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产品精准需求过程模型

产品精准需求过程模型

附录A Volere 需求过程模型

本需求过程模型由一系列具有层次结构的过程组成。要了解某一个过程的细节,请查看具有相同编号的过程图解或过程说明。例如,在下面的“Vo1ere 过程模型汇总”中,有一个名为“项目启动”的过程(编号1)。图解1将展示该过程的细节。在本附录的“需求过程中用到的术语”部分有对本模型中用到的术语的解释。

图解9-0 Volere 过程模型汇总

图解1 项目启动Array图解1.1准备项目启动会议

这是一个通用过程模型,用于提取、明确和复审需求。该模型将重点放在内容上。过程间的依赖关系通过接口来定义。该模型并不暗示任何顺序,它是一个异步执行的网络。这些过程的任意组合可以在任何时间发生。

该模型的目的是提供一个需求过程,让您可以根据自己的环境进行剪裁。剪裁该模型的目的是使它与您自己的环境吻合,具体做法是通过将该模型重新分割以增加适合您的环境的检查点(复审、里程碑)以及明确负责执行这些过程的人。您也会将过程间的接口按照适合自己工作方式的格式打包。

ProcessContinuum环境提供了一个该模型的自动化形式。该环境由PlatinumTechnologies提供,公司的网站是www.platinum.com

定义项目启动目标(过程说明1.1.1)

定义启动阶段将得到的可提交产物。检查项目意图并决定启动阶段是否应该得到:

●系统目标:这总是应该得到的。

●工作上下文范围模型:也许存在一个已有的模型可以说明该项目的出发点,否则启动阶段必须提供一个新的上下文范围模型。

●明确的风险承担者:总是需要的。

●预期开发者:检查顾客所需的产品的类型。运用以前项目的经验来决定该项目所需的技术。预期开发者是最可能参加这个项目工作的人员清单。

●系统事件:在某程度上,这总是要由启动阶段提交的。

●事件/用况模型:这在启动阶段得到,以证明项目的可行性。当项目很大,而且不存在占主导地位的事务时,在项目启动阶段就提供用况模型的作用是很小的。然而,当项目有少量关键事务,初步的用况/事件模型对决定产品能不能构造是很有帮助的。

●系统术语表:在初始阶段应该得到初步的术语表,除非组织中已使用了定义良好的标准术语表。例如,

一些行业有相关术语的国家标准或国际标准。

●场景模型:这与事件/用况模型的情况相同。

计划物质l-的安排(过程说明1.1.2)

该过程的工作是确定物质上的安排,以达到启动阶段的目标。

根据该类型项目的需要,从潜在的风险承担者中确定参加者,包括所有可能在项目中有风险的人。最好将可能的风险承担者包括在内,而不是排斥在外。如果他们发现在产品中没有真正的利益,他们自然会发现有更好的事要做并离开您的风险承担者小组。

请认真准备会议设施和场所。记住会有不少人出席会议。如果您希望留住他们,就应该保证有足够的设施让他们觉得时间花得值得。

确保您已确定了:

●启动会议的地点;

●如何到达会议地点;

●会议组织者的名字和联系方法;

●日期和时间;

●项目启动所需的时间——天数或小时数;

●参加者名单

与参加者沟通(过程说明1.1.3)

保证所有的参加者都知道项目启动会议的地点和将持续的时间。给每个参加者发送一份会议日程以确保他们在到会之前就理解期望他们做些什么。重要的是您留给参加者的印象,即他们参加项目启动对产品的价值,为什么他们做这件事,以及该产品对您所在组织的价值。在每份邀请函中附一份参加者名单。每个参加者必须回应并承诺到会,您需要确保他们为了完成该任务有备而来。

图解1.2 召开启动会议

确定产品目标(过程说明1.2.1)

该项任务是问“我们需要这个系统做什么?”但不讨论我们如何才能构造该系统。系统目标是一份清楚的、无二义性的并可测量的说明,精确指出了您的客户在项目结束时需要得到什么样的产品。

这应该是一份简短的说明,一句话或至多两句话,或许在下面加一些圆点来突出重点。

这项任务的实际意图是问“该项目可行吗?”如果不能得到所有风险承担者一致同意的系统目标表述,那么该项目就不会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类似地,您对目标的描述必须让您在达到该目标时能清楚地知道。如果您描述了用于测量目标的标准,那么这些标准必须有很强的约束力,同时很清楚。

不能得到一个产品目标的合适说明就意味着您应该认真考虑放弃或延迟该项目,直到您的

风险承担者能达成一致。

每个目标说明都必须包含下列内容:

●目标的简短描述(请尽量用一句话描述)。

●目标后面的根本原因——问为什么客户有此目标?客户的业务优势是什么以及他如何度量成功?

●测试的通过标准,您将使用这些标准来判断目标是否达到。

确定工作上下文范围(过程说明1。2.2)

上下文范围是需求的起始点。上下文范围图将您为了达到系统目标所要研究的部分隔离出来。上下文范围图展示了您的项目与其他人、组织和技术之间的接口。您的项目与哪些东西有关?期望系统完成什么?这里是达成初始一致意见的好地方。

上下文范围很少做到应该的那样大——它应该包括整个应用领域。您应该小心,不要把上下文范围设得过小,或是只分析期望的计算机系统的上下文范围。用户常常这样描述他们想要的系统,即他们认为一台计算机可以做的事情。因此,如果接受这种对计算机系统的描述,您就会失去其他一些将过程自动化或改进过程的机会。您的上下文范围描述应该包括业务过程在内,这些业务过程与理解您的项目的实质问题有关。某些业务过程由您的最终用户执行(条件是他们帮助您理解应用领域),这些业务过程应该在您的详细上下文范围研究范围之内。

进行“第一刀”风险分析(过程说明1.2.3)

这是关于构建期望的产品的主要风险的评估。团队需要问的问题是:

●“如果构建该产品,’我们面对的主要风险是什么?”

●“如果风险真的发生,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例如,设想产品是一个新的假日旅行者订房系统,与这类系统相关的主要风险可能是:

●“如果我们没准备好假日旺季会发生什么情况?”

●“系统是给旅行代理用的。如果我们构建的系统学习使用的周期太长会发生什么情况?”

●“该系统必须与航线系统接口。如果在我们的系统构建好之前航线系统发生变化会发生什么情况?”

在说明风险时,一定要保持无情的诚实。在启动会议上,某些风险可能像是针对某些人的批评。如有必要,可以考虑采用匿名的方式提出风险。

风险是那些您能想象到的最坏的情况。建议检查的风险包括:

●我们提交该产品的时间进度表是否不切实际?

●如果我们不能按时得到该产品,会发生什么情况?

●我们是否对该产品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我们是否具备构建该产品所需的人力和技术?

●需要哪些新技能?

●我们以前构建过这类产品吗?

●其他一些项目在我们实施时出现了什么问题?

●我们实施或在别处实施时,这类系统曾经出现过什么问题?

●我们过去哪些方面做得很糟?

●对于该项目有哪些外部影响?例如,是否有一些法律正在建议改变,将影响到该产品?在产品提交之前公司会重组吗?

●该产品需要什么新技术? ‘

●我们是否依赖于由外部提交的一些产品?

●对于该项目需要的一些其他产品,我们是否做出了不切实际的假设?

●对该项目我们是否有一个正确的管理结构?

●该项目是否存在“镀金”的危险?

请记住,在这个阶段对风险保持诚实会极大地增加产品构建成功的机会。

确定风险承担者(过程说明1.2.4)

确定所有在正在构建的产品中被授予利益的人,他们是风险承担者。风险承担者参与需求收集阶段的工作,并决定他们想要构建的产品。

您要找出将受到该产品影响的人,或参与产品开发的人。尽管风险承担者名单不必大到包括所有构建相关的人员,但也不应将在产品中有真正利益的人排除在外。这样做在以后会产生影响,可能会破坏您的项目。

风险承担者必须明确列出每个人的名字,不要接受“来自会计室的某人”这样的描述。

下面是一份可能的风险清单者的核对清单:

●客户——负责为开发付钱的人;

●顾客——购买该产品的人或组织:

●用户(这阶段还是潜在的)——将在工作中使用该产品的人或组织:

●负责人——负责项目鉴定和健康发展;

●市场部门:

●开发者——负责开发该产品的人或组织;

●领域专家——主题相关知识的来源:

●技术专家——在主题相关的产品非功能性需求方面有专业经验的人或组织,这些非功能需求包括机器、

法律、操作环境等等(更多的内容请参见Volere需求模板):

●测试者——负责测试需求的品质的人。

对每个风险承担者,需要弄清楚:

●风险承担者的名字;

●风险承担者的特长(如会计、定价、制造等);

●预期该风险承担者需要为项目付出的时间(很难在项目启动阶段就了解这一点。但是考虑一下您是否

有一些天数/周数方面的暗示,以及参与的频繁程度也是很有好处的)。

分解工作(过程说明1.2.5)

将上下文范围分解为业务事件。

术语“事件”用在这里的意思是指对您研究的工作产生影响的业务事件。您需要研究这些事件,以便获得足够的知识宋决定产品的最佳范围。

先从系统外开始看,寻找那些会引发与相邻系统通信的事件和您的工作的上下文范围。例如,当一个客户下了一份订单要向您的系统请求一些服务时,这就是一个事件。

系统并不是这些事件的发起者,但必须响应这些事件,所以如果来自于外界的任何信号到达,您的系统就必须做出反应,那么它就是事件。

请记住这些是业务事件,而不是指单个的界面事件。界面事件是用户点击一个按钮产生的。

考虑“无事件(Non·event)”(过程说明1.2.6)

“无事件”是指如果一个事件没有发生情况会如何。例如,假设您有一个基本事件是“顾客为货物付款”。“无事件”就是如果顾客未付款情况会如何。是否有其他的事件发生,诸如追踪信誉不佳的付款者?

检查每个业务事件并问一个问题:是否存在相关的一个或更多的“无事件”?将发现的新事件加入到您的业务事件列表中去。

将新的数据流加入到您的工作上下文范围图中。

确定系统术语(过程说明1.2.7)

为数据项以及其他开发者和用户用到的东西建立大家认可的名字。

从上下文范围图开始,写下围绕上下文范围的数据流描述。这样做的意图是就系统使用的每个数据项的常用术语达成一致。

这项任务的结果是得到一份大家认可的术语和定义清单。

定义项目限制条件(过程说明1.2.8)

定义要求的限制条件,该产品必须在满足这些限制条件的情况下得到。

从关于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的意见中寻找真正的限制条件,明确下来:

●解决方案限制条件——要求使用的技术:

●最后期限——任何已知的最后期限:

●财务预算:

●当前系统限制条件。

每个限制条件都应该是可测试的。换言之,您是如何知道是否己满足该限制条件?

对每个项目限制条件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它是一个限制条件?”这将有助于您区分真正的项目限制条件和看上去像是限制条件的解决方案。

更多的编写限制条件的指导请参看Volere需求模板。

确定感兴趣的领域(过程说明1.2.9)

产品的目标是我们的出发点,由它确定哪些主题对我们研究的领域来说是重要的。

对每项产品目标说明问一个问题:“这个目标是否提到或暗示了主题相关的领域,需要我们去研究以便构造该产品?”

例如,假设一个目标是为公众提供轨道交通。于是我们可以说,我们要研究轨道交通以及公众问题领域。

一个感兴趣的问题是:这些领域与我们要构造的产品之间有多大程度的关系?当我们设置奸该问题的上下文范围时就可以关注该问题。

图解1.3 项目启动阶段总结

编写项目启动报告(过程说明1.3.1)

编写一份报告,描述通过项目启动会议达成了哪些东西。该报告应该包括:

●工作上下文范围图解和关于要研究的工作边界的主要决定及其原因;

●风险承担者清单列出启动阶段确定的所有风险承担者。同时也列出那些被排除在风险承担者之外的

人,并说明原因;

●开发者清单列出项目工作所需的所有人员:

●首要事件或用况清单。列出到目前为止确定的所有事件/用况。该清单并不完整,但可作为首次对工作量估计的依据;

●到目前为止已被大家接受的系统术语表;

●主要风险。这是要引起管理层注意的;

●完成该项目需要的工作量的初始估计;

●建议进行下去或终止。同时说明不要进行下去的原因,以及哪些条件改变后(如果有的话),项目可以进行。

请记住需求框架(Requirements Skeleton)是构建需求规格说明书的第一步。换言之,您在需求框架中写的所有东西都将用于构建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过程。

复查启动阶段成果(过程说明1.3.2)

查看需求框架,把已收集到的内容与需求模板进行比较。确定作为一个框架,它是否有足够内容以完成需求规格说明书。该模板是您要编写的需求规格说明书的一个指南。这样做的意图并不是在本阶段得到一份完整的需求规格说明书,而是希望知道在给定时间内,能不能得到需求规格说明书。

项目目标与启动会议计划是否相符?换言之,启动会议提交的产物是否足以开始收集正确需求的任务?是否存在突出的问题?为所有突出问题编制一个清单。如果提交的产物不够完整,那些突出问题就作为跟进启动会议(follow-upblastoffmeeting)的输入。

这个过程作出是否要让项目继续下去的决定。

继续/终止的决定是一项必须有清醒认识的任务。该问题可能在启动会议期间被询问数次。

Jim Highsmith和Lynne Nix在“Feasibility Analysis—Mission lmpossible”(Software Development 杂志,1996年7月)一文中提供了下面的检查清单,明确何时您不应该让项目进行下去:1.主要政策问题在启动会议上没有得到解决。

2.关键风险承担者将不参加启动会议(因此可能不参加该项目)。

3.风险(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太高(技术的、经济的、组织的)。

4.投资回报率不够吸引人,特别是回报的利益不可测量时。

5.内部员工对该项目的经验和培训不够。

6.需求不清楚,或在启动阶段就频频变化。

7.风险和回报率不成比例。高风险通常要有高回报才有价值。

8.客户(在一个涉及多学科的项目中)不能就问题或目标到底是什么达成一致。

9.没有主管经理愿意成为项目的负责人。

10.实现计划看上去太浮于表面。

●对系统目标应该存在可测量的说明:

●顾客必须感到满意,认为该产品是值得的;

●开发者必须感到满意,认为他们能够构造该产品:

●双方对构建产品的估计都感到满意;

●最终用户必须感到满意,认为该产品将带来好处。

如果事情在这个阶段看起来没什么希望,现在就放弃该项目比进行几年后再放弃要经济得多。请记住项目启动阶段的首要目标是确定项目是否可行。

跟进启动会议(过程说明1.3.3)

这是一个小型启动会议,操作方式与前面的会议一样,但特别关注那些突出的需求问题。除非这些问题得到解答,否则继续该项目的风险就太大了。

请记住,您是在试图达到启动阶段的目标,而不是要知道关于系统的所有事情。

作出初步估计(过程说明1.3.4)

对构建该产品所需的工作量作出首次估计。

在这个阶段作出的估计不必非常精确,但必须实事求是。它可以基于一些简单的度量标准,诸如系统必须响应的事件的数目,或组成系统的用况数目。事件/用况为您提供了一个可管理的大块(chunk),可以作为工作量估计的基础。估计实现一个事件的平均工作量,然后根据这个数据来估计在您的工作上下文范围内的所有事件的工作量。

根据对数据了解多少,您可能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系统功能点计数。计数的类型和计数的边界范围(项目上下文范围)已经确定,大致的数据和事务功能也是已知的。也可以将数据的复杂度作为度量标准,来估计工作量。大致说来,就是系统将用到的数据实体的数量。这种估计方法要求知道实施一个数据实体的平均代价是多少。尽管这不是十分精确的估计,但它提供了一个起点。

请记住,如果这是您第一次使用我们推荐的开发方法,以前关于每个功能点(或其他)所需的工作量的历史数据可以融合进来,这样可以降低新过程的学习难度。

图解2 知识网罗

图解2.1 学习工作

复查当前状况(过程说明2.1.1)

当您复查当前状况时,请记住您并不是在试图指定该系统,而只是建立用户当前所面对的状况。很可能用户描述业务的方式中包括了他们用来完成工作的机制,但是这些机制却并不是新系统的需求:你必须透过这些机制,发现用户系统的底层策略。

不管当前系统的口碑有多么差,它都不会是毫无价值的。它可能有很多功能,对业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这当然就意味着当前系统的某些部分必须被包含在任何将来的系统中。您可能利用新技术以不同的方式实现它们,但它们背后的业务策略将几乎保持不变。

因此对当前系统的复查的目的是,确保您在引入任何新的改进之前理解了当前的状况。

当前状况模型可被用作业务过程再工程的输入。

做用户的学徒(过程说明2.1.2)

这一点是基于师傅和学徒的想法。系统分析师成为用户的学徒,与用户坐在一起,通过观察和问问题来学习该工作。不太可能做到许多用户都能以足够详细的方式解释清楚他们在做什么,让分析师能捕获所有的需求。但是,当人们正在做某事时,总是很善于解释他们正在做什么。如果用户正在他日常的位置上做他的工作,他就能提供一份动态的意见和建议,这样能提供一些细节,不这样做的话很可能漏掉这些细节。可能仅当用户在工作时,他才能精确地描述他的任务,告诉您他为什么在做这些事,

这种师徒关系消除了对一般化谈话的需要。如果我们离开工作,我们倾向于用一些抽象术语来描述工作,并描述一般性的情况。一方面,抽象是有用的;但另一方面,它并没有承载每次都能解决问题的足够细节(当用户向您展示特殊情况下采用的迂回解决方法时,您可以看到这种效果)。通过坐在用户旁边,学徒得到了一份动态的意见和建议,看到了所有的情况,以及每种情况下用户是如何采取行动的。

最后,学徒学会了该任务,通过在用户的监视下真正地做该项工作来证实这一点。

在以下情况中使用这种方式:

●当用户不善于抽象时;

●当用户没有时间与您交谈时。

确定本质需求(过程说明2.1.3)

目标是发现底层的系统的本质问题,而不是偶然地重新引入一项已知的技术或因已知的技术而存在的需求。

开发者也在寻找人们使用的技能,以及他们在工作时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他们使用哪些概念化的东西和隐喻(metaphor)?

抽象的方法是:用非技术的眼光来看应用程序。例如,一个位于伦敦的银行有20种不同的金融产品,每个产品是一种不同的方式(表面看来是这样),用于保证出口商能收到境外货物的货款。产品形式多样,从信用证、担保的外国银行借贷,到保证金等。用户处理每种产品的方法初看起来是不一样的。然而,当开发者研究了实际工作并查看了目前使用的技术后,一个共同的本质浮现出来。最后的结果是,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核心实现,然后处理每个不同产品的不同情况。在某些情况下,不同的窗口仅仅需要改动屏幕上的一些标题而已。

需求头脑风暴(过程说明2.1.4)

头脑风暴是一种产生想法的方法,这里的意图是得到关于新产品的尽量多的需求。不要太注意头脑风暴过程得到的想法是否都可用,我们的意图首先是得到尽可能多的想法。接下来,您会除去那些太昂贵、不切实际和不可能的想法。

进行头脑风暴有一些简单的原则:

●头脑风暴的参加者应该尽可能地具有广泛的不同学科背景,经验也各不相同。这种背景的融合给整个

会话过程带来更多创新思想。

●停止(至少是推迟)判断、评估和批评。在需求产生时,只是简单记录下来。不做评判、评估和批评的

做法最容易在参与头脑风暴的人中建立起创造性和有活力的气氛。

●产生大量的想法。得到尽可能多的想法,数量最终将反映为质量。

●尝试得到尽可能多的想法,这些想法可能是反传统的、独特的、疯狂的和出格的。想法越出格,就

越可能具有创造性,也越可能变成一个真正有用的需求。

●让新想法基于老想法。就是说,在一个想法上面构造另一个想法。

●写下每一个想法,不作检查和删节。“如果不写下来,想法消失得比水蒸发得还要快。”(A1exOsbome,

头脑风暴的发明人)。

●如果您感觉受到了阻碍,可以从字典中随机取出一个词,作为开始思考的“种子”。

这个词作为产生想法的过程的一个起点。

在头脑风暴之后,结果将得到评估,其中一些最好的需求可以通过较为传统的方法来进一步明确。

用户访谈(过程说明2.1.5)

用户访谈是需求收集的传统方法。然而,仅使用这种方法可能并不是最有效率的。我们强烈建议不要把访谈作为唯一的需求收集方法,而是将它与其他方法一起使用,有时其他方法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需求调查工程师可以事先设计出调查问卷。尽管这为接下来的访谈提供了某种结构,但我们发现用户需要有很强的动机才会在见到需求工程师之前就认真填写调查问卷。我们建议您向用户(或其他要访谈的对象)发送一份议程表,包括您希望讨论的议题,这样至少给用户在手头准备一些材料的机会,或把主题方面的专家请到现场。

用户在访谈过程中不应该完全是被动的。您在访谈过程中与用户对话时,我们强烈敦促您建立模型——事件响应、用况、场景等等。这可以立即给您和您的用户以反馈,允许您测试您听到的东西的准确性。你应该允许他们的个人习惯表示法,可以以后再纠正。

您也可以在观察工作完成的过程中对用户进行访谈。这样做的好处是,您可以直接就正在做的任务提问,这也给了用户一个较好的机会来描述该任务。人们不善于描述他们的工作,但当他们正在做时,常常比较善于告诉您他们正在做什么。

当用户向您描述一些事情时,特别是像需求这种概念化和较难的事情,他们通常很难做到精确描述。他们也会用抽象的术语来描述,而且很难精确地确定他们的意思。您可以使用阶梯法来帮助克服这一问题。阶梯法的观点是:根据您想了解什么,可以将他们说的东西在概念上向上推或向下推。顺着阶梯向下意味着你将听到的东西解构,以发现隐藏在陈述后面的事实,然后进一步解构以得到更低层的事实。您也可能需要沿阶梯向上,即将对话转向更高的抽象层。

例如,您可能被要求开发一个系统,它能够快速响应顾客的需要。顺着阶梯向下的意思是,您必须问(JJ 陕速”的意义或测量方法。“当顾客的电话还没挂断时”就是一种测量方法,而更低一层的事实是“您必须在一秒钟内找到顾客的记录”。通过顺着抽象的阶梯向下,您得到了一个确定的答案。

沿着阶梯向上也是有用的,它导致了结果和评判标准。例如,“系统应该快速响应,这样顾客不会等得不耐烦。”

请思考访谈的抽象层次,多尝试一下其他抽象层次。这样做常常能有所发现。

文档考古学(过程说明2.1.6)

文档考古学就是通过查看组织内使用的文档和文件来确定基础的过程,这些过程即需求。这种方法不应该

作为一种需求收集技术,而应该作为一种避免更密集的访谈的手段和建模工作的基础。

文档考古学工作从收集所有文档、报告、表格、文件(实际上是所有用来记录和传递信息的东西)的样本开始。正常的电话通话不应被排除在外。

查看文档(为简单起见,术语“文档”用宋代指上面所有的东西),寻找名词,或“东西”。这些可能是表格的列标题、表格中命名的矩形框,或只是文档里部分数据的名称。

对每个名词,问以下问题:

●此物的目的是什么?

●谁用它?为什么用它?用它做什么?

●系统都利用它来做些什么?

●如果我有A物,就一定要有B物,并且一定不能有C物吗?

●此物会有一个值吗?例如,它有一个数字或代码或数量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它属于哪些东西组成的集合? (数据建模的热心者会立即意识到需要找到拥有该属性的实体。)

●此物的用途是什么?

●文档中是否包含了一组重复的事物?

●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些事物的集合称为什么?

●我能找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吗?

●什么过程建立了它们之间的联系?

●每件事物附加的规则是什么?换言之,哪部分业务策略涉及该事物?

●什么过程确保了这些规则会被遵守?

●什么文档带给用户最多问题?

这些问题本身不会揭示所有的系统需求。然而,它们会给您充足的材料以及进一步调查的方向。我们也建议您把文档考古学作为数据建模方法的一部分。通过数据建模提出的问题总是非常富有启发性。

制作需求录像带(过程说明2.1.7)

录像带可以用于协助开发软件。用户和开发者参与研讨会和头脑风暴,过程被制成录像带。访谈和现场观察到的事实也被制成录像带。录像带首要目的是记录过程,其次是确认过程。另外,录像带还可以给那些没机会与用户面对面的开发者看。

录像带可以作为访谈和用户工作现场的观察的联系。用户有他们自己的完成任务的方式。他们对自己所使用的信息有自己的分类方法,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他们所处的情况看来,这些方法很起作用。因此,通过录像来捕捉用户的工作,您就捕捉到了他们完成工作的方法和他们的考虑,而不是把您自己的期望和喜好强加于他们。

录像带的使用可以更结构化,每次一个用况或事件。选择一个用况,要求用户按活动中遇到的典型场景走一遍。当他们工作时,用户描述一些特殊情况,他们用到的附加信息,异常情况等等。耸肩、做苦相和手势通常在笔录方式中都会略去,而录像会忠实记录下来,以便将来回放和分析。

召开用况研讨会(过程说明2.1.8)

研讨会在合适的顾客/用户与需求调研团队之间进行。研讨会的第一部分是得到场景,这需要用户/顾客提供信息,要点是从头到尾讨论一个用况/事件并从用户那里得到本质的东西,即当事件发生时必须进行的工作。您将试图确定一系列用户可识别的步骤,在该事件发生时完成工作。您要求用户确认/改进/改变您写下的那些步骤。由此得到的用况场景是该用况的一个很粗的需求草案。

在用况研讨会之后,需求工程师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从用况场景中导出并明确单个的需求。

构建事件模型(过程说明2.1.9)

您将关注系统的功能性部分。根据构成整个系统的业务事件将它进行分解。我们将使用术语“事件”来标识这种分解,作为一种方便的方式来关注系统的每项功能。

将系统按事件分解的目的是以一种一致的和可交流的方式将系统进行切分。事件分解就像是一把特别的刀,将系统切成逻辑上的、相互间联系最小的块。但是,除了简洁性之外,它还提供了一些好处:

●事件间的联系非常小,因此您可以对各部分单独研究,不必陷入到系统的所有细节中去;

●事件可以很容易地根据功能点进行度量,或使用其他度量方法。因此它易于基于实际的度量进行工作量估计;

●管理者可以使用事件分解来监视进展。

●对需求过程的主要好处是,事件让您能够分离系统的行为,以一种用户熟悉的方式来处理系统的功能。发现事件:

●工作上下文范围(work context)是识别事件的最佳地方。所有把系统和外界联系起来的数据流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事件的一部分。从寻找相邻系统开始,相邻系统与待开发的系统通信。每个联系这些系统的分离的业务数据流都是一个潜在的事件,其中的一些只是简单的数据流,要求系统存储:其他一些将是与相邻系统的复杂的交互过程,一直持续到这一部分业务完成。

●有一些从系统流出的数据,起因是一个暂时的事件。根据这一点来识别更多的事件。最后,您必须考虑到与系统相关的所有数据流。这些数据流要么触发某个事件,要么是某个事件的结果。有些事件同时有进出的数据流。

当您列出了所有的事件,请考虑每个事件的功能。可能需要对某些事件进行建模,目的是能将需求看得更清楚。但是,在这一阶段,您应该避免陷于详细的建模工作。我们建议,场景模型可以作为一个工具,它对每个功能给出足够的描述,让您能编写它的功能性需求。

构建场景模型(过程说明2.1.10)

场景是一些确定的故事,说明用户操作目标系统的可能的方式。构建场景的目的是说明用户对某个特定事件的看法,并用于澄清一项需求的含意。

场景可以使用多种媒介来构建。最简单的场景可能是纯文本,但更多的可能是图片或图解。实际上您可以使用任何用户觉得满意的格式和媒介。

图解2.2 确定产品范围

研究相邻系统(过程说明2.2.1)

针对每个业务事件:

●如果您在学习工作的过程中已经建立了事件—响应模型,那么使用该模型来研究相邻系统和事件处理:

否则

●根据您对该事件的了解以及事件的复杂程度,勾画一个事件—响应模型可能会有帮助。

* 寻找业务机会,即产品如何在项目限制条件下达成产品目标 *

对每个与相邻系统联系的输入、输出数据流和处理过程,考虑系统的限制条件和工作上下文范围,并问以下问题:

●为了提供或利用该接口,相邻系统需要做些什么?

●我们对相邻系统的研究是否足够识别出业务机会?

●是否有一些由相邻系统完成的工作可以由本产品完成?

●是否有一些由处理过程完成的过程可以由本产品完成?

●是否存在一些机会,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完成工作?

●相邻系统最渴望的、期望的和考虑过的是哪些东西?

定义用况边界(过程说明2.2.2)

* 为业务事件确定用况 *

针对每个业务事件:

●考虑业务机会;

●复审工作知识。

* 决定产品和参与者(actor)之间的边界 *

针对每个用况(一个业务事件可能有多个用况):

●确定参与者的名称;

●确定用况名称;

●定义用况边界数据;

●通过将该用况加入用况图,记录下产品上下文范围;

●确保您跟踪了与该用况相关的业务事件名称。

* 如果用况数超过15-20个,用况图会变得过于复杂,这时需要画一个分层的用况图 *

图解2.3 进行事件勘察

收集业务事件知识(过程说明2.3.1)

这项活动是观察所有的工作知识,这些知识存在于每个业务事件中。使用事件边界作为收集所有工作知识和知识来源的指导。这项活动的成果是学习详细的工作的起点。

针对每个业务事件:

●查找任何可能包含与该事件相关的工作知识的文档;

●查找报告、表格、规范、用户手册、组织图表、可行性研究、产品文档、市场广告等任何可能包含深藏起来的需求的文档;

●列出工作知识的来源名称:

——在工作上下文范围边界之内的人:

——相邻系统:

——在工作上下文范围边界之外的人;

——一个可能具有该事件知识的团体名称:

●是否存在一些领域模型包含了该事件的知识?

●是否存在一些可重用的需求包含了该事件的知识?

选择合适的网罗技术(过程说明2.3.2)

为了选择最合适的业务事件网罗技术,您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可能的知识来源是什么?

●您在寻找哪一类型的需求:业务策略结构、存储数据、人机界面、基本活动?

●您能直接与人交谈吗?

●这种知识是有意识的、无意识的还是从没想到过的?

以下是一些网罗技术的优点:

复查当前状况:

●善于揭示无意识的需求:

●有助于增加新的需求或对现有系统作维护性改动:

●作为业务过程再工程的基础。

做用户的学徒:

●有助于揭示无意识的需求和有意识的需求;

●如果用户因“太忙”而无法交谈,这种方法很有用。

确定根本需求:

●有助于将需求和解决方案分离;

●是理解系统的真正目标的一个好办法:

●有助于揭示无意识的需求,同时提供见解,触发从没想到过的需求。

用户访谈:

●发现有意识的需求的奸办法。

头脑风暴:

●有助于发现从没想到过的需求。当发明了新产品,而潜在用户的情况不太清楚时,这很有用。用况研讨会:

●让用户参与解释模糊、复杂、困难的事件;

●善于揭示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需求。

文档考古学:

●用于信息来源己被文档化的情况。

构建事件模型:

●如果业务事件的边界较模糊,那么通过建立一些详细的模型进行调查。制作需求录像带

●当用户时间有限时很有用。可以在以后让一组人来研究、分析和使用。

●在上下文范围模糊时有帮助。

询问澄清问题(过程说明2.4)

复查需求问题和系统限制条件问题。使用需求模板作为辅助。

●您能确定需求类型吗?

●是否存在这类需求的度量实例?

●哪个风险承担者最有可能提供这些问题的答案?

●问这个问题最好的媒介/方式是什么?

●您的问题应该包括了已知需求的所有东西。

图解3 编写需求

确定潜在需求(过程说明3.1)

设置上下文范围并针对逻辑的、互联的部分工作,得到的成果并不能发现全部的需求。许多单个的需求是通过对知识的网罗来发现的。

本过程分析潜在需求,这些需求是通过网罗发现的。

针对每项潜在需求:

●在产品必须执行的操作后面,用这样的格式写下一段描述:该产品应该……

●用一个唯一的号码标识该需求;

●复查产品上下文范围,看看是否能确定与该需求有关的用况:

●记录下该需求的来源(最好是人的姓名);

●记录下该需求的根本原因,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该需求对业务来说是重要的?

确定功能性需求(过程说明3.2)

针对产品上下文范围中的每个用况:

*当用况很大,或《艮复杂,或不熟悉时,直接从用况跳到需求是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用况的步骤提供了迈向需求的垫脚石。*

从参与者的视角,列出所有步骤的清单,这些步骤是产品为了完成用况定义的工作必须执行的。

针对每个用况步骤:

*通过将每个用况步骤分解为可测试的一句话说明来发现功能性需求。问一下为了完成这一步工作,产品必须做些什么。下面是一些有帮助的问题:*

●该产品必须接收怎样的数据?

●该产品必须产生怎样的数据?

●产品必须记录怎样的数据?

●产品必须做怎样的检查?

●产品必须做怎样的判断?

●产品必须做怎样的计算?

上述的每个问题都可能产生一些功能需求。

针对每项需求:

●在产品必须执行的操作后面,用这样的格式写下一段描述:该产品应该……

●用一个唯一的号码标识该需求;

●附上该需求的用况号;

●记录下该需求的来源(最好是人的姓名);

●记录下该需求的根本原因。问一个问题:为什么该需求对业务来说是重要的?

确定组合需求(过程说明3.3)

一项组合需求指的是,某项需求没有自己的可测试的验收标准。换言之,它是一组其他的单独可测试的需求的“小结”。

对于讨论互助组需求的组合效果,组合需求是一种有用的方式。有时候,‘项组合意味着存在模糊或不确定的地方。

组合需求常常被称为“高层次需求”。

对每个用况有一个高层次需求是很有用的,这样您可以在用况这一层对需求进行总结,同时又保持组成该用况的可测试需求之间的联系。

当您确定一个组合需求时,请确保这样做有足够的理由,而不只是把这种泛泛而谈作为一种逃避的方法。

将需求规范化(过程说明3.4)

请参考与需求模板打包在一起的需求项框架。

针对每项需求,用该需求项框架作为指导,确定需求项框架上提到的每一项。

对每种类型需求更详细的建议和例子,请参考需求模板。

将系统限制条件规范化(过程说明3.5)

请参考与需求模板打包在一起的需求项框架。

针对产品目标和项目限制条件,用该需求项框架作为指导,确定需求项框架上提到的每一项。

对其他类型的系统限制条件(客户、顾客、用户……),请参考需求模板。

对每种类型系统限制条件的更详细的建议和例子,请参考需求模板。

确定非功能性需求(过程说明3.6)

您可以使用功能性需求作为帮助发现非功能性需求的触发器,可以使用以下的方法:

针对每个用况:

针对每个功能性需求:

针对需求模板中列出的每种类型的非功能性需求:

是否存在一个或多个非功能性需求支持该功能性需求?

您也可以采用站在更高层次的方法,通过比较用况与每种类型的非功能性需求来寻找非功能性需求。

编写功能性验收标准(过程说明3.7)

本过程的目标是根据一项需求,运用工作知识,得到功能性需求的需求验收标准。

本过程是寻找无二义性的标准,这样可以把所有对需求的解决方案归为两类:满足需求或不满足需求。

模板包含了许多如何确定需求度量方法的例子。

针对每项需求:

功能性需求的验收标准明确了如何判断产品是否成功完成了要求的动作。

假定您已经定义了一些术语(参看需求模板的第5节),并用这些术语描述了需求及其目的/关系,那么您的验收标准将采用以下方式:

●指定取得的数据将与指定输入……的数据相符:

●指定检查过的数据将与指定的检查规则……相符;

●计算的结果将与指定的……算法相符;

●指定记录的数据将与指定取得的数据……相符。

换言之,如果您的术语已经有了无二义性的定义,它将作为功能性需求验收标准定义的一部分。

编写非功能性验收标准(过程说明3.8)

本过程的目标是根据一项需求,运用工作知识,得到非功能性需求的需求验收标准。

本过程是寻找无二义性的标准,这样可以把所有对需求的解决方案归为两类:满足需求或不满足需求。

产品需求分析思路

产品需求分析(上) –理论流程 作者: 唐杰 分类: 产品设计 发布时间: 2014-05-03 14:29 好几个朋友让我分享一下产品需求分析,我想了好久也没发现有什么可说的。这主要是我在工作中很少把需求分析当成规范性的操作流程,通常我都是在脑海里直接判断需求,而且在绝大多数的公司里,也没有规范的需求分析标准,常常都是由诸多因素直接影响并决定了需求。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职业属性决定的,因为产品类的工作带有很多主观性因素。 既然要讲产品需求分析,那么就先要知道这在产品实现过程中处于哪个环节。无论是新产品还是迭代产品,首先由想法产生需求,然后需求汇集并分析,放弃掉不需要的,暂缓不紧急的,然后整理出需要下一步执行的,最终形成产品需求文档并实施。 在汇集分析之前,需求的产生来自各个方面,由不同的人产生想法并表述反馈给产品经理,因此产生需求,主要来自公司内部(老板、其他部门或同事)、产品经理自己(策划、挖掘)、外部(用户、客户、伙伴)。 通过上面的梳理,我们就清晰的认识到,产品需求分析实际上就是需求决策。无论是自己的创新想法,还是市场调研,或者说来自其他方面的需求,最终汇集到产品经理手里的需求分析,就是决策哪些要做、为什么要做、怎么做,同时也要给出哪些不能做、哪些暂缓做、为什么不能或暂缓。 需求分析之前我们先要对需求进行分类,每个公司或产品都有不一样的分类喜好,通常有功能类、数据类、运营类、体验类、设计类等等,分完类之后再对需求进行权重考虑并决策。 需求决策有三个基本考虑因素,分别是战略定位、产品定位、用户需求。这是一个层级的关系,战略定位决定了产品的位置,有些公司的产品在战略上只是需要有这样一个产品,也仅仅是需要有,有不代表非要做好,既然不要做好,也就不会有大的资源投入,更谈不上需求的迭代,所以战略定位是首要的需求决策因素。其次是产品定位,产品定位决定了哪些需求是必要的,哪些需求是多余的,同时也影响着用户需求的取舍。 基于三大考虑因素,我们对需求进行了筛选,之后还需要进行分位,即使用“四象限定位法”进行需求分位,将需求划分成“重要又急需、重要但不急需、不重要但急需、不重要也

企业标准产品图样基本要求

产品图样基本要求 2012-02-15发布2012-03-01实施

前言 产品图样是产品制作的重要依据。产品图样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

Q/XW J10001-2012 产品图样基本要求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制的产品图样的总则、数据选择与处理规则、单位、制图规则、互换性要素、焊缝表示、材料标注、表面保护、图样绘制、技术要求的书写。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绘制的产品图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1-2006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 技术产品文件中表面结构的表示法 GB/T 221-2000 钢铁产品牌号表示方法 GB/T 321-2005 优先数和优先数系 GB/T 324-1988 焊缝符号表示法 GB/T 1182-1996 形状和位置公差通则、定义、符号和图样表示法 GB/T 1184-1996 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 GB/T 1250-1989 极限数值的表示方法和判定方法 GB/T 1800.2-1998 极限与配合基础第2部分:公差、偏差和配合的基本规定 GB/T 1800.3-1998 极限与配合基础第3部分: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数值表 GB/T 1800.4-1999 极限与配合标准公差等级和孔、轴的极限偏差表 GB/T 1801-1999 公差与配合公差带和配合的选择 GB/T 1803-2003 公差与配合尺寸至18mm孔、轴公差带 GB/T 1804-2000 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 GB 3100-1993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GB/T 3672.1-2002 橡胶制品的公差第1部分:尺寸公差 GB/T 3672.2-2002 橡胶制品的公差第2部分:几何公差 GB/T 4457.5-1984 机制制图剖面符号 GB/T 4458.1-2002 机械制图图样画法视图 GB/T 4458.2-2003 机械制图装配图中零部件的序号及其编排方法 GB/T 4458.4-2003 机械制图尺寸注法 1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 术语

湖北合加环境设备有限公司内部标准 YFB / T 021-2011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术语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司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的术语。 本标准适用于公司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中有关的术语。公司外部相关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中的有关术语,在不会产生歧义的情况下可以参照使用。 本标准应用于公司的产品研发、生产组织、工艺服务、品质控制、产品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过程。 2.引用标准 GB 1.3 标准化工作导则产品标准编写规定。 3.产品及产品组成部分的术语 3.1 产品 公司向用户或市场以商品形式提供的制成品。 3.2 成套装置(设备、机组) 公司一般情况下不采用装配生产过程连接,但用于完成有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产品总和。 3.3 零件 零件是不采用装配工序制成的单一成品。 3.4 总成(部件) 由两个及若干个组成部分(零件、总成和部件),以可拆或不可拆的形式组成的成品。分总成(部件)也可由零件、总成(部件)以可拆或不可拆的形式组成。 3.5 专用件 本产品专用的零部件。 3.6 借用件 在不同产品或同一产品的不同总成(部件)中重复使用的非标准的零部件。 3.7 通用件

可以在不同产品或同类型产品不同零部件的产品中互换的标准(或非标准的)零部件。 3.8 标准件 经过优选、简化、统一,并给予标准代号的零部件。 3.9 外购件 公司产品中相关组成部分,从市场上选择采购成熟优质的商品,作为功能零部件。 3.10 外协件 公司产品中采用由其他公司(企业)按照技术协议、供货合同生产的零部件。3.11 修理件 专供维修装配用的,且某些配合尺寸是在其标准尺寸的基础上加大(缩小)的零部件。 3.12 附件 供用户安装、调整和使用产品所必需的专用工具和检测仪表,或为产品完成多种功能(用途)必需的,而又不能同时装配在产品上的组成部分。 3.13 易损件 产品在正常使用(运转)过程中容易损坏和在规定期间必需更换的零部件。 3.14 备件 保证产品用户的使用和维修,供给备用的易损件和其它零部件。 3.15 运输件 用于产品零部件在运输过程中便于操纵、防止污损散落非产品自身的零部件。 4.产品研发设计和试制阶段的术语 4.1 初步设计 为研究确定产品最佳设计方案而进行的工作。 4.2 技术设计 对产品的结构、参数进行设计,验算并绘制产品总图及主要零部件图样的工作。 4.3 工作图设计 根据技术设计,绘制全部工作图样和编制必需的设计文件的工作。 4.4 样品(车、机)试制 验证新产品的结构、性能、工作图样及设计文件的正确性所进行的试制工作。4.5 小批试制

产品需求分析解析

产品需求分析:从用户到需求文档的历练 产品定位 这是产品设计的方向,也是需求文档和设计产出的判断标准。此外,产品定位也是团队成员形成统一的目标和对产品的认识,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可以这么说,产品定位是需求中的需求。 那什么是产品定位呢? 一些产品经理和设计师沟通时候,往往会把功能、业务逻辑梳理得很清楚,但却忘记了把产品主要面向对象、他们的使用场景如何,还有产品的功能、特色等也说清楚,这就会导致设计师很难做决策。 这里可以看出,产品定位实际上就是关于产品的目标,范围、特征等约束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产品定义和用户需求。

产品定义由PM得出,用户需求由UED得出,但这一般只出现在大型项目or有充足团队配置的情况中,实战案例更多是PM一手操办,Orz,三头六臂的哪(P)吒(M)啊。 其中产品定义中的主要功能、产品特色和用户需求中的目标用户形成了产品定位中最核心的内容,是产品设计最主要的依据和方向。 产品定义 产品定义就是用一句话概括某个产品,一般可以这么说: 该产品主要面向XX用户提供XX功能,具有XX特色。 这里可能会有疑问,对于一些全用户的产品例如微信、淘宝怎样准确描述呢?这其实有个小小的误区,对于这些发展历程已久,业务迭代升级变化较大的产品,现在的意识形态早已不是当初的样子。微信当初不就是想取代手机短信的功能吗。所以产品定义也是会升级迭代的。 如果你的产品很难用一句话描述清楚,要么就是定位不清晰、方向不明确,要么你正在做的是类似微信一样的超级产品,企图连接一切。而对于创业者来说,连自己都无法流利简洁描述你的产品,那么跟着混的兄弟似乎就要对这个leader多一点存疑了。 举个栗子:陌陌 使用人群:80后、90后单身人群 主要功能:发展基于地理位置的陌生关系 产品特色:LBS搜索用户和群组 有了产品定义之后,可以迫使产品经理努力思考产品的方向和机会,在竞争中寻找差异化,也限定大致的范围,让团队不至于茫然。 用户需求

[机械制造行业]机械制图知识产品图样技术要求

(机械制造行业)机械制图知识产品图样技术要求

产品图样技术要求一览表一、一般技术要求 制件去除表面氧化皮; 制件不得有划痕、擦伤等损伤零件表面的缺陷; 去除毛刺飞边; 锐角倒钝; 未注倒角均为0.5×45%%d; 未注越程槽均为1.2×0.3; 表面平整无毛刺; 二、未注公差技术要求(金属件) 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GB/T1804-m; 未注形位公差按GB/T1184-K; 未注长度尺寸允许偏差±0.5; 三、表面处理技术要求 表面镀白(黑)锌处理; 表面喷漆(喷塑)处理; 表面发黑处理; 表面电泳处理; 表面镀铬处理; 表面抛光处理; 表面滚花,直纹(网纹)m=0.4GB/T6403.3;四、热处理技术要求

制件氮化450-480HV; 制件毛坯须调质处理220-260HB; 制件调质处理30-35HRC; 制件高频淬火45~50HRC; 制件渗碳处理,深度>0.1; 制件进行高温回火处理; 制件整体淬火40-45HRC; 五、铸件技术要求 1、压铸件技术要求 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按GB/T1804-m; 未注形位公差按GB/T1184-K; 未注倒角均为0.5×45%%d; 未注壁厚2.5;未注筋板1.5~2; 未注过渡圆角R0.5-R2;未注脱模斜度≤1%%d; 制件饱满光洁、无气孔、缩松、裂纹、夹渣、缺料等缺陷; 各脱模顶料推杆压痕均应低于该制件表面0.2; 制件要求符合GB/T15114《铝合金压铸件》标准规定; 表面喷漆(喷塑)处理,不得污染到已加工表面; 加工表面在表面处理后加工,加工后涂油保护; 未注尺寸参照三维造型; 制件表面处理及其它要求按客户定; 2、砂型铸造技术要求

JB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编号原则

JB/T5054.4-2000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编号原则 前言 本标准根据企业中实施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的需要,参照GB/T 17825.3—1999,《CAD文件管理编号原则》的规定,对JB/T 5054.4-1999《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编号原则》(原ZB/T J01 035.4-90)进行了修改与调整: 1.增加了第3章“基本原则”,原第3章调为第4章“一般要求”。 2.增加了不同介质CAD图或设计文件的编号应与企业计算机辅助管理信息分类编码相协调的要求; 3.附录A为“提示的附录”,名称改为“常用设计文件尾注号”并增加了设计决策阶段的设计文件及“早期故障分析”等文件的尾注号。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JB/T 5054.4-1999。 本标准由全国技术产品文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井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机械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机械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东拜、孟宪培。 JB/T5054.4-2000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编号原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机械工业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包括CAD图和设计文件(以下简称图样和文件或CAD文件)编号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机械工业产品图样和文件的编号,企业可参照本标准制定细则。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7710-1999 数据处理校验码系统 JB/T 5054.8-1991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通用件和借用件管理办法 JB/T 8823-1998 机械工业企业计算机辅助管理信息分类编码导则 3 基本原则 3.1 图样和文件编号一般可采用下列字符:

产品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如何搞定市场需求

产品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如何搞定市场需求 主讲:董奎(十多年高科技企业的研发与管理实践经验,在某著名高科技企业工作期间,先后担当项目经理、系统工程师、产品经理、软件部经理) 课程对象:企业CEO/总经理、研发总监、研发经理/项目经理/技术经理/产品经理、产品规划专家等。 授课方式:讲师讲授+视频演绎+案例研讨+角色扮演+讲师点评。 【课程背景】 通过和众多国内科技企业接触,发现这些企业中普遍存在: 1、技术很牛,但最终倒闭的公司一大推;被技术人员嗤之以鼻的公司,反而活的还不错 2、研发从早忙到晚,产品开发的不少,但市场成功的产品屈指可数,开发的越多,死得越快 3、产品开发闭门造车,关注技术,不关注客户;产品开发出来才找客户、找卖点 4、了解市场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了解市场,不知道需求应该谁负责 5、需求准确把握决定产品成败,但没有人关注需求,即使偶尔想关注也不知道如何关注 6、需求的表达不够结构化,充斥着“故事会”格式的需求,直接影响了不同团队对需求理解的一致性 7、缺少完备的需求收集、汇总、分析机制,“公司神经末梢与大脑失去联系” 8、不能从自身能力提升来引导客户需求,反而天天在抱怨客户需求经常变动 9、针对需求大家“吵成一锅粥”:公司与客户吵,市场与开发吵,开发与测试吵,…… 不能满足客户需求、给客户创造价值,再牛的技术也没有价值。根据权威机构统计项目缺陷的56%来源于需求定义错误,80%的缺陷修复成本用于修复需求导致的错误,把技术变成金钱的不二选择关注、锁定、满足市场需求,创造客户价值。【课程重点】 1、如何确定目标客户,如何分析需求关系人?

2、如何从市场(客户)角度进行有效的客户需求收集? 3、围绕产品成功2个核心因素差异化+成本优势,整理产品需求 4、如何对客户需求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产品包需求? 5、如何基于产品需求与竞争友商对比分析,确定我们的核心诉求,形成产品概念? 课程贯穿案例分享,详细讲解目标客户?客户要求?客户需求?产品包需求?产品概念确定全过程,详细讲解把技术转变为金钱的方法和工具(利润区、回溯分析、决策模型分析、KJ、$APPEALS、BSA、概念定义7个核心秘诀、破坏性创新的3石蕊实验、SweetPoint模型、基于不同产品生命周期的12个创新思路等),提升产品的竞争力,确保市场成功、财务成功。 【课程价值】 1、掌握从市场角度进行有效的客户需求收集的机制和方法,筛选高质量的客户需求; 2、掌握对客户需求进行整理、分类、分析的方法,提高各个角色对需求理解的一致性,最终形成产品包需求,明确产品的竞争优势与卖点; 3、掌握外部需求和内部需求一体化管理的机制,从而降低产品的端到端生命周期成本; 4、掌握产品核心诉求的提炼方法,确定有吸引力的产品概念; 5、掌握支撑研发需求工程各个阶段工作运作的工具和操作方法; 【培训内容】 一、案例分享 二、六个基本概念 1、什么是客户? 1)客户、用户、目标客户、潜在客户、可以送给竞争友商的毒药客户 2、什么是需求? 1)WANTS/NEEDS/DEMANDS、真假需求、客户需求、用户需求、产品需求、设计需求、需求规格、技术需求、非技术需求 2)案例:某运营上广告折射对需求五层次的理解 3、需求工作的2个基本点:

软件工程作业第一章

1-1什么是软件危机?它有哪些典型表现?为什么会出现软件危机? 软件危机:在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严重问题。 典型表现:软件总是超出预算、落后于进度表,而且产品质量不可靠、维护困难等。 危机原因: 1、软件受其自身特点的影响,生产过程不象硬件那样规范,受人的因素和外界影响很大,在软件生产的各阶段都会引入不同程度的错误,造成不能预期完成任务,致使成本上升,甚至导致软件失败。 2、主客观不相适应。 ●客观上:软件规模增大、功能要求越来越复杂,需求不断变化等; ●主观上:传统的个体化开发观念和方法的影响,无开发过程指导,无开发过程管理;由于主客观矛盾,必然产生软件质量差、开发超期、超预算、维护困难等现象。 1-3 什么是软件工程?它有哪些本质特性?怎样用软件工程消除软件危机? ?基本思想:是强调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应用工程化原则,解决软件的整体质量较低、最后期限和费用没有保证等问题。 ?软件工程定义:是指导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的一门工程学科。采用工程的概念、原理、技术和方法来开发与维护软件,把经过时间考验而证明正确的管理技术和当前能够得到的最好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以经济地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并有效地维护它. ?软件工程的根本在于提高软件的质量与生产率,最终实现软件的工业化生产。 本质特性:P6 消除软件危机:软件工程基本原理7条。 1-6 什么是软件过程?它与软件工程方法学有何关系? ?软件过程:是为了获得高质量软件所需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的框架,它规定了完成各项任

务的工作步骤。

?过程定义了运用方法的顺序、应该交付的文档资料、为保证软件质量和协调变化所需要采取的管理措施,以及标志软件开发各个阶段任务完成的里程碑。 关系:是软件工程方法学包含3个要素(方法、工具和过程)之一。 1-7 什么是软件生命周期模型?试比较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增量模型和螺旋模型、喷泉模型的优缺点,说明每种模型的适用范围。 生命周期模型规定了把生命周期划分成哪些阶段及各个阶段的执行顺序,因此,也称为过程模型。 瀑布模型:它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基本活动,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优点:文档驱动。 强迫开发人员采用规范的方法;严格地规定了每个阶段必须提交的文档;要求每个阶段交出的所有产品都必须经过质量保证小组的仔细验证。遵守瀑布模型的文档约束,将使软件维护变得比较容易一些。 缺点:系统可能不满足需求,用户仅仅通过写在纸上的静态的规格说明,很难全面正确地认识动态的软件产品 适用范围:软件需求明确。 原型模型:在初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提供快速的软件建造工具,开发出一个功能并不十分完善的可实际运行的系统,即原型。需求分析入手快速、表达直观、容易交流。重点解决瀑布模型需求分析入手难的问题。 优点:关注满足需求。

产品图样制图规范

产品图样制图规范 版本V1.0 发布日期:2018.10.20 实施日期:2018.11.01

目录 1 范围 (3) 2 术语和定义 (3) 2.1 零件图 (3) 2.2 装配图(部件图) (3) 2.3 外形图 (3) 2.4 原理图 (4) 2.5 接线图 (4)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4) 4 产品图样格式 (5) 4.1 产品图样的幅面和格式 (5) 4.2 标题栏 (6) 4.3 明细栏 (7) 4.4 代号栏 (7) 4.5 附加栏 (8) 5 产品图样要求 (8) 5.1 总则 (8) 5.2 产品图样的绘制 (8) 5.3 尺寸、尺寸公差表示法 (9) 5.4 形状和位置公差表示法 (9) 5.5 未注公差表示法 (9) 5.6 表面粗糙度、热处理、焊接符号、金属镀层和化学处理表示法 (9) 5.7 图形符号的表示 (9) 5.8 图线 (10) 5.9 尺寸线箭头符号 (10) 5.10 汉字、数字、字母及符号在图样中的标注 (10) 5.11 零件图 (14) 5.12 装配图(部件图) (14) 5.13 外形图 (15) 5.14 原理图 (15) 5.15 接线图 (15) 5.16 技术要求的书写 (16)

1 范围 本标准适用公司产品图样的设计。 2 术语和定义 2.1 零件图 制造与检验零件用的图样,包括必要的数据和技术要求等内容。 2.2 装配图(部件图) 表达产品中零、部件间连接关系及反映其全部组成情况的图样,包括装配(加工)与检验必需的数据和技术要求等。 2.3 外形图 表达产品外部轮廓、安装和连接尺寸的图样,必要时尚应注明突出部分的距离,以及操纵件、运动件的活动极限位置尺寸。 2.4 原理图 表达产品工作程序、功能及其组成部分的结构、动作等原理的简图。如:电气原理图、液压原理图等。 2.5 接线图 根据电气原理图表明系统中各电气元件间安装、连接、布线的工作图样。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所有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 131 机械制图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其注法 GB/T 324 焊缝符号表示法 GB/T 1182 形状和位置公差通则、定义、符号和图样表示法 GB/T 1184 形状和位置公差未注公差值 GB/T 1804 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 GB 3100 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 GB 3101 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 GB 3102 量和单位 GB/T 3672.1 橡胶制品的公差第1部分:尺寸公差 GB/T 4249 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公差原则 GB/T 4457.4 机械制图图样画法图线 GB/T 4457.5 机械制图剖面区域的表示法 GB/T 4458.1 机械制图图样画法视图 GB/T 4458.4 机械制图尺寸注法

需求分析(一)概念、方法、实践步骤

需求分析(一)概念、方法、实践步骤 1.概念、方法、实践步骤 需求分析阶段主要通过收集、分析、导出的方法,将客户、业务、用户的需求转换为对应的(软件)系统需求的过程。典型的工作产品:软件需求说明(Software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s,以下简称SRS)其主要包括系统基本概要、业务功能、系统功能(性能、安全性、信赖性、扩充性、移植性、多语言对应性等要求)、接口功能要求等内容。 1.1 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活动 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活动可以分为需求开发、需求管理2类: 需求开发通过对客户、业务、用户、原系统等调查获取原始的需求,经过需求分析逐步识别并使业务具体化,通过形成制作规格说明书(或SRS)使业务系统化,项目团队同客户、用户逐步达成共识对需求得以最终确认,其间可以通过系统建模、POC等方式评估需求的可实现性。 需求管理在需求开发过程中,通过需求范围认定、需求形式化记录、需求数据库建立、需求状态跟踪、需求变更分析和波动评估、需求评审控制等活动,通过使用需求管理工具等手段,实现对系统需求按基线进行控制和管理。其核心内容变更管理、版本管理以及需求跟踪。 1.2 需求开发的主要概念以及核心步骤 业务需求反映了企业或组织对(软件)系统的业务要求,通常也包含问题或机会的定义。问题是指企业或组织运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例如物资供应脱节、用户投诉量大、客户流失率较高等。机会是指抓住外部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机会,以便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例如电子商务、网上银行、基于即时通信的工作协同系统等。业务需求通常由管理人员提出,业务需

求的解决往往要结合制度、(人员)能力、系统功能等多方面综合解决。另外,业务需求也反映了企业或组织对(软件)系统的高层次目标要求,就是系统的建设的目的以及目标。 用户需求是指描述用户使用(软件)系统需要完成什么任务,怎么完成的需求,通常是在问题定义(业务需求)的基础上进用户访谈、调查,对用户使用的场景进行整理,从而建立用户角度的需求。解决如何使用(软件)系统完成具体工作。 软件系统需求是在业务需求的指导下,对用户需求进行整理、分析、提炼,从而指导开发的、更精确的、规格化的需求。一般来说,软件需求可以作为软件验收依据与合同契约。软件系统需求可以分为业务功能需求、系统功能需求、设计约束等方面的内容。 ?业务功能需求:(软件)系统必须完成的业务功能,即为了向它的用户提供有用的 功能,产品必须执行的动作。这部分工作将分散的用户零散的需求采用结构化的方 法去定义,以便支撑后续的设计、开发、测试。 ?系统功能需求:(软件)系统必须具备的功能、性能、属性。包括系统性能(功能 速度、响应时间、恢复时间等等)、可靠性、易用性、安全性、移植、部署等方面 的内容需求。 ?设计约束的需求:影响系统实现的各种设计约束,包括开发语言、数据完整性方针、 资源的限制、运行的环境的要求等等。 2.主要流程 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活动围绕需求开发进行,包括制定及修改需求开发计划、开展需求调查以及分析、需求验证、需求规则说明制作、需求确认几个步骤。 1.制定及修改需求开发计划包括建立需求团队的组织并授权、对需求分析阶段的WBS 进行分解、协商并制定调查分析以及评审计划、评估工作量等等方面的内容,其目的是保证各项活动有序、可控的进行。 2.需求调查以及分析的过程,主要活动通过沟通、收集项目中的各级关系人的需求,形成需求调查报告。需求调查通过现场参观、开调查会、业务专家培训、询问沟通、设计调查表并调查、收集查阅记录等方式获取客户、用户各级组织对(软件)系统需求,分析并识别客户以及用户的需要、期望、业务要求,归纳整理后形成需求调查报告。 3.需求验证环节主要通过原型(Prototype)、POC(Proof of Concept)、用例(Use Case)或简单的功能列表的方式同客户、用户沟通逐步将业务需求、用户需求等转化为软件系统需求。 ?原型(Prototype)模拟最终软件的屏幕显示,这样用户可以看到最终软件将是什么样,有些原型可以模拟实际的操作,对关键的输入输出数据也可以一定 程度的模拟。对于用户体验为主的系统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POC(Proof Of Concept)原意是“为观点提供证据”。对于关键的技术或者业务模型,论证需求、设计的可实施性,评估和确认概念设计方案,POC的评 价可能引起需求和设计的调整。一般来说,进行POC的条件:1. 论证业务中 涉及到的模型或者算法的可行性。2. 论证技术模型实现的可行性、成本等。 ?用例(Use Case):对(软件)系统如何反应外界请求的描述,是一种通过用户的使用场景来获取需求的技术。每个用例提供了一个或多个场景,该场景说

软件工程课后练习1

第一章 1、软件由计算机程序、数据和组成。 2、软件与硬件有很大的区别,它是一种抽象的实体。 3、软件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程序设计、程序系统和。 4、软件工程的三个基本要素包括、和。 5、瀑布模型是将软件生存周期的各个活动规定为以顺序连接的若干阶段的模型。它规定了各阶段的活动由前至后,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 6、原型模型是一种非整体开发模型。先开发一个软件,完成部分主要功能,展示给用户并征求意见,然后逐步完善,最终获得满意产品。 7、螺旋模型将开发过程分为若干个螺旋周期。在每个螺旋周期内分为四个工作步骤:制定计划、、实施工程、。 1、软件产品的生产过程主要是 ____。 A. 制造 B. 复制 C. 开发 2、是将系统化的、规范的、可定量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 A. 软件过程 B. 软件生存周期 C. 软件工程 3、全面准确地描述“软件系统必须要做什么”是以下____阶段的主要任务。 A. 可行性研究 B. 需求分析 C. 软件设计 D. 程序编码 4、软件生存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是____阶段。 A. 需求分析 B. 软件设计 C. 软件测试 D. 软件运行/维护 5、以下叙述中不属于软件危机的主要表现是____。

A. 软件成本太高 B. 软件产品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C. 软件开发人员明显不足 D. 软件开发效率低 6、在以下软件过程模型中,___适合于大型软件的开发,并引入了风险分析的概念。 A. 瀑布模型 B. 原型模型 C. 螺旋模型 D. 增量模型 7、为保证软件开发过程能够跟上技术的进步,必须不断地灵活地改进软件工程____。 A. 工具 B. 过程 C. 方法 8、软件工程中描述瀑布模型一般包括计划、____、设计、编码、测试、维护几个阶段。 A. 需求分析 B. 需求调查 C.问题定义 D. 可行性研究 1、什么是软件,有哪些特点。 2、软件危机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3、什么是软件工程,包括哪些基本要素,简要说明这些要素的作用。 4、什么是软件生存周期,通常划分为哪些阶段? 5、比较瀑布模型、增量模型、原型模型和螺旋模型各自的特点。 6、假设要求你开发一个软件,该软件的功能是把读入的浮点数开平方,所得到的结果应该精确到小数点后4位。一旦实现并测试完之后,该软件将被抛弃。选用哪种软件过程模型比较合适?说明选择的理由。 7、假设你被任命为一家软件公司的项目负责人,你的工作是管理该公司已被广泛应用的字处理软件的新版本开发。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公司规定了

1.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资料总则(JBT5054.1-2000)

1.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总则(JB/T 5054.1-2000) 1 围 本标准规定了机械工业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包括CAD图和设计文件(以下简称图样及文件或CAD文件)相关术语的定义与分类、编制规则及签署规则等。 本标准适用于机械工业产品图样及文件的设计管理。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1.3—1997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3部分:产品标准编写规定 GB/T 17678.1—1999 CAD电子文件光盘存储归档与档案管理 JB/T 5054.2—2000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图样的基本要求 JB/T 5054.3—2000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格式 JB/T 5054.4—2000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编号原则 JB/T 5054.5—2000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完整性 JB/T 5054.6—2000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更改办法 JB/T 5054.7—1991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标准化审查 3 定义 3.1 产品及其组成部分 1)产品product:产品是生产企业向用户或市场以商品形式提供的制成品。 2)成套设备[成套装置、机组] complete set of equipment [installation、unit]:成套设备是在生产企业一般不用装配工序连接,但用于完成相互联系的使用功能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产品的总和。 3)零件part、detail:零件是不采用装配工序制成的单一成品。 4)部件subassembly:部件是由若干个组成部分(零件、分部件),以可拆或不可拆的形式组成的成品。分部件可按其从属关系划分为1级分部件,2级分部件……。 5)专用件(基本件)special- parts:专用件是本产品专用的零部件。 6)模块module :模块是具有相对独立功能和通用接口的单元。 7)借用件grafting part:借用件是在采用隶属编号的产品图样中,使用已有产品的组成部分。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规范

**** XXXXX公司企业标准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规范 编制: 审核: 批准: -05-07实施 公司发布

前言 本标准严格按照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的要求进行编写; 本标准严格按照JB/T 5054.1- JB/T 5054.10的内容进行编写; 本标准由公司提出; 本标准由公司技术中心负责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第一部分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总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司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包括CAD图和设计文件(以下简称图样及文件或CAD文件)相关术语的定义与分类、编制规则及签署规则等。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3—1997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单元:标准的起草与表述规则第3部分:产品标准编写规定 JB/T 5054.2—2000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图样的基本要求 JB/T 5054.3—2000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格式 JB/T 5054.4—2000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编号原则 JB/T 5054.5—2000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完整性 JB/T 5054.6—2000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更改办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产品及其组成部分 3.1.1产品 产品是生产企业向用户或市场以商品形式提供的制成品。 3.1.2成套设备 成套设备是在一般不用装配工序连接,但用于完成相互联系的使用功能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产品的总和。 3.1.23零件 零件是不采用装配工序制成的单一成品。 3.1.4部件 部件是由若干个组成部分(零件、分部件),以可拆或不可拆的形式组成的成品。分部件可按其从属关系划分为1级分部件,2级分部件……。 3.1.5专用件 专用件是本产品专用的零部件。 3.1.6模块 模块是具有相对独立功能和通用接口的单元。 3.1.7借用件 借用件是在采用隶属编号的产品图样中,使用已有产品的组成部分。 3.1.8通用件 通用件是在不同类型或同类型不同规格的产品中具有互换性的零部件。 3.1.9标准件 标准件是经过优选、简化、统一,并给予标准代号的零部件。 3.1.10外购件 外购件是本企业产品及其组成部分中采购其他企业的产品。 3.1.11附件 附件是供用户安装、调整和使用产品所必需的专用工具和检测仪表,或为产品完成多种功能(用途)必需的、而又不能同时装配在产品上的组成部分。 3.1.12易损件 易损件是产品在正常使用(运转)过程中容易损坏和在规定期间必须更换的零部件。 3.1.13备件 备件是为保证产品的使用和维修,供给用户备用的易损件和其他件。 3.2 产品设计、试制过程 3.2.1 开发决策 开发决策是为调研、确定产品设计和开发的项目与目标而进行的工作。由项目委员决策。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的完整性

1 产品图样及设计文件的完整性 1.1产品在开发决策、设计、试制、正式生产和随机出厂应具备相应的图样及文件。 1.2图样及文件的完整性按表1规定 1.3 非合同性产品的开发和试制,应按市场预测、技术调研、先行试验、可行性分析、经济分析等相关过程,组织相关人员制定目标,编制相关技术文件,提出实施措施,按制定的文件进行。 2设计文件的内容 2.1技术协议书 a)产品的用途以及主要功能的情况。 b)产品的主要技术参数。 c)产品的基本配置,主要结构及性能。 d) 用户对产品的要求,以及协商约定的技术条件。 e) 执行标准和法规。 f) 验收依据。 g) 其他约定的事项。 2.2 技术(设计)任务书 a) 作为设计的依据,对技术协议的相关条文做具体的拟定。 b) 产品主要技术参数,主要性能指标的阐述。 c) 基本配置,主要部件,主要结构的指导性意见。 d) 必须的方案图,意图。 e) 关键项目,关键结构,关键技术难点的解决办法。 f) 标准化的综合要求。 g) 重要材料,重要配套件分析意见。 h) 对产品性能寿命与成本的分析比较,结合公司情况,对关键件的工艺成本分析。 i) 设计周期估算。 2.3电气设计任务书 a) 产品总体设计后提出的电气设计任务书。 b) 依据产品的总体配置提供全部电气配置的电性能参数。(电机、触点开关、电磁铁等). c) 产品工作的动作要求,循环图,互锁关系要求。 d) 控制面板的操作要求,位置要求(主控和手持)。 e) 开、闭环反馈的方式,以及确定的元件和参数。 f) 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 2.4液压气动设计任务书 a) 产品总体设计后提出的液压气动设计任务书。 b) 依据产品的总体配置提供全部液压或气动执行机构的主要性能参数。各机构的压力和流量要求。或者提出各执行机构的外作用力以及作用力动作的速度。 c) 产品工作的动作要求,循环图,互锁关系要求。 d) 需要调整的作用力和运动速度。 e) 安全保护的要求以及方法。 f) 液压气动装置的配置方式,以及主要联系尺寸。 2.5设计计算书 a) 重要结构的受力分析和计算。

产品需求文档系统需求分析说明书

系统需求分析说明书

文档历史记录 注:后期所加内容均绿色背景字体标注 目录 1.1目标&意义 ........................................................................................................................ 1.2领域知识........................................................................................................................... 1.3思维导图........................................................................................................................... 1.4业务流程图....................................................................................................................... 2功能范围..................................................................................................................................... 2.1功能名称........................................................................................................................... 2.1.1功能说明............................................................................................................. 2.1.2用例说明............................................................................................................. 2.1.3操作流程............................................................................................................. 2.1.4界面原型............................................................................................................. 2.1.5对应字段............................................................................................................. 2.1.6相关规则............................................................................................................. 3词汇表......................................................................................................................................... 4非功能需求................................................................................................................................. 4.1规则变更需求................................................................................................................... 4.2产品服务需求................................................................................................................... 4.3帮助需求........................................................................................................................... 4.4安全性需求....................................................................................................................... 4.5上线实现需求 (3) 5上线时间安排表......................................................................................................................... 1产品概述 说明:<简单描述项目的背景、意义、目的、目标等,描述领域知识> 1.1目标&意义 项目目标: 完整保存教师信息;

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更改办法通用版

管理制度编号:YTO-FS-PD710 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更改办法通用版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Daily Behavior, The Activities And T ask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termined Terms, So As T 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afe Production And Reduce Hidden Danger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更改办法通用 版 使用提示:本管理制度文件可用于工作中为规范日常行为与作业运行过程的管理,通过对确定的条款对活动和任务实施控制,使活动和任务在受控状态,从而达到安全生产和减少隐患的效果。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1、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的更改、权限、顺序、方法及注意事项。 本标准适用于图样及技术文件的更改,其它图样及技术文件应参照执行。 2、引用标准 JB/T5054.6-2001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更改办法 3、图样及文件的更改原则 3.1图样及文件的更改不得降低产品的质量,亦不得违背有关标准的规定,在更改某一产品图样文件时,与其相关的图样及文件同时更改,更改后的图样及文件应正确、完整、统 一、清晰。 3.2图样及文件的更改必须履行签字手续,同时进行标准化审查,并保证更改前的原图样及文件有据(档〉可查。 3.3有合同规定的图样及文件更改按合同(协议)的规定执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