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颜体

颜体

1.笔。刚学书法,最好选用兼毫笔,软硬刚好。兼毫是用不同比例的硬毫(狼毫或山兔豪)、软毫(羊毫)相兼而成的

2.纸,毛边纸即可。

3.墨:推荐一得阁。

关于笔画,结构:就是在练习时找到他们的共性,即规律,然后记住。只要写好了几百个字,其他的你自己就都写好了.比如说字的结构

别人给你做了总结,莫,蓼有什么特点,鲁察又什么特点,要自己会总结。

颜体笔画特点:一是蚕头燕尾的极有力量感的笔画。比如下面字的捺画

二是极富立体感的横轻竖重的笔画。

颜体,这里的“体”并不指一种字体,而是一种书法风格

颜体欧体,柳体的区别:

主要中宫紧张度不同。柳最紧,欧次之,颜最松。中宫个人理解为。把一字中间部分写得松散还是紧凑而言。颜体最松,所以初学者容易上手。柳体最紧,易上手,可是写好也不易。从字的风格来看,颜字形象是宽博,格字里占满,近于美术字,柳体字瘦硬,而欧体字修长,字与字之间空隙较大。从笔法上来看。这是三体另一个大的区别。欧字笔画自然顺锋而入较多。颜柳多顿挫,且各不相同。柳体字强调骨力,很多笔画两头粗中间细。这种线条初学者学不到沦为重病。而颜字好像点画不讲究细腻精到,学得不好沦为粗鄙之形,再学行书时背离正道,无可返矣。欧体字在处理竖笔和颜柳完全不同,一是向外取拓,一是向内弯。说到笔画粗细变化。颜体最明显,横细竖粗,对比强列。欧体次之,但是欧体笔画变化非常丰富,

有时横细竖粗,有时横粗竖细,但是有一个特点,就是外围笔画粗,内部笔画细。而柳体字笔画粗细变化最小。从具体的点画部首方面看,还有很多不同,不过这些是次要的,就不再罗索了。

为什么学书法可以从颜体开始:

1.颜真卿是唐楷的集大成者。

2.有很多学习颜体的书法家,最后成就非凡。比如清朝何绍基,翁方纲,钱沣。

颜真卿简介

山东淄博人。3岁丧父,少时的舅父殷氏启蒙,母亲教导。对母亲很孝顺。

后拜张旭为为师,在少年尝问张旭:如何齐于古人。

代表作:《颜家庙碑》。有“楷不如行,行不如草,草不如稿”之说。即有评论家认为他的楷书不如行书,行书不如草书,草书不如《祭侄文稿》。客观讲,其主要成就在楷书,行书,而其地位最高的杰作当为《祭侄文稿》

书法渊源:

1.颜氏家学。其先祖颜之推是诗人,书法家。

2.殷氏影响。颜真卿得到其教导

3.褚遂良:都有宽博的特征,不过褚遂良的书法很瘦硬,颜体笔画粗壮。泰山

4.民间书艺。比如大字《泰山金刚经》

附:关于天下第一行书之争:

《祭侄稿》应为“天下第一行书”

(2010-10-01 11:04:06)

转载▼

《兰亭序》的真伪问题且不谈,本文只谈它的艺术水平。

1965年《文物》第6期发表了郭沫若的《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台湾的徐复观反对郭的“治学态度与方法”,其实郭的治学方法还是对的,只是他认为《兰亭序》是伪托的根据还不足,但郭沫若严肃地说:“《兰亭序帖》即使肯定不是王羲之写的,它的书法价值是谁也不能抹杀的。”即是说否定《兰亭序》为真迹的人,也承认其艺术水平高,《光明日报》1965年7月23日发表了高二适的《兰亭的真伪驳议》(《文物》同年第七期也发表同一文),高驳议的力度也不够。当然,高对《兰亭序》的艺术水平更是推崇的。我于30多年前读过郭、高二文,其他参加辩论的文章都未读。但已向专家请教过,结论是:至今还没有人否认《兰亭序》书法的艺术水平。质言之,不论说《兰亭序》是真还是伪的学者,都承认《兰亭序》的书法艺术水平是高的。是“谁也不能抹杀的”。

笔者在少青年时临摹《兰亭序》9年,几乎是一天都没间断过,但我在20年前就说过,比较而言,《兰亭序》书法的艺术水平不是最高,注意:不是说它水平不高,而是“不太高”(注意“太”字),且是比较而言。至少说,《兰亭序》的艺术水平比颜真卿的《祭侄稿》要差两个等级。

其一,格调不高古,有人可能会说,这正是其创新之处。创新可以,但不能使格调不高古。而颜真卿的《祭侄稿》则格调高古。

其二,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淡。而《兰亭序》的书法并不太散,也不太淡。它是有所为而书,用心而书。而《祭侄稿》则极散又极淡。书无意于佳乃佳。

其三(这一条是散和淡的具体化),颜真卿写《祭侄稿》下笔运笔皆十分自然,不做小技巧,不刻意为之。所有艺术品,技巧成分越少,其艺术价值就越高,技巧成分越多越明显,则会影响其艺术价值。而《兰亭序》书写时下笔、转笔多见刻意痕迹,露笔太多,作了很多

不必要的强调,比如其第二行“少长咸集此地”,“少”字落笔处过分,“咸”字更明显。而“集”字的第一撇,“此”字几道竖,落笔处皆太过分强调了,这就很不“淡”了。而《祭侄稿》则绝无此类毛病。

其四,《祭侄稿》苍而秀,秀而苍,《兰亭序》秀而不苍,无怪乎有人说“他”为“女郎才”。

其五,《祭侄稿》笔墨酣畅,气势连贯,《兰亭序》书写有安排成分,谈不上酣畅,气势尤逊《祭侄稿》。

其六,《祭侄稿》用笔内在变化颇大,而且干湿浓淡、疾徐缓急的变化十分令人鼓舞,《兰亭序》则大逊之。

其七,《祭侄稿》大气磅礴中见潇洒,雄放中见秀韵,而《兰亭序》虽潇洒,但不太大气,至于雄浑就更逊之了。

其八,《祭侄稿》的书法气势开张,圆笔居多,而《兰亭序》中很多字太紧,方笔成分居多。如《祭侄稿》中“何图”的“图”,“爰开土门”的“开”,与《兰亭序》中的“俛仰之间”的“间”和“固知一死生”的“固”,一比较就明显地看出来了。又如《祭侄稿》中“阶庭兰玉”的“兰”,和《兰亭序》中第二行“兰亭”的“兰”,更明显地见出这一问题。

还可以列举很多例子,说明《兰亭序》的艺术水平不如《祭侄稿》。

总之,《祭侄稿》在大气、苍秀、气势开张、圆浑、连贯、自然(散、淡)等方面都超过《兰亭序》,生动更过之。《祭侄稿》是一篇充满激情的书法艺术作品,比较而言,《兰亭序》则像一篇抄写作文的文字稿。

《祭侄稿》才是天下第一行书。又是颜真卿的绝对真迹。

有了《祭侄稿》,《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至少说,它远逊《祭侄稿》。

《兰亭序》可为“天下第二行书”。我把《兰亭序》降为“天下第二行书”,一是为了照顾广大崇拜《兰亭序》书法者的情绪;二是为了表示我的宽大、宽容的气度,不忍心再降之。否则,我会把它降为“天下第三行书”。那就暂定为“天下第二行书”吧。

难道你要否认王羲之的“书圣”地位吗?答曰:“绝对没有。”王羲之为什么被后人称为书圣,我早已写过文章。我在书法讲演中,如第二届国际书圣文化节上的讲演,记者也作了报道,此不再重复,我不愿附和郭沫若,但我对《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迹一直是怀疑的。

书画家风格的多样性必寓于其性格的同一性之中。《兰亭序》书法的风格和现存王羲之其他书风比较,见不出性格的同一性。

王羲之的行书以辽宁省博物馆所藏的《姨母帖》为第一,那真是“淡无可淡”。我在辽宁省博物馆中几次看到此帖,不但流连不忍离去,真至“十日不知肉味”。看过此帖后,其他的帖都不想再看了。看过此帖后,益感《兰亭序》不足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惜字数太少。如果不是字数太少,《姨母帖》应和《祭侄稿》并列为“天下第一行书”!风格各异而已。

王羲之的《初月帖》、《十七帖》、《远宦帖》、《丧乱帖》、《平安帖》、《游目帖》、《孔侍巾帖》、《行穰帖》等等,艺术水平都远在《兰亭序》之上,这些帖中的字,都是散而淡的,用笔自然而圆浑,像《兰亭序》中那些过分强调的、刻意为之的现象都是没有的。

王羲之的书圣地位、书法水平绝对不容否认,其书法的影响更是绝对不容否认。我否认的只是《兰亭序》的“天下第一行书”的地位,(而且我认为现存的神龙本等《兰亭序》不是王羲之的真迹。)再次声明,我对《兰亭序》的书法艺术水平也并非完全否认,我已宽大地

称它为“天下第二行书”,这地位也已不得了,即使是“天下第三行书”,地位也够高的了。凡是全盘过分地否认《兰亭序》的艺术水平者,也是错误的、不可取的

书法练习的笔:大笔可以写大字和小字,小笔不能写大字。

五指执笔法:指实掌虚。

《书画养生浅论――与某些穴位的关系》摘要:

练习书法对锻炼内关穴和太溪穴有很大作用。一要以正确的姿势练习,二要持之以恒。

示范字注意:

王:三横,起笔要有变化

非:两竖相背如同两个括号()。这样写起来很有意味。

上:注意楷书的横右边比左边略高。

山:左竖短,中竖长,右边的竖居中。三者参差错落。

太:捺一波三折。

为什么颜体楷书字距小?因为颜体结构内部结构松,不是内紧外松的结构。颜体比较稳,刻意将笔画伸出整个字的范围的情况比较少,不是成发散状。

天下第一楷书即颜真卿所做的《麻姑山仙坛记》:

没有特别伸长的笔画,这样自距可以很小,有整体感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暑,观,

避都有伸出的笔画,如果字距小,就打架了。

怎么学习书法,最开始是临摹。开始照着写,然后背着写,然后检查,和原帖对比。再找出不足。引用陈忠康的话:

开始可以在格子里面写,最后不用格子,叠格子。最后很熟练的时候就不用格子了。平时写的时候要一行是一行。开始不必考虑章法太乱的问题。因为只要你的字写的很熟练,你的章法就很容易过关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