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

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

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
银行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

银行校园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的起源

一、货币起源于商品交换

劳动二重性 是指劳动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产生的是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产生的是价值。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

例如:一个人生产一把椅子,椅子能够提供给人坐,这一点是使用价值;同时椅子可以拿去交换,因为做椅子花费了劳动时间,是具有价值的。

货币 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商品的二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由于商品时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所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商品时二者的统一体,它们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但又相互矛盾。原因是:商品是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不是只为了满足自己对使用价值的需求,而是为了交换的目的。而且商品生产者是通过让渡使用价值来实现价值的。

商品的两种属性的矛盾,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引起的。

二、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形成

价值的表现形式 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的发展阶段(四个阶段)

(一)简单价值形式

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由另外一种商品来表现的形式。

例如:1只羊=2把斧子

在这个等式中,羊的价值不是由它本身直接表现出来的,而是间接地借助于石斧相对地表现出来的。因此,它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由于石斧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只是充当羊的价值的表现材料,证明羊具有同自己相等的价值,由此它形成等价物,处于等价形式上。

等价物 就是能够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商品。

在这个例子中,提出了两个概念: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它们是相互依赖、相互排斥的两个因素。

(二)扩大价值形式

是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性地由许多商品来表现的形式。

在扩大价值形式下,许多商品作为等价物,而另一种新商品出现,就会增加一个新的价值表现材料。这时,一种商品经常地和一系列商品相交换了。于是价值的表现由简单的形式逐步过渡到扩大价值形式。用下列等式来表示:

???????????======其他;等等半两黄金,或斤茶叶,或

袋小麦,或斤盐,或

把石斧,或一只羊3152

在上述例子中,而当每一次交换,商品价值却只能用一种商品来表现,所以,每一种商品都是特殊的等价物。

特殊等价物 是指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例如:Q 币是腾讯公司出品的一种用人民币够买的用于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用于在其公司系统内兑换其他物品的虚拟商品,它不具备货币的一般职能,也不符合货币的定义。

又如:钱(人们俗称的“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属于民法上的种类物。

(三)一般价值形式

是一切商品同时用一种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表示方法如下:

一只羊

其他;等等半两黄金,或斤茶叶,或袋小麦,或斤盐,或=?????????=====

315

在这个等式中,用来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成了一般等价物。各种商品都把自己的价值表现在一般等价物上,清楚地说明各种商品在质上是相同的,量上是可以比较的,而且标志着价值形式的质的变化,即商品交换由物物交换直接交换变为由一般等价物作媒介的间接的商品交换。

一般等价物 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商品,在一定时期是固定的一两种商品。例如:黄金,包括由金子铸造而成的金元宝,金币以及半成品。

(四)货币形式

是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用一种特殊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形式。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出现和商品生产的发展,使商品交换增多了,交换的地区也扩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一般等价物固定地充当某一种商品来充当。在这里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就是货币。货币形式可用下列等式来表示: 半两黄金

其他;等等半两黄金,或斤茶叶,或袋小麦,或斤盐,或=?????????=====315

【特别提醒】

从价值形式的发展可以看出:货币是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发展的产物;价值形式的发展必然产生货币;“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黄金。”

金银在历史上早就充当着个别等价物、特殊等价物和一般等价物。金银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它最后独占一般等价物这个特殊的社会地位。

第二节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一、货币的本质

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货币具有同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能力。

货币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 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而商品生产不能脱离周围经济条件而独立存在,所以,在不同社会制度下,货币反映着不同的生产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经济条件的变化,货币反映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二、货币的职能

(一)价值尺度

是用货币衡量和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表现在货币上,就是商品价格。价格表现为一定的货币单位。包含一定的金属重的货币单位就是价格标准。

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例如:我国人民币代表着一定得价值量,执行着价值尺度的职能。

(二)流通手段

是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作用。

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与以前的交换相比较,买卖出现了分离。)【思考】商品流通与流通手段一样吗?

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即:流通手段落脚在货币的媒介作用上,而商品流通则落脚在商品交换上。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也就是说,商品流通是说把商品合理的销售出去,流通手段是指通过么种方式来销售物品。比如你开公司,你公司的商品同过了业务部门联系业务,在由采购到公司提货,又到了批发市场,在到专卖店和连售商最后到消费者(也就是使用你公司产品的人)手中。简单的一起说明:是说把物品快速的利用某种手段销售出去,不让产品有压货和卖不出去的情况。

(三)贮藏手段

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做独立的价值形式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保存起来。

在金属货币流通时期,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特点是:必须是现实的金属货币或作为货币商品的贵金属。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贮藏手段具有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的作用,即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

我国人民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

(四)支付手段

货币不伴随商品的运动而作为价值单方面转移时,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其特点是:作为价值的独立存在进行单方面转移;可以由价值符号来执行这一职能;可以通过转账形式进行结算。

支付手段的职能扩大了产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也发挥着支付手段职能。

(五)世界货币

世界货币除作为价值尺度之外,还是国际支付手段、国际购买手段和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例如,战败国向战胜国支付货币赔款,一国向其他国家提供货币贷款,或资本家将货币资本从国内转移到国外等,均属此类。

二、货币诸职能的关系

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在人们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这样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其他三种职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中陆续出现的。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货币以自己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为什么

货币能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呢?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这就如同尺子所以能衡量其他一切物品的长度,是因为尺子自身也具有尺度一样。自身没有价值的东西,是不能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的。

本来,商品价值的大小,乃是由凝结在该商品中的劳动时间来测量的。商品中包含的劳动时间越多,它的价值便越大。因此,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的价值尺度,而货币不过是商品的外在的价值尺度。

商品的价值表现在货币上,就是商品的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实际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例如,一双皮鞋价格为10元,一件衬衣价格为5元,等等。不过,有一点这里应该说清楚,就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这一职能时,并不需要实在的货币,只要人们在观念上想一下某商品的价格是多少就可以了。所以这样,也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这是因为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它所做的只是给商品以价格形态,即表明某一商品值多少钱,而不是真正用商品与货币相交换马克思说:“货币在它的价值尺度功能上,本来也只是作为观念的或想象的货币”。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也就是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我们平常从商品买卖过程中所看到的货币的作用,就是属于这一种,所以,这种职能又叫做购买手段。不说自明,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而必须是实在的货币。任何一个资本家决不会允许有人用空话来拿走他的商品。

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这一作用的情况下,商品与商品不再是互相直接交换,而是以货币为媒介来进行交换。商品所有者先把自己的商品换成货币,然后再用货币去交换其他的商品。这种有货币作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由物物交换过渡到商品流通,意味着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因为,在这种条件下卖与买被分成了两个独立的过程,如果出卖了商品的人不立刻去买,就会使另一些人的商品卖不出去。也就是说,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就已经包含了经济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起初是贵金属条、块,以后发展成铸币,最后出现了纸币。纸币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

货币的第三个职能是充当贮藏手段,即可以作为财富的一般代表被人们储存起来。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既不能象充当价值尺度时那样只是想象的货币,也不能象充当流通手段时那样用货币符号来代替,它必须既是实在的货币,又是足值的货币。因此,只有金银铸币或者金银条块等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多余的金属货币便会退出流通成为贮藏货币;反之,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增多时,一部分贮藏货币又会重新进入流通成为流通手段。由于贮藏货币具有这种作用,所以在足价的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便不会产生流通中货币量过多的现象,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货币的第四个职能是支付手段。在放债还债、支付工资以及交纳税款等场合,货币就起着这种作用。在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情况下,由于很多商品生产者互相欠债,他们之间便结成了一个债务锁链,例如,甲欠乙的钱,乙欠丙的钱,丙又欠了丁的钱……如果有其中某一个商品生产者因为生产和销售的困难而不能按期支付欠款时,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造成全线崩溃的局面。因此,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使经济危机的形式上的可能性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货币的最后一种职能是充当世界货币,即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能够作为世界货币的只有黄金或白银,铸币和纸币是不能充当世界货币的,因为后者一超出本国范围便失掉了原来的法定意义。世界货币的作用是:第一,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的差额;第二,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的商品;第三,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支付战争赔款、对外贷款以及转移财产等等。

第三节货币制度

一、金属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问题】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经过怎样的历程?

回答:货币制度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是:(1)规定货币材料。即规定可以用作货币的材料,确定不同的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本位;(2)规定货币单位,即规定货币单位的名称和货币单位的“值”。(3)规定主币和辅币。主币就是本位币,是一个国家流通中的基本通货。辅币是本位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货币,它是本位币的等分;(4)货币铸造发行。货币的自由铸造、限制铸造是针对金属货币流通而言的。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国家通过法令规定信用货币的发行机构,中央银行制度建立以后,信用货币的发行权大都集中在中央银行;(5)货币有限法偿和无限法偿,无限法偿是指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有限法偿是指具有有限支付能力。在金融货币流通中,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辅币则为有限法偿;在信用货币流通下,中央银行发行的银行券具有无限法偿能力。(6)准备制度,金属准备曾是货币制度的重要内容。

货币制度主要经历了金属货币制度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金属货币制度又包括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和金本位制。银本位是以白银为本位币的制度;金银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铸币同时法为本位币的制度;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一种货币制度。金本位制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目前各国均实行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二、金属货币制度的演变

货币制度(Monetary System)国家法律规定的货币流通的规则、结构和组织机构体系的总称。

货币制度的演变概括地讲,从16世纪至今,货币制度的演变与各个历史阶段商品经济相适应,先后出现过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三种金融货币制度,最后过渡到当今不兑现的纸制本位制度。

金属货币制度的形成和演变

1、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这是最早的货币制度,产生于商品生产还不很发达的时期。银币为无限法偿的本位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输入输出。除了我国外,到了19世纪末,各国先后放弃银本位制而采取金银同时流通的制度。

2、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度是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又称复本位制。在这个制度下,金币和银币都能自由铸造,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金银复本位制度按照金银两种贵金属的不同关系分为如下三种:

(1)平行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是国家不规定金银之间的比价,金银按照各自的实际价值进行交换的本位制,例如,英国在1663年就铸造金币“基尼”与原来银币“先令”按市场比价同时流通。

(2)双本位制

双本位制则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金银之间的比价,金银按法定比价进行流通的本位制。这种货币制度盛行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如美国在1792年就规定金银法定比价为1:15。在双本位制下会出现一种叫做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又称格雷欣法则),具体是说,当黄金与白银的法定比价与市场比价不一致时,市价比法定价格高的金属货币(良币)在流通中的数量逐渐减少,市价比法定价格低的金属货币(劣币)在流通中的数量逐渐增加,导致货币流通不稳定。

除以上两种本位制度外,金银复本位下还有一种跛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是由复本位制

向金本位制过渡时期的一种货币制度,在这种制度下,金铸币和银铸币都规定为本位币并有固定兑换比率,但国家规定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而银币不允许自由铸造,这就决定了银币在现实流通中无法起到本币的作用而仅仅充当辅币角色。

3、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时以黄金作为本位币的材料的货币制度,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

(1)金币本位制

这是指以金币作为本位币流通的货币制度,是金本位制中最典型的形式。金币自由铸造,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银行券可以兑换黄金,是比较稳定的货币制度,历史上对资本主义经济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后来,由于战争、经济危机等多方面因素,削弱了黄金基础,金币本位逐渐转向金块本位与金汇兑本位。

(2)金块本位制

这是一种没有金币流通,但流通中的银行券、纸制货币符号等可以按照规定限额与金块汇兑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国家规定金币为本位币,但国内不流通金币。流通中的货币符号可以兑换黄金,但规定了限额,必须要具有了一定数额才能与金块兑换。实际上只有极少数富有的人拥有大量的货币符号,也才可以兑换黄金,所以有人把它称为“富人本位”。该制度的条件是国际收支平衡,一旦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大量黄金外流时,这种制度就难以为继,为此,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后英法等国被迫停止金块本位制。

(3)金汇兑本位制

这是一种没有金币流通,也不允许银行券等货币符号汇兑金块,而是用银行券等货币符号兑换外汇,外汇可以在国外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又称虚金本位制。在这种货币制度下,虽然也规定金币为本位币,但在国内不铸造也不流通,也不能兑换金块,只能同另一个实行金币本位的国家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存放外汇黄金,通过无限制地供应外汇,以维持本国币值稳定。这就必然存在很大的依附性,是一种带有殖民性质的货币制度。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最终使金本位制崩溃了,过渡到了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三、纸币流通下的货币制度

当前各国普遍采用的是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它是以不兑现黄金的纸币为本位货币制度。

这种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以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本位货币,并由政府颁布法令,赋予无限法偿和强制流通的能力。

2.不能兑换黄金,也不规定含金量,对外汇率由政府制定。

3.货币发行量一般根据国内经济需要来决定。

四、我国社会主义货币制度

(一)我国社会主义货币制度的基本内容

(1)人民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货币

主币单位:元;辅币单位:角、分。

(2)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的货币

在我国国内市场上,人民币是要不得较为,只准许人民币流通,国内一切货币收付、结算和外汇牌价,均以人民币为价值的统一尺度和计算单位,执行货币只能的只有人民币,法定赋予人民币以强制流通里。为此,国家法令规定:严格禁止外币在中国境内计价流通;严格禁止金银流通与私自买卖;严格禁止各种变相货币流通;严格禁止人民币自由出入境;严格禁止妨害人民币及其信誉。

(3)人民币的发行原则坚持集中发行原则、坚持经济发行原则

(4)对人民币流通的管理我国对人民币流通实行计划管理,它是通过实行现金管理和工资基金监督来实现的。

(5)统一管理金银储备和外汇储备。我国金银储备和外汇储备由中国人民银行集中掌握,统一管理,统一调配。

(6)统一管理汇率。人民币对外国货币的汇率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汇率为准。

(二)人民币制度的特点

现行的人民币制度与旧中国货币制度相比较,有三个特点:

1.人民币是我国唯一合法的货币。

2.人民币是独立自主的货币。

3.人民币是基本稳定的货币。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价值形态?价值形态的发展过程同货币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3.货币的各个职能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4.什么是价格和价格标准?价格标准和价值尺度有何不同?

5.为什么说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能自发调节货币流通?

6.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具有什么特点?

7.社会主义社会货币的支付手段有什么特点?

8.货币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各有哪些作用?

9.什么是复本位制?

10.典型的金本位制具有哪些特点?

11.什么是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

第二章货币流通及其规律

第一节货币流通的基本原理

一、货币流通的概念

是指货币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不停地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运动。

流通手段最初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是商品流通借以实现的形式,凡是商品生产者,要是自己的生产能继续进行下去,必须把自己的劳动产品作为商品卖出去,通过与货币交换,买回自己所需的商品,以实现使用价值的交换。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情况下,这种使用价值的交换,就是适应商品买和卖的两个独立过程。货币与商品的交换,就是适应商品使用价值的交换而发挥媒介作用的。只要存在商品经济,货币流通就必然存在。此外,由于借贷、交纳赋税、租金和支付工资等,都会引起货币流通。

二、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货币流通是指由商品流通所引起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运动过程。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为商品形态的变化服务。

二者的关系(1)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由于商品流通是由商品内在矛盾引起的,而货币流通不过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所采取的外部表现形式,因此,商品流通的规模、构成、范围和速度,决定货币流通的规模、构成、范围和速度。(2)货币流通对商品流通具有反作用。货币流通正常与否,对商品流通起着促进或阻碍作用。

二者的区别(1)形态不同;(2)一定时期内投入流通中的商品和货币数量并不完全一致;(3)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方向一致;(4)决定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因素并不完全一致;(5)货币流通可以超出直接的商品流通之外而延伸到其他领域。

三、货币流通的形式

货币流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狭义货币流通只包括现钞和不足值的金属铸币的现金流通。

广义货币流通包括存款货币和现金货币流通,实际上是银行信用的投放与回笼所形成的货币运动。

(一)现钞流通

现钞流通也称现金流通,即以纸币和铸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进行的货币收付。

现金流通领域:与居民个人有关的货币收付和企业单位间的小额货币收支。

1、现金投放的渠道

(1)工资及对个人的其他支出;

(2)采购支出;

(3)财政信贷支出;

(4)行政管理费支出。

2、现金归行的渠道

(1)商品销售收入:存入银行;

(2)服务事业收入;

(3)财政税收收入;

(4)信用收入。

(二)转账结算

转账结算也称非现金流通,是银行转账结算引起的货币流通,具体表现为存款人在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基础上,通过在银行存款账户上划转款项进行货币收付和行为。

1、存款货币流通渠道

(1)商品价款的收付/结算;

(2)劳务费用收付/结算;

(3)财政收支结算;

(4)信贷资金的发放和回收/银行信贷结算。

存款货币流通领域:通过银行转账结算的存款货币流通主要适用于大额商品交易或其他大额货币的收支。

2、现金货币流通与存款货币流通的关系

货币流通是现金流通与存款货币流通的统一。

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结果引起两种货币形式的货币量——现金货币量和存款货币量此增彼减。

【现场演练】

[例题]货币流通是指作为()形成的货币连续不断的运动。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答案:BC

[例题]在现代信用制度下,货币流通由()两种形式共同构成。

A.现金流通

B.银行转账

C.存款流通

D.票据贴现

答案:AC

[例题]现代经济中的现金流通,是以()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所进行的货币收付。A.债券B.商品货币C.纸币D.铸币

答案:CD

[例题]随着企业单位和个人用现金进行各种支付,流通中的现金又流回到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过程,被称为()。

A.现金发行B.现金投放C.现金回笼D.现金归行

答案:D

[例题]目前我国银行投放人民币现钞的主要渠道是( )。

A .工资及对个人其他支出

B .采购支出

C .财政信贷支出

D .行政管理费支出

答案:A

[例题]人民币现金归行的渠道主要有( )。

A.工资收入

B.商品销售收入

C.服务事业收入

D.财政信贷收入

E.外汇收入

答案:BCD

[例题]存款货币流通是( )引起的货币流通。

A .货币收付结算

B .银行转账结算

C .财政信贷收支结算

D .商品和服务收支结算

答案:B

[例题]如果其他情况不变,当中央银行增加黄金、外汇储备时,货币供应量将( )。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上下波动

答案:A

[例题]现代的广义货币的流通,实际上是银行信用的投放与回笼形成的货币运动,它包括( )。

A .存款货币流通

B .足值金属货币流通

C .银行券流通

D .现金货币流通

答案:AD

第二节 货币流通规律

一、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规律 是流通中货币必须量的规律。

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时,货币流通中货币必要量的公式为:

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总额

流通中货币必要量=

由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等于商品价格和商品数量的乘积,因此,实际上决定流通中货币必要量是由商品价格、商品数量和货币流通速度三个因素所组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条件下,货币必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货币在执行支付手段职能时,货币必要量的公式是:

货币流通速度支付总额互相抵消的的总额到期支付价格总额赊销商品格总额商品价必要量流通中货币-+-=

综上所述,商品价格总额与流通中货币必要量成正比,体现了价格和价值质的对等和量的比例关系;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必要量成反比,体现了货币自身周转速度与货币数量之间的变动关系。

二、纸币流通规律

纸币发行量决定了流通中必须的金属货币量的规律就是纸币流通规律。用公式来表示:

流通中的纸币总量

币量流通中所必须的金属货的金属货币量单位纸币所代表

三、纸币流通规律与货币流通规律的关系

纸币流通规律所体现的实质是纸币和金属货币之间的比例关系。当流通中金属货币需要量已定,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量就由纸币的数量决定,纸币的数量越多,单位纸币代表的价值量就越小,商品的纸币价格就越高。

金属货币流通规律是直接从商品流通中产生的,是商品流通中各因素之间内在的、必然的的联系。纸币流通规律受它的制约,并从它派生出来。

第三章 信用与利息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一、信用的产生

信用 是以偿还利息为条件的特殊的价值运动形式,简单地说,信用就是借贷行为。它的基本特征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单方面让渡。

信用产生的基础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是信用产生的基础。在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商品和货币在各个所有者之间分布是不均衡的,一方面, 生产者要出卖商品;另一方面,购买者买进商品后因为贫穷或没有货币,不可避免地产生借贷的需要。

原始形态的信用 —— 实物借贷 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当时生产力发展及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使原始社会解体、产生了私有制家庭和阶级,出现了贫富的差别。贫困家庭缺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为了维持生产和生活被迫向富裕家庭借债,通过借贷调剂余缺,这样就产生了信用。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货币借贷 —— 高利贷 随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货币,也就出现了货币借贷。由于生产上的季节性、生产周期长短不一、商品购销地点距离远近等原因,使商品买卖与货币支付在时间上有时不能一致, 要求商品买卖采取延期支付的形式,即信用贸易, 卖者成为债权人、买者成为债务人,到了约定还款期限,再偿还所欠货款, 货币在信用贸易中成为支付手段。货币信贷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采取高利贷的形式。高利贷是古老的生息资本,它盘剥的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小生产者。因为小生产者在当时大量存在,他们的经济地位极不稳定、经不起任何意外事件的袭击,从而不得不向高利贷求贷。高利贷的特点:( 1) 利息特别高,而且没有什么集合限制,在旧中国农村,高利贷利率年利一般都在50%以上,有的高达100%以上,而且是驴打滚、利翻利。( 2) 一般都用于生活消费,很少用于发展生产。高利贷的作用对社会生产力来说,不起促进作用,而是起阻碍破坏作用。它使小生产者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就是简单再生产也难以维持。

资本主义的信用 —— 借贷资本运动 在封建社会末期,高利贷手中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货币资本,可以随时投入资本主义生产、创办资本主义企业。但是他们留恋高利贷的剥削方式,更重要的是由于利率过高,不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对信贷的迫切需要。发展资本主义企业需要大量的货币资本, 单靠资本家的个人财力不够、需要借助信用关系进行筹集,产生了新兴产业资本的发展与落后的高利贷信用关系之间的矛盾,直至资本主义信用的出现和资本主义银行的产生、借贷资本形成,新兴的资产阶级战胜顽固的高利贷者,生息资本才从属于产业资本。

借贷资本产生的原因,是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会产生货币资本暂时的多余或不足。闲置与资本的本性相悖,必然使闲置资本寻找出路、贷出去牟利,为货币资本暂时不足的企业提供贷款的可能。

借贷资本的来源有:(1) 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暂时分离出来的闲置的货币资本;(2)

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私人储蓄;(3)政府的货币积累。

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除以银行为中介的信贷关系外又出现了通过发行股票方式筹集资金组成股份公司制企业。股票虽然不像一般贷款那样定期归还,但可以通过出售股票收回付出的货币。另外建立了信用制度,包括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基本的信用形式,银行信用在信用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信用制度对市场经济的作用表现在它可以调动大规模的社会资金,从而为企业的创立和发展提供服务;可以调配社会的经济资源;可以提高社会的需求总效用;可以调节国民经济、国际贸易和国际收支。

社会主义信用因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商品经济,自然地存在商品流通、货币流通以及货币资本的运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都必须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以实现其价值。这些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暂时闲置的资金不能随意调用,每个企业也不能无偿使用其他企业的资金。为进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国家除了利用财政动员和分配资金外,还必须利用信用制度、采取有偿方式,筹集社会资金。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信用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且会得到不断的发展,信用的方式和范围将会普遍化。企业之间、个人之间的往来都将使用信用手段。现在我国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信用体系,个人消费刚刚起步、股票市场还不成熟。所以我国应该完善信用制度,使之法制化、科学化,从而充分发挥信用的经济功能,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第二节信用的形式

信用是指经济活动中的一种借贷行为,它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信用形式是表现信用关系的具体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了满足各种融资的需要,出现了多种信用形式。以下介绍几种主要的信用形式: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联系的信用形式。如企业间商品赊销和预付货款,商业票据。

赊销和预付货款是商业信用的两种基本形式。赊销和预付货款把商品购买与支付货款分离为两个环节。这两种形式对于买卖双方都有利。赊销:一方面可以使生产商品企业(卖方)将货物销售出去,不至于积压;另一方面,也可以让缺乏购买资金而又需要某种上品的企业(买方)提前得到所需的商品,经过一定时期,在归还商品的货款,进而可以缓解资金的不足。预付:一方面可以使生产企业(卖方)提前筹集到资金,进而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实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买方能够保证获得所需的畅销的商品。

商业信用的特点 1.商业信用的债权债务人都是工商企业,体现了企业之间的关系。2.商业信用所贷出的资本是处在产业资本循环周转过程中一定阶段的商品资本。而不是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这种贷出是通过买卖活动,由一个人转到另一个人的手里的。3.商业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是一致的。在经济繁荣阶段,商业信用随着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及产业资本的扩大而扩张,在产业繁荣时,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商品增多,以信用出售的商品也相应增加,对商业信用的需要也增加;在经济衰退阶段,商业信用又会随着生产和流通的消减及产业资本的收缩而萎缩。

我国的商业信用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广泛存在商业信用。当时,商业信用解决了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资金不足的困难,有助于国有经济利用多种商业信用形式,实现对其他经济成分的引导和调控。商业信用在当时不仅被广泛运用,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效。1956年后,随着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商业信用逐渐被取缔,只允许保留少数几种情况。禁止商业信用虽然消除了计划管理失控的隐患,但也扼杀了其繁荣市场、搞活流通的作用,束缚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发展。1979年改革开放后,商业信用又重新恢复,但并未得到迅猛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大量变相、强制的商业信用的产生极大冲击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道德观念,滋生了企业采用强制商业信用的习惯,企业间相互

拖欠货款的现象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业信用的健康发展。注:强制商业信用:是指本应支付的货款而拖欠不付的现象。它与一般商业信用的区别是:强制商业信用是在买方强制拖欠货款的情况下发生的,而后者则是在商品卖方主动提供,或经买卖双方磋商之下形成的。由于强制商业信用违背了商品经济条件下交换与借贷的基本原则(平等与自愿),因而构成拖欠方对被拖欠方财产的侵犯行为,在这个意义上讲,应该说,强制商业信用不是真正的信用。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信用道德水准低,为规避风险,商业银行很难随意贴现

(discoun t)、承兑(acceptance)、商业票据(commercialbill/note)。没有银行信用的支持,商业

票据的流动性大大降低,商业信用也因此失去了发展的空间。因此,今后要发展商业信用,应该努力健全法律法规,督促企业规范商业信用行为,扶持建立企业资信数据库,不断完善企业资信信息,强化企业资信分析,积极实施商业信用事前调查、审查,事后检查制度,增强银行对贴现、承兑的风险控制,尽快建立全国票据查询网络,统一全国票据查询回复书样式及相关内容。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货币形式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信用。它包括两方面:一是银行以吸收存款等形式,筹集社会各方面的闲散资金;二是通过贷款等形式运用所筹集到的资金。

(一)银行信用是现代信用的主导形式

第一,银行信用消除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1.银行信用具有广泛性。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因此,银行可以把货币贷给任何一个企业,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方向上的限制。

2. 银行信用具有规模性。贷放的是社会资本。银行信用则不受交易额度的影响,小额资金主聚集为大额资金借贷,大额资金也可以分散为小额资金放贷。

3. 银行信用具有贷款期限上的灵活性。银行信用形式下,可以提供不同期限的贷款,满足短中长期的不同需求。

4. 银行信用具有核心性特征。现代银行信用是信用的主要形式,是其他信用赖以正常运行的基础,尤其是商业信用,更需要银行通过承兑、贴现和抵押贷款为其提供支持。

第二,银行本身具有规模大,成本低,风险小的优势,任何其他信用形式都难以与之竞争。银行作为专营货币的企业,具有集中社会闲散资金提供贷款的能力,其资金来源广、成本低,融资能力强;另一方面,银行作为专业信用机构,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来识别与防范风险。

第三,银行作为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企业,不仅能够提供信用,而且还能创造信用,使其能够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信用。

附:如何理解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之间的关系

现代信用形式中,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两种最基本的信用形式。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其典型形式是由商品销售企业对商品购买企业以赊销方式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是伴随着现代资本主义银行的产生,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间接信用。银行信用在规模上、范围上、期限上都大大超过了商业信用,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两者的关系可做如下理解:

(1)商业信用始终是信用制度的基础。历史上商业信用产生在先,它直接与商品的生产和流通相关联,直接为生产和交换服务。企业在购销过程中,彼此之间如果能够通过商业信用直接融通所需资金,就不一定依赖于银行。

(2)只有商业信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出现银行信用。资本主义的银行信用体系,正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与发展的。

(3)银行信用的出现又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完善。因为商业信用工具、商业票据都有一定

期限,当商业票据未到期而持票人又急需现金时,持票人可到银行办理票据贴现,及时取得急需的现金,商业信用就转化为银行信用。由于银行办理的以商业票据为对象的贷款业务,如商业票据贴现、票据抵押贷款等,使商业票据及时兑现,商业信用得到进一步发展。

(4)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各具特点,各有独特的作用。二者之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而不存在互相取代的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两种信用形式促进经济发展。

(二)银行信用的特点

第一,债权人是金融机构,债务人是企业或个人。

第二,以货币形态提供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以单一的货币资本形态提供的,可以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能向任何企业、任何机构、个人提供银行信用,从而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提供方向上的局限性。

第三,规模性和长期性。银行信用不仅能有效地集聚企业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而且能有效地集聚货币所有者的货币资本,并将社会各阶层的货币储蓄也转化成资本,形成巨额的借贷资本,从而克服了商业信用数量上的局限性。

第四,间接性和风险小。

@@@(三)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

1.间接融资(间接金融)与直接融资(直接金融)的定义

在银行信用中,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信用活动的中间环节,是媒介。从聚集资金的角度,他们是货币资金所有者的债务人,从贷方资金的角度,他们是货币资金需求者的债权人,至于货币资金的所有者和货币资金的需求者,两者之间并不发生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筹集资金的方式称为间接融资或间接金融。间接融资又叫间接金融,是指融资者通过金融机构的融资。间接融资方式下,资金所有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并不直接发生债权债务关系。与之相对应的是直接融资或直接金融,是指融资者直接从资金所有者融通资金,如在金融市场上发行股票和债券。直接融资方式下,资金所有者与资金需求者直接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如,股票或公司债券的发行者,售出股票、债券,取得了货币资金;资金所有者,买进股票、债券付出了货币资金。在这个过程中,资金所有者和需求者,两者之间直接建立了金融联系,而不需要中介者即扮演债务人又扮演债权人的环节。商业信用就是直接融资的主要形式。

2.直接融资的优缺点

A优点:

(1)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可以根据各自的条件,例如,借款期限、数量和利率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实现资金的融通。

(2)由于资金供求双方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债权方自然十分关注债务人的经营活动;债务人面对债权人的直接监督,在经营上会有较大的压力,从而促进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

(3)通过发行长期债券和股票,有利于筹集具有稳定性的、可以长期使用的投资资金,由此筹集的资金具有长期使用的特点。在存在较发达的证券市场的条件下,短期性资金也进入市场参与交易,支持这类长期融资的发展。

B局限性:

(1)直接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的限制比间接融资的要多。

(2)对资金供给者来说,直接融资风险,由于缺乏中介的缓冲,比间接融资要大。

3.间接融资的优缺点

A优点:

(1)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其网点多,吸收存款的起点低,能够广泛筹集社会各方面闲散资金,积少成多,形成巨额资金;

(2)在直接融资中,融资的风险由债权人独自承担。而在间接融资中,由于金融机构

的资产、负债是过样化的,融资风险便可由多样化的资产和负债结构分散承担,从而安全性较高。

B局限性:

主要是由于资金供给者与需求者之间加入了金融机构为中介,隔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的经营状况的关注和筹资者在资金使用方面的压力合约束。

国家信用是指政府的借贷行为,主要形式是由政府发行债券以筹措资金。作为国家信用的工具是公债和国库券。

(一)国家信用的特点:

第一,在国家信用关系中,债务人是国家,债权人多为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企业和居民。

第二,国家信用是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投资。

财政赤字有5种弥补方法:发行货币、动用历年财政结余、向银行透资、举借外债和举借内债。

第三,调节经济活动,当经济出现衰退,有效需求不足,这时必须通过发行国债筹措资金,增加政府支出,推动经济扩张;反之,流通中货币过多,则可发行国债吸收货币,抑制经济过热。

第四,国债的流通是货币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公开市场上)

(二)我国的国家信用

A.改革开放前的我国国债

新中国成立时,国民经济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1949年财政收入只有303亿斤小米,财政支出为576亿斤小米。同时,1950年财政收支预算中也出现了赤字。为了弥补赤字,减少现钞发行,有计划地回笼货币,稳定物价,保证各阶层人民的安定生活和工商业的正常发展,1949年12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决定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该公债于1950年1——3月发行,发行数额为3.02亿元。

1953年我国开始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虽然国民经济恢复的任务得以完成,但由于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国民经济非常薄弱。为了尽快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实现这一任务,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必须从各方面筹集资金,才能保证完成建设任务。因此,中央人民政府第29次会议于1953年12月9日通过了《1954年国家建设公债条例》,决定通过发行公债来解决一部分建设资金。1954年共发行国内公债8.36亿元。

为了加速国家经济建设,逐步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国务院决定发行1955年国家建设公债。国务院《关于发行1955年国家建设公债的指示》指出:“1954年国家经济建设公债的推销数额,大大超过了计划。国家通过公债推销工作,不但集中了社会上一部分多余的和可能节约的资金,供应了国家建设的需要;而且还对全国人民广泛地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和过渡时期总任务的教育,进一步提高了他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关心和责任感。”由于1954年的内债发行工作是成功的,因而为1955年发行内债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和社会条件。1955年实际发行数为6.19亿元,超过计划3.17%。

1955年11月14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通过了《1956年国家建设公债条例》,决定1956年发行国内公债6亿元,1956年实际发行内债6.07亿元。1957年实际发行数为6.84亿元,超过计划14%。1958年因为还本付息增加,适当增加了发行额,1958年实际发行数为7.98亿元,超过计划26.67%。

从1955年我国开始大量的出口矿产品和农产品来偿还外债,1958年国家预算中已经没有国外公债。1958年4月2日,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发行地方公债的决定》,决定从1959

年停止发行全国性公债,到了1968年,国家内外债全部还清。到了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宣布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国家,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当时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当时,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军事干预和经济封锁。我国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还清全部

外债,让帝国主义无法卡我国的脖子。同时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税收的增加,我国已经没有必要继续发行国内公债。因此,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是外部环境造成的。以后,虽然财政收支中没有债务收支,但是国民经济是在限制财政支出增长的情况下运行的。这20年我国国民经济之所以没有获得快速发展,没有大规模的筹资来源也是一个影响因素。

B改革开放后的我国国债发行状况

1.发行规模逐年增长,且速度较快

1979年4月,中央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为了解决历史上遗留的问题,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扩大了企业自主权,增加了对农民的补贴,逐步改善了人民生活,但1979~1981年国家财政收入却连续三年下降,尽管在财政收入中列入了国外借款,但仍然出现了很大的财政赤字。1979年和1980年的国家财政分别出现了170.67亿元和127.50亿元的财政赤字,向银行透支170.23亿元,引起了物价上涨。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争取在短期内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和物价稳定,1981年1月16日国务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决定从1981年开始发行国库券。

1981年,我国国债发行仅为49亿元。随着国债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000年我国国债发行已达4657亿元,发行量平均每年递增27%。

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扩大,与整个宏观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从1998年开始,我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的现象,有效需求不足,物价指数持续20多个月下降,生产资料价格更是持续40多个月下降。尽管2001年上半年物价有所回升,但是投资与消费需求还是比较低速的。

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而积极财政政策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减税,二是增加财政支出。而我国财政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过低,1999年约为14%,而财政支出具有很强的刚性,减税从整体而言,困难较大。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就在增加财政支出上。通过发行国债筹措资金,兴建国债投资项目,带动银行贷款和民间投资,是最终的选择。1998年—2000年,我国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3600亿元,带动地方、部门、企业、银行投入的资金2.4万亿元,牵涉到6000多个项目,1998年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1999年和2000年拉动约2个百分点。

2.发行方式的改变

从1981年开始发行到1988年,基本采用的是政治动员和行政摊派方式。国债发行数额不大,作用是临时性的,没条件也无必要进行市场化发行。

1988年国库券开始在全国61个城市流通和转让,国债二级市场初步形成,并为国债市场化发行创造了条件。

1991年试行了国债承购包销,有70家证券中介机构参与,标志着国债一级市场的建立。

1992年试行了国债无券竞争招标发行。

1993年推出了国债一级自营商制度。

1995年在确定了国债的发行利率和发行价格的前提下,进行以划款先后为标第,招标发行。

1996年国债招标发行取得突破性进展,所有可流通国债的发行都采用了招标方式,并且竞争标的是债券价格和收益率。招标方式既有单一价格方式,又有多种价格方式,提高了发行效率。

1997—2001年,我国国债发行继续实行招标发行,国债发行基本上是成功的。

以2000年国债发行为例,发行成功表现在:(1)发行利率较为合理。2000年招标的发行利率一般低于相关的回购利率,接近相关的银行存款利率和二级收益率。2000年十年期浮动利率附息记账二期国债发行时,发行利率仅为2.80%。(2)投标率较高。2000年12次招标,投标率大约在300%~400%左右。(3)发行费率下降。发行费率由以前的0.4%一0.5%下降至0.3%一0.4%。(4)发行时间缩短。2000年招标发行时间一般仅有10天左右。招标发行方式基本反映了市场供求关系,使国债发行的利率、数量能由市场决定,保证我国国债规模的扩大是以市场需求为前提的。

3.国债种类不断丰富,结构不断完善。

从利息的支付方式上看,我国国债绝大部分属不支付利息的零息债券。例如,2000年9月发行的5年期凭证式国债的利息率为3.14%。但这种债券期间不支付利息,只是到期后一次性支付本息。如果投资按100元的价格购买面值100元的国债,5年到期后偿还的金额为135.7元。2001年上半年发行了期限为20年的长期国债,属于附息债券,而且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附息债券是债券家族中非常普遍的种类。可喜的是,我国债券从利息支付方式上越来越市场化、国际化了。

从利息计息方式看,我国国债分为固定利率债券和浮动利率债券。例如,2000年11月发行的记账式国债,期限为7年,就采用浮动利率的计息方式,基准利率是1年期定期存款。而2000年12月发行的同样是7年期的国债,采用2.85%的固定利率方式计息。

从债券有无实体本身来划分,我国国债分为针对法人机构的记账式国债,该债券没有实体,也有针对城乡居民个人的凭证式国债。

从期限来划分,我国国债基本上属2~10年的中期国债,20年期国债从2001年开始发行。1年以下短期国债发行量很少。

4.我国国债的优势及问题

国债是国家信用的工具,与其他信用工具相比,有明显的优势。第一,国债风险低,国债的偿还是以国家财政收入为依托的,没有违约风险;第二,我国国债流动性强。我国国债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二级市场,许多国债可以在证券交易所交易,投资者买卖方便;第三,我国国债比同塑银行存款利率高,吸引个人投资者;第四,部分国库券可提前支取,并按持持有期的长短按该档次计算利息;第五,国债品种越来越丰富,投资者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大。

我国目前国债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利率没有市场化,国债利率超过同期银行存款的现象还很普遍。这种情况增大国债的成本,也不利于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运作。因为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按比较的利率吸收存款,再投资于无信用风险的国债,这本身就属于套利第二,国债应该是中央银行最重要的公开市场买卖的对象,但公开市场业务对象应该是短期国债,因为短期国债价格风险低,但短期国债的数量与发行频率不能适应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运作。第三,国债的到期收益率曲线应该是金融工具定价的基准利率,其中短期国债收益率应该是货币市场工具的基准利率。但形成基准利率需要两个关键的条件:国债品种齐全、交易规模足够大。而这两方面条件,我国国债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逐步具备。

消费信用是指企业或金融机构对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一般直接用于生活消费。消费信用有两种类型:一是类似商业信用,由企业以赊销或分期付款方式将消费品提供给消费者;二是属于银行信用,由银行等金融机构以抵押贷款方式向消费者提供资金。

(一)消费信用的主要形式

其主要形式有三种:

一是商品赊销。企业以赊销的方式,特别是分期付款的赊销方式,对顾客提供信用;是商业信用在消费者个人消费领域的表现。

二是消费信贷。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直接贷款给个人、用以购买耐用消费品、住房以及

支付旅游等费用。

三是金融机构对个人提供信用卡,客户只需持信用卡,便可以在接受该种信用卡的商店购买商品,定期与银行结账等等。

(二)消费信用的作用与制约因素

1.作用

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经济增长。(1)消费信用实际上是向那些目前并不具备消费条件的个人提供信用,使之消费愿望变为现实。这使得消费者的消费提前了。提前了的消费扩大了总需求,促进了消费品的生产和销售,同时也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因而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据估计,在美国,如果不采用分期付款,住房、汽车等销售数额会收缩1/3到1/2。(2)此外,企业通过以赊销方式对顾客提供信用等方式,这一信用形式对于促进新技术的应用、新产品的推销以及产品的更新换代,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另一方面,消费信用通过”花明天的钱享受今天的生活”可以提高消费者的总效用水平。1998 年以来,我国出现了通货紧缩现象,为了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增长,拉动投资,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消费信用形式以此促进经济稳健持续的增长。但是,若消费需求过高,生产扩张能力有限,消费信用则会加剧市场供求紧张状态,促使物价上涨,促成虚假繁荣等消极影响。因此,消费信贷应控制在适度范围内。

2.制约因素

一般来说,消费信用的制约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总供给的能力与水平,总供给的水平越高,消费信用的规模一般越大;(2)居民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若居民的实际收入较低,偿还能力不高,一味地发展消费信用则会导致风险加大;(3)资金供求关系。它与消费信用的规模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若资金供求紧张,消费信用的规模就越大;(4)消费观念和文化程度,它制约着消费信用这种信用方式的普及程度和消费总量。如在我国,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消费信贷起步较晚,规模也较小,但近年来发展很快,主要体现在住房贷款、汽车贷款的增长上。

(三)我国的消费信用

我国民众对个人负债一直持谨慎的态度。消费者靠负债来消费,这在传统

的中国人心目中是不可想象的。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消费信用也逐渐扩大起来。

1.我国信用卡的发展

附:银行卡:

是指由商业银行(含邮政金融机构)向社会发行的具有消费信用、转帐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或部分功能的信用支付工具。

(1)银行卡的种类

银行卡按是否具备透支功能分为:信用卡和借记卡。

信用卡按是否向发卡银行交存备用金,又可分为贷记卡和准贷记卡。

贷记卡

是指发卡银行给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消费、后还款的信用卡。

准贷记卡

是指持卡人须先按发卡银行的要求交存一定金额的备用金,当备用金帐户金额不足支付时,可在发卡银行规定的信用额度内透支的信用卡。

借记卡

不具备透支功能。借记卡主要有转帐卡(含储蓄卡)、专用卡和储值卡三种。

最早的信用卡业务诞生于1915年,在美国。我国信用卡业务出现的比较晚,但是发展得很快。1978年,中国银行广州分行率先与香港东亚银行签订协议,在国内代理“运通”、

“万事达”、“维萨”等7种外国信用卡,信用卡从此进入我国。1985年,中国银行珠海分行推出我国大陆第一张信用卡—珠江信用卡。1986年,中国银行北京分行发行长城卡,不久,中国银行总行将长城卡指定为中国银行系统的信用卡,在全国范围内发行。1987年,中国工商银行广州分行发行红棉信用卡,1989年,中国工商银行发行全国通用的牡丹信用卡。1990年中国建设银行在广州发行第一张人民币万事达卡,1991年又发行了人民币维萨卡,以后又发行了龙卡。1991年,中国农业银行开始在广州、佛山、中山、海口等发行金穗卡,并逐渐向全国发行。

目前,全国各类银行卡品牌超过十几种,发卡量超过1.1亿张,交易额超过2万亿元。随着个人消费信用的发展,我国银行卡也逐步诞生了标准意义的信用卡。2000年11月,中国工商银行,金盛人寿保险公司和威士国际组织共同推出了国内第一张贷记卡——牡丹金盛卡。该卡是典型的信用卡,消费者先消费后还款,持卡人透支还可享受短期免息,最长达56天,金卡的透支金额最高为5万元,普通卡透支最高额为2万元。

虽然我国信用卡业务发展迅速,但目前信用卡业务与国际规范还有较大距离。我国目前信用卡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信用卡的授信功能较差。国外信用卡一般是先消费,后付款,而我国则是先付款,后消费,只允许少量的透支,或根本不允许透支,因此,信用卡只是”信誉卡”,表明持卡人在银行有够支付所消费金额的款项,而不是”信用”卡,他无法靠借用银行的资金来消费。这样,信用卡对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小。前面介绍的工商银行的牡丹金盛卡,该卡在我国率先以信用卡的身份问世,对于我国标准意义的信用卡市场的创立和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二,我国信用卡业务缺乏统一规划,发卡行各自为政,给消费者消费带来不便。

联营可以为信用卡业务带来了迅速发展的机会,而我国发行信用卡的几家银行在业务上的合作在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如果在中央银行的统一管理下,组建全国统一的信用卡网络系统,可以大大提高信用卡业务的经营效益。

第三,信用卡单卡消费量过小,信用卡业务的效益较差。这与我国信用卡网络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发卡行往往把信用卡的发行数量作为业务成败的主要指标,而忽视了信用卡业务应以效益为重的原则有着主要的关系。

2.消费信贷

除了信用卡之外,直接贷款给消费者货币,也是非常重要的消费信用方式。

在我国,目前,在消费信贷中个人住房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主要是汽车贷款)和助学贷款是消费信贷的主要内容。个人住房贷款是银行向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购买自用普通住房的贷款。贷款对象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的自然人,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30年。截止2000年底,中国工商银行个人贷款余额达1048亿元;中国建设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发放额超过2400亿元。商业银行住房贷款的增长额度可以看出个人住房贷款的发展情况。在助学贷款方面,截止2000年9月30日,金融机构助学贷款余额为15.9亿元。尽管近几年来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是较西方发达国家比,规模还是很小,有了助学贷款,就意味着中国就会把教育市场搞大,因为助学的机构能够得到最直接的利益——经济上的收益;而学生和家长得到了金融上的支持,会有越来越多的家境贫寒却很出色的孩子能够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通过信用的手段来支持教育,比通过社会捐赠的办法更有力。汽车贷款在我国也是一个发展很快的贷款品种。尽管发展快,但汽车贷款的各种中间费用过高。贷款条件过于苛刻,大大限制了汽车购买者贷款的积极性。从我国加入WTO的第一天起,外资银行就可以在我国开展个人汽车贷款。国际化的贷款服务,会给我国汽车贷款带来很大的生机和发展空间。

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零售业务的扩张,因此,消费信贷种类将会不断创新。

附:1998 年以来,我国消费信贷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总量迅速上升,品种也日益增多。

随着消费信用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颁布有关文件表明要坚持促进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的指导思想,试分析其原因。

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消费信用的发展,对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增加最终消费品需求以及扩张投资乘数效应,有效的带动了住房、汽车、教育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同时,消费信贷不良贷款率远低于金融机构其他贷款的不良比率,改善了信贷资产结构,提高了资产质量。

但是,在我国由于消费信贷发展时间不长,风险问题仍需引起重视。目前,我国消费信贷风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长期潜在性。由于消费信贷主要为中长期贷款,贷款风险短时间内很难显现。如占比较高的住房贷款决大多数尚未到期,随着消费信贷的发展,风险将逐步显现;二是不确定因素多。除了一般贷款都要面对的利率变动、借款人收入变动等风险因素以外,消费信贷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还表现在借款人工作、住所、支出、健康、家庭变故等多方面因素,都可能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产生不利影响。三是存在违规经营。部分商业银行自身约束机制不健全,控制风险的经验不足,也增加了信贷风险。

另外,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缺位,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瓶颈”约束日益突出,各商业银行对个人信用审查缺乏科学、合理、完整的判定标准,也使银行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风险。所以,随着消费信贷的发展,中国人民银行有关文件强调坚持促进经济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的指导思想。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的常见的信用形式外,还有一些其他的信用形式,如资本信用,合作信用及国际信用等。

国际信用是信用关系的国家化。它包括各国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用国际金融机构向各国政府、银行、企业提供的信用等。

例如:出口信贷是银行对本国出口贸易提供的信贷。主要是对金额大、订货期限长的商品(如成套设备、船舶等)出口贸易提供的信贷。它对本国出口贸易的促进起着重要作用。具体做法有:

1.卖方信贷它是银行对本国出口商提供的信贷。

2.买房信贷这是出口国银行直接向购买本国商品的进口国企业或银行提供信贷。

民间信用是指个人之间相互以货币或实物提供的信用。例如:租赁信用(指出租人、银行、企业等以实物租赁形式提供信用,在租赁期间,设备的所有权仍属于租赁公司,承租企业只有使用权。)

补偿贸易既是一种贸易方式也是一种利用外资的形式。其基本特点是:买方以赊购形式向卖方购进机器设备、技术知识等,兴建工厂企业,投产后以所生产的全部产品、部分产品或双方商定的其他商品,在一定期限内,逐步偿还贷款本息。

按照偿付标的不同,补偿贸易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1、直接产品补偿。即双方在协议中约定,由设备供应方向设备进口方承诺购买一定数量或金额的由该设备直接生产出来的产品。这种做法的局限性在于,它要求生产出来的直接产品及其质量必须是对方所需要的,或者在国际市场上是可销的,否则不易为对方所接受。

2、其它产品补偿。当所交易的设备本身并不生产物质产品,或设备所生产的直接产品非对方所需或在国际市场上不好销时,可由双方根据需要和可能进行协商,用回购其它产品来代替。

3、劳务补偿。这种做法常见于同来料加工或来件装配相结合的中小型补偿贸易中。具体做法是:双方根据协议,往往由对方代为购进所需的技术、设备,货款由对方垫付。我方按对方要求加工生产后,从应收的工缴费中分期扣还所欠款项。

上述三种做法还可结合使用,即进行综合补偿。有时,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还可以部

分用直接产品或其它产品或劳务补偿,部分用现汇支付等等。

【实战演练】

下列信用关系,属于商业信用的是( )。

A.企业间预付货款B按揭贷款C商业票据 D.企业间投资 E.企业间商品赊销

【答案】ACE

第三节信用工具

在多种信用形式下,资金的融通是通过信用工具(即金融工具)实现的。所谓信用工具是指载明债券权债务关系的信用凭证,同时也是现实的或潜在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可以流通转让。

信用工具按其存在期限的长短可分为短期信用工具、长期信用工具和不定期信用工具。

一、短期信用工具

(一)票据

1.商业票据可分为期货和商业汇票两种。

(1)期货,又称为商业本票。是债权人(购货人)向债权人(出货人)开出的承诺在一定日期支付一定金额的书面凭证。它有两个关系人:一是出票人,即购货人;二是受款人,即售货人。

(2)商业汇票,简称汇票。商业汇票是商品交易债权人通知债务人在一定日期支付一定金额给持票人的书面凭证。它有三个关系:一是出票人,即售货人;二是付款人,即购货人;三是受款人,即持票人。

商业汇票必须经过票据承兑才能生效。

承兑时票据的付款人在票据上签名盖章,承诺票据到期付款的行为。

经购货人自己承兑的商业汇票称商业承兑汇票。银行受购货人委托承兑的商业汇票,称银行承兑汇票。

商业票据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抽象性。票据只载明票据当事人对票据本身的权利和责任,如收付款项的金额、期限等,不说明票据产生和转让的原因。第二,无条件支付性。付款人对自己签发或承兑的到期票据,必须无条件支付,不得以任何借口拒付。第三,流通性。票据可以转让和流通。商业票据转让时,转让者必须在票据的背面签字,叫做”背书”。经过”背书”的票据,可以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用来购买商品或偿还债务。

2.银行票据。银行票据可分为银行本票、银行汇票、旅行支票三种。

(1)银行本票,简称本票。是由银行签发并负责兑现以代替现金流通的书面凭证。它有两个关系人:一是出票人,即银行;二是受款人,即持票人。

(2)银行汇票。银行汇票是银行开出的汇款凭证。它由银行签发,交由汇款人自带或寄给外地收款人,凭此向异地银行兑取现款。银行汇票有三至四个关系人:一是汇款人(如系自带,同时也是受款人);二是出票人,即汇出银行;三是受款人,即出票人;四是付款人,即汇入银行。

(3)旅行支票。旅行支票是由银行签发,专供旅客在旅途中购物、支付旅途费用的定额凭证。它有三至四个关系人:一是出票人,即银行;二是受款人,即持票人;三是受让人,即商业和旅游北门(如向银行直接取现则是付款人)。

3.支票。支票是银行的活期存款人签发的、通知银行将其存款账户上的一定金额支付给持票人或指定人的书面凭证。支票一般有三个关系人:一是出票人,即存款人;二是付款人,即银行;三是受款人,即持款人。

支票一般有以下几种:

(1)记名支票,即在支票上指明收款人;

银行考试基础知识复习

金融知识点整理: 金融学重点考点集中在以下几个章节: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利息与利息率;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中央银行;货币供求;国际金融。在复习的过程中,特别需要提醒广大考生,内容很多,需要找准规律,抓住考点,有针对性记忆。 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双挂钩”是指() A.美元和其他国家同时与黄金挂钩 B.美元与黄金挂钩,黄金与其他各国货币挂钩 C.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D.其他国家货币与黄金挂钩,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货币挂钩 【答案】C。 中公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核心为两个挂钩:世界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这是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定义的简单考察,那对于布雷顿森林体系我们仅仅知道这个简单的定义可以吗? 我们要去了解他发生的背景和时代,知道它的特点;了解它最后崩溃的原因 1944年,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 内容: 1、形成了“双挂钩”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2、建立永久性的国际金融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3、美元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资产,建立美元——黄金本位制;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国际收支逆差的会员国家提供短期的资金融通; 5、废除外汇管制。 核心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两大国际金融机构。前者负责向成员国提供短期资金借贷,目的为保障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后者提供中长期信贷来促进成员国经济复苏。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确认1944年1月美国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的黄金官价,每一美元的含金量为0.888671克黄金。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可按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为使黄金官价不受自由市场金价冲击,各国政府需协同美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维持这一黄金官价。 第二,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其他国家政府规定各自货币的含金量,通过含金量的比例确定同美元的汇率。 第三,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规定,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只能在法定汇率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若市场汇率超过法定汇率1%的波动幅度,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汇率的稳定。若会员国法定汇率的变动超过10%,就必须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批准。1971年12月,这种即期汇率变动的幅度扩大为上下2.25%的范围,决定“平价”的标准由黄金改为特别提款权。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这种汇率制度被称为“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度”。 第四,各国货币兑换性与国际支付结算原则。《协定》规定了各国货币自由兑换的原则:任何会员国对其他会员国在经常项目往来中积存的本国货币,若对方为支付经常项货币换回

2019年银行金融基础知识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共500题)

2019年银行金融基础知识考试复习题库及答案 (共500题) 1.【4952】下列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主动进取特点最明显的是()。A.资产管理 B.负债管理 C.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D.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答案】:B 2.【4954】某固定利率债券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余期一年,以102元的价格买入并持有到期,到期收益率为10%;若其它条件均相同,但余期为2年,买入并持有到期,则到期收益率( )。 A.>10% B.<10% C.=10% D.不能确定 【答案】:A 3.【4967】银行提供的储蓄服务的基本形式是()。 A.柜台服务 B.银行卡服务 C.网上银行服务 D.电话银行服务 【答案】:A 4.【4975】我国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是()。 A.政策性银行 B.财政部 C.银监会 D.中国人民银行 【答案】:D 5.【4976】承担我国农业政策性贷款任务的政策性银行是()。

A.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B.中国农业银行 C.中国工商银行 D.中国国家开发银行 【答案】:A 6.【4978】在我国目前工资制度下,在工资的发放中货币发挥着()的职能。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答案】:C 7.【4980】目前国内最大的寿险公司是()。 A.中国人寿 B.中国平安 C.新华人寿 D.泰康人寿 【答案】:A 8.【4987】最基本的个人金融业务是()。 A.储蓄业务 B.贷款业务 C.保险业务 D.信用卡业务 【答案】:A 9.【4988】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订立的正式保险合同的正式书面文件称为()。 A.保险单 B.保险凭证 C.投保单 D.批单

银行金融基础知识考试题库完整

银行金融基础知识考试题库 1.【4952】下列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主动进取特点最明显的是()。 A.资产管理 B.负债管理 C.资产负债综合管理 D.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答案】: B 2.【4954】某固定利率债券为到期一次还本付息,余期一年,以102元的价格买入并持有到期,到期收益率为10%;若其它条件均相同,但余期为2年,买入并持有到期,则到期收益率( )。 A. >10% B. <10% C. =10% D.不能确定 【答案】: A 3.【4967】银行提供的储蓄服务的基本形式是()。 A.柜台服务 B.银行卡服务

C.网上银行服务 D.电话银行服务 【答案】: A 4.【4975】我国代表国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是()。 A.政策性银行 B.财政部 C.银监会 D.中国人民银行 【答案】: D 5.【4976】承担我国农业政策性贷款任务的政策性银行是()。A.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B.中国农业银行 C.中国工商银行 D.中国国家开发银行 【答案】: A

6.【4978】在我国目前工资制度下,在工资的发放中货币发挥着()的职能。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贮藏手段 【答案】: C 7.【4980】目前国内最大的寿险公司是()。 A.中国人寿 B.中国平安 C.新华人寿 D.泰康人寿 【答案】: A 8.【4987】最基本的个人金融业务是()。 A.储蓄业务 B.贷款业务 C.保险业务 D.信用卡业务

【答案】: A 9.【4988】保险人和投保人之间订立的正式保险合同的正式书面文件称为()。 A.保险单 B.保险凭证 C.投保单 D.批单 【答案】: A 10.【4989】通常人们到银行办业务时会说"存定期",这个"存定期"一般指()。 A.整存整取 B.零存整取 C.存本取息 D.定活两便存款 【答案】: A 11.【4990】财务公司属于()。 A.银行金融机构 B.非银行金融机构 C.证券公司

银行招聘考试金融基础知识点

银行招聘考试金融基础知 识点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银行招聘考试金融基础知识点整理 一、信用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一)含义 以偿还本金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历史上信用表现为两种典型形态:高利贷信用和借贷资本信用。 (二)基本特征 价值作单方面的让渡;以还本付息为条件。 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一)直接融资 1.含义:是资金需求者直接从资金所有者那里融通货币资金。 2.直接融资工具: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 3.直接融资的优势 (1)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实现资金融通,筹资规模可以不受金融中介的约束; (2)筹资人面对市场监督的压力,必须规范生产经营活动,将资金投向高效益的领域; (3)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4)筹集的资金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特点。 4.直接融资的局限性 (1)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的限制较多; (2)对资金供给者来说融资风险较大;

(3)对资金需求者来说缺乏间接融资中额度管理的灵活性,财务保密性差。 (二)间接融资 1.含义:资金需求者与资金所有者之间通过信用中介进行的借贷活动。 资金供求双方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中介机构发生债权债务关系。银行信用是典型的间接融资。 2.间接融资工具:保险单、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 3.间接融资的优势 (1)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广泛吸收闲置资金,突破资金融通在数量、期限等方面的限制; (2)间接融资的社会安全性较强。各国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比一般企业严格的多,金融中介机构的资信度和内部管理也强于一般企业; (3)对有资信良好的企业可及时方便的获得资金解决; (4)财务保密性较好。 4.间接融资的局限性 (1)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经营状况关注较少,筹资者在资金使用方面的压力和约束减少; (2)风险集中于金融中介机构; (3)对新兴产业、高风险项目的融资要求一般难以及时、足量地予以满足; (4)隔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金使用效率。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内容

银行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整理

银行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整理 农村信用社概念与特点是各省市农村信用社考试的公共基础知识,本文介绍了农村信用社概念与特点,并通过真题进行了解读。 一、农村信用社概念 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简称“农村信用社”。 农村信用社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其全部资产对农村信用社的债务承担责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其财产、合法权益和依法开展的业务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农村信用合作社是由农民入股组成,实行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是经中国人民银行依法批准设立的合法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筹集农村闲散资金,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同时,依照国家法律和金融政策的规定,组织和调节农村基金,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综合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社员家庭经济,限制和打击高利贷。 【真题实例】农村信用合作社是指由()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 【答案】中国人民银行 二、农村信用社特点 农村信用合作社属于银行类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共同特征是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负债,以发放贷款为主要资产,以办理转账结算为主要中间业务,直接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农村信用合作社又是信用合作机构,即由个人集资联合组成的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机构,简称“信用社”。作为合作性信用机构,农村信用社有其自身的特点: 1.农村信用社由农民和农村的其他个人集资联合组成,以互助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组织,其业务经营是在民主选举基础上由社员指定人员管理经营,并对社员负责。其最高权利机构是社员代表大会,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和业务经营的执行机构是理事会。

银行考试行测知识点及例题

银行考试行测知识点及例题 银行考试行测知识点很多,下面就复合命题推理中的选言判断和联言判断的相关考点和解题方法为考生朋友进行详细解读: 银行招聘考试即将举行,接下来的时间是考生朋友复习备考的黄金时间。希望广大考生朋友能利用好这一个月的时间,提高自身的备考效率,对于高频考点一定要认真复习,以确保基础题目得分。 1。选言判断: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至少有一种存在的复合判断。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1)相容选言判断: 形式P或Q 真P为真; Q为真; P且Q都为真 翻译-Q → P;-P → Q。 否定-(P或Q)= -P且-Q (2)不相容选言判断:两者是相互排斥的,一个为真,则另外的就为假。 形式:要么P,要么Q。 两者有且只有一个为真。 2。联言判断:表达对两个(或以上)并列事物同时存在的判断。 形式P且Q 关联词……并且……,不仅……而且……,既……,又…… 真P和Q同时为真 否定-(P且Q)= -P或-Q

[例1]这块麦田今年增产,或者是因为地用了优良品种,或者是因为管理搞得好,或者由于化肥用得多;这块麦田确实选用了优良品种。所以,( )。 A。这块麦田今年增产并不是由于田间管理搞得好 B。这块麦田今年增产并不是由于化肥用得多 C。这块麦田今年增产肯定是化肥用得多,并且田间管理搞得好 D。这块麦田今年增产可能是化肥用得多,或田间管理搞得好 [解析]D。考查相容选言命题推理。“选用了优良品种”、“管理搞得好”、“化肥用得多”为相容选言命题的三个选言肢。根据“肯定一部分选言肢,不能否定另一部分选言肢”判断A、B两项错误;肯定一部分选言肢,不能肯定另一部分选言肢,C项错误。D项说法正确。故选D。 [例2]某招考职位规定:凡通过英语专业八级、参加过支教活动的英语专业应届毕业生均有资格报考该职位。张华是北京某名牌大学英语专业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却没有资格报考该职位。 由此一定可以推出的是?( ) A。张华没有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B。张华没参加过支教活动 C。如果张华通过了英语专业八级考试,那么他没有参加过支教活动 D。如果张华参加过支教活动,那么他通过了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解析]C。本题考查联言命题的否定。由题干可知:通过英语专业八级、参加过支教活动的英语专业应届毕业生是有资格报考某职位的充分条件。张华是应届生却没有资格报考该职位,否定后件必然推出否定的前件,则张华没有通过英语专业八级或没参加过支教活动。再根据相容选言命题的推理规则,如果有两个选言肢,否定其中一个,则必然肯定另外一个,C项正确。故选C。 [例3]某国家足球队教练在集训过程中发现球员U、V、W、X、Y、Z的最佳配合特点是: (1)V和X不能同时都在场上,也不能都不在场上。 (2)只有U不在场上,V才不在场上。 (3)如果W在场上,则X也要在场上。 (4)如果Y和Z在场上,则W也必须在场上。

银行基础知识题

1.下列哪些项目属于可能导致信息科技风险事件的风险因素?(D) A. 人员疏忽导致操作错误或失误 B. 系统软件存在bug,或与业务需求不匹配 C. 人员经验不足或专业知识缺乏 D. 上述全部 E. A与B 2.软件的压力测试目标不包括下列哪些?(A) A. 功能是否满足业务需求 B. 性能是否满足业务需求 C. 生产设备上的最大业务承载能力 D. 大数据下软件运行是否稳定 3.外包风险是否纳入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范畴?(A) A. 是 B. 否 4.保障信息科技风险管理能力的最重要的因素是(C) A. 建立专门的组织、人员、工作流程 B. 根据发生的风险事件问责 C. 逐步将风险控制融合到科技和业务的日常工作中,并建立不断完善的机制 D. 完善紧急响应机制、确保发生的事件尽快解决 5.如其他部门人员向你索取一份内部资料,你不确定是否可以提供,你认为哪种做法最恰 当(D)

A. 拒绝提供 B. 提供给他,并叮嘱他注意保密 C. 直接提供给他 D. 让其提交部门工作联系函,通过正式渠道索取 6.请选择哪些情况最有可能造成内部信息泄露?(D) A. 个人计算机感染病毒 B. 内部员工计算机不安装防病毒软件 C. 保存内部信息的U盘交给合作伙伴短暂使用 D. 以上都是 7.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的用户应该养成离开时锁屏的好习惯,如何锁定计算机?(A) A. 同时按Ctrl+Alt+Del再回车或者按住Window+L键 B. 按计算机的Reset键 C. 按下计算机的Power Off 键并持续4秒以上 D. 关闭显示器 8.木马程序或病毒给办公室计算机带来的最严重危害是(C) A. 造成系统瘫痪,正常办公难以进行 B. 病毒自动盗取计算机上指定信息自动发送到互联网 C. 攻击者通过木马或病毒控制计算机,盗取信息或以此为跳板攻击其他系统 D. 堵塞网络 9.下列口令中,不属于弱口令的是(C) A. 19800101 B. Wangmei

银行招聘考试金融基础知识习题含答案

银行招聘考试金融基础知识习题 一、填空题 1.货币在商品经济中执行着价值尺度、支付手段、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五大职能。 2.信用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的转移。 3.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表现在:优化资源配置、节省流通费用、调节生产消费、调节宏观经济。 4.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财富的分配形式,也是借贷资本的价格。5.利息率的表示方式有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亦称年息率、月息率和日息率。 6.金融市场交易的主体即金融市场的交易者,一般包括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和个人。 7.商业银行的职能是信用中介、支付中介、信用创造和金融服务职能。 8.银行业务主要有负债业务、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 9.结算业务是由商业银行的存款业务衍生出来的一种业务,结算业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 10.从经济关系上讲,保险是一种补偿制度;从法律上讲,保险是一种合同行为。 11.保险的特征是互助性、经济性、法律性和科学性。 12.只有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形成货币需求:一是必须有能力获得或持有货币,二是必须愿意一货币形式保持其资产。 13.在我国,财政赤字、信用膨胀、投资需求膨胀和消费需求膨胀是我国总需求膨胀的四个因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共同作用而引发通货膨胀。 14.中央银行通过执行货币政策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使之货币需求量相适应,最终达到实现社会总供给平衡之目的。 15.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使用,一般有四类组合模式,即“双紧”政策、“双松”政策和“紧财政松货币”政策、“紧货币松财政”政策。 16.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包括经常项目、资本项目、平衡项目三大类。 17.国际金融机构大致可分为全球性国际金融组织和区域性国际金融组织。 二、名词解释题 1.货币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并体现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 2.商业信用企业单位之间由于商品交易而发生的商品赊销赊购行为 3.国际信用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信贷活动 4.利息货币持有者因贷出资而从借款人那获得超出本金的那部分金额 5.官方利率由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制定的,各银行都必须执行的各种利率 6.期货市场交易双方达成协议或成交后,不立即交割,而是在未来一定时间交割的场所 7.商业银行以吸收社会公共存款为其主要资金来源,以发放贷款为其主要资金运用,为客户提供多种服务的金融机构 8.信用放款银行完全根据借款人的信用,即借款人的品德和财务状况,预期未来收益及过去的偿债记录而发放的、无须提供任何抵押作为担保的一种贷款 9.保险市场进行保险商品交易的场所或领域的总称 10.责任保险以被保险人依法应承担的民事损害赔偿责任或经过特别约定的合同责任作为保险标的的保险11.通货膨胀货币供应过多,超过对流通中对货币的客观需要,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12.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或控制货币供应量或货币总量进而影响

金融基础知识银行考试.试题

金融基础知识试题 1. 我国人民币的主币是: A 元 B 角 C 分 D 厘 (答案:A ) 2. 按复利计算,年利率为5%的100元贷款,经过两年后产生的利息是: A 5元 B 10元 C 10.25元 D 20元 (答案:C ) 3. 以下关于汇率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相对价格 B 汇率的直接标价法可以表示为1单位外币等于多少本币 C 我国的汇率报价一般采用直接标价法 D 我国的汇率报价一般采用间接标价法 (答案:D ) 4. 香港联系汇率制度是将香港本地货币与哪种货币挂钩? A 英镑 B 日元 C 美元 D 欧元 (答案:C ) 5.我国的三家政策性银行是: A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B 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C 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D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 (答案:B ) 6.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商业银行的“三性”原则? A 安全性 B流动性 C 盈利性 D政策性 (答案:D ) 7. 以下不属于金融衍生品的是: A 股票 B 远期 C 期货 D 期权 (答案:A ) 8. 下列哪家机构不属于我国成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A 东方 B信达 C华融 D光大 (答案:D ) 9. 我国于2003年初组建的银行业监管机构是: A 中国人民银行 B 中国银监会 C 中国证监会 D 中国保监会 (答案:B ) 10. 在国际银行监管史上有重要意义的1988年《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的总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A 4% B 6% C 8% D 10% (答案:C ) 11.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证券交易所是: A 纽约股票交易所 B 伦敦股票交易所 C 东京股票交易所 D香港股票交易所 (答案:A ) 12. 股票市场上常常会被提到的“IPO”的意思是: A 首次公开发行,即公司第一次公募股票 B 公司第一次私募股票 C 已有股票的公司再次公募股票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_风险管理知识点(必备)

.word 可编辑. 风险管理 第1 章风险管理基础 1.金融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分类:预期;非预期;灾难性。 2.商行的经营原则: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 3.商行风险管理模式的发展阶段:资产;负债;资产负债;全面风险管理模式阶段 4.全面风险管理模式的理念和方法: 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 全面的风险管理范围 全程的风险管理过程 全新的风险管理方法 全员的风险管理文化 5.商行风险类别: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国别、声誉、法律、战略。 6.市场风险分类:利率、汇率、股票、商品。 操作风险分类:人员因素、内部流程、系统缺陷、外部事件。 国别风险分类:转移、主权、传染、货币、宏观经济、政治、间接国别。 7.商行风险管理策略分为: 分散: 对冲:自我对冲:利用资产负债表或业务组合 市场对冲:利用衍生品市场 转移:保险: 非保险:担保、备用信用证 规避 补偿。 8.商行资本的概念包括:账面资本、经济资本、监管资本。 监管资本:一级资本核心一级资本 其他一级资本 二级资本 核心一级资本:实收资本、普通股、资本公积可计入部分、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其他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如优先股)、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二级资本:二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可计入部分、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 9.巴塞尔协议3:普通商行的普通股充足率应达到7%,总资本充足率不低于10.5%,重要性银行银行计提1%—3.5%的附加资本要求。 2012 年银监会的《资本管理办法》规定了监管资本要求 最低资本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5% 一级资本 充足率:6% 资本充足率:8% 储备资本:2.5% 逆周期资 0—2.5% 本:

银行笔试金融基础知识(通用题库)

建设银行笔试之金融基础知识练习 1.在金融市场中,既是重要的资金需求者和供给者,又是金融衍生品市场上重要的套期保值主体的是()。 A.家庭 B.企业HiAll应届生毕业生求职 C.中央银行 D.政府 参考答案:B 2.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上能够迅速地转化为现金而不致遭受损失的能力是指金融工具的()。 A.期限性 B.流动性 C.收益性 D.风险性 参考答案:B 3.具有“准货币”特性的金融工具是()。 A.货币市场工具 B.资本市场工具 C.金融衍生品 D.外汇市场工具 参考答案:A HiAll应届生毕业生求职 4.在金融期权中,赋予合约买方在未来某一确定的时间或者某一时间内,以固定的价格出售相关资产的合约的形式叫()。 A.看涨期权 B.欧式期权 C.看跌期权 D.美式期权 参考答案:C 5.在我国的债券回购市场上,回购期限是()。HiAll应届生毕业生求职 A.1个月以内 B.3个月以内 C.6个月以内大学生求职招聘论坛 D.1年以内 参考答案:D2011校园招聘官方交流区 6.若某笔贷款的名义利率是7%,同期的市场通货膨胀率是3%,则该

笔贷款的实际利率是()。 A.3%2011校园招聘官方交流区 B.4% C.5% D.10%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7%-3%=4% 7、某投资银行存入银行1000元,一年期利率是4%,每半年结算一次利息,按复利计算,则这笔存款一年后税前所得利息是()。 A、40.2 B、40.4 C、80.3 D、81.6500强名企官方答疑专区 参考答案:B大学生求职招聘论坛 答案解析:半年利率=4%/2=2%2011校园招聘官方交流区 1000×(1+2%)?-1000=40.4元 8、国债的发行价格低于面值,叫做()发行。 A、折价大学生求职招聘论坛 B、平价2011校园招聘官方交流区 C、溢价大学生求职招聘论坛 D、竞价 参考答案:A HiAll应届生毕业生求职 答案解析:债券的市场价格<债券面值,即债券贴现或折价发行;债券的市场价格>债券面值,即债券为溢价发行;债券的市场价格=债券面值,即债券等价发行。 9、某证券的庵凳1.5,同期市场上的投资组合的实际利率比预期利润率高10%,则该证券的实际利润率比预期利润率高()。 HiAll求职社区 A、5% 大学生求职第一社区 B、10%大学生求职第一社区 C、15% D、85%HiAll求职招聘论坛 参考答案:C 大学生求职第一社区 答案解析:1.5*10%=15%,如果市场投资组合的实际收益率比预期收

2020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必考题库及答案(十)

2020年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知识必考题库及 答案(十) (一)单选 1、银监会根据审慎监管的要求,监管人员通过实地查阅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帐表、文件、档案等各种资料和座谈询问等方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风险性和合规性进行分析、检查、评价和处理,这是银监会监管措施中的() A、现场检查 B、非现场监管C、信息披露监管D、监管谈话 2、中国银行业监管机构是() A、中国银行业协会B、国家开发银行C、中国人民银行D、中国银监会 3、根据《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不允许开展的人民币业务是() A、国债投资B、没有不能开展的业务,享受国民待遇C、外汇买卖D、储蓄和信贷 4、下列关于专业银行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主要依靠发行债券来筹集营运资金B、资金的使用有特定的行业、用途 C、一半不经营活期存款业务D、以短期融资为主 5、我国的政策性银行有() A、农村信用社B、中国农业发展银行C、中国农业银行D、中国人民银行

(一)多选 1、中国银监会的具体监管目标是() A、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增进市场信心 B、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保护广大存款人和消费者的利益 C、通过宣传教育工作相关信息披露,增进公众对现代金融的了解 D、通过审慎有效的监管,促进金融机构有序发展 E、努力减少金融犯罪 2、下列属于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大型商业银行的是() A、交通银行B、中国民生银行C、中国农业银行D、中国工商银行E、中信银行 3、商业性金融机构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在业务上的关系是() A、相悖B、并存C、互补D、依赖E、交叉 4、中国银行业协会设有以下()专业委员会。 A、金融机构协作委员会B、自律工作委员会C、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委员会 D、农村合作金融工作委员会E、法律工作委员会 5、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的标志有() A、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限制 B、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客户限制 C、取消对外资银行在华经营的非审慎性限制 D、允许外资银行对所有客户提供人民币业务 E、允许外资银行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

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课本知识点整理考试必备

一.商业银行的起源和发展 1694年在政府的帮助下,英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家资本主义股份制商业银行——英格兰银行。英国早期的银行是在金匠业的基础上产生的。 清政府于1897年在沪成立中国通商银行,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的产生。 二.商业银行的性质和作用{看书}或论述或选择 性质: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以金融资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定义:我国商银法规定,商业银行是依照本法和公司法设立的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的企业法人。(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金融管理当局和金融体系的核心) 作用: 1)信用中介。最基本,最能反映其经营活动特征的职能。 2)支付中介。 3)信用创造。在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的基础上产生的。 4)金融服务。 三.商业银行组合结构(选择) 外部组织形式: 1)单一银行制,又叫独家银行制,不设或限设分支机构。 2)分行制(总行制,总管理处制),在本地及国内外普遍设立分支机构。 3)银行控股公司制,指由一个集团成立股权公司,再由该公司控制或收购两家以上的银行。内部组织结构: 1)股东大会,最高权力机构。 2)董事会 3)各种常设委员会 4)监事会 5)行长或总经理,行政主管,是银行内部的行政主管。 6)总稽核 7)业务和职能部门 8)分支机构,业务经营体系的基层单位。 商业银行的内部组织结构,以股份制形式为例可分为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四.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 内容及原则:政府对银行业的监管要以谨慎监管为原则,即”CAMEL”骆驼原则。 C代表资本,建立国际上共同的资本标准。 A代表资产,资产品质是一个关注的问题,监管人员对银行的未清偿贷款和贷款的担保进行仔细审核。 M代表管理, E代表收益,银行的盈利能力主要由银行的资产收益率和资本的受利率来衡量。 L代表清偿能力,用来衡量银行满足提款和借款需求而又不必出售其资产的能力。 各国对银行业进行监管时的主要内容: 1)银行业的准入,规定最低注册资本。 2)银行资本的充足性,按《巴塞尔协议》规定的资本比率对商业银行进行资本监管。 3)银行的清偿能力,包括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 4)银行业务活动的范围,主要指银行业及证劵业,保险业合业和分业经营的问题。 5)贷款的集中程度,对带狂集中程度的监管是商业银行分散风险的需要。 存款保险制度(选择) 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金融大危机以后的美国,成立的宗旨是:重新唤起社会公众对银行

银行招聘考试金融基础知识点

银行招聘考试金融基础知识点整理 一、信用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一)含义 以偿还本金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历史上信用表现为两种典型形态:高利贷信用和借贷资本信用。 (二)基本特征 价值作单方面的让渡;以还本付息为条件。 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一)直接融资 1.含义:是资金需求者直接从资金所有者那里融通货币资金。 2.直接融资工具: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 3.直接融资的优势 (1)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联系实现资金融通,筹资规模可以不受金融中介的约束; (2)筹资人面对市场监督的压力,必须规范生产经营活动,将资金投向高效益的领域; (3)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4)筹集的资金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特点。 4.直接融资的局限性 (1)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的限制较多; (2)对资金供给者来说融资风险较大; (3)对资金需求者来说缺乏间接融资中额度管理的灵活性,财务保密性差。 (二)间接融资

1.含义:资金需求者与资金所有者之间通过信用中介进行的借贷活动。资金供求双方不构成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而是分别与中介机构发生债权债务关系。银行信用是典型的间接融资。 2.间接融资工具:保险单、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等。 3.间接融资的优势 (1)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广泛吸收闲置资金,突破资金融通在数量、期限等方面的限制; (2)间接融资的社会安全性较强。各国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比一般企业严格的多,金融中介机构的资信度和内部管理也强于一般企业; (3)对有资信良好的企业可及时方便的获得资金解决; (4)财务保密性较好。 4.间接融资的局限性 (1)投资者对投资对象经营状况关注较少,筹资者在资金使用方面的压力和约束减少; (2)风险集中于金融中介机构; (3)对新兴产业、高风险项目的融资要求一般难以及时、足量地予以满足; (4)隔断了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资金使用效率。 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内容 (一)规定货币材料。规定币材是货币制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选用不同的货币材料,就构成不同的货币制度。 (二)规定货币单位。 (三)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其中,本位币:又称主币,是一个国家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辅币是本位币货币单位以下的小面额。

银行校园招聘考试基础知识汇报及精讲

银行校园招聘考试 基础知识总结及精讲 第一章货币 1.中国古代关于货币的起源要紧有两种观点:一是先王制币讲,二是自然产生讲。 2.西方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讲有三种:一是制造发明讲,二是便于交换讲,三是保存 财宝讲。 3.马克思用劳动价值论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定性。马克思认为货币是与商品生 产和交换的进展直接联系在一起的,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进展的必定结果,是价值形式进展的必定产物。 §1.1.2 货币形态的演变 货币产生的几千年中,随着商品交换和信用制度的进展,货币的形态也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历经了以下几种形态: 1.实物货币 2.金属货币

3.纸币 4.存款货币 5.电子货币 §1.1.3 货币数字化与虚拟化 在网络时代中,网络货币使货币变为一串只处于电磁信号形态的数字,货币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虚拟化了。 网络货币这种虚拟货币对传统货币理论的挑战表现在:(1)使传统的货币理论体系受到冲击。 (2)网络货币使货币发行权分散。 (3)网络货币对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产生重大阻碍。 (4)网络货币使中央银行的金融调控能力下降。 §1.2 货币的本质与职能 §1.2.1 货币的本质 历史上形成了不同的学讲: 1.货币金属讲 2.货币名目讲 3.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讲: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专门商品。 4.社会计算的工具。列宁把货币看作是社会计算的表现形式。

§1.2.2 货币的职能 1.西方学者的观点: (1)交易媒介 (2)计算单位 (3)价值贮藏 2. 马克思的货币职能理论: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 §1.2.3 货币国际化 在金属货币流通时期,贵金属黄金、白银能够自然的在国际交往中进行支付。黄金退出历史舞台后,国际交往中使用的货币只能是在世界范围内流通的、能被其他国家同意的少数几种货币。这几种货币是那些在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交易中占有较大份额,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的货币。 §1.3 货币制度 §1.3.1 货币制度的形成及其构成要素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点知识点归纳

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重点知识点归纳 1 2、贷记卡不必向发卡银行交存备用金,持卡人可在信用额度内先使用后还款。 3、整存整取定期存款的提前支取和逾期支取都有一个共同之处,提前支取部分或超过原定存期部分都按支取日挂牌公告的活期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并全部计入本金 4、根据《合同法》,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称为要约。 5、客户张某给某商业银行信贷员小李出示了市科委颁发的获奖证书的复印件,小李据此签署了同意贷款的个人意见,小李的行为明显违反了授信尽职。 6、地方政府债券一般采用由财政部统一代为发行和兑付的方式管理。 7、质押只能是动产质押和权利质押。 8、形式要件是指存单等凭证的真实性,包括存单的式样、版面以及签章的真实性。 9、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被称为《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 10、由银监会负责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 11、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全资子公司整体并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12、关于福费廷,出口商卖断票据,放弃了对所出售票据的一切权益。 14、存款的计息点为元。 15、抵押是指为担保债务的履行,债务人或者第三人不转移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设定为担保物,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债权人有权就该财产优先受偿。 16、银行柜台是一级市场。 17、银行面临的最复杂、最主要的风险是信用风险。 18、违法发放贷款罪的本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银行户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 19、某商业银行运用其托管的证券投资基金进行证券投资发生重大亏损。这一做法属于背信运用受托财产罪。 20、国家风险可分为政治风险、社会风险和经济风险三类。 21、按照金融工具的期限划分,可以分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按成交后是否立即交割划分,金融市场可分为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 22、甲企业申请了乙银行的银行承兑汇票,用此汇票向丙进行支付,则出票人是甲,承兑人是乙,收款人是丙。

银行从业人员金融基础知识考试题库

银行从业人员考试题库(金融基础知识) 一、单选题 1、中外学者一致认为,划分货币层次的重要依据是金融资产的( D )。 A、稳定 性 B、安全性 C、收益 性 D、流动性 2、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预期利率上升,会( C )。 A、多买债券,多存货币 B、多买债券,少存货币 C、卖出债券,多存货币 D、少买债券,少存货币 3、以下不属于直接融资的是( D )。 A、商业信 用 B、国家信用 C、消费信 用 D、银行信用 4、不能向居民发放信用贷款的是( B )。

A、中国建设银 行 B、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C、农村信用合作 社 D、城市商业银行 5、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存、贷款,办理转账结算为主要业务的( C )。 A、事业性单 位 B、政企职能合一的机构 C、金融企 业 D、非盈利性的 金融机构 6、商业银行将其已贴现的尚未到期的商业票据,要求中央银行贴现以获得资金的 行为是( C )。 A、转抵押 B、转贴 现 C、再贴现 D、再贷款 7、为了支持因调销在途粮、棉、油的合理资金需要而发放的贷款,称之为( C )。 A、专项销售贷款 B、专项储备贷款 C、收购贷款 D、销售结算贷款 8、使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办理结算的款项必须是( C )。

A、工程结算款 B、交通运输款 C、商品交易款 D、个人往来款 9、代理行业务是商业银行的部分业务由指定的( D )代为办理的一种业务形式。 A、本行本地的分行 B、本行的支行 C、本行异地的分行 D、其他银行 10、表外业务是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 B )内的经营活动。 A、损益表 B、资产负债表 C、现金流量表 D、财务状况变动表 11、表外业务与其他中间业务的最大区别在于( B )不同。 A、经营目的 B、承担的风险 C、收入的来源 D、财务的处理 12、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原则的核心是( B )。 A、流动性原则 B、政策性原则 C、盈利性原则 D、安全性原则 13、金融市场主要是借助( A )作为载体来运行的。 A、金融工具 B、借贷资 本 C、资金供求者 D、利息率

2020年银行招聘考试金融基础知识复习精选题库及答案(全套完整版)

第一部分单选题集锦 【单选一】 1、流动比率是一项重要的财务指标,其参考值应为( A )。 A、100% B、200% C、50% D、90% 2、短期贷款展期期限累计不超过(A )。 A、原贷款期限 B、原贷款期限的一半 C、2年 D、3年 3、不得利用贷款从事(B )。 A、房地产项目 B、股本权益性投资(国家另有规定除外) C、厂房建设、大修 D、设备更新换代 4、《担保法》规定,保证合同没有约定保证期间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C )。 A、5个月 B、10 个月 C、6个月 D、24个月 5、按照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人民币存贷款比例应小于等于( B )。A、70% B、75% C、80% D、85% 6、农村信用社所有社员必须用货币资金入股,单个社员最高持股比例不得超过该农村信用社股本金总额的( B ) A、1% B、2% C、3% C、4% 7、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C) A、10% B、15% C、20% D、5% 8、农村信用社对本社社员的贷款不得低于贷款总额的(B)。 A、40% B、50% C、60% D、70% 9、农村信用社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资产风险管理,其中对同一借款人的贷款余额不得超过本农村信用社资本总额的(B )。 A、20% B、30% C、35% D、40% 10、为使资产增值,抵债资产可对外出租,对外出租的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B)。 A、2年 B、5年 C、8年 D、10年 11、信用社最大一家客户贷款余额不得超过本社资本总额的( )%,对最大十家客户贷款余额不得超过本社资本总额的(A)倍。 A、30 1.5 B、35 1.5 C、30 1.6 D、35 1.6 12、下列可以做为保证人的有:(C)。 A、国家机关 B、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公益事业单位 C、经法人授权的分支机构 D、公安局 13、担保活动应当遵循的原则是:(A ) A、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

中国人民银行知识点

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或人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成部门之一,于1948年12月1日组成。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位于北京,2005年8月10日在上海设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中国人民银行1948年在华北银行、北海银行、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合并组成 中国人民银行标志 的。1983年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含金融风险防范与化解、统计数据、银行卡、金融规章、反假货币工作、公告栏等。 一、基本资料 中国人民银行(简称央行或人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于1948年12月1日组成。中国人民银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在国务院的领导下依法独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履行职责,开展业务,不受地方政府、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分别位于北京和上海,2005年8

月10日在上海设立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 1998年年末,按照国务院的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对其内部管理架构实施了重大改革,设立了9个具有跨行政区域管辖职责的分行,各省除金融服务类工作组 中国人民银行 织管理职责由省会城市中心支行承担外,其余金融监管、货币政策类以及内部管理类工作组织管理职责全部由所在区域分行承担,央行管理体制改革措施在实施一段时间之后,因管理环节增加而产生的问题不断暴露,遭受了央行内部人士、业内人士以及各地政府部门的普遍诟病。 2001年起,原由分行承担的各项业务管理工作职责在人民银行总行的统一组织下,陆续划归各省会城市中心支行承担,从业务角度评价,1998年起实施的央行管理体制改革没有获得成功。目前,各分行仍然掌握着辖区内重要职务的人事任免权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从2009年7月开始的试点城市,扩大到全国20个省市自治区,扩大后城市的进出口量占全国的90%。 二、法律地位

2019银行从业资格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90题,每题0.5分) 以下各小题所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的代码填入括号内。 1.被称为狭义货币供应量的是( C )。 A.基础货币B.M0 C.M1 D.M2 2.在汇率政策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是( D )。 A.确定适当的汇率水平B.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C.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D.选择相应的汇率制度 3.下列属于银监会监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有( A )个。 ①城市商业银行②基金管理公司③农村信用社④信托公司⑤货币经纪公司⑥农村资金互助社⑦金融资产管理公司⑧期货经纪公司 A.3 B.4 C.5 D.6 4.近年来,城市商业银行发展呈现的趋势是( D )。 A.引进战略投资者B.联合重组C.跨区域经营D.以上答案都对 5.下列关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D )。 A.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有商业银行收缩机构造成的市场空白,较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和居民的融资和储蓄业务需求 B.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专业银行的垄断局面,促进了银行体系竞争机制的形成和竞争水平的提高 C.在经营管理方面不断创新,是很多重大措施的“试验田”,从而大大推动了整个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 D.由于体制优势带来了其发展速度上的优势,目前在总资产规模上已经超过了原有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 6.物价稳定是指( C )。 A.零通货膨胀B.零通货紧缩C.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大体稳定D.保持基本生活资料价格不变 7.中国银行业协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 )。

A.会员大会B.理事会C.监事会D.会长 8.下列金融工具中,其职能主要是用于投资、筹资的是( A )。 A.股票B.商业汇票C.期权D.期货 9.( A ),银监会正式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业。 A.2006。年12月31日B.1997年7月1日C.1986年12月31日 D.1979年1月1日 10. 自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所承担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职能转交至( C )。 A.中国银行B.交通银行C.中国工商银行D.中国建设银行 11.存款是银行对存款人的( B )。 A.资产B.负债C.信用D.管理 12.下列对于目前我国银行信贷管理的环节描述不正确的是( B )。 A.集中授权管理B.分散授信管理C.审贷分离D.分级审批 13.( D )彼此互称为联行。 A.两家不同国的银行之间B.两家不同的国内银行之间 C.同一家银行的不同部门之间D.同一家银行的总、分、支行之间 14.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会员单位不包括( D )。 A.国家开发银行B.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 C.北京银行D.江苏省银行业协会 15.中央银行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时,市场的反应通常是( C ) A.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增多,贷款下降,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 B.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贷款上升,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多 C.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减少,贷款下降,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 D.商业银行可用资金增多,贷款上升,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