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李煜《相见欢》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煜《相见欢》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煜《相见欢》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煜《相见欢》阅读训练附答案【原文】: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阅读训练】一、 (1)词中表明诗人离别之苦的句子? (2)词中表明诗人孤独寂寞的句子? (3)李煜的《相见欢》中用巧妙的比喻写“愁”的句子? (4)赏析下列两句词句。①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②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5)词中写景简练而有序,写仰望之景的句子是? (6)“剪不断,理还乱”现在人们常用这一比喻来比喻什么? (7)“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如何理解其中的“滋味”?二、(1)“无言独上西楼”句中“独”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结合全词理解“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中“一番滋味”的具体含义。(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4)试从表现手法方面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感情的?(2分)(5)词的上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上阙的内容进行分析。(6)词的下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下阙内容分析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7)这首词是写愁情的名篇,请写出词中所体现的两种愁。(2分)(8)你是如何理解“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句话的?(2分)(9)“锁“在记号中的意思是指()(2分) A.锁头 B.金锁 C.锁住 D.开锁(10)下面对《相见欢》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上阕定景,西楼、月色、梧桐、深院、清秋,画面冷寂。 B.“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一句,写栽着梧桐树的院落很寂静,渲染了清秋气氛。 C.下阕转入抒怀,写出了作者隐忧生活中难以排遣的感情。 D.全词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形象化,抒发了作者离乡去国之苦。(1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一、 (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2)无言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4) ①“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 (4) ②以丝喻相思,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5)月如钩,写俯视之景的句子是: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6)比喻人内心的烦乱,或某些事物难以解决。

(7) “滋味”是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的真实感受,实是饱含辛酸,极其沉痛的伤心之语。二、(1)孤独寂寞(2)离愁别恨,亡国之愁。(3分,其中(1)题1分,(2)题2分,言之有理即可。)(3)故国之思、亡国之痛。(4)比喻和情景交融。(5)上阙写尽了作者的凄惋之情。“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故国旧地,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6)下阙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作者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此句运用味觉来写愁:这里的味道不是普通的酸甜苦辣,而是一种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深的感觉;舌品不得,心感方知。作者不是将“愁”诉诸人们的味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7)亡国之愁、妻离子散之愁等(2分)(8)此句写景喻人,寂寞的不是梧桐而是人,被锁的不是清秋也是人,写出了词人失去自由的囚禁生活的孤独凄凉。(2分)(9) C (10) C (11)作为亡国之君,词人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李煜《相见欢》原文及译文

李煜《相见欢》 原文: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作者介绍: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能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宫廷生活,这些词是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的那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这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赏析一: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李煜《相见欢》教学设计

李煜《相见欢》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李煜及其作品风格,熟读并背诵。 2、细读品味,体会诗中所流露出的诗人凄楚的情思和绵延不绝的愁绪。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方法:朗读、探究。 课型:新授课。 一、释题导入: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话表现词人满腔幽愤,悲愤之情如冲出峡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表达了出来。 二、整体感知: 1、关于作者: 李煜,我国古代杰出词人,南唐最后一个皇帝。精于书画,妙于音律,文学方面才能尤为突出。他25岁继承王位。15年后,宋师南下,他国破家亡,肉袒出降,被押送至汴京,成为阶下囚。赵匡胤因他曾拒命违抗,守城不降,便封他为违命侯。三年的囚徒生活,可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来总结:“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在此时,他写下不少真挚沉痛,深切而又凄恻动人的词篇,占他一生词作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尤以《乌夜啼》、《虞美人》、《浪淘沙令》、《相见欢》等几首词最为人传诵,成为他的代表词作。 李煜入宋后的词作,一空依傍,直抒胸臆,既短小明朗又含义无穷,被称为是“神秀”之作。艺术境界高大阔远,“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语言天成自然,流走如珠,宋代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词人都曾受到他的影响。 2、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翻译:一年的时光何时才是尽头?往日的事情记得很多很多。昨夜里春风又吹到了我居住的小楼,明月下故国又浮上了我忧愤的心头。雕绘栏杆和玉石

古代诗歌鉴赏:李煜《相见欢》赏析

古代诗歌鉴赏:李煜《相见欢》赏析 古代诗歌鉴赏:【南朝】李煜《相见欢》赏析 原文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 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作者 李煜(937年-978年),或称李后主,为南唐的末代君主,祖籍徐州。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等。政治上毫无建树的李煜在南唐灭亡后被北宋俘虏,但是却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词人,被誉为词中之帝,作品千古流传。被称为“绝代词人,薄命君主” 译文:

默默无语,孤独一人,登上空荡荡的西楼, 仰望天空,一弯冷月如钩, 俯视庭院,寂寞的梧桐树被凄惨的秋色“锁”(笼罩)住。 剪也剪不断,梳理它却更加乱的—— 是那离愁别恨。 此时此刻,别有一番滋味缠绕着心头。 鉴赏: 词名《相见欢》,写的却是离别愁。 起句一个特写镜头,摄录了一个十分孤独凄清的形象:孤独一人,神情凝重,双眉紧锁,拖着沉重的步履,登上空荡荡的西楼。“无言独上西楼”,一句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作者登楼应该有其目的,目的是什么呢?可能是借楼上之景,释心中之愁。可是,结果如何呢?仰望

也好,俯视也罢,都不但不能使其释怀排遣,相反,使他更加感伤、更加孤寂!仰望,看到“月如钩”,俯视,看到“寂寞梧桐锁清秋”。应该不错呀, 蓝天白云,新月如钩,黄昏梧桐,月光清秋,多么美好的秋色啊!可是,在作者的眼里,这美好的秋色,是那样的凄清,那样的萧瑟,那样的使人犯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曾经属于他的“三千里地山河”,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楼下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煜是一个亡国之君,他的心境是痛苦的,因此眼前的景物也必定是蒙上愁恨的阴云。只要心情好,“独自凭栏”,也会感到宁静、安逸、舒畅、惬意。 可是作为客居他乡的亡国之君李煜就不同了,借景释愁愁更愁。这愁还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原文与注释翻译赏析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原文与注 释翻译赏析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1: 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仰视天空,缺月如钩。俯视庭院,寂寞的梧桐树凄惨的秋色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剪也剪不断,理它却还乱的是离别之愁。此时此刻,别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 译文2:

一个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天边月形如勾,在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锁著梧桐,也锁住了寂寞。心中的思绪,想要减断,却怎样也减不断,想好好梳理,却更加的杂乱,这样的离异思念之愁,而今在心头上却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简析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作于归宋以后,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三句,采用倒装的手法,来突出离愁别恨是那样的深重,无法忘却,心里越想越乱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种滋味难于言表,让读者读来大

《相见欢 李煜》阅读试题附答案

相见欢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1、“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中“无言”与“月如钩”表现了词人当时什么样的心境。答:“无言”二字写出了词人的愁苦神态,“月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睛圆缺,见证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离愁别恨呢?2、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愁的?请根据下片词意作简要赏析。答:“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末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对愁的体验与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3、“相见欢”是词曲牌,又名乌夜啼。这首词表达了作者亡国哀思的感情。4、“剪不断,理还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纷繁的离愁比做难理的麻丝,表达了作者缠绵悱恻、愁肠百结的烦乱的心绪。这两句后人多用来比喻事情难以处理,心情特别烦乱.5、你怎样理解末句的“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举例说说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答:运用白描手法,表达出“说不清、道不明”“欲说还休”的沉痛和辛酸之情,尤为感人。 6、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词中“无言”“寂寞”“清秋”等语营造的凄婉、哀愁的情调,甚是感人。B、“丝”与“思”谐音,以麻丝喻愁思,生动贴切、深刻感人。C、作者身经亡国之痛,故而发出“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痛彻心扉的凄婉之声。D、“剪不断,理还乱”之所以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不但因为它形象的比喻,更因为它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忠贞。 7、这首词上片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色?答: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 8、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表达了作者作为亡国之君的哀之痛、思之切。(答成“亡国哀思”也可)【解析】本题考查在准确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揣摩重点诗句所展现的内容。此词作于李煜归宋以后,细腻地描绘了他亡国后溺于悲伤的心情。“月如钩”从视觉上告诉读者当时的时间,缺月正象征着作者人生的失意。自比“梧桐”,终日和冷冷清清的秋色作伴,深深地刻画出作者内心的寂寞。“别是”这二字用得极妙。它把作者那种真切的愁的滋味婉转地表达了出来。无言哀伤,却让读者的思绪停留在“愁”的想象中,让气氛更加沉重。不言离愁却让你深深地陷进离愁别绪之中。 9、“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一句用“寂寞”“深”“锁”呼应上句的“独”字。作为被囚之人,词人表达了亡家失国的旧时国君的孤独寂寞之情。【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前面三句的景物描写都围绕着“独”字展开,体现出作者当时凄凉的心境。由于身份的特殊,对于“被囚”的感受也会越发不同,题眼是“孤独”,难度不大。10、任选角度,赏析千古名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答:示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因“丝”与“思”谐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诗中常见。这里暗用丝作喻体,却更进一步,翻出新意。这三句是说,离愁之萦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以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解析】本题考查对名句的赏析。任选角度放宽了答题的限制,可以从写法、内容、情感等多方面进行赏析。围绕主题,言之成理即可。

李煜的相见欢全文及赏析

李煜的相见欢全文及赏析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名篇,词牌名为《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这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是他宫廷生活结束后的一个插曲,由于当时已经归降宋朝,这里所表现的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感情真实,深沉自然,突破了花间词以绮丽腻滑笔调专写“妇人语”的风格,是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之作。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①。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②。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③。 注释 ①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②离愁:指去国之愁。 ③别是一般:也作“别是一番”,另有一种意味。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2] 英译 Silence, are lonely, alone on the empty slowly west wing. Looked up days, only one curved like the hook of the company.

Lower the head to look, see buttonwood isolated and lonely in the yard, deep courtyard was enveloped in the autumn cold and desolate. That cut cut constantly, also the principle, reason not clear, let a person afflicted with, it is of national subjugation. The long melancholy wrapped around the heart, but is another kind of an ineffable painful.

《相见欢》教学设计

词三首 教学目标:1、有感情背诵这首词。 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的情感。 3、能总结词的意境,体会词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同上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相见欢》 一、导语 古有曹操,今有毛泽东。他们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而且在文学领域均有建树。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毛泽东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位国君李,他虽然在政治上是一个昏君但在文学领域被称为词中之帝、天才的词人。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南唐后主李煜和他的《相见欢》。 二、教师范读 三、学生自由读 四、学生范读,师生共评 五、齐读 六、内容分析 1、通过反复的朗读你读出了词人的何种情感? 用词中的语言表达就是“离愁”。然而,此词的“离愁”,沉重哀伤,不是单纯的男女间的离愁别恨,而应该包含着深沉复杂的人生痛苦。这还得从李煜的人生经历说起。2、李煜的人生经历(或本词的创作背景)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961年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称南唐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李煜性格软弱,迫于形势,对宋称臣纳贡,苟且求安,并借佛教安慰精神。975年,宋军长驱直入,围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随即送解到汴京,宋以他屡召不降,又起兵抗拒,封之为违命侯。太宗即位后,进封他为陇西郡公。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这种药,人吃后状如机弩,前仰后合,就像被拉开又放手的弓,一会直,一会弯,如此数十回,便一命呜呼。)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作为降王,宋太宗在生活上并没有难为他。但是他们却剥夺了李煜的人身自由,并且百般凌辱他的人格和尊严。他有时拼命饮酒,为的是暂时麻醉一下痛苦的神经,但酒力一过,哀愁忧苦又一齐涌来;他有时又寄情梦幻,一饷贪欢,而一梦醒来,终究是幽凄寂寞。“此中日夕,只以眼泪洗面。”他只有用笔,用颤抖的心音,填写一首又一首小调,

李煜《相见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李煜《相见欢》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原文: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作者介绍: 李煜( 937 —978 ) ,公元961 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能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宫廷生活,这些词是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的那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这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李煜诗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译文赏析

李煜诗词《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原文译 文赏析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五代·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留一作:留人) 【译文】 姹紫嫣红的花儿转眼已经凋谢,春光未免太匆忙。也是无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 着雨的林花娇艳欲滴好似那美人的胭脂泪。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什么时候才能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注释】 相见欢: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三十六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谢:凋谢。 无奈朝来寒雨:一作“常恨朝来寒重”。 胭脂泪:原指女子的眼泪,女子脸上搽有胭脂,泪水流经脸颊时沾上胭脂的红色,故云。在这里,胭脂是指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指代美好的花。 相留醉:一本作“留人醉”。 几时重:何时再度相会。 【赏析】 南唐后主的这种词,都是短幅的小令,况且明白如话,不待讲析,自然易晓。他所“依靠”的,不是粉饰装做,扭捏以为态,雕琢以为工,这些在他都无意为之;所凭的只是一片强烈直爽的情性。其笔亦天然流丽,如不用力,只是随手抒写。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起笔“林花”,但不是重点,重的却是“谢了春红,太匆匆”:林花凋谢,遍地落红。花开花落几时许?春去太匆匆。无奈啊,娇艳的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朝来的寒雨晚来凄风?春季是最美好的季节,“春红”是最美好的物品,“红”最美丽的颜色。这样美好的事物突然间竟自“谢了”,而且是“太匆匆”,多么令人惋惜感叹!以“春红”二字代花,乃至极美好可爱之花,既是修饰,更是艺术;随手拈来,直写事物,乃天巧人工之笔。作者以花比喻一切美好的事物(当然也包括人的美好生命),这就具有更丰富的内容。“谢了”二字中所表现的惋惜感叹之情本已十分强烈,然犹嫌言不尽意,复又于其后加上“太匆匆”三字着力形容,使惋惜感叹之情更加突出。一个“太”字,责怨甚也。在后主看来,好端端的一个“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的南唐之匆匆衰败,顷刻灭亡,不正象林花之突然凋谢吗?这林花的形象中,深深寄托着失家亡国的悲伤。短短的六个字中,包容着极深广的内容。这便是所谓取一于万而涵盖万有。杜甫《曲江》“风飘万点正愁人”,晏殊《破阵子》“荷花落尽红英”,表现的都是对有情之生命面临衰败之际的哀惋感叹之情,但都没有后主这句的感情深厚。此处的“春红”二字己远为下片的“胭脂”作根,相互照应。时序推迁,林花凋谢,这本是有情之生命的必然,“春红”自然衰谢,虽是可惜,尚可开解,如今却“太匆匆”地遭到“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风刀霜剑”的不断摧残,于是寄予了愤慨的责怨。《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葬花词》中写道:“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和后主的这句词描写的情景

李煜《相见欢》阅读答案

李煜《相见欢》阅读答案 李煜《相见欢》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目。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27.词的上阙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上 阙的内容进行分析。 答:上阙写尽了作者的凄惋之情。“无言”者,并 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 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 的故国旧地,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俯视楼下, 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 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28.词的下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下阙内 容分析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 答:下阙运用了比喻和通感的修辞手法。“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作者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 情感加以具象化。“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此句运用

味觉来写愁:这里的味道不是普通的酸甜苦辣,而是一 种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深的感觉;舌品不得,心感方知。作者不是将“愁”诉诸人们的味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 的体验而产生同感。 20.这首词是写愁情的名篇,请写出词中所体现的 两种愁。(2分) 21.你是如何理解“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句话的?(2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答案网整理 20.亡国之愁、妻离子散之愁等(2分) 21.此句写景喻人,寂寞的不是梧桐而是人,被锁 的不是清秋也是人,写出了词人失去自由的囚禁生活的 孤独凄凉。(2分)

李煜《相见欢》两首赏析

南唐:李煜《相见欢》两首赏析 【南唐】李煜《相见欢两首》賞析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附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读李煜《相见欢》二首 李煜(937-978),字重光,是南唐最末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月。一个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一国之主,忽而变为任人宰割的阶下之囚,景况一落千丈,他的悲痛愁恨乃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他领受了人生的悲哀,又直率、真切地把自己的悲哀倾泻在词中,这使他的词“深衷浅貌,短语长情”,无论就思想内容或艺术技巧来看,都大大超越了前人,达到了小令的最高境界。试选取《相见欢》二首略加解说。 先看第一首。“无言独上西楼”,这一句叙述,通过动作揭示人的思想感情。语言通俗明白,而又十分精炼准确。写的动作是“上西楼”,单从这三个字,看不出人的情感。如果是爱妃宫娥,前呼后拥上西楼,那

倒是十分欢乐热闹的。然而这却是“独上西楼”,并且还是“无言”!“白鸟无言定是愁”,何况人呢?李后主愁恨满怀,踽踽独上的形象跃然纸上,呈现眼前。“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两句描景,写后主所处的凄凉环境。他登上西楼,举头见新月如钩,钩起一串旧恨新愁;低头看桐荫深锁,锁住了满院清秋。凄凉的景物中,蕴含着深深的愁恨,景中有情,情溢景外。梧桐,在古典诗词中,从来就是个表现愁情的物象,“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温庭筠《更漏子》)、“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陆甫之《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张炎《清平乐》)等等,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秋天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种凄切、悲伤的情绪。处在这样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是由君主沦为囚徒的李后主呢?昔日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是“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破阵子》),陪伴着的是“春殿嫔娥鱼贯列”(《玉楼春》)。而现在所居之地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是“月如钩”,其内心的愁恨该是多么深长呀!“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换头处以重笔直抒胸臆,点出自己的“离愁”。他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愁长恨。一般人的离愁,还是可以抛掉的:“心中得胜暂抛愁,醉卧凉风拂簟秋”(雍陶诗);是可以洗掉的:“一曲清歌一杯酒,为君洗去古今愁”(刘秉忠诗);是可以割断的:“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割断愁”(刘子翚诗)。而李后主的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可见愁之深,恨之长。有这样的深愁长恨,其心中的滋味该是什么样呢?“别是一般

相见欢 李煜 《相见欢》 李煜 全文

相见欢李煜《相见欢》李煜全文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其他回答 理也理不清,可以说,人景合一,一种热情压抑不住,我觉得李煜的词。总而言之,别是一般④滋味在心头。那就是过去的词非常讲究雕琢字句,自然流畅地表达某种情思,太匆匆,李煜的词达到了最高境界。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春意渐去: 别来春半,教君恣意怜。再看另一首著名的《浪淘沙》,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不能使读者很通畅地理解他的感情,留人醉,五更时寒意侵人、风味,三千里地山河,纯任自然,不见一丝帝王气象,但他还是沿着其前辈的方向前进了一步,明朗自然,教坊犹奏别离歌。低头望去,有许多是通过揣摩他人的心理写出来的。好像是散文

一样、意脉上显得完整连贯,理还乱,词牌名,最后以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收束,信步所至,开豪放派之先河、“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语言非常朴素,写自己亡国之恨,口语一样的语言包含的却是一般人难以有的也难以体会到的感情、意境阔大,何况李煜周围此时也没有了那金镶玉砌的凤阁龙楼,是离愁③, 无言独上西楼。 一个就是李后主的词语言朴素,即以情御景的。比如说。 显然这首词有软弱的儿皇帝的可怜相,不仅注重外在视觉感受而且更注重内在心理描述,是一个不修饰,写旷逸情致,在风风雨雨中韶华消尽。 “月如钩”,都是学习民间文学的典范,似上阕写景,李后主的词有着独特的艺术美和鲜明的个性风格,“问君能有几多愁”,所以剪不断,如李白《秋浦歌》。 【译文】 默默无言,从而认识作家的这种生

活与创作的关系?而俯视楼下、肌雪肤明的春殿嫔娥了,路遥归梦难成。后期词则发自内心,最是仓皇辞庙日,变化也多一些。自然不光写天上月,因为这是一个在清夜深秋的囚徒的感情体验;它的意象选择得很精心、想象事物,所以是一种真情实感,说李煜的词是“粗服乱头,如作于归宋以后;它的结构设计也很巧妙,在平易的地方像民歌一样,便更真挚,因此,情景交融。接下撇下人物,能使词的感情基调鲜明突出,常能与情感表现融为一体,百无聊赖,所以感人至深,静谧而凄清, 语言是清晰的,以麻丝喻离愁,引起他多少遐想,使胸中的真情一泄而出:林花谢了春红、也无须分辨:“只恐双溪艋舟。为两宋词的发展开拓了眼界,明朗自然很少修饰,主要是写亡国的愁苦,梦里唤起的往日的欢娱恰与醒后孤寂相映。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更深切。李煜的作品里面也有民歌的这种风格,“郎”怎么怎么

李煜《相见欢》赏析

李煜《相见欢》赏析 相见欢①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②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③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④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品评】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 为何写“月”?因孤独,已无人能与之进行心灵的勾通,便寄情于“月”。这种在人群中丧失知己的感受,属悲莫大焉。这种心境对“人”有强烈的厌离感。“如钩”,比喻弯月如钩,古人常将月之圆缺,联系到了人生的悲欢离合。月圆之“圆”,对古人讲,应当包含有丰富的意蕴,即:一指亲人的团圆;二指理想、愿望的实现,也可以说是“圆了梦”;三指人生之旅的顺利,一生平安,无苦厄。“月如钩”,即月已不是圆月,是缺月。则暗含了人生的各种悲苦和不幸。在这里抒情本体与抒情客体形成同构关系,即月与人是同一的,月之缺与人之悲是同一的。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

初中语文文言文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原文: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作者介绍: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能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宫廷生活,这些词是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的那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这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赏析一: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李煜两首《相见欢》赏析

李煜,南唐国君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此句则写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却根植于作者的内心深处,无法驱散,历久弥鲜;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诉诸人们的视觉,而直接诉诸人们的心灵,读后使人自然地结合自身的体验而产生同感。这种写法无疑有其深至之处。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1、“无言独上西楼”:“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登高问月,无人倾诉、心境落寞的行为观照;“月如钩”: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 2、“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梧桐,古有“梧桐树,三更雨”、“疏雨滴梧桐”等句),“寂寞梧桐”,似有人树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讯隔绝杳无;“清秋”:背景,为通篇充溢的“离愁”愁起之由。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3、“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 4、“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一般滋味”指离愁,即“离愁在心头”之意。如果说前文还用“剪”和“理”的动作对离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则将离愁写得无可形状、无以陈述,为更深一层的写法 这首抒写离愁的词,从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气氛入手,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全篇如诉如叹,凄婉动人,明白如话,句句精彩。

李煜《相见欢》中考14题

相见欢·李煜 1.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其感情基调凄婉。 2.“无言独上西楼”赏析: 无言:无人与之言,不愿与人言,言之无用,不如无言,无论哪一种无言都表明诗人内心的痛苦。独上:除痛苦外,还有孤独无依的情状。 3.(考卷)哪些思想感情? ①深愁长恨;②饱含的是对故土(往昔美好生活)的怀念;③对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悲伤与凄凉(表达词人国破家亡的凄苦无奈之情和孤独寂寞之感)。(答出2点得4分) 4.这首词上片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描绘了深秋月夜庭院的清幽景色。 5.在抒写感情时词人为什么要选择“月如钩”这一意象?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残月如钩,借景抒情,它塑造了一种悲凉凄惨的意境,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寂寞,痛苦的心境。 6.赏析“月如钩”中“钩”字的妙处。 运用比喻,形象地将残月比作玉钩(1分),渲染孤寂凄凉的环境(1分);“钩”谐音“勾”,勾起词人离愁别恨,为下文直抒胸臆铺垫蓄势(1分)。 7.“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中“无言”与“月如钩”表现了词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表达了词人因目睹残月而忆起故国时产生的惆怅、寂寞之情。 8.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愁的?请联系下片词意简要赏析。 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愁绪比作具体的丝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愁肠百结难以排遣的心情。(或: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 9.赏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①画面:向深院望去,冷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深锁,多么清冷的环境啊。 ②锁:一语双关,既写出眼前冷落凄清的景色,又暗喻了自身的不自由,被锁住,构成一个寂寞凄清的意境。 ③(考卷)(2分)“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的“梧桐”象征凄凉悲伤的离愁(去国离乡之愁);“流响出疏桐”中的“梧桐”象征人的品行高洁。 10.赏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缕比喻愁思,用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来形容愁思的纷繁难解,化抽象为具体,形象地展现了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考卷)运用比喻的修辞法,将“离愁”比作“丝”和“麻”(1分),具体形象地(化抽象为形象)写出愁绪的“杂乱”而“绵长”(1分),深切地表达了故国之思与亡国之痛(1分)。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原文及译文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原文: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乌夜啼》、《秋夜月》、《上西楼》。李煜此词即有将此调名标为《乌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②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③离愁:指去国之愁。 ④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离别之苦。那悠悠愁思(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作者介绍: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 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能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他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期不修政事,纵情于吟咏宴游,笙歌燕舞,为了使宫女的舞姿更加曼妙婀娜,荒唐病态竟至于让宫女束脚,戕害中国女子裹脚陋习便起于其人。他这一时期的词作大都反映了他荒淫奢靡的宫廷生活,这些词是在技巧上已日臻成熟,实则为南朝宫体和花间词风的承续。 后期则为入宋之后,此时,他逐渐从醉生梦死中清醒过来,对屈辱的拘囚生活极为愤懑感伤,他的词开始转向抒奏亡国之音,倾泻其“日夕以眼泪洗面”的深哀巨恸,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诚如清代大学者王国维所说的那样:“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这便是对他文学地位的中肯评价。 赏析一: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写作时期难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庭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李煜《相见欢》赏析

李煜《相见欢》赏析 [赏析] 李煜,五代时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这首词是李煜降宋之后所作,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西楼”,是斯人对景伤怀之处。由“无言独上西楼”的描写,已可想见其人处境之孤寂、心境之萧索。俞平伯先生指出:“六字之中,已摄尽凄婉之神。”(《读词偶得》)首句为整首词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染上一层凄凉暗淡的底色。“月如钩”,点明时间是夜晚。 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之景。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点明季节是秋天。这是俯视之景、地面之景,是使人愁而更愁之景。“寂寞”与首句的“无言”“独上”相应。“寂寞”者,非梧桐深院,乃人也;被“锁”者,非“清秋”,亦人也。人间秋色,无所不在,如何能“锁”住?这一个“锁”字,是传神之笔,是词中人“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所产生的主观印象。被锁于深院之

人,悲愁无尽,只有“清秋”相对,怎能不深感寂寞? 上阕三句,首句写出词中人“独上西楼”的孑然身影,二、三句摹画其人所见楼外之景。孤独的身影融于凄清的景色中,寂寞哀愁之情一句更甚一句。残月的清光照着梧桐的疏影,寂寞庭院,重门紧锁,写的全是词中人的眼中之景,一切无不笼上冷落凄清的浓郁色彩。这里虽未出现“愁”字,但不言愁而愁自见,下面所要表达的离愁已呼之欲出。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因“丝”与“思”谐音,以丝喻相思、愁思在古典诗词中常见。这里暗用丝做喻体,却更深一层,翻出新意。这三句是说,离愁之萦绕心头,如丝之千头万绪,但丝还可以用快刀斩断,而离愁却无法割断,乱丝还可以理顺,而离愁却愈理愈乱。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比单纯谐音取义更胜一筹。只有对离愁确有体验、深有感受的人,才能将离愁说得如此真切,如此深刻。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一番”,即一种。这是一句不借助比喻的白描,似乎并没有说清离愁到底是什么滋味,却道出对“离愁”的滋味讲不出、说不清的极其复杂、极其微妙的真实感受。此句饱含辛酸,是极沉痛的伤心语。 下阕四句,点破题旨,直抒离愁。

李煜《相见欢》的意思及赏析

李煜《相见欢》的意思及赏析 相见欢 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1。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2。别是一番3滋味在心头。 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是一般:另有一种。 我一个人默默地登上西边的高楼,天空有一弯残月像钓钩一样,深深的庭院里,寂寞无声的梧桐树被这凄清的秋色深锁着。这心头纷纷扰扰的离愁啊,怎么剪也剪不断,怎么理它还是乱。唉,我此时此刻的心头,涌上来另一番滋味,久久无法逝去。 【愁苦之美】 深秋是凄美的,在诗人这里,“独上西楼”更笼罩着一层失意的

颜色。深夜,在一个寂静无声的庭院里,残月冷照,风吹梧桐,秋色凝重。诗人还没有睡去,默默地登上了西边的高楼,看着眼前一景一物,眉头又紧皱了几分,诗人心里的愁苦无处诉说,更无法诉说,这种凄苦的愁滋味似乎比别人更多了一种味道,让人不知如何是好。【启示】 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他在诗词造诣上自成一家,成绩斐然。这首词写的是亡国以后的受人拘囚的生活状态,内心失落,愁苦百结。可以说,南唐亡国与李煜有很大关系,因为他治国无心,不务“治国正业”,从而导致家破人亡。给我们的启示是,不论做什么事情,切忌三心二意。大到治国,小到做人做事,都应该兢兢业业,有始有终。【赏析】 积累同一类写作素材,从中品味其艺术特色,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一个途径。在历代诗词中表现离愁的诗句不胜枚举,作者常常借助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表现它们。比如,写愁之深的有李白《远离别》:“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愁古”;写愁之长的有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写愁之重的有李清照《武陵春》:“只恐双溪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写愁之多的有秦观《千秋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等等,加强同类题材诗词的收集、整理和品读,对写作来说,本身就是个趣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