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牛顿第三定律 力学单位制

牛顿第三定律 力学单位制

牛顿第三定律 力学单位制
牛顿第三定律 力学单位制

专题三牛顿第三定律力学单位制

牛顿第三定律

一、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其中任何一个力称为作用力,另外一个力称为反作用力.

2.判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法,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作用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应作用在两个(填“一个”或“两个”)物体上;二是看产生原因,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互的且一定是同一(填“同一”或“不同”)性质的力.若作用力是“甲对乙的力”,则反作用力一定是“乙对甲的力”.

二、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具有“四同”和“三异”的关系

“四同”表示:

(1)同大小:大小相等.

(2)同直线: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同存亡: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

(4)同性质:作用力是引力,反作用力也是引力;作用力是弹力,反作用力也是弹力;作用力是摩擦力,反作用力也是摩擦力.

“三异”表示:

(1)异向:方向相反.

(2)异体: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3)异效:在不同的物体上分别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不能相互抵消,因此,不能认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合力为零.

三、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例1如图2所示,我国有一种传统的民族体育项目叫做“押加”,实际上相当于两个人拔河,如果甲、乙两人在押加比赛中,甲获胜,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2

A.甲对乙的拉力大于乙对甲的拉力,所以甲获胜

B.当甲把乙匀速拉过去时,甲对乙的拉力大小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

C.当甲把乙加速拉过去时,甲对乙的拉力大于乙对甲的拉力

D.甲对乙的拉力大小始终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只是地面对甲的摩擦力大于地面对乙的摩擦力,所以甲获胜

解析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由其自身的受力情况决定的,只有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才会改变,不论物体处于何种状态,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于它们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所以其效果可以不同.甲获胜的原因是甲受到的地面的摩擦力大于绳子对甲的拉力;乙后退的原因是绳子对乙的拉力大于乙受到的地面的摩擦力;但是,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甲对乙的拉力大小始终等于乙对甲的拉力大小.B、D 正确.

答案BD

针对训练如图3所示,击球员用棒球棍回击飞过来的棒球时,球棒击棒球的力()

图3

A.比球撞击球棒的力更早产生

B.与球撞击球棒的力同时产生

C.大于球撞击球棒的力

D.小于球撞击球棒的力

答案 B

解析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故选B.

二、牛顿第三定律的简单应用

例2质量为M的人站在地面上,用绳通过定滑轮将质量为m的重物从高处放下,如图4所示,若重物以加速度a下降(a

图4

A.(M+m)g-ma

B.M(g-a)-ma

C.(M-m)g+ma

D.Mg-ma

解析对重物,设绳的拉力为F T,由牛顿第二定律知:mg-F T=ma,所以,绳的拉力为F T=mg-ma.对人受力分析,受重力、绳的拉力及地面的支持力而平衡,则Mg=F N+F T,所以F N=Mg-F T=(M-m)g+ma.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人对地面的压力大小也为(M-m)g+ma.

答案 C

三、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例3如图5所示,吊于电梯天花板上的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5

A.绳对物体的拉力和物体对绳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B.物体的重力和物体对绳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C.物体的重力与绳对物体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D.物体的重力的反作用力作用在绳上

解析绳对物体的拉力和物体对绳的拉力是物体和绳直接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A正确.物体的重力和物体对绳的拉力受力物体不同,不是一对平衡力,B错误.物体的重力与绳对物体的拉力均作用在物体上,二力为平衡力,C错误.物体重力的反作用力作用在地球上,D错误.

答案 A

题组训练

题组一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1.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作用力产生后,再产生反作用力;当作用力消失后,反作用力才慢慢消失

B.弹力和摩擦力都有反作用力,而重力无反作用力

C.甲物体对乙物体的作用力是弹力,乙物体对甲物体的反作用力可以是摩擦力

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平衡

答案 D

解析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故可判定A、B、C错误,D正确.

2.一物体受绳拉力的作用,由静止开始运动,先做加速运动,然后做匀速运动,最后做减速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速运动时,绳拉物体的力大于物体拉绳的力

B.减速运动时,绳拉物体的力小于物体拉绳的力

C.只有匀速运动时,绳拉物体的力才与物体拉绳的力大小相等

D.不管物体如何运动,绳拉物体的力与物体拉绳的力大小总相等

答案 D

解析作用力、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与相互作用的物体所处的状态没有关系.

3.在拔河比赛中,下列各因素对获胜有利的是()

A.对绳的拉力大于对方

B.对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大于对方

C.手对绳的握力大于对方

D.质量小于对方

答案 B

解析在拔河比赛中根据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双方对绳的拉力大小是相等的,选项A错误;取胜的决定因素是绳对人的拉力和地面对人的摩擦力的大小关系,选项B正确,C、D错误.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马拉车不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小于车拉马的力

B.马拉车前进,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

C.马拉车,不论车动还是不动,马拉车的力的大小总是等于车拉马的力的大小

D.马拉车不动或车匀速前进时,马拉车的力与车拉马的力才大小相等

答案 C

解析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马拉车的力和车拉马的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始终相等.而车的运动状态的变化,是由车受到的合力决定的.当马拉车的力较小时,拉力与车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大小相等,车保持静止;当马拉车的力大于车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时,车就开始启动并加速前进.

5.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人行走时向后蹬地,给地面向后的摩擦力,地面给人的摩擦力是人向前的动力

B.人匀速游泳时,人对水向前用力,水给人方向向后的作用力,这个力是阻力

C.放在桌面上的物体,因有重力,才有对桌面的压力,然后有桌面的支持力出现,即压力先产生,支持力后出现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应是先有作用力,再有反作用力,作用力先变化,反作用力随后跟着做相应变化

答案 A

解析人走路或游泳时,对地或对水都施加向后的力,另一方给人施加动力,故A对,B错;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不存在谁先谁后,故C、D均错.

题组二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1.关于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一对平衡力的合力为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合力也为零,作用效果也相互抵消B.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且性质相同,平衡力的性质却不一定相同

C.两个物体相碰时,由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两物体损坏的程度一定相同

D.先有作用力,接着才有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却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答案 B

解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作用效果不能抵消,A错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具有同时、同性质的特点,而平衡力不一定具备这些特点,B正确,D错误;不同的物体受到相同大小的力产生的效果不一定相同,故C错误.

2.如图1所示,P和Q叠放在一起,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在下列各对力中属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是()

图1

A.P所受的重力和Q对P的支持力

B.Q所受的重力和Q对P的支持力

C.P对Q的压力和Q对P的支持力

D.Q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Q的支持力

答案CD

解析P所受重力的反作用力是P吸引地球的力,A错;Q所受重力的反作用力是Q吸引地球的力,B错;P对Q 的压力的反作用力是Q对P的支持力,C对;Q对桌面的压力的反作用力是桌面对Q的支持力,D对.

3.如图2所示,用质量不计的轻绳L1和L2将M、N两重物悬挂起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2

A.L1对M的拉力和L2对M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B.L2对M的拉力和L2对N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L1对M的拉力和M对L1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D.L2对N的拉力和N对L2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答案 D

解析对M受力分析,它受到重力、L1的拉力、L2的拉力作用.因此,L1对M的拉力和L2对M的拉力并不是一对平衡力,A错;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之间,而B选项中有三个物体:M、N、L2,B错误;平衡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L1对M的拉力和M对L1的拉力分别作用在M和L1上,显然不是平衡力,C 错误;D项中的一对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D正确.

4.如图3所示为跳水运动员跳水前的起跳动作.设人对跳板的压力为F1,跳板对人的支持力为F2,则()

图3

A.F1和F2是一对平衡力

B.F1和F2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先有力F1,后有力F2

D.F1和F2方向相反,大小不相等

答案 B

解析F1、F2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B正确.

5.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以及相互平衡的两个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一性质的力

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因而可以相互抵消

C.相互平衡的两个力的性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D.相互平衡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同时出现,同时消失

答案AC

6.如图6所示是利用计算机记录的卫星发射时火箭和卫星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变化图线,根据图线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图6

A.作用力大时,反作用力小

B.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总是相等的

C.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总是相反的

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

答案BC

解析题图中的两条图线对应的纵坐标大小相等、符号相反,故A错误,B、C正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D错误.

题组三牛顿第三定律的简单应用

1图7为马戏团中猴子爬杆的装置.已知底座连同直杆总质量为20 kg,猴子质量为5 kg,现让猴子沿杆以1 m/s2的加速度从杆底部向上爬,设猴子与杆之间的作用力为恒力,则底座对水平面的压力为多少?(g取10 m/s2)

图7

答案255 N

解析设猴子向上加速爬时受到杆向上的力为F,猴子质量为m,杆及底座质量为M,则对猴子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mg=ma,得F=m(g+a)=55 N,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猴子对杆向下的力F′=F=55 N,所以底座对水平面的压力为F N=F′+Mg=255 N.

错误!

2.跳高运动员从地面上起跳的瞬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

B.地面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

C.地面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

D.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大小等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

答案AB

解析跳高运动员从地面上起跳的瞬间产生向上的加速度,对运动员受力分析,地面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运动员受到的重力;运动员对地面的压力和地面对运动员的支持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

3.如图4所示为杂技“顶杆”表演,一人站在地上,肩上为一质量为M的竖直竹竿,当竿上有一质量为m的人以加速度a加速下滑时,竿对“底人”的压力大小为()

图4

A.(M+m)g B.(M+m)g-ma

C.(M+m)g+ma D.(M-m)g

答案 B

解析竿上的人与竿的相互作用力为F f,则底下的人受到的压力为F N=Mg+F f,对质量为m的人有:mg-F f=ma,解得:F N=(M+m)g-ma.

4.皮划艇选手与艇的总质量为100 kg,他冲刺时的加速度可达10 m/s2,求此时他的桨对水的推力是多少?(设水的阻力可忽略)

答案 1 000 N

解析以皮划艇和选手为研究对象,设水对桨的推力为F,由F=ma得F=ma=100×10 N=1 000 N,由牛顿第三定律知,桨对水的推力与F等大反向,所以桨对水的推力为1 000 N.

5.如图5所示,一个质量为m=2 kg的均匀小球,放在倾角θ=37°的光滑斜面上.若球被与斜面垂直的光滑挡板挡住,处于平衡状态.求小球对挡板和斜面的压力.(g=10 m/s2,sin 37°=0.6,cos 37°=0.8)

图5

答案 12 N ,垂直于挡板向下 16 N ,垂直于斜面向下

解析 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设挡板和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分别为F N1、F N2,则 F N1=mg sin θ=12 N F N2=mg cos θ=16 N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可知挡板和斜面对小球的支持力与小球对挡板和斜面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则 F N1′=F N1=12 N ,方向垂直于挡板向下, F N2′=F N2=16 N ,方向垂直于斜面向下.

*总结

牛顿第三定律?????????

内容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 四同?????

同值

同线同时

同性三异??

???

异向

异体异效简单应用:转换研究对象

力学单位制

一、对单位制的理解

1.单位制: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单位制. (1)基本量和基本单位

被选定的能够利用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推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的物理量叫做基本量.基本物理量的单位叫基本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选定长度(l )、质量(m )、时间(t )、电流(I )、热力学温度(T )、物质的量(n )、发光强度(I )七个量为基本量;对应的七个基本单位是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坎德拉.

(2)导出单位:由基本量根据物理关系推导出来的其他物理量的单位,例如速度、加速度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 2.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单位 (1)基本单位

长度l ,单位:m ;质量m ,单位:kg ;时间t ,单位:s. (2)常用的导出单位

速度(v ),由公式v =Δx

Δt 导出,单位:m/s.

加速度(a ),由公式a =Δv

导出,单位:m/s 2.

力(F ),由公式F =ma 导出,单位:N(或kg·m/s 2). 此外还有功、功率、压强等. 【例题】

1、对下面的物理量和单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密度 ②牛 ③米每秒 ④加速度 ⑤长度 ⑥质量⑦千克 ⑧时间 A .属于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的是①⑤⑥⑧ B .属于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的是⑦ C .属于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是②③⑦ D .属于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是④⑤⑥

解析 密度、加速度、长度、质量和时间不是单位的名称,而是物理量的名称;千克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牛、米每秒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导出单位,都属于国际单位,故B 、C 正确. 答案 BC

2.关于国际单位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国际单位制是世界各国统一使用的一种通用的单位制

B .各国均有不同的单位制,国际单位制是为了方便交流而采用的一种单位制

C .国际单位制是一种基本的单位制,只要在物理运算中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则最后得出的结果的单位必然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D .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所对应的物理量是长度、能量、时间

答案ABC

解析国际单位制中,规定了七种基本量与基本单位,即长度(m)、质量(kg)、时间(s)、电流(A)、热力学温度(K)、物质的量(mol)、发光强度(cd).国际单位制就是各国都要统一采用的通用单位制,故A选项正确.国际单位制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便于在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中的交流,故B选项正确.为了物理运算的简捷、方便,才有了国际单位制的统一规定.只要运算过程中各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最终得到的结果的单位也必然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这是国际单位制的又一重要作用,故C选项正确.国际单位制中规定基本单位的物理量中没有“能量”,故D选项错误.

3.下列各组属于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的是()

A.质量、长度、时间 B.力、时间、位移

C.千克、米、秒D.牛顿、克、米

答案 C

解析A、B选项中所给的都是物理量,不是物理单位,故A、B与题意不符,A、B错.千克、米、秒分别为质量、长度、时间三个基本量的单位,C正确.D项中牛顿是导出单位,克不属于国际单位,D错误.

4.关于物理量和物理量的单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力学中,国际单位制规定长度、质量、力为三个基本量

B.后人为了纪念牛顿,把“牛顿”作为力学中的基本单位

C.1 N=1 kg·m·s-2

D.“秒”“克”“摄氏度”都属于国际单位制的单位

答案 C

解析力学中的三个基本量为长度、质量、时间,A错误;“牛顿”是为了纪念牛顿而作为力的单位,但不是基本单位,B错误;根据“牛顿”的定义,1 N=1 kg·m·s-2,C正确;“克”“摄氏度”不是国际单位,D错误.5.关于力的单位“牛顿”的理解,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牛顿”这个单位是由质量为1 kg的物体所受重力为9.8 N 而规定下来的

B.“牛顿”这个单位是由牛顿第二定律F=kma,当k=1时规定下来的

C.使质量为1 kg的物体产生1 m/s2的加速度的力为1 N

D.“牛顿”这个单位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答案BC

6.在初中已经学过,如果一个物体在力F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l,这个力对物体做的功是W=Fl,我们还学过,功的单位是焦耳(J),由功的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F=ma可知,焦耳(J)与基本单位米(m)、千克(kg)、秒(s)之间的关系是()

A.kg·m/s2B.kg·m/s

C.kg·m2/s2D.kg·m2/s

答案 C

解析根据W=Fl可得,

所以1 J=1 N·m,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可知,

力的单位为:1 N=1 kg·m/s2,而1 J=kg·m2/s2,所以A、B、D错误,C正确.

7.关于力学单位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g、m/s、N是导出单位

B.kg、m、s是基本单位

C.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可以是kg,也可以是g

D.只有在国际单位制中,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才是F=ma

答案BD

解析所谓导出单位,是利用物理公式和基本单位推导出来的,力学中的基本单位只有三个,即kg、m、s,其他单位都是由这三个基本单位衍生(推导)出来的,如“牛顿”(N)是导出单位,即1 N=1 kg·m/s2(F=ma),所以A项错误,B项正确.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只能是kg,C项错误.在牛顿第二定律的表达式中,F=ma(k=1)只有在所有物理量都采用国际单位制时才能成立,D项正确.

8.对下面的物理量和单位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密度②牛③米每秒④加速度⑤长度⑥质量⑦千克⑧时间

A.属于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的是①⑤⑥⑧

B.属于国际单位制中基本单位的是⑦

C.属于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是②③⑦

D.属于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是④⑤⑥

解析密度、加速度、长度、质量和时间不是单位的名称,而是物理量的名称;千克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牛、米每秒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导出单位,都属于国际单位,故B、C正确.

9.下列关于单位制及其应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

B.选用的基本单位不同,构成的单位制也不同

C.在物理计算中,如果所有已知量都用同一单位制的单位表示,只要正确应用物理公式,其结果就一定是用这个单位制中的单位来表示

D.一般来说,物理公式主要确定各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并不一定同时确定单位关系

答案:D

解析:A、B选项为单位制的一般性描述,是正确描述;在物理计算中,物理公式既确定了各物理量间的数量关系,又同时确定了其单位关系。

10.(多选)关于单位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力学中,力是基本概念,所以力的单位“牛顿”是力学单位中的基本单位

B.因为力的单位是牛顿,而1 N=1 kg·m/s2,所以牛顿是导出单位

C.各物理量采用国际单位,通过物理公式运算的结果的单位一定为国际单位

D.物理公式不仅确定了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间的单位关系

答案:BCD

解析:“力”虽然是力学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但它的单位“牛顿”却不是力学中的基本单位。力学中的基本单位是千克、米、秒,其他皆为导出单位。物理公式不仅确定了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之间的单位关系。已知量采用国际单位,通过物理公式运算的结果的单位一定为国际单位,单位制在力学计算中的意义正在于此。

二.单位制的应用

1.单位制可以简化计算过程

计算时首先将各物理量的单位统一到国际单位制中,这样就可以省去计算过程中单位的代入,只在数字后面写上相应待求量的单位即可,从而使计算简便. 2.推导物理量的单位

物理公式在确定各物理量的数量关系时,同时也确定了各物理量的单位关系,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物理公式中物理量间的关系推导出物理量的单位. 3.判断比例系数的单位

根据公式中物理量的单位关系,可判断公式中比例系数有无单位,如公式F =kx 中k 的单位为N/m ,F =μF N 中μ无单位.

4.单位制可检查物理量关系式的正误

根据物理量的单位,如果发现某公式在单位上有问题,或者所求结果的单位与采用的单位制中该量的单位不一致,那么该公式或计算结果肯定是错误的. 【例题】

1.质量m =200 g 的物体以加速度a =20 cm/s 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关于它受到的合外力的大小及单位,下列运算既简洁又符合一般运算要求的是( ) A .F =200×20=4 000 N B .F =0.2×0.2 N =0.04 N C .F =0.2×0.2=0.04 N D .F =0.2 kg ×0.2 m/s 2=0.04 N 答案 B

解析 在物理计算中,如果各物理量的单位都统一到国际单位制中,则最后结果的单位也一定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

2.一物体在2 N 的外力作用下,产生10 cm/s 2的加速度,求该物体的质量.下面有几种不同的求法,其中单位运用正确、简洁而又规范的是( ) A .m =F a =2

10

kg =0.2 kg

B .m =F a = 2 N 0.1 m/s 2=20kg·m/s 2

m/s 2=20 kg

C .m =F a =2

0.1=20 kg

D .m =F a =2

0.1 kg =20 kg

答案 D

解析 带单位运算时,每一个数据均要带上单位,且单位换算要准确,也可以把题中的已知量的单位都用国际单位表示,计算所得结果的单位就是国际单位,这样在统一已知量的单位后,就不必再一一写出各个量的单位,只在数字后面写出正确单位即可.在备选的四个选项中A 、C 均错,B 项解题过程正确,但不简洁,只有D 项单位运用正确,且简洁而又规范.

3. 在解一道计算题时(由字母表达结果的计算题)一个同学解得位移x =F

2m

(t 1+t 2),用单位制的方法检查,这个结果

( )

A .可能是正确的

B .一定是错误的

C .如果用国际单位制,结果可能正确

D .用国际单位制,结果错误,如果用其他单位制,结果可能正确

解析 可以将右边的力F 、时间t 和质量m 的单位代入公式中看得到的单位是否和位移x 的单位一致;还可以根据F =ma ,a =v t ,v =x t ,将公式的物理量全部换算成基本量的单位,就容易判断了.在x =F

2m (t 1+t 2)式中,左边单位

是长度单位,而右边的单位推知是速度单位,所以结果一定是错误的,单位制选的不同,不会影响结果的准确性,故A 、C 、D 错,B 对. 答案 B

4.(利用单位制检查物理量关系式的正误)有几个同学在一次运算中,得出了某物体位移x 的大小同其质量m 、速度v 、作用力F 和运动时间t 的关系式分别如下,其中一定错误..的是( ) A .x =v 2a B .x =m v 3F C .x =Ft D .x =m v 2

2F

答案 ABC

解析 把各物理量的单位都用基本单位表示,v 的单位为m /s ,a 的单位为m/s 2,F 的单位为kg·m /s 2,x 的单位为m.由此可解出A 、B 、C 、D 的单位分别为s 、m 2/s 、kg·m/s 、m ,故A 、B 、C 一定错误,D 可能正确.

5.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取计数时间间隔为0.1 s ,测得相邻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差的平均值Δx =1.2 cm ,若还测出小车的质量为500 g ,则关于加速度、合外力大小及单位,既正确又符合一般运算要求的是( ) A .a =Δx t 2=1.2

0.12 m /s 2=120 m/s 2

B .a =Δx t 2=1.2×10

-2

0.12 m /s 2=1.2 m/s 2

C .F =ma =500×1.2 N =600 N

D .F =ma =0.5×1.2 N =0.6 N 答案 BD

解析 在应用公式进行数量运算的同时,也要把单位代入运算.带着单位运算时,单位换算要准确.可以把题中已知量的单位都用国际单位表示,计算结果的单位就是用国际单位表示的.这样在统一已知量的单位后,就不必一一写出各个量的单位,只在数字后面写出正确单位即可.选项A 中Δx =1.2 cm 没变成国际单位,C 项中的小车质量m =500 g 没变成国际单位,所以A 、C 均错误,B 、D 正确.

6.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 与空气的密度ρ、压强p 有关.下列速度的表达式(k 为比例系数,无单位)中正确的是( ) A .v =k p

B .v =

kp ρ

C .v =kρp

D .v =kpρ

答案 B

解析 国际单位制中p 的单位是N /m 2,1 N =1 kg·m/s 2,ρ的单位是kg/m 3

,代入 kp

ρ

可得 kg·m/s 2

m 2·kg/m 3=

m 2

s 2

=m /s ,而m/s 即为速度的单位,故B 正确,同理可得A 、C 、D 错误.

7.物理公式在确定物理量关系的同时,也确定了物理量的单位关系.下面给出的关系式中,l 是长度,v 是速度,m 是质量,g 是重力加速度,这些量都用国际单位制单位.试判断下列表达式的单位,并指出这些单位所对应的物理量的名称.

(1)v 2

l 的单位是________,物理量的名称是________. (2)m v 2

l 的单位是________,物理量的名称是________.

答案 (1)m/s 2 加速度 (2)N 力

解析 将各物理量的单位都取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再由公式导出,如:v 2l 中代入单位得:(m/s )2

m =m/s 2,为加速度

单位.

8.一个恒力作用在质量为m 1的物体上,产生的加速度为a 1,作用在质量为m 2的物体上,产生的加速度为

a 2,若此恒力作用在质量为(m 1+m 2)的物体上,则产生的加速度等于( ) A.a 1a 2

B. C.

D.

答案:D

解析:由于使(m 1+m 2)产生的加速度的单位应与a 1或a 2的单位相同,通过选项B 、C 中表达式的单位不是加速度的单位,故选项A 、B 、C 错误。

*总结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基础夯实 1.对于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作用力产生后,再产生反作用力;当作用力消失后,反作用力才慢慢消失 B.弹力和摩擦力都有反作用力,而重力无反作用力 C.甲物体对乙物体的作用力是弹力,乙物体对甲物体的作用力可以是摩擦力 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两个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平衡 答案:D 解析: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故可判定A、B、C错误,D正确。 2.(珠海市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在足球比赛中,前锋队员一记势大力沉的射门,足球应声入网。在射门瞬间,比较力的大小,正确的说法是() A.脚对球的力大于球对脚的力 B.脚对球的力等于球对脚的力

C.脚对球的力小于球对脚的力 D.脚对球的力等于足球受到的重力 答案:B 解析:脚对球的力与球对脚的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临沂市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人站在地面上,先将两腿弯曲,再用力蹬地,就能跳离地面,人能跳起离开地面的原因是() A.人对地球的作用力大于地球对人的引力 B.地面对人的作用力大于人对地面的作用力 C.地面对人的作用力大于地球对人的引力 D.人除受地面的弹力外,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力 答案:C 解析:对人受力分析:人受到地面给人的弹力和重力,因为弹力大于重力所以人跳起。 4.(深圳市三校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用牛顿第三定律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轮船的螺旋桨旋转时,向后推水,水同时给螺旋桨一个反作用力,推动轮船前进 B.甲乙两人拔河时,甲对绳子的拉力与乙对绳子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马拉车前进,只有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时,车才能前进 D.一个作用力和它的反作用力的合力为零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温树平 (江西省赣州市石城中学342700) 【本节教材分析】 牛顿三大定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前两个定律是对单个物体而言的,但要全面认识物体间的运动规律,必须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例如什么情况下系统机械能守恒,内力对系统的动量改变是否起作用。 本节分三个层次对牛顿第三定律进行研究:一是通过实际现象的分析,定性地讨论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性质是相同的,同时发生的;二是通过实验定量地得到反映相互作用的牛顿第三定律;三是说明该定律的意义和应用。 【学生心理状态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辩别能力,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物理知识如果简单重复,则学生对此不太关注、不感兴趣。因此,一开始就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其注意力,设置“物理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设法采用各种实验,让学生认识到“牛顿第三定律”得来的不易,培养总结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鼓励学生动手、大胆质疑、勇于探索,可提高学生自信心并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 2、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养成一种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确切含义; 难点:作用力、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疑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既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那么在拔河比赛中为何还有胜负之分?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演示实验,师生互动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法,类比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中的各环节与教学同步 【教学用具】 弹簧秤、铁架台、细绳、气球、自制气球一个粗绳一根;演示用大弹簧秤、小弹簧秤各两个;带有条形磁铁的小车两个;分组实验用的弹簧秤若干个等。风扇、小车、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牛顿第三定律-优质课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优质课 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牛顿第三定律 [课题]: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知道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 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 能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通过实验和事例总结规律的能力。 2. 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观点。 [教学重点]: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课开始即叫学生鼓掌欢迎听课的老师,接着提问:“在鼓掌时手掌有什么感觉?”鼓掌时右手对左手有力的作用,同时左手对右手也有力的作用,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一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演示】先在水平桌面铺上一排小玻璃管(减小摩擦力),然后在玻璃管上面铺一张轻质的硬纸片,在纸片上面放置一个小型电风扇。当开动电风扇的时候扇页会带动附近的空气使空气由静止变为运动形成风,同时电风扇也在向后移动。说明空气对扇页也有一个推力,风扇和空气之间产生了一对作用力。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引导得出结论: 1.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通常把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演示】把两个相同的弹簧秤A和B连接在一起,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对它的拉力F 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的拉弹簧秤的力,弹簧秤的示数随着改变(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同时为零),但两个弹簧秤示数总相等,方向总相反。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引导得出结论: 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人教版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 2.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进一步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哲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1.通过实验演示总结规律. 2.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对概念的理解加以完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难点 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疑点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能平衡吗? (2)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吗? 4.解决办法 (1)演示实验,从实验中归纳出牛顿第三定律

(2)习题练习、解决重点、疑难问题 四、课时安排 0.5~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弹簧秤2把(本实验学生初中已经学过可以不做) 2.两条形磁铁及作为载体的小车 3.弹簧及细绳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总结作用力与反作用的特点. 2.应用讨论,练习区别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和一对平衡力. 3.巩固练习. 七、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区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 (二)整体感知 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在对方上,不是一对平衡力.(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告诉我们,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例如,用手敲击黑板的同时,手有痛的感觉,这说明手对黑板作用时,黑板对手也有作用.又如,用手拉弹簧的同时,也感觉到弹簧对手也有拉力作用,下面作一个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小车运动情况. [实验1]将两小车用一根短细绳连接.同时在其中间夹一个压缩了的弹簧,让它们都静止在桌面上如图3-10所示,现烧断连接两小车的细绳,两小车同时向两边运动.且距离几乎相等.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案例)

解毅(河北衡水中学) 新课程倡导学生将学习地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地传承和积累向获取知识地探究过程转化,通过多样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本着对新课程目标地认识,我在教学设计中进行了尝试.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地概念;.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培养学生地独立思考能力和实验能力; .通过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地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地精神; .让学生体验物理世界普遍存在地对称美. 二、教学重点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分析实际问题; .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三、教学难点 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四、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像平时一样,开动脑筋,积极回答.我们先看一段有意思地小品.(播放赵本山地小品《卖拐》跺脚地一段视频.)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提问:“他咋麻了呢?你跺你也麻.”谁能从力地角度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句话呢? 生:脚给地面一个力,同时脚也受到了地面给他地力. 师:说明了物体间力地作用是相互地,我们把物体问相互作用地这一对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板书:作用力反作用力地概念)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联系生活】 再看一段录像,刘子歌在奥运会碟泳中地精彩表演. 师:这是年奥运会200米蝶泳现场,刘子歌在奥运会上为中国夺得了第枚金牌,大家想一下,刘子歌为什么能在水中前进?怎么从力地角度解释呢?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生:人拨水地同时受到了水给人地反作用力.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非常好,我们把热烈地掌声送给他. 师:在鼓掌时,两手之间也产生了一对相互作用力.如果我们用力大一些,两只手都有点疼,说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作用在几个物体上?生:两个物体上.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师:左手和右手受到地力哪一个是作用力,哪一个是反作用力?生:互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师:想进一步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就要探究一下他们之间地关系. .作用时间先后,请举例说明. 生:跺脚、鼓掌时都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时变化,即“同时性”. .我们按力地不同性质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你认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一性质地力吗?请举例说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生:跺脚时,压力和支持力都是弹力. 师:还有其他地相互作用力是别地性质地力吗?比如,人走路时脚和地面间地一对摩擦力也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 3人教版必修一

牛顿第三定律 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物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五节 教学流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能应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会区分平衡力跟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和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教师设问,提出研究问题,然后由学生动手实验。

2.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总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3.应用讨论、练习的方法教会学生区别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 三、情感目标 1.进一步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思想。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美。 教学重点 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2.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学难点 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教学方法 实验归纳法、分析推理法。 教学器材 投影仪、投影片、弹簧一个、弹簧测力计两个、物理小车两辆、光滑长木板、条形磁铁一个、铁块一块。 教学环境 传统授课班,多媒体教室。 教学实录 (首先用投影片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 3、区分一对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什么是力?力学中常用的力有哪些? 学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力学中常用的力有:重力(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等。 教师:一个物体可以发生力的作用吗? 学生:不能,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存在两个物体,前一个是施力物体,后一个是受力物体。 教师:施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受力物体,这句话对吗? 学生:对,因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教师:那么,什么是“相互”作用呢? 学生:“相互”就是说:甲对乙有作用,同时乙对甲也有作用。 教师:那么物体间的这对相互作用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一问题。———牛顿第三定律 二、新课教学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学生活动与体验] ①让学生坐在座位上用力推课桌。 教师:用力推桌子时,你有何感觉? 学生:桌子也在推我,我用的力越大,身体向后仰得越厉害。 ②让学生用笔用力写下“牛顿第三定律”这几个字。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6.3《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探究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3.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异同. 4.能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问题. 5.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直接给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猜想,最终由学生自主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相互作用的两物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学会从实验中总结出相关结论的方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的区别. 教学方法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问题一:什么是力? 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师生活中物体对物体作用的例子很常见,可以看看下面的视频:

推进新课 师既然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那么它们之间会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际中的例子去探讨。 二、探究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三、牛顿第三定律 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知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一规律是由牛顿(Isaac Newton 1643-1727)在前人的实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称为牛顿第三定律。 四、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异同 师问题二:什么是一对平衡力呢? 是指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合力为零。 问题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呢?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2)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牛顿第三定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进行教材分析:《牛顿第三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5节,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之一,它既是整个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物理学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又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可见,《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很高,达到了理解与应用的水平,而且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提出过程性要求,即通过实验达到知识目标。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知道二力平衡的知识,而且他们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但是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会存在错误的前概念,比如认为:①强者施予弱者的力大;②主动施力者施加的力更大;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可以相互抵消。所以教学中要多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多提供感性素材,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前概念。 三、教学目标 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确定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3)能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量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观察

实验能力,体会实验是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对实验活动与生活情景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概括与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牛顿第三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 ◆教学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教学难点: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 五、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认为:差的教师只会奉献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所以在学法上采用自主探究的实验归纳法,通过重视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得出结论,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六、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的进行教学,本节

秋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4.5 牛顿第三定律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分三个层次,先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接着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最后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设计的重点应是最后两方面。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确切含义; (3)能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生活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事例,体验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不同作用效 果;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牛顿第三定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三)情感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及其用它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难点:用牛顿第三定律来解决问题。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牛顿第一第二定律并且对于相互作用力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来深刻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

六.课前准备:预习学案相关内容 七.课时设计: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首先提问:用手敲击黑板的同时,手有痛的感觉,这说明手对黑板作用时,黑板对手也有作用.又如,用手拉弹簧的同时,也感觉到弹簧对手也有拉力作用,下面作一个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小车运动情况. [实验1]将两小车用一根短细绳连接.同时在其中间夹一个压缩了的弹簧,让它们都静止在桌面上如图3-10所示,现烧断连接两小车的细绳,两小车同时向两边运动.且距离几乎相等. 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都告诉我们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即甲对乙有作用力的同时,乙对甲也有力的作用,我们把其中一个力称为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三)合作探究 2.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与反作用存在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看下面实验 [实验2]将弹簧秤A和B按图3-11方式连接,用手拉弹簧秤A,请同学观察A、B 弹簧秤读数(结论:大小相等)加大力拉A,再请同学观察A、B弹簧秤的读数(结论:相等)这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分析弹簧秤B受A的拉力方向向右、而弹簧秤A受B的拉力方向向左,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方向相反,再看A所受力与B所受力在一条直线上. 综上分析,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便是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一、前期分析 1.学习任务分析 《牛顿第三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五节,其主要内容包括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牛顿第三定律、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异同点。 牛顿第一定律阐述了力是物体产生运动的原因;牛顿二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受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则是把受力分析的对象从一个物体扩展到多个物体,拓宽了分析思路和解题范围。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共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奠定了整个经典力学的理论基础。 在学生学习过力和运动的相关知识后,本节课继续深入学习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对第三定律的学习,学生能够分析某些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并尝试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习者分析 高中生已经学过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几种常见的力,进行了大量的受力分析。但是学生在受力分析过程中,经常忘记研究对象,容易混淆物体间的内力和外力。另外,学生对物理实验具有较浓厚的兴趣,但实验操作缺乏严谨性、规范性;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或应该注意的问题缺乏思考。 3.本课的重点、难点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和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同样变化、同一性质的力; (3)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4)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思考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2)通过设计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体会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3)独立操作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实验,提高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4)分析有关牛顿第三定律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牛顿第三定律-优质课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 [课题]: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知道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 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 能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通过实验和事例总结规律的能力。 2. 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观点。 [教学重点]: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课开始即叫学生鼓掌欢迎听课的老师,接着提问:“在鼓掌时手掌有什么感觉?”鼓掌时右手对左手有力的作用,同时左手对右手也有力的作用,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一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演示】先在水平桌面铺上一排小玻璃管(减小摩擦力),然后在玻璃管上面铺一张轻质的硬纸片,在纸片上面放置一个小型电风扇。当开动电风扇的时候扇页会带动附近的空气使空气由静止变为运动形成风,同时电风扇也在向后移动。说明空气对扇页也有一个推力,风扇和空气之间产生了一对作用力。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引导得出结论: 1.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通常把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演示】把两个相同的弹簧秤A和B连接在一起,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的拉弹簧秤的力,弹簧秤的示数随着改变(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同时为零),但两个弹簧秤示数总相等,方向总相反。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引导得出结论: 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二)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牛顿第三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表述:F=-F′(负号表示反作用力F′与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 定律中的“总是”这两个字是强调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相等的关系都成立即:不管物体大小形状如何,不管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1. 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高中物理_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用牛顿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目标】 1. 能运用牛顿定律解答一般的动力学问题。 2. 理解运用牛顿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即首先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和运 动情况的分析,然后用牛顿定律把二者联系起来。 3. 在分析解题过程中学习体会可以采取一些具体有效的方法,比如如何建立适 当的坐标系进行解题等。 【教学重点】 运用牛顿定律解决动力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教学难点】 1.物体受力以及运动状态的分析 2.应用正交分解法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 新课教学环节:复习导入—展现学习目标—案例分析—实践体验—交流总结【教学环节】 复习牛顿定律以及运动学知识(3分钟) 1.牛顿第一定律: 2. 牛顿第二定律: 3. 牛顿第三定律: 4. 运动学基本公式: v-t: x-t: v-x: 展现学习目标(1分钟) 案例分析(10分钟)

第一类:已知物体受力情况,求解运动情况 例题1、一个滑雪人从静止开始沿山坡滑下,山坡倾角为37°,滑雪板与雪地的动摩擦因数为0.4,求:(1)滑雪人5s 末的速度大小;(2)滑雪人5s 内滑下的路程。(sin37°=0.6,cos37°=0.8,g=10m/s 2) 解: 以滑雪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建立如图坐标系,列出表达式, Fx =FN -Gcos37°=0 Fy=Gsin37°-Ff=ma Ff=μFN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合=ma ,得 a =Fy/m=g (sin37°-μcos37°)=2.8m/s2 再由运动学规律: 得vt =2.8×5m/s=14m/s x=0.5x2.8x52m =35m 答:物体5s 末的速度为14m/s 物体5s 内的路程为28m G 由于物体是沿着山体方向即斜 面方向滑动,所以合力方向为沿 斜面向下 y

高中物理_《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物理观念: 1.知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而且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说法也是相对的。 2.经历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观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3.形成正确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 科学思维: 通过实验探究构建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模型。 实验探究: 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观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科学态度与责任: 通过实验探究逐渐形成探索自然的内在动力,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间的关系。 难点:物体在运动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依然成立。 【实验器材】 ? 1.弹簧秤。 ? 2.力传感器。 【教学方法】 探究实验法教学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实验1: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实验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学生:学生分组完成实验。 实验2:利用力传感器探究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思考:两运动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否也有类似的关系? 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与运动状态无关。 二、牛顿第三定律: 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例题:静止在斜面上的物块与外界存在几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师:思考:相互作用的一对力性质是否相同? 例题:静止在桌面的的小球受到重力和支持力,他们是平衡力还是作 用力与反作用力? 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对相同性质的力。 三、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关系 通过学生讨论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 例题2:物体静止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受到桌面的支持力与物体的重力,它们是一对平衡力 B.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与物体的重力,它们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大小等于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的大小,它们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学 生 讨 论 思 考 引导学生积 极思考。 通过问题的 设计,确保 实验过程的 严密性。 通过该题目 让学生掌握 作用力与反 作用力的分 析。 教师总结, 点明这堂课 的重点 图6

力学教学反思_共4页

《力学部分》教学反思 中学物理力学知识内容是物理学的初级层次.严格地讲,它的科学性、系统性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它只是阐述了物理学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知识,并不是十分严谨的物理理论.其主要内容是经典物理学的基础知识,现就力学部分的教学法谈点自己的看法. 从全局观点分析力学部分教材,揭示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有目的地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对此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认真分析教材. 1.力学教材的基本知识结构 牛顿运动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经典物理的基础之一.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及其守恒定律为经典力学的栋梁.现行教材的体系是先讲静力学,后讲运动学,最后讲动力学.把牛顿三定律按三、一、二的顺序安排,第三定律放在静力学中讲授.这种安排符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即学习静力学时,有牛顿第三定律作准备知识,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有力的合成与分解作先行.通过静力学的教学,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物体受力分析是力学中的关键,几乎所有的力学问题都要涉及物体的受力分析,所以静力学教学是最重要的基础. 2.物理思维方式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的过程,是人脑的功能,通过表象、概念判断和推理以及其它过程来反映客观现象的能动过程.物理思维就是运用思维的一般规律于物理学习、研究中所体现的具体的一种思维方式. 在教材分析中掌握物理思维结构,就是要掌握怎样运用思维的基本形式(概念、推理、论证等)和思维的基本方法(比较、分类、鉴别、分析、综合、归纳、证明、反驳等)以便能更好地、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一章“力”要重点讲清三种力产生的条件及力的大小和方向,为物体受力 分析做好准备.力的三要素,在初中已经讲过,对质点来说不会发生关于力的作用点的问题,而对刚体来说,力的作用效果除了跟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外,还跟力的作用点的位置有关.教材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刚体概念,但所说的物体都是指刚体.力的作用点可以沿力的作用线移到刚体内任一点而不改变力的作用效果.因此,与其说力的作用点是一个要素,还不如说力的作用线是一个要素.物体的平衡,用了“平衡”和“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等理 想模型方法;“力的分解和合成”用了分析、综合、等效的方法. 第二章“物体的运动”用了理想模型(过程模型)的方法.高中教材以初中 教材为基础,先提出质点这个理想化模型,在研究物体在一直线上的运动以后,立即研究物体在一个平面内运动的有关概念、规律和描述方法.运动学是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它各章的必备知识.对平面运动的速度的合成与分解运用了分析、综合、等效的方法.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用了经验归纳方法论.虽然第一定律不能用实验直 接证明,但由第一定律推导出的一切结论都与实验结果相符合,这就间接地

牛顿第三定律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想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原因,总结出物理概念并将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懂得:依靠自己的努力是可以探索并掌握新的知识的,从而树立持久的学习信心。更重要的:在实验、观察、总结的过程中,使学生潜移默化的感受到“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一再认识”的认知规律。从近期来看,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从长远发展来看,可以培养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能力。利用传感器,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使学生各项素质的提高落到实处。通过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抛弃了那种由教师分析总结并得出结论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追寻科学的合理的探究。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理解反冲运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 (2)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哲学思想。 (2)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美。 三、教学重点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四、教学难点及疑点 难点: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疑点:(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

们能平衡吗? (2)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吗? 五、教学资源 (1)实验器材:力传感器、弹簧秤、气球、磁铁、滑板等 (2)课件:各视频或图片资源。 六、教学过程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说课流程图

一、教材分析: 本节《牛顿第三定律》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五节。 本章牛顿运动定律作为动力学的核心内容,是经典力学的基础,更是整个高中物理学习所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其中,牛顿第一、二定律的研究对象多是单个的受力物体,它们只能解决一个物体、一个系统的力与运动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则揭示了自然界物体之间普遍存在的联系性和相互性,就像一座桥梁,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它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独立的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有效的补充,拓宽了我们解题的视野。同时,牛顿第三定律与前面第三章学习的力紧密相关,是在其基础上对相互作用力的更深入的探究,也是我们以后研究碰撞问题、学习动量守恒定律等知识的基础。可见,牛顿第三定律,承前而启后,地位非常重要。并且在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等方面牛顿第三定律应用极其广泛,学习它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高考考纲中,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是Ⅱ级要求。牛顿第二定律是考察的重点,而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中得到完美的体现,与斜面、轻绳、轻杆、轻弹簧、圆周运动等内容综合的题目紧密相连。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学生对相互作用力并不陌生,他们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并且,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地学习,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对平衡力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对这一知识的了解,基本上处于记忆的层面,缺乏深入的理解和灵活的应用。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的学习,来弥补认知的不足。

从能力角度分析,高一年级大部分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观察思考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他们主动性较强,学习热情高,有参与意识,利于本节的实验探究教学。 三、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学案为前导,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开展探究式教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使用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采取由定性到定量,逐步深入、分层探究的设计思路,教师通过引导、实验、提问的形式,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思考,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同时又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会在具体问题中确定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含义,能用它分析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4)能正确区分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案导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通过大量事例、演示实验、探究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相互作用力的规律,认识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3)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勇于探索,树立学生学习物理的信心,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思维和方法。 (4)通过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比较,培养学生思考总结的学习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牛顿第三定律优质课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优质课教 案 TPM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TPMK5AB- TPMK08- TPMK2C- TPMK18】

牛顿第三定律 [课题]: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知道物体之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 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 能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通过实验和事例总结规律的能力。 2. 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观点。 [教学重点]: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 正确区分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课开始即叫学生鼓掌欢迎听课的老师,接着提问:“在鼓掌时手掌有什么感觉?”鼓掌时右手对左手有力的作用,同时左手对右手也有力的作用,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一问题。 二.新课教学 (一)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演示】先在水平桌面铺上一排小玻璃管(减小摩擦力),然后在玻璃管上面铺一张轻质的硬纸片,在纸片上面放置一个小型电风扇。当开动电风扇的时候扇页会带动附近的空气使空气由静止变为运动形成风,同时电风扇也在向后移动。说明空气对扇页也有一个推力,风扇和空气之间产生了一对作用力。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引导得出结论:

1.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相互的。物体之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力总是成对出现的,通常把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演示】把两个相同的弹簧秤A和B连接在一起,用手拉弹簧秤A,可以看到两个弹簧秤的指针同时移动,弹簧秤B的示数指出弹簧秤A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而弹簧秤A的示数指出弹簧秤B对它的拉力F′的大小,可以看出两弹簧秤的示数是相等的,改变手的拉弹簧秤的力,弹簧秤的示数随着改变(同时增大,同时减小,同时为零),但两个弹簧秤示数总相等,方向总相反。 通过学生的观察,教师的引导得出结论: 2.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在两相互作用的物体上。(二)牛顿第三定律 1.牛顿第三定律的表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牛顿第三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表述:F=-F′(负号表示反作用力F′与作用力F的方向相反) 定律中的“总是”这两个字是强调对于任何物体,在任何条件下,相等的关系都成立即:不管物体大小形状如何,不管物体的运动状态如何,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 (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特点 1. 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牛顿第三定律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说法是相对的; ②能够正确地表述牛顿第三定律,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特点,并能运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③能够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经历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体会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之间的大小、方向等关系; ②通过运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现象,进一步提升分析和解决实际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经历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的实验过程,进一步感受物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②通过定性分析有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实例,培养独立思考、严谨扎实的作风,激发科学探索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对“总是”的理解。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情况混淆,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学习过程】 【复习回顾:】 力:。只要谈到力,就一定存在着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力的四个性质:、、、。 【新课导入:】 一、定性探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 实验一:把两个气球放在一起对压,观察到什么现象?A气球为什么会这样?B气球呢?

实验二:把两根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辆小车上,开始时让它们N极和S极相对,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实验三:让学生自己两手互搓,体味一下有何感觉? 结论:物体之间的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受到了力,同时另一个物体也会受到力,可见力是成对出现的,我们把其中任意一个力叫“作用力”,那么另一个力叫“反作用力”。 观看神舟十号火箭发射升空的过程,回答以下问题: 火箭升空的工作原理:火箭内的液氢和液氧在燃烧的过程中,向下喷出,对施加一向下的作用力,而反过来对火箭施加一向上的反作用力使火箭升空。 二、定量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1.用力的示意图把前面实验中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表述出来。(方向、作用点) 相互挤压的气球相互吸引的磁铁 结论: ①物体上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作用点,是在(同一、不同)物体上,效果是(能、不能)抵消的。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是在(同一、不同)直线上,且方向是(相同、相反) 判断实验中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性质: ①两气球相互挤压,一个气球受到作用力是弹力,那另一个气球受到的反作用力的性质是。 ②两磁铁相互吸引,一个磁铁受到作用力是磁场力,那另一个磁铁受到的反作用力的性质是。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听课记录及反思教学内容

牛顿第三定律听课记录及反思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1:拍手鼓掌的感觉怎样? 提出问题2:用脚踢球的感觉怎样? [学生活动]每个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体验说出各种感受.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感受的共性引出物体的作用是相互的,提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推进新课 [教师活动]左手疼痛,是左手受到力的作用所产生的一种效果,这说明左手受到了力的作用. 问(紧接提):请你分析一下,这个力是谁施加给它的?(答:右手) 出示: 问:刚才鼓掌时,你的左手痛,那右手痛不痛?(答:也痛) [教师活动]那也就是说,你的右手也受到了力的作用. 那请你分析一下谁是施力物体.(答:左手) 出示: 小结:左手对右手有力的作用,右手对左手也有力的作用. 问:这说明什么问题?(请学生回答: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肯定学生的回答. 一、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1.两个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 问:在刚才这个例子中,左手对右手有力的作用,右手对左手也有力的作用,这里出 现了几个力?答:两个.(强调:两个力,F1、F2) 引:这说明物体间的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 问:自然界的作用力的个数若用数学中的方法怎么表示?答:2 N,必然是偶数. 引:物体间的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叫做作用力 与反作用力.若把其中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则另一个就叫做反作用力.(电脑出示) 2.两个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若把其中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则另一个就叫做反作用力.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牛顿第三定律就是研究两个物体间的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规律. 二、牛顿第三定律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3:如果班级中力气大的同学与力气小的同学进行拔河比赛,预测比赛结果. 合作探究 学生活动:学生分小组开始实验;力气大的同学穿上旱冰鞋(或站在比较光滑的平面上)重复实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去体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的定性关系) 自然界的物体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举例: 地球对人有吸引作用,人对地球也有吸引作用重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手打排球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刹车时车轮受地面的摩擦而停止摩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带电的通草球之间的作用静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4:设计实验探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量关系(提供学生实验所需的测量器材如弹簧秤),并亲自去指导每个小组的实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