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问与智慧导学案

学问与智慧导学案

《学问和智慧》导学案

【教学内容】学问和智慧

【教学目标】

1.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和联系,了解作者的观点。

2.学习课文语言精练,生动有趣

3. 积累生字新词。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精练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造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学问与智慧》。

二.出示目标

自读学习目标

三.自学指导(一)

学生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结合课下注解,扫清字词障碍。理清文章结构,并动笔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在此基础上做到准确熟练地朗读课文。10分钟后完成自学检测(一)

四.自学检测(一)

1.给下列画线字注音或补充成语。

寸积铢累()矻矻()探骊得珠()晦塞()

融()贯通无关()旨物()天择鞭()入里

2.解释下列词语。

食古不化:

寸积铢累:

浮光掠影:

探骊得珠:

3.概括文章各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1、2):

第二部分(3—6):

4.在文中用曲线画出每一段的中心句。

五.自学指导(二)

再读课文,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和联系,并归纳出文章中心论点。7分钟后合作完成自学检测(二)

六. 自学检测(二)

1. 学问智慧的区别是什么?学问和智慧的联系又是什么?我们要智慧还是学问呢?

区别:

联系:

2.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

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

3.第四段“有智慧的书与无智慧的书主要区别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并归纳。

有智慧的书:

无智慧的书:

4. 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七.自学指导(三)

学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论证方法,并体会本文语言的精练.生动。5分钟后完成自学检测(三)

八.自学检测(三)

1.本文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请找出来,并体会其作用。

2.本文的语言精练、生动有趣,请找出一处并加以分析。

九.当堂训练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晦塞.譬.如xī锐晶yíng

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①.学问是寸积珠累而来的,常是各有僵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的兴趣……

②.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谷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

能返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

3.请结合上下文概括什么是“著书的智慧”,什么是“读书的智慧”?这一节与“开卷有益”矛盾吗?

4.作者认为读书“若是像讽诵高头讲章的读法,则虽读破五车,也是没有用的.”这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观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3.有人说“既然智慧比学问更重要,那么我就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知识的掌握多少是无关紧要的”,你赞成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阅读5、6段,然后做下列练习题。

4.“无学问的智慧”和“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分别有什么特点?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将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在论证上有怎样的作用?

答:

5.作者列举罗马圣彼得和巴黎圣母教堂两座建筑物有什么作用?你能另外列举两座中

国有名的建筑物吗?

答:

6.谈谈你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这句话的理解。

答:

十.课堂小结:

【教后反思】

学问与智慧

罗家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和联系

2.体会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的观点

3.了解论点一论据的关系,记住警句格言

4. 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和相互关系

2体会作者的学习观

教学难点:感悟“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的观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作者

2.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3.研习课文第一部分,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回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造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

二、作者简介

三、整体感知课文

1.默读课文,画出每段和中心句

明确:①

⑤.

2.理解文章结构,讨论并归纳

明确:

3.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研习第一部分

1.请同学朗读1-2自然段,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学问”和“智慧”

明确:

2.提问:对第一段中“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明确:

3.第一部分作者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明确:

4.第二段中有两问句,分别是什么问句?有何作用?

五、小结本课

六、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二部分

2.找出文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抄到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研析第二部分

2.明确“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3.体会作者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积累有关智慧与学问的名言。

如:即使是一个智慧的地狱,也比一个愚昧的天堂好些。(法*雨果)死记硬背可以学到科学,但学不到智慧。(英*斯特恩)

相信智慧,那您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苏*高尔基)那么,我们作者认为两者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二、研习第二部分

1.请同学阅读3、5两段,思考:这两段分别论证了什么问题

2.作者在论证学问离不开智慧时,先是用了反面论证,怎么论证的?

3.反面论证后,作者又举了科学研究的三个实例?

4.提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三个例子有个共同点?

5.在这两段采用正反对比论证外,作者还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6.请同学简要说说这两个人的话有什么作用?

7.作者又是如何论证智慧离不开学问的呢?

8.请同学简要谈谈两组比喻的不同?

9.请同学阅读第四段,归纳出两种书的主要区别

10.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六段,归纳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三、探究

1.阅读第三节与第五节,比较这两段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

2.第六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四、品味语言,积累语句。

反馈测评

一.这篇文章语言优美,值得仔细地品读,在品读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的积累训练,是阅读的重要任务。

例句:唯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朱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的从水底上涌。

仿造该句造一个句子,用“友谊”与“理解”为相互关系的词造一个句子。

二、拓展

1.思考:课文中说书有两类,一类是有智慧的,一类是无智慧的,你认为你读书的过程中,哪些书有智慧的?哪些是无智慧的?为什么?

2.关于学问与智慧关系的一些名言,请进行分析并把它们插入课文中去

例:知识如树叶,它的命运总是从新生到枯黄,蝉联飘坠,再让位给来年春天新的叶芽,而智慧则宛如树干基部一圈圈的年轮。——赵金珊

知识能够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它不等于就是智慧。——(日)池田大作

知识越多越骄傲,智慧越高越谦虚。——(美)柯珀

《学问和智慧》学案

第课时课题:学问和智慧 班级:_______ 姓名:_______ 学号:_______ 授课时间:___年__月__日(星期_) 【学习目标】 1. 能流畅地朗读课文,掌握文中生字词;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和联系。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归纳中心论点。 3. 能找出文中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 能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为文中的观点补充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 【课前预习】 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陶y?( ) 寸积zhū( )累大窾.( ) 大郤.() 矻矻.( )穷年探骊.( )得珠犀.( )锐晦塞.() 【课堂学习】 1.在完成预习的基础上,想一想哪一句话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 2.这篇文章形象而准确地阐释了“学问”与“智慧”的辩证关系,作者强调:需要学问,更需要 智慧;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课文开头两段用多种手法说明“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你能 依据作者的意思,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学问”与“智慧”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问”与“智慧”的联系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进行阐述的?仔细研读第3-6小节,完成下 列填空。 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时,先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小节讲述智慧在 ________________时的重要性,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反面论证。然后再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面阐述。第四小节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5小节用对比的手法说智慧是建立在____________的基 础之上的。第6小节从学问与智慧各自的作用来证明二者不可分割的关系。结尾归纳全文,申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正确观点。 4.作者为什么要先谈学问与智慧的区别,后谈联系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延伸】 才智与品质 我不能肯定上帝是否赐予你聪慧,但我希望上帝在赐予你智慧的同时,也给予了你最基本的 判断是非的能力,使你的聪慧都用在恰当的地方,就如同要求你把剑好好的插在剑鞘中,而不是 胡乱地挥舞一样。如果你拥有了这样的聪慧,即便你不刻意地运用。它都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要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真理被颠覆,你所具备的聪明才智也会不断寻求答案以证明真理所

学问与智慧教案

学问与智慧 中心发言人陈兵庆 教学目标: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继续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 3、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3、优美语言的积累。 教学难点阐述: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是人生的工具,智慧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学问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和知识,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有学问的人,不一定就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联系:关键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学问为什么不能离开智慧?没有知识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没有智慧的人,从事研究工作,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有智慧的人,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找到核心所在,研究的总是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二是知识为什么不能离开学问?智慧也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知识,才是有根底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证中心论点。 作者在论证“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的中心论点时,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充分。如在论述“学问为什么不能离开智慧的”时,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在论述“智慧不能离开学问”时,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3、品评优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作者学识渊博,视野宽宏。文章论述学问和智慧,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例证典型,语言精炼,名言警句,随处可见。品评优美的语言,是让学生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通过反复的诵读品评,让学生感受到其语言的优美魅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言素养,可让学生通过仿写例句的形式来加强积累与运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新课导入;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理清学问与智慧两者之间的关系;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语言积累;总结归纳全文。 教学过程:

《学问和智慧》教案

《学问和智慧》教案 《学问和智慧》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2、品位作者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言 3、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4.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课文分析: 学问不能等同于智慧 学问(learning与智慧wisadom,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常是各有疆域独自为政的;它可吸收人生 的兴趣,但是它本身却是人生的工具。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瞻;它是人生 含蕴的一种放射性;它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同时它可以烛照○1人生的前途。 有人以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2,食今亦不化,不知融会贯通,举一不能反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 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3”a learned-fool,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4”或“冬烘先生○5”。反过来说, 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有一种人,读书虽然不多,但他对于人情事理,都 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6”。 这样的人,你能说他没有智慧吗? 学问离不开智慧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 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矻矻○7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8——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 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9,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 甚大。譬如孟德尔○10 Mendel研究豆子的交x,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 是一个例子。再说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11。在达尔文以前,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

【教学设计新部编版】《学问和智慧》(苏教)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教师学科教案 [ 20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学问和智慧》 吹麻滩中学李玉花 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 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 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 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 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和智慧的关系。 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 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 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 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教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 ◆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文文文文文文 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和智慧的关系。 文文文文文文 品味作者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言。 1.文文文文文文文文 2.文文文文文 3.文文文文文文文 第第第第 一、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1.文文文文文 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 文文文文 2.文文文文文 文文文(1897—1969)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1917文文文 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1919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 文文文1920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 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7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 1926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1928文8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 文文31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1932—1941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 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 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 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1969文12文25文文文文文文文文文73文文 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第 1.音汉对注: 陶冶(yě) 含蕴( yùn ) 晦塞( sè ) 矻(kū) 蚌(bàng)壳寸积铢(zhū) 累(lěi) 卻( xì ) 食古不化 融会贯通探骊得珠物竞天择 鞭辟入里举一反三推陈出新◆ 课前准备 ◆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学问和智慧》教案 苏教版

《学问和智慧》 ◆教材分析 文章分析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把“学问”比作“滋养人生的原料”;“铁”——突出“学问”的基础性,主体性;把“智慧”比作“陶冶原料的熔炉;”炼钢的电火“——突出”智慧“的外显性,应变性。“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突出形成“学问”的方式是积累;“智慧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突出“智慧”来自人的灵感,是人的思想的发现与创造。),指出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进而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和智慧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作者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和智慧的关系。 【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言。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熟悉课文。 3.扫清字词障碍。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导入新课: 表明话题,包含“学问和智慧有什么关系?”、“我们对这两者应采取什么态度?”等论题。 2.作者简介: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后赴欧美留学。1919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宣言是他所写。1920年被派赴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接着又到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研究院,在四国五校研读7年,专治历史与哲学。1926年回国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1928年8月,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31岁的罗家伦出任首任校长。1932—1941年担任中央大学校长。后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驻印度大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总统府”国策顾问等。他任校长的十年,是中央大学危难深重而又有长足发展的十年,是中大也是他本人的“黄金十年”。1969年12月25日他病逝台北,享年73岁。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音汉对注:

九年级上册《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上册《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 九年级上册《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习本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分析论述过程。 3.体会形象说理,语言充满智慧,并注意积累。 二、学习重点: 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理解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的学习观。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3.优美语言的积累。 三、学习难点:

品味优美的语言 四、学法: 1.朗读法: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本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2.设疑、合作探究法:对重点语句组织讨论分析,进而理解主旨。 五、学习流程: (一)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譬如()犀锐()陶冶()晦塞()要塞() 瓶塞()探骊得珠()矻矻穷年()鞭辟入里()无关宏旨() 寸积铢累()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字字珠玑()2.解释下列词语:

探骊得珠:。 无关宏旨:。 鞭辟入里:。 浮光掠影:。 融会贯通:。 读破五车:。 寸积铢累:。 3.了解作者。 罗家伦(1897-1969),1928年8月至1930年月出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汉族,字志希,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1914年考入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进北京大学科。1920年赴美留学。1922年起,又相继留学英、德、法等国。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接管清华学校,改称国立清华大学,直辖于教育部。9月,罗家伦受命任

国立清华大学校长。他在校期间,增聘名师,裁并学系,招收女生,添造宿舍,裁汰冗员,结束旧制留美预备部,停办国学研究院,创设与大学各系相关联的研究所,对清华大学的发展有所建树。但他作风专断,不尊重师生意见,引起师生的”驱罗”运动,被迫辞职。主要著作有《新人生观》、《化教育与青年》等。 4.了解积累关于学问与智慧关系的一些名言: 智慧的可靠标志就是能够在平凡中发现奇迹。——爱默生 知识能够诱发智慧,是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但它不等于就是智慧。 ——【日】池田大作 知识越多越骄傲,智慧越高越谦虚。——【美】柯珀 知识反不如机智得重要。——L·A 多诈的人渺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英】培根 .反复朗读,找出每段中心句。

(参考)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新版)苏教版

(参考)2019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 案(新版)苏教版 (罗家伦) 教材分析: 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力培养。 学情分析: 文应该很感兴趣,也很好奇。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观点, 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4.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 教学重点 1. 什么。 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3.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难点: 理解学问和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自学: 1.熟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2.这篇文章主要观点是什么? 3. 在课文中作者是如何论证观点的?

4.摘录有关智慧与学问及其关系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理清学问与智慧两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步骤: 【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事们知道“纸上谈兵”,“庖丁解牛”和周总理答美国记者“派克”钢笔的故事吗?(请你探究上述故事中三个主人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纸上谈兵(只有学问,没有智慧) 庖丁解牛(只有智慧,没有学问) 周总理答美国记者“派克”钢笔的故事(既有学问,又有智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看看作者是怎样阐述这两者的关系的。 【学生活动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1917年考入大学,后赴欧美留学。1919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宣言是他所写。1920年被派赴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接着又到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研究院,在四国五校研读7年,专治历史与哲学。1926年回国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1928年8月,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31岁的罗家伦出任首任校长。1932—1941年担任中央大学校长。后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驻印度大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总统府”国策顾问等。他任校长的十年,是中央大学危难深重而又有长足发展的十年,是中大也是他本人的“黄金十年”。1969年12月25日他病逝台北,享年73岁。2.谈谈对“学问”、“智慧”两词的认识。 《现代汉语词典》对“学问”的解释是: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知识系统。《现代汉语词典》对“智慧”一词的解释是:辨析判断、创造发明的能力。 两者之间有联系也有区别。不妨说学问是死的,而智慧是活的,“智慧”更是一种境界,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广阔的胸

第11课 学问和智慧

第11课学问和智慧 姓名得分________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远(zhān) __ (huì)______塞寸积(zhū)_____ 累鞭(pì)____ 入里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①世界上有不少学问渊博的人,可是食古不化,食今亦不化,不知融汇贯通,举一不能返三,终身都跳不出书本的圈子,实在说不上“智慧”二字。 ②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略影,瞬起瞬灭的。好像肥皂泡一祥,尽管可以五光十色, 3?说说你的理由。 (1)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 (2)夫学者不患才之不及,而患志之不立。 (《晋书》) (3)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 (郑板 桥) (4)勤晕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陶渊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简洁的语句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观点。 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书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政治家,而且还是一个学者。不读书而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分析。 (一) ①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矻矻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Mendel)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再说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在达尔文以前,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何以不能发现物竞天择,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等达尔文发现以后,赫胥黎慨然叹曰:“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于是,他奋身而为达尔文的“牛头狗”(bulldog),为他张目。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

学问和智慧教案+教学实录解析

学问与智慧 罗家伦 教学目标: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继续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 3、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3、优美语言的积累。 教学难点阐述: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是人生的工具,智慧可以烛照人生的前途。学问是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和知识,智慧是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有学问的人,不一定就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联系:关键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学问为什么不能离开智慧?没有知识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没有智慧的人,从事研究工作,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有智慧的人,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找到核心所在,研究的总是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二是知识为什么不能离开学问?智慧也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知识,才是有根底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来论证中心论点。 作者在论证“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的中心论点时,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说理充分。如在论述“学问为什么不能离开智慧的”时,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在论述“智慧不能离开学问”时,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3、品评优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作者学识渊博,视野宽宏。文章论述学问和智慧,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例证典型,语言精炼,名言警句,随处可见。品评优美的语言,是让学生积累语言的有效途径。通过反复的诵读品评,让学生感受到其语言的优美魅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语言素养,可让学生通过仿写例句的形式来加强积累与运用。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新课导入;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理清学问与智慧两者之间的关系;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多种论证方法;语言积累;总结归纳全文。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成功、创造学思想录、学问和智慧、论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教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成功、创造学思想录、学问和智慧、论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教学设计 夜阑 一、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认识前辈学者读书治学的经验,并能有所启示。 2.熟读精思,学会对充满智慧的经典作品深读精思,含英咀华,反刍品味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内涵,能发现隽永智慧的语句,并能说出这些语句的含义和在文章中的作用。 3.学习不同的论述方法(谈话式、随录式、独白式),并能模仿一定的表达方式写出有思想智慧的语句;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4.学习在与别人的交谈中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二、单元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学学牛吃草”,即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泛读”和“精读”的读书方法,尤其是对一些经典之作像牛“反刍”一样反复品味,含英咀华,直至得其精髓。

本单元的4篇文章均为经典之作,其内容都是论述与读书治学修身相关的道理,但论述的角度和论述的方法却不一样,语言风格也不相同。因此,要让学生反复阅读,仔细品味。特别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并能就一些共性问题展开讨论,得出自己新的感悟。 “反刍”式的读书方法要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因此,与课文的阅读教学同步,要指导学生利用好课外的阅读训练,以加深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和品味,如某一种说理的方式,或某一位作者的创作风格等等。 最后,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对表达自己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的能力,要进行相关的写作训练。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单元导读 学习目标: 1.能够清楚的知道本单元学习内容。 2.能够知道学习本单元所要运用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精读泛读的读书方法。 阅读单元导读“学学牛吃草”,说说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学问和智慧教案苏教版

学问和智慧 【教学目标】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继续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 3.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3.优美语言的积累。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2.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字音,看清笔画:陶冶.寸积铢累 ..穷年探骊.得珠犀.锐 ..大窾.矻矻 3.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确: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4.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文章的标题是“学问与智慧”,是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 5.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完成第一部分的板书)。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 明确: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第三种则是既有学问又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人情和事理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学问有自己的独见。只有同时兼备了这两种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学问家。 (3)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既采用了对比论证,又引用了《庄子·苞丁解牛》的例子来进行论证。可见比喻是生动而又贴切的,例证是形象而又典型的。 6.研读第二部分: (1)学生快速地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明确每段文字所讲述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四节: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 第五节: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第六节:论述学问和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 (以上画线的部分由学生自行总结填写。出示投影片。) (2)阅读第三节与第五节,比较这两段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 明确:第三节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先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做对比论证;然后列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等因有智慧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例证。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有很强的说服力量。 第五节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裨瞬起瞬灭。交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

《学问和智慧》教学设计

《学问与智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继续学习对比论证与举例论证的方法; 3、体会隽美的语言并注意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1、理解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 2、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进行论证; 3、优美语言的积累。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2、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字音,看清笔画: 陶冶寸积铢累大窾矻矻穷年探骊得珠犀锐 3、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明确: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 4、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文章的标题是“学问与智慧”,是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同时也是文章的

结论。 5、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完成第一部分的板书)。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 明确: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第三种则是既有学问又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人情和事理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学问有自己的独见。只有同时兼备了这两种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学问家。 (3)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既采用了对比论证,又引用了《庄子?苞丁解牛》的例子来进行论证。可见比喻是生动而又贴切的,例证是形象而又典型的。 6、研读第二部分:[中~国教#育出&^版网@] (1)学生快速地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明确每段文字所讲述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四节: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 第五节: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学问和智慧》教案

十一、《学问和智慧》教案 罗家伦教学目标: 1.弄清"学问"和"智慧"的区别和联系,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理解作者所说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更需要智慧"的观点。 2.反复诵读,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品味文中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言。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方法一: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造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学问与智慧》。 方法二:大家知道"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来历吗?谁来给大家讲讲? 1、学生或老师讲这个成语的来历 2、赵括对于如何用兵打仗的学问应该是很高的,可为什么最后失败了呢?(学生回答) 师:那究竟什么是学问,什么是智慧,学问和智慧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曾任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校长的罗家伦,走进他的《学问与智慧》,来共同寻找答案!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 过渡:这是一篇议论文,读议论文首先要读出作者的观点是什么。那罗家伦通过这篇文章要表达一个怎样的观点? 1.速读课文,找出或概括出每一节的中心句。(每一段作者都阐述了什么观点) (1)提示:中心句就是能表达一个文段观点的句子。中心句在文段中的位置也有四处:开头、结尾、中间、自己概括。找中心句要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可以利用文段中的提示性词语,有的过渡句中隐含着本段的中心句,往往上半句是对上段的概括,下半句才是本段的中心句。 (2)指名回答,共同探讨,明确: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著书、读书都要智慧) 第5段: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2.这些句子中,哪一句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找出最能表达作者重要观点的句子。 提示: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有四种:开头、结尾、中间、自己概括。 明确: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阐明学问与智慧是不同的,分析学问不能离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都是为了提出"我们需要学问,但我们更需要智慧"的观点。 3.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先谈学问与智慧的区别,后谈联系呢? 明确:作者是针对当时不少人不辨"学问"与"智慧"差别的认识误区,所以先对二者作准确的阐

《学问和智慧》第一课时第二稿

陶营一初中师生共用教学案 课题《学问和智慧》科目语文年级九年级 课型新授审核九年级语文组主备人唐清兰编号 24 【学习目标】 1.理解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关系。 2.学习课文语言精练,生动有趣。 【学习重点】 理解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关系。 【学习难点】 学习课文语言精练,生动有趣。 【学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引入 二、自主学习(分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内互助、组际互助三步)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晦塞.()②矻矻 ..() ③鞭辟.()入里④探骊.()得珠 补充字词: 2.通读全文,试着给文章分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一段):解释“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一6段):。 3.第四段“有智慧的书”与“无智慧的书”主要区别是什么? 4. 学问和智慧之间有什么关系? 5.作者在文中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6.仔细阅读第三段,说说该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7.你还有什么问题,把它写下来。

三交流展示 四重难点讲解 1.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关系。 2.课文语言精练,生动有趣。 五课堂反馈 (一)随堂练习:阅读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若把学问譬作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应用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华丽的罗马圣彼得(St.Peter’s)或巴黎圣母(Notre Dame)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的美术史,尤其是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1.以上语段,作者所阐述的观点是:。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 (1)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 (2)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 3.有人说,作者本人是有大智慧的教育家,他说理的语言充满了智慧,请结合选文举例说明。 4.生活中常常有聪明之人学业不优、事业无成的现象,请用选文中的有关道理来说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019-2020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新版)苏教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学问和智慧》教案 (新版)苏教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罗家伦)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形象而准确地阐释了“学问”和“智慧”的辨证关系。本文针对把“知识”与“学问”混为一谈,把“学问”与“智慧”混为一谈的错误认识,阐释了“学问”与“智慧”的不同内涵及相互关 系,反对死读书,读死书,主张重视能力培养。 学情分析: 本文所论述的学问和智慧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知识和和能力的关系,现在的学生普遍是知识掌握的还好,但缺乏能力,因此学生对学习本文应该很感兴趣,也很好奇。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4.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 学重点 : 1.明确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 括,在年轻的时候,就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情,即使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很多人认为他很有才 能,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其谈,不能承担重任。 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赵 国大将廉颇采用了修筑壁垒坚守的方法。后来,赵王听信了秦国散布的流言,以为廉颇年老懦弱,不能低档敌军,就改 派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到了前线,死搬兵书上的教条,完全改变了廉颇持久抗战的计划。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了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包围。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一下子尽被歼灭。

语文教案-十一 学问和智慧-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十一学问和智慧-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 十一学问和智慧 教学目标: 1.理解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关系。 2.学习课文语言精练,生动有趣。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观点。 教学难点:语言的精练。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过了《创造学思想录》,懂得了创造性思维就是“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迁就你自己的规则”,其实创造性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智慧”,这种智慧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而是以丰富的“知识”“学问”为基础的。今天我们学一篇新课文《学问与智慧》。 二、默读课文,画出每段的中心句 讨论并归纳: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有人认为学问就是智慧,其实有学问的人何问曾都来有智慧。 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 第5段: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三、理清文章结构 讨论并归纳: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解释“学问”与“智慧”的区别。 第二部分(3一6段):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 四、默读课文1一2段,用最简洁的语言解释“学问”和“智慧”。 讨论并归纳: 学问:是一种人生必备的工具,是根据人的兴趣日积月累而成的。 智慧:是一种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 五、第四段“有智慧的书”与“无智慧的书”主要区别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并归纳。 讨论并归纳: 主要区别是一个能启发人的心灵,开辟人的思想,另一个不能得到启示,浪费时间。 六、第3段中心论点是什么?举了哪些例子加以论证? 讨论并归纳:

学问和智慧(苏教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_0

学问和智慧(苏教版九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指出“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并能找出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 2.能理清文章的说理层次。 3、能说出主要论证方法的作用。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摘抄文中对你有吸引力的词句,并能尽可能的理解其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电影《刘三姐》中三姐与乡里秀才们对歌的片段:饱读诗书的秀才却被从未读过书的村姑对得哑口无言,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一起来阅读我国教育家、思想家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文中为我们揭示了答案,希望大家仔细揣摩,并能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所帮助。 二、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连贯。

[参考:生字新词有寸积铢累、矻矻穷年、探骊得珠等;还有一些文言词句。] 2.请同学朗读课文,读完后思考:找出文中表明学问和智慧之间关系的语句,其中哪一句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并能结合文章内容简单说说理由。 [参考:6句。最后一句。……]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根据以上关键语句,梳理一下本文的论述结构,即作者是如何逐步得出其观点的? [参考:全文可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解说学问和智慧的概念的不同;第3、4、5、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问离不开智慧,智慧也离不开学问,二者相辅为用,只会显得更为重要;最后自然而然的归纳全文,作者站到了俯视问题的高度上,展示了正确的观点,也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四、细读课文,学习方法。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作者运用了许多有说服力的材料,细读课文,在文中勾画批注: 1、文中举了许多例子,请简洁地概括出来,说说其作用。

学问与智慧

《学问和智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学会在学习中以智慧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2、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3、品味作者智慧典雅、丰富多彩的语言。 4、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重点难点】 1、明确学问和智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弄清文章中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了解课文采用的多种论证方法,体会其作用。 3、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目标导学: 大家知道“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来历吗?谁来给大家讲讲? 1、学生或老师讲这个成语的来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自以为天下无敌。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进犯,赵军在长平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计谋,

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2、赵括对于如何用兵打仗的学问应该是很高的,可为什么最后大败呢?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研读著名教育家和思想家罗家伦的《学问和智慧》,共同寻找答案吧。 3、出示目标 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陶冶()寸积铢()累大窾()浮光掠( )影 矻矻()穷年探骊()得珠犀()锐鞭辟()入里 远zhān()物jìng()天择读书得间() 2、解释下列词语:矻矻:勤劳不懈的样子。 探骊得珠: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 无关宏旨:不涉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 鞭辟入里: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切中要害。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 融会贯通: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