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

对促进我县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几点看法

近年来,我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走科教兴县之路;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全县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周边县区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来衡量的话,我县教育要实现跨跃式发展,困难和问题依然不少。为此,我就促进我县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谈几点我个人的看法:

一、教育质量的提高。

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没有教学就没有学校。切实做好教学工作是各级各类学校永恒的主题。在未来永无止境的教学实践中,要始终如一地突出一个核心——质量。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满意与否的“晴雨表”,事关教育的生死存亡。因此,我们应尝试建立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推行以岗定人,竞争上岗,以岗定责,以绩定薪。适当拉大分配距离,以激励教师竟岗敬业,自觉提高教学质量,以不负各级党委、政府的重托,不负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同时,要降低“一个重心”——教研。教学研究重在教学反思,重在教师群体,重在问题解决。过去我们的教研盲目攀大求洋、过于追求标新立异、只图花哨好看,很少考虑问题的解决。往往劳命伤财,最终却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得不偿失。今后我们要切实降低教研重心,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在教研课题的选项上就着手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课题选项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把问题当课题。把校本教研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赋予教学研究强大的生命力。二是阶段性研究与成果及时转化相结

合,以细节决定成败。踏踏实实地做好教学研究成果与教学工作嫁接、教学研究成果向教学实际移植的问题,以追求成果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课题选项与学校资源相结合,逐渐形成富有本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努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的完整体系。在课例研究方面,本着“以课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的思想,推行“两段六环”的教研活动方式,即第一阶段:备课——说课——议课,第二阶段:上课——听课——评课。使校本教研既植根于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又服务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从而引领教师专业水平得的提高。

二、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不断创新学校管理机制。

学校发展,需要管理机制的创新。在客观审视我县多年来学校管理工作的得与失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应创造性的以“目标牵动、方案带动、评估推动”的“三动”战略作为教育行政管理的核心。而制度建设是落实依法治校的根本保障,是确保学校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形成规范的基础。

1、方案带动,政策引领。在“三动”战略的引领下,几年来,我县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制定下发了行政管理方面的《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危房改造资金管理使用的暂行规定》、《关于规范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人事管理方面的《关于加强学校干部教师管理的若干规定》、《学校领导干部考核方案》、《教师评估方案》、《优秀教师奖励方案》,教育教学方面的《学校领导干部抓教学的若干规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学生管理方面的《加强学籍管理的若干规定》、《学

生发展性评价的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充分考虑了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各方面要素,这些文件的落实改变了行政指令过多过滥和工作随意性的局面,规范了教育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也为学校规范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

2、健全章程,完善制度。在教体局政策的引领下,全县各校从本校办学层次、办学类型的实际出发,依据《教育法》等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和上级政策重新审定了学校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普遍实现了“一校一章程”。同时,各校均建立了行政管理、教学管理、教育管理、总务管理制度,体育、卫生、安全制度,考评、奖励制度及各类人员的职责,做到了处处有制度、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职责。

3、民主管理,强化监督。制度建设和落实的核心是民主,我们在健全校教代会和教职工全体大会的基础上,每一项制度的确立都通过民主讨论、民主决策,确保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成为全体教职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增加工作透明度,提高广大教师的满意度。

三、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近年来,我县的教育坚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均衡,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教育事业发生了显著变化。但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如何缩小城乡、校际之间的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要解放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明确质量标准,树立科学发展观,确保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领导的思想要转变,要不分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不办校中校,所有学校一视同仁,甚至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优于城镇学校,那么城乡、校际间的差距就会大大缩小。

2、从法律上保障,全面贯彻执行《义务教育法》。新《义务教育法》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出了许多明确规定,要求各级政府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编制经费预算,均衡安排义务教育经费,并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教育主管部门应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就不难实现。

3、改革评价制度,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评价学校看升学率,评价教师看教学质量,无疑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上级领导应将重点学校的招生指标分到各校,对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做出硬性规定,采取得力措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种现状是完全可以改变的。

4、建立正常的教师进退流转机制。针对农村中小学生源分散,学校规模和班额偏小,教学点较多的现实,教育主管部门要在教师编制和人员经费等方面予以倾斜,保障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的基本需求。尝试区域内教师合理流动,城乡教师定期交流,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城区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定期支教,积极引导超编学校的富余教师流向农村缺编学校,适当为农村学校补充新教师。加强新分配教师的培训工作,切实解决农村教师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

四、落实校长竞聘上岗机制,优化教育管理队伍。

几年前,我县尝试中小学校长竞聘上岗机制,从效果看,这一机制有利于相对减少腐败现象、有利于实现教育整体均衡发展、有利于调节学校领导的矛盾。再加上基于科学发展的观点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实施中小学校长竞聘上岗机制乃大势所趋,所以在实施这项制度的同时,还要不断完善这项制度。

1、加强对中小学校长竞聘上岗机制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

对该制度的指导思想、原则、对象、范围、形式、程序、周期、注意事项以及纪律等作出比较详细的规定,以便更好地发挥这个制度的有利因素,努力降低因竞聘上岗所增加的成本,将不利因素控制在最低程度,并最终形成校长竞聘上岗工作的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2、与相关制度配套改革。

在实施中小学校长竞聘上岗机制的同时,相应地进行校长挂职锻炼制度、校长全面负责制度、后备干部选拔与锻炼制度等有关制度的配套改革,加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下放的力度以及对薄弱学校资金投入的力度,为轮竞聘上岗到薄弱学校的校长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进而使这项制度更容易实施。

3、使校长队伍结构更趋合理。

教育行政部门在实施校长竞聘上岗的过程中,都应该遵循公平、

公开、透明的原则,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计划、有设计、有步骤地进行,使校长竞聘上岗后学校的领导班子成员在能力、专业、年龄、个性、性别等方面呈现最佳结构。

总之,我们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持不懈,再接再厉,集中精力,狠抓落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观念的更新中力求突破,在推动发展中破解难题,在加快发展中实现跨越,以更快的发展速度、以更高的发展质量,为促进我县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而做出更多的贡献!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设计“三代人的教育”访谈活动中的访谈问题,了解设计访谈 活动的初步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丰富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设计访谈活动方案。

教学点评 本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准确理解与把握《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浙江省制定的“高中历史教学指导意见”,正确解读人民版教材。据此,在教学设计中,将“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定为本课的主题与灵魂;对教学内容的取舍,从宏观角度看,能够紧扣主题,把人民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作为重点,较充分地展示了共和国在教育上的辉煌成就;从微观角度看也能化繁为简,突出主干知识,如在共和国教育发展的奠基阶段,是以扫盲教育为突破点。本课也很好地凸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即坚持以史实为基石,通过对史料(实)的精心选择与有效呈现,较好地体现出“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这一基本的学科特色。 第二,形成了较理想的基于三维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课从知识结构看,将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处理为“奠基”“挫折”和“蓬勃发展”三个阶段,既忠于教材,又优化了教材。从教学流程看,是从请学习小组围绕“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这一主题、设计访谈活动方案开始,到学生交流访谈方案结束,把对共和国教育史的了解与掌握作为帮助学生设计访谈方案过程中的一个知识背景环节。这样的设计是极为巧妙的。从三维目标的达成效果看,由于是从“过程与方法”的学习开始,到“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况呈现结束,这一维度的达成度是显而易见的;至于“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由于知识结构清晰,主干知识突出,学生应当能较好地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则通过“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这一访谈设计、通过扫盲教育、食指的诗、高考试卷用纸的决定、教师资格证书(实物)等细节的呈现,通过“中日教育情况的比较”“为什么要考大学”等设问,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当代中国的热点实现了无障碍沟通,不但使学生不断地形成较高品位的情感体验,更是从深层次上打动了学生的心。总之,经过朱能老师的精心设计和出色执教,三维目标得以在同一个教学过程中较好地达成,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统一。特别是“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处理尤为突出,成为本课的一大亮点。 第三,成功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有效参与,不但从形式上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之所以在这方面能够成功,主要是通过了以下三个途径:民主与平等基础上的师生对话;问题引导下的对各种类型的历史资料的研读;教师有效指导下的学习小组的探究与讨论。实际上,这些方法是老师们常用的,本节课之所以奏效,关键有二,一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师生平等意识;二是对细节的处理与把握。细节决定成败。无论是新情景的创设、问题的设计、呈现方式还是学生答问后的处理,都会对效果产生可特续影响。 第四,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开发。在新课程背景下,教材只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同样是重要的教学资源,生活中的现象与乡土史均是可以充分运用的教学资源。朱能老师在处理本课时,首先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教材所提供的“资料卡片”等资料。其次是充分利用了自身的资源,如“一家三代人都是教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9课 教育事业的发展习题3 华东师大版

第19课教育世界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某校八年级一班开展“品对联,颂国策”的主题活动,活动中挂出了“科技繁荣千秋旺,教育发展百业兴”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歌颂的国策是() A、一国两制 B、对外开放 C、科教兴国 D、和平共处 2、实施义务教育是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是指() (1)小学(2)初中(3)高中(4)大学 A、(1)(2) B、(3)(4) C、(1)(2)(3)(4) D、(1)(2)(3) 3、据报道,某地一位家长不让孩子上初中,被学校以违反《义务教育法》告上法庭,这种情况最早可能发生在() A、1984年 B、1986年 C、1988年 D、2000年 4、2008年9月1日,一个必将被历史所铭记的日子——在这一天,中国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全部免除学杂费。这是我国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的一项重大举措,是我国教育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这一举措是哪一部法律的具体体现() A、《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5、据统计,1949年我国有普通高校200多所。到2000年,我国有普通高校1000多所。这一变化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 A、办学效益、办学条件明显提高 B、学校数量大大增加 C、学科门类比较齐全 D 、学校布局结构日趋合理 6、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B、在科教兴国战略中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C、从整体上看,高等教育虽已形成相当规模,但学科门类还不齐全 D、高等学校的科研工作成绩显著,获得的国家发明奖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左右 (二)综合 2007年8月31日,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的未来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归根到底靠人才,人才培养的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工程。”

勤奋工作,为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学习贵州《教育精神和教师誓词》的心得体会

勤奋工作,为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学习贵州《教育精神和教师誓词》的心得体会 瓮安县银盏学校:陈燕萍根据我县教育局相关文件的要求,经过学校认真组织全体教师集体学习,本人认真学习了《全省教育系统“十二五”、“12345”主要工作思路》、《贵州教育精神》、《贵州教师誓词》的相关内容,结合自身实际,写出个人学习心得体会。与各位教师进行相互探讨和交流。 《全省教育系统“十二五”“12345”主要工作思路》是推动“十二五”全省教育事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贵州教育精神》是我省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贵州教育事业大发展、大跨越的重要精神支撑;《贵州教师誓词》是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职业信守,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举措。 教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学习贵州省教育系统“十二五”“12345”主要工作思路、贵州教育精神和贵州教师誓词,意义深远。通过认真学习,本人更加凝心聚力,坚持以贵州教育精神为动力,坚守教师职业道德,以本人“十二五”规划提出的总体思路、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为指导,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而努力学习和工作。 一、通过学习,使我们知道了贵州省教育系统“十二五”“12345”主要工作思路。 “1”是“一优先”。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积极主动地推动全省各级党政和相关部门从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工作部署、督查落实等方面真正把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是“两全面”。全面推进、全面提速。教育是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事业,是公平的起点、是最大的民生,等不起、慢不得。全省教育系统要紧跟省委、省政府“两加一推”主基调、“三化同步”主战略的新形势,千方百计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3”是“三抓好”。一抓好各级各类教育的普及率(学前三年毛入学率达70%以上,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8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0%以上),实施好“4+2”工程(学前教育突破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攻坚工程、高中阶段教育突破工程、高等教育突破工程,优美教室工程、围墙安全工程);二抓好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从外延转向内涵,从粗放管理转为精细管理,从只重视普通高中转为普职协调发展,从单一重视学生分数转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从关注少数学生升学转为关注全体学生成长成才,从只重视建设转为既重视建设又重视管理等;三抓好教育教学质量。树立全面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扎实实施素质教育。 “4”是“四大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大力扩大教育对外开发。 “5”是“五加强”。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建设;加强教育系统安全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加强教育改革创新。 二、通过学习,使我们知道了贵州教育精神 开放自信,乐于奉献;攻坚克难,勇于争先。人一之、我十之,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 三、通过学习,使我们知道了贵州教师誓词 我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我庄严宣誓: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教师神圣职责。修身立德,为人师表;追求真理,崇尚

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xx县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推进我县工业化进程的迫切需要,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能否把我县教育事业做大、做强、做优,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事业,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为此,我们对县教育事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对我县教育事业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概况 xx县辖x个乡镇,xxx个行政村,总面积xxx平方公里,总人口xx万人。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 xx 所,其中小学xx 所,初中xx 所,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各xx所。全县现有幼儿园xx所。全县现有专任教师xx人,其中小学xxx人,初中xx人,普通高中xx人,职教中心xx人,特教学校xxx人,幼儿教师xx人。全县中小学在校生xxx人,其中小学xxx人,初中xxx 人,普通高中xxx人,职业高中xxx人,在校残疾儿童少年学生xxx 人。全县在园幼儿xx人。 二、我县教育事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把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振兴xxx经济的战略措施,教育事业规模

不断扩大,体系不断完善,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为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高度重视,积极担负县域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责任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我县切实将教育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分析情况,制定规划,研究措施。坚持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视、同期部署、同步考核。县委、政府两办督查室定期组织专项督导,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每学期组织召开一次全县教育工作会议,总结、部署全县教育工作。 理清思路,明确责任,充分落实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统一发放,教育人事调配由县教育局统一管理,中小学公用经费由财政统一拨付,县教育支付中心统一管理。严格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县、乡政府抓投入、抓建设、抓硬件;教育局及各学校抓管理、抓质量、上水平。为促进各项责任目标的落实,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基层,亲自调研,破解教育发展难题,确保全县教育工作健康、优质运行。 2、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1)教育基础设施建设顺利实施。我县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校舍建设进程。一是xxx迁建项目。该项目预计投资xx亿元、占地xxx亩,目前已经完成立项、选址、土地预审、设计与勘察招标等前期手续,一期工程力争年底前开工建设。二是城区xxxx小学新建项目。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案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 案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二、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正确理解科技教育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 【过程与方法】 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知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融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实际,青年学生应积极响应“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导入: 新中国成立后, 党和政府重视教 育发展的措施有 哪些?取得了哪 些成就?“文 革”对教育事业有哪些严重冲击 和破坏?科教兴

A、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收回教育主权。 B、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提高教育水平,建立人民教育。 作用:顺利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2)制定人民教育方针。 A、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人民教育的指导方针) 作用:此方针是新中国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根本的指导作用。 B、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的学校和半工半读的学校) 作用:为中国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贵的指导。(3)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第二框题“文化的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左”倾思想指导下的混乱教育)1、表现; (1)“文化大革命”爆发后,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使中国基础教育受到巨大冲击。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案例

导入:新闻链接 2006年9月起,宁波市采取“两免一补助”政策,全免学杂费、住宿费、补助书费,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这一改革走在全省前列,这也是宁波教育值得浓墨重彩的一件事。这彰显了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关注,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而回首历史我们看到新中国的教育从起步发展到今天,走的都是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新中国教育的发展之路。 讲授新课: 一、 出示图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伴随着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新中国的教育事业也拉开了序幕。这是摄于当时的一张照片解读并结合教材指出它反映了当时教育的哪一个特点?(从照片所传达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信息中引导学生得出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建国后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等,得出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特点,这就是有别于旧中国新型的教育。)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确立及各项制度的实施,为共和国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 然而随着1966年政治寒潮席卷大地,教育成为重灾区之一。此前,我让我们同学走访了亲历这段历史的老人,他给我们带来了一段录音,让我们来听听历史留给老人的记忆。 出示声音文件(资料来源于“三代人眼中教育”调查) 老人直白、朴实的话给了我们很大震撼,我想最有感受的应该是采访他的同学,下面我们请他来谈谈自己的感触。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破坏,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教育的春天在哪里呢?借用艾青的诗“去问解冻的河流,开花的大地吧!”文革结束就犹如解冻的河流,开花的大地,给教育带来了生机。三、 小组讨论:结合身边的例子,讲讲改革开放教育蓬勃发展给我们带来实惠? 教育蓬勃发展的原因? 四、 新中国的教育从起步发展到今天,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在我们的父辈、兄长心中,留下了深深的挥之不去的烙印,也让今天的我们感受到了其中沉甸甸的分量。而曾几何时“知识越多越反动”成为风行一时的口号。今天,教育被提到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变化折射出的是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教育的发展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杠杆。 一起来看几段材料: 经济进步依靠的是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而这个要通过教育起作用。教育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祈祷了很大作用。教育推动、促进了人以及社会发展。正所谓“国运兴衰,系于教育”,也正是我国推行“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原因。同学们我们一定已经感到教育沉甸甸的分量了吧!这还不足以成为我们今天努力学习的动力吗?知识就是力量,学习创造财富。可是我们也听见了教育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请看来自中日夏令营的报道: 透过夏令营的较量,不禁要问:“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的教育存在什么问题?” 当真正做到了教育就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质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理想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就会“今年花儿红,明年花更好。”

中国教育发展概况

中国教育发展概况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一向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国家制定了多种法律,从不同角度保障人人受教育的权利,其中特别强调少数民族、儿童、妇女和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权利。经过50年的努力,中国的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方政府办学为主;高等教育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办学的体制;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实行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依靠行业、企业、事业单位办学和社会各方面联合办学。

中国教育部是管理中国教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贯彻国家制定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教育工作的具体政策,统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协调全国各部门有关教育的工作,统一部署和指导教育体制的改革。 1978年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 多 自1978年以来,教育经费逐年增加。1998年全国教育投入2949.06亿元,其中政府投资2032.45亿元,1565.59亿元属于严格的国家预算拨款。

二、中国的教育体系 中国教育体系由四部分组成,即基础教育、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 业生升学率达到94.3%。初中阶段义务教育也有一定的发展。 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初中6.44万所,招生数2183.44万人;在校生5811.65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8.6%,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50%。1999年全国共有普通高中1.41

万所,招生数396.32万人,在校生1049.71万人。1998年职业中学10074所,招生217.6万人,在校生541.6万人。 1999年全国共有为聋哑、弱智等残疾儿童举办的特殊教育学校达1520所,在校生37.16万人,比上年增加1.32万人。半数以上的适龄残疾儿童均能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全 年 1999年普通中专学校达到3962所,在校生515.50万人。普通中专招生科类结构有所变化,财经、体育、艺术类呈增长趋,工科类呈下降趋势。1999年全国职业高中学校达8317所,招生数160.38万人,在校生443.84万人。1999年全国技工学校达到4098所,招生数51.55万人,在校生156.05万人。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最新资料推荐------------------------------------------------------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一、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面临新形势(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教育改革提出新要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出重大部署,明确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 要求坚持立德树人。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要求实施素质教育。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重视心理健康,改进美育教学,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要求促进教育公平。 把受教育机会公平作为基本要求,以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作为重点环节,更加重视规则公平。 关注弱势群体,健全帮扶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成才。 要求提高教育质量。 着力推进教育发展从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确保教育改革 1/ 17

发展的各种要素都能有效服务教育质量提高。 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要求改革考试招生制度。 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 要求推进管办评分离。 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形成政府宏观管理、学校自主办学、社会广泛参与、职能边界清晰、多元主体共治的格局。 (二)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新挑战当前,我省正处于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的关键时期。 近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省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可喜成绩,同时也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 随着社会生活逐步改善,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与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城镇化的加速推进,迁移流动的教育人口将大幅增加;随着单独两孩政策的实施,学龄人口数量快速增长,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面临严峻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已经受到全方位的冲击,等等。 面对新形势,我们必须主动作为,改革创新,乘势而上,攻坚克难,推动教育事业实现新的跨越发展,使教育真正成为发展之

学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心得体会

学习《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心得体会 2017年11月18日,在XX市XX区教育局的组织下,我们深入学习了陈宝生同志的报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对我们教育人是鼓舞,也是鞭策,它将助力“中国梦”早日实现,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有了更清晰的时代感,更明确的奋斗方向,更深沉的历史担当。 陈宝生同志在报告中首先回顾了十八大以来教育改革发展的显著成就。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党中央在十八大和十九大中对教育提出的明确目标是如此的相辅相成,如此的高瞻远瞩。比如,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九大报告明确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十九大报告言简意赅地指出“深化教育改革”;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素质教育”。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具体体现。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地位的政治主张。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人民幸福就得改善民生水平,而改善民生就必须优先发展教育。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奠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工程的必 要前提,“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保证。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将有助于国力的增强、科技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进一步强化了党对教育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责任与要求。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爱岗敬业,服务学生,让孩子真正的快乐起来,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做,让师生和谐之花开满美丽的校园。 以身作则,做学生的引路人,提升自身的素质,勤学勤练,师生共同建立学习型,创新型的课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给予了“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以更大的 支持与更规范的要求。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壮大为人民不断增长的幸福需求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可能,是解决不断增长的需求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的有力补充。同时,也为社会力量办学开拓了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景,那就是要严格遵循规范、执行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形成秩序,秩序促进发展。有了十九大报告指明的方向和政策保障,社会力量办学就有了持续发展的方向和希望。

【教学设计】《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版)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石。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 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培养大批人才。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 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正确理 解科技教育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描述与图示法,情景教学法并用。 利用视频片段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历史场景,让学生体验历史,学会从电视剧等中提取正确 的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合作和竞争意识、通过对具体 历史事实的分析,归纳和概括,培养他们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联系实际,青年学生应积极响应“科教兴国”的伟大号召,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掌握本领,报效祖国。 【教学重点】 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教学难点】 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一、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 (1)按《共同纲领》规定,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 (2)改革学制,确立了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 2.人民教育方针的制订及实践: (1)制订: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2)教育改革实践:刘少奇倡导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两种教育制度”与工厂机关八小时工作、半工半读“两种劳动制度”。在办学体制上,采取多种形式办学。 3.取得成就: (1)到1965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 第4卷第6期 2008年12月 教育学报 Journa10fEducationalStudies V o1.4,No.6 Dec.2008 改革开放三十年教育事业发展的伟大成就 李敏谊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成就让世界惊呼”巨龙腾飞”.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 了春天,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教育事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伟大时期,教育事业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深刻体现 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基础作用.一方面,经济发展为教育经费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教育为经济发展 贡献了更多的优质人力资源,同时各级各类教育,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等都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教育事业;成就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298(2008)06—0017一l5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最 根本的就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冲破了长期禁锢人们 思想的许多旧观念,摆脱了许多思想上的枷锁和禁锢,振奋起伟大的革新创造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实干兴邦 精神,激发出空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成就让世界惊呼”巨龙腾飞”.从1978年到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从3645亿元增长到210871亿元.1978—2006年,我国GDP实现了年均9.7的高速增长.2005 年,我国GDP已经连超法国和英国,世界排名跃居第四;2006年,我国GDP分别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 20,60.6和91.3.相应地,我国GDP占世界的份额也不断提高,2006年达到5.5.2002年,我国人 均国民总收入首次超过1000美元,达到1100美元;2006年又超过2000美元,达到2010美元,而人均国民 总收入在世界的排名也由2002年的第132位上升到2006年的第129位.按照世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案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 学案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教学建议:

(1)“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一目,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开基创业17年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的基础上,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通过资料回放,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所有学校进行的一系列做法。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新中国17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2)“‘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一目,这一目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较多,可以事先让学生搜罗充分的信息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文革期间教育受到极大破坏,你有没有资料可以拿出来讲一讲(比如,看过的历史材料,自己家的老一辈讲过的或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具体的经过只需要依据教材阐述即可,在阐述时,可以借助一些图片、文字或影视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3)“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建议教师补充资料重点讲解邓小平对教育提出的“三个面向”和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两大战略措施。同时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资料或是从报刊新闻介绍中了解到的信息,启发思维,引起求知的兴趣。例如:河北石家庄美术职业学校学生做根雕、山东平度山区的希望小学学生上计算机课的图片展示等可以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取得的重大成就。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本课内容放映一些我国教育成就的录像片或幻灯片,以增强直观性。 教学过程: 阅读思考问题: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的措施有哪些?取得哪些成就? 2、“文革”对教育事业有哪些严重冲击和破坏? 3、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有何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 1、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他们尽最大努力给孩子提供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如学音乐、学美术、学舞蹈等等。这是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人们的意识在提高,教育是我国的百年大计,是国家的希望所在,理应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作为教师当然无能为力,但是我们有我们的办法,那就是承认差异,给这些所谓的“差生”,一点点表扬和激励,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易如反掌,但对学生来说也许会改写他们的人生,其实这些学生也确实有很多优点,只是没人发现,没人关心,希望老师们能拿起表扬的武器,用赞许的眼光来看待这些孩子们,而不是挑刺、训斥的眼神,关于这一点,我有切身的体会,那就是表扬的魅力不可低估。 我是农村的美术教师,也有十年的教龄了,长期的和孩子们打交道,也多多少少有了一点教育经验,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是孩子们都喜欢听老师的表扬,真的是魅力无穷。这是我这么多年从教学工作中感受最深的。近几年随着美术高考事业的发展,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美术学习和教育。这对那些有着绘画天赋和爱好美术的学生来说,确实是个机会。但是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大部分高年级对美术有兴趣的学生都是因为文化课太差,他们走文化课这条路希望不大才选择学习美术的。这些学生在班级里的“地位”太低,往往坐在班级最后一排,很少有人关注他们,老师眼里关注的只是那些坐在班级前面的“尖子生”,所以这些学生很少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也习以为常了。但是我发现这些学生虽然很调皮,但是都很聪明,尤其是受到老师的表扬后,他们心里是美滋滋的,而且很快就会把老师的表扬化为学习的动力,只要你再给他们加点劲,即再给他们以适当的表扬,用赞许的、发展的眼光去关注他们,你就会看到奇迹是怎样发生的。 每个学生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生活、学校教育、社会环境及个体努力程度等方面的不同,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差异,甚至出现很大的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差异的表现也是多方面的: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素质;同一名学生在同一时间有不同的爱好和优势;同一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兴趣有不同的特点;在班与班、校与校之间还会出现群体间的差异,针对这些有差异的教育对象,因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学生学习上闪现的可圈点的光芒,包括说的和做的,教师应该及时捕捉并毫不吝惜地给予微笑和赞语,任何学生都喜欢老师的表扬和激励,当老师用惊喜的语调,授予学生各种荣誉称号来表扬学生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了,他们会被作为一个个不同的个体而受到尊重,会自觉地沿着不同的成长轨迹不断发展,所以我们这些教师应该给他们多表扬少批评,让他们充满自信,早日成材

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朱王堡明德小学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2015-2020年) 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理清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办学方向,加快学校发展步伐,创建文化特色校园。结合国家教育发展目标及省、州、县教育发展要求,根据学校办学现状,特拟定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教育”的重要思想为指针,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政策及方针,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树特色、创品牌为核心,“用文化的方式发展生命化教育”为切入点,坚持以法治校、以德管校,科研兴校,文化强校为宗旨,以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把学校办成学生成长的学园、家园和乐园。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校园新建,改善办学条件,规范内部管理,优化师资队伍,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文化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加强学校设施建设,用文化和环境育人,力争把我校办成“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氛围浓厚,教师素质优秀,教学质量优良,学生习惯良好,学生品质高尚”的先进学校。 2.具体目标:

(1)校园建设:积极争取资金,增加设施、设备,进行学校文化建设。创建“园林化校园”,创建人文环境,用文化熏陶人,用环境影响人。促进和谐校园发展,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把学校办成理想智慧的家园,成功愉悦的乐园,科学人文的花园,自主互动的学园。 (2)德育教育:“用文化的方式发展生命化教育”作为德育内容、德育活动的方向。充分整合社区、家庭、学校三者的德育资源,加强养成教育、品质教育、感恩教育等,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内化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3)质量提升:实施“质量兴校工程”,强化教学质量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探索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有效教学途径和方法,争取通过五年的努力,实现“教学特色鲜明、教学质量优良”的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爱学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和环境,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建立起自信,个性、爱好和特长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 (4)科研强校:以新课程改革为动力,以教育科研研究为抓手,走主课题统摄下的小课题研究的道路,重点做好科研课题的申报、研究工作,整体推进各级科研、教研课题的研究进程。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创建,加大科研活动力度,提炼具有特色的科研成果。形成明显的学校教育特色,促进学校、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

我为教育献计献策124

我为教育献计献策 ——农村教育发展之我见多年来,农村教育怎么办的问题,身在农村教育一线的我,时常考虑这个问题。经过多年的工作体验,我觉得农村教育不能只为少数升学学生服务,还必须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必须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办群众满意的教育。从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来看,“依靠”和“服务”的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必须对农村教育进行综合改革,使教育直接有效地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一、要不断更新教育观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提高质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新思路,才有新出路。要坚决摒弃一切阻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陈旧观念,坚决克服一切消极畏难情绪,树立和增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观念。 一是要树立机遇观念。抓住机遇就能加快发展。 二是要树立服务观念。要从根本上解决好教育与经济“服务”和“依靠”的关系,必须坚持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一根本指导思想不动摇。 三是要树立进取的观念。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凡是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教育质量提高、教师待遇改善的措施、办法和经验,都要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在思维方式上,要适应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形势,面向市场,冲破禁锢,主动出击,用足用活政策,努力发展壮大自己。 四是要树立竞争观念。市场经济就是竞争经济,教育战线同样存在着竞争。 五是要树立开放的观念。教育工作要积极融入社会大环境,克服封闭保守观念的影响,学习外地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运行模式,扩大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六是要树立法制观念。要把教育工作全面纳入法制化轨道,用法律手段规范、保障和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新的世纪,教育要尽快实现由计划经济下的教育向市场经济下的教育转变,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育在新的条件下发展,既有数量的扩张,更有质量的提高。加快发展,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数量放大式的粗放型增长,而应是注重提高人才内在素质的集约型增长。 (二)是要高度重视德育工作。要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把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结合起来,结合学校工作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努力形成各级学校相互衔接、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德育工作格局和网络,把思想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三)是要切实抓好教研教改。要结合课程教材改革,深入开展教研教改,形成群教群研的良好风气,探讨和总结新的教育教学方法。要以增强教学效果、适合学生特点、顺应时代要求为根本目标,提高教研的质量和水平。教改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教育改革要因地制宜,从造福子孙后代、实现四化宏伟蓝图的百年大计出发,真正建立一支现代化的教育管理的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 (四)是要努力构建信息化校园。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的载体、途径和方法,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基础。通过建立互联网,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均衡发展,变革教师的工作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师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拓展学校发展空间,使基础教育伴随时代的脉博跳动,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提倡全面的教学检查

对促进我县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几点看法

对促进我县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几点看法 近年来,我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走科教兴县之路;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积极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全县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周边县区相比,差距依然很大。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来衡量的话,我县教育要实现跨跃式发展,困难和问题依然不少。为此,我就促进我县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谈几点我个人的看法: 一、教育质量的提高。 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没有教学就没有学校。切实做好教学工作是各级各类学校永恒的主题。在未来永无止境的教学实践中,要始终如一地突出一个核心——质量。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工作满意与否的“晴雨表”,事关教育的生死存亡。因此,我们应尝试建立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推行以岗定人,竞争上岗,以岗定责,以绩定薪。适当拉大分配距离,以激励教师竟岗敬业,自觉提高教学质量,以不负各级党委、政府的重托,不负人民群众的殷切希望。同时,要降低“一个重心”——教研。教学研究重在教学反思,重在教师群体,重在问题解决。过去我们的教研盲目攀大求洋、过于追求标新立异、只图花哨好看,很少考虑问题的解决。往往劳命伤财,最终却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得不偿失。今后我们要切实降低教研重心,以校本教研为抓手,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在教研课题的选项上就着手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课题选项与教学实际相结合,把问题当课题。把校本教研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赋予教学研究强大的生命力。二是阶段性研究与成果及时转化相结

合,以细节决定成败。踏踏实实地做好教学研究成果与教学工作嫁接、教学研究成果向教学实际移植的问题,以追求成果效益的最大化。三是课题选项与学校资源相结合,逐渐形成富有本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努力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的完整体系。在课例研究方面,本着“以课例展示理念,让理念回归课堂”的思想,推行“两段六环”的教研活动方式,即第一阶段:备课——说课——议课,第二阶段:上课——听课——评课。使校本教研既植根于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又服务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从而引领教师专业水平得的提高。 二、以制度建设为基础,不断创新学校管理机制。 学校发展,需要管理机制的创新。在客观审视我县多年来学校管理工作的得与失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应创造性的以“目标牵动、方案带动、评估推动”的“三动”战略作为教育行政管理的核心。而制度建设是落实依法治校的根本保障,是确保学校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形成规范的基础。 1、方案带动,政策引领。在“三动”战略的引领下,几年来,我县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制定下发了行政管理方面的《关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及危房改造资金管理使用的暂行规定》、《关于规范办学行为的若干规定》,人事管理方面的《关于加强学校干部教师管理的若干规定》、《学校领导干部考核方案》、《教师评估方案》、《优秀教师奖励方案》,教育教学方面的《学校领导干部抓教学的若干规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学生管理方面的《加强学籍管理的若干规定》、《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