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JB4730-2005 MT介绍

JB4730-2005 MT介绍

JB4730-2005 MT介绍
JB4730-2005 MT介绍

JB4730-2005《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标准修订情况介绍

(磁粉检测部分)

湖南省特种设备检测中心

周志伟

前言

JB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标准是《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及有关的产品标准和GB150《钢制压力容器》等的配套标准,由全国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全国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造分会归口,原机械部、化工部、劳动部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联合发布的强制性行业标准。该标准94年1月29日正式发布,94年5月1日实施。1995年2月原劳动部下达1995年第65号文“关于贯彻执行JB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标准的通知”,要求压力容器行业的设计、选材、制造、安装、使用、检验和修理等一律执行JB4730-94标准。

JB4730-94标准贯彻执行近10年来,对规范压力容器的管理,保障压力容器产品质量,提高压力容器行业设计、选材、制造、使用、检验水平,减少爆炸事故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贯彻执行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有些《容规》中包括的有色金属材料制压力容器的检测方法在标准中尚没有反映;压力管道的检测内容缺口比较大;与锅炉行业的关系不

够明确;射线检测部分尚有一些条款不尽完善,此外在用锅炉、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的无损检测内容尚无标准规范可循等等。上述问题有的通过标准修改单和标准宣贯进行了修改和说明,有的则尚未解决。

2000年全国质量技术监督总局锅炉局及全国锅容标委决定对JB4730-94标准进行修订,现将磁粉检测部分的主要修订内容给大家作一个汇报。

第一章范围

1.检测范围

JB4730-94标准(磁粉篇)检测范围仅限于铁磁性材料制成的压力容器及其零件。JB4730-2005标准将检测范围扩大到锅炉、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等承压设备。与承压设备有关的支承件和结构件,如有要求也可参照本标准进行磁粉检测。

2.标准编制依据

在60年代,国内不少单位对压力容器进行磁粉检测是采用苏联50年代的操作规范,有的是按1964年机械部无损探伤技术条件要求进行检测。到80年代,执行JB741-80《钢制焊接压力容器技术条件》的附录4(焊缝磁粉检测)和附录6(螺栓件磁粉检测)。JB3965-85《钢制压力容器磁粉探伤》(参照ASME SE-709磁粉检验推荐操作方法)和JB4248-86《压力容器锻件磁粉探伤》(参照ASME SE-275锻钢件磁粉检验方法)制订完成后,国内锅炉、压力容器行业的磁粉检测工作,基本上按照这两个标准执行。JB4730-94《压力容器无损检测》是参照ASME SE-709和JIS G0565、

JB3965-85、JB4248-86等标准起草的,在压力容器行业普遍使用。JB4730-2005标准磁粉检测部分主要参考了下列内容起草:

(A) ASME SE-709(2001版)(等同于ASTM E709-95)磁粉检测标准。

(B) JIS G0565钢铁材料的磁粉探伤检验方法及缺陷磁痕的等级分类。

(C) ASME第8篇(2001年版)。

(D) 欧洲标准EN1290:1998(等同于英国标准)焊缝无损检测—焊缝磁粉检测。

(E) JB4730-94标准

(F) 本标准中规范性引用文件。

(G) 行业上的一些建议。

第二章规范性引用文件

由于GB/T16673无损检测引用黑光源(UV-A)辐射的测量标准已发布,因此不再用过去GB5097黑光源的间接评定方法。

增加了国内最新相关标准,如JB/T6065-2004《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试片》、JB/T6066-2004《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环形试块》、JB/T8290-1998《磁粉探伤机》。

GB/T-国家标准,JB/T-机械行业标准,“T”表示推荐性标准。

在我国,影响较大的国外无损检测标准主要是:

美国材料试验学会标准(ASTM)、

美国机械工程师标准(ASME)

美国军用标准(MIL)、

欧洲标准(EN)

英国标准(BS)

日本工业标准(JIS)

国际标准化组织标准(ISO)

德国标准(DIN)

第三章一般要求

1.对磁粉检测人员的要求

磁粉检测人员应符合本标准第一部分中“通用要求”中的要求,但要强调的是:磁粉检测人员未经矫正或经矫正的近(距)视力和远(距)视力应不低于5.0(小数记录值为1.0),测试方法应符合GB11533《标准对数视力》的规定。并一年检查一次,不得有色盲,这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探伤人员未能做到这一点。医学上对色盲和色弱是这样定义的:色盲是指全部或部分失去对颜色的分辨能力;色弱是指对颜色能正确认出,但表现出识别困难或辨认的时间较长。由于磁粉有多种颜色,并且荧光磁粉检测时,在紫外线的照射下,荧光磁粉的磁痕显黄绿色荧光,所以要求从事磁粉检测工作的人员,不能是色盲,由于色弱者具备对简单的颜色辨认能力,因此本标准不再象JB4730-94那样强调“不得有色弱”。

2.磁粉检测设备必须符合JB/T8290《磁粉探伤机》的规定。

①JB4730-94标准规定的磁轭提升力指标反映了磁化规范的要求,规

定磁感应强度峰值B m必须达到一定的大小,对于恒稳直流电或工频交流电通常可用磁轭平均吸力表达,其原理为:对于一定的设备与工件,磁轭平均吸力与铁素体钢板的磁导率、磁极间距、磁极间隙及运动状态等有关,当上述因素不变时,磁感应强度峰值B m与磁轭平均吸力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但如磁极间距变化,将使磁感应强度B、磁场强度H和相对磁导率μ变化,因此,提升力指标中应注明磁极间距

在2004年8月的最终统稿中对磁粉检测设备的提升力作出如下要求,“当电磁轭极间距为200mm时,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44N的提升力,交叉磁轭至少有118N的提升力(间隙为0.5mm)。直流电磁轭间距小于100mm 时至少有135N提升力,间距大于100mm,小于等于150mm时,至少有225N提升力”。

本标准关于提升力的要求与JB4730-94中的规定出入较大,其中对直流电磁轭的要求是参照ASME SE-709(2001版)(见表1)。交叉磁轭的提升力在国内某些标准或文献中为88N,理由是交叉磁轭是由两个交流电磁轭组成,但两个交流电磁轭提升力的合力是矢量和,而不是向量和,为此,2003年8月磁粉标准修改组做了交叉磁轭提升力试验,在间隙为0.5~1mm 且不考虑行走速度的情况下,要达到A1-7/50探伤灵敏度交叉磁轭至少应有118N的提升力(注意此处间隙大小和磁轭行走速度对提升力的影响至关重要)。

表1磁轭的最小提升力

2005年3月在JB4730标准定稿会上,专家们指出以上对直流电磁轭提升力的要求是参照了ASME SE-709(2001版)的B分篇,这只是一个推荐性操作方法,而A分篇(强制性)中对提升力的要求是:当使用磁轭最大间距时,每个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101b(4.5kgf)的提升力;每个直流或永久磁铁磁轭至少应有401b(18.1kgf)的提升力。

所以标准最终稿对提升力作出如下定义:当使用磁轭最大间距时,交流电磁轭至少应有45N的提升力,直流电磁轭至少应有177N的提升力,交叉磁轭至少应有118N的提升力(磁极与试件表面间隙为0.5mn)。

②ASME SE-709(2001版)要求的紫外线波长为330~390nm,但目前国内生产的紫外线灯波长范围为320~400nm。经协商JB4730-2005标准中对荧光法检测选用UV-A(波长320~400nm)的紫外线。

③JB4730-94标准中规定“工件退磁后表面磁场强度小于160A/m”这个要求太高了,ASME SE-709规定“在退磁后,试片任何一点处的剩磁不超过3G(240Am-1)(绝对值)”,GB/T15822-1995标准也作出同样规定,所以标准最终定为剩磁不超过240A/m(0.3mT),与ASME规范一致。

3.磁粉、载液及磁悬液

JB4730-94标准仅规定湿法采用煤油或水作为分散媒介,没有将其它多种低粘度油基载液考虑进来,因此本标准规定采用水或低粘度油基载液作为分散媒介。

①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油的粘度小,在重力作用下,磁悬液流动性

好,探伤灵敏度高,所以国内、外标准都是用运动粘度。国内有关标准对粘度及其计算公式作了如下定义:

GB4016-83《石油产品术语》

2-115 粘度

液体流动时内摩擦力的量度。粘度值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116 动力粘度

表示液体在一定剪切应力下流动时内摩擦力的量度,其值为所加于流动液体的剪切应力和剪切速度率之比,在国际单位制(SI)中以帕2秒(pa2s)表示。习惯用厘帕(cpa)为单位。1厘帕=10-3帕2秒=1毫帕2秒。

2-117 运动粘度

表示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流动时摩擦力的量度,其值为相同温度下液体的动力粘度与其密度之比,在国际单位制中以米2/秒表示。习惯用厘斯(cSt)为单位。1厘斯=10-6米2/秒=1毫米2/秒(mm2/s)。

GB265-88《石油产品运动粘度测定法和动力粘度计算法》

在温度t时,试样的运动粘度V t(mm2/s)按V t=C2τt公式计算。

式中:C—粘度计常数,mm2/S2

τt—试样的平均流动时间,S

在温度t时,试样的动力粘度ηt(mPa2s)按ηt= V t2ρt公式计算。

式中:V t—在温度t时,试样的运动粘度,mm2/S

ρt—在温度t时,试样的密度,g/cm3。

ASME SE-709规定,“为了不妨碍磁粉的流动性,油应有低的粘度,在100°F(38℃)温度下,粘度≯3.0cst(3.0mm2/s,3厘斯),在最低可

能使用温度,不大于5.0cst(5.0 mm2/s,5厘斯);为了减少着火的危险,油应具有最低不低于200°F(98℃)的闪点;无嗅、不为使用者所厌恶;若使用荧光磁粉的显示,油载液应有低的固有荧光性,不应明显干扰荧光磁粉的显示;无活性,亦即不应使悬浮磁粉变质。”以上内容的大部分为本标准最终稿所采用,此处粘度为运动粘度,GB/T15822亦采用运动粘度方式表示。JB4730-94标准中粘度控制在5000~20000Pa.S(25℃)为动力粘度单位,概念有不妥之处,本次修订时,根据行内意见,将其改为运度粘度单位。

现在,国外标准中对油基载液性能指标的要求不断提高,要求使用低粘度、高闪点、无荧光、无臭味的油基载液。对粘度指标主要是考虑在较低温度下载液应有较好的流动性,以保证探伤灵敏度。高闪点指标主要是考虑安全性问题,无荧光是为了保证荧光磁粉探伤时不致干扰正常显示。

②磁悬液法浓度对显示缺陷的灵敏度影响很大,浓度不同,检测灵敏度也不同。浓度太低,影响漏磁场对磁粉的吸附量,磁痕不清晰会使缺陷漏检;浓度太高,会在工件表面滞留很多磁粉,形成过度背景,甚至会掩盖相关显示,所以国内外标准都对磁悬液浓度进行控制(见表2)。

磁悬液浓度应根据磁粉种类、粒度、施加方法和被检工件表面状态等因素来确定。在JB3965-85和JB4248-86标准中磁悬液浓度采用体积沉淀法来确定。这对循环使用的磁悬液浓度测定较为方便,但在压力容器磁粉检测中,绝大部分磁悬液均是一次性使用,若用体积沉淀法来确定磁悬液浓度则相当麻烦。同时,由于磁粉用量不明确,配制磁悬液往往要耗费很长时间才能达到标准要求。配制浓度采用g/L单位使配制变得简单方便。

本标准配制浓度是在参考了JISG0565和国内压力容器行业多年来使用经验后确定的。沉淀浓度采用ml/100ml单位,使得日常工作中对材料的质量进行控制时利用梨形沉淀管测定磁悬液浓度变得简捷可行。

表2 磁悬液浓度

4.标准试件

①几何形状复杂的零件磁化时各部位的磁场强度很难用公式进行计算,而且方向也难以估计,因此采用传统的磁化方法显然对某些部位检测不合适,磁场会出现不均匀现象。使用标准灵敏度试片可以了解被检工件各部位表面有效磁场强度和方向,有效检测区以及磁化方法是否正确,具有使用简单、直观、方便等优点。

JB4730-94标准中使用的标准试片(块)为A型试片、C型试片和磁场指示器(八角试块)。A试片只有A-15/100、A-30/100、A-60/100三种试

片,适用于平的探伤面,现增加A-7/50、A-15/50、A-30/50三种试片是适用于有曲率的探伤面,它们是由日本无损检测学会颁布的。

根据JB/T6065-2004《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试片》(2004.6.17发布,2004.11.1实施)介绍,试片分类有三种方法:a)按产品类型分:A型、B 型、C型;b)按热处理状态分:经退火处理、未经退火处理;c)按灵敏度分:高、中、低。

注1:按灵敏度等级分类,仅适宜于相同热处理状态的试片;

注2:同一类型和灵敏度等级试片,未经退火处理的比经退火处理的灵敏度约高1倍。

由于不退火材料制成试片的磁导率μ低,所以它必须比退火材料制成试片具有更大的有效磁场才能显示同一类型和灵敏度等级试片磁痕。而注2中是从另外一种角度叙述的:对同一类型和灵敏度等级试片,未退火材料必须比退火材料施加的外加磁场更大才能显示磁痕,由于外加磁场大,所以它对自然缺陷显示的灵敏度就高。

JB/T6065-2004规定,每件试片上应刻有永久性标准化项目标记:试片类型符号和热处理状态符号——人工槽深/试片厚度。

试片号:A、B、C、D;

热处理:经退火为1或空缺;未经退火为2;

人工槽深,试片厚度(略)。

另外,C型试片分割线为9条(即10小片试片),而JB/T6065-1992中分割线为4条(即5小片试片)。

A型标准试片是用来检查探伤装置、磁粉、磁悬液的性能以及连续法

中试件表面有效磁场的强度及方向、有效检测范围、检测操作是否正确等。

由日本无损检测学会304小委员会进行连续法检测时A型标准试片磁痕显示与磁场强度对应关系的试验。其结果表明,用连续法探出的A型标准试片的磁痕,几乎不受被检材质的影响,而仅与被检物表面的磁场强度有关。用剩磁法时,A型试片显示磁痕与被检件的剩磁通密有关,但由于后者与试件的材质、A型试片与探伤面的接触状态以及试件产生的磁极有着较大的影响,故不能利用A型试片直接测试试件的剩磁通。所以A型试片仅适用于连续法,不适用于剩磁法。

据有关资料介绍,A型灵敏度试片上的磁痕显示与磁化电流和磁场强度有如下大致的对应关系:

A-15/100 显示时,I=(10~12)D H=3200~3800A/m

A-30/100 显示时,I=(6~8 )D H=1920~2560A/m

A-60/100 显示时,I=(2~4 )D H= 640~1280A/m

因此本标准中(即对锅炉、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MT时)应选用A-30/100试片,灵敏度要求高时,可选用A-15/100。这与后面3.9磁化规范中规定连续法时,工件表面场线磁场强度应达 2.4~4.8KA/m就一致了。(因为2.4KA/m≈2560A/m,A—30/100显示)。

C型标准试片也是由日本无损检测学会颁布的。

C型标准试片用于焊接坡口等狭小部位,即因尺寸关系,使用A型标准试片有困难时,用C型标准试片来代替A型标准试片。C-8/50的灵敏度相当于A-7/50,C-15/50的灵敏度相当于A-15/50。

JIS G0565规定:“使用时为使具有人工缺陷面紧贴试件探伤面上,可

用适当的双面粘带粘贴,此时粘带厚度应在100μm以下”。

同样,C型标准试片分C1和C2,C1为退火材料制成,C2为不作热处理的冷轧材料。对C型标准试片施加磁粉时,应采用连续法,试片的原始形状、尺寸、磁特性发生变化时,不得继续使用。

M1型多功能试片是铁道科学研究院金化所生产的,它是将三个不同刻槽深度而间隔相等的人工刻槽以同心圆方式做在同一试片上,其三种槽深分别与A1型试片的三种型号相同,这种试片可一片多用,观察磁痕显示差异直观,能更准确地推断出被检工件表面的磁化状态。

②磁场指示器(八角试块)最早是在美国标准中应用,由于它使用方便,在JB3965-85标准中就开始采用。磁场指示器仅用于了解工件表面的磁场方向和有效磁化范围,而不能作为磁场强度和磁场分布的定量测试,但比标准试片经久耐用,操作简便。八角试块是由八块低碳钢经铜焊拼焊而成,他的人工缺陷为铜焊缝,其宽度在0.1mm数量级范围,试块总厚3.7mm左右,由于试块刚性大,不可能与工件表面(曲面)很好贴合,同时其厚度为3.7mm,这些都使得八角试块无法摸拟出工件表面状况,所以,八角试块显现磁痕与工件表面的磁场强度无严格对应关系,因此,八角试块只能作为工件表面磁场方向是否正确的一种粗略校验工具,而不能作为工件表面磁场强度及其分布的定量指示。使用磁场指示器时,当磁场指示器上没有形成磁痕或没有在所需方向形成磁痕时,应改变或校正磁化方法。国内大多是个体生产,质量不一定能很好保证,磁场强度不足时,也能显示*型,严重妨碍它的使用,这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ASME SE709(2001版)规定:磁场指示器应放置在被检工作表面上,且使镀铜的一面远离被

检表面。该标准磁场指示器图上只标注一面为厚度0.25±0.025mm铜皮,而JB4730-2005标准的送审稿上的磁场指示器图上标注为二面铜皮,标准最终稿修改为一面铜皮,与ASME标准一致。

③B型标准试块是美国ASME SE709推荐的环形试块,它是用于中心导体法时估判磁化检测技术的全面性能及灵敏度的一种工具,它适用于直流电(DC)和三相全波整流电(FWDC),通电并施加磁粉时,形成的环外沿上的磁痕显示数量将指出所使用的系统的相对灵敏度,如果所述的显示数量不能探测到,则磁粉、磁悬液、磁化方法、磁化设备及其组合都必须进行检查和修正。

B型标准试块已被JB/T6066-2004《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环形试块》引用。

④E型标准试块适用于交流电(AC)和单相半波整流电,也是用于中心导体磁化方法中,它与英国BS标准试件和日本B型试块接近,E型标准试块也被JB/T6066-2004《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环形试块》引用。

⑤B型和E型标准试块原都在送审稿的附录A中作了详细介绍,在2005年3月的定稿会上,专家们认为中心导体法在锅炉压力容器行业使用不太多,所以删去了送审稿中附录A“标准试块的类型、图形、尺寸及使用方法”,但在本标准正文3.5.3节中强调了中心导体磁化方法标准试块应符合JB/T6066-2004《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用环形试块》。

⑥由于制作统一的标准缺陷样件极其困难,各单位自行收集、制作的样件又有差异,这会带来质量异议,因此本标准不提倡采用标准缺陷样件。

5.磁化规范

①磁粉检测应有适当的磁场强度,为了使磁痕显示的一致性,磁场强度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通常是±25%,影响磁场强度的因素是工件的尺寸、形状、材质以及磁化技术等,这些因素的变动范围广泛,所以很难制定严格的磁场强度规则以适用于每种工件。标准中介绍了四种方法来确定磁场强度:

a) 用磁化电流表征的磁场强度按3.9.2~3.9.6所给出的公式计算;

b) 利用材料的磁特性曲线,确定合适的磁场强度;

c) 用磁场强度计测量施加在工件表面的切线磁场强度,连续法为

2.4~4.8KA/m,剩磁法为14.4 KA/m;

d) 用标准试片(块)来确定磁场强度是否合适。

ASME SE-709(2001版)中规定:“磁场强度计与霍尔效应切向场探头用于测量切向场峰值,探头应放在被测表面上能确定最大场强处。施加磁化力同时,测量的磁场强度大小在30~60GS范围内时(2.4~4.8KA/m),指示的为恰当的磁场强度。”这与本标准中的四种方法之一“用磁场强度计测量施加在工件表面的切线磁场强度,连续法检测时应达到2.4~4.8KA/m”是一致的。

②通电法和中心导体法

a) 空心件用直接通电法不能检查内表面不连续性,因为内表面磁场强度为零。用中心导体法能检测工件内外表面与电流平行的纵向缺陷和端面的径向缺陷,外表面检测时应尽量使用直流电或整流电。中心导体法用交流电进行外表面检测时,会在筒形工件内产生涡电流i e,因此工件的磁场是芯棒中的传感电流It 和工件内的涡电流i e产生的磁场的叠加,由于涡电

流有趋肤效应,由此导致工件内外表面的检测灵敏度相差很大,对磁化规范确定带来困难。国内有资料介绍:对一内径为80mm,厚2mm钢管通交直流电磁化,为达到管内、外表面相同大小的磁场,通直流电时二者相差不大,而通交流电时,检查外表时的电流值将是检查内表面时电流值的2.7倍。因此用中心导体法进行外表面检测时,一般不用交流电而尽量使用直流电和整流电。

b) 使用中心导体法时如果电流不能满足检测要求时可用偏置芯棒法,JB4730-94标准规定芯棒偏心放置时,芯棒与工件内表面的间距为10~15mm,实际操作时此间距很难控制且没有必要,检测时芯棒靠近内壁放置不仅灵敏度高,而且操作方便,因此JB4730-2005标准将原JB4730-94标准中棒与内壁间距10~15mm以及按空心工件厚度来确定磁化电流值的表11-4删去,芯棒靠近内壁放置时,导体与内壁接触时应采取绝缘措施。此外,本标准中表3通电法和中心导体法磁化规范同样适应于偏置芯棒法。不同的是通电法和中心导体法磁化电流计算公式中D为工件横截面上最大尺寸,而偏置芯棒法时D为芯棒直径加两倍工件壁厚。

c) 在轴向通电法中,选择直流电(整流电)连续法:

I=(12~32)D,这与ASME SE-709(2001版)一致,JB4730-94中为I=(12~20)D,不适合有特殊要求的工件检验,因此选择的磁化电流范围扩大了,在交流电连续法中,JB4730-94标准中I=(6~10)D,同样不适用于有特殊要求的工件检验,为此将选择的磁化电流范围扩大,上限扩大到15D,即本标准规定I=(8~15)D。

③触头法

JB4730-94标准中触头法选择的磁化电流是:T<20mm时,I=(3~4)倍触头间距,T≥20mm时,I=(4~5)倍触头间距,在ASME标准中规定:T<19mm时,I=(3.5~4.3)倍触头间距,但国内已习惯使用I=(3.5~4.5)倍触头间距,这样的数值便于记忆,同时也在磁化电流的误差范围之中,因此本标准也规定,T<19mm时,I=(3.5~4.5)倍触头间距。另外,ASME 规定T≥19mm时,I=(3.9~4.9)倍触头间距,国内已习惯使用I=(4~5)倍触头间距,而且误差不大,本标准采用了后者。

④磁轭法

JB4730-94标准中磁轭的磁极间距控制在50~200mm之间,由于磁极附近会产生漏磁场吸附磁粉形成非相关显示,为排除漏磁场干扰,所以JB4730-2005标准将最小磁极间距扩大到75mm,这一规定与ASME规范一致。

交流电磁场具有趋肤效应,因此对表面缺陷有较高的灵敏度。此外,由于交流电方向不断的变化,使得交流电磁轭的磁场方向也不断变化,这种方向变化可搅动磁粉,有助于磁粉的迁移,从而提高灵敏度。而直流电磁轭由于其磁场深入工件表面较深,有助于发现较深层的缺陷。也正是由于这一点,在同样的磁通量情况下,磁场深度大,磁力线可穿过面积也大,所以单位面积上的磁感应强度就低,从而降低了检测灵敏度。有资料表明,直流电磁轭在大于6mm的钢板上进行磁粉检测时,尽管电磁轭的提升力满足标准要求(>177N),但用A型灵敏度试片测试,表面磁场强度往往达不到要求。

一般来说,承压设备表面及近表面缺陷的危害程度较内部缺陷要大。

如果表面和近表面缺陷的检出率高,对于承压设备的安全则比较有利,所以对锅炉、压力容器的焊缝进行磁粉检测时以采用交流电磁轭为好。而对薄壁压力管道来说,采用直流电磁轭由于其磁场深入工件表面较深,有助于发现较深层的缺陷,可以弥补内部缺陷的检测真空,因此这种方法较交流电磁轭为好。

⑤平行电缆法

角焊缝由于其结构原因,进行磁粉检测较为麻烦。角焊缝检测一般采用触头法、磁轭法等。JB4730-94标准把平行电缆法作为一种磁探伤方法引入,实际检测时应是将电缆缠绕在接管上进行,实质上还是线圈法。但是JB4730-94标准中图11-6平行电缆法示意图容易使人产生这样一种印象,采用这种方法检测时磁力线的一部份在空气中,被检工件中的磁场被大大减弱,扭曲和分布不均匀,并且检测角焊缝中的纵向缺陷如纵向裂纹时,裂纹与大部分磁力线不切割故探伤灵敏度低,因而检测不可靠。因此本标准在修订时删去平行电缆法检测角焊缝的内容。应该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方法检测角焊缝,均应使用A型或C型灵敏度试片来检测灵敏度,以确保检测效果。

⑥线圈法

(A)JB4730-94标准规定:线圈法的有效磁化区在线圈端部0.5倍线圈直径的范围内。

(B)ASTM E1444-94a规定对于低充填因数线圈法,有效磁化区在线圈中心向两侧延伸0.5倍线圈直径范围,对高充填因数线圈法,磁化有效区是从线圈中心向两侧分别延伸200mm。

(C )美国ASME 规范第Ⅴ卷第7章“磁粉检验”中T-774.2中规定:如果线圈磁化范围扩大到超过线圈任一边6in.(152.4mm )时,其适当的磁场应由T-753的磁场指示器来确定。

(D )国内有单位对两种不同规格工件(υ903760;υ523400);材质为35CrMo ;采用湿连续法油磁悬液;电缆与工件紧密缠绕(高充填因数);中档灵敏度试片C 1-15/50作了一系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试片无论是放在电缆中还是放在距电缆端部200mm 处,C 1-15/50灵敏度试片上人工缺陷均能清晰显示。

根据试验结果,本标准从保守角度考虑采用了ASME 规范中的规定:线圈法有效磁化区是从线圈端部向外延伸到150mm 范围内。由于线圈法的参量多,假设条件也多,造成计算结果的误差也较大。因此,对超过150mm 以外区域的磁场强度应采用标准试片确定。

(E )线圈法在原送审稿中采用的是ASME SE-709(2001版)的内容,现有四点要说明。

a )ASTM E 1444-01中对低充填因数线圈纵向磁化的条件是:线圈的横截面积是被检零件横截面积的10倍或更多倍时,即Y ≥10使用公式D

L NI /45000 。而ASME SE-709(2001版)中规定的条件为:线圈的内径大大超过零件的内径尺寸(工件的直径小于10%的线圈内径),即Y ≥100。本标准的2004年8月送审稿中采用了后者。在2005年3月标准定稿会上,根据国内不少单位的一致要求,希望低、中、高充填因数全部定义为线圈横截面积与工件横截面积比,所以在本标准最终稿中,对低充填因数线圈纵向磁化的条件采用了ASTM E1444-01的规定,即Y ≥10,这样就对所有

不同直径工件和线圈所采用的低、中、高充填因数磁化条件进行了复盖。

b )中充填因数线圈的磁化电流值,在ASME SE-709中列出是:

8/)]2()()10()[(-+-=y NI y NI NI l h

国内专家们有二种意见,一是中充填因数线圈的情况暂时不列入标准中,等全国压力容器标准化委员会与美国ASME 总部联系后的结果再决定(中充填因数线圈公式不使用不妨碍产品出厂),第二种意见是把公式列入标准中,直接使用,因为国外标准都采用了中充填因数线圈公式,本标准采纳第二种意见。

c )JB4730-94标准没有空心工件有效直径参数的要求,该规定与95版ASME 的规定相一致。在2001版ASME 中增加了空心工件有效直径参数要求,本标准按2001版ASME 的要求,增加了空心工件有效直径的规定。

在低、高充填因数线圈应用公式中的L/D ,当计算空心工件时,工件直径应由有效直径D eff 代替。

对圆筒形工件:

()()[]21220i eff D D D -=

D 0—圆筒外直径

D i —圆筒内直径

对非圆筒形工件:

()[]2

1

/2πh t eff A A D -= A t —零件总的横截面积

A h —零件中空腔横截面积

以上两个eff D 公式摘自ASME SE-709。

d )周向磁化时,磁化电流的大小是按工件直径或横截面上最大尺寸D 来计算的。而在进行线圈法纵向磁化时,磁化电流是按工件的长径比L/D 来选择,这是线圈法纵向磁化的一个特点。

其原因在于:铁磁性材料磁化时,由于材料中磁极所产生的磁场称为退磁场,它对外磁场有削弱作用,用符号ΔH 表示。ΔH=N 0

J (式中ΔH —退磁场;J —磁极化强度;μ0—真空磁导率;N —退磁因子)。磁极化强度J 是与工件截面的单位面积上的磁极强度有关的物理量,退磁因子N 是与工件的L/D 值有关的系数。L/D 值大,工件磁极外部的磁力线通过空气的路程长,磁阻大,工件形成的退磁场ΔH 就小。反之,L/D 值小,工件磁极外部的磁力线通过空气的路程短,磁阻小,磁力线易闭合,工件形成的退磁场ΔH 值就大。

在进行纵向磁化时,L/D 值对工件的磁化效果影响极大。因此,在制定线圈法纵向磁化规范时,必须根据工件L/D 值的大小来选择克服了退磁场ΔH 影响之后的有效磁场,使之达到规定的数值,以确保检测灵敏度。

JB4730-94标准所给经验公式是考虑到上述因素而制定的。由于在L/D >15时,退磁因子N 已很小(L/D=10时,N=0.215),对工件磁化场影响较小,L/D 数值再增大,N 更小,影响更弱(L/D=20时,N=0.0775)。而当L/D ≤3时,退磁场影响很大,工件磁化需要很大的外加磁场强度,才足以克服退磁场的影响,对工件进行有效地磁化。因此JB4730-94标准中规定,线圈法的计算公式不适于(L/D )≤3的工件,此时若要使用线圈法,可采用磁极加长块来提高长径比的有效值或采用标准试片实测来决定电流

舌尖上的中国分集简介

舌尖上的中国分集简介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本集导入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美食介绍 烤松茸油焖春笋雪菜冬笋豆腐汤 腊味飘香腌笃鲜排骨莲藕汤椒盐藕夹酸辣藕丁煎焖鱼头泡饼煎焗马鲛鱼酸菜鱼松鼠桂鱼侉炖鱼本集部分旁白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 第一集: 自然的馈赠 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

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舌尖上的中国DVD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在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每年9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来采挖一种自然的美味。这种植物生长在湖水下面的深深的淤泥之中,茂荣挖到的植物的根茎叫做莲藕,是一种湖泊中高产的蔬菜——藕。作为职业挖藕人,每年茂荣和圣武要只身出门7个月,采藕的季节,他们就从老家安徽赶到有藕的地方。较高的人工报酬使得圣武和茂荣愿意从事这个艰苦的工作。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整整一湖的莲藕还要采摘5个月的时间,在嘉鱼县的珍湖上,300个职业挖藕人,每天从日出延续到日落,在中国遍布淡水湖的大省,这样场面年年上演。今天当我们有权远离自然,享受美食的时候,最应该感谢的是这些通过劳动和智慧成就餐桌美味的人们。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本集导入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全文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每年9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来采挖一种自然的美味。这种植物生长在湖水下面的深深的淤泥之中,茂荣挖到的植物的根茎叫做莲藕,是一种湖泊中高产的蔬菜——藕。

舌尖上的中国栏目策划

《舌尖上的中国》电视节目策划书 一、背景浅析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物质生活更加富足,在吃方面也变得更加讲究。食客、美食家、吃货等的出现,则从另一方面体现国人口味的变化。衣食住行为人之根本,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已是满足,今人在此之外加上品万种美食,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享受生活。而中国幅员辽阔,有八大菜系,淮扬菜、粤菜、鲁菜、湘菜,每种菜系都有其特色美食,而且烹调方法各有不同,可以说,国人够有口福的了。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中,导演和摄制组带着观众探访祖国各地美食,了解各式各样与美食有关的人和事,总共七集、每集50分钟的容量,节奏紧凑、制作精良,尝遍美食的同时又能遍览祖国风物,纪录片煞是好。而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已经不再局限于吃饱穿暖这样基本的要求。民以食为天,在物质文明丰富至如斯的今天,人们开始重视对于生活品质更高层次的追求。对于吃,食不厌精、烩不厌细,不只吃味道,还要吃环境、吃服务、吃文化,吃健康。 二、企划动机 《舌尖上的中国》这部以美食为主题的纪录片,前些日子风头力压各种电视连续剧,成为连日来的微博“刷屏利器”并高居话题榜榜首,甚至让许多早已抛弃了电视的80后“吃货”们,纷纷锁定夜间的央视坐等这部“吃货指南”。人们为美食流口水,为美食的故事流眼泪,为美食的文化而感动自豪,自豪于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甚至有人高调地赞美“这才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片”。看要应对新的发展形势,就必须有新的态度与措施。饮食行业发展到今日,大街小巷、五花八门,各种价位、各种地域乃至跨国界的美食比比皆是。如何从

千篇一律的店面经营中脱颖而出?不仅仅是商家绞尽脑汁,着力打开销售额与知名度。美食老饕们也寻寻觅觅,力图享受到有特色、有内涵的精彩美食。《舌尖上的中国》这档美食资讯节目,是继《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记录片之后的后续美食资讯类节目,更实现其为商家和消费者两者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优秀的商家可以尽展己之所长,以此为基础展示自身特色美食功夫。而美食爱好者们则可以通过节目的推介,节省大量的时间、精力,接触到平时踏破铁鞋无觅处,只能通过口口相传难辨优劣,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各种美食。大可以凭此慕名而来、亦可尽兴而去。 一、节目名称——《舌尖上的中国》 二、节目类别——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之后,观众参与度高的一档各地美食资讯节目 三、节目主旨——让爱美食的人走进节目让看节目的人走近美食 四、节目目标 借助最近《舌尖上的中国》的热点,重点打造一档精品的美食资讯节目,不仅仅做美食,还囊括了相关的综合资讯。力图达到“美食主动靠过来,观众自然看进去”的效果,打造口碑,铸就精品。 五、节目定位 这是一档集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之后的观众参与度高的一档各地美食资讯节目。将美食推介节目与菜肴烹饪节目于一身,力图更好的开发各地特色美食资源的服务资讯类美食节目,兼顾一定的娱乐性质。采用立体全面的推介方式,为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提供优质精选的美食信息,商家现场展示、与美食爱好者们现场沟通交流。

《舌尖上的中国》简介和解说词1-7集

《舌尖上的中国》解说词1-7集 第一季:1.自然的馈赠 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第一季:2.主食的故事 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们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本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第一季:3.转化的灵感 腐乳、豆豉、黄酒、泡菜,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具有一种芳香浓郁的特殊风味。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携手贡献的成果。而这种手法被称作“发酵”。中国人的老祖宗,用一些坛坛罐罐,加上敏锐的直觉,打造了一个食物的新境界。要达到让食物转化成美食的境界,这其中要逾越障碍,要营造条件,要把握机缘,要经历挫败,从而由“吃”激发出最大的智慧。 第一季:4.时间的味道 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是中国历史最为久远的食物保存方式。时至今日,中国人依然对此类食品喜爱有加。 本集涉及的美食主要有腊肉,火腿,烧腊,咸鱼(腌鱼),腌菜,泡菜,渍菜,以及盐渍,糖渍,油浸,晾晒,风干,冷冻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现以此为基础和原材料的各种中国美食。贮藏食物从早先的保存食物 方便携带发展到人们对食物滋味的不断追求,保鲜的技术中蕴涵了中国人的智慧,呈现着中国人的生活,同时“腌制发酵保鲜”也蕴含有中国人的情感与文化意象,如对故乡的思念,内心长时间蕴含的某种情感等等。第一季:5.厨房的秘密 与西方“菜生而鲜,食分而餐”的饮食传统文化相比,中国的菜肴更讲究色、香、味、形、器。而在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国的厨师个个都像魔术大师,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戏玩到如火纯青的地步,这是 8000年来的修炼。我们也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经历了煮、蒸、炒三次重要 的飞跃,他们共同的本质无非是水火关系的调控,而至今世界上懂得蒸菜和炒菜的民族也仅此一家。本集将主要透过与具有精湛美食技艺的人有关的故事,一展中国人在厨房中的绝技。 第一季:6.五味的调和

舌尖上的中国(1-7)全集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7集(全)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是纪录频道推出的第一部高端美食类系列纪录片,从2011年3月开始大规模拍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拍摄的大型美食类纪录片。共在国内拍摄60个地点方,涵盖了包括港澳台在内的中国各个地域,它全方位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美食文化。向观众,尤其是海外观众展示中国的日常饮食流变,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层面的东方生活价值观,让观众从饮食文化的侧面认识和理解传统和变化着的中国。 而台词优美而清新,听着解说看着画面,让人心醉···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每年9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来采挖一种自然的美味。这

舌尖上的中国的解说词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期只有短短的两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的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每年9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来采挖一种自然的美味。这种植物生长在湖水下面的深深的淤泥之中,茂荣挖到的植物的根茎叫做莲藕,是一种湖泊中高产的蔬菜——藕。 作为职业挖藕人,每年茂荣和圣武要只身出门7个月,采藕的季节,他们就从老家安徽赶到有藕的地方。较高的人工报酬使得圣武和茂荣愿意从事这个艰苦的工作。挖藕的人喜欢天气寒冷,这不是因为天冷好挖藕,而是天气冷买藕吃藕汤的人就多一些,藕的价格就会涨。

《舌尖上的中国》中提到的所有美食统计资料

《舌尖上的中国》中提到的所有美食统计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 1,香格里拉松茸 2,江浙地区冬笋油焖冬笋 3,广西柳州酸笋黄豆酸笋小黄鱼 4,云南大理诺邓山区诺邓盐血肠火腿莴笋炒火腿火腿炒饭 5,湖北嘉鱼藕莲藕炖排骨 6,吉林查干湖湖水大鱼鱼头泡饼(北京) 7,海南香煎马鲛鱼酸菜鱼汤水煮红螺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1,山西襄汾县花馍花卷油卷 2,陕西绥德黄馍馍(糜子面) 3,新疆库车馕饼 4,中原地区馒头(馍馍,古时又叫炊饼,现在想通武大郎为啥喊“炊饼”了) 长期发展形成南稻北麦,2000年前五谷排行顺序:稻,黍shu,稗bai,麦,菽shu;现在以稻,麦,玉米为主。5,贵州黎平米粉汤粉 6,广州沙河河粉干炒牛河 7,陕西西安凉皮汉中米皮(这是本人自己加上的,因为说到米粉,河粉,如果不说凉皮就说不过去了,导 演组失职啊) 8,陕西肉夹馍,牛羊肉泡馍,粉蒸肉夹馍(也叫荷叶饼夹馍,这个也是按自己加的) 9,兰州拉面 10,广州竹升面云吞捞面 11,中原地区手擀面 12,陕西岐山臊子面 13,嘉兴粽肉子蛋黄棕(关于粽子南方有肉粽,蛋黄粽等,北方一般都是蜜枣棕,北方人吃不惯肉粽,咸棕)

15,北方饺子焖面(陕西河南)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 本集介绍三大部分1豆腐,2,酒,3醋(第六集时会讲一下醋所以这集就说了一下),4酱油,5酱油,6大酱 豆腐篇 1,云南红河建木县碳烤豆腐球石屏县老豆腐 2,中原地区石膏豆腐(各种豆制品,相信大家都是很喜欢吃豆腐的吧 ,尤其是嫩的。) 3,内蒙古锡林郭勒旗奶茶奶豆腐奶制品 4,云南白族豆腐皮 5,北京蒙古餐厅烤羊背 6,浙江天台山僧人的素食中豆制品很重要 7,安徽毛豆腐 酒篇 8,绍兴黄酒 9,安徽休林糯米酒 10 ,安昌镇腊肠 11,东北大豆酱酸菜 第四集时间的味道 这一集是介绍腌制品,脱水,酱菜 1,黑龙江绥化市朝鲜族泡菜, 2,广粤地区腊肠各种腊制品煲仔饭荔芋腊鸭煲南安腊鸭 3,湖南靖州县腌鱼腊鸭 4,徽州臭鳜鱼 5,安徽黔县腊八豆腐刀板鱼 黄山火腿咸肉 6,浙江金华火腿蜜汁上方 7,上海的三阳南货店经营各种腌制品腊肉等: 杭州酱鸭 上海腌笃鲜 温州黄鱼鲞xiang 宁波笋干 绍兴梅干菜梅干菜烧肉 8,上海醉虾醉蟹 9,福建霞浦紫菜 10,台湾云朴县乌鱼子 11,香港大奥海盐产地咸鱼虾膏虾酱 12,中原地区各种酱菜(腌萝卜,鬼子姜,辣椒,黄瓜各种蔬菜)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 这一集最后一句“厨房的秘密就是没有秘密”很是狗血啊。

舌尖上的中国中英文介绍

舌尖上的中国中英文介绍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于2013年1月10日在京正式启动,该片于2014年4月18日至6月6日,每周五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21点档、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22点档同步开播,同时在爱奇艺,乐视网等网络平台播出。 A bite of China2 was started on January 10th,2013 in Beijing. This documentary will be on from April 18th,2014 to June 6th,2014.Each Friday, audience can enjoy this documentary in CCTV1 at 21.pm, or CCTV9,22pm.In the meanwhile, it shows in IQIYI or Letv and other network platform. 《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从远古时代赖以充饥的自然谷物到如今人们餐桌上丰盛的、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个异彩纷呈、变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现在你面前。这部纪录片将着重描绘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风貌的有关主食的故事,展现人们对主食的样貌、口感的追求,处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据导演透露《舌尖上的中国2》将加重川菜的部分。 A bite of China describes food’s transition from ancient to nowadays. In ancient, humans just could solve the hunger , they could not eat delicious food. But now, there are various of food on people’s dinner-table. A colorful and changeable major food world emerges your eyes. This documentary pays most attention on describing the stories about major food in different areas, different races and features. It shows the intelligence about Chinese. They went after food’s features, tastes, solution and process. Of course, it also reflects Chinese feelings. From the director, A bite of China will introduce the food of Sichuan most detail. 《舌尖上的中国2》共分为《脚步》、《心传》、《时节》、《家常》、《秘境》、《相逢》、《三餐》,第八集则为拍摄花絮。每集50分钟 A bite of China covers 8 segments, including 《Steps》,《Heart inheriting》,《Seasons》,《The daily life of a family》,《Nulls》,《Meeting》,《Three meals》. The eighth part is tidbits. Each section lasts 50 minutes. 第一集《脚步》 The first segment:《Steps》. 【汗水中的苦辣酸甜】 Four tastes in sweat, bitter, hot, acid and sweet. “路菜”是先人保存食物的智慧,进而被演化成标志性的中国美食。味觉记忆的强大,往往让人们对故乡食物的迷恋十分牢固,甚至被赋予“乡愁”这样的文学语汇。舌尖第二季分集《脚步》,将跟随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们,品尝辛劳与汗水中的苦辣酸甜。 “Lucai” is wisdom of Chinese ancestor which comes from food’s keeping. It has became a symbol of Chinese delicious food. The strong strength of gustation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时节》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时节》解说词 中国多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四季轮回中,隐藏着一套严密的历法,历经千年而不衰。相比农耕时代,今天的人们与自然日渐疏远。然而,沿袭祖先的生活智慧,并以此安排自己的饮食,已内化为中国人特有的基因。这是关于时间的故事,是中国人与自然相处的秘密。 张广才岭宽厚的背脊,覆盖着一米多深的积雪。云杉次生林深处,伐木队正执行封山前最后一次作业。队长是有25年经验的李树国,阳光直射赤道,已是春分时节,但这里,寒冷还未远离。储存一冬的食物消耗殆尽,妻子泰洪芝决定到山下采购。在东北,一桌好菜离不开鱼。炖鱼的同时,可以在四周贴上玉米饼,鱼肉飘香之际,正是饼子焦酥之时。3月的夜晚,零下15摄氏度,制作冻豆腐最适宜的温度。低温让豆腐中的蛋白质与水分子继续分离,冰冻后的水,把豆腐均匀的质地变得像海绵一样,这是李树国最喜爱的食物。七八公里之外,有条溪流从不封冻,当地人称为活水,用它炖鱼最好。干货,放入热水,曾经的色泽和风味瞬间复活,这不仅是炖鱼的配菜,也是冬季里最主要的维生素来源。油烧热,鱼很快焦黄成形,加入溪水漫炖。半小时后,豆腐出场,蜂窝状的冻豆腐,充分吸收汤汁,饱胀丰满。 一餐铁锅炖鱼,漫长的冬季已接近尾声。 向南2000多公里,同样的春分时节,冷暖空气激烈对峙。天目

山,春雷唤醒土壤中的生命,高宝良敏锐地察觉到这是大自然发出的信号。春雷过后的第一拨笋子,当地称作雷笋。竹笋10天之内可以食用,10天之后就会长成竹子。雷笋保鲜时间极短,一早一晚,滋味便大打折扣,过夜再吃,已有隔世之感。高宝良夫妇脚不停歇,最忙的时候每天要挖750公斤。深山里,家家户户的生活都以竹笋为中心。削蔸,去皮,剥壳,雷笋在女人们手中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完毕。雷笋脆嫩爽口,无论炒,炖,焖,煨,皆成美味。竹子,原生中国,临安 ,15万人以竹子为生。刚刚完工的茶熜,被高宝良夫妇用来制作另一种美味。笋,用香料熬煮入味,撕成一指宽的笋丝,炭火的热力将水分蒸发。这是江南一带最流行的佐茶小食,也是夫妇俩最重要的经济来源。1个月后,雷笋季节结束,属于山里人的美食故事才刚刚开始。残枝败叶下,泥土裂开一条细缝,笋头将出未出,这就是非常稀有的黄泥拱,一座山头或许只能找到三四棵,但它的肉质比任何春笋都更为细密爽脆,甚至有类似梨子的口感,更为奇妙的是,黄泥拱出土后品质随时间迅速退化,从收获到加工,必须以分钟计算。咸肉配黄泥拱,这是高家经常的做法。竹笋与咸肉在口感上形成巨大反差,只需要大火蒸7分钟,肉的浓烈与笋的清新,相互对抗的同时也相互交融,这种笋农们独享的美味,是中式饮食中一种极高的境界。 极致的美食只留给最勤劳的人们。沈敦树,上堡乡农民,他用另外一种方式感知季节变化。成形于2000多年前的中国历书,依据时间更替与气象变化的规律,一年里安排了24个节气来指导农事。3

《舌尖上的中国2 》第三集《时节》文案解说词

中国多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春种,秋收,夏耘,冬藏。四季轮回中,隐藏着一套严密的历法,历经千年而不衰。相比农耕时代,今天的人们与自然日渐疏远。然而,沿袭祖先的生活智慧,并以此安排自己的饮食,已内化为中国人特有的基因。这是关于时间的故事,是中国人与自然相处的秘密。 张广才岭宽厚的背脊,覆盖着一米多深的积雪。云杉次生林深处,伐木队正执行封山前最后一次作业。队长是有25年经验的李树国,阳光直射赤道,已是春分时节,但这里,寒冷还未远离。储存一冬的食物消耗殆尽,妻子泰洪芝决定到山下采购。在东北,一桌好菜离不开鱼。炖鱼的同时,可以在四周贴上玉米饼,鱼肉飘香之际,正是饼子焦酥之时。3月的夜晚,零下15摄氏度,制作冻豆腐最适宜的温度。低温让豆腐中的蛋白质与水分子继续分离,冰冻后的水,把豆腐均匀的质地变得像海绵一样,这是李树国最喜爱的食物。七八公里之外,有条溪流从不封冻,当地人称为活水,用它炖鱼最好。干货,放入热水,曾经的色泽和风味瞬间复活,这不仅是炖鱼的配菜,也是冬季里最主要的维生素来源。油烧热,鱼很快焦黄成形,加入溪水漫炖。半小时后,豆腐出场,蜂窝状的冻豆腐,充分吸收汤汁,饱胀丰满。一餐铁锅炖鱼,漫长的冬季已接近尾声。 向南2000多公里,同样的春分时节,冷暖空气激烈对峙。天目山,春雷唤醒土壤中的生命,高宝良敏锐地察觉到这是大自然发出的信号。春雷过后的第一拨笋子,当地称作雷笋。竹笋10天之内可以食用,10天之后就会长成竹子。雷笋保鲜时间极短,一早一晚,滋味便大打折扣,过夜再吃,已有隔世之感。高宝良夫妇脚不停歇,最忙的时候每天要挖750公斤。深山里,家家户户的生活都以竹笋为中心。削蔸,去皮,剥壳,雷笋在女人们手中以最快的速度处理完毕。雷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1-7全集文案解说词

《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一集《脚步》文案解说词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演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西藏林芝,印度洋吹来暖湿的季风,植物正在疯长,又到了白马占堆最忙碌的季节。天麻和灵芝是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一个月后,他们将消失的无影无踪。从峡谷到雪山,7000米的海拔高差,让林芝成为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最丰富的地区。弟弟高中毕业,白马得迅速挣够他读大学的费用,在此之前,他为弟弟准备了一件特殊礼物。西藏百分之八十的森林集中在这里,白马占堆仔细搜索几天前发现的蜂巢。现在,他得想办法到达树顶,在当地人眼中,蜂蜜是宝贵的营养品,值得为他冒险。听起来难以置信,但是这种风俗已经延续数百年。白马选了一根藤条使自己与大树相连,从现在起,这根藤条关系性命。看起来进展不错,一个小时过后,白马爬了很高,但还有更长的距离要爬。父亲放心不下,匆匆赶来。白马占堆已经不敢用双手砍树,速度明显慢了下来。3个小时过后,白马接近树冠,现在他准备摆脱藤条。40米高,并且没有任何保护,这是一次危险的行走。野蜂并不怕人,白马从长辈那里学会了点燃烟雾,迫使蜜蜂放弃抵抗,砍开蜜蜂藏身的树洞就可以得到最甜美的蜂蜜。 在与世隔绝的大森林里,甜食非常难得,而蜂蜜是白马能带给家人最珍贵的礼物。甜,是人最简单最初始的美食体验,蜂蜜百分之八十的成分是果糖和葡萄糖,作为早期人类惟一的甜食,蜂蜜能快速产生热量补充体力,这对我们的祖先至关重要。和人工提炼的蔗糖不同,蜂蜜中的糖不经过水解就可以直接被人体吸收。在中国的厨房,无论烹饪菜肴还是制作甜点,蜂蜜都是其他糖类无法替代的。当然,白马家最喜欢的是酥油蜂蜜。获得蜂蜜,对藏族小伙子而言要攀爬十层楼的高度,而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则要经过上万公里的艰苦跋涉。 油菜刚刚开花,谭光树已经准备启程。老谭是职业养蜂人,二十多年来,依靠这份工作,他养育了一双儿女。每年清明,老谭都要和妻子吴俊英踏上追逐花期的旅程。一昼夜,蜂箱已在500公里外的秦岭,花的味道决定蜂蜜的味道,地区不同,味道也完全不同,这正是蜂蜜作为美食的神奇之处。秦岭出产中国最顶级的槐花蜜,但是老谭心里毫不轻松,毕竟养峰是靠天吃饭的行当。四月中旬天气突变,大风伴随降雨,花期提早结束。没有人知道,糟糕的天气会持续多久。二十多年前,老谭向未婚妻许诺,要带她从事一份甜蜜的事业。交通不便的年代,人们远行时,会携带能长期保存的食物,它们被通称为路菜。 路菜不止用来果腹,更是主人习惯的家乡味道,看似寂寞的路途,因为四川女人的存在,变得生趣盎然。妻子甚至会用简单的工具制作出豆花儿,这是川渝一带最简单最开胃的美食。通过加热卤水使蛋白质分子连接成网状结构,豆花实际上就是大豆蛋白质重新组合的凝胶。挤出水分力度的变化将决定豆花的口感。简陋的帐篷里,一幕奇观开始呈现。农世界网整理现在是佐料时间,提神的香菜、清凉的薄荷、酥脆的油炸花生,还有酸辣清冽的泡菜,所有的一切足以令人忘记远行的疲惫。丰盛的一餐,标志着另一段旅程的开启。全部家当,重量超过十吨,天黑前两个小时必须全部装车,因为工作,每个养蜂人每年外出长达十一个月。 父母的奔波给两个读书的孩子提供了安稳的生活。二十多年,风雨劳顿,之所以不觉得孤单,除了坚忍的丈夫,勤劳的妻子,相濡以沫的还有一路陪伴的家乡味道。养蜂人老谭和妻子携带蜜蜂一路迁徙,而另一种候鸟式的人群却轻装上路,只带着他们的双手。 秦岭北麓,麦子熟透,机械收割的普及,不妨碍竞争者的存在。麦客,中国古老的职业割麦人,他们踩着麦子成熟的节奏,用双手挑战机械。小麦,曾经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作物,拥有世界上最广泛的种植面积。从最日常的馒头,锅盔,面条到肉夹馍,羊肉泡再到花样百出的各色小吃,共同奠定了陕西这个面食王国难以撼动的基石。然而,要一尝最为原始古朴的面香,只有等到麦收的季节。小麦富含淀粉和

舌尖上的中国旁白

自然的馈赠 作为一个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从哪里来的?毫无疑问,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在我们走进厨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让我们回归自然,看看她给我们的最初的馈赠。 本集将选取生活在中国境内截然不同的地理环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个人、家庭和群落为故事主角,以及由于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如干旱,潮湿,酷热,严寒)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为故事背景,展现大自然是以怎样不同的方式赋予中国人食物,我们又是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了解在世代相传的传统生活方式中,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食物的故事。 本集部分旁白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高原,山林,湖泊,海岸线。这种地理跨度有助于物种的形成和保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样多潜在的食物原材料。为了得到这份自然的馈赠,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穿越四季,本集将展现美味背后人和自然的故事。 香格里拉,松树和栎树自然杂交林中,卓玛寻找着一种精灵般的食物——松茸。松茸保鲜的极限是三天,商人们以最快的速度对松茸进行精致的加工,这样一只松茸24小时之后就会出现在东京的市场中。 松茸产地的凌晨3点,单珍卓玛和妈妈坐着爸爸开的摩托车出发。穿过村庄,母女俩要步行走进30公里之外的原始森林。雨让各种野生菌疯长,但每一个藏民都有识别松茸的慧眼。松茸出土后,卓玛立刻用地上的松针把菌坑掩盖好,只有这样,菌丝才可以不被破坏,为了延续自然的馈赠,藏民们小心翼翼地遵守着山林的规矩。 为期两个月的松茸采摘季节,卓玛和妈妈挣到了5000元,这个收入是对她们辛苦付出的回报。 老包是浙江人,他的毛竹林里,长出过遂昌最大的一个冬笋。冬笋藏在土层的下面,从竹林的表面上看,什么也没有,老包只需要看一下竹梢的叶子颜色,就能知道笋的准确位置,这完全有赖于他丰富的经验。 笋的保鲜从来都是个很大的麻烦,笋只是一个芽,是整个植物机体活动最旺盛的部分。聪明的老包保护冬笋的方法很简单,扒开松松的泥土,把笋重新埋起来,保湿,这样的埋藏方式就地利用自然,可以保鲜两周以上。 在中国的四大菜系里,都能见到冬笋。厨师偏爱它,也是因为笋的材质单纯,极易吸收配搭食物的滋味。老包正用冬笋制作一道家常笋汤,腌笃鲜主角本来应该是春笋,但是老包却使用价格高出20倍的遂昌冬笋。因为在老包眼里,这些不过是自家毛竹林里的一个小菜而已。 在云南大理北部山区,醒目的红色砂岩中间,散布着不少天然的盐井,这些盐成就了云南山里人特殊的美味。老黄和他的儿子在树江小溪边搭建一个炉灶,土灶每年冬天的工作就是熬盐。 云龙县的冬季市场,老黄和儿子赶到集市上挑选制作火腿的猪肉,火腿的腌制在老屋的院子里开始。诺邓火腿的腌制过程很简单,老黄把多余的皮肉去除,加工成一个圆润的火腿,洒上白酒除菌,再把自制的诺盐均匀的抹上,不施锥针,只用揉、压,以免破坏纤维。 即使用现代的标准来判断,诺邓井盐仍然是食盐中的极品,虽然在这个古老的产盐地,盐业生产已经停止,但我们仍然相信诺邓盐是自然赐给山里人的一个珍贵礼物。 圣武和茂荣是兄弟俩,每年9月,他们都会来到湖北的嘉鱼县,来采挖一种自然的美味。这种植物生长在湖水下面的深深的淤泥之中,茂荣挖到的植物的根茎叫做莲藕,是一种湖泊中高产的蔬菜——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