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时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

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时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

第1课时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

【学考报告】

考点一孔子的生平(b)

1.少年学礼

(1)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于鲁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

(2)少年时立志学习礼乐,苦研《诗》《书》《礼》《乐》。

(3)三十岁时精通“六艺”,开始收徒讲学。

2.从政失败:出仕为官,官至司寇,后做官失败,结束从政生涯。

3.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4.献身文教:68岁后回到鲁国,整理典籍,删修《春秋》。

要点孔子的生平

史料

明代《圣迹图》(局部),描绘了孔子周游列国、退修诗书、教授弟子的生活片断。思考

(1)图片中,孔子周游列国宣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图片中孔子退修诗书具有怎样的意义?

(3)孔子周游列国和晚年献身文教体现的共同追求是什么?

提示(1)宣传自己恢复礼治社会的政治主张。

(2)孔子整理编撰的古代文化典籍“六经”,是孔子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延不绝,树立了继往开来的里程碑。

(3)实现传承礼乐文化、恢复礼治社会的政治理想。

1.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过:“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 500年以上的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他这样说指的是孔子( )

A.开办私学

B.开创儒家思想

C.提出“礼”“仁”“中庸”等思想

D.立志学习礼乐,把“六经”融会贯通

解析孔子把当时代表中国历史文化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已融会贯通,成为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所以钱穆才这样说。

答案 D

2.(2017·浙江慈溪中学模拟)孔子总结人生时曾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孔子七十岁时,他主要( )

A.热衷于从事政治

B.专门研读六艺

C.专心致志从事教育和整理古典文献

D.成为以传播周礼为生的儒者

解析孔子68岁时回到鲁国,从此放弃为官,专心致志从事教育,整理古典文献。

答案 C

考点二孔子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思想与主张(c)

1.政治方面

(1)礼

①恢复周礼:恢复周礼的权威,使社会能够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②人际关系:以“礼”来规范人际关系,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

③恪守礼制:要求人们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④社会秩序: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仁

①地位: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②内涵:仁就是爱人,包含着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

③影响: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对百姓的关心与爱护。

④应用: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将仁和礼结合起来。

(3)中庸

①目的:协调礼和仁的关系。

②含义:过犹不及,恰到好处才是中庸。

③方法:“和而不同”。

2.教育方面

(1)教育思想:“有教无类”,不分贫富贵贱;对学生一视同仁。

(2)教学目标

①“成人”:通过教育,使学生们举止合乎礼数,言行合乎“忠”“信”。

②“君子”:将礼与仁、言与行完美地统一,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3)教学方法

①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性格、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②言传身教: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学生什么是君子之道。

[图解历史] 礼、仁、中庸的相互关系

3.文化方面

(1)孔子整理编撰《诗》《书》《礼》《乐》《易》《春秋》,使中国传统文化绵绵不绝。

(2)弟子们把其思想整理成《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

要点孔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史料一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中国文化史》

史料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史料三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弟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2)根据史料二,概括“仁”和“礼”的关系。

(3)史料三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什么变化?

(4)依据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

提示(1)“仁”,即“仁者爱人”。

(2)“仁”和“礼”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只有“克己复礼”,才能实现“仁”。

(3)“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4)孔子整理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

1.(2017·浙江温州中学模拟)在孔子诞辰2 557周年祭孔大典前夕,备受世人关注的孔子标准像于孔子故里曲阜揭幕。胡希佳在孔子标准像新闻发布会上说:“……更注重体现孔子的思想内涵……”,这里所说的“孔子的思想内涵”主要指的是( )

A.“仁”和“礼”

B.仁政和教育

C.“礼”和教育

D.办私塾教育

解析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仁”和“礼”。

答案 A

2.孔子曾经在杏坛广收门徒进行讲学。下列孔子的教育主张中,反映其教育学生不分等级贵

贱的是( )

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当仁不让于师

D.仁者爱人

解析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反映其教育学生不分等级贵贱的是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思想,故选A。B项讲的是教育方法,C项讲的是对待“仁”的态度。D 项说的是仁的思想的含义。

答案 A

考点三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c)

1.对中国

(1)政治:“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2)文化:“六经”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3)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2.对世界

(1)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国,这些国家分别建立孔庙或文宣王庙,实行以儒学为主的开科取士。

(2)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论语》被译成拉丁文、英文,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要点孔子思想的影响

史料一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同“拱”,环绕的意思)之。——《论语》

史料二(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各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史料三孔子之道,远传于四域之外,东经朝鲜,波及日本。南则风靡于安南……孔子之道,又流行于欧美。英、法、德、美、意、奥之学者,热心研究孔子者,岁炽日烈……就全世界

观之,《论语》之价值,已与《新约全书》竞胜。——日本学者儿岛献吉郎《诸子百家》

思考

(1)根据史料一,概述先秦时期中国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观点。这些观点在当时为什么不受重视?

(2)根据史料二,概括儒家思想对于封建统治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3)结合史料三,说明“孔子之道”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地位。

提示(1)观点:仁,礼,为政以德。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儒家学派观点不适合富国强兵的需要,必然遭到统治者的冷落。

(2)作用: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地位:自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1.孔子的儒家思想博大精深,不仅对中国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明进步也产生了积极作用。20世纪末,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巴黎,发表了著名的《巴黎宣言》:“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这说明( )

A.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B.中国传统文化值得世界各国人民继承

C.中国优秀文化是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D.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发展和创新

解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值得世界各国人民借鉴。故B项错误。本题选C项。A、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答案 C

2.(2017·浙江名校协作体联考)(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原始农业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具体来说,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成为春秋时期齐鲁文化的物质基础。齐鲁文化厚重、扎实,提高了人的道德价值。

——摘编自张岂之《文明起源与炎黄时代》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春秋时期“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核心,并扼要概括其思想的历史地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齐鲁文化”的代表人物也就是春秋时期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孔子,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源头,孔子思想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的秩序和个人的行为规范,对亚洲和世界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人物:孔子。

核心:仁和“礼”。

地位: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的核心思想内涵已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巨大影响。

课时演练

一、选择题

1.“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孔子为此而采取的行动是( )

A.做管理仓库和牛羊的小官

B.收徒授业,整理文化典籍

C.周游列国,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

D.提出“正名”主张

解析孔子为使自己的学说传于后世,专心于文化教育事业,并且收集古代文化典籍,整理成“六经”。

答案 B

2.《论语·乡党篇》记载,一次孔子家马厩失火,孔子退朝,问“伤人乎?”不问马。孔子关心人而不关心马,这主要体现了( )

A.孔子主张平等对待下人

B.春秋时奴隶地位提高

C.孔子“仁”的主张

D.孔子反对等级差别

解析材料表明孔子重视、关心他人,体现了“仁”的思想,故选C项。

答案 C

3.下列孔子的言论,反映其“礼”的思想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过犹不及”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有教无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孔子思想主张的再认再现能力及理解能力。A项是孔子仁的思想的体现;B项体现的是中庸的主张;D项是孔子的教育主张;C项主张贵贱有序,是礼这一主张的反映。

答案 C

4.在中国历史上,孔子一再被“神化”,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孔子却被抓住其保守的一面,进而被“鬼化”。孔子政治思想的保守性主要体现在( )

A.“仁”

B.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

C.“克己复礼”

D.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解析本题要求正确理解孔子政治思想的局限性。“克己复礼”的思想要求人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实质是承认等级制度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的斗争,带有保守性。

答案 C

5.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好些?”孔子说:“子张有些过头,而子夏显得不及。”子贡说:“那么,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这表明孔子主张( )

A.无为而治

B.中庸

C.轻徭薄赋

D.有教无类

解析从题干材料“过犹不及”可以判定是“中庸”的思想。

答案 B

6.(2017·浙江湖州期末)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下列言论能反映其“中庸”思想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D.“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的是“仁”,不符合“中庸”,故A项错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孔子所强调的“克己复礼”,故B项错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君子与人交往融合但不如胶似漆,小人之间看上去如胶似漆但内心勾心斗角,符合“中庸”思想,故C项正确;“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意思是仁德的人,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能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 C

7.下图反映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关于其内涵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不同的人进行不同的教育

B.推行平民教育

C.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D.推行贵族教育

解析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内涵是不问出身贫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答案 C

8.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冉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感,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材料反映了孔子( )

A.以人为本

B.因材施教

C.启发引导

D.教学相长

解析本题关键是理解孔子“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的言论的意思,即冉有

(求)平时胆小,故给他鼓励;子路胆大,所以要让他请示父母,三思而后行。由此可见是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答案 B

9.(2017·浙江杭州七校联考)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以下言论中,与孔子这一观点相似的是( )

A.“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

B.“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

C.“人是理性的政治动物”

D.“高尚是卑屈和顽强的中庸”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气质比理性强的人,有野性;而理性比气质强的人则会慢条斯理。有理性,又有气质的人,就可以成为君子,这与孔子观点一致,故D正确。

答案 D

10.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湮没于世界之中。在《中国焦点2006》评出的十大最能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符号中位于第一的是孔子,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孔子“仁”的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B.孔子被尊为圣人,受到后世的敬仰

C.其教育思想和方法深深影响了后世教育

D.其文化品格对中国的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解析注意题干中“中国的文化形象”这一限制语,A、C两项只是孔子思想的某一方面内容,B项与题干无关。

答案 D

11.有西方学者直接认为“孔子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守护神”。孔子思想不仅是法国大革命的动因,更成为西方“平等、仁慈、博爱”观的源泉。下列孔子思想中,为西方思想家赞同的是( )

①仁者爱人②为政以德③克己复礼④忠恕之道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

解析“克己复礼”强调的是长幼尊卑的秩序,不会为倡导民主平等的西方思想家所赞同,排除③,选A。

答案 A

12.近年在汉堡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材料中的译本出现在1691年,是清朝前期,当时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因此,A观点错误。从材料中欧洲多种译本的出现,可知B、D正确。中国的儒学在“西学东渐”时期有传教士介绍给西方,C正确。因此,符合题意的是A。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古代圣贤孔子的观点中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1)根据材料,概括孔子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特性。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

答案(1)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

(2)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

14.(2017·浙江义乌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聚众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弟子“贫且贱”。

材料二孔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所慎:齐、战、疾。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不愤不启,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弗复也。

——《史记·孔子世家》

材料三清康煕帝为孔庙大成殿所题“万世师表”匾额: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反映了孔子什么样的教育思想?

(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的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材料并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教育思想。解答时,需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格局,把教育对象扩大到平民子弟。

(2)启发式教学,举一反三的方法。

(3)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是中国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仁、礼、中庸为核心的儒家深层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他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办学形式等方面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年。

2019-2020年高一历史 知识点归纳教案 新人教版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知识点归纳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小件铁农具问世。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第二课)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了解古代中国在冶金术、制瓷业、丝织业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1、了解“市”的形成和发展 (1)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 2、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隋唐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江流域扬州、益州,成为繁华的商业城市;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两者相同之处:都从经营盐业起家;商业活动都涉及金融领域(徽商经营典当业,晋商兴办票号);活动范围都涉及国外,都积累起巨额财富) (第四课)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了解“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3)清代一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背景和兴起的史实:

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含解析

明清时期的农耕经济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广西桂林、百色、崇左一调)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经营土地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这一变化() A.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 B.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 C.不利于农业经济稳步发展 D.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 解析据题干及所学可知,租佃关系是指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的过程中地主与佃农之间的关系,租佃的普及也反映出土地兼并的严重,其中土地租金太高,同时说明人口增长,对土地需求大,价格高,故选A项。 答案 A 2.(2018·云南昆明模拟)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这反映当时() A.运河沟通南北经济B.对外贸易发达 C.经济区域分工加强D.商业城市兴起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松江的棉纺织业所需的棉花来源及安徽芜湖的浆染所用原料的来源,并不是说明运河沟通南北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仅是国内商品的流动,并未涉及对外贸易,故B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松江地区所需的棉花主要来自北方,染料来自福建,说明当时我国各地已出现明显的区域分工,故C项正确;材料中未说明这些城市为商业城市,故D项错误。 答案 C 3.(2018·湖北荆州模拟)下图为清时期绘制的西洋铜版画《中国皇帝亲耕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清朝统治者() A.“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 B.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理念 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笼络汉族士子的文化政策 解析观察图可知,反映了中国皇帝亲耕,这项举措形式上表明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表达以农

高中历史 必修一 测试题及详解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人类社会进步的角度看,希腊的自然地理 环境对希腊文明的最大影响是( ) A.有利于希腊民主政治的形成 B.有利于希腊航海事业的发展 C.有利于希腊向海外扩张 D.导致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2.翻阅下面这部着作,你不可能看到的论述是( ) A.城邦是古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 B.城邦是具有共同地域的公民团体 C.城邦的狭小阻碍公民直接参与城邦政治 D.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3.实行民主制的雅典国家被称作“男性公民的俱乐部”,这意味着雅典国家的主人是 ( ) A.全体奴隶主 B.除奴隶之外的全体成年男性 C.除奴隶和外邦人之外的成年男性 D.从事工商业的成年男性 4.在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实行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 认为某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字的人数超过6 000就意味着多数通过,被写名字的人就要被流放国外10年,但不得动其财产。该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哪些基本原则? ( ) ①人民主权②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集中制③私有财产不可侵犯④轮番而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2012届广东梅岗中学高三第三次测试)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因为人民有了投票权利,就成为政府的主宰。”这说明( ) A.雅典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 B.公民大会是日常司法机关 C.雅典公民通过投票参与国家管理 D.雅典公民利用陶片投票选举最高权力机构 6.(2012届广东惠州博罗中学月考)中国当代着名导演艺术家罗锦鳞先生在编导古希腊悲剧《安提戈涅》中,直接写道:“你是君王,我是百姓,但是我们有同样的发言权。”此语表明他侧重古希腊悲剧所展现的( ) A.戏剧情节 B.等级观念 C.人文素养 D.民主精神

2019高考历史全国卷(含答案)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 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5.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

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6.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 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 27.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2019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思维导图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主线一以血缘为纽带的早期政治文明 早期政治制度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关系 命题预测 分封制在中央与地方权力演变中的地位及影响,宗法制对“家国同构”、社会风俗、思想观念以及国家统一、民族凝聚力的影响,尤其是商周政治制度对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仍将是2018年高考复习备考的重点。

主线二 古代君权的强化与约束调节 主线三 古代地方分权与集权的斗争 命题预测 年高考复习备考时,一方面,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独尊地位,但其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的有效 性不容忽视;另一方面,东西方政治文明的对比与分析需特别注意,核心是政治文明的多样性及评述。

主线四从贵族政治到科举取士 命题预测 在2018年的备考复习中,注意从中外关联的角度出发认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政治智慧, 例如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与美国联邦制的对比分析,其核心在于国家“大统一”理念及地 方权力的分配结构问题。 命题预测 随着现代中国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不断创新,坚持公务员“逢进必考”和加大反腐倡廉的力度已成 为广大民众的共识。在复习备考中,一方面,从总体上把握中国选官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另一方面, 从封建君主专制的本质上理解选官制度的实际效能。而科举制仍将是备考2018年高考的重点内容。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主线一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的农业经济 命题预测 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是封建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一直是历年高考关注的热点问题。复习备考时,一则注意抓住小农经济“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基本特点,以及其对整个社会文明的历史作用;二则掌握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带来的深远影响;三则理解宋代到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尤其是租佃关系的发展变化。

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技巧.doc

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技巧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高考越来越倾向于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1、获取和解读信息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2、调动和运用知识 (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3、描述和阐释事物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 4、论证和探讨问题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在众多的历史试题中,材料分析题无疑成为了综合考察学生各种能力的好题型。从历年的考试题分析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材料分析题的分值越来越大,就连选择题也趋向于材料解析,而学生的学习弱点就

在于此,材料分析题成为制约学生历史成绩提高的一大难题。针对以上种种情况,现把自己工作以来在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步骤和答题技巧上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答题步骤: 做好历史材料分析题可分为四步:审题抓关键词、读材料找有效信息、链接所学内容、组织答案答题。 1、审题抓关键词 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审该题干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问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换言之,就是找准问题的关键词。只有弄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从而节省做题时间。 2、读材料找有效信息 材料分析题反映了“论从史出”的历史学科特征,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做好这一步的关键是仔细阅读材料,挖掘有效信息。阅读材料正文之前,要注意正文前或正文后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标题或出处等。看完提示性的文字后,再带着问题读材料,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材料之间的对比处,即有效信息。 例:①材料题的一种文字型材料题: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墨子》 问题:上述材料反映的生产方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 课时双测过关(一)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课时双测过关(一)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A级——学业水平达标练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 A.农耕和畜牧的产生 B.社会出现严重阶级分化 C.国家和文字的产生 D.社会生产与分工的发展 解析:选D 原始社会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出现了分工,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了发展,分工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故选D项。 2.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也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这表明法老的统治采用( ) A.集权专制B.分权专制 C.等级制度D.礼仪德治 解析:选A 依据题干材料“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也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可以看出埃及的法老实行的是集权专制,故A项正确。 3.史诗据《吉尔伽美什》记载,乌鲁克城邦贵族对于首领吉尔伽美什招募年轻人修筑城墙等扩大自己权力的行为极为不满,因此乞求天上诸神惩罚吉尔伽美什。这一现象( ) A.反映出城邦内部阶级矛盾尖锐 B.表明城邦首领受神庙控制 C.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 D.表明国王权力呈现集中的趋势 解析:选C 材料信息体现了城邦贵族与城邦首领之间的矛盾,实际上反映了王权与贵族的矛盾,故C项正确。 4.“从来没有不事火的婆罗门,没有婆罗门不祭祀布施好善,在阿逾陀这一座城市里面,从没有因通婚而种姓混乱。”(选自《罗摩衍那》)以上内容可作为原始史料来( ) A.了解古代埃及的文学创作 B.考察古代印度的社会制度 C.知道古巴比伦的阶级关系 D.研究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解析:选B 据材料可知该史料涉及相关的社会制度——种姓制度,可作为考察古代印

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13.1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含解析

13.1两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山西运城调研)对18世纪后半期英国的工业化,“马克思派”认为,英国之所以发生资本积累和投资行为是因为,从生产角度看,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受到政治领导的保护和支持而大行其道。对“马克思派”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资本积累和投资是政府干预的有效手段 B.政府支持在工业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C.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需要依赖政府支持 D.市场机制在工业化中的作用微乎其微 解析材料是强调政府的保护和支持是18世纪后半期英国工业化的重要原因,即强调政府支持在工业化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故选B。政府大力干预是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才有的措施,与题干时间不符,而且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政府的支持,不是强调政府干预,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资本积累和投资依赖政府而非工业革命成果的推广需要依赖政府,C项错误;18世纪后半期英国是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在工业化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并非微乎其微,D项错误。 答案 B 2.(2018·安徽皖南八校联考)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骡机的发明者克伦普顿原是个纺纱工兼织工,生产熟铁的搅拌法是工厂主科特和他的工头彼得·奥尼恩斯发明的。这反映出工业革命初期() A.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B.技术发明依赖于科学的新发现 C.手工工场主垄断了新技术 D.新技术传播进程缓慢而不平衡 解析据材料“织工”“纺纱工兼织工”“工厂主科特和他的工头”等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大都是技术娴熟的工人,反映了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故选A。据材料“织工”“纺纱工兼织工”“工厂主科特和他的工头”等信息,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反映了科学和技术并没有太直接的联系,B项错误;C项与材料“珍妮纺纱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原是织工”等信息不符,错误;材料与新技术传播进程无关,D项错误。 答案 A 3.(2017·北京统考)1834年美国发明家麦考密克创制的收割机(如图)获得专利。“这是飞行器、手推车以及四轮马车的混血儿……人们不再是种植小麦,而是在生产小麦”。这一发明()

【实用】高中历史评析比较类题目

观点论述题解题方法: 1、亮明观点。用词一定要确定。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 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2、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外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3、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 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以下是我整理的范文,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1、(2008年海南单科26题)(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天下已平,(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市井之子孙亦不 得仕宦为吏。---- 《史记》 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同辈之人)……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 立,同坐而食。---- 《旧唐书》 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籍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则良法美意, 何尝一日不行于天下哉。---- (宋)陈亮:《龙川集》 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严氏之先,则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 ---- (清)归玄恭:《归庄集》 评述中国古代商人社会地位的变迁。(12分) 范文:(答案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分述地位变迁 汉朝,严格限制商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 唐朝,商人经济地位有所提高,但政治地位低下。 宋朝,农商并举(并重),地位提高。 清朝,商人社会地位甚至超过士,社会重视商人。 第二部分:分述地位变迁的原因 汉初经济残破,为恢复发展农业。严格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唐朝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政府实行开明的政策(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 宋朝商品经济进一步繁荣 清朝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 (注:以上两部分可以按朝代顺序逐条对应着写,条理更清楚,更不容易丢分。) 第三部分:总体评价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是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重农抑商政策是违背经济发展客观规律,虽在封建社会初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长远看不利于 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农商并举、农工商并重,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处,才最有利社会发展。 清朝商人地位高于士,也不是正常的社会现象。 2、(2011年全国新课程卷41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 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 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 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2019高考历史全国1卷(答案版)

2019全国卷历史 一、选择题 B C C D B A C D B D A D 二、材料题 (1) 趋势: 美国:产量长期稳步增长,到70年代中后期出现下降现象。 日本: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产量增长迅猛,70年代放缓。 苏联:稳步增长,70年代中后期放缓。 中国:快速增长。 原因: 美国:国家采取大力干预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受滞胀影响。 日本:采取引进技术等方式促进经济高速发展,70年代在经济滞胀冲击下,经济发展减 速。 苏联: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后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中国:重视发展重工业。 (2) 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现代化建设加快,需求增大;科技水平提 高;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投资大幅增加。 言之有理即可

(1) “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 对象:“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器”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1)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苏德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处于转折之中;北非的战略地位重要,英 国与意大利在北非争夺激烈;德意军队进逼埃及亚历山大和开罗,英军形势危急。 (2) 北非战场的转折点;二战的转折点之一;基本实现了英国在北非的战略意图。 (1) 将西方先进质量管理科学引进中国;倡导并推动建立严格的全面质量管理制度;丰富了中 国质量管理理论,将质量管理运用到生产实践,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在国家质量发展规划等制订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 热爱、报效祖国;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奋发图强的精神;理论与实践结合。

人教版新(2019)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检测题(有答案)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检测题 一、单选题 1.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周代的诸侯,有王室的家属、商之子孙,和现有各部落国家的首长。他们按国之大小,理论上以五等面积,封为五级。这些诸侯各按所封地距国王都城的距离而有不同的功能和义务。”材料不能说明 A.周朝实行分封制 B.分封对象包括亲属、殷商遗民等 C.分封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D.诸侯拥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2.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中,属于异姓功臣的是 A.鲁国 B.宋国 C.晋国 D.齐国 3.下列与西周王朝建立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周公东征 D.平王东迁 4.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 A.父系家长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等级制 5.《左传·宣公三年》记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这里用铸鼎的“金”应该是 A.铁 B.青铜 C.黄金 D.钢 6..以下关于嬴政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立志建立“三皇五帝”那样的功业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倾向 7.著名历史学家吕思勉在评论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时说,“封建制度不废,兵争终无由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封国实力对比的变化 B.异姓封国权力的扩张 C.先代贵族不断的叛乱 D.同姓封国关系的疏远 8.“汉承秦制”的本质目的是: A.对秦朝先进制度继承和发展

B.对西周以来社会制度的总结 C.稳定社会秩序和恢复社会经济 D.加强国家对人民的控制 9.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传统中国:A.家族血缘关系 B.中央集权意识 C.家国同构观念 D.安土重迁理念 10.《左传》(文公十三年)管仲对日:“……而贡包茅不入,无以缩酒,寡人是征。”山西出土的晋侯苏编钟上有一段铭文记载:“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凤夷。”以上这两段史料反映了诸侯要对周王尽的义务包括 ①朝觐述职②镇守疆土③缴纳贡赋④出征作战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西周册命时,周王有时赏赐给受赐者圭瓒(用以挹酒祭祖的“宗庙彝器”)这是非常严肃重大的行为。周王赐予圭瓒是 A.赋予受赐者宗法政治地位 B.周王分封土地和人民的正式仪式 C.用高水平的器物彰显恩宠 D.对受赐者孝顺有礼的表彰嘉奖 12.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 A.重武轻文,内外相制 B.增设机构,重用近臣 C.重儒轻道,学术争鸣 D.设立刺史,加强监管 13.燕赵是河北省的别称,这一称谓与我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有直接关系 A.西周的分封制 B.西周的宗法制 C.秦朝的郡县制 D.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14.下图中的斜线部分是中国古代某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域。下列历史事件符合该王朝的是

2019高中历史一轮复习: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新思潮”的兴起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新思潮”的兴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山东临沂模拟)19世纪40年代下半期,广州对英国的贸易总额由3 100万元下降到1 600万元,来广州的美国商船由93艘下降到70艘。这种状况的出现缘于() A.中国外贸格局改变B.政府放弃闭关政策 C.中国自然经济解体D.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解析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广州失去了以往在对外贸易中的独尊地位,外贸格局的变化促使该地区的贸易总额出现了暂时下降的局面,故选A项。 答案 A 2.(2017·湖南十校联考)1871年时,湖南、湖北的茶叶种植面积,较10年前增加了50%,有些地方以种茶取代其它作物,如平江“向种红薯之处,悉以种茶”,浏阳地区“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游地区 B.两湖地区的茶叶种植技术取得了大突破 C.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出口获利多 D.中国卷入世界市场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解析据题干中种茶面积扩大,说明茶叶获利大,联系时代背景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茶叶作为原料大量出口,利润的刺激使农民大量种茶,故选C项。 答案 C 3.(2018·山东泰安期中)1883年10月上海《申报》发表评论说:“(轮船)招商局开其端(指招商集资的方式),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因之一开,公司因之云集。”这种经营方式() A.开创了民族工业之先河 B.最先倡导建立私营企业 C.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D.是在众人推动下建立的 解析据题干材料“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因之一开,公司因之云集”可知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说明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故选C项。 答案 C 4.(2017·山东潍坊期中)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后“白银外流”不是“银贵钱贱”的决定性原因,而应从商品流通得到它的动力和方向,用银计算比用铜计算方便,用金计算又比用银计算方便。该学者认为“银贵钱贱”的主要原因是()

高考历史评析题(小论文)应试技巧分析

高考历史评析题(小论文)应试技巧分析 【命题特点】试卷中出现一种以材料中的一种或者几种观点展开评述的题目,也称开放性试题,这种题型设计极大地反映了新课程对学生学科思维和学科能力的考查,符合课改方向。 【真题回顾】 典型例题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课标)第41题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对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界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些历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欧洲要远远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许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赶上并超过那些发达的亚洲国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临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改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典型例题2、2012年高考全国文综卷(新课标)41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教育部考试中心提供的评分参考】 第一等(12—9分): ①观点明确;②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充分利用中外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③逻辑严密,论述充 分,表达清晰。 第二等(8~5分) ①观点较明确;②能结合材料或利用相关史实论证观点;③论述较充分,表达清晰。 第三等(4~0分) ①观点不明确;②未能利用材料或史实解释观点;③论述欠充分,表达不清晰。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2卷) 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畅通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了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他的死讯”。这种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退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32、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源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神 B、自然 C、人 D、政治 33、图3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传播广泛 34、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教学计划(选修一)

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教学计划 (选修一) 一、指导思想 1、认真贯彻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文科班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完成历史选修i、ii规定的各项教学任务。 2、历史教学要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把教学目标定位于使学生通过对丰富的历史知识的学习,锻炼历史学科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中汲取营养,达到渊博学识、提高自身修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目的。 3、在抓好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顺利完成高二历史的学习。 二、教学内容 教材按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民主思想与政治实践》,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灵活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如下: 1、认真研究课标、教材,妥善处理教学内容,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 2、教学中应着重于对教材中提供的原始文献资料的运用等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的能力。

3、提倡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从而掌握基础知识,养成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生活已基本适应,初步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且学习方法上有了改进,高二是高三提高和冲刺的积累阶段,必须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升高二学生在历史认知上的层次,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逐步掌握历史演进的规律,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所接触的历史,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属于自己的历史论辩,拓宽他们的历史思维,为高三巩固提高打好基础。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1、重点工作: (1)主抓基础知识,每一单元的复习都以基础知识为主,让学生脑子里有清晰的线索。 (2)多研究一些习题,选择适合我校学生的习题,扎扎实实的做题。 (3)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使之掌握考试的方法。 2、具体措施: (1)立足课堂教学,增加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 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相较于初中生来说,已经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理性思维的能力大幅提升。但是由于毕竟高一、二年级的学生

四川省2019年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 四川省2019年高考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 2.(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 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 3.(4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4.(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5.(4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

2019届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一个方针: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两次会议: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三大政策:“另起炉灶”、“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新中国的三大外交政策 (1)“另起炉灶”就是分开过,针对的是国民政府;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中被“打扫”的东西是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和其在华的一切特权,针对的是帝国主义; (3)“一边倒”是指倒向社会主义阵营,针对的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有哪些? (1)包容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体现了国家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开放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政治基础,它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 4.“求同存异”中的“同”和“异” (1)同:共同的遭遇即被殖民和被压迫的命运;共同的任务即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和反对外来侵略,维护民族独立。 (2)异: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的不同。

5. 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2)客观原因:美国霸权地位削弱,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国。 (3)直接原因:第三世界国家的大力支持。 (4)历史原因: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 6. 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及影响是什么? (1)原因:从美国方面讲:①已认识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承认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②美国在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地位,想通过改善中美关系,增加美国对付苏联的资本。③美国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④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 从中国方面讲改善中美关系,保持一种新的均衡关系,有三种考虑:①是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的需要。②是牵制和对付苏联威胁的需要。③是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 因此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美两国共同的要求。 (2)影响 ①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②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接着,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7.新中国的外交历程

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新高中历史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一、总体要求 材料式问答题:即材料解析题(含图表、图片)和问答题的融合,从形式上看它由两部内容构成:一是材料;二是设问。近几年高考主观试题几乎全部采用了这种形式。 1.通读材料、明确主题 在命制一道材料题时,命题者往往是先确立一个主题,再围绕这个主题去寻找材料、构思设问,所以,一般来说,每道材料解析题都会有一个主题。在解答材料题时,首先要通过浏览材料,尽可能的抓住作者的命题意图或材料的主题,这样就能迅速调动所学知识点,从而使解题明确方向,集中思维,为下一步解答奠定基础。 2.分析问题、细读材料(很重要的环节) 在明确材料的主题后,接下来应该认真分析命题者提出的问题,通过分析设问句中的关键字、词,明确作者问的是什么,需要回答什么。再根据这些问题,仔细地阅读材料,力争把每段材料的意思都弄明白,大致形成答题思路。阅读的过程中,要逐字逐句地分析和研究,不要放过材料的任何一个部分,包括题头、摘引等,尤其是材料中有关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信息,往往是解题的突破口。 3.提取信息、加工整理 材料分析题所提出的问题绝大部分答案应该从材料中得出,因此这时应根据仔细阅读材料后的思路,再次结合问题到材料中去寻找信息,把与问题相关的信息都提取出来,写在草稿纸上备用。能否把材料中的所有相关信息都找出来,取决于答题者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然后把找到的信息进行筛选,剔除不需要的和重复的信息,根据所学知识,把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列好提纲,准备答题。 4.审查提纲、流畅表达 在上述步骤进行完毕后,还要最后浏览一遍材料及其设问,审查自己列出的提纲是否正确或有无遗漏,最后就可以在试卷上动笔答题了。答题时一定要做到依据提纲,一气呵成,言简意赅,击中要害,不可啰里啰嗦,言之无物,涂涂改改,答非所问。 5.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的相关要求 (1)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 (2)文句要通顺、平实、语言准确; (3)在形式上做到“三化”: ①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 ②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 ③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二、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1.关于评述题(即solo题)的解答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评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观点。(有时需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 第二,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多角度的论证。做到逻辑严密、史论统一。(有时还需要分析作者观点的成因。) 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题例:(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高中历史人教版(2019)(必修上)练习 9.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含答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刚要(上)练习 9.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一、选择题 1.1965年9月1日至9日,西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隆重举行。出席大会的 代表共301名,其中藏族代表226人,其他少数民族的代表16人,占代表总数的80%以上。 这表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A.实现了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消灭了数千年的农奴制度 C.实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 D.实现了西藏地区改革开放 2.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经过充分的 民主讨论,代表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 ①这次会议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 ②这次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③《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④《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的1 226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 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其主要功绩是( ) A.人民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B.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C.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4.英国《泰晤士报》曾用四个版面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这样写道:“这 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这报道的事件应该是( ) A.三大战役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5.1954年12月25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规定:人民政协要协助国家机关, 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这些规定( ) A.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 B.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明确了人民政协是国家权力机关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