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品德教学素材的筛选与有效的运用

小学品德教学素材的筛选与有效的运用

小学品德教学素材的筛选与有效的运用
小学品德教学素材的筛选与有效的运用

小学品德论文

小学品德教学素材的筛选与有效的运用

【摘要】品德教学素材的筛选与运用是品德学科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改革得以全面推进和实施的基石,是实践与体现品德教学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有效途径,更是扎扎实实地实行《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中提到的关于教学目标、教学氛围、教学方法等建议的行动保障。

【关键词】小学品德教学素材筛选运用

“小学品德教学素材”是小学品德教学设计和实施得以进行的条件,呈现形式上专指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影响、在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的实物、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有效地筛选和运用好这五类教学素材,是提高教学质量、落实课程理念和实施要求的重要途径。

一、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素材”的筛选

1. 筛选原则

原始素材经过整理、加工成为教学素材后,尽管已初具运用价值,但也并非“包治百病”。品德课中不同的教学主题和教学目标,学生的不同起点和生活积累,向教学素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筛选教学素材时应尤其注重素材的生活性、时效性、典型性,以更有效地为教学和学生服务。

(1)生活性

在新课程的具体实施中,生活化教学已成为其重要目标。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和问题设计,使学生感觉到真切、可感,并进一步意识到自己是生活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从而自觉主动地探究。

【教学素材】西湖区特警大队长吕志勇叔叔采访视频

【案例】《放飞和平之鸽》之“中国维和部队在行动”教学环节

师:打开书,自己读读中国维和部队的内容;然后小组间交流交流自己的习得。

(生自读交流。)

师:哪些内容使你印象深刻?

(生从“重重地雷”、“工作量大”、“病毒侵袭”、“炮弹袭击”汇报,教师板书。)

师:其实,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出色的维和警察,他就是杭州市首位世界维和警察——西湖区特警大队长吕志勇叔叔。[播放采访视频]

(生观看采访吕叔叔的视频,内容包括:母亲去世无法回家吊丧,常年在外女儿不认识自己了,波黑当地天气恶劣,环境危险……)

师:你听了之后有哪些地方特别感动?(生交流略)

师:从1992年开始,中国已派出维和官兵7293人次,他们勘察、修筑道路7300多公里,接诊病人28000多人次,运输物资累计行程348万公里,排除不明爆炸物7500枚……(生肃然起敬,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

如此,教学素材的筛选,无论是内容还是呈现形式,如果都注重从学生生活出发,努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就可以激活学生主体参与,引发学生自觉感悟,有效探究,从而达成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生活、体验生活、分享生活的目的。

(2)时效性

品德课的独特性质、功能和地位,决定了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特点,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时效性也成为其生命之源、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尤其是一些“历史地理题材类”的课文,教学素材的筛选不能回避的必然有国内、国际的一些重大事件和时事动态。教师在选择时应力求鲜活,努力向学生的关注点和兴奋点靠拢,从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究热情,使其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主动探究。

【教学素材】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新闻报道视频

【案例】《从古到今话交通一一交通的变迁》教学环节

以往教师在教学该课时,介绍跨海大桥只是蓝图上的宏伟计划,依托于文字,学生的认识也并不深刻,关于大桥,“日新月异的交通”更像是一种空谈。而在2008年5月1日,举世瞩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终于正式通车了,该桥全长36Km,设计车速为100Km/h,是世界上已建的最长跨海大桥,它的建成对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和重大的战略意义。与时俱进,教师此时此课更新、选用了这一新闻素材,它就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住了学生的目光,也促成了学生对“日新月异的交通”的真正理解。同时,这也弥补了课本中交通涵盖面的不足。

(3)典型性

通常一个教学内容可以有多个例证,但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统统使用也未必能收获等额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要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加以运用,以淘金般的目光筛选典型、有穿透力的教学素材。

【教学素材】《用生命去上学》解说词

【案例】《西部大开发》之“理解开发的目的”教学环节

这是云南省马蹄乡仅有的两所小学之一,它坐落在水流湍急的怒江边上。江的对岸有一位名叫燕恰的6岁女孩,山路险峻,怒江阻断,为了上学,她每天都得这样溜着索道过江。江中漩涡连着漩涡,万一失手,后果可想而知。同学们,你们有谁想过,上学还要这样冒着生命危险去的?

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畅谈了心情和感受,通过反观自身上学情况,提出了“为什么不多修几座桥?为什么不多建几所学校?”的问题。沿着学生质疑继续追问,渐渐地,西部有些地区“贫困、没有技术设备、条件差”等实质性原因也被学生一一感悟,开发西部的原因“不攻自破”。

2.筛选流程

筛选的过程中少不了以下三把筛子。它要求教师站在与教材编写者同样的高度,审视教材,读懂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凭借对教学独特的思路和设计,对已有教学素材进行集中、提炼、整合和改造,从而发掘出新的品德教学素材。

(1)集中:将和教学主题相关的众多教学素材整理到一起,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如《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素材集中如下:

文字:·目前世界与中国人均用水情况

·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情况

·全球荒漠化程度

·全球动物灭绝、森林砍伐情况

·2010年全球自然灾害发生情况,包括泥石流、洪灾、沙尘暴等

图片:·人类污染环境、破坏大自然的种种行为,包括噪音、光污染、水污染等·全国水污染源分布图

音频:·哀伤配乐3首

视频:·2010年云南干旱新闻报道3则

·小丽娟带“爱心礼物”(一瓶矿泉水)回家

·南极冰川在过去20年的消融情况

(2)提炼:以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为准绳,去粗取精,排除重复性、同层次素材,保留课文未涉及、少涉及的素材,突显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素材。

根据《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设计,教师将“水”作为线索来贯穿教学,以唤醒人类保护地球、珍惜资源的意识。以此过滤,本课的教学素材精简至如下:

文字:·目前世界与中国人均用水情况

·全球荒漠化程度

·2010年全球洪涝、干旱两种极端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

图片:·人类污染水资源的种种行为

·全国水污染源分布图

音频:·哀伤配乐3首

视频:·2010年云南干旱新闻报道1则

·小丽娟带“爱心礼物”(一瓶矿泉水)回家

(3)整合:即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将选定的教学素材进行初步的加工优化,形成系统,以备应用于教学,具体包括:视听效果、长短剪辑、大小设置、配文配乐、按钮操作、前后链接……

(4)改造:一般来说,需要改造的教学素材并不太多,改造的情况大致有:

①需要营造特殊的情感氛围,如:哀伤、悲壮、喜悦等,通过改造人为地赋予教学素材另一种无声的语言。如:字体变化、黑白对比、模糊化、拼接等特效。

②力图强调教学要点,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改造用符号在教学素材上特别标注

3.注意事项

(1)数量上要适度

品德课不是教学素材的集中展示课,用哪些、用多少教学素材,直接与教学需求与目标相关。如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炎黄子孙》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炎黄子孙的由来,知道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并为自己是炎黄子孙而骄傲;能用观察的方法了解炎黄子孙的身体特征,知道一些关于人种的知识;了解华人中的优秀代表,能以了不起的华人为榜样,激励自己不断进步。关于杰出华人的资料非常多,即便是科学界一项(另还有体育界、文艺界等),也收集到了

如下诸多视频:

·《崛起之路》报道导弹之父“钱学森”与东方红卫星的故事

·神七飞船,宇航员出仓漫游

·神五、神六的航天英雄们

·袁隆平爷爷与杂交水稻的故事

·地动仪的发明者张衡

上述同层面教学素材,在课堂上一一使用显然不合理,要进行筛选,教师要选择其中时代性强、辐射面广、代表性足的素材。

(2)质量上要贵精

著名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关于课堂有一句十二字诀“整体决定成功,细节决定精彩”。挖掘出精细的内容,课堂教学才能从笼统走向精致,从说教走向感悟,从肤浅走向深刻,才能触及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真正有所思考、理解和感悟。如:文字介绍要通俗简明,忌冗长生涩,来自于网络的文字资料更应该反复甄别、查证;配乐要入情应景,避免“无病呻吟”;图片、视频呈现要清晰,应是学生易于感受、理解的生活场景,是师生对话可切入的“话题”,必要时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处理和再创造,包括图文并茂、背景动画、色彩搭配、过渡效果等等。

(3)形式上要多样

教学素材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语言的阐述,也有实物以及多媒体视频和音频素材的展示。实践证明,注重教学素材形式选择的多样性,特别是音乐和视频素材的运用,具有很强的教学感染力和表现力,有利于激荡学生的美好情感,从而实现学生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的统一。同时,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教学素材,都是为课堂教学和学生德性发展服务的,并不存在优与劣的对比,教师应辩证地对待。

二、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素材”的运用

根据教学目标,精心地筛选教学素材是实现有效课堂的前提之一。结合日常的教学案例,实践总结,我们提出了以下一些多元教学策略,以期有效地运用好教学素材,达成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益,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乐园。

1.聚焦教学素材,达成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活动预期并最终实现的教学质量标准,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灵魂和动力。教学目标最终决定了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方向、方法等。因此,把握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与关键。在小学品德教学中,只有牢牢树立目标意识,站在课标的高度、全册教材乃至整个小学阶段教材的高度俯瞰教学内容,面对教师自己的素材和学生的素材,合理地选择,有效地运用教学素材与策略等,才能使既定的教学目标最优化。

【教学素材】地震灾区新生活图片,配乐《红旗颂》

【案例】六下《天有不测风云》之“抗灾害,感悟人间有情”环节

·师生交流:有哪些人前赴灾区抗震救灾?

·层层递进,感受人间真情

第一层次(所见所闻):通过媒体你看到、听到过哪些抗震救灾故事?谈谈感受。

第二层次(身边亲历):你和身边的人为抗震救灾做过哪些爱心行动?激活感受。

第三层次(公民责任):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灾区有哪些变化,观看灾区新生活图片,说

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出示图片、配乐]

·感悟人间处处有真情。[板书:人间有情]

像这样确定了教学目标,在呈现教学素材的过程中,也始终围绕目标而动,结合学生实际适时聚焦于素材中所蕴含的价值信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 优化教学素材,落实教学环节

充分的预设加灵动的课堂才能使生成更加精彩,这句话形容的是课堂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驾驭这两者的便是教学流程。动态的,才是美丽的;教学流程也不例外。课【教学素材】少数民族的图片、文字,音乐《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

【案例】四下《56个民族是一家》之“了解少数民族”教学环节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过程方法:了解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通过学生现有的资料拓展已掌握的汉族和常见的民族的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祖国,尊重少数民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这是揭题后,“了解少数民族”的一处环节设计,两个教学流程大同小异,最大的区别在于改变了“少数民族”图文素材呈现的流程。

素材内在的逻辑联系和教学目标灵活地重组教学流程,让课堂充满灵动的生命力,闪耀出动态生成的熠熠光辉,照亮学生的情感世界。

3. 激活教学素材,引导情感体验

道德学习是以社会规范为载体的价值学习,区别于一般意义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学习,是以体验为核心的知、情、意、行的整合学习,因此,情感体验是道德学习的必经之路。朱小曼博士在《情感德育论》一书中也明确提出,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道德,只有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获得亲自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

(1)恰当暗示,调动体验

“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而暗示教学中那种积极的暗示,没有命令和强制,通过形象生活直观的暗示,恰好避免了受教育者理性和感性的矛盾,意识和无意识的失调,使两者和谐统一起来。所以苏霍姆林斯基又说:“暗示教育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向心灵之路的基幢。”对于成长时期的小学生而言,可塑性很大,心理又相对比较脆弱、独立性还不够,因此特别容易接受暗示。因此教师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小学生年龄小、受暗示性强的特点,充分发挥积极的暗示作用,有效促进学生自主的情感体验,激活教学素材的育人功能。

(2)动态生成,调整有度

精选教学素材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课堂。但再是充分的预设也需灵动的课堂才能使生成更加精彩,教学素材的运用也不例外。同时在教学中,来自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素材往往是交织而行的。为避免同一梯度、同一形式的素材反复出现导致教学低效或无效,教师应对素材进行巧妙的“剪贴”——剪去同级素材,剪短文字素材,组合多媒素材,丰富呈现方式,层层推进学生情感体验的深度与广度,实现素材“剪贴”1+1>2。

4. 重构教学素材,尊重学生需求

新课程的每个学段都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非简单地改变教材,它是用教材教的最高境界——超越教材、活用教材。它要求教师能够站在与教材编写者同样的高度去审视教学素材,能够读懂学生、读懂素材,寻求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写意图之间的契合,对教学素材科学合理地整合、重组和超越,使加工后的教学素材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时效性、现实性和挑战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构主义理论也指出,学生是在自己原有的生活经验之上通过主动的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的。

因此,我们的品德课程内容就应该积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在教学素材的选择运用上,也应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整合重构符合儿童需求和知识经验的教学素材并加以运用。

如:【教学素材】教师自拍自制的视频——“一份盒饭的旅程”

【案例】六上《劳动成果要珍惜》之“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教学环节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都有一定的劳动观念,知道要尊重劳动者,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出现浪费粮食等不珍惜劳动成果的行为。

师:这是营养午餐,看到它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们的午餐都是营养午餐/吃起来比较方便/我有时候吃不完就扔掉了……

师:老师这里有一段制作营养午餐的录像,请你仔细看。

(师生交流画面,感受工人们劳动的忙碌与辛苦。)

镜头聚焦:

师:现在画面中是10点30分,经过8个小时的劳动,眼前这一幕你熟悉吗?

(画面聚焦)

生:挑担工正逐个教室地分发营养午餐,来来回回地上下楼梯/满头大汗/很辛苦……

(教室里一片安静,同学们默默地看着画面;此刻,相信这位伯伯已走进了他们的心灵,这段录像拨动了他们感动的心弦。)

正如这段教学录像,选取的内容是学生生活中极富典型性的事件,生活气息十足,因为学生对营养午餐那是再熟悉不过的了。

当然,教学素材的运用除了上述策略,教学氛围的营造、教学素材的呈现频率、呈现方法、素材的知识盲点都将对素材的有效运用产生作用与影响,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探究。

【参考文献】:

[1]朱小曼. 情感德育论 [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12

[2]田粉兰. 让道德回归生活 [A] .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 . 2006

[3]邬冬星.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M]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6

[4]邬冬星.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儿童生活的教学策略;课程·教材·教法.2006(9)

[5]贺梅. 让教学素材的选择为政治课堂带来精彩 [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0 (2)

[6]郑海珍. 追寻品德教学的有效性——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有效性策略探究 [J]. 新课程

(小学版);2010 (7)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中历史教学的高效与有趣

鱼和熊掌能否兼得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浅谈《品德与社会》中历史教学的高效与 有趣 今年通过新的《品德与社会》课中历史教学模式的学习,结合《品德与社会》历史教学内容,我发现教学中的高效与有趣共同实现有一定难度。《品德与社会》中的历史教学它侧重于对学生历史知识、分析能力和历史价值教育。在教学中要想实现这三目标,难免要加重学习任务,让学生阅读搜集大量史料,牢记历史事件。并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分析、判断训练。任务如此繁重,而我们面对的又是小学生,如何实现鱼和熊掌兼得即如何实现《品德与社会》历史课的高效和有趣我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下面是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激发学生主动喜欢历史,了解历史、探究历史是我们实现高效和有趣的第一步。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开启学生课前主动搜集资料、记忆史实,课中积极探究,参与历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 1、让学生重视历史,使学生在思想上明确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学史使人明智",多讲一些诸如毛泽东、拿破仑等伟人或名人学史、重史、用史的故事;引用古今中外的史学迷案,如埃及金字塔之迷等激发探究兴趣.这样,学生的学史"欲望"也在这过程中逐渐滋长起来. 2、精心巧妙设疑布阵。阿西莫夫说:“科学始于好奇。”学生的求知规律也是遵循“无疑—有疑—无疑”这一原则的。历史教学中有些内容文字简洁、知识性强,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因而,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新奇、惊讶、新颖之感,以引起学生探索问题,寻求答案的内心需要。2、借助多媒体教学。我们可以广泛采用电教媒体提供的信息,寻找和建立情知融合点,创设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把远的拉近,把抽象的变成具体,把虚的变实,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其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这时学生会精神振奋,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情境中,从而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比如:在讲《圆明园在哭泣》一课时,由于时代距离我们较遥远,学生很难体会到圆明园的壮丽、奢华及被毁后的巨大反差。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播放圆明园原状、被毁后等片段既能让学生体味到历史的残酷。 3、多鼓励学生,给学生以成就感。心理研究表明:小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是小学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师应结合新课改,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化,《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增强了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其更贴近儿童的生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起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非常重要。只有创设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生活化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

各种活动中实现。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如教学《我要向你学习》,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如教学《遵守交通规则》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多媒体能向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画面,标准逼真的情境,悦耳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探索,积极进取。如在教学《腾飞的祖国》时,我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播放了“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神五成功发射”等精彩的画面,激动人心的画面很快吸住了学生的眼球。学生此时已经形成了一种内

小学社会教学论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社会课程的内容包括社会常识、历史常识、常识、法律常识和基本伦理道德等。 2、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为目标分解、任务分析、起点确定、四个方面。 3、小学社会课程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布置和批改课后作业、、成绩评定等。 4、适合小学社会课程教学的组织形式主要有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等。 5、课程结构的基本要素有道德经验、经验、审美经验和身体经验等。 6、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资源初步分为四类,即文本资源、影像资源、环境资源和资源。 7、小学社会课程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情感体验法、模拟情景与角色扮演法。 8、——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 9、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和——三个领域。 10、基础教育具有全民性、基础性和性三个特征。 二、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每题2分,共16分。 1、儿童进入小学后,技能成为儿童学习的主要对象。 2、构成社会的基本要素是人口和文化。 3、教学评价与教学目标的关系非常紧密。 4、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5、一般来说,教学过程中一直使用一种教学方法。 6、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必备物质条件,因此它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发展。 7、教学环境对学生的道德情操有着重要的影响。 8、新版小学社会课程教材是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强化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教学模式 2、人生观 3、基础性原则 4、通用性知识 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简述制定小学社会课程目标的依据。 2、简述小学社会课程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 3、简述小学社会课程教学过程的特点。 4、叙述小学社会课程教师应有的基本素质。 五、论述题,每题12分,共12分。 1、请结合你的实际工作,谈谈教师专业化的重要意义。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18-03-14T16:07:10.25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月02期作者:甘粉会 [导读] 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担负着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两项重要任务。 甘粉会(贵州省盘州市第五小学贵州盘州 561600) 摘要:新课程改革之后,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它担负着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两项重要任务。尤其是在当今独生子女大都在家长的保护下成长缺少对社会的认识,也缺乏独立的能力和品德,所以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让品德与社会的课程产生真正的作用,去提高学生的认识也就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难题,针对小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的教育进行一下简单的探讨,看看怎样才能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社会现象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2-0066-02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门课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注重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但事实上这门课的很多教师对活动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迷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那么,如何上好品德与社会课呢?尤其针对农村的教学有何途径?我想就要突出生活性,注重活动教学。 1.品德课的教学应该贴近生活,贴近生活的才是最亲切的 "再简单的生命筵席,也会因为爱而倍感丰盛。当爱像明媚的阳光一样照彻寒冷的心房时,我们会发现,爱的本身就是一波弦音的震颤,一种花香的弥散,持久、热烈,从一双手到另一双手,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感动是一种积极、奇妙的心灵体验。在品德教育中,若让学生收获一份感动,就帮助他们体验了一次情感的升华。孩子们在这种看似寻常的"感动"中丰富情感、提升认识、超越自我,体验着生命的增值和律动,从而全面提升童年生活的质量。如《想想他们的难处》这个课题的教学目标是:(1)体验残疾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困难;(2)增进对于残疾人尊重友爱的情感。教学这一课题时,我让学生进行模拟残疾人的活动,体验一下残疾人的生活。我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让他们分别进行不同的模拟活动,可以是单手穿上外衣,也可以是用拐杖走路,但腿不能用力,或是把腿绑在一起行走,体验肢残人生活的困难;蒙上眼睛走路,体会盲人走路的困难;用手势向别人表达一件事,比如把那本书递给我,体验聋哑人生活的困难。课堂上,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每个小组模拟一项活动,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体验的机会。然后,我让学生在小组里、在全班交流自己在模拟活动中的切身感受,从而让学生的内心油然而生对残疾人要尊重、友爱的情感,并能从真实感受中产生帮助残疾人的意愿。促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为残疾人让座,让道;在公共场所设置残疾人窗口,这难道不正体现出品德教育的成功吗? 2.品德课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学生才会感到开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使掌握知识的过程让孩子们感到厌烦,就不要把他们引入一种疲劳和对一切漠不关心的状态。而要使他们的整个身心充满欢乐。"创设巧妙的情境,让学习在孩子们快乐的参与中变成一种享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生活是道德的沃土,道德源于斯、长于斯。课堂教学紧紧抓住了与学生生活态度、生活能力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的家庭生活故事,让学生有事可想、有话可说,课堂教学便自然进入了学生的生活,创造了道德体验的最佳契机。我们的活动化、生活化教学就是将活动课、情景剧的形式引入到课堂,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们不喜欢反复出现的老面孔,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使之不断更新呢?课堂上可以使用"小品表演""快乐竞答"、"挑战高手"、"芝麻开门"、 "智力快车"等电视节目形式,也可以用 "圆桌会议"、"小学生辩论会"、"开心家庭组合"等比赛形式,还可以用"小小法庭"、"知识银行"、"我来当老师""今天我是班长"模拟形式等等进行授课,还可以走出教室,走上田野、街头、工厂、社区等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小品表演中,学生可分角色表演日常生活中不尊重和尊重父母的种种表现,表演遵守交通规则中的正面和反面人物;表演如何礼貌待人、爱护公共设施、爱护班集体等等情景。在举行"圆桌会议"时,可改变原有的横平竖直的座位排列方式,让学生围坐在一起,教师就在学生当中活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畅所欲言,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一个零距离互动平台;在"小小法庭"上,学生们用自己的理解审判那些不道德、不讲诚信、破坏环境、猎杀动物、审判那些因无钱到网吧上网而勒索他人钱财的人,他们可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诠释小学生的思想境界;走上街头当一次交警,走到田间第一回农民,走回家庭当一天家庭主妇…我相信这样的课收效一定很大。老师们,"参与是开心的,体验是开心的,成功更是开心的!"这是小学生发出肺腑的感叹。 3.品德课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 活动情境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中,无论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应指向教学目标,为达成目标而服务。现代社会本身及人们对于社会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途径,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他们在向未知和疑问的探讨研究过程中,经常是需要经历和体验失败的。但是,重要的是学生在这种探究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如《学校生活有规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1)初步建立规则的概念,认识规则的普遍性。(2)理解规则的必要性,懂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3)初步树立规则意识,开始将《小学生守则》等学校规则内化。教学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让孩子们说说平时经常玩哪些游戏?每次都玩得开心吗?这些游戏分别都有哪些规矩?如果碰到个别人不守规矩,大家会怎么样?请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然后,我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探究、讨论。游戏中的规矩就是一种规则,参加游戏的人必须共同遵守,否则,游戏就不能进行下去。同样,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也有规则。如:公共交通的规则,体育比赛的规则,娱乐活动的规则等。这时,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则,公共交通、体育比赛、娱乐活动、公共财物会怎么样?学生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得出:没有规则,生活就会非常麻烦。我穷追不舍,再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校里能不能没有规则?如果完全没有规则,同学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老师们想什么时候上课就什么时候上课,行不行?与同学们关系最密切的学校规则是什么?同学们通过讨论,进一步认识到《守则》的重要性。我又一次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的内容,再小组讨论《小学生守则》的内容有什么意义?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深刻认识到学校规则必须遵守,这是学习成长必不可少的。让学生以实践检验真理,让他们在精神上进一步升华,更牢固地树立遵守道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使学生的品德更规范,更有章可循。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仅供参考)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课堂教学模式(仅供参考)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三大基本特征。基于此,本学科的课型不是固定不变的,有活动型、实践体验型和综合学习型三种基本课堂形式。下面“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这三种课型。即“情景设置、目标内化——自主合作、信息搜索——精讲点拨、知识整合——当堂训练、巩固双基——课堂小结、总结升华。” 一、情景设置、目标内化 这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是每种课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找准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学习新知的环境中,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新课即将开始时,教师要向学生出示学习目标或交待学习任务,使学生心中有数,带着明确的目标有目的地自主学习。 展示目标的方法灵活多样,常用的方式有:小黑板张挂、口头表述或出示投影片和播放多媒体课件。一节课采用何种方式,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目标的表述要站到学生的角度去设计,切不可照搬教参教案上的教学目标,更要忌空、大、虚。 二、自主合作、信息搜索 这个环节是学生围绕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整体感悟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不同的课型中处理方法也大不一样。 活动型教学: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文字与生动的插图,自主理解课文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头脑中建立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行组织,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主设计模拟表演的方案,并在小组内讨论表演的方法与步骤,分配角色,进行表演。 实践体验型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品德与社会课是要把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社会即课堂,课堂即社会,树立大课堂观、大社会观。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专门的时间,提供足够的条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体验社会生活,感受我们生活的区域和环境。如在教学《通信的种类和发展》一课时,我们要让学生亲自到邮局寄一封信,或寄一张汇款单,或在网上练习E-mail。让学生体验通信的快速发展以及给人类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 摘要:小学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要渠道,对引导学生从小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奠基作用。然而,由于思想品德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这就对教者有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如何突破这些难点?下面笔者试图就自己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方法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 更有效地改造世界。”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面对一群思想单纯的孩子,要让他们懂得深层的思想教育内涵,确实需要教者创新的应用各种教育方法。一、民主讨论法这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围绕本课的主题进行讨论,从而完成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设计、引导讨论时,要掌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层次性原则;要注意引导学生辨是非、明事理,是非不辨则事理不明;要注重贯穿激情——明理——导行的全过程,坚持知行合一观;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让学生各抒己见,哪怕是很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也要让他们讲,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民主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二、故事讲解法爱听生动有趣的故事是小学生的天性,讲述生动有趣的故事,寓抽象的道德观念和深刻的哲理于具体形象的故事之中,使学生明理悟道受到启发教育,这就是“故事讲解法”。运用故事讲解法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的,紧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特点和认识水平,揭示故事所展示的思想道德观念。使用“故事讲解法”时要注意切忌单纯追求故事性、趣味性,而忽视我们所要追求的最终教学目的,舍本而求末。除了使用教材里讲述的故事外,师生可以讲述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使教学更贴近生活和贴近实际,从而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可信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可以举一些反例,正反对照。三、情景设计法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施教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从而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这一方法是根据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提出来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情感的情境性、感染性更为明显,运用情景感染法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越来越多地被采用。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期末考试

1.(10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 “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首先,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思想。前者是“书本”思想的体现,后者是“人本”思想的反映。教教材,信奉的是“教材中心论”和“知识本位论”,典型表征是:教材有什么,我们教什么;教材怎么说,我们怎么教;教材有多难,我们教多难……用教材教,却是对“人的本位”的回归,教的内容不囿于教材,而是基于人的发展的需要。其次,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材观。前者把教材当成“孤本”,是唯一的,后者把教材看作“范本”,是可选择的;不仅如此,前者还把教材当成“死本”,是封闭的、权威的、固化了的东西,后者则把教材看作“活本”,是开放的、和鲜活生活的相联系的、可以再开发的一种课程资源。 再次,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学行为。前者典型的行为特征是:把教材当成“东西”,把学生当成“容器”,教师则是“搬运工”,教学过程就是教师把教材这个“东西”搬进学生的“容器”里的过程,因而,“灌输”是教学的主打方式。后者则不然,是把教材当成教学的资源,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参与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因而,“自主建构”是教学的主旋律。 再者,教教材和用教材教,反映了两种不同的理论依据。行为主义教育理论是前者的主要依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是后者的重要“靠山”。因此,在新课改实践中,教师要真正把“用教材教”落到实处,一项必须要做好的基础性工作,就是要深入学习建构主义等教育理论,牢固树立起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观、课程观、教材观、知识观、教学观和学习观,只有思想观念转变了,教学行为才能回归正确的教育轨道。 3. 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是指个体在进行学习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具有偏好性的行为方式与行为特征。反映个体学习活动中的个体差异。与个体的性格及学习习惯有关。有多种不同类型,主要有:(1)沉思型与冲动型。前者在思考之后做出反应;后者则凭直觉立即做出反应,易出错。(2)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前者较少受外界刺激干扰,独立学习;后者易受外界因素干扰,难以独立学习.具有依赖倾向。(3)平稳型与敏锐型。前者习惯于以常规方式学习、思考问题,长于守成,短于创新;后者倾向于做新的尝试,思想灵活,反应敏锐。(4)冒险型与谨慎型。前者喜欢新奇,敢于冒险,力求成功倾向占优势;后者则是避免失败倾向占优势。(5)认知繁化型与认知简化型。前者倾向于全面、细致考察事物,力求面面俱到,但不易抓住重点;后者倾向于以点概面,易受表面因素影响,不易触及问题深处。 [1]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容提要:1.精彩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课程资源。 3.教师的语言要富有幽默感和色彩。 4.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 5.善于运用鼓励方式。 6.让学生尝试,体验成功。 关键字:活跃气氛恰当利用把握尺度情感补偿心灵调整尝试体验 正文: 我们常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我国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各项活动的内驱力。但是在现行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同学对品德课感到枯燥、乏味,上课成了应付差事。这种状况很大程度上是由老师造成的。由于品德课长期以来不像语文,数学,英语那样被人重视,加上强调学生接受,注重抓知识点,却把一些应有的教学过程省略了,变成了“填鸭”式教学,学生自然不愿意学习。而学生呢,觉的不是老生常谈,就是高谈阔论,与自己毫无关系,根本听不进去,导致失去了学习兴趣。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呢?根据平时在工作中的点滴积累,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精彩的导入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设计导入时,既要和课堂内容紧密衔接,又要使学生感到新意和活力。让学生从一开始就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样学生才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设计辽海版品德与社会《成功在于合作》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式,让每个小组同学将纸团从窄口瓶中拉出,看哪组同学的速度最快,为了能够拿到第一,同学们都争先恐后的拉绳子,可是纸团被堵在了瓶口。只有一个组的同学是一个接一个的往外拉,最后是第一名。做完了游戏再让同学说一说为什么没有拿到第一,拿到第一的小组是怎么做的,学生很快就意识到了合作的重要性。这样的导入,不仅与本课的内容紧密相关,而且活跃了气氛,使学生以饱满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课程资源 多媒体的运用,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大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感受,让他们充分享受画面美,听觉美。此外,多媒体中出现的一些画面,图片,动画,本身就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自然也就更能吸引他们。 多媒体运用中还应注重发掘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课本要求的课程资源,如故事,图片,动画以及学生身边的事,或者是一些事实政治等等。课程资源的利用只是对新课起着辅助作用或者是填充内容上的不足,不能用的太多,否则画蛇添足,适得其反。所以说,课程资源的利用一定要恰到好处。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如何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第一部分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认识 一、品德和社会的含义 这个部分应该分为两个部分来阐述: 第一、思想品德是结合学生的实际,力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同时,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志向。学生应从小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它是从思想上给人一只标杆。 第二、社会实践是在建立良好的思想品德后在行动上实践和体现的。一个小学生的道德修养的好与坏都表现在他们为人处世,生活的点点滴滴。它是从行动上给人一条准则。 二、《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第二部分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很多《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教师的难点,在这里,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

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 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浅谈如何开展《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 1、趣味性的导课形式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前提。 托尔斯泰曾说过这样的话:“成功的教学所必须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品德与社会》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台戏、一部电影的序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能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主动地进入教师所设计的特定环境之中,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就能很快地调动起来。可见,良好的新课导入是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前提,也是提高《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前提。常见的趣味性导课形式有:小品导入、讲述故事、音乐渲染等等。 2、多种多样的游戏教学是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效率的捷径 游戏是儿童极为喜爱的一种活动。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缓冲地区。游戏可以使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可以适当采用游戏教学。它是教师融合特定教学内容于游戏活动中进行的教学,要是在课堂上采用了游戏教学,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能顺利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游戏活动能够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很快认定目标,进行反馈,并产生感受,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创造性,产生最高程度的快乐体验,使自我教育得以实现。因此,它能较好地满足儿童游戏的天性,又能有效地实现教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发表时间:2017-03-14T16:25:26.007Z 来源:《素质教育》2016年12月总第225期作者:魏玉斌 [导读] 由于农村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 山东省平度市旧店小学266700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文章提出了一些改变现状的应对策略,力求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 关键词: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应对策略 一、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动少。由于农村小学学额不足,教师定编人数有限,教学人员紧张,语文、数学两科教师确定后,《品德与社会》课就不可能有专职教师了,基本上就是兼任。这种兼任方式随意性很强,大多是以教师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造成《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因此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兼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诸方面协调发展这一基本原则。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品德与社会》课把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也没有遵循知情意行的道德形成规律,也没有在活动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没有通过教材中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事件”、“现实生活主题”或者“社会生活场景”与儿童的真实性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相互进入的通道,创造一种“互动”的状态……凡此种种,教学偏于一隅,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许多适用于儿童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还有不少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评价不科学,应试教育氛围浓。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很少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也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既没有教学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考察,也不管学生在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没有,更没注意在一堂课中学生转变了哪些态度、养成了哪些良好的行为习惯、体验了哪些情感、获得了哪些知识、锻炼了哪些能力……决定性的因素就是一张期末统测试卷,并同教师经济利益挂钩。这些现象导致一、二年级《品德与生活》课常常被占用,三至六年级《品德与社会》课上出现死记硬背现象,应试教育氛围浓。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应对现状的基本策略 1.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提高认识,就要求学校管理部门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安排专门的教师从事《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同时更要求任课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让《品德与社会》课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2.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要改变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推行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开放性的品社教学模式就是以多方位、多角度为理念,以开放的氛围为前提,以开放的课堂为核心,以开放的实践为渠道,以主体参与贯彻始终,以提高品社教学实效为根本,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终极目标。 (1)广阔的教学阵地。(2)交互的动态讨论。(3)多样的情景表演。 3.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激活课堂。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电化教学能将抽象的理论观点、道德观点形象化,能将枯燥的定义、理论化为美好的形象,电教媒体能以它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选用典型事例声、像结合,为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提供很大的方便条件,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高尚行为的育人作用。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只要坚持立足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立足课内外结合,使《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统一,严格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手段,必将使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课真正走进农村小学。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复习资料 1根据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取向,为培养、教育下一代所制定的一整套有目的、有计划、可执行的培养方案,具有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科学性、方法的恰当性、策略的可操作性以及评价的合理性等特点。 2 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3 育价值。 4 阶段的教育的价值。换言之,培养目标就是对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5 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得预期结果。 6“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 7 标分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 8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五种类型,即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类型设计最佳的学习条件。 9 程目标。 10、 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11、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 当。(4)教学组织严密。(5)教学效果优异。 12、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包括预习、听课、 课后复习、练习和系统小结等基本环节;若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等。 13、 形式分为条目式教案和表格式教案,按篇幅分为详细教案和简要教案。 14、;二是“引入新课”或“激发 学习动机”;三是“教学新课”;四是“小结”;五是“布置作业”。 15、 16、 四是保留和擦除部分分明;五是形象地揭示内容的各种联系。 17、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因材施教原则;四直观性原则;五启 发性则。 18、 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和。 19、 一、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述规律等知识的方法,在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且其他各 讲解、讲演和讲读。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在独立思考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和实践

浅谈《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和实践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自从任教《品德与社会》课以来,在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勤奋努力下 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笔者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活动设计、课后实践活动三方面来浅谈几 点个人看法。 一课前活动准备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良好学习品德、热爱生活为目标的 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不仅拓展到了课前,还延伸到了课后,这样给学生很多学习 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们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应让学生课 前积极准备,为课堂的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课前准备是教学活动的基础,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孩子们 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对这次活动主题进行了相应的资料搜集、课前体验、素材准备等丰富 多彩地活动。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去体会、去感受,为课堂上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我在教《噢!家乡》这课时,课前我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指导、示范, 积极调动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孩子们带来了家乡四季的照片、图片,还带来了地球仪、地图、家乡的土特产,甚至有的还带来了家乡风光介绍的 VCD光碟。孩子们从 VCD光碟中找到了所需的内容,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的始终,高效地完成了 本节教学目标。我在感慨学生潜力的同时,更体会到课前活动准备的重要性。 二课堂活动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因为《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直接参 与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的教学形式,让孩子更多地通过实践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在体验中有感受,在感受中产生共鸣。所以,我在教学中巧妙地设计课堂活动,尽量做 到设计新颖独特。 1.创设情境,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 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住。”课堂游戏导入方式有助于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认真听讲,激发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 寓教于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我在教《我的家庭》一课时,我首先把学生带到情境中,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你 的家庭是怎样组成的?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你都叫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我及时地给 予表扬和小小的奖励,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每一位学生都活起来, 投入课堂活动中,人人都是局内人。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动起来 《品德与社会》课要培养的是热爱生活的儿童,孩子们是在实际生活中发展,因此在设计教 学活动时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脱离社会实际来进行。只有来自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让学 生乐于接受,从孩子的生活出发便于每个学生愉快的动起来。 课堂中我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有时是实地采访调查,有时是快乐的教学游戏,有 时是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有时是生动形象的情景表演,种种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动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起来。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让品德课引导学生成长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让品德课 引导学生成长 优秀文章近来,电视上、网络里一遍又一遍地歌颂着这些光辉形象:最美女教师、最美司机、托举哥……如此大的宣传力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人物的事迹确实可歌可泣,令人敬佩、感动;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类似这些道德模范的行为太少了,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有待在这些道德标兵的引领下发生良性改变。一种社会风尚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而最重要的是从娃娃抓起。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具体要从抓好品德课的教学抓起。如何通过品德教学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本人在这里谈几点浅见: 一、知识与理解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儿童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反映学生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

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成果服务于社会。 品德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使它富有“童心”、“童趣”,是儿童所喜欢、所需要的,力求做到的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所倡导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的、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活,促进他们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课程功能不仅仅在促进他们的发展,而且还使他们能得到各种美的、精神的满足和快乐。 课程以儿童现实生活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它还要求儿童的学习应是经验的、体验的、生活的、实践的学习。儿童的知识源于生活,教育要积极引导儿童的发展。尊重儿童也决不是对儿童听之任之。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他们自身具有受教育、接受引导的需要。教育者在引导儿童方面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尊重儿童必定内在地包含了对儿童的引导。因为儿童只有在教育引导下才能不断发展和提高,使他们的价值不断得到提升。本课程所涉及的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等诸多关系,都需要通过正确引导而达到对自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是教学的本质特征,也是当前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然而,审视当前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仍然存在以下现象:教师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运用匪夷所思的活动材料,追求新奇震憾的活动效果。但学生在经历了五光十色的课堂旅程后,真正的效果却并不理想。 品德与社会课是综合课程,尤其注重以活动为载体达成教学目标。也正是由于这一特点,相对于那些有明确知识点的学科来说,其有效性的追求更是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重要话题。 那么,如何加强品德与社会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呢?我简单谈谈自己体会比较深刻的几点: 一、精选资源,提高投入与产出比。 从经济学理论来讲,对效益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投入与产出比。如何在活动中实现时间、资源配置上效益的最大化?首先就要精选课程资源。有人说:课改前,课程就是整个世界;课改后,整个世界都是课程。这句话形象地刻划了人们对课程资源的观念嬗变。面对纷繁复杂的资源、精选、善用无疑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有的老师选择了一段毛线上了一节《集体力量大》,孩子们尝试了毛线的几十种用途,一节课上毛线被反复使用,深刻地诠释了教学目标。还有用切苹果来体会淡水的稀缺,小组捏橡皮泥来领悟“竞争与合作”的真谛等等。以上这些活动资源看似十分常见,但却运用得恰到好处、别出心裁,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匠心独具。更难能可贵的是,老师们能够充分用透、用好这些材料,在一堂课中不断反复、探究、拓展这些资源的深层次利用。恰似西方的回旋曲,主旋律在不同时段反复出现,却能呈现别样风情,逐渐升华主题。 二、主线简明,细节饱满。 有效的课堂有8字诀:“主线简单,细节饱满”。一节课如果安排5~6个活动,那绝对只能走马观花,一般只能安排3~4个环节。但如果只有粗线条的课堂设计,那么课堂肯定是肤浅、平庸的。温馨、感动将与之无缘。人说:滴水可藏海。的确,细节,往往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准,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巧妙的细节处理,绝对是提升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例如有位教师上《我心中的那颗星》一课,她的细节处理让我至今难以忘怀。

(完整版)《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理解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 理解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内涵 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发展:一些标志性的人物、事件、著作 古德莱德的五个课程实施层次:理想课程(观念层次)、正式课程(社会层次)、理解课程(学校层次)、正式课程(教师教学)、体验课程(学生) 第二章小学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 理解课程目标的概念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关系 课程内容与教学内容、教材内容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 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 掌握课程内容的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的内涵、课程内容螺旋式与直线式的内涵、优势与不足、课程内容的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的内涵 第三章小学课程类型及课程结构 课程的分类:按不同分类标准的课程类型 理解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内涵、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综合课程的类型 隐性课程 新课改下小学课程结构的特征 第四章无 第五章小学校本课程开发 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特征、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 校本的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的内涵和区别 掌握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的区别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从学校总体角度分析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 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方式 第六章小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内涵 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加涅 教学目标的表述:能够就一则具体的案例分析教学目标表述存在的问题、理解马杰的行为性目标表述法、格朗伦的内隐与外显相结合目标表述法和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表述法。

第七章小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模式 国外常用的小学教学模式 国内主要的小学教学模式 第八章小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小学教学原则的内容 理解直观性教学原则、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内涵及教学要求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选用的依据 第九章小学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的类型 小学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的涵义、特点、优势和不足。 教案的类型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第十章小学教学管理与评价 教学管理的内容 理解小学课堂教学管理的策略 考试题型为: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二、多选题(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三、判断题(14小题,每小题1分,共14分)。 四、简答题(4小题,共27分)。 五、实例分析题(2小题,共21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