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5课时 分解质因数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5课时 分解质因数

第5课时分解质因数

教材第38页例7、例8、练一练和第39~40页练习六第4~8题。

1.使学生认识质因数,知道合数能写成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能把合数分解成质因数;了解可以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分解质因数的过程,理解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技能,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加探究活动,在探索分解质因数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相信自己能学会数学,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会分解质因数。

认识分解质因数的过程。

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

1.教师写一个数:30。

谈话:你能用本单元学过的知识向我们介绍一下这个数吗?

学生思考后,全班交流。

2.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30是一个偶数,因为它是2的倍数;30是一个合数,因为它除了1和它本身这两个因数以外还有2、3、5、6、10、15等因数;30是2、3、5的倍数……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简洁明了,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教授新知

1.认识质因数。

(1)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玩游戏,把30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注意:

①只能用自然数;

②不能用1。

(2)游戏开始,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写出算式。

(3)展示交流:

教师请学生展示自己小组的作业:

30=2×1530=3×1030=5×6

提问学生:大家列出了不同的算式,非常棒!2、15、3、10、5、6是30的因数吗?这些因数里面有质数吗?

教师指出:2、3、5都是30的因数,而且都是质数,像这样,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叫做它的质因数。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数的质因数要满足几个条件?(两个条件:首先要是一个数的因数,其次要是一个质数)怎样找一个数的质因数?

交流并提问学生说一说。

(4)小练习:课件出示例7,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设计意图:从学生学过的知识入手,设计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数学知识的欲望。)

2.学习分解质因数。

(1)请同学们继续往下分解,按照同样的规则,30还能写成3个数连乘的形式吗?请大家试一试。

提问学生:30=2×3×5

只有这一个结果吗?谁来请同学们看一看你的分解过程。(展示学生作业)

(2)教师:非常棒!那30还能写成4个数连乘的形式吗?(不能)为什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2、3、5都是质数,不能再分解了。谁来告诉大家,对一个合数进行分解时到什么时候为止?

教师:老师刚才看了同学们的分解情况,结果非常正确,形式五花八门,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利用塔式分解法:

教师板书分解过程,同时提醒学生通常情况下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分解,最后不要忘记把30写成一个连乘的形式。

30

/\

2×15

/\

3×5

30=2×3×5

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3)请学生猜一猜:刚才的游戏规则为什么“不能用1”?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不是质数,所以也不能作为一个数的质因数。

(4)质疑:是不是所有的合数都能分解成质因数连乘的形式呢?请在20以内的数里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合数来试一试?学生自主完成,教师提问几个学生回答自己的分解结果?得出结论:任何一个合数都能分解质因数。

再问,一个质数能分解质因数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并回答。得出结论:质数不能分解质因数。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分解因数,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能自己接着再往下分解,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认识短除法。

教师介绍短除法分解质因数的步骤方法:

(1)认识短除法的符号及表示的意义;

(2)被除数、除数和商的书写位置;

(3)除数和商必须是质数;

(4)一般从最小的质数开始除起,除到商是质数为止;

(5)把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8页练一练。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练习六第3题。

学生直接填写在书上,教师巡视对后进生予以辅导。

3.练习六第4题。

小组质疑,对质因数的意义进一步明确。

4.练习六第5题。

提问演板,其余学生独立完成,注意不要遗漏。

四、课后小结

教师:什么叫质因数?什么叫分解质因数?分解质因数时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分解质因数

30=2×1530=3×1030=5×6

2、3、5都是30的因数,而且都是质数

像这样,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叫做它的质因数。

30

/\

2×15

/\

3×5

30=2×3×5

像这样,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做分解质因数。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观察发现,引出了质因数的定义后,学生对质因数的理解还是可以的,但对分解质因数的意义和理解的不是很透彻。教师没有多加强调意义,导致后面练习时有的学生就比较吃力。不过通过一系列的练习后,这种情况慢慢有所改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