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最新精选历史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一单元 从“朕即国家”到“主权在民”第2课 为君权辩护岳麓

最新精选历史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一单元 从“朕即国家”到“主权在民”第2课 为君权辩护岳麓

最新精选历史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一单元 从“朕即国家”到“主权在民”第2课  为君权辩护岳麓
最新精选历史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一单元 从“朕即国家”到“主权在民”第2课  为君权辩护岳麓

最新精选历史选修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一单元从“朕即国家”到“主权在民”第2课为君权辩护岳麓版复习特训二十七

第1题【单选题】

近代西方民主思想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B、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C、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

D、启蒙思想的影响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宣扬民主思想的根本目的是( )

A、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B、反对宗教神学的束缚

C、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D、要参与政治民主建设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斯宾诺莎、洛克、卢梭思想的共同点有( )

①都对封建专制主义进行批判②都提出社会契约思想

③都反对君主统治④都主张“主权在民”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詹姆士一世即位时宣称: “既然对上帝能做什么事提出质疑是无神论和亵渎的行为,那么臣民对国王所做的事提出质疑也是胆大妄为和对上帝的大不敬。”这充分表明( )。

A、他宣扬国王是上帝的代理人

B、他主张国王可以滥用权力

C、他主张国王权力必须在神权之上

D、国王是教会组织的统治者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社会契约论》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主要著作,该著作的核心内容是( )

A、描述建立合理国家制度的方案,阐述“主权在民”思想

B、提出“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

C、强调政治的目的是自由

D、推崇君主立宪制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_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检侧 (共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 鲜卑族“马背上得天下”,能否“马背上治天下”成为当时的主要问题。请回答1~4题。 1.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 A郡县制 B.县制 C.宗主督护制 D.三长制 2.北魏统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 是() A.奴隶制经济形式 B.封建制经济形式 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 D.半畜牧半农业 3.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 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 A.拓跋硅 B.道武帝 C.冯太后 D.拓跋宏 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请回答5~10题。 5.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融合的趋势 B.政府与宗室争夺农户 C.南北对峙的形势 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 6.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 A.汉族地主的建议 B.南北对峙的形势 C.民族矛盾的激化 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 7.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 主要是因为()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 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 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9.均田制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 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B.农民的土地私有制 C.封建土地国有制 D.封建集体土地所有制

人教版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期末复习题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期末复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中国古代通过自上而下的政治手段推行民族交融的典型事件是 A.孝文帝改革 B.唐番和亲 C.澶渊定盟 D.设立榷场 2.范文澜、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中称,北魏孝文帝深慕汉文化,所以要变鲜卑俗为华风,他想用同化的方法,保持拓跋氏的统治地位,因之排除阻碍,决计迁都。北魏孝文帝迁都到 A.长安 B.洛阳 C.平城 D.北京 3.“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宋书》中记载:“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扄(门上环钮),盖东西之极盛也……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史书描述了() A.东晋南朝江南得到开发,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 B.南朝四个朝代都定都健康 C.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D.宋朝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 4.公元4世纪下半期,前秦苻坚励精图治,一度统一了黄河流域,但是淝水之战以后,前秦迅速败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混战局面。出现这一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 A.苻坚军队主力全部被歼

B.封建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C.各民族间的隔阂依然存在 D.江南发展迅速,经济重心南移 5.吕思勉的《两晋南北朝史》中写道:“南北朝为币制紊乱之世,其所由然,则以钱不足用,官家乏铜,既不明于钱币之理,政事又不整饬,铸造多苟且之为,有时或借以图利,私铸因之而起,遂至不可收拾矣。”由此推知,南北朝时期 A.“大一统”的形势遭到削弱 B.朝廷失去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C.币制混乱加剧了社会动荡 D.货币体系呈现出灵活多样性 6.《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A.两汉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B.东晋南朝时期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 C.三国统治者均重视农业发展 D.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7.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8.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哪些措施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 ①整顿吏治 ②颁布均田令 ③迁都洛阳

历史选修四知识整理

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全册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家本单元三位人物都是中国古代政治家、封建皇帝。秦始皇是统一的中国封建中央集权的开创者;唐太宗是把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推向高峰的皇帝;康熙帝是把统一的多民族中国发展到鼎盛同时又开始下坡的皇帝。 第1课“千古一帝”秦始皇★注意问题: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又在历史上以“暴君”形象著称,注意功过评价。1、秦统一的原因:①时代趋势;②国力基础; ③个人条件;④重用人才2、主要业绩:①政治制度:建立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③经济制度:土地私有合法化;奖励移民垦荒;统一货币、度量衡。④拓疆、交通和文字: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征岭南,修灵渠,设三郡;修驰道、直道,规定车同轨;统一文字。 3、功过评价:①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人民的愿望; ②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③扩大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④广建宫殿陵墓,劳民伤财;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注意问题: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唐朝实行的开明的对内对外政策1、贞观之治出现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唐太宗个人作用; 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2、贞观之治的内容及作用:①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精简了机构,提高了效率。②法律:重视法制,颁行《唐律》,惩治贪赃枉法。③科举:发展隋朝科举制,重视进士科,扩大了统治基础。④经济: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经济逐步复苏。⑤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3、开明君主和开放时代:①吸取教训——心存百姓;②广揽人才——知人善任;③广开言路——兼听纳谏;④民族关系——民族平等。 第3课康熙皇帝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注意问题: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康熙帝与秦始皇、唐太宗相比,突出贡献是捍卫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1、面临的问题:①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②对边疆的有效控制尚未完成;③沙俄势力东进。 2、巩固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和影响: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正式隶属于中央管辖。促进台湾开发,巩固海防。③抗击沙俄入侵,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④三征噶尔丹,打击新疆蒙古分裂力量。⑤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 3、评价:①功绩:巩固多民族国家的重大举措和影响;②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 第1课先师孔子★注意问题: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1、孔子既是中国古代大教育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2、主要思想:①政治思想,主张“仁”(核心)和“克己复礼”。要实现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②教育思想,在中国开办私人办学先河,主张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3、地位和影响:①孔子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渗入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被神圣化;②儒家思想传到亚洲各国,成为东方文化的主干,与西方文化并称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两种文化形态;③儒家文化对法、德等国西方哲学和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第3课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注意问题: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孔子思想比较。1、主要思想:①哲学思想思想来源于具体事物,物质、精神世界不可分割;②政治思想革命的原因在于不平等、法治优于人治;③伦理思想:中道理论;④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别具一格。2、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①建立了多个学科的学科体系;②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三段论”、“中道”、“法治”;③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科学探求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高中历史选修4笔记整理 一、秦统一六国(1客观条件: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②久经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奠定基础。(2主观条件:①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②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先弱后强远交近攻”③接受法家思想理论2、历史意义:符合人民愿望,推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1、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内容:①确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三公名称及职责③地方实施郡县制度(2特点:①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②地方绝对服从中央(通过郡县制③皇帝直接任免官吏(3影响:①巩固统一,加强了对人民统治,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2、军事:南征百越设四郡、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意义:拓展了疆土,奠定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3、文化:统一文字(小篆4、经济:①统一度量衡制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半两钱5、交通:统一车轨,修筑驰道、直道,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络。(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6、措施颁布意义:①有利于巩固统一; ②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三、暴政1、表现:a“焚书坑儒”:摧残文化,钳制思想(2严刑酷法轻罪重罚(3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修长城建宫殿、陵墓2、影响: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朝很快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①统一中国②创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等,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 ③“焚书坑儒”摧残了古代文化,钳制了思想发展。④秦始皇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是导致秦朝很快灭亡的根本原因。 一、贞观之治(627——649 (一表现: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生产发展民风淳朴社会和谐民族关系融合对外开放(二原因①主观上:吸取隋亡教训,个人作用;②客观上:隋朝的经济繁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三措施a政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完善三省六部制b.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c.思想文化: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d.民族: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利于民族融合,国家统一e.对外:友好开放,兼收并蓄(四民族:平靖边疆,设机构管辖,册封,和亲(五自省:撰写帝范

人教版历史选修四课后习题:第1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材料二(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议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 (1)根据材料一,指出郑国为秦开凿水渠的企图,并分析秦王嬴政在郑国的企图暴露后仍坚持修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秦王嬴政废逐客令的目的,并对他的这一行为进行简要的评价。 企图:消耗秦的国力,使秦无法向东征伐,以保证韩国的安全。原因:郑国渠的开凿使大片农田得到灌溉,有利于秦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 (2)目的:吸引有用之才,为秦国效力;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力量。评价:秦王嬴政的做法,反映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其做法有利于吸纳人才,有利于增强秦国的力量,从而相对削弱其他诸侯国的力量,而为其兼并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郡、县、乡、里组成的郡县制,是春秋战国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体制。……秦代郡县制的推行,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是适应封建专制政体的要求而出现的。它对于结束长期形成的诸侯割据局面,维护国家统一,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代郡县制的推行,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结果”。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郡县制所体现的封建专制政体的特征,并说明郡县制实施所产生历史影响。 (1)问时,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由分裂到统一的过程中,归纳有利于统一的政治因素。回答第 (2)问时,要从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着手,从地方官员的产生方式等角度分析特征。对历史影响,从材料中概括归纳即可。 春秋战国时期已积累了实行郡县制的初步经验;秦完成统一具备了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条件;实行郡县制是巩固统一的必然选择。 (2)特征:地方官员直接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体制建立;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封建官僚体制建立。影响: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为后世提供了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为乱政虐刑以残贼天下,数十年矣。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外内骚动,百姓罢敝……财匮力尽,民不聊生。 ——《史记》 材料二始皇宁为中国之雄,求诸世界,见亦罕矣。其武功焜耀,众所共知……其政治设施,多有皋落百代之概……焚书坑儒之事,皆为虐政,而结果非可一概而论……左道欺罔,邪论以易富贵,在法可诛也。始皇一坑,正可以扫除恶气,惩创民蠹,功逾于过也。 ——梁启超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司马迁和梁启超对秦始皇评价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说明梁启超对“焚书坑儒”的评价,据此指出梁启超的评价有何特色。 (1)问时,要结合两则材料从总体上概括,材料一主要叙述了秦始皇的“乱政”,材料二主要评价了秦始皇突出的历史贡献。回答第(2)问时,要准确解读材料二中梁启超对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肯定,同时梁启超也指出这是“虐政”。全面地、历史地分析问题,是梁启超评价历史问题的特色。 司马迁主要是强调秦始皇的暴政;梁启超则充分肯定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实现思想统一等方面的重大贡献。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学案

课题:北宋王安石变法 【学习目标】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掌握变法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客观评价王安石变法。 【重点难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自主学习】 一、历史背景 唐(618——907年) 辽(916——1125) 金(1115——1234) 五代十国 (907——960960——1127) 南宋(1127——1276) 1038——1227) 蒙古(1206——1271) 元(1271——1368年) 二、基础梳理 (一)历史背景

(三)结局与评价

【课堂检测】 1.下列各项不属于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表现是 A.政治上官僚机构膨胀 B.经济上财政入不敷出 C.军事上面临着辽夏的威胁 D.思想上王安石主张变法 2.北宋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从反面证明了 A.官越多,工作效率越高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利小弊大 D.兵越多,战斗力越弱 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D.农田水利法 4.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的共同之处是①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②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③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A.①②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5.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这表明他认为 A.国家治乱兴衰的关键在于对人才的态度 B.最高统治者的才能决定国家命运 C.社会治安状况是衡量朝政兴衰的标准 D.改革教育与选官制度是根本大计 6.王安石在变法中始终支持哪一种思想、对扫除重重障碍起了极大的作用 A.利不一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B.民贵君轻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D.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感悟总结】

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第一课导学案

高二历史学科选修1第三单元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一、学习目标: 识记:北魏重新统一黄河流域的背景及概况;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的表现;宗主督护制的含义及影响;赋税制度的缺陷;北魏社会矛盾激化的表现;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和方式 理解:北魏崛起的原因;北魏统一北方的原因和影响;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的统治危机及原因: 北魏的民族政策及原因。 运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改革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 难点:宗主督护制;北魏社会矛盾极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二、本课导读 (一)阅读教材32页第1、2段,回答下面问题。 1、简述拓拔部建国历程:(A) 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汉化的表现有哪些?(A)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二)阅读“社会改革迫在眉睫”和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宗主督护制: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地主豪强把宗族、佃客组织起来,修筑坞堡,割据一方。坞堡主又称为宗主,与堡户结成牢固的依附关系。北魏统一北方后,被迫承认坞堡组织的合法性。北魏政府任命这些坞堡主为地方行政官员,由他们代管征收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宗主督护制。 1、宗主督护制的消极影响有哪些?(A) 2、北魏存在哪些社会矛盾?(A) 3、依据学思之窗,回答北魏统治者贱其它民族反映了什么问题?(B) (三)阅读冯太后的相关材料,结合教材第2、3段和学习延伸,回答问题。 冯太后:(442—490)北魏历史上著名女政治家,孝文帝改革运动的发起人与主持者之一。由于她去世后为谥称曰:“文明太皇太后”,所以历史上又称她为“文明太后”。冯太后是位典型的“铁碗女人”。在朝廷内部政治斗争中,她沉着果断,坚忍精明,牢牢地掌空了北魏朝廷的军政大权,曾在献文帝、孝文帝时期两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朝廷的实际统治者。她主政时已开始了以汉化为中心的社会改革,孝文帝第一阶段的改革实际上是在她的主持下展开的,换句话说,孝文帝改革的伟大历史功绩有一半应该归属这位了不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学案( 有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 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2. 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3. 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4. 感受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雄心抱负。 5. 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用人、纳谏、轻徭薄赋和处理民族关系等方面。 6. 探讨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7. 体会纳谏与用贤,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 8. 列举康熙帝在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举措:平定三藩之乱和噶尔丹叛乱、抗击沙俄侵略和签订《尼布楚条约》、统一台湾。 9. 评述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 10.强化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意识。 【考试说明】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二、教学过程 (一)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1)条件:①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趋势;②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奠定了基础)。③人民渴望统一。④秦王嬴政广泛吸引各国贤士,采取正确的统一方略。 (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穷十年之功,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完成了统一。 2.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1)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建立皇帝制度;②中央设三公九卿;③地方推行郡县制。 (2)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军事上: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设郡县管辖,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 ②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作为标准字体通行全国。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 ③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 ——促进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3.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1)是杰出的政治家 ①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全国,结束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 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完成大一统) ②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 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开创新制度) ③通过统一战争,北击匈奴,筑长城,南征百越,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 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形成多民族) (2)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为了稳固统治,他实行暴政:①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②制定了严刑酷法; ③大兴土木,徭役繁重。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本课内容与必修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有较多的重迭,教学时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和贯通,以便于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二)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1.列举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 (1)政治:①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②重视法律,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③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促进了唐初 政治清明,为贞观之治的出现提供了政治基础。 (2)经济: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继续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3)文化: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 (4)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①战而后和:唐太宗派李勣和李靖分别讨伐。 ②设置机构:在东突厥设置羁縻(mi)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官职 世袭。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③册封首领:西北各族首领 请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朝册封。④和亲通婚:唐太宗派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 ▲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民族融合;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5)外交:采取对外开放的政策:①设立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官方机构;②鼓

2019-2020年新一线突破同步人教版历史选修一讲义: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及答案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 [目标导航] 1.了解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矛盾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重点) 2.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重点) 3.探究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途径及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难点) 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崛起 (1)背景: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2)北魏建立: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2.统一黄河流域 (1)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影响 ①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②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3.拓跋珪封建化改革

思维点拨 1.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北魏统治集团与各族人民的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 2.拓跋部封建化的主要途径是与汉族士人相结合,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拓跋焘统治时,将这种融和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 1.社会矛盾激化 (1)基层统治方式:实行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农民负担沉重。 (2)赋税制度: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社会矛盾激化。 易错提醒 正确认识宗主督护制的实质 宗主督护制是官府与地方豪强势力勾结、镇压民众、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方式。2.民族矛盾激化: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人民起义不断。 三、冯太后和孝文帝 1.冯太后 (1)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亲自督促孝文帝自幼学习儒家经典,使其接受汉文化。 2.孝文帝 (1)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2)和冯太后一起自上而下掀起改革运动。 重点精讲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1)北魏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 (2)各民族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具有改革意识和才能。

历史人教版选修1导学案第四单元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Word版含答案(1)

预习导航 梁启超说,“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 安石)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 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免役法视 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 知识点一起用王安石 1.原因 (1)庆历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又起。 (2)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了变法主张。 (3)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知识点二富国之法 1.目的: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2.内容 (1)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借贷,这样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2)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工程。 (3)免役法(募役法):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4)市易法:设市易务、收购滞销货物,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5)方田均税法:核实土地,按田亩多少、好坏征税。

(6)均输法: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就近采购的原则。 自主思考王安石的理财措施分别是针对哪些社会问题提出的? 提示:(1)青苗法是针对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百姓的高息盘剥提出的。 (2)农田水利法是针对土地荒芜、水利失修的问题而提出的。 (3)免役法是针对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权而提出的。 (4)市易法和均输法是针对大商人垄断市场而提出的。 (5)方田均税法是针对官僚和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而提出的。 知识点三强兵之法 1.目的: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 2.内容 (1)保甲法: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农闲时练兵,战时入军。 (2)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 (3)将兵法: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领军队。 (4)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 自主思考王安石的强兵之法会产生怎样的改革成效? 提示:(1)保甲法: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但减少了军费的开支,有利于抵御西夏的进攻。 (2)保马法:提高了马匹的数量和质量,节省了政府的开支。 (3)将兵法:有效防范了更戍法带来的弊端,使兵有常将,将能识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4)军器监的设立改善了武器的质量,提高了数量。 总之,王安石整顿、加强军队的措施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积弱局面。 知识点四取士之法 1.目的:选拔和培养人才,为变法制造舆论。 2.内容 (1)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2)整顿太学,设专门学校培养人才。 (3)惟才用人: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员,打破按资升迁的成规。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2019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全册教案 ◎孔子 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2)“周礼尽在鲁” 影响:(1)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2)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对暴政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2.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孔子在及世界思想史上的有什么地位和影响? 主要内容:——思想:(1)“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 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主张恢复周朝的等级名分制度,实质上是力 图维护奴隶制度。体现了孔子思想保守的一面。(2)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 谐社会人际关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人的重视,具有进步意义。(3)中庸:把伦理范畴的“仁” 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 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政治: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不反对逐步改良。 ——教育:(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基本教材。 地位和影响:——对:(1)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2)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 推广创造 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3) “六 经”是留给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 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2020—2021学年高中人教版历史 选修1 第四单元《 王安石变法》检测题

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检测题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 ①加强对人民的控制①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①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A. ①① B. ①① C. ①① D. ①① 2.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中的农业政策曾经受到中国古代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当时的农业部长华莱士以中国古典经济学为样板开始初步的常平仓实验,国家成立了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和商品信贷公司,前者出于保护消费者利益,收购过剩农产品分发给城市贫民,后者是对农场主投放信贷。据此可看出美国的农业新政主要是受王安石变法中哪些法令的影响() ①方田均税法 ①青苗法 ①募役法 ①农田水利法 ①市易法 ①保甲法 A. ①①①①①① B. ①①①① C. ①①①① D. ①① 3.导致北宋中期财政危机的根源是() A.辽夏经常攻宋 B.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C.土地兼并严重 D.财政入不敷出 4.某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漫画中的“我们”是指()

A.辽 B.西夏 C.金 D.元 5.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作用的表述最准确的是( ) A.挽救了北宋统治危机 B.解除了辽和西夏的威胁 C.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D.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解除了财政危机 6.下图中有关宋神宗后宫妃嫔的立场说法正确的是() A.代表守旧官僚反对均田制 B.代表外戚反对保甲法 C.代表守旧官僚反对方田均税法 D.代表民意反对迁都洛阳的主张 7.庆历新政夭折后,王安石曾呈送长达万言的《言事书》给谁,倡导变法() A.宋太宗 B.宋仁宗 C.宋神宗 D.宋哲宗 8.北宋初年统治者采取了许多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种措施产生的消极影响有() ①消除了分裂割据①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①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 ①①① B. ①①① C. ①①① D. ①①① 9.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集中军权为首,这是因为() A.巩固统治,恢复封建统治秩序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课时检测:第一单元第1课雅典城邦的兴起Word版含解析

r 夯皐提能 (建议用时:30分钟) 、选择题 1?右图是顾銮斋教授所著《如歌岁月》书影,该书对古希腊文明的勃兴 进行了系统释读和探秘。影响古希腊文明勃兴最重要的客观条件 是() A .大河流域 B .延绵大陆 C.重叠的山峦与海洋 D .亚非文明影响 解析:选C。古希腊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是孕育古希腊文明,尤其是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 因素。 2.梭伦的诗歌中写道:“你们这些财物积山、丰衣足食而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 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这主要针对哪些人而言() A .雅典的自由民 B .雅典平民 C.雅典的执政官 D .雅典贵族 解析:选D。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梭伦改革沉重打击了旧氏族贵族,且只有贵 族才可能财物积山、丰衣足食,因此D符合题意。 3.公元前8世纪后,工商业发展给雅典阶级关系带来的最大变化是() A .许多平民沦为债务奴隶 B .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C.下层平民反对工商业奴隶主的斗争日趋激烈 D .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相对缓和 解析:选B。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一部分经营工商业的贵族和平民日益富裕,经济实力壮 大,发展成为工商业奴隶主阶层。 4.公元前8—前6世纪是雅典贵族政治时期,当时对贵族的主要威胁来自() ①平民②奴隶③工商业奴隶主④外部城邦 A .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 .①④ 解析:选C。随着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形成,他们对旧贵族的政治专权越来越不满,展开了要求分享政治权利的斗争;贵族对平民的经济盘剥,使平民与贵族的矛 盾日趋尖锐。 5.下列对公元前8

世纪后雅典公民内部阶级关系的表述,正确的一组是() ①“平原派”②“海岸派”③“山地派”

高中历史选修1知识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梭伦改革 (一) 时间:公元前六世纪初 (二) 地域:欧洲希腊地区雅典城邦 (三) 历史背景(或原因): 1、贵族政治的实施使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缓和。 2、雅典的地理环境和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梭伦改革提供了必要条件。 3、工商业奴隶主崛起,贵族政治腐败使得工商业奴隶主联合平民共同反抗贵族统治,梭伦改革成为必然。 4、梭伦通过自身的努力,在雅典树立了较高的威望,成为首席执政官。 (四) 主要内容:①颁布“解负令”,释放债务奴隶,并归还其抵押的土地。②颁布遗嘱法,规定无子女者可将财产交给指定的继承人。③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照财产多少划分政治权利,并规定其相应义务。④恢复公民大会最高权力,并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⑤司法方面,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⑥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法令,鼓励发展工商业,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壮大了雅典城邦的实力。 (五) 历史作用(或含有局限性):①改革为雅典城邦的振兴与富强开辟了道路。②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③但是,没有完全解决平民与贵族的矛盾。 (六) 改革的性质(实质):梭伦改革是雅典城邦一次自上而下的完善奴隶制社会政治统治的改革,为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七) 成败原因分析:(成功)①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平民与贵族之间矛盾的调节有效促进了生产力的的发展。②改革措施切实可行,有平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支持。梭伦不再担任首席执政官后,其改革措施还是保留了下来。 (八) 特点:崇尚中庸,手段温和。 (九) 其他:特别注意梭伦改革调节的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是阶级矛盾。 公元前六世纪晚期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真正确立。公元前五世纪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①人民主权;②轮番而治;③崇尚法律,法律面前公民平等。 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高中历史选修四主观题答案

【1.】(1)丞相绾等主张实行分封制,李斯主张实行郡县制(4分) (2)有人认为秦亡与没实行分封制有关;柳宗元认为秦亡于暴政引起人民反抗,而非郡县制的过失;王夫之认为郡县制的推行是历史的必然。(6分) (3)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王朝兴衰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4分,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2】.(1)三藩割据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2分) (2)缓和满汉民族矛盾。(答“利用儒家文化,维护清朝统治”也可。2分) (3)平定噶尔丹叛乱;尊重喇嘛教;多伦会盟;册封活佛(6分,举出其中任意三点皆 (4)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分) 【3】.(1)材料一认为皇帝应总揽全国一切大权。材料二则认为权力来自于人民,反抗残暴统治是上帝授予人民的权利。 (2)明清时期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3)中国的政治体制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它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落后于世界潮流。英国的政治体制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 【4】.(1)特点:开明平等;武力与怀柔并用;实行羁糜政策;重用少数民族首领。(4分)(2)主要措施:三征噶尔丹;抗击沙俄。(2分) (3)方式:唐太宗主要采取平等发好方式;康熙帝主要采取武力征服方式。(2分) 时代特征:唐朝时期封建社会繁荣,中华文明世界领先;清朝时期封建杜会渐趋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2分) 【5.】(1)原因:存百姓,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慎用刑法;善于用人、纳谏。(4分) (2)变化:大兴土木,耗费巨资。(1分) (3)目的:总结反省,告诫后世;以求长治久安。(2分) (4)评价: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出现“贞观之治”(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具有自我反省(批判)的良好品质;作为封建君主不可避免出现了骄惰奢纵的行为。(3分) 【6】.(1)提出逻辑学上的“三段论”,(1分)首次对科学进行分类。(1分) (2)分类:君主政体、贵族政体、共和政体、僭主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 (3分)标准:执政者的人数;维护的利益群体。(2分)共和政体(或民主政体)。(1分)(3)尊师,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2分) 【7】.(1)孔子作为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不仅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而且对亚洲及对世界都有重大影响,所以被奉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尊敬。(3分) (2)中庸思想。(2分) (3)孔子思想包含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今天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现实意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身也。”重义轻利,倡导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这些思想仍是我们今天需要弘扬的。 (4分) 【8】.(1)思想: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容忍等一切美德);以德治民,取信于民;贵贱有序(或长幼有序、建立规范和谐的人际关系等。)(3分) (2)主张:统治者应该由哲学家出任;理想国家由三个阶段构成,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和谐;统治者应该以道德和智慧治理国家(或政治权利和哲学理智结合起来)。(每点1分,任答2点,共2分)时间:三次游历徐拉古,找到哲学王的雏形阿启泰。(1分) (3)主张:国家应为人民创造幸福、荣誉的生活;政治追求高尚的道德。(2分) (4)相似处:道德与政治结合(或对政治者提出了道德建设方面的要求);主张建立一种和谐、稳定、协调的理想社会;都体现了对民主的关心。(每点1分,任答2点;共2分)启示:构建和谐社会;关注民主;加 强官员的政治修养(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每点1分,任答2点,共2分) 【9】(1)主张:孔子提出“仁”(或“礼”、“中庸”);亚里士多德提倡理性,主张由中产阶级执政(或主张“中道”)。 (2分)缺陷:模糊了等级差别和阶级压迫。(2分) (2)孙中山“三民主义”(或民生主义、平均地权)。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4分) (3)不同: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阶级差别和两极分化,最终共同富裕。 (2分) 认识:中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只有在中共的领导下,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和谐社会。(2分)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练习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练习试题 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为即将到来的历史考试做出什么样的准备呢?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练习试题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是由于( ) A.鲜卑族的落后 B.统治者的残暴 C.汉族人民的反抗 D.战争不断发生 解析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靠落后的制度很难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这是北魏统一初期各种矛盾尖锐的主要原因。 答案A 2.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 ) ①豪强地主隐瞒赋税②农民负担沉重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改革的必要性,四个选项都是造成北魏社会

矛盾尖锐的原因或表现。社会矛盾的尖锐,是孝文帝改革迫在眉睫的主要原因。 答案A 3.下列对北魏统治者在公元439年后面临局势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结束了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 B.各民族的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C.社会矛盾相对缓和 D.与汉族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解析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此后一段时间内,北魏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因此C项错误。 答案C 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推行了宗主督护制。该制度产生的危害有( ) ①严重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②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地方官吏对农民的掠夺③各地宗主构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④激化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地主之间的矛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宗主督护制是北方的社会实际与拓跋贵族的需要相结合产生的。在这一制度下,出任宗主的都是地方上的豪强地主,这些豪强地主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大地主,它的推行,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汉族

高中历史选修四总复习提纲

选修四总复习提纲 ㈠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一、秦始皇能够统一六国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二、秦始皇巩固统一采取的具体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②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经济发展;③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 三、秦始皇的暴政的表现和暴政的影响 ⑴表现: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劳民伤财。③徭役繁重。④刑法严酷。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 四、评价秦始皇 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㈡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上: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与能,励精图治,善于用人与纳谏,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 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与能,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②经济上:强调存百姓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

慎用刑法,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⑤民族关系上:采取民族平等政策,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⑥对外关系上:采取积极友好态度和开放政策,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太宗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①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③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 ㈢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 一、康熙帝初年面临问题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③游牧于漠西和漠北的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二、康熙帝巩固中国统一的举措 ①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②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收复后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③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④册封五世班禅,加强对西藏的管理。⑤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家文化,恢复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缓和了阶级、民族矛盾,加快了满族文化的发展步伐。 三、康熙帝维护国家主权表现和历史影响 ①表现: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 从法律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②历史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安宁。 四、评价康熙帝 ①功绩:康熙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基础。②消极:大兴文字狱;实行闭关政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