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澄江县县志

澄江县县志

澂江县志---旅游

明末,杰出的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一书中写道:“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惟抚仙湖最清。”徐霞客是第一位较详细介绍高原明珠抚仙湖的外地游人。从现有书面资料证明,澂江的旅游在明、清时就很兴盛了。明正德进士、四川新都学者杨升庵在明嘉靖年间,削职充军到云南永昌(今保山)后,就专门约友人游抚仙湖,并写下了《游江川之澂江同王钝庵再柬董西泉三首》,描绘了当时两湖的迷人风光。清朝年间,澂江境内的旅游,不仅局限于抚仙湖,西浦公园、东浦公园、阳宗海、梁王山也成了旅游景点,清道光《澂江府志》、《河阳县志》中,就收了不少当时文人墨客游这些景点的诗文词赋,《泛舟歌》、《河阳曲》、《游华藏寺》(东龙潭)、《立夏日同王别驾过西龙潭》等等。

在游这些景点中,对去西龙潭旅游写的更加具体:“邑之人士,携酒挈盒,往游西浦,四方杂沓而至者甚众,争赴碧潭沐浴。”民国时期,旅游内容出现了多样性,不仅有游名山大川、风光名胜的,还兼地质考察、民俗采风等。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山大学临时迁来澂江办学,引来名人、学者到澂江旅游。他们深入松园彝族、苗寨采风,跋涉梁王山观“四海”,到澂江旧府城去寻古,探访李恢故里,陈纳德飞行队还到抚仙湖畔度假旅游,并撰文向外介绍了抚仙湖、阳宗海风光名胜,松园彝族、苗族风情习俗,梁王山风物,李恢故里遗迹等,为后人留下了研究旅游的很多宝贵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旅游进入了大发展时期,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旅游已成为第三产业经济支柱。1984年,县人民政府专门设置旅游局,从事旅游行业管理、宣传促销、规划开发、旅游资源保护工作。同时大力提倡集体、私人办旅游。旅游也不仅局限观赏湖光山色,美景名胜。为把云南建设为旅游强省,澂江变为旅游大县,旅游业正向纵深发展,出现了民族民俗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科考旅游、探险旅游、假日旅游等等。因此,旅游业已成为“朝阳”产业,从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后期,澂江县每年接待海内外旅游人数都在100万人次左右。

第一章景区

第一节抚仙湖

抚仙湖为云南省第三大湖泊,面积212平方公里,仅次于滇池和洱海。水深平均87米,最大水深达157米,是云南第一深水湖泊,又是国内已知的第二深水湖泊。抚仙湖蓄水量达189亿立方米,占云南省湖泊总蓄水量的64%以上。如果同全国五大淡水湖泊相比较,抚仙湖的蓄水量比国内著名的洞庭湖(蓄水量为178亿立方米)、太湖(蓄水量为51亿立方米)、洪泽湖(蓄水量为26亿立方米)还大,仅次于江西鄱阳湖(蓄水量248亿立方米),西藏的玛旁雍错湖(蓄水量202亿立方米),居国内淡水湖泊蓄水量的第三位。因此,毛泽东之女李纳于1995年春到澂江考察抚仙湖时,见到云贵高原有那么一颗镶于丛山中的明珠,欣然提笔写下了“南国明珠抚仙湖”。抚仙湖现为云南省级旅游度假区。由于抚仙湖山光水色秀美,湖周围名胜较多,又可分为三个景区(点),即:以禄充为中心的西部景区(点);以新河口为中心的北部金沙滩景区(点);以热水塘温泉为中心的东部温泉、海湾景区(点)。

一抚仙湖西部景区(点)

抚仙湖西部景区(点)主要有立昌万松寺、禄充风景区。

立昌万松寺,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坐落于抚仙湖万松山的古木绿丛中,为滇中的名刹。

万松寺始建于明朝年间,寺观水环山抱,异境天开,其名胜为丛林之冠。寺宇规模巍峨,高大宏伟,全寺分前、中、后三层,共39间,过去寺内共有佛像170多尊,其中铜像一百尊,为寺里的珍品,寺内古柏、桂花干粗枝繁。镶于墙内的历代碑刻,记载着名寺的历史。在寺门前有一副悬挂的对联,可称绝笔。据传:寺建成后,羽客段泰利在此见到万松寺风光太美,便请来众多文人墨客作联赞美,但无一人写好美景,突有一放牛娃,人称学仙童子,用放牛棍狂草的一副联,博得段泰利与众文人叫绝,其联是:

放眼处,遍惹渔樵耕读来,不能分他们一毫快乐。

低头时,便过春夏秋冬去,何曾识自己半点寒温。

这副联从传说的清康熙年间,一直保留下来。寺中还有历代文人游抚仙湖和万松寺留下来的笔迹。因此,万松寺不仅是抚仙湖边,而且也是滇中的名刹。

禄充是抚仙湖西岸著名的风景区。又是??鱼的主产区,故又称渔村,经常引来游客观光。

禄充村南头,有一个大洞,有泉水从岩间涌出,在洞前汇成一个大塘,当地人称真水洞塘。塘水比抚仙湖水稍温。渔民在塘边开挖三四十道水沟与抚仙湖相通,并在塘水入湖处支一架水车,在沟内支一两米长的大须笼,借助车水时鱼爱向上水游动的特性来捕捉??鱼。每年立夏至立秋节令的鱼汛季节,禄充的渔民便忙起来,凡挖有鱼沟的人家,几乎是全家出动,轮流在湖边车水。当沿湖的三四十张手摇水车一齐动时,车水人的两臂跟着水车摇柄的一伸一缩,一上一下,形成全身自然摆动,远远望去,就像优美的民间集体舞蹈,非常和谐、壮观。在鱼汛的日子里,只要鱼群不断游向湖岸,不论白天黑夜,这种具有渔村风情的舞蹈场面也不会停止,这种场面也最吸引游人。

禄充渔村北面的笔架山,是一座临水的独山,该山除表皮有一层土长着灌木外,全由巨岩组成,裸露的岩峰奇形怪状,峥嵘挺拔。山顶有一座观音寺,也建在岩层上。每年阴历二月十九日,当地群众、渔民在这里举行庙会,虔诚的渔民祈祷观音保佑船顺鱼丰,热闹非常。寺中有块清宣统二年遗留的石碑,描绘了此地的景观:“山光缥缈,树影徘徊,峰高而仙鹤堪骑,庙雅而醍醐欢饮,层峦耸翠,碧波荡漾触目焉。”

紧靠笔架山的波息湾,自然形成一个湖湾,因湾内大风刮不进,湖水常年平静而称波息湾,波息湾天然造就了最理想的度假、海浴、游乐之地。一湾湖水连着湖岸一里多长的海滩,而且湾内平波如镜,湖水清澈,在这里海浴平隐、舒心。波息湾开发时间虽不长,但波息湾独有的湖湾景观,犹如一个世外桃园,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海内外度假观光者,被游人称之为高原上的“夏威夷”。

抚仙湖西岸,在波息湾北侧,还有如拔地而起的玉笋山,现称尖山。此山屹立抚仙湖岸边,山脚直插入水,高峻嶙峋插入云表。奇特的是,在南面的禄充看玉笋,犹似挂在海边的金钟;在北面广龙小村看玉笋,因与玉笋山背后的麒麟山峰并排,又变成双峰叠影;驾舟抚仙湖看玉笋山,又像醉于美景中的神仙。故清《皇朝方舆考证》卷九十一中还称“玉笋山抚其上,宛如仙人故名”。“玉笋擎

天”为澂江十景之一,因峰顶有石盘,阔五尺多,四时注水不竭,又景谓“玉笋晴岚”。

抚仙湖西岸的立昌万松寺、禄充渔村、波息湾、玉笋山现已联成一线,已为西岸有名的旅游、度假、观山玩水的景区。

二抚仙湖北部景区(点)

抚仙湖是个封闭性的高原湖泊,三面被山环绕,但抚仙湖北部的地形为一个盆地式的有40余平方公里的坝子。坝子中,河流纵横交错汇入抚仙湖,并将周围山体淌下来的细沙带入抚仙湖,年复一年,沙子堆集于湖岸,成了抚仙湖北岸的20里金沙滩。

湖水的涨落,海浪的冲刷,20里沙滩的沙粒变得圆滑亮晶,色泽金黄,洁净细软,加之岸边坡度平缓,滩域开阔,并从海岸线一直沿伸至浅湖区百多米,而且这一带的湖水,除了暴雨时使湖水边沿混浊一时外,日日洁净,透明透亮。湖水年平均温度在19℃,最高水温为25℃,故最适于常年游泳、海浴和日光浴。

为使这得天独厚的20里金沙滩为度假旅游者和海浴者享受,澂江县的旅游事业开始从北部金沙滩启动,现已建成以海水海浴为主体的从东部矣旧马桑箐到西边大河口近20里,风格各异,提供海水浴、日光浴等10多座度假村、游乐中心,供游客游乐度假,还可乘游艇饱览湖光山色及抚仙湖迷人的风采。

三抚仙湖东部景区(点)

抚仙湖东部景点、景区,主要有海口河三角洲,热水塘温泉和老鹰地等。

由于湖水的作用,抚仙湖出水口的海口河源头,形成一块土地肥沃,良田纵横、垂柳依依,渔舟穿梭的海口河三角洲。

海口河三角洲,风光优美。三角洲西北面的山脚有牛鼻洞,洞虽不深,但考古发现,原始社会时有人类居住过,洞内曾发掘过古人类用过的石打制品。三角洲东北面,南头的高山伸出一小山,直向湖边,山岩下有洞穴,如张开的大嘴,黑咕隆咚。以此小山为界,北面为澂江县地界,南边为华宁县地界。交界处的两

县人民,世世代代就在清康熙年间建的海口古桥上交易,熙来攘往,古桥变为集市,实为一大奇观,是展现民俗的集中地。

如果站在三角洲沿湖一线,抚仙湖广阔浩瀚的气势一揽无余。抚仙湖海阔天空,茫茫一片,湖西的群山,只能隐约可见;而湖水翻起的巨浪,从海底翻滚起来,又翻回海底,见不到头,看不到边,给人以深奥莫测的感觉。

海口河三角洲既是鱼米之乡,也是抚仙湖东部引人入胜的旅游景区。

热水塘温泉是抚仙湖沿岸水量最丰的温泉,位于抚仙湖东岸的热水塘村。此处温泉,泉眼颇多,从山脚一直延伸到抚仙湖底。从村子到村西头两三百米临海处,约有10多个泉眼。村中有泉,农田里有泉,湖底也涌出温泉水。热水塘温泉的水温,根据涌水处的地形和分布的不同有所差异,村中的一股,温度最高达58℃,其余都在40~50℃之间。

热水塘温泉面临抚仙湖,视野开阔,碧水青山,风光秀美。更有趣的是,在抚仙湖沿岸的湖水中也冒出团团热气,温泉水从湖底涌出,把湖水变成了热水。难能可贵的是,冒热水处的湖岸,全铺洁净的沙石,沙石也变成热的。无论春夏秋冬,水温都在30℃。人在湖水中,舒适轻松,身心爽快,真是得天独厚,人间难逢。由于热水塘温泉为热水浴的理想之地,国内外投资商家前来考察,并计划开发利用。

抚仙湖东岸还有抚仙湖上最大的半岛老鹰地,其半岛伸入湖水约两公里,半岛沿岸有洞、有沙滩,也有绝岩,其东部还有一个港湾,港湾以外就是大湾,湖水清澈、深奥,为著名的青鱼窝,常出现青鱼阵,成千上百的青鱼浮出水面,戏水追逐,非常壮观。外商以看好老鹰地的山水,计划建亚洲最吸引人的高尔夫球场。

现在抚仙湖省级旅游度假区又将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因此,抚仙湖正以他迷人的魅力、神奇而奥妙无穷的自然景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人,科技工作者和度假旅游者。

第二节阳宗海

阳宗海,位于阳宗镇北部,汉时称大泽,元初称为大池,继后又称彝休湖、明湖。阳宗海,湖面海拔 1 770 米,形如一只草鞋,两头宽中部略窄,南北长约12公里,东西平均宽3公里左右,湖周长32公里,湖面积31平方公里,

湖岸线平直,水色碧绿澄清,透明度3~4米,为淡水湖泊,又是高原断陷湖泊,蓄水量达6 9亿立方米,平均水深22米,最深30米。阳宗海现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阳宗海,碧波粼粼,沿湖风光绮丽,特别在风和日丽之时,阳宗海似一面明镜,加之岸柳碧绿,沿山青翠,一切都变得湛蓝,犹如一幅图画。诗人曾用“明湖湛碧日月流”来赞美阳宗海的景色。《澂江府志》对阳宗海曾有这样描述:“每遇晴空云敛,静影澄碧,渔歌互答,帆墙往来,宛若图画。”景谓“明湖澄碧”,为清朝后期阳宗县四景之一。阳宗海,可分为北部汤池景区和南部龙泉寺——明珠湾景区。

北部汤池景区在宜良县境内。南部龙泉寺——明珠湾景区为澂江北部阳宗海畔著名的景点景区。

龙泉寺位于阳宗海东南面,藏于林木葱郁的宝珠山上。建于明成化年间,距今已有500余年。在寺右侧有一天然生成的龙潭称龙泉,因潭如太极又称太极潭,就在寺与潭间,至今仍遗留着一棵古老苍劲、粗壮挺拔、叶茂枝密、冠盖龙泉的古树,当地人称为“龙树”,学名“黄连木”。据测定,树高32 5米,胸径265 5厘米,树龄已有 1 200 余年,为唐朝所种,为当时原居于阳宗海边的彝族祖先“龙”图腾的“龙树”。此树已列入云南省《古树名木志》。宝珠山是集树、泉、寺为一体的阳宗海边风景名胜区。

湖东面的明珠湾,是湖湾、洞鱼、半岛相连的风景区。取明珠湾之意,是在湾内有一似明珠的圆形半岛直伸入湖内。半岛又将湖湾之水一分为二,由于半岛连海岸的口径狭窄,远远望去,又似一圆形金印镶于海中。就在半岛两湾的湖边,有一地下洞水涌入湖中,洞中经常涌出当地人称之为“洞鱼”的鱼,渔民以竹子编成的“施笼”捕捉,只要站于洞边,看“洞鱼”入“施笼”,别具一番风趣。明珠湾半岛上虽无参天大树,但野花丛丛覆盖,湖水击岩涌起的朵朵浪花,似珍珠如宝石,很是壮观,岛上遗有古墓,墓联道出了这岛上景致:“山涌明珠庄索玉;海浮金印作佳城。”湾外山麓有一古刹叫“明珠庵”,庵虽不大,香火甚旺。大殿所塑泥像均为清代遗物。柱上对联不颂神,不扬佛,仍是描写此地风光:“日丽珠山常有色;风清明湖自无波。”每年六月间,这里的庙会,来自宜良、呈贡、澂江的善男信女除烧香拜佛外,就是上岛观湖,游海吃洞鱼。

由于阳宗海风景秀丽,四周景观独特又有本地的民情民俗,特别是龙泉寺恢复了农历正月上元节龙泉寺庙会,举办扛大香、送大香活动,游人纷至沓来,热闹非凡。

第三节帽天山动物化石群

澂江东部山脉中,有一座凸现在群峰中的山峰,称为帽天山。山峰上林木葱郁,远望如一顶草帽故名。

这座方圆不过1平方公里的山,名不见经传,近几年却上了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和浙江、四川、云南等省的卫视台。李铁映、宋健、周光召、倪志福等中央领导及云南省委书记、省长等亲临视察。世界20余个国家和全国各地的古生物学家、欧美知名报刊记者也专程赶来考察采访。

据考证,帽天山地层埋藏着

距今5.3亿年前的无脊椎动物化石群,是研究地球生命起源的化石库。自从1984年7月,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员侯先光在帽天山一锤敲出纳罗虫化石后,沉睡的帽天山便迎来了一批批的研究者。1987年4月,国家向世界公布在帽天山发现动物化石群后,轰动了世界地质古生物学界,被誉为“二十世纪的重大发现”,称“澂江化石不仅是地球上所发现的最古老的、保存软体动物的化石,更令人吃惊的是,其软体结构及其骨骼保存非常完整”。国内古生物学家对采集的近3万余块化石标本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分类,有40余个门类,180余种动物。有的动物不仅口腔构造、体内肠管、触手、辐管清晰可见,连吃下的泥土都留在体内,实属罕见。帽天山被称为“世界古生物圣地”,编入联合国《全球地质遗址预选名录》,并作为“代表地球的重要历史阶段并包括生命纪录突出的模式”。

在国内召开的几次国际古生物和地质大会后,国内外古生物学家经常到帽天山实地考察。英、美古生物学家还带着自己的研究生到帽天山实习。

1997年,帽天山已被省政府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并积极申报国家地质遗址保护区,继后还将向联合国正式申报为世界文化地质遗址。同时,已在澂江建立展示帽天山及云南寒武纪年代的古生物馆,中科院在帽天山建立的古生物研究站已经启动。

第四节梁王山

梁王山,又名罗藏山,在澂江、呈贡两县之间,离昆明40多公里,山自南向北,绵亘100多里,山势宏伟壮丽,西面壁峭千仞,如斧劈刀砍,挺拔险峻;东面群峰簇拥,林木苍天,郁郁葱葱。最高峰在澂江县境,海拔为 2 820 米,是滇中最高山峰之一。站在山巅,昆明之滇池、澂江之抚仙湖、阳宗海,尽收眼底。晴朗天气,还能远眺蜿蜒的螳螂川和江川的星云湖,“数百里山川袯然在目”,真是“万山脚底下,极目观四海”,景色入胜,吸引游人。

梁王山主要由岩溶组成,地表裸露的石灰岩,有的如石芽、石笋,有的如卧牛,有的如春笋,有的似笔架,千奇百态,峥嵘俊美。更为奇特的是,梁王山的水流,以梁王山为界,分为两个不同的水系。梁王山西侧的流水,汇入滇池,属长江水系;而梁王山东侧的流水,汇入抚仙湖或阳宗海,经南盘江流入珠江,属珠江水系。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四》中曾描述了此种特殊的地形:梁王山“西麓为滇池,东南麓为明湖、抚仙湖。

水之两分其归者,以此山为界,水之三汇其壑者,亦以此山为环。”《新纂云南通志》也有此说。

梁王山有着久远的历史,元朝时,梁王看到此山山势险要,草肥林密,就在主峰北侧较平缓之山地,建立了大小军事教场,又在主峰下的菜花坪建了供梁王游乐的设施,种菜植园,还建放养于梁王山马匹饮用水的饮马池。这些古迹,已成今人寻古的胜地。由于梁王在山上扎营年代长,加之梁王山高峰常被云雾封锁,云烟缭绕,当地山民以为山藏宝物,古名罗藏山,景谓“罗藏朝云”,是澂江有名的十景之一。今已成为登山“观四海”、“寻古迹”的旅游之地。

第五节西浦公园

西浦公园,俗称西龙潭,古称西?泉,离城4公里,是澂江有名的风景名胜区。这里壁峭千仞,泉涌清澈,林木葱郁,亭阁掩映,奇秀的山、水、石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明、清时就被文人取为“龙?灵湫”,是澂江有名的十景之一。

西浦公园,地理地貌独特,泉后之蟠龙冈,形如螺壳,全由巨岩组成。岩缝中林木古老而苍劲,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长得千奇百态,有的如雨伞,有的似

卧龙,可观赏可攀登,情趣盎然,妙趣横生。冈下碧泉涌流,最大的两泉分一左一右。左泉从阳宗海而来,右泉则从滇池而来。《澂江府志》有着记载,说:西龙潭“左湫自明湖由罗藏山袰流而来”,“右湫自滇池海宝山下袰流而出”,然后袰流来的泉水在冈前合流为潭,筑为约有千多平方米的大池,形成“两湖汇一潭”的独特现象。

由于西龙潭具有得天独厚的奇景。明、清时期澂江人民就在这里建造了龙冈寺、龙泉寺、戏台,岩间建吕祖阁,冈顶建丰乐亭。潭内垒石建亭,造桥修径,植花栽柳。从此,西龙潭便成了人们的憩游胜地。每年立夏日,游人更是熙来攘往,唱戏聚餐,观鱼赏花,登顶饱览澂江全景,远眺碧蓝的抚仙湖,热闹非常。本地称之为西浦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园内修建了烈士纪念塔,冈顶建成陵地,又成了人民凭吊先烈的圣地。

1989年恢复了西龙潭立夏节,节日活动规模比过去大,内容比过去更丰富,吸引了四方八面的文艺工作者、客商。周围百里的群众都来赶节、做买卖。西龙潭已成了澂江坝区西北部的旅游胜地。

第六节孔庙

澂江孔庙,又称文庙,坐落于县城中心,占地约20000平方米,也是澂江境内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澂江建文庙始于元朝,府城从金莲山麓搬迁至舞凤山下后重建。澂江文庙,坐北朝南,庙前建影壁,两旁设东西两门。影壁过后,正前方中部建有约20米长,10余米宽的泮池,泮池为月牙形,水深2米左右,边上围石栏杆,杆上雕石狮。泮池上又修一座三孔石拱桥,桥两边用石栏围砌,栏板上有浮雕“大舜耕田”、“孟宗哭竹”等二十四孝图,与栏杆相连的杆顶为镂空的狮和其他动物装饰,桥头两侧有两对1米多高的大石狮,刻工精细,栩栩如生。 正对泮池三孔桥,再进30余米,便是棂星门,此门为牌坊式门楼,门高13米,宽15米,有两重飞檐,门顶铺有黄、绿琉璃瓦组成的菱形图案,梁与檐间完全用彩色斗拱联结装饰,两棵中柱旁用近3米高的石雕基座砌成。基座正面托着约1 5米高的两头雌雄大石狮,背面托着两头麒麟,再上为镂空的门头装饰,之上又是红色字匾,

刻着光绪贡生洪云程书写的“棂星门”三字。两道侧门红匾上分别镌刻“金声”、“玉振”4个篆字。整座棂星门设计大方,构思严谨协调,远看近观都非常壮观美丽。

从棂星门再进30米是大成门,大成门为三开间,又称中殿,殿虽不高,仍是飞檐琉璃瓦,门窗彩画精细。大成门的内墙两壁镶有历代修文庙的石碑,记载着这座庙宇的历史。其中镶着一块元朝时我国著名书画家赵孟?真迹的石碑极为珍贵。

大成殿为文庙最高大的建筑,高3丈,五开间,双层屋檐,屋顶全用红绿琉璃瓦铺出图案,屋脊有大葫芦作宝顶,配以陶制的十二生肖和八仙装饰,檐下及梁柱全部精雕、彩绘。木格子门的二龙戏宝浮雕,层层透漏,大红柱环抱金龙,非常宏伟庄严。大成殿前还筑有相当宽敞的月台,青石铺地,东、西、南三方石阶通大殿,正南方石阶中间还嵌有一块近2米长、1米宽的五龙壁石雕,显示出至尊至上的气派。

澂江文庙,布局严密、规整,以大成殿的中心点为中轴线,从影壁开始,都以这条中心线来规划建筑。从影壁大门开始,层层加高,大成殿为最高建筑,体现了孔子至高无上的地位。

澂江文庙主体建筑泮池、三孔桥、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珍贵的碑刻一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到了澂江县城的旅游者,多要来文庙参观、拍照,盛赞其建筑的精美,现已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节李恢故里——旧城

离县城约3公里的东边,背靠金莲山,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名旧城。旧城得名是因元、明、清时期,曾为澂江路、府所在地。旧城又是三国时期蜀汉兴亭侯李恢故里,遗留的文物古迹较多,民间传说也很丰富,成了文人墨客,寻古怀旧游人常至之地。

金莲山,古称牢庄山或龟山,此山高圆平正,众山环拱。当夕阳已坠,惟此山红光映照,灿若星辰。又因山上遍长野金莲花,与夕阳相辉映,犹似金莲捧日,为澂江十景之一。就在金莲山南侧,面对抚仙湖和澂江坝子有一座古墓,名为“关三小姐墓”,看上去墓很平常,上镶一块高约3尺,宽约2尺的墓碑,碑的两侧

镌刻着一副墓联,联云:“墓近圣人宫,父女相睽?数武;神游荆襄界,魂魄长恨于千秋。”墓碑中央镌刻着:“汉忠臣兴亭侯子李公讳蔚、寿亭侯女关氏三姐之墓”,一侧有清宣统二年立碑的记载。

这冢墓原是结为夫妻的蜀汉兴亭侯、澂江人士李恢之子李蔚与汉寿亭侯关羽的三女儿关银屏的合葬墓,民间称其为“关三小姐墓”。据传:诸葛亮南征时,任用了俞元(今澂江)的李恢共同南征反叛。同时亲自做媒,把关银屏许给李恢的儿子李蔚为妻。关银屏想到平叛是为了国家的安全,遂答应了这门婚事,之后,随同李恢父子南征。关银屏南征时,立下了汗马功劳,后来在俞元住下来,与当地人民和睦相处,亲自教俞元人民纺织、耕种、读书识字,大家很敬重她,称为关氏三小姐。关三小姐死后,远近百里的人都为之披麻戴孝,大家含着泪水,将她送到金莲山。一代又一代,澂江人民寄托着对关三小姐的怀念,都上山去祭奠,送香火。金莲山成了怀古之地。

旧城还有建于明天启六年(1626)金莲山北侧悬岩上的悬天阁以及悬天阁下

的东岳庙,形成一组寺庙群。这里的风物景致,可体现在清末拔贡,曾任过户部主事、护国运动后云南咨议局参议官的郡人李增在东岳庙石柱上的石刻联:“宝阁高盘千岭翠;金莲先得万花春。”

出身于旧城的三国兴亭侯李恢。建兴七年(229)死于汉中,后遗骨迁回澂江,葬于旧城以东的山脚。高大的墓碑上镌刻着“汉兴亭侯李恢之墓”,墓两旁雕凿有石人、石马。他的故里有一块镌刻着“汉兴亭侯李恢故里”的石碑立于村中,后遭破坏。但怀古的游人总到旧城,考察“关三小姐墓”,登悬天阁观赏抚仙湖风光,寻访踪迹,依依不舍。

第八节松园

松园位于澂江坝子东南边的山区,离澂江县城21公里,隶属于抚仙湖出水口的海口镇松园村公所管辖。该村公所共管辖9个自然村,有松园、石门、石龙、草格4个自然村为彝族,大塘子村为苗族,其余4个自然村为汉族。松园聚居着彝族、苗族,为澂江土著民族,过去因交通闭塞,山高林密,与其他民族来往甚少,故留下了本民族古老的民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成独特的旅游文化,常吸引着国内外民俗学家、旅游者去采集、观光。彝族太平花灯、阴灯和苗族敲老牛活动,成了澂江有名的旅游文化资源。

太平花灯又称“阳灯”。演唱这种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祈祷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牛马兴旺,清吉平安,故称太平花灯。太平花灯于每年春节期间演唱,因保留着一套古老的供奉灯神的活动,实际上在每年秋后便开始了。

供奉灯神是在村中上寺举行,即于农历冬月初二,村中业余灯班聚会时,由年纪最大、艺术造诣较高的老艺人亲手制作一尊高约8寸,用木雕成的女灯神供奉在大殿神位上,同时用一张大红纸写上“乐王祖师,鼓板弦师,花灯小姐,花灯娘娘,清吉平安、风调雨顺、牛马兴旺、五谷丰登”牌位,贴于灯神后墙。供好后,全体玩灯者要跪拜,聚餐,从这天起便开始排练节目,直至正月间正式演出。

正式演出前都要到寺中“请灯神”,请了灯神,由灯婆婆背着,演出的队伍按规定的顺序行进绕村走一圈,齐集到广场后就可演出。

太平花灯现留传下来的还有22个剧目。每次演出都先从“正月燕子报早春”开始,此剧为花灯歌舞,也称团场灯。其他剧目后面才演出。花灯歌舞中的曲调原在汉族地区流行,但后来已带有本地彝族民歌风味,很有特色。

松园彝族太平花灯已流传200余年,实行父子相传继承角色,加之过去交通闭塞,这种灯一直保持在自演自唱的封闭状态。故从组织形式、表演程序和演唱方法上都保留了古老的特色。

松园彝族还有一种为老年死者送葬时跳的灯,称为“阴灯”。这种灯,只是在60岁以上的彝族老人病逝后,专为老人送葬时才跳,属于傩舞。彝族认为,人活到60岁以上死去,不能仅视为丧事,他们称之为“白喜事”,应有悲有喜。跳“阴灯”的目的是在世的彝族家人为老人死后,在“归天”途中鸣锣开道,与在世的人享受娱乐,能驱鬼斩妖,不被归天途中的邪恶引走,使死者一路太平,顺利西归,让活着的人能清吉平安,不牵不挂。实际是取悦死者的一种葬礼,反映彝族对祖先崇拜的一种原始信仰。

松园彝族阴灯,因保留有原始舞蹈形态,民国年间国内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曾到松园搜集资料。其中提到:“云南澂江彝族送葬,队前有毕摩引导两个涂怪脸、穿怪装的善鬼(一男一女)及几个扮演其他鬼怪的人,边走边击鼓边跳,俗称‘送阴灯’。”1994年8月在澂江召开的“中国云南傩戏傩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期间,“阴灯”还向20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展示演出。县内一些大型节日活动,“阴灯”也经常参与表演,现在阴灯已成稀有的旅游文化资源。

松园大塘子苗族敲老牛活动,也是一种为死去的老人的祭祀活动,所举行的仪式古老而独特,为旅游者喜爱观看的民俗活动。因此,松园彝族、苗族聚居区蕴藏的民族文化是澂江境内很难得的,现已得到开发。

第九节小屯关索戏

阳宗镇小屯村,靠村东北面有一座寺,叫灵峰寺,寺虽不大,每年却吸引着众多国内外的戏曲研究者来参观、考察,一些旅游者也专程到灵峰寺观看关索戏祭祀活动,已形成阳宗海南面一处旅游文化热点。

灵峰寺,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重修于道光七年(1827)。寺院坐东朝西,占地约600平方米。由正殿、前殿及两厢组成,为土木结构。正殿塑有五显灵官、奶母娘娘、田公地母、牛王马祖、五谷太子等共18个人物的泥塑神像。正殿还放置有1米多高、2米多长的木箱,木箱又分几层,用于放置关索戏20个人物的面具、演出用的戏服及道具。箱内所装演出用品都为清代之物,具有文物价值。

在这座大殿内,每年演出关索戏前都要从撵鸡、宰鸡、点鸡血到念“领生词”,直致穿戏装、戴面具。当天演完后脱戏装、供面具,谢药王等等都在这大殿内进行。这年的关索戏演完也需在这座寺内结束。每一项活动都非常虔诚。

关索戏的一系列祭祀活动,演出活动开始和结束,关索戏要穿戴的服饰面具,都离不开这座寺,因此灵峰寺成了傩戏家们必须考察参观之地、旅游者观看关索戏祭祀活动之地。现灵峰寺已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报省请求将灵峰寺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澂江县境内还有如凤山公园、极乐寺、罗佩金将军墓、梁王河水库、东大河水库、东龙潭等,都是人文地理、风光优美的旅游景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