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

名解

1.体积公式估算法所设计的地形近似的假定为锥体、棱台等几何形体,然后用相应的求体积公式计算土方量的方法。该方法简便但精度不够,一般用于规划方案阶段的土方量估算。

2.环透式假山采用多种不规则孔洞和孔穴的山石,组成具有曲折环形通道或通透形空洞的一种山体结构。所用山石多为太湖石和石灰岩风化后的怪石。

3.景墙在园林中为截留视线,丰富园林层次或作为背景,以便突出景物时所设置的墙体。

4.可松性系数土壤松散度=原土体积(实方)/松土体积(虚方),可松性系数=1+土壤松散度。在土方计算中,计算出来的土方体积应乘以可松性系数,方能得到真实的虚方体积。

5.地表水如山溪、大江、大河、湖泊、水库水等直接暴露于地面的水源。这些水源具有取水方便、水量丰沛的特点,但易受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及各种人为因素的污染。

6.路拱为了能使雨水快速排出路面,道路的横断面通常设计为拱形、斜线形等形状,称为路拱.其设计主要是确定道路横断面的线型和横坡坡度。

7.雨水口雨水口是在雨水管渠或合流管渠上收集雨水的构筑物。一般的雨水口,都由基础、井身、井口、井箅几部分构成。

8.道牙道牙是安置在路面两侧,使路面与路肩在高程上起衔接作用,并能保护路面,便于排水的构造。一般分立道牙和平道牙两种。

9.园路平曲线曲线形园路是由不同曲率、不同弯曲方向的多段弯道连接而成;直线形园路中,其道路转折处一般也应设计为曲线的弯道形式。园路平面的这些曲线形式。

10.磴道在园林土山或石假山及其他一些地方,为了与自然山水园林相协调,梯级道路不采用砖石材料砌筑成整齐的阶梯,而采用顶面平整的自然山石,依山随势砌成的就是磴道。11.施工标高施工标高=原地形标高-设计标高,得数为正(+)数时表示填方,得数为负(-)数时表示挖方。

12.等高距等高距指在一个已知平面上任何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垂直距离,而且等高距是一个常数。

13.光效光效是电光源将电能转化为光的能力,以发光量除以输入功率表示。单位是lm/W。

14.分流制排排水为雨雪水、园林生产废水、游乐废水建立的排水系统,称雨水排水系统。为生活污水和其它需要除污净化后才能排放的污水建立的一套独立的排水系统,称污水排水系统。两套排水管网系统虽然是一同布置,但互不相连,雨水和污水在不同的管网中流动和排除,即“雨、污分流”。

15.悬臂式挡土墙断面通常为L形或倒T形,墙体材料都是混凝土。墙高不超过9m时,都是经济的。

16.套环式园路系统由主园路构成一个闭合的大型环路或一个“8”字形的双环路,再由次园路和游览小道从主园路上分出,相互穿插连接与闭合,构成另一些较小的环路。主园路、次园路和小路环环相套、互通互连,少有尽端式道路。

17.等高线等高线是一组垂直间距相等、平行于水平面的假想面与自然地形相交切所得到的交线在平面上的投影,等高线表现了地形的轮廓,它仅是一种象征地形的假想线,在实际中并不存在。

18.地表径流径流过程中,由于渗透、蒸发、植物吸收洼地截流等原因,雨水并不能全部流入园林排水系统中,而只是流入其中的一部分。地面雨水汇水面积上的径流量与该面积上降雨量之比,叫做径流系数,用符号φ表示,即φ=地表径流量/降雨量。

19.路基路基是路面的基础,为园路提供一个平整的基面,承受地面传下来的的荷载,是保证路面具有足够强度和稳定性的重要条件之一。

20.管道排水利用排水设施排水,这种排水方式主要是排除生活污水、生产废水、游乐废水和集中汇流到管道中的雨雪水,称为管道排水。

21.安息角松散状态下的土壤颗粒,自然滑落形成的天然斜坡面与地平面的夹角,叫做土壤自然倾斜角,也叫安息角。在工程设计时为了工程稳定,就必须有意识的创造合理的边坡,使之小于或等于自然安息角。

22.坡度标注法坡度即地形的倾斜度,通过坡度的垂直距离与水平距离的比率说明坡度大小,坡向采用指向下坡方向的箭头表示,坡度百分数应标注在箭头的短线上。

23.平曲线半径当道路由一段直线转到另一段直线上去时,其转角的连接部分均采用圆弧形曲线,该圆弧的半径称为平曲线半径。

24.色温色温是国际标准黑体发出某一颜色光的温度,用作衡量各种光源发射出光的颜色,色温可确定光的性质。

25.礓礤在坡度较大的地段上,一般纵坡超过15%时,本应设台阶,但为了通行车辆,将斜面做成锯齿形坡道,称为礓礤。

26盖梁式洞顶假山石梁或石板的两端直接放在山洞两侧的洞柱上,呈盖顶状,这种洞顶结构形式就是盖梁式。盖梁式结构的洞顶整体性强,结构比较简单,也很稳定,是造山中最常用的结构形式之一。

27坡度坡度即地形的倾斜度,通过坡度的垂直距离与水平距离的比率说明坡度大小,坡向采用指向下坡方向的箭头表示,坡度百分数应标注在箭头的短线上。

28.跌瀑由很高的瀑布分为几跌,一跌一跌的向下落。(2分)适宜布置在比较高的陡坡坡地。

29.天然级配砂砾天然级配砂砾是用天然的低塑形砂料,经摊铺整形并适当洒水碾压后所形成的具有一定密实度和强度的基层结构,适用于园林中各级路面,尤其是有荷载要求的嵌草路面如草坪停车场等。

简答

1.简述置石的布置方式。

(1)特置:姿态突出或奇特的单块山石作为一个小景或局部一个构图中心。

(2)孤置:孤立的将单个山石直接放置或半埋在地面上。

(3)对置:两块山石布置在对称、对应的位置上。(4)散置:山石零星、散漫布置。(5)群置:山石成群布置,作为群体表现。

(6)山石器设:用山石作室外环境中的家具器设。

2.简述如何通竖向设计防止地表径流冲刷地面导致水土流失。

(1)地面倾斜方向要有利于组织地表径流,使雨水向排洪沟或排水渠汇集。

(2)注意控制地面坡度,使之不至过陡。

(3)同一坡度的坡面,即使坡度不大,也不要持续太长,对坡面太长的应进行分段设置。(4)要通过弯曲变化的谷、涧、浅沟、盘山道等组织起对径流的不断拦截和方向引导,减缓径流速度,把雨雪水就近排放到地面的排水明渠、排洪沟或雨水管网中。

(5)对于直接冲击园林内景点和建筑的坡地径流,要在景点、建筑上方的坡地面边缘设置截水沟拦截雨水,有组织地将其排放到预定的管渠之中。

3.简述规则式水池的设计要点

水池面积应与庭园面积有适当的比例。池的四周可为人工铺装,也可布置绿草地,地面略向池的一侧倾斜,可显美观。若配置植物,水池深度以50~100cm为宜,以使水生植物得以生长。水池水面可高于地面,亦可低于地面,但在有霜的地区,则池底面应在霜作用线以下,水平面则不可高于地面。

4 .简述园林建筑内部照明的方式。

(1)整体照明,是为整个被照场所设置的照明。(2分)

(2)局部照明,是在工作点附近或需要突出表现的照明对象周围,专门为照亮工作面或是

重点对象而设计的照明。

(3)混合照明,是由整体照明与局部照明结合起来共同组成的照明方式。

5.简述挡土墙的主要功能。

(1)固土护坡,阻挡土层塌落;(2)节省占地,扩大用地面积;

(3)削弱台地高差;(4)制约空间和空间边界;(5)造景作用。

6.简述公园用水的类型。

(1)生活用水:如餐厅、内部食堂、茶室、小卖部、消毒饮水器及卫生设备的用水。(2)养护用水:包括植物灌溉、动物笼舍的冲洗及夏季广场道路喷洒用水等。

(3)造景用水:各种水体包括溪流、湖池等,以及一些水景如喷泉、瀑布、跌水和北方冬季冰景用水等。

(4)游乐用水:一些游乐项目,如“激流探险”、“碰碰船”、滑水池、戏水池、休闲娱乐的游泳池等等,平常都要用大量的水,而且还要求水质比较好。

(5)消防用水:公园中为防火灾而准备的水源,如消火栓、消防水池等。

7.简述套环式园路系统的布局形式及特点。

(1)布局形式:由主园路构成一个闭合的大型环路或一个“8”字形的双环路,再由次园路和游览小道从主园路上分出,相互穿插连接与闭合,构成另一些较小的环路。

(2)特点:1)主园路、次园路和小路环环相套、互通互连,少有尽端式道路,可避免走回头路。2)最能适应公共园林环境,应用最为广泛。3)不宜在狭长地带运用,在这种空间里套环式园路往往难以构成完整系统。

8.简述园路纵断面的设计要求。

(1)根据造景的需要,随地形的变化而起伏变化,并保证竖曲线线形平滑。

(2)在满足造园艺术要求的情况下,尽量利用原地形,以保证路基的稳定,并减少土方量。(3)园路与相连的城市道路及广场、建筑入口等处在高程上应有合理的衔接。

(4)园路应配合组织园内地面水的排除,并与各种地下管线密切配合,共同达到经济合理的要求。

9.简述小型水闸的功能及分类。(1)进水闸。设于水体入口,起联系上游和控制进水量的作用。

(2)节制闸。起联系下右和控制出水量的作用。(3)分水闸。用于控制水体支流出水。10.简述园林给水的特点。(1)生活用水较少,其他用水较多。(2)园林中用水点较分散。(3)用水点水头变化大。(4)用水高峰时间可以错开。

11.简述常见的园路铺装类型。

(1)整体路面,主要是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铺筑的路面。

(2)块料路面,用规则或不规则的石头、砖、预制混凝土块做路面面层材料。

(3)卵石路面。(4)嵌草、步石、汀步、蹬道。(5)木栈道。

12.简述园林给水方式中的“兼用式”。

在既有城市给水条件,又有地下水、地表水可供采用的地方,接上城市给水系统,作为园林生活用水或游泳池等对水质要求较高的项目用水水源;而园林生产用水、造景用水等,则另设一个以地下水或地表水为水源的独立给水系统。这样做所投入的工程费用稍多一些,但以后的水费却可以大大节约。

13.简述按照散光方式来分类时灯具的类型有哪些。

(1)间接型灯具。灯具下半部用不透光的反光材料做成。

(2)半直接型灯具。用半透明材料制成开口的灯罩样式。

(3)办间接型灯具。灯具上半部用透明材料,下半部用满射性透光材料做成。

(4)均匀慢射型灯具。用均匀漫射透光的材料制成封闭式的灯罩。

(5)直接型灯具。.一般由搪瓷、铝和镀银镜面等反光性良好的不透明材料制成。

14.简述排水工程的组成。

园林排水工程的组成从排水工程设施方面来分,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作为排水工程主体部分的排水管渠,其作用是收集、输送和排放园林各处的污水、废水和天然降水;另一部分是污水处理设施,包括必要的水池、泵房等构筑物。但从排水的种类方面来分,园林排水工程则是由雨水排水系统和污水排水系统两大部分构成的。

15.简述广场工程施工的准备工作。

(1)材料准备,准备施工机具、基层和面层的铺装材料,以及施工中需要的其它材料;清理施工现场。

(2)场地放线,按照施工坐标方格网,将所有坐标点测设在场地上并打桩定点。以坐标桩点为准,根据广场设计图,在场地地面上放出场地的边线、主要地面设施的范围线和挖方区、填方区之间的零点线。

16.简述园林中护坡的类型。(1)块石护坡;(2)园林绿地护坡;(3)石钉护坡;(4)预制框格护坡;(5)截水沟护坡;(6)编柳抛石护坡。

17.简述地形在造园中的功能作用。

(1)骨架作用:地形是园林中所有景观元素与设施的载体,对其他造园要素的安排与设置有较大影响和限制。

(2)空间作用:地形具有构成不同形状、特点的园林空间的作用。

(3)景观作用:包括背景作用和造景作用。

(4)工程作用:地形可以改善局部地区的小气候条件,对地表排水也有重要意义。

18.简述铺地的功能作用。(1)提供活动和休憩场所;(2)引导和暗示地面的用途;

(3)对空间比例产生一定的影响(4)统一和背景作用;(5)构成空间个性,创造视觉趣味。

19.简述掇山的基本法则和具体方法。

掇山的基本法则是:“有真为假,作假成真”,“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掇山的具体方法可概括为32个字,即:因地造山,巧于因借,山水结合,主次分明,三远变化,远近相宜,寓情于石,情景交融。

20.简述园林给水工程的3个组成部分。

1)取水工程。是从地面上的河、湖和地下的井、泉等天然水源中取水的一种工程,取水的质量和数量主要受水区域水文地质情况影响。

2)净水工程。这项工程是通过在水中加药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工序使水净化,从而达到园林中的各种用水要求。

3)输配水工程。是通过输水管道把净化的水输送到各用水点的一项工程。

21.简述园路的功能作用。

(1)组织交通:园路承担了游客的集散、疏导,满足园务工作的运输任务。

(2)引导游览:组织园林的观赏程序,向游客展示园林风景画面(3)划分空间,构成园景。

22.简述水在造景中的作用。

(1)基底作用:大面积的水面视域开阔、坦荡,有衬托岸畔和水中景物的基底作用。(2)系带作用:将不同的、散落的景观空间及园林景点连接起来并产生整体感,有线型系带作用及面型系带作用之分。

(3)焦点作用:喷涌的喷泉、跌落的瀑布等动态形式的水,它们的形态和声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吸引人们的视线。

23.简述园林给水管网设计的要点。

(1)确定水源及给水方式。(2)确定水源地接入点。

(3)对所有用水点的用水量进行计算并算出总用水量。

(4)确定给水管网的布置形式、主干管道的布置位置和各用水点的管道引入。

(5)根据已算出的总用水量进行管网的水力学计算,按照计算结果选用管径合适的水管。(6)布置成完整的管网系统。

24.简述公园、绿地照明的原则。

(1)目标明确,支持设计的全部目标。

(2)节能环保,依据照度标准设计,尽量将饰景照明和明视照明相结合,节省能源

(3)景观突出,以最能体现园林在灯光下的景观效果为原则布置照明措施,不要泛泛设置。

25.根据使用土石情况,简述假山四种类型。

(1)土山:是以泥土作为基本堆山材料,在陡坎、陡坡处可有块石作护坡、挡土墙或作磴道,但不用自然山石在山上造景。(2)带石土山:又称“土包石”,是土多石少的山。(3)带土石山:又称“石包土”,是石多土少的山。

(4)石山:其堆山材料主要是自然山石,只在石间空隙处填土配植植物

26.简述重力式挡土墙横断面形式有哪几种。

(1)直立式:墙面基本与水平面垂直,但也允许有约10:0.2—10:1的倾斜度。

(2)倾斜式:墙背向土体倾斜,斜度在20度左右。

(3)台阶式:对于更高的挡土墙,为了适应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压力和利用土的垂直压力增加稳定性,可将墙背做成台阶形。

27.简述园林铺地的主要功能。

(1)提供活动和休息场所。(2)引导和暗示地面的用途。(3)对空间比例产生一定的影响。(4)统一和背景作用。(5)构成空间个性,创造视觉趣味。

28.简述重点高程坡向标注法的标注要点。

在平面地形图上,将某些特殊点(园路交叉点、园桥顶点、涵闸出口处等)用十字或圆点或水平三角标记符号来表明高程,用细线小箭头来表示地形从高至低的排水方向

29.简述平行停车、垂直停车和斜角停车等3种车辆停放方式的特点。

(1)平行停车:停车方向与场地边线或道路中心线平行。每一列汽车所占的地面宽度最小。但前后两车间的净距要求较大,所能停放的车辆数比用其它方式少。

(2)垂直停车:车辆垂直于场地边线或道路中心线停放。车辆排列密集,用地紧凑,所停放的车辆数也最多。但每一列汽车所占地面较宽。

(3)斜角停车:停车方向与场地边线或道路边线呈30°、45°或60°斜角。车辆的停放和驶离都最为方便,但占用地面较多,用地不经济,车辆停放量也不多。

30.简述地面水环境的五个级别。

Ⅰ类地面水: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和国家自然保护区。(1分)

Ⅱ类地面水: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和鱼虾产卵场Ⅲ类地面水: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

Ⅳ类地面水: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地面水: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的水域。

论述

1.试论典型的园路路面构造的要点。

典型的园路路面构造通常包括面层、结合层、基层和垫层。

(1)面层。是路最上面的一层,直接承受人流、车流和自然因素如烈日、风雪等的破坏。若面层选择不好,就会给游人带来不利影响。因此,面层设计要坚固、平稳、耐磨损,具有一定的粗糙度,少尘埃,便于清扫。

(2)结合层。是采用快料铺筑面层时,在面层和基层之间,为了结合和找平而设置的一层。一般用3—5cm厚的粗砂、水泥砂浆或白灰砂浆即可。

(3)基层。一般在土基之上,起承重作用。一方面支承由面层传下的荷载,另一方面把荷载传给土基。基层不受车辆和气候作用,对材料的要求比面层低。一般碎砾石、灰土或各种工业废渣筑成。要求高的路面有时也用混凝土。

(4)垫层。在路基排水不良或有冻胀、翻浆的路线上,为了排水、隔温、防冻的需要,用煤渣土、石灰土等筑成。在园林中可以用加强基层的办法,而不另设此层。

2.论述园林驳岸的结构形式及构造。

园林中使用驳岸形式主要以重力式结构为主,它主要依靠墙身自重来保证岸壁稳定。抵抗墙背土压力,重力驳岸按其墙身结构分为整体式、方块式、扶壁式;按其所用材料分为浆砌块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结构等。

园林驳岸的构造及名称如下:(1)压顶。驳岸之顶端结构,一般向水面有所悬挑。(2)墙身。驳岸主体,常用材料为混凝土、毛石、砖等。还有用木板、毛竹板等材料作为临时性的驳岸材料。(3)基础。驳岸的底层结构,作为承重部分,厚度常用400mm,宽度在高度的0.6—0.8倍范围内。(4)垫层。基础的下层,常用材料如矿渣、碎石、碎砖等整平地坪,以保证基础与土层均匀接触。(5)基础桩。增加驳岸的稳定性,是防止驳岸滑移或倒塌的有效措施,同时也兼起加强、土基承载能力的作用,材料可以用木桩、灰土桩等。(6)沉降缝。由于墙高不等,墙后土压力、地基沉降不均匀等的变化差异时所必须考虑设置的断裂缝。(7)伸缩缝。避免因温度等变化引起的破裂而设置的缝,一般10—25m设置一道,宽度一般采用10—20mm,有时也兼做沉降缝用。

3.试论园林铺地的主要功能。

(1)提供活动和休息场所。游人在园林中的主要活动空间是园路和各种铺装地。大型活动场地需要一定面积的铺装支持,当铺装地面以相对较大且无方向性的形式出现时,会暗示一个静态停留感,创造一个休憩场所。

(2)引导和暗示地面的用途。铺装地能提供方向性,引导视线从一个目标移向另一个。改变铺装材料的色彩、质地或铺装材料本身的组合,空间的用途和活动的区别也由此明确。(3)对空间比例产生一定的影响。每一块铺料的大小、铺砌形状的大小和间距等,都影响铺面的视觉比例。体较大、舒展会使空间产生宽敞的尺度感,反之则有压缩感和亲密感。(4)统一和背景作用。铺装可以充当与其他设计要素和空间相关联的公共因素,其他要素处于一共同的铺装之中,相互之间便连成整体。铺装地面还可以为其他引人注目的景物做中性背景。

(5)构成空间个性,创造视觉趣味。用于设计中的铺装材料及其图案和边缘轮廓,都能对所处空间产生重要影响。不同的铺料和造型,都能形成和增强这样一些空间个性,产生不同空间感。

4.论述园林中的水源选择需要注意的问题。

选择水源时,应根据城市建设远期的发展和风景区、园林周边环境的卫生条件,选用水质好、水量充沛、便于防护的水源。

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1)园林中的生活用水要优先选用城市给水系统提供的水源,其次则主要应选用地下水。城市给水系统提供的水源是在自来水厂经过严格的净化处理,水质已经完全达到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所以应首先选用。在没有城市给水条件的风景区或郊野公园,则要优先选择地下水做水源,并且按优先性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地下水,选择次序依次是泉水、浅层水、深层水。

(2)造景用水、植物栽培用水等,应优先选用河流湖泊中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水源。能够开辟饮水沟渠,将自然水体的水直接引入园林溪流、水池和人工湖的,则是最好的水源选择方案。植物养护栽培用水和卫生用水等就可以在园林水体中取水用,如果没有引入自然水源的条件,则可选用地下水或自来水。

(3)风景区内,当必须筑坝蓄水作为水源时,应尽可能结合水力发电、防洪、林地灌溉及园艺生产等多方面用水的需要,做到通盘考虑,统筹安排,综合利用。

(4)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地区,园林中的生活用水使用过后,可以收集起来经过初步的净化处理,再作为苗圃、林地等灌溉所用的二次水源。

(5)各项园林用水水源都要符合相应的水质标准即要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规定。

5.试论园林挡土墙的功能作用。

挡土墙是在斜坡或一堆土方的底部起抵挡泥土崩散作用的工程结构体。

它的作用有:(1)固土护坡,阻挡土层塌落;当由厚土构成的斜坡坡度超过所允许的极限坡度时,土体的平衡即遭到破坏,发生滑坡与坍塌。因此,对于超过极限坡度的土坡,就必须设置挡土墙。

(2)节省占地,扩大用地面积;为了获得最大面积的平地,可将自然地形为斜坡地的地形设计为两层或几层台地,台地之间若以斜坡连接,就会占用较多的面积,若以挡土墙来连接,就可以少占面积,使平地面积更大

(3)削弱台地高差;当上下台地地块之间高差过大,下层空间受强烈压抑时,挡土墙的设计可化整为零,分作几层台阶形的挡土墙,以缓和台地之间高度变化太强的矛盾。

(4)制约空间和空间边界;当挡土墙采用两方甚至三方围合的状态布置时,就可以在所围合之处形成一个半封闭的独立空间,能够为园林造景提供具有一定环绕性的良好外在环境。(5)造景作用。挡土墙是园林空间的一种竖向界面,在这种界面上进行一些造型造景和艺术装饰,可以使园林的立面景观更加丰富多彩,增强艺术效果。

6.试论如何通竖向设计防止地表径流冲刷地面导致水土流失。

(1)地面倾斜方向要有利于组织地表径流,使雨水向排洪沟或排水渠汇集。

(2)注意控制地面坡度,使之不至过陡。(1分)两面相向的坡地之间,应当设置有汇水的浅沟,沟的底端应与排水干渠和排洪沟连接起来,及时排走雨水。

(3)同一坡度的坡面,即使坡度不大,也不要持续太长,对坡面太长的应进行分段设置。坡面不要过于平整,有所起伏,陡缓变化不一,要通过地形的变化来削弱地表径流流速加快的势头,避免径流一冲到底。

(4)要通过弯曲变化的谷、涧、浅沟、盘山道等组织起对径流的不断拦截和方向引导,减缓径流速度,把雨雪水就近排放到地面的排水明渠、排洪沟或雨水管网中。

(5)对于直接冲击园林内景点和建筑的坡地径流,要在景点、建筑上方的坡地面边缘设置截水沟拦截雨水,有组织地将其排放到预定的管渠之中。

7.试论如何让无用的碎砖、石块和建筑渣土等建筑垃圾在园林工程中充分发挥作用?至少举出2种方法。

(1)首先可以用其来堆山造景:1)采用砖石填充结构的假山造景,以无用的碎砖、石块、灰块和建筑渣土作为填充材料,填埋在石山的内部或者土山的底部,既可增大假山的体积,又处理了园林工程中的建筑垃圾,一举两得。这种方式在一般的假山工程中都可以应用。2)一般的地形也可用无用的碎砖、石块、灰块和建筑渣土作为填充材料,再辅以绿化、小品,形成优美的景观。

(2)填充墙体或装饰墙体:可以利用铁丝笼将碎砖、石块装起来,做成“石笼”即可作为挡土墙,也可作景墙;还可以采用废瓦片、碎砖装饰墙面,拼出古朴的图案。

(3)筑路或作为铺装面层:部分建筑垃圾可作为园林道路的筑路基础,部分废砖可直接作为面层铺筑成园路,既防滑有透气。

8.试论如何根据园林中不同的环境选择照明光源。

(1)对园林内重点区域或对辨别颜色要求较高、光线条件要求较好的场所照明,应考虑采

用光效较高和显色指数较高的光源,如氦灯、卤钨灯和日光色荧光灯等,对非主要的园林附属建筑和边缘区域的园路等,应优先考虑选用廉价的普通荧光灯,或白炽灯。

(2)需及时点亮、需经常调光和需要频繁开关灯的场所,或因频闪效应影响视觉效果,以及需要防止电磁干扰的场所,宜采用白炽灯和卤钨灯。

(3)如城市中心广场,车站广场、立交桥广场、园景广场和园林出入口场地等有高挂条件并需大面积照明的场所,宜采用氙灯或金属卤化物灯。

(4)选用荧光高压泵灯或高压钠灯,可在振动较大的场所获得良好而稳定的照明效果。(5)当采用一种光源仍不能满足园林环境显色要求时,可考虑采用两种或多种光源做混光照明来改善显色效果。

9.试论园林排水的特点。

(1)地形变化大,适宜利用地形排水。园林绿地中地面起伏幅度大,有利于组织地面排水。地面水的排除可以不进地下管网而利用倾斜的地面和少数排水明渠直接排放入园林水体中,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简化园林地下管网系统。

(2)在园林用水点分散的给水特点不同,园林排水管网的布置却较为集中。排水管网主要集中布置在人类活动频繁、建筑物密集、功能综合性强的区域中,如餐厅、茶室、游乐场、游泳池等地方。而在林地区、苗圃区、草地区等功能单一又面积广大的区域,则多采用明渠排水,不设地下排水管网。

(3)管网系统中雨水管多,污水管少。相对而言,园林排水管网中的雨水管数量明显的多于污水管。这主要是因为园林产生污水比较少的缘故。

(4)园林排水成分中污水少,雨雪水和废水多。园林内所产生的污水主要是餐厅、宿舍、厕所等生活污水,基本上没有其他污水源。污水的排放量仅占总排水量的很少一部分。占排水量大部分的是污染程度很轻的雨雪水和各处水体排放的生产废水和游乐费水。这些水常常不需进行处理而可直接排放或者仅做简单处理后再排出,或在重新利用。

(5)园林排水的重复使用可能性很大。由于园林内大部分排水的污染程度不严重因而基本上都可以在经过简单的混凝澄清、除去杂质后,用于植物灌溉、湖池水源补给等方面,水的重复使用效率比较高。

10.试述规则式水池的特点及设计要点。

(1)特性:形状规则,多为几何形,具有现代生活的特质,适合市区空间。能映射天空或地面景物,增加景观层次。水面的清洁度、水平面、人所站位置角度决定映射物的清晰程度,水深映射效果好,水浅则差。池底可有图案或特别材料式样来表现视觉趣味。

(2)设计要点:水池面积应与庭园面积有适当的比例。水池的长宽依物体大小及映射的面积大小决定。池的四周可为人工铺装,也可布置绿草地,地面略向池的一侧倾斜,可显美观。若配置植物,水池深度以50~100cm为宜,以使水生植物得以生长。水池水面可高于地面,亦可低于地面,但在有霜的地区,则池底面应在霜作用线以下,水平面则不可高于地面。11.试论常见的园路铺装类型及其特点。

(1)整体路面,主要是沥青混凝土或水泥混凝土铺筑的路面,平整度好,耐压、耐磨,施工和管养简单,多用于公园主次路或一些附属道路。

(2)块料路面,用规则或不规则的石头、砖、预制混凝土块做路面面层材料,一般结合层要用水泥砂浆,起路面照片和结合的作用。这类铺地适用于园林中的游步道、次路等,是现代园林中应用比较普遍的形式之一。

(3)卵石路面,园林中最常见的一种路面面层材料,一般用于公园游步道或小庭院中的道路。中国古典园林中很早就开始用卵石铺路并且还创造了许多带有传统文化的图案,现在在园林中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如公园或休闲广场上常见的带有足疗功能的健身步道等。

(4)嵌草、步石、汀步、蹬道。嵌草路面是把天然石块和各种形状的预制水泥混凝土块不

成冰裂纹或其他花纹,铺筑时在块料间留3-5cm的缝隙,填入培养土然后种草。步石是在自然草地或建筑附近的小块绿地上,一至数块天然石块或预制成圆形、树桩形,木纹板型等混凝土块,自由组合于草地之中。汀步是在水中设置步石,游人可以平水而过,适用于窄而浅的水面。蹬道,是局部利用天然山石路、露岩等凿出的,或用水泥混凝土仿树桩、假石驶等塑成的上山的蹬道。

(5)木栈道。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大中城市出现了使用木材作为面层材料的园路。天然木材有独特的质感,色调纹理,可令步行更为舒适,颇受欢迎但造价和维护费用相对较高。

12.论述喷泉的布置要点。

(1)在选择喷泉位置,布置喷水池周围的环境时,首先要考虑喷泉的主题、形式,要与环境相协调(答“把喷泉和环境统一考虑”也可以),用环境渲染和烘托喷泉或借助喷泉的艺术联想,创造意境。

(2)在一般情况下,喷泉多设于建筑、广场的轴线焦点或端点处,也可以根据环境特点,自由地装饰室内外的空间。喷泉宜安置在避风的环境中以保持水型。

(3)喷水池的形式有自然式和整形式。喷水的位置可以居于水池中心,组成图案,也可以偏于一侧或自由地布置;

(4)要根据喷泉所在地的空间尺度来确定喷水的形式、规模及喷水池的大小比例。

(5)大型喷泉的合适视距约为喷水高的3.3倍,小型喷泉的合适视距约为喷水高的3倍;水平视阈的合适视距约为景宽的1.2倍。也可以利用缩短视距,造成仰视的效果,强化喷水给人的高耸感觉。

绘图题

1.请绘制出

护坡的截水

沟的构造做

法。

2.自绘一条

斜坡,并开

辟一条道

路,画出横

断面,满足

如下要求:

(1)因开辟

道路而产生

的挖方和填

方量相等;

(2)道路形

式为“人行道+

车道+人行道”;

(3)路面排水

方式为车行道

两侧边沟排水。

3.请绘制出挡土墙后的排水明沟的构造。

4.请绘制出喷泉水型设计中几种射流的基本形式,并符合以下要求:

5.请

绘出园路路

面的典型构

造,并标注

各部分名

称。

6.请绘制出

两种湖池水

面分区的设

计方法。

城市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什么是生态学?近代生态学有哪些特点? 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的自然学科,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 近代生态学的特点: 1)把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扩展到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2)人类是生命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许多生态系统的结构成分,生态学不仅要研究动物、植物、微生物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更需要研究人和环境间的相互关系。 3)人类既是一种生物,必然具有生物的一切基本属性。但是人类生活在特殊的社会中,具有不同于一般生物的社会属性。 4)生态学的研究不仅要阐述生物(包括人)与其环境间的一般相互关系,更要揭示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及其机理,生态学不能满足于描述自然,而要用生态学理论去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2.何谓生态系统?在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中各举一例,并说明其中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1)生态系统:在任何规模的时空单位内由物理—化学—生物学活动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2)水生生态系统:浮游动物(初级消费者)→草鱼(次级消费者)→鲇鱼(三级消费者)分解者:细菌,真菌。生产者:植物微生物(藻类) 3)陆生生态系统:土拨鼠,兔子,昆虫(初级消费者)→狐,蜘蛛,鹰(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真菌,霉菌,细菌。生产者:庄稼,草 5.假定某块土地上所产的农作物可供100人食用,如果人们吃掉地里的一半农作物,另一半用来养牛,然后吃牛肉,那么这块地可供养多少人?(假设第二性生产效率为10%) 50+50*10%=55人 8.何谓生态演替?举一个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例子。 1)生态演替:生态系统发展常常被称为生态演替。它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或者说一个生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代替的过程。 2)举例:原生演替:火山造成的大片裸地;流水沉积形成的冲积平原;重力侵蚀的陡岩 次生演替:从以前曾经生长过植物的地方,由于火烧、砍伐、洪水、干旱、局部毁灭了植被而成为裸地的地上开始。 9.何谓种群?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种群:也译为居群,人口学上就是人口,它是在一定的空间中、特定的时间内一起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称。 2)特征:数量特征;空间特征;遗传特征。 第二章 1.何谓城市化?我国城市化的标准是什么? 1)城市化:人口向城市或城镇地带集中的过程。 2)我国城市化的标准:市的人口一般应该在10万人以上,镇的人口应在2000人以上。市区和近郊区非农业人口50万以上的城市为大城市,20万—50万人口的城市为中等城市,10万—20万人口的城市为小城市。 2.试述城市发展的历史阶段以及各阶段的特点? 前工业社会手工业生产集中地农产品集散地市政设施简陋生活条件落后规模较小 数量很少城乡分离相对封闭 工业社会机器大工业中心商业贸易中心市政设施完备生活条件改善规模扩张数量猛增城乡对立差距拉大 后工业社会第三产业中心功能多元化市政设施现代化生活条件较优越规模数量稳定 形成大都市连绵区城乡融合差距缩小 信息社会信息流通、管理和服务中心城市信息化、园林化、宜人化超级城市裂解中小城镇崛起城乡一体化

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1、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1.1生态城市的概念的演化过程 现在,国内外都在建设生态城市,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内涵,同时受各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的限制,其规模、资源和环境特征不一样,也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但有一个原则,就是生态城市必须保持系统的健康和协调,具有高效率的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具有持续发展和消费的能力,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生态城市在维护本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相关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因此我们必须对生态系统作进一步的了解。 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应该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生态系统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生态学的国际研究计划均把焦点放在生态系统,如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其中心研究内容是全球主要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淡水、海洋等)的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人与生物圈计划(MAB)重点研究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的关系;4个国际组织成立了“生态系统保持协作组(ECG)”,其中心任务是研究生态平衡及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维持改进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并因此给我们带来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1.2 生态学对生态城市的观点 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

城市生态学试题

一、选择题(20×2分) 1、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为标志,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实际目标 A、《执行计划》 B、《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 C、《我们的共同未来》 D、《21世纪议程》 2、我国城市工业职能分类,采取()的方法。 A.多变量分析B.统计分析C.多变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D.统计描述 3、城市时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和生态环境发展与变化的焦点和结晶体。A政治B经济C科学D文化 4、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变为另一种能源后称为二次能源,下列不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A、电力 B、石油 C、煤气 D、柴油 5、属于城市给水工程系统分区规划内容深度的是()。 A.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确定取水方式 B.确定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C.估算分区用水量 D.进一步确定供水设施规模,确定主要设施位置和用地范围 E.布置给水设施和给水管网 6、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两部分组成。 A湖水B地下水C降水 D 江水 7、普通环境按环境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类,下面不属于的一类是() A、人文环境 B、半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 D、自然环境 8、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 A干扰斑块B残余斑块C环境资源斑块D陆地斑块 9、城市热岛效应会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分布特点,一般会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地区,下面热岛效应最不明显的是()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五指山 10、城市消防站与医院建筑应保持()m以上的距离。 A.120 B.100 C.80 D.50 11、在我国东部地区,丘陵区和农田区一般占总土地() A、10~50% B、25~30% C、10~30% D、50~60% 12、衡量中心地重要性,确定其等级的指标是()。 A.职能单位B.门槛人口C.中心度D.K值 13、( )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A自然环境B原生环境 C 再生环境D人工环境 14、城市土地总供给是()。 A.完全弹性的B.非弹性的C.弹性的D.不完全弹性的 15、()的发展状况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A城市B乡村 C 群落 D 物种 16、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论述,下列()项不妥。 A.城市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B.城市生态学可分成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城市社会生态学三个分支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工作、休息和生 活。 3.人类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4.根据人口过渡理论,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为高出生率- 死亡率- 高增长率类型。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题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试题1 在对长江水质进行观察的时候,先设立观测点进行观测,再和历年的水质状况进行对比的研究方法是()。 1.0分 ?A、 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 ?B、 资料统计与现场观察资料相结合 ? ?C、 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 ? ?D、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我的答案:B 2 绿化植物的美学不会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表现出来?() 1.0分 ?A、 大小和形状的搭配 ? ?B、 地形和品种 ?

色彩和质地的搭配 ? ?D、 光影和声音 ? 我的答案:B 3 数理模型分析是利用特征方程、公式,结合()分析、综合系统分析,再利用系统模型、仿真模型分析城市水温、气候等的变化。 1.0分 ?A、 因素 ? ?B、 因子 ? ?C、 个体 ? ?D、 差异 ? 我的答案:B 4 现代城市生态学自然生态所研究的核心有气候特点、水温特点、生物特点、()。 0.0分

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 ? ?B、 环境现状 ? ?C、 环境污染和修复能力 ? ?D、 环境修复和容纳能力 ? 我的答案:D 5 现代生态设计的自然做工原理包括自然界没有废物、自然的自我组织和能动性、生物多样性和()。 0.0分 ?A、 设计和自然相协调效应 ? ?B、 生态位效应 ? ?C、 边缘效应 ? ?D、 最优设计效应

我的答案:A 6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和()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自然——社会”三者合一的复合系统。 0.0分 ?A、 改变、顺应 ? ?B、 改造、维护 ? ?C、 改造、适应 ? ?D、 改变、协调 ? 我的答案:D 7 下列不属于城市人口承载力特点的是()。 1.0分 ?A、 多因素制约 ? ?B、 不确定性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答案 第二章 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课前预习问题 答案

第二章城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课前预习问题 1. 城市生态学的学科基础有哪些?书P8 2.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书P64-65 3. 简述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关系。 答案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成两个方面: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越高,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反之,越低。 生物多样性越高,营养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低,反之,越高。 答案二:①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及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的。 ②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因而也愈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 ③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网)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异常变化,造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可以由不同生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用给予克服。 4.如何理解城市生态学中的食物链(网)原理。书P50-51 5.请谈谈您对城市生态系统中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的认识? 反映生物间及生物与环境间的协调关系,主要是普遍的依存与制约关系,亦称“物物相关”和“相生相克”规律。 生态系统中的(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不同生态系统间,甚至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均存在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亦可以说彼此影响。这种影响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有些是立即表现出来的,有些需滞后一段时间才显现出来。一言以蔽之,生物之间和生态系统间的相互依存与制约关系,是普遍存在的。 因此,在城市建设和城市居民生活中,特别是在需要排放污染、倾倒废物、喷洒药品、采伐、开山、筑路、修建大型给水工程及其它建设项目时,务必注意调查研究,摸清自然界诸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与某生产活动有关的其它事物也加以通盘考虑,包括考虑此种活动可能产生的(短期的和长期的、明显的和潜在的)影响,从而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安排。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1、试述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 1)城市工业迅速发展和越来越多的工业资源短缺的矛盾。(2)城市工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同能源供应紧张的矛盾。(3)城市生产与生活用水日益增加同水源紧缺、水域污染的矛盾。(4)城市建设迅速扩大和城市郊区耕地迅速减少的矛盾。(5)城市大量抽取地下水及地面建筑密度过大,引起城市地面逐渐下沉的矛盾。(6)城市经济发展引起环境污染加剧的矛盾。(7)城市经济发展与基础建设滞后的矛盾。(8)城市建设用地扩大,侵占森林、绿地的矛盾。(9)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和居住环境日益拥挤的矛盾。 2、环境承载力原理的内容包括哪些? 1)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的条件而变化。(2)环境承载力的改变会引起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推动城市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或逆向演替。(3)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是一种更新过程,它是城市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及内部自我调节的结果。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复杂、能量最优利用、生产力最高的方向的演化称为正向演替,反之称为逆向演替。(4)城市生态系统的演替方向是与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类活动强度是否与城市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密切相关的,当城市活动强度小于环境承载力时,城市生态系统可表现为正向演替,反之为逆向演替。 3、系统具有哪些特征? (1)整体性或称集合性。(2)关联性。(3)目的性。(4)环境适应性。(5)反馈机制。 4、正向演替和逆向演替有哪些区别? 正向演替:结构的复杂化;以低级小型植物为主朝着高级大型植物发展;物种多样性有增加趋势;生活型多样化;窄生态幅种在增加;种群趋向中生化;群落生物趋向增加;土地生产力利用趋于增加;土壤剖面的发育成熟;种群生境的优化。 逆向演替:结构的简单位;从大型植物为主趋向于小型植物占优势;物种多样性有减少趋势;生活型的简化;生态幅宽的种增加;群落趋向于旱生化或湿生化;群落生物量趋向减少;土地生产力利用趋于减少;土壤剖面弱化;种落生境的恶化 5、如何理解多样性导致稳定性原理? 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及结构的多样、复杂性呈正相关的。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因而也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这是因为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网)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异常变化,变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可以由不同生物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用给予克服。多样、复杂的生态系统受到较为严重的干扰,也总是会自发地通过群落演替,恢复原先的稳定性状态,重建失去了的生态平衡。 6、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无生命成分: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O2、N2 、CO2、H2O 等)、有机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等)。生命成分:生产者(进行初级生产,即光合作用。)、消费者、分解者(分解)。 7、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有哪些? 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 3、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8、生态因子的作用方式有哪些? 拮抗作用;协同、增强和叠加作用、净化作用 9、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及其它生物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的? (1)地质环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栖息场所和活动空间,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丰富营养元素,故人类和生物的物质组成及其含量同地壳的元素丰富度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 (2)地质环境向人类提供矿产和能量。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 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城市生态学大纲

第一章生态学基础 1.1 生态学的发展 1. 生态学的概念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分类 1.2 生态系统(ecosystem ) 生态系统、生物圈、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功能、群落演替、生态平衡、干扰、稳态机制 1.3 生态学一般规律及实际意义 (1)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2)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3)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 衡规律(4)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第二章城市化及其生态后果 城市、城市化(概念、特点、标志、利弊、标准)、存在问题、城市化所带来问题、城市污染、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实质 第三章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学 3.1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的概念 3.2 城市生态学的发展 3.3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城市生态系统 3.3.1 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 3.3.2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城市是人类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2)城市是具有人工化环境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是依赖性强、独立性弱的系统 (4)城市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与其它生态系统的不同点: (1)它是人工生态系统,人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和决定因素。 (2)它是消费者占优势的生态系统。 (3)它是分解功能不充分的生态系统。 (4)它是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很薄弱的生态系统。 (5)它是受社会经济多种因素制约的生态系统。 3.3.3 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 1、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①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②城市化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的反应;③城市 化对人群的影响 2、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3、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 4、城市生态系统的系统生态学研究 5、城市的生态规划、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 6、城市生态系统与周围农村生态系统间关系的研究 3.4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特点 3.5 城市生态学研究重点 第四章城市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 4.1 城市气候 城市气候的概念

城市生态学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海绵城市? 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二元水循环 水在社会经济系统的运动过程与水在自然界中的运动过程一样,也具有循环性特点。社会水循环通过取用水、排水与自然水循环相联系,这两个方面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矛盾着的统一体—水循环的整体,即二元水循环系统 3、什么是城市的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城市中高楼大厦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这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 4、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 ①城市化导致不透水面积增加 ②城市化的水文效应,改变了局部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出现“雨岛效应”现象。 ③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④下凹式立交桥等设施增加 ⑤城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善 5、什么是LID?LID实现的措施。 美国的低影响开发(LID):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渗透、过滤、蓄存和滞留,防治内涝灾害。

①保护和修复城市天然河湖:划定河湖蓝线,立法禁止围填河湖及天然湿地。对已渠化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 ②修建生物滞留池:一般修建于流域上游,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化学、生物及物理特性储蓄水量并清除污染物,从而达到水量和水质调控目的。 ③湿滞带:是一种狭长的渠道,对来自于停车场、人行道、街道以及其它不透水性表面的径流进行过滤和入渗,与传统渠道区别的是其表面铺设有植被。 分为湿滞水池、干滞水池、人造湿地 ④植被覆盖:在不透水性建筑的顶层覆盖一层植被,是由植被层、介质层、过滤层以及排水层等构成一个小型的排水系统。 ⑤透水性地面:表面由透水结构铺装,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能够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6、核心思想“一片天对一片地”,实现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 在基本遵循自然产汇流规律的基础上,城市建成后实现“一片天对一片地”,利用城市空间对降雨“化整为零”进行收集和储存。具体“滞、渗、蓄、净、用、排” 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的竖向剖面结构 1.生态屋顶 2.绿化建筑立面 3.生态景观 4.生态道路 5.生态水池 6.生态广场 7.生态公园 8.强渗透地面 9.天然洼地蓄滞 滞: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峰现时间!既降低排水强度,又缓解了灾害风险。 “渗”,是利用各种路面、屋面、地面、绿地,从源头收集雨水。 蓄: 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 净:是通过一定过滤措施减少雨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 用:利用雨水资源化,缓解水资源短缺,提高用水效率。 排: 构建安全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避免内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7、建设目标(最根本目标就是:要尽量减少社会水循环对自然水循环的冲击。) ①缓解洪涝灾害:通过保护、恢复和修复天然河湖水域空间,把城市排水系统从“区域快排、末端集中”转变为“源头分散、慢排缓释” ②增加雨水利用:针对洪涝雨水的利害两重性,构建“格局合理、蓄泄兼筹、引排得当、环境优美、综合利用”的城市水系统。 ③降低径流污染:城市初期雨水中轮胎细末、生活垃圾污染、大气降尘、铅/镉重金属等污染严重。宜在表面铺装透水结构,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让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8、三大任务 (1)海绵体建设:

城市生态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的自然科学,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 其机理。 生态学新的理念:1)把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拓展到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人类是生命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3)人类具有生物的一切基本属性。 4)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2、生态系统:在任何规模的时空单位内由物理—生物—化学学活动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3、“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圈层,其范围在地表以上可达23km高空,在地表 以下可延伸至12km的深度,包括大气圈层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风化层)。 4、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即生物群落,以及无生命的非生 物成分,即自然环境 5、生物群落:是指一定空间内全部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同住结合,他们之间构成一定 的相互关系。根据各类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可以把他们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6、生态系统发展:常常被称为生态演替,它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或者说一个生 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代替的过程。 7、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也就是它是在一定空间中、特定的时间内一起 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称。 8、种群的大小和密度:一个种群全体数目的多少,即种群的大小,如果采用单位面积或 容积的个体数目来表示种群的大小,即为密度。 9、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部分的结构及相互作用的平衡,物质和能 量流入和流出的平衡,物质产生和消耗的平衡,有机体和环境的协调一致。 10、抵抗力:它是生态系统抵抗外部干扰、维持系统结构原状的能力。 11、恢复力:它是指生态系统遭受外部干扰后,系统恢复原状的能力。 12、自治力:它是指生态系统对发生在内部的各种现象的自我控制能力。 13、稳态机制:是指内部组织和结构的一种调节功能,即调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能力,调节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的能力。 1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 1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食物链各营养级的传递 和转化。 1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是指生态系统内各生命组分之间的信息传递。 第二章 1、城市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第三章 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为改变了结构、改造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的、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以人为中心的陆生生态系统。 2、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城市生态学整理 (1)

城市生态评价 概念:根据城市生态系统的观点,运用生态学,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以确定该系统的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制约因素。城市生态评价是城市生态规划,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内容:城市生态评价一般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结构——各组成成分的数量质量空间格局 功能——生活,生产,还原 协调度——人类活动和周围环境间相互关系,资源利用和资源承载力,环境胁迫和环境容量,城乡关系协调以及正反馈和负反馈向协调等 评价指标建立的原则: 1.综合性:以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观点为指导,在单项指标的基础上,构建能直接而全面的反应城市功能结构和协调度的综合指标 2.代表性: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复杂,庞大,具有多种综合功能,要求选用的指标最能反映系统的主要性状 3.层次性:根据不同评价需要和详尽程度对指标分层分级 4.可比性:既充分考虑城市发展的阶段性和环境问题的不断改变,使确定的指标具有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同时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兼有横向,纵向的可比性 5.可操作性:有关数据有案可查,在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内都能适用,能为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生态的规划提供依据 城市生态评价的主要内容(详细) 一、城市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1城市环境污染评价。城市环境污染评价是城市生态评价的重要内容,是认识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城市环境整治和城市污染控制的基础。主要从一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a城市大气污染b城市水污染c城市垃圾和固体污染物d城市总体污染状况评价 2城市环境安全评价.城市环境安全评价主要对影响城市安全的灾害风险的来源和水平从人类安全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主要应包括一下几个方面:a地质灾害和安全评价b气象灾害和安全评价c流域灾害和安全评价d城市小气候及安全评价 3城市生态安全评价a城市大环境与城乡一体化b城市植被管理状况c城市河流和湿地流域生态整治和管理。 二、城市绿地系统评价 1城市绿地系统整体格局的合理性 2城市绿地系统只要绿色廊道和绿地斑块的结构分析 3城市绿地系统植物种类组成生物多样性分析 4城市绿地系统各类绿地的分析评价。 三、城市景观评价。城市景观评价主要从城市景观美化和宜人性角度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考虑其评价问题。 1城市功能分区。对城市景观评价首先要对城市的功能分区是否合理进行评价,在分析评价中不仅要从功能分区与社会经济发展和方便市民的角度进行分析,也要从有利于整体景观格局优化的角度进行分区。 2城市景观格局。主要反应在三个方面,即城市景观整体的形态和轮廓、城市景观中心和轴线以及城市分区区块配置。首先,要分析城市景观整体轮廓和框架是否符合城市自然地理特点和城市生态学原理,有没有明显的城市总体景观中心点和景观轴线,以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总体框架。其次,要分析城市景观中心和轴线,有没有突出的城市景观中心点和轴线,城市景观主要视点景观和视阈廊道的视野是否开阔、通畅。第三,要对城市景观轮廓和总体框架中的斑块配置进行分析,评价其是否符合总体框架的要求,是否与功能分区和景观配置相协调,是否有利于改善城市小气候、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和加快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消除,其中的绿地和开敞空间的数量、配置、类型和性质是否与小区性质相吻合

城市生态学简答题

简答: 1简述系统的特征 1 整体性或称集合性 2 关联性 3 目的性 4 环境适应性 5 反馈机制 2 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哪几种? 1)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黑箱,白箱和灰箱三种 2)黑箱研究思路是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性 3)白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包括输入和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 4)灰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只有部分已知,而其余部分未知的基础上来认识分析系统 3 何谓还原者?其基本功能是什么? 1)还原者属于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 2)还原者是把杂交的动植物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被生产者再次利用,所以还原者的功能是分解,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可分为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类 2)生命类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种 3)无生命类可分为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三种 5 简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根据循环的属性可分成水循环,气态循环,沉积循环三种类型2)水循环:水是自然的驱使者,没有水的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气态循环:主要蓄库是大气和海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质 4)沉积循环:主要蓄库是岩石圈和土壤圈,具有循环缓慢,非全球性,不显著的特点6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1)生命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二者密切不可分割地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功能单位 2)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沿食物链营养级向顶部方向流动,能量都以自由能的最大消耗和熵值的增加,以热的形式而损耗,因此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由外界获得能量 3)物质流动是循环的,各种有机物最终经过还原者分解成可被生产者吸收的形式重返环境,进行再循环 7 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答: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级性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8 如何理解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答:1)环境中各种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其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主导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甚至疾病残疾,所以说总体上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在局部能补偿 2)在一定条件下的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过程中,由于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生态因子来补偿,同样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3)但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部分补偿,而不能以一个因子代替另一个因子,且因子间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决城市生态问题。 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工作、休息和生活。 3.人类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4.根据人口过渡理论,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为高出生率- 死亡率- 高增长率类型。 5.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6.酸雨是指pH值小于的天然降雨和降雪。 7.城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包括人工食物链和自然食物链两种类型。 8.能源结构是指能源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构成及比例关系,可反映一个国家和城市生产技术发展水平。我国城市以煤为主要能源。

南林园林城市生态学概念

城市生态学概念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科学。 2.生态学起源:生态学来源于生物学,尤其是基础生态学,是生物学的基础的 学科之一。 3.生态学发展四个阶段: ①萌芽阶段——17世纪以前,观察描述为主(鸠占鹊巢、螳螂捕蝉,黄雀 在后、24节气等),个体特征。 ②初创阶段——19世纪,个体、种群2个层次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标志 性著作有二:1895年丹麦植物学家E.Warming《以植物生态地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不久德国植物地理学家 A.F.W.Schimper 《以生理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 ③形成阶段——20世纪前半叶。 ④发展阶段——20世纪后半叶以后。 4.形成阶段的特点: 1 地植物学或植物群落学的理论、方法和学术派别的产生、完善和发展已到了极成熟阶段,并在植物群落研究中也有了很多重大进展。 4 基本的生物生态学学科体系的建立。 6 生态学专门研究机构和学术刊物的涌现。 5.发展阶段的特点:吸收其它学科的理论、方法及先进科学技术成就,从而拓宽了生态学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同时生态学向其它学科领域扩散或渗透,促进了生态时代的产生,以至生态学分支学科大量涌现。 6.城市生态学: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城市生态学可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社会生态学三个分支。 7.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城市是一个高度集聚与高度稀缺的统一体。 二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错误认识。 8.城市的稀缺性:指城市在多个自然环境因素方面的稀缺与紧缺特征。如城市中动植物、水、光、清洁空气、能源、土地及分解者微生物等。 9.城市绿地:市中最具良好生态效益和观赏、游憩功能的地块是生长成片绿色植物的绿地。 园林上来说: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 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 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10.生物:在自然界中由活质所构成的,具有生长、发育、繁殖能力的物质,并能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与外界发生能量与物质的交换 11.环境:指围绕生物生存及活动空间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 12.环境问题:广义上:是因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上:只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城市生态学期末考试题整理

1.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学以整体的观点,把城市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除了研究它的形态结构外,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全面阐述它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组成部分之间的能量流动、物质代谢、信息流通和人的活动形成的格局和过程。 2.田园城市规划理论是由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 3.芝加哥学派,1925年伯吉斯提出了城市同心圆增长理论。 4.食物链: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网指一个生物群落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5.环境承载力: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而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具体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 6.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黑箱、白箱和灰箱。 7.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的和非生物的成分之间,通过不断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互相依存的统一整体,构成一个生态学的功能单位。 8.生态平衡:一个生态系统能够长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性,例如,组成成分和数量比例持久的没有明显的变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 9.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居民和自然环境系统和人工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属人工生态系统。 10.城市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经济和社会三个子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生态系统。 11.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给环境造成什么影响?海平面升高;降水带北移;臭氧层流失。 12.人口结构:是城市人口的基本特征 13.中国城市人口迁居基本原因:内因,迁居者的需求;迁居者的文化心理;外

因:社区环境的影响;城市规划与建设;经济发展和住宅建设;人口政策;土地制度;住房政策 14.大气污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的程度,以至破换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和物造成危害的现象。 15.大气污染由污染源、大气圈和受影响者三个环节组成。 16.中国酸雨的特点:第一,在空间地理分布上南方比北方严重;第二,在时间分布上有季节性;第三,酸雨逐年严重 17.城市大气分层,城市边界层、城市覆盖层和农村边界层 18.热岛效应: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19.城市工业区布置与居住区的关系:(1)生活居住区内布置工业;(2)生活居住区边缘地段布置工业,或以工业街坊的方式布置在居住区内;(3)工业区;(4)工业点。在生活居住区和生活居住区独立地段布置工业,是城市工业布置的普通形式,而工业区、工业点只是在中等城市以上才能出现。 20.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地下水环境两部分构成。 21.城市水污染:指有害物质进入水体的数量达到破坏城市水资源使其丧失使用价值或对环境和生物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城市水体的污染主要来源是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 22.自然环境中的土壤是地壳表面的岩石经过以地质历史时间为周期的长期风化过程和风化产物的淋溶过程,逐步形成土壤。它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组成。 23.城市化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一般是从占领土地开始的,由于人类在城市的活动方式和内容多种多样,所以城市土壤的形态也是多种多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