入笔);;运用典故、借古讽今; 象征、比拟、托物言志

不管是哪类诗词,情景往往是其中的两个要素,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的诗篇,不管是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其“情” 与“景”的关系不外乎有正衬和反衬两大类: 景、情正衬------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 景、情反衬------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反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内心的悲苦之情,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快乐愉悦的心情。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并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诗歌意境便产生了。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之一。 命题人常常会选取情景交融的诗篇作为测试材料,让考生赏析其“情”与“景”的关系,这实际上是要求考生懂得诗歌意境究竟是如何营造出来的。 情景交融的诗篇,或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而自成意境。 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作品,须注意赏析的思路:一般是先分析诗中写了什么样的景(景的特点),然后分析这样的景又生发出什么样的情(情的特点),情景交融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意境的特点)。 情与景的关系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结构关系”或“内在关系” (一)结构关系:①触景生情:又称“即景抒情”、“由景及情”、“情因景生”,是先有景 后有情。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情感。 ②借景抒情:又称“缘情及景”、“由情及景”,是先有情后有景。 ③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见景不见情,但景中含情。 ④以景结情:诗前面抒情或议论,最后以写景结束。 注:一般而言,这四种关系往往难以区分,尤其是前面三种;在诗歌中也不是严格区分地使用,同学们注意灵活处理。 (二)内在关系:⑤以乐景写哀情⑥以哀景写乐情(反衬,出现较多) ⑦以乐景写乐情⑧以哀景写哀情(正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